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盘,还剩几个?

  17÷3=()盘()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条船,你觉得呢?

  2、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同时出示“例5”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却不增加1个面包。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5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4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吧!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手指”的游戏,好不好?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伸出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6、7、8……就这样依次往下数,当你说出数到的某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数的是哪一个手指。听明白了吗?想不想试一试?

  你们是否觉得老师的反应特快?想知道它的奥妙吗?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秘诀了。

  二、学*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老师在黑板上摆一个正方形师: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4根小棒。

  2、用老师给你的小棒摆正方形,每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看看你手里的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请三个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在座位上摆。

  3、学生汇报摆的结果。

  师:你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1:一共有12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

  生2:一共有14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师:为什么有些同学没剩余的,有些同学有剩余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把这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5、看图师:有几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能摆几个?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3÷4=3……16、师:这道题我们学过用除法竖式计算,谁上来把这道算式列成除法竖式?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列竖式7、有余数的情况你也能列成除法算式呢?(看黑板的图形说;有几根小棒,每几根摆一个正方形,摆了几个?还剩几根?)怎样列式呢?学生说,老师板书。(余数和商之间为什么点6个点?你会读这条算式吗?(1)指名读算式,师范读,全班读。

  8、看自己摆的图形,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对同桌说说你的除法算式。指名说算式。(黑板)

  三、学*用竖式表示除法算式

  1、师:刚才你们看着自己摆放的情况,列出了除法算式,如果不看小棒,让你计算它的结果,你能用竖式算出来吗?

  2、请同学们把13÷4=3……1列成除法竖式。(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列,其余在练*本上做。

  3、理解除法竖式中个部分的含义。师提问:为什么在13下面写12?生:3×4=12师:1是怎样算出来的?生:13-12=1师:为什么要用13减12?生:一共有13根小棒,摆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4、剩下的式子你也能用竖式表示吗?

  学生列出14÷4=3……215÷4=3……3的竖式。

  5、小结师:学到这,你知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做书本51页的练*。(你是怎样想的?3×4最接*什么?)

  四、探讨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老师同样也用小棒摆了图形,(出示五边形),老师在摆的时候,和你们刚才摆的情况一样,出现了刚好摆完和有剩余的,请你猜猜,有余数的情况之下,余数是几呢?

  生1:余数是3。

  生2:余数是1。

  生3:余数是2。

  ……师:为什么不能是5或超过5呢?

  2、师:老师把自己摆五边形的情况用算式记录下来,请看(投影出示),你们猜对了吗?从哪看出他们猜对呢?(余数)3、假如我再用不同的数量摆五边形,又出现了什么情况呢?(学生讲,老师显示情况)余数也是多少?哪余数为什么不会出现5或比5大呢?

  4、出现喜洋洋把除数和余数都变成蓝色和红色。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几个学生说)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5、老师板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学生在书上填。

  五、做练*

  1、做小老师判断。(书上做一做)2、53页练*第一第二题。

  3、考考你。

  ★÷8=◇……□(余数是多少?)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你学到了什么?

  七、游戏师:

  回顾“猜手指”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奥妙呢?(5是除数,用报的数作被除数,关键看余数是几)老师报数,学生找手指。

  师: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的本领带回家,考考你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做这个游戏,还可以把你的本领交给其他不会的小朋友,好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除数、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感悟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并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乘法口诀的试商、比较、调商、定商的过程,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的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学生方面的准备: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用乘法口诀求商。

  12÷6=()40÷5=()21÷3=()24÷8=()

  师逐一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或抢答。

  24÷8=()一题,说说算理:因为8×3=24所以24÷8=3。

  2. 看图计算。

  17÷5= 学生独立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核对。

  师问: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要注意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3. 出示:25÷8=()

  问:这题该怎么做?

  揭示课题:做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

  1. 例题:25÷8=?

  (1)自由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全班交流:摆小棒、画圆圈……

  (2)出示小兔欢欢的问题:有余数的除法也能用乘法口诀来做吗?

  小组商议:用几的乘法口诀?哪一句?

  师问:为什么哪一句都对不上?怎么办?

  (3)媒体演示

  熊猫乐乐:除数是8,用8的乘法口诀来试商。

  小胖想到: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小巧:四八三十二,积是32已超过被除数25,不行!

  小丁丁:三八二十四,积24小于被除数25,商是3,余数是1,余数小于除数,行!

  师问:为什么不用二八十六呢?积十六也小于被除数25?

  学生讨论、交流(若商是2,余数就是9,余数大于除数,不行!)

  (4)板书算式:25÷8=3……1 (5)

  说说计算过程:指名或同桌互说。

  2. 试一试:21÷5=?

  (1)独立尝试或同桌合作

  (2)交流计算过程

  (3)错误分析

  (4)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步骤

  如果口诀中的积超过被除数,商应该调小;

  如果口诀中的积比被除数小,还应该算出余数,并将余数跟除数比,若余数小于除数就能定下商,否则应再试商,即将商调大。

  三、巩固

  1. 练一练

  (1)独立完成数学书P57*题

  (2)交流核对

  2. 找朋友

  (1)出示算式与答案

  (2)小组合作——找朋友

  (3)展示结果——核对

  3. 错在哪里?

  31÷8=4……1 29÷4=6……5

  (1)独立观察思考

  (2)交流纠错

  四、拓展

  1. 填入适当的数。

  ____÷6=7……2____÷9=4……6____÷7=5……4____÷2=8……1____÷10=3……4____÷5=8……4

  (1)问:怎么做?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2)交流想法——怎样快又好?

  (3)独立完成其余*题

  (4)交流核对

  2. 编一个符合算式36÷7的应用题并解答。

  (1)独立或找伙伴合作。

  (2)交流编的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6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28÷5=?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分为3个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课件: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自学、交流,学*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答案。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自学、交流,学*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a.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b.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c.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d.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堂练*

  (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菁华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1

  一、复*目标:

  1、在综合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巩固加深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并且能够运用它解决问题。

  3、拓展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培养学生能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复*重点:

  1、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利用口诀求商。

  2、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复*设计:

  (一)、导入新课,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在练*本上写出一个或两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读一读,并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称。

  3、根据老师给的4个数写一道除法算式。(出示:55、6、7、8、)

  【通过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算式,并用这些算式来展开复*不仅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更对学生有一种促进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复*如何判断除法算式是否正确。

  24÷5=3…9 46÷8=5…6 18÷3=5…3 28÷9=3…2

  小结:在计算除法时,不仅要使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还要注意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

  【设计目的:这部分内容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对除法算式进行自我检验,同时通过判断的形式使学生将检验的两个要求牢记于心。虽然“商乘除数加余数等于被除数”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便在复*期间强调这种检验方法很有必要。】

  (三)、复*运用口诀快速求商。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吗?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1÷5=( )…( ) 36÷7=( )…( )

  43÷8=( )…( ) 51÷6=( )…( )

  (四)、复*除法竖式计算:

  导入:同学们能够运用口诀来求商,真棒,如果老师想要同学们用竖式来求商和余数,你会吗?

  48÷9= 61÷7= 26÷3= 35÷4= (总复*题3)

  学生先在练*本上练*,指名上台板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并根据算式说说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设计目的:这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强化学生试商的方法,能够利用口诀快速求出商是几,并能用竖式来表示,明白竖式每部分的含义,进一步熟悉用竖式来求商,并能时刻关注到除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会根据除得的情况来判断商的大小。】

  (五)、思维拓展。

  导入:从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下,那余数可以是几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下面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8=□…□,余数可能是( )

  (2)□÷9=□…□,余数可能是( )

  (3)□÷6=□…□,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4)两个数相除,余数是6,除数最小是( )

  师:从这几道题里,你知道了什么?能把下面的填空补充完整吗?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 )要比( )小。在余数的范围中,最大的余数要比除数少( )最小的余数是( )。

  【设计目的:通过这道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会根据除数的大小来判断余数出现的可能性,并为下学期学*除法的验算埋下伏笔。】

  (六)、综合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导入: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有几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解决?

  1、王老师带来32个糖果,*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2、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衣服?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总复*题4)

  第1、2题同时练*,反馈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并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区别和总结。

  【这两题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和“包含分”两种用除法计算的题型特点。】

  3、22天里面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有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隐含了一些条件的,解决这类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找出隐含的条件。】

  4、一瓶纯净水8角钱,小明用3元钱能买几瓶,还剩多少钱?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在解决问题时除了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意单位是否统一这些小细节。】

  5、 37个小朋友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时候结果要比所求出的商多1,而有时则可以忽略余数。】

  6、小熊送给小猴6篮桃子,每篮有8个,如果小猴每天吃5个,可以吃多少天?还剩多少个?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会解决一般的除法问题的基础之上能够分析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七)、 延伸拓展

  张老师把1—50的卡片按顺序发给李*、赵强、张虎、刘 红四位同学,第35号卡片发给了哪位同学?

  【本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通过讨论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学*的力量。】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的复*你们有什么收获?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总结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对学生情感的提升。】

  (九)、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 )÷( )=( )…( )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 )÷( )=( )…( )

  ( )÷( )=( )…( )

  55 ÷ 8 = 6 …7

  48÷9= 61÷7= 26÷3= 35÷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任务卡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情境导入

  1、口算并说出口诀。

  18÷2= 30÷6= 49÷7=

  2、说出算式里各数的名称,算式的读法和算式的意义

  15÷5=3

  3、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还有一些小同学,他们也很聪明,你们看,他们学得多认真啊!请你仔细观察这张照片,说一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摆图形)

  (2)用11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我们也来摆一摆吧!

  (3)学生利用11根小棒拼摆图形后汇报结果。

  用11根小棒,每( )根摆成一个( )形,摆了()个,还剩( )根。

  (4)质疑:根据我们刚才摆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摆完图形后小棒都有剩余。摆的图形不同,剩余小棒的根数不相同。

  4、揭示课题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的孩子,是啊,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产生了剩余,恰如我们*常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在数学中,我们叫它余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一)动手操作 探究意义。教学例1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出示图片: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怎么摆?

  (1)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收集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拿出6根小棒代表6个草莓,摆一摆,然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集体交流*均分的过程、结果及算式。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列式为

  6÷2=3(盘)(板书)

  (3)指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3盘。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出示:有7个草莓,每2个一盘,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

  (1)和上一题观察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动手摆一摆。

  (3)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操作结果。

  生: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1个。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均分后有剩余的1个怎么办?剩下的不能再*均分,可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并汇报

  (5)师:7里面最多有3个2 ,余下的1不够再分,余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余数,用除法算式表示为7÷2=3(盘)……1(个)(板书)怎样读呢?

  (6)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在商和余数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表示有剩余,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7)引导思考 师:这个算式中,7、2、3、1各叫什么名称?分别表示什么呢?

  (8)组内讨论并汇报

  生:7是被除数,表示草莓的总数;2是除数,表示每份数;3是商,表示可以分的份数;1是余数,表示还剩1个,不够再分。

  3、比一比,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1)引导学生观察6÷2=3和7÷2=3……1,这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学生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生:相同点:都是把物体*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不同点:一个算式没余数,另一个算式有余数。

  4、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1)师: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也是要写单位名称的,那你知道这个算式中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吗?生是(个)

  师:对,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那你知道为什么它们是相同的吗?因为被除数是被分物体的总数,而余数是这些物体剩余的部分,所以它们的单位名称是相同的。

  (2)商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盘”呢?

  商是我们求出的结果,要求的是能摆几盘,所以单位名称是“盘”。

  (3)小结:总之,有余数除法要根据除法的意义来确定单位名称。商的单位名称要根据“求什么”来确定,而余数的单位名称要与被除数相同。

  (4)师:刚才我们摆了小棒,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所摆图形的结果吗?注意单位名称的使用。

  (二)观察比较,发现关系。学*例2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不过教师还想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让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

  1、深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请同学们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摆几个下方形,并根据摆的情况列出算式。

  (2)小组合作:摆图形,记录结果,列出算式。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4=2 ……

  (4)如果继续摆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13根……16根……屏幕出示

  2、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1)师:观察上面所有算式的除数和余数,你有什么发现?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除数都是4,余数有规律,是1、2、3的顺序出现的。

  这几个余数都比4小。

  再看看前面,我们用小棒摆图形的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除数不一样,但是余数也都比除数小。

  (4)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呢?为什么?

  不会,剩的多,还可以再摆或再分。

  (5)师生共同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6)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余数,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最多剩几根?最少呢?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三、动手动脑,巩固新知

  1、(1)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列式:

  (2)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人,还剩( )支。

  说一说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10 ÷ 3 = 3…… 1

  ( ) ( ) ( ) ( )这个算式读作:( )

  2、60页“做一做”1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摆一摆、算一算

  分别用6、7、8根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三角形?如果有剩余,余下几根小棒?

  6÷3= (个)

  7÷3= (个)…… (根)

  8÷3= ( )…… (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 )

  4、判断,并说说理由。

  17÷3=4……5( )

  13÷2=6……1( )

  18÷3=5……3( )

  5、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

  ÷6= ……( )

  ÷8= ……( )

  ÷9= ……( )

  当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

  ÷( )= ……6如果除数是6,除数最小是( )

  6、思考:

  小花猫和它的13个小伙伴要到河对岸参加森林运动会。白鹅大哥说:“我的船小中,每次只能坐4个乘客”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花猫和它的小伙伴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吗?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附: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8÷4=2

  7÷2=3(盘)……1(个) 9÷4=2……1

  余数 10÷4=2……2

  读作: 11÷4=2……3

  7除以2等于3余1 12÷4=3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用竖式计算: 28÷9=

  (2)有17个苹果,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 )盘,还剩几个?

  17÷3=()盘 ()个

  二、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2)预设:知道了划船的人数,还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坐4人,要求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追问:“最多坐4人”你怎么理解?(坐满了是4 人,坐5人不行)

  “至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少的意思,应该让每条船上都坐满人,22个学生都上船)。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三、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然后再列算式。

  (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找两个学生板书算式并说说理由,为什么要用22÷4(求要租几条船,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1)讨论辨析 。

  问题: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在讨论中规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2)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5条船,还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6 条船,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教师和学生用活动贴纸摆一摆。)

  梳理:在研究问题时大家发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样才能满足让22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

  四、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做一做第一题

  有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要“加1”。

  五、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一)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

  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最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

  (三)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

  同时出示“例5” 和“做一做”第2题。

  对比分析:这两道题,我们都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的问题,但上面这道题余下“2人”就要增加1条船,下面这道题余下“1元”, 却不增加1个面包 。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巩固练*: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

  总结:今天研究的问题你学懂了吗?

  六、课堂作业。

  作业:第69页练*十五,第1~2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3篇

  一、说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二、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说目标: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说教程(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引新。

  1.观察:○○○○○○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独立在书上填一填,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均分或*均分成几份,只要*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为小学二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除法的意义,但只限于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整除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后,弄清整除的意义。

  3.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并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4.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基本练*。

  (电脑显示)52÷8=24÷3=25÷3=8÷2=

  10÷4=38÷2=

  1.集体订正。

  2.师:请学生根据各题商的结果,将这些除法计算题进行分类,每类商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小组内选出一名记录员,将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后出现分类情况。

  (电脑显示)商没有余数为24÷3=8,8÷2=4,38÷2=19;商有余数为52÷8=6…4,25÷3=8…1,10÷4=2…2。

  二、谈话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除法中,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余数的,一种是有余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吧!

  三、新授。

  师:(电脑显示)让我们先来观察这类除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四人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生1: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而且商没有余数。

  生2:我们组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认为被除数、除数、商应是自然数。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同意哪一种呢?

  生1:我不同意第一种意见,因为整数包括自然数和零,而除数是一个非零的数,所以除数不能是整数。

  生2:我不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如果被除数、除数、商都是自然数,那被除数和商就不能是零吗?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9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师生互动

  学*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7 ÷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感知余数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学具分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列式和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希沃电子白板课件,小棒,草莓,盘子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看图形宝宝都已经藏好了。你能根据你看到的一部分图形猜出后面藏着哪一个图形宝宝吗?(生猜测后师展示图形并提问:、、各有几条边)

  二、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初步感知有剩余的情况。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摆小棒)他们是按照怎样的要求在摆呢?你能从图中找到重要信息吗?(生汇报)

  (2)如果让你也摆一摆,你最想摆哪个图形呢?(生汇报;师随机根据生的汇报让生猜测11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你想要摆的图形。并随即抽取3位学生上台用11根小棒分别摆一摆、、,验证自己的猜测)

  (3)展示三位学生作品:

  师:3位同学用11根小棒分别摆了,摆得图形虽不同,却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你发现了么?(都有剩下的小棒)

  师: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里又藏着哪些新的数学知识,与之前已学的知识又有哪些联系呢?请随老师一起去美丽的草莓园,到那里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2、学*例1,在对比中感知余数的产生。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2)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吗?(正好摆完)你能根据你的摆法列出算式吗?(6÷2=3(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能说说你的想法吗?(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6里面有3个2)

  (3)象6÷2=3这样的除法算式咱们以前就学过,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称吗?(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师:同学们真不错,对已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4)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用学具摆一摆。(小组合作)

  (5)谁愿意来展示你们小组的摆法。(指名展示摆法,其余生观察)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几盘?(3盘)摆完了没有?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不够摆一盘)

  师:这1个草莓就是多余的草莓。

  (6)你能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试着把你的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列式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7)老师也列好了算式7÷2=3(盘)……1(个),看看你们能看懂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引导理解算是含义)

  (8)对比7÷2=3(盘)……1(个)和6÷2=3(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重点强调剩余的1个草莓)

  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在算式中我们数字1表示,在数学上我们把表示剩余的这个数叫做“余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师: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我们该怎么写呢?

  (9)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师边范写边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生随师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读呢?请同学认真听!(师范读生学*读法。)

  三.巩固练*。

  1.课本P60做一做第一题

  2.课本P60做一做第二题

  (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拓展练*。

  课本P64练*十四第一题

  五.全课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借助已有的除法知识,学*了有余数的除法,并利用新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还有很多,咱们以后讲继续学*。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一、教材的选择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培智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整除的基础上,研究“分后还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一位数除多位数的必备知识,是除法试商的基础。有余数的除法需要试商才能确定正确的商,并且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是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除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必须切实学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和“一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两个大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课的重点:弄清“余数”概念。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本单元共1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余数。

  3、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分层目标:

  A组能达到上述要求。

  B组在A组的带动下弄清“余数”概念。初步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

  C组养成安静参与学*的*惯。

  三、学情分析

  八(2)班数学课有学生10名,男7名,女3名。9人能参加集体学*,一人不适应集体学*,他的智商无法测试,是自闭症患儿,他作为C组。其余学生智商在40左右。9人中有7名是弱智的孩子,2位女同学与全班的差距在拉大,计算加减时让她们使用计算器,这样才能跟上大家,这两名学生为B组。5人中两名学生接受能力强,在应用题的理解上较快,能带动其他同学。有三名同学的接受能力稍有不同,但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掌握牢固程度基本相同。其余2名是自闭症孩子,他们的计算能力较强,理解能力欠缺,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在应用题的理解上跟不上其他同学,这7名学生为A组。

  1、已有的知识经验

  他们已经掌握了百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与应用题,学完了九九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式,懂得整除的概念。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采用同样的算理来完成教学目标。

  2、学*方法和技巧

  合作学*、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是本课的重要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的图案,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求有余数的除法任务。

  3、个性发展与群体提高

  同以往的探究算术活动相比,本课题的学*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过程中要关注B组的学生,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对于A组,鼓励大家大胆动手,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主动交流,带动B组、C组一起进步。

  四、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把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作比较,理解余数的含义。

  2、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促进学生有意义地构建新知,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摆小飞机的活动,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体会余数的产生,以及余数的意义。这个活动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反思交流、应用提高

  在教学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我结合学生摆小飞机的例子,鼓励学生猜想、验证,逐步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突破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程序

  1、教学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飞机。塑料小飞机。

  2、设计思路

  为了能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旧知,引入新课”、“创设情景,操作探究”、“巩固新知,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3、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为新知准备。以竞赛的形式学生抢答,为本队争星。说出()里最大能填几?和4道除法文字题。

  (二)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用建国60周年阅兵式飞行表演导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小飞机列式计算(整除)和一生板演摆一摆飞机,列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会正确用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在这里还要通过议一议:剩下的1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难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新知,享受快乐

  这部分我出示了2幅水果图,让学生先看图和算式说图意再填括号;另两道算式题。A组做4题,B组做2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共同评价,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分一分、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笔算:6÷3

  指名笔算,反馈是请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名称。

  2.分一分,说一说

  1)把10根小棒,每2根一份。

  2)把10根小棒,每3根一份。

  生动手分一分,回答以下问题:分成了几份?能不能分完?剩下的为什么不再分一份?

  生根据分得的结果,分别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她们所表示的意思。

  揭题:在*均分一样东西时,结果可能是正好分完,也可能分了之后不够再分成一份,有剩余的。这两种情况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有剩余的情况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如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学生用小棒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指名请学生将分的过程完整的口述。

  指名列式:7÷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7和3分别表示什么?

  2)写出竖式问:分成了几份?这就说明7里面最多有几个3?商写几?问:每3个一份,分成了2份,共分掉了几个?竖式中怎样算?3和2的积6应写在什么位置上?这个6表示什么意思?7个桃子,分掉了6个,还剩几个?那么竖式中怎样得到余下的1?

  问:在竖式中,“1”叫什么?(完成横式的板书)

  3)生完整的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2.小结:

  1)问:算式中2……1表示什么?想想,如果不摆学具,怎样得到商2?(生讨论,指名说)

  2)因为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这里商2比较合适。

  问:为什么要用“最多”?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生读题。

  2)师:能不能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商呢?(生试做)

  指名说,师指出:计算17÷5时,可以想17里面最多有几个5,最多有几个,商就是几。

  3)出示竖式1问:这个列的对不对?为什么?

  指出:商2,要减去2和5的积10,余下的8里还有1个5,所以17里不只有2个5,商2就小了。

  出示竖式2问:这个对吗?为什么?

  指出:商4,就要减去4个5的积20,不够减17里没有4个5,所以商4就大了。

  小结:商2小了,商4大了,那怎样找出合适的商呢?

  2.观察:例题7÷3中的余数1比除数3大还是小?17÷5的余数比除数怎样呢?

  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了吗?

  (生思考、汇报)

  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板书,生齐读)

  三.巩固练*

  1.完成想想做做1

  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2.完成第2题

  1)生分组完成,指名板演

  2)生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比一比: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对比说说怎样得到的商?

  3.完成3题。

  读一读填空。根据这个想法列出完整的竖式。

  3.完成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弄清题意后再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时候怎样又快又准确的找到商呢?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把若干物体*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教学重点:

  把*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一、激情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吧?请看屏幕,这里有一些彩色的五角星,你们可以任意说出其中一个五角星的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猜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谁来试试?

  生:………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学到这个本领?

  (生齐答:想。)

  师:学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学到这个本领了。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余数的除法》。

  我们先从分东西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看这里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生:可以摆3盘。

  1.质疑: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6÷2=3(盘)

  2.质疑: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3盘。)在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

  看来大家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非常不错,我来出一道稍难一点的:(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刚才多了1个草莓,是7个草莓。

  (1)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每2个摆一盘,你还会摆吗?

  带着问题请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任务:

  1.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2.用算式表示分草莓的过程。

  3.剩下的草莓在算式中怎么表示?

  (2)接下来,咱们就小组讨论一下,用你们的学具按要求来摆一摆,看哪个组的同学摆得快又对。

  我们请一个组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摆的?

  用老师的草莓摆(课件出示7个草莓,摆好的图)

  (3)质疑: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6个草莓正好摆完,7个的草莓没有摆完,有剩余。)

  师:我们把这种有剩余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那剩余的这个数就是----余数。

  师:剩下的这1个草莓在除法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课件出示------7÷2=3(盘)……1(个)我们通常把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1.结合草莓图谁来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

  2.你知道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谁来读一读这个算式。

  摆正方形:

  过度: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

  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请看今天的第二个学*任务:

  1.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2.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记录单上。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现在,王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3)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2: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

  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

  余数<除数

  (4)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会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同学们翻到课本60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6.随例练*。圈一圈,填一填。

  (1)17个☆,2个2个地圈。…………

  三、猜想运用,加深理解

  (1)下面老师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谁来猜一猜?

  (2)质疑:为什么只有这几种可能性?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摆三角形,可能会剩几根?

  四、前后照应,释疑解惑:

  师:现在可以揭开猜彩星星的秘密了。老师就是根据这些星星的颜色和余数多少的规律猜的,任意选一个球的号码数,除以3,如果余数是1,就是红色。如果余数是2,就是黄色。如果没有余数,就是蓝色。

  孩子们,今天的数学课堂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四、全课总结

  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朵,还剩()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看,这是3片花瓣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菁华3篇)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

  设计主要理论依据: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主要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这个单元*有4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法,这也是进一步学*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的学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我们知道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表内除法应是学生们已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抓住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这个知识点来进行教学,这对学生们来说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小结:有余数的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生做题按余数多少上前站好。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上有哪些收获?

  教学内容:

  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p52(例3)~~p53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数学的*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实用10份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63=□

  2、∮∮∮∮∮∮∮

  【】【】【】

  73=□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的意义,并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参加了有趣的野营活动,学到了不少的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再去参加更有趣的野营活动呢?(学生回答)好,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演示)

  师:同学们,从情景图中你看到哪些有趣的.活动?请找出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提出数学问题可能有:(教师适时板书)

  1、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2、48个野果*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3、55个蘑菇,*均分给我们小组的8人,每人分几个?4、野营小队共17人,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二、探索新知

  师:用我们的智慧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吧?(激发学生投入学*活动中)。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师板书:

  22÷4=(人)(条)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谁的方法最好吧!(对于各种合理的方法,师先予以鼓励表扬)

  师:怎样列出竖式呢?就让我们共同学*吧!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22条鱼,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人每得条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三、课堂练*

  1、48个野果*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2、55个蘑菇*均分给8人,每人分几个?自主练*第二题:摆一摆填一填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吗?

  五、教学反思

  借助生活实际,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后续学*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始终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注意让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只有结合具体情境从根本上理解了,才能真正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

  教学难点:

  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展示课件: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1.自学、交流,学*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答案。

  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自学、交流,学*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a.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b.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c.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d. 小结: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堂练*

  (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评析: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操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 b、14÷3=

  c、14÷3=4余2 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师:大家真厉害,通过分糖,又认识了一种新的除法,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又带来了一些糖,看有多少块?

  生:16块。

  师:如果每人分5块,最多能分给几个人?余几块呢?怎么列式?

  生:16÷5=3……1

  师:咱们看是这样吗?(课件验证)和你想的一样吗?

  2、师:注意看,“啪”又添了一块,变17块了,如果还是每人分5块,现在能分几人余几块?怎么列?

  生:17÷5=3……2

  3、师:仔细看,“啪、啪”又添了两块,变成多少了?

  生:19块。

  师:这次能分几人?余几块呢?

  生:19÷5=3……4

  4、师:都添了那么多糖了,怎么还是只分给3个人啊?

  生:剩下的不够5块。

  师:好,再添一块,现在够了吗?能分几个人了?

  生:能分给4个人了。

  师:我是这样列的:20÷5=3……5,余5块行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剩下的5块还能分给一个人。

  师:同意吗?仔细看算式,(演示课件)余下的5块又分给了一人,刚才3人变成了4人,这样对了吗?

  5、师:刚才余5块不行,还能再分,那6块呢?7块呢?

  生:更不行了,还能再分。

  师:看来当每人分5块时,最后可能会余几块?

  生:可能会余1、2、3、4块。

  师:也就是说只要余下的比5块少就行,是吗?你能说说,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不能超过除数!

  师:换句话说,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比除数小)

  [评析: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让学生明白剩下的不够每人分的块数所以出现了余数。并且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否则,还能再分。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教师只是在巡视时,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地引导,点拨,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真正的当了一次“小小探索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试商方法:

  1、师:你看,通过分糖,咱们进一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现在咱不分了,我出道题,你会做吗?试一试:

  (1)13÷5=?可以结合刚才分糖的`过程想想!再来一道。

  (2)17÷4=?算的不错,下面可要抢答了,想好就举手,瞪大眼睛,准备好了吗?

  (3)22÷7=? 28÷5=? 34÷6=?

  2、师:我出的题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算的越来越快?有什么窍门吗?比如最后一道,怎么想的?

  生:我先想的口诀,五六三十,所以商5,然后用34-30得4是余数。

  师:你想的口诀,五六三十,你怎么不想四六二十四啊?

  生:因为24离34太远了。

  师:哦,要想得数最接*34还得比它小的那句口诀,是吧?

  他的方法行不行,咱们来试试!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大量的口算练*,让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运转,最后想出试商的捷径。然后反馈,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明白试商的方法。]

  五、巩固练*:

  1、计算:下面两道自己试试!

  23÷4= 32÷5=

  师:第一题是怎么想的?

  生:先想四五二十,商就是五,再用23-5得到余数3。

  2、判断:

  师:大家学的那么带劲,把小动物们也吸引来了,瞧,他们还带来了自己做的题,帮他检查一下好吗?(判断并改正)

  3、实践题:

  师:咱们班同学可真棒,帮小动物们改正了错误,哎,今天咱们班来了多少人?

  生:30人。

  师:几个人一组?

  生:5个人一组。

  师:分了几组?怎么知道的?

  生:30÷5=6(组)

  师:如果4人分一组,能分几组呢?这个问题,咱们留到课下解决好吗?

  [这个环节的练*分为3个梯度。 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 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六、小结:

  师:这节课,老师跟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又充实的40分钟,希望大家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例子,说给你的同伴听!

  总评: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为基本活动组织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注意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情境。而分糖是学生*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数学。

  2、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分糖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合作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多媒体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环节,借助课件演示,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数型结合,形象,生动。

  5、分层练*,实际应用,提高应用意识:

  练*设计有梯度:第一题是基础题,纯粹的计算。第二题,判断。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辨别小动物做的对不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让他们尝试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题,实践题。全班30人,如果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还余几人?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糖的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在分糖过程中,明白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试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学*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评析: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 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1 9×()<37 ( )<31

  2. 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 30÷6= 35÷7=

  二、自主学*: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途中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 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3)在竖式中“商与除法的积”是什么意思?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 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 小组内交流回报。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口算,师板书。问: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2

  3

  ………………

  3)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250

  331

  4

  5

  6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揭题:今天我们学*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10÷3=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4,以及练*十四第4、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基本练*(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

  填:( )根小棒,每( )根一堆,分成了( )堆,还剩( )根。

  列式:

  2.摆41根小棒,*均分成6堆。

  填:( )根小棒,*均分成( )堆,每堆是( )根,还剩( )根。

  列式:

  汇报结果,再列竖式,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师:前面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摆小棒来确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商和余数,可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太繁琐了,有更方便的计算方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更便捷的方法——列竖竖计算,上节课学*了竖式的写法含义,那怎么计算呢?

  课件:43÷7=□……□

  (2)师:根据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这样写竖式,被除数写43,再写除号,然后写除数。(边解说边板书)商写几?43除以7就是把43每7个一分,求43里面最多有几个7,我们可以这么想,7和几相乘的积最接*43,而且小于43呢?(六七四十二)7和6的乘积最符合这个条件,商写6。(板书)

  师:那么,被除数下面写什么?(7和6的乘积42)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写出余数1,让学生明白余数1是43里面分掉6个7之后所剩余的,也就是43减去42的得数。

  师强调: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关键在于试商,灵活运用表内乘法口诀试商,可以提高试商的准确性和计算的速度,试商时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2.做一做

  (1)师:我们能不能用刚学到的方法,做第63页做一做的第1题,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商呢?

  出示:26÷4=□……□

  引导学生试商,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26,而且小于26。

  (四七二十八,大于26不符合,四六二十四接*26又小于26,商写6。)

  学生再独立思考另外一个竖式的计算,然后指名板演。

  (2)出示第2题,生读题。

  这是一道应用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求可以做多少根长跳绳,就是求59里面最多有几个7,用除法计算,所得的商就是所求的结果,余数是还剩下的米数。

  小组内讨论后反馈,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完成“练*十四”第4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十四”第5题。

  这其实是一道有余数除法算式计算的文字表述题,本质上就是求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做出评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你对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有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1.理解余数的含义,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2.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知道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3.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重点难点:

  了解余数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师:这样的题要怎样思考?

  生回答。

  师:请学生依次任选一样物品*均分给组内4人。

  小组活动。

  师:*均分给4个人,分完了吗?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师:现在有14个草莓,*均分给4人,你会分吗?

  生交流。

  师:第一次每人分到1颗,第二次每人分到2颗,第三次每人分到3颗,第四次不够分了。怎么办?

  生回答。

  师:我们就把没有分出去的两颗放在最后叫做余数,就是剩下的意思,商和余数之间用6个点隔开。14÷4=3……2

  出示表格

  师:这里也有一些小朋友分草莓的情况,请你观察一下,能不能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

  9÷4=2……1

  15÷4=3……3

  14÷4=3……2

  师:我们把不能再进行*均分的部分叫做余数。请你观察,余数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小结:余数比除数小。

  师:是不是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呢?

  探究二

  师:有17个圆片,5个一圈,能圈几次?还剩几个?

  学生操作。

  生:能圈三次,还剩两个。

  师:怎样列式呢?

  生:17÷5=3……2

  师:怎样检验自己做得对不对呢?

  生回答。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35÷4,请你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生:35÷4= 8……3

  师:算得对不对呢?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27÷7呢?

  生:27÷7=3……6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练*与巩固

  练*一

  出示大雁图片

  师:请你说说你看到的。

  生:一圈大雁飞过,每5只一圈,能圈几次?

  师:请你说出算式。

  生:32÷5

  师:谁能算一算?

  生:32÷5=6……2

  师:你用的哪一句口诀?

  生回答。

  出示企鹅图片

  师:这幅图呢?

  生回答。

  师:谁来列式?

  生:52÷6=8……4

  师: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小鱼图片

  师:可以怎样圈?算式:

  生回答。多种算式。

  练*二

  师:谁知道余数最大能填几?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最大填5,因为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谁来说说除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生回答。

  多种算式。

  练*三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回答。

  课后小结

  四、本课小结

  1.知道分不完,剩下的数就是余数。

  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资源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把握各种信息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分类、整理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

  1.独立思考:根据场景图中各班的信息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各自完成第8页中的填表。即把每班植树的棵树填入表中。

  5.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解决场景图中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页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独立思考:场景中需要我们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共有几个?怎样解决每个具体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全班交流。

  (1)让各组汇报各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导其他各组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

  (2)追问: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并利用到什么条件?

  四、根据场景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场景图,启发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交流汇报。对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4.校对,并说说是怎样解答出来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启发思考: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你能列举一些吗?

  2.选择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 42÷6 = 72÷9=

  2.能填几?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提出问题,引出笔算。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即将就要举行了,需要布置会场。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

  (2)动手操作:请同学上讲台进行分一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加法和减法中,我们都能用竖式来计算,那么除法如何列竖式来计算呢?

  (6)(课件出示:竖式)仔细阅读课本P50页,看看这个竖式中的每一个数和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练*:竖式计算(并说出各部位的名称)

  27÷3=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打算将班级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23盆花*均每组摆5盆,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如何列算式?(23÷5)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认识余数: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我们就把这3盆叫做余数,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当余数是0,也就是没有余数,刚好能被分完.而有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3、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就是不够再分而剩余下来的数,就像分5盆一组,3盆因为不够分成一组,而是剩余下来的,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完成51页做一做。

  2、现在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剩余几个?你会列算式和列竖式吗?(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表示剩下的不能分的部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老师不但给你们带来了这些水果,老师还要给大家展示一项绝活,那就是你们只要说出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就能说出这个号码上的水果,你们信不信?不信咱就来试一试吧。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二,新课探究:

  (一)学*例1、

  1、(出示例1)同学们请看,可以摆几盘?(3盘)到底是不是3盘呢?请两位同学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教师指图问: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摆了几盘?(生答3盘,师板书“摆了3盘”)摆完了没有?(师板书“正好摆完”)刚才这个摆的过程怎样列式?生:6÷2=3(盘)师板书列式。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因为这道题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谁能结合这个算式,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6表示有6个草莓,2表示每2个放一盘,3表示放了3盘。)那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2、那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还是2个摆一盘,又该怎样摆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摆,其他同学看他们摆的对对?)

  (师:7个草莓,每2个一盘,摆了几盘?生:3盘。摆完没有?生:没有。师:那怎么样?生:还剩一个。师板书“摆了3盘,还剩1个。”)

  3、同学们看看,这一次摆的和刚才那一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1个。)那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没有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不够再摆一盘了。)象这样在*均分的时候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那象这样摆又可以怎样写算式呢?指名列式。7÷2=3(盘)……1(个)。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摆了3盘)这里的1呢?(剩下的1个)谁能结合这个图,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师:咱们把这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个除法算式可以像这样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那在这个除法算式当中7叫?2叫?3叫?1叫?

  4、你也想像刚才那俩位同学一样感受一下和有余数除法打一下招乎吗?完成做一做第2题小练*,集体订证。

  (二)学*例2

  1、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和有余数的除法打过招乎了,那你们想不想更加深入的了解新朋友“余数”呀,其实我们的这位新朋友还藏着许多的数学小秘密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出示例2)

  2、同学们,你们用小棒摆过正方形吗?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那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一起说,怎样列式?8÷4=2(个)那9根、10根、11根小棒、12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接下来咱们就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最后再把情况记录下来。

  5、汇报摆的情况:先说摆的情况,再说列式。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的结果吗?逐一汇报,之后,请学生说说发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如果够4根的话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师课件展示,如果余数是4,那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可以摆4个正方形了。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剩下5根可不可以?为什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的重复出现。那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比余数小。

  5、小练*:

  1、做一做:现在还是用小棒来摆这样的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剩几根?

  2、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个算式(★÷6=▲……(?),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那再看(★÷8=▲……(?)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哪些?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总是要比除数小。出示另一个算式(★÷(?)=▲……5)体会除数要比余数大。(★÷(?)=▲……7)

  ★÷7=▲……(?)除数是多少?

  三、巩固练*、刚才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它们的关系,现在你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做一做的第2题。和装面包的问题。

  3揭示猜一猜的小秘密。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第四册p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有余数的*均分,并能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知道有余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每人分2枝铅笔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分铅笔的游戏。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了10枝铅笔,请每组的1号同学分一分,每人2枝,可以分给几个人?

  学生小组活动。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分的结果?

  分完了没有?

  其他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我们把这一次分铅笔的结果填在这样的一张表里。

  出示表格(用黑板出示):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填2),分给了几人?(填5)。

  还剩几枝?没有剩余,我们就画上一短横。(划横线)

  2.每人分3枝.4枝.5枝.6枝铅笔

  10枝铅笔,每人分2枝,5个人正好分完。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填3),会怎么样呢?每人分4枝(填4).5枝(填5).6枝(填6)呢?我们一起试着来分一分。

  从2号同学起,每人试着分一种,并把分的结果告诉组长,组长把它记录在这样的一张表里。(出示学生的表)当一个人分的时候,别人要注意他分得对不对,组长填的时候,大家要注意组长填对了没有。

  学生小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活动的结果告诉大家?我们请这组的同学说,每人分3枝,谁来说?……

  指名小组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其中剩下的枝数用红色填写。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提问:

  这里剩下的1枝还够不够分给1个人?为什么?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