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2. 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
  3. 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4. 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5. 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6. 科举时代,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
  7.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8.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9. 而因父亲贬谪新疆期间,幼年祁寯藻回乡读书所延请的业师即是张穆族叔张观藜,其督课五年直到祁寯藻中举,故祁张两家又具有科举师徒关系。
  10. 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11. 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12. 众所周知,大明朝是科举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入仕金榜题名才是人生之正途。
  13. 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许多人都幻想以十年寒窗之苦,换取功名利禄。
  14. 他并不在乎为了维护利益,设计张大春,也不掩饰为了仕途科举,学习制艺,可以笼络官差,亦能附庸风雅,颇有城府,却不失于冷漠,人情练达,却不显得虚伪。
  15.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16. 聚魁里取名“聚魁”,或许是因为当地族人把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乡贤,集中在此勒碑纪念而起名,村里老辈关于祠堂边曾有石碑集中竖立地一说可以佐证。
  17. 后来经过科举考试后一举成名,被唐太宗李世明看中,授予他一个不小的官职,而且还要把文成公主下嫁给他,但是他坚决不肯答应。
  18. 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19. 只不过,这个世界考功名的方式,和白一凡记忆中的科举考试截然不同,不考经史子集,不考诗词歌赋,不考策论时文,不考八股文章。
  20. 我们家也是从江西出来的,陶渊明是晋朝时候人,那时候还没有科举,高门大户垄断了官职,还定下了九品中正制,把天下的家族分为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