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2-08 09:44:54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1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学*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

  1. 一起学*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1)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2)我会说: 又( )又( )。

  六、体会结尾,拓展练*。

  1.小猴子见到这么多好东西,最后是不是高高兴兴回家了?为什么呢?

  2.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回家了?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3.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套用句式,同桌交流互助。

  提示:小猴子下山来。他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他走到……

  最后,(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明确:做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5.练一练。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妈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又一次下山来了。妈妈对小猴子说了什么?第二次下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七、写字指导——“兔”

  1.观察字形,与“晚”的右半部分相*,但多了“、”。可理解为小兔子的尾巴。

  2.交流笔顺、扩词。

  3.师范写,生练*。

  通过小猴子下山图导入,易让孩子产善生直观印象,简单明了的导入新课。

  通过多种活动检查预*、巩固生字,夯实基础。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线索,使课文体现整体性。

  量词的使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里进一步进行练*。

  课文的主要段落的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首先让学生一起学*第一段,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学*其余三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模式。

  在分析结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并进行拓展——“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做?”为课后续写故事作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书上并没有规定生字的学*,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时又出错较多的“兔”。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和字词学*、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和字词学*、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 2,再看图3、 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个。(手指问1、问2、问3)师:(指问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4+5=9,所以9-4=5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生:8可以分成5和3,所以8-5=3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5=3.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3、图4)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学校里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个又大又红的气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造得都比较好。

  (老师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词,让学生读。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做动作。“扛”,两手举起往肩上一放;“捧”,两手在胸前做捧的动作;“抱”两手抱成一个大圆形……)

  〔一般为说,表示相*动作的词语,其细微区别,小

  学生不易掌握。然而,他们能够比画出不同动词所表示的不同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师:这些词的名字叫什么呢?

  生:动词。

  师:对!同学们再想一想,表示动作的动词,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为手脚和“动”最有关系,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会想问题。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动词。学生议论。老师用幻灯片打出学过的带“扌”、“辶”、“足”部首的动词进行复*。)

  师:(老师小结)形容词和动词都能用在名词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样子、动作,可以把事物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现在我们做一个填空练*,老师用幻灯片打出来,看谁能填上适当的形容词或动词。

  (同学们举手发言,填词)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红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黄)的桔子

  (为了加深对形容词的理解,教师用幻灯又打出一组题来。同学们争着填词。)

  (火红的)太阳(红红的)果子(勇敢的)战士

  (绿色的)森林(粉红的)桃花(亲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圆的)西瓜(天真活泼的)孩子

  〔低年级语文在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重视词和句的训练,无疑应予肯定。老师采取组词、造句,填空练*等方式,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或词语。至于几种常用实词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学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学实践的再检验。〕

  (学生做完练*,铃声响了,下课。)

  从小、求实、创新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评析

  本课为“集中识字、分步读写”实验第三轮一年级的一节阅读课。此项实验以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把小学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两年集中识字,读写启蒙;后三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

  仅就本节课而言,至少具有“从小、求实、创新”之特点。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课如何进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接受能力至关重要。米老师采取编口诀记难字,以动作示词义,用图片、幻灯等手段辅助于教学,儿童化的语言,这些做法都是服从儿童实际,体现了一个“小”字。

  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师在教学中透过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较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详讲,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为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再者,米老师在教学中,还利用本课图文对应的编排特点,以具体的画面形象,帮助小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加深对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认识,图文密切配合。这样做,把学生观察和学*表达联系起来,把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结合起来,无疑,促进了学生智力水*的提高。

  识字教学,全国两大流派,一是分散识字,一是集中识字。*心而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实验力图兼蓄所长,补其所短。于是,将教材每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生字集中起来,以类相聚、分类相比,按形声字、同音字、基本字带字,偏旁部首归类等方式组合,循其特点,教一个字,学一批字。谓之曰,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小单元集中归类识字,从识字角度看,由于每单元阅读课文均在本单元分组集中识字之后,因而使刚刚学过的生字在阅读课文时得到复现,从新的角度予以重视,在新的情境中获得巩固。从阅读角度看,为小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除了生字障碍,易于唤起阅读兴趣,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早阅读多看书,益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摘、扛、捧、抱、扔”等动词并学会运用。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运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

  教法

  提问法、借助图片、谈话法、

  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法、表演法、积累运用

  教具

  课文插图、制作ppt

  媒体应用

  智能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一、复*导入。(用时:5分钟)

  认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猴子、结满、掰开、扛起、扔掉、捧起、蹦跳、采摘、追跑

  【设计意图:复*旧知,为新课学*打下基础,拼音仍是一年级语文学*的重点,读准字音,特别是正确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是学生朗读上的易错点。】

  二、沿路线学*,悟故事道理。(用时:25分钟)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1)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2)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朗读,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第一段),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

  (媒体应用:课件出示: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播放视频(第一段),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又大又多”“掰”“扛”)

  (1)、随机学*: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2)、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3)、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和课后*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思 想 到 位 迈 新 步 教 学 到 位 创 佳 绩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媒体应用)

  (媒体应用:对应的符号通过动作设计在不同时段对应出现动作与对应的字,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作的含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运用是本课学*的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读做结合,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

  3、辅助贴图练说: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多媒体应用:“动作设计”随学生的回答按顺序进行显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既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同时练*了“量词”的使用。】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前准备: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小猴子下山》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要看图读文,看图说话,还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写话练*。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进行了朗读和讲解,并做了两个造句练*,现在,我们打开书,先分别把课文读一遍。

  (本课一共五段,请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我们练*看图说话,要求是:仔细观察,动脑思考,说话吐字清楚,声音宏亮,态度自然,语句通顺连贯 。

  (接着教师边放幻灯,边指导学生观察。全班同学小声进行看图说话。大约四五分钟。)

  〔张老师把看图与说话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指导口语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师:现在谁来说说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呢?

  生:有一天,天气很好,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下山来,它爬到了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大片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非常高兴,它连忙从松树跳了下来,跑到玉米地里,爬到一根玉米杆上,掰了一个最大最大的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对,同学说得很好,特别是他说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时,连忙从松树上跳下来,“连忙”这个词用得很好。现在谁来说一说第三幅图呢?

  〔对学生的“说话”给予及时的评议和鼓励,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生:小猴子扛着一个大玉米,高兴地往前走着,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桃树园子里,它看到满树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就把玉米一扔,又去摘了两个桃子,高高兴兴地捧着往前走。

  师:同学说得多好啊!现在谁来讲讲第四幅图呢?

  生:调皮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走到一片西瓜地里,它非常高兴,就把两个大桃子往后一扔,就去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抱着往回走。

  师:同学讲得真好,他不仅能用自己的话说,而且还把课文中优美词语都用上了,这样很好,谁再说说第五幅图呢?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体现了口语训练的灵活性,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生: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正往回走,走到半路,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很有表情)就把西瓜一扔,去追小兔。

  师:同学讲得很好,她不仅能把图的意思说出来,而且还说得很有表情。大家应该向她学*。谁来说说最后一幅图呢?

  生:小猴子扔掉西瓜去追小兔,小兔往前面跟,小猴子在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师:以上几个同学,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同学把这几幅图连起来说说。(挂出小黑板,小黑板上是让学生口述时用的词语。)

  〔在口语训练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词语,不仅能具体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复述,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师:同学们,这些词是老师在自*课上教给大家的,这些词能帮助大家把课文复述得更好。现在谁能看着黑板上的词语和幻灯上的图,复述课文。

  (全班学生都举小手争着要说)

  师:(在幻灯上打出第一幅图)好,你先说说。

  生:有一天,天气非常好,淘气的小猴子高高兴兴地下山来,它爬到一棵松树上往下望,看见一块玉米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它非常高兴,连忙从树上跳下来,跑到玉米地里,很快爬到一棵玉米杆上,掰了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得意地扛着往前走。

  (教师打出第二幅图)

  生:顽皮的小猴子扛着一个又大又粗的玉米兴冲冲地往前走,走到一个桃树林里,它看见桃子结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把玉米扔到一边去摘了两个大桃子,捧着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始终把看图与指导说话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指导口语训练的一种途径。〕

  (老师打出第三幅图)

  生:淘气的小猴子捧着两个大桃子高高兴兴地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大片西瓜地里,小猴子看见西瓜长得又大又圆,就把桃子一扔,去摘了个大西瓜,吃力地往回走。

  (打出第四幅图)

  生:没主意的小猴子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白兔,非常高兴,就把西瓜往一边一扔,西瓜也摔开了,就去追小兔,小兔在前面跑,小猴了后面追,追呀,追呀,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哭着回家去。(这位学生说得有感情,听课老师都发出笑声)。

  〔同学们能连贯地说几句话到一段话,并且声音响亮,有感情,说明张老师指导口语训练方法得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总结:(略)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

  5、一年级教案:《小猴子下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二、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捧、圆、可、林,会用“又……又……”“蹦蹦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复述。

  课前准备: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第一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独立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示范)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读、齐读、练*有表情地朗读。

  五、创造性复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连贯复述。

  〔板书设计〕

  结合字词教学,指导朗读等活动,组成下列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儿童心理,内容又贴*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运用

  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是一篇科普童话,通过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揭示了花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介绍了关于花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课文语言生动,富有情趣,能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获取知识、乐在其中。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营造了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导入新课。

  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贴在黑板上。)

  1、你认识它吗?大声和它打声招呼吧!

  出示小松鼠贴于黑板。

  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

  课题出示;小松鼠找花生果

  二、感知整体。

  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果吧,走,我们出发了。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一路上,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些花朵里的词语,谁能读一读?

  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三、细读全文。

  第一段

  过渡:小朋友读得真棒!看,我们来到了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1、出示图,指名说。

  2、填空。

  绿油油的

  黄灿灿的

  3、你们刚才说的词语真精彩,把词语放到句子里,你会读得更美。

  出示第1段,自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

  过渡: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真好看呀!可小松鼠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它呀去问蚯蚓。

  1、出示第2段。

  2、小松鼠问蚯蚓(指导读的语气)蚯蚓说。

  3、小松鼠听到是花生,它怎么样呀?引读:小松鼠,它想

  。

  4、你能读出高兴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体会当时小松鼠高兴的心情。)

  第三段

  过渡:小松鼠知道花生很好吃,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呢,它想把花生摘下来,留着冬天吃,于是它行动起来了,从那以后,每天做了什么呢?

  1、自读第3段。

  2、回答:小松鼠做了什么?

  边回答边划:每天都

  3、每天是什么意思呀!(体会焦急的心情。)

  4、他看到花生了吗?(没有)

  5、可是,引读——(师把图上的花摘下来)

  第四段

  过渡:等了这么久,都没看见一个花生果,这时候小松鼠会怎么样?(很难过,奇怪)

  1、出示第4段。(自读,同桌读,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

  2、你能来当当小松鼠,可以加上合适的动作,边读边表演。

  (评讲时,突出“自言自语”,并理解。)

  第五段

  过渡:是呀,花生果到底被谁摘走了呀?(生:谁也没有摘。)那花生果到哪儿去了呢?(生: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

  1、你能上来找找花生果吗?(学生上台把图上的泥土拿掉。)

  2、哇,原来花生果真在在泥土里。(学生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四、延伸课堂。

  1、小松鼠在我们小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花生果)

  师指题目。

  2、我们告别了松鼠,我想问问小朋友,还有哪些植物吃的部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自由说。)

  五、学*生字。

  1、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你们看森林里的花朵开得可艳啦,你想让它开得更艳吗?读出花朵中的生字,并且给它组个词,它们就会开得更漂亮。相机读、贴。

  2、配乐描红。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握笔书写的姿势,做到头正、肩*、臂开、足安。

  《小猴子下山》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教师以前曾初步讲过识别几种常用实词的方法。)

  生:是名词。

  师:对这些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老师用教杆指着词语卡片中的“大”、“多”、“红”、“圆”等词)这些词是什么词呢?

  生:是形容词。

  师:对!这些说明事物、描写事物样子、好坏的词叫形容词。谁能用这些词造句呢?(学生争着发言)

  生:冬于,王奶奶买的萝卜又大又多。

  生:农民伯伯种的玉米又大又多。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菁选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

  、学*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

  ②、学生汇报学*结果。

  3、我们一起学*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一年级的《小猴子下山》读后感(五)份

  今天我读了《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了,它看见玉米地就掰了一个玉米。它又看见一棵桃树,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它还看见了一片瓜地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然后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兔子跑到林子里不见了,它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读完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要三心二意,也不要学*小猴子扔了西瓜捡芝麻,最后一事无成。

  一天,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一棵桃树上结满了桃子。又红又大非常高兴,它就上树摘桃子。他捧着几个桃子往前走,走到一片西瓜地边,看见西瓜又大又圆,就放下桃子去摘西瓜。

  它捧着西瓜往家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很可爱。他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兔子一溜烟地跑进了树林不见了,小猴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像小猴一样,什么事都做不好,将会一事无成!

  今天读了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只调皮的小猴下山玩,它先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玉米,走了一会看见了一棵桃子树,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但过了一会,又看见前面的地里有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当它抱着西瓜往回走时,一只小兔子在它面前跳过,它又扔下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兔子没追上,只能两手空空的回家了。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口叫《小猴子下山》,从前有个小猴子厌倦了山上的生活决定下山去看看。

  一只小猴子下山摘果子,它就下山,它走着走着看见了一片玉米地玉米结的又大又多。小猴子三步两步奔过去,掰了几个玉米抱在怀里,继续向前走。

  走着走着,它来到一片桃园。满桃园枝叶茂盛,棵棵硕果累累,桃子结得又大又红。小猴子欢喜得不得了,扔了玉米,有仍了几个桃子。

  小猴子*捧着桃子,一蹦一跳地向前走去。眨眼的功夫,它有来到一个瓜园。满园的西瓜又大又圆小猴子乐坏了,它丢了桃子,伸手摘了个大西瓜。“哇,好大的西瓜,抱回去,让群猴儿尝尝鲜。”小猴子舔了舔嘴唇,喜滋滋地说。

  这时,“叟”的一声,一只小白兔窜了出来。小猴子看见兔子蹦蹦跳跳的样子,怪可爱的,它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一直追到树林里。小兔子跑进树林就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上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知识要反复巩固,不断积累,不要像小猴子那样,得了这个仍那个,最终一无所获。

  我今天读了一个故事《小猴子下山》,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小猴子在山上呆久了,就决定下山玩一圈,再带些好吃的回来。结果小猴子先看到一棵桃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就摘了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看到一块玉米地,玉米长的又粗又长,小猴子看了眼馋,就扔了桃子,掰了玉米。走啊走啊又看到一块西瓜地,西瓜长的又大又圆,它仍了玉米又抱了一个大西瓜。

  小猴子向前走着,又看到一只小白兔蹦跳着,它把西瓜扔了就去追小白兔,小白兔跑得很快,三蹦两蹿地就找不着了,小猴子累的不得了也追不上小白兔,天渐渐的黑了,小猴子白忙了一天,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图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2.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知道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像小猴子那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电脑出示小猴子下山图:自己画出)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小猴子下山都来到哪些地方呢?

  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演示文稿图。

  点击鼠标:(1)玉米地图

  点击鼠标:(2)桃树底下

  点击鼠标:(3)瓜地里

  点击鼠标:(4)树林图(有小兔子)

  点击鼠标:(5)电脑出示上述四幅图。

  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二、学*第一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这段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分句读读课文,请同学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3.根据学生理解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

  电脑出示: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4.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5.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

  “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

  6.师: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7.结合插图理解“掰”、“扛”表示动作的词语。①可让学生带头饰用动作表演一下。其他同学当评选说说他们哪表演得好哪表演得还不够。②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8.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学:(电脑出示思考题)

  (1)自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标出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什么?

  (2)完成填空:

  小猴子走到_____________,他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3)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红、扔、摘”这几个词,可结合动作表演理解“扔、摘”两个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这一段。

  2.结合上述思考题小组进行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汇报。

  4.提问: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于是就扔了玉米,去摘玉米。结合观察图画,如猴子的神态、心情,让学生体会猴子非常高兴的心理,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课文内容。

  三、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结合上面的四个思考题独立学*这段内容。

  2.教师检查独立学*的效果。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2)出示填空请同学说一说。

  小猴子_____________几个桃子,走到_____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提问: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为什么课文中用“捧着”这个词。

  (3)结合图理解“又大又圆”、“扔、摘”这几个词语。小猴子为什么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

  (4)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这段。

  (5)请学生带上小猴子的头饰表演这段内容,表演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活动。

  四、学*四、五自然段。

  1.自己轻轻读四、五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电脑出示:课文中P54页2幅图

  2.教师抓住“只好“一词,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请学生带头饰进行表演小猴子的动作、神态。

  4.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小猴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些什么吗?

  五、进入情境、读说结合。

  1.配乐朗读课文,也可以教师提示课文,如:“小猴子看见……就……”怎么读呢?“只好……”怎么读呢?

  2.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话:

  (1)看图讲故事。

  (2)戴头饰表演。

  (3)采取想像说话: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

  (4)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5)通过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8个生字的字形,通过组词了解汉字的意思。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及词语。

  3.完成课后练*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和词语。

  教学难点:

  1.“非”字的笔顺。

  2.“看”和“着”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通过学*课文内容,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学*生字。

  (一)巩固生字、词语的读音。

  (1)自己认读生字及生字单片上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小伙伴互读。

  (3)电脑出示生字和词语,巩固练*。

  ①先出示生字:“看 非 着 棵 瓜 圆 回 可”这8个生字分别用8种颜色,教师说颜色,学生抢读生字,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②再出示词语:“看着 非常 西瓜 回头 可爱 一棵桃树 又大又圆”这7个词语字号相同,颜色不同,认读方法同上。

  (二)巧记字形,了解字义。

  (1)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记忆字形。

  (2)同桌小伙伴相互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

  (3)请小组进行学*汇报。

  “看”:kàn 可以用做动作的方法记忆:在阳光当头照的时候,伸出左手放在眼睛上边,再用眼睛往远处盾,“看”字的“ ”就是手,“目”就是眼睛。用这样的动作来记忆“看”字。组词:看书 看电视

  “非”:fēi 学生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非。也可以用儿歌帮助记忆: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

  组词:非常 是非

  “着”:zhe 可以刚才学*的“看”字比较记忆,“看”字的第一笔改成“横”,上面再加上“倒八部”就是“着”字。也可以用儿歌记忆:歪尾巴羊,不象样,眼睛长在尾巴上。组词:看着 说着

  “棵”:kē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苹果的“果”字,加上“木”字旁就是棵。儿歌记忆:一个果,落树旁,只能看,不能尝,这个字就是棵。

  组词:一棵树

  “瓜“:guā 很多学生都认识“爪”字,“爪”的第三笔“竖”改写成“竖提、点”就是“瓜”字。儿歌记忆:一蔓生三叉,当中结个歪把子瓜。也可以汉字表义的方法记:“ ”表示瓜藤和叶子,中间的“厶”表示藤上结的瓜。

  组词:西瓜 瓜子

  “圆”:yuán 是形声字,“大口框”是形旁,表义,“员”是声旁,表音。也可以用换部件的方法记:“公园”的“园”里边的“元”字换成“员”字,就是“圆”字。

  组词:圆形主义 又大又圆

  “回” huí 用儿歌记忆:外面一张口,里面一张口,大口吃小口,就是不念口。

  组词:回家

  “可”:kě 用学生认识的“哥哥”的哥来记,去掉上边的一部分,就是“可”字。也可以用学过的“河”字来记,去掉三点水旁,就是“可”字。

  组词:可是

  (4)指名读词语,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学生认识观察汉字的结构,看准重点笔画在田格中的位置,学生观察后,请学生说一说。

  2.学生描红,边描边记住重点笔画的位置。

  3.学生在书上空白田格上独立写一个,写后想出难写的字。

  4.学生想出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着、瓜、圆”这3个字。教师提醒学生“着”字的第三笔是“撇”,这个字的横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瓜”字要注意左边的“ ”和右边的“ ”像裙摆一样撑开,长短一样。“圆”字注意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的笔顺。

  5.教师出示“非、可”两个字的单片,让学生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非”字的笔顺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来写。“可”字的笔顺是一 可。

  6.学生在书上书写第二个空白田格的字。

  7.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

  四、巩固练*。

  1.学生独立在生字、词本上写作业。

  2.完成课后练*3:用下面的字组词语。

  (1)先读读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

  (3)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3.完成课后练*

  4.把这篇课文的内容演一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五、教师小结。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生字

  1.学*“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12334下一页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

  ①学*“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总体感知

  1.复*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