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致知又试了劈、钻、炮、横四行拳术,都能做到拳出有声,表明在最后瞬间,拳速已突破了声障,空气才发出暴鸣声。
  2. 其尚致知以穷其理,力行以履其事,穷则淑诸身以及其族,达则淑诸时以其人,庶乎不负故家乔木之称,而实尽乎高山景行之道也!
  3. 先秦时期,已存在知行之辩,主要源于哲人思者对人们的致知过程和践行过程的思考和反思。
  4. 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5. ——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知而行之,努力做到为善去恶。
  6.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7. 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8. 所定课目有:语文学、象数学、格物学、致知学.
  9. 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10. “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11. 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13. “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之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14. 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
  15. “‘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16. 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17.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8. 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19. 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0. 李元宏百无聊赖下打开墨卷扫了一眼,将刚才记下的考题题目写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细端详起来,第一道考题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