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

日期:2022-01-14 08:00:14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1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中产生的。不努力学*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中产生的。不努力学*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的缘故。从师学*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中产生的。不努力学*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2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王①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但当涉猎(2)即更刮目相待(3)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4)术未尽也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此君之所以后也。

  9、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

  10、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4分)

  答案:

  7、粗略地阅读 重新 向 穷尽,完尽。

  8、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9、 蒙乃始就学。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0、我们只有不断地学*,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11 、(鲜花)在重要性上终究逊了一筹; 是我生命中的真爱。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

  晋*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6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 (4)及鲁肃过寻阳( )

  (5)恐已暮矣 ( ) (6)盲臣安敢戏君乎 ( )

  【小题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分)

  【小题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小题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5分)

  (1)“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小题5】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分)

  答案

  【小题1】当权,当道 粗略地阅读 用 到 担心 怎么、哪里

  【小题2】吴下阿蒙(0.5分) 解释: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1分)

  刮目相待(0.5分) 解释: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1分)

  【小题3】①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②小时候喜欢学*,犹如白天刚刚出来的太阳。

  【小题4】(1)拜蒙母 与蒙结友(1分) 一方面说明了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1分)另一方面也是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军中多务(事务多) 恐已暮矣(年纪大)

  【小题5】从热爱学*,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当涂、以、过”结合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分别译为“当权”“用”。“到,经过”。“涉猎”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应译为“粗略地阅读”。“安”是文言文中的固定用法的词语,译为“怎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时的学*中应有积累,不仅知道其出处,更应知道其意思。一个是“吴下阿蒙”,出自“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另一个是“刮目相待”或“刮目相看”,出自“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对于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更要重视,不仅知道出自哪个句子,还要知道它们在原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做到知其意且会运用。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士、三日、少”等,“士”在句中应译为“读书人”,“三日”不是实指,应译为“几天”。“少”应读四声,译作“小时候”。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第一问在原文中提取“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均可。第一问第二步,从鲁肃的行为可知,吕蒙才略的长进惊人,鲁肃发自内心地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愿意与之结交。第二问在原文中提取语句作答即可,第一篇中可提取“军中多务”,第二篇可提取人物的语言“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当然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作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干共几步,按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首选使用原文语句。需要概括作答的,要结合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根据关键语句,拟出切题的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两文都是谈学*的,共涉及四个人”可知,我们应从学*的角度谈体会。理解题干和文章内容可知,从四个人的身上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从吕蒙、晋*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要热爱学*、珍惜时间、虚心听取他人建议的启示,从师旷、孙权的身上可得到要善于引导别人的启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点评:要大胆表述自己的感悟,根据原文内容,从人物的言谈、行为,事件的结果等当中得到启示,借用原文中的信息,组织成自己的语言,把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表述出来。注意切题做答,语句通顺。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1)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篇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1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2

  四、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分)

  8.选出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本诗开篇以设问提起,写出了诗人远望泰山雄奇壮阔生发的感慨。“青未了”突出了泰山苍翠、连绵不断的特点。

  B.“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自然赋予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使大自然似乎有了感情;“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写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荡漾,归鸟进入视野,时已薄暮,诗人顿觉眼界大开。

  D.“凌”字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极顶,远望“众山小”时的豪迈之情,体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成就伟业的远大抱负。

  答案:

  8、 【解答】ABC.正确;D.有误,“诗人登临泰山极顶”赏析有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这里的“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说明诗人并未登临泰山极顶。故选:D。

《望岳》阅读练*及答案3

  【原文】:

  望岳①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③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④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④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nbs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凌: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②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上一页[1]距离是自远而*,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跃上看

  21.六景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2)

——《清欢》阅读练*及答案3篇

《清欢》阅读练*及答案1

  六、议论文阅读(完成21~24小题,共9分)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的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才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消极退缩,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 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 文章开头举苏轼的事例有何作用?(说出两点)(2分)

  24. 生活清淡、简单,但能保持自己的操守,甚至更有所作为,成就显著。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2分)

  答案:

  21.清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答“人生有味是清欢”可得1分

  22.①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②论证论点是:清欢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③作用对比论证:使论证突出强调,鲜明有力举例论证:使论证真实具体有说服力。(方法+论点+作用,各1分)

  23.①引出论点②作论据③激发读者兴趣(每一点1分,多答不加分)

  24.(人物+成就或精神思品)陶渊明虽归隐田园,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贝多芬虽双耳失脱,但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孟子》二章第二章列举六位名人都可以。

《清欢》阅读练*及答案2

  人生最美是清欢

  林清玄

  ①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特别是在复杂混乱的现代,回归单纯是日趋困难了,必须舍离的东西太多,必须放下的俗物太多,必须断爱的情感太多……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吧!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③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笑话。在喜乐的日子,风过而竹不留声。在无聊的日子,不风流处也风流。在苦恼的日子,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楼台。

  ④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

  ⑤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等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

  ⑥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我认为,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当我们心怀柔软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生命也像是在走钢索或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立了坚强。人生经历的所有挫折,都是开启智慧莲花的淤泥。

  ⑦有时候,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因此,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里,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和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时光里流走。只有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才能开启智慧的莲花。只要我们认清字是写在水上,就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⑧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禅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仿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

  ⑨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种欢喜就好了。每一缕阳光都有欢乐,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头来,看一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

  ⑩这时我知道了,能够以清欢的心生活着,真是世间幸福的事。

  练*:

  8、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9、第⑥段说人需要窗子和镜子,又说“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为什么?

  10、第⑦段中“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比喻相当精妙,请赏析。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人生态度的意义。

  答案:

  8、第①段开篇直接点题,首先从“生活姿态”“寻找自我”“人生境界”三个层次解释“清欢”,确立了全文的结构思路,继而用对比性文字描述了清欢生活的直观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清欢生活的喜爱之意,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9、窗子和镜子是比喻说法,是说人需要认识外部世界,也需要认识自己。然而,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根本还是取决于人自己的心态,所以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

  10、“字”是用做记录和固定记忆的,而“水”又是流动不定的。将生命的历程比作水上的字,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人生记忆的转瞬即逝。这一比喻提示人们要回归自我,主掌自我,保持清欢的心境。恰切地呼应了本文的主旨

  11、本文所主张的“清欢”的人生态度是有价值的,这一主张自陶渊明以来就一直被知识分子所推崇。在当下繁乱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被功利、欲望和诱惑所羁绊,在富足中感受到的是压抑、困惑、紧张。因此,学会过“清欢”的生活是万分必要的。只有秉持“清欢”的人生态度,放下心灵深处冗余的负担,纯净灵魂,放松灵魂,才能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清欢》阅读练*及答案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清玄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杂乱。

  ⑧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_____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_____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_____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_____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厅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⑨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⑩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明,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此言极是。——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1.请从文中选择适当的词语或句子为本文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参照前面的句子,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边句子中空缺的名词各归原位。

  备选名词:A.身 B.鼻 C.耳 D.舌

  句子: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_____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_____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_____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_____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

  4.请用“清”组成三个不同的双音节词,来分别解释作者在第⑤⑥⑦段中所向往的“清欢”具体指什么。

  “清欢”在第⑤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⑥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⑦段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

  5.清朝画家盛大士说: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难道说“机智”和“高雅”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吗?请你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积累链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最后两句以飞旋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请你默写出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欢》;或《人间有味是清欢》

  2.示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落寞遗憾。

  2:“花间一壹酒,独酌无相亲”的孤独寂寞。(诗句引用无误,诗句情感基调把握准确,句式与原 句相同,)

  3.C B D A

  4.清静(或清净)清淡清洁(或清爽)

  5.这里的“机智”与“高雅”并不矛盾。因为本文中的“机智”并没有“机敏”“智慧”之意,而是“世故”“市俗”“势利”“狡黠”之意,所以说,“凡人”多一分“世故”“市俗”“势利”“狡黠”,自然就会少一分“高雅”。(能抓住“机智”的语境意义自圆其说即可)

  6.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3)

——《春》阅读练*及答案9篇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 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 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 “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 “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 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 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 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 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 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 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 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 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 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 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 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 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 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阅读题:

  1.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4.从空司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5.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答案:

  1.(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2.(2分)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3.(6分)CF(一项3分)

  4. (3分)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5. (3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6.(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望岳》与《春望》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两首诗围绕“望”字展开。《望岳》中作者望到了巍峨秀丽的泰山,表现出诗人①的人生态度;《春望》中作者望到了破败的长安城,表现出诗人②、思念亲人、悲己伤时的`情感。(每空限填4字)(2分)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围绕“望”字着笔,远望、*望、凝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情怀。

  B.《望岳》颔联中“钟”字,把大自然人格化,它慷慨地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身上;而“割”字则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C.《春望》颔联中“感时”紧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伤时局,见花开伤心;“恨别”领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怨恨离散,闻鸟鸣惊心。

  D.《春望》尾联由国破家亡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的愿望。

  7.在古代诗歌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鸟,诗人借鸟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伤感悲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了满怀豪情;“,”表达了喜悦之情。(2分)

  答案:

  5.答案示例:①积极向上②忧国忧民(2分。每空1分)

  6.答案:D(2分)

  7.答案示例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春从心出

  刘心武(16分)

  ①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②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③当*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通过人世的纷乱,自我的颠沛,以痛苦的失落、无奈的损减,当那岁月梳蓖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④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A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⑤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B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⑥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C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衰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D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0.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第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___▲______

  12.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好像扯远了,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谈谈理由。(3分)

  13.著名作家刘心武一直很注重遣词用语,此文也不例外,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请在文中A、B、C、D四处任选一例动词,结合具体内容简析它的妙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3分)①在没有演出的剧场,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②对旧照片窥欲久盛衰。③以往和如今买书的不同经历。(一点一分)

  11.(3分)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一点一分)

  12.(3分)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情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起了议论。(结构与内容各2分)

  13. (3分)如:动词“蹦”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这些错别字出现是多么的生硬刺眼,像石头一样硬邦邦地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破坏了我们阅读的兴致。(答题要求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具体表现在哪里,占两分;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占一分)

  14.(4分)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得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引用原文——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得两分。要答出“春”的含义即一种青春,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有质量的生命)

  (二)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蜀中春暮

  (唐)郑谷

  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

  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

  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

  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

  22.第三联中的“杜宇”这一意象常蕴含着悲苦之情,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2分)

  23.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春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啼血猿哀鸣

  23.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明珠暗投的悲伤;第二联借景抒情,心塞云漫不见长安,花落空山,脚踏阆州。表达了仕途阻塞、怀才不遇的愁苦;尾联写常年漂泊,仿佛偏爱浪游在外,反语自嘲,表达了羁旅无归的无奈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4)

——《渔家傲·秋思》阅读练*及答案3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答案: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 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3分)

  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9–10题。(共4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画线句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2分)

  10.卢纶《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与本词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都写到“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二)(共4分)

  9.①答案:夜寒霜重②答案:思念家乡(愤懑不*)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卢诗借单于像雁群南飞一样仓皇逃遁,表达了边塞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范词借“雁去无留意”抒发了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凄凉悲怆的情感。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 备 森 严 的 特 殊 背 景,反 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5)

——《父亲》阅读练*及答案 (菁华5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7分)

  父亲坐在黑暗中

  (美国)杰罗姆?魏德曼

  父亲有个怪*惯,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黑暗里。有时我回家很晚,家里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进屋,在漆黑一团里脱衣上床。睡前我有上厨房喝一杯水的*惯。我赤脚走路,没有弄出任何声音。我进厨房的时候,差点给父亲绊了一跤。父亲穿着睡衣睡裤,正坐在厨房里的椅子上抽烟斗。

  啊,是爸爸。我说。

  啊,是你。

  爸,您为什么不上床?

  我就去。他说。

  不过他还是坐在那儿。我睡了一大觉醒来,发觉他还坐在那儿,吧嗒吧嗒抽烟斗。

  ①我在房间里读书,我听见母亲进屋就寝,听见弟弟上床,听见姐姐进来,卸妆梳洗,窸窸窣窣,她忙完后周围一片寂静。一会儿,我听见母亲跟父亲说晚安。我继续读书。过了一会儿,我口渴了,去厨房喝水。我差点儿又一次被父亲绊倒。

  有好几次他都是这样地使我吃一惊,我忘了他会坐在那里。

  爸,你不睡觉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他回答。

  那么这是在干什么呢?

  我想象了所有可能情况。我家不富,但父亲为钱而犯愁时,是不会不声不响的。不可能是为了自己身体,因为若身体不好,他也不会沉默寡言的。我们个个身强体壮。那么会不会是想念他的兄弟,会不会想他的父母亲?不过他们全死了。而且他也不会那样绞尽脑汁细想他们的。我说的绞尽脑汁细想,那不是真的,他不会冥思苦索。他看起来甚至从来不曾好好想过什么。他看上去显得太*和了,唯其太*和以致他不大冥思苦想什么。父亲的行为着实使我不安。

  他为什么会坐在那里,与黑暗为伴呢?是不是他的脑子不如从前一样管用了?他看起来甚至并不比五年前更老。每个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人们都说他保养得很好。尽管如此他却在深更半夜独自坐在黑暗里,抽烟想心事,眼睛眨都不眨,盯视前方。

  终于,我生气了。

  爸爸,出了什么事情?

  没事,儿子。什么事情也没有。

  但是这次我决心打破砂锅问到底。

  那么为什么一直坐在这儿,冥思苦想到深更半夜?

  儿子,那是休息。我喜欢。

  我无言以对。明天他还会坐在那儿的。我还会被困扰的。

  呵,爸,您想些什么呢?什么事情使您烦恼昵?您在想些什么?

  没什么事情使我烦恼。我很好。那真是休息。就那么回事。去睡觉吧,孩子。夜已深。屋外街道阒寂无声,屋内一团漆黑。我轻轻地上楼,楼梯吱吱发出声响。

  我脱下衣服,然后又发现自己有点口渴。我赤脚走到厨房间。到之前我就知道父亲准在那儿。我能看见父亲弓背坐在愈发漆黑的黑暗里的身影。他坐在同一张椅子上,他的胳膊肘支在膝盖上,嘴里叼着熄火的旱烟管,眼睛一眨不眨直盯着前方。他似乎不知道我在此。他没有听见我进来。我静依门框,注视着他。

  ②万籁俱寂。但深夜里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声息。当我一动不动站着的时候,我开始留心谛听。冰箱上的闹钟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夜空里间或传来一辆机动车穿街过巷的隆隆声;街上的废纸被微风吹起,窸窸声隐约可闻;人们窃窃私语之声如轻柔的呼吸,此起彼伏。嗯这一切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奇妙而又特殊的感觉。

  口渴使我从沉迷中醒来。我轻松愉快地走进厨房。

  喂,爸爸。我说。

  啊,儿子。他说。他的声调很低,声似梦中呢喃。他并未移动身子,也未停止聚精会神的凝视。我找不到水龙头。窗外路灯的暗淡光影只是使屋里显得更暗。我够着了屋中央的一条灯绳。我拉亮了灯。

  父亲身子一阵痉挛,仿佛被什么东西咬了一口。

  爸,出了什么事?我问。

  没事,他说,我不喜欢光亮。

  我把灯关上了。我慢慢地喝水。我自己对自己说,我必须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

  为什么你不上床?为什么你这么晚了还坐在这?

  这样对我挺好,他说,我不*惯光亮。我做小孩子那阵在欧洲,那时我们没有照明灯。

  我的心里跳了一下,我快活得连气都屏住了。我想我明白了。我想起了父亲少年时代在奥地利的故事。我看见房梁很宽的那种小吃店,我祖父呆在栅栏后面。天已晚,顾客散尽,而父亲也打开了盹。我看见那张烧着煤块的睡炕,火苗呼呼窜动着。那间屋子已很暗,且变得愈来愈暗。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蹲伏在一堆放在一个大壁炉旁边的嫩树枝上,他被照亮了,眼睛一眨不眨地呆望着炉里的灰烬。那个男孩儿就是我的父亲。

  我想起了我静静地立在门边注视着父亲时所感受的那些愉快时刻。

  爸,您的意思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您坐在黑暗里只是因为您喜欢吗?我发现,我要压抑声调中不断增加的快乐似乎挺难。

  当然是呵,我不能在灯光底下想事。父亲说。

  我放下了玻璃杯,转身回房间时对父亲说:晚安,爸爸。

  晚安!父亲回应。

  不多久我又回来了。爸爸,您想些什么呢?我又问。

  他的声调似从远方传来。声音很轻,且是老调重复。没什么,他说得很柔和,没什么要紧事。

  (选自《外国超级短篇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朱佳良译。有删改)

  小题1:面对父亲坐在黑暗中这一行为,我经历了哪些情感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小说画线①处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联系上下文,探究文中②处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对人物的多种描写手法,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

  小题5: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父亲坐在黑暗中含义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父亲几小时坐在黑暗中抽烟和沉思,让我感到惊讶和不解。

  ②几次询问,几次催促,父亲依然故我,这让我感到不安与担忧。

  ③我决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但却不能真正明白父亲,这让我很生气与困扰。

  ④最后,我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这让我感到轻松和快乐(或愉快)。(每点1分)

  小题1:(1)特点:属于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听觉描写家人依次就寝的情况。(写出一点即可,1分)

  (2)作用:(内容方面)烘托夜深人静(1分)突出父亲坐在黑暗里的*惯(1分)(结构方面)为下文我的担忧询问做铺垫。(1分)

  小题1: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营造出宁静、美妙而迷人的意境(答氛围也算对);暗示情节将出现转机,或者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烘托我轻松愉快的心情。(3分,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小题1:通过侧面描写:写出父亲身体健康;神志清楚;外表*静、快乐、没有忧虑;(1分,意思对即可)从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苍老孤独、慈祥温和(1分,写出1点即可)同时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可以看出父亲向往宁静、喜爱回忆、内心充满无人理解的孤独(1分,写出一点即可)

  小题1:示例: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3分,写出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1:根据情节的变化,理解我情感的变化过程,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了解侧面描写的特点,明确侧面描写在小说中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组织。

  小题1:观察语句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写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在内容上是细腻传神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各种神奇的声音。

  小题1:学生能结合小说的描写手法来谈,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总结人物性格合理即可。

  小题1:父亲坐在黑暗中 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父亲喜欢坐在黑暗中,独自一人静静地抽烟、沉思;年老的父亲更喜欢活在对往日的回忆里,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父亲到了晚年,进入一种宁静、孤寂、落寞的老年生存状态;年老的父亲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别人很难理解;我们要给予老人关心、理解和尊重。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节日

  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摘自《青春潮》)

  1.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3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阅读练*及答案3篇(扩展6)

——高中语文《品质》阅读练*及答案

高中语文《品质》阅读练*及答案

  格斯拉先生的店房朴素安静,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是模范品,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一个人年纪大了而又荒唐起来以至于赊账的时候,也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因为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过了一会儿,看到他从店堂二楼楼梯口往下边望,随后听到一阵喉音,以及趿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

  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我继续坐在木椅上欣赏皮革的香味。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他边说“再见”,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

  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我定了许多靴子,这些靴子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想起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我再去那里的时候,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靴匠的名字。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不久,我到国外去,过了一年多回到伦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衰老极了,看了叫人难过。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做的靴子好极啦!我差不多一直穿。”他细看我这双皮靴,把手放在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靴子非常合脚。“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说:“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靴子送到了。我一双双地试穿,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始时格斯拉先生鞋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几双靴子非常美观,后来靴子失去了原有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这形象地表明格斯拉先生鞋店的境况今非昔比。

  B.小说中的“我”多次说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结实”,又说“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实则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

  C.格斯拉先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严肃、僵硬,因此,人们不敢赊他的账,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随意。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E.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靴匠格斯拉先生的形象,寄寓了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

  B“委婉含蓄地批评格斯拉先生做的靴子式样笨重难看”错误;C人们“走进他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格斯拉先生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E“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无情”不对,小说中“我”以及那名年轻人都对格斯拉先生充满关切、同情。

  (2)文中的格斯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格斯拉先生,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也有人认为小说隐含了作者对他的批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3分)A (2分)E(1分) BC不给分

  (2)【答案】

  ①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

  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每点3分,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

  (3)【答案】

  ①(情节结构)“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人物塑造)“我”见证了格斯拉先生的鞋店逐步衰落的过程,对格斯拉先生的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格斯拉先生的形象;③(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每点2分)

  (4)【答案】

  观点一:表现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赞赏。

  ①从标题看,“品质”既指他所做的靴子的品质,也是指他的人品;

  ②从周围人的反应看,人们“决不赊格斯拉先生的账”,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就像走进教堂那样,表现了人们对他技艺和人品的尊重、敬畏;③从细节描写看,他的“靴子梦”,他对皮革的赞美,都表明了他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对理想的痴迷。

  观点二:隐含了作者对格斯拉先生的批评。

  ①从顾客的角度看,他不够热情,而且做靴子用时太长,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因而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②从时代发展看,他的经营方式刻板、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③从小说结局看,他不知变通,在竞争中被人兼并收购,终至饿死。(评分标准: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每点2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