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

拆字

造句

  1. 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2. 著名学者刘海峰教授登上岳麓书院讲坛,纵论“千年科举与中国传统文化”。
  3. 张飞三人也不驱使,任由三匹马慢慢的走着,路上偶尔谈论这次科举,偶尔谈论天下大事,宋海多一身学问不俗,针砭时弊,字字切中要害。
  4. 据说当年丁老爷子科举时候,官场非常腐败,丁老爷子一气之下罢笔长叹,扬长而去。
  5. 庙内设有中国科举制度陈列馆,"育才"、"兴贤"、"仰高"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代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对孔子的敬慕。"。
  6. 顾、黄、王坚持游击战,打了十几年,九死一生,还可坚持,康熙一开科举,还颁布特殊政策,对这些前朝义士开“博学鸿儒”科,免考入仕,黄宗羲就难办了。
  7. 第一个,自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眉州眉山人,科举进士,以诗、书、画名标青史的大文豪,几度宦海沉浮,仍旧保持着豪迈洒脱的风度。
  8.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在仕途上飞黄腾达。
  9. 其实也这也不奇怪,孟家偌大的家业,本该顶门立户的孟若谷却一心扑在读书科举上,当起了甩手掌柜。
  10. 毫无实际意义,耗读书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科举制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11. 而陈、吕后来皆悔其少作,体现了永嘉事功之学与科举虚文的深刻矛盾。
  12. 毕竟除了时断时续的科举之外,混进官府当小吏,几乎是民间才俊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13. 朔州人王赓荣是清朝光绪二年榜眼,是封建科举时代朔州第二个获得科举高等第的人。
  14. 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
  15. 由此观之,科举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因而其影响也具有典型的双重性。
  16. 小舒也语出惊人,认为现在的国考不像古代的科举,更“强调思考和创新,并不是重复旧东西”。
  17. 古人出名靠科举,今人出名靠网络。把自己的隐私与一个人分享,那是知己;和一群人分享,那是博客;跟全国人民分享,那叫网络红人!
  18. 放进别人裤子里的黄泥巴,扔在女孩漂亮鞋子里的绿蚱蜢,泼在家里先生头顶的浓黑墨水和为了躲避读书、躲避科举的装傻充愣,将文章故意背的磕磕巴巴。
  19. 科举制度下,广大士人都可以怀牒自进,贡送朝廷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了,这样就扩大了王朝统治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从中选拔治国安民的人才。
  20. 对于卢象升的科举地位来说,范文程的档次太低,若是强行攀交,反而不好,不如就当作道义之交。
  21. 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装腔作势,空洞无物。
  22. 科举制度对整个唐代的士林心态、风俗习尚以及文学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唐人出处进退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哲学的架构意义更为重大。
  23. 明后天您就要去科举了拿千字文做什么?
  24. 这里的“白卷”其实不白,科举时的“曳白”才是真白,如唐玄宗时那些“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的南郭先生。
  25. 刘海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科举考试史、教育史与高考改革问题专家,“科举学”学科的开创者。
  26. 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27.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很善于网罗人才,他们通过科举制度把有才华的人网罗到政府中来。
  28. 科举考试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手段。
  29. 摘要:清代诗人黄仲则,生平屡遭不幸,科举考试接连败北,诗作时有凄凉之音,以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黄是一个落魄失意、孤苦伶仃的诗人。
  30. 由于多次科举不第,陈白沙与仕途缘悭分浅,他的后人也很少出现大人物。
  31. 说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有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
  32. 张兄家学渊源,这次肯定会中的,其实你可以凭令尊与令兄的关系萌生一官半职的为何还苦于科举?
  33. 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34. 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35. 延佑初行科举,乡贡会试皆中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荐贤拔滞,知无不言。
  36. 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37.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38. 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39. 但事实上,考试仅仅是科举制度的“臭皮囊”,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是考试的内容。
  40. 不论“状元及第”、“三元及第”的牌匾、小孩戴的状元帽,和科举的相关知识,以及广西历来所出12位状元的生平(其中八位来自桂林),都详细的记载与解说。
  41. 在“三元及第”四个大字的牌匾下,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的铜像更是成了许多父母告诫孩子好好学习的“教育基地”。
  42. 伍湛记及第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全称“三元及第粥”,是取古时科举考试高中头名的“状元”、“会元”和“解元”的意思而命名的。
  43. 说起科举,广州有道名菜的故事也是不得不提,一说出来谁都听过,那就是三元及第粥。
  44. 这口古井虽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甘冽如故,雕刻精美的牌坊高高耸立,就连中国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的亲笔题词也清晰可辨。
  45. 封建时代科举制度以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榜首的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及第,酒家之取名大三元,即寓意为“酒家榜首,食肆班头”。
  46. 科举时代,经过乡试、会试、殿试,得第一名者,称“三元及第”。
  47. 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
  48. 有唐一代,文人因科举而逃禅与僧人因科举而还俗屡见不鲜。
  49. 而因父亲贬谪新疆期间,幼年祁寯藻回乡读书所延请的业师即是张穆族叔张观藜,其督课五年直到祁寯藻中举,故祁张两家又具有科举师徒关系。
  50. 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