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文库 >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

日期:2022-03-15 15:13:34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1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2

  《红与黑》全书的亮点于连·索雷尔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后,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

  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出身卑微,在老军医的熏陶下接受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小时侯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但拿破仑的倒台和波旁王朝的复辟使他想在军界一展锋芒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又想当神父,因为“如今我们眼见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这就是说他们能拿到十万法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于是,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妥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在德·莱纳*家做家庭教师,第一次踏进上流社会门槛的于连,就感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丑恶,以及来自上流社会的冷落与轻视。这让于连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侮辱,无法忍受*的训斥和蔑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以占有*夫人作为报复。在贝尚松神学院期间,神学院内的党派斗争、猜忌和尔虞我诈,使于连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的丑恶,并决心伪言骄行,忍辱负重,用两面派手法对抗社会。进入巴黎以后,于连的内心矛盾斗争更为激烈。为了往上爬,他攀龙附凤,煞费苦心博得侯爵小姐的爱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甚至参加黑会。仕途的顺利,侯爵的重用,女人的青睐,使他沉醉其中,愿为给他勋章的*肝脑涂地。

  然而事实上,于连并没有真正的融入贵族阶级。他不可能彻底出卖灵魂,在“阴谋伪善的中心”,他仍然保持一定的清醒。他的自尊,使他不愿出卖灵魂,不择手段的倾轧和奴颜婢膝的谄媚。他不够卑鄙而过于自尊,既不能屈尊成为贵族们彻头彻尾的奴隶,也不愿以他人的鲜血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武器。

  对于于连在神学院的伪善以及在巴黎给贵族帮凶,与其说是他的蜕变,不如说是不自觉地为保全其内心世界而进行的尝试和妥协。黑色教袍只是他的伪装。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真诚和激情。直到最后一刻,他深陷监狱。在监狱中的反省,使他认识到“自由的幸福”在这样的社会中是无从实现的。他终于认清了社会的本质,在残酷的现实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宿命。

  在陈述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骄傲后,于连带着一颗仍旧完整的灵魂坦然就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专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外在表现都指向同一个特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能保证优越感的获得,而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起因于人的自卑感。“人类是各种各样的自卑情节发展的载体。精神生活的进程,那种寻求补偿和要求安全感和整体感的骚动,早在自卑感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其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安宁和幸福。”在阿德勒看来,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自卑感和不安感时常出现在他的意识之中。生活不断地向每个人提出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断地给出更加丰硕、完善的答案。

  然而,人类总会追求更完美、更理想的状态,永远无法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所以,自卑感并不是心理上的变态现象,它是人类不断增进自己的内趋力。“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通性”,这种对自卑的超越意识贯穿了人类的全部生活。甚至可以说,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自我价值也得以实现。

  一、于连自卑感形成的原因

  运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来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其奋斗的人生就是一段对优越目标的追求和对自卑超越的过程。

  于连身上自卑感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先说内因,于连从小体质羸弱,得不到势利的父亲的欢心;再从外因来看,于连生活在19世纪初的法国,拿破仑的帝制时代宣告结束,又恢复了黑暗的阶级制的复古时期。在复辟年代里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必须拥有金钱和权势,而于连出身微贱,实际上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像一个弱者那样受到人人的蔑视”,因此于连自卑感的产生便很自然了。于连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书本培养了他的知性和自尊,使他的`思想境界更加深刻。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干摆脱屈辱的阶级地位,但拿破仑的*又使他的希望破灭,不得已只能选择彻本底的“伪善”作为武器,为自己打造着出人头地的道路。于连期待着周围世界的变革,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他与冷漠的社会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越受到压制,自卑感越强,同时自尊和反抗性也越强烈。这种奴性的自卑与激起的强烈自尊和反抗构成了于连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了他的全部人生历程,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

  二、于连爱情经历的心理机制

  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情可以说首先是出于自卑。德雷纳尔夫人纯朴的心灵对志向高远的于连产生了好感,而于连对上流社会的蔑视直接妨碍了其爱情的产生。他仅仅把德雷纳尔夫人当作阻止他飞黄腾达的敌对阵营里的人,“正因为她美丽而恨她。”德雷纳尔夫人怜悯于连的贫困,鼓起勇气提出送几个路易给他添置内衣,于连却把这温情的表示当成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他宣称“我并不微贱”,怒气冲天地拒绝了德雷纳尔夫人的礼物。

  德雷纳尔夫人体贴入微的关怀,他也只理解为有钱人假惺惺的作态,根本没有看到其中与个人好感之间的相似。正因为时刻意识到自己在世人眼中的卑贱地位,于连才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使他过分敏?对于别人的言行总要疑心重重地探究深意,一些在他眼中夸大了的侮辱表现,使他的自尊很容易受到伤害。一个夏天的夜晚,于连的手无意中碰到了德雷纳尔夫人搁在椅背上的手,她的手很快缩了回去。“出身高贵”这几个字压在于连心头,他相信自己遭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蔑视。为了减轻这位贵夫人对自己的轻蔑,于连为自己规定了必须握住这只手的职责。“想到这个职责如果不去履行,他就会成为笑柄,或者不如说,会产生自卑感”,于连的目光变得古怪起来。他望着德雷纳尔夫人,“就像在观察一个他就要与之决一死战的敌人。”

  可是尽管经过种种心理斗争,于连还是不敢握住德雷纳尔夫人的手。他对自己的怯懦发怒,规定自己必须在城堡的钟敲响十点时行动,否则就上楼去开枪自杀。十点钟的最后一下钟声回响起来,在勇气而不是爱情的最后一次努力之下,于连猛然抓住了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美丽、娇艳和自然的美在于连的眼中毫无感觉,他只是感到“一个可怕的职责结束了”。他握紧德雷纳尔夫人的手,阻止她回到客厅去,因为“我握这只手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可能看成是我得到了成功”。这一夜于连陶醉在尽到英勇职责的喜悦里,几乎彻底忘却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促使于连追求德雷纳尔夫人的初始动机源于自卑情感的伤痛,出于报复贵族阶级对自己的蔑视。他感到幸福是为了雪耻,而不是为了爱情。

  于连这种心理模式在他和玛蒂尔德的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故事发展到一半,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受到怀疑,于是他辞掉家庭教师进了贝藏松神学院。由于院长皮拉尔神父推荐,于连担任了巴黎一位大贵族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接着在社交界崭露头角。玛蒂尔德就是德拉莫尔侯爵的女儿,她的自尊心很强,是一位任性而倔强的女子,对社交界那些没骨头的软弱男人总是加以轻蔑。于连在侯爵府持续感到的自卑赋予他一种冷酷的傲慢神情,玛蒂尔德没有看出这仅仅是害怕受到蔑视,反而把这种矜持当成了对自己的轻蔑。于连的冷酷目光点燃了这位高傲小姐的爱情,她主动写情书送给于连。

  当于连接到这封爱情的表白书时,自卑心理使他丝毫没有想到上流社会光彩夺目的侯爵小姐会看上他。他压抑不住心头的喜悦,激动地大叫道:“终于我,我这个可怜的农民得到一位贵夫人的爱情的表白。”可见,此时于连感到的不是爱情的狂喜,而是*民的自己战胜贵族子弟的快乐。他想到玛蒂尔德的未婚夫经常向自己投来的轻蔑眼神,更加感到欢乐、自豪。接下来他又陷入自卑之中,认为引诱恩人的女儿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继而这丝道德的闪光又因为一句话而熄灭了:“他们对一旦落到他们手里的第三等级的人怜悯吗?”于是他重新自傲起来,“您(德拉莫尔小姐)为了一个木匠的儿子背弃居伊德克鲁瓦泽努瓦的一个后裔。”可不久他又发生了怀疑,觉得这封信是贵族们嘲弄他的一个骗局。为了预防敌人们可能玩弄的诡计,他在庭院里进行了一次详细的军事侦察,全副武装地攀着梯子进入了玛蒂尔德的卧房。

  幽会结束了,于连为征服一位如此高贵的小姐感到幸福。不过,在他表达了自己的热情之后,得到的却是玛蒂尔德的轻蔑,于连又陷入痛苦之中。长期压抑的自卑情绪*卷而来,于连“怀着强烈的诚意蔑视自己”。他厌恶所有一切曾经狂热爱过的东西,在倒错的想象中他甚至认为自己*庸乏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蔑视合情合理。于连不能忍受这种心灵上的极度痛苦,采取寄假情书的方法刺激玛蒂尔德。他伪装得很好的冷淡态度重新激起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她含着眼泪跪倒在于连脚下,彻底被于连俘虏。于连在总结胜利时感慨道:“敌人只有在我使他害怕的时候才会服从我;那时候他不敢蔑视我。”可见,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仍然源自于自卑心理,玛蒂尔德对自己出身的高傲和于连的自卑及由之而生的反抗心理导致了他们异常爱情模式的产生。

  自卑感表现为心理上的一种紧张状态,人们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状态,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做出补偿,以克服并超越这种自卑状态。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可见自卑感人人皆有,它是来源于人的生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求,同时也是对发展、争取和成就更高欲望目标的追求。因此,自卑感是一种合乎人性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个体对待自卑感的方式。当主体奋力朝着自己选择的理想目标前进,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从而克服并超越自卑时,自卑感不但不是人格的障碍,相反是塑造成熟人格的推动力,个体的生命价值也将逐渐得到升华而指向完美。

  三、于连反抗性格的心理分析

  如前所述,自卑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在于是自欺欺人地忍受自卑,还是以勇气和热情去改变生存环境来超越自卑。于连选择的无疑是后者。当他带着沉重自卑感去面对乏味倦怠的冷漠世界时,不是一味地怪怨自己不能把握也无力改变的污浊现实,而是以热诚和理想克服并超越自卑,去追求崇高生命价值的完美。家庭的压制和苛待,社会上受统治阶级的轻视和压抑,不但没有使于连消沉萎靡,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养成了于连倨傲的秉性和勇于反抗的性格。

  这种性格迫使他憧憬着英雄,一心一意追求着强大。如果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就投身行伍立功沙场,“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当上将军。”可是在波旁王朝复辟时代,阶级之间壁垒森严,一个木匠出身的贫苦青年没有资格混迹上流社会。“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当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便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于连注意到教士的年俸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师长的三倍,这个发现擦亮了他的眼睛,也坚定了他选择教士服作为自己军装的决心。他虔诚研究神学经典著作,以“伪善”作为惟一的武器,单枪匹马地向这个丑恶的社会宣战。这是于连个人奋斗,强烈的*民反抗意识产生的过程。

  在于连戴着达尔杜弗的假面具艰难攀升的过程中,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更加强了他的反抗决心。他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个性而奋起反抗,决不允许他人对自己尊严的冒犯。他父亲要他去*家里当家庭教师,于连立刻表示“不愿意做佣人”。索雷尔老爹对于连又打又骂,于连却认为宁死也不能堕落到跟仆人同桌吃饭。可见于连憎恨做奴仆的地位,要求与贵族阶级*起*坐的人格尊严。在*家里,尽管于连的学识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他还是不能不感到贵族们面对他时屈尊俯就的目光。于连厌恶和仇恨让他“坐在长餐桌最下端的上流社会”,更加为目睹种种贫富不均现象而气愤填膺。

  那些贵族们高傲的优越感时刻提醒着于连他是出身卑微的人,而于连却鄙视他们搜刮来的巨额财产,觉得志向高洁的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贵族”。他不甘心忍受时代和上层社会的拨弄,以实际行动保持住了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以及玛蒂尔德的爱情也是他个人反抗道路的表现。不论在与德雷纳尔夫人还是在与玛蒂尔德的恋爱中,于连作为一个*民青年“要求在恋爱和婚姻上获得*等地位的热情,都远远超过恋人的柔情。”他追求德雷纳尔夫人,是出于英雄的“职责”,或者为了嘲弄贵族们对他的蔑视。他要博取玛蒂尔德的爱,是想证明出身卑微的他比贵族子弟更有被爱的价值。这种*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是于连竭力想获得优越感的表现。就像德雷纳尔夫人感觉到的:“不论他的态度多么谦恭,她都能从他的眼睛里发现他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智力上胜过上她家里来的任何一个人。”也正如玛蒂尔德对于连敬意的开始:“这一个不是生来下跪的”,他最不能容忍“别人的轻蔑”。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来自卫的惟一武器,也是他赢得尊敬、友谊和爱情的可贵品质。这种独特的性格魅力,本使得于连与那些软弱无能的贵族公子截然不同。因此,尽管经过种种曲折,于连和德雷纳尔夫人还是衷心相爱了,他和玛蒂尔德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于连以他的顽强奋斗赢得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目标,那么他的每一种心理倾向都带着某种强迫性去追随这个目标,就好像存在着一种他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一样。”对于连而言,这个优越目标就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于连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他为自己创造的理想经常浮现在眼前。在赢得自尊以前,他的心永远无法*静。因此,在最后的考验时刻里,于连表现出高贵的感情和坚强的心灵。尽管知道自己被*以后他仍然能实现青年时代的所有野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向“资产阶级贵族”控制的法庭求饶。在法庭上发表的即*演讲里,于连控诉了贵族阶级对*民阶层的残酷迫害,揭露了瓦尔诺之流的阴险无耻,以一个*民青年的本来面目宣布了他对从小就憎恨的那个阶级的反抗。这是他反抗的一生中最为闪光的时刻,“他的自卑感完全消除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和幸福过。即使在被判死刑后,“职责”的观念仍然呈现在他心中,面对多方劝诱岿然不动,坚守了英雄主义的自尊。他在狱中欣慰地说:“没有人知道尼罗河的尽头同样任何人的眼睛也将看不到软弱的于连”,“我的内心有的是高贵”。当他勇敢而坦然地踏上断头台时,在他反抗人生中最辉煌的一章也谱写完毕。

  四、结语

  因出身卑贱而形成自卑感,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超越自卑,这是于连潜层心理的两个层面。二者并存,而又杂糅一体,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于连是一个集自卑、自尊性格为一身的反抗者形象。黑暗的社会环境使他强烈地维持“自我”,而他那异乎寻常的自尊恰恰来自内心深处无可回避的自卑。他不甘心顺从被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同周围环境奋战。虽然于连最终难以摆脱阶级社会为他安排的悲剧命运,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超越自卑的过程中。于连正是在超越自卑的过程中,张扬了自我价值,使人格得以完善。于连形象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对自卑的超越上。于连虽未能完全消除自卑对自我的压抑,但他能正视自卑,执著于超越自卑的生存追求,从而赋予人生积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正是由自卑迸发出的自尊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于连才能最终主宰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从而达到他个人反抗者的高峰!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扩展阅读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扩展1)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1

  李广是西汉名将,在汉武帝时是有名的将军。他多次打败侵略军,因为他行动快,忽来忽去,让人摸不着头脑,所以侵略军给他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飞将军有一对浓浓的眉毛,形象像个倒“八”字,长着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多年*武让他练就了射箭百发百中的本领。他头带头盔,身穿盔甲,英姿飒爽的骑在战马上,侵略军听到飞将军的名字时,就闻风丧胆,落荒而逃。

  李广小时候就立下了长大后保卫祖国的志向,所以他从小开始拜师学武练箭,可是箭术一直没有进步,他就找到了一位高人,拜他为师,他在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他闻鸡起舞,不惧寒冬腊月,盛夏酷暑,终于练成了每箭必中,箭无虚发的本领。

  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李广带军巡逻,路过一片树林,发现草丛中影影绰绰影蹲着一只老虎,他连忙拉弓射箭,“嗖”的一声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广发现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大家拔也拔不出来,李广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啊!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今天背了这首王昌龄写的《出塞》,文中的飞将指的是西汉时代的李广。我不由得想起了有关“李广学箭”的故事。

  李广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卫国家,可他的武力样样都好,就是射箭不行,因此,他想向吉疾学箭,吉疾把手放在李广一晃,李广的眼睛眨巴了几下,吉疾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什么时候,你能目不转睛再来找我。”

  李广回去练了一年,终于能目不转睛了。又去找吉疾。吉疾指着窗外的柳树,让李广一眼数清楚一枝柳枝上的树叶数,再来找他。

  李广又回去苦练了两年,终于能数清百步之外的树叶数了。又去找吉疾,吉疾又把一条蜈蚣挂在墙上,让李广数清楚蜈蚣的腿数才来找他。李广回去后,又苦苦练了三年,抓遍了所有的蜈蚣之后,他还抓蚊子数蚊子的腿。三年后,他又去找吉疾,希望吉疾能收他为徒。

  吉疾终于收下了李广。把自己的'浑身解数都教给了李广,最后李广成为赫赫有名的神箭手。

  读完这些故事,我很敬佩李广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要是李广中途就放弃了,他可能就成不了飞将军,也就没有“但使龙城飞将在”这样的诗句了。

李广人物形象分析3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

  李广气而无可奈何。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王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扩展2)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 (菁华3篇)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1

  幸福的家庭拥有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祥子身上显现的是一个社会的不幸,而他身上的不幸来得那么的不可思议,似乎又那么理所当然。祥子的一生,是肉体与精神被万恶的旧社会咀嚼吞噬的一生。

  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一、祥子的人物形象

  祥子最初是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最后却变成一个自甘堕落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的市井无赖。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坚信着“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对生活满怀热情和乐观态度,即便车丢了、钱被劫,依然不懈努力,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祥子拥有勤劳刻苦,刚强性格的同时,他做事认真负责,讲究信用和义气。他拉车出了事,自己被摔得很重,但他首先想到是车上的曹先生。曹先生被摔伤了,他感到很内疚,并提出了以自己的工钱赔偿损失,他认为曹先生是好人,所以,当曹先生因特务追捕避居在外时,他承受着自己被劫夺的痛苦,而一心想着怎样不辜负人家的嘱托看好曹宅。

  他不喝酒,不吸烟,没有沾染上一点点地恶*,可上天对这个可怜的老实人还是没有半点的怜悯。尽管祥子意志坚强,为人正直又有奋斗精神,但最后还是以穷困潦倒而告终。经过3年努力买上的那辆车,不久就被乱兵抢去了,他重新积攒的钱,还没等买上车,又被特务勒索去了。在失去车和钱的情况下,他仍未失去再买一辆车的希望,可是虎妞的难产身亡,又使他失去了最后一辆车,这一

  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是非常沉重的。社会的压迫,世事的昏暗,使祥子感到了做人的艰难和前途的渺茫。他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同小福子的结合上,不幸的是他同情喜爱的小福子也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创造属于自己生活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精神上的毁灭,终于把祥子这个“铁打的”人的“铁打的”精神给碾压得粉身碎骨。使他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二、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是个人奋斗没有出路。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的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他无法认清灾难的社会根源,不知道个人的努力比起社会沉重的压迫是多么微不足道。即使是有了自己的车子并且始终保持者,又何尝能够摆脱那些压制而真正成为独立自主,幸福生活的劳动者?这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使他为了钱冒险到战火四起的`西郊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劫了。而为了再买新车,又不断埋头苦干,当钱攒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被特务敲诈了,假如祥子听高妈的话,把钱存进银行或者放高利贷,就不会遭此灾祸。天天把钱放在手心才觉得舒坦,正是小农保守的典型心理和性格特征,使他始终陷入盲目的黑暗,一切真正的努力化为毫无意义的泡沫,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和悲剧。

  二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曲,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人力车夫祥子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他不可能以一己的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三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过程中,虎妞这种半是诱骗半是委身的纠缠,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正是这场婚姻的严重腐蚀,才渐渐的摧毁了祥子的生活意志和奋斗精神。这种强加于他的爱情和婚娶,非但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幸福和喜悦,反而使他陷人了说不出的委屈和耻辱—粉碎了他凭自己诚实的劳动成家立业的生活蓝图。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悲剧的意义

  通过描写祥子的奋斗、失败及最后走向堕落的轨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旧北*的人力车夫形象,彻底的展现了一个毁灭者的全过程。祥子曾经,多么体面的样子,如今却变成,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为我们揭示出,二三十年代*城市社会的黑暗,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作品中一句“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不仅生动地写出了社会下层在经过了无尽的悲痛后,把对于社会的不公的愤恨,转嫁于金钱之上。其实,罪恶的不是金钱,而是不健康的心灵。也正是这种扭曲的愤世嫉俗刻画出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组成了一幕社会的悲剧!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2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到30年代正是*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和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阀因为争权夺势而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农民迅速走向破产。他们为了谋生都纷纷涌入城市,而祥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他是本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既具有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又具有当时*国民的劣根性。

  (一) 祥子作为一名普通的车夫,在他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

  一祥子很自信、要强。他为了不想让自己寄人篱下,不让自己为吃饭发愁,他拼了命地拉车,因为他认为“用力拉车挣碗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祥子从来是很少说话,和同行们也不亲*,所以他想要人看得起自己,就算拉车也要混出点名堂来。他相信靠自己,能够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在他拉车时,有几次不幸被疾病缠身,一病就是十天八天的,甚至是几个月!就算病得全身瘫软而站不住脚,他也不肯服输,他相信自己强壮的体格、高大的身材能够支撑得住,这些病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二祥子勤劳、有理想。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再加上失去了父母,他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这也就磨练出了他勤劳能干-他的理想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为了这一理想,他努力地拉着车,他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署,他都勤劳地拉着车,一天攒个一毛五分,终于得到了一辆属于他自己的洋车。这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果。在车厂时,他也停不下来,总要干一些什么。同行们在一旁说笑时,只有祥子一个人在帮刘四爷干活。可见勤劳不仅是祥子的*惯,而且也变成了他的一种性格。

  三同时也很善良、纯朴,有责任感、有同情心。当祥子在曹宅拉车时,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撞坏了车把,于是他主动地提出不要工钱,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当车夫老马在寒冷的夜晚拉车时,因为他又冷又饿,所以晕倒在地上。祥子看到后,立刻买了十个肉包子,送给他们祖孙二人,让他们充饥,表现出了祥子善良纯朴、有同情心。

  (二)祥子作为一个没有觉悟的个体劳动者,却不会选择自己的正确道路。

  祥子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本质,也没有意识到凭借个人的要强和努力,是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这种奋斗方式是他远离了朋友,孤独无援,同时也没有办法来抗拒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箱子周围的其他人身上,本身就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老马也拥有自己的车,但他仍是贫苦不堪,以至于无法生活。即使自己有了车也不见得会好命,而祥子偏偏就不改正自己的思想。反映出了他思想上的局限,这也和当时许多的劳动人民一样,一旦认定了就到死都不改,一错错到底。

  作品中还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心里的弱点,他对于接踵而来的打击,逐渐自暴自弃。而且在虎妞的影响下所改变的生活态度,是当时*国民的一个劣根的缩影。他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学会了所有的恶*,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

  作品中的祥子从一个淳朴、老实、善良、的人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了。作者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反映了当时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与无奈。

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3

  祥子他是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农民阶级,在农村经济破产后进城拉车讨生活,希望靠着自己的一身蛮力和冲劲能够攒钱买上一辆车从而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但是命途中的三起三落令他最终在这个城市中迷失了自己,体面、要强、健壮的祥子最终变成自私、不幸的行尸走肉。

  祥子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经历了人生中的三部曲:刚进城时的祥子是充满冲劲的,一身力气,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起下了誓言拼命地拉车赚钱,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从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终于在三年咬牙努力之后攒了一百元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哆哆嗦嗦欣喜地端详着那辆车, 能够“产生烙饼与一切吃食”的新车,他心中充满了自信与傲气,可是命运弄人,他的车被乱兵抢走;当他千辛万苦地从军营里逃出来,卖了骆驼重整旗鼓再次攒足了钱后,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拥有一辆的车愿望再次落空;后来他又被迫与虎妞结婚,在畸形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不过好在买上了人生中的第二辆车,但好景不长却因虎妞难产而卖掉了。最后他爱的小福子的自杀,使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了。而这三起三落也使得祥子最终在生活的沉重打击下一蹶不振,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最终在底层苟且偷生。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无法改变他这个小人物在大背景的洪流下的渺小和无力,他从一开始是一个努力的人,坚定地认为只要拼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随着一次一次的意想不到的打击,他心中的美好愿景与期许渐渐覆灭,这是一个人心灵的悲剧、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性之所以深刻也正因如此,这是一个人全面的悲剧,更从这个全面的悲剧从看出了一个社会的悲剧,也反映了老舍对社会的批判,这个把人变成鬼的社会,宣告了个人奋斗的失败。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扩展3)

——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作文9篇

  经典图书,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让人喜欢。《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克就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之一。

  福克是一位有善心的人。他在环游地球途中,路过印度孟买时,看见一位年轻夫人即将被野人部落烧死,就冒死让仆人路路通千方百计地救下了她。那位夫人感激不尽,后来还嫁给了福克。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像福克那样心地善良,那该多好啊。

  福克不仅有一颗善心,还有一个处事冷静的态度。在以自己全部家当作赌注,与五个人打赌八十天环游地球后,福特在银行取了000英镑作为自己环游地球的盘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有个很像福克的小偷正巧从银行偷了000英镑。于是,福克被当地警察误认为是小偷抓了起来,直到真凶抓到后,他才被放出来。虽然耽搁了时间,但是福克毫不慌张。他沉着冷静地精确计算时间,准时到达了苏伊士。如果人们都能像这位福克先生一样,就不会因为处事慌张而失败,也不会因为遇险慌乱而酿成一场场悲剧了。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一定要像福克请教处事冷静的秘籍,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成功。

  经典图书,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也让人喜欢。《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菲利亚福克就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之一。

  福克是一位有善心的人。他在环游地球途中,路过印度孟买时,看见一位年轻夫人即将被野人部落烧死,就冒死让仆人路路通千方百计地救下了她。那位夫人感激不尽,后来还嫁给了福克。如果世界上的人都能像福克那样心地善良,那该多好啊。

  福克不仅有一颗善心,还有一个处事冷静的态度。在以自己全部家当作赌注,与五个人打赌八十天环游地球后,福特在银行取了000英镑作为自己环游地球的盘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天有个很像福克的.小偷正巧从银行偷了000英镑。于是,福克被当地警察误认为是小偷抓了起来,直到真凶抓到后,他才被放出来。虽然耽搁了时间,但是福克毫不慌张。他沉着冷静地精确计算时间,准时到达了苏伊士。如果人们都能像这位福克先生一样,就不会因为处事慌张而失败,也不会因为遇险慌乱而酿成一场场悲剧了。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一定要像福克请教处事冷静的秘籍,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成功。

  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机器猫,它是它的主人派来帮助他的主人的曾曾曾曾曾祖父大雄。

  哆啦A梦是一只蓝白相间的大肥猫。头比身体还大点儿,像一个保龄球;身体肥肥的,好像没有脖子似的,而且身体的中央有一个四次元袋,里面都是各种稀奇古怪的道具;在脖子的地方戴着一个金黄色的小铃铛;它的眼睛像两个大大的鸭蛋,这可是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看清东西的红外线眼睛;最奇特的就是哆啦A梦的那张大嘴巴,张嘴一笑就有半个脸这么大。

  哆啦A梦最喜欢吃铜锣烧了,除了帮大雄和睡觉的时间,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吃铜锣烧了。我记得有一次,哆啦A梦趁大雄上学,在吃铜锣烧,他用嘴叼着铜锣烧上下摇动,然后向上一扔,就张嘴吃了,连手都不动一下。

  除了爱吃铜锣烧,哆啦A梦要有一个特点,遇事冷静。有一次,世界快被魔神星上的魔族给占领了,在最后关头,哆啦A梦用任意门将月光引来,用月光的力量打败了魔族。

  一直以来,作为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便被人广泛谈论,而这其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人物便是宝黛钗。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便是:“宝钗和黛玉你会选哪个?”

  如果是我,我会选黛玉。

  我从小听评书和师长聊天时提及,总是形容黛玉为一朵娇弱的花,经不得风雨,轻易便要眼泪汪汪。我当时还觉得很不屑,真到读了红楼,才发觉自己当初的天真。

  是了,黛玉的出场是恰如一道风的,曹公给她的评价很贴切“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那一刹那,你仿佛便看见了迎面扑来的一道春风,怨不得宝玉第一次见便称她为神仙妹妹,她仿佛是脱离人世的。

  黛玉是极其感性的,她为了还泪,总是在哭泣,在区区前八十回里,她便哭了三十七次。也难免很多人觉得她娇滴滴的。可真的是这样吗?前八十回里,她大多为了什么哭?头一回,她为了惹了宝玉要摔了美玉而哭,再后来,不是心疼宝玉便是听到了别人暗地里的诋毁而感到伤心。

  黛玉在贾府的身份着实尴尬,作为嫁出去的贾敏的女儿寄住在外祖家里,再加上父系凋零,她过得处处小心。这样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受,何况贾府里看人下菜碟的下人何其多,就连宝玉房里的丫鬟都会毫无顾忌地议论黛玉,这种情况下换做任何一个健康的女孩都会觉得难受,何况是原本就病怏怏的黛玉?

  黛玉早年丧母,接着丧父,一辈子寄人篱下,身体病弱。但是黛玉她并不娇弱,她并没有整日怨天尤人,然后得过且过混得一生糊涂。实际上,你要是看看她*时怎样积极地作诗学*,又是如何努力地去学着打点上下,最后为了预备嫁给宝玉而开始留心贾府账目,你就该明白,她并不认命。或者说,她在用尽一个病弱的女子所能用尽的气力去好好地活下来、活得精彩——杨柳易折吗?易折。可是这样易折的杨柳却敢于在春寒料峭里第一个临水而发啊!

  因而对于续作的红楼,我并不大认同,这样一个不认命的女孩,她不该是那样潦草地结束,她是黛玉,她是内心极为强大的黛玉啊!

  黛玉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她的真诚。她懂得人情世故,她在贾府并没有苛责下人,在刘姥姥等外人来大观园时也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她不屑于去和亲*的人虚与委蛇,特别是对于宝玉,她不高兴了便不高兴,哪里让她觉得不舒服了便要说给宝玉听。

  与此同时,黛玉也在用自己的真心去相待宝玉,她在元春回府时默默替他写诗,而不是如宝钗一样大剌剌地指出他诗的不足之处;她也不像别人,在宝玉应付作业时每天一张纸帮帮他还讨个人情,而是借故不出然后一口气攒足几十张大字,补完了那个漏洞。据写过书法的朋友告诉我,这样一张模仿别人的小楷,至少要两个小时才能写一张,但是黛玉做了这么多,她并没有声张,也不求回报。而宝玉被打后,所有人都在劝宝玉不要惹贾政生气,让他好好学规矩,只有黛玉是说“你以后改了吧”因为她不想他挨打。

  黛玉正如天上的绛珠草,她是一个有些执着的女孩子,她很弱小,但是内心并不软弱;她通世故,但是她不世故;她关心,却不求回报。黛玉是这本书里最为洁净的一部分之一,她几乎承载了曹公所有的对美好的幻想,但是同时她又是那样的娇俏而别扭,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这样一个黛玉,你如何不爱呢?

  历史是我最喜欢的科目,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鼎鼎大名的诸葛亮先生。

  诸葛亮是许多人敬佩的的对象,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不管多困难的问题他都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当时孙权要和曹操打仗,请孔明帮忙,但统帅周瑜却想除掉他,请他十日内交出十万枝箭,但是十日内要造十万枝箭,那比大海捞针还不容易啊!但是孔明运用他的神机妙算,轻轻松松的拿到了箭,并和周瑜结为好朋友。

  孔明熟知天文、地理、气象学,所以作战总是能赢得胜利。对于孔明的敬佩已远超过我对年纪最小的宰相——司马懿的佩服了。如果时光能倒流,那我真想回到三国时代,亲眼目睹三十六计里的每一季,亲自感受孔明的神机妙算。

  从古至今的历史人物有很多,有的事一战成名,也有的是因为做了为国争光的事,但我喜欢的是高明过人的诸葛亮。

  在中华五千年之中,名人数不胜数。有:秦始皇。刘邦。项羽。诸葛亮等人。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他赤胆忠心为了蜀国呕心沥血毫无要求。如果不是有诸葛亮的帮助的话,刘备根本就不会有蜀国这么大的地盘了,所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那么就不会有蜀国了。

  诸葛亮他是一位出色的军师,有一次魏国将领到蜀国诸葛庙的时候,他竟走到庙内对诸葛像拜了几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威慑力,诸葛亮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历史上的三分天下的大计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和一个死孔明气走活仲达的等等事迹,可见诸葛亮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军事奇才。

  在诸葛亮身上的优点就有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无法计数,诸葛亮的出身,他如果找妻子,他可以找个十分美丽的,但是他呢?他却找个相貌丑陋才华横溢的女人为妻。

  这就是我崇敬的古人,他的品质,他的才干是百年不遇的。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千里。”

  青铜葵花,这本小说的是一篇能感动现在孩子心的小说。本书有两位主人公,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

  一个特别机缘,七岁的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但十三岁那年,女孩葵花被命运召回了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着芦荡,思念着葵花。

  青铜,一个善良的小哑巴,聪明能干。虽然他是哑巴,但是,他的内心却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十分爱自己的妹妹葵花,他曾经为葵花做的许多事,给葵花抓萤火虫,好让他有一个光亮的地方,把学校的作业做完。给葵花用冰做一条“银项链‘,让葵花在舞台上大显风头。为了让葵花看上表演,让她在瘦小的肩上坐半个小时,而自己却能满头大汗的为他抬肩。

  作者将青铜与葵花的时光写的尽美,美好到极致。将生活写满生机与情意。青铜被作者写得如一股温暖的春水,将青铜写得像一块清澈的白云。

  青铜,是青铜葵花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正直勇敢善良。我们大家一定要向他学*,学*他的那种正直的品质。

  我喜欢青铜。

  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

  曾有一次,他用骄兵之计把敌人引入燃烧范围,最后一把火烧了曹操的十万大军。想想看,能烧死十万大军的火,温度会有多少高,这个场面会有多少壮观。

  还有一次,当另一群大军杀到了空城下,他可曾慌张?他为何故装悠闲?因为他知道:这座空城与五千士兵的命都掌握在他手中,如果他的紧张被敌方看出,那么敌方会杀进来。为什么琴声如此悠闲?因为他不能让对方看出他的紧张,必须让琴声悠闲。敌方主帅为什么跑了?因为他从未如此恐惧,如果他听出诸葛亮弹错了一个音符(没弹错),那他会勇敢起来。但他没听出(实际上也没有)弹错音,认为对方早有准备,只好下令:“我们快撤!”

  更有一次,他发明了木牛流马。为什么他要制造木牛流马?这是他的任务,他是无奈的。如果你这么回答,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完全没有接到过这种任务。这是因为他负责,他不忍心看见别人饿肚子,因为他勇敢,他宁可自己疲劳,也要让大家吃得饱,所以他敢于挑战一切困难;他聪明,所以能制造出木牛流马。

  我为何佩服他?因为他聪明,火烧十万大军;因为他沉着,空城妙计退敌;因为他勇敢,敢于面对木牛流马的难题。你说,我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谈起猪八戒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会忍俊不止,这位憨态可掬的八戒会被人们常常讨论。

  猪八戒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是一般人的几倍。长的肥头大耳,虎头虎脑,光溜溜的脑袋上带着一顶黑帽子,因为体型过于肥胖,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一个不倒翁,衣服袖子非常宽大,手上拿个九齿耙,和妖怪的斗争中,开始有点英雄的味道,但战败就不顾师傅的安危,抱头鼠窜,自己逃命去了。

  唐僧师徒去取经,一路艰辛,唐僧失去了悟空,就由八戒来保护他,每一次师傅交给八戒的任务,他总是投机取巧,不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完成,师傅让他从不远处挑些水喝,他就抽空打盹,好梦经常会被憨厚朴实的沙和尚打扰,所以,猪八戒每次都休息不好,总要找机会睡懒觉。懒惰害死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智商,都离不开勤劳二字,“勤能扑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八戒为什么不如悟空,就是因为他爱动小脑,懒于动手,对师傅交办的任务不够忠心,造成了后人对他“另眼相看”。

  胖乎乎的八戒,不仅懒惰,而且好色,有一次,师徒四人在一家里借宿一晚,这天,这家的一个婆婆介绍了自己的女儿,猪八戒看见了,眼睛瞪得像灯泡,深深的吸了几口气,完全被三位小女的美貌所吸引了,他要求师傅自己去放马,*时猪八戒也没这么勤快,这次就想借放马的时间可以去偷偷看那三位小女一眼,最后,他竟然还想留在这里,给这三位年轻的少女当女婿。又如众所周知的猪八戒背媳妇。

  这些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不要像八戒一样爱美人,反而出现了一些笑话。

  猪八戒虽然有些自私,贪婪、好色,但是他在西天取经的路途中不畏艰辛,屡经磨难,保护三*天取经,同样也功不可没。


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3篇(扩展4)

——描写人物形象作文6篇

  上小学了,我考试的时候总是很急躁,这屡屡影响着我的成绩。每次一遇到难做的题,我就着急。一着急思路就断了,原本快要写出来的题也做不出来了。我曾下决心要改掉急躁的毛病,却信心不足。父亲拍拍我的肩,看着我的眼睛说:“儿子,相信你,一定行!”在又一次的考试中,我做题十分仔细,居然考了个全班第一。一向淡定的父亲兴奋地搂着我的肩,说:“我就说,儿子一定行!”那时,我觉得父亲的手充满了爱的鼓励。

  上中学后,我学*的压力增大了,而父亲也更忙碌。我以为父亲不再关心我,他似乎连我的情绪很低落都不知道。可一个双休日,一向忙碌的父亲却突然提出和我一起爬贤山。大概爬了五、六个山头,前面又遇到一个十分陡的土坡,我心里直打退堂鼓。父亲却要求我爬上去。我手脚并用,一会抓住树枝,一会攀住岩石,因为一部留神就会滑下去。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了上去。这时,我看见了父亲眼中的赞许,我也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过心头。一直“冷眼旁观”的父亲向我伸出了一双无形的手。这手如此温暖,驱走了我心头所有的阴霾,让我又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父亲如山,父爱无言。父亲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为家中的生计而奔波忙碌。父亲的手日渐粗糙,但它温暖依旧,它将永远鼓励着我、鞭策着我、指引着我,让我向着目标不断前行。

  也许有一天,父亲老了,他的步履开始蹒跚,他的双手布满褶皱,那就让我牵起他的手,就像我小时候他牵着我的手一样。

  个性的*头,犀利的眼神,浓厚的男中音,挺拔的身躯,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您。

  还记得初次见面,你很有气势的对我们介绍:“我叫秦军,秦国的军队。”一句话,打破了在新环境的拘束,我们都开怀大笑,感觉我们之间多了一份亲*。那时的你,是亲切的。

  在课堂上,缜密的思维,标准的板书,手舞足蹈的讲课,不断冲击我的眼球。你那双犀利的眼神像雷达一样,快速追踪到开小差的同学。每当这时,你总会很自然的点那个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来一些小幽默,既有提醒之意,又有鼓励之意。

  在我们面前,你似乎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伤心事。直到后来我们不听话你对我们发火,我们才明白你的辛苦:女儿生病,工作压力,像惊涛骇浪向你袭来;而我们又给你增添了烦恼。每当我经过你的办公室,总能感觉你那双犀利的眼睛透着疲惫,满脸的倦意。年轻的你,头上竟有些白发。可你依然为我们尽心尽力地操劳。

  总能在失败时听到你温暖的话语;总能在超越自己时得到你欣慰的笑容;总能在课堂上看见你犀利的眼神;总能在无意间看到你疲惫的双眼;总能在办公室看见你忙碌的身影。老师,您辛苦了!

  在学*上,你像是黑夜中闪耀的明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在生活上,你更是无微不至的、细心的关怀。用辛勤的园丁形容你,用默默无闻的黄牛形容你,用燃烧的烛光形容你,都觉得太淡,也许这个世界没有一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你吧!

  未来会有艰难险阻,会有磕磕绊绊,但我依然会记得有这样一个人对我的鼓励,依然会记得有这样一个人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精彩,依然会记得你那双犀利的眼睛,温暖的笑容,浓厚的男中音·····

  感谢有您,您是我永远的老师,您是我永远的朋友!

  你们知道苏老师吧,她是我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她有着黑黑长长的头发,高高的鼻梁,一双像宝石一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课时我们在下面有一点点小动作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声音非常好听,每次给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我都听得十分入迷,如身临其境一般。有一次,苏老师都已经读完了,我却还在发呆,直到我的'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回过神来。

  记得那是二年级的冬天,我们班号称淘气包的同学把我的大衣剪了一个大洞,我气得大哭起来,同学们都过来安慰我,我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停也不停不下来。这时苏老师正好来了,了解事情的经过,立马把她的大衣脱下给我穿。放学的铃声响了,苏老师艰难地走向公交车站,我看着班主任冻得浑身发抖的背影,难过得哭了。

  第二天,我穿着新买的大衣开开心心地走进了教室,我看见的不是苏老师而是黄老师,黄老师告诉我们说苏老师生病了,这时我突然想起那件大衣,泪水开始在眼框里不停地打转,我不再觉得苏老师的那件大衣穿起来很大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受到那伟大的师爱,每次和别人聊起苏老师,我都会把这件事骄傲地告诉我的朋友们。

  古今中外,每个人皆有偶像和伙伴。你是喜欢现实存在的真人还是虚幻的人物呢?是随机应变的小英雄雨来,还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亦或是热爱自由的牛郎织女?还是其他人呢?

  我喜欢的人物叫毛毛,这也是一本书名,该书出自德国著名作家米切尔恩德之手,而毛毛便是这书中的主角。

  故事开篇,毛毛只是个天真又神秘的小女孩,住在一个露天的圆形剧场废墟里。她认识了许多朋友,生活*静而快乐。可有一天,时间窃贼灰绅士打破了这份*静,他们窃取人类的时间,让毛毛的朋友们不再快乐。毛毛在霍拉大师和乌龟卡西欧佩亚的帮助下,最终消灭了灰绅士,重归快乐的生活。

  毛毛勇气过人,面对灰绅士时,临危不惧,巧妙周旋,展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努力守护时间之花;她不贪图利益,当灰绅士想以重金收买她时,她不为所动;她热爱自由,嫉恶如仇,极有正义感。

  除此之外,毛毛还拥有一项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的本领——善于倾听,这也是我最钦佩她的一点!她倾听万物,享受万物美妙的声音和温暖感觉。正是这一可贵的品质,毛毛能让心境苦闷悲凉而不愿吐露心声的人,情不自禁地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变得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甚至连动物面对她,也会不由自主地停止尖叫。她倾听的样子,专心致志:时而高兴,时而鼓励,时而疑惑,时而流露淡淡的忧伤。

  人们刚接触到毛毛时,也许会疑惑不解,但是渐渐地,便会开始换位思考,矛盾与争吵瞬间烟消云散,不愉快的情绪随之一扫而空。就连没有感情的灰绅士也会竹筒倒豆子般,从结结巴巴地说话变成滔滔不绝地说出惊人的机密。

  毛毛,人类的守护天使!她拯救了人们,让人们更加珍惜时间,热爱生命!这样心灵纯净的女孩怎不令人喜爱?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部良心韩剧――浪漫医生金师傅。与大部分韩剧不同,这部韩剧更多的是医生们的漫漫行医路;并且主角是一个老头子,一个浪漫的老头子――金师傅。

  金师傅,是在乡下的石坦医院担任外科主任的金师傅,是凭借高超的医术挽救无数生命的金师傅,也是在医学界拥有神之手美誉的金师傅。但剧名叫浪漫医生金师傅,那么金师傅浪漫在哪呢?浪漫就浪漫在他的手术和他的疯狂。

  尽管金师傅有着神之手的美誉,但他却被很多人当成疯子。因为他做过许多疯狂的举动。比如:把有手术恐惧症的人带到自己身边,再或者是自己也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却在抢救患者但最能说明他是个疯子的证据还是在手术室发生的事情。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正在更衣室换衣服的医生们突然接到急诊电话,便立刻赶了过去,没想到病人是个重量级人物――*长。原来是因为在前往开会的途中司机突然心脏病发作,汽车失控发生了车祸。司机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同车的*长和随从人员也受了重伤。你说巧不巧,事故地点就发生在石坦医院附*,于是金师傅和他的徒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抢救工作。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他的徒弟建议先做CT确认出血部位和情况,但金师傅觉得已经来不及了,直接割开了他的胸腔用手捏压心脏。站在外面的人被吓得半死,他们都觉得这个人疯了,于是便坚持说要把他送到首尔医院。金师傅讲明*长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会有性命之忧,那些人只好作罢。总医院的教授却赶过来了,是因为会长命令他来操刀,但他却说这个手术不可能成功,明明就是不想做这个手术嘛。金师傅直视着他的眼睛,说:那是怕你身上溅污水,所以才后退一步吧。这个教授被金师傅怼的哑口无言,便带着他的团队回到办公室谈论他们该怎么做了,经过好几个小时的抢救,终于,*长在第二天下午脱离了生命危险。

  是啊,谁看了都会说他疯了吧,但在石坦医院的人眼里,这叫浪漫。正是因为世上很多人像配角那样现实,所以才需要石坦医院的人们选择了浪漫。尽管医院每年都在亏损,还是对病人们来者不拒,任何事情在他们眼里都没有救人重要。

  大眼睛,塌鼻子,小嘴巴……这就是我的形象。真是无巧不成书——我写的字就和我的形象一样:“眼睛”大、“鼻子”塌、“嘴巴”小。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难看。

  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天生写好字的人。好字是后天练出来的,不是先天带来的。我的毛病恐怕就出在这个“练”字上——练得不认真。

  就说上个星期六做作业的事吧。老师布置了许多作业。我回到家里,吃了晚饭,洗涮完毕,就准备写作业了。

  妈妈打开了电视。电视上播放的,是我久久盼望的《西游记》片断。

  我的心马上被一个跟头10万8千里的孙悟空“抓”走了。

  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西游记》播放完了,我的作业也写完了。写成个啥样,自然可想而知。

  第二天,我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了作业,公布了字写得马虎、潦草、难看,需要重做的同学名单。

  第一个名字就是我!

  我的脑袋“轰”地一下,似乎变得比斗还大!朦朦胧胧中,不知听谁说了一句:

  “叶磊的字是写不好啦!”

  我心里很难受。我真想把昨天晚上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的事告诉老师,可我到底没有拿出勇气来。

  吃一堑,长一智。教训使我认识到:干什么事都要集中精力,不能眼睛看着这,手里干着那。

  当然,我现在的字写得还不能说很好,但起码工整了。干净了,不是乱麻一团了,使人看了不感到头疼了!这自然是练*的结果。这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吗?不是。这是事实。我相信,只要坚持认真练*,我的字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的!——可是,我的形象是不是也能变得好一点呢?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