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日期:2023-02-23 00:00:00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的源泉。

  数学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实验版六上教材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引导观察:长方体中一些面是相对的,还有一些面是相邻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们怎么了?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提问:这个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是多少呢?谁能很快算出来?(指答)还有不同算法吗?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谈话:既然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能根据长、宽、高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吗?有和前面一样的面吗?右面呢?上面呢?

  5、小结。

  三、练*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在教学中多出示模型和相应的事物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教学更直观,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兔博士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5个百宝箱,每组4个小方块,4种图形的图片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在你们每组的桌上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是兔博士特意为你们准备的,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



一会我们就把百宝箱里的礼物全取出来,同学们在取得时候千万别抢,把礼物轻轻的堆在桌子的中间,把百宝箱放在地上,看看有什么礼物呀,开始。



谁来介绍一下百宝箱里都有什么?其他同学看一看你们桌上的礼物和他们的一样吗?





齐说:想







生取出箱里的东西





找一名学生说






通过兔博士和神秘的百宝箱的出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




















































一、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分一分


兔博士给我们带来这些礼物是想让同学们从这堆物体中选择样子相像的放在一起分一分,你们能做到吗?



师到各小组指导学生给物体按要求分类。



师: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师指名)










2、揭示名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把样子相像的物体都放在一起;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国王给每种样子相像的物体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像这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师出示物体)


每人从桌上拿一个长方体叫出它的名字



现在老师给这些物体脱去花外衣,我们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指名说它的名称。




师用上面的方法,揭示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


……


二、感知物体的特点


1、引导感知长方体的特点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一看,长方体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放在桌上推一推,会是怎么样?




小结: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摸一摸它的面是**的',放在桌上推一推,它会*着走。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的方法独立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


⑴哪组同学先来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点。



⑵谁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柱的特点。





⑶哪组同学发现了球的特点?












小组同学合作边商量边动手分。





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把这些礼物分成四堆。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魔方、地球仪包装盒、方塑料块……放在了一起;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茶叶筒、圆木柱、露露瓶……;把大皮球、小球、塑料球……放在了一起。


……











生说:长方体(多说)




学生拿出长方体并在小组内叫出名字。





学生说长方体的名称。













生:长方体




每生拿一个长方体观察。


班内汇报:


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六个面……



生动手摸长方体


汇报:摸上去是**的。


生推


汇报:


推着它会走……





生拿着长方体进一步感知特点。









学生活动: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正方体看上去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面,每个面也是**的,,每个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推一推*着向前进……


学生拿着正方体感知特点



生:圆柱看上去像柱子,上下一样粗;摸一摸中间是圆圆的,上下是**的,倒在桌上可以往前滚……



学生拿着圆柱进一步感知特点。





生汇报;球是圆圆的;摸上去没有**的面;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通过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实物、小组合作按照样子相像的标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这一环节,认识长方体,由教师引导,达到对学生认识物体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独立尝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产生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


















1、课间活动:引导学生看动画片。红红和聪聪为机灵狗盖房子。在动画片中,有哪几位我们认识的新朋友?


2、说一说


师:其实这些形状的物体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老师也从生活中找来了一些物体,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3、完成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页


(1)请同学们从左边的图中数一数有多少正方体、有多少长方体、多少圆柱和球,然后把数出的结果分别填在()里


⑵数一数每个图形是由多少小方块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






4、游戏:摸物体


按形状名称摸物体。老师和一个组的同学示范。然后各组照样子做。



作业:回家每个人用像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给爸爸、妈妈看。




学生汇报。







生自由发言:冰箱是长方体的、衣橱是长方体的、地球仪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




生抢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订正。




生自己完成


汇报订正:学生在幻灯下数,有的数了3块儿、有数了4块儿。


生自己拿出小方块来摆一摆再数一数。








学生游戏。








动画片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同时让学生体会我们认识的物体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的知识,为学*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探究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学生已有一定的学*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

  学*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哪些*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情况。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现代数学思想,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学*方法.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集体协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及相关课件,长方体实物模型二个(其中一个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活动框架一个.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屏幕出示下面的一组图形:

  师:说出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面上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面图形.(屏幕上显现:*面图形)

  再用课件演示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过程:用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逐一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长方体旋转一周.

  师(指着长方体问):这还是长方形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长方体.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学具,使学生感觉它的面很*.再用两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学生有什么感觉.(**的)再将它放置桌上,让学生观察.

  师:因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或图形就是立体图形.(屏幕上同时出现若干种立体图形,或在讲台上摆出各种实物图形,请同学们指出在这里哪些图形是长方体.)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二、新知探究

  1.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①面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边说边用电脑将围成的长方体图形展开(或将长方体实物模型展开.)

  生: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用手摸长方体的面.):这就是长方体的面,请你们拿起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面.

  学生摸完后问,你有什么感觉(**的)

  ②棱的认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处,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顶点的认识.

  师:再继续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处,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通过用手触摸、用眼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观察长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的顶点.)

  (2)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分两个层次探究,难点分散,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①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要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去探究.请同学们拿着长方体,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按照方位进行有序地数.

  生:长方体有6个面(板书:6个)

  问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讨论)

  通过讨论观察交流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好,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这6个面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运行重叠画面)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操作演示.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用三种颜色涂六个面),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相对的面相等)

  ②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棱的特征.

  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下面我们来研究棱的特征.棱的特征要根据它的条数和长短去探究.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而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板书:12条)

  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得出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板书: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注:没有多媒体的可用实物演示操作,用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一一拆开进行演示.(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作色)

  ③通过操作和演示探讨长方体顶点的特征.

  师:研究顶点,应从个数上来研究.

  通过课件演示或实物操作得出长方体有8个顶点.(方法同上)(板书:8个)

  ④师生共同小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现在你们讨论一下,如果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度,只要量出哪几条棱就可以为什么(启发学生只要量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那么你们知道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把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呢

  师(结合多媒体演示说明):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在立体图上分别标出长、宽、高)

  练*:教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练*后教师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反馈练*:完成教材第21页中的做一做.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P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3.小结:略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的第1、3题.

  2.补充练*:这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请你根据存在的数据,说出这个物体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并说出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

  1、做练*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长方体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方法。

  3、在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1、对“相对”的理解;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小学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把水*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拓展新知

  1、基本练*。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8个)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用具】

  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上北大是老师读书时的梦想。你能从北大校区中找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图形吗?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面积

  (*方分米)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4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初步认识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关键,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今后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

  根据教材对六年级聋生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八名学生,根据八名学生的'智力和听力情况,我将八名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三名,他们思维反应快,语言概括能力强,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b类学生四名,他们思维反映一般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用语言概括。c类学生一名,它是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学生,希望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借助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2、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3、为了培养聋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学*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由于聋生听力障碍的缘故,只有他们亲眼所见的实物直观教具才能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准备了长方体,火柴盒,木块,牙膏盒等实物。

  为了使透视关系更清晰、明确,观察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学*的专注力特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复*铺垫,促进迁移

  为了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旧促新的迁移,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面几何图形?并利用他们原有能够识别长方体的知识,出示一些立体实物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从感知上让学生区分*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开始新课的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借助实物,引出矛盾,即这些物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像牙膏盒这样的物体同学们叫做长方体?而球却不能叫做长方体呢?这就要从长方体的特征说起。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将共同来探讨,学*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三、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四、教学课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六、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第一个情景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请在小组中,用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成课本第20“练一练”第一题。

  师:接着完成课本21页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2题,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觉得还需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七、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的“基础训练”。

  优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面棱

  个数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

  86正方形6个面面积相等。12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86长方形(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可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九、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不清楚,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找不到各个面所对应的长与宽,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不会求,特别是应用题中讲到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时,学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的源泉。

  数学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方法。

  3、在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1、对“相对”的理解;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把水*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拓展新知

  1、基本练*。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的源泉。

  数学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思路:

  《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自我介绍,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兴趣。

  2、联系实际,学*新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我们*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练*应用

  通过小组讲座如何合理的给小动物分房子,小组合作帮助小蚂蚁设计寻找食物的路线等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们一起上课的除了刘老师,还有许多领导和老师,他们很想认识咱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怎样介绍能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学*新知

  1、联系班组实际分组情况,明确*惯上的分组方法。

  2、生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

  3、游戏: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据描述的位置猜测出他的好朋友是谁。

  4、填写、比较座位卡。学生在座位卡上填写好自己的位置后,与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进行比较、探讨,并从中发现规律:自己与前后的小朋友在同一组,与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个(同一排),进一步明确: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

  (三)创设情间,感受位置

  1、课件出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情况。小组讨论并汇报:你发现电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让学生在进场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领。

  3、反馈:通过验票检查学生是否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练*应用

  1、给小动物分房间。(课件出示动物园一角)

  小组讨论:把什么位置的房间分给大象比较合适?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就应给予给定。)

  2、小组合作设计出帮助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设计的路线可以有多种,只要各小级能根据小蚂蚁及食物的位置,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就应给予肯定。最后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评选出能让小蚂蚁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和什么有关系?(位置)而且我们还能够应用有关位置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说明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们有决心学好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三、教学评析

  1、联系学生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联系学生实际做自我介绍的方式,自然引出课题。其次,联系班级实际,告诉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感受位置,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

  2、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解决到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一难点,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本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给小动物分房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研究探讨,尤其是在动物分房时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间房,初步体会研究性学*形式。

  建议:

  1、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是一个难点,能否多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悟到其规律。

  2、能否结合本节课内容把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给学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

  1、做练*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第十册第27-28页,练*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能熟练地确定长方体各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3.能根据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情况,正确说出它的长、宽、高。

  4.通过认识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2.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体

  3.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课本28页)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麽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量一量每一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1.小组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觉与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①长方体上**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2)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独自完成28页书中表格。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下图是用铁丝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练*。

  (一)基础练*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完成课本31页练*五(1)——(2)题。

  拿出数学书,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二)综合练*。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与质疑。

  五、实践作业:动测一测你小卧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后再测算一下卧室各前墙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大?(保留整*方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的知识,为学*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探究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

  1、做练*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2、能会计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心态,增强数学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牙膏盒、魔方等实物,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剪好书本第123页的长方体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老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几位老朋友,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它们吗?(屏幕上显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交流后小结:这些*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呢?

  交流后小结: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盒、魔方、牙膏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实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板书课题)

  3、老师:请同学们在这些图中,找出长方体(出示课件)第几个是长方体?

  4、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许多的物体是长方体,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很多.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摸一摸(教师拿着长方体教具引导学生摸长方体的面)你摸到了什么?它的面是怎样的?

  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小结说明:长方体上**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老师:(拿出教具边指边说)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学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你有什么感觉?看着棱,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用手摸棱,有割手的感觉。棱把相邻的两个面分开了。

  3、老师:(拿出教具边说边指)三条棱相交的这一个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拿出你们的学具,摸摸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感觉?

  4、老师:通过刚才的学*,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

  (1)小组明确目标后自由讨论

  教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有些什么特征?(课件出示表格)

  (1)长方体有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个顶点。

  (2)交流汇报

  教师:谁能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汇报一下?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哪是相对的面?为了描述方便,一般称为左面、右面、上面、底面、前面和后面。(指实物回答)

  (预设)学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我用剪刀把相对的面剪下来比较;我测量了相对面的长和宽,长和宽的长度分别是相等的。(师课件演示“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谁能说说棱的特点?

  (预设)学生: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学生:可以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

  教师: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

  (3)完善表格并小结

  教师:请你把教材第19页的表格填完成。

  学生先在教材上独立完成,再课件演示。

  教师:长方体就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请你判断对错

  ①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②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③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辨析判断题,提出概念

  教师: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出发有三条棱,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概念)

  出示两个长方体(相同长方体两种不同的摆放位置),你能指着说一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不同。

  2、把长方体的棱分类。

  根据这个知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呢?(同一个顶点出发的长宽高为一组,可以分为4组)

  3、巩固练*(电脑出示:练*题1)

  (1)、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点名让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

  (2)一个长方体,长15厘米,宽9厘米,高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先让学生自己做,发现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再提示:我们在研究长方体的棱长的时侯,把长方体最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较长的4条棱分成一组,最短的4条棱分成一组,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代表这三组棱中的一条棱,现在要求这12条棱的总长度,应该怎样做?

  (3)选择题:

  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棱长总和是()

  A、20 B、40 C、60 D、80

  老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回答时,请说明你的理由.(师点名提问.)

  那么谁能根据刚才这俩位同学做的题,能总结出长方体棱长总和的公式呢?(学生总结,师点名提问)

  预设:

  生甲: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生乙: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老师:这两位同学到底总结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看老师总结的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电脑出示)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对吗?

  老师:长方体棱长总和这两个公式书上没有,是老师辅加学*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公式齐读三遍,力争记下,以后做题会用到.

  (四)小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如果给你一点,学了这节课你会联想到什么?(由一点引出的三条线段)由这三条线段你会想到什么?(三个面)继续想象:(由三个面可以想到它们相对的三个面形成一个长方体)。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1)长方体有6 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4)长方体有12条棱。(5)哪些棱长度相等?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6)长方体有8个顶点。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X4+宽X4+高X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x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9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在教学中多出示模型和相应的事物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教学更直观,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兔博士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5个百宝箱,每组4个小方块,4种图形的图片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在你们每组的桌上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是兔博士特意为你们准备的,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



一会我们就把百宝箱里的礼物全取出来,同学们在取得时候千万别抢,把礼物轻轻的堆在桌子的中间,把百宝箱放在地上,看看有什么礼物呀,开始。



谁来介绍一下百宝箱里都有什么?其他同学看一看你们桌上的礼物和他们的一样吗?





齐说:想







生取出箱里的东西





找一名学生说






通过兔博士和神秘的百宝箱的出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




















































一、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分一分


兔博士给我们带来这些礼物是想让同学们从这堆物体中选择样子相像的放在一起分一分,你们能做到吗?



师到各小组指导学生给物体按要求分类。



师: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师指名)










2、揭示名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把样子相像的物体都放在一起;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国王给每种样子相像的物体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像这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师出示物体)


每人从桌上拿一个长方体叫出它的名字



现在老师给这些物体脱去花外衣,我们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指名说它的名称。




师用上面的方法,揭示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


……


二、感知物体的特点


1、引导感知长方体的特点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一看,长方体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放在桌上推一推,会是怎么样?




小结: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摸一摸它的面是**的,放在桌上推一推,它会*着走。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的方法独立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


⑴哪组同学先来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点。



⑵谁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柱的特点。





⑶哪组同学发现了球的特点?












小组同学合作边商量边动手分。





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把这些礼物分成四堆。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魔方、地球仪包装盒、方塑料块……放在了一起;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茶叶筒、圆木柱、露露瓶……;把大皮球、小球、塑料球……放在了一起。


……











生说:长方体(多说)




学生拿出长方体并在小组内叫出名字。





学生说长方体的名称。













生:长方体




每生拿一个长方体观察。


班内汇报:


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六个面……



生动手摸长方体


汇报:摸上去是**的。


生推


汇报:


推着它会走……





生拿着长方体进一步感知特点。









学生活动: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正方体看上去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面,每个面也是**的,,每个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推一推*着向前进……


学生拿着正方体感知特点



生:圆柱看上去像柱子,上下一样粗;摸一摸中间是圆圆的,上下是**的,倒在桌上可以往前滚……



学生拿着圆柱进一步感知特点。





生汇报;球是圆圆的;摸上去没有**的面;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通过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实物、小组合作按照样子相像的标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这一环节,认识长方体,由教师引导,达到对学生认识物体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独立尝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产生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


















1、课间活动:引导学生看动画片。红红和聪聪为机灵狗盖房子。在动画片中,有哪几位我们认识的新朋友?


2、说一说


师:其实这些形状的物体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老师也从生活中找来了一些物体,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3、完成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页


(1)请同学们从左边的图中数一数有多少正方体、有多少长方体、多少圆柱和球,然后把数出的结果分别填在()里


⑵数一数每个图形是由多少小方块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






4、游戏:摸物体


按形状名称摸物体。老师和一个组的同学示范。然后各组照样子做。



作业:回家每个人用像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给爸爸、妈妈看。




学生汇报。







生自由发言:冰箱是长方体的、衣橱是长方体的、地球仪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




生抢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订正。




生自己完成


汇报订正:学生在幻灯下数,有的数了3块儿、有数了4块儿。


生自己拿出小方块来摆一摆再数一数。








学生游戏。








动画片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同时让学生体会我们认识的物体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的源泉。

  数学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长方体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方法。

  3、在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1、对“相对”的理解;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小学数学教案《长方体的认识》。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把水*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拓展新知

  1、基本练*。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

  (6个)面┤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

  (8个)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3

  一、教学思路:

  《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自我介绍,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兴趣。

  2、联系实际,学*新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我们*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练*应用

  通过小组讲座如何合理的给小动物分房子,小组合作帮助小蚂蚁设计寻找食物的路线等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们一起上课的除了刘老师,还有许多领导和老师,他们很想认识咱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怎样介绍能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学*新知

  1、联系班组实际分组情况,明确*惯上的分组方法。

  2、生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

  3、游戏: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据描述的位置猜测出他的.好朋友是谁。

  4、填写、比较座位卡。学生在座位卡上填写好自己的位置后,与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进行比较、探讨,并从中发现规律:自己与前后的小朋友在同一组,与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个(同一排),进一步明确: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

  (三)创设情间,感受位置

  1、课件出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情况。小组讨论并汇报:你发现电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让学生在进场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领。

  3、反馈:通过验票检查学生是否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练*应用

  1、给小动物分房间。(课件出示动物园一角)

  小组讨论:把什么位置的房间分给大象比较合适?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就应给予给定。)

  2、小组合作设计出帮助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设计的路线可以有多种,只要各小级能根据小蚂蚁及食物的位置,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就应给予肯定。最后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评选出能让小蚂蚁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和什么有关系?(位置)而且我们还能够应用有关位置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说明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们有决心学好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三、教学评析

  1、联系学生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兴趣。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联系学生实际做自我介绍的方式,自然引出课题。其次,联系班级实际,告诉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感受位置,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

  2、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解决到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一难点,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本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给小动物分房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研究探讨,尤其是在动物分房时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间房,初步体会研究性学*形式。

  建议:

  1、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是一个难点,能否多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悟到其规律。

  2、能否结合本节课内容把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给学生。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 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面

  棱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

  1、练*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用品?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三第2题的练*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方法。

  3、在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石头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

  观察后回答: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它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宽,高。

  (4)请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二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四、巩固练*.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展开图,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度量的结果,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

  3、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注意搞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模型,量一量长、宽、高,然后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2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的空间概念比较差,在教学中多出示模型和相应的事物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使教学更直观,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分。

  教学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兔博士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5个百宝箱,每组4个小方块,4种图形的图片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在你们每组的桌上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礼物,这是兔博士特意为你们准备的,你们想知道里面都有什么吗?



一会我们就把百宝箱里的礼物全取出来,同学们在取得时候千万别抢,把礼物轻轻的堆在桌子的中间,把百宝箱放在地上,看看有什么礼物呀,开始。



谁来介绍一下百宝箱里都有什么?其他同学看一看你们桌上的礼物和他们的一样吗?





齐说:想







生取出箱里的东西





找一名学生说






通过兔博士和神秘的百宝箱的出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认识物体的兴趣。




















































一、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1、分一分


兔博士给我们带来这些礼物是想让同学们从这堆物体中选择样子相像的放在一起分一分,你们能做到吗?



师到各小组指导学生给物体按要求分类。



师:哪组同学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么分的?(师指名)










2、揭示名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把样子相像的物体都放在一起;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数学王国里,国王给每种样子相像的物体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像这样的物体叫长方体(师出示物体)


每人从桌上拿一个长方体叫出它的名字



现在老师给这些物体脱去花外衣,我们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指名说它的.名称。




师用上面的方法,揭示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


……


二、感知物体的特点


1、引导感知长方体的特点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一看,长方体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




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放在桌上推一推,会是怎么样?




小结:长方体看上去是长长、方方的,摸一摸它的面是**的,放在桌上推一推,它会*着走。







2、感知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的方法独立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


⑴哪组同学先来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特点?或者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正方体的特点。



⑵谁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柱的特点。





⑶哪组同学发现了球的特点?












小组同学合作边商量边动手分。





各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把这些礼物分成四堆。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魔方、地球仪包装盒、方塑料块……放在了一起;我们把药盒、牙膏盒、长木块、……放在了一起;把茶叶筒、圆木柱、露露瓶……;把大皮球、小球、塑料球……放在了一起。


……











生说:长方体(多说)




学生拿出长方体并在小组内叫出名字。





学生说长方体的名称。













生:长方体




每生拿一个长方体观察。


班内汇报:


长方体是长长的,方方的,有六个面……



生动手摸长方体


汇报:摸上去是**的。


生推


汇报:


推着它会走……





生拿着长方体进一步感知特点。









学生活动:感知正方体、球和圆柱这三种形状的物体的特征,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正方体看上去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面,每个面也是**的,,每个面大小一样,放在桌子上推一推*着向前进……


学生拿着正方体感知特点



生:圆柱看上去像柱子,上下一样粗;摸一摸中间是圆圆的,上下是**的,倒在桌上可以往前滚……



学生拿着圆柱进一步感知特点。





生汇报;球是圆圆的;摸上去没有**的面;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通过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实物、小组合作按照样子相像的标准分类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这一环节,认识长方体,由教师引导,达到对学生认识物体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独立尝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产生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名称与形状相对应的表象。


















1、课间活动:引导学生看动画片。红红和聪聪为机灵狗盖房子。在动画片中,有哪几位我们认识的新朋友?


2、说一说


师:其实这些形状的物体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



老师也从生活中找来了一些物体,你们能说出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吗?(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3、完成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30页


(1)请同学们从左边的图中数一数有多少正方体、有多少长方体、多少圆柱和球,然后把数出的结果分别填在()里


⑵数一数每个图形是由多少小方块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摆一摆。






4、游戏:摸物体


按形状名称摸物体。老师和一个组的同学示范。然后各组照样子做。



作业:回家每个人用像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给爸爸、妈妈看。




学生汇报。







生自由发言:冰箱是长方体的、衣橱是长方体的、地球仪的包装盒是正方体的、……




生抢答。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订正。




生自己完成


汇报订正:学生在幻灯下数,有的数了3块儿、有数了4块儿。


生自己拿出小方块来摆一摆再数一数。








学生游戏。








动画片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休息,同时让学生体会我们认识的物体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儿中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3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己动手研究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

  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

  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

  活动二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三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课堂练*

  课本中的试一试的内容。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课后作业: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自主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长方体。

  师:(出示一张纸)看,这是一张纸。如果不考虑它的厚度,它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对,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将大小一样的纸重叠在一起,变成一本书,现在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师: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粉笔盒,茶叶盒,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还有一个物体是什么形状?(正方体)。今天我们先来学*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第21页上面的内容。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谁来指给大家看一看?

  拿着你手中的长方体同桌之间指一指它的面、棱和顶点。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特征来认识长方体。一起读一读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把小组探究的结论写在这张纸上。

  小组合作,老师巡视

  (1)面的特征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面的特征。

  让一个小组汇报,另外的小组补充。有序的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先数右面一个面,中间四个和左面一个。也可以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这样去数。重点让学生按照第二种方法有序的数一遍。

  长方体的六个面一般情况下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2)棱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棱。(教给学生有序的数出12条棱)。在数棱的条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将长方体不停的转动要及时纠正。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来数,也可以按照相等的`棱为一组去数。

  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4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的特征

  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我们把长方体的特征用表格的形式将它梳理出来。对照一下,哪个特征是你们小组自己探究出来的,哪个是同学们共同探究出来的。

  上课的教室,找出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一定要有序的观察。

  (4)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把这个长方体放在你桌子上,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另外的三个面哪里去了?(被相对的面挡住了)相对的面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所以我们画长方体直观图的时候,通常把能看到的三个面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三个面我们用虚线表示。一定要记住,还有三个面我们看不到。

  (5)认识长、宽和高。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如果擦去长方体的一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师:如果再擦去几条棱(三条虚线),你还能想象出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吗?

  师:我们至少要剩下几条棱你还能想象出来原来的样子?这几条棱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学生自己说一说)

  像这样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它们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有的名称。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情况下,水*方向的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的叫做高。这样放,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换一种放法,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放置的方法不同,它的长、宽、高是可以互换的。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指一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练*

  1、自主练*一课本23页第一题。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他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3厘米?

  2、自主练*课本23页第二题。

  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根据下图想象出一个长方体,运用所给的数据回答。

  8厘米

  10厘米

  6厘米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这个长方体的上面的面积是多少?

  小游戏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根据所给数据,想想它是什么。如果你答对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个物体。回答错误则不出现。

  1、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电脑出示公共汽车)

  2、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电脑出示数学书)

  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一张纸。)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这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现在想一想今天我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长方体

  面棱顶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我们先来学*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在开始上课之前,你可以在身边找一找有没有这样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品,当然,如果有能拿在手上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儿就更好了。

  说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啊,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看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形状的物品。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啦。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也曾与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书中相遇,,那今天我们再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哪儿入手呢?有个成语啊,叫名正言顺,我们就先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开始吧。

  (二)新授

  师:请你拿出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跟随老师一起来认一认吧。

  师:这是面,这是棱,这是顶点?你都找到吗?

  师: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呢?让我们用上面、棱、顶点,这样的词语来说一说吧。

  师: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生:(A.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B.长方体有12条棱,有八个顶点)。

  师:这两位同学呀,数出了长方体、正方体面、顶点、棱的数量,他们数的对吗?我们一起跟随视频中的同学数一数吧。

  生1: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有三组相对的面,一共是六个面。

  师:这位同学呀,他数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的面,那正方体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数,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

  师:那长方体棱的数量呢?

  生2:我把棱分成三组。首先,我们来数最长的一组。1、2、3、4。一共有四条。然后我们来数与我垂直的一组。1、2、3、4。也有四条。最后我们来数竖着的一组。一、二、三、四。还是四条,那么一共有12条棱。

  师:这位同学是把长方体的棱分成了三组来数的。我们在数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了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数棱的时候还可以像这样分成四组来数,看出老师是怎么分的吗?把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看作一组,三加三,再加三,再加三。四个三一共是12条棱。

  师:那顶点的数量呢?

  生:一共有八个顶点,上面有四个顶点。下面有四个顶点。

  师:这位同学呀,他把顶点看做了上面四个,下面四个,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它看作左面四个,右面四个,或者前面四个,后面四个。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的顶点。前面有四个,后面也有四个,也是八个顶点。

  师:刚才呀,同学们数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那我们现在把这些数量记录在表格里吧。表格儿是帮助我们记录和整理数据的好帮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还想了解哪些内容呢?我们听听同学们怎么讲。

  生1: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什么用呢?

  生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区别呢?

  生3:正方体好像也是一种长方体,但是它比较特殊,那他都特殊在哪里呢?

  生4:为什么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呢?

  生5: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发言中啊,关注了形与体之间的关系,还关注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从面的形状、大小关系以及棱的长度关系,这些方面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作进一步的研究吧。你有什么想法吗?让我们看看视频中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去探索和研究的。

  生1:我用尺子量啦,这个长方体中12条棱的长度,其中这四条棱,长度是22厘米。这四条棱,长度是14.5厘米。而这四条棱,长度是7.5厘米。我发现在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相同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发现长方体中相对的四条棱长度一样。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2:我把这个正方体魔方的一个面躺在那张纸上,是个正方形。我再把其他面也放在上面。我发现正方体每一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 :这位同学把正方体的魔方的面画在纸上,她发现每一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那同样也就说明了每个面每条棱都是一样长的。

  生 :现在我把这个长方体的上面剪下来,放在它的相对面上,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上下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我又剪下了左面和后面,分别与右面和前面进行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拆、剪、重合的方法,说明了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那不拆不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吗?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同学。

  生:我分别记录了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和宽的长度,而且相对的面都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呀,他通过测量六个面的长和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要是不拆、不剪、不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吗?我们听听下面这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是推导出来的,在我的长方体中,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因为长方形的两个长是相等的,所以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棱是相同的,这两条是相同的,所以这四条棱是一组相同的棱。我们用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出第二组、第三组相同的棱。我们现在要证明这个长方体的两个相对的面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不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我发现他的长正好是同一种相同的棱宽,也正好是同一组相同的棱,所以这两个相对的长方形是一模一样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呀,他利用长方形边的特点推导出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大小和形状是完全一样的。刚才同学们呀,利用测量、誊画、拆剪、重合以及推理的方法,得出了这样的一些结论,我们把它写在表格中吧。

  (板书)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都相同,12条棱长度都相等。

  师:对同学们得出来的这些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听听这位同学怎么说的。

  生:长方体中会不会有正方形呢?可能有几个面是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有的长方体上面有正方形吗?会有几个呢?请你想一想。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讨论的。

  生A:一定不可能有1、3、5个正方形,因为相对的面是相同的,正方形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生B:可以是两个,像这个牙膏盒或者这个海绵坐垫儿。

  生C:那四个呢?

  生D:如果四个面是正方形,那剩下的两个面也一定是正方形,那就是六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正方体啦。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你是不是和刘老师一样更加清楚了长方体上可以有正方形的面,可能有两个正方形的面,那有的同学呀,还对这样的长方体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什么。

  生E:老师,我发现,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它有八条棱,都是相等的。而且,除了上下两个正方形的底面,其他四个长方形的侧面也是完全一样的。

  师:嗯,嗯。那根据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和观察,我们再次把表格完善一下,在长方体中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在长方体中最多有八条棱,长度相等。那现在同学们我们发现。长方体当中所有的特点,正方体都是具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了解了这么多,那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我们该如何来描述呢?请你想一想。

  生:我可以说一说这个长方体有多长,有多宽,有多高。

  师:嗯,多长、多宽、多高都与长度相关。在点、顶点、面和棱这三个要素当中,棱是可以用长度来测量的。那如果有一条棱缺*啦,你还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还能知道吗?那要是再少一条棱呢?还知道吗?再少一条,还能知道吗?那少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少啦。

  生:一般长方体有三组不同长度的棱,每组有四条,只要三组中能各剩下一条棱,我就能描述出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师:三组中各剩一条。那要剩下这样的三条棱,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能,

  师:那剩下这样的三条棱,

  生:也可以。

  师:也可以这样的吗?

  生:还行,

  师:那这样的也是可以吗?

  生:当然可以,

  师;我们就称这样的三条棱为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情况下呀,我们选择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作为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进行标记。那对于正方体呢?它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条棱的长度就知道这个正方体的大小了。

  (三)小结

  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了,一起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要素的名称,知道了他们的特点,也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课后你可以继续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框架,做一做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儿,相信会对你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很好的帮助哟。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 6

  棱 12 12

  顶点 8 8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 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面

  棱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

  1、练*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用品?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三第2题的练*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三、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四、教学课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六、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第一个情景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请在小组中,用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成课本第20“练一练”第一题。

  师:接着完成课本21页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2题,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觉得还需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七、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的“基础训练”。

  优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

  八、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面棱

  个数个数形状大小关系条数长度关系

  86正方形6个面面积相等。12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86长方形(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可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九、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不清楚,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找不到各个面所对应的长与宽,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不会求,特别是应用题中讲到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时,学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

  1、做练*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3

  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数学第十册第27-28页,练*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形体特征。

  2.能熟练地确定长方体各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3.能根据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情况,正确说出它的长、宽、高。

  4.通过认识长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及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长方体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比较分类,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2.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体

  3.学们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4.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课本28页)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麽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量一量每一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1.小组合作: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交流自己的感觉与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智力准备,学生拿长方体跟随教师初步感知。

  ①长方体上**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面。

  ②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的棱。

  ③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长方体的顶点。

  (2)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宫和学*用具,探究讨论面、棱、顶点的知识,独自完成28页书中表格。

  (3)老师巡回指导。指导要点如下:

  ①数面、棱、顶点时,如何数比较科学。

  ②采用多种学*方法。(如测量、计算、比较及用身体某个部分去接触面、棱、顶点等)

  (4)各小组根据所填表格汇报自己的发现。

  (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下图是用铁丝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1)它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1)学生根据小组内的长方体框架,分小组观察、测量并讨论:长方体的棱有什特点?

  (2)师生共同归纳:

  ①按棱的长度可分为3组,每组内4条棱互相*行且长度相等。

  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3条,长度不一定相等。

  ③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长方体的形状、大小是由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练*。

  (一)基础练*

  1.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拿出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完成课本31页练*五(1)——(2)题。

  拿出数学书,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二)综合练*。

  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2)一个长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3)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都相同。

  (4)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与质疑。

  五、实践作业:动测一测你小卧室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保留整分米)?然后再测算一下卧室各前墙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大?(保留整*方米)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15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初步认识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关键,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今后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

  根据教材对六年级聋生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八名学生,根据八名学生的智力和听力情况,我将八名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三名,他们思维反应快,语言概括能力强,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b类学生四名,他们思维反映一般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用语言概括。c类学生一名,它是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学生,希望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借助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2、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3、为了培养聋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学*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由于聋生听力障碍的缘故,只有他们亲眼所见的`实物直观教具才能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准备了长方体,火柴盒,木块,牙膏盒等实物。

  为了使透视关系更清晰、明确,观察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学*的专注力特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复*铺垫,促进迁移

  为了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旧促新的迁移,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面几何图形?并利用他们原有能够识别长方体的知识,出示一些立体实物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从感知上让学生区分*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开始新课的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借助实物,引出矛盾,即这些物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像牙膏盒这样的物体同学们叫做长方体?而球却不能叫做长方体呢?这就要从长方体的特征说起。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将共同来探讨,学*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了*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学会学*。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棱长的计算与应用不大会;学生对有些特殊的图形不会说。如长方体有一种可以是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今天,我按照数学组的分工,带着自己的观察提纲和观察量表对陈慧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现结合观察提纲展开自己的分析和诊断,力求通过现场的研讨为学生空间表象的构建提供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这一次教研活动中,由于是四年级的学生来上五年级的内容,众观整节课下来,教师问了*50个问题,来上课的只有23名学生,理想状态是每人*均两个问题,可统计结果是:整节课结束,还有十位学生一次没回答过问题,有四位同学曾回答过三次以上。这节数学课上设计问题的很精彩,看起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应该称得上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但在有效的思维交流中,很遗憾,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与问题接触,与问题零距离。如何“让思维交流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催化剂”?我的思考如下: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不应成为好学生的独角戏,要针对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积极性,不给”漏网之鱼”钻空子。提问要扩大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与问题零距离,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每节课中我们都应该关注“提问率百分百”,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课的内容,巧妙的做到学生与问题的零距离。其实,*时的课堂教学中,在练*与总结环节,我们也不妨说一句“这个问题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师:现在老师要来挑战一下你们的想象力!我拆掉一条棱,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再拆掉一条能吗?

  生1:能。

  生2:能。

  师:我要拆掉多少条也就是至少还剩几条棱,保证能知道长方体的大小?

  生1:8根。

  生2:3根。

  生3:4根。

  师:请你来拆!(生边比划)

  师:再拆掉一条呢?看来至少要剩下这样的3条棱。这3条棱长度都相等吗?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它们是互相垂直的。

  师:(出示模型)你能找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竖起来)它的长、宽、高呢?

  你能找到图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吗?我们一般把底面的这条棱叫做长,这条叫做宽,这一条叫做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有几条这样的长,有几条这样的宽,有几条这样的高?

  生:……

  课中第三次引导学生想象,全班进行交流:长方体框架最多拿走几根小棒及至少留下几根还能知道它外形的大小。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欠缺,答案是五花八门,有2根的3根的4根的5根的6根……老师在此基础上来一一验证,再次印证学生想象正确与否。最学生由猜测---想象----老师验证----到学生明白其中奥秘,让学生亲历想象验证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构建空间表象。这一环节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宽高,并为后续学*奠定基础,但更深层的作用还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的全过程,思维特别活跃,在整个学*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了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零距离的问题情景能使一个问题甚至一堂课锦上添花。

  一、新授内容参与度高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很多次,很多同学有给大家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把自己的观点结合长方体的物体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真是一种科学的学*态度。这节课也有不少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受到了同学们给予的掌声。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比较明确,合作比较快,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小组成员也配合的很默契,一人说小组的发现,一人进行演示和讲解。其他小组也听讲很认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还进行了及时的补充。

  二、巩固应用积极性高

  在做巩固练*的时候,所有同学抢着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都听讲很认真,随时准备着,如果同学回答错的话,自己好有机会抢到回答的机会。

  三、抽象能力提高的快

  没有想到大家的抽象能力提升的那么快,对于面的特征掌握的很好。每个面的长和宽能很快的说出来,会利用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来解决问题。还有针对比较抽象的12条棱掌握的也相当好,对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应用的也很好。算12条棱的总长度还能想起来两种办法。还有最后一个思考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知道棱长之和,还有长和宽,下课后还几个同学围着我就开始讲了起来,兴趣很浓。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高兴,老师讲的很轻松,可是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些小问题自己还有待于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观察发现长方体和我正方体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都踊跃的发言,有许多同学一次就说出好几种物体,可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台。

  本课我两次用到小组合作学*,第一次是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具(牙膏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合作完成汇报表,学生在合作时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合作完成了表格中的很多项,但对于长方体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度关系,学生在总结填写时话语不够简练,我在巡视时及时予以指导,学生很快地就用简练的话语概括出了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次是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体特征的经验,学生掌握了探究方法,利用迁移思想,学生的`第二次小组合作很轻松,真切地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认识更深刻。

  三、运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和透视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长方体只能看到三个面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练*时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直白,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在今后教学中,我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要重视练*题的设计。在设计时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练*形式,创设能切实激发学练*兴趣的练*情境。

  2、练*时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练*时要活而有序,关注到全体学生。

  3、练*中要及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各种想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

  (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

  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的知识,为学*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探究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一、设计理念

  数学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兴趣,提高学*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转自数学 吧 )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设计理念

  数学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兴趣,提高学*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转自数学 吧 )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菁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①教师准备:实物,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框架、投影仪。②学生准备:收集一些长方体开头的小纸盒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 复*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你能将这些学过的图形分类吗?(*面立体)

  3、揭示课题:长方体也好、正方体也好都是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实践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教学过程

  备 注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投影显示)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想一想: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投影显示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三、课堂实践

  1.量一量教科书的长、宽、高。

  2.练*的第2题。

  3.练*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今天学*的内容。

  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六、课外延伸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欢的图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去,摸、碰,说长方体、正方体各个部分特征,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遗憾这个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好。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学*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体。)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

  (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2、提问个别小朋友他挑了什么,是什么体?

  3、请幼儿将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放入两筐子。

  四、寻找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1、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

  2、观看放映幻灯片。

  五、延伸活动(教师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它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请小朋友回去后可以为它也去穿穿衣服,你也会发现一个秘密。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面图上的立体图形,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在教案设计中,安排实物观察、动画图像的生动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图上虚实线画法的理解,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看立体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1.在合作中发现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学*的乐趣。

  2.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过程、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发现长、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关系,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面图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 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面 棱 顶点 正方体 数量 形状 大小 数量 长度 数量 位置 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 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面积是(),它和( )面的.面积相等。

  (3)( )面的面积是15*方分米。

  (4)要做一个这样的长方体框架至少要( )分米铁丝。

  3.讨论。

  出示一叠纸。

  (1)先拿去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2)再拿走一部分,剩下的纸是什么形状?

  (3)剩下一张纸,是什么形状?

  (4)为什么上课前我们说一张纸是长方形,而现在说一张纸是长方体?(以前我们不研究纸的厚度)

  七、游戏

  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评析:本课的知识点多,纯属概念性的,巩固练*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者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

  教学本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同时准备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带来。再让学生把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如有的拿烟盒、有的拿牙膏盒、有的拿菊花盒等,同桌共同探讨,看它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让学生自己板书。再拿出你的正方体观察一下,正方体的情况是怎样的?让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一种什么关系?还让学生探讨长、宽、高的含义。联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有那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先说长方体,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笔盒、音响、还有肥皂、书、黑板等;正方体有魔方、积木等。最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所以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上来,感到自己是学*的主人,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例1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学*活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教具、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操作,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出示画面:有一些长方体的实物和正方体的实物。(如电冰箱、饼干盒、魔方等)

  谈话:同学们,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学生回答,并举例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长方体模型,谈话: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看一看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汇报、演示观察结果,并说一说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能同时看到的是哪几个面,看不到的是哪几个面。

  提问:那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说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谈话: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标出面)

  谈话: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学生看书,理解棱和顶点的含义。

  指名说一说什么叫做棱,什么叫做顶点?

  (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演示)在直观图中闪烁棱和顶点,指名说一说(指一指)这条棱是由哪些面相交得到的,这个顶点是由哪些棱相交得到的?

  提问:直观图是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说明: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而虚线则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

  提问: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自己数一数。

  指名演示数一数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个数。集体交流数法。(适当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体会到面可以一对一对地数,棱可以一组一组地数,顶点可以4个4个或2个2个地数。)

  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长方体,说一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谈话:同学们观察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学生分组活动,利用长方体模型进行操作活动,并在小组中交流。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学生1: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的2个面完全相同。

  学生3: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可以让学生演示操作,证明得到的结论。

  谈话: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学生或教师说出(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指的哪两个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是指的哪四条棱。

  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提问:这是长方体吗?这个长方体和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长方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个长方体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4个面是长方形的。前面观察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有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6个面中,会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演示闪动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提问: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你知道这三条棱分别叫做什么?(长、宽、高)

  说明: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中,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比较等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并通过交流,对有关发现加以适当的整理和概括。]

  2、练一练

  说明操作要求:同座两人一组,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

  学生操作活动,互相说一说。

  二、探索与发现,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出示正方体的直观图。

  谈话:我们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想一想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正方体的面和棱有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小组中交流。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

  学生1: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学生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学生3: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演示操作,验证得到的结论。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出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填一填,再在小组中交流。

  名称

  长方体

  正方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结果。

  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2、练一练

  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学生在小组中操作,在班级中汇报测量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巩固与拓展,感受变化,加深理解

  1、练*三第1题

  学生独立看题,和同座同学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集体交流。

  提问:这三个长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发现第2个和第3个长方体的长比宽要短,第三个长方体的长和高一样长,说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练*三第2题

  第2题中的4个问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图中标注出数据,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想法。说明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的长度是多少。

  (第4个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提问:还有哪些面和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几个面完全相同?)

  3、练*三第3题

  出示图。

  提问:观察这两个直观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看图,并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

  学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和5厘米。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

  谈话:继续观察,它们的面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前后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余的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正方体的6个面完全相同。

  4、练*三第4题

  说明题意,并指名说一说摆成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学生独立标出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在小组中指一指,说一说。

  指名在班级中说一说各个几何体的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和长度。

  5、练*三第5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做一做,做好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想法,集体交流做法。

  提问:怎样算长方体的底面的面积?正方体呢?

  (学生可以发现,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长乘宽,正方体的底面面积就是棱长乘棱长。)

  [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学生在低年级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直观图;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

  [教学准备]每生带一个长方体实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物体(课件呈现),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说明:通过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长方体的直观经验,通过交流不断积累长方体表象。]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物体,理解直观图。

  (1)师激疑: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

  汇报交流,达成共识: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最多只能同时看到3个面。

  相机呈现长方体直观图(动画演示:先画出能够看到的面,再勾出不能看到的面)。

  (2)认识面、棱、顶点。

  观察直观图,说说从一个角度看到了哪些面?哪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直观图,师向学生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课件同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结合直观图中棱和顶点,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或棱)在此相交得到的?

  在小组里互相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物体的面、棱和顶点。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图,认识它的面、棱和顶点,这样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2.探究长方体特征。

  (1) 分小组研究长方体特征,填写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长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面

  棱

  顶点

  研究小组:

  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课件出示研究提纲)

  ①长方体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

  ②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师提问:

  ①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是如何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②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你们又是如何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

  ③顶点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交流方法,同时配课件演示。

  引导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也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宽、高

  师: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通常把水*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完成练一练和练*三第1题。

  [说明:学生是学*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交流反馈时老师又一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如何发现的,目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方法。]

  3.探究正方体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渐渐变成正方体,认真观察,发现了什么?

  (师述: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由于长、宽、高都相等所以称棱长)

  根据刚才研究的方法,请你们小组讨论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填写正方体的认识研究报告单。

  展示成果,交流方法。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说明:让学生把学*长方体的特征的学*方法迁移到学*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他们又对又快地达到学*目标。]

  4.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整理成表格。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三第3题。

  独立完成每小题,再交流反馈。

  [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各自的特征,所以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来总结和概括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整理成表格,使学生明确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渗透子集思想。表格的设计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给人铭刻记忆,融会贯通。]

  三、巩固运用 拓展创新

  1.练*三第2题。

  借助直观图,根据图中标注的数据先同桌有条理地指一指、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说说相关面之间的关系再独立把有关面的形状和长、宽有条理地写下来。

  2.练*三第4题。

  (1)先判断课本中摆出的几个图形中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同桌互相指一指每个图形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每个学生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摆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棱长)。

  3.练*三第5题。

  [说明:练*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梳理知识 反思总结

  你认为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总说明]

  1.现代学*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在本节课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是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2.把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方法(观察、数、发现的方法)、数学思想(子集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

  老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面图形区别呢?

  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看见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

  五、课后作业 .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的*面图形的,比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即与之前学*过的*面图形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切的联系在于研究方法、研究的切入点有相同的地方。本质的区别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始。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面图形中很多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比如研究*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研究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都发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继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五花八门,比如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精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着急否定学生,因为学生已经从以往的*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肯定。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后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当然理想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天我们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到底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回答或许不是那么精确,比如,*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如*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了立体图形的思考。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如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帮助学生梳理,研究*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行研究。同样的道理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研究点来进行探讨,比如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当然,这些名称的认识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也可以作为老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巩固各部分的名称。

  在掌握了各部分名称后,我们可以先研究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当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本节课我采用先研究长方体再将研究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当然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来数。研究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第二,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并完成研究表格。

  小讨论结束,学生在进行汇报交流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形状、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当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中会进行特殊的论述)

  在去研究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仿刚才研究面的过程:比如,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所有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后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按照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按照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行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励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予以肯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行变化的。

  在研究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刚才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去研究正方体。完成研究表格,并对比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相同。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

  最后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面图形中,我们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殊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基本结束,根据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

  最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考。

  八、板书设计

  略

  【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学*“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

  (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也就是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其他顶点也一样。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如果忽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

  同学情况分析和教学设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同学在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学*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教学中重点是让同学亲自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空间观念。为后面学*外表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的设想是通过同学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亲手玩弄实物或图形,运用电脑课件来重点展示图形的面、棱、顶点的特点,使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些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反馈练*,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同**用观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同学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玩弄实物协助同学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学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每组至少8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方:(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同学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同学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沛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实际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实际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兴趣、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方法,转变学*方式,激活学*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面上,所有叫做*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长方体的有关知识。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掌握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长方体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积累空间观念,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的实际操作中,掌握几何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并将一个长方体纸盒,摆放不同位置,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还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讨论中,因此,这些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人云亦云。

  2、教师说的过多,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进行内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墨水瓶盒、牙膏盒、皮球、六棱柱盒等物体中找出长方体,揭示长方体有其自身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探究新知时,首先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然后进行小组自主学*,总结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最后再认识长、宽、高。整节课学生在看、摸、数、量的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索,探究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但在认识面、棱、顶点的特征之后,才又以一个环节教学长、宽、高,使教学过程有些重复,如将这一环节放在认识棱可以分成三组的特点之后,则可以过渡自然,可能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还有几位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了活力,如在以一个顶点为例说明长、宽、高后,生1:那么上面那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怎么确定长、宽、高?生2:底面是正方形,怎么确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讨论,互动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鼓励质疑是我今后教学中应当给予更加重视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上课初,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建筑物,因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实物,其中不少形体是长方体的。本课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形体是长方体的实物,通过活动感受认识长方体。

  二、以模型为依托,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时,学生随着老师的指点,仔细观察模型,先感受一下面、棱和顶点。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进行探究,用手数面、棱、顶点,观察什么是相对的面,什么是相对的棱,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等等。这些分析如果没有模型作依托,是很难完成的。在观察和计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时,必须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观察和讨论前、后的面、左、右的`面,上、下的面,面积分别相等;还有四条水*的棱,四条竖直的棱,四条侧面方向的棱也分别相等,即相对的棱相等。最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从而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

  通过制作,一方面是把经过分析的诸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从而引申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正方体的棱长。另一面又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时间紧,前面用时太长,后面太紧促,到知识闯关的时候学生都分心了,主要快下课了,我也没有维持课堂听讲秩序,在练*的时候效果不太好,没能检验出谁是真的会,谁还不太会,有好几道题都是让学生一起回答的。

  如何使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我也不例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想让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性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 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基础上的,其中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 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形式,自己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在课后小结时 再一次让学生总结研究图形的这些方法,让每个孩子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让课堂上每一分钟鲜活起来。

  ① 长方体的长、宽、高作为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对五年级的孩子是否有更深刻的意义。我这节课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想像至少保留哪几条棱才能想像出原长方 体的形状大小,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的组织引导下,观察、操作、想像各种感官协调作用,长、宽、高依然不再是一个名称了,而是决定长方体形状的重要要素,这时 再讲授长、宽、高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分析能力及空间观念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②精心设计练*,开发练*的最大效能。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所以练*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的作用。

  3、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凡事要有依有据,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发现了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帮助学生积累研究图形问题的方法。在老师引导 下,边观察,边操作,边想像,让学生体会长、宽、高绝对不仅仅是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而是对长方体起着决定作用的重要要素。因新授部分内容很多,故精减* 题,把全课重点难点浓缩于一题中,以点带面。在课后小结中,注重学生对学法的总结,让学生清楚可以利用观察、数数、测量、比较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图形。

  4、不足之处。

  ①一开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有的学生说电视、铅笔盒等不大规范的长方体,认识还停留在每一学段的水*上,老师没能及时纠正。应在学*完长方体特点之后,回到刚才提到的例子中,验证它们是长方体吗?从而再一次加深对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②长方体、正方体特点是通过学生汇报交流中完成的,知识呈现较为零散,应在特点全部呈现后,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点进行一次整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学*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操作、演示、测量,使学生获得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学生学会学*。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注重多媒体教学。,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寻找“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点。课堂上,侧重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去探索,教师寻视指导,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汇报交流时,将学生的记录表格投影到大屏幕上,便于所有学生都能注视到,便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效果显示,本方法是可取的。

  但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对棱长的计算与应用不大会;学生对有些特殊的图形不会说。如长方体有一种可以是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是长方形。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促进学生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式

  本节课有效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教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几何初步认识知识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小学生学*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拼组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摆放不同位置,从而使学生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由于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丰富感知,积累了空间观念,形成概念。

  二、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我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知道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然后用和乘4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三、重视想象,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发展空间观念。如让学生根据图形想象长、宽、高的长度分别发生变化后,会引起长方体的形状怎样改变,既使学生认识到长、宽、高和长方体大小的关系,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通过学*长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观念,是进一步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成功之处: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通过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品进行观察并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交于一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由此延伸拓展到长方体的长、宽和高的长度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当长方体的长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呢?哪些变了,哪些不变?同样宽的变化会引起哪些面的变化,哪些面不变?同样高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由于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时间用时比较多,导致后面的练*量不足,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例2的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的框架,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来操作,导致学生对于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认识不深刻。

  再教设计:

  压缩例1的教学时间,让学生用胶管和橡皮泥在课堂上动手来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发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还能加深对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概念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并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探究。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促进学生为学*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现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我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做,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

  (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

  (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面图形的知识,为学*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探究学*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经验、学*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的源泉。

  数学学*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的意义,也能激发学*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教学内容:

  苏教实验版六上教材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引导观察:长方体中一些面是相对的,还有一些面是相邻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们怎么了?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提问:这个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是多少呢?谁能很快算出来?(指答)还有不同算法吗?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谈话:既然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能根据长、宽、高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吗?有和前面一样的面吗?右面呢?上面呢?

  5、小结。

  三、练*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三、课型:

  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四、教学课时数: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六、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第一个情景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等*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学生已有一定的学*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

  学*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哪些*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情况。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