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的十大历史典故1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恐国破后,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隋灭陈后,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徐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后来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的十大历史典故2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对司马氏*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三、《*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双方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仰马翻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之后在呐喊中胜负分晓,在此曲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六、《夕阳萧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七、《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称赞此曲: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还称它是一首自《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她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后人称这段史实为“文姬归汉”。文姬归汉后,悲叹母子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便写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晓汉、胡音乐,此曲是她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而创作的,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之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

  九、《汉宫秋月》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下里巴人是一种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是当时楚国一种高级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的十大历史典故3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凤凰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在历史上,有关于凤凰的十大典故。

  一、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二、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的象征。

  三、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卓文君。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四、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五、百鸟朝凤:

  黄帝即位,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

  六、凤鸣*:

  《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重凤鸟纹。

  七、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作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八:凤凰来仪:

  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

  九、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后以“吹箫引凤”来喻示着箫管乐律方面的极致,后引申至“筑巢引凤”,用于创造条件纳贤聚士。

  十、凤止阿房:

  前秦当初几乎统一了北方,吞并前燕后,燕国主无奈下只有把自己的妹妹清河公主和弟弟慕容冲做为礼物送入宫。二人同时被苻坚所纳,宠冠后庭,王子落难成娈童。后经王猛劝谏将慕容冲送出宫外做了*阳太守,前秦建元十九年,前秦于淝水之战大败。384年,慕容冲之叔父慕容垂在河北叛变,此时慕容冲在河东起兵,后与慕容泓一同入长安。慕容泓被杀,慕容冲被拥护。385年,慕容冲即位于阿房,恰巧阿房处处都是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皇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食竹填腹。于是,有歌谣传唱:“凤皇凤皇止阿房”。而慕容冲这位绝世帅哥的小字,唤作“凤”。之后,慕容冲攻陷长安,苻坚在逃跑中被叛臣所杀,慕容冲终洗刷了自己毕生耻辱。

*的十大历史典故4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的十大历史典故5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1)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

*的十大历史典故1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恐国破后,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隋灭陈后,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徐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后来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的十大历史典故2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对司马氏*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三、《*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双方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仰马翻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之后在呐喊中胜负分晓,在此曲高昂的曲调中,传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快的号角,还有失败者非凡的气概。

  六、《夕阳萧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七、《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几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称赞此曲: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还称它是一首自《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将她赎回,而两个年幼的儿子却不得不留在匈奴,后人称这段史实为“文姬归汉”。文姬归汉后,悲叹母子天各一方,毕生不得相见,便写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晓汉、胡音乐,此曲是她根据匈奴乐器胡笳的特点而创作的,曲中将汉、胡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之成为古代少有的中外结合的结晶。

  九、《汉宫秋月》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下里巴人是一种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是当时楚国一种高级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的十大历史典故3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仅次于龙。凤凰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则叫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在历史上,有关于凤凰的十大典故。

  一、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二、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的象征。

  三、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卓文君。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四、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五、百鸟朝凤:

  黄帝即位,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

  六、凤鸣*:

  《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重凤鸟纹。

  七、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作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八:凤凰来仪:

  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

  九、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后以“吹箫引凤”来喻示着箫管乐律方面的极致,后引申至“筑巢引凤”,用于创造条件纳贤聚士。

  十、凤止阿房:

  前秦当初几乎统一了北方,吞并前燕后,燕国主无奈下只有把自己的妹妹清河公主和弟弟慕容冲做为礼物送入宫。二人同时被苻坚所纳,宠冠后庭,王子落难成娈童。后经王猛劝谏将慕容冲送出宫外做了*阳太守,前秦建元十九年,前秦于淝水之战大败。384年,慕容冲之叔父慕容垂在河北叛变,此时慕容冲在河东起兵,后与慕容泓一同入长安。慕容泓被杀,慕容冲被拥护。385年,慕容冲即位于阿房,恰巧阿房处处都是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皇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食竹填腹。于是,有歌谣传唱:“凤皇凤皇止阿房”。而慕容冲这位绝世帅哥的小字,唤作“凤”。之后,慕容冲攻陷长安,苻坚在逃跑中被叛臣所杀,慕容冲终洗刷了自己毕生耻辱。

*的十大历史典故4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的十大历史典故5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

  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

  “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2)

——*十大名曲的历史典故3篇

  1

  《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刻苦学琴十年后,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2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作。

  4

  《*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5

  《夕阳箫鼓》

  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6

  《汉宫秋月》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7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8

  《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9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10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下里巴人是一种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是当时楚国一种高级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1

  《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刻苦学琴十年后,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2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作。

  4

  《*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5

  《夕阳箫鼓》

  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6

  《汉宫秋月》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7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8

  《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9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10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的结论是:下里巴人是一种民间歌曲,“阳春白雪”是当时楚国一种高级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们的作为呢?

  1

  《广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刻苦学琴十年后,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2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汉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作。

  4

  《*沙落雁》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5

  《夕阳箫鼓》

  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6

  《汉宫秋月》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据载,《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7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8

  《渔樵问答》

  《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做古曲《渔樵问答》的妙解。

  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我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对追名逐利的鄙弃,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叹服。

  9

  《胡笳十八拍》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3)

——经典的历史典故 (菁华6篇)

  历史典故: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词】三迁之教

  【同韵词】学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计多端、沸反连天、阴凝冰坚、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间、伯仲之间、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从此孟子就开始学*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盲人摸象

  【出处】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大般涅盘经》三二

  【释义】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结构】主谓式

  【相*词】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相反词】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同韵词】东游西逛、后来者居上、一瓶不响,半瓶晃荡、详略得当、打翻身仗、层峦迭嶂、门户开放、一石激起千层浪、狂涛骇浪、大失所望

  【成语故事】古代佛经里讲到有几个盲人去摸大象,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棍子,一个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像扇子,一个摸到大象的尾巴说像绳子。因为他们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大象的整体形象。

  中唐诗人李贺,为人纤瘦,但作诗异常刻苦,常清晨骑弱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随,边行边吟,每得佳句,即写下投于囊中。日暮归家后,取出诗句,构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检讨锦囊,见所书诗句甚多,即怒:是儿要呕出心乃耳。后人称好诗为锦囊佳句者本此。锦囊又称奚囊。杨维桢《感怀》“尽取江山锦绣句,呕心沥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见李商隐《李贺小传》,《新唐书?李贺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4)

——包含历史典故的成语 (菁华5篇)

  【出处】《史记》。

  【释义】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在赛马中赢了齐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

  【历史典故】

  战国时候,齐王经常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比赛。由于齐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从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给田忌出了一个主意,终于让他反败为胜了。原来,他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田忌的下等马当然会输,但是上等马和中等马都赢了。田忌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输,反而赢了齐王。

  【成长心语】

  选择是理性的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选择了,才能正确做事;正确选择了,才不会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放弃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敢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这也正是“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典故: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历史典故: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历史典故: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历史典故: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历史典故: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典故: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历史典故: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出自《伊索寓言》: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

  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5)

——*历史典故 (菁华5篇)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觉得只有杀掉秦王,燕国才有好日子过.他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一心收买能刺杀秦王的人.

  有个**犯叫秦舞阳,有胆量,太子丹把他救出来,收在自己的门下.连躲在燕国深山里的原秦国大将樊於(wū)期因煽动秦王政的兄弟长安君造反没成功,逃到燕国也来投奔太子丹.太子丹还请到了很有本领的一位剑客荆轲(kē).太子丹对荆轲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去联合各国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见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荆轲说:“秦国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东).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也许能叫我当面见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图拿了出来.

  荆轲背地里又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王害死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想报仇,我决定去行刺,怕的是见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够拿着将军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让我见他.”

  樊於期为了报仇,就拔出宝剑来自杀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呜呜地哭了一阵,叫人把尸身安葬了,把那个人头装在一个木头匣子里交给荆轲,又送给他一把用毒药煎过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丝血,他就会立刻死去.

  太子丹问荆轲什么时候动身,荆轲说:“我有个朋友叫盖聂,我等他来做个帮手.”

  太子丹说:“哪儿等得了呢?我这儿有个勇士名叫秦舞阳,叫他当个帮手吧.”

  动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几个心腹偷偷地送他们到了易水,挑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摆上酒*.喝酒时,太子丹忽然脱去外衣,摘去帽子,别人也都这么做.霎时,他们变成全身穿孝的了,大伙儿都显得很悲伤.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拿着筑(zhú,古时候的一种用竹尺敲出音乐来的乐器)奏着一个悲哀的歌儿.荆轲按着拍子,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递给荆轲.荆轲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阳,蹦上了车,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咸阳,通报上去.秦王政一听燕国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都送上来了,就叫荆轲去见他.荆轲捧着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地上了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来.秦王的左右一见,喝了一声,说:“使者干吗脸变了颜色?”

  荆轲回头一瞧,就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的粗鲁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

  秦王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心里怪秦舞阳太不中用,只好独自捧着木头匣子献给秦王.秦王打开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脑袋,他又叫荆轲拿过地图来.荆轲回到台阶下面,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了地图,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图慢慢地打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等地图全部打开,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可就露出来了.“图穷匕首见(xiàn)”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秦王一见,立刻蹦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图,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扎了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那只袖子就断了.他一下子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上来了.秦王一见跑是跑不了,躲也没处躲,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好像走马灯似的直转悠.

  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全都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是不准上去的.荆轲逼得那么紧,秦王政只能绕着柱子跑.他身上虽说带着宝剑,可是来不及***.

  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拿起药罐子对准荆轲打过去,荆轲拿手一扬,秦王政就趁着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宝剑.可是心急,宝剑长,怎么也拔不出来.

  就在这时,有个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宝剑拉到脊梁上,就能***!”

  秦王政真的把宝剑***了,只一剑砍坏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边一闪,那把匕首从他耳朵旁边擦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跟着又向荆轲砍了一剑,荆轲用手一挡,被砍去了三只手指头.

  荆轲笑着说:“你的运气真真不坏!我本来想先逼你退还诸侯的土地,因此没早下手.可是你也长不了!”

  就这样,荆轲和秦舞阳没有刺中秦王,自己却被剁成了肉酱.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从小我就看过不少历史典故,其中一个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冲称象》。

  曹冲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观察,人人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见那头巨象身强体壮,四肢粗壮,十分罕见。为了想知道这头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众大臣一起来商议,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拿个称来称一下。”有的就说:“这要造个多大的称,还是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吧”。当大家都在绞尽脑汁,争执不下的时候,曹冲走了过来。他弯腰低头靠*曹操的耳朵,轻声细语地说了一通。只见曹操听了点头称是,连连叫好。

  曹操按照曹冲说的方法,叫家丁们准备好一条船,把巨象带到了河边,赶上船,当船下沉稳定后在船舷齐水面的地方划上一条线。然后宰把巨象赶下船,再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那条线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称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这样巨象的重量就测算出来了。

  曹冲的这个办法不仅不用宰大象,而且还很轻松的量出它的体重。这个办法“啧啧”让大家称赞,众人们立刻竖起大拇指直夸曹冲的聪明。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典故,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冷静地分析,多动脑。

  典出《神异经·东方经》。

  相传上古时代,在东极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石室中,住着一位神仙名叫东王公。

  东王公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脸像鸟,屁股上又长着一根老虎尾巴。他经常骑着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驰,十分威风。

  在神话传说中,天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东王公接受天帝的分派,主管人间万物的生长。当他心情好的时候,天下便风调雨顺,世间的万物都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而一旦他发起怒来,人世间不是干旱,便是洪水泛滥,灾祸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

  东王公除定期到天宫去朝拜天帝以外,*日在大荒山的石室中十分寂寞。他有一位侍妾名叫玉女,长得十分漂亮,东王公也很喜欢她。为了消遣,他经常同玉女一起做投壶的游戏。

  这种投壶的游戏,当时在人间十分流行。在一般贵族宴请宾客的时候,设一把特别的壶,主人和客人轮流拿着箭投向壶中,谁投中多,谁就获胜;谁投中少,就被罚酒认输。

  但是,东王公的投壶游戏,要比人间壮丽得多。石室中安放着一把巨大的酒壶,他和玉女手中各拿着一千二百支箭,每掷一次,一千二百支箭同时向壶口飞去。如果这些箭全部投中,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没投中,天就会发出嗤笑,这时,人们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闪电。

  后来,“玉女投壶”这一典故,用来借指闪电,或者称雨、雷等。

【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 男 幼 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6)

——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菁华5篇)

  chúnwángchǐhán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假:借复:再次表:外围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清·梁启超《论*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隔岸观火、素昧*生

  口无遮挡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chúnwángchǐhán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假:借复:再次表:外围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清·梁启超《论*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隔岸观火、素昧*生

  口无遮挡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那位西方的霸主比齐桓公还有两招儿,气量大,毅力强,什么事都沉得住气。他就是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秦穆公一向低着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还真给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叫百里奚。他和宁戚一样,也是给人家看牛的,秦穆公可请他来当相国。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所以叫孟明视;*历史上有不少人就这么连字带名地叫,而不提姓,例如下文有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他打算出去找点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呆在家里呐?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赶到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你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呐!”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当天晚上,两口子直聊了大半夜。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底下连劈柴也没有,杜氏就把破门的门闩当柴火烧。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儿白菜,叫他阔阔气气地吃一顿饱饭。他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就抽抽啼啼地说:“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给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过着困苦的日子。后来他什么都没有了,又害了病,只好要饭过日子。等到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叔[蹇ji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n三声]。两个人一聊,挺对劲儿,就成了知己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挺有钱的,百里奚不能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后来这两个好朋友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条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个适当的主人。蹇叔说:“大丈夫宁可没有事干,可不能投错了主人,失了节操。要是投靠个坏主人,半途而废,这就是不忠;跟着他一块儿受罪,又是不智。做不成大事,落个不忠不智的名儿,何苦呐?还是回去吧!”百里奚想着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俩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呐?问问街坊四邻,全说不知道。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好像掉了魂似地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母鸡的情形,不由得直掉眼泪。他媳妇儿的声音还挂在他耳朵边:“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他鼻子里哼哼地苦笑了一声,说:“还说富贵呐!”他不能老在那儿站着,就很伤心地走了。他去瞧蹇叔。蹇叔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引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播了摇头,说:“虞君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忙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您要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爱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公元前655年(就是齐桓公会合诸侯在首止开会那一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到了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璧,说:“虢国[又叫北虢,在山西省*陆县,在三门峡附*]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阵。贵国可以不可以借给我们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虞公只顾玩着玉璧,一会儿又瞧瞧千里马,说:“可以,可以!”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不行!虢国跟咱们贴得那么*,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就因为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万一虢国给人家灭了,虞国一定也保不住。”虞公说:“人家晋国送来这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宫之奇还想再说几句,倒给百里奚拉住了。宫之奇退了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我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还拦着我呐?”百里奚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跑了。

  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头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虞公后悔万分,对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拦拦我呐?”百里奚说:“宫之奇说的您都不听,难道您能听我的?那时候我不说什么,就为的是今天可以跟着您呐!”

  晋献公给虞公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部车马和一对玉璧给他玩玩,说:“我可不能白白地借你的道儿。”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不愿在敌国做官。

  chúnwángchǐhán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假:借复:再次表:外围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清·梁启超《论*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隔岸观火、素昧*生

  口无遮挡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那位西方的霸主比齐桓公还有两招儿,气量大,毅力强,什么事都沉得住气。他就是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秦穆公一向低着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争地盘。他认为要做大事得有人才,单凭一两个人是不顶事的。他就想尽办法搜罗天下人才。还真给他找到了好些个。第一个人物叫百里奚。他和宁戚一样,也是给人家看牛的,秦穆公可请他来当相国。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三十多岁才娶了个媳妇儿杜氏,生个儿子叫孟明视[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所以叫孟明视;*历史上有不少人就这么连字带名地叫,而不提姓,例如下文有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等]。两口子恩恩爱爱,就是家里贫寒。他打算出去找点事做,可又舍不得媳妇儿和孩子。有一天,杜氏对他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老呆在家里呐?你现在年富力强,不出去做事,难道赶到老了才出去吗?家里的事你放心,我也有一双手呐!”百里奚听了他媳妇儿的话,决定第二天就出门。当天晚上,两口子直聊了大半夜。第二天杜氏预备些酒菜,替男人送行。家里还有一只老母鸡,杜氏把它宰了。可是灶底下连劈柴也没有,杜氏就把破门的门闩当柴火烧。又煮了些小米饭,熬点儿白菜,叫他阔阔气气地吃一顿饱饭。他临走的时候,杜氏抱着小孩儿,拉住男人的袖子,眼泪是再也忍不住了,就抽抽啼啼地说:“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百里奚也眼泪汪汪地劝了她一番。他离开家乡,到了齐国,想去求见齐襄公,可是没有人给他引见,只好流落他乡,过着困苦的日子。后来他什么都没有了,又害了病,只好要饭过日子。等到他到了宋国,已经四十多岁了。在那边他碰见个隐士叫蹇叔[蹇ji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n三声]。两个人一聊,挺对劲儿,就成了知己朋友。可是蹇叔也不是挺有钱的,百里奚不能跟着他过活,只好在乡下给人家看牛。

  后来这两个好朋友跑了好几个地方,想找一条出路,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个适当的主人。蹇叔说:“大丈夫宁可没有事干,可不能投错了主人,失了节操。要是投靠个坏主人,半途而废,这就是不忠;跟着他一块儿受罪,又是不智。做不成大事,落个不忠不智的名儿,何苦呐?还是回去吧!”百里奚想着他的媳妇儿,打算回到虞国去。蹇叔说:“也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我的朋友。我也想瞧瞧他去。”他们俩就到了虞国。蹇叔去看他朋友,百里奚去瞧他媳妇儿。百里奚到了本乡,找到了以前的住处。可是他的媳妇儿和孩子哪儿去了呐?问问街坊四邻,全说不知道。也许改嫁了,也许死了。百里奚好像掉了魂似地在门口愣了半天,想起他媳妇儿劈门闩炖母鸡的情形,不由得直掉眼泪。他媳妇儿的声音还挂在他耳朵边:“你要是富贵了,千万别忘了我们娘儿俩!”他鼻子里哼哼地苦笑了一声,说:“还说富贵呐!”他不能老在那儿站着,就很伤心地走了。他去瞧蹇叔。蹇叔带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一定引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播了摇头,说:“虞君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我已经奔忙了这么些年了,就留在这儿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难怪你,不过我还是回去。以后您要瞧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哪儿知道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爱小便宜,连国也亡了。

  公元前655年(就是齐桓公会合诸侯在首止开会那一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到了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最名贵的玉璧,说:“虢国[又叫北虢,在山西省*陆县,在三门峡附*]老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打一阵。贵国可以不可以借给我们一条道儿让我们过去?”虞公只顾玩着玉璧,一会儿又瞧瞧千里马,说:“可以,可以!”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不行!虢国跟咱们贴得那么*,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就因为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万一虢国给人家灭了,虞国一定也保不住。”虞公说:“人家晋国送来这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宫之奇还想再说几句,倒给百里奚拉住了。宫之奇退了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我说话也就罢了,怎么还拦着我呐?”百里奚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偷偷地带着家小跑了。

  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带领大军经过虞国灭了虢国,回头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虞公后悔万分,对百里奚说:“当初你为什么不拦拦我呐?”百里奚说:“宫之奇说的您都不听,难道您能听我的?那时候我不说什么,就为的是今天可以跟着您呐!”

  晋献公给虞公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部车马和一对玉璧给他玩玩,说:“我可不能白白地借你的道儿。”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不愿在敌国做官。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7)

——孝顺的历史典故 (菁华5篇)

  1、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2、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7、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1: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2:黄香温*

  汉朝的时候。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芦花飞出来,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归里牧羊兼种田。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藉以承欢滋养母,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就编了一个竹笼,使蚊虫避开。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能时时提起关照,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给母亲喝,请母亲坐在笼中。上官再三挽留。他说,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到了寒冷的冬天,孝更绝伦足可矜,所以很生气。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让枕头和*子更清凉爽快,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那算什么儿子呢,所以",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他驾马车。在他精心护理下。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3:单衣顺母

  《单衣顺母》,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鲍出顾不上追敌,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一次取乳时。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4: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又称为《芦衣顺母》。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亲憎我,孝方贤”,将她背回家乡。后人有诗赞曰。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越山肩负步兢兢,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的榜样,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孝敬父母。

  张尚昀,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湛北乡姜庄村的大学生。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税务学院。当年10月,他的母亲遭遇车祸造成脑震荡,引发中枢性硬瘫、癫痫等病症,彻底失去劳动能力。面对生活的不幸,5年来,他一直坚持一边打工求学,一边给身患重病的母亲治病,演绎了一个现今社会的“当代孝子”的传奇。

  奉崇权,四川省蓬安县兴旺敬老院院长。21年来,他凭着一颗敬老爱老的赤子之心,对敬老院的老人生养死葬,再苦再累,从没有半句怨言;他默默耕耘着敬老院的30多亩土地,把一个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荒坡,改造成瓜果飘香、丰衣足食的“老人乐园”;他坚守责任、甘于清贫,把无私的爱献给了老人,自己却痛失两个爱子。

  1、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黄香温*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子更清凉,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单衣顺母

  春秋时代,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让他驾马车行至萧县车牛返村时。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所以他就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

  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在这种情形之下,闵子骞至诚的孝心丝毫不减,而且还想到兄弟和家庭的和乐。这一分真诚让他的父亲息怒,这一分真诚也让他的后母生起惭愧之心。闵子骞这分真诚的孝心转化了家庭的恶缘,致使家庭从此幸福和乐。所以,“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时时处处想着“德未修”,所以"感未至”,真诚就能永不忘失,能时时提起关照。

  4、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的十大历史典故 (菁华5篇)(扩展8)

——成语历史典故 (菁华5篇)

  汉高祖之弟刘交被封为楚元王后,对穆生、申公等人十分恭敬。穆生不喝酒,元王每次设酒宴,都会专门为穆生准备甜米酒。等到其子王戊继位,开始还设甜米酒,到后来就渐渐忘了。

  穆生回到家说:“我该隐退了,不设甜酒,说明楚王对我已不在意了,我若还不离去,说不定有一天楚兵会把我抓住,腰斩于市呢。”于是就自称有病,闭门不出。申公与白生强拉他去参加酒宴,劝他说:“你难道忘记先王待我们的恩情了吗?如今楚王偶失小礼,你怎么能这样计较呢?”

  穆生说:“《周易》上说:知几是神人‘几’的意思是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判断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到‘几’,就应有行动,一天也不能拖延。先王礼遇我们三人是为了宏扬道义。如今楚王忽视我们,是因为他忘记了道义,忘记了道义的人,怎能与他久处呢?我哪里是为了一点点的小礼节?”于是借口有病而离去。

  申公、白生留了下来。后来,王戊逐渐骄横残暴。二十年之后,因同薄太后私下勾结,被削去东海薛郡,后又图谋反叛,申公、白生是二人进谏,楚王根本就不听,二人失望地离开楚王,隐逸他地去了。

  1、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2、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2.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3.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5.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6.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8.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9.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10.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成语故事]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