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诗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2-11-04 00:00:00

诗歌教学设计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活动动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一幅古诗的画面,古诗字卡。

  活动过程: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出示古诗的大纸)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5、幼儿操作:桌子上的小篮子里也有这首古诗的字宝宝,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份按古诗的顺序排一排,排好了去给后面的老师检查,你排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诗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诗歌教学设计3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形象,就是诗人在作品中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

  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例如下面的两首诗: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里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远与*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例如下的两首诗: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此诗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内与外是统一的。这种形象化的表情达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抗金收复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政绩斐然的愉快心情)

诗歌教学设计4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⑴ 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⑵ 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⑶ 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⑴ 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⑵ 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⑶ 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

  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

  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

  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

  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点评】

  这项活动受一定的场地限制,最好能够有抢答器之类的工具,并布置好场地,同时可邀请家长朋友参与,帮助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诗歌教学设计5

  《乡下孩子》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课文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乡下孩子的日常生活,语言生动而富有童趣,所创造的意境清新活泼,读来令人如沐阳光,如嗅青草野花气息,如闻童声笑语,赏心悦目。那么,教学时我们如何把握好诗歌的特点来实现智慧与心灵的碰撞,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呢?

  我想,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乡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十分熟悉,这种“陌生感”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产生一点小小的距离。他们对课文内容或许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诗文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想,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乡下孩子》这篇课文图文并茂,便于我们创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美丽的图画,加上自己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来到了美丽的乡下,和乡下的小伙伴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要很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已经创设的情境,反复咀嚼诗句,让学生品尝出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生动。理解诗歌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诗的韵律、节奏中进一步体验激荡在文字间的情感,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而,语文的学*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首诗歌语言优美,在朗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留有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正是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比如:第二自然段是非常便于学生展开想象诗歌语言,可设计这样的练*:1、田野中飞舞着怎样的蝴蝶?2、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3、他们会编织出什么样的故事?4、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第三自然段可设计这样的练*:1、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2、让城里孩子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做了些什么事?仿照课文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3、我们也是乡下孩子,你曾经做了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我想,我们只有尽力引导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才能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让他们用心灵与诗歌语言对话,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灵动。

诗歌教学设计6

  教师寄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1.边塞诗歌知多少?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 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

  (1)《凉州词》的作者是 ________ ,_________ 朝诗人。

  (2)《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_______朝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尤其“七绝”成就最高,人称_____________ 。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________,诗人,画家。____ 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因之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__________ 。苏轼称赞他的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确抓住了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_________朝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多表现军旅生活及奇丽风光,格调高昂,想象丰富,颇具奇情壮彩。因其曾任嘉州刺史,故称__________。

  二、自主学*

  1.小组内朗读四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2)学生试读,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2.自由读,感悟,概括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精读: 品味欣赏诗中佳句;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什么意思,仅仅指实际的自然现象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品读: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 小组品读: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从军行(其四) 》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 ___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_______。

  (3)一个 ___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4)一个“长”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3. 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瀚海: 掣: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_______________。

  (3)由咏雪到送别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________。

  (5)以春景喻冬景,“妙手回春“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依依不舍之情,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中有不少咏雪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_________________。

  五、诵读,积累。

  六、总结,反思,本节课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得,所感。

  七、板书设计:

  试读 自由读熟读 研读 品读 诵读

诗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多渠道收集喜欢的诗歌并摘抄,通过阶段**流,进一步丰富现代诗收集的渠道和类型,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2.结合本单元学*,尝试通过续写、仿写等方式写一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

  3.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整理资料的方法。与同学合作编小诗集。

  4.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能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教学过程

  1.产生积累诗歌的兴趣,能多渠道收集喜欢的诗歌并摘抄。

  出示一些诗集封面,明确活动任务:把喜欢的诗摘抄下来,尝试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

  提供范例时,首先要在诗歌内容上多动脑筋,精心选取选材多样、内容有趣、形式活泼的诗作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1.出示教师的诗歌摘抄本,一页页展示给学生看,并相机作如下提示: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卡纸,按要求摘抄《短诗三首》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短诗。

  (2)学生摘抄作品全班展示,按以下内容对同学的摘抄进行评价,满分为五颗星:

  通过诗歌摘抄本的阶段**流,进一步丰富现代诗收集的渠道和类型,加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1.本单元已经学*了四篇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些现代诗,或展现了画面,或饱含着情感,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许多同学收集并摘抄了自己喜欢的诗歌,和我们分享最打动你的一首现代诗吧。

  2.组织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摘抄的诗歌,并说一说自己喜欢这首诗的理由。

  交流分享中,要真实呈现学生的摘抄本,主要分享方式是朗读,重点帮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交流《白桦》课后练*的“选做”内容,从“量”和“质”两个方面保证后续编写小诗集的素材累积。

  1.学生上台呈现并朗读摘抄的诗歌。教师相机点评,重点关注:

  (1)摘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

  (3)诗歌收集的渠道是否多样化,类型及角度选择是否丰富。

  2.除学生自己举手要求展示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挑选展示者:

  个人朗读;和小伙伴一起朗读;用事先准备的音乐配乐朗读。

  预设1:为使摘抄格式更加美观,诗行居一页的正中间处,并且要左对齐。

  预设2:并非每一行诗句都有标点,要仔细看并认真摘抄。

  预设3:可以借助书店、图书馆、书报亭、网络等渠道收集现代诗。

  预设4:收集、摘抄诗歌的类型及角度尽量丰富一些。可以是抒情诗,也可以是叙事诗。可以是一位诗人不同题材的作品,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最好既有中国诗人的作品,又有外国诗人的作品。

  结合本单元学*,尝试写一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和同学交流。

  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本单元的几首现代诗歌,并且也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诗歌摘抄,但无论是仿写、续写,还是独立写一写现代诗,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指导中,首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降低写诗的难度,帮助学生一步步克服写诗的障碍,激发他们写诗的兴趣。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是冰心永不漫灭的回忆,或许你也有难忘的记忆……艾青写《绿》,或许你也曾经看见过大自然许多奇特的画面……叶赛宁写《白桦》,或许你也会想写些其他的植物……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曾经到哪里去走过?看到过怎样的雨后天晴的景象……诗,是我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此刻,就让我们静静地回想……或许你会想起某个事物,某个人,或是某段经历,某种情感——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尝试着写一写诗,人人都可以是诗人……

  (2)如果觉得困难,可以在摘抄的诗中选择一首,续写一两句,或者仿写一两段;也可以仿照“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的两首短诗,用罗列事物的方式写写诗。

  2.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三个“大拇指”贴纸,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墙上的诗歌,在自己为之一笑、为之心动、为之感怀的诗歌作品上贴上一个“大拇指”。

  随机采访一位贴“大拇指”的同学: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采访诗歌作者:你觉得同学们喜欢你的诗歌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你给自己的诗歌贴“大拇指”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读一读自己的诗歌吗?

  提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的诗你很喜欢,特别想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的?

  1.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整理资料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或创作的小诗,合作编小诗集。

  1.能对自己收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初步学*整理资料的方法。

  2.与同学交流自己收集或创作的小诗,合作编小诗集。

  1.梳理回顾前期的学*活动:学*了《繁星》《绿》《白桦》等现代诗歌,摘抄了很多诗歌,进行了交流活动,还尝试了写现代诗。

  1.出示小组合作学*要求,布置任务:拿出自己收集或创作的诗歌,在小组内读给同学听。

  有感情地读:朗读自己收集或创作的诗歌。(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不超过三首)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表扬资料收集角度、类型丰富的学生。

  3.出示部分诗歌题目并提问:你能给下面的这些诗歌分分类吗?

  按按钮([美]谢尔·希尔弗斯坦)猫([英]艾莉娜·法琼)

  按读后感受分:读了觉得开心的、读了觉得悲伤的、读了获得启发的;

  1.出示诗歌分类导图,布置任务:想一想,如果要合作编一本小诗集,如何给自己收集的诗歌分类。

  预设:还可以按诗人的国籍分类、按诗歌类型(叙事、抒情)分类、按自己读后感受分……

  3.出示小组合作学*要求,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分类整理。

  整理标示:根据分类整理摘抄的诗歌,选出要收录进诗集的。

  (1)提问: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2)提问:有了内容,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预设1:诗集的名字。教师可以随机组织学生交流一下知道哪些诗集的名字,然后小组内商量一下合作编写的诗集名字,如果一时商量不好,可以课后接着讨论。

  预设2:封面设计。教师点拨:封面的画面和用色等要与诗集的名字相匹配。

  (3)提问:我们知道了可以编什么内容,知道了如何设计版式,关于合作编小诗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呢?

  预设2:最后如何装订?(组织学生讨论:可以用订书机装订,还可以用夹子固定。)

  5.出示小组分工表,组织各小组讨论填写,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讨论。

  1.组织各小组依次上台汇报合作编小诗集的任务分工,在此过程中有没有突发问题,如何解决的。

  可以让各小组先交流一下,选定汇报人,然后班级交流。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简单小结,告知学生今天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各小组编写的小诗集。

  1.组织各小组讨论如何介绍本组编写小诗集的名字、收录的内容、最大的特色或者亮点,选定一名发言人(刚刚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的人不再发言)。

  2.组织各小组发言人依次上台汇报,然后将本组的小诗集放置在教师指定的展示区域。

  3.组织各小组到展示区域翻阅大家编写的小诗集。为了确保活动的有序,教师可以提前给各小组编号,然后让各组按照序号顺序,翻阅其他组编写的小诗集。

  1.教师宣布有关奖项:“最佳编排奖”“最佳作品奖”“最佳诗集名”“最佳封面奖”“最佳插图奖”“最佳装帧奖”等。

  2.给每一小组下发若干即时贴,告知评价规则:小组共同讨论如何投票,不能给自己小组的诗集投票,每一个奖项最多可以给三个小组投票,在即时贴上写上所投小组的编号,贴到相应的奖项下方。

  5.请获奖小组选派代表(最好为此项分工的承担者或者贡献最多者)简单发表获奖感言。

  可以利用0.5课时进行集中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推进。

  ①朗诵篇目选择,可以是本单元学*的诗歌,可以是摘抄的诗歌,也可以是同学自己创作的诗歌;

  ②朗诵形式选择,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朗诵,可以配上适当的音乐、PPT;

  ③朗诵表演者的选择,可以自我推荐,可以组员投票产生,也可以邀请其他小组成员。

  (2)全班交流入选节目,讨论导演组、主持人、场地布置等工作安排。分头准备,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1)根据各组商定的朗诵形式进行彩排,做好音乐、PPT等方面的准备。

  (2)练*朗诵时,注意书中“小贴士”的要求:用合适的语气朗读,表情、体态自然大方。

  (1)点评要点:朗读篇目选择;朗诵形式选择;朗诵要求体现。

  ①朗诵第二节时,是否能用不同的语速、语调体现绿色之多;

  ②朗诵第三、第四节时,是否能体现相同句式的语气变化;

  ③朗诵最后一节时,是否能用合适的语速和语调体现出勃勃生机;

  ④朗诵整首诗,是否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⑤朗诵到诗歌中的一些动词时,如“挤”“重叠”“交叉”“指挥”“飘动”,是否能够加上合适的手势,让表演更具感染力;

  如“最佳表演奖”“优秀表演奖”“最佳配乐奖”“最佳合作奖”“突出贡献奖”等。

  (1)教师角度:可以从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资料收集的质量、小组合作学*的效率等角度总结;

  (2)学生角度:可以从自己的学*收获、克服困难的过程、与同学合作的感受等角度总结。

诗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课后作业

  1.(10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诗歌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时间及课时:

  三课时(20xx年11月20日-23日)

  教学步骤:

  一、唐诗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体诗*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干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待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取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等诗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易,别开天地,又是—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晚唐后期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二、诗歌自身特点

  1、形象性

  诗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般不以严密的判断、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李白诗);胡马快,可以说“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杜甫诗);说凄凉,就是“孤灯照寒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诗);话理想,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词)。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艺术享受。

  2、典型性

  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现实的实录,有的虽然是实录,却也经过了作者的选择、加工、提炼,这样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广的生活内容,就成为典型形象,成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动作、典型话语、典型场面等。典型的东西是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谓“半瓣花”可说人情,“一滴水”可映光辉,“一鳞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闻”和“逢”两个动词连接了几十年的人事与沧桑。两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沦落正说明了盛世的兴衰。这样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

  3、情感性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显然是指诗歌创作。作者喷涌的情思当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观点进行分析。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无—人得见,“千”当作“十”。后有人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他解释说,“题云《江南舂》,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这反驳自然在理,诗人情之所至,脱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说的“燕山雪花大如*”也是如此。如果忽视了诗歌的情感性的特点,非要去迫问“燕山雪花怎么会大如*”这样的问题,恐怕会贻笑大方的。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

  诗歌特点的另一种概括:

  1.诗歌最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2.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3.诗歌的语言凝练、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而有很强的音乐性。

  三、常用名词术语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典型: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显示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典型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主要标志。

  ●形神:对塑造艺术形象的要求。“形”指事物真实的外形或现象,“神”指形象体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特

  课堂小结

  1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目的是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个初步而相对系统的认识,对诗人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达到“知人论诗”的目的;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诗歌常用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规范答题。

  3选修1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观看《唐之韵》的基础上,逐步介绍唐代的每一个著名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诗歌和诗歌风格、特点。在结合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联系来达到巩固的目的。练*主要是课文后面的练*和练*册里练*。

诗歌教学设计10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景。“*”“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诗歌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中,我们学*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常的学*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地*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题,通过练*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B、古时旅人为了安全,总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真所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诗歌教学设计12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体诗

  古体诗和*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诗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弃疾

  一、回顾导入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四、品读赏析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讨论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E.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三、体验反思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七、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诗歌教学设计14

  幼儿课前学*活动设计:

  活动前,请幼儿观察春天,了解春天动物植物的变化,同时了解下雨后动植物的状态,引导幼儿感知春雨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感知动植物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1.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设计的每一节语言教育活动,都应充分满足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活动中,我以幼儿个别表述和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幼儿将所思所想进行表达,我们都是倾听者,任何一种场合都是幼儿表达的舞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在此活动中,我设计了例如:谁会来听春雨弹吉他呢?小听众会怎么听?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是怎么听的?三个问题类似却又层层递进,细看问的越来越细的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后能将回答的范围逐渐缩小具体。

  3.回归生活。教育来自于生活,当我们把生活中的细节变成课堂活动时,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重新生成新经验,我们要把孩子们的新经验送回去,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仿编的小动物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回忆小兔子、小燕子等动物在下雨时会怎么做?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鼓励幼儿将经验用美好的文字表达,进行仿编。生活是美好的,语言是优雅的,回归生活,让幼儿在语言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这来自于语言的魅力。

  完整的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

  中班语言活动--春雨的吉他(诗歌)

  年龄段:

  中班幼儿

  领域:

  语言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知道都有谁是春雨的听众。(重点)

  2.能用好听的声音朗诵诗歌,尝试替换诗歌中的词句进行仿编,丰富词汇:听众、陶醉。(难点)

  3.感受诗歌中春雨的美,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吉他并感受吉他的声音,了解有关春天大自然的变化

  物质准备:诗歌图片、轻音乐、下雨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声音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播放春雨的声音,引导幼儿感受春雨的声音。

  提问:这是什么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引导幼儿用语言模仿水滴的声音。

  2.再次倾听春雨的声音,出示背景图片,理解并学说诗歌第一段内容。

  教师用诗歌中的语言提升梳理,并鼓励幼儿模仿学说。

  二、出示并观察图片,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吉他图片,引导幼儿想象:春雨在弹吉他,听众会是谁呢?丰富词汇“听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春天的动物或者物体。

  2.出示“花婆婆、蜗牛弟弟、蝴蝶姐妹”的图片,引导幼儿猜想这几位小听众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与表达。

  三、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学说诗歌

  1.教师第一遍完整朗诵诗歌。

  提问:春雨在弹吉他,花婆婆等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竖起了耳朵、伸长了脖子、停止了飞舞呢?

  利用活动式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说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是怎么样听春雨的。

  2.教师第二遍完整朗诵诗歌。

  提问: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听呢?丰富词汇:陶醉。

  小结:春雨的吉他声太好听,所以它们都陶醉在春雨的吉他声中。

  3.幼儿完整学说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提问:朗诵诗歌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表情朗诵?鼓励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和表情完整的朗诵。四、仿编诗歌,体验仿编诗歌的乐趣

  1.结合图片,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讨论:还有哪些小听众在听春雨弹吉他呢?他们是怎么听的呢?2.请幼儿分组说一说自己仿编的诗歌,师幼完整朗诵仿编诗歌。

  五、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将春雨的听众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征,并能自己创编成诗歌.

  课后延伸活动设计:

  《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

  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本次活动结束后,我鼓励幼儿将自己对诗歌以及仿编的诗歌进行绘画,重点在于请幼儿在语言角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表达,如果说画出来是将幼儿大脑中虚拟的画面变成跳跃在画纸上的音符,那么想象、表达与表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好朋友,它们相辅相成的同时,幼儿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课后反思

  一、反思教师的作为

  1.课前带幼儿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了解吉他以及声音特点。

  在本次的教育活动中,我重视请幼儿收集有关真的生活经验。

  首先,我引导幼儿从认真观察春天开始,鼓励小朋友从植物和动物,从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与表达,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接触春天,了解春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春雨,观察春雨中和春雨后动植物的变化,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能进行语言分享。

  其次,请幼儿了解吉他,以及吉他的声音特点:清脆、悦耳、轻巧,引导幼儿有自己用手指弹一弹吉他的经验。

  2.猜想讨论,充分挖掘教材隐藏的价值。

  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我首先请幼儿猜想会有谁可能是春雨的听众,引导幼儿发现春天的动物植物等,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集中到了自己的家人这个话题上,于是我结合自己的肢体动作,鼓励幼儿跳出来,来到图片和大自然这两个点上。

  接着在讨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为什么出现了诗歌中的各种的状态时,我在间接的引导孩子发现他们和春雨的关系:花婆婆有了春雨变得滋润与鲜活,蜗牛喜欢潮湿的环境,蝴蝶姐妹在大树上避雨,静静的等待与欣赏。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更容易理解诗歌,并发现诗歌中语言的优美。

  3.鼓励幼儿仿编诗歌并大胆表达。

  在充分的欣赏与理解诗歌之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仿编,有了前期大胆想象春雨的听众会有谁之后,我们将范围逐渐缩小,重点引导幼儿猜想小蜜蜂、乌龟、小兔子等小动物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中班幼儿两两一组,互相合作分享与沟通,充分挖掘诗歌中的含义。

  二、反思幼儿的表现

  幼儿在活动中非常积极,能认真倾听,也能大胆表达,有着良好的学*品质,尤其是在思维转换与语言表达上,当我提出问题:花婆婆为什么要竖起耳朵、蜗牛弟弟为什么要伸长的脖子和蝴蝶姐妹为什么要停止了舞蹈来听春雨弹吉他时,小朋友们能认真思考,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仿编诗歌时,小朋友们讨论比较热烈,个别幼儿也能互相被吸引一起参与诗歌的仿编。大班幼儿纷纷有自己的想法,小蜜蜂笑着听、小白兔竖起耳朵听等等,很有趣味性。

  三、反思教具的提供

  教具的提供方面,我以纸质图片的形式,出示春雨背景图,请幼儿结合春雨的声音感受春雨的美妙,当出示吉他的图片时,直接请幼儿理解春雨弹吉他的妙处。请幼儿想象都会有谁听春雨弹吉他呢?孩子们尽情的表达之后,我直接出示花婆婆、蜗牛弟弟和蝴蝶姐妹,请幼儿猜想他们会怎么听春雨弹吉他,在柔美的轻音乐下,当我朗诵诗歌的时候,我结合图片为幼儿加深了印象。

  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时,我将图片进行了巧妙的处理,花婆婆竖起了耳朵,我直接将哭脸变成了笑脸,花瓣竖起来了,蜗牛弟弟伸长了脖子,我直接将蜗牛的图片脖子伸展开,图片很形象的展示伸长了脖子的动态,帮助幼儿理解诗句。以上是我针对本次活动的反思。

诗歌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1)

——诗歌单元教学设计

诗歌单元教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单元教学设计1

  一、复*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

  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诗歌单元教学设计2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2、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4、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五、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诗歌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寒士的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2)

——诗歌教学设计15篇

诗歌教学设计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歌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乐·村居》。

  2、释题:

  ⑴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乐。

  ⑶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诗歌教学设计2

  一、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古诗,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学*有感情地朗诵。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画有古诗中的景象的图片一幅,配乐。

  2、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过春天美景的经验,主要回顾春鸟啼鸣、春风春雨吹打、春花谢落等声音和景象。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有感情地朗诵。

  2、活动难点:理解古诗诗意,并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指导要点:通过图片观察、分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景色的感受。

  提问:春天里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春天里你感觉怎么样?请把你看到的景色用好听的话说一说。(引导幼儿回顾:春天的花、树、风雨,鸟的声音,以及春天温和的气候让人有好睡眠等。结合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丰富相关词语,如小鸟在“啾啾”地唱歌;夜晚刮风下雨啦;有一棵棵开满花的树;许多花瓣落下来等。)

  小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小鸟在树上“啾啾”鸣叫,花朵都被春天的风雨吹落到地上,小朋友在春天的夜里睡觉可舒服了,早晨都不想醒来。

  2、教师示范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古诗内容。

  师:古时候有个诗人名叫孟浩然,他特别喜欢春天里的景色,还写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春天的早晨里睡醒发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歌。

  老师示范朗诵古诗后,提问:诗歌里讲了什么?说说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没听懂。

  3、教师再次示范朗诵,以边提问边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谁知道春眠是什么意思呢?(春:指春天;眠:指睡眠;不觉:指不知觉;晓:指早晨。)

  小结:“春眠不觉晓”的意思是“春天里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诗人听到了什么声音呢?(处处:指到处;闻:指听到;啼:鸟叫声。)

  小结:到处听到鸟儿“啾啾”啼叫声。

  第三、四句:早晨醒来,诗人看到满地的落花,他会想到什么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小结:诗人看到满地落花,就是在想“也里传来刮风下雨得的声音,不知道吹落了多少花朵呢!”

  4、教师配乐朗诵古诗,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师模仿古人,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表达出对春天景色的喜悦之情。

  提问: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

  5、幼儿学*朗诵古诗。

  (1)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古诗。

  (2)配乐学*朗诵古诗。

  6、延伸活动。

  请幼儿把古诗《春晓》带回家与爸爸妈妈分享,一起朗诵古诗。

  五、评价要素

  1、能否感受古诗《春晓》的意境美,并喜欢朗诵。

  2、能否大胆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在春天的节假日里带着幼儿去踏青,进一步感受、体验春天。

诗歌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并号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你们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那么,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走进诗歌,去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趣事呢?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综合性学*就是最好的学*方法)

  2.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你对哪些诗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或趣闻轶事?除了中国的诗人、诗歌,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们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吗?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拟订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吧!(板书:轻叩诗歌大门)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好的活动计划,是活动成功的前提。请大家想想,在制订综合性学*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

  (1)组成小组。

  (2)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计划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人员职责等。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总结。

  围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板书: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讨论时要合理规划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制订计划,修订完善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学生根据拟订的计划,开展活动,进行综合性学*。

  1.合作编小诗集。

  (1)可以编排哪些内容?

  ①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

  ②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怎么编排?

  ①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②配上插图。

  ③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交流展示。

  给小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板书:分类配图取名封面目录)

  2.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选择诗歌。

  小组讨论,如,选哪几首诗歌来朗诵,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组的朗读更精彩。

  (2)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

  ①推选主持人。

  ②安排节目顺序。

  ③选出评委。

  (3)对朗诵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②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板书:语气恰当表情、手势自然)

  五课堂小结

  此次综合性学*,我们学会了编排诗集,学会了朗诵诗歌,更学会了创作诗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阅读一些优美的小诗,也多创作一些优美的小诗,争做小诗人!

诗歌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本设计力求体现把学生放在学*的主**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求知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因为学生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对于每个季节的特征也基本了解。所以教学本课应该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色彩鲜明的图画中感受四季的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和创造中体验学*语文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使语文课堂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唤起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材说明】

  《四季》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了汉语拼音和识字(一)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本首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学*了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从而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使他们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激励他们去参与环保活动。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写字。课文共有四句话和四幅图,每句话配有一幅图,第一句写春天;第二句写夏天;第三句写秋天;第四句写冬天。整首诗歌通俗易懂,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本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识记11个生字,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课时复*巩固识字,指导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及本班学生实际,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九、无”4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心理特点,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识字写字教学与朗读教学。教学难点: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模仿课文自创诗歌。

  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自创诗歌及识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知识和思想教育互相渗透。

  【教学准备】

  课文课件、生字卡片、拟人贴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活动】

  请大家拿出手,摸着自己的胸口说:“我是最棒的!”再用手搭在同桌的肩上,对你的同桌说:“你是最棒的!”最后让我们齐声说:“我们是最棒的!”

  【设计意图: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 。课前帮助学生建立学*上的自信,激发其学*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走进生活,初步感受四季美。

  1、同学们,什么季节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相机板书:秋季)你是从哪儿发现的?(学生根据身边现象谈:树叶、玉米黄了,天气凉了,苹果熟了等。)

  2、一年中,除了秋季,还有哪几个季节?在你眼中,它们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生活阅历谈:春天桃花粉红,夏天可以吃上香甜可口的西瓜,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等。)

  3、春夏秋冬各有各的特点,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欣赏这四季美丽的风光,高兴吗?(课件播放四季美丽的风光图片。)

  4、现在,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吗?(相机板书:四季,用笔要慢,学生书空,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四季的儿童诗。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在观察图中整体感知四季的景物,培养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读中学识字,读中感悟美。

  1、我们欣赏的图画美,课文描写的更美。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吧!(配乐,学生边欣赏边听教师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诗歌的教学范读特别重要,教师朗读的投入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诗境,同时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2、你也想读一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来学*,边读的时候把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娃娃用圆圈圈出来,多读几遍。

  3、读好的小朋友与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经认识了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还不认识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4、识字(生字宝宝可调皮了,他们一个个都跑出来想考考大家呢!大家准备好了吗?) ⑴ 、出示“圆、秋、雪、肚”4个带拼音的生字(将这四个字的偏旁涂上红色),这些偏旁你认识吗?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偏旁的?这些偏旁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交流已有的识字经验,达到互相学*的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一丝不苟的学*态度,通过仔细观察偏旁的变化,养成对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

  ⑵、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座交流识字方法。(先说怎样记住这些字,再互相检测)

  ⑶ 、请你来当小老师,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比如:“说、是”是翘舌音;禾+土=秋,月+土=肚,口+十=叶;“是”和“足”“惊”和“就”长得像,别记混了等等。)

  ⑷、开火车认读生字和生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课间游戏:摘苹果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间游戏的设计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为识字还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再次学*的*台】

  5、朗读感悟:

  ⑴ 将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试着读一读。(自由练读课文)

  ⑵ 指名读文,听听他读得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间的互相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⑶、选读:

  选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注意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⑷、感悟:

  反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每小节讲的是一个季节,课文讲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

  三、做轻松操,放松心情。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不长的特点,在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或一大半的时候,教师带着学生做1分钟有趣的轻松操。这样放松了学生的心情,使学生很快地把精神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环节打下基础。既注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写字指导。

  1、 出示“七、儿”两个字,认读。

  2、 这两个字宝宝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你知道它是什么吗?这个笔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新的笔画:竖弯钩。(教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在你喜欢的地方书空,每个笔画各写两遍,注意笔顺规则。

  3、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问: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4、 练写。(老师示范竖弯钩的写法:折角运笔的方法,要写得圆润。)根据观察所得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1个生字,写了两个生字,读熟了课文。为自己祝贺祝贺!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四季。

  【设计意图:既对整堂课的学*有了一个归纳和总结,体现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又是对下一环节的引出。】

诗歌教学设计5

  一.导入《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二.朗读本诗二遍。理解此诗的意境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这两句是*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动于衷的喜悦。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三.小结:

  这首诗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对尽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一.导入新课: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二.朗读理解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三.小结:

  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诗歌教学设计6

  一、 设计意图:

  友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古往今来,友情曾被无数诗人讴歌,被无数常人惦念。对于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各自的友情。教师通过示范朗诵、播放歌曲、等形式引领孩子去感受诗歌的特点,再让学生回忆珍贵的友情,并学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让他们经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孩子一定会兴趣盎然,这样的*作课对学生而言也许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对*作还是个性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体悟友情的珍贵,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友情的理解,乐于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2、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趣,体会诗歌的特点,激发想象力,学*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特点,学写小诗。

  四、 课前准备:

  1、 班级开展以友情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2、 课前举行三分钟赛诗会,比一比谁积累的诗歌多,谁读得好。

  3、 轻音乐

  五、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激发兴趣。

  1、 从刚才的赛诗会可以看出同学们积累了许多的诗歌也很喜欢诗歌,对吗?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诗歌的特点:诗歌感情真实,语言简练,读起来琅琅上口等)

  2、 的确,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差不多和语言同龄.古往今来,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都应热爱祖国辉煌灿烂的诗文化.

  (二)范文引路,感受诗韵,揣摩写法

  1、黄老师也和大家一样很喜欢诵读诗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有意思的诗歌,请大家仔细听。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2、看,这就是诗歌,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3、看来诗歌还挺简单的,是不是也想写一写?这堂*作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写诗歌。(板课题:学写诗歌。)

  4、 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老师发给大家的这两首诗歌,看看我们在写诗时应注意些什么?

  信

  我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

  写许多许多的信。

  替雏鸟给妈妈写,

  让妈妈快回巢,

  天已*黄昏。

  替花朵给蜜蜂写,

  请快来采蜜,

  花已姹紫嫣红。

  替大海给小船写,

  快去航海吧,

  海上风*浪静。

  替云给云写,

  愿变成绵绵春雨;

  替树给树写,

  愿连成无边的森林。

  给自己,

  我也要

  写一封封信,

  让自己的心,

  和别人的心,

  贴得紧紧、紧紧……

  如果

  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

  我就是一根无名的小草

  摇来摇去

  永远陪伴着你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

  我就是一只唱歌的小鸟

  晴也唱雨也唱

  永远为你歌唱

  如果你是蓝天

  我就是一朵洁白的云

  飘来飘去

  却总也飘不出您的心灵广场

  妈妈

  那就是你和我啊

  聚也微笑

  离也微笑

  5、 读后指名回答。

  6、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二首小诗,说说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重章叠句,有几段的格式都是一样的,只是变换了几个词语 )

  7、 集体朗读这首诗,再来感受小作者的感情以及诗歌的特点。

  三、酝酿感情,学写小诗,表达真情

  1、“朋友”是我们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的诗句可谓友情的绝唱;而现代作家王蒙则说:“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同学们,孤单时,你会想起朋友;烦闷时,你会想起朋友;高兴时,你又会想起朋友……亲爱的同学,此时此刻,你又想起了谁?想到了你们之间的什么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忆。(播放轻音乐)

  2、能告诉大家刚才你想起了哪位好友吗?想起了他的什么事?

诗歌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气氛。

  2、通过观察图夹文的诗歌,能有序地记忆诗歌内容。

  3、尝试仿编诗歌,体验仿编活动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公园吗?那公园里有什么呢?

  2、教师:那公园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老师把那么美的公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欣赏诗歌《公园真美丽》并理解诗歌。

  1、教师朗诵诗歌。提问:这首诗歌好听吗?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公园里有什么?

  2、教师:诗歌里还说了些什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师再次朗诵诗歌.)草地是什么样的?它是什么颜色的?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

  3、教师:诗歌里还说到了哪些颜色呀?哪些声音呢?

  你们听到诗歌里是怎样说的?

  有那么多美丽的颜色,公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

  4、提问: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为什么说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呢?

  5、完整朗诵。教师:小朋友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把这首好听的诗歌完整的念一遍好吗?

  三、尝试仿编诗歌。

  1、教师:小朋友朗诵的真好听,你们都知道公园是一本彩色的书,那公园里还有哪些漂亮的景象呢?(我们用诗歌里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2、教师:公园是一本会唱歌的书,公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唱什么歌呢?

  3、教师:我们把刚才小朋友说的,编成了一首长长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好吗?

  四、结束部分。

  教师:公园里呀还有许多漂亮的颜色和许多会唱歌的小动物,下课后,我们再来画一画,编一编好吗?

诗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中诗歌鉴赏的考查角度

  (2)掌握每类题型常见的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每类题型解题方法的实际操作

  (2)有理有据的多元化解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画廊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炉火纯青,无论是仰天长啸,还是低眉信手,无论是边塞风雪,还是田园风光,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二.高考追踪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一直情有独钟,在《考试说明》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那么命题者往往从哪些角度

  来设计题目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此一起来做个探讨。

  三.分析角度

  (一)杜甫曾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曾留下了“推敲”的千古佳话。诚然,个别字词用得好,让全诗境界全出,甚至成为全篇的灵魂,被称为“诗眼”。我们先来看这首诗: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问题:诗中的“霜”字有哪些含义?

  1.先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学生思考并写下答案。

  3.请学生发言,点拨启发。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与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

  5.小结:对字词的理解可由浅入深,由字面意思到深沉含义即比喻义或象征意义。

  (二)字词离不开句子,那么对诗句的鉴赏呢?来看李白的一首诗: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问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的理解。

  1.和学生一起解读前三联。

  2.学生自由讨论第四联。

  3.学生发言,并小结:解读诗句可抓住诗句中的重要字词及景物。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诗人听完蜀僧弹琴才发现不知从几时开始,青山已罩上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用时间流逝之快说明作者沉醉于美妙的琴声之中,从侧面烘托蜀僧技艺之高超。

  (三)诗歌内容的选择,形象的塑造对作者而言是了然于胸的,但有些诗的内容不是很明确,这就为考查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多元化解读提供了空间。一起来看下面这首词:

  菩萨蛮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关于这首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写“游子”,有人认为是写“思妇”,有人认为两者皆有,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点拨,应注意“长亭”这一意象和词中人物的动作,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发表观点并阐述理由。

  3.多媒体展示答案的语言组织:A。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小结:诗歌的人物形象可由人物的言行,肖像,神态等来分析。

  (四)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可以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要依据文本,有理有据,不可无中生有或人为拔高。来看杜甫的一首诗,如何鉴赏诗歌的主旨: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有人认为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那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1.和学生一起解读全诗,补充写作背景,抓住“落日”,“老马”这两个意象所表达的含义。

  2.请学生思考并组织答案。

  3.请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A。自强不息。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希望自己像老马一样实现自己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流露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B。怨愤之情。诗中颈联写到“落日心犹壮”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但不被重用,结尾两句借用典故,说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5.小结:鉴赏主旨应把握全诗内容及知人论世。

  (五)一个诗人的风格,从整体上看是稳定的,但只是相对而言,比如杜甫,杜诗的整体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有清新淡雅之作,如《客至》。所以,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往往是考查的热点。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做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1.集体朗读,整体感悟这首词的风格。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组织答案回答。

  4.多媒体展示答案,学生比较自己的答案:①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了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机,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舒畅;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别有一种乐观。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是旷达之语。②不同意。起笔写花之凋零,青杏尚小,为整首词奠定了悲凉的氛围;二、三句虽有情趣,但却以乐景衬哀情;四句一“又”字说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天涯何处无芳草”真是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5.小结:鉴赏风格应了解诗人的主体风格并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来分析。

  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高考诗歌鉴赏主要从字词、句子、形象、主旨、风格等角度来考查及解题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大家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诗歌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唐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时间及课时:

  三课时(20xx年11月20日-23日)

  教学步骤:

  一、唐诗发展概况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体诗*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干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待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取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等诗都是咏史佳作。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个高峰。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或追求怪奇,或追求*易,别开天地,又是—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他是一位善于表现心灵历程的诗人,感情浓烈而细腻。他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

  晚唐后期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二、诗歌自身特点

  1、形象性

  诗歌固然也重理趣之妙,但它—般不以严密的判断、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雪花大,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李白诗);胡马快,可以说“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杜甫诗);说凄凉,就是“孤灯照寒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诗);话理想,就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词)。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具体可感的艺术享受。

  2、典型性

  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并不是生活现实的实录,有的虽然是实录,却也经过了作者的选择、加工、提炼,这样的形象就能代表更深、更广的生活内容,就成为典型形象,成为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动作、典型话语、典型场面等。典型的东西是概括出来的,因而是有代表性的,所谓“半瓣花”可说人情,“一滴水”可映光辉,“一鳞半爪”可知全貌。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诗中的“闻”和“逢”两个动词连接了几十年的人事与沧桑。两位老人的再次相遇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他们的沦落正说明了盛世的兴衰。这样的作品就很有典型性。

  3、情感性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这显然是指诗歌创作。作者喷涌的情思当然不能用理性化的观点进行分析。杜牧有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有人认为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无—人得见,“千”当作“十”。后有人反驳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他解释说,“题云《江南舂》,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这反驳自然在理,诗人情之所至,脱口而出,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的。前文所说的“燕山雪花大如*”也是如此。如果忽视了诗歌的情感性的特点,非要去迫问“燕山雪花怎么会大如*”这样的问题,恐怕会贻笑大方的。

  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在不少时候是间接的。有时使用间接抒情议论的方法,有时用典,有时跳脱(跳脱,指文意的跳跃与省略)。理解了其间接表现的手法,明白了诗中所用的典故,体味出其中被省略的显得非常含蓄的部分,理解其思想内容才有可能。

  诗歌特点的另一种概括:

  1.诗歌最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

  2.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3.诗歌的语言凝练、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因而有很强的音乐性。

  三、常用名词术语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格,他们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同为豪放派,苏词旷达洒脱,辛词则慷慨愤世。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典型:以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显示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典型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主要标志。

  ●形神:对塑造艺术形象的要求。“形”指事物真实的外形或现象,“神”指形象体现出来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特

  课堂小结

  1介绍唐代诗歌的发展概况,目的是让学生对唐代诗歌有一个初步而相对系统的认识,对诗人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达到“知人论诗”的目的;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诗歌常用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规范答题。

  3选修1的教学,我们将采用观看《唐之韵》的基础上,逐步介绍唐代的每一个著名的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诗歌和诗歌风格、特点。在结合讲解诗歌的鉴赏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联系来达到巩固的目的。练*主要是课文后面的练*和练*册里练*。

诗歌教学设计10

  第一节 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分析]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分析]

  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6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诗歌教学设计11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体诗

  古体诗和*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诗歌教学设计12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二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三是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主体性。在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 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诗歌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基本信息。

  2.把握诗歌中,“雨”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体会诗歌艺术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作品说明,作者信息简介: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草堂时所作。杜甫离开泰州,率家人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部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这样,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所。他在这里春种秋收,与当地朴实的农民你来我往,生活变得*和而宁静。这使得他饱经忧患、历经战乱的心,终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祈求风调雨顺、希望享受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反映了喜雨降临时极为愉快的心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主要特点:

  (1)扣住诗题中的“雨”字

  (2)把握诗歌前两联写了“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3.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4.简析艺术手法,强化对诗歌美的感悟:

  说明: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单元主要涉及的艺术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反复、反衬、排比、对偶、引用、想象、联想、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借助上学期诗歌学*的知识,从形式上明显看出,两句形成“对偶”,凡对偶句,其内容总相似、相反、相关。这两句诗,是对“春夜喜雨”所营造的氛围的渲染,前半句写夜间下雨,野外乌云成片,后半句写黑夜中,江面上,船家的渔火发出点点星辉。一明一暗形成“反衬”,以“明”衬“黑”,不仅强化的画面感染力,更暗示了这场好雨,不会一带而过,她定要下得绵长,下个尽兴。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两句写的是春雨过后,作者看到的锦官城的景象。而春雨绵长,这两句应是作者“想象”,想象春雨滋润了大地,锦官城一片繁花似锦,更抓住红花带雨的细节,将春花和春城联系在一起,切中“喜雨”和“春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

  5.反复品读诗歌:

  感受作者喜悦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歌艺术手法上的魅力。

诗歌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 :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教师质问(学*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 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教师巡视了解学*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教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诗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

  问题组: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全班讨论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写春水初生,略与堤*。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2、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3)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诗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了解五首现代诗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揣摩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情感美,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吟诵诗歌,品味语言;

  2、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歌的一般特征

  同学们从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学*诗歌,那么诗歌有哪些特点呢?

  二、学*诗歌的基本规律

  你以前是怎么学*诗歌的呢?

  三、简述诗歌发展的历程

  主要是“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四、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主要是外形式的不同。

  五、布置作业:

  1、朗诵五首诗歌,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

  2、分别找一找五首诗里所用到的意象。

  3、查阅资料,读一读五位诗人其它的作品,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徐志摩的《偶然》、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食指的《相信未来》、舒婷的《致橡树》等。

  注意:

  重点是让学生明确朗诵的要求和意象的概念。

  1、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诗歌的朗诵技巧;掌握意象的概念。

  3、了解诗歌发展的基本情况;

  4、了解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5、课外拓展阅读。

  第二、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再别康桥》为例,具体分析如何鉴赏一首诗。

  二、检查朗诵

  1、学生朗诵;

  2、点评

  3、听名家朗诵

  三、把握意象

  1、诗人在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3、用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四、体验情感

  《再别康桥》表达出诗人欢喜还是哀伤?飘逸洒脱还是依依不舍?

  五、总结方法

  吟诵诗歌,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验情感。

  (注意:实际上在鉴赏的过程中这几个方面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六、鉴赏实践

  1、分组鉴赏其他的四首诗《死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热爱生命》《双桅船》;

  2、点评

  七、拓展迁移

  1、这些诗歌中有哪些句子引起了的你共鸣?

  2、有没有你喜欢的其它的诗歌?

  1、展示朗诵成果;

  2、学*如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从朗诵和意象分析中感悟诗歌的情感;

  4、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5、运用这些方法;

  6、调动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产生共鸣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委员,第七、八届全国**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5.能力提升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例如:①“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②“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行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③“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短诗三首教学反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

  ④“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体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6.拓展研究

  钱钟书语言精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本文外,你还知道哪些钱钟书的趣言妙语呢?请说出几句与大家共同分享。

  示例:①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围城》

  ②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灵感》

  ③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随它怎样烹调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阳光和空气都是好东西。--《论快乐》

  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通俗易懂地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说明一些道理,对提高我们解读诗歌的能力很有帮助。

  课后*题

  1.摘抄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做好语言积累。

  2.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3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体诗

  古体诗和*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

  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5

  教学要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二、结合之前的诗歌学*,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1、读懂大意;

  2、知人论诗;

  3、领悟情感;

  4、赏析技巧

  三、欣赏诗歌

  (一)读懂大意

  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补充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寒士的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此诗的语言*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四、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中国诗歌教学设计6

  一、整体把握

  1、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

  2、目标定位

  (1)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祥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运用的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3)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脉络,练*归纳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列出提纲,体会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清全文的结构。

  3、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可从“赏析指导”部分切入,围绕“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形与神的关系,探究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用8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1)《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都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名篇,切不可只把疏通词句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对这些文章的品读。还可以分别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延伸。可分别2课时完成。

  (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结构看似闲散随意,但是如果逐段理清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二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文章始终都是以画竹及苏、文二人的情谊为中心点的。可用1课时完成。

  (3)推荐作品《狱中杂记》《陶庵梦忆序》可合用1课时完成。

  (4)注重比较阅读。可以在比较中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体味作者的感情。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如韩愈、欧阳修、“三苏”等作家的一些情况。

  二、专题研究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设计中可明显看出来。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做如下安排:

  1、《六国论》是一篇史论,可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2)学*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者十分关心政治,本文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学*时要注意的。

  首先,采用“立片言以居要”的方法,把六国灭亡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地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文章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这样总体的战略设想是为后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第三,本文的论证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还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上,设问、对比、排比句式的运用恰到好处。

  第四,本文是名篇,最好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可采用诵读法,疏通文句;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还可运用比较阅读法,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同题文章《六国论》全文或片段,扩展阅读面,并作比较阅读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2、《伶官传序》是欧阳作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文章开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论点,之后引史论史,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的议论分析,对史实进行评论,从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古讽今。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表明“成则由人”的道理。然后写庄宗大功告成之后不思进取,宠信伶官,国家由盛而衰,最终众叛亲离,被乱箭射死的惨状,证明“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引人深思。

  教学中应注意:

  (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学*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2)体会作者感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祭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古时候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主旨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本文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欧阳修《泷冈阡表》、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倾吐了自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4、《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文章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他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练*题设计

  (一)积累和运用

  1、韩愈是        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提出       的文学主张,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之首。代表作有      、          等。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   、   、   ;“初唐四杰”是指   、   、   、   ;“三苏”是指  、  、   。

  3、写出下列空缺的文句。

  (1)以赂秦之地,       ,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自然之理也。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以趋于亡。    !

  (4)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       ,殁不得抚汝以尽哀,窆不临其穴。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     

  ②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     

  (二)能力与拓展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辍:停止,这里指离开;就:就职上任)

  B、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旦暮:早晚;戚:忧伤)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具:全部;羞:同“馐”)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2、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旷,有泉侧出

  C、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苏洵互有同异,读后请作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苏洵认为:                             

  苏辙认为:                             

  (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你学了《伶官传序》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欧阳修的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在你生活的周围,有没有“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导致身败名裂的例子?

  【参考答案】

  (一)积累和运用 

  1、古文运动 唯陈言之务去 唐宋八大家 《马说》《师说》

  2、曹操 曹丕 曹植;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苏洵 苏轼 苏辙

  3、(1)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日削月割,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

  4、C

  5、①祖辈父辈;爷爷。 ②到了……地步;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③智谋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旧事,先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

  (二)能力与拓展

  1、C 2、D 3、(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翔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上进行思路详明的辩论,意有超越前人之处。(3)①用四个无战事的国家去帮助面临敌寇的韩国、魏国,使他们没有顾及东边的忧虑,而能为天下挺身而出抵挡秦军。②不知道这样,却贪图战场上获得一点点土地的好处,背弃盟约,自相屠杀,秦兵还没出现,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自己受困了。4、启发:①小事不小;②玩物丧志;③事在人为;④以古为镜(事例略)。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4)

——《欢庆》教学设计

《欢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欢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欢庆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就连我们的祖国也有,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2、(出示开国大典历史资料)同学们,1949年十月一日***站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中国,这条沉睡了百年的巨龙终于苏醒,再一次的屹立在东方。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

  3、回忆这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板书课题:欢庆。

  4、就让我们带着满怀激动的心情大声的齐读课题:欢庆

  二、复*生字,引入课文。

  1、游戏巩固生字。

  2、教师提示:注意“乐”是多音字,全班齐读这两个词:欢乐、乐曲。

  三、朗读感悟:

  1、你们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生字词,那么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想想:这首小诗共有几句话?课文写了“欢庆”什么?

  2、出示读书要求,学生自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连读。

  4、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同学分享。

  (1)课件田野。

  A指名读。

  B田野向祖国妈妈献上哪些金黄的果实呢?

  C课件出示图片,师引:梨树挂起——稻海——

  D(出示图片)师:这样的果实还很多很多,真是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E祖国妈妈收到了田野献上的礼物,她的心情一定是很高兴,那就请你们来读一读。

  (2)课件枫林。

  A、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眼中看到什么?

  B、带着感情读诗句。(眼中有物,心中有情)

  C、教师引导朗读。

  (3)出示蓝天(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A感受蓝天白云的美丽情景。

  B师:蓝天带着白云作为礼物来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4)课件: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A问:你听,大海在唱歌呢? 它会唱什么歌?

  B为祖国妈妈送上祝福,唱生日歌。

  四、体会爱国情感:

  1、在祖国妈妈生日这一天,大自然都来祝贺了,还有谁也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呢?

  a、想想:“十三亿孩子”都是谁?

  小结:是啊,十三亿孩子就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

  b、那“美好的日子”指的是哪一天呢?

  2、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师生齐读)

  指导朗读: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作为祖国妈妈的孩子,小朋友们一起来为祖国妈妈庆祝庆祝。读——

  五、指导背诵课文

  师:这么美的诗句,如果能把它积累下来就更好了!看板书,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A、谁愿意上来背一背?(指名表演背)

  B、那么,让我们全体起立,把高兴表现在脸上,把兴奋体现在声音里,把最美好的祝愿献给祖国妈妈!齐背。

  七、课内练*:

  1、让我们用一手漂亮的字作为第二份礼物献给祖国妈妈。出示:旗。

  2、师:看看田字格,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3、书写生字。(作业单)

  4、展示作业。

  八、课外练*:

  1、回家写一写其它的生字。

  2、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九、小结:你们都为祖国妈妈献上了宝贵的礼物。最后让我们用最优美的歌声献给我们的祖国妈妈。

  板书设计:

  9、欢庆

  十月一日

  国庆节

  田野 枫林 蓝天 大海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亿”等8个生字,会认“庆”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写“亿”等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掌握“亿”等8个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站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10月1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终于苏醒,再一次屹立在东方,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出示开国大典历史资料)

  回忆这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欢庆》。(板书:欢庆)

  二、初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圈出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找学生说出自己画出的生字词,师生共同注音

  3.读生字

  (1).学生齐读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重要的生字词并组词

  (1)“亿”字,左右结构,左小右大,一共3画,一亿。

  (2)“洁”字,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半部分是士加口,不是土加口,洁白。

  (3)“祖”字,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边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祖国。

  (4)“旗”字,左右结构,不可忘记写其上的一撇一横,红旗。

  5.学生动手在练*本上书写“亿”等8个生字并组词,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6.学生领读生字及组词

  三、课堂小结

  10月1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都沸腾了,整个世界都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冉冉升起。从此,每年的10月1日,我们都要为这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欢庆》。

  四、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一字抄3遍,组1词。

  附:板书

  欢庆

  亿(十三亿)洁(洁白)

  欢(欢庆)祖(祖国)

  旗(旗帜)帜(旗帜)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广场上缓缓上升的**,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入境融情在欢庆国庆的场面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有国庆的录像、图片或资料介绍),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教学“欢庆”

  1、我们刚欢度完祖国妈妈的生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欢庆国庆节的小诗。

  2、出示卡片“欢庆”(带拼音),读词语。“庆”字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庆祝)对比“欢庆”和“庆祝”。师生释疑:题目着重突出庆祝场面的热闹。

  3、除了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哪些节日呢?

  4、写好“欢庆”两个字(范写,生试写,指导点评)

  二、激情回放,畅谈感受

  1、每年的国庆节,全国人民都会兴高采烈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让我们重温那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吧!(多媒体展示: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看到这,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3、回忆这欢庆的时刻真是激动人心啊,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欢庆的?打开课文,放出声音读课文,努力读通顺,读正确。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反馈字词,区分多音字“乐”,读词卡“欢乐”,“乐曲”,再给“乐”组词。

  2、读短语:“欢乐的乐曲”——“奏起欢乐的乐曲”——“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3、读词卡:献上 洁白 旗帜 亿万

  4、再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欢乐与喜庆。

  5、指名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四、朗读感悟,入境融情

  1、研读前面四行

  (1)自由读前面四行,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这前面四句诗就像四幅画,你能读出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吗?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会奏哪些乐曲呢?他们演奏得这么热闹,为的是什么?

  (4)分组合作读这四行诗句,并指导朗读。(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

  2、研读后面四行。

  (1)出示后四行诗句,齐读,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2)指名朗读交流体会。

  (3)质疑:你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十三亿孩子?对于祖国妈妈来说,你是祖国妈妈的孩子,我是祖国妈妈的孩子,他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全国十三亿人民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

  (4)祖国妈妈过生日,十三亿人人民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五十多年以来,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远的不说,刚刚过去的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奖牌总数第二名的成绩,**一次又一次在雅典奥运会上响起。再来读读这四行,把你心中的那分热爱,崇敬都读出来。让我们也加入这欢庆的队伍吧!齐读体会。(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十月一日,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让我们怀着对祖国妈妈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借助这首诗来表达,告诉祖国妈妈,我们爱您。(放背景音乐,朗诵)

  五、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在这欢庆的日子里,你还有什么更好的礼物和祝福献给祖国妈妈,老师建议大家课后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做卡片,可以画画,可以写几句祝福的话,可以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也可以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己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

  2、国庆节——祖国妈妈的生日,让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巩固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如加一加:大——庆 只——帜 南——献

  猜字谜:一借再借。(欢) 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

  两层楼,六间房,两个烟囱在中央。(曲)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 “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

  3、学生描红临写。

  一、课标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丰富的想象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大自然中的“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共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二、教材分析:

  《欢庆》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欢庆》是一首描写欢庆祖国妈妈生日情景的小诗。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开头四行不直接写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场面,构成欢乐、祥和的图画。后四行写十三亿儿女对祖国妈妈浓浓的爱意,创设了浓浓的情感氛围。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识字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学生很少接触到这种抽象的、抒情性强的现代诗,在读书的节奏上、情感表达上需要感悟和指导。因为篇幅短小,经多读后容易背下来,所以在第一课时完成之后,有大多数的同学可以试着自己背下来。

  四、评价设计:

  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采用红星作为本节课的评价手段,从课堂参与度、知识的掌握、写字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教学目标:

  1、采用加一加、换一换、想象等方法,识记读“举”、“奏”等8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庆”字。

  2、通过引导理解“十三亿孩子”指谁;通过动作演示理解“献上”等词语的意思。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考板书试背课文。

  4、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庆、喜庆的气氛,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欣赏画面,积累词语: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普天同庆。

  六、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欢庆的意思,激发爱国之情。

  七、教学难点:

  理解“十三亿孩子”的意思;书写“庆”。

  八、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国庆资料

  九、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你们想看吗?图上画了些什么?你能用句式:我看到了。说一说吗?

  【预设】:①***——什么样的***?(庄严的、雄伟的)鲜花——什么样的鲜花?(美丽的、五彩缤纷的、五颜六色的)②你还看到了好多的人,好多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人山人海(板书)。③这么多的人在干什么?你能用句式: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吗?可能有唱歌的,还有跳舞的。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载歌载舞(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积累词语“人山人海”、“载歌载舞”。】

  2、这么多的人载歌载舞特别高兴,你能给这幅画想个题目吗?有一位叫郭荣安的作家看到这样的景象,写了一首诗——欢庆。谁想来读读题目?这个字怎么读?能拼一下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它还可组什么词?欢呢?欢庆就是——欢乐地庆祝。这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用图片创设喜庆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庆”字的认知在课题中完成,分散了识字任务。】

  (二)随文识字、朗读理解:

  1、师导语:***前,人山人海,人们载歌载舞在欢庆着什么呢?请打开课本36页,读读课文就知道了,第一次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来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直到读熟了为止。(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学*课文第二句。

  (1)出示句子: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我们一起读。(齐读)

  ②你发现了什么?(认识破折号,并了解它的作用。)

  ③师述:十月一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激情讲述国庆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有感情的朗读课**好铺垫。】

  (2)师出示卡片:十三亿。

  ①请生读,识记生字“亿”。(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②师讲解:“亿”像个、十、百、千、万一样是计数单位。

  ③理解“十三亿孩子”。谁能说说十三亿孩子都指谁?(生交流)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祖国祝贺生日,让我们满怀激情再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识字,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降低了识字难度。】

  3、师引导:同学们,除了人们在欢庆着祖国的生日,还有谁和我们一样兴奋,一样激动?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画出来。谁来?(请生交流)

  【预设】:

  (1)田野(板书)

  过渡:田野是怎样欢庆祖国的生日?能给大家读读吗?(屏幕出示: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①、请生读、齐读。

  ②、出示生词卡片:献上。

  A、请生读。识记“献”字。交流识记方法,认识犬字旁,并组词。

  B、说说写得时候要注意什么,书空。

  C、齐读词语。请生表演“献上”的动作。

  D、师讲解:“献上”是奉献、奉送的意思,代表田野对祖国的尊敬,所以表情要严肃恭敬,谁再来试试?(生表演)

  【设计意图:“表演”形象而具体,有助于孩子有效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③、问:田野献上的是什么?追问:这金黄的果实可能是什么?(梨、稻子、玉米、香蕉、菠萝等)

  ④、引导感情朗读:这么多丰收的果实,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画面,拓展孩子的想象。】

  (2)、枫林(板书)

  ①过渡:枫林是怎样欢庆祖国的生日?(屏幕出示: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指名读、齐读。

  ②、出示词语卡片:举起。请生读。交流识字方法。(师引导学生采用想象的方法识记)

  ③、出示词语卡片:旗帜。

  A、请生读、齐读。

  B、学*“旗”字。引导学生和“棋”比较,说说为什么偏旁不同?书空比较字形说说两个字右边的区别,并口头组词。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qí字形对比和理解偏旁所表的意思为学生正确区分两个生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学*“帜”字。

  引导学生采用形声字的记字方式识记字形。

  ④、请生交流什么样的旗帜?说说为什么是火红的?(看课件:枫林图体会)

  ⑤、师引导:是呀!到了秋天,枫叶红了,每一片枫叶都像一面旗帜,在秋风中摆动,为祖国祝福,谁能读出枫林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蓝天(板书)

  过渡:蓝天是怎样为祖国庆祝生日的?(屏幕出示: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①、请生读,齐读。

  ②、出示生字卡片:洁白。识记“洁”字,交流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练*组词。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④、师引导:诗歌中作者说洁白的什么?鸽子象征着什么?放飞鸽子就是希望祖国永远和*。谁能用朗读把和*带给大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拓展词语洁白的(),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

  (4)大海(板书)

  过渡:大海是怎样欢庆祖国的生日的?(屏幕出示: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①、请生读,齐读。

  ②、生观察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乐”字出现了两次,但读音不一样)

  ③、出示卡片欢乐指还可以组什么词?(快乐、乐意等)

  ④、出示乐曲指“乐”字说说在这里读什么?还可以组什么词?(板书拼音、词语:音乐、乐器)

  ⑤、指“曲”字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多音字。(板书拼音)

  ⑥、出示卡片奏起请生读,指导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生字。

  ⑦引导学生说说欢乐的乐曲指的是什么?(生自由交流)师随机引导:你能猜一猜大海演奏的是什么歌曲?

  【设计意图:拓展孩子的想象能力。】

  ⑧、指导朗读:多么欢乐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怀着激动地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前四行诗句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的画面,然后通过四幅形象直观的图片,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既激发了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减缓学生在理解时的坡度。】

  4、过渡:这四个小分句有组成的一个长句子,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请生读、师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学中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共评;师范读、生模仿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的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在读中自我感悟,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5、巩固生字:看板书练*读词、看屏幕检查识字。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方面,由在句子中顺读到分散学字,再由认读词语到认读词语中的单个生字,这样给学生一个坡度,体现由易到难的认读过程。】

  (三)借助板书,引导背诵。

  过渡:这么美的诗句,如果能积累下来就好了,你能借助板书把它背下来吗?

  生练*、请生背、齐背。

  (四)补写句子,拓展延伸:

  过渡:除了这些,还有谁和我们一起为祖国庆祝生日?(课件)

  路边盛开的鲜花,

  蓝天上的,

  森林里的,

  果园里的,

  欢庆着祖国的生日。

  【设计意图:训练孩子的说话、写话能力,为后文学生自己创编诗歌做了铺垫。】

  2、生独立完成、请生交流。

  (五)、课堂小结、指导写字:

  师: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无论是田野、枫林,还是蓝天大海都异常美丽,全国各族人民更是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这就叫普天同庆(板书)那么我们一起写写“庆”字把欢庆、喜庆、庆贺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画面、感情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词语。】

  ①、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请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②、师重点指导主笔的位置。

  ③、生在书上描红,然后在本上练*。

  ④、评价。

  (六)、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1、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国情的资料,下节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2、下面我们齐唱生日快乐歌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

  (八)巩固练*:

  1、我会组词:

  帜()()()庆()()()

  旗()()()曲()()()

  2、我能填上合适的词语:

  火红的()金黄的()

  欢乐的()洁白的()

  3、我会组词、造句:

  庆()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九)板书设计:

  欢庆——十月一日

  田野果实

  枫林旗帜

  蓝天鸽子

  大海乐曲

  十三亿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知识目标:

  会认“庆、献”等7个生字。

  能力目标:

  会写“欢”、“庆”两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喜庆、欢乐之情,能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通过学*,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说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吗?(点生回答)

  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出课题“欢庆”。(齐读)

  写“欢庆”,(课件田字格“欢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自读情况。

  (1)标出词语。

  (2)出示课件(句子和相关图片:一句配一幅图片.)

  xiàn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zhì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jié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zòu qǔ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yì

  十三亿孩子

  (2)开火车认读:庆、献、帜、洁、奏、曲、亿

  (3)学生汇报自己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以一字为例)

  三、再读课文,学*新知、深入体会

  1、教师示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自己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课件(图片).

  4、男女生互相接读课文。

  5、同桌相互读,比一比谁读得好。

  6、议课文

  出示欢庆场面,提问: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

  7、赏读课文,读自己喜欢喜诗句,读给同桌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拓展练*

  1、练*背诵

  2、为了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有人写了这么优美的诗歌赞美祖国,今年祖国妈妈的生日又快到了,你们想不想画一幅漂亮的图画送给祖国妈妈?(可以根据课文画,也可以自己想像画)(学生画画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3、布置学生课后办画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2.明天又是祖国的生日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欢庆》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 “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

  “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 “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教学反思】

  本诗的朗读教学重在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朗读,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产生朗读的激情呢?在教学时,除了让孩子们看生动的影音资料外,老师进行示范朗读外,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诗朗诵。进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诵的方式吸引学生。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练*,先达到熟练,流利在此基础上,才请了四位朗读较好的学生上台,分给他们一人一句朗读的任务,然后最后四句则是齐读。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读任务之后,我组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本诗的朗诵。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重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景法、讨论法、讲读法

  课前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国庆节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课前老师叫大家去收集有关国庆节的资料,你了解了些什么呢?

  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站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月一日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下面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共庆的幸福时刻。(课件展示)

  二、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读课题。

  2、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3、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在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并在小组里交流,展示给小伙伴看)

  三、识字读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生字读准,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书下面的大枫叶,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

  2、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同桌互读

  3、玩“猜字迷宫”游戏,巩固生字。

  4、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注意“乐”是多音字,读准“欢乐”和“乐曲”。

  5、采用各种方法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划起来,四人小组共同商量解决。

  2、小组汇报: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读懂?(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祖国妈妈生日了,大海唱什么歌?鸽子会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师生共同研究解决)

  3、把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指名读、互评,老师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4、课件展示祖国的新面貌,问:你们自豪吗?骄傲吗?

  5、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6、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2、祖国妈妈生日了,小朋友想送些什么礼物给她

  【教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学*第一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并渗透学*课文的方法指导:看图、说图、读句、解句,让他们用此方法继续学*后几句诗歌。

  【片段】

  1、师:大家收集的都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画面,瞧,丁老师也收集到几张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图片,小朋友看一看,是谁在给祖国妈妈庆生日?

  2、多媒体演示:出现田野给祖国妈妈庆生日的各种各样的图片(金黄的稻田丰收了,黄澄澄的稻子,像金子一般闪亮→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垂涎欲滴→遍地都是大大的南瓜,一片丰收的景象)

  3、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谁来说一说,田野是怎样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

  生:田野献上满地的南瓜。

  生:田野献上满树的苹果,看得我都想吃一口。

  生:金黄的稻田像一片金子,闪闪发光,太美了。我想祖国妈妈一定非常喜欢。

  4、师:是呀!丰收的果实都在为祖国妈妈欢庆生日。(再次演示多媒体,让学生再次体会丰收的景象)

  5、(出示四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师:小朋友,这边有四句话,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哪一句话是在写刚才那几幅画面呢?(学生自由朗读)

  6、(学生上台用鼠标点击,一生点击:“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电脑出现一幅田野丰收的情景,画面下配有文中的一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真棒!好,大家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7、师:请小朋友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并想一想,你想怎么读?(学生非常认真地在试读)

  生:我想把“献上”读得重一点并长一些,因为田野给祖国妈妈献上了很多的大礼物。

  生:我想把“金黄”读得重一点,因为金黄是丰收的象征。

  生:我想开心地读,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伯泊喜洋洋的日子。

  生:我想开心地读,因为祖国妈妈看到田野给他献上这么好的礼物,他非常高兴。

  生:老师,我想表演读。(生表演读)(全场热烈的掌声)

  8、师:(出现四幅交叉画面)师:老师这里还有三幅美丽的画面,你们喜欢哪幅图呢?(生就纷纷说:我喜欢这幅,我喜欢那幅…)好,现在大家就自己选一幅你喜欢的画面看一看,并读一读底下的话,想一想,它们是怎样为祖国妈妈欢庆生日的。

  【点评】: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这句话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巧妙地出示田野丰收图,让学生感受到农村丰收的美景,并且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老师努力创设民主、*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田野是怎样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这句话你想怎么读?”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出了不同的感受,课堂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学会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朗读课文,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法

  学*方法: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刚刚欢度十一长假回来,知道十一是什么喜庆日子吗?(祖国妈(不良词语已过滤)生日)

  2、同学们,1949年十月一日***站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纪念祖国诞生。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的小诗。板书:欢庆

  3、理解“欢庆”: 读课题, 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什么时候我们想欢庆?课件展示欢庆

  二、学*诗文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样欢庆的呢?亲爱的小朋友,向祖国妈妈献上第一份礼物,大家把书翻到书44页,大声读读!

  (二)识字教学

  1、卡片出示“庆”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和“庆”交上朋友的?

  2、二读诗文、识字。其他的生字宝宝也急着想和大家交朋友呢,,赶紧把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们找出来,和同桌一块读读。

  3、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卡片,读生字,组词。出示课件 ——看气球猜字:刚才小朋友找生字的速度可真快,现在老师把生字宝宝变成气球了,谁来猜猜气球里面躲着哪个字宝宝?

  4、请坐得最端正的小朋友读生字组词。其他同学跟读。

  5、看,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出来和大家见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哪一队想让小火车开起来呢?!(生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对了全班跟读,错了就指出错误)

  6、读带生字的词语:接下来,我们要向祖国妈妈送上第二份礼物。想和生字朋友一块放礼花吗?看,他还带上他们的朋友呢!

  7、出示多音字:乐 学生认读,教师提示读:欢乐 乐曲

  (三)再读诗文、感悟

  1、个别读: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课文肯定读得更好了,让我们听听。听的孩子想想:这首小诗写了几句话。第一句话写了哪些地方?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等。

  2、领读:田野——枫林——打开课件,一句一句细读。

  a、出示田野,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田野里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b、课件枫林。 你还看见了什么?前天我们刚学了一首也描写到枫林的古诗,你们还记得是那一句吗?枫叶红红,比二月春花更美丽,今天读了《欢庆》这一行,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枫林的另一种景象——像火红的旗帜。

  c、出示蓝天(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师:你听到小鸽子说什么呢?

  d、课件大海。问:你听见了什么?你听见大海会对我们高唱一首什么歌曲?播放歌曲。

  是呀,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吧!(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的欢庆场面)

  同学们,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场面,你们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兴奋……)好,那么大家满怀激情的读第二句话。

  3、“纠错”,读得不错,可是我觉得有个地方写错了,不信你看“十三亿孩子”,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又不光是孩子,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呢?理解在祖国妈妈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是祖国妈(不良词语已过滤)孩子,包括你我。有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a、万丈高楼*地起,b、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c、申奥成功,大快人心!

  d、申城亮起五彩的夜灯、

  过渡: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五十五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不自豪?

  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祖国妈妈说什么?

  是啊,在国庆节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无论田野枫林还是蓝天大海,都异常的美丽、全国各族人民更是沉浸在欢乐和喜悦当中。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的学*吧。

  第二课时

  复*生字词

  指导背诵诗文

  三、 表演读

  四、写字教学

  五、拓展训练

  现在,请小朋友们静静看,用心的听。这一幕幕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这一阵阵悠扬动听歌声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处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呀。(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

  师:祖国妈(不良词语已过滤)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她祝寿,看看我们周围的小朋友又是怎样为祖国妈妈过的生日呢?

  1、 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板书设计:

  9、欢庆

  ——祖国妈(不良词语已过滤)生日

  田野(图) 献上 果实

  枫林(图) 举起 旗帜

  蓝天(图) 飞着 鸽子

  大海(图) 奏起 乐曲

  课后反思:《欢庆》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广场上缓缓上升的**,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本课要求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我在这篇诗文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把识字教学和激发爱国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我设计了卡片开火车认读、看气球猜字、去拼音识字、放礼花抢读词语、随文识字等环节,并且在识字过程中充分关注后进生,提供机会让后进生读生字、组词。感觉前半节课识字过程较流畅,学生倾听很认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识字检测的效果也比较好。后15分钟在理解诗文时,我首先让孩子听同学读,看这首诗文“有几句话?”。然后让孩子带问题默读“第一句话写了哪些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描写地点的词语上用横线划出,用波浪线划出礼物的词。设计这个环节让孩子学会静心阅读,学会自己理解课文。但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孩子虽然理解了怎样区分一句话,但是在实际自主阅读时,还是容易把诗句的第一行当成一句话理解。

  另外,在具体分析诗句理解诗句时时候理解不够透彻,特别是没有把“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快的乐曲”展开理解。原本是设计“让孩子想像蓝天上的鸽子可能在说些什么?大海像个音乐家在演奏什么歌曲?”等问题,并且创设情境: “如果你就是飞翔在蓝天上的鸽子,你可能在对同伴,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的 ,但由于对时间的估计不够准确,担心时间不够,所以仓促导入到观看“国庆阅兵”,进行激情:“作为祖国的孩子,未来的主人,在祖国57岁生日的今天,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孩子的回答也有不失精彩的:“祖国妈妈,我将来长大要当科学家。”而我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深化。所以,整个“向祖国妈妈说”这个环节并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热烈。由于下课铃故障迟延了几分钟,于是,我想,是不是课文理解不够,于是,我再转入“田野、枫林等句子的分析,希望能够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可惜反而造成教学环节脉络不清的感觉。课后,我反思后,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

  在学生的学**惯上,从本节课来看,应该有较大进步,特别是前半节课的表现好。坐姿端正了,举手回答问题了。我也觉得我从只注意自身的教学进步到注重学生的学*状态了。但是王子豪的表现却比*常糟。在我没有提问他的时候就和我闹情绪,表现出相当强的逆反心理。这是我有所料到的,但是没有料到的是对其他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今后的工作中,我想王子豪的行为*惯、思想转化等问题将是我很长时间内的重点工作了。

  教师评课:

  教师能抓住课题展开字、词的教学并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不足之处是语文味不浓,对文本的挖掘不到位,猜字游戏个人觉得对识字的帮助不大,有浪费时间之嫌。

  吴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连贯,教给学生学*方法,课件优美。不足之处是猜气球环节不如直接出示生字更好。课文没有充分朗读。

  绝大多数学生能注意倾听,*惯良好,能认真思考,乐于探究。若能在课堂上增进学生的兴趣,使之热情参与,教师的语言也随之柔和、亲切些则更佳。

  课件设计很精彩,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但:

  1、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2、教学中应渗透“诗歌”这种体裁;

  课堂上教师准备的资料也可看作是老师与文本对话的代言者。课堂师生的对话不只是为了对话,而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读课文也为此。处理好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对话的关系,三者互动才更有效益。

  语言接*童真童趣,适合低段学生。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重点突出,形式新颖多样,善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教态自然大方,富有激情,语言很有感染力。

  教师语言富有节奏感,富有感染力;课件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板书有启发、概括作用。建设:①识字时间长,但字形的强调不够;②教学环节有些不连贯;③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全国人民为祖国祝福的欢庆内涵;④读得不够。

  用接*学生生活事实的材料,揭示题目,学生易于接受。生动直观的多媒体为教学增添了色彩。通读、看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

  能注重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用课件、用游戏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能教学生思考、探究,能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要注重培养生倾听*惯。

  一、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举一反三,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各种方法巩固。

  二、课件制作很漂亮,很有感染力。

  引题很好,在词义的理解基础渲染“欢庆”的情境。

  教师对课文、词、句的引导还要花多一点时间,多媒体的使用过多了点,这样,学生领悟不够清晰。

  亮点:1、课件精致,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可见教师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2、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游戏新颖,很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

  讨论:1、教学环节冗长、节奏慢,长期如此,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形成散漫的不良*惯。

  2、对诗句的感悟没有进行适当的想象、说话。以及拓展,读的不充分、单调。没有入情入境,匆匆走过。

  3、课堂上学生的感悟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如“纯洁”,有个孩子说就是“很干净的水”,老师视而不见。

  4、最后一个个环节“你想对祖国妈妈说什么?”改成“你想给祖国妈妈献上什么礼物?”按书上的句式拓展说话、表达,效果会更好。

  5、教师在整堂课中都以一种“虎视眈眈”的眼神看学生,感觉很不自然。

  上课条理清楚,目标明晰,面向全体,在识字教学中,能采用各种游戏来巩固知识。在创设情境中,能够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但没有深入,把心情理解推入高潮。

  吴老师精心设计了一节识字课,在教学中培养爱国的情感。而且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如果普通话注意一下就更好了。

  这堂课教师语言简洁明白,富有激情,学生学**惯较好。在教学设计上,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由字、词、句,运用多媒体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用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笺朗读兴趣,只可惜学生对小诗朗读缺乏指导,感情没能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富有情趣,体现了低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教学目标较明确,训练较到位。但学生表现欠佳,与老师的引导有较大关系,在此方面还须加强研究。

  “一个好的老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的严格要求学生。”吴老师精心备了课,却忽略了备学生,备学生的认知水*,情感态度。表现在:理解“欢庆”一词时没能结合画面;引导的语言不明了,当学生产生了游离课堂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帮助纠正,是非分明,关注每一位学生。应落到实处,哪怕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值得的。

  一、整堂课的环节设计比较好。但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因而教师出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

  二、教师语言比较干练,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语速应放慢此,让学生能跟上你的思路。

  三、课文的重点突出的不够好,学生对一些知识还很模糊,教师应做好相应的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教学;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法

  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生日歌。你能听出这是什么歌曲吗?这是生日歌。什么时候会唱起这熟悉的旋律呢?庆祝生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祖国也有自己的生日。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那一天吗?(10月1日)是的,我们马上就要迎来祖国妈妈的第66个生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庆节的来历?(设计意图:了解国庆节)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欢庆国庆节的小诗,板书课题:欢庆

  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你欢庆过什么节日或活动?

  如、过年、欢度“六一”等 文中欢庆的是什么?

  3、就让我们带着满怀激动的心情大声的齐读课题:欢庆

  二、学*字词

  课题中出现了一个生字,你们能读出他的名字吗?(读“庆”)能不能给他找些朋友?

  其他的生字宝宝也急着和大家见面呢,出示生字词。

  1、现在老师就把生字宝宝都请出来了,课件出示生字。指读,(1)指读正音。有哪些生字的字音要提示大家?谁能领读?(指名)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注意:这里有一个字在这首诗歌中有二种不同的读音。它是谁?出示多音字:乐 学生认读,教师提示:乐是多音字,来读读这两个词:欢乐 乐曲

  2、A、看,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出来和大家见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用喜欢的方式读出他们的名字吧!生:(自由读生字)男女生轮读

  B、都读好了吗?让小火车开起来吧!(生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对了全班跟读,错了就快速指出错误)

  3、单字小组查读。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呢?小组交流,识记字形。你最想记哪个字?哪个字记起来有困难?

  4、打乱顺序再读。齐读

  5、生字宝宝要和大家做个游戏,这回他还带上他们的朋友呢!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过渡: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下面就请大家把它们带进课文,读一读课文,想想:这首小诗共有几句话?

  三、学*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指读。

  2、默读课文,

  (1)这首诗歌课题是:欢庆。围绕课题,写了谁在欢庆?“()”画出;欢庆什么?怎样欢庆?——画出。郚完小组交流。课件演示画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E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旗帜是什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F、出示蓝天(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师:你听到小鸽子在对祖国妈妈说什么呢?

  仿佛听见大海会对我们高唱一首什么歌曲?

  3、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这十三亿孩子,包括谁?

  这十三亿孩子,是怎样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吧!

  4、同学们,观看这庄严而热烈的场面你们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兴奋……)好,那么大家满怀激情的再一次把这首小诗朗读一下,通过朗读把自己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吧。

  A过渡: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田野里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过渡: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66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不自豪?骄傲不骄傲?

  生:自豪!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

  生读。读最后一句话

  B、为什么说十月一日

  是个“美好的日子”?

  四、指导背诵课文

  这么美的诗句,如果能把它积累下来就更好了!用你喜欢的方式快速的背一背,看看谁背得最有感情。(生自由背诵)

  五、十月一日,一个美好的日子。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处处都是欢乐的海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呀。那么,让我们全体起立,把高兴表现在脸上,把兴奋体现在声音里,在悠扬的歌声中把最美好的祝愿献给您——祖国妈妈!(齐配乐背课文,)(播放背景音乐:今天是你的生日)

  师:祖国妈妈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她祝寿,看你打算怎样为祖国妈妈过的生日呢?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师:让我们在妈妈的生日贺卡上写上我们最美的祝福,你可以模仿课文写上一段,也可以自己编一首诗歌来为妈妈庆祝。

  (生创作诗歌)

  最后,让我们伴随着这首祝福的歌曲下课。伴奏曲目:《生日快乐》

  9、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田野 (图) 献上 果实 枫林 (图) 举起 旗帜 蓝天 (图) 飞着 鸽子 大海 (图) 奏起 乐曲

  教学目标:

  1. 复*巩固生字,会写“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祖**亲的热爱和崇敬。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板投票功能,分析数据,以学定教)

  1.课件出示词语:同学们8=7,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古老师把它们都请出来了,我请识字小能手读一读,(开火车)表扬:这组火车开得真快。

  2. 指导多音字:这里有两个词,谁来读。(请生读)这个多音字你读得太准了,大家一起来跟老师再读一读。(全班读这句话)同学们回家一定有复*,这是个好*惯,同学们要坚持哟。

  3. (出示投票统计)我们看看作业,老师发现“帜”是同学们最难懂的字。谁来组个词。

  4.古代旗和帜有不同的意思,大家来看一看猜一猜哪一幅图是旗,哪一幅图是帜?

  旗表示一个国家,而帜表示国家属下的一些军代或者是一些小的国家和地区。在宋朝,你知道这就是宋国的**,什么是帜呢?宋朝有岳家军,这一面就是帜。而现在我们一般都统称为旗帜。

  5.“帜”字多好玩啊!中国汉字就是这样有趣又神奇。让我们写一个大大的“帜”字吧!(看书法视频,生写,投影点评)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地方(间架结构、占格位置、关键笔画)

  评价: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是最会欣赏的人。

  二、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1. 同学们把生字宝宝读得真准确,生字宝宝可高兴了,它们来到大街上,见到挂满了**,排成了一行行,为祖国妈妈庆贺生日,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

  2.看看都有谁来为祖国妈妈庆贺生日了?(请生汇报,板书)

  3.你最喜欢哪一句?小组合作学*、汇报

  4. 指导第一行:田野为祖国妈妈带来了什么礼物?(PPT出示“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指名读)都有哪些金黄的果实呢?(PPT出示水果图片,橙子、梨子等)它们一个个挂满枝头,铺满田野,田野仿佛也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献上了成熟的果实来为妈妈庆贺,请带着你们的想象,全班同学美美地读一读这行诗吧!(齐读)

  5. 指导第二行:从你们高兴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金黄的果实。看,枫林也迫不及待地送来礼物了。(出示图)你们想起了哪一行诗?(枫林也为祖国妈妈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出示枫林图)火红的旗帜应该指的是?(枫叶)

  (请三位同学一个接一个读)你们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的朗读,仿佛让大家看见一片旗帜连着一片。我们请四个大组也来试着读一读吧!

  6.指导第三行: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比二月的春花更美丽,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到枫叶正争着为祖国妈妈跳舞呢。同学们抬头看,蓝天带来了什么呢?(请生说,出示“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鸽子是传信的使者,它想对祖国妈妈说些什么呢?

  (请生说)你们就像洁白的鸽子,都为祖国妈妈献上了最真挚的祝福。我们请女同学读这行诗吧(女生读),再请男生读。

  7.指导第四行:从你们的朗读中让祖国妈妈感受到了甜美的祝福。瞧,大海也来献礼物了。它又带来了什么呢?(请生说)让我们用动听的声音读一读这句吧!(齐读)祖国妈妈听到你们甜美的朗读声可开心了。

  三、拓展打写,升华主题

  1. 田野、枫林、蓝天、大海都为祖国妈妈献上了生日礼物,让我们去果园里走一走,看梨树也来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令人,它为祖国妈妈献上了金黄的灯笼,

  你还能想象谁来了吗?(请生说)

  2. 打写创作:你们说得真好,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请你像老师一样,谁带来了什么礼物写下来吧。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两句,看谁写得多。

  3. 汇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都写得怎么样。请四位同学带上**板上来汇报(引读:欢庆2,东风东路小学二年9班第一组)

  4. 看,多么热闹的场景呀,你们也成了小诗人,还想再听吗?再请一组小诗人(欢庆3)

  5. 四人小组合作朗读,尝试背诵:祖国到处都是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的场面,祖国的壮美山河养育了十三亿孩子,他们都有谁呢?(出示图:***、工人、老师、学生等)还有我们小学生呢。举国上下都在欢庆,大街小巷插满了**,让我们也来欢庆吧!先请四人小组练*合作背读,然后汇报(每人一句,十三亿合起来,引导加上动作)

  6.师生合作读(田野在欢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7.让我们全班一起欢庆这美好的节日吧(全班齐读)

  8. 出示作业:对于祖国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十月一日,是祖国妈妈的生日,驻守在边疆的***叔叔为祖国妈妈献上了安宁,辛勤的工人和农民为祖国妈妈带来了富强。孩子们,你们会为祖国妈妈献上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呢?(请生说)

  (推送分组研讨)用你喜欢的形式,为祖国妈妈献上祝福。上传至分组研讨,记得同学之间互评点赞哦!)

  四、元认知评价

  1.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A我会写“帜”字。. B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我会背诵这篇课文。

  2. 我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会的?

  A小组合作 B自主学* C我和老师一起学

  3. 我还想把这篇课文读给谁听?

  A老师 B同学 C爸爸妈妈 D其他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字词,会认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理解字义,认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背诵课文。

  3.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感

  1.你知道十月一日是什么日子吗?

  2.是啊,十月一日是个特殊的日子。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从此,我国确定十月一日为国庆节,每年的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海涛和十三亿儿女,都来祝福祖国的生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诗??《欢庆》。(教师以激情饱满的语言,渲染国庆是一个不*凡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为学生体会《欢庆》喜庆、欢乐的气氛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满怀激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朗读本诗,应该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沉浸在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从而掌握好欢快、喜庆的朗读基调。)

  2.学生借助书中的音节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

  3.在诗中找出自己不熟悉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检测生字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出字音,并说一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音及字形的重难点,并及时强调,帮助学生识记。

  前鼻音:献 后鼻音:庆

  *舌音:奏 翘舌音:帜

  (3)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的重难点,并及时强调,帮助学生识记。

  加一加:大??庆 南??献 只??帜

  编字谜:有水才洁 三人合奏

  4.读词语,巩固字音。

  欢庆 旗帜 洁白 演奏 乐曲 亿万 贡(?òn?)献

  5.检测课文朗读情况。

  (1)读给同桌听,并及时纠正读错的地方。

  (2)指名朗读,重点检测是否读准字音了。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质疑问难,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亿、洁、庆、曲”四个字的读音,并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提醒学生注意“亿”字的“乙”是一笔写成的,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舒展;“庆”字的“广”字旁的横不要太长, “大”字的撇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洁”字的“士”不要写成“土” ;把“曲”字的笔顺写正确。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及词语。

  2.继续练*朗读诗歌。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听写上一节课学*的生字。

  2.播放国庆节庆祝活动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举国欢庆的场面。(直观的画面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欢度国庆的热烈场面,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让我们和它们一起欢庆祖国的生日吧。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欢庆》。

  二、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朗读诗的前四句,认真听,想一想自己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把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大家分享。

  3.指导学生读出欢庆、祥和的气氛。

  4.读诗的后四行,想一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指导朗读,读出对祖国妈妈的崇敬之情。

  5.配乐朗读全文。(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三、熟读成诵,升华情感

  1.学生练*背诵诗歌,小组比赛。

  2.模仿诗歌的格式,试着写一写,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情动而诗发,在学生背诵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

  四、写字指导

  1.巩固“欢、祖、旗、帜”四个字的读音,并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教师范写,有重点的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4.学生练*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提示

  《欢庆》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是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节的热烈场面的,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叶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的欢乐、喜庆气氛。朗读、背诵诗歌,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国庆欢庆的录像、理解感悟诗歌内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概述:

  《欢庆》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是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节的热烈场面 的,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 自己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国庆欢庆的录 像、理解感悟诗歌内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 曲”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对话为*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最佳的学*状态, 轻松愉快的参与学*。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感受想像,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通过了解国庆节,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流利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5)

——汉字教学设计

汉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评述、讨论交流,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特点。

  二、能大胆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方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了解汉字的演化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汉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象形文字的形体特点,展开联想,大胆地进行创作,画出新颖、有趣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由此引入课题

  1、师出示人物面部表情图(哭和笑),学生欣赏体味。

  2、师现场书写“哭”和“笑”两个字,请学生观察:从字形上看,你觉得它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哭”字像两只眼睛在流眼泪的样子。“笑”字像人在笑时眯着眼睛,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师总结引入:看来,这些小小的汉字其实并不是一些僵硬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生命力的小精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去感受它们的神奇与乐趣!(板书课题)

  二、交流欣赏——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

  1、师生交流:在几千年以前,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代的人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记录、传递各种信息呢?(用简单的绘画形式,并创造出了图画性很强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2、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形文字,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代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哪个汉字。

  3、从古代人们创造并使用的这些象形文字到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其间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它们究竟是怎样发展的,汉字的演变历程是怎样的呢?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学生欣赏)

  4、运用刚才所了解的知识,师生合作展示出“马”字的演变过程。

  师小结:我们的祖先确实有着非凡的创造力,能把一个简单的图案变成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字体。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的要求恰好与之相反,我们要把这些象形文字变成一幅有趣的画。你们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三、示范讲解——如何将一个象形字变成一幅有趣的画

  1、师直接示范: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将一个象形文字(鱼)创作成一幅画。(边示范边讲解,先中锋用笔勾出形象,然后侧锋用笔染色,并体会其干、湿、浓、淡的对比效果。)

  2、启发学生的思维:课件出示由“鱼”字变成的其他几种不同的画面。

  四、初次尝试——学生亲自感受其中的乐趣

  1、课件出示作业要求: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象形文字,用老师刚才的方法,把它变成一幅有趣的水墨画。

  2、学生自由创作,师辅导。

  五、展示交流——

  1、师:请把你的画举起来,大伙儿相互欣赏一下,并请同桌猜猜你运用了哪个象形字进行创作。

  2、师从用笔、用墨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六、体验探索——如何将几个象形文字组合成一幅有情趣的画面。

  1、师再次示范:在刚才的画面上,添加其它几个不同的字,组合成一幅新的画面。

  2、课件出示几幅学生作品,学生欣赏,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该画运用了哪些象形文字进行创作。

  3、启发学生思维:说说你准备运用哪些汉字进行创作?

  4、学生再次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几个象形文字,把它创作成一幅新颖、有趣的作品。

  七、展示评价——

  1、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师点评表现大胆、特点突出的作品,鼓励学生用中国画的方法进行大胆表现。

  八、课堂小结

  1、你想对这些可爱的汉字朋友说点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师: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汉字王国,了解了它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感受了它的神奇与乐趣,虽然我们今天这节美术课就要结束了,但相信大家对汉字的探究并没结束,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国人独特创造力的表现。希望大家还可以利用图书、网络去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好吗?

  设计思想

  中国人学*语文,首先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汉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涉及大量汉字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有关资料。如条件允许,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篆文等。

  学情分析

  字音字形学*是学生语文学*的基础,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基础,并需要就相关知识做必要的梳理。

  教学目标

  一、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二、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知识。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三、尝试以做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

  重点分析

  汉字文化相关知识了解

  难点分析

  汉字字形的辨析与字形知识点积累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分析

  1、教学中要注意课堂上的研讨与交流,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在学*汉字形体演变、六书时,要求学生在梳理、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过程中去掌握。

  2、在“课外延伸”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性学*,写出文章。这项学*任务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可以给学生1~2周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整理资料,整理出学*成果。

  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优美的汉字》,了解相关知识,完成课内相关练*

  2、准备能力训练题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代象形字开幕式“和”字

  二、引导学生探究

  1、汉字寻根汉字形体演变

  2、汉字六书

  3、谈汉字文化

  重点:欣赏汉字书法激发练字兴趣

  (问题)探究汉字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重点汉字对日韩越南文化的影响

  三、梳理:辨析汉字音形义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大班幼儿求知欲的增长,也开始认识了常见的、简单的汉字,如:大、小、日、月、水等,并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活动从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等抽象又具体的问题入手,通过民间小故事《仓颉造字》,使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

  2.能根据图画、象形字认读相对应的汉字。

  3.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汉字,愿意参与前识字活动,对汉字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录音《仓颉造字》,象形字挂图一张,幼儿常见汉字人手一本带汉字的图画书。

  经验准备:寻找自己认识的汉字。

  活动过程:

  一、观看常见的汉字和象形字,进行猜认,对汉字的起源产生兴趣。

  1.出示常见的汉字,请幼儿读一读。

  2.出示象形字,请幼儿看一看像什么,猜一猜是什么宇。

  二、欣赏故事《仓颉造字》,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汉字的由来与作用。 师:古代人们是用什么记录事情的?这样记录好吗?

  仓颉是怎样造字的?他是怎样想到用图画符号表示事物的?汉字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小结:汉字是由符号慢慢演变而来的,变成文字之后人们的交流方便了很多。

  三、欣赏挂图,探索、认读象形文字和现代文字。

  1.引导幼儿观察仓颉创造的火、口、山等图画部分和象形字,提问:你是怎么认出这些汉字来的?

  2.介绍汉字来历: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叫“象形字”, 它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创造、演变过来的。

  四、寻找认识的汉字,引导幼儿参与前识字活动,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关注。

  1.请幼儿说—说自己认识的汉字,教师书写;认读过程中,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发音。

  2.尝试看图书识字,尝试前识字活动,鼓励同伴间互相讨论、交流。

  一、板画导入:3分

  师边画海边情境图边说明,激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识字教学:25分

  1、根据板画随机认读“海洋、海浪、河流、湖泊、沙滩”等海边自然的景观。

  (1)师引导读,生领读等。

  (2)谈谈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3)脱离具体情景认读生字。

  2、根据板画随机认识与水有关的活动场面“汽艇、潜水、漂流、洗澡、海滨浴场”。

  (1)谈谈对这些活动的了解。

  (2)认读词语识字。

  (3)脱离具体语境认词卡、字卡。

  3、说说你还了解哪些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和活动场面,并谈谈自己的心情如何?

  4、集中认词、认字练*。

  三、巩固识字:11分

  1、多种形式认词、字。

  2、完成课后题。

  3、读文

  四、总结、作业1分

  1、认字。

  2、复*查字典(音序法)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2分

  二、写字教学:25分

  1、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教师示范“海、浪、浴”三个字的书写及“海、浪”的笔顺即可。

  2、根据已有的写字经验和书写规则书写生字。

  3、听写检查。

  三、巩固训练:11分

  1、认读生词。

  2、听写生词。

  3、说说水字家族的字都有掌握了哪些?

  四、总结:作业2分

  1、写字。

  2、用音序法查字典查“海、浪、浴”并填表。

  教学目标:

  1、认识“日、月、水、火”四个生字,并能读准字音。

  2、正确朗读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3、感受到汉字造字的奇妙。

  教学重点:

  1、认识“日、月、水、火”四个生字,并能读准字音。

  2、正确朗读句子,不加字不漏字

  教学难点:在趣味中学*,并保持良好行为规范

  教学准备:

  1、相形字的图片:日月水火牛羊石山。

  1、多媒体课件。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火星娃引入,带火星娃参观草原。

  Ppt出示牛羊马在草地吃草。

  2、出示象形字激发兴趣。

  Ppt出示汉字。

  3、出示课题:汉字多奇妙。

  (二)出示课题:

  1、师: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方块字!

  2、听老师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师:全班跟我读课题:汉字多奇妙。

  二、整体感知

  过渡:汉字有什么奇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文的录音。

  放录音。

  师:你都听到些什么?我请举手姿势端正的同学回答。

  师:谁也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师:老师发现,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地在听,老师要夸夸你们,棒棒,你们真棒!

  1、二听课文录音,再次训练听记。

  师:你都记住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互相说,说停——就停!

  师:如果你的同桌把课文内容都记住了,请你夸夸他。

  三、课文出示

  1、听老师读,特别要注意听清红颜色字的读音,这些红色的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

  师:“谁会读?”

  指名第一个人,马上正音。

  师:“你听得真仔细,把字都读准了,特别是这2字”(出示卡片)水和日都是翘舌音。

  ①先听老师读日,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

  ②请小朋友们一起读,日——日。

  开2小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③水也是翘舌音,谁会读?

  指名,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分生肖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字

  1、师:通过刚才听听,记记,读读,这些字宝宝你认识谁了?请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ppt出示拼音和生字。)

  指名3个。全班齐读。

  2、我们小朋友真会学*,火星娃奖励你们一起去太空游玩,想去吗?(想)一起出发吧。

  跳火星舞。

  3、再出示生字

  师:现在,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ppt出示跳动生字)

  女生认一认,男生认一认。全班一起认一认。

  2、回到课文指读。

  师:把书翻到第18页,准备:1、2、3。互相检查同桌的指读姿势:

  男生读书准备,(男生:左手……),女生检查。

  女生读书准备,(女生:左手……),男生检查。

  五、再学*生字

  (一)日

  师:古代人用日一个字代表太阳,他们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日字.

  Ppt:太阳图日

  师:日怎么写呢?请看屏幕。(同一页面出示日的笔顺规则)

  师:先写外面的竖,横折,再写里面的横,最后封口,横。

  小朋友书空——准备,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师边写边说:先写外面的竖,横折,再写里面的横,最后封口,横。)

  小结:日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里再封口。

  (二)月

  1、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这个字是月。”

  师:“你猜对了,古代的月字就像弯弯的月亮,逐渐变成现在的月字,里面有两横。”月

  师:我们来找找月的好朋友。请举手姿势好的同学回答。

  (三)水

  1、出示“水”图

  水

  2、水字,好像一条大河向前奔,分出许多小河流。

  Ppt出示媒体演示笔顺。

  举起小手,书空!小结:所以,水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四)火

  3、师:“水可以用来灭火。”

  ①瞧,火烧起来了,先有小火苗,越烧越旺,就变成了大火焰。(ppt出示火的图片。)

  (ppt媒体演示笔顺)

  ②举起小手,书空!——准备(生),跟老师一起书空一个火字。

  小结:所以,火的笔顺规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正好与水相反,水是先中间,后两边。

  ③火可是火星娃的法宝,它要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组的词更多。一起比赛组词。

  1、生组词。

  2、让我们看看火星娃带来了哪些火字家族的词语宝宝?

  读词语,火。

  五、复*生字

  1、你们学得很认真,火星娃要和你们玩“叫号游戏”。

  2、回课文读(ppt):小眼睛看屏幕,我们把生字再放回到课文读,老师相信这回更加正确流利。

  六、句式训练

  1、请你睁大眼睛仔细找找,接下来的动画里有多少象形字?认出来的大声喊出来!

  (ppt找到几个其中的象形字演示变化。)

  师:再读课题:汉字多奇妙。

  ②“多”字读得重一点,把奇妙的感受再读得强烈一些。

  再读课题。(若学生读不出来,听老师读,然后再读。)

  ③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读。(ppt:汉字多奇妙。)

  我问你答:

  问:什么多奇妙。生:汉字多奇妙

  问:汉字怎么样。生:汉字多奇妙

  ④在一句话中有什么和怎么样,就是一句完整的话,后面要加句号。(句号泛红)但这句话作为课题,句号就省略了!

  ⑤你还知道:_______多奇妙。

  (什么)

  六复*词语

  1、太空中又这么多的星星,快来读一读。

  2、读出儿歌,到火星。

  九、奇妙的汉字无处不在,只要用心观察,虚心请教,你就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板书:

  汉字多奇妙(贴)

  日月水火

  月光

  月亮

  月饼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菠萝外形特征,巩固团、捏等技能。

  2.体验陶泥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菠萝图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菠萝外形特征,巩固团、捏等技能。

  2.体验陶泥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菠萝图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菠萝外形特征,巩固团、捏等技能。

  2.体验陶泥活动乐趣。

  活动准备:

  橡皮泥、菠萝图片。

  形象的汉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产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图文对照,感知字形,了解字义,体会象形字的特点。

  3、认识2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中10个生字。掌握“L”(竖折)、“丁”(横折钩)、“J”(竖钩)、“>”(横撇)、“

  ”(竖折折钩)5种基本笔画。

  4、学*正确朗读短文,在朗读中体会“也”的用法。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准备与文中自然景象相关的音乐片断、录像带。2、准备田字格黑板。

  学生:观察日、月、山、水、炎、树木、庄稼、画画马、牛、羊,了解有关的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处用音乐、录像或图片创造美的环境,感受自然景物的美

  开课时,教师通过放录像或配乐看图片,让学生看“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水哗哗地响着,时进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此情境的创设,使这些概念更具体、形象、生动,加强了学生对日、月、山、水、火等事物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其美的形象。如果没有条件,可采取让学生画一画见过的日、月、山、水、火的情景,并把图上的内容讲给大家听的形式。

  二、掌握字形,理清字理,感悟汉字的形体美

  教师可以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观察一两个字,通过对比观察,找出每幅图上的具体事物与象形字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借助象形字记忆生字字形,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如:教学“山”时,引导学生从图到字观察,“山”字是三座高峰并峙的角形。象形的“山”字三个角变成了三条竖线,中间一条最长,两边的两条稍短,虽然“山”字的象形性大为减弱,但仍保存了角形字所概括的、山高高耸立的美。通过山与“山“的比较,体会到如让三条竖线一样长,那山的高耸的气势就不能表现出来。

  三、利用规律,自主学*,发现美

  1、学生自己观察其余字的变化,体会字形与字义。

  2、小组交流学*,记忆生字的字形,欣赏汉字的美。

  四、大胆想象,表现美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句子。熟读课文,了解句子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水火不相让”的“让”是什么意思,师生共同讨论。

  2、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读中联系生活实际,对“日、月、山、水、火”进行生动形象的理解。

  五、自主识字与写字

  1、用竞赛或游戏的方法,激励学生自主识字。

  2、认识4种新的基本笔画。

  3、教师范写日、水两个字,让学生知道怎样利用田字格写字,并体会几种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

  4、学生写字,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执笔、写字姿势。写字要在课内给足时间,不求数量过多,但求质量高。

  了解中国汉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下面请参考汉字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手绘图片

  【教学安排】

  20xx年10月底——第七次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天天书写汉字,天天阅读汉字排印的书报,但你知道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吗?知道汉字有哪几种字体吗?知道商朝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秦始皇用什么文字批阅奏章公文吗?

  师:我国的汉字从她的出现到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显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学们你们对汉字的演变过程知道多少呢?

  二、甲骨文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汉字的起源。在屏幕上,有4幅不同的图片,它们给我们展现了汉字的起源信息。在没有出现图画文字之前,人们为了记事,就在绳子上打结,历史上称“结绳记事”。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人们普遍流传汉字是一个叫仓吉的人创造出来的,这就是仓吉造字的说法。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科学家在古代的陶器上发现了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今天汉字的雏形。在古老的中国文字发展历史进程中,最神奇的要数甲骨文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甲骨文的知识。

  (1)、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汉字的最初模样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众人协田”牛骨刻辞

  师: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同学们看一看有没有你认识的字?

  (3)、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举例”和“甲骨文与现汉字对照”

  学生活动:12生肖,与我们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大家不妨写一些自己属相的甲骨文字,看谁写的最象。(活动结束:展示1-2位同学的作品)再试一试“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 牛 虎 鸡狗 猪 兔 羊 猴 龙蛇 马

  二、金文

  (投影:图为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讲:商朝时期除了在甲骨上刻画得文字外,还在青铜器上铸写文字。屏幕上显示的就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鼎上铸写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文字。通过图片我们了解到金文的主要特点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可以研究商周历史的文字。青铜器的衰落,金文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大篆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刻有楚国文字的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四、小篆

  教师讲: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并把小篆作为通用字体。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式推广于秦朝。

  投影: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汉字的统一。

  五、隶书

  小篆由于笔画复杂,书写缓慢,于是小篆便简化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在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发展,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

  六、草书、楷书和行书(板书)

  (一)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中国东汉(25--220)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投影:“楷书的创始人钟繇”和“钟繇作品《宣示表》”

  楷书笔画*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楷书,产生于南北朝,也叫真书、正书。

  (二)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与行书:

  古代的中国人还创造出了两种可以快速书写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草书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种。

  投影:用章草书写的汉木简。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芝所创。 投影:张芝写的草书。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投影:《张旭狂草图》

  行书,产生于东汉。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投影:《兰亭集序》

  中国浙江的兰亭碑亭。当年,王羲之在这里写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七、课堂小结

  投影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按顺序填写)

  楷书、大篆、小篆、甲骨文、金文、隶书、草书、行书

  “议一议”,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已学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归纳。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隶书的特点。(特点:笔画线直,字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汉字相*。)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楷书的特点。(特点:结构匀称,横*坚直,正方形,沿用至今。)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草书的特点。(特点:体势连绵,曲折多,灵活流畅,难写难认。) 学生观察投影,讨论、归纳行书的特点。(特点:介于草楷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是现在人们常用的一种字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评述、讨论交流,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及特点。

  2、能大胆运用中国画的作画工具和方法,表现生动、有趣的汉字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了解汉字的演化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汉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6)

——加法教学设计

加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 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 练*八第8题

  0.45+2.85= 17.6+3.9=

  6.1-5.78= 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

  练*单

  1.练*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 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 )=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出写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表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的组成”来进行加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小棒、圆片,小动物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看,请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组内小伙伴说一说。(出示主题图)

  交流汇报:生列式师板书:4+1=5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1、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4加1等于5,你是怎样算出的?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交流,探讨多种算法。

  3、全班交流,代表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数、接数、心算、摆学具、数的组成4和1组成5所以4+1=5,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

  4、一道题,就有这么多算法,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师对于用数的组成求和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

  3、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做第25的“做一做”第1题。

  (1)仔细观察、分析、说图意。

  (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书:3+2=5 2+3=5

  (3)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仔细观察这两道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做第25的“做一做”的2题。

  (1)学生按要求摆一摆。

  (2)口头列算式。

  (3)打开书填在书上。

  3、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8的1题。

  4、师出示卡片1+1、2+1、1+2,生动手用学具摆,并汇报得数。

  5、做第28的2题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分组进行“红花配绿叶”的活动。

  要求:为“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找到的答案多,图案设计最美。

  学生互评:给优胜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星”、“智慧星”。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表现的真好!而且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法的计算,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练*,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水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页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学生独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学*,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学*,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

  3、学*“摆一摆”第三组例题。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

  (3)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

  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

  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

  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

  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

  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2、6-4、7-2、7-5的得数吗?

  学生:可以。

  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

  4、学*写算式。

  (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

  (2)学生练*写算式。

  (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

  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

  2。 巩固练*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写法)。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

  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

  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算法的比较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倾听的*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约5分钟)

  1、创设情境

  师出示两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赛。(1、2组的学生口算a组内容;3、4组的学生口算b组内容)

  a组:25+13= 16+17= 20+31=

  b组:24+15= 75+48= 85+69=

  第3、4组的学生在口算b组*题时,一定会遇到问题。老师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2、提出学*目标:

  (1)、想一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2)、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目标:a、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b、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约23分钟)

  1、小组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1和“做一做”第1题。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先说,如果不懂,优生对其辅导),寻找学生错例。

  2、各小组在班上展示

  (1)算法展示

  生1:65+78我是这样算的,先算5加8等于13,个位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9加2生再加1就等于12,十位上就写2,百位上写 1。

  生2:……

  ……

  (2)错例展示

  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中,学生经常会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3)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你在学*中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对大家说说?

  (4)小结计算方法。

  师: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师:用竖式怎样计算?你觉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约9分钟)

  1、“做一做”第2题。(列竖式计算)

  (说明:掌握笔算方法有困难的同学到老师这儿进行小组教学,帮助纠错。)

  2、开放题:下面的□里可以填几?

  5 4 5 4

  +□7 +□7

  —— ——

  □ 1 1□1

  (说明:教师对慢生辅导第1题时,其他学生完成第2题。第2、3题反馈时让快生反馈,慢生倾听)

  3、想一想?

  你能计算出356+678等于多少吗?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约3分钟)

  师:这节课学得开心吗?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

  谈话: 马老师家有棵橘子树,长着好多橘子,可甜了。今天,我带了一些来送给小朋友,喜欢吗?

  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

  谈话: 老师想把其中的2盘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猜猜看,老师会送给我们班小朋友几个橘子?

  生1: 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

  生2: 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

  指出: 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列式为1+1=2;

  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

  介绍: 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 如果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怎么列?

  如果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

  小结: 要知道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

  [说明: 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 看图计算,初步应用

  1. “想想做做”第1题。

  (1) 观察画面——鸡妈妈一家。

  提问: 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怎么列?

  (2) 观察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

  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

  2. “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先按顺序观察三幅图,再在小组里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图下的算式填完整,并进行交流。

  [说明: 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看到的画面情景,并适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列式计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 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

  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7)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设计菁选

轻叩诗歌大门教学设计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轻叩诗歌大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重难点】

  诗歌朗诵会的形式、内容的'确定。

  【活动过程】

  一、在班里分组讨论一下,怎样开好诗歌朗诵会

  1、确定内容,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可以利用教材,本学期教材中,《中华少年》就是一首典型的朗诵诗,本组教材中的《我们去看海》,选读课文中的《我们的方阵》都可作为选材。还可以是自己写的诗歌。

  2、小组内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赛。

  3、全班商议可以是小组合作参加,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班级的朗诵会。

  4、确定朗诵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可以个人朗诵,可以男女对诵,可以小组合诵,可以是诗表演,还可以配乐朗诵。

  5、组织分工,力求每个同学或小组都有任务,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6、确定时间、地点、形式等。

  二、制定一张班级朗诵会安排表,如:

  主题 “秋诗冬韵”诗歌朗诵会

  时间 地点

  形式

  四人小组参赛

  主持人

  教师布置

  串词准备

  道具准备

  评委安排

  场地清洁

  活动报道

  设计意图:

  沿着经典诗歌的流淌脉络,现代人开始重温这些经典。作为新时代的学子,作为有诗的国度之称的炎黄子孙,我们对诗歌的了解有多少?期待通过《轻叩诗歌的大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交流学*的心得和收获。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持续学*诗歌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 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根据综合学*的特点,我力求做到凸现综合特点,不失语文个性。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轻轻叩响诗歌的大门。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汇报活动,让学生展示收集诗歌并制作的古诗词集,交流学*的收获。

  2、复*诗歌知识,培养学生尝试写诗的能力,叩响诗歌的大门。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展示活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持续学*诗歌的兴趣。

  2、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做好汇报前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整理好的资料,朗诵的内容、音乐。编好的诗集,以及我班学生创作的诗歌、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儿童诗集。

  难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效果,以及如何突出语文综合性学*的语文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汇报活动设计,收集学生积累的资料(教师积累的资料也整理出来)制作好精美的课件。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呈现。

  2、学生准备:朗诵材料,汇报内容,自编诗集、诗配画,原创小诗,好诗欣赏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文艺百花园中,诗歌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朵奇葩。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轻叩诗歌的大门”,(呈现学生开展综合性学*时的图片)大家分小组制定计划、进行诗歌收集、开展诗歌知识竞赛、创作诗歌、编小诗集。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吧。

  二、经典诗词代代传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在前一段时间收集并背诵了很多的古诗词。现在老师想跟你们做一个“古诗词之最”游戏来考考大家。

  “我说你接”内容为:

  1、师:最开心的事?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师:最孤独的人? 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师:最值钱的书信?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师:最高的瀑布?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师:最知心的朋友?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6、师:最深厚的友谊?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师:最强的生命力?生:(离离原小草,一岁一枯荣。)

  8、师:离家最久的人?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三、展示自编诗集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能干!老师相信同学们会背的、喜欢的诗词一定不止这些吧? 生:不止,不止!

  师:前段时间你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自编成了一本诗集,现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跟同学和老师分享一下呢? 师:那现在我们就用掌声请出每个小组汇报展示的代表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来。

  小组代表端着放在漂亮卡纸上的自编诗集站在台上。

  师:选择其中几个代表详细介绍自编诗集,如谈谈诗集的名字、小组成员最喜欢哪位诗人的诗、自编诗集时有什么收获还可以当场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等等。其它小组代表可以简单介绍。

  师:同学们我们的展示还没有完,下来我们把你们每个组的作品放到教室的走廊上,请全年级的老师和班级部分代表来为每一本诗集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状奖品。

  四、诗歌知识知多少?

  师:同学们,你们在“诗海拾贝”中收集整理了那么多诗歌,真

  是能干!那你们对诗歌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师又想考考大家!诗歌知识竞赛题:

  1.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一个广阔的海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2.《七步诗》的`作者是()

  3、“词”又被称为()

  4、我们通常说的“元曲”,正式的名称应该叫做()

  5、词和曲与诗歌的不同之一是在题目前还分别有()和()

  6、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被公认的三个黄金时期的文学样式分别是唐代的(),宋代的()和元代的()

  7、唐代诗歌创作高峰的两大著名诗人是()

  8、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9、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

  10、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五、展示班级儿童诗集、朗诵原创佳作

  师:同学们,“蝶舞轻扬”是什么?(出示课件蝶舞轻扬封面)生:“蝶舞轻扬”是我们班级儿童诗文学社的名字。

  师:是的,我们班的孩子最爱写诗了。下面请班级小诗人代表拿着我们的“蝶舞轻扬”儿童诗集上台展示。

  生1(老师我想对您说):*时老师借助重要的节日就让我们写一写诗。比如我手中这一期就是围绕教师节写的关于“师爱”的儿童诗。我想把这诗集里的我的原创作品《 老师我想对您说 》送给在场每一位无私伟大的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 周冉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蜡烛,因为我不能忍受它的泪流成灰,可您总在默默燃烧。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黄牛,因为我最心疼它大汗淋漓,仍然遭受鞭子的抽打,可您总在默默耕耘。

  老师我想对您说——我不想把您比作人梯,因为每每踏在人梯上,我总觉得心如刀绞,可您总默默忍受。

  看!那一团团美丽的火苗,飘动着迷人的向往。看!那一圈圈鲜艳的光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虽*凡,但您做着绿叶的工作,做着最伟大的事业。

  生2(李高欣):我手中这一期是上一次综合性学*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写的。这里面有我的作品,但我更喜欢我同学(曾英琦)的《 祖国,我爱您!》 我跟大家朗诵一下。

  祖国,我爱您!

  ——曾英琦

  祖国,我爱您!爱您的锦绣山川,爱您的滚滚长江,爱您的九曲黄河,更爱您巍峨的山海。

  祖国,我爱您!

  虽然您在大屠杀中血流满面,但是您依然顽强地站起来了。是您使——

  一个个不*等条约灰飞烟灭。圆明园的抢掠使人铭记在心,祖国您受到的屈辱,我们百年难忘!

  祖国,我爱您!

  闻,五十六朵鲜花竞相开放,听,**的音韵遥传八方,看,**在广场上冉冉升起。我相信,祖国的天会更蓝。我相信,祖国的水会更清。

  我相信,祖国的山会更巍峨。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是一片艳阳天!

  生3:我这里还有最*同学们在“与诗同行”中写的儿童诗。生4(罗英):我手中这一期是我们班级蝶舞轻扬文学社的第一期关于“快乐童年”的儿童诗,是在上学期写的。

  生5(曾英琦):我这里这一期则是第三期关于“爱是什么”为主题的。同学们在这里面借诗来抒发了对父母亲的感恩。

  生下台,师:请把掌声送给这诗集中小诗人们,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写出更多更美的诗歌!

  六、师小结

  下面就让我们用我们年级的罗怀君老师送给大家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原创)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喻寺小学

  罗怀君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的天堂

  走进诗经

  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犹在耳边回荡

  走进楚辞

  兰蕙依然为祖国命运而开放

  走进诗仙

  我仿佛看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理想

  走进杜甫

  我仿佛看到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伤

  走进白居易

  我仿佛听到了琵琶的音响

  走进苏轼

  我仿佛看到了“大江东去”的豪放

  走进徐志摩

  我仿佛看到了康桥挂着一轮月亮

  走进普希金

  我读懂了: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

  走进雪莱

  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不太漫长

  走进泰戈尔

  我看到了校园花儿灿烂漂亮

  诗歌是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分享

  诗歌就是擦亮眼睛 诗歌就是发现美丽的芳心

  诗歌就是掏出良心 诗歌就是攥着同情心 诗歌就是捧着关心 诗歌就是牵手爱心

  诗歌多么令人神往 诗歌就是歌唱

  凡是有歌唱的地方就会有馨香

  师:同学们,诗歌的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继续探索这个美丽的诗的世界,每天看到诗一样的风景,享受着诗一样的生活,继续与诗同行吧。

  【教学内容】

  现代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3、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2、尝试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初步赏析诗歌。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歌。

  3、了解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诗人

  1、(出示星空图)当你在晴朗的晚上,仰望星空,会想到什么呢?

  艾青曾说过,诗人最主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2、(出示郭沫若照片)这就是著名的郭沫若老先生,你们对他有怎样的了解?

  3、(出示星空图、郭沫若照片)著名诗人郭沫若,也曾遥望星空,又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我们带来一首美丽而迷人的诗篇,请齐读诗题──《天上的街市》。

  (出示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了解诗意

  1、学生自提初步朗读诗歌的要求:

  准确、通顺,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按要求自读诗歌。

  3、指名朗读诗歌,重点检查朗读是否准确、通顺。

  4、交流初步朗读的收获,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三、借助背景,体会情感

  1、交流初步朗读诗歌的感受,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的美好、自由、幸福的情感。

  2、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天上的街市》写作背景: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诗集《星空》中。

  “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

  四、细读,学*赏析诗歌

  1、提出赏析要求:

  赏析诗歌的语言,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诗句中的自然流露。

  可以对重点词句进行画批,写写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可以通过朗读再现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我赏析。

  3、小组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第一小节:

  ⑴ 引导体会语言的凝练、炼字──

  “明”,街灯亮后不再有明显变化。

  “闪”,星星是不停地闪烁,把明星一眨一眨的象人眨眼睛一样的特点写了出来。

  “点”,街灯是有人点亮它的,闪的是星,点的是灯。

  “现”,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

  ⑵ 引导想象画面:

  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⑶ 引导体会音乐美:

  借助音乐与五线谱,帮助学生把音乐的美感与诗歌的朗读联系起来。

  ⑷ 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技巧,可以帮助做到朗读的声情并茂。

  介绍两种符号“/”、“·”。

  5、结合板书,小结如何进行诗歌的欣赏。

  6、依据自己提出的.赏析侧重点进行二次小组合作。

  7、再次全班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必作:继续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试着背诵下来。把自己今天在赏析诗歌方面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

  ⑴ 我能体会──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炼字的妙处: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 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张 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 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 潜

  ⑵ 我能朗诵──赏析诗歌的情感,朗诵体现音乐美:

  《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

  “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流,没有一刻的宁静,滔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

  ⑶ 我能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想象感悟绘画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我还想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赏析自己搜集的诗歌。(出示幻灯片)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间 街灯──联想 街灯明星辉映图

  天上美丽街市图

  天上 想象 牛郎织女往来图

  牛郎织女乐游图

  美好 自由 幸福

  【板书设计】

  诗歌欣赏

  音乐美 凝练生动的语言

  声情并茂地朗读

  绘画美 由此及彼的联想

  大胆奇特的想象

  情感美 幻妙多彩的意境

  丰富美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不同。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较现代诗和古诗的异同;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现代诗的有关资料,搜集诗歌的特点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

  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

  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导入:

  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天上的街市》《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就会明白的。

  【合作学*】

  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

  【合作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无数的街灯,然后联想到天上的人们提灯在夜游。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的生活的向往、追求。

  《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

  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

  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

  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

  1、学生先默读阅读材料,然后说说读了这六首诗有哪些发现,师相机指导:

  ⑴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⑵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

  六、拓展延伸

  1、背诵这两首诗。

  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搜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表情手势要自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分享诗歌

  1、教师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对诗歌有了初步了解,大家摘抄了许多诗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写诗歌。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诗歌,并且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分享诗歌,交流感受。

  3、教师提问:这些诗歌叩击了我们的心灵,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学*并掌握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说一说在你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找到了哪些和诗歌或者诗人有关的资料呢?

  4、学生交流诗人的经历和诗歌背后的`故事。

  5、教师过渡: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处处有诗歌,今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

  出示课件1: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中呈现学生真实的摘抄本,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歌的渠道和摘抄的类型,激起学生收集、摘抄现代诗的浓厚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教师提出任务: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摘抄本,接下来就可以合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共同制定活动计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出示课件2:

  预设1:可以分成诗歌小组进行活动。

  预设2:小组成员之间要明确职责和任务。

  预设3:合编的小诗集可以有自己的创意和小组的标志。

  2、教师引导:我们先来一起想想怎样合编小诗集?其中可以编排哪些内容呢?

  预设:可以是收集的诗,也可以是自己写的诗。

  3、教师引导:小诗集的内容除了我们前期摘抄的诗歌和自己写的诗之外,还可以有什么?

  预设1:所摘抄诗歌的作者简介。

  预设2: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预设3:自己写诗时发生的故事。

  预设4:现代诗歌的小知识。

  4、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收集这么多的内容,你有什么好方法能给这些内容分类呢?

  出示课件3:

  预设1:按作者分类。

  预设2:按形式角度分类。

  预设3:按读后的感受分类。

  5、教师提问:有了内容,为了编一本小诗集,我们还需要考虑些什么?

  出示课件4:

  预设1:诗集的名字。

  预设2:封面设计。

  预设3:要有目录。

  预设4:有些内容旁边可以配上插图。

  (设计意图:明确活动任务,学生主动参与制定计划,丰富内容,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激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兴趣。)

  三、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1、活动要求:我们在小组内任务分工,合编小诗集,然后选择最喜欢的诗歌,采用最喜欢的形式把你们的诗歌朗诵给全班同学听。

  出示课件5: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出示课件6:

  4、教师提示:我们合作编成小诗集后,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同学们刚才已经想出了许多建议,大家根据商量的结果,分头准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给出活动提示,帮助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朗诵成果。进一步交流安排,形成诗歌朗诵会方案,使得学生对诗歌朗诵会充满期待。)

  五、课后作业

  继续完善合编小诗集,开展相关活动,为举办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课后反思】

  本次综合性学*的主题是“轻叩诗歌大门”,围绕现代诗的内容展开。本次学*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展示成果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形式,要求学生在收集、创作诗歌的基础上,能合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的成果。通过多渠道、多主题的活动丰富摘抄积累,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在诗歌教学中尝试仿写与续写;从作者、内容、读后感等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类;讨论分工,制作诗集,配合设计封面、插图、序言、后记、目录等,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为了活动更好地开展,前期准备还需要更充分,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一、教材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

  本组综合性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二、学*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学*重点: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四、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模块:制定学*计划(预*模块)。

  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的内容。

  3、各小组根据活动建议讨论、制定本作的活动计划。

  4、学生通过阅读“诗海拾贝”的一组诗歌,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学*重点: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吗?综合性学*跟我们*时的学*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等)

  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

  (2)整理诗歌

  (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诗歌教学设计(扩展8)

——诗歌的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一、金题回放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自我形象。

  三、命题特点:

  1、诗歌绝大多数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2、历年高考诗歌均是*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其内容多半是不带典故的借景抒情诗,或相思、或怀古、或闲适。

  3、选材力避两点: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猜题押题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4、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方法指津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自然形象

  自然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往往是一种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

  (一)抓“象”的特征,探知诗人的感情

  1、诗歌形象的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例如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2、分析诗歌形象即指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它的象征意义。

  如《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所以鉴赏古诗的形象就是抓取“象”的基本特征,既而指出它的人文意义。

  3、记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古典诗歌有许多传统意象,这些传统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所以应该了解并记忆。

  月——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菊花——坚强坚贞高洁的品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着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二)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例如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w。w。w。k。s。5。u。c。o。m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