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物理教案 >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

日期: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分析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器材及方法】:

  1、器材:两张大小不同的小纸片;粉笔头;乒乓球;一个小钩码;牛顿管

  2、方法:通过小实验和逻辑推理启发式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图:一个物体离地h高处,当把细绳剪断,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即为自由落体。问题: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实验讨论1、一张小纸片和一支粉笔头同时从同高处下落,哪个先落地?(动手做)

  现象:粉笔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2、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钩码同时从同高处下落,谁先落地?

  现象:钩码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3、把小纸片揉成团再重做实验讨论2。

  现象:两者差不多同时落地。

  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由物体的重量有关?

  首先我们来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讨论)

  1、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2、而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3、而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4、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实验:用牛顿管做实验,大家看到:真空管内的形状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张片当管直立过来时,它们同时到过管底。

  结论:说明它们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量无关!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推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抓隹矛盾的主要方面,由实验总结出本质的东西,得出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因为物体只受重力,据有:如果在相同地区,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则它们的运动速度和从同高度下落至地面的时间都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么,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呢?

  三、重力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实验: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课本第51页图2—24中是一个小球从某高度自由下落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照一张相片)从小球正面拍摄的,图中的多个小球是同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读出相邻的时间里小球发生的位移。根据(T为频闪照相机的拍摄时间),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根据用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4、不同地区(纬度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从书中表中可知:

  ①同一纬度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

  ②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③通常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粗略计算中取。

  四、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地区相同,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有关。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练*: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

  3、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从下落时起,第隔1秒钟物体下落的高度之比。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教师不发表意见,继续做实验。分别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展,则纸团下落快。

  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2个实验和第三实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3个问题,质量一样却下落有快慢之分。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

  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验证―牛顿管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师: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这是通过电视转播过的。

  2、新授环节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比如开始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样才叫做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位移随时间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它的.运动规律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先选择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密度大,实心,体积不要太大,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接着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纸带的处理结果告诉我。

  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总结分析运动规律

  师: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纸带,我猜想它是匀加速运动。于是我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来验证纸带,结果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我们要牢记。

  师:那再计算一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师:其他同学的结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实的。

  总结归纳重力加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计算出来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3、巩固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g是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B.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为都是自由落体运动,高度一样,所以下落时间一样,1:1;下落过程加速度也一样都是g,1:1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探究活动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测出几滴水落到盘中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请思考:为什么不只测出一滴水下落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按前面给的方法测出一个水滴下落时间还是?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实际做一做,计算一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5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阅读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1)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范本10份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1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

  一、首先是:说教材:

  1、分析教材:《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粤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时间、速度、匀速运动、加速度等)知识后编排的。

  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科学家研究过落体运动,其中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通过探究自由落体运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将从特殊到普通,推广到探究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通过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去探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为研究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与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2、教学目标: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然后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实验探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激发学*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重点、难点:对于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是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及产生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实质。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用实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且是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都能体验实验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详细提及。

  二、然后是教法、学法:

  基于学生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在知识方面,学生有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与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历史上有3个改变世界的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开启了人们的欲望与智慧的大门,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荡在空中?它在下落过程中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这一节课讲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

  (二)进行新课

  1、录像演示:

  a.石头从空中落下

  b.重力使屋檐下的雨滴下落

  c.树叶从树上竖直飘落

  教师引问:观察并指出以上物理情景中物体相似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总结:画面中的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到地处,这类下落的运动称为落体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落体运动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设计说明:从生活中构建物理情景或模型,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知识的好*惯。

  2、关于落体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A.提出问题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可以用观看赛跑的生活情景来说明我们研究物体运动往往首先关心的是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直接引入该问题)

  (1)提示学生想象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落体运动(或具体举例)。

  提出疑问:以经验来看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

  (2)直接经验:重的物体下落快——也是历史上亚里士多德认可的观点(简介亚里士多德)。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落体运动快慢的经验感受。设计说明:此环节将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落实在其运动的快慢上,直接问“是否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是为了更易进入主题

  B.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矛盾。

  (1.观点——物体从空中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2.结论

  【结论1】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其中任一物体下落的速度快。

  【结论2】如果把石头和树叶捆在一起,独自下落较慢的树叶就会拖慢独自下落较快的石头,最终其下落的速度应该比石头独自下落的速度慢。

  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设计说明:相互矛盾的结论既是对学生头脑中错误概念的震撼,也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的手段,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可相互讨论,然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其余倾听、思考。逻辑推理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C.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用一枚硬币(一元的效果不错)、两枚和硬币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一枚粘有硬纸片的硬币、一粒小塑料球,一团棉花(质量要比小塑料球的大)来比较轻重不同或相同的物体下落快慢。

  ①.一枚硬币与一枚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②.一枚硬币与一枚粘有面积相同的纸片的硬币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

  ③.将一枚硬纸片团成团,与另一枚大小面积相同的硬纸片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④.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等高同时下落,比较下落快慢。设计说明: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间巡视,收集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如何创设实验条件(如怎样保证等高同时释放等);启发学生注意总结实验现象中两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进行关联比较。学生准备材料:硬币、纸片。课前要求学生准备材料时并没有告知学生具体用途,学生对此充满好奇,这也从一个侧面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

  (2)学生进行实验与探究,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本小组的结论。

  结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a.重的物体下落快;b.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c.轻重相同而下落快慢不同。

  考虑到如果能有与直觉经验完全相反的现象出现,学生的认识会更明确,故增加了“一粒小塑料球与一大团棉花下落快慢比较”的实验设计,体现“轻的物体可以比重的物体下落快”。

  (3)分析小节

  (a)选小组代表描述所观察的实验情景及小组的讨论。

  (b)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结果显示出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设计说明:教学的重心应放在精心准备的语言讲解上,归纳、认识、分析、发现。作出科学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强化学生对自行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此处由学生做结论时可以的,但学生的结论不应是最后结论,最后结论应是教师给出的,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引问:既然物体下落快慢与其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快慢不同可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从实验现象和生活经验可以猜想到是空气阻力影响。

  (2)猜想: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吗?

  教师演示实验,验证猜想:毛钱管实验。(可考虑用电脑课件,老师同步讲解。)

  (3)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猜想、观察、思考、理解、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物体下落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过程中运动快慢与质量无关。

  通过毛钱管实验使学生认识:

  (1)探究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必须考虑或排除外界因素干扰。

  (2)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有效方法。

  5.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1).概念引入

  引问:由于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影响,要想研究落体运动就必须排除空气阻力,那么,如果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物体的受力有什么特征。

  学生以原有的力学基础可以很快答出:忽略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即初速度为零)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思考,联想,答问。概念认识强调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运动,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空气阻力,但一般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6.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自由落体

  (1).引问:若要研究某种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方法和器材?

  学会回顾前面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体验,可想到:利用打点计时器采用示踪(轨迹记录)法研究。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纸带记录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A.轨迹——直线方向——竖直向下

  B.变速——速度越来越大——比较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

  小组实验、操作、记录、思考、交流讨论,

  (可提醒学生课前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重点强调任意两个相邻点(无论匀速或变速)的等时性。)

  7.引导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之一为寻找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故可以想到做s-t图象,分析推测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基于本实验的特点,不容易确定起始点,故不方便准确测出s,从而给s-t图象的得出带来一定难度,这一点可在下一节课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解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设计说明: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一.物体下落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2.伽利略: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

  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三.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速度方向不变,有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2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反馈与调整三个环节说明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 教学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整章紧紧围绕研究匀变速运动规律而展开。而“自由落体运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匀变速运动,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学*伽利略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认识层次的目的。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情况及学*方法的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处理方法,可以说理论知识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暗示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日常生活经验印象很深,因此重的物体落的快这个问题既是难点也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思维碰撞的关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学*心态。

  3、教学三维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2)通过学*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3)通过学*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性质,了解研究过程与方法。

  2)学*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4、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认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环境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通过多媒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物理情景,应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有目的的引领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课堂中所有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接下来我将具体谈一谈我是如何采用以上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拿一张新的100元钱,如果谁能按老师的要求抓住下落的钱,老师就把钱给他。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下落物体的运动

  教师说明这是个骗局,由此激发学生探索, 通过这节课的学*让我们来揭示骗局的本质。

  目的: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探落体运动

  创设情景:让羽毛和小铁片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 重的物体落得快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得出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有关,越重的物体下落的越快这个结论。

  创设情景:小贴片和一团棉花从同一高度静止下落。轻的物体先落地。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疑问:到底是什么影响物体下落的快慢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是空气阻力的作用。预见:没有空气会如何用牛顿管实验,把管内抽成真空时比较羽毛和铁块下落的快慢,播放: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的月球实验。验证猜想。

  讲述小故事:纪伽利略通过抽象思维加科学实验的方法才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目的:形成感性认识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三.深入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问题:重锤的下落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可以*似看成

  一、提出问题:重锤下落时自由落体运动,它下落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运动规律。

  二、学生猜想提出假设: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计划应用打点计时器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给与鼓励和肯定学生回顾之前学*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设计不同的实验和验证方法:

  1.如果△s=aT2为一恒量,则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利用,如果s和t2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3.利用v=at,如果v和t成正比,则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4.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比为1:3:5:(这个方案最开始普遍被学生认可,但实际操作误差是教大的)但教师开始不要点破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做实验,收集数据,老师要及时知道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五:分析与论证合作交流:并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每个小组间交流,补充。老师给与正确的评价。

  目的:应用探究式的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验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的突破难点问题。

  四、扩展探究:

  能不能利用以上的实验方案求解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s=aT2。

  阅读课本,教师说明:国际上取北纬45°海*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g=9.80665 m/s2。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 m/s2。

  呼应开头: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老师的骗局。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

  最后:和同学小结结束课程

  在板书上的设计:

  尽可能的通过板书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思路同时突出重点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看到板书时能体会到清晰的课堂思路。

  设置作业超市 (ABC)三个难度的试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同时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共同探究题目,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钻研。

  三、课堂教学反馈及调整策略;

  1、这里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开打点计时器后放手,但是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如果测量△s=aT2,那么就不涉及这个问题,而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够想到原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当的知道,必要时要停下来讲解或讨论。

  2、计算重力加速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再做一次实验,只要采用一组学生的纸带大家分析一下即可,毕竟结果已经有学生计算出来了。

  3、课堂教学由各个环节组成,各环节之间尽量通过一些恰当的语言和问题灵活的串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而非堆砌的感觉,也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的部分环节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自由落体运动重难点的一点尝试和想法,有不妥当的地方还恳请各位评委多多批评指正!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中专物理教材(高教版)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本节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思想的学*中,达到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纸带的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迁移。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前面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和怎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重点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体会到成功的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基础,能够开展小组学*活动,但毕竟是农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是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我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介绍了怎样用打点计时器计算加速度,着重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授、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落体运动都是重的物体下降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纸团和纸片下落演示实验和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加速度的大小为g,在此采取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自己动手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确实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与纸带下悬挂重物的质量无关,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一样。

  对学生来说,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思考,得出准确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自由落体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演示: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实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给学生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让学生动手探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物等):分组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

  问题2: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三)例题巩固:

  例题:一个物体从19.6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

  (四)学生练*

  完成《学生工作页》

  (五)巩固新课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六)布置作业

  1.在练*3.5中任选两题上作业本

  2.阅读教材65页《伽利略及其科学贡献》

  3.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伽利略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同学都会做作业,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的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6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提问: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巩固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1)(2)(3)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中专物理教材(高教版)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本节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思想的学*中,达到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纸带的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迁移。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前面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和怎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重点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体会到成功的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基础,能够开展小组学*活动,但毕竟是农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是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我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介绍了怎样用打点计时器计算加速度,着重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授、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落体运动都是重的物体下降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纸团和纸片下落演示实验和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加速度的大小为g,在此采取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自己动手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确实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与纸带下悬挂重物的质量无关,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一样。

  对学生来说,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思考,得出准确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自由落体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演示: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实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给学生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让学生动手探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物等):分组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

  问题2: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三)例题巩固:

  例题:一个物体从19.6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

  (四)学生练*

  完成《学生工作页》

  (五)巩固新课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六)布置作业

  1.在练*3.5中任选两题上作业本

  2.阅读教材65页《伽利略及其科学贡献》

  3.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伽利略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同学都会做作业,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的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中专物理教材(高教版)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后编排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和巩固,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学*本节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巩固前面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能力。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教学要从科学结论的学*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物理方法和思想的学*中,达到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懂得认知未知事物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4)能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实验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及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及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

  1.从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及运动规律;重力加速度。

  2.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纸带的处理。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类比迁移。我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探究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求出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前面已经给学生介绍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和怎样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重点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让体会到成功的体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基础,能够开展小组学*活动,但毕竟是农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由于是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为了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我作了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介绍了怎样用打点计时器计算加速度,着重给学生讲解了纸带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讲授、实验演示、探究式教学法。人们在自然界看到的落体运动都是重的物体下降快,轻的物体下落慢。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观念,树立正确观念。通过纸团和纸片下落演示实验和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质量无关,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为了让学生亲眼“看到”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加速度的大小为g,在此采取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分析纸带上的点迹,自己动手算出:自由落体运动确实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计算得出:加速度的大小与纸带下悬挂重物的质量无关,说明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降的速度一样。

  对学生来说,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并积极思考,得出准确结论。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索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通过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自由落体加速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列举自由落体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演示:质量相等的纸团和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一样?

  结论:下落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此时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结果会如何?

  演示:牛顿管实验

  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观察到重物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终于使问题真相大白,从而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给学生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对实际落体运动进行理想化处理得出的一种理想模型(跟前面学*的匀速、匀变速运动一样。相机渗透理想化思想方法――忽略次要因素,凸显物理现象的本质。)

  让学生动手探究重物自由落体运动,感悟运动特点。

  问题1:自由落体运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供相应的器材:打点计时器、重物等):分组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交流实验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出:自由下落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使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性质有深刻的印象。(这部分大约需要15分钟)

  问题2: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根据前面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相同。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说明其方向。

  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上各地重力加速度的表格,能否发现一定的规律。

  结论:纬度越大的地点,重力加速度越大(原因待以后进一步学*)

  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三)例题巩固:

  例题:一个物体从19.6m高的地方自由下落,问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设计意图: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简单应用,熟悉公式,巩固知识。

  (四)学生练*

  完成《学生工作页》

  (五)巩固新课

  (1)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六)布置作业

  1.在练*3.5中任选两题上作业本

  2.阅读教材65页《伽利略及其科学贡献》

  3.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看看伽利略是用什么方法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位同学都会做作业,让每位同学都有收获;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学*的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10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 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提问: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巩固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1)(2)(3)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2)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5)份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1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2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①

  h—25= 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B。 ∶1

  C。2∶1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人们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测得: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学们请阅读材料p37页内容,能得到什么知识?

  总结: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通常的计算,g值取9.8m/s2,粗略计算: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学生推导得出: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2倍,甲从h米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米高处与甲同时自由下落,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过程中,下落1s末时,它们速度相同。

  c:下落过程中,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第n秒通过的位移比第1秒内通过的位移多少米?g=10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四、作业

  1、p38 3、4 p43 10

  五、板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4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①

  h—25= 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B。 ∶1

  C。2∶1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案 5

  整体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教学的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特征,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代物理的先驱伽利略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是向高中学生首次介绍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课题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前者是教学的组织,即课程进展的形式;后者是课题内容本身,这两者的结合便是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心理状态.

  2.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

  课前准备

  木架、小球、细线、牛顿管、硬币、羽毛、纸片(多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两手分别拿一小球和纸片,从相同的高度释放两物体.提出问题:小球和纸片谁先落地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比较快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故事导入

  一位普通的妈妈,身体纤弱,轻声细语,几乎不爱好任何的体育运动.

  一天,她出门去买东西,孩子和保姆留在家里.保姆拉过一张桌子放在窗户前,让孩子自己趴在桌子上玩,自顾自地做其他事情去了.

  当妈妈的身影在远方出现的时候,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伸出小手想去拥抱那个熟悉的身影,大半个身体顿时悬在半空中.

  孩子不会理解自己身处的险境,希望妈妈立刻把他抱进怀里.于是,五楼的窗口上,小男孩变得像小鸟一样轻盈,他张着翅膀向着妈妈飞过去.周围的人们都目睹了这一幕:远处的妈妈只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支箭飞快地奔向一栋大楼,然后准确地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一个小男孩.

  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对这一幕的发生简直难以置信,按照他们的计算,用那么短的时间从女人当时所处的位置跑到楼下是不可思议的,连最优秀的消防员也无法达到那样的速度.

  你能根据当时的情景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奔跑速度吗?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

  复*导入

  复*旧知: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推论①vt2=v02+2as;② = = ;③v0=0

  s1∶s2∶s3=1∶4∶9 sⅠ∶sⅡ∶sⅢ=1∶3∶5

  我们今天应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硬币和纸片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这样吗?

  推进新课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教师设疑: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质量小的┛炻穑开

  合作探究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1.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

  2.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

  3.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

  4.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的托盘天*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物体还快.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快慢与物体质量(轻重)无关.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3)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实用5份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教师不发表意见,继续做实验。分别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展,则纸团下落快。

  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2个实验和第三实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3个问题,质量一样却下落有快慢之分。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

  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验证—牛顿管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师: 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这是通过电视转播过的。

  2、新授环节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比如开始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样才叫做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位移随时间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它的运动规律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先选择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密度大,实心,体积不要太大,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接着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纸带的处理结果告诉我。

  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总结分析运动规律

  师: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纸带,我猜想它是匀加速运动。于是我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来验证纸带,结果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我们要牢记。

  师:那再计算一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师:其他同学的结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实的。

  总结归纳重力加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计算出来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3、巩固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g是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B.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为都是自由落体运动,高度一样,所以下落时间一样,1:1;下落过程加速度也一样都是g,1:1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 2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C.2∶1 D.4∶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5.A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C.A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9.8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0.5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0.2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2.28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对不对呢?大家看我来做几个实验。

  演示实验

  (1)将一张纸和一张金属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结果金属片先着地。教师不发表意见,继续做实验。分别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2)将刚才的纸片紧紧捏成一团,再次与硬币同时释放,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3)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纸片,一个捏成团,一个*展,则纸团下落快。

  师:物体下落快慢是由质量决定吗?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第2个实验和第三实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第3个问题,质量一样却下落有快慢之分。

  师:那你现在觉得物体下落快慢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生:我想应该是空气阻力。

  猜想

  师:如果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那么在没有空气阻力,物体的下落快慢应该是一样的,这种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验证―牛顿管实验

  师:刚才的实验现象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在没有空气阻力即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由静止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师: 1971年美国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将锤子和羽毛同时释放,它们同时落在月球表面,这是通过电视转播过的。

  2、新授环节

  (1)自由落体运动

  师:物体若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由静止下落,它的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空气阻力,则物体只受重力。

  师:很好!物理学中把这种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落体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比如开始测反应时间的尺子的下落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生:肯定不是,因为在地球表面大气层内,没有空气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师:说得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下,自由落体运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种理想运动模型。但利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空气阻力影响不大的落体运动*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什么样才叫做阻力影响不大,就是阻力跟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似条件:一般情况下,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师: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位移随时间又是如何变化的,我们该如何来研究它的运动规律呢?

  生:利用打点计时器。先选择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必须密度大,实心,体积不要太大,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接着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师: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将纸带的处理结果告诉我。

  学生设计、操作并处理实验结果

  总结分析运动规律

  师: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根据实验得到的纸带,我猜想它是匀加速运动。于是我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

  来验证纸带,结果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个结论我们要牢记。

  师:那再计算一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

  生:我所算得的结果在9.4左右,方向是竖直向下,因为物体是竖直向下匀加速的,所以加速度方向应该与速度方向相同,竖直向下。

  师:其他同学的结果呢?

  生:我的也差不多。

  关键点提问

  师:大家用的是质量不同的重锤做的实验,为什么求出来的加速度结果差不多呢?

  生:虽然重锤质量不同,但由于空气阻力影响较小,均可以*似成自由落体运动,而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测出来的结果差不多是符合事实的。

  总结归纳重力加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测量计算出来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精确的实验发现,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1、纬度越高,g越来越大;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小。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9.8m/s2或10m/s2,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按9.8m/s2计算。

  3、巩固练*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 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 g是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B. 地面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

  C.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 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g越小。

  例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1:2,体积之比是4: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解:因为都是自由落体运动,高度一样,所以下落时间一样,1:1;下落过程加速度也一样都是g,1:1

  例4、质量为2kg的小球从离地面80m空中自由落下,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 4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自由落体运动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现象+合力推理+实验验证

  教学用具

  用薄纸糊一纸袋、两小钢球、抽气机、牛顿管、有关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别是什么?

  2、导入:同学们,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物体下落的速度到底与物体的质量有没有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让一个纸袋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钢球落得快。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这也是公元前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的多年。同学们听说过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吗?伽利略做过大量的由静止下落的实验,并且还用归谬法、数学图利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同学下去看课后阅读材料,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斯多德观点的错误,他就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铁球同时下落,结果两铁球几乎同时落地。

  且再看实验:把刚才的纸袋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同时下落,同学再观察:

  学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个纸袋,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这是因为空气的阻力的影响。把纸袋揉成团,所受空气的阻力要比纸袋所受空气的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老师:如果真的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结论一样吗?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气相当稀薄)的牛顿管拿出来,让牛顿管中的硬币、鸡毛、纸片、粉笔头从静止一起下落。

  学生:同时落下。

  演示:把小钢球装进纸袋,与另一个小钢球同时下落。

  现象:同时落地。

  老师: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些过程、结论,给其下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体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气中,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很小,和物体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条件下,物体从静止竖直下落。

  1、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距我们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经过大量的实验、严密的数学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后来人们采用先进的实验手段测得: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同学们请阅读材料p37页内容,能得到什么知识?

  总结:地球上不同的纬度、g值不同。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通常的计算,g值取9.8m/s2,粗略计算:g=10m/s2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学生推导得出:

  (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2倍,甲从h米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米高处与甲同时自由下落,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过程中,下落1s末时,它们速度相同。

  c:下落过程中,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第n秒通过的位移比第1秒内通过的位移多少米?g=10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出了运动规律的三个公式,要求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灵活地运用。

  四、作业

  1、p38 3、4 p43 10

  五、板书设计: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4)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通过毛线管(牛顿管)实验,证明在无阻力情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察其轨迹是直线。

  (2)利用教材的闪光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实验及分析,学*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闪光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gt和h=gt2/2。

  (2)实验目标:通过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光实验,学会物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养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说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让学生观察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实验研究为使学生判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

  学生利用闪光照片以及数据表的实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学生推导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讲练结合式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学生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知识。

  4.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更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受到学*方法的训练。

  5.说教学程序

  (1)复*提问: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②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板书:ΔS=aT2

  (2)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学生: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自由落体运动)说课,标签:物理说课模板,高中物理说课模板,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学生: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学生: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学生: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根据:ΔS=aT2

  对闪光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竖直向下。

  (3)推导

  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巩固练*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1)(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是司南版必修1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入手,讲述运动学的重要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运动学的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和巩固,同时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理想化方法比较重力与空气阻力的大小,识别自由落体运动。

  2.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4.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5.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对理论的推导普遍感到困惑;并且严重受(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前概念的影响。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的难点是: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无关。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演示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的规律,通过对其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实验观察法+合理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轻、重的物体,哪个下落的快?)、引导学生思考、勤于动手,引导学生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采用:“提取旧知识——积极思维——实验探索——构建新知识——巩固深化”的学法。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提出问题(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可能回答:重的物体下落的快;体积小的物体下落的快等)。

  2.新课教学:(大约35分钟的时间)

  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的印象很深,为了克服学生的前概念,教师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演示实验(比较硬币与纸团的下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用牛顿管实验进一步探究,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如果处于真空环境,物体就会同时落地。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提出新问题: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规律?并引导学生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均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位移速度关系

  推论

  同时给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让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信息窗,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同。培养学生推导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49-51页;通过伽利略的悖论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简析

  本章讲述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动力学知识和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的基础。

  2、自由落体这一节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动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落体运动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可强化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启下,为以后学*抛体运动(例如上抛运动、*抛运动等)打下基础。

  教材先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现象提出落体运动的运动情况,然后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定量探究分析,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二)、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

  目标要求:

  1、认知目标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及推理归纳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标

  掊养学会认识事物时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物理发展史,学*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实验加强师生互动和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规律

  2、难点是演示实验的技巧把握和规律的得出

  二、说教法

  1、关于教学方法

  鉴于当前教学现状,很多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只注重知识本身,而忽视主动探求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将采用实验启法式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来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可采用“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分析讨论 理论推导 归纳概括”的教学思路。

  2、关于演示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伽利略关于落体运动的正确观点,而实际实验时有很多实验现象符合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这些实验要做,不能回避,因为真理是不怕考验的,这样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一定要全面,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且培养归纳总结科学规律的能力。

  三、学法

  这一节就知识本身而言很简单,学生易掌握,我觉得这一节最重要的是在对各种情况的落体运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现象的研究中掌握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几个常见落体运动的生活实例,并介绍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和伽利略(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落体运动的不同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

  第二步:实验验证,观察现象

  [演示1] 一张纸片和一小硬币从同一高度落地,硬币先落地

  说明亚里士多的观点也是有实验基础的,并非凭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演示2] 一张纸片和一张同样的纸片拧城的纸团从同一高度落地,纸团先落地

  [演示3] 把上面第二个实验中,纸片拧成的纸团,再与硬币做实验,发现两物基本同时下落。

  说明物体重量不变或变小有时下落会变快,亚里士多德观点出现破绽,培养学生探研问题的兴趣和决心。

  [演示4]观察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下落运动和玻璃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综上分析,定性、粗略实验有时不能说明和解决实质问题,须有精确定量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全面归纳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要全面,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并养成勤思考,好探索的*惯。

  第三步:定量分析,得出结论

  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纸带实验,让学生根据以前做过的“研究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分组定量测定,分析出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四步:对比分析,总结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大小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的特点:在同一地点g的值不变;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第五步:反馈练*,巩固知识

  (题目略)

  第六步:学以致用,深化主题

  课外实验:1、一个秒表、一个小球,并且知道本地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 用以上器材测量教学楼1-3楼的高度。

  2、P 48测量反应时间。

  第七步:本节小结

  一、说教材: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5)

——高三物理教案(10)份

  核力与核能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

  (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

  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

  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

  (1)核力特点:

  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之内。

  第三、核力存在于核子之间,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总结:除核力外,核物理学家还在原子核内发现了自然界的第四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转变质子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m,作用强度则比电磁力小。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弱力、强力、电磁力、引力和分别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

  ①弱力(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短程力;

  ②强力(强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内,强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短程力;

  ③电磁力:电磁力在原子核外,电磁力使电子不脱离原子核而形成原子,使原了结合成分子,使分子结合成液体和固体→长程力;

  ④引力:引力主要在宏观和宇观尺度上“独领风骚”。是引力使行星绕着恒星转,并且联系着星系团,决定着宇宙的现状→长程力。

  2、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越多)

  思考:为什么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提示:学生从电磁力和核力的作用范围去考虑。

  总结:

  若质子与中子成对地人工构建原子核,随原子核的增大,核子间的距离增大,核力和电磁力都会减小,但核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当原子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不足以*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这个原子核就不稳定了;

  若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所以稳定的重原子核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

  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若再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恨本没有核力的作用,这时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因此只有200多种稳定的原子核长久地留了下来。

  3、结合能

  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原子核是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拆散成核子,需要克服核力做巨大的功,或者需要巨大的能量。例如用强大的γ光子照射氘核,可以使它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从实验知道只有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2.22MeV时,这个反应才会发生。相反的过程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要放出2.22MeV的能量。这表明要把原子核分开成核子要吸收能量,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能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那么如何求原子核的结合能呢?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得出了物体能量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指出了求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方法。

  4、质量亏损

  (1)质量亏损

  科学家研究证明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总质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确计算表明:氘核的质量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质量之和要小一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只有在核反应中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

  回顾质量、能量的定义、单位,向学生指出质量不是能量、能量也不是质量,质量不能转化能量,能量也不能转化质量,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棱镜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上的作用,知道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一.

  2、理解全反射棱镜产生全反射的原理,知道全反射棱镜的应用.

  3、知道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在其他介质中速度不同,因而对同一介质的折射率不同.

  4、知道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知道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能力目标

  理解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理解不同色光通过棱镜的色散现象,分析相关现象.

  情感目标

  1、对比全反射棱镜和*面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学会选择更合理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2、由光的色散现象这一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色光叠加的'效果.

  教学 建议

  1、要让学生会根据折射定律定性画出通过棱镜的光线、能够通过作图体会棱镜控制光法的特点:“光线向底而偏折”、要正确地、灵活地找到顶角和底面.

  2、要让学生知道全反射棱镜控制光路的特点、并让学生了解全反射棱镜与*面饼在改变光路上效果是相同的,但利用*面镜反射时,玻璃表面和镀层表面都要产生反射,并在镀层面会有一定的光能被吸收、所以实际中全反射棱镜优于*面镜.

  3、关于光的色散现象可以先通过演示实验,如让白光通过三棱镜在屏上或白墙上观察到彩色的光带而看到色散现象,再通过分析说明各种颜色的光偏向角不同反映了玻璃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得出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学 设计示例

  棱镜

  (-)引入新课

  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可逆性原理分析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将发生偏折现象,并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光路(利用激光演示器).做好演示实验: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光路(尽量演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二) 教学 过程

  1、介绍三棱镜

  棱镜:光学上用核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体叫做三棱镜,光密媒质的棱镜放在光疏媒质中(通常在空气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向棱镜底面偏折.

  A、三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控制光路的光学元件.隔着三棱镜能看到物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但是没有必要去追究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

  B、光从棱镜的一个侧面射入,从另一个侧面射出,出射光线将向底面(第三个侧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与棱镜的折射率,棱镜的顶角和入射角有关.

  C、若三棱镜的介质相对于周围介质是光流介质,则透过棱镜看物体,看到的虚像向底边偏移;出射光线较之入射光线向顶角偏折.

  2、全反射棱镜

  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全反射棱镜在光学仪器中被用来改变光路.

  A、玻璃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相对于空气来讲,玻璃的临界角在30°~42°之间.

  B、光从空气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直角侧面上,经过棱镜一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90°,光垂直射入全反射棱镜的斜侧面上,经棱镜两次全反射,将改变光路180°.

  3、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为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彩色光谱,这就是光的色散.

  A、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同一种介质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B、复色光通过*行透明板(玻璃砖),也能发生色散现象.

  探究活动

  1、利用三棱镜自制潜望镜.并与利用*面镜制作的潜望镜进行效果对比.

  2、动手做一做光的色散实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㈠教学目的:

  ⒈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㈢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㈣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进行叉鱼比赛。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钢针都叉在鱼的上方后,惊奇之余,告诉学生,要知道为什么,等我们学完光的折射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而引入课题。(电脑显示标题)

  二、新课进行:

  1、光的折射:

  *时我们看到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会在水面处弯折,也是这个道理(电脑显示图片)。让我们再来观察另一个实验,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块木板,用激光沿着木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再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中,问:要以看到什么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玻璃面处改变方向进入玻璃中)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处改变传播方向,而且实践也证明其他介质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此,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板书用电脑显示)

  2、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用电脑显示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用电脑显示)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研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并用电脑显示观察目的:

  ①光从哪一种介质中射入哪一种介质中的?是怎样入射的?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d、当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是如何变化的?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出部分问题后,教师:为更好地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我们来认真分析整个实验。并出示以下表格:

  边实验边让学生填写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电脑动画来总结规律。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电脑显示出)

  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电脑显示出,并加以动画显示。)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利用电脑演示加以解释)

  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虚像。

  4、课堂练*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三、小结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内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注意: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

  ㈠教学目的:

  ⒈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综合能力。

  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㈢教学仪器:

  玻璃水缸、水、激光***、光具盘、玻璃砖、几根钢针、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㈣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我们都知道渔民捕鱼有很多方法,如:用网网鱼、用鱼叉叉鱼等。现在,我们也来体验一下渔民的生活,(出示塑料泡沫上画有鱼和玻璃水缸)进行叉鱼比赛。当学生在比赛时,发现钢针都叉在鱼的上方后,惊奇之余,告诉学生,要知道为什么,等我们学完光的折射后,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从而引入课题。(电脑显示标题)

  二、新课进行:

  1、光的折射:

  *时我们看到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会在水面处弯折,也是这个道理(电脑显示图片)。让我们再来观察另一个实验,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块木板,用激光沿着木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问: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再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中,问:要以看到什么现象?(同样也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玻璃面处改变方向进入玻璃中)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和玻璃中都能看到光在水面和玻璃面处改变传播方向,而且实践也证明其他介质中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因此,我们把“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板书用电脑显示)

  2、光的折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用电脑显示出光的折射光路图。

  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并用电脑显示)

  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研究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要注意观察,并用电脑显示观察目的:

  ①光从哪一种介质中射入哪一种介质中的?是怎样入射的?

  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③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d、当入射角变化时,折射角是如何变化的?先让学生观察一下整个实验的动态过程,然后让学生回答出部分问题后,教师:为更好地研究光的折射规律,我们来认真分析整个实验。并出示以下表格:

  边实验边让学生填写表格,表格完成后分析表格和利用电脑动画来总结规律。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用电脑显示出)

  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折射中,光路也中可逆的。(用电脑显示出,并加以动画显示。)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利用电脑演示加以解释)

  利用电脑播放视频材料: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要求学生利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虚像。

  4、课堂练*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三、小结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内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在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注意:弄清一点、二角、三线的涵义。

  核力与核能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核力的概念、特点及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2)知道稳定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3)理解结合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4)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的概念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作用的能力;

  (2)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氦原子核中有两个质子,质子质量为mp=1.67×10-27kg,带电量为元电荷e=1.6×10-19C,原子核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那么两个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与万有引力两者相差多少倍?(两者相差1036倍)

  提问2:在原子核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带正电的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为万有引力的1036倍,那么质子为什么能挤在一起而不飞散?会不会在原子核中有一种过去不知道的力,把核子束缚在一起了呢?今天就来学*这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1、核力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提示:20世纪初人们只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力: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是电磁力(库仑力是一种电磁力)。在相同的距离上,这两种力的强度差别很大。电磁力大约要比万有引力强1036倍。

  基于这两种力的性质,原子核中的质子要靠自身的引力来抗衡相互间的库仑斥力是不可能的。核物理学家猜想,原子核里的核子间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存在,即存在着一种核力,是核力把核子紧紧地束缚在核内,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后来的实验证实了科学家的猜测。

  提问

  1:那么核力有怎样特点呢?

  (1)核力特点:

  第一、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

  第二、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之内。

  第三、核力存在于核子之间,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总结:除核力外,核物理学家还在原子核内发现了自然界的第四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弱力),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即引起中子转变质子的原因。弱相互作用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更短,为10-18m,作用强度则比电磁力小。

  (2)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弱力、强力、电磁力、引力和分别在不同的尺度上发挥作用:

  ①弱力(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是引起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短程力;

  ②强力(强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内,强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短程力;

  ③电磁力:电磁力在原子核外,电磁力使电子不脱离原子核而形成原子,使原了结合成分子,使分子结合成液体和固体→长程力;

  ④引力:引力主要在宏观和宇观尺度上“独领风骚”。是引力使行星绕着恒星转,并且联系着星系团,决定着宇宙的现状→长程力。

  2、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比例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较轻的原子核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对于较重的原子核中子数大于质子数,越重的元素,两者相差越多)

  思考:为什么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稳定原子核中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提示:学生从电磁力和核力的作用范围去考虑。

  总结:

  若质子与中子成对地人工构建原子核,随原子核的增大,核子间的距离增大,核力和电磁力都会减小,但核力减小得更快。所以当原子核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相距较远的质子间的核力不足以*衡它们之间的库仑力,这个原子核就不稳定了;

  若只增加中子,中子与其他核子没有库仑斥力,但有相互吸引的核力,所以有助于维系原子核的稳定,所以稳定的重原子核中子数要比质子数多。

  由于核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核力的饱和性,若再增大原子核,一些核子间的距离会大到其间恨本没有核力的作用,这时候再增加中子,形成的核也一定是不稳定的。因此只有200多种稳定的原子核长久地留了下来。

  3、结合能

  由于核子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原子核是一个坚固的集合体。要把原子核拆散成核子,需要克服核力做巨大的功,或者需要巨大的能量。例如用强大的γ光子照射氘核,可以使它分解为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

  从实验知道只有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2.22MeV时,这个反应才会发生。相反的过程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要放出2.22MeV的能量。这表明要把原子核分开成核子要吸收能量,核子结合成原子核要放出能量,这个能量叫做原子核的结合能。

  原子核越大,它的结合能越高,因此有意义的是它的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称做比结合能,也叫*均结合能。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固,原子核越稳定。

  那么如何求原子核的结合能呢?爱因斯坦从相对论得出了物体能量与它的质量的关系,指出了求原子核的结合能的方法。

  4、质量亏损

  (1)质量亏损

  科学家研究证明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总质量并不相等,例如精确计算表明:氘核的质量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质量之和要小一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质量亏损只有在核反应中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

  回顾质量、能量的定义、单位,向学生指出质量不是能量、能量也不是质量,质量不能转化能量,能量也不能转化质量,质量只是物体具有能量多少及能量转变多少的一种量度。

  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

  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

  (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

  (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

  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

  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

  (1)类比与等效

  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

  (2)整体法(全过程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

  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

1、电磁感应属于每年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试题综合程度高,难度较大。

2、本章的重点是: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磁通量、应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感生、动生电动势的计算。公式E=Blv的应用,*动切割、转动切割、单杆切割和双杆切割,常与力、电综合考查,要求能力较高。图象问题是本章的一大热点,主要涉及ф-t图、B-t图、和I-t图的相互转换,考查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灵活应用。

3、*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命题频率较高的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和方向的判定,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学等知识的综合题,以及电磁感应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录音机、话筒、继电器、日光灯的工作原理等.

第一课时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教学要求】

1、通过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并用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一、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1、内容:只要通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条件: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二、感应电流方向——楞次定律

1、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方法一:右手定则 ; 方法二:楞次定律。

2、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掌握楞次定律,具体从下面四个层次去理解:

①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

②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③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④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知识点一磁通量及磁通量的变化

磁通量变化△ф=ф2-ф1,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①投影面积不变,磁感强度变化,即△ф=△B•S;

②磁感应强度不变,投影面积发生变化,即△ф=B•△S。其中投影面积的变化又有两种形式:

A.处在磁场的闭合回路面积发生变化,引起磁通量变化;

B.闭合回路面积不变,但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投影面积变化.

③磁感应强度和投影面积均发生变化,这种情况少见。此时,△ф=B2S2-B1S1;注意不能简单认为△ф=△B•△S。

【应用1】如图所示,*面M的面积为S,垂直于匀强磁场B,求水*面M由此位置出发绕与B垂直的轴转过60°和转过180°时磁通量的变化量。

导示:初位置时穿过M的磁通量为:ф1=B•S;

当*面M转过60°后,磁感线仍由下向上穿过*面,且θ=60°所以ф2=B•S cos 60°=BS/2。

当*面转过180°时,原*面的“上面”变为“下面”,而“下面”则成了“上面”,所以对*面M来说,磁感线穿进、穿出的顺序刚好颠倒,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M位于起始位置时其磁通量为正值,则此时其磁通量为负值,即:ф3=-BS

由上述得,*面M转过60°时其磁通量变化为:

△ф1=│ф2-ф1│=BS/2

*面M转过180°时其磁通量变化为:

△ф2=│ф3-ф1│=2BS。

1、必须明确S的物理意义。

2、必须明确初始状态的磁通量及其正负(一定要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磁感线相对于面的穿入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3、注意磁通量与线圈匝数无关。

知识点二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的比较

(1)应用现象

(2)应用区别:关键是抓住因果关系

①因电而生磁(I→B) →安培定则

②因动而生电(v、B→I安)→右手定则

③因电而受力(I、B→F安)→左手定则

【应用2】两个线圈套在同一个铁芯上,线圈的绕向在图中已经表示.左线圈连着*行导轨M和N,导轨电阻不计,在导轨垂直方向上放着金属棒ab,金属棒处于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当金属棒向右匀速运动时,a点电势高于b点,c点电势高于d点

B.当金属棒向右匀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c点与d点为等电势

C.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c点电势高于d点

D.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d点电势高于c点

导示:选择BD。在图中ab棒和右线圈相当于电源。当导体棒向右匀速运动时,根据右手定则,可以判断b点电势高于a点,此时通过右线圈在磁通量没有变化,所以,右线圈中不产生感应电流,c点与d点为等电势。

当金属棒向右加速运动时,b点电势高于a点,此时通过右线圈在磁通量逐渐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可以判定d点电势高于c点。

  高三物理教案 8

  一、教学目的: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难点:

  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演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

  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

  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

  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所举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

  师:再来看第二位同学讲的,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对手施了力。

  生:两手互拍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

  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

  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下拉。

  师: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健身拉力器。(演示)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

  师:对,刚才拉橡皮筋时,橡皮筋的长度也伸长了。这些情况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

  (板书: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在踢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

  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

  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为静止的。

  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

  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

  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三物理教案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6)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范本10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如果有一辆汽车在*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学生:s与t成正比。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有两个,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2.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但是在物理课上还不能给学生展现出分子的真实形状和分子的外观。这给讲授分子的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更突出了运用估算方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方法研究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教师讲解,课件演示

  四、教具

  1.计算机,大屏幕;自制课件:水面上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 200),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面的课程我们研究的是力学的内容,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热学。这一章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别讲述了分子的运动情况。从初中学*过的分子运动,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一节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

  【板书】1.分子的大小

  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课件演示】水面上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

  【实验】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 10的乘方数,如 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 1×10-10m和 9×10-10m,数量级都是 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10-10m。

  (2)利用扫瞄隧道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石墨表面原子分布的图样:图中的每个亮斑都是一个碳原子。如果设想碳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碳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碳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根据显微镜放大倍数就可以计算出碳原子的直径。

  (3)物理学中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来测量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m,氢分子直径是3×10-10m。

  (4)指出认为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板书】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板书】2.阿伏伽德罗常数

  向学生提问: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l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NA=6.02×1023个/mo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更精确的数值。)

  再问学生,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的意义。

  如果已经知道分子的大小,不难粗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例如,lmol水的质量是0.018kg,体积是1.8×10-5 m3。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它的体积是 =3×10-29m3。如果设想水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提问学生:如何算出l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

  回答:

  【板书】阿伏伽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例如:在0℃,1标准大气压下,1cm3的气体中,含有2.7×1019个气体分子。1cm3水中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设想有一个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万个水分子,要把这1cm3的水喝完,将用1011年,即1000亿年,超过地球的年龄(45亿年)二十多倍!所以说,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板书】3.微观物理量的估算

  若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对液体、固体的分子大小进行估算。事先我们假定*似地认为液体和固体的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气体不能这样假设)。

  提问学生:lmol水的质量是m=18g,那么每个水分子质量如何求?

  回答:一个水分子质量m。=m/NA=1.8×10-2/ 6.02×1023=3×10-26(kg)。

  提问学生:若已知铁的原子量是 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试求质量是1g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取1位有效数字)。又问:是否可以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来?

  回答:1g铁的物质量是 mol,其中铁原子的数目是n,

  1g铁的体积

  (m3)

  1个铁原子的体积是 = =l×10-7/ l×1022= l×10-29(m3),

  铁原子的直径 (m)

  归纳总结:以上计算分子的数量、分子的直径,都需要借助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因此可以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这些微观量联系起来。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常数(曾经学过的万有引力恒量也是一个重要常数)。物理常数是物理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一百多年来,物理学家想出各种办法来测量它,不断地努力,使用一次比一次更精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测定它的精确值是NA=6.022045×1023个/mol

  (三)课堂练*

  1.体积是10-4cm3的油滴滴于水中,若展开成一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积的数量级是

  A.102cm2 B.104cm2 C.106cm2 D.108cm2

  答案:B

  2.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3kg/mol。体积是4.5cm3的铜块中,含有多少原子?并估算铜分子的大小。

  答案:3.8×1023,3×10-10米。

  (四)课堂小结

  1.物体是由体积很小的分子组成的。这一结论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单分子油膜实验等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依据。分子直径大约有10-10米的数量级。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的意义和常数数值应该记住。

  3.学会计算微观世界的物理量(如分子数目、分子质量、分子直径等)的一般方法。由于微观量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人们可以测定宏观物理量,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桥梁,间接计算出微观量来。如分子质量m,可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得到m=M/NA。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密度ρ、阿伏伽德罗常数NA,计算出分子直径

  d=(6V/π)1/3=(6M/ρNAπ)1/3

  (五)作业:将课本练*一(P71)第(1)、(2)、(4)题做在作业本上。

  教学建议

  由于课堂内时间限制,单分子油膜法测定分子直径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全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油膜散开现象和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即可。

  要想造成单分子油膜,必须选用脂肪酸类,如油酸C17H33COOH或棕桐酸C15H31COOH,这类脂肪酸分子的形状为长链形,它的核基一端浸入水中,而烃链C17H33伸在水面上方,造成油酸长分子在水面上垂直排列,如图3所示。

  一、指导思想

  新的学年我们要积极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基本理念,了解物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学*物理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认真学*新的物理教学大纲,明确必修物理课和选修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现行使用的教材做好调整。学*有关教育改革和教学改革理论和经验,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校、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育教学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物理概念,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在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用范围。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达到高考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做法

  1、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本”指课本,“纲”指《考试说明》。在物理基础教学中必须分清主次,紧跟高考动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2、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导以耐心的辅导,作业进行面批,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学*更多的知识,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总之,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各种能力,做到每个知识点都掌握的扎扎实实。

  3、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强化了对象的针对性,眼睛要盯住全班学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激光应用的资料,培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的学*,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激光应用的学*,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究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以及激光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广泛应用.

  3.通过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知识.

  4.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激光知识的了解.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投影仪、三段有关激光的录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没有的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与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炽灯) 激光

  原子发光方向,时刻不确定

  频率不一样

  不能发生干涉

  非相干光

  频率一样

  能发生干涉(双缝干涉实验)

  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发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射出来的

  [师]通过上表的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工相干光.激光还有许多与自然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阅读课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来.

  (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整理得很好,选出比较全面的一组投影(如表20—2)老师简单讲解)

  [师]其实,激光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介绍很多,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开展课堂交流.

  (二)激光的应用

  (分组介绍,同时教师提炼要点并板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点,激光是相干光.可用来进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持续的,每一次发光与下一次发光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才会发生干涉,所以原子发光的*均时间间隔称为相干时间,在相干时间内光的行程称为相干长度,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相干性较好.

  第二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点是激光的亮度特高,*年研制出的强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阳亮100亿倍以上.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传播方向的一个极小的发射角内,亮度就会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几亿倍,在极短时间内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点时可产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度的高温.

  第三组除了前面两组介绍的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激光的单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频率“纯净”的光,各种频率的光总是混杂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满足谐振腔共振条件的频率才能形成激光输出,不满足共振条件的频率,都在谐振腔内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频率单一,单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它产生的光波长范围不到一百亿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视为单一而没有偏差的波长,是极纯的单色光.

  第四组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中,除了前面三组讲的,还有一点,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电筒或探照灯聚光虽然很好,看上去它们射出的光束是笔直的,但在一两公里后,光线就发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显减弱.而激光射到这个距离上基本没有发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师]前面几组同学从激光的特点角度阅读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比较好,虽然其中有些材料我们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学*机会,到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交流激光应用方面的资料.

  第五组(阅读)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机械加工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对金属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机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机械加工不可比拟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直径0.1 mm到几微米的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可以几千分之一秒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表面十分整齐光洁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可以控制激光束将材料逐层“烧结”而形成实体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复杂或不规则图案的机械零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动成型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迅速进入国产化、商品化阶段.

  第六组(阅读)

  激光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应用,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可诱发遗传变异,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育出的秧苗生长比较快,长势好,粗壮且均匀整齐,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性能,提高产量.把激光技术引入果树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水果产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鱼类,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热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与组织接触,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锋利,切割软组织和硬组织都一样快捷,还可应用激光对穴位照射,给穴位输入能量,无痛、灭菌、快速、安全.

  第七组(阅读)

  激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光纤通信中,激光作为信息高速传输的载体作通信载波.它还是信息高速处理的载体,光学计算机有着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激光应用在信息存储领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像课本上介绍的DVD实际上是一种存储数据的磁性媒体,它可以双层双面使用,运行时间高达484 min,储存量是VCD的几十倍甚至数十倍,可多达17GB.

  第八组(阅读)

  目前,激光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在国防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模拟等技术的应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扰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这些武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光制导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用激光点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预计在20xx年左右能够用激光实现核聚变,能源危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很多准备,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定很有收获.我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与激光相关的录像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学*目标】

  l.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过程】

  1.什么是曲线的切线? 阅读教材33页有关内容,明确切线的

  概念。

  如图1,A、B为曲线上两点,当B无限接*A时,直线AB叫做

  曲线在A点的__________ A B 图

  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含哪几层含义?

  3.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___。

  4.曲线运动中,_________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5.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同步导学】

  1.曲线运动的特点

  ⑴ 轨迹是一条曲线

  ⑵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①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⑶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例1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可以看到,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飞出,为什么由此推断出砂轮上跟刀具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沿砂轮的切线方向?

  2.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

  1 专心 爱心 用心

  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例2 关于曲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着,它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

  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关于物体做直线和曲线运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

  ① 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则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恒力时,物体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变力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③ 合外力不为零,且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当合外力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组共点恒力F1、F2、F3作用下而处于*衡状态,如撤去F1,试讨论物体运动情况怎样?

  【巩固练*】

  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曲线并保持不变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它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点运动的轨迹垂直

  C.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点的切线方向

  D.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的曲线为运动员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AB的方向 B.为BC的方向

  C.为BD的方向 D.为BE的方向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 ( )

  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变力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条直线上 (第2题)

  专心 爱心 用心 2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

  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 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 )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的合外力方向垂直

  C.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一致 D.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必变化 B.速度变化的运动必是曲线运动

  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 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

  7.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改变; B.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恒力或变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线运动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7)

——物理教案实用10篇

  说教材: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D�D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识梳理知: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意义:

  (1)道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个人素质水*的重要标尺。

  (3)道德对于个人的成长、人生事业的成败、生活幸福的与否都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②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必要性:

  ①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责任庄严使命。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联系: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区别:

  ①产生时间不同,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法律是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是通过个人良心、风俗*惯和社会_,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法律一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就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权力强制施行

  ③调节范围不同,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社会关系和行为;而法律主要涉及哪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联系: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的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区别:

  ①法制以法律的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把得知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

  5、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中华传统美德,凝结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

  (2)弘扬时代精神

  ①道德的进步,总是表现在为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道德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②道德的进步,总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①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发展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力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道德精华,值得我们汲取和继承,有很多富有成效的道德经验,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以为人们服务为核心

  (1)原因: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②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8、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基本内容:

  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

  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③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2)原因: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尤其是要反对个人极端主义。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精选【5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是物理学科开始学*的起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心理上重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微观粒子也在*衡位置附*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没有固定不变的*衡位置.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1、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分析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得出的.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在液体表面各部分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为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只要能从液体表面张力要使液面收缩到最小来解释有关现象就可以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板书:第三节 液体

二、新课讲解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问题:请学生们分析下面这些现象,并解释产生的原因?

(1)雨伞的伞面有细小的孔,为什么水不会从孔里漏下去?(因为水将纱线浸湿后,在纱线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张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将分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这是由于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张紧的薄膜,当分币放置上后,使得液体表面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这样受力*衡,所以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题解析(参考典型例题)

四、小结

五、分析课后*题

高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只受重力作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抛出的运动,是*抛运动.了解*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它是本节的基础内容.

2、复*曲线运动的条件,理解*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使学生理解匀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还可以是曲线运动.

3、掌握研究*抛运动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直线运动和运动合成的知识基础上,将*抛运动分解为水*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乎抛运动的规律,运动轨迹.

能力目标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开门见山,给出*抛物体运动的定义,通过演示实验和频闪照片引出*抛物体运动的处理方法,接着讨论*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最后通过例题加以巩固落实,同时又附有思考和讨论及课外小实验,比较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议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建议

*抛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物体的运动按路径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抛物体运动是曲线运动的一个重要模型,同时也是同学们首次研究曲线运动.要结合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通过同学的讨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同学利用运动会成与分解的知识将*抛运动分解为水*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匀速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由合成的知识得出*抛运动的规律.这是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繁为简.掌握位移和速度公式,轨迹方程.培养自主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能力.*抛的教学重点是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将*抛运动分解为水*的匀速运动,竖直的自由落体运动.再利用合成知识求*抛运动的位移及速度.这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抛物体的运动

一、*抛运动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

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方向抛出,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样的运动叫*抛运动.

学生举例;可看作*抛运动的生活事例.

二、*抛运动的规律:

(一)介绍水*竖落仪.演示:两小球同时从同高处落下,一小球自由落体,一小球*抛,它们总是同时落地

(二)用录像放慢动作,两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任何时刻总在同一高度,说明*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三)利用课件1:引导分析水*方向:不受力,初速度 求出初速度,所以要测水*射程.

【思考】根据*抛运动的知识,若想求出初速度,还有什么方法?需要已知什么条件?

高中物理教案3

一、教学要求

(一)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课时计划》和 20__年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一物理上学期讲授高中物理Ⅰ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大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足将来高考“3+X”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二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高二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侧重文科类的学生学*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学*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和第三册的部分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思维*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中的不良学**惯和思维方法。

(二)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期中练*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开 篇 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 1课时

第一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5课时

第二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7课时

中期复*与练*

第三章 力与相互作用 8课时

第四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3课时

第五章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0课时

期末复*与练*

二、学生现状分析

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教改措施

1. 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章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

2. 认真学*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组织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难易标准。

3. 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另外,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教法上以“讲授性为主、自学型为主、训练型为主、开放性为主”的四大系列进行对比实验。并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物理的*惯和兴趣,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课堂学*,课后复*,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 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做,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学生实验要有实验报告。

6. 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题以及跨学科综合*题的训练。

7. 搞好课题研究,落实研究性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案4

能量量子化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8)

——透镜物理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视眼镜看*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新课学*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行的,叫做*行光,凸透镜能使*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范本5份(扩展9)

——《自由落体》教案实用五份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一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要求:(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选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在学生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课本把该节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避免死记公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想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整节课的--围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

  →科学的抽象、推测(真空中,如何?)→实验验证(牛顿管演示)

  →得出结论(自由落体定义)→问题提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何?)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开始的小实验很重要,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

  小钢球、牛顿管、纸片、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重物、纸带、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并不陌生。

  (演示实验:将小钢球由高处静止释放,指出小钢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除了小钢球的下落外,还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

  生:钢球落得快。

  师:对,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经验,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这也是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个观点使人们在错误的结论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为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做了大量的实验。他拿了一个质量是另一个质量10倍的铁球站在比萨斜塔上,使两球由静止同时下落,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球应该先落地,但实际上两球同时落地。

  师:请再看演示实验,把刚才的纸揉成团,和小钢球由静止落下,同学们再观察。

  生:几乎同时落地。

  师:同一张纸,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其下落时间就不一样呢?

  生: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把纸揉成团,所受的空气阻力要比纸片所受的空气阻力小得多,所以与小钢球几乎同时落地。

  师:如果把质量、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在真空中,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现象如何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我这里有一个长约1米,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牛顿管),把形状和质量不同的小金属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

  题: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目的: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 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 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2

  粗略计算时:g=10m/s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