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2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3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4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5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省制的开端。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1)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优选【10】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2

  【必考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必考考点2】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必考考点3】 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必考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 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 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必考考点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 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公开、客观的 原则。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3

  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

  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

  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

  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④少数民族**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⑥生产力水*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

  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

  ③民族融合的加强。

  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

  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的影响:

  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5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仅仅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6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代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7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8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9

  一、帝国的建立,即 “六王毕,四海一”

  1.秦统一中原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巩固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

  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

  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

  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0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建立。

  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行省制: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2)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精选五篇)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2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设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长官称“同中书门下*章事”;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

  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了宰相财权;

  4、设枢密院掌军政,分割了宰相军权。

  四、元朝

  1、中央:设中书省作为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2、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的简称),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3

  一、时间:17、18世纪

  二、背景:①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发展的严重障碍。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四、内容:一用、二批、三消灭、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国(发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

  观点:(1)社会契约创造君权国家;

  (2)人民授予君权;

  (3)人民绝对服从民选君权;

  (4)支持专制王权,可以干涉私有财产;

  (5)宗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评论:提出最基本的启蒙思想,又带有明显封建落后意识。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观点:

  (1)国家**不应干涉私有财产

  (2)主张君主立宪制,权力分属议会、君主。

  (二)法国

  地位:启蒙运动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程度,封建专制制度严重。

  代表:

  1、伏尔泰:

  (1)评价天主教会,但主张信仰上帝。

  (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提出三权分立原则;

  (2)权力制约与*衡。

  3、卢梭:

  (1)“社会契约”论;

  (2)“人民**”说。

  4、狄德罗百科全书派。

  六、影响:

  (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影响;

  (二)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4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赵过)、耧车(播种工具);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地区);耕耙技术(南方地区)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马钧改制)、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农业的精耕细作的意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运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②男耕女织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精耕细作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5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3)

——初中必背历史知识点总结3篇

  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第一次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

  b、1912年元旦,*临时*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里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目的:反对尊孔复古。

  (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性质)

  (7)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9)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孔子说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

  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第一次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4)

——生物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选6篇)

  ① 复*时要突出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包括学*的重点,同时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遗传育种、生态系统、免疫、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以及题海战术,无疑都是有害的。

  ②重视实验能力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培养目标与学生学*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的培养目标和学*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因此,我们在复*时要重视实验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掌握好与生物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1、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注意:凡是能直接与外界联通部分的液体,就不是体液。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泪液、汗液、尿液都不是体液。

  2、体液的组成:

  注意:上图箭头表示体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不是物质交换关系。另外,如需进一步学*组织水肿成因,只需回复红色关键字即可。

  3、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正因为细胞无论是向外界排出废物,还是从外界汲取养分,都需要进过内环境,所以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所用种群与无机环境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2)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3)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种群密度

  [解惑](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易错警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易错警示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及计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2)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4、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1)“J”型曲线②数学公式:N=Nλ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tt0

  (2)“S”型曲线③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J”型曲线“S”型曲线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再生能力——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错警示种群数量增长中的2个关注

  (1)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快。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注意:凡是能直接与外界联通部分的液体,就不是体液。如: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泪液、汗液、尿液都不是体液。

  2、体液的组成:

  注意:上图箭头表示体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不是物质交换关系。另外,如需进一步学*组织水肿成因,只需回复红色关键字即可。

  3、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正因为细胞无论是向外界排出废物,还是从外界汲取养分,都需要进过内环境,所以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交换的媒介。

  1、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进行物质交换。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相对恒定而不是绝对不变)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常见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激素、脂类、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气体分子、尿素、尿酸、氨、血浆蛋白、抗体等。而载体、血红蛋白、胞内酶则为常见不是属于内环境成分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左右

  2、(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神经调节快、时间短、作用范围小。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联系: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影响。

  4、经系统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遗传和变异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_,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于3:1。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_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5)

——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五篇)

  1、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它的基本特点:

  ①以中小企业为主;

  ②以轻工业为主;

  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④生产高度专业化;

  ⑤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

  (1)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

  (1)主要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较少,需由法国和瑞典进口);

  ②充沛的水源;

  ③便捷的交通;

  ④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②煤炭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发展第三产业;

  ③调整工业布局;

  ④完善交通网络;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基本特征:

  (1)时间新:出现于二战后;

  (2)地区新:形成于无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3)形式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4)部门新:以出口型轻工业或高科技电子工业为主。新工业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①以新兴工业即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区,如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

  ②以出口型轻工业为主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洛、普拉托。

  5、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传统工业区,它们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及燃料基地附*;

  (2)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

  (3)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

  (1)主导区位:科技、环境、交通。

  (2)主要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

  ③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发达,人才集中;

  ④便捷的交通;

  ⑤稳定的市场(美国***的军事定货);

  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3)主要特点: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的知识和技能;

  ②增长速度较传统工业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的夏季,流量,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的夏季,流量,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一、东亚:

  1、总括:

  (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

  (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原(印度河*原、恒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的高原);

  2、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原为主;

  2、*原:里海沿岸*原(俄罗斯),图兰*原(乌兹别克斯坦);

  3、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原狭小

  2、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

  4、*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

  (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的盆地);

  4、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

  (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盆地:巴黎盆地;

  4、*原:西欧*原,波德*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坦,以*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6)

——高二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实用5份

  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

  2.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3.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电磁振荡

  1.LC回路振荡电流的产生:先给电容器充电,把能以电场能的形式储存在电容器中。

  (1)闭合电路,电容器C通过电感线圈L开始放电。由于线圈中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放电开始瞬时电路中电流为零,磁场能为零,极板上电荷量。随后,电路中电流加大,磁场能加大,电场能减少,直到电容器C两端电压为零。放电结束,电流达到、磁场能最多。

  (2)由于电感线圈L中自感电动势的阻碍作用电流不会立即消失,保持原来电流方向,对电容器反方向充电,磁场能减少,电场能增多。充电流由大到小,充电结束时,电流为零。接着电容器又开始放电,重复(1)、(2)过程,但电流方向与(1)时的电流方向相反。

  2、有效的向外发射电磁波的条件:(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因为频率越高,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越大。(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有可能有效的将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3.采用什么手段可以有效的向外界发射电磁波?

  改造振荡电路――由闭合电路成开放电路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1、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1)定义:在热辐射的同时,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如果一些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投射到其表面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注意:一般物体的热辐射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状况有关。

  二: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三:能量子

  1、能量子:带电微粒辐射或吸收能量时,只能是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E叫做能量子。

  2、大小:E=hν。

  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26x10—34J·s(—般h=6.63x10—34J·s)。

  四:拓展:

  对热辐射的理解

  (1)、在任何温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电磁波,并且其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这是热辐射的一种特性。

  在室温下,大多数物体辐射不可见的红外光;但当物体被加热到5000C左右时,开始发出暗红色的可见光。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辉光逐渐亮起来,而且波长较短的辐射越来多,大约在15000C时变成明亮的白炽光。这说明同一物体在一定温度下所辐射的能量在不同光谱区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温度越高光谱中与能量的辐射相对应的频率也越高。

  (2)、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体所辐射的光谱成分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将钢加热到约800℃时,就可观察到明亮的红色光,但在同一温度下,熔化的水晶却不辐射可见光。

  (3)热辐射不需要高温,任何温度下物体都会发出一定的热辐射,只是温度低时辐射弱,温度高时辐射强。

  1.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9.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0.电势能:EA=qφA{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1.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或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行极板中:E=U/d)

  抛运动*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方比R,

  mrw*方也需,供求*衡不心离。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7)

——高一英语必背知识点总结梳理优选【5】份

  一、present simple and present continuous 一般现在是和现在进行时

  1,present simple: 反复进行的,经常性的动作(惯例*惯)

  Eg: He watches soap operas.

  及状态 I live in Budapest.

  一般现在时常和下列时间状语连用:always, usually, from, time to time, twice a week, rarely, seldom, once a month, never.

  2,现在进行时: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现在,此刻)

  一定时间段内经常进行的动作

  和现在进行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just, now, at the moment, at present.

  二、future:arrangements and intentions 将来的安排和打算

  1、be going to 表示打算要做的事情。

  2、现在进行时表示已经确定或安排好事情。

  Eg, I’m getting married in June.

  3、一般现在是表示不可改变的官方活动或时间表

  The summer term begins on the 15th of February.

  三、past simple and past continues

  1,psat simple :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完成的动作或过去的情境和*惯。

  Eg: She climb the stairs and went to her room.

  用一般过去时要在规则动词词尾加-ed,或用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一般过去式的疑问句和否定句用did 和didn’t 加动词原形。

  2、past continuous过去进行时:过去某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形成某些事件发生的情境动作。

  Eg, It was raining during the whole match.

  当过去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时,过去进行时描述故事发生的背景,儿一般过去时则报道该事件。

  Eg, We driving along a country lane when, suddenly a car drove past us.

  Form: 过去进行时的结构是:主语+was /were +动词-ing形式。

  Eg, The driver was sitting behind the wheel.

  四、present perfect and past simple。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式,现在完成时表示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现在依然有明显的影响

  发生在过去的动作但是不知道动作发生的时间或对动作发生的确切时间不感兴趣。

  现在完成时经常和下列时间状语连用:

  Before, ever, never, already, and , yet. already 用于肯定句,yet 用于疑问句和否定句。

  Venus and Serena have played each other before.(重要的事他们过去进行了比赛,但是何时比赛并不重要—现在完成时)

  Venus and Serena have played each other in June 1999.( 我们知道此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一般过去时)

  五、The passive 被动语态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

  1、不知道耶不需要知道谁做的这件事。

  2、动作的执行者“显而易见”

  3、动作本身比动作执行者更重要或不想指出谁做的这件事。

  4、在书面语特别是在科技报告、报刊文章中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正式。

  Form:

  Tense时态 form 形式 +past

  一般现在时 am/is/are +past participle 过去分词

  现在进行时 am/is/are being +pp

  现在完成时 have/has been +pp

  一般过去时 was/were +pp

  过去进行时 was/were being +pp

  六、have to/not have to, can/can’t, ought to/ought not to uses 用法:

  have to 用来表示义务责任,You have to pass your test before you can drive.

  Don’t have to 表达不必:We don’t have to wear uniforms at our school.

  Can 用来表示允许或请求许可或者表示某事可能发生。

  You can buy CDs at the market.

  Can’t 表示禁止或不可能:You can’t go out tonight.

  Ought to 表示应该做某事。You ought to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this weekend.

  Ought not to 表示不应该做某事You ought not to walk alone at night.

  Form 形式

  can/can’t, have to/not have to 及ought to/ought not to 后用动词原形。

  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

  很多语言都有现在完成时态,因此常将它和一般现在时混淆,在英语中,用现在完成时描述发生在过去但对现在又影响的事件。如果涉及到过去某时间,则要用一般过去时。

  如果过去事件的确切时间或日期不重要,也可以用现在完成时。

  go wrong

  (1)走错路;弄错方向

  (2)失败;不顺利All our plans went wrong. / Everything went wrong in those days.

  (3)发生故障The clock went wrong.

  [比较]表示“变为”的系动词

  (1) go表示由积极向消极方面变化Fish soon goes bad in hot weather.又如:go mad / pale / blind / hungry

  (2) become / get表示由积极向消极或消极向积极方

  面变化The weather is getting quite warm. / Gradually he became silent.

  (3) turn多接表颜色的词This ink turns black when it dries. / He used to be a teacher till he turned writer.

  注意:become a writer

  (4) grow侧重变化过程The sea is growing calm.

  (5) fall进入某种状态All three children fell asleep.

  (一)、some与any的用法

  1.some用于肯定句以及表示建议或期待得到肯定回答的问句。修饰单数名词时,意为某个。如:I have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assignment. (希望得到肯定答复)。

  2. any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时,表示一些。用于肯定句时,只和单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连用,表示任何。如:The medicine is on sale every where. You can get it at any chemist?s.

  (二) 、 each与every的用法

  1. each强调个体,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中的每一个,在句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同位语。如:There are trees and flowers at each side of the road.

  2. every强调整体,表示三者或三者以上中的每一个,只能作定语,不能说every of them,要说every one of them .Every student in our class works hard.

  (三)、 no one与none的用法

  1. no one意为没有人,只能指人,不能指物,不可与介词of连用,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回答who引导的问句。如:Who is in the classroom? No one.

  2. none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强调数量,意为一点也不,一个也不;谓语动词既可用单数也可用复数;常与of连用,通常指三者以上的人或物中没有一个,回答how much和how many引导的问句。如:They were all tired,but none of them would stop to have a rest.

  词组:because of

  come up come up with come in come on come out

  actually in fact as a matter of fact in reality

  be based on

  at present

  make use of make full/good use of

  such as

  play a part/role in

  recognize…as

  more than one+谓语用单数

  at the end of in the end at an end

  voyage tour travel journey

  than ever before

  even if/though

  communicate with

  those+定语从句用who

  1600’s 1980s in+物主代词+数字的复数in his forties

  the former the latter

  a number of the number of

  make sense

  usage VS use

  believe it or not

  there is no such+名词(不加冠词)

  the way+in which/that/省略

  especially specially

  straight adj/adv

  survey 调查;测验

  add up 合计

  upset adj.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 vt.使不安;使心烦。

  ignore 不理睬,忽视

  calm vt.vi(使)*静;(使)镇定 adj.*静的;镇静的;沉着的

  calm (…)down (使)*静下来;(使)镇静下来

  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须

  concern (使)担忧;涉及;关系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挂念

  walk the dog 遛狗

  loose 松的;松开的

  vet 兽医

  go through 经历;经受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荷兰首都)

  Netherlands 荷兰(荷兰国家)

  Jewish 犹太人;犹太族的

  German 德国的;德国人的;德语的;德国人;德语

  Nazi n.纳粹党人adj.纳粹党的

  set down 记下;放下;登记

  series 连续;系列

  a series of 一连串的;一系列;一套

  outdoors 在户外;在野外

  spellbinding 迷住;迷惑

  on purpose 故意

  in order to 为了…

  dusk 黄昏;傍晚

  at dusk 在黄昏时刻

  thunder v打雷;雷鸣;n雷;雷声

  entire 整个的;完全的;全部的

  entirely 完全地;全然地;整个地

  power 能力;力量;权力

  face to face 面对面地

  curtain 窗帘;门帘;幕布

  dusty 积满灰尘的

  no longer ot…any longer 不再

  partner 伙伴;合作者;合伙人

  settle 安家;定居;停留 使定居;安排;解决

  suffer 遭受;忍受;经历

  suffer from 遭受;患病

  loneliness 孤单;寂寞

  highway 公路;大路;<美>高速公路

  recover 痊愈;恢复;重新获得

  gete tired of 对…厌烦

  pack 捆扎;包装;打行李 小包;包裹

  pack(sth)up 将(东西)装箱打包

  suitcase 手提箱;衣箱

  overcoat 大衣;外套

  teenager 十几岁的青少年

  get along with 与…相处;发展

  gossip 闲话;闲谈

  fall in love 相爱 爱上

  exactly 确实如此;正式;确切地

  disagree 不同意

  grateful 感激的;表示谢意的

  dislike 不喜欢;厌恶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菁华5篇)(扩展8)

——高考历史知识点合集5篇

  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已经十分完备,各个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各种职官分工细密,职守分明。又恢复了三省的传统名称:内史省仍称中书省,内史令仍称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仍称侍中。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由于中书、门下二省官署位于尚书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称“北省”,而尚书省被称为“南省”、“南宫”。三省及其长官名称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时一度有变更(见下表)

  中书省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又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中书舍人因职掌的特点,可以接触机务要政,并可以对**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署自己的姓名,称为“五花判事”。属官还有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上呈书面报告)。又有右补阙、右拾遗也是讽谏建言之官。

  地方官制

  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立法权属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出。

  2、行**属总统和内阁。总统由两院组成国民议会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3、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创议法律权;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任命内阁部长。

  4、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长副署。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1、完成统一:

  ①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完成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统治:

  ①时间: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

  ②特点: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主义的残余。

  德意志帝国的宪法

  1、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

  2、首相主持帝国**,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3、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不利的法案,对**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惟一对**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

  ①进步性:

  相对民主性;选举代表;议会多数原则;议员的立法知识、能力、素质、经验;政党政治。

  ②局限性:

  立法权与行**的关系;政党斗争;毕竟仍然是一定的利益集团的'代表。

  宋朝的三省六部

  宋初,由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所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形同虚设,三**官也无实权,这是宋代官制的一个特点。宋代的官与职、差遣相脱离,三省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

  宋神宗元丰改革官制时,依照唐朝的制度,重新恢复了三省六部的职权。

  三司的设置

  宋初,既然六部已是虚设的官署,于是另外设立三司为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以三司使和三司副使为长官,总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盐铁掌管全国矿冶、茶、盐、商税、河渠和军器制造等;度支掌管全国财政收支;户部掌管全国户口、赋税、榷酒等事。每司之下设有数案,处理具体事务。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权力很大,地位仅次于二府,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被称为“计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三司的职权归还给户、工二部。

  北宋前期,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全国政、军、财,三者鼎足而立,而最终由皇帝所辖制。神宗改制后,财权归属于宰相了。南宋时,宰相往往兼任枢密使,于是国家的`民政、军政、财政三权又集于宰相一身。

  台官和谏官

  宋朝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依唐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虽然以御史大夫为御史台最高长官,但只作为加官授人,因此御史中丞便成为真正的长官,称为台长。

  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直接掌管,宰相不得过问。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出任外官,或罚其俸禄,名曰“辱台钱”。又许御史“风闻弹人”,这就助长了御史滥弹之风。后来为了限制御史的权力,又给尚书省以“掌奏御史失职”之权,使台、省互相牵制。

  宋朝的监察御史并不监察地方,地方官吏主要由地方的通判、转运使进行监察。

  唐朝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中都设有谏官,主要是对皇帝提出规劝和批评。北宋初设置谏院,有知院官六人,又有司谏、正言等,他们的职责已不是纠正皇帝的过失了,而是举发臣下的不法。这样谏官的职责同台官就没有两样了,形成台谏合流的趋势。元丰改制时,撤消了谏院。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二、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四、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还导致了氏族制度的形成,氏族社会出现了。

  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

  氏族制度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是由类人猿的群体转化而来的。但人类的氏族又不同于类人猿的群体,相对比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它是原始人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几个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往往联合成为一个大氏族,即所谓的胞族,几个大氏族又常常联合成一个部落,这就构成了所谓的氏族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