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

  (板书)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

  P16学*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大泽乡起义2、秦朝的灭亡

  难点: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

  (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xxx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1)

——七年级历史教案6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和欧洲。

  (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课的难点:充分认识*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讲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

  (1)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从已知的知识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3)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的内容。

  (4)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5)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6)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7)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学*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插图的观察和史料的理解,对指南针的发明过程(战国、北宋)、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北宋)、传播(南宋)的过程作出解答。

  4、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司南模型时,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它的发明是人类从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历史飞跃,并为简单实用的指南针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出设问引导观察: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时,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又能加深对科技发明是时代的产物的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计算机大屏幕显示另外提供的资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两材料都说明指南针已成为船舶航行辨别方向的护身法宝。“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它的传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适时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6、学*火药的应用和传播,首先要明确*是火药发明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第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出示材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学生依据材料描绘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至*和欧洲。第四,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比较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学*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后,不仅要能够分类概括,还要掌握*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通过大屏幕出示资料)英国*代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七年级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新课

  学生通过预*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教案3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级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 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以后,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又先后发现了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还有152枚牙齿、10多块上、下肢骨。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和经过打击的石片10万多件,有用火的遗迹,还有虎类、鹿类等100多种动物骨化石,其中肿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个个体。

  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把树枝砍成木棒,作为狩猎和采集的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当年,北京人就是用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茎和果实,捕捉动物,还用石器来剥割动物的皮和肉。学生看课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图上左边的石器为砍砸器,边缘经过打击,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右边的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指导学生自*教材有关使用天然火的内容并且看课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图,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个人在烧火取暖,一个人两手抱着双肩,似乎身子还在发冷,洞口一人人右手举着火把,左手搂着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远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师提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 称

  时间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填写,不但加深了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了解,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是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总结: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类活动,让我们继续去学*去探索。

七年级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教案6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

  (板书)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_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0)份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中国*代史,理解*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培养学*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阶段,要认真制定复*计划,精心组织复*,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和学**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素质和学*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新课

  学生通过预*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4

  【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活动与学*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夏朝建立的标志

  教法与学法

  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数轴演示法、比较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大禹治水和望夫石的图片,通过讲故事引入。旁白: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一组图片,第一幅同学们都认识吧,第二幅可能有点困难了,它和第一幅有很大的关系,它叫“望夫石”,是大禹的妻子生了他的儿子启在家门口等他回家,一等等了13年,最后化成了一块巨石,这块石头又叫“启母石”。上节课我们学*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担任了部落首领,而后面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这和我们今天要学*内容有很大的关系,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今天将学*的内容“夏朝和商朝”。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翻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正文部分,结合大屏幕出现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生阅读教材,举手回答大屏幕的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结合世纪和年代对比讲解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去区别。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儿子接位,继承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代表着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一个国家产生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得出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④统治中心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⑤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但是最后还是衰落了,这和最后一个王有很大的关系。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结合教材给出的夏桀**的表现,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的图片,得出夏桀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

  ⑥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⑦展示成汤灭夏的漫画,逐步讲解,进入到下一个子目商朝的建立和迁都的学*。

  二、商朝的建立和迁都

  ①让生看大屏幕,打出商朝建立要掌握的时间(再次强调“约”和“前”,推算世纪、年代)建立者、灭夏地点。

  (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举手回答。)

  ②商朝建立后,几经迁都,最后让商朝都城稳定下来的商王是谁呢?都城最后定在哪儿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重要内容,“盘庚迁殷”。

  ③请生看大屏幕,打出盘庚迁殷要掌握的时间,迁都君王,都城。

  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回答问题。

  ④展示都城殷的`地图,用着重号标注,以示强调。

  三、商朝的盛衰

  ①运用都城殷的地图,提醒学生看图例,商朝都城稳定后,国力日益强盛,它的势力范围远比夏朝广阔,请学生找出商朝势力范围的“四至”。生看地图,找答案,举手回答“四至”。

  ②隐藏地图,请几个学生背着说商朝的势力范围“四至”,加以巩固。

  ③商朝的强盛不光是它的疆域辽阔,还表现在它的经济非常发达,让生自己阅读课文23页,找出商朝经济发达表现哪几个方面,归纳得出关键词。

  ④生回答,老师大屏幕打出商朝强盛在经济的四个表现,逐步讲解。

  (1)用“五谷丰登”成语的“五谷”讲解农业方面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多。(2)用甲骨文的文字符号让生猜“六畜”,来说明商超的畜牧业的发达,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用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还有玉器制作的图片,展示商朝手工业发达。(4)用赔钱的贝字旁,来说明古代人是把贝壳当做货币,展示商朝出土的贝壳图片,得出商朝商业的发达。

  ⑤商朝统治中国长达500多年,但最后还是衰亡了,这与谁有关呢?

  展示商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师讲解炮烙之刑的来源和残忍,进而得出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后得出商朝灭亡的原因。

  四、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

  由生讨论得出,引导学生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必须为人民着想,不然必将被人民所弃之。

  五、自我测验

  让生关书,背着回答,加以巩固该堂课的知识要点,完成学*测评的作业。齐读自我测验,再次加以巩固。

  六、板书设计

  一、夏朝

  (一)、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统治中心4、首先进入王位世袭制的王

  (二)、灭亡1、亡君2、原因二、商朝(一)、建立

  1、时间2、建立者3、灭夏地点

  (二)、迁都

  1、时间2、迁都君王3都城

  (三)、商朝的强盛

  1、势力范围2经济发达表现

  (四)灭亡

  1、亡君2、原因

  三、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

  1、原因

  2、启示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7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秦二世的**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2、秦**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9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0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3)

——七年级历史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与探究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总结6篇

  这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xx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三、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惯。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惯不佳,学*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兴趣的是学生学*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基础差,学*成绩不佳,学*信心不足。

  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

  本着互相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

  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时学*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

  本学期参加20xx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XX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

  是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羊街镇第二小学:范忠美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年级2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其中(2)班是好班,基础好一些,上起课来比较轻松、自在,(4)班是差班,基础差,课堂纪律也差些,上起课来很费劲。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三、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四、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初中的,也听高中的。做到边听边学,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图书室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不够重视,所以学*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高分不多,普通班有一部分学生养成上课讲话的坏*惯。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历史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初一的,也听初二、初三的。做到边听边学,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网上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学生不敢展示自己,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少数学生的成绩较差,这些都有待以后教师想办法改进。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1.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历史课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不但听初一的,也听初二、初三的。做到边听边学,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书店、到网上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缺,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5)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6)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7)

——七年级历史教案合集二十篇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5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学校学*的重要性,明确健康上网的益处。

  (2)通过活动与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发现学校学*生活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实地了解自己居住的社区,感悟社区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3)增强学*的自觉性,珍惜学*的机会,增强健康上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加深对学*的意义的认识,更为关注社区生活。

  教学难点:学校学*生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突破:通过活动体现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避免单纯说教,引起学生反感。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下载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准备关于网络对青少年成长利弊讨论的相关资料,组织好学生课前对所在社区的名称、公共设施、服务等的调查。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家庭这个舞台场景对我们的影响。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发表了对家庭生活的独到见解,还有同学非常坦诚地将自己家庭中的故事与大家分享。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一一探讨。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里能够对我们上节课探讨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刻的思索,针对自己家庭的情况,提出对美满家庭生活的希望与构想,并列出自己家中不利于自己学*成长的因素,列出给父母的有关搞好家庭生活的合理建议,尝试与家人一起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家庭成员守则。

  【承转】在我们的生活舞台场景中,除了家庭以外还有一个场景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就是学校。当我们成长到适学年龄后,父母把我们送到这里,我们在这里遇到了许多同龄的同学,遇到了老师,这个场景中的人物比家庭场景中多了许多。这个场景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

  (新课教学)

  【活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中间画一条竖线,竖线左上角写上“收获”,右上角写上“失去”,竖线上方写上“我来学校上学”。──思考一下我们在学校上学的得失。

  我来学校上学

  收获 失去

  1. 1.

  2. 2.

  【提问】请同学填好后,分别说一下你来到学校上学的得与失。

  【归纳】通过大家的发言,我们看到尽管大家提到来学校上学我们会失去一定的自由,要受管制,要承受考试的压力,但多数同学也肯定了在学校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交到了许多朋友,得到了许多表现自己优势、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的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所以,虽然学校与家庭场景大不相同,在这里也许我们无法像在家里那样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但正是这种规范、这种培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让我们收获得更多,对我们的成长同样是必要和重要的。

  【板书】学校,不仅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

  【承转】除了家庭与学校,社区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景,有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它,对它也关注甚少。其实它对我们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作为社区舞台上的人物──居民,应该关心自己所处的场景,并担负起居民的责任。

  【板书】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活动】请同学们汇报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的调查结果。(6~10人)

  【归纳】从刚才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同学所居住的社区中都有餐饮、清洁、美容美发等服务,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有各行各业的居民,有的甚至还设置了学校、医院、超市等,俨然一个微缩的小社会,我们尽管没有真正地走上社会,但是每天生活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与各种人相处,享受社区内的各种便利服务,已经能从中学会很多,社区生活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对我们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

  幻灯片放映展示网络社区:校园中学生、第九城市的网页。

  【叙述】网络社区。

  通过网上同学录像邀同学聚会,团购汽车的新闻。──通过互联网。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网络生活吗?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也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村”,它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叙述】***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包括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

  【提问】为什么国家对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如此多的限制?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归纳】网络社区本身是个有利于我们成长发展的事物,网络社区也需要净化,作为网络社区的居民,你也应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你的学*和生活服务,自觉抵制网络的不利方面。

  (课堂小结)

  【总结】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着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总处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其中家庭、学校、社区是对我们成长起到最为重要的三个场景,希望大家能在课后用心观察,观察每个生活场景中的人、事、物,观察每个场景对自己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吸取场景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更好地发展。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是介绍社会这个大舞台中的学校、社区的重要性。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都十分认可,但在这一节课中,一部分学生出于对学校学*带来的压力而对学校学*具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些学生会借此发泄自身的不良情绪,贬低学校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避免指责学生,应关注学生的不良情绪根源,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带给大家的收获,客观分析学校学*的得与失。

  第三课 在社会的舞台上(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人在社会舞台上有不同角色,人要选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它是第三课的核心内容,对于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人生活在社会的舞台上要扮演很多角色,这些角色有些是自己无法选择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角色之间也可能是有矛盾冲突的。要学会选择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目标

  (1)明确人有不同角色,有些与生俱来,有些可以选择改变。

  (2)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明确自己曾经、现在、将来可能扮演的各个角色。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选择角色的重要性,以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必要性。

  (3)使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未来作出构想,对自己的发展有自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如何选择自己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作用。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启发相结合。

  教学准备

  按照学生人数准备若干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不同性别的卡通人像纸的数目与不同性别学生的数目一一对应)。

  葛优所出演过的《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影片的剧照,影片《惊涛骇浪》的拍摄剧照。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在上节课中我们讲到社会是个大舞台,有不同的场景,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着哪些角色。

  【活动】引导学生看课本图 6-28爸爸的角色。

  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人像的纸(纸上的人像为卡通形象,并有性别之分,按照学生的性别相应分发),由学生自己填写在生活中你曾经、正在、将要扮演的角色。

  请同学们回答自己的填写结果。(3~5位同学)

  将同学们写的角色写在黑板上。

  【承转】通过刚才大家的'填写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生活场景的不同,一个人可以同时、先后拥有很多角色。那么这些角色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角色之间我们又怎样抉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我们人生舞台上的不同角色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

  这个问题较易回答,教师可适当分析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板书】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社会规定的?

  【提问】为什么社会、国家规定我们现阶段的角色是学生?

  【讨论】引发学生充分理解学生角色的重要性。

  葛优是大家都喜欢的演员,喜欢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出演过《卡拉是条狗》、《甲方乙方》、《大腕》等。(可以借影片《惊涛骇浪》来讨论演员为演好角色进行学*的问题。)

  评论出色演员的标准是什么?──演技高超,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社会大舞台中的演员,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成员,是不是也应该演什么像什么。

  【提问】好演员是天生的吗?如何才能成为好演员?

  好演员不是天生的,是要经过学*和训练的,影视圈中的合格演员是这样,生活中合格的社会角色也需要学*和训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上学,从学生角色做起,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打基础。

  【板书】人通过努力学*和训练才能扮演好自己这些不同的角色

  【叙述】补充讨论:请同学们再看图6-30各种各类的学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56个民族,各地区生活和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同样的学生角色,出现的舞台却不同。有的人出现在宽敞、明亮、拥有现代化教具的教室中,有的人出现在条件简陋的教室中,有的人连教室也没有,处于流动状态中。尽管他们所穿的衣服各异、所走的路不同,他们却都背着书包,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学生角色。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学生对学*的热情与一丝不苟──激发学生珍视良好学*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主动、认真学*,养成良好的学**惯,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为未来做铺垫。

  【提问】刚才大家所填写的角色里,哪些是我们将要扮演的?

  【提问】当你有很多角色想要扮演,而又分身乏术会怎么办呢?

  作为大千社会的成员,我们都希望自己多扮演几个角色,出现在更多的场景中,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尽管这些角色也是你十分想扮演的。这时,我们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最有意义的角色来扮演(如同演员选剧本一样)。

  【提问】我们将要扮演的角色能否都由自己来选择?当父母、老师替我们做出的选择与我们自身的选择发生矛盾时大家怎么办呢?

  选择不一致时,应与父母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板书】学会选择角色

  (课堂小结)

  【总结】在社会舞台的不同生活场景中,我们曾经、正在、将要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有些角色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社会规定的,有些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无论哪种角色,都意味着在相应生活场景中的责任、义务。在我们承担、选择了角色的同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成为生活舞台的生活场景中的合格成员。由于有些角色具有可选择性,并非必然承担,我们就要通过对自己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对角色意义的深入了解,慎重选择,选择之后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问题研讨

  本课教学内容为社会舞台上的不同角色。在谈及人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具有不同的角色,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可以选择的时候,教师要将重心放在角色的可选择性上,增强学生对人生状态的可控制感,从而增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在讲述学会选择角色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比较重要,这样会使学生对角色选择的重要性产生比较感性的认识,避免空洞感。

  【学*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难点】分封制。

  【学*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新课

  学生通过预*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课文,进入学*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最终希腊获得胜利。(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的诞生和发展。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七年级历史教案 8

  一、教学思路:

  秦始皇是一个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的历史人物,在设计教学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本课教学,从感性的材料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改变课堂形式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介绍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绘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学*技能。注重在新课理念下的学*方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过程的正确态度,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学、有效的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统治者称号,理解秦统一的意义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认识秦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目标:会识别图片,会制作表格。通过合作学*,开拓视野,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初步分析相关历史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初步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的内容: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本课地位:统一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本课重点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方法的训练比结果的获得还要重要。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浓,学*的积极性较高,喜欢接触与历史有关的课外知识,喜欢讨论,就所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和争论,思考问题时需要历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学生受当代影视作品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准确表达或偏激的观点,需要在教学中澄清历史事实,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运用,一部分学生具备透过历史发现规律的可能,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多取决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程度。教师的课题应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带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讨论法、讲解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具:

  地图册、《战国七雄示意图》、秦始皇画像,奖品若干

  教学时间:45分钟(1课时)

  七、活动评价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学目标的实施,关键在于课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设计往往达不到效果,问题就在于监督课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课教学以小组、个人评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积极性,扩大教师的调控范围,让组长也负责,实施中应善于利用此表。让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篇(扩展8)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实用五篇

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分封制

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二、国人------和西周灭亡

1.国人------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__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3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