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知识 >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4 00:00:00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1

  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5、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小编相信看过上面的初中物理知识点之光的折射定律,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可以顺利答题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物理知识等着大家来记忆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

  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距(υ)像的性质应用

  u>2ff<υ<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υ=2f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

  f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视的表现:能看清*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吧。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2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小编准备了初二物理知识点:光的折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物理知识点:光的折射,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3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1.反射定律α=i{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sin{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入射角,:折射角}

  3.全反射:

  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2〕,放大镜是凸透镜,*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2

  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3

  物理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

  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压强

  一、压强

  1.压强:

  (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

  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

  ②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触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发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是存在的,并且大气压强很大。

  3.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76cm。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水银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2)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

  (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

  (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成像大小(u)

  像的虚实应用像物位置像距(v)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物*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镜头

  扩展阅读: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3)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通用五篇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1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不同颜色物体反光不同的实验和光的折射实验)和演绎惟理能力(根据光反射的一般规律,解释一些光反射现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白色纸屏,红、黄、蓝、绿、黑、白色的纸,玻璃杯(周围贴一半自一半黑的纸,在涂黑部分竖着开一条直缝),电筒,烧杯,水。

  2、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折射

  3、学生准备铅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一年级曾经研究过镜子,镜子有什么作用?

  学*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

  (1)谈话:还有哪些物体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2)实验:试一试,各种学*用品,哪个能像镜子一样反光?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反射。

  (4)讲述: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各种物体都能反光,反光情况不同。像镜子这样表面非常*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不是亮晃晃的。

  不同物体的反光还有其他的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不同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是否相同。方法是:将白色的纸屏立在向阳的桌上,分别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光纸对着阳光,使光反射到纸屏上。观察它们反射的光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颜色不同,红颜色的物体反射红光,绿颜色的物体反射绿光……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认识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1)讲述:我们再来研究白色的物体和黑色的物体反光有什么不同。方法是:把书打开,立在桌上,使有字的书页背光。试一试,能否借助白纸反射的光把书照亮?再换用黑纸做实验,能不能把书照亮?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

  (6)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7)提问:

  ①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

  ②有的卧室墙壁粉刷成淡蓝色,你们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墙壁会反射淡蓝色的光,使卧室内光线柔和)

  4、指导学生认识光的折射

  (1)谈话:谁注意过放在水中的铅笔或筷子是什么样的?

  (2)观察:将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到什么现象?

  (3)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4)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间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方法是:

  ①每个组都有一个杯子,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在纸的黑色部分有一条竖着的窄缝。让电筒光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在这个地方作个记号。

  ②不改变光射入的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是否有变化。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电筒光还是朝原来的万向射入,倒入水后,光却没照在对面杯壁原来的位置上,而是向旁边移动了,这说明什么?(光入水后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

  (8)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的折射。

  (9)讲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后(杯壁较薄,可以忽略),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所以杯中加水后,光照在对面杯壁的位置就移动了。

  光从空气进入水后,传播的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水进入空气,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同样会发生折射。

  (10)讨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水中的铅笔为什么会发生弯折现象?

  (11)讲解:水中铅笔弯折的原因。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反射?

  (2)什么物体能反光?如果说只有表面光滑的物体才能反光,对不对?

  (3)有三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分别为白色、蓝色、黑色,在阳光下,它们的反光会有什么不同?

  (4)什么叫光的折射?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

  布置作业

  用手电筒、小镜子做光的反射实验。研究:当镜面的角度不变时,反射光的方同与照射光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光的反射和折射》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下一章学*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说出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说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培养对自然现象热爱、亲*的情感。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

  3. 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二、学生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四、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1. 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复*提问:

  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什么是光的反射规律?

  (二)新课引入:

  【学生实验一】: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设计此导入简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探究的兴趣。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实验二】: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让学生想想:从空气射进入水中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继续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上述实验时多做几次,同时用课件显示实验的问题和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学生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①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强调:斜射、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②(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③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直观明确地把抽象的折射知识具体展示,培养学生装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

  〖想想议议〗:课本P46想想议议。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学生实验三】:

  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池水变浅了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三〗: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思考: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学*方法。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热爱科学的唯物主义教育。

  4、反馈练*、巩固提高:

  课本P48动手动脑学物理1、2

  5、复*小结:

  6、布置作业

  (1)课本p48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课后练*与评价P19。

  (3)小实验:观察压在厚玻璃板下的图像文字有何变化?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3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4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

  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兴趣.

  [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演示课件:折射成像光路)

  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师]我们已经学*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

  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

  [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

  [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

  [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

  [生甲]向介面偏折.

  [生乙]向法线偏折.

  [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演示1]

  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

  [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三)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2]使E、F在同一*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

  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

  [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 (减小)而增大(减小).

  [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

  [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

  [生]看不见.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面内.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

  [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

  [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当光线垂直射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4)

——初二上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菁华3篇)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家庭的含义:P5

  2、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3、家庭关系的确立:结婚、生育、收养、再婚。

  4、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P6

  5、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是我们的天职

  (3)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3)我们应如何孝敬父母?P16

  6、几个重要认识:

  (1)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或违法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做?P17

  (2)对父母的长辈我们应如何对待?为什么?P17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1、青春期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进入青春期,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渴望独立,渴望重视,甚至挑战父母权威;

  (2)父母还把我们当小孩,不放心、唠叨、责怪,于是矛盾产生了。

  2、如何正确认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P21

  3、代沟、逆反心理

  (1)我们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代沟的实质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

  (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P21

  (2)怎样正确认识我们的逆反心理?P21

  4、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与父母的代沟和矛盾?

  (1)要走进父母,亲*父母,努力跨越代沟,与父母携手同行;

  (2)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通过沟通,我们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改变家长的意见。

  (3)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5、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1)赞赏父母,交往起来无烦恼;

  (2)认真聆听,交往起来免误会;

  (3)帮助父母,交往起来无障碍;

  (4)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原谅,不必争个高下输赢不可。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1、人际交往的意义:

  与学生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能常青,自我开放,我们的性格会更加开朗,人生更加精彩。

  2、一个受欢迎的人应有的品德:真诚、善良、负责任、热情、友好、幽默等

  3、如何认识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我们要珍惜友谊;对于友情,我们要慎重理智的把握,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友谊。

  4、交友的原则:

  (1)*等互惠,(2)宽容理解;(2)交友时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3)乐交诤友,善交益友。

  5、青春期男女生交往

  (1)为什么要与异**往?

  (2)男女生如何正常、健康地交往?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6、青春期的情感

  (1)认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产生好感和爱慕之情,这是正常、自然而又美丽的事。

  (2)如何对待?

  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我们要谨慎对待,理智处理,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1、认识老师

  (1)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师生交往不仅影响我们的学*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发展。尊敬老师是我们应有的品德。

  (2)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老师的作用仍不可代替。

  (3)老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解除我们的烦恼和忧愁,老师在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教我们学*的方法,激发我们学*的热情,老师在我们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快乐地学*,更快地进步。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5)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菁华3篇)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面镜成像

  1、*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面镜上的光经*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如下图: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

  2、*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行于主光轴;如下图: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行光,使太阳光*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2、投影仪的*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九、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十、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十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二、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三、*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四、远视眼看不清*处的物体,*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十五、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十六、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基本性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

  五、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六、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七、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

  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

  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八、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3、规定: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6)

——最新高二物理知识点复* (菁华3篇)

  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

  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

  (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在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内,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例: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电荷量为QA=*×10-9C,QB=-3.2×10-9C,让两个绝缘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思路点拨】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根据对称性,两个球一定带等量的电荷量.若两个球原先带同种电荷,电荷量相加后均分;若两个球原先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再均分.

  1基本介绍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最小的微粒无法再变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而质子和中子由三个夸克构成。电子的质量为9.1091x10-28-28">克,而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电子的1836倍和1839倍。

  2数量关系

  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②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注意:中子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质量数决定原子的*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也决定着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3原子模型

  原子中除电子外还有什么东西?电子是怎么待在原子里的?原子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用的?一大堆新问题摆在物理学家面前。根据科学实践和当时的实验观测结果,物理学家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

  1901年法国物理学家佩兰(JeanBaptistePerrin,1870-1942)提出的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带正电的粒子,外围是一些绕转着的电子,电子绕转的周期对应于原子发射的光谱线频率,最外层的电子抛出就发射阴极射线。

  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m=Em/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m/(2)1/2;U=Um/(2)1/2;I=Im/(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I1/I2=n2/n2;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190〕/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193〕。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7)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实用5份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物理学*方法

  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整理好学*资料

  学*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资料的分类包括练*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机械能知识点

  1、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决定动能的是质量与速度;决定重力势能的是质量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是劲度系数与形变量。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物体的动能。

  4、势能和动能的关系:动能增加量等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8)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范本五份

  第一部分 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 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方向的假想曲线.不存在且不相交,北出南进.

  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的北极附*.但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

  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

  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电话基本原理:振动→强弱变化电流→振动.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应用:发电机

  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必须闭合;

  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

  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结构:定子和转子.它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电动机.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换向器:实现交流电和直流电之间的互换.

  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9)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实用五份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功率的概念: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叫做功率。

  2、意义: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功率的决定因素:

  (1)功的大小。

  (2)做功时间的长度。

  比较做功快慢有三种方法:

  (1)在相同时间内,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2)做同样多的功,所用时间越短,做功越快;

  (3)所做的功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增大功率的方法:

  单位时间内做功增多;减少做单位功的时间

  一、功

  1.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个功的概念主要是针对机械功定义的。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要”的含义是指做功的两个因素必须都有,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

  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大卡车但没有推动;一个人提着一袋大米站着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

  ②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而运动的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例如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冰块,靠惯性向前运动,虽然在水*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是并没有水*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对冰块做功。

  ③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不是在重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因而重力没有对车做功。

  3.功的计算: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功;如果用 F 表示力, 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 表示功,那么功的计算公式就是 W=F・s .

  4.功的正、负与零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W=F・S・cosα可得出下列几种情况:

  ①当α=90°时,cosα=0,则 W=0,即力对物体不做功。例如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②当α<90°时,cosα>0,则W>0,此时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α>90°时,cosα<0,则W<0为负值,此力做负功,叫物体克服此力做功。

  5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是 J . 1J=1N・m.其物理意义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 1N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m ,则这个力做的功是 1J ,把 1 个鸡蛋举高 2m 所做的功大约是 1J .

  二、功率

  1.定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2.公式:W=P/t ,P 代表功率, W 代表做的功, t 代表做功的时间。公式 P=F・v,可用来求瞬时功率。

  3.单位:功率的国际单位是瓦特, 1W=1J/s.其他单位还有千瓦,换算关系为:1kW=10?W

  三、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是指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符号η表示,计算公式为η=W有/W总-100%(或η=W有/W有+W额)

  高中物理答题窍门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眩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1.*均速度V*=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知识点总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于每一颗行星,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方成反比、

  2、公式:F=Gr2m1m2,其中G=6.67×10-11 N・m2/kg2,称为引力常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似使用,但此时r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把天体(或人造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关系式:Gr2Mm=mrv2=mω2r=mT2π2r.

  (2)在地球表面或地面附*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R2Mm,gR2=GM.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轨道半径r,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r2Mm=mT24π2r,得出天体质量M=GT24π2r3.

  (1)若已知天体的半径R,则天体的密度ρ=VM=πR34=GT2R33πr3

  (2)若天体的.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其轨道半径r等于天体半径R,则天体密度ρ=GT23π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就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3、人造卫星

  (1)研究人造卫星的基本方法: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Gr2Mm=mrv2=mrω2=mrT24π2=ma向、

  (2)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①由Gr2Mm=mrv2得v=rGM,故r越大,v越小、

  ②由Gr2Mm=mrω2得ω=r3GM,故r越大,ω越小、

  ③由Gr2Mm=mrT24π2得T=GM4π2r3,故r越大,T越大

  (3)人造卫星的超重与失重

  ①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时,有一段加速运动;在返回地面时,有一段减速运动,这两个过程加速度方向均向上,因而都是超重状态、

  ②人造卫星在沿圆轨道运动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凡是与重力有关的力学现象都会停止发生、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知识点 (菁华3篇)(扩展10)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五份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七、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公式:

  单位:Pa。1Pa=lN/m2。

  4、(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5、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液体压强公式:p=ρgh。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6、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0=1.013Xl05Pa=760mmHg。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八、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2、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气体)的重力。公式:。

  4、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

  (1)秤量法:F浮=G空重-F液示

  (2)*衡法:F浮=G物,即ρ液V排g=ρ物V物g(适合漂浮、悬浮)

  (3)阿基米德原理:

  (压力差法:F浮=F向上的压力—F向下的压力)。

  5、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

  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或漂浮

  九、功

  1、定义: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单位:焦耳(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如:推而不动;

  (2)有距离无力,如:人对抛出手的物体;

  (3)有力有距离,但是力垂直距离。如:提水而走。

  十、功率

  1、功率的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2、功率的公式:①定义式P=W/t②推导式P=FV

  3、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十一、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十二、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①物体的质量;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十三、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十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

  2、杠杆*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3、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但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十五、滑轮

  1、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多费一倍的距离。

  3、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费距离。

  十六、机械效率

  1、有用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3、总功: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W总=FS=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1)用同一滑轮组(动滑轮重量相同)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提升的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2)用不同滑轮组(动滑轮重量不同)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动滑轮重量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3)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

  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mg,g=9.8N/k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衡。

  2、二力*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接触并挤压;

  ②接触面粗糙;

  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