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3-14 18:24:33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提问:在我们班同学中,有人去过南京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吗?大不大?你知道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学生估计面积,之后课件呈现: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总面积为89.6公顷)

  [说明:以学生熟悉的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学*材料,引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作为南京小公民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揭题: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时,通常用公顷作单位。(板书:公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新的面积单位——公顷。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南京风光。(课件出示:中山陵园总面积达3000多公顷;南京玄武湖总面积为471公顷;南京绿博园总面积约69公顷;南京珍珠泉总面积达1400公顷)

  要求:自己读一读图片上的文字,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风景区的面积,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起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谈话: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手拉手围成的正方形是多大吗?(边长是10米,面积是100*方米;大约有阶梯教室那么大……)

  提问:是多少个同学围成了这样的正方形?(7个同学手拉手大约长10米,28个同学围成了面积大约是100*方米的正方形)

  引导: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100米有多长吗?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

  提问:想像一下,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有多大?(学生交流)

  指出:像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

  引导:1公顷有多少*方米呢?自己算一算,与同桌交流。[板书:1公顷=(10000)*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100*方米)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课件出示: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00*方米。

  提问: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操场的面积是1公顷。

  课件出示:教室的面积约50*方米。

  提问:再算一算,大约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

  [说明:借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面积是100*方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想像、交流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活动的效率。再以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

  提问:你能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公顷的大小吗?中山陵园的面积有多少*方米?南京玄武湖、绿博园和珍珠泉的面积呢?

  3.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着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小结:(略)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填一填。

  6公顷=()*方米

  0.8公顷=()*方米

  70000*方米=()公顷

  9000*方米=()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实物投影上反馈。

  2.在○里填“>”“<”或“=”。

  8公顷○7500*方米

  50000*方米○5公顷

  300*方米○0.3公顷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3.填一填。

  *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方米,合()公顷。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合()*方米。

  练*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用公顷作单位计量较大的面积的好处。

  4.学校的校园是一个*似的长方形,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有1公顷吗?(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5.动脑筋。

  出示:一个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苗圃,边长增加100米,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提问:正方形苗圃的边长增加后,每条边的长是多少米?怎样计算苗圃的面积增加多少公顷?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快速地回答下面的括号里应填上什么样的面积单位吗?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8();

  课桌面的面积约24();

  教室地面的面积约72()

  六峰山的总面积是54()

  师:六峰山的总面积是54这里就填什么单位?

  师:当土地面积较大时我们一般用公顷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这个单位。教师板书课题(公顷的认识)并叫学生打开课本81页。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很多的旅游胜地地和文明古迹,现在老师先带同学去看看,请看大屏幕,出示例1的四幅图。

  师:看了外面的现在我们来看我们家乡灵山的风景也不错,请同学们看。出示灵山六峰山、双鹤公园,灵东水库的风景。

  师:你们发现刚才这些图片上的各个地方的面积都用了什么单位?(公顷)

  师:是的,当要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m,教师板书。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一)检查预*情况,认识1公顷

  师:对于公顷大家通过预*你了解了哪些关于公顷的知识?还有不懂的问题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预*提纲,跟同学说说你在预*中学到了什么,也把你没有弄懂的问题跟同学说一说,看能不能在小组里解决,如果还不能的我们就大家一起探索。

  出示预*题纲

  1、算一算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自学课本81页,你能说说1公顷有多少*方米吗?

  3、你能结合实际说说1公顷有多大吗?

  4、调查一下你的家有多少*方米?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100100=10000*方米

  生1:可能会说知道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生2:1公顷等于10000*方米。

  你们都能算出来吗?能算出来的同学说明你们很认真预*了,都能获得一颗预*之星。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也初步体会到1公顷挺大的,那1公顷究竟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具体感受1公顷的实际大小。

  (1)从实践活动中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师:还记得昨天的数学活动课上,我们7个同学排成一排是10米,4排共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大?(面积是100*方米。)

  师:推想一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呢?

  生: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因为1公顷=10000*方米,28个同学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方米,10000÷100=100(个)。

  引导:如果请同学们先手拉手围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约需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一条边?四条边一共需要多少个小朋友才能围成一个面积是1公顷的正方形?

  (2)用计算器算一算要几所我们这样的学校,或教室,或家才是1公顷。

  师:我们的教室长是约是9米,宽约是6米,算一算要多少个这样的教室面积才是1公顷。

  任选一题来算

  请大家算一算我们学校的面积约是*方米,要几所我们这样的学校才是1公顷?

  如果操场的面积是约是420*方米,要几个这样的操场合并在一起才是1公顷?(大约24个)

  我们的教室长是约是9米,宽约是7米

  算一算人你的家的面积,再算一算要多少个你这样的家才是1公顷?

  学生汇报

  (3)从身边的环境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老师播放老师从学校去实验小学上面那个路口开始算,从那个路口出发一直往三小方向走到三小路口,再向*南路口方向走,再从*南路口往燕山路走回到燕山旅社再回到学校的视频让学生想像这里就是大约1公顷。

  4、尝试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简要小结: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师:算对的同学获得一颗探索之星。

  三、巩固练*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练*十四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那有谁知道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约是多少吗?(板书:960000000公顷)

  你觉得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合适吗?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84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公顷的认识

  hm

  100100=10000*方米

  1公顷=10000*方米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另见《当堂反馈》相关练*)

  课前预*

  1、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欣赏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初步感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学情预判:

  ■后教预设:根据学情预判,教师特预设如下教案,注重启发引道,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板块一】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想:100米有多长?结合实际说一说。

  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方米呢?

  得出:1公顷=10000*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示:实际感受一下。

  (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到篮球场)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1)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说出。

  (2)注: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

  (1)“练一练”

  三、反馈完善

  解决问题

  1、练*三相关*题

  提醒: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十四第3、4题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3篇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会应用面积公式和换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数感。

  教、学具:1*方厘米、1*方分米硬纸片若干。挂图或投影。米尺一把。

  课前体验:围一围100*方米,走一走1公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唤醒:

  1、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说一说它们具体的大小。

  (橡皮1个面的面积、课桌面、教室地面面积)

  2、贴图:知道1*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

  3、演示:1*方米=100*方分米=10000*方厘米

  二、新课展开:

  1、读收集的信息:

  篮球场的面积大约是400*方米。

  冈东小学的面积约2公顷。

  中华世纪坛的面积约4﹒5公顷。

  常州天目湖占地约4000公顷。

  读了这组信息你有什么体会?

  (面积大一点的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2、1公顷有多大?结合课前步测来体会描述。

  板书: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算一算1公顷有多少*方米?(学生算)

  板书:100×100=10000*方米

  1公顷=10000*方米

  书上是怎么说1公顷的?(学生自学后交流)

  4、想一想:

  ①用1*方米的纸去铺1公顷要多少张?

  你是怎么想的?

  ②课前我们围的边长10米的正方形有多大?头脑里想出来了吗?

  把它2个、3个、4个……10个拼起来拼成多少,够不够1公顷?

  5、找一找,议一议:

  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公顷?

  1公顷大概相当于几个教室的大小?多少个篮球场大约是1公顷?

  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

  三、练*拓展:

  1、82页试一试、练一练。

  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口述)

  橡皮上面的面积约6()冈东小学的面积约20000()

  黑板的面积约4()*广场占地约4()

  3、广告真实吗?

  绿阳小区面积12公顷,公共设施1﹒5公顷、绿化5公顷,聪聪估房屋75幢,每幢长80米,宽10米。

  四、总结作业:

  练*十四1、2、3、4题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借助计算器,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

  (另见《当堂反馈》相关练*)

  课前预*

  1、已经学过的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欣赏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初步感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学情预判:

  ■后教预设:根据学情预判,教师特预设如下教案,注重启发引道,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二.交流共享

  【板块一】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想:100米有多长?结合实际说一说。

  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方米呢?

  得出:1公顷=10000*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示:实际感受一下。

  (到操场)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到篮球场)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1)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说出。

  (2)注:把以*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

  (1)“练一练”

  三、反馈完善

  解决问题

  1、练*三相关*题

  提醒: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十四第3、4题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认识公顷》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

  1、复*一下自己学过的面积单位,及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2、到校园走一走100米,28入围一围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体会l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l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结合*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验土地的面积。

  3、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公顷,感知l公顷的大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公顷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导入课题。

  揭示课题,介绍公顷的符号表示。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欣赏一个小短片。

  通过交流:计算和测量土地面积时通常都用公顷这个面积单位。

  2、自学:l公顷究竟有多大?

  交流: (1)边长l00米的正方形土地占地面积是l公顷。

  (2)1公顷=10000*方米。

  三、互动交流,感悟公顷

  1、以学校为参照物体验边长l00米的正方形。

  2、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

  3、利用学校的操场来感悟1公顷的大小。

  4、多少个这样的篮球场能拼成l公顷的大小?

  5、多少个l00*方米正方形能拼成l公顷?

  6、多少个教室是1公顷?

  7、大约多少个你家的房子能拼成l公顷?

  8、运用所学知识扩展到生活检验。

  四、公顷与*方米的互换

  练*十四第l,2题。

  五、解决实际问题

  试一试,练*十四第3,4题。

  六、全课总结

  七、知识拓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认识公顷》第81页。 试一试,练一练,练*第1——4题。

  内容分析:“公顷”是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相比较*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认识。要正确把握它的大小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面面积来进行大量的感知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对教材的认识:本课是建立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的教学基础上,同时本课的练*还涉及到多边形面积计算(五上第2单元),小数的认识(三下,五上认识小数),小数的乘除法及小数点的变化规律(五上第7单元)。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认识比”教学设计3篇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十三中的5个练*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比”,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0,它与数学上的“比”一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教学例1

  (一)、呈现例1挂图: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1、利用旧知进行比较:

  (1)图中提供了2个数量:2杯果汁和3杯牛奶。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怎样来对果汁和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差关系{牛奶比果汁多1杯倍数关系{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2)小结: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认识的比就是专门对这后一种关系进行的研究。

  2、“比”的教学:

  (1)(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比”的读写:

  (1)师介绍:2比3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2比3记作2∶3(板书:2∶3,先写2,再在中间写上两个小圆点,读作“比”,注意与语文中的“冒号”不同,最后写3。一起来写一写,读一读。)

  (2)指导学生写:3比2怎么写呢?谁来写一写?

  (3)介绍名称:刚才我们写在中间的两个小圆点(∶)是比号(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前项后项)

  (4)谁来说一说:2∶3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比的后项是几?在3∶2这个比中,2是比的什么?3是比的什么?

  4、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可颠倒顺序。

  设计意图: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二)、完成试一试

  (出示安利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

  (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例2

  (一)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

  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二)、理解比的意义

  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板书: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相除)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几?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算算900∶15这个比的比值是几?

  2、想一想,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两个比值60、45也就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4、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

  设计意图:

  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比值后就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又为后继教学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题型“化简比”和“求比值”奠定了基础。

  (四)、“试一试”

  1、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

  (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2、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设计意图:

  高年级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解题能力,“试一试”后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交流汇报时,也能根据学生的汇报顺序来指导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巩固练*

  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2、判断题。

  (1)3/4只能读作四分之三。()

  (2)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3)可可的身高是1米,她爸爸的身高是178厘米,可可和她爸爸身高的比是1∶178。()

  3、完成练*十三的第3、4题。

  4、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

  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设计意图:

  练*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P72练*十三的1、2、3、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水*。]

【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38、39、40页《角的初步认识》

【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是今后学*角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从孩子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导入,教材把这些角都用色线标示出来,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基于学情

  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对建构角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面图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处观察到角,对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感知角——形成角的表象——构建角的概念——深化角的认识——巩固角的概念”的教学环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认识角,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学*目标

  1、结合教材主题图,能找出生活中的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尺画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学*重难点

  1、能找出生活中的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3)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引导学生: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看来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的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二、动画演示,探究新知

  老师这里有许多的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呢?我先不告诉大家,要靠自己来数。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2.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板书)

  这么多小正方体都难不倒大家,那现在我要把我所有的小正方体都拿出来了!

  3.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这个大立方体上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怎样数?(课件演示一层一层地出现,学生从100数到1000)

  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课件再从上一层一层地拉出数一次)这次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回顾并板书:十里面有10个一,一百里面有10个十,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个、十、百)(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回顾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个、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5.活动巩固。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

  生说师拨。注意拐弯数的教学。强调10个百是一千。

  三、多层练*,巩固新知

  第一关: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

  介绍计数器:从右边数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还有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万位。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指名读题,提问有几条要求?

  小组合作。(找一组示范)

  指名交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指名读题,小组合作。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默读题目,小组合作。

  第二关:摘苹果

  地球爷爷有一双无形而强大的手,还有一个大大的肚子,可以吃得下很多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知道苹果成熟了往哪里掉啊?其实是地球爷爷那双无形的手给摘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地球爷爷已经吃了986个,往后每多吃一个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1,你能帮他数一数吗?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开火车从987数到1000。

  师:你能不看地球爷爷吃苹果的图,自己从987数到1000吗?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

  第三关:填一填 全对的同学可以找老师领小粘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的学*愉快吗?

  2、为什么高兴?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十。十里面有10个一。

  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百。

  千 百 十 个

  10 10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75到77页。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几各数位之间的进率。

  2、会正确地读、写、数1000以内的数,直到数的组成。3、通过估计、体验等具体活动感受1000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并数数。

  教学难点:正确地数出接*整百、整千的数和体会位值制“满十进一”,具体感知一千的大小。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已学的数:100

  师: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100”,关于100,你知道了什么?

  生可能:10个十、100个一等

  2、说一说比100大的数。

  二、认识千和千以内的数

  1、课件出示两条信息:

  师:我这里也收集了两条信息,请看:

  (1) 海龟的最长寿命可达152年。

  (2) 萧江五小一共有三百十五个学生。

  让学生读数、写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对比:这两个数中都有“5”,它表示的意思一样?(课件出示两个计数器)

  2、巩固练*

  师读要求,请学生说说有几个要求。再带着这3个问题完成练*单

  (1)126

  师:课件出示和学生校对,再说说数的组成,请学生一个一个往后数5个数

  师:129后面是多少?生:130

  师:130是怎么想出来的?(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满十进一),再让学生写数。

  师小结末尾的0不读但要写。

  (2)304

  师:第二个数是多少? 生:304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写对的和老师微笑一下。为什么中间这里要写0啊?

  生:因为十位没有?

  师:那读呢?

  生:要读。

  师:原来中间的0不仅要写而且要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304的组成。

  师:请你从304数到299

  师:刚才你们说300前面是多少?生:299.

  师:299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课件演示)

  (3)949

  师:请你说说他的组成。

  师:949十个十个数从949到999,请你在练*纸上打五个小括号写一写。

  师:十个十个往后数,哪个数位上的数有变化?

  生:十位上的数。

  师:999这三个“9”表示的数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999往后再数一个是多少?

  生:1000

  师:那怎么得到1000的呢?我们来请计数器来帮帮忙

  学生拨好以后,老师(课件演示)

  师:这么小小的1个珠子为什么能表示1000呢?生::因为在千位上。

  师:1000怎么写呢?1写在哪位(课件演示)

  (4)揭题。

  三、感知1千的大小

  (1)正方体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正体,再出示一个大正方体,你猜猜有多少个?(课件演示)这样的1条有多少个?10条拼成一个百,2个百、3个百。9个百、10个百

  师:10个百是多少?1千(板书)。

  师:说得真好,像刚才这样的数数过程在咱们的三字经里就出现过了:一而是,十而百,百而千。(课件出示)

  课件演示:一个大正方体,拿走1个百、2个百、3个百。。。5个百

  师:几个5百是1000.

  课件演示:拿走1个十、2个十、3个十。10个十

  师:有这样的100个十是多少?板书:100个十时一千

  课件演示:拿走1个、2个、3个......

  师:1000里面有一个一个有几个?板书:1000个一是一千。

  (2)1000张纸。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000个正方体有多大,那请你估计一下1000张纸有多厚呢?

  先出示1包500张,再出示1000张。有多厚,用我们学过的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3)数轴

  (1)师:这是一节0到1000的尺子,孩子们,你看到了哪些数?

  生:100到1000.

  师:那你能找到400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那其他的整百数咱们也给他找出来。

  (2)师:除了这些整百数,像这样的150你们能不能很快找出来。

  生:在100和200之间。

  师:像这样的一个尺子里面其实还藏着所有1000以内的数,那1000后面的数是不是还藏着其他的数呢?课后去找找。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等学了1千以内的数,我们知道数是用来表示生活中物体的量,那么《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这是一本有趣的数学绘本,回去大家可以去买过来看一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数学第63、64页的内容。是第五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第二课时,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理解了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数感基础上学*的。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主要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知道1000以内数的组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数小棒,在边数边捆的活动中,重点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活动二:在数位表上,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并试着读出来。

  教学目标

  1、在数小棒、在数位表中摆数的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

  2、认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知道10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在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活动中获得自主学*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为学生提供数量为100多的学具实物──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

  2、师生共同数小棒,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认识时钟》教学设计3篇

  认识时钟

  科艺活动:认识时钟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活动准备:

  各类时钟、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符)、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师生共同进入活动状态。

  2、谈话激趣,自然引入本活动主题--时钟。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让孩子自由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时钟)

  3、分散幼儿思维,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和回忆的空间。

  老师:时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时钟吗?(幼儿自由回忆并进行描述)

  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并把自己用眼睛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原来你们见过这么多不同形状的时钟啊,今天,我还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时钟呢!我们一起来仔细的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吧!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时钟,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老师:看看你的时钟上面有什么?(数字、刻度、时针、分针、秒针)

  你的时钟跟别的小朋友的时钟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

  (时钟上都有数字、刻度、时针、分针、秒针。不同的是:它们的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些呢?如果没有会怎么样?(让

  幼儿自由想象)

  5、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时针和分针是怎么来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请你自己认真想一想,做一做。

  老师:时针和分针它们非常喜欢和我们一起做你追我赶的游戏呢,它们是怎么做的?(教师拨动时针,让幼儿仔细观察并说一说)

  老师:时针走的慢还是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6、师生共同小结。总结时针、分针运转的规律。

  老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和时钟做好朋友吗?那你们把它的小秘密都记在心里了吗?能悄悄的告诉我时钟上面有什么吗?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运转的呢?

  (幼儿踊跃发言)

  7、教育幼儿要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老师:时钟可以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那我们就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孩子们,我们一定要爱惜时间。

  活动延伸:

  艺术综合活动--时钟

  活动评价:

  我们每天根据时间来做不同的事情,而时钟就是时间的载体,我们通过本主题活动让孩子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和分针运转的规律。培养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让幼儿通过活动能爱惜时间,知道时间的珍贵。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时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有了珍惜时间的愿望,从而充满自信地去迎接人生新阶段。我们不仅希望在这一主题中,而且在整个学期中都把珍惜时间教育贯穿始终,让幼儿从小就有良好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会让幼儿受益终生。

  活动

  >反思:

  为什么要有时钟呢?时钟的作用是什么呢? 由时钟人们会很自然的想到时间,针对问题,根据我们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水*,我们预舍了本主题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成功的关键是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身心获得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欢快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情趣和学*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方式

  在练*时,通过幼儿的亲手拨钟实践

  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时钟”的活动过程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并根据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从活动过程来看,我们设计的思路在符合《纲要》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其他教师在使用本活动设计时可以适当的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提高难度,比如可以让幼儿认识时间等。

  认识时钟

  科艺活动:认识时钟

  活动目标:

  1.通过主题性综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活动准备:

  各类时钟、筐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符)、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活动前的热身运动,师生共同进入活动状态。

  2、谈话激趣,自然引入本活动主题--时钟。

  老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让孩子自由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时钟)

  3、分散幼儿思维,给孩子一个自由想象和回忆的空间。

  老师:时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说一说你见过的时钟吗?(幼儿自由回忆并进行描述)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认识角》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背景:

  前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经历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各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和学会做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看!(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魔方)角藏在哪里呢?这节课请你们和老师一起来认识角、找找角,好吗?(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剪刀、钟面、红领巾等图片)

  (让学生到教台前的实物来摸一摸、看一看再让学生说这些图形的特点)

  生:这个尖尖的就叫顶点。

  (在黑板上板书:顶点)

  师:除了顶点,角还有什么呢?

  生:两条直直的叫边。

  (师画出角的两条边,并板书:边)

  师:现在这就是一个角了。那我们该怎样来画角呢?(师板书一弧线,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写作:∠1顶点边

  读作:角1

  师:谁能小结一下,角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2、

  判断角。

  师:现在老师有一些疑问,你能帮我解决吗?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呢?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呢?

  生:我是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判断的。

  3、找出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出来吗?跟同桌说一说,你找出哪些角。

  生:黑板的四个角,窗户的角、桌子上的四个角和三角板中的角……(学生在实物投影器上指出角。)

  师:你们能找出下图的图形中的角吗?课本88页指一指(学生独自完成,再集体评讲。有的学生容易把第二个图形那些圆角看成是角,这就特意提出来说一说。)

  4、折一折。

  师:每个同学手上都有一张圆形的纸,你能折出不同的角吗?

  生:能。

  学生作品:

  5、画一画。

  师:同学们都很能干,能折出那么多类型的角,同学们都知道了什么才是角,那么同学们能画出一个角吗?

  生:能。

  师:谁能介绍一下,角是怎样画的呢?

  生:先画两条边。

  师:这样的角完整吗?

  生:还有一个顶点

  师:看谁画的比老师画的更好,更有创意!画好的拿出来让同学欣赏一下。(利用实物投影器展示学生作品)

  (二)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师:我们会画角了,现在,我要请你来创造一个角,行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我用两根小棒组成一个角。

  生:我用两根吸管组成一个角。

  生:……

  2、做一个活动角。

  (利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3、找出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有什么关系

  师:四人小组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提示:

  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张口怎样了?)

  生: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4、比一比

  师:你们能用活动角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教学过程中,取一名学生做的角跟老师做的角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师:刚才我们比角的大小时,有的角我们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怎么办呢?∠1和∠2谁大呢?

  师: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屏幕上角的变化

  生:∠1慢慢移动到∠2,最后下面的一条边跟∠2重合,顶点也何在一起,∠1的张口比∠2的大。所以∠1>∠2.

  师:所以这种比较方法就叫做重叠法。

  5、探讨: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你说一说,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4比∠3大,应为∠4的两条边比∠3的长,所以∠4>∠3。

  生:一样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面说了,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系。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重叠法来证明。

  师:现在仔细观察屏幕两个角的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虽然∠4的两条边比∠3的长,但是两个角一样大。

  师:现在再比较下面两个角,谁大?

  生:我可以用重叠法比较这两个角。∠5比∠6大。

  师:请观察屏幕。

  师:通过∠4和∠3、∠5和∠6的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角的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三、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那么你们能告诉老师,今天你学到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什么是角,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生:我学会画角,还会做活动角。

  生:我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张口有关系,但是跟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生:……

  四、思维拓展。

  师:既然同学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你能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一共有几个角呢?

  生:一共有6个角。

  师: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根据角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来数的,而且,这几条边都是同一个顶点,在两条边两条边的数。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你还能想出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吗?

  生:我是按照角的数量一个一个的数的。首先是一个一个角的来数,有3个,再来就是两个角合成一个角的就有2个,最后是三个角合在一起的有1个,加起来就一共有6个。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根据我们上课学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真棒!

  五、布置作业。

  师:找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角,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认识角

  角的组成: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角的大小:

  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跟两边的长短没关系

  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做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4.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创设*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氛围,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三角尺、小棒、纸、钉子板、橡皮筋、扇子、剪刀、五角星、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

  蓝猫: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多媒体演示:带着红领巾的蓝猫,一只手拿数学课

  本,另一只手拿一只插着吸管的杯子)

  师:蓝猫今天非常想和大家一起学*新本领:认识角。(出示课题)

  (评析: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物蓝猫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情绪,使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期盼。)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找一找

  让学生边观察自己的数学课本边找出蓝猫手中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

  指导学生用手势正确地比划出角。(首先由教师用手势演示第一个角,接着让举出数学课本,与教师一起用手势表示出第二个角,然后让一名学生演示第三个角,最后让全体学生一起书空比划出多媒体上的第四个角。)

  师:你们看,蓝猫也是一位光荣的少先队员呢。我们再来找一找红领巾的面上有没有角,好吗?

  生:有三个角。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红领巾上的角。(多媒体边演示)

  师:我们刚才在数学课本的封面上、红领巾的面上都找到了角,你们看看还有角吗?(多媒体演示吸管。请学生上台用手势表示出吸管上的角。)

  蓝猫:小朋友你们可真聪明,对,这些都是角。(多媒体演示:隐去三件物品显出三个角。)

  请学生拿出三角板。

  师: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评析: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以及手势演示初步体会角的含义,加强感性认识。同时,在抽象角的图形时,应用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实物的角变化为图形的角的过程,促使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2、摸一摸

  师:(让学生摸一摸角的顶点处)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第一个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

  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让学生分别指出第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辨一辨

  师:蓝猫的好朋友都来了,他们都画了一个角,你们看看它们画的对吗?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如果是角,要说出理由,如果不是,也要说出理由,

  (评析: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突出了角的本质特征,再通过判断所画角的正误,自然地引入画角的教学)

  4、画一画

  首先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同时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让多媒体演示蓝猫画角过程,接着让学生按蓝猫画角的方法再画一个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

  (评析: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先鼓励学生尝试画角,其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可以自己画,也可以讨论,还可以看书,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针对画角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画角的正确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形象地看到角的画法,从运动的观点来加强对角的认识。)

  5、数一数

  蓝猫:你们真棒!我想邀请大家去我家做客,好吗?(多媒体演示出蓝猫家的外景)

  师:蓝猫又遇到难题了,开门的密码忘了,门打不开,怎么办?你们愿意帮它找密码吗?(多媒体出示蓝猫家窗户、屋顶和门的边框图形)

  师:只要你们能正确找出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就能知道密码了。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

  (评析:沟通了角与多边形之间的联系,渗透联系的观点,加深对角的认识。)

  6、做一做

  师:哈哈,门打开了,咦,桌子上放了一个信封,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展示信纸内容:小朋友,你们好!刚才你们认识了角,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吸管、小棒、彩色纸等材料,请你任选一个你喜欢的材料做一个角。加油吧!)

  让学生各自选用吸管、小棒、活动角、彩色纸等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作品。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法做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做角方法,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7、玩一玩

  师:(介绍活动角)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可以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角变大了,看看角的两边**得怎样了?角变小了,角的两边**得怎样了?

  学生活动后交流,初步建立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大小有关的概念。

  8、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周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

  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介绍重叠法)再请一名学生自己上台比较大小。

  (评析:由学生自己操作活动角的模型,既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蕴含了边的**程度决定角的大小的道理,还为将来从运动(旋转)的观点理解掌握角的定义埋下伏笔,完全是一举多得!)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我们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要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多媒体演示蓝猫的墙上挂着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转动就形成了角,这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其余两个呢?怎么判别这两个角的大小呢?看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多媒体演示两种比较方法。

  三、回到生活,拓展新知

  蓝猫:今天和小朋友一起学本领可真开心啊,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大家。

  师:蓝猫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谈收获)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角》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角》教学设计师:对,我们今天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辨一辨、画一画、数一数、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来认识了角。在我们周围其实也藏着很多角,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用手势比划出来,并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小组集体找角。

  师:小朋友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周围找到了很多角,,课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书本、网络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评析:通过从生活引入学*,在学*后回到生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师:今天小朋友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请大家课后可以一起讨论研究。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并在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方千米和公顷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这为认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在知识经验、认知经验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五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同时对土地面积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不是非常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取多种不同的学*方式来增强感知能力,领会“公顷”这一概念的本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窄,见识少,体会1公顷比较困难。教学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去感知1公顷的大小,分别经历了其它面积单位知识的迁移,和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到公顷一般是用在测量土地面积上,接着让学生通过对比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猜测1公顷大约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学生生活中见的到,摸得着的具体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比如感受28个小朋友围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呢?以及通过感知多少个教室的面积和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来感受1公顷面积的实际大小,可以说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了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其次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数据,让学生感受住过的山河的壮丽,自然风光的优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毕竟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把握能力还有待加强,比如教学单位换算一环节,就引导学生在比较是把公顷化做*方米比较简便,还是把*方米化作公顷比较简便一块处理的比较生硬。教学练*环节的处理重点不够突出,可能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理会的情况,还有在对教室实际大小的估计有偏差,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加深了对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够很好的认真去研读教材,变教材为教学的原料,去组织教学,今后努力方向是认真打磨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热情高涨起来,课堂中师生交流广泛起来。

  公顷和*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1*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感受学*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新知识前,我带着学生回顾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1*方厘米是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学生手指甲大小,1*方分米是边长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两个手进行比划,类似于拍照的框架,1*方米也就是教室门的一半大小,以及区分了为什么1*方分米等于100*方厘米而不是10*方厘米,在以此类推其他几个的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而后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示课题,学*“公顷”这一新知识。

  因为课前已布置预*,所以我尽量让学生自己说:课前你们对“公顷”这一教学内容已进行了预*,通过预*,你对“公顷”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很顺利地说出1公顷的概念: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这一概念还比较抽象,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100米这一长度,使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而想象并体会出1公顷的面积大小。同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让28名学生在操场上围成一个正方形,感受大约100*方米的大小,并让学生思考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体会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告诉学生操场的长宽,算出学校的面积是8000*方米,学生每天都会去做操,每周也会有三节体育课,对于学校的操场很是熟悉,对于公顷感知更准确,还有学校的教室大概50*方米,一公顷大概需要200个教室,我们学校总面积是3。6公顷等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这样有利于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综观公顷概念的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学生要获得一个正确的数学概念,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对公顷的理解与感知。

  本节课能把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并灵活安排学*时间与空间很好的体现了学科性和综合性,以数学书本知识为基准,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活动,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让学生从多种途径中获取信息,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热情、引起学*心向、营造学*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

  2、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方千米的观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方千米。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

  4、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形成1公顷的观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本节课同学们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的乐趣。课后,我访问了一些学生,由于农村小学生视野比较窄,个别学生对公顷的大小感知还是有些模糊。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也初步有了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还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对于建立正确的表象比较困难。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表象。这节课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先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万分米、*方米常用的面积单位入手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知识的链接点引走己学生的认识冲突唤起他们学*亲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需要切入新题。

  接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识公顷”所想到的。提出问题例如有“什么是公顷”";公顷有什么用途?用到哪里”“公顷与*方米有什么关系”......最让人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出用字母怎么表示“公顷”。这都会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探索“公顷“来全面的认识它。

  在教学中,要积极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出示***广场故宫等占地面积资料形成意象再结合我们熟悉的校园和科技馆。建立1公顷大约是多大面积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构建,深入学生心目中的一个面积单位,在最后与*方米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算出二者转化的规律所在。达到熟练推理地步,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公顷"认识的一方面。


《公顷的认识》教学设计3篇(扩展7)

——认识公顷教学反思汇总10篇

  在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而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这些单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之一——公顷。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照片和文字说明介绍这些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由此让学生感知,教室的面积有50*方米左右,图中北京***、上海世博园中国馆面积比教室的占地面积大得多,显然“*方米”不合适,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还要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通过与现实中的学校、操场、教室、多功能厅的比较让学生来感知1公顷有多大。但又有些顾虑,所以在让学生感受活动形式上还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长度,让学生想象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组织28个左右的学生围成正方形感受100*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逐步加深印象。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应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学中,落实好基础性练*。如以填空形式来完成单位间的换算,强调换算方法的说明及应用。同时,在练*中注意,通过追问突出基本技能训练。如“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公顷,可追问“合多少*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是1100*方千米,又可追问“合多少公顷?”追问中还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门等区域的面积,请学生作比较。

  二、适当调整或增加练*作业的素材,增强学*材料的丰富性。

  在一些具体场景面积的判断或单位选择上,可调整或增加一些当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进行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公顷”的表象。

  三、增加学*活动的开放性。

  教学中,适度挖掘相应*题的多元价值,扩大*题的开放性,以进一步丰富感性经验。如第7题练*中,当结合1公顷、1*方千米、1*方米的关系完成了人数的估算后,可将“1*方米站的人数”换成其他事物,再来测算。如“1*方米铺方砖几块”,“1*方米摆课桌几张”等等,作为素材,再次练*,不仅强化了土地面积单位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对1公顷、1*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强调熟悉素材的应用,体现数学的价值。

  例如第8题,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排序后,可将所在省的土地面积与之比较。此外,还可提供一些更接*学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内所辖的地级市的面积等。既让学生了解了所在地区土地面积的信息,又体会了数学的意义。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来看,都比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百花齐放。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顷的面积比较大,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比较困难,所以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形式。关于*方米和公顷的互化,只有公顷的'意义是新知识,所以在这里以学生尝试为主。对于试一试关键是抓住新的知识点,其它都是学生为主,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即可。

  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作具体的描述:如学校大约是几公顷等等。这样学*面积单位之间换算才体现出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也因切实体会到是在学*“生活中的数学”而感受深刻。

  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因此,新课前复*面积的概念、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有个具体观念,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算。因此,通过实际活动,实地观察、具体推算,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观念。实际观察分三步:先观察1*方米有多大;再观察100*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个这样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顷。这样由小到大便于学生建立具体观念。

  回到教室后,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刚才在操场实际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顷=10000*方米.这样教室内外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实际观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内学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容易记住。

  《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方千米》第一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初步掌握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等面积单位,对这些面积单位概念建构的过程也初步了解,但对于公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开教学。

  1、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勾起学生的回忆,建立起知识的链接点,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学*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要,从而切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公顷。

  2、“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图片让学生观看,了解公顷,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它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我们学校占地面积大约有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在帮助学生基本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题中的一组照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他们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著名建筑,有效激发学*热情,营造了学*氛围,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4、在认识到“1公顷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后,不应该只让学生读一读1公顷的概念,还要问一问学生1公顷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吗?让学生真正理解1公顷,比如只要长方形的长与宽相乘得10000*方米,那么面积就是公顷。

  5、在感受“1公顷”的大小时教学节奏要放慢,重点的地方要慢慢讲,讲清讲透,不能走过场,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地去感受、体会,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公顷”这个概念在被学生感受、类比,迁移中不断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逐步唤醒,思维之弦被拨动,学生逐步构建和生成着自己对公顷的理解。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我执教的《认识公顷》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过见过“公顷”这一词语,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公顷的实际意义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顷是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怎样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来领悟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课堂效率是比较好的。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引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比划,结合简易多媒体复*回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做到了以旧促新,构建好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新的知识。后追问:除了这些面积单位外你还知道哪些面积单位?自然揭题示标。

  2.我觉得认识公顷,建立这样一个面积单位,学生需要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的,需要不断地累积表象认识,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而1公顷的大小要想通过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唯有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才能帮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 所以课前我先带着学生到操场感知100*方米的大小,让他们8人一组伸开手(约10米),分4组围成正方形。其它同学分别进去感知100*方米的大小;再组织孩子们手拉手去丈量校园的长和宽,估算校园的大小,分别丈量学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约多少米。最后让学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大约1公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活动的效率。再者结合简易多媒体,通过计算熟悉的'几个教室,几个100*方米的正方形,几个足球场是1公顷等活动等,进一步体会1公顷的大小。

  3.结合多媒体,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交流展示环节,我先结合简易多媒体,播放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激发了学生学*热情、引起学*兴趣、营造学*氛围。紧接着我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

  4.引领学生利用画简图实记1公顷的大小,班助学生建立1公顷的数学模型 书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课前测量目的就是让学生以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据,并结合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做具体的描述,帮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正确表象(具体的1公顷)。建立起1公顷的表象才展开1公顷和*方米之间的关系。我引领学生利用用画简图来表示1公顷概念和*方米之间的关系。(用简图抽象的1公顷)。从而达到从“书本抽象的1公顷概念----具体的体验1公顷-----抽象简图的1公顷”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公顷的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方厘米、*方分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后,要理解和认识的一个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从学*内容上看,本节课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能掌握1公顷=10000*方米这个关系,并用这个进率进行单位的换算就行,但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建立1公顷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顷这个单位。出于这样的考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两点:一、课题怎样引入,怎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认识公顷。二、1公顷的概念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断。

  生活实际是重要的学*资源。建立1公顷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和1公顷比较:如学校的面积、足球场的面积、承德各著名景点的面积等。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化1公顷的认识,建立起1公顷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学生既能体会到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又能具体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中,建立公顷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首先,对于公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较少,而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像*方厘米、*方分米、*方米一样制作教具或学具,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难建立起正确的表象。要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公顷这种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不管从操作到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将1公顷的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体验的过程。教师的描述是肤浅的,学生仅能体会到公顷好大,大的就是公顷。公顷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样的实物可以类比,都还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较具体的`面积概念,唯有通过活动来切身体验。

  张老师采取了以学生熟悉的场所范围为依托类比,在教学中结合周围学生熟悉的环境做具体的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的正确表象。张老师把自己的学校面积作了一个参照,让他们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学生通过走一走,加强学生对1公顷的实际体验。让28个学生围成面积约100*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估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顷。通过把体验和数字计算结合起来也增加了数学内涵。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再联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间,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体验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1公顷的实际观念的知识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构建所学知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