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七年级历史教案5

  学*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过程

  一、自主学*: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B、日本C、朝鲜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七年级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七年级历史教案5

  学*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过程

  一、自主学*: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B、日本C、朝鲜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下册中华书局历史教案3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大运河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繁荣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本课你将得到启示。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

  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师:农业真是炎帝发明的吗?那么这个传说有没有真实成分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农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传说中的这样一个过程,原始农业的确是由采集发展来的。正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住处附*驯化和栽培这些植物,才出现了原始的农业。远古时

  候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不是一个人短时的功劳。但是,后人在追述历史时,总爱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黄帝也是这样,传说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他还发明铜车、车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课件展示:黄帝画像和传说中黄帝的发明)

  师:传说中黄帝、炎帝对原始农业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贡献。炎帝因此被尊奉为神农,黄帝更被尊奉为中华人文始祖,他们另外一个巨大贡献是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件展示: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炎黄部落联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称为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即是汉族的前身,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炎帝、黄帝也因此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华夏儿女的尊敬和纪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陕西的黄帝陵是华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来扫墓祭祖的人络绎不绝。

  (多媒体播放《海内华夏子孙在陕西黄帝陵举行盛大祭祖活动》或者指导学生看图)

  (组织学生讨论)在黄帝陵举行祭祖活动究竟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点拨:结合炎帝和黄帝的贡献、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华夏儿女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应学*体会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师: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其中尧舜禹及其“禅让”的传说最为。

  二、禅让的传说

  (本目内容简略,学生理解禅让较难,为化难为易,宜用归纳法由具体到抽象,最后给禅让下定义)

  (展示传说中尧舜禹的画像)

  老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三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经过了哪几个步骤?他们为什么能够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3、在你看来什么是“禅让制”?“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过渡:禅让制其实就是通过部落首领民主推荐贤能的、能为各部落接受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质得到部落首领的信任被举荐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则因为治水有功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让我们一同来了解大禹治水的传说。

  三、治水的传说

  (本目故事性强,文字也无障碍,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大禹治水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1、禹和鲧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师:疏导——成功:堵塞——失败

  (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2、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师:传说大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3、你认为禹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能答出1、2其中之一方面就应该肯定。

  4、大禹治水的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师引导:远古发生过大水;水灾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与洪水进行艰苦的斗争;那时人们通过民主选举治水的人;通过多次失败,人们总结出治水经验,用疏导的方法取得治水成功。

  5、大禹治水成功对部落联盟发展和禹个人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大禹治水成功,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使他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为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创造了条件。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的感悟和收获。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6篇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课程标准】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培养学生合作学*、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与*厥的关系;

  ③唐太宗尊为“天可汗”;

  ④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会盟。

  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

  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

  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朝疆域广大,唐*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导入新课:

  1、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2、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教学纲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课后作业

  1、唐的疆域:东到( ),西达( ),东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领( ),对他进行了优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 ”。

  4、唐朝对西域的管辖:( )在天山以南设立( )都护府,( )在天山以北设立( )都护府。这些是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机构。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 )统一各部,建立*,以( )( 今*的*)为都城。

  6、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的皇帝是( )。

  7、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同唐朝已经“ ”了。

  8、( )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象征。

  9、( )年,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人的好客*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惯是大有裨益的。

  谢谢第一小组同学的精彩表演,让我们领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时期手工业也很发达,我们欢迎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

  二、手工业发达

  (以下是第二小组活动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副画,请同学们看彩图三<唐代花鸟纹绵图>和“唐朝穿裙衫的妇女”,仔细观察,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比如:你觉得它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你知道吗?――回答书上“动脑筋”问题简单归纳:唐朝丝织品质轻、透明、精薄,色彩艳丽、品种繁多。丝织业水*高超。

  今天我们还给大家带来几个艺术品,誰能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唐三彩)

  对!唐朝陶瓷业的水*很高,出现了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数唐三彩了。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种颜色吗?唐三彩怎么做出来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据大家的发言,总结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活动结束)谢谢第二小组同学的介绍。

  现在大家请随我一起走进长安城,去领略它宏大的规模、富丽的装扮和繁荣的商业吧!

  三、商业兴盛

  播放长安城的影音资料。同学们,看完这段资料后,给合地图册,你能说说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吗?整体看,长安城的*面象什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初到长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购买一些必备品,等一切安顿妥当,你静下心来,去仰慕已久的国子监研读<诗经><论语>,经过紧张的考试,结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参加在曲江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国宴。宴后,众人豪情勃发,纷纷去大雁塔下题名留名┅

  在上述过程中,你都需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人?(有少数民族的人吗?有外国人吗?)

  (说明: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长安城中“坊”为居民区,“市”为商业区,当时的长安城人口上百万,比我们现在镇江市市区人口还多。贸易兴盛、交往频繁,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的*,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属*;

  4、1999年12月20日,*恢复了对澳门行使*。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菁华5篇)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2、了解长城的建造、作用以及起止点,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故宫和长城的资料、图片,认识故宫建筑形式的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2、展示和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相互交流学*,感悟长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认识长城和故宫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对长城的学*,感受先民的伟大的气魄和坚毅的精神,体会长城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凝聚力等精神的象征。

  通过讨论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带来的危害,感受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时期,在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同时,经济和科技文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气势宏伟、堪称东方建筑艺术和建筑奇迹的作品,北京的故宫和长城正是其杰出的代表,凝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性、本质及精华,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浓郁色彩,展示了我们大一统国家的气派,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学情分析

  故宫和长城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两座文化遗址,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是课前经过调查,去过北京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采用了材料收集、教师引导、图片观察、小组交流、畅谈感悟、体会突破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故宫和长城。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它们的学*和了解,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和崇敬之心,如何理解故宫和长城展现了明清大一统的气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加强学科渗透,增强学*历史的现实性。精讲深化、设疑讨论、列表分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

  问题讨论法、小组合作学*法。

  教学步骤:

  自学检测

  做《导与练》上的填空和选择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故宫和长城吗?基本没有。你们知道故宫和长城吗?学生或多或少知道。让学生回答,调动记忆。

  师:既然大家都了解不多,那么,就让老师当导游,我们一起去游览故宫和长城吧!

  二、要了解故宫,先了解我们的首都北京。阅读P119每课一得,简单了解北京的历史。

  三、问学生:新北京城的由来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第一句。注:由来。

  教师简单补充;明成祖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封地北*是现在的北京。因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即由长孙朱允文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文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建议而削藩,以免重蹈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在此背景下,燕王朱棣身处危难,于是以“靖难”、“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随后即皇帝位。不久迁都北京。电视剧《郑和下西洋》有讲到这一段历史。

  四、问学生:定都北京的原因。

  学生回答。答案课文P115小字第一段。注:原因。

  五、认真掌握北京城的三重:由外向里的顺序,注:京城(百姓)皇城(百官办公场所)宫城(皇帝加公居住)展示北京相关图片资料

  六、简单了解紫禁城与故宫的关系。

  七、重点掌握故宫的特点。

  展示故宫相关图片资料

  1、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故宫由明成祖所建,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①、故宫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布局严谨、和谐。

  ②色彩金碧辉煌

  ③前朝后寝

  ④沿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气魄宏伟,规划严整,处处体现着大一统国家的宏伟气派和博大精深

  ⑤数字与九有关,体现九五之尊⑥名称都有仁、和等字体现儒家思想。

  3、故宫是如何体现王权至上的特征的?

  ①紫禁城之名

  ②色彩一律用红墙黄瓦

  ③布局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④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和九有关,等都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

  4、故宫在我国建筑史上有何地位?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与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展示长城相关图片资料

  1、明朝修建长城的原因: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2、明长城有什么特点?①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花二百年时间。②明长城全长6000多公里,在规模、质量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看课文图标出相关的内容

  3、历史上有哪些朝代曾修建过长城?*古代战国、秦、两汉、南北朝、隋、金、明朝代都修过长城。

  4、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长城与秦长城不同之处:

  1、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下。

  2、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3、建筑成就: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

  5、长城在历史上有何作用?长城的作用

  1、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2、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经济上:为边疆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和*安宁的环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6、长城精神是什么?

  长城精神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关注现实,

  课堂延伸

  展示“今日长城之痛”系列图片,学生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并倡议世人爱护长城。

  课堂练*

  1、明长城的东西至点是。

  A、辽东、临洮

  B、山海关、临洮

  C、山海关、嘉峪关

  D、辽东、嘉峪关

  2、迁都北京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明神宗

  本课小结:

  宏伟壮丽的气势、金碧辉煌的色彩、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故宫是帝王的宫殿,一方面体现出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另一方面,它又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横空出世莽昆仑”。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跨崇山、越峻岭,穿草原、过沙漠,骤然崛起,纵横交错,绵延起伏1万余里——万里长城。

  它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空前雄伟、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千百年来,万里长城一直令华夏儿女自豪,今国际友人赞叹。长城的雄姿、长城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悠悠岁月,挡不住长城的万古雄风;浩翰空间,隔不断长城的不朽魅力!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清北京城和皇宫,培养*面和空间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绘图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七年级历史下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专讲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而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则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隋朝大运河,与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只要讲清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3.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揭贴式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4.讲述“隋初经济的繁荣”,可分为两个步骤,先展现“繁荣”的表现,再探究“繁荣”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农立国,“繁荣”的基础是农业。教师可用两张投影片作具体描述:隋初隋盛时结论

  人口三千多万人四千六百多万人人口激增

  垦田一千九百多万顷五千五百多万顷垦田扩大

  粮仓长安太仓洛阳含嘉仓;洛口仓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尽。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讲“繁荣景象”重在感受,讲“繁荣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让学生记忆。

  5.“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1)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议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参见重点分析)。这也为下面讨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做准备。

  (2)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引导学生找到“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这句话(这是本课书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已知”引出“新知”(从新的情境和角度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利用《隋朝大运河》地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现代化手段做成课件)介绍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邗沟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开凿大运河的概况。使学生认识它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讨论题后,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第4页的历史材料;②思考〔动脑筋〕2提出的问题;③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想想该图的含义;④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小朋友的不同意见;⑤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师可利用本课课题“繁盛一时的隋朝”作全课小结,投影图示: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①国家统一

  ②经济繁荣

  ③大运河开通

  “一时”──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练一练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与判断: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

  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