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6-08 19:02:34

《湘夫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 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 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 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 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 名句赏析

  1、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屈原,了解楚辞和楚文化的特点。

  2、感受此诗表现的凄美意境。

  3、掌握屈赋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比兴特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写作背景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2、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原是他的字。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屈原在楚怀王时曾担任左徒的官职,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博闻强志,勇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3、文章简介

  《湘夫人》通篇笼罩在凄美的氛围中。开头几句是秋水的绝唱,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觉,到失望的凄楚情感历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来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满溢着纸卷,杜若、辛夷、荷、芷……让读者环绕在香氛和灵异构成的神秘奇异的世界里。《湘夫人》就是这样浸透在满怀的香气里。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显示出高洁优美来。这就是楚辞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笔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读者展示一个神秘美丽的世界。

  二、文章结构

  《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①首四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②第二段十四句,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的情景。

  ③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④第四段六句,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

  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三、名句赏析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古代女子也可以称子。《诗经》中写道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时“之子于归,百辆御之”可证。因为湘夫人是神灵所以说“降”,它一方面跟湘夫人的神灵身份相吻合,同时也符合湘君等待约会湘夫人的感情期待,表现了对湘夫人急切的期待的心情。“愁予”,使我极度的悲伤;眇眇,望眼欲穿而又模糊迷茫看不清楚的状态。上下句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感情落差,上句写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渴望和幸运之感,下句写因没有看到对方的到来而一下子跌到了感情的深渊。没有见到心上人,看到的却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瑟瑟秋风、浩渺的秋水、萧萧落叶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人,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等。所以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历代都有无数的文人艺术家对这两句诗做出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出无数的诗文画等艺术珍品。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对自然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在他们的心中乃至作品中,所有的花都在一个季节开放,那就是春天;所有的树都在一个季节落叶,那就是秋天。其实,这两种理解是完全违背自然界现象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因为每一天都有树叶在落,一年四季每一季节甚至每一天都有花开。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其一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的快乐情绪;另一种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失落和愁苦情感。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美好的景观和畅快的心情是极其抽象的,而表现得悲伤失落情绪则非常具体,非常生动,表达的非常到位,所以也就非常感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都是极其具体而鲜明的意象。《湘夫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是这样。进而推广到几乎所有作家,他们对于高兴喜悦的感情,描写和表达的都极其抽象,描写痛苦和失落之情都极其细腻和有层次,极其具体和生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正是这种感情表达的早期范式和绝佳典型。

  3、“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写的是反常现象,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我们从《诗经》的《关雎》和《氓》等篇中就已经知道,当时涉及到男女爱情一般都在水边。而《湘君》、《湘夫人》更是以水为大背景,这里面的鸟和罾(捕鱼的网)都是爱情隐语,这在民歌里面很多的。

  4、“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是写自己思念的情绪。这句诗是这首诗中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外的第二个名句,表现了两情未通的单相思的苦闷,它与越地民歌《越人歌》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处。这里的“不敢言”不是不敢说,而是因为你没有来,因此我没有机会对你讲。“茝”和“兰”是两种花草。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和双关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湘夫人》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3篇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能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情感目标:把握湘君的追求精神,能辩证地看待其追求的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字词落实与文章背诵。

  2、难点:比兴的写法及辩证的思考。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学过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已经成了屈原的旗帜,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A、字词质疑解疑

  B、内容梳理

  文章主要写湘君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

  ⑴望

  ⑵迎

  ⑶怨

  ⑷等

  C、对文本作其它的常规分析

  方式上,先由学生探讨交流,再明确:

  ①形象分析: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②写法分析: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2、比兴。"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3、铺叙。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情。

  ③、主旨情感的探讨: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三)拓展与思考:

  1、作者刻画这一形象,除表达对湘君的赞美之情外,还有别的用意没有?见教材思考题第四题。

  2、作为读者,对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经典,你有何感悟?比如,如何看待湘君的等待?

  歌德:永恒的女性,领我们飞升!

  (四)作业:背诵巩固。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相关内容。

  2、了解有关《楚辞》的相关内容。

  3、识记本课相关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味悠深的语言

  德育目标:

  学*屈原的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作家作品

  1、作者:

  屈原,名*,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名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湘夫人》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主旨。

  3.理解文中比兴手法的应用

  一、导入新课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作者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3、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相关知识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

  屈原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学生齐读

  五、字词梳理

  1、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_________眇_________罾__________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汀_________遗__________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理解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六、整体感知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4、第4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七、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八、作业

  背诵《湘夫人》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山村》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重点指导“果”字和“条”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并且热爱小山村。

  4.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背诵了*40 首古诗,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学生大声背诵。)是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每当逢年过节,放假休息,大家都会回到故乡看望自己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秦老师的老家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那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小山村独有的那份淳朴、美丽与可爱。(范读课文并放课件,音乐响起。)

  点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熏陶,给学生们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读起课文,一定是被什么吸引了、打动了。能和老师说说吗?(学生:我觉得小山村太美了,秦老师读得声音洪亮,而且特别有语气,我愿意向您学*。)你说得真好,听得又认真,一会儿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谢谢老师!)

  点评: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等对话的过程。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朗读课文,或者用小手指着看看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小山村的哪些景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边说,老师边画简笔画。)

  点评: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也体现出老师的语文基本功。

  二、看课文,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集体识字。(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选出难学难记的生字,缩小生字范围。)要求:齐读生字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举手示意老师。把这些字帖在黑板上简笔画的相应位置。)

  点评:教师用测读的方式学生字,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1.同学互相帮助学*。要求:找小伙伴一起学生字。先一起读读课文,再一起找到记字的好方法记这个生字,都掌握后互相用生字卡检查检查。最后再一起读读课文。

  点评:低年级同学的自主学*有一个培养过程,老师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先让学生随文识字,再用好方法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今后的合作学*创造了条件。

  2.同学们自己再选出难字:脚、望、底。(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这几个字,帮助加深记忆。方法:带读这个字,让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组组词,说说谜语,说说自己编的顺口溜等等都可以,小老师能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6个认读字及相关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2、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及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书写“苹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图画吧,现在老师就送给大家一幅画。

  (点击课件)

  师:喜欢这幅画吗?画上是一个小山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山村看一看。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17 小山村)

  1、 指名领拼“村”字。 2、齐读课题。 3、你怎么记住“村”字? (引导木加寸或熟字加偏旁) 4、用“村”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生组词)

  导:小山村里有什么呀,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呀 ,快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

  二、初读:

  1、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生读)

  2、同桌2人互相读读课后生字,读得好就夸夸他,如果他不会读你就来帮助他。(两人互读,纠正字音)

  3、检查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合作的也很好,课文中的生字都会读了吗?

  (点击1):苹果 村庄 住 图画

  ①小老师领拼 ②指名读 ③说一说你家住在那儿?(理解“住”的意思)

  (点击2) 山坡上 山脚下 结满 小楼 小鸭 黄黄的梨

  ①小老师领拼 (指导读好“上”的轻声)②指读

  (点击3)去掉了拼音帽子还会吗?老师指,学生读。

  4、导:同学们记字音真是又快又准,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们肯定能比刚才读得还好,老师又有一个要求,边读边找一找课文都写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生读)

  生答:山坡上 山脚下 村前

  三、品读:

  1、学*上坡上。

  ①师:我们先一起到山坡上看看都有什么?(在黑板的简笔画上板书“山坡上”)认真读第2自然段。(生读)

  ②师:用书上的话说说山坡上都有什么?(教师相机画简笔画)(形象感知)

  ③山坡上有什么样的苹果?苹果多吗?从那个词中能看出来?(理解“结满”的意思)

  ④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山坡上有这么多的苹果和梨,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能读出来吗?生读

  ⑤想象:山坡上除了非常好看的苹果和梨还会有什么呢?

  补充:山坡上有( )的( ) (积累词语)

  带着想想再齐读一遍这段

  ⑥师:红红的苹果写出了苹果的颜色,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苹果?

  补充 ( )苹果 (启发从形状、味道上想) (积累词语)

  ⑦师:上坡上的`苹果真是让人眼馋,那我们就来学写“苹果”两字。

  学*“苹”:你怎么记住它?学*“*’的笔顺。观察田字格中的苹字,从整体观察,再到关键笔画。

  学*“果”怎么记?(点击果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除去苹果,“果”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看笔顺跟随,记忆笔顺,观察结构(总体呈现上小下大)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及写法。

  教师范写“果”字。 生书写“苹果”两字。(描一个写一个) 找出好的进行评价。

  2、学*山脚下:

  师导:山坡上景色美,山脚下也很美。(板书山脚下)读一读第3自然段。生读

  师:还是用书上的话说说上脚下都有什么?(相机画出新房子和小楼)

  师:什么是一排排? 除去多,还能看出什么?

  师:看到这么多整齐漂亮的新房子,你有什么感受?同桌两人读一读,指名读。(引导你住进了新房子,在漂亮的小楼里上课,什么心情读出来?)

  3、学*村前:

  师:请你们随我到村前看一看,那里更美。(板书村前)读一读第4自然段。

  读读村前有什么?(相机完成简笔画)

  观看视频资料(小鸭戏水)(教师旁白:白白的小鸭在绿绿的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此时,你刚好路过这里,你会说些什么呢?生说)

  师:想象着小鸭游水时的情景,再读出本段,读出美的感受。

  (鲜活的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联翩。)

  4、回归整体:

  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都到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都有什么?教师指着板书学生说。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弹力》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4)

——《白桦》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能积累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交流自己收集诗歌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片展示白桦。

  师:你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树吗?(谜语:照亮世界,修补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

  课件展示关于白桦的资料,解说谜语。

  小结:白桦高洁、正直,诗人叶赛宁专门写下了这首《白桦》来歌颂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歌。

  二、学*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朗读,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学*。

  生字:桦 涂 茸 绣 潇 穗 朦 胧 寂 霞 抹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提示易错字:“徉”读yáng,不读xiáng。

  3.学生练*用生字进行组词。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课文。思考:你从课文当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挺拔、高洁)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白桦的美?

  第一节:白桦的洁白 第二节:雪中的白桦

  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 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高洁、美丽的白桦,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欣赏它的美。

  二、感悟高洁

  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交流感受。

  2.理解“涂”“披”,体会诗人的拟人写法,感受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体会白桦的高洁形象。

  3.理解“花边”“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雪中的白桦。(比喻。将白桦枝叶上松软的积雪比作花边,落满积雪的树枝比作花穗、流苏。表现了白桦雪中的美丽,赞美了白桦傲寒挺立的形象。)

  4.感情朗读一、二小节。

  三、感受美丽

  1.齐读第三、四小节。

  2.仿照前面的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表现了白桦在( )中的( )形象。

  3.理解“玉立”,体会白桦的笔直挺拔。

  4.体会“金晖”“朝霞”的作用。(衬托白桦的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四、交流拓展

  1.出示诗中短语,交流: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积累:诗歌中常常写到一些植物,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摘抄你最喜欢的一首,和同学交流。

  3.活动交流:交流阅读、收集诗歌的收获、感受,试当“小诗人”,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文小结】

  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披满身的雪花,亭亭玉立,有朝霞萦绕,在光辉中晶莹闪亮,赞颂了白桦的高洁。表现了诗人对白桦的喜爱、赞美、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

  白桦的整体美:涂银霜 披雪花

  白桦的枝叶美:绣花边 绽流苏

  金晖中的白桦:玉立

  朝霞中的白桦:又抹光华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谜语及白桦的背景资料导入,让学生初步建立了白桦的高洁印象。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先整体概括诗人描写的角度,再从高洁与美丽两方面分析白桦的形象,在分析中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修辞,理解形象,从而丰富对白桦的印象。最后,总结全诗,再让学生说对白桦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现代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1.【出示课件2】

  猜谜语:花下树旁正相会(打一树名)。

  你猜出来了吗?(桦)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赞美白桦的诗。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今天我们来学*《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出示课件3】(出示白桦树图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4】

  谢尔盖8226;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71;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X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三、检查预*,整体感知

  (1)检测生字词预*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

  生字:绣潇绽朦胧晖徜徉

  桦涂茸穗寂霞抹

  词语:白桦毛茸茸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

  ①注意读准*舌音“穗”,翘舌音“绽徜”。

  ②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绣潇穗霞”

  “绣”左窄右宽,第九笔是横折折折钩。

  “潇”左窄右宽,注意第十笔之后的笔画是:竖点点撤竖。

  “穗”左窄右宽,两部分部分组成“禾+惠二

  “霞”上窄下宽,上面是“雨字头",不是“雨”,注意书写笔顺:横折横竖横横横折横横撤捺。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示课件7】

  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微于,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

  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辎眼。

  茸茸:细毛丛生的样子。

  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4)齐读词语。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二)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1.本文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什么?【出示课件8】《白桦》一诗一共有4个小节,

  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

  第三节写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

  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

  四、课堂小结

  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读这首诗,认识并会写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通了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复*听写,回顾前文【出示课件13】

  1.听写词语:白桦毛茸茸潇洒花穗朦胧寂静朝霞

  2.《白桦》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就会明白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出示课件14】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1)看到的是“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板书: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2)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板书:想到:高尚人格)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5)

——《看书》教学设计3篇

  课前引古诗《小池》、《村居》让学生背诵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老师喜欢干什么?

  你们猜得真准,你们说的这些,老师都喜欢,但是老师最喜欢的是——(板书:看书)

  2、对,你们所说的这些中老师最喜欢看书,爱看书排第一位,最字就表示超过所有的。有个小朋友,她和她的家人也喜欢看书,今天我们就继续学*第九课《看书》,一起认识认识他们。

  二、复*生字

  1、在学*课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和生字朋友打打招呼,这样他们才会欢迎我们。(点课件)开火车,拼读,其他同学跟读。小火车开起来——(咕噜咕噜开起来)火车头在哪里?(火车头在这里)

  2、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点课件)谁来?

  3、同学们表现很不错,可以给你们加分。生字词都会读了,要是把他们放入课文中,你还会吗?来,试一试。56789,(我是翻书小能手)翻到多少页?(翻到79)(点课件)听要求:请同学们通顺流利地读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开始。

  4、看着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这么陶醉,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放乐范读)

  5、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说)那你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老师还好。

  6、表扬你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三、学*第一节

  1、来,看看这两幅图,图上都有谁?(板书爸爸妈妈我)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点击课件)这是文中第一节的第一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注意观察,红色的汉字不变,而黑色部分的字可以随便换,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家里有些什么人?他们会干些什么事?谁能来填一下这个空?

  3、感谢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我们再回到文中一起读读第一句。谁来读读第二句(点击课件)这是一个什么句?大蝴蝶!好漂亮的一只大蝴蝶,你们喜欢吗?小朋友把书比作成大家都喜欢的蝴蝶充分地表达了她对书的喜爱之情。

  4、这个句子中有个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谁能找出来?(点击课件)“捧”就是用双手托,请小朋友们把书捧起来,做一做捧得动作。这个字还能换成另一个字,谁能来换一换?“拿”是握在手里,请小朋友们拿起你的`书。你们觉得,“捧”和“拿”哪个更能体现出小朋友一家对书本的喜爱?对,“捧”更能体现这家人对书的喜爱,可见这个小朋友用词非常准确。就像第八课,长在树上的长,落在地上的落,漂在河里的漂,以及飞到天上的飞,用词都非常准确。我们的小朋友*时在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用词一定要准确。这句中的“手”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点击课件)观察一下共有几笔?谁来说说它的笔顺笔画?请小朋友们边说笔画边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80页描红书写)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节。

  四、学*第二节

  1、小朋友们观察一下,爸爸妈妈和我的书有什么特点?(通过图片学*“花花绿绿”)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点击课件板书厚厚的大大的花花绿绿)请同学们计较一下前两个词,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还能找样子说词语吗?(点击课件)齐读

  2、大家再看一看花花绿绿,它有什么特点?你还能照样子说词语吗?

  3、(点击课件)一起读读第二节的第一句。谁的书最好看?(点击课件)“最”超过所有的。为什么呢?(点击课件)这么多小动物你们喜不喜欢?那你们的心情一定很——高兴。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高兴读读这句话,读出你们的喜欢。

  4、小朋友们能不能想想一下,为什么小动物们又叫又跳,又打又闹呢?

  5、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忍不住喜欢你们。这句话中的“又”也是要求我们会写,一起说,共有几笔?笔顺笔画是什么?拿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

  6、老师这有几个空需要大家来填一填。(点击课件)课文学完了,想必大家都会读了,给大家展示展示吧!

  7、有的同学都已经会背了,试试看。(点击课件)老师读汉字部分,你们背横线部分。

  五、小结

  1、小朋友们真能干,下面就请小朋友想一想,说一说: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

  2、送给大家几句读书格言,希望大家爱看书,多看书。

  【内容简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我”和爸爸、妈妈在看书。课文有两幅插图,与课文内容一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识记“本、像、着、最、狗、叫、猫、跳、又”9个生字。指导书写“又、手、书、本”4个字及以及词语“一本书”。

  2.正确、流利、富有情趣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看书的情感和*惯。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手拿一本书,提问:认识它吗?板书“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书写,注意这个字的笔画和笔顺。学生一起练*书空。

  [书”可以组哪些词?

  你喜欢看书吗?都看过哪些书?你看过这些书吗?*时在家里,你爸爸、妈妈喜欢看些什么书?谁来告诉老师?]

  2.告诉学生:读书的好处很多,今天,我们也来学*以《看书》做题目的课文。

  板书“看书”,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拼读准确了,再往下读。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读得不好的可请教同学,或者问问老师。

  3.你找到了哪些生字宝宝?生一边说师一边出示相应的生字卡片,适时纠正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同桌互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读音。)

  5.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识记情况。

  (1)你将采用哪些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呢?同桌相互记一记。

  (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适机引导。

  (3)再把这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6.指名分节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并想想:文中写了谁在看书?

  三、看图学句

  (一)读第一节课文。

  1.看图一:图上画的是谁?(爸爸、妈妈和“我”。)他们手里拿着什么?

  2.他们手上的书像什么?出示第一段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看谁找得最快。

  3.指导朗读。

  师:看他们读得多认真啊!你们能这么认真地读书吗?

  (1)自由练*读。先一句一句地读好,再连起来读。

  (2)小组互读,看谁读得好。

  (3)老师范读,学生评一下老师,说说老师读得好不好。

  [讲解“也”,并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演示“捧”的动作。像捧着什么?大蝴蝶就是什么呀?书怎么像大蝴蝶呢?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你能像这样说一说吗?]

  (4)表演读,看谁最勇敢,读得好。

  (5)练*背诵第一节课文。

  (二)读第二节课文。

  1.看图二,小妹妹在干什么?谁来描述一下?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爸爸、妈妈和“我”的书各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语。

  3.指导朗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几句呢?

  (1)指名读,读后评价。

  (2)听录音(或师范读),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读的。

  (3)自由练*读,多读几次,读好了,读给你的同桌听。

  (4)比赛读,看谁读得好。

  (5)读句子,说句子。

  爸爸看_______书,妈妈看_______书,我看_______。我的书_______。

  (6)背诵全文

  四、拓展延伸

  师:你在家里看过什么书?你的书好看吗?小组交流。

  五、学词写字

  1.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画出来,写在词语花篮里。

  2.重点指导“手”“书”两个字,其余两个字可以先自己练*,再指导。

  六、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利用课文插图来导学课文,既训练了学生观察图画、表述图画的能力,又巧妙地引入到了课文语句的学*。识字教学开始注重识字方法的引导、归纳,使他们今后能轻松、高效的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阅读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的书最好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阅读变得更加深刻、更加有趣。

  [教学目标]

  1、听清录音中的对话,并能复述出来。

  2、学*劝告别人。

  3、懂得用眼卫生,注意保护视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几句完整委婉的话劝告别人。

  [教学准备]

  录音机、范例录音(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爱看书吗?*时你是怎样看书的?

  2、学生交流。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睛*视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学*带来很多的烦恼。所以,从小我们就应该保护自己的眼睛。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3、出示课题:听说活动不要这样看书

  说明:

  通过师生谈话,了解学生*时是怎样看书的,由此引出本节听说活动课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参加听说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听一听,学一学,说一说。

  1、看图听录音。

  (1)听清谁在哪里看书?

  (2)交流并板书:床上 阳光下 车厢里 路上

  2、再看图听录音。


《湘夫人》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蛇》教学设计3篇

  设计意图

  端午节快要到了,大街上到处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粽子、绿豆糕、艾草等特有的节日物品吸引着孩子们。一天,贝贝在班上兴奋地告诉大家:“超市里有条龙呢!”很多孩子都附和起来:“我也看到了!”“龙身上还装有粽子呢?”就在那天的社会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端午节的来历、过端午节时的*俗等内容,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欣赏民乐《金蛇狂舞》,希望幼儿在艺术欣赏的氛围中来感受我们民族的民俗风情,体验民族节日热闹欢快的景象。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热闹欢快的特点,喜欢*民乐。

  2、分别用身体动作和声音的长短,尝试表现乐曲A段和B段。

  3、初步理解乐曲中的“对话”结构,感知A+B+A的结构。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教师了解民乐《金蛇狂舞》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幼儿已玩过“对歌”的游戏。

  2、材料准备:乐曲《金蛇狂舞》、电脑、录音机、故事《双龙戏水》、图谱

  自制龙舟、龙的头饰、红绸、锣、鼓等。

  3、环境准备:区角张贴划龙船、舞狮子、舞龙、放鞭炮等喜庆活动的图片;布置河道的场景,有起点和终点、水草等。

  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充分表达感受。

  ①幼儿随民乐《喜洋洋》舞动入场。

  ②请幼儿安静地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思考: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想干什么?

  ③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随音乐表现。

  2、欣赏故事,感知乐曲ABA结构。

  ①教师边操作图谱边讲故事《双龙戏水》。

  ②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再次欣赏乐曲,感知乐曲的结构。

  ④这个音乐有几段?它们一样吗?

  3、分段倾听,理解乐曲中的“对话。

  ①请幼儿重点欣赏B段。

  ②它们像在干什么?

  ③请幼儿分组模仿对话表演。

  4、玩游戏,感受乐曲的欢腾、热烈。

  ①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龙随音乐游戏。

  ②请幼儿自己尝试游戏。

  5、品尝粽子,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

  你们喜欢这首乐曲吗?它是我们*伟大音乐家的聂耳创作的一首民族乐曲。外国人也很喜欢,听过以后总会竖起大拇指,夸奖我们*的民乐真棒。这首好听的乐曲名字叫《金蛇狂舞》。

  活动延伸

  1、将乐曲中的“对话”创编成儿歌,让幼儿合作朗诵。

  2、请幼儿随乐曲玩舞龙灯或舞狮的游戏,充分感受乐曲的民族韵味。

  3、观看舞龙舞狮的录象片,了解《金蛇狂舞》的真实含义。

  活动反思

  《金蛇狂舞》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热闹欢快,原曲结构较为复杂,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我将乐曲中的重复部分进行了改编。

  环境和材料的暗示对此次活动起着极大的暗示与激励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我运用的重要手段,我用*民族特色的线描制作了两条形象生动的龙,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制作了图谱——海洋,色彩鲜艳的自制龙舟,在空地上也布置出海洋的路线,并且同图谱吻合,让幼儿在符合乐曲意境的环境中,理解和感受作品。

  活动中,我调动了幼儿诸多的感知通道——听觉、视觉、运动觉等,让幼儿在观看教师图谱演示、跟随乐曲做动作等方式方法中,反复地倾听乐曲、感知乐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幼儿划龙舟比赛的场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准确地表达了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活动分别运用了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活动的氛围轻松愉快,十分快乐。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感受文言文的美

  教学重、难点: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许多老师都反映我们班同学特别聪明,今天帮老师一个忙,好不好?

  1、什么是寓言?

  2、你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3、你会学寓言吗?为了表示对同学们的感谢,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则寓言,好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你见过蛇吗?如果给蛇添上脚呢?快来读读这则语言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语言,读准字音。

  2、谁想来读读它?指名分段读寓言。(两组同学)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确、熟练的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老师也想读读课文,用心倾听,你从中能收获到一些文言的方法吗?]

  4、学生交流(断句、停顿、语速、重音)。学生练读

  5、在指名读全文,

  6、男、女同学赛读。

  三、自学、讨论、研读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自己读懂这则语言吗?你有什么学文的好方法吗?(总结学*方法)

  2、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自学。(把读懂的和不懂的批注)

  3、小组中交流自己不懂的东西

  4、全班交流:

  A、第一自然段:

  字、词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