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心得体会 >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5 00:00:00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1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来学*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和提升,但学*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生活的教学生态。“学*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反而是学生学*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2

  3月20号,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岗前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今天丰宁市的五位名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他给我们谈到,目前的教育趋势是生本教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谈到18年的高考,即将只是考数学与英语两科,其他科目的考核都在*时,所以,他大力倡导我们这些实*生大胆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听完五位名师的解说,我感触颇深;虽然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生本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要推行生本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所实*的学校是丰宁实验中学,目前正在教高一数学;这里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就连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甚至分数的加减乘除都要理解好一会儿,要是推行生本教育的教学,能实行得了吗?生本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那对于基础这么薄弱的同学,我有点担心我的课堂实行不了。培训完之后,晚上回到学校,我跟我的指导老师交谈了培训完的感受;他说,目前在我们学校要实行生本教育,还非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基础的太差,第二是学校实施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3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20xx年秋季开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育才实验学校初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要学*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

  走进教室之前,在李卫林老师的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

  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课。此前,他曾接受过一些“生本”理论培训,也观摩过一些“生本”课堂,但他还是不免有些疑虑:“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这样的课堂怎么掌控?依靠学生,他们能行吗?

  读完课文,他试着问学生:“这篇文章,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

  学生说:“课文里写着:‘不要把老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为什么德国人这样看待他们的老师?而我们却不是?”

  “还有,‘不要过分用功’!这跟我们*人也不一样!”

  “‘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这么说?”

  课文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如此新鲜和惊奇,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这时李卫林提醒说:这些问题,都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学生马上追问:“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于是李卫林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角度去查找资料、写作,期限是1个月。

  没过几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着他们的提纲给老师看,有关注中西教育差异的,有关注文化传统差异的,有关注民族精神差异的,等等。不到一个月,各小组都交来了他们的论文,每篇都有1万多字,角度各异,材料丰富,写得像模像样。

  这成为李卫林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他说:“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水*。从那以后,我开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开始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

  从此,他更加放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出于讨论和辩论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精准地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觉”地加大了课外阅读量,有的甚至已经在读《*古代哲学史》。在学校的网站上,李卫林专门为学生建立了读书论坛,他们每星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交流读书感悟。

  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在深圳市沙河小学,从学生识字到学课文,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

  学生识字,靠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个字有什么特点?我是怎么记住的?许多难字,被学生自己编了好玩的故事,连老师听了都拍案叫绝。

  学课文,就以学生谈感受为主。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使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引用动人的故事、睿智的名言来佐证他的观点,就会带来同学、老师的热烈掌声和由衷敬佩。那是一种非凡的成就感,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扩大阅读的力量。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学生开始读世界名著,其涉猎之广,让老师惊叹。

  “传统上非常重视的语法教育、字词解析、段落划分等,我们一点都没搞。上课就是以学生的阅读和谈感受为主,把课外阅读内容迁移到课内来。”四年级语文教师胡梅说:“我们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量读写、感悟,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的本真和核心。”

  胡梅也从来没有辅导过学生的写作,可是大量读写之下,“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这给胡梅带来很大的快乐,“学生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我很想找个人倾诉!”

  有一次,她把学生的一篇*作挂到网上,4天时间竟有了8000多次的点击率,还有60多个回复。更让她得意的是,很多网友在赞叹之余,都忍不住质疑: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可能是四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

  精彩的课堂讨论,大量的阅读,在“生本教育”实验班里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人均自主阅读量已达到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高中生阅读量的2倍。大量阅读带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前10名里华阳小学就占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学校呢。

  经常深入学校,不断看到这些由学生创造的“奇迹”,郭思乐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学*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周伟锋,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四中,1995年开始上郭思乐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班。郭教授的课上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去听,号称“‘生本教育’最忠实的追随者”。

  当时的广州四中,是个破破烂烂的“四类校”,他们的学生,是重点高中招完了剩下来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周伟锋感到自己压力很大。

  在进行用“生本教育”方法实验的第一个学期,他的学生看起来比别的班都要“差”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别人,课堂上还“乱哄哄”的。但到了高二和高三,“学生的学*热情,根本没办法挡”,几个*行班也再不能跟他们相比。

  最后高考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广州市。周伟锋所带的两个文科班,数学*均成绩超过了广州市最有名的重点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数学成绩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都出在他班里。

  震惊之余,很多人猜测:那样的生源,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教师还不得“拼上命”啊。

  而周伟锋的“轻松和悠闲”,却令人大感意外。

  他说:“我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新课,不超过15分钟。复*课,不超过10分钟,很多时候不超过5分钟。我把很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

  “提高学*成绩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反复地机械训练,也会有效果。但我们不同,我们‘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兴趣就会空前提高。”

  事实上,周伟锋从来不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那些定理和例题,而是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他也很少检查学生的作业,而他们却以极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学生的学*成绩是值得赞叹的,但那仅仅是“能够测量”的部分。至于学生对数学魅力的沉醉、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无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来积极、自主的学*生活,却是一张试卷无法反映的!

  随后的几年,周伟锋不仅被评为“广东省名教师”(整个广州市只评了8个人,他是唯一的数学教师),还成为校长、广州市人民*督学、市*、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社会活动很多,但一直还带着两个班的课。

  这时,有人向周伟锋提出:“你能够做到,是因为你太优秀了。我们可做不到。”

  “难道,这个办法只有我能用吗?”周伟锋在心里问自己。

  20xx年秋天,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找了两个成绩中等的实*生,在高一教了一个学期。每节课,周伟锋只坐在教室后面,评点一下该怎么教。一个学期之后,他们结束实*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两个实*生,又教了一个学期。

  尽管三个学期中,有两个学期都是实*生在教,而学生们却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内容。他们立即参加广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就超过了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等高考时,他们的*均成绩大幅超过了全市6所重点高中的校*均成绩。

  这次“实验”,让周伟锋有了说话的底气:“连实*生都能做,还有谁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你只要认同这一点,什么样的生源、什么样的师资都可以放开手脚去搞。”

  *几年,周伟锋在广东省内外做了不下100场报告,“不遗余力地介绍、推广‘生本教育’”。作为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在四、五千名数学教师中施加影响,努力使他们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广州市的数学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时候是第10名,现在却稳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这样,周伟锋和他的同行们,在课堂上饯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同样的轻松和悠闲,战胜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义”。

  对此,郭思乐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相反,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者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学*心得

  几种教学理念:

  1: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

  2:问学生:“3乘5等于多少?”

  3:大胆的对学生说:“3乘5等于14”(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现在我们正在实践开放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通过合作学*,发现新知,理解新知。但真实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为问题设计的不到位,引导学生不够恰当,在计划的时间内不能完成计划的任务,到头来合作成了一种形式,免不了老师一讲。这样长期下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在停滞不前,学生的思维、合作和表达等能力,也没有质的变化。教师的三种教学理念在我心中激烈的碰撞,也让我的思绪回到我的课堂,实验这么长时间以来,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到底有哪些提高,经常的因为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或不会运用,一气之下,又站上了那神圣的讲台,自我感觉讲得透彻到位,学生在练*中即能很快的、很准的解决问题,可时间一长,又回到了从前,这时候心情是很失落的,反思其原因,是教师根深蒂固的没有改变教学方式的原因,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运用了,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孩子一个发展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

  生本教育的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的讨论。(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真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提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兴趣就会空前提高。”数学课上,教师要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把*还给学生)

  “插秧”与“抛秧”教师时常会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思维倍局限了,时间一长,学生也想不出什么了,后来就懒得去想了。(我们要努力变“插秧”为“抛秧”。)

  复*课的上法:“先出一些稍有陷阱的*题,在课堂上重点讨论其中出现的问题,10分钟后,在小组里讨论,答案不一致的谁的对,互相说不服的用红笔重重的画上三角号。然后,小组汇报:向大家介绍”最困难、最容易错的一道题。”(孩子们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我试着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却支支唔唔不开口,逼*了就说我没认真读题。)

  “新错误观”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评研”体现了对儿童学*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在小组内互评互改,效果比较好,但个别差生会稀里糊涂的把正确答案抄上,还是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原因。)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

——生本教育实*心得体会 (菁华3篇)

生本教育实*心得体会1

  4月6-9日有幸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修班为期4天的学*,学*学间,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两场专家报告和7节生本示范课,收获良好,感受至深,回来后,认真《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体会。

  一、首先是学生们获得了自主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学生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每个老师。

  二、其次是老师的角色得到了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课例,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在课堂上,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为他们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应该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 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地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这样才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生本教育实*心得体会2

  我对“生本教育”听来已久,但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生本教育”的精华所在并得到受益的还是在*期悉心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后。郭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经过*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 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老师、**学生、**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的。其次,他认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这就是他的“生态论”。也就是说老师提供的教育适合了学生学*的需要时,学生会表现为忘我地学*,他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

  师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把人们引入一个误区,学生学得好就是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差就是学生笨或是不认真学。生本教育的认识却是学生学得好是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忘我的学*,全身心地投入学*状态。反之,学生学得差,往往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这说明你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潜能的开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几万年人类进化历史的学*遗传基因。所谓的教得好与不好,是看你是否把学生的学*潜能开发利用起来。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引路、学*帮助、学*的激励的作用。

  师本教育的学生学*是靠老师的监督进行的,老师的监督对课内的学*是有作用的,但对课外的学*则收效甚微,根源是学生被动学*。生本教育的学生学*的动力靠的是学*兴趣,靠的是学*热情。课内课外的学*都是靠着这种内驱力驱动着,老师的作用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生本教育实*心得体会3

  20xx年XX月14日---16日,我有幸在神头中心小学参加了我乡小学教师业务能力培训研讨会,在这3天的时间里,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并听了我乡名师的相关报告,及有关县教研室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培训学*,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这一点值得学*。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台,提出学*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2)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菁华3篇)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1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我明白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更加适合新课改的需要,对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提倡学生自主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评价;(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掌握学*的方法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他们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做法作出相应的评价……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是强调学生小组学*,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价总结出最佳答案,整个过程中,小组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合理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小认识、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动笔、动手,阅读、积累是学生的每天必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则退居一旁,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新课改的背景下让教育走向了生本,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带来的巨大改变,无一不在体现着关注人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舒心。

  今后我将继续认真阅读郭教授的教育专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

  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

  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

  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兴趣以及学*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中,把学*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范文3

  通过这半学期的生本教育学*和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连体的主人,因此老师也就程了真正的组织者,观摩者。老师可少教,学生可多学。以前在课堂上,我们老师是唠唠叨叨一节课,学生没有太多说话,发言的机会。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而生本教育要求老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的教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我在课堂上总是像个老大妈一样,唠叨个不停,生怕学生们听不懂,反复地讲个不停,现在的我才感受到生本教育的好处,老师不需讲解的太多,只需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加以改正。

  生本教育的课堂是欢乐的,但我们刚刚接触带这一理念,学生,老师都还不太适应,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还不够,老师也还没有做好引导着,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完全放开。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改变。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自己也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自主学*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引导着。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3)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菁华3篇)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

  一、学*小记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的精彩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以及“人的起点非零”的学生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小立课程、宽作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若干观念,并提出了生本教育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郭教授在阐析中,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依靠人的学*本能。他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指向一个目标——使儿童可以自为,使我们可以全面依靠学生,从而实现天纵之教。 江苏丹阳六中的荆志强老师、广东增城市港侨中学胡首双校长及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龚雄飞校长分别就践行生本、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进行了培训报告。在报告中,他们列举了在生本教育课堂实践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理念、行为、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一连串的数据证实了生本教育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让人艳羡。 花都区育才小学两节生本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论: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有 困难找学生”。

  二、一点认识

  认识之一:我市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从最初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最基本的建模到入模、创模,变化是巨大的,脚步是坚定的。回顾高效教育,对照生本教育,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首先,“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它们虽然叫法不同,但从理念、模式上来看,有着相通互融之处。它们都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的主人”,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其次,高效课堂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出“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方式,“独学”就是学生个体的学,“对学”就是同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群学”就是教师组织、引领下的全班交流分享。这样的学*方式与生本课堂的学*方式是一致的;高效课堂的流程是“自学、展示、反馈”,与生本课堂重课前预*、重课堂展示是相一致的,是相通互融的。

  生本教育与我们高效教育模式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找一个切合点,把生本教育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之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生本教育中尤显突出。郭思乐教授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学*语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生本语文课堂没有了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的条分缕析,更大限度地容纳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所

  观摩的语文课《动物的节能术》中,对课文,学生学*的并不多,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展示交流中,即由文中的动物节能术引出其他形形色色的动物节能术,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与之相关的各种课外读物。这使得生本教育的语文不仅是一个学*某一篇课文的课堂,它课堂的容量是一篇课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分享到许多的相关知识。我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也不仅止于这节课,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动物节能术的文章,这是自主学*的一个开始,经过这节课的推动,让学生能在课后更有兴趣地寻读这一类型的课外读物,这是学生自主学*的一个课后延续。生本课堂环节简单,主要任务就是借助生本教材中的课文以读引读,以读促读,以读引说,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认识之三:生本教育强调“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江苏荆志强老师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室前方放有他的专座,*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学*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则悠闲自在的喝喝茶,看看报,这样的老师何等惬意!但细细思量,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仅仅如此,可能要站得更高。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心为”:前臵学*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都要做到心中 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对生本也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 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还得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

  认识之四:生本教育下也有“差生”。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云集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刘映桃校长的交流及报告的学*中我发现,他们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与做法值得我们学*。首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静待花开”,面对不同学生生本教育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跟韩新娥老师的做法有相通之处,即: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飞不动跑不动的慢慢溜达,想方设法使识字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多读,使学*困难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热情。其次,生本课堂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读一段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差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而我们虽然也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但对学生保底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遗,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学生的学*热情被扼杀了,“差生”真的成了顽固不化的差生。我们常教育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按生本理念其实有些时候“不一定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保护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保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为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 引柴烧”。

  认识之五:建立在美好学*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当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自己体验和体悟了*,而教学就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德育就不再和教学分离,就不仅仅是“教学有麻烦,德育来救火”。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学*方式,都是在前臵学*的基础上以先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果树成长一样,只有等到他们的花期到来,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着要看,就会破坏他本身的成长节奏。即使看到了花开,也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看到学生那种热情大方与自信让我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活力所在,它还原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亮出了生命的色彩。

  几天的学*培训,感触颇多,“生本教育深邃的理念带来宽厚,简单的课程带来极致,静待的管理带来蓬勃,朴素的教育带来深刻!”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在生本的理念引领下,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孩子们同学*、共成长。孩子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课堂则是洒满阳光的成长乐园。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2

  在丁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随后, 一起听了郭思乐教授和专家报告,后来,我们观摩了小学的语、数、外3节示范课和初中英语、语文2节生本示范课, 亲身感受了原汁原味的生本课,的确很精彩。通过几天的生本培训学*,我进一步认识了“生本教育”理念,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体会。

  一、 它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本教育”首先是教育观的问题,教育不应当是围绕分数转,为了升学转,应当回归到它的根本:人的成长,人的发展。试想今天我们强加给学生的这一切真正是他们想要的吗?真正对他们一辈子有用吗?他们之中即使少数的人成功了,但他们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郭教授提出的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可主宰、独立、自由地获取,是自然合理的教育新思路。

  二、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以前,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总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多说话,我这才意识到,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如何开展教学?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巩固学*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四、创设快乐的学*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矗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自我校开始实行生本教学以来,我的课堂一直没有放开,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学*生本以后,深深认识到生本益处,所以,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同时让自己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

生本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

  一、学*小记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的精彩报告中,明确地阐述了生本教育的概念和“教育走向生本”的判断,以及“人的起点非零”的学生观,“生命的牧者”的教师观,“小立课程、宽作期限、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若干观念,并提出了生本教育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郭教授在阐析中,强调要最大限度的依靠人的学*本能。他认为,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指向一个目标——使儿童可以自为,使我们可以全面依靠学生,从而实现天纵之教。 江苏丹阳六中的荆志强老师、广东增城市港侨中学胡首双校长及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龚雄飞校长分别就践行生本、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进行了培训报告。在报告中,他们列举了在生本教育课堂实践中,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理念、行为、成效等方面发生的巨大改变,以一连串的数据证实了生本教育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让人艳羡。 花都区育才小学两节生本课堂教学向我们展示了生本教育的核心理论: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有 困难找学生”。

  二、一点认识

  认识之一:我市高效教育综合改革,从最初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最基本的建模到入模、创模,变化是巨大的,脚步是坚定的。回顾高效教育,对照生本教育,我觉得二者并不矛盾。首先,“生本课堂”与“高效课堂”它们虽然叫法不同,但从理念、模式上来看,有着相通互融之处。它们都强调“学生是主体,是学*的主人”,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其次,高效课堂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一致的。我们的高效课堂提出“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方式,“独学”就是学生个体的学,“对学”就是同桌、小组之间的合作学,“群学”就是教师组织、引领下的全班交流分享。这样的学*方式与生本课堂的学*方式是一致的;高效课堂的流程是“自学、展示、反馈”,与生本课堂重课前预*、重课堂展示是相一致的,是相通互融的。

  生本教育与我们高效教育模式并不冲突,关键是要找一个切合点,把生本教育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认识之二: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生本教育中尤显突出。郭思乐教授明确指出:“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文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学*语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表情达意,生本语文课堂没有了传统语文教学对文本的条分缕析,更大限度地容纳了学生不同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们所

  观摩的语文课《动物的节能术》中,对课文,学生学*的并不多,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展示交流中,即由文中的动物节能术引出其他形形色色的动物节能术,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阅读与之相关的各种课外读物。这使得生本教育的语文不仅是一个学*某一篇课文的课堂,它课堂的容量是一篇课文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分享到许多的相关知识。我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也不仅止于这节课,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动物节能术的文章,这是自主学*的一个开始,经过这节课的推动,让学生能在课后更有兴趣地寻读这一类型的课外读物,这是学生自主学*的一个课后延续。生本课堂环节简单,主要任务就是借助生本教材中的课文以读引读,以读促读,以读引说,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认识之三:生本教育强调“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放手,变师本的“有为”为生本的“无为”,但绝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江苏荆志强老师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片,大家可能还记忆犹新。教室前方放有他的专座,*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学*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则悠闲自在的喝喝茶,看看报,这样的老师何等惬意!但细细思量,要成为一个幸福的教师绝不仅仅如此,可能要站得更高。生本课堂的老师是“不见自我”的,老师从台前退到幕后,要干什么?——“心为”:前臵学*中,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大量的资料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老师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要获得何种提升?老师要思考。课堂不仅是展示,课堂要交流,要提升。所有这些,老师都要做到心中 开之后,学生就可以钻得进,又可以出得来;对生本也要心中有数。我们得为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手一挥,千军万马齐奔腾。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要“小心的释放出自己的思想”, 又不能让“老师的意志”搬家;既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还得让大家在分享中提升。

  认识之四:生本教育下也有“差生”。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云集常常困扰着我们,与刘映桃校长的交流及报告的学*中我发现,他们对待后进生的态度与做法值得我们学*。首先他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静待花开”,面对不同学生生本教育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跟韩新娥老师的做法有相通之处,即: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飞不动跑不动的慢慢溜达,想方设法使识字多、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多读,使学*困难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上对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充分的余地,祛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热情。其次,生本课堂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读一段自己最喜欢读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即使是差生,也有机会表现自己。而我们虽然也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但对学生保底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遗,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学生的学*热情被扼杀了,“差生”真的成了顽固不化的差生。我们常教育学生:“今日事今日毕。”按生本理念其实有些时候“不一定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保护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保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更为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 引柴烧”。

  认识之五:建立在美好学*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当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自己体验和体悟了*,而教学就真正成为教育的核心,德育就不再和教学分离,就不仅仅是“教学有麻烦,德育来救火”。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学*方式,都是在前臵学*的基础上以先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孩子们的`成长就像果树成长一样,只有等到他们的花期到来,才是有花可看的,你太急着要看,就会破坏他本身的成长节奏。即使看到了花开,也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最本原的花。看到学生那种热情大方与自信让我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活力所在,它还原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亮出了生命的色彩。

  几天的学*培训,感触颇多,“生本教育深邃的理念带来宽厚,简单的课程带来极致,静待的管理带来蓬勃,朴素的教育带来深刻!”我想我要做的就是在生本的理念引领下,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孩子们同学*、共成长。孩子是快乐的,老师是幸福的,课堂则是洒满阳光的成长乐园。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4)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篇

  通过去广州学*,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通过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布置前置性作业、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 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在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我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学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生本教育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使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有了动力,学*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生本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惯和良好的生活*惯从而形成了“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和练*。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5月10日,我有幸赴泰安参加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研讨会的培训学*,令我豁然开朗。从精彩的讲座中和讲课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堂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打造了一堂堂鲜活成功的课堂范例。

  生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以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次理论研讨会中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是精心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读、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本次研讨活动中,教师所执教的语文课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的语文课教学都是分为四环节进行的,一二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教师直接出示生字词教学检查预*环节,有的教师则采用学生自学记录本听写课前预*的生字词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读音和字形,也有的教师采用词语搭配的形式来巩固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小组合作学*、自主合作交流、讲故事理解文意等等,总之在遵循语文总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灵活度变的教学路子。

  三、自主学*记录本丰富了学生的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了读书小主人。

  我们*常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即可,最多课堂收获时,让学生说一说。有了错误只是当堂纠正草草完事。而在这次的课堂教学学*中,我看到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采用了自主学*记录本进行课堂教学,自主学*记录本的内容包括生字读音、词语书写的积累和纠错、对课文重点句子摘抄以及预*中发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课文主要事件的概括、文章给你的启发或你的收获等,相当于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自主学*记录本始终贯穿于其中,师生共同探讨出来的东西,学生由错到对的过程、自己的体会都写在记录本上,达到了真正的当堂巩固,非常适合我们的阅读教学。

  四、重视语言积累,深刻把握文本。

  语言积累,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一定要有语言实践,也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在这些名课中,教师让学生该记住的东西让他记住,要认的字、要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去。要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教师有自己的丰富的语文体验,利用能否和学生得到自己的认可或唤起自己的共鸣,或者看看是否有不懂的地方,自己的问题有时也就是学生疑惑的地方以此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而且对文本的开掘深。能对文本做到了然于胸,不让学生硬着头皮上。问题设计有利于激活课堂,启发学生思维,在处理教材时,做到了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生本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它的发展之中,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生本高效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最大提高。

  生本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别好,能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和本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让我想起了《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一般情况人们会认为,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不可能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三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来到一座寺庙,对主持说:“主持,我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求求你,发发慈悲,买一把梳子吧”于是甲买掉了一把梳子。

  销售员乙,来到同一座寺庙,对主持说:“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主持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销售员乙:“主持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于是乙买掉了10把梳子。

  销售员丙,来到寺庙找到主持后,深施一礼,“主持,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主持,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刻有“积善梳”“功德梳”,香客得到高僧赠的梳子会特别高兴,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朝圣着会更多,香火会旺”。主持大喜,于是丙买掉了1000把梳子。

  甲运用了和尚的慈悲心,同情心,是求来的。乙是引发“善男信女在佛主前,需要先梳理头发仪容”的这个需求。丙刺激出“提供前来上香的一种纪念”为由,引发出持续性的需求。

  那么生本教育,我认为教师要成为丙,找出学生持续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生本这么长时间,总体感觉很好,学生现在变得自信,大方,敢于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能力增强,并积极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组织能力也变强。学生高参与,高热情,高效率。小组合作有效,学生能把我布置的问题研究出来。小组长的能力较强,能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并能很好的调动本组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时的教学中,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总能想办法解决。

  记得我在讲《线段直线射线》时,学生学*兴趣特别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学5分钟后,让每个小组汇报一块内容,孩子们概括的特别好,有的小组讲得特别精彩。整节课学生们各抒己见,整节课掌声不断,尤其是王炯杰同学把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概况的特别完整,当心然同学举例说生活中的那些可以看作射线,她举得汽车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说明学生很善于观察。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学生真的很有潜力,学生是天生的学*者,给学生一个*台,学生会展示出优秀的一面。但是有个别孩子不能参与其中,我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鼓励他们。

  生本之路,我要静下心来专心研究,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有这样的和谐关系:信任、尊重、欣赏、依靠学生。课堂中争取把控好课堂,多培养出优秀学生。因为我相信优秀学生是成批出现的,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反思,有问题,找原因,想措施然后解决掉,争取把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生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的自己研究或小组合作学会。我只是点拨,启发,引导,评价。

  通过有关资料的补充学*,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学期末,我们生物剩下的课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作业,通过预*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推荐“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下去。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生本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本教育的理念特别好,能充分发挥人的天性和本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这让我想起了《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一般情况人们会认为,把梳子卖给和尚是不可能的。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三位销售员。

  销售员甲,来到一座寺庙,对主持说:“主持,我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求求你,发发慈悲,买一把梳子吧”于是甲买掉了一把梳子。

  销售员乙,来到同一座寺庙,对主持说:“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主持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销售员乙:“主持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于是乙买掉了10把梳子。

  销售员丙,来到寺庙找到主持后,深施一礼,“主持,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 “主持,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的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作纪念,保佑其*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刻有“积善梳”“功德梳”,香客得到高僧赠的梳子会特别高兴,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朝圣着会更多,香火会旺”。主持大喜,于是丙买掉了1000把梳子。

  甲运用了和尚的慈悲心,同情心,是求来的。乙是引发“善男信女在佛主前,需要先梳理头发仪容”的这个需求。丙刺激出“提供前来上香的一种纪念”为由,引发出持续性的需求。

  那么生本教育,我认为教师要成为丙,找出学生持续学*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生本这么长时间,总体感觉很好,学生现在变得自信,大方,敢于展示自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自主学*能力增强,并积极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组织能力也变强。学生高参与,高热情,高效率。小组合作有效,学生能把我布置的问题研究出来。小组长的能力较强,能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并能很好的调动本组学生的学*积极性。在*时的教学中,有困难找学生,学生总能想办法解决。

  记得我在讲《线段 直线 射线》时,学生学*兴趣特别高,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学5分钟后,让每个小组汇报一块内容,孩子们概括的特别好,有的小组讲得特别精彩。整节课学生们各抒己见,整节课掌声不断,尤其是王炯杰同学把射线,直线,线段的区别概况的特别完整,当心然同学举例说生活中的那些可以看作射线,她举得汽车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说明学生很善于观察。这节课让我体会到学生真的很有潜力,学生是天生的学*者,给学生一个*台,学生会展示出优秀的一面。但是有个别孩子不能参与其中,我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鼓励他们。

  生本之路,我要静下心来专心研究,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有这样的和谐关系:信任、尊重、欣赏、依靠学生。课堂中争取把控好课堂,多培养出优秀学生。因为我相信优秀学生是成批出现的,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反思,有问题,找原因,想措施然后解决掉,争取把该让学生学会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生会的我不讲,学生不会的自己研究或小组合作学会。我只是点拨,启发,引导,评价。

  上学期以来,学校多次组织我们学*升本教育理念,目的是把升本教育推向课堂。透过学*,我觉得自己虽然是个老教师,但对生本教育而言,还是一名有待发展的教师。生本教育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要想搞好生本教育,我们教师就要从学会做人开始。也许你会觉得教师怎样还不会做人呢?是啊!这也是我的新感受。如果我们教师老像以前那样给学生约法三章,过于严肃的应对学生,那又怎能充分的实现生本教育呢?因此,我们就应持续良好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优点,理解、宽容、并循循善诱地弥补他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自在在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学生也才能轻简单松地学*,快快乐乐地成长。生本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终身学*。只有多读书,勤思考,常交流,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工作中的各种竞争压力,才能真正地落实生本教育。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透过各种渠道不断学*,扩展自己的只是储存。逐步具备开发课程的潜力,真正做到: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切实搞好课程整合。

  再次,教师要成为真正的伯乐,善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人才。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他的立足之地,都有他的所长。因此,我们教师务必从善待学生做起,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务必慧眼识英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人人有所长,个个是人才。

  所以,我们教师应以自身发展为己任,以学生成长为重任。让生本教育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生本教育之果在每节课里飘香。

  这个假期让我有幸走进了生本课堂观摩教学过感受生本教育。课后还聆听了实验教师代表点评以及跟实验教师座谈交流等,这让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我在学*强国上聆听了十节课,令我耳目一新,收获颇多。从这三节课中,我发现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如此的精彩。

  首先每节课都安排了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学生交流感人的故事或见闻,朗读古诗、成语或有关数学小知识等),课前三分钟做到面向全体,人人轮流登台,让大家都有登台表演和演讲的机会;其次突出的是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最多,他们在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等。整个教学过程他们成了主体,而老师只在其中起了引导作用;再次突出了前置性学*,三节课的老师都在课前给学生出了前置作业,而且这前置作业基本上就是课堂上学生讨论展示的内容;

  然后突出合作,三节课的老师在每个问题展示交流之前都强调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让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突出探究和个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学*时,充分收集资料和思考老师抛出的问题。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从而使我真实的看到和感觉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不再是老师一人在讲,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与展示,老师有时像一位导演,有时像一位主持人,有时像一位演员,穿插与课堂教学中。既有组织的过程,又有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有参与的过程。本着“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全新理念,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权交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思考的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这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跟我们的课堂相比,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支下,的确是差太多了。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下去。

  总之,这三节课把生本教育的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至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做到与生为本。

  这次学*更让我悟出了在生本教育课堂中有几点突出的地方:

  1.突出学生: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准备即前置性作业;

  (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生本教育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参与,连上讲台展示学*成果都是整个学*小组全员参与。)

  4.突出探究: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擦出智慧之火、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走*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等,把课堂由教转变为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通过这次学*,使我受益非浅,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学到的内容在教学上将会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不得不感叹:生本激扬了生命,激活了学生主动学*的内驱力。今后,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更多的了解生本教育,以便让自己快步走*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在课堂上做到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激发学生学*的欲望;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快乐的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生本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以及“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的课程观以及“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方法观。为把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我的课堂,我觉得我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遵循“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扎扎实实的去开展“生本教育”,不断的在实践中去落实和总结做法,做到边学*、边工作、边落实、边探讨、边促进。逐步提升自身的水*,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愿我和我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克服种种困难、共同成长!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效率和最好的学*效果。”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上学期以来,学校多次组织我们学*升本教育理念,目的是把升本教育推向课堂。透过学*,我觉得自己虽然是个老教师,但对生本教育而言,还是一名有待发展的教师。生本教育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要想搞好生本教育,我们教师就要从学会做人开始。也许你会觉得教师怎样还不会做人呢?是啊!这也是我的新感受。如果我们教师老像以前那样给学生约法三章,过于严肃的应对学生,那又怎能充分的实现生本教育呢?因此,我们就应持续良好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欣赏他们的优点,理解、宽容、并循循善诱地弥补他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自在在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学生也才能轻简单松地学*,快快乐乐地成长。生本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终身学*。只有多读书,勤思考,常交流,才能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工作中的各种竞争压力,才能真正地落实生本教育。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透过各种渠道不断学*,扩展自己的只是储存。逐步具备开发课程的潜力,真正做到: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切实搞好课程整合。

  再次,教师要成为真正的伯乐,善待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一位人才。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他的立足之地,都有他的所长。因此,我们教师务必从善待学生做起,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务必慧眼识英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人人有所长,个个是人才。

  所以,我们教师应以自身发展为己任,以学生成长为重任。让生本教育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生本教育之果在每节课里飘香。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5)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9篇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及课题组成员经过*十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生本教育,大胆提出了**教师、**学生、**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经过读书,我的浅显的认识是,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本事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结合自我以往的教学,我觉得我们十分有必要认真学*郭教授的这种教育理念,适合当前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常说把学生当做自我的孩子对待,如果真这样的话,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的实施。

  学*上有很多,依靠孩子,让孩子畅所欲言,说说自我对问题的看法,就会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观点、和方法,我们和而不为呢?这是否就是教少学多的思想啊!

  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我们会慢慢的找准方法,一一克服。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课堂上应当尽量讲得少些,引导孩子发现的尽量多些。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本教育。

  *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老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如果你是*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跃、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在学*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回答:“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因为母亲当时病得很重。”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智慧的灵光,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学生学*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此刻,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透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教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期望上头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教师,让他们过一把当教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十分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并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头学生的反应比*时都好。

  原先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能够从大自然为人带给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教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搞笑而生动了。透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透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我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我的思想和意志。如果教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状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透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我的知识。同时这种学*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十分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我的实际状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必须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好处,投入真正好处上的学*。

  *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呼吁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然而,《生本教育》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了光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生本教育引领敦坊学校课堂教学大变样。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得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如今,我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努力践行生本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吧!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自主学*、合作交流、互相质疑、展示成果,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的兴趣更浓了。

  *来,听了我们学校几位老师的生本课,我很震撼:原来,书可以这么教!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精彩!这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完《小时候的*》一课时,一个孩子大胆地提问:“如果你是*的母亲,你会如何夸奖他?”看到了吧!生本教育下的孩子前途无量!他们思维活跃、语言畅达、大胆自信、友爱合群。于是,我顿悟,这不就是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二、生本教育更让我感受到了教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设计的分析课文的思路很好,总想通过我的引导把学生带到课文中去,还常常为学生没能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叹息!而现在,学生兴致盎然地围绕话题侃侃而谈中,我经常听得入神。

  在学*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小组交流。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成果时,有的谈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谈了该怎样读好课文,听!我们班温鑫玥同学的回答:“我们组认为母亲的话应读得轻,因为母亲当时病得很重。”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能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还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情不自禁地称赞道:“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还有的同学能够及时给其他组补充或纠正,有的还能很好地评价别人的回答。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交流,要合作,要展示。

  生本教育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的乐趣,更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谜语之后,孩子们自己创编谜语。请听我们班同学创作的谜语:“一根柱子三只眼,每次只睁一只眼。”——这不就是交通信号灯吗?多么形象!“稀奇,稀奇,真稀奇!拿上鼻子当马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谜底。在自学、探究中,孩子们闪动着智慧的灵光,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再创作。有的学生为课文画插图,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书法作品,有的为文章配乐......学生学* 生活诗情画意,其乐融融。

  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的“研”,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学”!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教学思想及方法,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此时此刻,我真诚地呼唤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努力构建积极、欢乐、自主的课堂。同时,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精彩!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思考和研究实验总结出来的,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师本教育”全方位、多方面的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书多年的我,实在感到遗憾,很少想到学生是一个生命个体,真的。站在讲堂上,我只觉得他们是一个个缺少知识,缺少学*热情与方法的求知者,所以淌说我言。考试来临时,我只觉得他们是有待验证的教育产品,不停地打磨补缺。学生违纪时,我只觉得他们是行为失调的高等生命个体,强行校正。很多时候,我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内心中潜藏着人类数万年的经验积累。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何尝不是在开放我们自己的潜能呢?

  在每一次备课时,我都要上网找材料,准备很多素材,好像不这么做就不是个优秀的老师,课堂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成了我展示材料与学识的舞台,我的潜能被激发了,而学生呢?连查个资料都要反复问老师:哪里有阿?能不能你帮我们做些现成的吧!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实在宠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学生学不懂的地方,惯常的做法就是讲,反复讲,练,大量练。这种形式训练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听烦了,练倦了。成绩又怎能提高。殊不知智慧的获得不是练,而是感悟、顿悟。从举三反一,到以点见面。为何学生不懂感悟,因为我们都太急功*利了,教育的急功*利必然是把学生当做产品,以为由外而内的琢磨几下就行了,却不知,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由内而外变化的。所以每个老师多点耐心,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活动,做中,去感悟,总结,最后学会运用,把知识成为他自己的部分。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从事了十多年的师本此_文_来_源_于__报告汇报 httP:// ] 间也差不到哪儿去,为什么学*成绩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当然就是效率问题了,所以这是值得我花心思去研究的问题。

  通过学*,我明确了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师本教育是教师掌控一切,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生本教育是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感悟。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内容——拓展研究、讨论。生本教育实施后的发生了“六大变化”

  (1)进图书阅览室的学生多了;

  (2)上课睡觉的少了,发言的多了;

  (3)教师备课注重实效的多了,繁琐的教案少了;

  (4)学生思维活跃多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少了;

  (5)师生关系和谐多了,学生负面情绪少了;

  (6)敢于创新的学生多了,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

  总之,通过学*,我虽然学得很肤浅,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激扬生命的理念我还是理解的。所以我还应该不断学*,以自己的成长为已任,为学生的发展服好务,不断寻找能够激扬学生生命的方式方法,不断寻找提高学生学*效率的方法,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上一个档次。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6)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6篇

  在“生本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案例较多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对“生本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并且在有些学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还出现排斥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总是希望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郭思乐教授发出感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最根本的因素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从心里抵触“生本”教育,还是按照“师本”教育进行,那么就永远跟不上教育的发“生本教育”展方向。学生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通过学*,我觉得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生本教育”落在实处。

  首先:我们要主动的去迎接“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的天性,有很大的学*潜能,只有把学*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所感染,并且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研究性学*、自主性学*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去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应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课前。课前要给学生留下预*提纲,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或是登陆网络查找,完成相关的内容。第二是课上。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最好把学生分成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最佳的学*效果。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区结决,在这其间,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做个真正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第三是课后。课后要做到对知识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够相应的检测*题(或是作业)。

  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

  由于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所以这对“生本教育”是一个冲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能各显其才,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这虽然加大了我们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我们的教学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成功和缺憾的,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保持,缺憾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完善。

  生本教育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要完全的展开和实施确实又有难度,通常“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会夹杂在一起,有时还会感觉“生本教育”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理清思路,是学生学*、还是我们讲教材?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学生是学*的主体,“生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理念问题而误了学生的自主学*的机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的学*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通过学*“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的良好*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非常必要。好的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在自主学*中享受学*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能够带着兴趣去学*。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效果。

  任教十余载,回头一想我感慨万分。刚毕业那会儿,多数老师都只知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节课下来,老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讲得精疲力尽,结果授课效果并不太好,老师也一愁莫展。

  *几年来,随着新课改一轮接着一轮的学*,我觉得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也逐渐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学手法与授课方式也有了巨大转变,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切为了学生能自主学到知识而授课。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课堂气氛一定要热烈。当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活跃,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做“秀”,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处于等着“喂”知识,是去主动寻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在《生本教育》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一句话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读到这儿,我自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读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时间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学*天性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先“主体”后“主导

  生本教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需要,或独立学*,或小组合作。

  二、全面依靠学生,重视学生资源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给学生。

  学*生本的相关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技能。接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现对本班的语文教学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惯。老师结合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小学生天地》等书籍,布置看课外的作业。通过家长签字、词句的摘抄、评比读书星、讲讲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收获,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

  2、加强写话的练*。结合每单元的主题以及学校的学*生活,鼓励学生练*写话。可以在书本上写一两句,专题性的写在作业本上。力争每周写一篇。

  3、加强学生字词的掌握练*,在上新课之前听写前一课的生字。并做到及时批改、订正。

  4、坚强合作学*模式的研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主要以组长检查读书类的作业、同桌互相交流。

  郭恩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课堂中,用新颖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允许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兴趣。成长在前、成绩在后。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我们的学校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快乐成长”等理念与生本教育的理念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让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那么,我们的教学何不提出“有自己特色的生本教育道路”的理论,也许我们的教育教学亦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屈原的一句话自勉。愿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能用汗水用激情浇灌一路之上的花草树木,享受盎然的绿意,聆听花开的声音。

  在“生本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案例较多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对“生本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并且在有些学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还出现排斥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总是希望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郭思乐教授发出感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最根本的因素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从心里抵触“生本”教育,还是按照“师本”教育进行,那么就永远跟不上教育的发“生本教育”展方向。学生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通过学*,我觉得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生本教育”落在实处。

  首先:我们要主动的去迎接“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的天性,有很大的学*潜能,只有把学*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所感染,并且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研究性学*、自主性学*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去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应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课前。课前要给学生留下预*提纲,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或是登陆网络查找,完成相关的内容。第二是课上。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最好把学生分成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最佳的学*效果。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区结决,在这其间,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做个真正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第三是课后。课后要做到对知识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够相应的检测*题(或是作业)。

  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

  由于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所以这对“生本教育”是一个冲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能各显其才,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这虽然加大了我们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我们的教学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成功和缺憾的,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保持,缺憾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完善。

  生本教育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要完全的展开和实施确实又有难度,通常“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会夹杂在一起,有时还会感觉“生本教育”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理清思路,是学生学*、还是我们讲教材?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学生是学*的主体,“生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理念问题而误了学生的自主学*的机会。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7)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 (菁华5篇)

  最*,学校统一组织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感受颇深。生本教育提出并确立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学*起指导、点拨的作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学生作为学*主体,自己主导自己的学*,老师只是一个辅导因素。

  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多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学生的学研究的'不够,这种做法还是很不科学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观念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变成了服从和接受。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构建,在分数与排名评比中,让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我们的教育观念转的还不够彻底,对新的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在行动的落实上也不够扎实。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实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将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自己感觉收获多多,特别是对我们的课堂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将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吃透,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一套方法来,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初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从学*生本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断的用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生本教育的核心是接*自然,放飞孩子的天性。通过看观摩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录像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列外,我多么希望上面这些口齿清晰,知识渊博,侃侃而谈的是我的学生啊!

  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尝试了添加适量的生本理念。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让他们过一把当老师的瘾,结果证明这次试验是非常成功的,上台来的学生,不但读的很成功,而且没有一点胆怯。就像我*时在讲台上上课那样。下面学生的反应比*时都好。

  原来的时候,我总怕学生学得不准确,让他们上台来教单词会把学生教错,可事实证明我错了。生本教育对儿童的看法中提到,儿童是天生的学*者,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儿童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而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本教育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深刻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经过了10年的实践从而在全国推广的。它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孩子致力于自己的掌控之下,把孩子变成一个被灌注的容器。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生本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好的,如果我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乐学,会学,发现知识的意义,投入真正意义上的学*。

  第一次听说“生本教育”还是在校长到广州学*归来。通过校长的讲解和有关资料的补充,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学期末,我们音乐剩下的内容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作业,通过预*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一、学生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角色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唠唠叨叨,生怕学生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周五听了这几节“升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这几节课,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生本教育要有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下面是我在学*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三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要根椐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畅所欲言。不管多与少,对与错,重在参与,加强和关注学生的操练。

  二、生本教育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的效果和学生对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多样的,如老师讲课过于呆板,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学*和记忆,学生基础太差没有信心等。在我担任教学任务的班级里,我采取很多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大量开展对话、竞赛、讲故事、表演等贴*学生心理的活动。例如,每天和学生用英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基础上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开展抢答比赛和提问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或者就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等;与此同时,我比较留心在讲课的语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抓住学生语言里的有趣点加以发挥,利用任何可以用的机会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关注。

  三、生本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生本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到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本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设计很多的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果断控制课堂进程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从一个学*环节进入下一个学*环节。例如我经常在新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或开展比赛,有的时候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了,由于学生对课题非常有兴趣,就会不断的提出很多的问题,课堂气氛可以热烈到令老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地步。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停止学生的活动,就会影响本节课预定的任务,会导致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被耽误。其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生本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非常融洽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顺利的和老师配合开展各项活动。我在课堂上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留时间和他们用英语进行交谈,涉及的话题多是他们感兴趣的,长期实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以上两条外,生本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创造和开拓的精神、向学生和他人学*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够,或者教学能力不足,言传身教下,是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的。

  当然,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模式是在起步阶段,必须不断学*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和创新,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和教育方式,甚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

  任何改革都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本理念也不例外,我觉得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生本课堂,要求小组活动有板有眼,要求课堂收放适时有度,要求学生自学方式有效,但好*惯和好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去调整方法,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很重要

  2、默契培养。生本课堂,要求老师把有效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表达展示中收获,而教师的语言就要精练到位,一堂课效果好坏,学生可能起主要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幕后课下做足工作,组长的沟通培训,问题学生的帮助指导,细节的深入研究,来形成和学生的默契,这样的课堂才会事半功倍。

  3、激励效应。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被认可。因此,当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有新观点,展示有新发挥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鼓励表扬,甚至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或偏离主题时,恰当的激励和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摸索,对生本教育的认识还很浅显,有时,也会有很多困惑和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课堂纪律就有所放松,让学生展示的同时就延缓了教学进度时间,给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还应积极学*,主动实践,力争让学生先学乐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快乐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最*,学校统一组织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感受颇深。生本教育提出并确立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学*起指导、点拨的作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学生作为学*主体,自己主导自己的学*,老师只是一个辅导因素。

  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多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学生的学研究的不够,这种做法还是很不科学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观念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变成了服从和接受。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构建,在分数与排名评比中,让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我们的教育观念转的还不够彻底,对新的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在行动的落实上也不够扎实。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实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将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自己感觉收获多多,特别是对我们的课堂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将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吃透,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一套方法来,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8)

——学*三生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

  “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大学生处于身体成长和生理机能发展的高峰期,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但又不顾条件允许急于满足条件需要容易造成失败和挫折甚至误入歧途轻视自己的生命把痛苦留给家人。而生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让我们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真正领悟生命的本质与价值。

  【生存】

  我们必须去面对一个现实,适应环境,独立生存,生活充满着智慧。会主动学*和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的人懂得如河更好的生活下去。学*三生教育让我们基本生存危机的应付常识,如:野外判定方位的方法,电梯被困的自救,交通事故的自救与互救。其次人在社会上不仅是自己一个人,我们身边还有你,他她构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所以做好人际关系也是非常只重要的。学会用*等;尊重;真诚,互助,诚信,宽容待人。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克服面子心理,冲动心理。再次学*理财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信一句话“也许你是不幸的,但你却比许许多多生命将要结束的人来说或是对失去一切的人来说至少你还有生命!”要勇敢学会面对挫折,它是我们没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关注民生,规划职业将回影响到我们将来的创业成败要创业也必须有一定的资本和经营能力。把握创业的方式机遇。成功将属于不久将来的我们。

  【生活】

  生活,首先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珍惜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惯,做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沉迷于网络,不能花天酒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前提和必备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催化剂。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命】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生命是什么,生命的责任,生命的哲学和价值取向。

  一个肉体的生命,我们要懂得去珍爱。一个属灵的生命,他需要人类精神话语与精神动力来喂养。我们要做到“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点燃到底,一直都要是光明的。尊重生命包括尊重人的生命和对非人的生命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对生命的价值,“人永远不能散失生命的价值”它是不能用金钱,也不能用权势来衡量的。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生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培养学生的高尚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当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生命因尊重而更美好,我们尊重了它才能更好的生存,生存是生活的最基本形式,我们学会了它才会懂得生活。让我们共同学*,共同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作一个懂得生活的大学生。大千世界,总是形形色色。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干啥都像在赛跑,为了不枉此生,只有活出自己的风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确是匆匆如过眼云烟,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和生活,千万莫让自己的心理变成一根弹簧,轻轻一压就发生形变,最终弄得个悲惨下场,不仅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可,愈合的幸福,也让世界人民少一份安宁和喜悦。

  总之,“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学生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关心和信任,给了我这次培训学*的机会,这次培训了两天时间,主要接受了几位专家分别讲述了“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三大主题。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三生教育”在各级学校开展的重要性,使我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培训学*,使我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三生教育”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三生”即“生命、生活、生存”,“三生教育”的首倡者是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云南省已于201*年秋季学期起在78个试点县市区的幼儿园,小学三、五年级,初中一年级、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普通高校一年级或二年级,把“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把三生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在此之前,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出版了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并列入免费教科书,此外还将“三生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当“三生教育”这个课程进入课堂,不禁好多人质疑,什么是“三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所谓“三生教育”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们不是常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刻,正是母亲最痛苦的一刻”。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为了母亲那份疼痛,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从情感上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学会爱环境,爱动植物,爱自己,爱他人的生命,从心里上敬畏生命,而不能残忍对待生命。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2、对“生存教育”的认识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生存教育”一是“学会学*”——学会学*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的兴趣。“学会合作”——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选择、决策与社会协调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3、对“生活教育”的认识

  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具体说: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二、认真组织“三生教育”的实施

  1、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地实践“三生教育”的理念,管理班级,引导和构建创建幸福班级。

  2、作为一名深入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生活的教师,自觉实践“三生教育”理念,构建幸福课堂,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让学生在幸福课堂中学会生活常识,增强生存技能,享受幸福学*的乐趣。

  总之,通过深入学*“三生教育”,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珍视生命、善待生命;懂得如何生存,保护环境,提高各种能力;也有利于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生活体验。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地生存,享受生活。

  “三生教育”包含“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重点是使我们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让我们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生存教育主要使我们认识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强化生存意志。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我们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等。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守护生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人才培养上来说可以实现一个质的突破。

  我们从“三生教育”认识到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通过教材,图片,游戏等的展示,使我们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过程,学会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培养我们对于所有自然生物生命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情感。老师还教我们一些应对自然的生存常识和应对社会生存的方法,鼓励我们勇于面对危机,培养我们危机处理能力。教会我们豁达的态度,从容的精神;从“生活教育”认识到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的一点一滴的灌输中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自觉不自觉的环境中纠正自己的行为,培养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逐步增加深度让我们建立良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心态,有正确的能力把握休闲与工作的*衡性。

  “三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认知以及实践让我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使我们能够主动、积极、健康的提高生存价值,明确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关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推而广之关心朋友、他人的生命安全;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最终把我们塑造成一个比较有社会公德心,能应对生存压力,以及乐观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9)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 (菁华3篇)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 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顿时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别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教师从”苦教“,学生从”苦学“状态下**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课上小组早交流,班级交流,多次反复。评研。它体现了三大步。学会学*,享受学*,收获学*。而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使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使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性学*,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的伙伴,组建起”学*共同体“,与学生*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让赏识教育深入教学。

  我们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懂得及时的鼓励,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在最*两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将赏识教育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没个学生都能在一种*等,自信的环境中学*。

  三是要释放个性,满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体,个人发展水*和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人需要的多样性。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现代教学,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内容,选择学*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数学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都是小步子,分层次的设计教和学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环节,满足了不同水*学生的不同需要,使他们自始至终对学*充满了热情。

  四是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亲*数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改变呈现方式,要注重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相联系。

  如在学*《测量旗杆的高度》一课时,我们不是盲目的告学生测量公式,而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分组测量,并对小组间的测量方案进行对比,这样的上法不但使学生上的开心,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小组测量增进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通过比较也引进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更能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知识能力”最*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是以教师教为中心,而是以学生学为中心。要转变老师的角色,要让老师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创设出民主、*等、和谐的学*氛围,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资源,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自主学*、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从而最终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学*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热情和学*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那么何时才能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洋溢着生命的快乐?我仍需不断反思与实践……

  无为而为——荡涤学*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但静下心来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呢?

  对学生的学*成绩,我总是一味地(甚至有时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认为好的、喜欢的教给学生,但现在我不得不思考,这是学生要的吗?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只是单一的要求他多练、多做,但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吗?读了《教育走向生本》,我不禁深思,究竟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能速成,但学*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

  急功*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华3篇)(扩展10)

——学*“生本教育”心得体会汇总二十篇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的自**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方法,把学*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这次学*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最*,学校统一组织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我感受颇深。生本教育提出并确立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对学生的学*起指导、点拨的作用。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学生作为学*主体,自己主导自己的学*,老师只是一个辅导因素。

  参加生本教育理论学*后,我觉得受益匪浅,*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过多地研究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对学生的学研究的不够,这种做法还是很不科学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观念落实不到位,从而使学生的学变成了服从和接受。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孩子情感世界的构建,在分数与排名评比中,让孩子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成功的`自信、期待的温暖。我们的教育观念转的还不够彻底,对新的观念理解的不够透彻,在行动的落实上也不够扎实。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自然界中没有两样东西是一样的。我们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事实上再高明的教育者也无法洞悉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教育者将无所作为。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这方面的努力。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我自己感觉收获多多,特别是对我们的课堂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我深信,只要我们将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吃透,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一套方法来,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学期初我再一次借阅了《教育走向生本》认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著作并在网上查阅了许多有关生本理论、生本课堂实录和生本教学课堂模式的资料课例,这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生本教育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教育目的;体现学生学*主体性成了生本教学的灵魂。在生本教育课堂中,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巩固学*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引导学的领路人,是学生学*的协助者。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必须做到不见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让教学成为帮学。这时也就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重要性。

  在小组建设中,具体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培养合作组长

  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确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尤其要关心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

  (二)、前置作业的设置

  生本教育强调的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预*作业(前置作业)必须做好,课堂上才能有话可说。每节课上课前,教师都要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前置作业,如低年级数学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还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不宜讲得太多,应保证有15—2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主要是释疑、讨论。在学*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使得学生好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可以达到点,让学生在学*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四)、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并说出你解题的感悟。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生本教育,从实践到理论,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让我的语文课堂更精彩。通过春期的学前周的学*,我对生本教育理念又有了心的认识和体会,我会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1、实行生本课堂,要沉住气,有耐心、恒心、决心

  生本课堂与我们以往的教育理念、模式都是有区别的,要想适应这种区别,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从教给学生变成让学生发现,要从事事为学生做变成让学生学会自己做,这说起来似乎很容易,但真的要实施确实很难的,人要改变自己的观念和心理是最困难的事。以往我们都*惯了去教去传授,老师每天都跟在学生后面,催着学生背啊写啊,好像学*不是学生的事而变成了老师的。在生本课堂下,是学生愿意学,是学生自己希望获取知识,不需要老师催,自然的把读书学*当成了自己的事。生本课堂切忌着急,要沉得住气。一是对自己沉住气,二就是对孩子们沉住气了。对自己沉住气,是要给自己时间去学*去充实,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能真正达到生本教育的要求。对孩子们沉得住气,就是要给孩子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给学生机会展现自己。在生本教育的实验阶段,我们必须以足够的耐心、恒心、决心,面对所遇到的一切的困难。在生本教育的初级阶段,可以说老师是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耐心更要细心。

  2、放手学生并不等于放纵学生。

  生本课堂教学主张放手,让学生去展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自由的成长。放手不等于放纵,这手怎么放要大量额度准备和引导。我觉得,要实行生本课堂,首先要把学生的好*惯养成,养成了好的*惯,才有可能进行生本课堂教育,才有利于生本教育的实施。如果学生们连一些基本的好的.礼仪、学*、生活*惯都没有,那么也就不可能去展示和发挥才能。应该怎么自主学*,应该怎样展示自己,如何小组合作探究,在一开始学生是不知道的,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带领着学生走过来:自主预*怎么做,该标什么样的符号,小组合作应该怎么进行?自信展示注意什么这些都要我们细心的一点点的去告诉学生,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走上生本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能要思考很多反思很多总结很多也付出很多,但只要学生走上生本课堂的教育的大道,对我们对学生都是无比幸福的。总之,我不认为生本教育是完全的放手,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惯、品质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的发展。

  3、课堂上高度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地信任学生,关注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行有时还是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但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一味讽刺、挖苦只能促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课堂上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答,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自主学*”就是让学生“自学”,即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带着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分为学*目标、自学问题和学*方法),进行有序的独学、对学、组学,在这个环节中就是对学生的最好的信任,绝大多数学生也会很好的完成学*任务,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都可以发挥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只要能采取合理的措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大家小组合作和竞争的热情,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记得生本课堂刚开始时候,一节课要用很长时间来维持纪律,真正能讲课的时间很少。我以前并没有觉得小组合作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学生会自觉地管理自己小组同学,我相信只要坚持小组合作,不断完善小组合作,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其中自主学*和交流展示是课堂的主旋律。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测评、小结达标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对知识初步感知、认识、记忆与理解,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升自学能力。“交流展示”则是学生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展示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双基、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练*、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达标测评达成学*目标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5、备课需要更精心,教师的“教”更要灵活

  在课堂上学生也经常能提出我备课时多预料不到的问题,所以备课要更充分。认真备课,设计好前置性小研究,每个小研究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精心准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围绕“导学案”展开,上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预*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适当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对于生本教育,我一直在学*探究之中,今后我会不断摸索,寻求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生本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功案例较多出现在小学阶段,中学生对“生本教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并且在有些学校(特别是中考、高考成绩较好的学校)还出现排斥的现象,他们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总是希望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答案,郭思乐教授发出感叹:“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其求知欲和表现欲一般要下降。”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一所普通高中来说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但最根本的因素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这些教师身上,如果我们从心里抵触“生本”教育,还是按照“师本”教育进行,那么就永远跟不上教育的发“生本教育”展方向。学生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通过学*,我觉得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生本教育”落在实处。

  首先:我们要主动的去迎接“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具有学*的天性,有很大的学*潜能,只有把学*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本质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基本原则。教师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生才能被这种品质所吸引、所感染,并且增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研究性学*、自主性学*落到实处。

  其次:我们要应用“生本教育”理念去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应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课前。课前要给学生留下预*提纲,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以及查阅相关书籍或是登陆网络查找,完成相关的内容。第二是课上。课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成果。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最好把学生分成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交流讨论可以起到最佳的学*效果。如果有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区结决,在这其间,教师可以顺势利导,做个真正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第三是课后。课后要做到对知识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够相应的检测*题(或是作业)。

  再次: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

  由于我们是普通中学,学生基础比较弱,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所以这对“生本教育”是一个冲突,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而不去做,或是不愿意去做。如果能使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能各显其才,那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这虽然加大了我们的难度,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去安排我们的教学使他们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成功和缺憾的,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保持,缺憾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完善。

  生本教育对我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但要完全的展开和实施确实又有难度,通常“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会夹杂在一起,有时还会感觉“生本教育”太慢影响教学进度,但我们要理清思路,是学生学*、还是我们讲教材?我想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学生是学*的主体,“生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理念问题而误了学生的自主学*的机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的学*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通过学*“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我们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环境。其次要将小组学*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的良好*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非常必要。好的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在自主学*中享受学*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能够带着兴趣去学*。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效果。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的内涵是: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下面是我在学*生本教育的一些体会:

  一、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三年级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但“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它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最大资源,教学过程要以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规律为教学前提”。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要根椐学生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或畅所欲言。不管多与少,对与错,重在参与,加强和关注学生的操练。

  二、生本教育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语言学*的效果和学生对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多样的,如老师讲课过于呆板,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学*和记忆,学生基础太差没有信心等。在我担任教学任务的班级里,我采取很多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大量开展对话、竞赛、讲故事、表演等贴*学生心理的活动。例如,每天和学生用英语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基础上针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开展抢答比赛和提问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或者就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表演等;与此同时,我比较留心在讲课的语言上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抓住学生语言里的有趣点加以发挥,利用任何可以用的机会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关注。

  三、生本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生本教育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到一蹴而就的事情,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控制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生本教育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并设计很多的学生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果断控制课堂进程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从一个学*环节进入下一个学*环节。例如我经常在新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就课文内容互相提问,或开展比赛,有的时候已经到了约定的时间了,由于学生对课题非常有兴趣,就会不断的提出很多的问题,课堂气氛可以热烈到令老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地步。这个时候如果老师不及时停止学生的活动,就会影响本节课预定的任务,会导致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被耽误。其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生本教育需要教师与学生具有非常融洽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有可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要求,顺利的和老师配合开展各项活动。我在课堂上也每天或多或少都会留时间和他们用英语进行交谈,涉及的话题多是他们感兴趣的,长期实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以上两条外,生本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创造和开拓的精神、向学生和他人学*的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力不够,或者教学能力不足,言传身教下,是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的。

  当然,我们实施生本教育模式是在起步阶段,必须不断学*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勇于探索和创新,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和教育方式,甚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设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

  任何改革都有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本理念也不例外,我觉得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生本课堂,要求小组活动有板有眼,要求课堂收放适时有度,要求学生自学方式有效,但好*惯和好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细致到位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去调整方法,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很重要

  2、默契培养。生本课堂,要求老师把有效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从表达展示中收获,而教师的语言就要精练到位,一堂课效果好坏,学生可能起主要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幕后课下做足工作,组长的沟通培训,问题学生的帮助指导,细节的深入研究,来形成和学生的默契,这样的课堂才会事半功倍。

  3、激励效应。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被认可。因此,当学生主动去探究,表达有新观点,展示有新发挥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评价,及时鼓励表扬,甚至学生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或偏离主题时,恰当的激励和建议,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学*摸索,对生本教育的认识还很浅显,有时,也会有很多困惑和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课堂纪律就有所放松,让学生展示的同时就延缓了教学进度时间,给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还应积极学*,主动实践,力争让学生先学乐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更生动更精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快乐学*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

  7月2日~6日,我有幸赴广州参加了由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举办的全国第二十七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班。这次培训内容分三部分:一是观摩课展示、教学点评;二是由郭思乐教授做的关于生本教育的讲座;三是与执教教师交流,并进行课堂教学讲座和问题解答。通过这次学*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更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教学不仅无限精彩,而且是在教学中播种人文情怀,唤起生命的激扬。

  课前研究:充分的先学是构建生本课堂的法宝。先学就是将新知识、新任务提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研究,把个体的想法带入课堂,从中选出最优化的学*方法,把学*变成一种享受,老师则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去布置前置性课前小研究。这次印象特深的就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课:《圆的周长》,课前老师给学生安排了四个前置性小研究: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找一个圆形物品,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再找几个不同的圆形物品,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完成表格;说说自己的感想。课前自学让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课内又在充分交流、相互质疑中提升认识。学生不仅理解了概念,而且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不仅学会了如何求圆的周长,而且还理解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教师把一切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精彩,这不正是生本教育的魅力体现吗?

  课前见闻:不管什么样的课堂,课前都有几分钟的讲述见闻时间,语文课前学生或带来一则文学笑话,或讲述阅读故事,或背一段优美的文章、诗句等等,数学课前学生或出一道脑筋急转弯,或课外攻克的趣味数学题等与大家分享,英语课前学生将课外学来的某一个新单词、句子等教给大家,这种模式化的课前见闻讲述训练,有专门的学生主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在收集、整理、积累知识中成长。

  课堂教学:小立课程,大做功夫,实现教少学多。小立课程指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以此实现教少学多,提倡教师的无为便是有为。数学课,只要引导明确思路即可,解题方法学生能解几种就解几种,不必强加。一旦测试,学生出题互考互改,学生的能力的确很强,但基础知识可能较弱,怎么办?老师就经常组织一些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比方说“基础概念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概念错误的种类,成因等等,以此来解决基础内容不过关的问题。

  课堂组织:自从自己实验生本课堂以来,我的.课就乱了。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默默不语,有的学生滔滔不绝,可一句话也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学生趁机捣乱,整个课堂怎一个乱字了得。课堂组织方式通常都是口令化的,如“一、二、三,要坐端”,“小眼睛,看黑板”等等,为此我困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样会学到东西呢?广东省不仅在教学上生本化,连课堂组织模式也发生彻底的改变,所有的机械口令全由名言警句,诗句或教师自创对子代替,如:一年级孩子在认完一课的简单字后准备攻克最难的几个字时,教师喊:“奇思妙想”,生接“记难字”,师再说“四人小组”,生接“面对面”,学生边说边坐好,并且手不停地做好了下一步学*的准备,把会认字卡放一边,不会认的摆桌面,小组讨论字的记忆方法,然后交流。而中、高段更多的采用名言警句等方式组织课堂,如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开卷有益”,生“博览群书”等,课堂组织充满了文学的色彩,学生在复*背诵经典名言的同时,教师轻松完成了组织课堂的任务。

  课堂气氛:生本的课堂学生绝对是分小组学*的,在我的课堂中,当孩子汇报时,语言拘谨,不连贯。台下的同学,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是看热闹,还有的趁机捣乱,只有一小部分在认真倾听,课堂中同学之间不能形成互动,之间的交流语言要一句一句地交给孩子们说。为此我也困惑,这样不是限制孩子了吗?而且人云亦云,自己也觉得很别扭。可是通过听课我发现,生本课堂小组的组织很有序,组长负责,组员人人有责,有记录员,有监督员等,课堂上小组的加分也是策略多多,如集体的获奖,个人的获奖,回答问题的次数,资料收集的多少等都与小组成绩挂钩,因此各小组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发言,回答问题总是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学生个体。小组发表意见时又是按第一发言人、第二、第三、第四发言人的顺序轮流发言,而不是个别学生一言堂。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气氛热烈的课堂,人人参与,不是口号,而是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团结奋发的团队,伶牙俐齿、充满自信、仪态大方。课堂上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状态给了我追求的感受,因此,刚开始的学话很必要,通过学话,孩子们才能学会汇报的流程,同学之间交流的语言,慢慢的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以后的课堂中,学生们才能有的放矢,活而不乱,更有序。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看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评价准确,语言婉转,被评价者虚心接受,积极回应。其实,训练学生相互评价要做到“静待花开”,要有一个过程,一年级的孩子总是在老师提醒下用稚嫩的声音问:“我的想法说完了,谁来与我交流?或“我读的怎么样?请给我提提意见?”;中高段的学生评价交流就显得成熟流畅了,课堂上总是话筒抢不过来,“我来补充一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你的观点错在…我认为应该是…”等等,教师只是在享受着学生的争论和评价,并适时点拨。课堂上回荡的是学生的声、影,激扬的是学生的生命,课堂上的主体回归,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全部内涵。

  知识解决:我们的课堂知识解决经常是教师越庖代俎,教师的思维毕竟有限,生本的课堂老师变得聪明而轻松,有困难找学生,学生丰富的思维使知识的解决更加多元化。

  学*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 这次学*中,我深深感受新理念对心灵的撞击。身临课堂的感受,又听郭教授《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专题讲座,以及实验学校的校长和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给我以巨大的震撼。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本教育所揭示的教育本质就是提升生命质量。我们实施的教育就是要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生本教育是激扬生命的教育,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文体局领导特别重视学生教育,特地从3月22日-25日对全区的语数英教师进行生本教育的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报告中,戚风琴校长开篇提出问题,任务什么?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回答:生本,能让学生享受教与学的快乐!“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更加有兴趣了。

  “不是风不来,而是窗未开。”说得非常好,说明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我们国家教育的主旋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如何教到如何学;

  2、从知识的学*中得到问题的解决;

  3、课堂的动能变化;

  4、课堂性质的变化。

  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合作的进行活动,这才是学*的本质,要看重学*的过程和学*的程序,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模式。

  在报告中,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郭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

  通过有关资料的补充学*,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就是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本学期,学校也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学*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论,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因接*学期末,我们生物剩下的课也不多了,也按生本教育的有关理念,给学生设计过两课的预*作业,通过预*作业上的内容,自主的把握课文内容,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再拿出一节课来进行小组交流、回报。因是初次尝试,学生在汇报时的语言流利性、逻辑性的层次性比较差,但是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课下确实是搜集、交流过了。生本课堂就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合理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感受到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自己的课堂,合适、适时的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回报的形式来构建我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育的讨论、学*中,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推荐“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内化的积极性是基础性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的动力,学会学*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下去。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的方法。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通过学*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才会彰显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的作用。其实检测学生一首诗歌学得好不好,只要看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便可知晓。

  古人充分认识到朗读的作用,特别重视课文的朗读。因而在古代学堂私塾里,书生朗朗,不绝于耳。正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不仅是学堂里,就连*常百姓家也是常见“黄口小儿”,摇头晃脑吟诵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袁枚在《祭妹文》中深情回忆小时候和妹妹一起读书的情景:私塾教师“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从以上情景可知,在古代,朗读是学生日日必备的功课。明代李时勉为官时,鼓励学生朗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督令读书,灯火达旦,吟诵声不绝,人才盛于昔时。”可见读书能引导人才辈出。鲁迅先生曾经也回忆过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的情景,师生同堂读书,何其投入!他说自己的文学功底则来自于当年的苦读与苦背。从前人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历代教师与学生皆非常重视诗文的朗读,他们还认识到:朗读是提高文学修养乃至成才的诀窍。

  而今天,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环节,即使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也极少听到学生的朗朗书声了,就算有,也只是蜻蜓点水,教师把朗读仅当作学生认识诗歌生字生词的一个必要步骤。大多教师在教读诗歌时,仅让学生读一遍即可。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准了字音就万事大吉了。对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则不屑一顾。这种教学思想今天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在语文高考复*时,已经绝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究其原因大概和现在的语文考试有关吧。中考与高考试题中,没有明确考查学生朗读能力的试题设置,语文的考试也不同于英语考试,英语考试尚且设置了口语考试这一关,而语文考试不直接检测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很多老师就看准了这一点,急功*利。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让朗读这一环节退位于语文课堂。他们认为:花大量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白费心机,又不能替学生在考试中挣分。不光是教师如此认同,恐怕今天的莘莘学子们也“英雄所见略同”吧,这种教学理念的弊端可想而知。培养一批批会想会写的才子,可惜这些才子皆不能出口成章。无法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此以往,学生要想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恐怕也会笨嘴拙舌。想要听一次痛快淋漓的辩论和演讲的梦想也怕难于实现了。

  我们必须重提朗读这一议题,重新审视朗读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把它贯彻到诗歌教学中去。让朗读回归语文课堂!

  从小学的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大纲中对朗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规定: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标准。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诗词的教学中。

  我们古典诗词文学凝聚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精髓,常有“诗言志”或“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等说法。作者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都直接反映在诗文中。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入千万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横空出世,也去感受“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慨叹。单纯的字词翻译讲解只能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而要与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作家同泣同笑,同悲同喜,则要借助于朗读,读出作者内心告白,或悲或喜,或怒或哀。“千古一愁”也好,“百年之叹”也罢。全在于朗读与再朗读中感悟,要检验学生对于所教诗词的理解程度,只要听他朗读一遍即可。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样一首绝好的“悲秋赋”,字面意思明白易懂,但要深深体味出女词人那种*乎绝望的悲哀。我认为就应该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也许学生初读时,只能感知其感情基调。再读时便又加深了印象,念在口里的这些个音节,不正是学生们身边常见的秋景吗?学生在一音一节的朗读中引发联想和想像,词人的家国之恨,孀居之苦,颠沛流离之艰,种种辛酸与不幸,不也就一齐涌上心头了吗?尤其为后人赞不绝口的前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代学者称它们为“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这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满纸呜咽,不通过朗读,是如何也感受不到的。由此观之,通过朗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更能激起读者产生共鸣,激发创作冲动。对于那些急功*利的师生来说,不也立竿见影吗?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绝招,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朗读课文,善于利用朗读这一技巧,那么他的课堂定能引人入胜,而他的教学也能事半功倍。如果学生能激情演绎诗歌,创作或仿写诗歌,那不一举多得吗?

  那么该如何运用朗读这一绝招呢?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学生掌握并运用好:

  首先,把握好所学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正确途径是从理解到表达。而不是某些教师实施的:仅把朗读作为学生初学诗歌认字认词的途径。学生要把握全诗词的感情表达,必须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这对于理解作品主题极有帮助。朗读要求再现原文面貌和作者内心,所以学生的朗读不能停留在自我朗读的表现上。也就是说即使你有高超的朗读水*,不理解所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你也是读不出作者的心声的,更不能通过你的朗读准确地向听者传达作品的思想、作品的感情、作者的观点和道理等等。

  例如高一教材中的`《再别康桥》,从题材上它属于一首告别诗,但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告别诗来朗读的话,那就离题万里了。该诗虽有离愁别绪,但它的哀愁不似柳永笔下的《雨霖铃》那般浓重:“寒蝉凄切”“暮霭沉沉”“执手相看泪眼”。你看徐志摩笔下的意象是“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切,作者分明在极力的展现康河之美,在展示自我陶醉。就算离别也是如彩云般轻轻告别,不惊动康河的美与宁静。我们只有理解了该诗的主旨和感情基调时,你才能读出那种淡淡的哀愁。因此学生朗读必须抓住诗歌意象和艺术形象,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感受作品,形成情感,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意图。朗读这一绝招才能收到实效。

  其次,要具体到语句的朗读上,整个句子讲究语调,讲究抑扬顿挫,这种调子能表达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而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句调和速度四个因素。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语速的快慢由作品的内容和文体形式所决定。朗读诗歌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白局易《琵琶行》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前四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要急读,有轻快情调;而接下来的两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由前面急切的乐声转为婉转流畅,那么朗读者速度就宜放慢,读得流畅亲切。“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四句写乐声达到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一波三折,留下的是读者无限的思量。达到作者所写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由此可知,同一首诗歌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也随之变化。一个句子快慢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要教会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的变化选择语速。

  语速和停顿有着密切的关系,停顿少,语速快,停顿多,语速慢。学生要掌握好句中的停顿,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其时间都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语境的需要恰当把握。更要明白,停顿只是声音的中断,而不是情感的中断,朗读时要做到音停意不断,音断情相连。

  在把握语速与停顿之后,还要确定句子中某些词的重读及音长音短。为了表示特殊的意思和感情时,将句子中的某个词语突出强调读出来,这就是重音。根据作者情感的表达与变化,重音词位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句中表示并列的、对比的、呼应性的词,表示夸张、比喻、特指的词、表示爱憎、兴奋、悲哀等感情的词,往往是重音。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开头两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应轻轻读出,唯“飞”字应重读,要表达出李白高蹈出世的气概。而诗结尾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为全诗诗眼,卒章显志。它表达出作者一身傲骨,蔑视权贵,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愤激思想。这两句节奏长短不齐,前五拍,后四拍。朗读时“安能”二字须重读,并适当延长,再读以下十四字,才有高屋建瓴之势,才能读出李白的那种粪土权贵的傲骨铮铮。

  《沧浪诗话》中曾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咦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金撞瓮耳”。可见有感情有体味的朗读带来的是莫可意会的效果。

  综上所述,朗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朗读在诗歌教学中举足轻重。朗读诗歌也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它需要师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从而愈行愈远,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作冲动,进行再创作。而今天很多语文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法宝,尤其在诗歌教学中,弃之于九霄云外。何其失策?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了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但是这次在广州实地参观学*了生本教育之后,我觉得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目光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上,对学生如何高效的学考虑得不够,可以说还十分欠缺。这次有幸现场聆听学*郭思乐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上。

  以前的课堂,每一节的上课内容不会预先告诉学生,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可以说,充足的先学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我们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我们这次听课,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但其实对老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中,不是“教”觉得“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这个假期让我有幸走进了生本课堂观摩教学过感受生本教育。课后还聆听了实验教师代表点评以及跟实验教师座谈交流等,这让我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我在学*强国上聆听了十节课,令我耳目一新,收获颇多。从这三节课中,我发现生本教育的课堂是如此的精彩。

  首先每节课都安排了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学生交流感人的故事或见闻,朗读古诗、成语或有关数学小知识等),课前三分钟做到面向全体,人人轮流登台,让大家都有登台表演和演讲的机会;其次突出的是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最多,他们在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等。整个教学过程他们成了主体,而老师只在其中起了引导作用;再次突出了前置性学*,三节课的老师都在课前给学生出了前置作业,而且这前置作业基本上就是课堂上学生讨论展示的内容;

  然后突出合作,三节课的老师在每个问题展示交流之前都强调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让每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突出探究和个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学*时,充分收集资料和思考老师抛出的问题。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从而使我真实的看到和感觉到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不再是老师一人在讲,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与展示,老师有时像一位导演,有时像一位主持人,有时像一位演员,穿插与课堂教学中。既有组织的过程,又有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有参与的过程。本着“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全新理念,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把思考权交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思考的时间、空间交还给学生。这样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跟我们的课堂相比,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在课堂上学*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相比较支下,的确是差太多了。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下去。

  总之,这三节课把生本教育的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至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做到与生为本。

  这次学*更让我悟出了在生本教育课堂中有几点突出的地方:

  1.突出学生: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

  2.突出学*: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准备即前置性作业;

  (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生本教育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参与,连上讲台展示学*成果都是整个学*小组全员参与。)

  4.突出探究: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擦出智慧之火、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走*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等,把课堂由教转变为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总之,通过这次学*,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学到的内容在教学上将会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不得不感叹:生本激扬了生命,激活了学生主动学*的内驱力。今后,我要继续学*生本教育,更多的了解生本教育,以便让自己快步走*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在课堂上做到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激发学生学*的欲望;注重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环境。让学生快乐的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生本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以及“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的课程观以及“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的方法观。为把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我的课堂,我觉得我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教学观,遵循“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扎扎实实的去开展“生本教育”,不断的在实践中去落实和总结做法,做到边学*、边工作、边落实、边探讨、边促进。逐步提升自身的水*,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愿我和我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克服种种困难、共同成长!

  今天上午在滦*一小听了三位老师的汇报课,下午在职教中心进行了评课和生本教育培训,我认为对我这种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的人来说特别的有用。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越来越多,帮助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提高水*,争取早日成为名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把我的收获汇报如下:

  一、对生本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前看到生本教育感到陌生,查阅了资料也都是理论,懂得的'一知半解。今天真正懂得了生本教育的三部曲:前置性学*,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展示。最重要的是今天的讲解是结合课堂实际进行的,深入浅出,让我理解的更到位。

  二、一直以为升本课堂老师会更轻松,现在发现生本课堂对于老师来说不是更轻松,而是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本课堂上,学生自由发言,想法千奇百怪,很多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在课下备课时我们不可能备到,这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水*、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教师应该是知识博大精深,能力超群的。

  三、生本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可以忽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倾听者,还是引导者、调控者。如果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导,让课堂跑偏,那么是十分可怕的。

  四、生本教育的三部曲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有学问。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要基础、简单、开放、把握重点。每一节课该如何去布置,需要教师深思熟虑。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发现也是有学问的。小组合作展示中如何引导学生,引导到那个程度合适也是有学问的。具体这些都要从实践中去探索,思考。

  生本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养成。就我所教班级的目前情况来看,开展生本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试过几次,参与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成功。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很多学生不具有良好的作业完成*惯,更别提前置性作业了,加之家里的各方面条件也有限。但是我不会气馁,还会继续努力,一步步往前走,争取早日实现升本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就应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是务实高效的。

  课堂就应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构成良好的学**惯,让学生的学*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透过学*“生本课堂”教育,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现总结如下:

  一.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潜心会文本”。

  积极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关键是“精心巧设计”。

  三.要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是“灵活用方法”

  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简单、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能够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能够依靠。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中。然后再透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带给一个良好的学*环境。

  其次要将小组学*落实到位。小组合作学*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透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务必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

  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能够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

  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齐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透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带给了有效的手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构成自主学*的良好*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四.课堂练*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十分必要。好的练*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的兴趣和科学精神,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透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透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忙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中去,在自主学*中享受学*的快乐。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能够带着兴趣去学*。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为了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但是这次在广州实地参观学*了生本教育之后,我觉得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目光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如何去教的问题上,对学生如何高效的学考虑得不够,可以说还十分欠缺。这次有幸现场聆听学*郭思乐教授的全新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上。

  以前的课堂,每一节的上课内容不会预先告诉学生,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可以说,充足的先学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我们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我们这次听课,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但其实对老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中,不是“教”觉得“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