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化学*衡教案(10)份

日期:

  化学*衡教案 1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衡常数及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理解条件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衡的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四. 教学过程:

  (一)化学*衡常数:

  pC(g)+qD(g)

  (二)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

  mA(g)+nB(g)< style='height:9pt' fillcolor="window">

  pC(g)+qD(g)

  起始(mol/L) a b 0 0

  转化(mol/L) x (n/m)x (p/m)x (q/m)x

  *衡(mol/L) a-x b-(n/m)x (p/m)x (q/m)x

  *衡时:A的转化率=(x/a)×100%

  【典型例题】

  例1. 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O2 →O2+Hb?CO

  实验表明,Hb?CO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则:

  则有:

  =2.2%

  CO2(气)+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衡时K__ ___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3)在850℃时,若设x=5.0 和x=6.0,其它物质的投放量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___ 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CO2(气)+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衡正向移动。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当x=5.0时

  CO(气)+H2O(气)

  CO2(气)+H2(气)

  起始(mol/L) 1 3 1 5

  转化(mol/L) x x x x

  *衡(mol/L) 1-x 3-x 1+x 5+x

  a%=H2%=(5+x)/10=40%

  同理可得:当x=6.0,b%=52.9%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1 3 0

  转化(L) x 3x 2x

  *衡(L) 1-x 3-3x 2x

  则有2x/(4-2x)=25%,x=0.4,则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x):(3-3x)=1:3。

  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固定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P前/P后=4/(4-2x);160atm/P后=4/3.2,P后=128atm。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

  *衡(L) 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

  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

  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pC(g)+qD(g)的*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越大,达到*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越小,达到*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 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 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衡时浓度的60%,则:( )

  A.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

  B. 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 在*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 *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 2Y(g)

  2Z(g),反应达到*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

  A. 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

  N2(g)+3H2(g),当达到*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

  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 (g)

  CO2(g)+H2(g),达*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 1 * GB3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3mol?(L?s)-1

  = 2 * GB3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6mol?(L?s)-1

  = 3 * GB3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 4 * GB3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 * GB3 ① = 3 * GB3 ③ B、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

  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

  2NH3,达到*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 )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衡常数:H2(g)+S(s)

  H2S(g) K1

  S(s)+O2(g)

  SO2(g) K2

  则反应H2(g)+SO2(g)

  O2(g)+H2S(g)的*衡常数是 ( )

  A、K1+ K2 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衡常数:

  2NO(g)

  N2(g)+O2(g) K1=1×1030

  2H2(g) +O2(g)

  2H2O(g) K2=2×1081

  2CO2(g)

  2CO(g)+O2(g) K3=4×10-92

  (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

  (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问:

  (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

  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衡。在*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1。求:

  (1)*衡混合气体的*均相对分子质量;

  (2)A的*衡转化率;

  (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试题答案】

  1、AD 2、AC 3、B 4、A 5、B

  6、C 7、B 8、A 9、B 10、D

  11、(1)

  (2)催化剂在400℃~450℃活性最大

  (3)B;在该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4)不;可能反应物中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体。

  12、(1)

  (2)2×10-82

  (3)NO;H2O;CO2

  (4)能

  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4)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1.16倍。

  化学*衡教案 2

  班级:

  姓名: 组别: 主备人:裴拥爱 编号:7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化学*衡中的图像问题

  【学*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

  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图像与*衡知识的结合

  【学*方法】 自主探究 讨论学*

  【方法归纳】

  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

  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探究二:速率-时间图

  对达到*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

  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一可逆反应m A(s)+n B(g) 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达*衡后,若升温,*衡左移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衡向右移动

  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

  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效果检测】

  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2.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

  段时间是( )

  A. 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化学*衡教案 3

  撰写人:程重燃 审核人:高二化学组

  【学*目标】

  1. 掌握化学*衡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等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学*重难点】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课前准备】

  二、学法指导

  (一)化学*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 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

  11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衡到达*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台”.

  ②出现转折“*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

  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衡的影响来决定.“*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C.E

  (2) 特点:

  例6. L

  例7 D.G、H、I三点可能已达*衡状态

  巩固练*

  (一)选择题

  1. 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2Z(气)并达到*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正)、(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2.今有反应X(g)+Y(g) 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改变使*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3.可逆反应N2O5

  N2O4+1O2 △H<0在t1时达到 2

  *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4.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5.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A.N2O3NO2(g)+NO(g) △H<0

  B.2NO2(g)+H22HNO3(1)+NO(g)+ △H<0

  C.4NH3(g)+5O2(g) 4NO(g)+6H2O(g) △H<0

  D.CO2(g)+C(s) 2CO(g) △H>0

  (1) (2)

  化学*衡教案 4

  编制人: 审核人: 日期 编号

  高三化学 一轮复*课时导学案 化学*衡图像

  知识目标:

  1.通过画图以及对图像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特征,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2.熟悉解决常见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衡图像题的一般步骤;使学生加深巩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衡移动因素的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化学*衡移动因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解释,提高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重点:*衡图像的分析 知识链接:化学*衡 *衡转化率 知识梳理:

  一、有关化学*衡图像的知识规律:

  (1)对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强越大,到达*衡所需的时间越短;在压强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到达*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2)使用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改变到达*衡所需时间,但不影响化学*衡移动。

  (3)同一反应中末达*衡前,同一段时间间隔内,高温时(其他条件相同)生成物含量总比低温时生成物含量大;高压时(其他条件相同)生成物的含量总比低压时生成物的含量大。 (4)*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增加,但生成物的浓度、质量分数以及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加。

  二、*衡图像的分类研讨:

  (一)、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象

  1. 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_. (二)、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地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体现了*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衡移动的方向.

  2.对达到*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

  速率变化图象如图1所示,则图象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3. 已知可逆反应:N2(g) +3 H2

  (g)

  2NH3 (g);△H=-92.4 KJ/mol

  下列各图表示上述可逆反应建立*衡的过程及改变某一条件后建立起新的*衡过程的曲线: (1)加入稀有气体后的*衡图为___________。(2)降低温度后的*衡图为____________。 (3)体系加压后的*衡图为___________。 (4)升高温度后的*衡图为___________。 (5)减小生成物浓度后的*衡图为_______。 (6)加入催化剂后的*衡图为________。

  (三)、 速率(v)与温度(T)或压强(p)的图象 4. 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应

  ;

  的正、

  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曲线交点表示建立*衡时的温度或压强,其中正确的是( )

  5.对于可逆反应:A2(g)+3B2(g

  )是 (

  )

  2AB3(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中正确的

  6.以下化学反应中符合右侧图象的化学反应为( ) ィ粒N2O3

  (g)

  NO2(g)+NO(g)

  2HNO3(l)+NO(g) 4NO(g)+6H2O(g) 2CO(g)

  ィ拢3NO2(g)+H2O(l)ィ茫4NH3(g)+5O2(g)ィ模CO2(g)+C(s)

  ィㄋ模、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这类图象反映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在不同温度(压强)下对时间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一定条件下物质含量不再改变时,应是化学反应达到*衡的特征.

  7.同压、不同温度下的反应:A(g)+B(g

  )

  C(g)+Q

  A的含量和温度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 A.T1>T2,Q<0 B.T1<T2,Q<0 C.T1>T2,Q>0 D.T1<T2,Q>0 8.现有可逆反应A(g)+2B(g)

  nC(g)+Q(Q>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

  A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4,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

  A.p1>p2,n>3 B.p1<p2,n>3 C.p1<p2,n<3 D.p1>p2,

  n=3

  五、质量分数―时间图象

  9.

  对于可逆反应mA(g)+nB(s)

  pC(g)+qD(g)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时,产物D的质量分数D%与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温,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使用催化剂可使D%有所增加 C.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的化学计量数m<p+q

  D.B的颗粒越小,正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0.反应2X(g)+Y(g)

  2Z(g)(正反应放热),在不同温度(T1和T2)

  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10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A.T1<T2,p1<p2 B.T1<T2,p1>p2 C.T1>T2,p1>p2 D.T1>T2,p1<p2オ (六)、恒压(温)线

  该类图象的纵坐标为物质的*衡浓度或反应物的转化率,横坐标为温度或压强. 11.对于反应2A(g)+B(g)

  2C(g)(正反应放热),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

  (七)、转化率(或质量分数等)―压强、温度图象 12.有一化学*衡mA(g)+nB(g)

  pC(g)+q

  D(g),如图所示是A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正反应吸热,m+n>p+q B.正反应吸热,m+n<p+q C.正反应放热,m+n>p+q D.正反应放热,m+n<p+q 13.图7表示mA(g)+nB(g)

  pC(g)+qD(g),在不同温度下经过一

  定时间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的关系;图8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衡(v正=v逆)后t时刻改变影响*衡的另一个条件重新建立新*衡的反应过程,判断该反应是( ) A.m+n>p+qフ反应放热 ィ拢m+n>p+q 正反应吸热 ィ茫m+n<p+qフ反应放热 ィ模m+n<p+qフ反应吸热 14.

  有可逆反应

  ,试根据下图回答:

  (1)压强(2)体积

  比

  _____________填(大、小)

  _____________(填大、小)

  (3)温度T1℃比T2℃____________(填高、低) (4)正反应 热(吸,放)

  化学*衡教案 5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积极想象等学*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积极思维*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

  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一、 溶解*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衡

  (动态*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衡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l I2与0.02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l/L 0.01 0.05 0

  c变/l/L x x 2x

  c*/l/L 0.015

  0+2x=0.015 l/L

  x=0.0075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 l/L -0.0075 l/L

  =0.0425l/L

  c(H2)*=0.01-0.0075=0.0025l/L

  c(HI)*=c(HI)始+△c(HI)

  =0.015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lCO与0.02×100%=4.2%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l/(L·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l/(L·in)×2in

  =0.006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lN2

  △n(始) 100 300 0

  △n x 3x 2x

  n(*) 100-x 300-3x 2x

  (l)

  x=40l

  n(N2)*=100l-xl=100l-40l

  =60l

  n(N2)*=300l-3xl=180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

  *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 M氢氧化钠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铁溶液、0.1 M硫酸铜、1 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 M铬酸钾溶液0.5升、1 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探究活动

  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 呈黄色,重铬酸根 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化学*衡教案 7

  【1】图像分析步骤:

  一看面(纵坐标与横坐标)的含义 二看线(线的走向与变化趋势) 三看点(起点、拐点、终点)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等)

  五看量的变化(转化率、浓度、温度、压强等)

  【2】图像分析方法:

  1、 先拐先*,数值大 2、 定一议二

  一、浓度―时间图像

  例1.图2表示800℃时A、B、C三种气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情况,t1是到达*衡状态的时间.试回答: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2)反应物的转化率是______;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二、速度-时间图像

  2、下图是可逆反应A+2B 的情况。

  反 应

  速 率

  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

  由图可推断:

  ⑴正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⑵若A、B是气体, D的状态是 。

  三、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

  3、下列各图是温度或压强对反应2A(s)+2B(g)

  2C(g)+D(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

  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正确的图象是( )

  V

  V

  V正

  V逆 T

  B

  T

  V逆

  V正

  V逆

  1

  v

  V V逆

  V正

  V正

  A C

  P

  D

  P

  四、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时间图像

  4

  ?m+n p+q ?正反应 热

  t

  五、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温度(或压强)图像: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 M(g)+N(g) 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六、*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压强)图像

  6、可逆反应2A+B 2C(g)(正反应放热),随温度变化气体*均摩尔质量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和B可能都是固体 B.A和B一定都是气体

  C.若B为固体,则A一定是气体 D.A和B不可能都是气体 E. A和B可能都是气体

  其他:

  7、对于mA(s)+nB(g)

  度下B的百分含量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m+n<p (B)n>p (C)x点的状态是v正>v逆 (D)x点比y点的反应速度慢

  p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可逆反应,在一定温

  2

  化学*衡教案 8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思维*惯。

  科学方法: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复*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4?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第9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衡研究的范围,达到*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化学*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衡)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2NO2 N2O4达*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3.*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 引导学生分析:

  I2+H2(气) 2HI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mol/L/ 0.015

  0+2x=0.015

  x=0.0075mo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0.0075

  =0.0425mol/L

  c(H2)*=0.01-0.0075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

  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0.0025mol/L

  c(HI)*=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思考并分析:

  CO+H2O CO2+H2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2+3H2 2NH3

  △n(始)100 300 0

  △n x 3x2 x

  n(*)100-x300-3x 2x

  (mol)

  x=40mol

  n(N2)*=100-x=100-40

  =60mol

  n(N2)*=300-3x=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2+3H2 2NH3 △n

  1 2 2

  x 2x 2x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了化学*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以便熟练地掌握*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化学*衡教案 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2、使学生理解*衡移动原理。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用具]烧杯三个,试管三个,试管夹,滴管、玻璃导管、冰水、热水。

  0.01mol·L—1 FeCl3溶液50 mL,0.01 mol·L—1 KSCN溶液,50 mL NO2和N2O4混合气体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化学*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达到*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衡状态。由此引出化学*衡的移动。

  [板书]可逆反应中旧化学*衡的破坏、新化学*衡的建立过程叫化学*衡的移动。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实验2—4]通过学生对实验归纳可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促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方程式:FeCl3+3KSCN Fe(SCN)3+3KCl

  例:2SO2+O2 2SO3在某温度下,达到*衡后各浓度分别为:c(SO2)=0.1 mol·L—1,c(O2)=0.05 mol·L—1 c(SO3)=0.9 mol·L—1

  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将O2浓度增大一倍,则*衡如何移动?

  当浓度增大1倍(氧气),温度不变时。

  如果保持*衡常数不变,必须增大分子,减小分母,即必须增大SO3的浓度,*衡必然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使*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二、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

  1、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影响很小,压强不使*衡移动。

  2、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压强减小→浓度减小→*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反之亦然。

  结论:①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②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衡移动。

  三、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实验2—4]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会使*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四、勒沙特列原理

  综上所述,如果改变影响*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沙特列原理。

  [布置作业]一、二、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衡(第二课时)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二、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

  三、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四、勒沙特列原理

  化学*衡教案 10

  一,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一课时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本章的学*,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电离*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在教学大纲中《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是C类要求。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改精神,新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的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衡移动原理判断*衡移动方向。

  2,能力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衡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本节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难点:1,*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学*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五,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六,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的乐趣,化难为易。

  七,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衡移动;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衡的条件,化学*衡移动;

  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教材是在化学*衡状态特征下分析出改变外界条件会使*衡发生移动,自然过渡到对第二部分浓度,压强,温度对*衡移动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生动直观的归纳出浓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最后可以让学生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己归纳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八,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教学过程:

  1,复*导入

  应用投影仪引导学生回忆化学*衡特征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实验探究,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衡是否发生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9,2——10)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方法。

  6,巩固练*:课本*题一

  7,布置作业:1,课后*题三。 2,练*册

  8, 板书设计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阅读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1)

——化学*衡教案6篇

化学*衡教案1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衡常数及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理解条件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衡的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四. 教学过程:

  (一)化学*衡常数:

  pC(g)+qD(g)

  (二)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

  mA(g)+nB(g)< style='height:9pt' fillcolor="window">

  pC(g)+qD(g)

  起始(mol/L) a b 0 0

  转化(mol/L) x (n/m)x (p/m)x (q/m)x

  *衡(mol/L) a-x b-(n/m)x (p/m)x (q/m)x

  *衡时:A的转化率=(x/a)×100%

  【典型例题】

  例1. 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O2 →O2+Hb?CO

  实验表明,Hb?CO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则:

  则有:

  =2.2%

  CO2(气)+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衡时K__ ___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3)在850℃时,若设x=5.0 和x=6.0,其它物质的投放量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___ 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CO2(气)+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衡正向移动。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当x=5.0时

  CO(气)+H2O(气)

  CO2(气)+H2(气)

  起始(mol/L) 1 3 1 5

  转化(mol/L) x x x x

  *衡(mol/L) 1-x 3-x 1+x 5+x

  a%=H2%=(5+x)/10=40%

  同理可得:当x=6.0,b%=52.9%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1 3 0

  转化(L) x 3x 2x

  *衡(L) 1-x 3-3x 2x

  则有2x/(4-2x)=25%,x=0.4,则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x):(3-3x)=1:3。

  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固定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P前/P后=4/(4-2x);160atm/P后=4/3.2,P后=128atm。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

  *衡(L) 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

  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

  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pC(g)+qD(g)的*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越大,达到*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越小,达到*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 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 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衡时浓度的60%,则:( )

  A.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

  B. 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 在*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 *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 2Y(g)

  2Z(g),反应达到*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

  A. 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

  N2(g)+3H2(g),当达到*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

  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 (g)

  CO2(g)+H2(g),达*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 1 * GB3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3mol?(L?s)-1

  = 2 * GB3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6mol?(L?s)-1

  = 3 * GB3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 4 * GB3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 * GB3 ① = 3 * GB3 ③ B、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

  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

  2NH3,达到*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 )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衡常数:H2(g)+S(s)

  H2S(g) K1

  S(s)+O2(g)

  SO2(g) K2

  则反应H2(g)+SO2(g)

  O2(g)+H2S(g)的*衡常数是 ( )

  A、K1+ K2 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衡常数:

  2NO(g)

  N2(g)+O2(g) K1=1×1030

  2H2(g) +O2(g)

  2H2O(g) K2=2×1081

  2CO2(g)

  2CO(g)+O2(g) K3=4×10-92

  (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

  (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问:

  (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

  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衡。在*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1。求:

  (1)*衡混合气体的*均相对分子质量;

  (2)A的*衡转化率;

  (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试题答案】

  1、AD 2、AC 3、B 4、A 5、B

  6、C 7、B 8、A 9、B 10、D

  11、(1)

  (2)催化剂在400℃~450℃活性最大

  (3)B;在该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4)不;可能反应物中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体。

  12、(1)

  (2)2×10-82

  (3)NO;H2O;CO2

  (4)能

  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4)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1.16倍。

化学*衡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上一节讲过的“化学*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衡的破坏、新*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和研究化学*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的电离*衡、水解*衡作铺垫;②*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xx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衡。建立化学*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衡研究的课题。1)复*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思维*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衡研究的范围,达到*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衡)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3.*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 mol/L -0.0075 mol/L

  =0.0425mol/L

  c(H2)*=0.01-0.0075=0.0025mol/L

  c(HI)*=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 300 0

  △n x 3x 2x

  n(*)100-x 300-3x 2x

  (mol)

  x=40mol

  n(N2)*=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了化学*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以便熟练地掌握*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根呈黄色,重*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根离子和重*根离子存在下列*衡:

  提问:

  (1)若往*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 M的溶液5毫升,再加1 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 M氢氧化钠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铁溶液、0.1 M硫酸铜、1 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 M*钾溶液0.5升、1 M重*钾溶液0.1升。

化学*衡教案3

  班级:

  姓名: 组别: 主备人:裴拥爱 编号:7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年级化学导学案

  【课题】化学*衡中的图像问题

  【学*目标】1.深化外界条件对化学*衡产生的影响,会将其转化为对应图像

  2.通过探究掌握几类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图像与*衡知识的结合

  【学*方法】 自主探究 讨论学*

  【方法归纳】

  处理图像问题的步骤:一看轴(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折点、交点、终点、零点的意义),四看要不要作辅助线(等温线、等压线、*衡线),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等),六想规律(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和化学*衡移动规律),七作判断,做出答案。

  【合作探究案】

  探究一:浓度(物质的量)-时间图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探究二:速率-时间图

  对达到*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图象如右图所示,则图象

  中关于X、Y、Z、W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为( )

  A.Z、W均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Z、W中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C.X、Y、Z、W皆非气体

  D.X、Y均为气体,Z、W中有一种为气体

  探究三:含量-时间-温度(压强)图

  一可逆反应m A(s)+n B(g) e C(g)+f D(g),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衡后,加入催化剂则C%增大

  B.达*衡后,若升温,*衡左移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衡向右移动

  探究四:含量-温度-压强图

  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 2Z(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达到*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 )

  【效果检测】

  1.T℃时,A气体与B气体反应生成C气体。反应过程中A、B、C浓度变化如图(Ⅰ)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B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Ⅱ)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在(t1+10)min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t1+10)min时,保持容器总压强不变,通入稀有气体,*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T℃时,在相同容器中,若由0.3mol·L—1 A 0.1 mol·L—1 B和0.4 mol·L—1 C反应,达到*衡后,C的浓度仍为0.4 mol·L—1

  D.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A的转化率增大

  2.右图表示反应N2(g)+3H2(g)2NH3(g);ΔH=-92.2kJ/mol。在某段时间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

  段时间是( )

  A. t0~t1 B. t2~t3

  C. t3~t4 D. t5~t6

化学*衡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化学*衡原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二课时)。

  (2)能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等效*衡问题。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通过解决等效*衡等化学*衡问题,提高抽象分析能力。

  (3)通过化学*衡、化学反应速率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化学*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理论的认识,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3.重点和难点

  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补充练*]

  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存在下列*衡:2(HF)3 3(HF)2 , (HF)2 2HF 。

  若*衡时气体的*均摩尔质量为42g/mol,则(HF)3的体积分数为( )

  (A)<10%>10% (D)≥10%

  2.相同容积的四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同样的可逆反应:

  2A(气)+B(气) 3C(气)+2D(气)

  起始时四个容器所盛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甲

  乙

  丙

  丁

  A/mol

  2

  1

  2

  1

  B/mol

  1

  1

  2

  2

  在相同温度下建立*衡时,A或B的转化率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αA:甲<丙<乙<丁 (B)αA:甲<乙<丙<丁

  (C)αB:甲<丙<乙<丁 (D)αB:丁<乙<丙<甲

  3.将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并达到*衡时,其压强为P1,氮气的浓度与氨气的浓度均为cmol/L,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原来的1/2,当达到新的*衡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的*衡体系中,N2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B)新的*衡体系中,NH3的浓度小于2c mol·L-1大于c mol·L-1

  (C)新的*衡体系中,压强小于2P1 大于2P1

  (D)新的*衡体系中,气体密度是原*衡体系的2倍

  4.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A(气)+yB(气) zC(气)

  达到*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5 mol·L-1;在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体积扩大为*衡时的两倍,再达到*衡时,测得A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x+y>z (B)*衡向左移动

  (C)B的转化率提高 (D)C的百分含量增大

  5.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km,压强大约增加25250~30300kPa,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相互转化会发生较大影响,化学教案《影响化学*衡的条件(第二课时)》。如:

  CaAl2Si2O8+ Mg2SiO4 =CaMg2Al2Si3O12

  (钙长石) (镁橄榄石) (钙镁)石榴子石

  摩尔质量(g/mol) 278 140.6 413.6

  密度(g/cm3) 2.70 3.22 3.50

  在地壳区域变质的高压条件下,有利于 ( )。

  (A)钙长石生成 (B)镁橄榄石生成

  (C)钙长石和镁橄榄石共存 (D)(钙镁)石榴子石生成

  6.在密闭容器中存在下列*衡: ,CO2的*衡浓度为C1mol·L-1,现再充入CO2使其浓度达到2C1 mol·L-1,重新达到*衡后, CO2的浓度为C2 mol·L-1 (设温度不变),则C1和C2的关系是( )。

  (A)C1C2 (D)无法确定

  7.为了除去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查得一份将SO2转化为硫酸铵的资料,摘录如下:“一个典型实例:初步处理后的废气含0.2%的二氧化硫和10%的氧气(体积含量),在400℃时废气以5m3/h的速率通过五氧化二矾催化剂层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再喷水,此时气体温度由400℃降到200℃,在热的结晶装置中得到硫酸铵晶体”(气体体积均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仔细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按反应中的理论值,二氧化硫和氧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该资料的这个比值是多少?为什么?

  (2)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废气以5m3/h的速率与20L/h速率的氨气混合?

  (3)若每天某厂排放1000m3这种废气,按上述方法每月(按30天计算)可得硫酸铵多少吨?消耗氨气多少吨?

  8.将等物质的量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

  aA+bB cC(固)+dD

  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0.5n mol,C增加了1.5n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化学*衡。

  (1)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为a=____,b=___,c=___,d=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A___,B___,D___。

  (3)若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其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9.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

  A(g)+2B(g) 3C(g),已知加入1molA和3molB且达*衡后生成a molC,问:

  (1)*衡时C在反应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用字母a表示)。

  (2)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6molB,达*衡后,C的物质的量为______mol(用字母a表示)。此时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若在同一容器中改为加入2molA和8molB,若要求*衡后C在反应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不变,则还应加入C_____mol。

  (4)在同一容器中加入n molA和3n molB,在*衡时C的物质的量为mmol,若改变实验条件,可以使C的物质的量在m~2m之间变化,那么n与m的关系应是_____(用字母m、n表示)。

  课堂补充练*

  1C,2A,3B,4AB,5D,6B。

  7.(1)1:50 ,增大O2的量,*衡正向移动,提高SO2转化率。(2)保证NH3:SO2=2:1。 (3)3.54t,0.912t。

  8.(1)a =2,b=1,c=3,d=2。(2)A为气态,B为固态或液态,D为气态。(3)放热反应。

化学*衡教案5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科学思想: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思维*惯。

  科学方法:加强新知识的运用,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掌握新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复*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4?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第9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衡研究的范围,达到*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化学*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衡)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

  2NO2 N2O4达*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3.*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 引导学生分析:

  I2+H2(气) 2HI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mol/L/ 0.015

  0+2x=0.015

  x=0.0075mo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0.0075

  =0.0425mol/L

  c(H2)*=0.01-0.0075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

  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0.0025mol/L

  c(HI)*=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思考并分析:

  CO+H2O CO2+H2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2+3H2 2NH3

  △n(始)100 300 0

  △n x 3x2 x

  n(*)100-x300-3x 2x

  (mol)

  x=40mol

  n(N2)*=100-x=100-40

  =60mol

  n(N2)*=300-3x=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2+3H2 2NH3 △n

  1 2 2

  x 2x 2x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了化学*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以便熟练地掌握*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H2+I2 2HI达*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化学*衡教案6

  撰写人:程重燃 审核人:高二化学组

  【学*目标】

  1. 掌握化学*衡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等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学*重难点】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课前准备】

  二、学法指导

  (一)化学*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 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

  11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衡到达*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台”.

  ②出现转折“*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

  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衡的影响来决定.“*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C.E

  (2) 特点:

  例6. L

  例7 D.G、H、I三点可能已达*衡状态

  巩固练*

  (一)选择题

  1. 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2Z(气)并达到*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正)、(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2.今有反应X(g)+Y(g) 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改变使*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3.可逆反应N2O5

  N2O4+1O2 △H<0在t1时达到 2

  *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4.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5.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A.N2O3NO2(g)+NO(g) △H<0

  B.2NO2(g)+H22HNO3(1)+NO(g)+ △H<0

  C.4NH3(g)+5O2(g) 4NO(g)+6H2O(g) △H<0

  D.CO2(g)+C(s) 2CO(g) △H>0

  (1) (2)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2)

——化学*衡教案 (菁华5篇)

化学*衡教案1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衡常数及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理解条件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衡的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四. 教学过程:

  (一)化学*衡常数:

  pC(g)+qD(g)

  (二)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

  mA(g)+nB(g)< style='height:9pt' fillcolor="window">

  pC(g)+qD(g)

  起始(mol/L) a b 0 0

  转化(mol/L) x (n/m)x (p/m)x (q/m)x

  *衡(mol/L) a-x b-(n/m)x (p/m)x (q/m)x

  *衡时:A的转化率=(x/a)×100%

  【典型例题】

  例1. 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O2 →O2+Hb?CO

  实验表明,Hb?CO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则:

  则有:

  =2.2%

  CO2(气)+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衡时K__ ___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3)在850℃时,若设x=5.0 和x=6.0,其它物质的投放量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___ 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CO2(气)+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衡正向移动。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当x=5.0时

  CO(气)+H2O(气)

  CO2(气)+H2(气)

  起始(mol/L) 1 3 1 5

  转化(mol/L) x x x x

  *衡(mol/L) 1-x 3-x 1+x 5+x

  a%=H2%=(5+x)/10=40%

  同理可得:当x=6.0,b%=52.9%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1 3 0

  转化(L) x 3x 2x

  *衡(L) 1-x 3-3x 2x

  则有2x/(4-2x)=25%,x=0.4,则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x):(3-3x)=1:3。

  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固定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P前/P后=4/(4-2x);160atm/P后=4/3.2,P后=128atm。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

  *衡(L) 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

  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

  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pC(g)+qD(g)的*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越大,达到*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越小,达到*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 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 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衡时浓度的60%,则:( )

  A.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

  B. 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 在*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 *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 2Y(g)

  2Z(g),反应达到*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

  A. 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

  N2(g)+3H2(g),当达到*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

  A、1.125倍 B、1.25倍 C、1.375倍 D、1.50倍

  6、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CO和1mol水蒸气放入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 (g)

  CO2(g)+H2(g),达*衡状态后,得到CO20.6mol;再通入0.3mol水蒸气,达到新的*衡状态后,CO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0.9mol B、0.8mol C、0.7mol D、0.6mol

  7、将0.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 1 * GB3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3mol?(L?s)-1

  = 2 * GB3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均速率为0.6mol?(L?s)-1

  = 3 * GB3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 4 * GB3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 * GB3 ① = 3 * GB3 ③ B、 = 1 * GB3 ① = 4 * GB3 ④ C、 = 2 * GB3 ② = 3 * GB3 ③ D、 = 3 * GB3 ③ = 4 * GB3 ④

  8、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R(g)+5Q(g)

  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2 B、3 C、4 D、5

  9、某容器中加入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N2+3H2

  2NH3,达到*衡时N2、H2、NH3的浓度分别是3mol/L、4mol/L、4mol/L,则反应开始时H2的浓度是 ( )

  A、5mol/L B、10mol/L C、8mol/L D、6.7mol/L

  10、已知下列反应的*衡常数:H2(g)+S(s)

  H2S(g) K1

  S(s)+O2(g)

  SO2(g) K2

  则反应H2(g)+SO2(g)

  O2(g)+H2S(g)的*衡常数是 ( )

  A、K1+ K2 B、K1 -K2 C、K1 ×K2 D、K1/K2

  11、有可逆反应2A(g)+2B(g)

  2C(g)+D(g)

  (1)该反应的化学*衡常数的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选用了一种合适的催化剂,发现反应温度在100℃~400℃的范围内,每高10℃,反应速度为原来的3倍,在400℃~450℃时,每高10℃,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10倍,而温度高于450℃时,反应速度却约为原来的3倍,若其它反应条件不变,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反应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并保持温度不变。往容器里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B两种气体物质,反应进行5min后,试推测容器内的压强可能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填正确的字母编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反应在恒温下进行并已达*衡,再维持温度不变,将压强由100kPa增大到500kPa*衡发生了移动,但却发现*衡向左移动,你是否怀疑勒夏特列原理对*衡系统的.普遍适用性?________;试写出你的分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衡常数K的数值大小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在25℃时,下列反应式及其*衡常数:

  2NO(g)

  N2(g)+O2(g) K1=1×1030

  2H2(g) +O2(g)

  2H2O(g) K2=2×1081

  2CO2(g)

  2CO(g)+O2(g) K3=4×10-92

  (1)常温下NO分解产生O2的反应的*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

  (2)常温下水分解产生O2,此时*衡常数值约为____________。

  (3)常温下NO、H2O、CO2三种化合物分**出氧气的大小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汽车尾气污染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市*要求全市对所有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完成改装,以求基本去除氢氧化物、一氧化碳污染气体的排放。而改装后的尾气处理装置主要是加入了有效催化剂,请你根据以上有关数据分析,仅仅使用催化剂_________(填能或否)促进污染气体间的反应,而去除污染气体。

  13、可逆反应CO+H2O

  CO2+H2在密闭容器中建立了*衡。当温度为749K时,Kc=2.60,问:

  (1)当CO起始浓度为2mol/L,H2O起始浓度为2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2)当CO起始浓度仍为2mol/L,H2O的起始浓度为6mol/L时,CO的转化率为多少?

  14、在接触法制硫酸中,将SO2与空气按1:3的体积比混合(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4:1)后进入接触室,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衡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为原来的88%(体积均在相同情况下测定),试求:

  (1)反应达到*衡时SO2的转化率;

  (2)若生成的SO3可在吸收塔中完全被吸收,则排出的尾气中SO2的体积百分含量。

  15、在673K,1.01×105Pa时,有1mol气体A发生如下反应:2A(g)

  xB(g)+C(g)。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衡。在*衡混合气体中,A占其体积百分比为58.84%。混合气体总质量为46g,密度为0.72g?L-1。求:

  (1)*衡混合气体的*均相对分子质量;

  (2)A的*衡转化率;

  (3)x值

  (4)相同条件下,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几倍。

  【试题答案】

  1、AD 2、AC 3、B 4、A 5、B

  6、C 7、B 8、A 9、B 10、D

  11、(1)

  (2)催化剂在400℃~450℃活性最大

  (3)B;在该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

  (4)不;可能反应物中某物质的状态发生变体。

  12、(1)

  (2)2×10-82

  (3)NO;H2O;CO2

  (4)能

  13、61.7%,86.6%

  14、96%,1.56%

  15、(1)39.73 (2)A的转化率为32%

  (2)x=2 (4)反应前A的密度是*衡混合气体密度的1.16倍。

化学*衡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理解化学*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理解*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难点:*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上一节讲过的“化学*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衡的破坏、新*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和研究化学*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的电离*衡、水解*衡作铺垫;②*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xx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衡。建立化学*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衡研究的课题。1)复*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

  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化学*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思维*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衡研究的范围,达到*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衡)

  变(条件改变,*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衡的意义。

  3.*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衡浓度。

  ②*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

  *衡浓度:

  c(I2)*=C(I2)始-△C(I2)

  =0.05 mol/L -0.0075 mol/L

  =0.0425mol/L

  c(H2)*=0.01-0.0075=0.0025mol/L

  c(HI)*=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100 300 0

  △n x 3x 2x

  n(*)100-x 300-3x 2x

  (mol)

  x=40mol

  n(N2)*=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了化学*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以便熟练地掌握*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NH3)/n(*总)×100%

  =n(*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根呈黄色,重*根呈橙色。在水溶液中,*根离子和重*根离子存在下列*衡:

  提问:

  (1)若往*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浓度增加,上述*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溶液,由于中和溶液中的,使溶液中浓度降低,上述*衡向生成的方向移动,浓度减少、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作

  现象

  解释

  二、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绿色

  将上述*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 M的溶液5毫升,再加1 M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 M氢氧化钠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铁溶液、0.1 M硫酸铜、1 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 M*钾溶液0.5升、1 M重*钾溶液0.1升。

化学*衡教案3

  从容说课

  化学*衡的影响条件及其规律在本章的知识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本节内容,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正是利用这种优势,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表明学*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学中利用好演示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要求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衡常数不随浓度改变等知识展开讨论,说明改变浓度为什么会使化学*衡发生移动。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压强、温度对化学*衡影响的教学。

  教材在充分肯定*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除此之外,组织好教材节末的讨论题,引导学生了解课后资料及阅读材料的相关知识,都会使学生对本节的教学重点的理解、掌握起到推动和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2. 使学生理解*衡移动原理,学会利用*衡移动原理判断*衡移动方向。

  3. 使学生学会利用速率~时间图来表示*衡移动过程,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 *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衡的影响。

  2. 通过对*衡常数及外界条件对速率的影响理论的复*,从理论上使学生认识*衡移动规律。

  3.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沙特列原理。

  ●教具准备

  1 lL-1的FeCl3溶液、1 lL-1的SCN溶液、2 lL-1的NaOH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NO2气体、大试管(1支)、小试管(3支)、烧杯(2只)、烧瓶(2个)、带夹导管。

  第一课时

  (复*引入新课)

  [师]可逆反应进行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生]达到*衡状态。

  [师]化学*衡状态有哪些特点?

  [生]1. 同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2. 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3. 动态*衡。

  [设问]可逆反应达*衡后,若外界条件的改变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那么此*衡状态还能维持下去吗?

  [生]不能。

  [师]对。此时原*衡将被破坏,反应继续进行下去,直至再达*衡。这种旧的化学*衡被破坏,新的化学*衡建立的过程,叫做化学*衡的移动。

  我们学*化学*衡,就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影响化学*衡的条件。

  [板书]第三节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师]反应浓度改变能引起速率改变,那么能否引起*衡移动呢?下面先通过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第一步)教师先举起盛FeCl3溶液和SCN溶液的试剂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颜色。

  [生]FeCl3溶液呈黄色,SCN溶液无色。

  (第二步)在一支大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和SCN溶液各5滴,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溶液变成了血红色。

  [讲述]生成血红色的溶液是因为它们发生了下列可逆反应,生成了一种叫硫氰化铁的物质。

  [板书]FeCl3+3SCN 3Cl+Fe(SCN)3 即:Fe3++3SCN- Fe(SCN)3

  指出:血红色是Fe(SCN)3的颜色。

  [过渡]下面我们接着做实验。

  (第三步)把大试管中的溶液加水稀释至橙红色,分别倒入三支小试管(大试管中留少量溶液用于比较颜色变化)。

  (边讲边操作)下面我在这两支盛稀释过的溶液的小试管中分别滴加FeCl3和SCN溶液,大家注意观察现象。

  [问]有何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红色的深浅由谁的多少决定?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红色加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Fe(SCN)3,这说明增大反应物浓度,会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设问]如果我们在稀释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又会有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注意观察。

  (第四步)在第三支小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

  [生]有红褐色沉淀生成,溶液颜色变浅。

  [师]红褐色沉淀是由Fe3+与OH-结合生成的。那么,溶液颜色变浅又如何解释?

  [生]生成沉淀使Fe3+浓度降低,化学*衡逆向移动,Fe(SCN)3浓度降低,红色变浅。

  [师]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增大反应物浓度使化学*衡正向移动和减小反应物浓度化学*衡逆向移动的结论,那么增大或减小生成物浓度,*衡将如何移动呢?

  [生]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衡逆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衡正向移动。

  [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规律。

  [板书]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设问]浓度对*衡的影响如何从浓度对速率的影响解释呢?

  [板书]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师]我们知道,一个可逆反应达*衡状态时,对于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即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那么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的瞬间,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还是否相等?

  [启发]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取决于哪种物质浓度的大小?

  [生]生成物浓度的大小。

  [师]在增大Fe3+浓度的瞬间,Fe(SCN)3浓度和SCN-是否改变?

  [生]不变。

  [师]由于增大Fe3+浓度的瞬间,Fe(SCN)3浓度和SCN-浓度不变,所以Fe3+的生成速率即逆反应速率不变,但Fe3+浓度的增大会使Fe3+的消耗速率即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导致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衡发生移动。在*衡移动过程中,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使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使逆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至正反应速率再次等于逆反应速率,达到新的*衡状态。我们如何把浓度改变时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用速率~时间图表示出来呢?

  [板书]3. 速率~时间图

  [复*]请大家先画出一个可逆反应从刚加入反应物到达*衡状态整个过程的速率~时间关系图。

  (一个学生板演)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瞬间正、逆速率的变化及*衡移动过程中速率的变化情况,画出在t时刻增大一种反应物浓度时的速率~时间图。

  (教师注明t时刻的位置,然后由学生板演,画出*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师]大家能很快地画出此图,说明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请大家接着画出以下几种情况的速率~时间图。

  [板书]

  (由三个学生板演后,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由其他学生修改、补充。由教师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分组讨论]以上*衡移动的速率时间图有何特点?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

  a.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只能使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改变生成物浓度,只能使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或减小。

  b.只要正反应速率在上面,逆反应速率在下面,即v′正>v′逆。化学*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生成物浓度,新*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衡状态;减小浓度,新*衡条件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衡状态。

  [师]下面我们根据浓度对*衡的影响规律,做一道练*题。

  [投影]练*1. 可逆反应H2O(g)+C(s) CO(g)+H2(g)在一定条件下达*衡状态,改变下列条件,能否引起*衡移动?CO浓度有何变化?

  ①增大水蒸气浓度 ②加入更多的碳 ③增加H2浓度

  (答案:①*衡正向移动,CO浓度增大 ②*衡不移动,CO浓度不变 ③*衡逆向移动,CO浓度减小)

  [问]加入更多的碳为什么*衡不移动?

  [生]因为增加碳的用量并不能改变其浓度,不能改变反应速率。

  [师]对,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不能改变其浓度,也不能改变速率,所以v正仍等于

  v逆*衡不移动。

  以上我们讨论了改变反应物浓度时,*衡移动的方向问题,那么改变反应物浓度时,各反应物转化率有何变化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后做下面的练*题,从中总结规律。

  [投影]练*2. 500℃时,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CO(g)+H2O(g) CO2(g)+H2(g),起始只放入CO和水蒸气,其浓度均为4 lL-1,*衡时,CO和水蒸气浓度均为1 lL-1,达*衡后将水蒸气浓度增至3 lL-1,求两次*衡状态下CO和H2O(g)的转化率。(提示:温度不变*衡常数不变)

  答案:原*衡时CO转化率75%,H2O蒸气转化率75%;*衡移动后CO转化率86.75%,H2O蒸气转化率57.83%。

  结论: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会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转化率降低。

  [布置作业]预*压强、温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影响化学*衡的条件

  一、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

  FeCl3+3SCN Fe(SCN)3+3Cl Fe3++3SCN- Fe(SCN)3

  1. 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都使化学*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浓度改变速率改变

  3. 速率~时间图

  ●教学说明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节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前两节所学知识,也为下一章的学*打好了基础。而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又是本节的重点,学生若能真正理解浓度对化学*衡的影响则压强对化学*衡的影响将无师自通。因此,这节课我在利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之后,又把课本上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的内容放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讨论,不仅复*了旧知识,也使学生对浓度引起*衡移动的规律加深了理解。

  *衡移动的有关图象题,是本章的常见题型,也是一类重要题型。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我从浓度变化时引起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引导学生画出*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并分析图象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为以后解答图象题打下基础。

  增大反应物浓度时,反应物转化率的改变规律,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因此,我把它通过课后练*的形式使基础好的学生课后讨论,以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练*]

  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4 l HI,在一定温度下 2HI(g) H2(g)+I(g)达到*衡时,有30%的HI发生分解,则*衡时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是( )

  A.4 l B. 3.4 l C. 2.8 l D. 1.2 l

  答案:A

  2.将一定量的Ag2SO4固体置于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

  Ag2SO4(s) Ag2O(s)+SO3(g)

  △

  2SO3(g) 2SO2(g)+O2(g)

  经10 in后,反应达到*衡,此时c(CO3)=0.4 lL-1,c(SO2)=0.1 lL-1。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SO3的分解率为20%

  B.10分钟内 (O2)=0.005 lL-1in-1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为40gL-1

  D.加压,容器内固体的质量不变

  答案:D

  3. 下列*衡体系,改变条件,*衡怎样移动?

  ①C(s)+CO2(g) 2CO(g) 将炭粉碎。

  ②3NO2+H2O 2HNO3+NO 通入O2。

  ③NH3+H2O NH3H2O NH +OH- 加入NH4Cl晶体。

  答案:①不移动 ②正向移动 ③逆向移动

  4. 已知氯水中有如下*衡:Cl2+H2O 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毫升的针筒里吸入40毫升氯气后,再吸入10毫升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 ,试用*衡观点加以解释 。

  答案: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绿色

  气体和溶液均变无色,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

  Cl2+H2O HCl+HClO;长期放置,HClO分解,生成物浓度降低,*衡正向移动,Cl2几乎全部转化为HCl,导致气体体积缩小,黄绿色消失

化学*衡教案4

  一、设计思想

  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化学*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

  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有关化学*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衡、电离*衡、水解*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化学*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化学*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因此在学*中应集中注意力,采用自主学*,积极想象等学*方式提高自己观察、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和手段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建立化学*衡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化学*衡的特征

  (3)掌握化学*衡状态的判断

  能力目标:

  (1)通过回忆比较已学知识,掌握新的知识

  (2)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态度和积极思维*惯

  (2)结合*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引导探究、比较发现、推理论证等方法,通过复*联系旧知识,架设探究桥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中让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掌握知识。

  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引发冲突”“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答疑点拨强化拓展”“变式探讨体验归纳”“ 联系实际讨论应用”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讨论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质疑和提出各种假设,并寻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入】 大家都喜欢喝糖水,你们知道一块糖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糖在水里面能无限度溶解吗?为什么会饱和?饱和的实质是什么?

  【探究】实验一:以蔗糖溶解为例(结合flash动画),探究溶解*衡的建立及特征, 微观过程,宏观再现

  [意图: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借助浅*的类比关系,作知识的

  填补,以取得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水*之间的同步,获得化学*衡的最初认识。]

  【问题】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哪两个过程?

  ②随时间推延,两种过程速率如何变化?

  ③当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溶液有何特征?溶液浓度是否发生变化?

  ④用何种实验可以证明饱和溶液两种过程仍然存在?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是加入溶剂,原状态有何影响?

  [意图:以蔗糖溶解*衡为例,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2)答疑点拨,强化知识拓展

  教师引导、组织好前述探究活动的讨论交流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答疑点拨;学生回忆,讨论,归纳得出溶解*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申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做好知识的强化与拓展。

  【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讨论,形成如下共识:

  ①蔗糖晶体溶解时存在溶解和结晶两个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②随着溶解进行,溶解速率逐渐减小,结晶速率逐渐增大,最后达到相等。

  ③两种过程速率相等时,此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在“外观”上晶体不再溶解也不再析出,溶质的浓度不变,即达到了溶解*衡状态。

  ④(提示:初中CuSO4晶体的制备实验)向饱和溶液中加入一颗不规则形状的晶体,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的形状变成规则,但质量不变,由此可以说明,溶解*衡时,溶解和结晶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速率相等。因此,溶解*衡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衡。

  【flash动画】再现溶解*衡时,V溶解=V结晶≠0

  ⑤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解速率增大,继续溶解;在饱和溶液中加入溶剂,继续有固体溶解。所以,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衡会被破坏。

  [意图:以溶解*衡为例,探究溶解*衡的特征;多媒体动画演示晶体的溶解、饱和溶液中晶体形变质不变、晶体溶解微观解释等,使学直观形象的探究、分析问题,并得出溶解*衡特征]

  【板书】化学*衡

  一、 溶解*衡的建立

  1、 溶解 ——结晶—— 可逆过程

  2、 V溶解=V结晶≠0 →溶解*衡

  (动态*衡、 浓度不变、条件改变,*衡破坏)

  【探究】实验二:对比溶解*衡,探究化学*衡状态的建立:

  【投影】下表是CO+H2O(g) CO2+H2反应中起始和反应不同时间时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催化剂1200℃)。

化学*衡教案5

  撰写人:程重燃 审核人:高二化学组

  【学*目标】

  1. 掌握化学*衡图像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等常用的方法,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学*重难点】

  学会利用“先拐先*”“定一议二”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

  【课前准备】

  二、学法指导

  (一)化学*衡的图象问题研究

  1. 作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衡的有关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各种图象能直观地反映可逆反应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能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变化的因素、方向和程度.

  2.方法:

  (1)注重纵坐标和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只要其中一个物理量改变,就可能导致图象的改变.

  例如 对一可逆反应从起始到达*衡,某反应物的A的百分含量)、A的转化率?A分别

  11

  A的百分含量与时间关系 A的转化率与时间关系

  (2)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两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图或析图时要注意变化的方向、趋势、程度,.如考虑是直线还是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到一定时是否会不再改变?若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直线,斜率是否相同?若是两曲线,它们的曲率是否相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思考清楚。.

  (3)抓住关键的点:如原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拐点)、交点等.。同样有一系列问题值得去好好思考,如该不该通过原点?有没有最高(或最低)点?为何有转折点、交点等?

  3.图象类型

  (1)横坐标——时间(t)

  纵坐标——反应速率(v) 或某物质浓度(C)或某成分的百分含量(A%) 或某反应物的转化率(?A)

  特点:

  ①可逆反应从非*衡到达*衡以前,v、C、A% 、?A均随时间(t)变化,到达*衡后,则不随时间而改变.。图象中一定将出现*行于横坐标的直线,简称“*台”.

  ②出现转折“*台”的先后取决于达到*衡所需要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反应

  速率的大小.

  温度(T)一定,压强(P)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压强(P)一定,温度(T)越大,V正、V逆越大,t越小

  T、P一定,使用正催化剂后V正、V逆均增大,t缩小.

  ③“*台”的相对高低,则由外界条件对*衡的影响来决定.“*台”越高,说明条件越有利于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的提高.反之,则不利.

  C.E

  (2) 特点:

  例6. L

  例7 D.G、H、I三点可能已达*衡状态

  巩固练*

  (一)选择题

  1. 在容积固定的4L密闭容顺中,进行可逆反应:

  X(气)+2Y2Z(气)并达到*衡,在此过

  程中,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率(正)、(逆)

  与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A.X的浓度的减少 B.Y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C.Z的浓度的增加 D.X的物质的量的减少

  2.今有反应X(g)+Y(g) 2Z(g)+ △H<0若反应

  开始经t1秒后达到*衡,又经t2秒后,由于反应条件的

  改变使*衡破坏,则t3时又达到*衡,如图表示,试分

  析,以t2到t3秒曲线变化的原因因是( )

  A.增大了X和Y的浓度

  B.使用了催化剂

  C.增加了反就体系的压强

  D.升高了反应的湿度

  3.可逆反应N2O5

  N2O4+1O2 △H<0在t1时达到 2

  *衡,然后在t2时开始加热,至一定湿度后停止加热并

  增温,到t3时又建立*衡,下列各图解表示上述情况的是( )

  A B C D

  4.可逆反应aX(气)+bY(气) cZ(气)+dW(气) △H=Q

  在压强P1、P2湿度T1、T2下,产物W 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t的关系如图。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P1>P2

  B.Q<0

  C.T1>T2

  D.c+d>a+b

  5.都符合两个图象的反应是(C%表法反应物质量分数,v表示速率,P表示压强,t表示时间)( )

  A.N2O3NO2(g)+NO(g) △H<0

  B.2NO2(g)+H22HNO3(1)+NO(g)+ △H<0

  C.4NH3(g)+5O2(g) 4NO(g)+6H2O(g) △H<0

  D.CO2(g)+C(s) 2CO(g) △H>0

  (1) (2)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3)

——中班健康*衡教案3篇

  一、活动目标:

  1.掌握*衡板的玩法,能*稳地站在*衡板上,发展*衡能力。

  2.尝试同伴合作游戏,提高动作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3.感受情景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衡板每人一个,音乐,哨子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创设——快乐游泳。

  师生问好!

  1.教师:孩子们,夏天到了,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呀?(游泳)

  2.那你们知道游泳有几种姿势吗?(四种:分别是: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说一个做一个)

  3.我们一起来快乐游泳吧!(随着哨声用不同姿势游泳)

  蛙泳:蹲下去,双手合拢从下向前打开。

  自由泳:左右手轮流向前划,听到鲨鱼来了,就快速向前划。

  蝶泳:双腿微蹲,双手从前往后用力划动。

  仰泳:双手交替从前往后划动,头向上扬起。

  4.我们学会了游泳,一起跳下水游吧!

  跳下水听教师口令,用不同姿势游泳。

  5.教师:游得有点累了,上船休息一下吧!

  在我们的脚下有一艘神奇的小船,你会和它玩游戏吗?可以怎么玩呢?都来试一试吧!

  (幼儿尝试玩*衡板,探索*衡板的玩法)

  6.请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交流:你是怎么玩的?(请幼儿个别示范玩法,其他幼儿尝试练*)

  教师提取动作要领:可以双脚站在小船中间,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衡。

  一只脚先踩在小船的一边,另一只脚踩在另一边,双手打开,眼睛看前方,保持*衡。)

  二、集体教学:有趣的*衡板

  (一)*衡板的*衡练*游戏。

  1.教师:我们不仅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让自己稳稳的站在小船上,让我们做个勇敢的孩子,到大海里去航行吧!不过大海上风大浪大,还有吃人的大鲨鱼,我们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一有危险,我就吹哨子,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站在小船上,这样就安全了。

  2.好,一、二、三、跳:幼儿寻找空地方自由选择各种姿势的游泳。

  3.教师:大风来了,“嘟”,赶紧回到自己的船上站稳。

  4.继续游戏,躲过了大风,再次游泳。大浪来了,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5.再次游戏,我们躲过了大风,大浪,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继续勇敢向前吧!继续游泳。

  6.教师:大鲨鱼来了,“嘟”,听到哨声,用最快的速度游到船上,站稳。

  7.教师:小朋友的动作非常快,逃过了大鲨鱼,这次大鲨鱼变聪明了,它想把小朋友骗下船,如果你一有声音或者一动,大鲨鱼就会发现你,把你吃掉。(幼儿保持*衡站在小船上,配班教师干扰孩子,训练孩子的持续*衡能力)

  教师小结:表扬站的稳的孩子。(小朋友不仅能非常稳的站在小船上,而且一点声音也没有,都没有被大鲨鱼发现哦,你们太厉害喽!)

  8.教师:大鲨鱼又饿又生气,把一些小船沉到了海底,小朋友没有了船,等一会儿大鲨鱼来了,怎么办呢?

  幼儿交流办法。(可以两个孩子合作站在小船上)

  小结:把掌声送给这两位小朋友,以后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要相互帮助。

  再次游戏,继续拿掉六艘船,让孩子两两合作保持*衡。

  9.教师小结:小朋友表现很好,大鲨鱼说:你们太聪明了!它只能到其他地方去找东西吃了。

  (二)探索自由玩*衡板的方法

  1.大鲨鱼走了,我们可以放松、开心的玩游戏啦!刚才我们一个人和两个人合作都能稳稳地站在小船上,除了这样,你能找更多的朋友把小船放在一起玩一玩吗?(幼儿探索将*衡连在一起的玩法)

  2.幼儿合作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你们把小船都变成了长短不同的连索桥,还能稳稳的走过去,现在让我们把小船变成两座更长的连索桥吧!来,男孩子一组,女孩子一组。(教师做手势吗,带领孩子摆桥)

  3.幼儿练*排队依次走过连索桥。

  教师:我们过连索桥的时候,一定要当心一点,小脚踩在桥的中间保持身体*衡。

  三、结束部分。

  1.教师:走过了长长的连索桥,让我们站到小船前,跟着音乐放松一下吧!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放松动作。

  3.好,让我们划着小船回家吧!

  设计意图

  幼儿在户外游戏时喜欢玩*衡台,有些幼儿会自主地将*衡台拼成一座“桥”,从“桥”上走来走去,但由于合作意识不强,常常因为谁先过桥、怎么拼桥等问题闹得不欢而散。为满足幼儿游戏的兴趣,我设计了这一健康活动。

  活动目标

  1.探索*衡台的多种玩法,发展幼儿求异思维,提高身体的*衡能力。

  2.能按一定的规律将*衡台组合成“桥”,发展幼儿观察、推理能力。

  3.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提高他们动作的协调性。

  活动准备

  1.*衡台若干(*衡台上贴有各种几何图形及数字1~10)。

  2.幼儿已玩过找规律的游戏。

  3.音乐及鳄鱼胸饰。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衡台操

  幼儿手持*衡台走进场地。

  师:小朋友,你们*时有没有玩过*衡台?请你们每人找一个空位子坐下来,我们一起来运动运动。

  (师生随音乐自由地在*衡台上做操:坐在*衡台上勾绷脚、踢腿,站在*衡台上做腹背运动等。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做热身运动,幼儿动作较舒展,情绪较好,为开展下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自由探索*衡台的不同玩法

  师:除了刚才做的动作,*衡台还可以怎么玩?请你们每人找一块空地玩一玩,看谁玩得花样多。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个别指导。

  集中幼儿,交流玩法。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玩法,你们真棒!

  (这一环节,幼儿想到了从*衡台上跳过去,单脚站在*衡台上,坐或趴在*衡台上摇小船,推*衡台,几个幼儿将*衡台拼起来玩等。通过幼儿主动作用于*衡台进行各种活动,对幼儿多种技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游戏:过桥

  1.启发幼儿寻找规律合作搭“桥”,并自由练*。

  师:请小朋友看看*衡台上有什么。

  *衡台上有数字和各种图形,可按什么规律排队?

  请你们帮它们找找规律,给它们排排队。

  你们是怎样给它们排队的?(幼儿介绍)

  (此环节与数学领域相结合,变讲授学*为探索学*,为幼儿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幼儿根据*衡台上的数字、图形、颜色找规律,进行拼桥并玩过桥游戏,通过探索、尝试以及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不断寻求新的活动方式,在提高活动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按要求合作搭“桥”,玩“过桥”游戏。

  (1)师:请你们按*衡台的颜色分成红、黄两队(幼儿分别站在红、黄线上),红队按*衡台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列成“桥”,黄队按*衡台上的数字从大到小排列成“桥”,看哪队排列速度快。

  (2)师:请你们把双数的*衡台抽出组合成“曲桥”(一组*衡台之间的距离小,另一组*衡台之间的距离稍远些)。幼儿自由选择并练*。集合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走得又稳又快。

  (3)将抽出的*衡台还原。师:红队走单数过桥,黄队走双数过桥,过桥时如果从桥上掉下,退回重走,要求走得又稳又快。

  变换过桥要求,幼儿练*过桥。

  (走曲桥、走单数或双数过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组织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衡台引发的动作由易到难地进行练*。)

  四、游戏:大鳄鱼

  集合幼儿成一路纵队。

  师:老师来做大鳄鱼,小朋友从曲桥上通过,要走得又稳又快,注意安全,不要被大鳄鱼“咬”到。

  幼儿游戏。

  师:一点东西也没吃到,让我来抓几个。

  幼儿四散跑。

  (在玩大鳄鱼吃小朋友的游戏时,幼儿四散跑动,目的是为了放松幼儿紧张的情绪。此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乐趣,体现了师生互动。)

  五、放松游戏:吸尘器

  启发幼儿将*衡台想象成吸尘器,整理场地结束活动。

  师:大鳄鱼刚才吃东西吐得地上到处是脏东西,让我们用*衡台傲吸尘器,一起来打扫干净。

  (体育活动与故事情节、幼儿兴趣相结合,让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来自于他们的好奇、好动的心理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渴望,在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教师的适当引导,实际上是给幼儿一个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合作能力。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是创新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我们不能仅仅注意幼儿体育教学的生物功能,更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使儿童得到充分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衡台的多种玩法,锻炼幼儿身体*衡能力。

  2.培养幼儿两两合作的意识,体验健康活动中的乐趣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衡台的多种玩法。

  2.难点:幼儿能两两合作在*衡台上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衡台,鲨鱼头饰。

  2.数字卡片1-4各两份,音乐《小跳蛙》,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⑴队列队形练*。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4)

——化学*衡教案 (菁华5篇)

  一. 教学内容:

  化学*衡常数及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二. 教学目标:

  理解条件对化学*衡移动的影响,理解化学*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化学*衡的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衡的计算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四. 教学过程:

  (一)化学*衡常数:

  pC(g)+qD(g)

  (二)有关化学*衡的计算: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

  mA(g)+nB(g)< style='height:9pt' fillcolor="window">

  pC(g)+qD(g)

  起始(mol/L) a b 0 0

  转化(mol/L) x (n/m)x (p/m)x (q/m)x

  *衡(mol/L) a-x b-(n/m)x (p/m)x (q/m)x

  *衡时:A的转化率=(x/a)×100%

  【典型例题】

  例1. CO的中毒是由于CO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部分反应生成碳氧血红蛋白:

  CO+Hb?O2 →O2+Hb?CO

  实验表明,Hb?CO的浓度即使只有Hb?O2浓度的2%,也可造**的智力损伤。抽烟后,测得吸入肺部的空气中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并已知37℃时上述反应的*衡常数K=220,那么,此时HbCO的浓度是Hb?O2的浓度的多少倍?

  生成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之比是常数,可得:

  又因为:肺部的空气CO和O2的浓度分别为10-6mol?L-1和10-2mol?L-1,则:

  则有:

  =2.2%

  CO2(气)+H2(气)放热反应;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衡时K__ ___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____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__________。

  (3)在850℃时,若设x=5.0 和x=6.0,其它物质的投放量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___ __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CO2(气)+H2(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衡逆向移动,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可知,K变小,即小于1。

  (2)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当x=5.0时,则有:K=5×1/3×1>1,此时生成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降低,*衡逆向移动。

  若要使*衡正向移动,则有:K=x×1/3×1<1,即x<3时,可使*衡正向移动。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衡:当x=5.0时

  CO(气)+H2O(气)

  CO2(气)+H2(气)

  起始(mol/L) 1 3 1 5

  转化(mol/L) x x x x

  *衡(mol/L) 1-x 3-x 1+x 5+x

  a%=H2%=(5+x)/10=40%

  同理可得:当x=6.0,b%=52.9%

  解析: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根据*衡常数的计算公式: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1 3 0

  转化(L) x 3x 2x

  *衡(L) 1-x 3-3x 2x

  则有2x/(4-2x)=25%,x=0.4,则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中氮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x):(3-3x)=1:3。

  在一定温度和体积固定的容器中,气体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P前/P后=4/(4-2x);160atm/P后=4/3.2,P后=128atm。

  解析: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的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与体积成反比。设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为a,则氢气的体积为:100-a,则有:

  N2 + 3H2

  2NH3

  起始(L) a 100-a 0

  转化(L) x 3x 2x

  *衡(L) a-x 100-a-3x 2x

  则有:ρ前/ρ后=V前/V后;100/(100-2x)=1.25,x=10mL。

  又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有:

  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则有:混合气体的总质量=28a+2(100-a),

  则有:[28a+2(100-a)]/100-2x=15.5,可得:

  a=40 mL

  则:氮气的转化率为:10/40=25%

  pC(g)+qD(g)的*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越大,达到*衡时,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

  B. K越小,达到*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

  C. 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 K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在一密闭容器中,aA(g)

  bB(g)达*衡后温度保持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衡时浓度的60%,则:( )

  A.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3、在373K时,把0.5mol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5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到2s时,浓度为0.02mol/L,在60s时,体系已达到*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6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前2s,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均反应速度为0.01mol/(L?s)

  B. 在2s时容器内压强为开始时压强的1.1倍

  C. 在*衡体系内含N2O40.25mol

  D. *衡时,如果压缩容器体积,则可提高N2O4的转化率

  4、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X和Y发生如下反应:X(g) 2Y(g)

  2Z(g),反应达到*衡时,若混合气体中X和Y的物质的量之和与Z的物质的量相等,则X的转化率为( )

  A. 10% B、50% C、60% D、70%

  5、在一密闭的容器中,将一定量的NH3加热使其发生分解反应:2NH3(g)

  N2(g)+3H2(g),当达到*衡时,测得25%的NH3分解,此时容器内的压强是原来的( )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5)

——学骑*衡车作文范本10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区里掀起了一股玩*衡车的热潮。看着杨佳睿姐姐熟练地操作*衡车,在广场上潇洒自如地转圈,我的心里痒痒的,也想学。

  佳睿姐姐让我试了试,她说:“把脚踩在*衡车上面的脚印上,脚尖用力,保持*衡,车就走了。”我迫不及待地一脚踩上去,另一只脚还没来得及踩,*衡车就一直转圈,我害怕极了,赶紧跳下来。妈妈过来把我扶上了车,抓着我的手,陪我转了一圈。我觉得玩得差不多了,就对妈妈说:“让我自己试试吧!”妈妈叮嘱我说:“掌握*衡,重心朝前。”于是我把右脚轻轻地放上去,左脚跟着上去,脚尖用力,*衡车就走了。我学会了第一步,心里非常高兴。快要拐弯时,佳睿姐姐说:“右脚用力!”我照着做,*衡车就转了弯。姐姐接着告诉我脚后跟用力就停下来了,我一试,果真停了下来。我激动地大喊:“我学会了!”

  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经过反复的尝试,我终于能够用双脚熟练控制*衡车了。看着我出色的表现,大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一个劲儿地夸我学得快。我的脸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在我生活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骑*衡车。

  我十岁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辆*衡车,车身雪白,两个黑黝黝的轮子,显得格外的精致。我可喜欢它了,可是接下来我犯难了,我不会骑啊。于是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辆*衡车给征服了。于是,放学回家我就在爸爸的陪同下开始练*骑*衡车。

  首先,爸爸给我讲解了*衡车的基本操作,动作要领。讲完之后就开始实际演练了。我原本以为很容易,但是等我站在*衡车上就有点慌了。不仅要掌握好自身的*衡,还要用双腿控制中间的方向控制杆。我每次不是因为身体不*衡而摔下来,就是因为害怕而下来了。虽然爸爸还在不停的鼓励我,可是每次的失败和疼痛都让我准备放弃它。

  就在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爸爸说:儿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不是有句古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想:是啊,我还想骑着它,到全班同学面前�N瑟一下呢,而且爸爸跟我一起练*了这么久,也没说一声累,我要是放弃了,不就辜负了他的期望了吗!

  想到这里我又重新站了起来,双脚*稳的站到*衡车上,双臂放*了,身体微向前倾,*衡车果然开始微微向前走了,接着我用腿控制方向杆,*衡车就跟着我的控制左转右转,不一会儿,我就熟练起来了。我终于征服了它。

  学*衡车这件事告诉我:只要你有恒心,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妈妈给我买了一辆粉红色自行车,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迫不及待地想骑骑看。

  爬上自行车,妈妈在后面帮我推。一开始,我骑得东倒西歪,自行车变成了扭扭车。妈妈对我说:“慢慢骑,手握住车把,眼睛看前面,不要往后看。”可我的车还是不听使唤,往右靠,好像要摔倒了,我害怕极了!果然,自行车不一会就“啪”一声,重重摔在地上。我难过极了,感觉真是太疼了。

  我不服气,一定要征服这个家伙。

  现在,我骑上自行车,小心翼翼地往前骑,自行车慢吞吞地往前走着,嗨,没想到,这么容易我就掌握骑车技巧了。我心里想:骑自行车太简单了,看来我已经征服它了,真轻松啊。我有些骄傲,抓车把手时,也变得漫不经心了。正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一颗小小的石子挡在前面,我一不留神,不小心“乓”一声,残忍地摔倒在地上。我特别生气,一脚踹开石子,觉得有点泄气。而妈妈站在一旁笑。

  越是失败我越不服输。

  我从地上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灰,继续练*。我静下心来,轻轻踩动踏板,当我撞上小石头的时候,心里默默鼓励自己:骑车其实并不难,不用害怕。于是,我慢慢把自行车的车头转一转,成功避开那块石头。我非常高兴,高兴得都要呐喊起来了。妈妈说:“看吧,只要你坚持不懈,最后一定会成功。我为你感到高兴。”

  今天,让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暑假到了,外婆给我买了一辆我梦寐以求的“小米”电动*衡车。

  我这辆两轮站立式*衡车,全身呈黑色。两个又大又酷的越野轮支撑*衡车的重心及依靠车身的电机进行行进,两个脚踏板之间装有一个操控杆,利用小腿控制车体的运动,改变*衡车左右的方向,彻底**双手。特别是在脚踏板的后面,还有一个能发出五颜六色光芒的彩色指示灯,炫酷极了。

  虽然,我已经拥有了一辆*衡车,但我却并不能熟练的操控它。

  于是,我选了一个较为凉爽的天气,来到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按照说明书上的要点,带着紧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先将一只脚踏上踏板,只听“滴”的一声,我的心咯噔一下,更加紧张了。慌乱中,下意识的把另一只早已颤抖的脚迅速地跳上踏板,双手也开始不由自主的左右挥舞。经过一番前倾后仰的折腾努力,*衡车终于“*衡”了。

  可是,刚前进没几步,谁知*衡车又突然往前倾斜,我吓出一身冷汗,赶紧重新调整身体的重心,才使*衡车恢复正常行驶,缓慢地向前移动。

  一开始,由于操作不太熟练,害怕摔倒。我总是借助双手,小心翼翼地扶着周围的物体,缓慢移动,不能悠然自如的骑行。心想,这可不行。于是,深吸了一口气,放松心情,大着胆子,控制好重心,慢慢地尝试放开双手,结果,还真成了。

  经过几十分钟的勤学苦练,我骑的越来越熟练,也掌握了*衡车的骑行技巧,自信性更足了。基本上可以自如地驾驭*衡车了,骑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但是,没有想到,在上坡时遇到了难题。与在*路上骑行还是有差异性的,发现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衡车的骑行速度和重心。因此,我又有针对性地专门练*上坡。经过,如此这般的反复练*,仔细琢磨,我终于能轻松自如的上下坡了。

  学骑*衡车这件事告诉我,做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路上也会有坎坷。但,只要我们经过刻苦努力,成功终究会向你招手的。

  寒假里,我经历了许多事,有新鲜事、有开心事……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买*衡车的那件事了。

  那天是个大晴天,爸爸突然提起了我那个梦寐以求的礼物:“我带你去买*衡车,好吗?”“欧耶!太棒了!你真是个好爸爸呀!”我开心的又蹦又跳。

  过了一会儿,我和爸爸便来到商店,一进商店,我第一眼就看中了那辆小花色的*衡车,便迫不及待的对爸爸说:“爸爸,爸爸!我就要这辆,就要这辆!”最后爸爸拗不过我,便买下了。

  嘿!还别说,这辆车真漂亮啊!那五彩的小花印在上面,使它显得格外的秀气,还没高兴完,新的问题来了,我还不会滑呢!不然买了可是浪费!这可怎么办呀?现在唯一的选择:学!可我从小就胆小怕黑的',不过这回我看在*衡车的份上,咬咬牙,学吧!

  回家后,我穿上了所有装备,小心翼翼地踩上了*衡车的踏板上,心中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样,不一会儿摇晃起来,晃呀晃呀,摔倒了,我强行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心中埋怨道:“我是学不会的了!”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对我说:“加油!你一定能行的!”爸爸这一拍,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我又把脚踩稳在踏板上,爸爸边扶着我边给我讲方法:“首先是要把脚踩稳,其次是要让眼睛看前方,不能一直看着脚下。”我按照爸爸的话去做,过了一会儿,爸爸把手松开,我竟然自己滑起来了,而且还围着百脑汇广场转了一圈,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学会滑*衡车!

  这次,我不仅学会了一样本领,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道理!你说,这一举两得的事,能不使我兴奋起来吗?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文登学公园玩,碰见了我的好朋友瑶瑶,我盯着她骑过来的*衡车,闪烁着耀眼的炫彩灯光,很是羡慕。一回到家,就央求爸爸妈妈也给我买一辆。爸爸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过了几天终于到货了,我们拆开包装,只见一辆星空色的*衡车,映入我的眼帘,我亲了妈妈一口说:“你是最好的妈妈啦。”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广场上。我站在*衡车上,觉得骑*衡车简直太简单了,一个不留神我就摔了一跤,我哭丧着脸对妈妈说:“妈妈,骑*衡车原来这么难啊。”妈妈告诉我说:“你个小糊涂蛋,你还没开开关呢。”我这才发现*衡车前面有个按钮,我一按它就亮了,我不好意思地对妈妈笑了笑。这次尽管妈妈扶着我,但我心里还是有点儿害怕,不敢上去。妈妈鼓励我说:“你不是羡慕瑶瑶骑得那么棒吗,你要知道,任何事情不付出努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你是最勇敢的孩子,来,再试试。”听到妈妈的话,我在心中默默地给自己鼓足了劲。我小心翼翼地在妈妈的搀扶下重新站在了*衡车上。我又差点儿摔了下来,幸好妈妈扶住了我,我又试了一次,这次总算没有再摔倒,但是我想往前,它就往后,我想往左它就往右,根本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地摸透了它的性格,又试了试,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好一点,慢慢地妈妈放了手,我自己可以慢悠悠地骑上一会了,我试了好几次,越来越熟练,现在我都可以自己骑一圈了,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还可以转圈呢!功夫不费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我骑在*衡车上,像是得胜归来的大将军,开心地大叫起来,妈妈也鼓起掌来。

  如果不是妈妈的陪伴和鼓励,我就不可能学会骑*衡车,通过这件事,我懂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付出努力,终归会获得成功。

  我在一次画画比赛中,获得了特金奖,奖品是一辆*衡车。当时我超兴奋。一回到家,就拿起*衡车的说明书,仔细研究起来。

  第二天,我开始练*骑*衡车。我对照着说明书,找到了开关,按了一下,吃惊地听到一段英文的声音跳了出来。我猜应该是告诉我已经开机了吧。于是,我紧张得手扶着椅子,才小心翼翼地踩上了*衡车的踏板,*衡车居然自己往前冲去,吓得我赶紧跳了下来,想不到这个*衡车反应这么灵敏,我一下子有点不敢再上去了。爸爸见了,过来扶着我,并且告诉我,两只脚要快速地上去,这样车子才会*衡。在爸爸的帮助和鼓励下,我重新鼓起了勇气,踩上*衡车的踏板,终于稳住了,我紧紧地握住爸爸的大手,生怕爸爸会突然放手。爸爸跟我说,脚尖用力,*衡车就会向前走。我尝试着轻轻用力,但是我没控制好力度,一只脚重,一只脚轻,结果车子就打转了。我赶紧调整,终于能直走了。爸爸告诉我,左脚用力,果然向左,右脚用力果真向右。我的心情慢慢放松了,爸爸又教我脚跟用力,就是向后走。

  爸爸扶着我走,我一点儿也不爽,索性就不让爸爸扶了。我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向左。我骑的'越来越快,最后我不用想爸爸的口诀就可以骑了。我还可以转圈圈,奶奶和妈妈都看呆了!

  学会骑*衡车的心情真是好!

  早晨,随着阳光的照耀,闹钟的报告,我的心就按捺不住了,因为今天将会是我和弟弟的*衡车比赛。

  “不会了吧!这么慢,你输定了。”我在一旁嘲笑弟弟就连前进都这么慢,心想:哼,等一会我一定比你先学会。此时此刻,弟弟双手握拳,头发上的汗珠像子弹般滴下来,双脚合得很紧,非常紧张的样子。

  “到你了,哥哥。”弟弟有气无力地说道,接着气喘吁吁地走了过来。终于轮到我表演了,我迫不及待地上了*衡车,因为第一次玩,又太兴奋,所以一上去就摔了一跤。

  “很疼呀!”我边摸着肚子边说道。弟弟见了马上就说:“哥哥,你也不过如此嘛?”哼,走着瞧!最后我还是成功地上了*衡车。由于时间的关系,每人只能练两次,每次十分钟。所以我特别珍惜这每次练*的机会,但正因如此,在练*拐弯时,我又摔了一跤。

  “没事吧?”妈妈见了立马跑过来。弟弟也似笑非笑地跑了过来。哼,这落井下石的坏蛋!但万万没想到,这小坏蛋是来安慰我的,此时,我内心里那高傲的烛光被扑灭了。

  现在弟弟的技术已经高过我了,不过我也没有放弃。终于,到了我们俩最期待的时刻,那就是比赛!随着妈妈的拍手声,比赛开始了。

  开始时,弟弟领先我一点。不过,在我穷追不舍之下,我已经开始领先他了。我利用一个弯道,彻底领先他许多,胜利就在眼前。可天气早不下雨,晚不下雨,就在这时下了,地面开始被雨淋湿了。微风吹过柳风,滴滴的雨声和沙沙的风声是这场比赛的结尾吗?不,虽然比赛不能继续,不过胜利早已出现……

  半晌,太阳已经下山,黄昏的光照着我的脸,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们离开了公园。

  严寒冬日,钟沁昱收到了一份让他热血沸腾的惊喜。他顾不得外面呼啸的北风,带着礼物便冲了出去。

  小区里,经常有小伙伴踩着*衡车,从我身边灵活“飞”过,像哪吒踩着风火轮那样潇洒、威风,让我羡慕不已。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有一辆*衡车呢?

  这天,哥哥扛着一个大箱子来到我家,神秘兮兮地让我先闭上眼睛。我捂住眼睛,急不可耐地数了20个数。当睁开眼睛时,我忍不住尖叫起来,因为立在我眼前的.,是一辆崭新的*衡车。

  感谢完哥哥,难抑内心激动的我就推着*衡车出发了。我扶好*衡车,迫不及待地踏上了一只脚,可还没来得及踏上另一只脚,便失去了*衡,身子一歪,和大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我曾认为短短几秒钟就可以轻而易举驾驭*衡车,没想到*衡车上来就给了我一个惊吓。

  看到一脸沮丧的我,哥哥连忙安慰道:“不要太急,骑*衡车保持*衡是关键,让我来教你吧。”

  哥哥扶着我站上了*衡车。我按照哥哥的要求目视前方,站得笔直,果然很*稳地站在了车上。接着,哥哥又教我如何前进和后退,为了让我更清楚,他用手当“脚”演示,边比画边说诀窍:脚尖用力——前进,脚跟用力——后退。我根据哥哥传授的要领,控制着脚下的力度,不一会儿就进退自如了。

  正当我暗自得意时,迎面突然走来一个人。我慌了:如果是自行车就可以刹车了,可这是*衡车,我不会刹车,怎么办?眼见就要撞上了,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这时,耳边传来哥哥的声音:“后退!后退!”于是,我身体向后倾斜,脚后跟用足了力气,车慢慢刹住并缓缓地往后退。终于化险为夷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到后背已被汗浸湿了。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6)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实用10份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 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的能力。

  (六) 课堂。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 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 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 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 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2 ==== Fe3O4

  高温

  2Cu + O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 镁 锌 铁 铜

  现象 (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 + 2HCl ==== MgCl 2 + H2 Zn + 2HCl ==== ZnCl2+ 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 + 2HCl ====FeCl2+ 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结论: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 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铁 > 铜 > 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NaMgAlZn Fe Sn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 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 A+B+…… == AB…… 分解反应 AB…… == A+B+…… 置换反应 A+BC == AC+B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 回答:不是,例如:

  S + 2KNO3 + 3C == K2S + 3CO2 + 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 稀硫酸中的氢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 银和稀盐酸(2) 锌和硫酸铜(3) 铜和硫酸锌(4) 铝和硝酸银

  2、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两种方法来鉴别它们吗?

  回答:用火烧变黑的为铜,2Cu + O2 ===2CuO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Zn + 2HCl == ZnCl2 + H2 ↑ 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 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高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里煮了会变黑;苹果和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问这是为什么?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 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7)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范本10份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中的内容。金属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通过学*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规律,进一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进一步学*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金属因为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导致其化学性质有差异,并通过实验,探究出其差异性规律,学会应用其差异性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化学问题。 【学*目标】:

  1.通过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

  2.通过探究学会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能记住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应用其解释相关的化学问题

  3.通过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重点知识】: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核心内容】认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及其规律

  【需要发展的基本观念:】物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能反应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并认识不同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出其活动性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调查学情: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身边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主要是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学生】交流【教师】铝制品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除了因为炼铝成本降低,与其它金属相比,具有密度小、抗腐蚀性能强等优良性质,密度小是,抗腐蚀性能强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可见,我们要想更好的应用金属中,还必须全面的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没有差异?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请认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目标。板书课题[学生]阅读学*目标

  【教师】在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属如铁镁等是什么什么微粒构成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特点?(3号)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是?(2号)根据结构我们可以推测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你熟悉的金属都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学生]交流

  [教师]在前面的学*中,我们知道镁、铁等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交流一下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生]

  [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镁能在空气中燃烧,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再来看一下铜在高温下与氧气的反应,由此可见,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相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差异,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即活动性为:

  铝是我们广泛使用的金属,猜想一下铝能不能与氧气的反应呢?

  [教师]实验证明,铝在常温下也能和氧气反应,和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接*?试着写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教师]正因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学生][教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是不是也是的这样呢?实验室可以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其他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选择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观察,对比现象

  【教师】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不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请在导学案上写出反应方程式【学生】写方程式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置换反应概念,打比方,我代表镁单质,这两位同学坐在一起,分别是氢和氯,我发现氯好可爱,我想和氯在一起,于是呢,我就把氢置换出来了,氢变成单质氢气,我和氯结合生成了氯化镁,给这个反应起个名字,叫置换反应,下面哪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硫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活动性越强的,置换出氢所用的时间就越短,反应越快,什么样的金属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呢?如果在这个活动性顺序中排上稀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该把氢排在哪个位置?【教师】归纳,我们可以根据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教师]铝与酸能反应,反应速率比镁慢比锌快,铝的活动性应该排在。。。银与盐酸不反应,银的活动性?

  [教师]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呢?在前面我们学过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这个反应的类型是?根据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这个反应为什么能发生呢,是不是都是这样呢,通过实验验证一下,铜能不能置换出硫酸铝溶液中的铝?由此可见,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也可帮助我们确定金属活动性。 【教师】我们如何比较铜银的活动性顺序?【学生】提出方案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铜与银的化合物溶液之间的反应来判断铜银的活动性。可选择铜与硝酸银溶液或银与硝酸铜溶液来进行实验【教师】演示铜与硝酸解溶液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教师】化学家就是这样,通过实验利用置换反应比较出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将其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总结出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最强的是,最弱的是,,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谚语,真金不怕火炼,沙里淘金,你能用金属活动性解释一下吗?

  带领学生读,记,站起来记,记住的坐下。教师检测。 【归纳】在金属动性顺序中,越是排在前面的活动性越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溶液间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硫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这三句话简单归纳就是,前强后弱,前换后(或强换弱)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知道,金属可以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等多种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差异,导致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我们通过实验排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可以应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扣目标你学会了吗?检测一下。

  一、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xx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接下来学生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学案上的现象记录及教材上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师巡查实验情况并检查学生方程式的书写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化合物+氢气”,再引导学生按照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分析反应特点,得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再与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类型对比,让学生举例并回忆还学过什么反应类型?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方法,体会科学学*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教材的探究实验在设计了金属与盐酸反应后,有用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实验,是不是多此一举?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叫金属性顺序表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 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的能力。

  (六) 课堂。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②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根据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

  ③能够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认识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②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联系;

  ③增强学*化学的兴趣,增强计算能力,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一章的学*,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的内容。[板书]

  一、原理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υ的关系。

  点燃

  [板书]

  例如:

  2H2+O2====== 2H2O化学计量数υ之比:2∶1∶2扩大NA倍:2NA ∶NA∶ 2NA物质的量之比:2mol∶1mol∶2mol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投影例题]

  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要H2SO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板书]

  二、步骤

  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4.根据的原理进行计算

  [教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上题。

  [课件播放]

  2NaOH+H2SO4======Na2SO4+2H2O 21 0.1 mol n(H2SO4)v(NaOH)n(NaOH?v(H2SO4)n(H2SO4)n(H2SO4)?1?0.10mol?0.05mol

  2答:完全中和0.10 mol NaOH需H2SO4 0.05 mol。

  [练*]上述反应中同时生成水多少mol?[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格式]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投影]

  [过度]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全面地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板书]

  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

  在上述例题中,计算所需H2SO4的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

  [投影]因为H2SO4的摩尔质量是98 g・mol根据m=n・M=0.05 mol×98 g・mol-1-1=4.9 g

  1答:所需H2SO4的质量为4.9 g。

  [投影]例2:将30 g MnO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L酸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计算:(1)参加反应的浓盐酸的体积。

  浓盐(2)生成的Cl2的体积(标准状况)。[学生板演][课件播放]

  解:(1)MnO2的摩尔质量为87 g・moln(MnO2)=1m(软锰矿石)?w(MnO2)30g?76.6%??0.26molM(MnO2)87g?mol?

  1△4HCl(浓) + MnO2 ====== MnCl2 + 2H2O + Cl2↑ 41 ×V[HCl(aq)]

  0.26 mol

  4?0.26molV[HCl(aq)]=?0.087L

  1?12mol?L?112 mol・L-1△

  (2)4HCl(浓)+

  MnO2=======MnCl2+2H2O+Cl2

  1 0.26 moln(Cl2)

  0.26mol?1n(Cl2)=?0.26mol

  1V(Cl2)=n(Cl2)Vm=2.26mol×22.4L・mol=5.8L1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同种物质的单位要上下一致,其他有关物质的单位必须保持左右对应。如上述求Cl2体积的后一种方法中,MnO2的单位均用mol,Cl2的单位都用L。

  [小结]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第三节

  课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过程:

  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钝化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保护层而使金属不易腐蚀或与其他物质反应;或经化学、电化学方法处理使金属由活泼变为不活泼状态的过程叫钝化。钝化的金属活动性大减,叫钝态或钝化态。例如用冷浓硝酸处理铝而生成坚密的氧化膜保护层即铝钝化的一种方法。

  铁与浓硫酸、浓硝酸接触,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称为铁的钝化。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因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

  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

  铝与铁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的难易

  取一块铝片,用细砂纸打磨其部分位置,观察没有打磨及打磨部分的色泽。发现打磨后铝的色泽比没有打磨的色泽更光亮。过一段时间,两者色泽又变得一样。

  同样方法,用铁片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打磨前后的铁的不同及变化,则发现打磨后的铁不会变得与打磨前的铁一样。

  (1)从上述实验事实推测:铝和铁哪种物质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2)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

  (3)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4)根据铝的这种抗锈蚀“特性”,试推测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的一种方法。

  铝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的性质。由于铝有多种优良性能,因而铝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

  (1)铝的密度很小,仅为2.7 g/cm3,虽然它比较软,但可制成各种铝合金,如硬铝、超硬铝、防锈铝、铸铝等。这些铝合金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等制造工业。此外,宇宙火箭、航天飞机、人造卫星也使用大量的铝及其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合金构成。船舶建造中也大量使用铝,一艘大型客船的用铝量常达几千吨。

  (2)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虽然它的导电率只有铜的2/3,但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的氧化膜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广泛的用途。

  (3)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3倍,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和炊具等。

  (4)铝有较好的延展性(它的延展性仅次于金和银),在100 ℃~150 ℃时可制成薄于0.01 mm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等,还可制成铝丝、铝条,并能轧制各种铝制品。

  (5)铝的表面因有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等。

  (6)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未状时的颜色多为黑色),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以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美观。

  (7)铝在氧气中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如含硝酸钡68%、铝粉28%、虫胶4%)。

  (8)铝热剂常用来熔炼难熔金属和焊接钢轨等。铝还用做炼钢过程中的脱氧剂,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均匀混合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炽烧而制成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9)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也很好,反射紫外线比银强,铝越纯,其反射能力越好,因此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10)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也采用铝。

  “水”中长“铜树”

  取一支大试管,内装硫酸铜溶液。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稍加弯曲后,立即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剩余的铝丝上附着有大量的红色铜,就好像铜树,同时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1)解释上述变化的原因:

  (2)该实验说明铝和铜的化学性质哪种更活泼?

  (3)若一根质量为m1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过一段时间取出附有铜的铝丝,其质量为m2,试比较m1与m2的大小(相对原子质量请查课本)。

  (4)m1与m2的质量之差是不是生成的铜的质量,为什么?(5)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溶液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一

  问题: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请你回忆: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的实验现象。

  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氯化亚铁溶液,把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铝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无色。

  把一根光亮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发现任何变化。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实验事实推测:铝、铜和铁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序。判断全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二

  问题:把铝片、铁片、铜片分别跟稀硫酸反应,哪种金属反应最快?

  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铝片、铁片、铜片,加入5 mL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铝跟酸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铁跟酸反应缓慢,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而铜片表面无任何变化。

  (1)写出本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试推测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为什么包括氢

  1865年,贝开托夫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金属和金属离子间互相置换能力的大小,以及金属跟酸、跟水等反应的剧烈程度,首先确定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这个顺序里就已包括了氢。因为氢可以被位于它前面的金属从稀酸里置换出来,而氢也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而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这就是说,贝开托夫当时区分金属的活泼与不活泼,是以氢作为标准的。

  当然,早期的化学家把金属跟酸、跟水等反应的剧烈程度作为衡量金属活动性大小的标志是不严格的。准确的方法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而标准电极电势也是以氢电极定为零作为标准来测定的。标准电极电势为负值的金属比氢活泼;标准电极电势为正值的金属活动性小于氢。

  另外,氢的原子结构决定它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与碱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例如,氢具有还原性,能和大多数非金属反应显示+1价;等等。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把氢排进了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的区别和联系

  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表现出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的倾向。金属性的强弱通常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电离能(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气态阳离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大小来衡量。

  金属的活动性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形成水合离子倾向的大小,也就是反映金属在水溶液里起氧化反应的难易,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依据的,从能量角度来看,金属的标准电极电势除了与金属元素原子的电离能有关外,同时还与金属的升华能(固态单质变为气态原子时所需的能量)、水合能(金属阳离子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能量)等多种因素有关。

  金属性强的元素,一般来说它的活动性也大,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钠的第一电离能比钙的第一电离能要小,因此钠的金属性要比钙强。但是钙在水溶液中形成水合离子的倾向比钠大,即钙的标准电极电势比钠要负,所以钙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大。铜和银也有类似上述的情况。由此可见,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两者概念是有区别的。

  铁生锈的条件

  问题: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实验:

  (1)如右图所示,在试管①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花球上,使铁钉与空气和水接触;

  (2)在试管②中放入铁钉,注入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蒸馏水要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3)在试管③中加入少量干燥剂(袋装饼干等食品中放的小袋中有氯化钙干燥剂),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使铁钉只与空气接触。

  注意每天观察铁钉锈蚀的现象,连续观察约一周。(1)通过探究,你对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能得出哪些结论?(2)通过上面对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你对防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与同学们交流你所知道的各种防锈方法。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钠、铝的性质,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与生活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

  教学方法

  诱思设疑、实验探究法教学重点

  钠与氧气的反应。教学难点

  有关铝氧化膜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4/5是金属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金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投影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复*]

  1、初中学过的有关铁的性质。

  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学生]回顾、思考、探究。

  [思考与交流]自然界中的元素有哪两种存在形态?金属主要以什么形态存在?

  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探究。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那些化学反应?

  2、分析图3-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金属在反应中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思考与交流。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会围绕初中学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等知识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能写出方程式,并能得出金属在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结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

  [引入]刚才我们复*了一些金属的共同性质,我们知道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各自桌面上的仪器与药品,请特别注意金属钠的保存有什么不同?

  [学生]金属钠保存在一瓶液体中。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浸末在一瓶液体中?[学生]思考与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钠会与空气反应,或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反应,总之,钠保存在液体中是为了隔绝空气。)

  [教师]请大家闻一闻液体的气味,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要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闻液体的气味,得出结论:钠保存在煤油中。

  [教师]既然大家都认为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钠,并探究钠到底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现象如何?请同学们做课本P39的实验3-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钠要用镊子取用,不能用手拿。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钠的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思考与交流]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 2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熔点低。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钠的表面,看看与刚切开时有什么不同?[学生]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问题探究]

  刚切开时看到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就变暗,并失去光泽,为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这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钠与氧气发生了反应:4Na + O2 == 2Na2O氧化剂是氧气,还原剂是金属钠。 [投影板书]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时钠与氧气很快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4Na + O2 == 2Na2O

  现象: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钠在常温时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下面我们把一小快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请大家做实验3-2并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的实验3-2 [投影板书]

  (2)加热时,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2Na + O2 == Na2O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钠燃烧时的现象,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

  [投影板书] [科学探究]取少量过氧化钠放入试管中,然后把水滴入试管,再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再往试管内滴加酚酞试液,又有何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

  [教师]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的原因是过氧化钠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使一些有色物质褪色,因此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学生一般不能说出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适当说明)[教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教师]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 [思考与交流]过氧化钠有什么特殊用途?利用了过氧化钠的哪些性质?

  [总结板书]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过氧化钠有漂白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物质。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硫、氯气等活泼非金属单质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如果能,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讨论并写出方程式:

  2Na + S === Na2 S 2Na + Cl2 === 2NaCl

  [教师]注意反应的条件分别为研磨和点燃。

  [练*]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教师]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镁、铝是三种相邻的活泼金属,我们已经知道金属钠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镁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那么,铝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铝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3、铝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铝是一种比铁还活泼的金属,铁在空气中很容易生锈,但是铝在空气中却能稳定存在,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等。 [教师]镁和铝的表面都有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因此,在点燃镁带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更容易点燃,铝的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动手进行课本P40的科学探究实验,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投影板书]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一样。原因:铝箔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熔点高(20xx℃),铝熔化时(660℃),氧化铝并未熔化,固体氧化铝不仅包住了熔化的铝,而且还隔绝了空气与铝接触,阻碍了铝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

  [教师]既然铝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内层的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可以象点燃镁带一样,先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那如果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继续课本的科学探究。

  [投影板书]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以除去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除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教师]大家能否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写出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氧气和铝。 [思考与交流]怎样才能使铝燃烧起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见解,如把加热的铝伸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用铝粉代替铝箔以增大接触面积等)

  [教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所提的见解也很有新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投影板书] 小结:思考与交流

  (1)根据金属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断其他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条件、现象怎样?产物又如何?这些不同的情况与什么有关?[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按照金属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难,反应条件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慢等。

  (2)是不是所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结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都做还原剂,因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反馈练*: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B、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C、钠有很强的还原性;D、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2、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C、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作业:课本P45第一题。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能利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主要采用以下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镁带、铜片、锌粒、铝条、铁钉、稀盐酸、稀硫酸、试管、烧杯、滴管、砂纸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 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 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

  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 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 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 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

  2Mg + O2 ===== 2MgO

  4Al + 3O2 ===== 2Al2O3

  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

  3Fe + 2O2 ==== Fe3O4 高温 2Cu + O2 ==== 2CuO

  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 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 镁 锌 铁 现象 (A组)稀盐酸属溶解,反应剧烈 有较多气泡产生, 反应较剧烈 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 + 2HCl ==== MgCl 2 + H2 Zn + 2HCl ==== ZnCl2+ H2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Fe + 2HCl ====FeCl2+ 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铜

  结论: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 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铁 > 铜 > 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NaMgAlZn Fe Sn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 A +BC ==B +AC

  反应类型的比较

  化合反应 A+B+…… == AB……

  分解反应 AB…… == A+B+……

  置换反应 A+BC == AC+B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

  回答:不是,例如:

  S + 2KNO3 + 3C == K2S + 3CO2 + 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 稀硫酸中的氢

  3、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练*:

  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 银和稀盐酸(2) 锌和硫酸铜

  (3) 铜和硫酸锌(4) 铝和硝酸银

  2、黄铜(含锌和铜)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你能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两种方法来鉴别它们吗?

  回答:用火烧变黑的为铜,2Cu + O2 ===2CuO

  放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

  Zn + 2HCl == ZnCl2 + H2 ↑ 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 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

  在得知我的说课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便开始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师用书,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了解到,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掌握金属的一些性质。初中化学中介绍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本册书是学生学*高中化学的第三章,第一章是化学的实验方法,第二章是离子反应和从微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第三章是在学生初步感受金属性质、了解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再进一步的学*。本节课又是后面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端。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以后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这一章在化学的知识系统中具有承接旧知识系统,引导新知识系统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原理,会书写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研究我了解到,本节课学生的难点是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我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将实验放在学生眼前,带给学生真真切切的反应现象,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我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课前我必须将我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准备充分。

  本节课一开始,我会给学生一些金属与水的图片,比如金戒指掉在了杯子里,妈妈洗碗时银镯子接触到水等等与水不反应的金属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金属与水不发生反应的生活经验,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质疑。金属与水会发生反应与实际生活经验不相符,所以学生更有求知的欲望,学生的学*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本节课的学*是在学生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所以这节课我将从这两方面导入。通过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分析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5个现象:

  A、看到钠飘在水面上

  B、钠在水面上游动

  C、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

  D、发出了嘶嘶的声音

  E、溶液变为红色。

  从而总结出5个特性: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8)

——化学《乙醇》教案范本5份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记住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明确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官能团和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3、学会乙醇的化学性质。

  4、了解乙醇的应用。

  {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这个重要反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填词游戏)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资料〕杜康酒的由来

  (多媒体)相传杜康酒就是偶然将饭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酒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酿酒技术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二. 推进新课

  〔师〕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传颂看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和故事.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性质?

  学*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时,要观察其颜色,状态,闻其气味,测其熔沸点,溶解性,密度,硬度.

  〈展示〉用一试管盛少量的乙醇让学生观察其状态,并闻其气味.

  (多媒体)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1) 乙醇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2) 比水轻,沸点78.5℃,熔点-117.3℃,易挥发

  (3) 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能与水的任意比互溶.

  〔演示实验3-2〕乙醇与钠的反应

  〔演示实验3-3〕乙醇的催化氧化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实验现象)

  (多媒体)实验3-2的现象:钠粒沉于无水酒精底部,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钠粒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

  实验3-3的现象:(1)铜丝有酒精灯上加热后由红色变成黑色.

  (2)将红热的铜丝插入乙醇中,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师〕由乙醇与钠的反应可以得到什么结论?金属钠保存在什么物质中?

  〔点拨〕煤油是多种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烃的混合物,也就是说金属钠不能置换出烃中的氢,说明C―H不活泼

  (多媒体)(视频)乙醇的分子结构(学生观察)

  (多媒体)二.乙醇的组成的结构

  分子式:C2H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师〕乙醇分子中含的-OH基团,称为羟基.由于羟基的存在使乙醇的性质不同于乙烷。 (多媒体)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 乙醇与钠的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动画)乙醇与钠的反应时化学键的变化

  (投影给出乙醇的结构式,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反应分析乙醇分子中的断键位置)

  〔师〕乙醇与钠的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类反应?

  〔投影〕钠与乙醇、钠与水的反应的比较

  结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多媒体)2.乙醇的氧化反应

  (1)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想一想)完全燃烧后只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一定是烃呢?

  (多媒体)(2)乙醇和催化氧化:

  (多媒体)探究反应机理

  〔师〕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其反应机理

  (多媒体)(3)乙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成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多媒体)〔一则常识〕司机酒后驾车容易肇事,因此,交通法规禁止酒后驾车.

  怎样判断呢?用酒精检测仪

  K2Cr2O7 Cr2(SO4)3

  (橙色) (绿色)

  〔师〕乙醇除以上化学性质之外,还有其他化学性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中深入学*。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请同学们根据乙醇的性质讨论乙醇的用途.(学生活动)

  〔师〕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像这些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多媒体)烃的衍生物概述

  何谓”烃的衍生物”? 何谓”官能团”? 请列举几种常见的官能团?

  (小结乙醇的结构和乙醇的性质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出来)

  〔练一练〕1.能用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试剂是(B)

  A.CuSO45H2O B.无水硫酸铜 C.浓硫酸 D.金属钠

  2.乙醇的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如下图:

  当乙醇与钠反应时, ① 键断裂;

  当乙醇与氧化反应,(Cu作催化剂)时,

  ①③ 键断裂.

  3.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均为( C )

  A.硫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课后作业〕课本P76 *题 1、2、3、10

  ●教学目标

  1.加深对乙醇、苯酚、乙醛性质的认识;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乙醇、苯酚、乙醛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酚羟基和醇羟基的区别及探讨性实验的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激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实验用品

  试管、试管夹、烧杯、滴管、玻璃棒、玻璃管、单孔橡皮塞、玻璃片、镊子、药匙、酒精灯、滤纸、小刀、火柴。

  无水乙醇、乙醇、苯酚、苯酚稀溶液、10% NaOH溶液、稀盐酸、饱和溴水、2% AgNO3溶液、2%氨水、FeCl3稀溶液、2% CuSO4溶液、乙醛稀溶液、金属钠、铜丝、pH试纸、热水、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言]

  课堂上我们学*了乙醇、苯酚和乙醛的性质,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它们的性质。

  [板书]一、乙醇的性质

  [师]乙醇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生]①和Na反应;②发生催化氧化;③发生消去反应。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1.乙醇与Na的反应

  [师]请大家根据乙醇的性质以及钠和水反应的实验,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乙醇和Na反应与H2O和Na反应相比谁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与Na反应生成H2?

  3.如何证明乙醇与Na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它的酸性(或碱性)是如何引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水和Na反应快。乙醇与Na反应的实质是Na取代了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原子。

  2.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放出的气体,移开试管,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可以听到爆鸣声。

  3.滴入酚酞变红色,说明乙醇和钠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其显碱性的原因是CH3COONa是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师]请大家动手做Na与乙醇反应的实验并检验生成的气体及生成溶液的碱性。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巡视时解答学生发现的问题:大试管中始终有大量的不溶物,起始反应剧烈,后来缓慢。

  [指导]加入Na块过多,起初剧烈反应时生成的CH3COONa包在钠块表面,对乙醇和Na的反应有阻止作用。

  [过渡]Na与H2O,Na与CH3CH2OH反应时现象、装置选择、原理过程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点。大家在完成实验报告中要重点加以比较。接下来我们学*乙醇的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醇的氧化反应

  [师]有机物的去氢、得氧都是发生氧化反应。乙醇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加热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投影]原理:

  [解释]在CuO的催化作用下,CH3CH2OH中-OH的氢原子,该碳上所连的H原子都易脱去,之后氧原子的一个电子与碳原子的一个电子重新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一个新的C-O键。脱下的两个氢原子与CuO中的氧原子形成水分子。

  [质疑]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乙醇脱氢氧化后形成乙醛呢?如何在加热的条件下提供CuO从而理解铜做催化剂的实质呢?

  [生]铜在加热条件下形成氧化铜。若浸没在乙醇中失去氧原子后变为红色的铜。铜在反应前后质量、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即做为催化剂。

  [师]那么针对我们的实验条件,大家如何进行合理的操作,且简便易行,效果明显呢?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纷纷]

  [生甲]把铜丝缠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后,伸进试管中。若效果不好,把铜丝缠成内径不同的同心螺旋管进行实验。

  [生乙]把缠好的多层同心环螺旋管放在瓷管中加热,往上面滴酒精,反应后蒸气逸出后闻生成物的气味。

  [师]肯定后,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补充说明:第一种方案要注意,乙醇量要少,否则生成的乙醛溶于乙醇后,不能逸出,不易闻到刺激性气味。若反复操作后效果会明显。

  第二种方案,在实验时要控制乙醇的用量和滴入的速度,以及螺旋管的红热程度,一定要保证实验安全,谨防乙醇着火燃烧。

  [生]通过点拨提示后,积极思考,探索可行性方案和操作技巧。多次实验后,安全可靠再向全班推广。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1.学生把乙醇约2 mL加入试管中,把铜丝缠绕成螺旋管后在酒精灯上加热氧化。伸入试管反应后闻气味。重复多次,效果明显。

  2.有些学生没注意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致使底部铜丝一直保持红色。解释为:靠*焰心加热,氧化变黑的部分在灯芯高浓度酒精蒸气的作用下,又被还原为铜。这实际也是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的一个实例。

  3.利用瓷管实验的,注意从上部加盖单孔塞,单孔塞上装有滴管,滴入乙醇后,(滴时注意尽可能地将乙醇浇在铜丝圈上)移去滴管,集中闻气味。

  [过渡]我们知道,羟基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也是酚类的官能团,而且醇和酚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下面我们来实验验证苯酚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三、渗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一)安全教育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

  肝脏中先与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酒,初始酒精会像轻度镇静剂一样,使人兴奋、减轻抑郁程度,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这些中枢在*时对极兴奋行为起抑制作用。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接下来,大部分人会变得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死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反应中需氧化耗氧,且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有的人体内含酶较多,有人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代谢,而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快速完成代谢,致使大量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以此提醒学生劝导家人不饮酒或者少饮酒,敬酒虽好,切莫贪杯。

  (二)法制教育

  由乙醇引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从上面找出与酒驾、醉驾相关的条例。

  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化学*衡教案(10)份(扩展9)

——*衡木体育游戏教案范本五份

  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卫生*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身心发展健康的重要标志。设计此次体育课课程,我主要是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幼儿对于幼儿园里的水池充满着极大的兴趣,水池里面夏天才会注满水让幼儿玩游戏,冬天里的我们,何不尝试在无水的水池里做个锻炼身体的小游戏呢。既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又能锻炼幼儿的体格。

  活动目标:

  1.知道*衡木,了解*衡木的不同玩法。

  2.能在较低矮的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3.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衡木、轮胎、软垫、无水水池。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啊,小小魔法师来到了咱们幼儿园,他说给我们带来了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看一看吗?

  师出示*衡木,引导幼儿探索*衡木的不同玩法。

  2.探索玩法

  (1)幼儿分组探索*衡木的不同玩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把将*衡木横放、斜放、纵放首尾相接、在*衡木之间放置轮胎使其产生小坡度、将*衡木架空摆置在无水的水池上等

  (2)请个别幼儿介绍各自探索出来的玩法。

  (3)通过示范,向幼儿介绍每一种玩法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集体练*。

  3.游戏巩固

  (1)游戏环境创设

  师:刚刚小朋友们都开动的小脑筋,现在,老师要将你们的游戏方式像串项链一样串在一起,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能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顺利到达河对岸。

  (2)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

  师:老师当兔妈妈,在河对岸等你们一起回家,小朋友们要做的就是,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用三个*衡木组成,横向、纵向、斜向首尾相连),然后,爬过小山坡(一块*衡木加一个软垫组成),最后,走过河岸(无水水池作河)上的小桥(以两条*衡木相接,相接部分用轮胎稳固)

  (3)幼儿游戏

  师:我们的游戏已经串好啦,小兔子们(幼儿)玩得时候注意安全哦,如果觉得双脚站不稳,可以采用侧*举来保持身体的*衡哦,兔子妈妈(教师)会在河对岸等你们一起回家哦。

  4.交流分享

  (1)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各自在游戏中的体验。

  (2)带领幼儿将器械归位,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通过大带小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掌握*衡木的不同玩法。

  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课程的展开,幼儿对于*衡木的玩法不仅仅局限于在上面走动,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同时,我们将幼儿园的资源合理利用,让幼儿的兴趣点不因时间、地点、气候等条件而转变。

  活动目标

  1、练*在宽25厘米的*衡的动作要领。

  2、在儿歌的帮助下,掌握走*衡木的动作要领。

  3、知道一个一个排着队走,不推挤前面的同伴。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衡木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教学大书、幼儿用书、教学CD、学*DVD。

  2、在场地的一端*等摆放4~5块*衡木。

  3、小熊的头饰或挂牌,人手一个。

  4、报纸球、篮子若干(数量和幼儿的人数一致)。

  活动过程:

  1、教师翻开教学大书,引导幼儿观察画面

  师生头戴熊的头饰听音乐做小熊的动作进入场地。

  师引导观察提问:果园里有很多什么?这些苹果成熟了,长得又大又圆,小熊们想不想到苹果园里摘苹果啊,可是到苹果园要过一条小河,河上只有一座窄窄的桥,小熊们敢过吗?过这窄窄的桥呢,大家不要怕,只要我们掌握方法了,就可以顺利过桥了,现在熊妈妈要先过小桥摘苹果了,看看熊妈妈是怎样顺利过桥的,小熊们要仔细看哦。师边示范边讲解走*衡木的动作要领。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熊怎样过桥,并念儿歌告诉幼儿走*衡木的要领

  教师通过示范帮助幼儿明白走*衡木的要领,鼓励幼儿大胆的走*衡木,走完后拿起一个报纸球当作苹果,放进篮子里。

  (1)教师边念儿歌,边演示走*衡木。

  教师:熊宝宝们,现在熊妈妈要过桥了,看看我是怎样过的。

  (2)教师:熊妈妈是怎么走过小桥的?(眼睛向前看,一步一步的走过去。)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吃苹果”后的愉快心情。

  延伸活动:

  1、可用球开展延伸活动,如滚球、踢球等。

  2、请家长与幼儿共同阅读《小熊过桥》幼儿用书,学念儿歌,并巩固走*衡木的能力。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的*衡能力。

  2、培养幼儿敢于一个人走*衡木的胆量。

  游戏过程:

  教师先摆好*衡木,让幼儿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注意保持距离。

  游戏规则:

  1、指导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

  2、指导幼儿走*衡木的时候不推拉挤其他幼儿。

  3、指导幼儿走*衡木时注意安全。

  冬季来临,为增强在园孩子体质,我设置了“小**衡木”晨间活动,旨在促进孩子的身体*衡与灵敏,激发孩子热爱运动,引导孩子体验并遵守运动规则。

  通过“小**衡木”活动时间,让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分小组,通过游戏化、情景化的组织方式来锻炼孩子们冬季的心肺呼吸功能,利用游戏手段使孩子提高对运动的兴趣。同时,通过老师在练*中不断地向孩子们介绍比赛的规则,潜移默化让刚刚入园的孩子的观念中形成“规则”的概念。

  将一些大型积木块和一些零散积木进行拼搭,搭成一个*衡木,离地面20厘米左右,以免摔伤跌伤。开始玩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从*衡木上爬过去,以后再从*衡木上走过去。如果孩子胆小,可以先扶他爬行或步行,经过几次练*,孩子们会慢慢地行走自如地玩起来,这对培养孩子的*衡能力和勇敢精神大有好处。在玩的过程中,胆小的幼儿停在高处不敢下去,有的幼儿会主动用手去扶小朋友,并且鼓励同伴不要害怕。

  孩子们通过“走*衡木”户外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规则的重要性,锻炼了专注力,也培养了孩子喜欢体育,热爱运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挑战自我的意识,更敢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提高了肢体的协调性和行走*衡木的技巧性,使孩子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快乐,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均衡发展。

  小朋友们遵守游戏规则,一个跟着一个走*衡木,活动有序的进行。

  教学目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