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3-18 07:29:36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衡,知道杠杆*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从而得出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

  2、对杠杆的*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位置*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对力的知识、*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的调节,这些都为学*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衡的特征及*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的主人。

  五、教法与学法

  杠杆的*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六、教学过程

  1.复*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杠杆五要素。通过*题复*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

  小结: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杠杆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若干次*衡的组合,因此研究杠杆的*衡条件肯定会对杠杆的有效、合理的使用带来帮助,

  3.杠杆*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杠杆*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位置*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

  (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

  (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2. 杠杆*衡条件:我们知道天**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 探究: 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衡条件。 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衡),一边不*衡,现在如何使其*衡? 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衡) 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衡条件。

  杠杆*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教学设计1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二、 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衡的,什么时候是不*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衡,学生对把*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位置*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衡的条件;

杠杆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2. 杠杆*衡条件:我们知道天**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 探究: 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衡条件。 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衡),一边不*衡,现在如何使其*衡? 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衡) 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衡条件。

  杠杆*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衡。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4、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

  1、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2、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四、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EQ/F(F1,F2)=EQ/F(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衡条件可知,当杠杆*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

  2、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六、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资源库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七、练*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资源库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衡条件是;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资源库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位置*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位置*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位置*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资源库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杠杆教学设计4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教材分析,杠杆是机械中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应用到杠杆,因次应用非常广泛。杠杆这一节上接力的内容,我们刚学*了力的知识,人们使用力时常常都是通过机械来使用,因此,课本编排把杠杆紧接着力之后。这一节又是学*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基础,所以这一节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有一特点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很容易进行,只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容易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这一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知道什么是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培养学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1.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会分析杠杆受力。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教学器材:木板、钉子、钉锤、木棍,木块,砖块,绳子,钩码,杠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拔钉子。然后用钉锤拔。

  3、出示砖块、木块、木棍、细绳等,请一位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激发学生激情。

  二、讲授新课

  1、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得到杠杆的定义。

  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练*:分析一个同学拿一根木棍拖着走,这根木棍是杠杆吗?

  2、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认识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橇砖的例子认识支点、动力、阻力。

  3、分析杠杆受力,注意是杠杆受力,不是杠杆施力。动力通常是人施加的,阻力如何确定,我们假定杠杆转动,那么物体阻碍杠杆转动,阻力与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撬杠撬石头的图

  (2)火钳夹煤块

  4、力臂的画法: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段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实线画出。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号表示。

  练*:(1)学生将上图的力臂画出。

  (2)羊角锤拔钉子,如果动力要最小,如何画动力

  5、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同学上台模拟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杠杆的*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衡是指杠杆在水*位置静止不动的*衡。

  (2)探究:杠杆*衡条件

  ①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②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

  ③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④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练*:1、从*衡条件可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课本中的抽水机,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200牛,如果动力臂是80厘米,阻力臂20厘米,求阻力?

  2、(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4cm处,则在右端1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6、杠杆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文,学*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杠杆*衡时,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杠撬石头的

  费力杠杆:L1

  等臂杠杆:L1=L2,杠杆*衡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

  (2)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三、小结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2)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四、课后练*

  1、画出节后练*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分析指甲剪刀有几个杠杆?分别是省力还是费力?

杠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位置再次*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板书)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教学设计6

  科目

  物 理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衡条件应用。

  教 学 手 段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学流程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 活 动

  设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使学生的学*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 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8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衡,知道杠杆*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从而得出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

  2、对杠杆的*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位置*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对力的知识、*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的调节,这些都为学*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衡的特征及*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的主人。

  五、教法与学法

  杠杆的*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 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六、教学过程

  1.复*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杠杆五要素 。通过*题复*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

  小结: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杠杆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若干次*衡的组合,因此研究杠杆的*衡条件肯定会对杠杆的有效、合理的使用带来帮助,

  3.杠杆*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杠杆*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位置*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杠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教学设计1

  科目

  物 理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衡条件应用。

  教 学 手 段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学流程

  环节

  教 学 内 容

  师生 活 动

  设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任务,使学生的学*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 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2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教材分析,杠杆是机械中最简单的机械。杠杆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应用到杠杆,因次应用非常广泛。杠杆这一节上接力的内容,我们刚学*了力的知识,人们使用力时常常都是通过机械来使用,因此,课本编排把杠杆紧接着力之后。这一节又是学*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基础,所以这一节有承上起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的有一特点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很容易进行,只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容易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这一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知道什么是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培养学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1.理解力臂概念,会画力臂,会分析杠杆受力。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教学器材:木板、钉子、钉锤、木棍,木块,砖块,绳子,钩码,杠杆,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木板上钉一个钉子,请一位同学上来拔钉子。然后用钉锤拔。

  3、出示砖块、木块、木棍、细绳等,请一位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激发学生激情。

  二、讲授新课

  1、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得到杠杆的定义。

  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练*:分析一个同学拿一根木棍拖着走,这根木棍是杠杆吗?

  2、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情景,认识杠杆的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根据刚才同学演示的橇砖的例子认识支点、动力、阻力。

  3、分析杠杆受力,注意是杠杆受力,不是杠杆施力。动力通常是人施加的,阻力如何确定,我们假定杠杆转动,那么物体阻碍杠杆转动,阻力与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撬杠撬石头的图

  (2)火钳夹煤块

  4、力臂的画法: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段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实线画出。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号表示。

  练*:(1)学生将上图的力臂画出。

  (2)羊角锤拔钉子,如果动力要最小,如何画动力

  5、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同学上台模拟图,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杠杆的*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今天研究杠杆的*衡是指杠杆在水*位置静止不动的*衡。

  (2)探究:杠杆*衡条件

  ①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②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

  ③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④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练*:1、从*衡条件可知: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例如课本中的抽水机,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200牛,如果动力臂是80厘米,阻力臂20厘米,求阻力?

  2、(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4cm处,则在右端1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6、杠杆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文,学*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杠杆*衡时,省力但费距离,如撬杠撬石头的

  费力杠杆:L1

  等臂杠杆:L1=L2,杠杆*衡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

  (2)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三、小结知识

  (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

  (2)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四、课后练*

  1、画出节后练*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2、分析指甲剪刀有几个杠杆?分别是省力还是费力?

杠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衡。

  3、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4、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

  1、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2、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四、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

  通过亲自动手,感受*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3)设计实验,制订计划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分析与归纳:

  杠杆的*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F1l1=F2l2或EQ/F(F1,F2)=EQ/F(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

  (6)评估:

  a、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b、如果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杠杆的种类

  从杠杆的*衡条件可知,当杠杆*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

  2、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

  3、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等。

  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

  六、杠杆的应用

  分析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

  1、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

  2、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资源库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

  七、练*

  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①木棒不易;②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资源库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B、火钳C、剪刀D、橡皮筋

  4、杠杆的*衡条件是;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

  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资源库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二是,例如;三是等臂杠杆,例如。(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

  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如果木棒静止,,则等式:F1L1=成立。

  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位置*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水*位置*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答:

  ①你看到的现象是:;

  ②猜想可能的原因是:;

  ③猜想的依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9、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位置*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

  10、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

  11、在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衡条件为:

  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小红明白了。

  ①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②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

  资源库需要的辅助器材:

  应用的物理知识:

  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杠杆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1、f2以及l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5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二、 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衡的,什么时候是不*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衡,学生对把*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位置*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衡的条件;

杠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衡螺母,使杠杆在水*位置*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位置再次*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板书)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教学设计7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杠杆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 理解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这说明杠杆能产生巨大的力。那什么是杠杆呢?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 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2. 杠杆*衡条件:我们知道天**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 探究: 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衡条件。 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衡),一边不*衡,现在如何使其*衡? 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衡) 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衡条件。

  杠杆*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 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 能够用杠杆*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衡,知道杠杆*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从而得出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

  2、对杠杆的*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位置*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对力的知识、*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的调节,这些都为学*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衡的特征及*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的主人。

  五、教法与学法

  杠杆的*衡条件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尝试,参与并指导实验, 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引导、指导,对于没有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就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最后归纳结论:F1×L1=F2×L2

  六、教学过程

  1.复*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杠杆五要素 。通过*题复*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衡呢,提示类比二力*衡。

  小结:杠杆的*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衡了。杠杆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若干次*衡的组合,因此研究杠杆的*衡条件肯定会对杠杆的有效、合理的使用带来帮助,

  3.杠杆*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杠杆*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位置*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衡,这样既是对杠杆*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位置*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杠杆*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衡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透过视图,让学生把诗中的话变成画,从而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学会有韵律感的诵读古诗,能读出春天的美,柳树的美,春风的神奇。

  3、透过朗读描述春天的古诗,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诗句的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能根据图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把诗读出语气。

  难点:激发学生爱诗、爱春天的情感,自己创作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把同类诗与本诗相联系,初步体会情感

  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

  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我们又能够在温暖的阳光下愉快地游戏了,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呀,春天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也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完美,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赞美了春天的可爱,你们还记得我们在国学课上学*了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吗我们此刻玩一个看图猜诗名的游戏好吗

  课件出示:《春晓》、《村居》两首古诗及相应画面

  2、欣赏春天画面,激发其情感

  走进了春天,我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春天,因此,我把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拍了下来,想看吗那就请你跟着老师一齐走进春天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

  3、介绍柳树的小知识,对柳树有初步认识。

  看到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

  在这些画面中,你见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柳树)

  柳树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早春二月它便穿上了淡绿色的春装,向我们报告春的来临,到了六月,柳絮漫天飞,那是它们在寻找自己的新家,而当秋风卷走大批黄叶时,它却依然绿意融融,因此又有人把春天叫作“柳条春”。

  4、引出课题、解题、读题

  想明白刘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最想把唐朝著名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推荐给大家。是的名字叫《咏柳》。(板书课题)

  你们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板书:赞美)

  我们还学过哪些题目中带“咏”的诗学生答:《咏鹅》

  《咏鹅》就是赞美…《咏华山》就是赞美…那么《咏柳》又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是赞美柳树,那我们就应怎样读课题呢(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柳树图片及古诗

  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这么有名的诗句,想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办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此刻同桌两个同学比一比,看谁能把这首诗读准确,如果你的同桌能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就请你在书的上方给他画一张笑脸,如果他哪读的不够准确,就请你帮帮他。

  (三)、了解诗意,指导朗读

  第一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名读。

  如果你能透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样貌就更好了。

  2、透过视图、联想,了解诗意、读出诗情

  (1)(出示柳树图片)你们看,柳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一片片柳叶绿得就像一块块翠绿晶莹的碧玉一样,多美呀!“碧玉”这个词就是在告诉我们柳叶长得很…(学生答:很绿)

  (2)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柳树的叶子不但绿得可爱,而且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个性。。。(学生答:个性多)

  你觉得把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读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像碧玉一样的叶子(学生答:一树)

  在古典诗词中,数量词并不必须都表示确切的数量,有时它还表示很多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句,并评读。

  (4)你们来数数这首诗每句话有几个字每行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作…(学生答:五言诗)

  回忆一下,五言诗一般就应怎样停顿(学生答:二、二、三停顿)

  教学资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明白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要求预*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母鸡》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了解母鸡的生活*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表现。

  3、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母鸡)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读课题前的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要求: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认真读一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课文。

  2、同学们已经认真地读完了这篇课文,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阅读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

  反抗欺侮成绩凄惨

  慈爱辛苦疙瘩可恶

  毒手聋子鸡雏啼叫

  如怨如诉一撮儿毛如怨如诉:好像在埋怨又好像在倾诉。

  一撮儿:一小把,一个提手旁,一个最,也就是说一只手能有的最大数量,总的来说还是很少。

  三、课文学*

  (一)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不发出声音,快速浏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找出两句表示老舍对母鸡情感态度的话来。

  2、学生汇报(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3、第一句话中的“一向”是什么意思?(一直,一直以来)“一向”说明作者讨厌母鸡的时间长,读时要重读。

  4、同学们再读这两句话,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5、请你们根据老舍先生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6、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要分到第二大段?有什么理由?(这一段是这两种情感的过渡,叫过渡段,起着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所以分在第二大段)

  (二)学*第一部分

  1、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请大家默读1—3自然段,思考: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呢?同桌交流。

  (1)第一自然段

  A、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母鸡的什么啊?(叫声)也就是说,母鸡的叫声让人——(讨厌)。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母鸡叫声的讨厌?(板书:讨厌)

  B、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同学们想一想,要是有人一直在你旁边没完没了地抱怨、一刻不停地诉说,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会觉得很烦、很不舒服,就像文中说的——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2)第二自然段

  A、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作者讨厌母鸡的什么?它为什么不反抗公鸡去欺负最忠厚的鸭子呢?(板书:欺软怕硬)

  B、欺软怕硬也就算了,更可恶的是什么?母鸡是在什么情况下下的毒手?这简直就是卑鄙小人的做法,这只母鸡真是令人——讨厌。

  C、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母鸡的狡猾可恶,读出它的欺软怕硬。

  (3)第三自然段

  A、同学们,母鸡因为什么而发狂?不就是下个蛋嘛,可是这只母鸡却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从这里你读出了母鸡的什么?(板书:炫耀自己)

  B、同学们,母鸡炫耀的声音可大了,就连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聋子听得见声音吗?既然聋子听不到声音,那么这里为什么说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可见这只母鸡真是让人——(讨厌)。

  B、老舍先生观察母鸡十分细致,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拼命炫耀自己,都是为了说明什么?(我一向讨厌母鸡),这只母鸡的确让人讨厌。

  (二)学*第二部分

  1、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把它划出来。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深化认识。

  (1)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A、“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会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戒吗?可母鸡却立刻警戒起来,这说明了什么?(板书:负责)

  B、“立刻警戒”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立刻警戒”用拟人的手法把母鸡的负责写得活灵活现。那么它警戒起来是什么样的呢?(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他身边来)

  a、它总是挺着身儿(做动作),这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我什么都不怕)

  b、“歪着、挺着、看看”: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做动作),它好像是在听什么?为什么要预备作战?它为什么还要到处看看?

  (它好像在听是不是有抓小鸡的坏蛋接*发出了声音;为了保护小鸡雏做好准备作战;它还不放心到处看看是不是真的来了抓小鸡的坏蛋)

  C、谁能通过母鸡警戒的动作读出它的认真负责来,谁愿意来试试?

  (2)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很多。

  A、吃了食的小鸡雏身体有什么变化?看到小鸡圆圆的肚子,母鸡欣慰地笑了,可是它自己的身体却怎么样了?(消瘦)它为什么会消瘦许多呢?(是呀,母鸡的心里只装着小鸡雏们,为了小鸡雏的健康成长,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这体现了母鸡什么样的品质?(板书:慈爱)

  B、这一句话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读时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读小鸡雏的变化,心情(高兴),读母鸡的变化,要带着心疼和敬佩的语气来读。

  C、指名读,齐读

  (3)读一读,比一比

  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在夜间若是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

  A、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说说母鸡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它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哼?什么情况下放声啼叫?小鸡啄母鸡会疼吗?母鸡为什么一声也不哼?这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慈爱)

  B、夜间有了一点点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顶”是什么意思?(很、非常)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被黄鼠狼发现,首先把它吃掉吗?(为了小鸡它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它不怕被吃掉)

  C、它的每一次放声啼叫、每一次出击都是为了儿女,你们认为它是怎样的一只母鸡?(板书:勇敢)

  D、男女生比赛读

  (4)它不但负责、慈爱、勇敢,而且十分辛苦,哪一句最能体现它辛苦?

  出示: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土,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母鸡一天要教鸡雏不知多少次,它累不累?它为了儿女,任劳任怨,你感觉它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板书:辛苦)

  (5)学*了母鸡带养小鸡雏的一些感人事例,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出示: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A、你知道母鸡为什么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呢?你知道母亲为什么是英雄吗?

  是的,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英雄。

  难怪作者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这个时候,作者对母鸡只是不再讨厌吗?作者对母鸡还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喜欢上了母鸡,而且无比尊重和敬佩这只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

  C、让我们带着无比敬重的敬意齐读课文第二大段。

  三、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些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结构都很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则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很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语言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母鸡)多媒体出示母鸡下蛋的声音,学生倾听母鸡下蛋的叫声,请同学描述一下你见过的母鸡。

  2、师: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全课的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设计意图:独立完成课文的初步学*,教师在检查预*的过程中,纠正易错的读音。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然后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

  三、初识母鸡特点。

  1、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设计意图:迅速抓住“文眼”,帮助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一段:抓住“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无病**。

  第二段:抓住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住“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随机理解句子:

  “母鸡下蛋的时候可爱叫了,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

  2、指导朗读,读出母鸡的令人讨厌。

  设计意图:在学*这一段的过程中,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谈到某一词语时,教师相机将课件段落中的这一词语点红变色,并指导朗读。其间,重点感悟母鸡无病**、欺软怕硬、爱炫耀的特点。为后文作者改变看法,体会作为鸡母亲的伟大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围绕主题深入学*课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第4—10自然段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勇敢:“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

  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说话练*,让孩子们用书上的语言填空。

  设计题图:同样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进行交流,谈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谈到重点的词句时,教师相机出示这些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母爱的伟大,并且利用说话练*进行想象补白,丰富文章内容。

  五、升华主题。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是。)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第九自然段。)

  设计意图:升华感情,由鸡妈妈对小鸡的爱,感悟伟大的母爱。

  课前谈话

  带来一首写动物的儿歌,我们一起去念一下。

  能说说你对母鸡的印象吗?

  今天我们就要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了。

  一、读词语

  课文大家都已经预*过了,这篇课文有很多京味儿很浓的词语,谁来读读看?

  出示:

  欺侮 可恶

  侮是第三声,读得真到位,你带着大家读一下。

  恶是个多音字,要读正确,我们一起读

  还有这两个,谁来读读看。

  一撮儿毛 挺着脖儿

  1、儿化读到位,京味儿就出来了,谁能和他一样来读一读?

  2、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京味儿。

  小疙瘩 小雏鸡

  1、谁来读读看。

  2、结起个小疙瘩,谁来读一读,读出轻声。

  3、放到课文中你能读正确吗?结是个多音字,这儿是第一声。谁来读一读?

  二、读课文

  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预*得很不错,打开课本,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这次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老舍先生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自读。

  2、谁来说说看,老舍先生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是怎么样的,你再想想,谁有不同意见)

  板书:讨厌

  不敢再讨厌

  3、那么,老舍先生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这样的心情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可以看屏幕,也可以看自己的书,边读边想,哪个地方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老舍先生这种讨厌的?(自读)

  4、交流。

  1、(1)(第一句变红)不停的嘎嘎叫,就叫?

  你来读读这种“没完没了”讨厌的叫声。评价:你把这种没完没了读了出来。

  (2)是啊,前院是它的嘎嘎声,后院也是它的嘎嘎声,真是——(1人)引:没完没了。

  谁来把这种没完没了读出来。评价语:我发现你这个没完没了读得特别好;

  这个没完没了就这样完了吗?还要没完没了一些。

  (3)不管心情怎样,不管有没有理由,它总是嘎嘎地叫,这真是——引:没完没了。你来没完没了的叫一回。评价语:这个没完没了读得越来越好了

  (4)你看,上午是没完没了地嘎嘎叫,下午也是没完没了的嘎嘎叫,听得你怎么样?来,读好你的感受。

  (5)讨厌,你读得真好,把你的心情都读出来了,谁也来像他一样读读看,读好这个感叹号。(还原变黑)

  2、还有哪个地方也写出了这种讨厌?(变红第二句)

  预设1:把目光聚焦到如怨如诉。预设2:是什么样的声音,你找到了个这个词,还有别的词吗?我们来看这句话,这里有个词儿如怨如诉,

  (1)你知道怨是什么意思?诉是什么意思?这儿告诉还不够,是一种哭诉。


《杠杆》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作者抒**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

  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画的工具,*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