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散文 >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日期:2022-12-03 00:00:00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1

  我爱这种暂时的永久

  ……西长安街。十一点。(钟在什么地方敲。)月和雾,路灯。火车喷着汽,汽笛在天边拉响,在城市之外,又悠又远又安详。汽车缎子似的一曳,一个彩色的半弧,低低地贴着地面,再见,——消失了。三座门一层沉沉的影子,赶不开可是压不住,——一片树叶正在过桥哩。各种声音,柔美,温和,纯熟,依依地显出一片意义。我好像是一个绝域归来的倦客,吃过了又睡过了,第一次观察这个世界,充满清兴的时间,至情的夜。

  (日子真不大好过啊,可是灾难这一会儿似乎放开我们了……)

  一棵树:满含月光的轻雾里,路灯投下一圈一圈的圆光,一个一个 spot,一棵矮树一半溶在光里了。一片一片浅黄的叶子,纤秀,苗条,(槐树么?)疏疏落落,微微飘动,(冬天,可是风多轻柔,)一片一片叶子如蕤水,鲜明极了,空中之色,凭虚而在,卓然的分别于其属冠,而指出枝干的姿势。无比的生动:真实与虚幻相合,真实即虚幻,空气极其清冽,如在湖上,*坦的,远阔的夜啊。晚归的三五成阵的行人都有极好的表情。……

  我热爱舞台生活!(什么东西叫我激动起来了。)我将永远无法让你明白那种生活的魅力啊。那是水里的月,而我毫不犹豫用这两个字说明我的感情:醉心。你去试试看,你只要在里头泡过一阵,你就说不出来有一种瘾。这些你是都可以想象得到的:节奏的感觉,形式的完美的感觉,你亲身担当一个匀称和谐的杰作的一笔,你去证明一种东西。艰难的克服和艰难本身加于你的快感;紧张得要命,跟紧张作伴的镇定,甜美的,真是甜美的啊,那种松弛。创造和被创造,什么是真值得快乐的?——胜利,你体验“形成”,形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不能怀疑,虚空的虚空么,好,“咱们台上见!”——你说我说的是戏剧本身,赞美的是演出么?是的,那是该赞美的,凡是弄戏的都有一个当然的信念:一切为了演出。愿我们持有这个信念罢。可是你不是说的是演员?演员有演员的快乐,但是我们今天暂时不提及属于个人部分的东西。整个的。从一个剧本的“来到我们手里”,到拆台,到最后一个戴起帽子,扣好衣服,点起一根烟,从后楼上窗户斜射到又空又大的池座中的阳光中走出来,惆怅又轻松,依依的别意,离开戏园子,这个家,为止。每一个时候你都觉得有所为,清清楚楚地知道你存在的意义。你在一个宏壮的集合之中,像潮水,一起向前;而每个人是一个象征。我唯在戏剧圈子里面见过真正的友谊。在每个人都站在戏剧之中的时候,真是和衷共济,大家都能为别人想,都恳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在那种时候看得最清楚,而好多人在弄戏的时候,常与在“外面”不一样。于是坦荡,于是脱俗,于是,快乐了。忙是真忙呀,身体四肢,双手大脑,一齐并用,可喜的是,你觉得你早应当疲倦的时候你还有精力,于是你知道你*常的疲倦都因为烦闷,你看懂疲倦了。烟是个烟,水是杯水,一切那么“是个味儿”,一切姿势都可感,一切姿势都是充分的。……

  (喔,我离开那种生活日子已久了,你看……)

  一直到戏“搬出来”。戏在台上演,在“完全良好”的情形下进行,你听,真静,鸦雀无声!多广大呀,多丰满呀!你直接走到戏剧里面,贴到戏剧顶内在,顶深秘的东西,戏剧的本质了,一朵花在展开,一脉泉在涌动,一缕风在轻轻运送。我爱轻手轻脚的——说不出的小心,轻微,从布景后面纵横复杂的铁架子之间走过,站一站,看一看从前面透过的光,一个花盆或者别的东西印在布景上的影子,默念台上的动作,表情,然后从两句已经永不走样的'戏词之间溜下来。我每天都要走这么一两趟,我的心充满了感情,像春一样的柔软。

  而我爱在杂乱的道具室里休息。爱在下一幕要搬上去的沙发里躺一躺,爱看前一幕撤下来的书架上的书。我爱这些奇异的配合,特殊的秩序,这些因为需要而凑在一起的不同。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作风,属于不同社会,不同的人的形形色色,环绕在我身旁,不但不倾轧,不矛盾,而且还会流通起来,形成一场盛宴。我爱这么搬来搬去,这种不定,这种暂时的永久。我爱这种浑然,这种认真其是,这种庄严的做作。我爱在一棵伪装的,钉着许多木条,叶子已经半干,杆子只有半爿的,不伦不类,样子滑稽的树底下坐下来,抽烟,思索。我的思想跟在任何一棵树下没有什么不同。而且,我简直要说,不是任何一棵树下所能有的,那么清醒,那么流动,那么纯净无滓。

  (喔,我需要一棵树。现在,——每一个时候……)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2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香港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3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做狗。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1)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1

  夏姑娘身着碧绿外衣,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春姑娘难忍酷暑,只好挥挥手离去了。回想过去,自我不曾留恋过夏天,只觉得闷热,无一丝清凉。但今年的夏天似乎有些与众不一样。

  六月末,夏天的气息便愈发浓烈。太阳也狠狠心,照得大地火热热的。但小草、大树却一个劲儿的往上钻,郁郁葱葱的,似乎热量就是力量,或许有个与白云拥抱的梦吧!

  记得这个夏天的早晨,我还沉浸在甜甜的梦里,不知哪来的一阵吵闹声打破了我的美梦,只好揉揉蒙眬的睡眼,伸个懒腰,起来寻找“罪魁祸首”。走到窗前,才恍然大悟,原先是一群鸟儿正在开着音乐会,细细品味,原是一阵天籁之音。打开许久未启的窗户,然后深深呼吸一口清晨的空气,才发觉已许久未出去走走了。

  踏一条小径,闻着夏的气息,不由得感叹一句:多完美的一个早晨啊!蔚蓝的天空上,太阳洒下一缕光辉,向大地扑来了黄金与白银的欢乐,苍翠欲滴的树木散发着清香,是大树喷上了香水吗?我也不明白。大概是乡间田园的空气本就清新吧!听,小鸟又来凑热闹了。奏起了一曲欢乐的交响乐,歌声四处飘荡,在树叶上,在山间,在流水里。哦,又是谁不甘落后,隐居在树间,然后但歌声却那么嘹亮,那么动听,响彻田野。思虑良久,猛然醒悟,是蝉。是谁都难以想象,那么幼小的身躯里竟能爆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我陶醉,甚至流连忘返。直到走到小径的尽头,才然后知该回家了!

  久别的夏,你初来的脚步实让我留恋往返,难以忘却。好想与你融为一体,从此永不分离。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2

  四分之三留给夏天,另外四分之一给自我。

  春天一向妒嫉夏天抢走了它的温暖,而将异常纯真的炙热释放。然后夏天堆积了一层层不可溶解的模样,再怎样解冻,也解释不了——为什么是初夏?

  刚告别了一个春,初夏以它浅浅的笑走进深奥的大自然。然后六月的风正暖暖吹过,清晰地表达着浪漫的夏。

  初夏,令人不*惯。为什么转眼间就酷热,而在弹指间又能够得到一丝的清凉——夏雨。初夏的雨,是活泼的,她没有春的含蓄,秋的哀凉,冬的酷寒。她是花季的少女,正活泼地释放着初夏的青春。

  初夏雨,掩盖着完美的热,却仍然扭转不了这初夏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土腥气,流动着一丝丝热流,却在与雨水的交融下,竟使我感到一丝温暖。独行小舟,醉荷旁游荡,是“斜风细雨无须归”的情致。在初夏的雨中奔跑,淋尽了心中的快乐,使不再寂寞。

  初夏的妆,被夏雨淋,使我看到了她的,素颜。

  如果说春天是湿风,秋天是瑟风,冬天是寒风,那么夏天则是一种暖暖的风。我爱夏天的风的味道。

  倚站窗边,偶尔有一阵暖暖的初夏风向我吹来。第一次感觉到这么亲切,挑拨拂动着我的面颊。

  连云都被初夏风吹暖,湖也被封吹暖,心也被风吹暖了。温柔的山风,吹到山峰上,使心也沉在这风中,飞向远处去了罢?

  夏天的颜色总是*于粉红,那是因为荷花总映照着夏天,仿佛天空也被染色。

  初夏时分,不经意地乘上了小舟,泛舟在湖中。

  看到了那些荷花了吧?一片粉红色的,醉在这浓浓的夏中。才是六月,荷花已吐露着一丝丝夏之味。那是夏的信物,沉在夏中的,一抹快乐。

  轻易地,就翻开了夏的第一章。初夏诱人的香味,最后溢出了大自然。

  夏的下一章,会是什么呢?只愿,素描这如斯的,初夏。

初夏的散文有哪些3

  春姑娘迈着轻着轻盈的脚步,越过高山,飞过江河,她无声地离开了我们,初夏便悄悄地来临。初夏,披着一身绿叶儿,在暖风里,在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中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清晨,太阳像个不安分的孩子早早地起了床。随着报晓的公鸡的第一声啼鸣,人们伸了伸懒腰纷纷起来了。在田野里,嫩绿的小草微微地点着头,叶子上的露珠滚动着,晶莹剔透。草丛中的花儿飘着浓郁的香气。啊,一切都是那么美。

  初夏的中午,骄阳似火,周围的空气热得发烫,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似的。但它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烈日高悬,万里无云,可突然间,“老天爷”却阴沉着脸,毫不留情地砸下雨点。

  初夏的晚上,公园的花草中,萤火虫举着忽明忽暗的“灯笼”,东游游,西逛逛,仿佛在赶路似的去拜访自我的亲朋好友。

  哦,夏天,你虽然性格刚烈,易怒易躁,但在你的阳光雨露中,万物茁壮成长,生机勃勃,风光如画。我爱你,夏天!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2)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1

  俗话说的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然后这样的。从*的传统节日里就能够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然后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然后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齐,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然后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然后有许多*俗的,下方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然后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我也能够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然后个十分搞笑的字。一般贴福字都然后正这贴,而许多家都然后倒这贴,据说那里隐藏的意思然后“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然后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然后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然后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一样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我的喜悦!

  “春节”的*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那里,期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2

  春节然后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然后靠“观象授时”,然后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然后“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这天的话来说,就然后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然后怎样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方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但然后,天阴雨雾,影响测量,之后,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明白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然后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期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光,建立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状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明白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明白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此刻正然后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之后,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之后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然后为了纪念万年的。

  此刻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描写春节的散文有哪些3

  春节然后*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然后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然后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然后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然后少不了的。其次,就然后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然后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一样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然后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然后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3)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1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终于来了,弹去牛年的风尘,我们迎来了虎年的时光,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每家都吹饺子,今年也比例外。在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春节的*俗,如“扫尘”“拜年”“蒸年糕”……而过年吃饺子则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在团圆夜,那些大忙人早早放下了手边的工作,一家人欢聚一堂,有的是“春晚迷”有的是“足球迷”另外一些则谈自己的新年愿望,真是其乐融融啊!在这欢乐的气氛里,奶奶脸上洋溢着喜气:“我们来包饺子吧!”话音刚落,大家都举手赞成:“好呀!”

  奶奶和好了面,用手一碰,粘粘的。我洗干净了手,加入了“包饺子”一组。包饺子对于我来说不是很难,基本要领我都掌握了,唯独我的饺子总是“站”不起来。看看奶奶的饺子,利利索索的,个个“神气十足”、“精神饱满”、“挺胸抬头”。再看看我的饺子,软软地倒下了,像个残兵败将,用妈妈的话说,就是一摊“烂泥”。奶奶一个劲儿地用手比划,我却总学不会,便不耐烦地说:“奶奶,你的饺子是个好将军,我的饺子是个残疾的小兵。都残疾了,还能升级为将军吗?”“好,好,就依你。回头下锅煮了,看饺子的体型,一眼就能认出是你包的!”我笑了笑,一脸的迷惑:有什么办法能使我的饺子站起来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都忘记了催促放鞭炮,结果,鞭炮也像“烂泥”一样睡在哪里了。

  盼着,盼着,终于等到了晚上7:30,在尘封了一年未响的炮竹“啪啪”声中,准备吃吃团圆饭,了桌上丰盛的美味让我垂涎三尺:糖醋排骨看上去晶莹剔透,刚买的烤鸭外酥里嫩,肉香扑鼻……我本准备用手去拿一块吃一下,顺便品尝一下自己报的饺子,可是我犹豫了!生怕搞坏了大人多我新一年印象。晚宴开始,我们边看着春晚边吃饭,听王菲唱响《传奇》,看小沈阳的小品《捐款》……再配上美味佳肴,怎不是十分惬意呢?

  夜晚12点,鹅毛大雪,也被人类的喜气所感染,纷纷飘落来迎接虎年,这还真的有一点“瑞雪兆丰年”的韵味呢!在新的一年了,我衷心祝愿大家虎虎生威,生龙活虎…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2

  虽然距离除夕还有好几天,但是街上到处都已经是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我的家也在为春节做着忙碌的准备。

  大家都说每到春节需要把家大扫除一遍,说是把脏东西都赶走,我们家也是一样,今天准备大扫除,把那些脏东西赶走。

  爸爸说是把厨房先好好的清理一遍。我也觉得先清理厨房是最好选择,因为厨房是最脏而且是最难清的,并且先把厨房清理干净了,做起饭菜来也会更加的舒爽,话不多说,现在我们就开始清理厨房了。爸爸拿出先前网购的去渍海绵,一人分了一个,沾了点水,接着爸爸小心翼翼的把电饭锅的电源拔了,抬到一个桌子上,说是这个就交给我了,另外一个电磁炉交给他,其他东西等下*分,我说好。这就开始一个劲的擦啊,擦啊,反复的快速的在一个地方摩擦一开始清理的很快,渐渐地就累了所以擦得越来越慢,胳膊也变得酸痛起来,时不时还要休息一下。而爸爸呢虽然不是那么用力,并且速度也不快,一开始效率看起来不高,但是后面渐渐地就超过我了。我满脸的疑惑,这不科学啊!我问我的爸爸说:“爸,我问一个问题啊。

  ”我爸说:“说”“我之前擦的比你快,为什么现在我擦的反而比你慢呢?”爸爸说:“你比我慢的原因是你先前太着急了,先前是是擦得很快,可是到了后面你就没有力气了,中间还有一段休息的时间,而我呢掌握好节奏,一点点累积起来就比你效率快了。”“原来如此!”接下来的半天里我按照爸爸的节奏和爸爸把家大扫除了一遍。今天我不仅帮助爸爸打扫了卫生,还学会了一种学*和工作的方法。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的《元日》。没错,剩下的半天我和爸爸则去了超市去买了些年货,我们买了些灯笼,买了副对联,买了一些糖,花生,瓜子,甘蔗,饼干,回到家,我们拿着灯笼和对联把家好好的布置一番,为家增添了红红火火的景色。

  经过一天的努力,家里面干净整洁了,我看着丰富的年货,看着干净的家,想起以往我都是看着爸爸弄的,可是现在我也参与了进来,我也为春节付出了,我也体验到了真正的春节。

春节的散文有哪些3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我从睡梦的叫醒,一年一度的除夕又来到了,一大早,爸爸就喜气洋洋地贴上了我写的春联和年画,妈妈则在厨房忙个不停,而我决定上街去转转。

  大街上,欢笑的人们三五成群地涌上街头互相拜年,祝福声声声入耳,到处是五颜六色、喜气洋洋的身影在晃动,像宽广无边的大海,前不见人头、后不见尾。空气中都有股浓浓的烟火气息,街上摆满摊:有卖气球;有卖玩具枪、跳绳;有卖烟花炮竹;还有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间店铺前都挂着大红灯笼,走进超市,在柔和的灯光下,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年货和小朋友们天真、可爱的笑容融为一体,停下了脚步,这里有我梦寐以求的: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我想等晚上拿到压岁钱,初一我一定来买这摇控飞机。

  超市外面人声鼎沸,鼓声、鞭炮声、人们的欢叫声混成一片。我赶忙出来一看,只见一条金色的龙在震天的鞭炮和欢快的锣鼓声中上下翻腾,龙头跟着龙珠舞动,龙身随着龙头起伏,仿佛在翻滚、在飞腾。舞龙者个个抖擞精神,巨龙在他们手中变换着各种造型,滚龙、串龙、跪龙、高塔盘龙、直躺舞龙,精彩绝伦的技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准每到一处,“龙”都要绕上一圈,摇头摆尾,欢悦跳跃,腾舞翻滚,此外,龙队还会送上一副“扁”,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心想事成、身康体健、财源滚滚等等。

  吃年夜饭了,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八点钟到了,我和家人拿着各式各样的烟火,燃发着,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绚丽多彩。

  当新年的钟声敲在十二正时,大街小巷鞭炮齐鸣,夜空星光闪耀,节日的礼花五彩缤纷,祝福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随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飞出大街小巷,飘荡在20XX年节日的夜空……。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4)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篇

  我一直讨厌散文,不止是因为考试要考,而且还因为呆板无趣,看着想让人睡觉,每次看着看着都是迷迷糊糊,让人讨厌。所以我的书架上什么书都有,就是没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实在是除了被迫才读几篇,否则几乎不看,因为这是在太无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认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轻松自在,而且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丝隐秘的幽默,让人嘴巴一咧,会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总会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几句看似文不对题的几句话,却又在无意间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在这本书中他的《跑警报》很有意思写出了西南*在昆明时逃飞机轰炸时的许多趣事,当预行警报的灯笼挂出,人们从驿道撤入郊区的深山老林,警报响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门口等人,直到女生出来了以后上去“嗨”一声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门带着闲适的心,嘴里啃着零食,又因为是跑警报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带一些危险感,但还是显得不紧不慢。让人不得不感慨道:“原来跑警报也可以这样”

  又比如说《五味》他用了风趣的笔法写出了全国各地的饮食*惯以及一些趣闻,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无锡的甜,当然包括全国各地的人都喜欢的臭豆腐。是的,*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当我仔细回想一下后,也就发现原来《舌尖上的*》应该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变的吧。我当然也喜欢他的《端午的鸭蛋》就连上课时也很想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上这节课的。

  我比较喜欢的还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对父子之中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那无与伦比的“孩子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时候带着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恋时,父亲在一旁给我出馊主意,这种父亲哪里能够看见: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从孩子身上学会不怕担干系,只是本着同学有难就要两肋插刀的的淳朴精神而去帮助他们。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家和他一样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让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他并没有苦心去钻研如何写,同时也不用我们广大的读者去钻研如何读,只是像饭后的水果让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现代难见散文大家。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关于诚信的名言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了以前的西南*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以前的往事,向我们传來种种可供学*的精神与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说说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坚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五大本,共2000多页的电子书《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读完,共花了大概3个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说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人,当然,还有很大篇幅是描写“天下美食”的,由此观之,汪曾祺必是吃货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实易懂,几乎与“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达到这种水*,作者心态和写作功底都必须达到“双馨”才可。

  我喜欢书中关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说及他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虽说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讲出书中他具体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心态是变得*和了些。要说到具体得到了什么,一时还真是无法言说。

  很遗憾,汪曾祺并未发表过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写过)。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随意,不*惯做去精巧的设计吧。总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读。

  这是我读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我就不强拉硬扯了,这一点也是受汪曾祺的影响吧——*实真诚,不刻意卖巧。

  最*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来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写和回忆。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热爱家乡。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才有它极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没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宝贵的地方和意义的。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故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谛。所以,故乡的人应该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时时提醒,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乡是多么地美丽。汪的书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

  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现代难见散文大家。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关于诚信的名言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了以前的西南*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以前的往事,向我们传來种种可供学*的精神与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说说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坚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在读《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这个名字,我是知道的,但仅知道他是个作家。估计是在《读者》《小说选刊》等杂志上读到过他的文章,至于写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22年寒假,我读完了《汪曾祺》散文,通过他的文字,对汪老有了一个较全面、较细致的了解。

  汪老诞生于江苏高邮城镇一个旧式地主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化和艺术的熏陶。在艺术上赐予汪老启蒙和熏陶的,是他的“绝顶聪慧”的父亲:是画家,会摆布、改良各种乐器,会养蟋蟀、金铃子,养花,会给孩子们制作各种精致美观的玩具;在学业和为人处事上赐予汪老深远影响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亲:关切学业但不强求,培育爱好但不强迫,汪老小时候的绘画、书法、作文,均受到父亲的影响和启发。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他帮助人们发觉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读汪老的散文,似乎倾听一位性情亲善、淡泊名利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常,但饶好玩味,就是对于自己当年被划为“右派”的经验,他也是如谈别人的事一般,娓娓道来。读着读着,你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爱他的作品,当然也喜爱他的人了。读着读着,你会看到一个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经验一一细数。喜爱他的一组写人的文章,举荐大家走*汪老笔下的金岳霖、老舍、赵树理,《地质系同学》《吴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读。喜爱听他讲在云南求学时的经验:《泡茶馆》《跑警报》。喜爱他回忆家乡人事的文章:《花园》《多年父子成兄弟》《自报家门》。喜爱读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国子监》《胡同文化》《午门回忆》。

  (通过查阅资料发觉,汪老不仅仅是散文家、更是小说家、剧作家,闻名的京剧《沙家浜》的剧本,他就是主要编者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中赫然有《异禀》,隐隐记得这是我多年前读过的印象比较深的一篇小说。)

  戏剧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时对唱戏就很感爱好,在云南高校常常参与晚翠园曲会,和昆曲爱好者们做“同期”。这对他后来在北京京剧院的编辑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他对北京京剧院的“五大头牌”——马谭张裘赵的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各自的艺术特色,进行了中肯到位且独特的评价,不是一个酷爱京剧、视察入微的人,是写不出如此传神的文字的。读到这样的文字,对于年幼时曾经搬着小凳子赶村上的草台班,看锡剧、越剧的我来说,真是过瘾啊!于是我固执地认为,在唱戏方面,汪老肯定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诞生于江南水乡,高校就读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须要,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沟、葡萄沟,湖南的桃花源、岳阳楼,山东泰山的云雾、石刻、担山人,云南的各种花木……一一入文,读来如神游祖国山河,领会各地风俗人情。尤其举荐阅读《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记》。

  美食家汪曾祺

  谁说汪老这样的文人雅士就应当粗茶淡饭,甚至不食人间烟火?民以食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写,出名的、无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读来让我这个吃货垂涎欲滴。举荐阅读《肉食者不鄙》《鱼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仅仅是爱吃、能吃、会吃,自己也会烹饪美食,闲来喜爱自己买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尝,也喜爱亲自下厨做小菜一二,款待贵宾或老友。汪老对吃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品尝、写文,他是把吃当作文化来探讨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学》等为证。在《家乡的食物》《家乡的野菜》中,汪老介绍了家乡的食物:炒米、高邮咸蛋、咸菜茨菰汤、螺蛳、蚬子、昂嗤鱼、鹌鹑、枸杞头、蒌蒿、荠菜、马兰头……这些也都是我熟识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关于书画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赘述了,网上有许多他的书画作品。只谈一点,他喜爱杨凝式的《韭花帖》,撰文畅谈这本名帖的来历,宠爱之情溢于言表。

  喜爱汪老和他的文字,还有一个特别的缘由,因为汪老曾就读于江阴南菁中学。在他的散文中,写到了江阴的河豚鱼,写到了他记忆犹新的、终身难忘的江阴寿山(中山)公园正对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似乎是有这么一家。莫非历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中学时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长,名《水果店》,特摘录下来:

  江阴有几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对寿山公园的一家,水果多,个大,饱满,簇新。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蜜。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来到过许多地方,走进过许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深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经常想起,恒久不忘。

  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5)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本周,我读的书是《汪曾祺经典作品》。这本书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类。小说有《异秉》、《受戒》、《岁寒三友》、《寂寞和温暖》、《大淖记事》、《七里茶坊》、《职业》、《陈小手》、《安乐居》、《陆判》等。散文有《花园》、《冬天》、《夏天》、《我的家乡》、《北京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馆》、《昆明的雨》、《观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记》、《皖南一到》、《泰山片石》……全书共283页。

  这个小说集的第一篇就是《异秉》。由于我忘了看书,全书我也就只看了这一篇。

  《异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爷爷。这个“王二小的爷爷”原先是摆一个熏烧摊子的。这个熏烧摊子什么都卖:卤豆腐干,牛肉,蒲包肉,猪头肉,黑瓜子,白瓜子,盐炒豌豆,油炸豌豆,兰花豆,五香花生米,后来还添了时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经济不景气,周围的摊子都渐渐败落下来,不过,王二的摊子却办的越来越红。接着,王二把他的摊子搬到了一家店铺那里。金银财宝哗哗哗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听书,但我猜他啥也听不懂。王二还爱赌博,书上说,王二输的时候不多,这表示王二肯定是个大老千,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太会算计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王二的“异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为“异秉”使他发达的吗?恐怕是因为他的勤劳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红火起来的吧。而且,价钱公道,有诚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顾”的主要原因吧。

  这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给说了出来,可见作者特别啰嗦。可也正是他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之处。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园》。读了几遍,每次都是一边读一边笑,一边读一边叹,一边读一边摇头——唉,天籁之作啊,我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觉好像就是在一个静静的冬夜,坐在火炉旁,手捧着一杯热茶;又好像在风和日丽的早晨,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时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体味童趣时,既感到温暖又感到淡淡的忧伤,“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阅读水*,我想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浑朴自然的文字,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经心、不刻意之中设传神妙笔,写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没有多少景物的描写,而是用儿童的眼睛扫描花园。你看,花园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满了影子——伸拔到无穷高的大柱子(儿童的眼里当然是“无穷高”),神堂屋里挂着的鸟笼和“永远眯着眼睛假寐的鸟(儿童的心理!)”。写园子里的草,并不写草如何青如何绿,而写“巴根草”的儿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声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无的水红色、写“我”与草的“游戏”,写被草磨得发光的鞋底、写难闻的“臭芝麻”,一笔带过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苏的红色。写虫,写天牛、蟋蟀、鼻涕虫、蝉、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写虫如何如何,而是写“我”与虫们的故事。写鸟,写冒冒失失飞进花厅里的鸟,写吃偷吃米粉,灶饭,碗儿糕的鸟,写自己养的鸟被猫吃了的“哭”。写花,也并不写花如何美,而是写供花,写掐花,写穿花,甚至写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以及它们是主人小姑姑,还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儿童纯净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儿童纯真的心灵里感受到的美。特别是土蜂的那段描写:“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在汪先生的笔下,蠢头蠢脑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那对东张西望的“*视眼”,拖着的肚子,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的神情,酣态可掬的小动物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觉得土蜂在花朵上撅来撅去有点不配而对土蜂的愚弄,则体现了童趣和对花朵、动物、花园、大自然的热爱。

  独到的审美,也是这篇散文特点之一。美在身边,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花园》让我感受到的艺术神韵,就在浑朴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文人的雅趣和爱好中,在小事的叙述和刻画中。

  文章开头并没有讲花园,而是讲老宅,灰青色、褐色与黑色的老宅,充满了影子的老宅。试想,在这种背景下开放的报春花,深红、纯白、碧蓝、紫红、浅黄等色的报春花,“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更何况,还有花园,色彩斑斓,鸟语花香,能不美吗?这是对比的美。讲桂花,是这样写的:“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这是意境的美。写腊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时立在身边头上戴着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丽的写意画,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动的是这段十分唯美的描写: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联系——那是一个旧时女孩闺房的东西啊,这个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爱素雅的白绣球花和白缎子绣花拖鞋的女孩,该是多么圣洁啊。

  当读到“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作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时,我的眼泪突然涌上来,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啊。

  这样的小场景,在《花园》中比比皆拾:

  夜宴,点一个纱灯送客,灯光照在花上树上;槐树上看到的佛院,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田园,悠徐单调的钟鼓声,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水东东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园子里抽烟的父亲和我。一幕幕的小场景温馨又有点伤感,这种美,就像清丽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绚烂之极归于*淡”。《花园》通篇的笔调是清淡委婉、浑朴自然的。读这些文字,就像在听一个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常,但饶有趣味。即兴偶感,娓娓道来,*淡质朴,如话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读到会心处,不觉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这种不事雕琢的风格,恐怕缘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而就是这种看似不经意、看似闲适恬淡中包孕着一种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恐怕不仅仅是美好童年的回忆,对家乡亲人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还有更深刻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觉就像《寻找家园》、《融入野地》这样的作品一样,在引领我们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是*?精神家园?或许因为我们就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当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宁静、闲适、恬淡的。

  我想,《花园》带给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雅趣,让我体味到含蓄、空灵、淡远的艺术风格、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花园》创造的真境界、传达的真感情,引领着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园》就是我们不断寻找的精神家园。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放翁的诗,与他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淡”的东方古训。**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大多数人为了摆脱*庸而奋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经历了暴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理解*淡、用这种*淡的心境热爱着*淡甚至“*庸”的日常生活。

  其实从他的文章里得以体现的闲适之美正是他经历了人事浮沉后所潜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给我们看到的是那种能令人会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可惜现在人们大多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关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美,他们大多脚步匆匆,厚重的镜片竟把人们的心与社会、与自然隔离,太多的金属制品竟把人们的心层层包裹,作者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何许人也?似有耳闻。语文老师推荐的。理由?文风质朴,文笔清淡,值得好作空话、大话的“我”品味。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易*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与他的“家常文章”啊。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与陆游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

  汪老喜爱这首诗,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境,这种心境是具有生活气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来评价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深得自然之馥郁,叙述*淡,含蓄,而节制。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桐城派讲究写文章要有"文气",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气"的,"气"很足,抑、扬、顿、挫,全篇文章看似无法,结构散漫,但却有一股"气"相联,"大巧若拙"。再一点就是汪曾祺的语言相当好,看似*淡,韵味很足,并且会留空白。汪曾祺写他的老师沈从文,不去写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奋,而是写沈先生有一腔难懂的湘西方言;写张君秋,就写张君秋的能吃,吃过饭画完妆再来二十个饺子;写金岳霖接受*劝告要接触社会,就坐三轮车在王府井东张西望——这些都是表现人物性格与特点的东西,汪曾祺就是不动声色地抓这些,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淡”的东方古训。**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淡得相当有味道。他的散文,记的也就是一些昔人旧事,或者名胜古迹什么的,好像信手拈来,娓娓而叙,并且点到即止,留下大量让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随手拈来的东西经过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处理后,立即就充满一种雍容大度的雅儒气息,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聪颖和智慧。这些年文坛玩深沉的东西特别多,满纸文章故弄玄虚或者莫测高深。比较着汪曾祺,你就会发现后者的大家风范,而前者只不过是一群自作聪明者,他们不是"真和尚"。可谓:真僧最言家常话。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6)

——散文有哪些写作技巧呢 (菁华3篇)

  书法创作总是讲技巧的,倘若技巧不及,那么一定显得粗鄙;太过又会华丽而小气。

  古人早有文质彬彬一说,如果用来谈书法“文”,就是书法文采,这一定体现在书法技巧上;”质“,就是古朴的质地;而”彬彬“指配合谐调。那么要谐调,自然要讲究度。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仍然指质胜过了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了质就会浮华。

  那么怎样才算恰如其分,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看了一篇名为《陈传*谈今古书法家及书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学书一定要从隋以前学起,汉以前的书法都很朴厚,大篆、小篆,用笔都很沉稳,不像宋人书法那样,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汉书也是朴厚的,特别是西汉书,东汉书法更成熟,但我对东汉书法在赞扬之余还是有点意见,太讲技巧,蚕头燕尾,每下一笔,必回锋,逆笔方转或圆转,再回锋,方可向下运笔,而且一波三折,收笔前还要再用力按一下,再轻轻挑起,叫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否则就出不了那个效果。这太麻烦,书法者,抒余之性情也,这就压抑性情了。

  宋人书法,苏轼的字腾、挪、跳、跃,比较少一点,闪、避、顿、挫也不严重,所以有人说苏轼书法最好,但苏轼对书法的发展变化不如米芾大。米芾字毛病多,变化也大。他的毛病也是他的贡献,他的字如前所述,跳跃太过,因而显得很有活力,动多静少。这正如一个人庄严地坐在台上,基本不动,更不摇头晃脑,这就十分稳重,十分沉着,像个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而多动,时时腾、挪、跳、跃,左摇右晃的人就不庄重,就不像个稳重的大人物,当然可以像一个运动员或腿跑得快的服务生。前者如魏晋以前的书法,后者如宋人书法。所以,学宋人书法,气息不会高古。但宋人书法易学,写了易像,忽按忽提,忽转忽折,而且胆子越大越易学好。

  这里陈传*先生显然认为书法,如果技巧太过就不够高古,很麻烦,很难直抒性情。

  实某些技巧该不该用,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一是视觉形象价值,二是审美艺术价值,三是风格特色价值,四是抒情内涵价值。倘若没有价值自然是技巧应用太过,甚至会给人花里胡哨很小气的感觉。生活中人们也会有这样的经验,一双鞋设计中技巧应用太过,一件衣服装饰点缀太过,一顶帽子花饰艺思太过,都给人轻浮、妖冶和不庄重的感受,还显得小里小气。但陈传*先生这里举得例子,有些恐怕不太妥帖,比如说蚕头燕尾是技巧太过了,显然一般读者怕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技巧不用岂不是就不会诞生隶书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体风格了!再比如行书有行书的书体风格,记得前几天拜访老同学杨熹时,他指着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说其中的一个“光”字,那最后一笔写得不对,我一琢磨也是,那一笔像楷书一样起笔,岂不失去了线条的流动感和连贯感?这里的技巧应用自然是多余的。而技巧不及我们更是经常遇到,如不懂形成书法“势”的技巧而呆板,不懂收放的技巧而没有疏密的变化,等等,都会丧失书法的审美价值。

  陈传*先生还谈到了蚕头燕尾技巧应用“太麻烦”,是啊,大道至简是不错,但繁简都要在一个度中,倘若因为追求简而失去美,我看繁些好,因为这样的简是粗鄙的简,是没有艺术价值追求的简,是糊里糊涂的简,当然这自然是一种苟简。这和语言道理一样,“词语多而无用是啰嗦,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比如李金斗的相声中,把包头子母扣厂简称为“包子”,开封刀具厂简称为“开刀”, 自控杀虫剂厂简称为“自杀”,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这不就是苟简吗?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 之则哀”,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要蚕头燕尾,回到*动笔法的篆书,简是简了,但还有那种隶书的飞动大气的美吗?我想,以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永字八法的出现就是罪过,因为永字八法和前代书法的笔法比较起来不知要繁了多少,想想篆书的.笔法技巧多简单,而永字八法网络资料称: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你看这多麻烦,但这繁又是书法里程碑式的事件!许多书法家都反复琢磨过永字八法,如于钟华在《“永字八法”解密》中,对其中的“掠”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没把繁过蚕头燕尾的技巧当做累赘,他说:“掠”字是提手旁,一看便知应该是人体的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柳宗元认为是“如用篦之掠发”,意思是说像用篦子梳头一样,一样是什么样?就是动作要轻柔,大家可以想象,篦子落在头上,然后纵向行走,再*拉出去,动作舒展大方,不紧不慢,不鲁莽也不轻佻,所以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不会梳头的声音,其实动作都会,关键在于动作中“稳健轻柔”的状态。我还记得第一次学“掠”这个字是在小学一篇课文中,有“小燕子掠过水面”的句子,什么叫掠过水面,还专门去观察过,现在想想小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还真像我们写撇的过程。

  看陈传*先生的这两段话,还给人的印象是书法技巧还会影响“抒余之性情也”!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倘若我们不学书法,拿起毛笔就写,不讲一点技巧就会“抒余之性情”呢?恐怕不是这样吧!不论诗歌、散文还是绘画、雕塑、声乐,都是真正掌握了艺术技巧才能准确、艺术而又富有魅力的把自己的主观意愿、性情趣味表现出来!那些看似质朴的艺术作品,何尝没有艺术技巧!比如,山药蛋派赵树理的小说,你能说不讲艺术技巧信手写出来的吗?再比如你不懂书法技巧,你如果写“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几个字,能写得具有震撼力吗!我忽然想到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为山海关所提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四个字,倘若没有高超的书法技巧,能写得字体威严、笔力苍劲吗?能在这五个字中蕴含着山海关气势磅礴的神韵吗?

  仔细琢磨陈传*先生的话,你也会发现他更赞赏沉稳、高古的笔法,这是因为这样的笔法变化少,倘若“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技巧多了变化大了就逊一筹。我想这只是风格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技巧少的朴素,技巧多的典雅,各有自身的价值,至于你喜欢环肥还是燕瘦,只是你个性趣味的不同罢了。一幅书法作品该怎样使用技巧,是多是少,你一是可以借鉴修辞学中判定修辞的好坏,以“适应情景题旨”为标准;一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尽情的挥洒在笔下。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

  同时,这也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也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即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的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

  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

  只要弄清这些,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其他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叙散文模式

  【开头】

  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

  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

  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

  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

  ①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

  ②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

  ①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

  ②发挥联想。

  【结尾】感慨

  写作指导:三种技巧帮你确立作文的中心

  立意指确立文章的中心。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表达都受中心的约束,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思是说,中心好比统帅,无统帅的士兵,只能称它为乌合之众。那么,如何很好地确立文章的中心呢?对这一方面,我作了一些小小地探索。

  一、立意求新法

  所谓立意求新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去发掘材料蕴含的时代意义,构思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思想的方法。运用立意求新法,可以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例如:《真没想到……》一题,有位同学这样写道:邻居王叔叔原是一家工厂的一位科长,工厂倒闭后,他也下岗了,原本欢乐的家庭也笼罩上了阴影。几个月后,和他同厂的工人大多自谋到了职业,可王叔叔却放不下架子去谋职,整天在家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可有一天放学路上,我到路旁新摆的自行车摊旁修自行车,没想到摊主竟是王叔叔。王叔叔还笑着说:“我又上岗了。以前爱面子,现在想通了,只要靠双手劳动挣钱,都光荣!”这篇文章由王叔叔的“下岗”到“上岗”,反映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再如:《我尊敬的一个人》一题,写作之前在先确立“为何尊敬”这一中心。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因,如因某人“反腐败”而尊敬。这样一来,再叫学生写一篇《我不喜欢的一个人》,学生马上会想到他残害人民的思想而确立不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当然具有时代气息。

  二、立意求奇法

  所谓立意求奇法,是指写文时不落俗套而给人出乎意料的立意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给文章立意的方法,我们也可称之为“反弹琵琶法”。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多数人都知道,一般人认为该批评、讽刺的是南郭先生,因为他没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从这个角度认识,这是求同思维。我们也可以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批驳齐宣王。假如不是他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当今企业中,不是有很多的“齐宣王”吗?这样一来,文章的立意就会别致。

  这种立意方法较为常见,诸如“*朱者未必赤”“*墨者未必黑”等等到,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三、立意求深法

  所谓立意求深法,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再如:《一件小事》可以通过身边、周围发生的一件小事,反映改革春风给人们思想观念、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达到歌颂“改革开放”这一大主题的目的。

  书法创作总是讲技巧的,倘若技巧不及,那么一定显得粗鄙;太过又会华丽而小气。

  古人早有文质彬彬一说,如果用来谈书法“文”,就是书法文采,这一定体现在书法技巧上;”质“,就是古朴的质地;而”彬彬“指配合谐调。那么要谐调,自然要讲究度。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仍然指质胜过了文就显得粗野,文胜过了质就会浮华。

  那么怎样才算恰如其分,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看了一篇名为《陈传*谈今古书法家及书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学书一定要从隋以前学起,汉以前的书法都很朴厚,大篆、小篆,用笔都很沉稳,不像宋人书法那样,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汉书也是朴厚的,特别是西汉书,东汉书法更成熟,但我对东汉书法在赞扬之余还是有点意见,太讲技巧,蚕头燕尾,每下一笔,必回锋,逆笔方转或圆转,再回锋,方可向下运笔,而且一波三折,收笔前还要再用力按一下,再轻轻挑起,叫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否则就出不了那个效果。这太麻烦,书法者,抒余之性情也,这就压抑性情了。

  宋人书法,苏轼的字腾、挪、跳、跃,比较少一点,闪、避、顿、挫也不严重,所以有人说苏轼书法最好,但苏轼对书法的发展变化不如米芾大。米芾字毛病多,变化也大。他的毛病也是他的贡献,他的字如前所述,跳跃太过,因而显得很有活力,动多静少。这正如一个人庄严地坐在台上,基本不动,更不摇头晃脑,这就十分稳重,十分沉着,像个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而多动,时时腾、挪、跳、跃,左摇右晃的人就不庄重,就不像个稳重的大人物,当然可以像一个运动员或腿跑得快的服务生。前者如魏晋以前的书法,后者如宋人书法。所以,学宋人书法,气息不会高古。但宋人书法易学,写了易像,忽按忽提,忽转忽折,而且胆子越大越易学好。

  这里陈传*先生显然认为书法,如果技巧太过就不够高古,很麻烦,很难直抒性情。

  实某些技巧该不该用,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看,一是视觉形象价值,二是审美艺术价值,三是风格特色价值,四是抒情内涵价值。倘若没有价值自然是技巧应用太过,甚至会给人花里胡哨很小气的感觉。生活中人们也会有这样的经验,一双鞋设计中技巧应用太过,一件衣服装饰点缀太过,一顶帽子花饰艺思太过,都给人轻浮、妖冶和不庄重的感受,还显得小里小气。但陈传*先生这里举得例子,有些恐怕不太妥帖,比如说蚕头燕尾是技巧太过了,显然一般读者怕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技巧不用岂不是就不会诞生隶书了,就不会产生这样的书体风格了!再比如行书有行书的书体风格,记得前几天拜访老同学杨熹时,他指着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说其中的一个“光”字,那最后一笔写得不对,我一琢磨也是,那一笔像楷书一样起笔,岂不失去了线条的流动感和连贯感?这里的技巧应用自然是多余的。而技巧不及我们更是经常遇到,如不懂形成书法“势”的技巧而呆板,不懂收放的技巧而没有疏密的变化,等等,都会丧失书法的审美价值。

  陈传*先生还谈到了蚕头燕尾技巧应用“太麻烦”,是啊,大道至简是不错,但繁简都要在一个度中,倘若因为追求简而失去美,我看繁些好,因为这样的简是粗鄙的简,是没有艺术价值追求的简,是糊里糊涂的简,当然这自然是一种苟简。这和语言道理一样,“词语多而无用是啰嗦,词语少而意不明是苟简”,比如李金斗的相声中,把包头子母扣厂简称为“包子”,开封刀具厂简称为“开刀”, 自控杀虫剂厂简称为“自杀”,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这不就是苟简吗?庄子说“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 之则哀”,事实正是这样。我们不要蚕头燕尾,回到*动笔法的篆书,简是简了,但还有那种隶书的飞动大气的美吗?我想,以这样的观点看问题,永字八法的出现就是罪过,因为永字八法和前代书法的笔法比较起来不知要繁了多少,想想篆书的笔法技巧多简单,而永字八法网络资料称:

  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你看这多麻烦,但这繁又是书法里程碑式的事件!许多书法家都反复琢磨过永字八法,如于钟华在《“永字八法”解密》中,对其中的'“掠”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没把繁过蚕头燕尾的技巧当做累赘,他说:“掠”字是提手旁,一看便知应该是人体的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柳宗元认为是“如用篦之掠发”,意思是说像用篦子梳头一样,一样是什么样?就是动作要轻柔,大家可以想象,篦子落在头上,然后纵向行走,再*拉出去,动作舒展大方,不紧不慢,不鲁莽也不轻佻,所以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不会梳头的声音,其实动作都会,关键在于动作中“稳健轻柔”的状态。我还记得第一次学“掠”这个字是在小学一篇课文中,有“小燕子掠过水面”的句子,什么叫掠过水面,还专门去观察过,现在想想小燕子掠过水面的过程还真像我们写撇的过程。

  看陈传*先生的这两段话,还给人的印象是书法技巧还会影响“抒余之性情也”!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倘若我们不学书法,拿起毛笔就写,不讲一点技巧就会“抒余之性情”呢?恐怕不是这样吧!不论诗歌、散文还是绘画、雕塑、声乐,都是真正掌握了艺术技巧才能准确、艺术而又富有魅力的把自己的主观意愿、性情趣味表现出来!那些看似质朴的艺术作品,何尝没有艺术技巧!比如,山药蛋派赵树理的小说,你能说不讲艺术技巧信手写出来的吗?再比如你不懂书法技巧,你如果写“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几个字,能写得具有震撼力吗!我忽然想到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为山海关所提的匾额“天下第一关”四个字,倘若没有高超的书法技巧,能写得字体威严、笔力苍劲吗?能在这五个字中蕴含着山海关气势磅礴的神韵吗?

  仔细琢磨陈传*先生的话,你也会发现他更赞赏沉稳、高古的笔法,这是因为这样的笔法变化少,倘若“腾、挪、跳、跃、闪、避、顿、挫”,技巧多了变化大了就逊一筹。我想这只是风格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技巧少的朴素,技巧多的典雅,各有自身的价值,至于你喜欢环肥还是燕瘦,只是你个性趣味的不同罢了。一幅书法作品该怎样使用技巧,是多是少,你一是可以借鉴修辞学中判定修辞的好坏,以“适应情景题旨”为标准;一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审美趣味尽情的挥洒在笔下。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7)

——一件有趣的事散文有哪些汇总五篇

  生活宛如一部情节曲折的电影,那一个个精彩的小镜头组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活。我热爱生活,也热爱那一个个小小的镜头,它使我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每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便会想起那一个个有趣的小镜头

  一天,吃过晚饭,我突发奇想,说:“爸爸,妈妈,你们每一天都在上班,多辛苦呀。不如,我来搞一场智力竞赛,让你们开心吧,好吗?”爸爸妈妈点点头。我这个“主考官”就上任了。

  比赛开始了,第一道题:“请问,我国最先出产的汽车就是什么牌?”我高声问道。

  “**牌”,妈妈迅速回答道。我看看老妈,她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笑得合不拢嘴。我又看看爸爸,只见他在那里唉声叹气,我急忙说:“爸爸,你可要加油哟。”

  “第二题,请猜一个成语:蟠桃宴。”

  “聚精会神。”爸爸脱口而出,立刻来了精神。这时,妈妈瞪了爸爸一眼,小声说:“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两名选手此刻打*了,下方只剩最后一个题了,谁答对谁赢。”

  “诗怎样写?”“诗,诗,明明白你老爸不会写诗,竟然考这种题。”老爸苦思冥想着,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一旁的妈妈想出来了,:“诗,不就就是一个言旁加个寺庙的寺嘛”“完全正确。”妈妈高兴地“耶”了一声,爸爸气的咬牙切齿。

  这一件事让我感到十分高兴,它永远就是我脑海里崭新的一页。

  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快乐的、难忘的、感动的事不计其数,而暑假里发生在姥姥家的一件小事,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我看见姥姥家厨房的啤酒瓶里有一些刚喝剩下的啤酒,心想:啤酒就是“液体面包”倒掉了多可惜啊!恰巧叽叽的叫声从纸箱里传来,哦!有了,把啤酒给小鸡喝吧!于就是我把啤酒倒进鸡食槽里,可就是小鸡不会喝。我只好抓住小鸡,用手摁住小鸡的脖子,让它的嘴伸到酒里,停了一会儿,小鸡咂巴咂巴嘴,我就这样反复做了许多次,只见小鸡像上了瘾一样,你看,它把嘴伸进酒里,然后仰起头津津有味儿地喝个没完,一会儿食槽里的啤酒就都喝光了。小鸡已经东倒西歪,不一会儿就呼呼大睡了。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惊动了姥姥,她意味深长地说:“你以后可不能像小鸡这样贪嘴哦!”我笑着点了点头。

  此刻想想我那次真的有点玩儿大了,一想起这件事,我仍会大笑不止。

  提到有趣的事,我最先想到的就就是那次学炸鸡蛋。每次想到它,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为什么呢?那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有一天,爸爸妈妈去大姑家了,剩下我和哥哥只能自我做饭吃了。可就是哥哥的眼睛老就是盯着电视,根本就没有做饭的意思。我想:“老师不就是老叫我们学做家务吗?正好赶上机会了。”就对哥哥说:“你教我炸鸡蛋,好不好?”“没问题!我一边看电视,一边教你。”哥哥眼睛盯着电视说。

  一听哥哥答应了,我赶紧准备好调料和鸡蛋,站在灶前,别说,心里还真有些“怦怦”地跳,“哥,先干什么?”我仰着脖子问屋里看球赛的哥哥。“把锅烧干,然后加油。”我打着火,锅很快就干了,我又往锅里加了一些油,等哥哥再下指示。过了一会儿,又都冒烟儿了,我急忙又问:“哥,还怎样着?”哥哥像中了邪似地叫了起来:“加油!加油!”“哎呀,不就是加过油了吗?”我对哥哥说。哥哥这才回过神来,对我说:“哦,对,打两个鸡蛋。”我连忙往锅里加了两个鸡蛋。鸡蛋顿时鼓起了大泡泡,像一朵美丽的大花。“哥,还干什么?”哥哥大声喊:“加油哇!喊:“加油!加油!”我生气地冲着哥哥说:“哥,我看妈妈炸鸡蛋不就是这样啊?”他生气地说:“叫你加油,你不听!看到下场了吧?”我于就是只好又往锅里加油。就这样,哥哥在屋里喊,我在锅里加油又加油,忙得不可开交。最后球赛看完了,哥哥从屋里走出来,看看我,又看看锅里的蛋——汤不像汤,蛋不像蛋,瞪了我一眼:“你到底会不会做鸡蛋啊?”我说:“这不就是你教我的吗?”这时哥哥才恍然大悟,我们大眼瞪小眼,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怎样样?有趣吧!就是不就是你也笑得肚子疼啦?注意呀,可别像我和哥哥一样噢!嘿嘿……

  要说起有趣的事,在我们家有很多,但我总觉得那次做饭的事最有趣,你们想听吗?

  记得那就是一天晚上,爸爸的肚子饿了,让我去给他找点儿吃的。可就是,我把厨房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吃的。于就是,我告诉爸爸厨房里没有食物,“那你就给我煮三个鸡蛋吧!”爸爸还没说完,我就一溜似地钻进了厨房。

  这时,无数个问题涌上了我的心头:“爸爸,用哪个锅呀?”爸爸答道:“用那个新买的!”于就是,我把那口新买的锅吃力地拿了起来。突然,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爸爸,放多少水呀!”“放少半锅水!”我接了少半锅水,又从冰箱里拿了三个冰凉鸡蛋,一摇,里面的蛋清和蛋黄上下动起来,真好玩!“哎?对了,爸爸开多大火啊?”我又问。“中火到小火都行,注意火别太大呦!”爸爸回答道。

  我把锅坐到火上,又把鸡蛋放进了锅里。过了一会儿,水开始沸腾起来,我用手指一摸鸡蛋,“哎呦,好烫啊!”这时,鸡蛋裂开了一条条小纹条,我请爸爸这一级厨师来帮我看看,爸爸说:“行了,鸡蛋煮熟了,拿出来放进凉水里,就能够为我解解馋了!”我照爸爸的话做,端到餐桌上,敲开一看,我们全都傻眼了,鸡蛋全部都就是八分熟的。我最奇怪了,明明已经煮了二十分钟,怎麽全都就是这样的呢?哎,伤我自尊心。

  我做得这件事就是不就是超级有趣?就是,只可就是就是没读过的人不明白罢了。

  记得有一次,我从黑龙江刚回来,飘过哈尔滨时,爸爸给我买了一套衣服。刚回到家,我就高兴地穿上了。

  我看到后面有一座山,我就把朋友小子齐叫来,问他,想不想到山上去看看。正好,他家的猫跑到了后山,他正要去抓呢。那时我们不知去后山有路,就按他家的猫走的路线,在灌木丛中爬行。我们低着头,不停地往上爬。忽然,我们听到了“咕咚”、“咕咚”的声音,把我们吓得赶紧往山下跑。由于我们慌不择路,几乎就是连滚带爬地下了山,结果,刚穿的新裤子上刮了好几个洞。再一看小子齐,他的裤子刮得更厉害,屁股几乎都露出来了,我们立刻忘记了刚才的恐惧,看着对方哈哈大笑起来。

  虽然新衣服刮破了,但我们觉得这天可真有趣!


汪曾祺的散文有哪些 (菁华3篇)(扩展8)

——母爱的散文有哪些合集5篇

  母亲,在这个世界上是我们最爱的人!是她,让我们幸福的成长;是她,让我们克服人生中的种种困难;是她,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默默地鼓励着我们。

  还记得二年级的时候,天上下着倾盆大雨,我便无助地站在校门口等着母亲来接我,心想:下这么大的雨母亲一定会来接我。但是,过了半个小时,我站在校门口被大雨吞噬着。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都被自己的亲人接走,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心酸,“母亲难道不来接我吗?怎么会……”越想越伤心,眼泪竟不自觉的流了出来,心中回想起以前母亲最我的种种好,如:在下雨天只有一把雨伞,母亲不顾自己,竟然把雨伞给了我,自己淋了雨;拔牙的时候,母亲在一旁默默鼓励我,让我不要害怕,坚强点……就在我哭得泪流满面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呀!是母亲!“母亲”!我一路小跑,哭着投向母亲的怀抱,伤心地说:“母亲,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母亲一边帮我抹着眼泪,一边温柔地说:“傻孩子,母亲怎么会不要你呢?你看,这是什么!”北京烤鸭“!我大声喊着。

  后来,我才从姐姐口中得知,那次母亲为了让我不饿肚子,特地跑远路为我买了最爱吃的北京烤鸭,当我听到这话时,不禁震住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胡闹过。

  母爱,是如此的伟大!母亲,我想对你说:”母亲,谢谢您为我所做事,我爱您!“

  亲情,就像迷茫中的一块指路牌,为你指引前方的道路;亲情,就像一盏灯,照亮你应走的人生;亲情,就像一杯茶,可以温暖你的心灵。

  我的母亲是一位*凡的妇女,但在她*凡的一生中,我看到了她不*凡的一面。

  记得小学一年级是,我与同学一起在操场上玩。突然,我似乎被一股力量推倒,下巴撞在一块石头上。同学把我送到医务室,老师说要去医院缝针。

  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放下手中的家务,以超光速冲到医院。

  在病床上,我十分害怕。我看到医生正在摆弄一根针,顿时,害怕化作了无数泪水涌出眼眶。

  此时,母亲跑进病房,拉住我的手,不停地安慰我说:别怕,不会有事的!母亲在你的身边,我会永远陪你!我停止了哭声,转过头望着母亲的眼睛。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明亮,那么迷人。渐渐地,我进入了梦乡。

  我只依稀记得,我躺在一个温暖的,结实的背上。它在轻轻地摇动着,就像一个摇篮,却没有把我吵醒。

  醒来是,我已经躺在家里柔软的床上。此时,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谁将一小勺甘露放进我的口中,是谁用关怀的眼神化解我伤口的痛。是她---我最敬爱的母亲。

  虽然她问了我很多问题,我却没有回答。我不想让自己的说话声打破这时的宁静。我在想,如果时间能停留,就请让它停留在这一刻。

  母爱的力量不但伟大,而且让我常常回忆。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放学回家,在家门口,我突然看见一只眼睛大大的,圆溜溜的,皮色黑白相间的一只可爱的小猫,也许它找不着家了,它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我,我感觉它可怜极了,就我打开门,发现母亲 在洗碗,我把小猫抱到母亲面前,“啊,救命啊”母亲一见小猫就吓跑了。手中的碗吓得掉碎了,我感动到很奇怪,我问了爸爸才知道母亲以前被猫咬过,所以一直很怕猫,我和爸爸说能不能把小猫留下来,可爸妈坚决不同意。我很伤心,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场面十分尴尬,没吃多久就好了,这回,我和母亲打起了冷战。

  第二天,母亲还是照常叫我起床。可是我还是和母亲赌气,继续睡着。爸妈都上班去了,这回我才知道该上学了,我看了看钟,已经7:30分了,啊,肯定要迟到了。我急忙穿上衣服, 匆忙忙走下楼梯,背起书包,冲出家门。到了学校,老师已经在上课了,我看了看表,已经整整迟了20分钟。迟到5分钟的门后罚站;迟到10分钟在门外罚站;迟到15分钟要在老师办公室写检讨。你迟到20分钟不就更加惨了吗?我走到老师面前,老师不但没有骂我,还对我说:“你母亲已经帮你请过假了,你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听了,目瞪口呆,感到十分意外。

  回到家,我我哭了起来,抱着母亲的腿,母亲也用她的手轻轻摸着我的头,我又哭了起来。

  母亲对我的爱是永远不会减少的,我对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扛起了儿子的一个世界;她,没有足够的金钱,却用40年无言的母爱,为瘫痪儿延续生命的长度;她,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老人,数十年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两个字—母爱。她,就是“最坚强母亲”——许张氏。

  ——题记

  许张氏,安徽省亳州市人,生在旧社会裹着小脚的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夫家和父家的姓氏加在一起就成了她为人妻、为人母后的正式称谓。如今时年95岁的许张氏40年辛勤照顾病儿,19年坚守病榻不离不弃;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她的“慈母之心,无声大爱”感动了无数人,被网民称为“最坚强母亲”。

  沿着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民西路往里走,窄窄的路两边都是低矮破旧的*房,许张氏的家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条小巷子里。许张氏的家中,二十多*米的砖屋里除了简陋还是简陋,窗户和门因年久失修已经关不严实。两张床、一张桌子、几把破椅子就是许张氏的全部家当。

  许张氏有7个子女。1970年,17岁的老二许全意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但不幸不止于此,1990年丈夫病逝,1992年许全意下肢瘫痪,随后又丧失了基本的语言能力,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除了偶尔在门口晒晒太阳,许张氏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儿子身上:洗澡、做饭、喂饭、换洗尿布……老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儿子有没有大小便,如果有就要立即清洗,然后再帮他洗身子,结束后才能开始做饭。夏天儿子出汗多,一天要给他擦好几次身子。老人到晚上先帮儿子洗澡,再看着他睡觉,他睡着后,她才能上床睡觉。她还要经常给儿子增减衣服,就连头发、胡子都是她为儿子剪的。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可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许张氏的背已经驼得很厉害了,即将百岁的她一辈子没上过学、没去过医院、没有出过亳州市、没有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二哥是我母亲的精神支柱,恐怕也是我母亲坚持活下去的原因。”女儿许长荣说。

  许张氏的情况在经过微博的传播后,引来了很多好心人想帮助她。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一口回绝了。她说:“这么多人来看我,我已经承不住大家的情了。我做了啥?为啥能用人家钱?我到时候怎么回报大家?”老人不愿意要钱,一些热心人就希望其他子女暂时代为保管,但老人还是反对:“谁敢拿人家的钱,就别认我这个娘!”前去看望老人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对于每一个前来看望的人,老母亲都热情接待,与人拉家常,还会送人出门,但都会拒绝他们的帮助。天天如此,身体消耗极大,老人也坦言:“请大家不用再来了,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了。”

  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儿子分别办理了每月29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为许全意办了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要念叨上几句感谢的话。在许张氏眼里,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做母亲的本分。老人质朴的话让很多人动容:“是自己的儿不是?是,当然就要自己照顾。街道上有人问我还想提啥条件,我和他都不给**出力,我们啥条件都不提。”

  许张氏无疑是善良质朴的,正如网民张燕说,“老奶奶是我看过的最质朴的人,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么单纯善良的人实在少见,我们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和净化。”老人对儿子爱的纯洁和高尚让我们无语凝噎,是她让我们更加坚信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

  千百年来,母亲对子女的爱从未改变,但是孝敬父母的意识却日渐淡薄。在学业有成,事业得意、爱情丰收、家庭幸福时,也许你会因为种种原因忽略了那个含辛茹苦几十年、依然牵挂着你的老母亲。然而,母亲就在那里,你得意时她默默为你高兴,你失意时她挺起肩膀让你依靠、为你分担。当我们的内心为许张氏老人震撼的同时,也想一想家中的母亲吧。不管你是参加了工作还是在外读书,腾出时间给她打个电话,唠唠家常,让她听听你的故事,也听听电话那端那个有点“陌生”却一直萦绕耳畔的声音。

  母爱是一道不灭的春晖,不论你身在哪里,它始终照耀着你前行。

  文中赞美母爱的有许多,可是,我却从没理解过,分析过母爱到底多么伟大。

  看到过别人的母亲对他们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我一直认为,母爱是在那些所谓的大事中体现出来的。可那天,真正让我理解到了母爱。 那次暑假,我和朋友去学英语。那天雨下的很大,很大。连绵不断的雨流进人大心里…… “吱……”的一声,门开了。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门口的一位被雨水淋湿的阿姨走了*来。“这是小a的雨衣。”说着,就将它给了小a同学。“给!”

  小a学*第一,每次都是第一,我和她是一个学校的,她不只英语好,其他的都是第一,升学考试没发挥好才考了10几名的。

  这时,我们的目光由她母亲转向了她,看见她很难过的样子,我不由深思……

  原来,母亲对我做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可我只以为这是应该的,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一次。那刻,我懂了母爱。母爱并不全是从惊天动地的大事中体现出来的.,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包含了母亲的爱。你的一次失败,一次成功……和母亲是有着联系的。一个缺少母爱的人,在成长中不是一个健全的人,至少他在思想上和其他的人有很大的区别。

  母亲伟大~所以你要去接受母爱,理解母亲,去爱母亲!因为母亲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