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历史教案 >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

日期: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1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2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4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1)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菁华3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教学建议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首都在哪?亚历山大东侵结果如何?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2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3

  通史概要:

  古代希腊、罗马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被称为“海洋文明”。在学*本专题内容前,可以引导学生先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或者让学生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的有关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相互交流,以激发其探究这一专题的兴趣。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史的光辉起点,是古代世界留给后人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政治文化遗产。本专题分三节内容详细介绍了这一政治文化遗产:教材第一节主要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地理条件、希腊城邦特点和希腊公民的素质表现;第二节主要介绍希腊民主最为完备的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表现和评价;第三节主要介绍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及作用影响。学*本单元,要求准确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重点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第三节 罗马人的法律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的基础知识有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学生应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认识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统一性;理解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会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采用资料研读与问题探究法;对罗马法的内容采用情境再现与历史对比法;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问题探究与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认识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认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肯定法制在现实社会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教学建议:

  (1)、制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收集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讨论、编排课本剧、师生互动与问题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

  (2)、设问:如果某个古希腊公民与他人发生债务或财产纠纷,那么他将向什么机构提出诉讼请求?这种方式的效率如何?如果古罗马公民遇到同样事情将会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起来效率怎样呢?由此导入新课。

  (3)、教师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并解释罗马法的含 元前6世纪塞尔维乌斯改革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4)、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有关罗马法的资料:

  ①、引导学生梳理罗马法演进的线索(城邦时代——*惯法→罗马共和国——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罗马帝国——形成体系的万民法、《民法大全》)。

  ②、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作用。

  ③、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它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

  (5)、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模拟罗马法庭开庭的情景

  编排课本剧,深入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构成、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护的对象以及遵循的原则。

  (6)、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罗马法律对罗马帝国乃至后世都有哪些影响?它有哪些缺陷?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2)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通用5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等”的假*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3

  课堂教学设计:

  一、武王伐纣

  1、纣王的_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_,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_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_,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二、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

  1、周的建立

  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⑵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介绍《诗经》中《硕鼠》、《伐檀》)

  三、国人_和西周灭亡

  1.国人_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_并解释"国人"、"防民之口甚于防?"等名词后,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_"对西周的影响。

  2.西周灭亡

  让学生讲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3.东周建立

  时间、建立者、都城。建议教师结合西周、东周具体名称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4

  一、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二、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

  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历史历史教案 5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2.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对全国的统治。

  3.掌握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

  4.掌握清朝制造***及其危害。

  二、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使学生认识***的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对于满洲的兴起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可采用讲述法。

  2.例示法。有关***的内容,通过例子使学生明白清朝***的特点。

  3.归纳法。清朝***的特点,学生可通过例子来归纳得出。

  4.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的利弊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比较法。可以对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作比较,在比较中认识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请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明末的民谣。由于明朝后期统治的腐朽,闯王李自成率农民军,于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兴起于东北的清朝趁机派兵南下,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闯王率兵同吴三桂在山海关鏖战,清军突然杀出,农民军败退,被迫撤出北京,转战各地,最后失败。清朝入主中原。清朝建立后,君主集权得到强化,那么,清朝的君主集权是怎样强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北宋时,女真族建立了金,那么你知道女真族这个少数民族后来发展的情况吗?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女真族与满族以及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努尔哈赤即位

  同学们,屏幕上显示的是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即位时的情景。那么,努尔哈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建立的后金又是怎么回事?后金和历史上的金**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今天这一节的学*,我们来了解这一方面的情况。

  [板书]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2.清朝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上相关的内容看一下,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3)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精选5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1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本课的教学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教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点: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和政治制度模式的影响、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六、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四个图片分别代表哪些古代文明,大家来猜想。

  这些文明包括中华文明都是古人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其中四个在大河流域起源,被称为大河文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文明是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埃及文明是尼罗河流域。希腊文明呢没有大河,但它有地中海,被地中海环抱,它又吸取了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一些养分,既综合又有自己的创新,也就有了同样辉煌灿烂的海洋文明——希腊文明。

  一提起古代文明,人们往往想起大型的工程、伟大的建筑等,两千多年前,雅典公民在这里(露天剧场)欣赏戏剧表演,不仅不用花钱买票,还可以拿钱,(国家给钱)。甚至还能参与决定某一个人的生死。这是喝下毒酒前的苏格拉底,判他死刑的不是皇帝、君主,而是公民,公民竟然有这样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在20xx千多年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本22页。我们将通过第二单元第5课来了解。

  Ⅱ、讲授新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最终形成。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确立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越往远古,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就越大。在历史学中,有一种观点叫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地理环境对古代社会的极大影响。确实,希腊被称为海的宠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社会发展有比较深切的影响。

  自然条件——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这是希腊的地理位置图,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地理范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这是希腊地形图、地貌图,从中可以看出地形上有哪些特点

  (2)地形特点:①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天然良港众多;

  ②多山、山峦起伏;形成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

  但隔而不绝,不是崇山峻岭,岛屿之间的距离比较*。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希腊境内多山地,不适合发展农业,天然良港多,特别适合从事商业活动。而因为有较丰富的矿土资源,使得雅典等城邦出现了较发达的手工业,如制陶业非常有名。

  2、经济条件——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

  希腊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它的经济活动,一些城邦例如:雅典,它的商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形成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工商业奴隶主阶级,正是在工商业奴隶主不断推动下,希腊一些城邦逐渐走上了民主政治的道路。

  而不少地区彼此相对孤立,难以形成真正统一的政治中心,使得希腊不容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是出现了200多个城邦。

  3、政治条件——城邦的形成

  阅读教材,归纳、思考:

  (1)什么叫“城邦”

  古代希腊城邦的形成及特点。

  归纳:(1)城邦(city—state),希腊语“polis”。原指公民集体、城池,引申为城市国家,城邦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希腊城邦专指古代希腊长期存在的一种国家形态。

  (2)形成: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200多个城市国家。

  (3)突出特征:

  1、小国寡民

  通过与潮州市的比较理解小国的“小”,潮州市面积约3000多*方公里,雅典约20xx多*方公里,比潮州市还小,它还是比较大的城邦,就是一个国家了。而寡民呢,雅典约40万人口中,公民只有3万多。奴隶占人口约一半,但没有公民权。

  2、处于奴隶制阶段

  3、城邦之间摩擦不断,战事频繁

  希腊城邦之间为什么战争不断呢

  古希腊人认为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而200多个城邦林立,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必然有摩擦与冲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摩擦与冲突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专制或民主。专制国家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国家力量,民主可以极大的激发公民的积极性,如何才能让公民为了城邦可以舍生忘死呢这需要让他们把城邦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就是给予什么权利而专制也好,民主也好,都是当时国家选择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中,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

  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民主就是人民**,即**在民,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雅典民主政治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大家看课本23~24页,找出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杰出人物分别是谁

  阶段内容作用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奠定基础

  克里斯提尼

  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1)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2)设立五百人会议、

  (3)成立十将**员会、

  (4)实行“陶片放逐法”确立架构

  伯利克里时期

  公元前5世纪

  (1)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

  (2)改革公民大会、

  (3)改革五百人会议、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三)教学时数:

  1.5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4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分析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入手;从而确定整个的教学过程的设计;然后设计教学评价,检测教学的效果,从而对整个教学作出反思性的评价。

  目标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中,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的规定: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目标,我们要了解古代雅典的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希腊城邦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民主政治机构的相对完善,成为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今天的西方人把希腊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

  根据历史必修I模块课程目标,“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故此要科学分析希腊的自然地域的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人文素养、及政治因素的考虑等等,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了解城邦制度的发展、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等,认识民主是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的,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包括: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规律地理环境;收集有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课的学*,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分析古典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初中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的事件有一定的掌握;加上初中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同学们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学*。

  前面的第一单元学*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了解,对古代东方大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前设计思考题目:“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查阅史料、阅读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探讨,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将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掌握和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和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从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为了达致本课的目标,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不同的编写,包括内容、引用的图片、资料、设计探讨的问题等等,找出它们内容、结构上的异同。

  《四种版本教材内容的比较》

  知识内容

  《人教版》

  1、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的自然环境、城邦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

  2、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3、辉煌中的阴影(进步性、局限性)

  《岳麓版》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希腊城邦制度

  1、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城邦

  3、古希腊城邦政体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4、从君主制到民主制

  5、人民**与轮番而治

  6、雅典民主的得失

  《人民版》

  一民主政治的滥觴

  1、蔚蓝色的希腊

  2、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3、希腊公民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5、“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

  6、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大象版》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和历史意义

  共同点:

  1、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

  2、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内容

  4、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评价上

  选用的地图、图片、资料等等都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并且进行较详尽的分析。

  不同的是,《人民版》和《岳麓版》对这一内容的讲述都用了两节的课时,前期的铺垫增加了大量的篇幅。

  《人民版》用了很多的笔墨在描述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的基础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等互利的观念;同时展现了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氛围,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以及公民整体素养,呈现了奴隶社会时期雅典社会的美丽画卷。

  而《岳麓版》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加插了许多的图片、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古代希腊文明兴起发展的历程,分析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以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四个版本的实验教科书的不同的编写,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合理取舍,整合课程的资源,从而明确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注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资源;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历史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据此思路设计这一节课。

  1、课前布置学生作业:

  “比较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与西方的希腊雅典选**主政治的不同原因的分析”

  (让学生自己找出论点,然后自己搜集、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第一单元学*的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主要过程的图示

  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希腊雅典辉煌的画面直观感受、体验历史创设情景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处理史料、分析、整理设问、引导、分析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观看、阅读史料、感悟历史提供图片、资料,再现雅典的辉煌;综合分析

  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选择查阅、搜集资料(课前);合作讨论、分享交流;获取新知识;设疑、引导对比、分析、整理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本课在整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学生的认知水*,确定这一课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概念城邦、雅典民主政治等。

  2)结合历史材料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并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民主政治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与其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关系,懂得每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其国情、经济发展等因素相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九年级上册历史时已经对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不重视对历史学科的学*,因此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且学生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还不甚明了,对古代西方的历史更是陌生,加上本课涉及内容繁多,知识比较深奥难懂,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出发,达到课标要求确有难度。因此我们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另外,本课涉及的民主政治话题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片面理解或是偏激言论,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三、说学法

  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探究式学*。

  自主学*:在一定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的*惯。

  合作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共同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历史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探究学*:怀疑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带着质疑走进课堂,带着对历史的质疑走进生活,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态度与情感。

  四、说教法

  1、以高中新课标为依据,主要围绕“示今通古”的宗旨,努力体现时代精神及素质教育思想。

  2、备课活动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

  3、遵循新教材中中外史合编体例的设计,即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4、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政治参与意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设置、角色扮演及撰写历史论文,给学生留下大量的学*与想像的空间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悬念:“你知道以下这些英语名词的最初来源吗你知道这伟大的雕塑作品产生于何时何地吗你知道以下这两位伟人诞生的地点吗他们产生于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一起演绎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辉煌的文明”让学生在对即将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发出召唤:让我们一起参观西方文明的摇篮,探寻西方文明之根……

  2、问题探究

  (1)总论:指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之源,被称为“海洋文明”

  一句话概括本单元主要内容:文明表现:从政治文明看,古希腊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世界文明贡献良多。

  概念剖析:民主政治的含义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等权利。

  (2)讲解民主的形成过程:首先多媒体展示古希腊地图,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解释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资料引入:利用图片和文字立体的展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进程: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3)民主政治的特点情境创设:“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伯利克里时代的3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你能享有哪些权利为什么”通过此题,培养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对民主政治内容的理解。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名报社记者,你的上司要求你写出一篇有关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操作流程及评价的报道,你将会采访哪些人,提出哪些问题去参观哪些地方采访后你将会给你的报告拟一个怎么样的题目如果你是被采访者,你又将如何回答提问,评价希腊民主政治”完成此题的要点是教师必须指给学生明确的操作程序,并作好示范,如教师分别示范记者与希腊公民,并在最后作好评价。设置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理的想像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历史现象辩证的评价能力,强化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的认识。

  最后,在已经充分了解民主政治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样,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4)评价民主通过对雅典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的介绍及展示伯利克里的讲话、陶片放逐法,使学生认识到,雅典的民主在统治阶级内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并促进了希腊人完整人格的形成。

  通过伯利克里讲话、图片、文字分别讲述希腊人重责任感、渴求知识的民族性格,并请学生朗读有关雅典人生活的有关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情逐渐升温,引发学生对民主的充分认同及对雅典人重精神生活的无限神往。

  3、问题设置: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西方政治制度的重大影响。同时指出“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用书中的两段材料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分析其影响。

  4、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5、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6、布置作业撰写历史论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 5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东侵和亚历山大帝国

  2、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认识:

  ①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奴隶经济在希腊达到高度发展,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的。

  ②希波战争是希腊人民反抗波斯帝国入侵的正义战争,通过希腊人民英勇斗争的史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③亚历山大东侵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能力培养目标:

  ①指导学生区分斯巴达和雅典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不同,知道它们代表希腊奴隶制城邦的两大类型,从而培养比较历史现象异同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亚历山大东侵的结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雅典的繁荣。

  2、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学时数:

  1.5课时

  教学过程:

  [复*提问]在亚非的几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亚非古代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的?

  [导入新课]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亚非古代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祥地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丰富多彩的古希腊历史,给世界,特别是欧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古希腊社会有什么特色,它的影响又是怎样开始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的。

  (板书课题)

  一、欧洲最早的文明(板书,悬挂古希腊地图)

  古代希腊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原,发展农业不如大河流域的国家。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因此,爱琴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那么,什么是爱琴文明呢?

  1、什么是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请看《爱琴文明》图,爱琴文明发祥于爱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岛,后业又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因此,又称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和迈锡尼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邦,有的盛极一时,如克诺索斯和迈锡尼。

  约公元前1700年,克里特文明进入了繁荣时期。以北部的克诺索斯城为代表。传说当时的米诺斯王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统治着爱琴海诸岛。传说他建造了一座迷宫,人进去就别想再出来。在迷宫深处有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叫米诺牛。国王命令雅典每年贡奉七对童男童女给凶恶的米诺牛吃。轮到雅典第四次进贡时,雅典王爱琴的儿子特修斯,为使人民免遭这种灾难,决心去克里特岛,杀死米诺牛。他与父亲约定,如果事情成功,在返航时船上的黑帆将换成白帆。特修斯到达克里特岛后,那里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他,送给他一把剑和一团线。聪明勇敢的特修斯把线头系在宫门上,放着线进入迷宫深处,用剑杀死了米诺牛。然后沿着线顺利走出迷宫,并且和国王的女儿一起,登船扬帆归国。在兴奋中特修斯忘记换下黑帆,等在海边的爱琴王看到驶进的船挂着黑帆,以为儿子死了,在绝望中跳海自杀。这就是爱琴海名字的由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半岛北部挖掘出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克诺斯王宫遗址图》: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三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有供水和排水设备。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故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迷宫”之称。同时出土大量青铜和金银器物。克诺索斯王宫遗址重见天日,证明了当时奴隶制**的存在,说明迷宫传说有一定史实背景。

  后来,克里特文明逐渐暗淡下去,代之而起的是迈锡尼文明,请同学们看课本23页“木马计”。据说3000多年前,迈锡尼等许多城邦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十年攻城不克。一天,希腊人烧毁自己的营帐,扬帆而去。第二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城外战场空荡荡的。以为希腊人撤回去了,高呼“我们胜利了!”蜂拥出城。在海滩上发现一只巨大木马,特洛伊人把巨木马作为战利品拖入城内。当晚,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狂饮狂欢。夜深了,20名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从巨大的木马里爬出来,迅速打开城门,和假装返回。事实上在不远处隐蔽起来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终于取胜。这就是经久流传的“木马计”的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特洛伊、迈锡尼古城的遗址。请同学们看22页《迈锡尼城堡狮子门》图。迈锡尼人用巨石修筑了坚固的城堡宫殿。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它由四块巨石砌成,高达三米多,门顶上雕着两头狮子,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巨石城堡的遗址也证明了奴隶制国家**的存在。

  公元前12世纪,一些相对落后的北方部落征服了迈锡尼城,爱琴文明衰落下去。

  直到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本土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又开始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所谓的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若干村落的小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二、两个最强大的城邦

  1、斯巴达:

  请看《古代希腊》图,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的`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处于统治地位的是来自北方的征服者的后裔,叫斯巴达人,他们人数不多,但都是奴隶主,真正掌握**的只是其中少数的奴隶主贵族。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沦为国家奴隶,给斯巴达人种地。因而,斯巴达是一个贵族寡头**的国家。由于斯巴达是斯巴达人在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斯巴达人只有9000户,为了有效的统治数倍于己的被征服者,必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斯巴达是个尚武的国家。下面请同学打开课本24页,(找一个学生读彩框内的文字)斯巴达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威胁邻邦,扩张势力,成为希腊南部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2、雅典

  请看地图,雅典在希腊的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很发达。奴隶主掌握着国家**,雅典*民对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雅典又经历了几次政治改革,参加政治生活的雅典公民越来越多,统治基础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波斯帝国兴起以后,为了控制爱琴海地区,三次出征希腊,挑起了希波战争。

  三、希波战争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4页。(找一学生读有关部分)

  希波战争,是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结束以后,希腊各主要城邦进入经济繁荣时期。

  四、全盛时期的雅典

  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这一时期,奴隶的人数剧增。奴隶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战俘,二是海盗掠卖的人。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希腊各城邦空前繁荣,斯巴达的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奴隶。雅典的奴隶制也充分发展,是希腊奴隶制的典型代表。奴隶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各个部门,在制陶、冶铁、酿酒、造船、纺织等大大小小的作坊里,总有几个或几百个奴隶在劳动。矿山是使用奴隶劳动最集中的地方。有时甚至有成千上万个奴隶。雅典还有一些国家奴隶,用来守门、看门、当文书、管档案,在军队里担任运输工作,等等。奴隶劳动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4)

——八年级历史教案6篇

  [课程标准]

  (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 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 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 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 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 行

  [社会调查]:(1)*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5)

——初一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师:其实,众观整个*历史,对于*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农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新**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早在新*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次,新*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6)

——七年级历史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 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 (多媒体出示问题: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宋金议和的最终结果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

  1)学生预*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的队员。(两队中相*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现在大家分成三组,一组扮演半坡人,一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组当评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图景用语言,动作,图片等方式展示出来。希望每一组都有精彩的表现。准备15分钟。

  (学生分组准备)

  师:好,时间到,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

  掌声有请河姆渡居民表演。(掌声)

  (河姆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河姆渡村坐落在美丽的东海之滨,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适合种植水稻。我们大量的种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种植水稻的国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学生B:我们还发明了蒸饭的蒸笼。(展示图片)蒸笼是陶土烧制的。蒸笼有三层,最底下一层烧火,中间一次装水,最上一层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饭饭蒸熟。这样做出的饭又香,又软,有营养,好消化。(掌声)

  学生C:我们用木头和茅草盖房子,(展示图片)我们的房子有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干栏式的结构,又通风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楼了。(掌声)听说六七千年后,江南有些地方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干栏式吊楼呢!(掌声)

  学生D:请看我们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头磨制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动物的肩胛骨装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轻便,再装上脚踏(耒)就更轻便了。(做手握骨耜脚踏耒的动作)用轻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学生E:我们会挖掘水井,解决用水问题。我们为水井也盖了一个了遮雨棚,不让雨水落到井里。我为我们自己的聪明感到自豪!(掌声)

  学生F:由于有了打井的技术,我们不一定要住在河边。可以搬到离河边更远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泛滥也淹没不了我们的家。(掌声)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

  师:现在请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风采。

  (半坡居民相继发言和表演)

  学生A:我们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轻1000多岁。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过着比河姆渡人更进步的生活。就说我们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饭)以外,副食还有鱼,肉,白菜,芥菜等等。有这样的美味大餐,有谁不爱这个可爱的家园呢?(掌声)

  学生B:我们普遍用磨光的石器开垦土地和收割庄稼,这种工具更加锋利,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学生C:我们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人工培植而变成粟。这是我们半坡人的重大发明。遗憾的是当时不可能申请专利。(掌声)

  学生D:我们追求生活的美和艺术。(出示图片)请看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红色的底色上画着人或者各种动物的图案,色彩艳丽,被称做彩陶。

  学生E:我们会纺线,织布,制衣裳。我们正在告别蒙昧,走进文明的时代。

  学生F:我们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热闹了。房子里还有许多小间,是家族成员的住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饭又可取暖,冬暖夏凉。

  ……

  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

  请评委点评。

  学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虽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但是他们都能够从采集,捕猎,无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学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适应环境,建筑自己特色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学生C:河姆渡人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也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来选择的,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顺应大自然。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掌声)

  学生D:两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制作和使用磨制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松软的特点使用更轻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掌声)

  ……

  师:今天的活动搞得很好,每个小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同学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师惊叹不已。数千年前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环境也许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没有史书的记载。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种植给人们带来了定居的生活。磨制的石器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就生产多了。家畜的饲养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动物蛋白质改善了人们的身体素质。贮存粮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诞生了。物质生活水*提高了,人们才有条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农耕文化也伴随着原始的农业出现了。同学们的想象既合理又丰富。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论是长江流域还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丽的、智慧的画卷。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编织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2、商朝后期都城

  教学难点

  1、夏朝建立的标志

  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夏桀、商纣*的故事收集《封神榜》的故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映剪辑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旁白: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将学到这些内容。

  看影片、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状态

  讲授新课:

  一、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演示课件: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生认真听,对奴隶社会有整体的了解。)

  翻书引导生浏览全文,谈谈本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阅读教材,回忆老师教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

  (让生写写,特别注意“约公元前20xx年”的“约”和“前”不能省)。

  ②建立者(引导生分析禹身份的转变)

  ③都城(中心区域)

  演示课件:《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让生对夏朝都城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直观的认识。

  ④夏朝建立的标志:(让生讨论什么是“国家”)

  ⑤夏朝的历史地位

  ⑥设问:现在,请同学们归纳每个朝代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⑦设问: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现在禹成了国王,他的王位由谁来继承?还是通过民主选举吗?那现在又实行什么制度呢?你能说说与禅让制的区别吗?

  ⑧夏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它统治了400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非常残暴导致了灭亡。你能写出他的名字吗?

  讨论、整理知识要点并记住老师所归纳的要素、并能把知识延伸到以后的的学*中

  生讨论,并讲述启继位的故事,区别比较。

  写出桀,并根据小说内容说出他的暴行。

  你能说出他的暴行吗?(在生说到引酒作乐时,课件演示:夏朝的青铜器酒杯)

  ⑨设问:这样的暴君,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灭亡夏朝的战争叫什么战争?

  二、成汤灭夏——鸣条之战

  请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地图上找到鸣条结合地图,发挥自己的想象,精彩地再现鸣条之战,说给同学们听。(注意要素: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过程、结果。)

  生爱憎分明地回答:“他。”

  生踊跃讲述,积极争取机会。

  1、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让学生根据朝代建立要素归纳:

  ①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商朝的重大事件——盘庚迁殷。在地图册上找出迁都的时间、地方,并说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河南安阳)写写、记记,并说明由于时间较早,所以名列古都之首。

  生回忆、归纳,动手写,动口说。

  2、商朝的盛衰。

  师引导生看目录:商朝的盛衰分别指什么?(强盛、衰亡)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生共同学*;师肯定生的回答并引导其完善答案。

  ①势力范围:让生用坐标将商朝的势力范围画在草稿本上。使生确立商朝的势力范围大。

  ②经济:以提炼知识的方式让生在书中找出商朝经济比夏朝进步的表现。(提示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进行比较、思考)同时结合图片演示课件:商朝的青铜冶铸、玉器制作等手工业在商朝时已形成了。

  3、引导学生分析完后,教给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

  4、请说出商朝的暴君,你能说说关于他的故事吗?向学生介绍神话传说《封神榜》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在师的引导下动手画。

  生按老师要求积极开动脑筋,以小组为单位,以多种方式呈现答案。

  生踊跃说。

  本课小结:

  新课介绍完了,请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着板书复述一遍课文。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二、难点:

  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一)、唐朝与土蕃的关系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西临新崛起的***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显示吐蕃的*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

  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辅导该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三)、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7)

——高三历史教案范本10份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先进文化,主要是学*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三历史教案 2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

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

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

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

  高三历史教案 3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戊戌变法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由于**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代思想**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戊戌变法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戊戌变法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戊戌变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戊戌变法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

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高三历史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客观条件:

①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

③地理知识: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1)向东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消极影响

①对印第安人__,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__。

②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活动,将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2)积极影响

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新航路开辟的最重大影响。正是由于世界走向会合,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

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三)巩固提高

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1.“商业革命”表现为:

(1)世界市场的扩大。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同美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2)流通商品的种类增多。世界市场扩大意味着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国的市场上。美洲的许多农产品,如马铃薯、玉米等传到欧洲,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

(3)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类眼界扩大,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价格革命”表现为:

美洲的白银流向欧洲,使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迅速贬值,传统的经济关系受到冲击,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价格革命”。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1)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2)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课后作业

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并做出评价。

五、板书设计

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4.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高三历史教案 5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__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o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着名。

3、歌剧的辉煌成就: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4、民族乐派的兴起:

(1)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2)19世纪中后期,__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8)

——高一历史教案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2、新知介绍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出现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局面。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明初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用纲常礼教更加束缚了人的思想。

  (4)传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1)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课后小结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结

  1.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2.宋明儒学新发展

  3.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朱、陆素来观点对立,“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彼此不和”,在学说上各执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南宋理学上的两大派系。

  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4.北宋的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程颢被*称为“大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颢青少年时代就学于周敦颐,他的思想发展和其他理学家一样,受到佛、道学说的一定影响,再加到儒学。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5.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轮回”等等。

  “四谛”的第一谛即苦谛—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谛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谛—一切苦难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会有行动,就是造业(造孽),就要轮回(转世)。

  第三谛即灭谛—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

  第四谛为道谛—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灭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见解,正思维,正语言,正行为(正业),正生活(正命),正精进(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义

  7.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题。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提出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分裂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东晋的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史料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江南地区为什么能够得到开发?

  小组代表回答: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加上统治者重视生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宋书》中的史料,提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教师补充: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四)南北朝对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南北朝发展动画视频,提问: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势力范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教师补充:到后期,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带领学生系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魏晋时期有哪些的门阀士族。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知识梳理】

考点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

1.含义: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_____体系。

2.背景

(1)二战后,_______普遍衰落,以_______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

(2)_____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的最大_____,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过程

(1)《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出台(1944年)

在1944年美国__________召开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_____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以及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两个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__________》。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1945年)

这两个机构都是根据《__________》而成立,总部都设在______,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取得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了,即“____________”。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____________,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______。

②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宗旨:成立初期致力于战后____________,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______和技术援助。

4.《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规定(特征)

(1)_____与黄金直接挂钩;

(2)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货币与______挂钩,即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5.《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作用(影响)

(1)积极: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___________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______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这个体系加强了____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____________的经济命脉。

考点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贸易体系)的签订

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____________。

(2)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3)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____________与合作的必要性。

2.时间:1947年美国、中国等26国在______签署。

3.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____________。

4.作用(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______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考点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 和______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基础练*】

1.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了严重干旱,旱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为历史罕见。面对重大灾情,中国如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美国***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

A.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

B.各国的货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C.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D.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

3.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最终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这说明了

A.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实力 B.怀特计划更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C.英国愿意和美国共享天下 D.是美国实施冷战的结果

4.二战后,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世界银行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关税贸易总协定》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二战后,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支柱是

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互动探究】

合作探究1:二战对世界欧美各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一影响导致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几乎化成一片瓦砾,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严重削弱。英国对外贸易削减2/3,外债由1939年的.4.76亿英镑增至1945年的33.55亿英镑。法国的铁路运输大部分遭到破坏,约50万座建筑物被毁。

材料二 美国的经济却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元上升至1945年的2136亿美元。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37年的42%升至1945年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1945年已占到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合作探究2:英美在金融领域提出不同计划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道理?

合作探究3:美国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合作探究4: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要建立国际贸易组织来协调国际贸易?

合作探究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有哪些影响?

【效果测试】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②确立了战后美国始终如一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各国都在密切关注金融风暴将会如何摧残各欧美大国之时,一个极地边“世外桃源”般的小国家──冰岛却拉响了更为刺耳的警报。为度过金融危机,冰岛已向俄罗斯、欧盟寻求帮助,此外它还可能向下列哪一组织求援?

A.APEC(亚太经合) B.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WTO(世界贸易组织) D.WB(世界银行)

3.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了*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遍历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国际贸易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71年尼克松宣称:美国将不接受以美元兑换黄金,外国人可以任意处置美元,外国银行家可以任意决定美元价值。这表明

A.美国和西欧盟友关系严重恶化 B.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动摇

C.欧元出现导致美元地位下降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解体

  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

  “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复*本课线索、内容。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2022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古代希腊历史教案通用5篇(扩展9)

——昌盛的秦汉文化历史教案(5)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1、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学家班固和《汉书》。乐府和乐府诗。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乐舞的发展。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学生答: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我们这节课就来学*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我们在学*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学生答: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的一段小字。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环境;司马迁做史官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皇家的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000多字。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记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列成表格;书是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世家专记诸侯名人活动;列传是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一种独创。自从纪传体《史记》出现以后,历代不少史家都沿用这种体载编写历史,并用把用这种体载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内容方面看,《史记》记事是从远古到西汉,贯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所以称为通史。《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说屈原的诗可“与日月争光”。对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纣、周厉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文笔生动,语言简洁,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竖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编写《史记》动机时说过的话,表明了司马迁决心在史学方面干一番事业,写出一部历史著作留给后人。司马迁忍受重刑之苦,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司马迁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2.《汉书》(东汉班固)(板书)

  继西汉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汉书》。班固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写作,对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汉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西汉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但是《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这又是它与《史记》不同的地方。《汉书》的最大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这部组织严密、体例完整的断代史的出现、在史学界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汉书》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的典范。

  二、汉赋和乐府主诗(板书)

  1.汉赋(板书)

  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文学方面也有新的成就。汉朝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载,叫做赋。赋是一种长篇的韵文。前面我们提到的《论衡》、《史记》、《汉书》等著作,按其文学体载来说,属于散文;而《诗经》是诗歌。那么,散文与诗歌有什么不同?(学生答:散文不用押韵,诗歌要押韵。)赋也是要押韵的,这一点与诗是相同的。但是赋在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这一点又与诗不同。所以赋是一种新文体,其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有些汉赋作品在描绘田猎歌舞的壮观、宫殿苑囿的宏伟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学的成就。但是汉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反映的是汉帝国的表面现象,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西汉的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赋的著名作者。其中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作品都很有名。

  2.乐府和乐府诗(板书)

  乐府是指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官署,它的任务是专门搜集歌辞,一方面供统治者观察风俗、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乐,供宫廷娱乐。所用歌辞,一部分是由文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采集来的这些民歌以及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文人写的诗歌,后来就被称为乐府诗。流传至今的汉乐府诗有100多篇,由于其中以民歌居多,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诗,往往是指这部分民歌。讲到民歌,谁还记得我们在学*春秋战国文化时提到的民歌《硕鼠》出自哪部书?(学生答后,教师讲述)对!是《诗经》,更具体一点说,应该是《诗经》中的国风部分。《诗经》中的民歌以抒情为主,而乐府诗着重叙事。汉乐府民歌同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但在艺术上更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增加了文学的.表现力。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形式自由活泼,格调清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摘录的《十五从军征》的一段诗,结合注释和画意插图,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意境。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80岁的老兵服了65年兵役之后回到家乡,目睹亲故凋零,家园破败的情景。同学们看这幅插图:墓冢累累,乌鸦

  一、知识与技能:

  造纸术的发现改进。《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二、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 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秦汉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二、导学新课

  (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纸的发明(板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师问: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龟甲、兽骨。

  师问:“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铜器。

  师问: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书写材料?

  生答:竹简、丝帛。

  (教师用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

  师讲: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

  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己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还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用课件演示蔡伦的图象),它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蔡伦用于造纸的原料。

  师问:当时蔡伦都用哪些原料来造纸?

  生答: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

  (用课件演示造纸原料)。

  师讲: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略讲)纸的传播,(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并通过***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师问: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什么?

  生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造价低廉而又携带方便。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全书共分九章,书中有很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此处师讲)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