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阅读答案 >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

日期:2022-04-08 22:25:21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忠义水浒传》序(明) 李贽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狩:帝王被俘虏的婉辞

  B.今夫小德役大德 役:役使

  C.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 完:保全

  D.用兵者藉其谋画 藉:凭借,借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愤则不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所以致之者可知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

  D.传其可无作欤 则智者尽其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水浒》像《史记》一样,是“发愤之所作”,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

  B.作者没有论及《水浒传》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主要是肯定了水浒众将的“忠义”观念,用语饱含激愤之情。

  C.文中提到宋江并非不知燕青、二童等人的意图,然而他并不挑明,也不加以阻拦,这是他明哲保身的计谋。

  D.作者认为水浒众将都是大力大贤大忠大义之人,因为不甘役于小德、小贤而被逼入水浒,这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形的讽刺。

  19.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一 意 招 安 专 图 报 国 卒 至 于 犯 大 难 成 大 功 服 毒 自 缢 同 死 而 不 辞 则 忠 义 之 烈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4分)

  ⑵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3分)

  试题答案:

  16.B被役使

  17.B介词,向。A连词,就/连词,表示转折;C代词,这/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他(们)的。

  18.C这不是宋江明哲保身的计谋,而是燕青、二童等人的全身之计。

  19.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20.(1)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用忠义二字命名《水浒》。

  (前一个“传”是为动用法(1分),“以”“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不在国家的捍卫者中,那忠义存于何处呢?(疑

  问代词 “乌”,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是贤圣抒发愤懑之作,看来,古代贤圣没有愤懑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的写作就像不寒而颤,无病**,有什么值得看呢,《水浒传》就是愤懑抒发之作。自宋王朝不自振以来,本末倒置,贤人身处下僚,宵小之徒身居高位。渐使外族处于强势,*处于弱势,当时皇帝宰相却像堂上燕雀安然悠闲,甘心向外族纳币称臣,屈膝跪拜。施耐庵、罗贯中,身在元心系宋,对宋朝衰亡、对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心存不*,就在《水浒传》描写大破辽国以发泄;对宋朝南渡苟安心存不*,就描写水浒众将灭方腊以泄愤。借以发泄不*之愤的是什么人呢,那是以前啸聚水浒的强盗,想不称他们忠义之人也不行啊。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把忠义二字加在《水浒传》之前。

  为什么忠义都归向水浒?其原因是可以明白的。为何水浒众人都可称得忠义呢,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可以明白的。道德不高受道德高尚人的役使,不贤之人受大贤之人役使,是事理所在,当今小贤之人役使别人,大贤之人受别人役使,能甘心不感耻辱吗,就像力气小的人捆缚别人,力气大的人被人捆缚,他肯束手就缚而不反抗?这必然驱赶天下大力气的和大贤之人归于水浒了。称水浒众人是大力气之人、大贤之人和忠义之人可以的,但没有宋江那样忠义的人啊,水浒一百零八人,一同建功,一同犯错,同生同死,忠义之心与宋江相同,惟独宋江身在水浒,心在朝廷,一心接受招安,专心报效国家,终于冒大险,立大功,最后与李逵、吴用、花荣服毒上吊,同死而不辞,就是一个忠烈啊。宋江的忠义足以服一百零八人之心,成为一百零八人领袖。最后率一百零八人南征方腊,死亡过半,鲁智深坐化六和寺,燕青泣涕辞别宋江,童威、童猛听从李俊乘驾出海之计。宋江并非不知,只是认为李俊等明察情势所趋,明哲保身,只不过是自我保全的匹夫之策,绝非忠于君、义于友的人所屑于做的。但宋江并未挑明阻拦,这就是宋公明,这才是真正忠义啊,《水浒传》难道可不作,《水浒传》难道可不读!

  所以当国之君不可不读《水浒传》,国君读了水浒,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于国君身旁。贤宰相不可不读《水浒传》,贤宰相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在于朝廷。掌朝廷的军事重任的兵部,又不可不读《水浒传》,假如他们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他们就会成为国家忠诚的保卫者。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国家捍卫者也不会存忠义之心,那忠义存于何处呢?只能存于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所以为发愤之作的原因。如好事者只借以作为谈资,用兵者只借以作为用兵的谋划,各人只以其擅长看待《水浒》,那又从何处看到所谓忠义呢?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2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所放其意 放:表现、抒发

  B.庶几狎而得之 狎:轻侮

  C.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阴:暗中

  D.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秘演为“雄伟非常之士”的一组是(3分)

  ①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②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③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

  ④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⑤既*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

  ⑥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欧阳修给友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作者按照一般序文的写法,对诗只数笔带过,却通过述说石曼卿、秘演两人的境遇,表现他们的高风亮节。

  B.曼卿和秘演的这种性格,是对于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傲岸不驯的表现。作者欣赏这种性格,认为“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可见他并不甘心于过饮酒生活的。

  C.作者明确指出秘演与曼卿他们“伏而不出”的原因是“时人不能用其材”,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同情。

  D.文章写得“慷慨呜咽”、宛转曲折,篇幅不长,而包含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和深厚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B项:狎:接*,熟悉。)

  5、B(③⑤不是,⑥不是直接表现。)

  6、A。应是“作者一反诗序俗套”。

  7、(1)那些有奇智谋略雄伟不寻常的人物,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就往往蛰伏不出。

  (2)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当时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3)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末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译文:

  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不过我还认为: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了四十年,那些有奇智谋略雄伟不寻常的人物,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屠宰贩运,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狂也不满足。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接*曼卿这样的人物时就可以找到。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士。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遗弃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气节为高。两个人相处融合毫无嫌隙。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则在佛教中隐身,所以都是奇男子。然而又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豪迈啊!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从他们交游,我也常常上他们家。十年间,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知己朋友,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末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曼卿的诗清妙绝伦,可他更称道秘演的作品,以为典雅劲健,真有诗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伟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气。然而已经学了佛,也就没有可用之处了,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是他自己又懒散而不爱惜,已经老了,打开他的箱子,还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无处可去。听说东南地区多山水美景,那儿高峰悬崖峭拔险峻,长江波涛汹涌,很是壮观。便想到那儿去游玩。这就足以了解他人虽老了可是志气尚在。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8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21.下列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宋昭公出亡(死亡) B.被服以立(通“披”,穿)

  C.是以至此(因此) D.卒得反国(终于)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3.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文中的宋昭公为什么会丧国。(2分)

  参考答案:

  21.A

  22.作为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失去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奉承说好话的人多了。

  2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因为有太多的人奉承而受蒙蔽,宋昭公也是如此。

  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阅读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1)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优选【五】份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1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 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 解:解除

  D.知信乎古 信:相信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 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4.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2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以 合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俗,迂之小者耳。(2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参考答案:

  22. A(称赞)

  23.C(A陈述/判断;B把/来;C取独;D却/并且)

  24.D(意境含蓄,见原文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25.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3分)

  26.(1)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

  (2)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参考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并获得正确的东西。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2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8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21.下列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宋昭公出亡(死亡) B.被服以立(通“披”,穿)

  C.是以至此(因此) D.卒得反国(终于)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3.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文中的宋昭公为什么会丧国。(2分)

  参考答案:

  21.A

  22.作为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失去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奉承说好话的人多了。

  2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因为有太多的人奉承而受蒙蔽,宋昭公也是如此。

  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3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忠义水浒传》序(明) 李贽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藉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故愤二帝之北狩 狩:帝王被俘虏的婉辞

  B.今夫小德役大德 役:役使

  C.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 完:保全

  D.用兵者藉其谋画 藉:凭借,借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愤则不作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所以致之者可知也 盖夫秋之为状也

  D.传其可无作欤 则智者尽其谋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水浒》像《史记》一样,是“发愤之所作”,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

  B.作者没有论及《水浒传》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主要是肯定了水浒众将的“忠义”观念,用语饱含激愤之情。

  C.文中提到宋江并非不知燕青、二童等人的意图,然而他并不挑明,也不加以阻拦,这是他明哲保身的计谋。

  D.作者认为水浒众将都是大力大贤大忠大义之人,因为不甘役于小德、小贤而被逼入水浒,这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形的讽刺。

  19.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一 意 招 安 专 图 报 国 卒 至 于 犯 大 难 成 大 功 服 毒 自 缢 同 死 而 不 辞 则 忠 义 之 烈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4分)

  ⑵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3分)

  试题答案:

  16.B被役使

  17.B介词,向。A连词,就/连词,表示转折;C代词,这/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副词,难道/代词,他(们)的。

  18.C这不是宋江明哲保身的计谋,而是燕青、二童等人的全身之计。

  19.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20.(1)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用忠义二字命名《水浒》。

  (前一个“传”是为动用法(1分),“以”“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不在国家的捍卫者中,那忠义存于何处呢?(疑

  问代词 “乌”,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附:【译文】

  司马迁说《说难》、《孤愤》是贤圣抒发愤懑之作,看来,古代贤圣没有愤懑是不会写作的。没有愤懑的写作就像不寒而颤,无病**,有什么值得看呢,《水浒传》就是愤懑抒发之作。自宋王朝不自振以来,本末倒置,贤人身处下僚,宵小之徒身居高位。渐使外族处于强势,中国处于弱势,当时皇帝宰相却像堂上燕雀安然悠闲,甘心向外族纳币称臣,屈膝跪拜。施耐庵、罗贯中,身在元心系宋,对宋朝衰亡、对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心存不*,就在《水浒传》描写大破辽国以发泄;对宋朝南渡苟安心存不*,就描写水浒众将灭方腊以泄愤。借以发泄不*之愤的是什么人呢,那是以前啸聚水浒的强盗,想不称他们忠义之人也不行啊。所以施、罗二位先生为水浒写传,又把忠义二字加在《水浒传》之前。

  为什么忠义都归向水浒?其原因是可以明白的。为何水浒众人都可称得忠义呢,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可以明白的。道德不高受道德高尚人的役使,不贤之人受大贤之人役使,是事理所在,当今小贤之人役使别人,大贤之人受别人役使,能甘心不感耻辱吗,就像力气小的人捆缚别人,力气大的人被人捆缚,他肯束手就缚而不反抗?这必然驱赶天下大力气的和大贤之人归于水浒了。称水浒众人是大力气之人、大贤之人和忠义之人可以的,但没有宋江那样忠义的人啊,水浒一百零八人,一同建功,一同犯错,同生同死,忠义之心与宋江相同,惟独宋江身在水浒,心在朝廷,一心接受招安,专心报效国家,终于冒大险,立大功,最后与李逵、吴用、花荣服毒上吊,同死而不辞,就是一个忠烈啊。宋江的忠义足以服一百零八人之心,成为一百零八人领袖。最后率一百零八人南征方腊,死亡过半,鲁智深坐化六和寺,燕青泣涕辞别宋江,童威、童猛听从李俊乘驾出海之计。宋江并非不知,只是认为李俊等明察情势所趋,明哲保身,只不过是自我保全的匹夫之策,绝非忠于君、义于友的人所屑于做的。但宋江并未挑明阻拦,这就是宋公明,这才是真正忠义啊,《水浒传》难道可不作,《水浒传》难道可不读!

  所以当国之君不可不读《水浒传》,国君读了水浒,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于国君身旁。贤宰相不可不读《水浒传》,贤宰相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而将存在于朝廷。掌朝廷的军事重任的兵部,又不可不读《水浒传》,假如他们读了《水浒传》,忠义就不会只存于水浒,他们就会成为国家忠诚的保卫者。否则忠义就不在朝廷,不在国君身旁,国家捍卫者也不会存忠义之心,那忠义存于何处呢?只能存于水浒。这就是《水浒传》所以为发愤之作的原因。如好事者只借以作为谈资,用兵者只借以作为用兵的谋划,各人只以其擅长看待《水浒》,那又从何处看到所谓忠义呢?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4

  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l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V,江涛汹涌,甚可壮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所放其意 放:表现、抒发

  B.庶几狎而得之 狎:轻侮

  C.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阴:暗中

  D.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嫌隙、隔阂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秘演为“雄伟非常之士”的一组是(3分)

  ①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②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③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

  ④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⑤既*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

  ⑥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欧阳修给友人秘演和尚的诗集所写的序文。作者按照一般序文的写法,对诗只数笔带过,却通过述说石曼卿、秘演两人的境遇,表现他们的高风亮节。

  B.曼卿和秘演的这种性格,是对于当时封建统治者的一种傲岸不驯的表现。作者欣赏这种性格,认为“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可见他并不甘心于过饮酒生活的。

  C.作者明确指出秘演与曼卿他们“伏而不出”的原因是“时人不能用其材”,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同情。

  D.文章写得“慷慨呜咽”、宛转曲折,篇幅不长,而包含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和深厚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B项:狎:接*,熟悉。)

  5、B(③⑤不是,⑥不是直接表现。)

  6、A。应是“作者一反诗序俗套”。

  7、(1)那些有奇智谋略雄伟不寻常的人物,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就往往蛰伏不出。

  (2)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当时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3)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末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译文:

  我年轻时因考进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机会遍交当时的贤者豪杰。不过我还认为:国家臣服统一了四方,停止了战争,休养生息以至天下太*了四十年,那些有奇智谋略雄伟不寻常的人物,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就往往蛰伏不出。隐居山林,屠宰贩运,必定有老死其间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跟从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可得。后来却认识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为人,胸怀开阔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迁就别人。没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饮酒嬉戏,闹得痛快颠狂也不满足。因此我怀疑所谓蛰伏而不被发现的人,或许会在接*曼卿这样的人物时就可以找到。所以常常喜欢跟从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访求天下奇士。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够将自己遗弃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气节为高。两个人相处融合毫无嫌隙。曼卿在酒中隐身,秘演则在佛教中隐身,所以都是奇男子。然而又都喜欢做诗自我娱乐。当他们狂饮大醉之时,又唱又吟,又笑又叫,以共享天下的乐趣,这是多么豪迈啊!当时的贤士,都愿意跟从他们交游,我也常常上他们家。十年间,秘演北渡黄河,东到济州、郓州,没有遇上知己朋友,困顿而归。这时曼卿已经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这两个人,我竟看到了他们从壮年而至衰老,那末我自己也将衰老了吧!

  曼卿的诗清妙绝伦,可他更称道秘演的作品,以为典雅劲健,真有诗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伟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气。然而已经学了佛,也就没有可用之处了,只有他的诗歌能够流传于世。可是他自己又懒散而不爱惜,已经老了,打开他的箱子,还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无处可去。听说东南地区多山水美景,那儿高峰悬崖峭拔险峻,长江波涛汹涌,很是壮观。便想到那儿去游玩。这就足以了解他人虽老了可是志气尚在。在他临行之时,我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借此称道他的壮年并为他的衰老而悲哀。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5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稷偾交В�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②,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③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穑何郏�弄脏;②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③孤:古同“辜”,辜负。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 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贽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款 款:缓慢

  D.不病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为能诗故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C.冻饿衰沮而不厌 吾尝终日而思矣

  D.焉足以挠其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

  10.请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4分)

  (2)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5分)

  12.用斜线(/)给下列文言语段断句。(4分)(限划9处)

  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参考答案:

  8.C 9.D

  10.(1)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谒”1分,“衣”1分,大意2分。共4分)

  (2)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的确很清楚的。(“贾”“诚”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1.一生清贫潦倒,但仍执着于自己爱好的诗痴;诗作不被世人重视,但仍对做诗有自信;放浪形骸,不拘礼节,但仍不能忘怀“区区”小名。(答到1点2分,答到2点4分,答到3点5分。)

  12.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附文言翻译参考: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认为是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做诗,嗜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做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只身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知府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一个布衣的身份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所以如此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的确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爱好之深的原因。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2)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汇总5篇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1

  文言文,完成4 ~7 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故往应骘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注】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监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劾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

  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初,融惩于

  邓氏,不敢复违忤势家,遂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将军《西第颂》,以此颇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于家。遗令薄葬。

  论曰: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夫事苦,则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虑深。登高不惧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归于所安而已矣。(节选自《后汉书 马融传》)

  【注】东观:汉代宫中藏书、著书的机构。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B .马融辞命/ 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 能匡欲者鲜矣/

  C .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不赀之躯/ 终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D.马融辞命邓氏/逡巡陇汉之间/将有意于居贞乎/ 既而羞曲士之节惜/ 不赀之躯终/ 以奢乐恣性党附成讥/

  固知识能匡欲者鲜矣/

  5 . 下列是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

  “人性本善”“逍遥齐物”等思想。

  C .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

  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D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

  书。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马融年轻时长相英俊,擅长辞令,颇有才气,拜隐居的挚恂为师,学业大有长进。挚恂认为马融是

  个奇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B .马融起初拒绝了大将军邓骘的征召,客居在武都、汉阳一带,后边境不安定,物价飞涨,马融生活

  陷入困顿,最终接受了邓骘的邀请。

  C .马融因上奏《广成颂》讽谏朝廷,得罪了当权的邓 氏,被滞留在东观,十年得不到升迁,还遭到禁

  锢,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D.马融门下学生数以千计。教授学生时,他坐在高堂上,堂上设置红色纱帐,纱帐后安排女乐,学生

  按照次序传*他的学说,能登堂入室得其面授者很少。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5 分)

  译文:

  (2 )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

  (5 分)

  译文:

  答案:

  4.C

  5.B(“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6.C(马融因为哥哥的孩子去世,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认为马融轻视、羞辱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禁锢他。不是因为上奏《广成颂》被禁锢。)

  7.(1)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据”、“刎”、“所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2)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以为”、“宜”、“寝”、“从”各1分,句意1分。“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两句亦可作互文理解,对学生不作要求。)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东方朔字曼倩,*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朔初来,上书曰:“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侏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侏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侏儒长三尺余,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俸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时有幸倡郭舍人,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舍人所问,朔应声辄对,变诈锋出,莫能穷者,左右大惊。上以朔为常侍郎,遂得爱幸。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愿*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以韦带剑,莞蒲为*,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宫人簪玳瑁,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愿陛下留意察之。”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无所为屈。(节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B.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C.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D.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是卫尉的下属机构,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B.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行礼时,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射覆,是古代雅士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玩乐方式。“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覆者用瓯盂等器覆盖某一物件,射者通过占筮等途径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

  D.《易》,相传为老子所著。“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易》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方朔大胆自荐,他认为自己才貌俱佳,且勇敢、敏捷、廉洁、守信义,足以成为天子的大臣。武帝读了他的自荐,很赞赏他。

  B.东方朔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在不得宠幸之时,他故意吓唬几个宫中管理马圈的侏儒,得以接*武帝并获得亲*和赏识,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

  C.东方朔聪明过人,精通占卜之术。皇帝曾让人射覆,东方朔多次准确猜出所覆之物,皇帝赐帛嘉奖。受皇帝宠幸的倡优郭舍人挑战,却终究无法难住东方朔。

  D.东方朔以孝文皇帝生活俭朴、崇尚高尚的道德和仁义为例,劝武帝舍弃奢侈,以此教化百姓,就能建立与尧舜盛世相媲美的功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5分)

  (2) 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5分)

  答案:

  4.A

  5. D(《易》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报任安书》中有“文王拘而演《周易》”)

  6.B (B项中“被授予常侍郎的官职”是在“射覆”事件之后。)

  7.(1)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被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的米。(“幸”“异”“无令”“但”各1分,句意1分)

  (2)皇上这样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放弃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淫侈”“使”“独”各1分,“事之难者也”判断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东方朔,字曼倩,*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不久,征召天下推举方正、贤良、有文学才能的人士。东方朔刚到长安,就上书说:“我一共*诵了四十四万字。还经常佩服子路的格言。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眼睛像挂起来的珍珠那样明亮,牙齿像编起来的贝壳整齐洁白,勇猛像孟贲,敏捷如庆忌,廉洁似鲍叔,守信如尾生。像这样的人,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臣东方朔冒死再拜向皇上禀告。”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奇伟,命令他在公车署待诏,但俸禄微薄,没有被赏识提拔。

  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宫中管理马厩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耕田力作当然赶不上别人,居于民众之上做官不能治理民事,从军杀敌不能胜任作战之事,对国家没有益处,仅是耗费衣食,现在皇上想杀光你们。”侏儒们很是害怕,哭哭啼啼。于是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就要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帝要把我们全杀死。”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召见并责问他:“你为什么要恐吓那些侏儒?”东方朔回答说:“我活也要说,死也要说。侏儒身长只有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钱是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却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禄,钱二百四十。侏儒饱得要死,我饿得要死。我的话如果可以被采用,希望您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我的话不能采用,请让我回家,不要让我只是白吃长安米。”武帝听后大笑,就让他待诏金马门,渐渐得到皇帝的亲*。

  皇上曾经让一些擅长占筮的人射覆,把壁虎扣在盆子下面,让他们猜是什么,都没有猜中。东方朔自我介绍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用蓍草分组摆成卦局,回答说:“这不是壁虎就是蜥蜴。”武帝说:“猜得对!”赏赐给他十匹帛。又让他猜别的东西,接连都能猜中,每次都赏赐给他布帛。当时宫中有个受宠幸的倡优郭舍人,他说:“东方朔太狂妄,不过是侥幸猜中罢了,并不是实在的数术。我希望让他再猜。”郭舍人问的谜语,东方朔应声对答,变化奇巧锋芒毕出,没有能难住他的题,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皇帝因此任命东方朔为常侍郎,从此受到亲*和宠幸。

  当时天下崇尚奢华,争相从事工商业,老百姓多离开农田。武帝悠闲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百姓,有什么办法吗?”东方朔回答说:“我愿意就*说说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今在世老人都知道的。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做的鞋,用不加装饰的韦皮剑鞘挂佩剑,铺着莞蒲编的草*,兵器像木制的那样没有利刃,棉衣以乱絮铺成而不加纹饰。缀合装奏章的青布袋用作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高尚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风俗,明显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地方小,在城外建章宫,左有凤阙,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家具用锦绣装饰,宫人头上簪着玳瑁,设置杂耍玩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华丽,聚集珍奇怪物,乐人演戏,郑女起舞。皇上这样的奢侈无度,却偏偏想让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采用我东方朔的建议,撤去这些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烧掉,放弃饲养良马表示不再骑用,那样,就只有尧舜盛世才能与陛下的功业相媲美了。希望陛下能用心考虑上述之事。”

  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常常察言观色,适时地直言进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的群臣,东方朔都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是他肯于屈从的。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3

  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

  班昭续《汉书》

  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学识渊博文采很高。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终②总是

  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

  3.衬托《汉书》精深。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4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耶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寡鳏独分别是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深得圣心,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即使年老,被赞矍铄;壶头之战,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参考答案:

  14.B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不当断开。故选B。

  15.A

  解析:贱者无名无氏应为有名无氏。

  16.D

  解析:马援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错,壶头之战皇帝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

  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叫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从皇太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一年六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贼兵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追加策封,赠谥马援为忠成侯。

  《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5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参考答案

  4.答案:B

  5.答案:C(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6.答案:B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7.翻译(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得分点,“二千石”“业”“无耻”“奈……何”)

  翻译(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得分点:“争讼”“辄”“譬”)

  参考译文

  吴佑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海太守。吴佑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来刻经书,吴佑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佑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佑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郡里给他饯行,吴佑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暂且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

  吴佑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佑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详细把父亲的话说了。吴佑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吴佑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佑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佑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佑调出京城任河间相,吴佑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田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3)

——《运河》阅读及答案3篇

  “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我在吟诵沃尔科特诗句的同时,看到了运河上的帆。帆是河的理想,船是河的语言。

  我看到了许多许多的船在叙说。那是在嘉兴船文化博物馆里。从只坐一人的木桶方舟到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艨艟大船,从绍兴脚划乌篷到西洋现代动力的犁海巨舰。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一只古老而又特别的船上:牛拉船。一头水牛在浅水的河沟里拉着串在一起的三条小船。有牛拉的船吗?前所未见的景象。有牛,何必用船呢?有船,何必用牛呢?我就想,那该是没有河的年代,船的梦只被牛背驮着。有河的年代又怎么样呢?我看到船的聚会,舟的山垒。那是嘉兴的网船会。书载:“八月十三日为刘王诞期,远*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自王江泾长虹桥至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那是京杭运河上的一次大堵航。“1992年12月14日,运河嘉兴杨家浜航段发生一起沉船事故,引发了运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堵航。两天时间,北起江苏*望,西至浙江杭州,数十公里的航道上,二万多艘船被困其中,船与船首尾相接,严丝合缝……”

  这是何等壮观的风景,这是何等惊人的场面!船太多了,河驮不起那么重的梦。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陆游的小舟。

  公元1170年5月至10月间,陆游从山阴赴任夔州通判,由运河入长江,历时160多天,一路写下*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旅游散文《入蜀记》。《入蜀记》载,陆游在大运河上的行程为40多天。

  《入蜀记》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这160多天的水上行程写成了一段光照千秋的诗人之旅、文化之旅、华彩之旅,从此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散文风格。多少年后,修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们啧啧称誉,说作者“叙述颇于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入蜀记》让人们知道什么叫美文经典,什么叫大家巨构。直到现在,人们还可在火爆一时的所谓“文化散文”里,读出从宋朝大运河里流来的一脉精魂。

  我揣摸陆游当年的情怀。

  经历过“铁马秋风”,经历过“热血柔肠”,诗人陆游经历了仕途的大起大落后,怀着“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的满腹牢骚登舟赴任。然而,一见水流滔滔的千年古运河,便烦愁顿消、躁热全无了。只觉得“凉爽如秋”、“月如昼,极凉。”于是,诗人的情趣、诗人的眼光就变成一篇篇锦绣文章,随小舟驶过,在江南洒下点点鳞光、一路浮金跃银了。

  这是船写在河上的诗篇,这是河唱在船上的骊歌。陆游让我们知道,河是歌唱着向前的,尽管也曾承载过忧伤和苦难。河没有退路,船永远前行。

  自古以来,有多少陆游这样的运河游子,在漫长的行程中,历经多少次运河的过坝过闸,完成多少次人生的过关过隘,达到多少次精神的蜕变和升华呢?

  我看到了船文化博物馆里一个拉船过坝的模型,又由这个模型看到杭州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一艘壁立如帆的船,在许多人和许多牛的推拉奋力中艰难过坝。雕像下刻三个大字:运河魂。

  陆游和他的舟楫们,远去了。幸好还有运河奔流,不舍昼夜;还有运河公园里的巨石雕像以及雕像下还刻的三个大字:运河魂!

  7.运河的两次大堵航有什么共同特点?联系下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8.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只美味的帆。

  (2)然而,我在热烈和闹猛中分明看到一只悄然远去的船,一只穿越千年时空从大运河驶向天边的小舟。

  9.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牛拉船”,各有什么深刻含意?(5分)

  10.结合全文,说说文中“运河魂”三个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内涵。(6分)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做答。(10分)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的人工河流。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至今仍在*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京杭大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是*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站在保护人类文明的高度看,大运河不仅在*是独一无二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也为世界所公认,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水系绵延数千里,独特的自然风情,孕育出浓郁的线形文化景观,如果再加上还未被很好发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就更加丰富。如果将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对*历史发展的贡献相加,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长城媲美,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消退,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正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不复存在。

  小题1:大运河是*的一个奇迹,请从两方面概括它的价值。(4分)

  小题2:2006年3月“*”上58位*委员联合向全国*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4分)(1)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2)运河申遗需要做哪些工作:

  小题3:阅读链接材料,请你依据示例样式为“运河骑游节”拟写一个宣传语(不超过20字)(2分)

  【材料链接】通州区*年为弘扬运河文化。以大运河北起点为开端,向南依次建设了运河河源段、运河古韵段、运河时风段和运河山水段四个景区,意向分别展现岛影、塔影、楼影和林影。沿河建设60公里“运河绿道”,每年举办亲水绿道骑游节,市民们骑着自行车,既锻炼了身体,又*距离欣赏了大运河的旖旎风光。示例: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

  参考答案:

  小题1:要点:(1)从古至今连通全国南北的交通运输作用(2)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2:要点:(1)*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重要人类遗产;具有极丰富的研究价值。(2)恢复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保护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分,每小题2分。

  小题3:示例:①游百里运河,赏千年文化②塔影楼影看通州,岛影林影赏新城③运河绿道展雄风,通州新城创文明 2分,句式整齐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这里从“交通”和“政治、经济、文化”两大方面来阐述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主要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从具体文中具体语句中选用词语或组织句子。学生了解文本内容,明确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依次说明本文说明对象特征即概括将运河申遗的理由和运河申遗需要做的工作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拟写宣传标语,只要能围绕以下三点:一紧扣主题、二用语简明、三有号召性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收力。

  参考答案:

  1.A项。(3分)

  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

  2.D项。(3分)

  A项中的“虹桥修禊”说的是王渔洋,不是石涛。B项中的“荒谬”,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扬州富翁的烧钱做法很荒谬,但事情是真实的。C项中的颇似莲花绽放的形状,在原文中指的五亭桥的形状,而不是卷洞的形状。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4)

——《鸟》节选的阅读理解及答案3篇

  阅读《鸟说》一文,完成后面小题。(14 分)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1)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2),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3),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4)不深山之适(5)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注释(1)即:走*,靠*(2)掬:用手捧,盈掬:这里指用手满握。

  (3)鵱:音构,鸟卵。这里指幼鸟。(4)奚:为什么。(5)适:到……去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 (2)雌者覆翼之( )

  (3)鸣乃已( ) (4)见辱于人奴以死( )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桂之上日有啁啾者何陋之有(《陋室铭》)

  B.雏且出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C.即而视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以一*板按其面(《活板》)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1分)

  其 旁 有 桂 一 株 焉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小题5:本文和《马说》在写法上相似,都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1:(1)做巢 筑巢 (2)盖、蒙 (3)停止 (4) **

  小题2:D

  小题3:其旁╱有╱桂一株焉(1分)

  小题4:

  (1)问周围的人(它的去向),原来是某人(屋主)的童仆把它们抓走了。

  (2)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

  小题5:托物寓意(1分)

  《马说》抨击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1分)本文告诫有识之士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所去发展。(1分)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巢”的用法,名词作动词。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中的“之”分别解释为:的;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中的“且”分别解释为:将要;况且。C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承接连词;并且。D项中的“以”解释为: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他的旁边有一株桂树。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则”的意思。2句中“县官”“遗”“患”的意思。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马说》的写作方法,可知是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情,,分别写出二者的寓意即可。

  课内阅读。

  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草木气味,没有闻到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父亲又说:“听,鸟要唱歌了。”

  我们刚坐下,鸟就唱了起来。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我奇怪地问:“为什么?”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

  打中( ) 中心( )

  2.从文中的哪些部分可以看出父亲很了解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ong zhōng

  2.父亲会看动静,听声音,了解鸟的生活*性。

  3.因为父亲对鸟的一切了解得太多,所以要是猎人的话,就会把鸟打掉。

  鸟

  齐桓公称霸后国家很强盛。后来到了齐景公做国君的时候,齐国出现了一个很有才干的相国,他的名字叫晏婴,又叫晏*仲。他()有丰富的知识,()聪明机敏。他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敢于批评国君的错误,是齐景公的主要助手。老百姓都尊敬地叫他“晏子”。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是几天后,那只鸟就飞了。齐景公气坏了,要亲手杀死烛邹。晏子丫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让他死得明白。”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板着脸,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这是第一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这是第二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人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这是第三条。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接着,走到晏子面前,拱手说:“若不是您的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呀!”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2.齐景公的鸟是由()照顾的。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5)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 30句菁华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2、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3、(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4、(1)学*勤奋(1分),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1分)。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6、幼时借书抄书的勤劳辛苦;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7、第①段中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2分)

8、第②段对“同舍生”的穿戴作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2分)

9、译文: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10、开放题,只要学生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在生活和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树立目标,有所追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充实而快乐的。为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示例二:只要心中有追求,生活中诸多困难与痛苦,我们都能坦然面对。(云南省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2、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5、D

1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18、B

19、答案: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0、答案:给予,赠送放下难道用

21、答案:①他们如果还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

2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5、从选文来看,宋濂与王冕在从师问学的经历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6、①宋濂是主动百里上门求师,因为其热情、谦虚和执着终有大成。②王冕是因为苦学而被名师看中,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通儒。

27、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29、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30、①因此;②两次。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6)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优选【十】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弱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客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援疑质理__________

  (2)色愈恭,礼愈至____

  (3)以衾拥覆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余”幼时家贫,却能够“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余”从师的“艰”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引、提出

  (2)周到

  (3)被子

  (4)腰佩。腰,用作动词。

  2.(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余”向藏书之家借书,并抄录;由于遵守还书时间,所以藏书之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余”;因此能够“遍观群书”。

  4.从师的路途艰苦,没有鲜肥美昧的.东西可以享用,没有华丽保暖的衣裳。

  (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6-7题(8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4分)

  【答案】

  6、(4分)

  (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7、(4分)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1分)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1分)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属:撰写。②进士第:考取进士,又叫进士及第。③翕然:形容一致 ,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意思是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2分,任选4个作答)

  ⑴ 无从致书以观( )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⑶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⑷ 颐既觉( )

  ⑸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⑵ 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19.选出下列对两文有关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A.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D.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20.两文都写到了天气的寒冷,但是它们的写作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甲】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

  【乙】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 ”,

  其写作目的是 。

  参考答案:

  17.(1)买到书籍。(2)请教。(3)书信。(4)已醒,睡醒后。(5)拜(他)为师。(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8.(1) 因此别人大多把书借我,我因而能看遍所有的书。(2) 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9.C。 (2分。)

  20.【甲】: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目的是突出自己学*的刻苦;

  【乙】:句子是“则门外雪一尺矣”,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4分。意对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

  【小题1】解释划线词。

  ① 录毕,走送之( ) ② 同舍生皆被绮绣 ( )

  ③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小题2】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jB.益慕圣贤/之道C.腰/白玉之环.D.门人弟子/填其室

  【小题3】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答案

  【小题1】①( 跑) ②( 通“披”,意为“穿”)③(越发,更加)④(交游,结交)

  【小题2】B

  【小题3】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②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小题4】①刻苦学*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中的古今异义和字词的活用,“走”“与游”与现代含义是不同的,“走”古义为“跑”,“游”为“交往”。“被”是通假字,通“披”。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所学课文比较熟悉。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古今异义和字词的活用,要了解本义,更有了解在句子中的意思,*时学*要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小题2】

  试题分析:B句“益慕圣贤之道”,“慕”是动词谓语,“圣贤之道”是“慕”的内容,是宾语,不能拆读。应该是“益/慕圣贤之道”。

  考点:古文朗读节奏划分


《序》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扩展7)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及答案(10)份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是:

  ②主人日食 再: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中“余之专”指的是哪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案:

  13.①因此;②两次。

  14.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15.宋濂因为家贫无书可读,不得不借书、抄书来读;为了读书,宋濂常常跑到百里之外求师;宋濂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安于清贫,不慕富贵,一心求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2分)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诚然,卿不朕欺。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2分)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评分:共2分。每对一处得1分。

  2.(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评分:共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评分:共2分。每空1分,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5.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俟其欣悦________ (2)持汤沃灌_________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计日以还 B. 从乡之先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而承天子之宠光

  C. 是肤皲裂而不知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久而乃和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4分)

  答案:

  15.(1)等待,等到。 (2)热水

  16.B

  17.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18.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等到 ③热水 ④腰佩

  【小题2】D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4】①刻苦学*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只要在日常学*中加强记忆,就可直接解答此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以”因此/做为;B项中“之”助词,无意义/代词,千里马;C项“而”转折连词,却/承接,因此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因为来自课内文言文阅读,这些句子在课内都理解了,难度很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题在日常学*和复*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训练,考生应该不费什么时间就可以将本题解答完毕,因此日常学*和复*时对新课标规定的'必考篇目还是要认真复*,多做练*,以利于掌握扎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一日与游酢①见颐②,颐偶瞑坐,时③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杨时列传·程门立雪》)

  注释:①游酢:人名,北宋时文人。②颐,即程颐,北宋著名理学家。③时:人名,杨时。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遇叱咄 或:

  (2)主人日再食 再: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 文段【甲】结尾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读了文段后,你认为作者求学的艰辛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4. 文段【甲】中的宋濂与文段【乙】中的杨时在求学的过程中,对待老师的态度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种师生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答对一个词语得1分)

  (1)有时候 (2)两顿

  2. (共4分,写对一句得2分)

  (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穿着旧棉袍破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人家的想法。

  3. 幼时借书抄书的勤劳辛苦;成年后从师求学的艰辛。(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4. 宋濂和杨时对待老师都是毕恭毕敬。(大意对即可,得1分)

  评价示例一:我赞同这种师生关系。老师是长辈,是学问的传授者,学生对老师毕恭毕敬,学生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评价示例二:我不完全赞同这种师生关系。师生应是*等的朋友关系,这样才能沟通心灵,发挥更大的潜能。(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共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清朝艺苑》)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不敢稍逾约( )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