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插秧》教学设计3篇

日期:2022-06-17 08:03:26

《插秧》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插秧》是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这首儿歌通篇以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大秧田,处处表现了春风、春光、春色、春之声的无穷美妙和勃勃生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在学*中领悟一些识字方法。

  2、继续培养自主识字能力、预**惯和综合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并学*边读边想象的阅读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领会课文的语言美、意义美是重点。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在学*中领悟一些识字方法。

  2、继续培养自主识字能力、预**惯和综合学*的能力。

  教学内容:

  学*《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板书设计:

  插秧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插秧》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式,提供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

  2、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3、学生喜欢阅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 。

  4、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开放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图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请大家看屏幕。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猜)这幅图表现的是农民在水田里插秧。(板书课题:插秧 学生念题)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课文。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仔细看图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提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4.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同位讨论背诵的顺序

  (2)配上音乐,闭上眼睛边背诵边想像。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诗人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

《插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二、作家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三、朗诵感知

  1.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4.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师生探讨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五、分析诗歌特色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1)

——《插秧》教学反思3篇

《插秧》教学反思1

  在高老师的启发下,我把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当中。第一课时总体进行得很顺利,各个环节扣得很紧。本课课文是没有注音的,但由于生字不多且较为简单,所以我仍然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揭题时就解决“插”“秧”两个字,并引导学生标注小节号。教师先范读课文,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以后,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并圈出有困难的生字。出示生字词认读,读熟以后再自读课文,同桌两人互读并打分,再有目的的抽读各种分数的学生朗读,让孩子自己说说哪些小朋友读的好,好在哪里,但是这个地方既要把时间给够,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抽读完以后就可以全班齐读了,然后再我的引读下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开始分析课文。这时,板书要有目的性,要为揭示两个小节的景物变换顺序作准备,培养孩子的方位感。课堂结束前,留下一道作业:仿写句子。

  这节课的气氛很好,孩子们很投入,再加上奖励他们小红花,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多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个别读的时间不够,不能保障每位孩子的正确朗读。

  2、字词的认读时间也不够,个别较弱学生不能马上流利的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的教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没有取得预计的效果,还要再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且发自内心的参与到朗读当中来。

《插秧》教学反思2

  《插秧》这首诗短小而有意境。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但学生对插秧这一农业劳动离得比较远,因而我巧妙设计的导语,一下子掀起了全课的波澜,也使课上得异常精彩起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看到插秧这一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学生因有*时的训练,因而纷纷围绕主题发问:谁插秧?在哪插秧?怎么插秧?插的秧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插秧?学生一连串的质疑张而有度,极具价值,于是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观察画面,自由读文,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努力解决问题,学生思考的大门被打开,读文后跃跃欲试的小手随即举起。

  当孩子们说出书中那句“农民在插秧”时,我顺势牵引,让学生到前边模仿农民插秧的动作。只见他们撸胳膊挽袖子,认真地扮起农民来。问其原因,方知农民在水田里插秧,不挽起袖子会弄湿衣袖的……

  当看到孩子们那充满童真而又十分稚气的小脸上写满自信与愉悦时,我不知不觉地再次被课文吸引,被学生打动……

《插秧》教学反思3

  在教学《插秧》一课时,插秧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是很陌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水田、插秧等词语,我特意找来江南农民插秧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词义,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当小作者,续写课文,并配上插图,大家兴致很高,纷纷写文配画,不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就诞生了。

  我们在班里做了书画展,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同学们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不管对或错,画的好或坏,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面是我班学生自己续写的文章: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草地,映照着麦田,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草地上,插在麦田上,插在天空上,插在大树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 农民在插秧,插在小鸟上,插在飞机上,插在白云上,插在彩虹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自己,映照着小鱼,映照着大楼,映照着小草。 农民在插秧,插在影子上,插在小鱼上,插在大楼上,插在小草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花朵,映照着高楼,映照着青山,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插在花朵上,插在高楼上,插在青山上,插在飞机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春天,映照着春雨,映照着月亮,映照着星星。 水田是大澡盆,洗着青山,洗着白云,洗着青山,洗着绿树。 农民在洗澡,躺在绿树上,躺在青山上,躺在白云上,躺在蓝天上。 水田是水池,鸭子在洗澡,小鱼在游玩,小朋友在追打着玩。 水田是玻璃,透出了太阳,透出了楼房,透出了小鸟,透出了彩虹。 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画,画出了蓝天,画出了白云,画出了青山。 水田是花园,农民在种花。水田是地毯,农民在休息。 水田是院子,农民在乘凉。水田是棋盘,农民在下棋。 水田是块布,农民在绣花。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歌,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众多不同的词语,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新的教科书中,能做这样练*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不断地训练培养,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2)

——《插秧》教学设计优选【5】篇

  《插秧》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⒈渗透性识字9个,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⒉背诵《插秧》,理解秧插在倒影中的意思。

  ⒊培养学生有感悟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⒋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和劳动之美。继续学*在阅读时想象情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⒈小朋友们,你们*时喜欢劳动吗?你们都干过什么活?看来大家是热爱劳动的孩子。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进行一项特殊的劳动,你们准备好了吗?

  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围绕课题质疑并解题。

  ⒈看到插秧两个字,大家都很好奇,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会问;插秧是干什么?在哪插秧?谁插秧)

  (点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质疑,及时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兴趣。)

  ⒉(出示彩图)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目的地,看到这幅画面你的疑问解决了吗?(学生看画面,解决以上问题)

  ⒊老师适机引导学生理解:带斗笠的农民把秧苗插在水中,田里的劳动就叫插秧。

  (评析:结合图画联系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插秧一词,形象直观。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理解课文;

  ⒈今天我们就要帮农民伯伯在水田里插秧,你看,这片水田像什么?(引导学生想象人站在水田里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体会水田像一面镜子。)随即出示诗句:水田像镜子。

  ⒉引导观察:水田上边有蓝天,白云,水田旁有青山,绿树,那水中自然就会有()?(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话水,田,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及各景物的倒影。)。出示诗句: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

  ⒊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可别闲着,赶快帮农民伯伯插秧吧!(指名上台贴秧苗)。

  ⒋插完了秧苗可别忙着回去,你们不但帮农民伯伯插好了秧苗,细心观察的小朋友,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秧苗插在水田里,同时也仿佛插在了绿树,青山,白云,蓝天上。)随机出示第二小节诗句。

  ⒌小朋友们,我们不但帮农民伯伯完成了插秧的任务,还在愉快的劳动中创造了一首小诗,大家可真棒。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了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我自然生成了本文诗句,同时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对课文进行了理解与感悟,真可谓水到渠成。)

  四、熟读课文,自主识字。

  ⒈谁能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⒉大家把这首诗读得既正确又流利。生自宝宝真顽皮,一个个条出来想和你们教朋友,看看谁最先叫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猜字两种游戏,进行识字组词检测)

  ⒊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再来读一读这首小诗。

  (指导学生体验劳动的愉悦,有感悟地练读小诗。)

  (评析:在学生读课文之后采用多种游戏形式与字宝宝交朋友,并送字宝宝回家,使学生自主认识并学会了生字,及组词)

  五、背诵课文,扩展延伸。

  ⒈这首诗你能背吗?有什么窍门?(启发学生寻找我一二节的规律)

  ⒉指名背诵,大家闭眼想像画面。

  ⒊水田是镜子,还能映照出什么呢?(小组内仿照课文编一编)

  ⒋小组汇报,师生评议

  (点评:熟读成涌,想象续编,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课堂学*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六、作业建议:

  把创作的小诗写下来,读给父母听,请他们评价。

  《插秧》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教学方法】

  运用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二、作家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三、朗诵感知

  1.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4.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四、品读诗歌,小组合作

  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师生探讨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2.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3.“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第四联是田夫回答田妇召唤的话,但第三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明确:

  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五、分析诗歌特色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插秧》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像,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廛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苦劳作的场面。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于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思考水田还能映照什么?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了解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亲*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生字6个,学写生字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学*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难点:

  理解:水田、插秧。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教师用生字卡片、学生用生字卡片、音乐(小白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问题要问吗?

  解释:把水稻的秧苗插到水田里的活动就叫插秧。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同学们找出了自己不认识的'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游戏好不好?

  2、这个游戏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两件事:

  第一件: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不认识的字,组内同学想办法解决这些字的读音。

  第二件:组长带领组员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教师小结合作情况。

  3、小组汇报读课文。

  要求:听的同学边听边想:你要向他们学什么?你能给他提一些好的建议吗?

  4、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天的图画,这样就能读得有语气了。不信,你们也试试。

  5、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1)指名背。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7、发散思维

  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看来你们都是爱学*的好孩子,看这句话,你会填吗?

  课件: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上。(你照镜子,镜子里就会出现你,镜子里出现蓝天,农民就会在哪儿插秧呢?)

  齐读,这句话写得多美呀!你能想象水田还映照着什么吗?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农民在插秧,插在上。

  现在,让我们也做个小诗人,自己做几句诗。

  水田是棋盘,农民在棋盘上。

  水田是地毯,农民在地毯上。

  水田是。

  过渡:同学们真聪明,你们也成了小诗人了。据老师上网查资料,我发现农民伯伯也非常聪明,他们已研制出“七彩水稻”,你们想和农民伯伯比一比,种出咱们的多彩水稻吗?教师出示水田图:上面标上小组号,每个小组发五棵稻秧,小组合作讨论热烈的,教师奖励一棵稻秧。

  三、学*生字,游戏:多彩水稻我来插

  1、小组合作学*。

  教师出示:插、秧、镜、映、农、民。

  组长带领组员用学过的方法记字。

  2、讨论:你们是怎样记字的?

  说得好的到黑板前插一棵稻秧。

  学生说哪个字,教师就往黑板上粘哪个字,说完后带领学生齐读。

  将学生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块稻田,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正确就可在自己小组的稻田里插一棵稻秧,哪个小组插的稻秧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3、游戏:照镜子

  方法:教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读出来并举出生字卡片。

  4、同学们,看,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插上了多彩稻秧,虽然有的小组多有的小组少,但这都是我们积极学*换来的,看到你们那么爱学*,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四、写字

  1、出示“农”。

  2、描描书上“农“的笔顺,边说边描。

  3、自己描描书上的“农”,说一说怎么写才好看。

  4、教师指导写。

  5、大家评议。

  6、自己写“民“的笔顺,描红,写字,同桌评议。

  7、在生字本上写字。

  附:板书设计

  插秧

  插 秧 镜 映 农 民

  《插秧》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映、云、树、农、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再进行续写。

  4.通过学*课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老师要送一个小礼物给大家,这是一则小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比作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

  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课文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已知预*过,预*过生字吗?

  请生说说学过的识字方法,

  (1)借助拼音;

  (2)问别人;

  (3)联系上下文猜字;

  (4)听别人读……

  2、自读课文和生字。

  3、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老师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到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先齐读,再开火车生字组词。

  4、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请生读文,其他学生听,诗里面把谁比作了镜子?

  为什么把水田比作镜子?生回答,引读一小节。(相机板书)齐读。

  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从哪知道的,读出来。

  生回答。读第二小节。(板书)

  连起来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

  师: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呢?因为我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我一边读课文一边用脑子想象美丽的图画。比如:我读到映照着蓝天,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蓝蓝的天空,读到白云就会想起雪白的云朵,这样自然就能读得有感情了。不信,你们也试试。**意试试的孩子起立读。

  2、学生练读。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1)指名背。向同学们介绍,你是怎么背会这篇课文的?

  (2)会背的站起来背。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儿、彩虹、花儿……

  《插秧》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田、照、蓝、农、民”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大自然的美,人的劳动之美,然后进行续写。

  课前准备:

  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认生字、读读课文;

  教具: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班德瑞《田园风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问他是谁,他说你知道。”(学生猜。)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镜子有关的文章,看看作者在文中把什么写成了镜子?(板书课题:插秧)[上课伊始,教师用一则谜语引出与本课学*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激起学生的学*情趣。]

  二、据题质疑,据图释疑。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可能会问:“插秧”是什么意思?谁插秧?在哪儿插秧?(指导学生观察书上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图中戴斗笠的人把水稻的秧苗插在稻田里的活动叫插秧。)究竟是谁插秧?在哪儿插秧?让我们一起学*课文。[“插秧”这一名词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学生对“插秧”一词都不理解的话,根本就无法进行课文的学*;如果单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插秧”一词的定义,学生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插秧”的含义,并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发其学文的欲望。]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出示学过的识字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学词,读通课文。(1)借助拼音;(2)问别人;(3)联系上下文猜字;(4)听别人读。

  2.同桌互读正音。

  3.指名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4.运用游戏,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现在我们要把生字朋友从课文中请到我的生字卡片上,看同学们还认不认识?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和“摘字”(把字贴在黑板上认识哪个字就摘哪个字来读,其他学生跟读3遍。)两种游戏来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并让学生汇报自己是采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

  5.把生字朋友送回课文家中,全班齐读课文,解决先前质疑的两个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的开始出示了四种学生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叫他们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识字,这样既复*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同时,识字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识起字来饶有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了两种识字游戏——“开火车”和“摘字”。这样能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巩固识字效果。]

  四、细读课文,理解意思。

  1.四人小组读课文,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2.全班交流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惯。同时,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范读引路,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一评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2.学生练读。教师设问:水田里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给你什么感觉?农民伯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插秧是什么心情?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水田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的美和农民插秧时欢快、充满希望的心情。

  3.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学时,不宜讲太多的有关朗读的知识,主要应通过教师范读来引路,让学生从听中进行评价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六、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小朋友们,你们想想水田这面镜子里还会映照着什么?根据回答,相机板书:鸟儿、飞机、花儿……

  2.你能不能照着书上的句式,当小作家把水田映照的东西写一写。

  [这篇课文句式整齐,结构相同,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其表达方式。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课文,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七、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让学生用自己*惯或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2.全班交流汇报识记字形方法。教师适当提供识记方法:如用部件法记“蓝”字……

  3.重点指导书写:蓝:上面是“艹”,要与“篮”区分开来。

  农、民:与课后语文天地中的练*结合起来指导。

  4.学生进行书写练*。

  教学反思:

  《插秧》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想体现三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自主识字,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二是通过初读、细读、背诵这一有层次、有梯度的读的设计,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文章的表达方式。三是注重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价变得开放,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再只为了甄别与选拔,而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垂线》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垂线,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画垂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激励引入

  1.复*旧知,揭示本质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行和垂直这两种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1)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展示学生作品。这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它们相交成直角,就说明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2.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刚才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画垂线。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通过复*前面学*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引出垂直的概念。旧知识的复*与本节课的学*内容密切相关,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互相垂直的本质就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不仅是知识上的回顾,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学*画垂线做了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尝试解决

  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保证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1)初步尝试,感知画法

  ①画一画:学生独立尝试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预设学生有三种画法:

  a.用两把三角板来画

  b.用量角器来画

  c.用一把三角板来画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③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你画出的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2)对比观察,揭示本质

  师:为什么使用三角板或量角器都可以很快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哪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引导学生发现: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实质上就是让这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尺来画比较简单一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垂直两条直线的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尝试画图初步感受到画垂线的实质就是让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用一把三角板来画比较简单,为后面教学学生总结画垂线的方法积累的相应的活动经验。

  2.自主探究,总结方法

  (1)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师:你能用三角板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吗?课件呈现问题。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画图。

  ②学生汇报交流,师:你能说出过直线上一点,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吗?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画垂线的步骤,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

  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沿着直线移动,让三角板的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画上直角符号。

  ③课件演示用三角尺画垂线的过程,结合课件演示教师总结提升:线线重合、点点重合。线(直线)-线(直角边)重合,点(顶点)-点(直线上点)重合。牢记这两个重合就可以正确画出垂线。

  ④练*: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设计意图】最初自主画垂线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在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当中去,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与概括,让学生自主总结画垂线的方法,此时的方法总结以及操作的准确性将成为后面知识学*的基础。

  (2)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

  师: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用三角板应该怎样画呢?

  课件出示: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的方法。

  ②学生汇报,总结方法:

  先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然后把三角板沿着直线*行移动,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直线外的点,最后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

  ③教师课件演示,总结提升:一对、二移、三画、四标。

  一对:直角边对齐直线;二移:*移三角板使另一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三画:画出一条直线,就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四标:标上直角符号

  ④练*: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学*,你认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

  【设计意图】通过已有旧知识经验,学生借助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方法的迁移,自主探究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在充分感知、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画垂线的一般方法、步骤,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图的规范性,为后面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应用促学,形成能力

  1.先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再填空。

  我发现:过直线上(或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只能画()条。

  2.练*十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让学生在练*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画垂线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作图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1.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结:

  (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在边线重合的基础上*移找点,然后沿另一条直角边画。虽然点的位置不同,但是都只能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

  (2)规范作图,画直角符号。

  3.拓展延伸:练*十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画垂线的本质及方法上的共性。最后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测定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呢?引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研究垂线的性质在思维上做好铺垫。

  一、教学内容

  本节的重点是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两直线垂直的定义中虽然强调“有一个角是直角”,但实际上由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可以得到其他三个角也都是直角,因此不指定哪一个角是直角,实际上无论哪一个角是直角,都可以判定两直线垂直。反过来,已知两直线垂直,那么它们的四个交角中无论哪一个角都是直角。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而不能误认为是垂线段本身。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垂线的性质、画法、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都是重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经历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比较、归纳理解垂线的两个性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意识,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相交线:两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叫相交线。

  展示教具:把两根细木条看作是两条直线,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会发生什么变化。当α =90°时,其他三个角有什么变化?这时a与b有什么关系呢?

  2、垂线的定义:当直线a与直线b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为直角时,其它三个角也都成为直角,

  此时,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它们的交点O叫做垂足。

  3、垂直的表示方法:符号表示

  (二)讲授新课

  1、垂线的性质

  经过直线a上(外)一点P画a的垂线,可以画几条?

  在同一*面内,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垂线的画法

  ①作一条已知直线的垂线(提示利用垂直定义)。

  分别用直角三角板作垂线和用量角器作垂线

  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注意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③图形演示,总结画法。

  总结画垂线的方法:“一靠、二过、三画”

  一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垂直定义的运用,有90°角就有垂直)二过: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的点;三画:沿着直角边经过已知点画直线。”

  3、垂线段

  思考:有人不慎掉入有鳄鱼的湖中。如图,他在P点,应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尽快游到岸边m呢?

  概念:作线段PB⊥直线m,如图,垂足为B,我们就把线段PB叫做点P到直线m的垂线段。

  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垂线段。

  提出问题:垂线与垂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线段联系:垂线和垂线段都有垂直关系。

  4、垂线段的性质

  如图:线段PA,PB,PC,PD谁最短?请你用直尺量一量,和你的同伴一起检验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各点连结的线段中,线段最短。

  5、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线段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知识应用

  例1、如下图,已知AB⊥CD,垂足为O,OE是一条射线,且∠AOE=35°,求∠BOE、∠COE的度数。

  解:∵ AB⊥CD ∴∠AOC=90°

  ∵∠AOE=35°

  ∴∠COE=55°,∠BOE=∠BOC+∠COE=145°

  (三)课堂练*:课本P137练*1 、2

  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OB*分EOD,°=+9021,问:图中的线是否存在互相垂直的关系,若有,请写出哪些线互相垂直,并说明理由;若无,直接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会了哪些知识;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③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掌握了哪些学*数学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

  垂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垂线,会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2.使学生知道垂线的性质,理解测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判断两条直线相交是不是互相垂直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得出概念: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弹力》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

  课后探究,自主学*,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比赛》教学设计3篇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

  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准备的资料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问题。例如对于第一个情境问题,学生的答案一开始五花八门,有学生说带笔记本(估计是看我上课是用笔记本展示的),马上有同学反驳:“怎么充电?”还有学生说用卫星定位系统等各种他们能想到的新奇的而我没有预设的答案,结果一开始课堂的氛围就非常热烈。

  2、本堂课虽然是在教室上的,但也因此整体纪律特别好,学生虽然一开始因为不能上机,上课时有点沮丧,但不久就融入到问题的讨论中了。

  3、本堂课内容较浅,由于时间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细节问题。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和”字说话。

  2、自主朗读课文

  3、从有趣的故事中体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学*。

  教学重点:

  认、记生字,学会用“和”说话。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猫说的话。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式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课题。你参加过那些比赛?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学一篇与比赛有关的课文,自己去读课文,看看说的是什么,好吗?

  二、读文。

  1、生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出记号。

  2、同桌合作,互相纠错。读通课文。

  3、师生以高低音合作读,扫清朗读障碍。

  4、生听录音轻声跟读,体会语感。

  5、交流收获,师生共同释疑。

  6、检查实读情况。分小组自愿读,课内评议;指名读师生评议。

  三、理解课文。

  1、出示图。

  指导学生观察,

  提问从麻雀、兔子、青蛙的样子看,你认为它们在干什么?

  说话 商量比赛的事情

  2、它们是怎样商量的?听师读课文,同学们想。按课文开头的话各说一句话。

  学生用“和”说话。

  比:飞 跑 游

  3、师出示三个句子,同学们齐读,分析麻雀为什么要比飞?兔子为什么要比跑?青蛙为什么要比游?

  分组讨论,分别提问。

  4、师小结:正因为如此,它们都想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比短处,这样才能自己获胜。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时候吗?你认为这样做好不好?学生讨论回答。

  5、它们的意见得到了别人的同意吗?(没有)所以它们怎么办?要求用原句子回答。它们争得没完没了。

  6、“没完没了”是什么意思?试用几个类似的词语来回答。

  争个不停飞来飞去游来游去

  7、这时小猫来了,(出示图)它帮它们出了个什么主意?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小猫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男生读小猫说的话,边读边想,讨论回答。

  启发:小猫为什么叫麻雀去找大雁比飞?兔子去找羚羊比跑?青蛙去找小鱼比游?

  小结:因为它们的力量相当。在比赛时就要找力量相当的去比,这样才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四、总结。

  读了这课文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回答

  我们不管在学*还是生活中都要善于去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找到差距,从而不断进步。

  五、延伸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11 比赛

  羚羊 兔子

  (飞)(跑) (游)

  大雁 麻雀 青蛙 小鱼

  四、作业:照样子写话。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已弄清楚了课文内容,说说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读文识字。

  1、生点读课文,画出生字拼读。

  2、同桌合作读准音节。

  3、小组合作识记字形

  组长组织识字、组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字形。

  交流汇报识字方法。怎样记住不认识的字?师引导学生用最喜欢、最*惯的方法认字。归纳识记方法。

  识字比赛。师举生字卡片,学生分小组抢答比赛,看谁认得准,认得多。

  4、生提出自己感觉难记的字,大家交流讨论识记方法。

  三、写字。

  1、出示生字卡:“比”、“兔”、“棵”、“咱”、“完”、“这”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比”字的笔顺

  “兔”的第二笔

  “咱”在田字格中的左右上下位置。

  3、师范写,学生跟着数空。

  4、生在田字格中练*写字。

  5、在文中给下列字找朋友。

  如:比—————比赛兔———————棵————————

  咱—————完———————这————————

  五、作业。

  1、加偏旁组字

  果______()元______()

  文______()召______()

  2、按笔顺书写。

  比 兔 棵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插秧的作文9篇

  4月1日,我们四年级去惠州观音阁镇春游。虽然说是“春游,”还不如说是与大自然妈妈最亲密接触——种田插秧。

  来到插秧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块沙地,沙地上铺着一条绿色的毯子,导游姐姐就让我们在那面上面换拖鞋、穿运动短裤。

  换好拖鞋和裤子后,我们去到大鼓的旁边,听一位叔叔在队伍前讲道:“大家好!等会儿你们要插秧,将会有一位阿姨教你们怎样插秧,并示范动作给你们看。不过你们待会儿下田时,不能跳下去,更不能在田里游泳,要注意安全哦。”

  听完叔叔说的话,我们就一路小跑到插秧的'地方。正像叔叔说的那样,一位阿姨站在田里,手里还拿着一些秧苗。她笑着对我们说:“孩子们好,我们插秧的时候,左手拿秧苗,右手就拿一株秧苗,往下插。插第二株时,中间要隔开一段距离,20~25厘米才行。”阿姨说完后,让我们脱拖鞋,排好队下田。

  当阿姨给我一小捆秧苗时,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下田。可是,叔叔说下田时要小心一点,不然会弄脏自己的校服。我按住冲动的念头,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下了田。“哇!好软啊!”我感觉整个身体往下陷。还好,很快就踩到底部了,泥巴水刚好在膝盖下面。站稳了脚步,我开始向前走去,找了一块空地。按照阿姨对我们说的话与动作,把一株株秧苗宝贝找到了它的新家。看见在微风中摆叶子的秧苗,我好开心!

  这次的春游——插秧,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早上,我和父母一起骑车去海淀公园。虽然太阳很大,但一路上我并没有因为风而感到很热。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了海淀公园门口。刚进门,我们看到上面有一张纸,上面写着:20xx年5月17日是海淀公园第五届移植节。啊,馅饼从天上掉下来是好事。偶然能遇到插秧节。就在我高兴的时候,一个保安对我们说:“你们只能进去看。”我的心情一下子就低落了。

  虽然我以为不可能参加,但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去了登记处。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上午不行,下午一点半有活动。”听了这话,我的心情立刻变得多云转晴。

  下午一点半,我们报名后,穿好靴子,带着秧苗进了水田。母亲小时候种过苗,就成了“总司令”。妈妈说:“移栽前,要把幼苗根部的泥洗干净,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插入地里。然后将幼苗插入水中的泥土中,用手捏紧,这样幼苗就不会掉下来。”因为是第一次插秧,担心脚伤,所以穿了靴子,但是到了水里才知道不能穿着靴子在水田里走。后来还是赤脚在水里,可以自由活动。多亏我妈当教练,我成功种下了第一棵幼苗。越种越忘了时间,忘了天空中燃烧的太阳。直到经理催促结束,我才离开稻田。

  今天,我学会了如何插秧,这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以后,我会珍惜粮食。

  今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饿极了。因为今天中午没有吃饭,学校的饭实在是太难吃了。在半路上,看见了一个小摊,里面面条的香味飘来,弄得我口水直流。好想吃……

  可是摸摸自己那空空的口袋,只能远远的看着别人吃。那个女老板看见我了,只叫我过去,说请我吃面条,可是爸妈教过我的:不能和陌生人说话。我没有过去,而在那啥啥的站着。阿姨拿过来一碗面条说:“饿坏了吧。没事,阿姨不是坏人赶紧吃吧,要不一会就凉了。我哭了,阿姨太好了。太善良了。想妈妈一样给人温馨的感觉。

  阿姨,你真好。虽然我不知道你叫什么,但我还是很感谢你。

  农忙来了、农忙来了,农民们又忙了起来。农忙来了,乡下农民都忙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我乡下外公家也是这样。

  星期六,我来到了外公家,一来到家中便不见了他们的踪影,我一看没人便满山,满田,满地的找。忽然,我在一块稻田里发现了外公的踪影,我急忙大叫了两声:“外公,在干嘛呀!”外公回答道“在犁田,等一会儿要插秧苗呢!”我好奇地冲到了田边。一看,咦!还挺好玩的,就和外公说:“我要下去。”外公答应了,我穿着下田的鞋,高高兴兴的下了田。

  一下去,不料我被陷了一下,我使出了浑身的劲,终于给拉了出来。我拿了个犁田的工具就开始了,一犁就拉不起来了,我拔呀,拔呀,终于给***了。我犁了一小块,一转眼。外公已经把全部犁完了。

  外公带着我去拿秧苗,我拿了秧苗就兴高采烈的回来了,没等外公教我就开始插了,我插呀,插,一会儿就插完了。我抬头一看,咦?怎么插了个“S”形呐?外公看见了亲切地对我说:“要把握好直线,还要插出一定的距离还好看。”我接受了,我又跑去把秧苗全都给收起来,一不小心,力用大了,秧苗断了,外公把断了的秧苗给扔了,然后又亲切的教我。我在旁边学了一会儿,我也开动了,第一根我很快的插完了,可是到了第二根就麻烦了。

  我仔细地量着角度让它不偏,然后把握距离,然后轻轻地将秧苗栽好了,前面四颗都比较顺利。不料,我摔了一跤压倒了两颗秧苗,这两棵秧苗被我伤心地拔了。有了这一次的教训我不得不小心,我小心翼翼,认认真真的把一列的秧苗全部插完了。我抬头一看,整整齐齐的一列秧苗映入眼帘。我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我期待看它们长出美丽的结晶。

  这天我特别开心,我有了成功。我期待着,盼望着,它们长出最美味的硕果,我收获了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不断地学*,不能心急,不能粗心,要做一个仔细的人。

  一大早,我和妈妈来到稻田,一阵清香从田里传来。我们迫不及待地脱下凉鞋,走进稻田。耶!凉凉的,软软的,真舒服!

  我也是从农民伯伯那学来的。一手拉苗,一手抱苗,不容易。过了一会儿,忙得满头大汗,苗上的小蜻蜓飞来飞去,仿佛在鼓励我:彭苗,加油!

  等苗好了,我们再移植。照农民伯伯说的做:把幼苗留下,用右手移植。但是,当我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把幼苗放在泥里时,幼苗立刻像伞一样散开了。妈妈看着它说:“昕薇,你太肤浅了!”我正忙着把一堆幼苗放回去。这一次,秧苗笔直地站在田里。我好开心,连稻田里那些小虫子都在爬来爬去,好像在为我欢呼!

  看新种的苗,纵横成行。好像排队的小朋友都在对我说:“谢谢,辛苦了!”我浑身是泥。我有点累了,但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我真的体验到了农民大叔的辛苦。

  在我小的时候,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其中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跟我外婆一起去田里插秧了。

  还记得那次正是农忙季节,外婆要去田里插秧,年幼的我觉得好玩,囔着也要去。外婆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便带我一起去。来到农田里,大人们都弯腰忙碌着,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挽起裤管,拉起袖子,摆出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跨着大步来到田边,嘴巴一翘,抱起一大把秧苗,重重地踩进田里。呃……太用力了,脚陷进去了,出师不利呀!我只好放下秧苗,一屁股坐在田边,双手抓住脚在那“拔脚”。呼,出来了。“啪!”脚是出来了,可因为用力过猛,一滩污泥“飞”到了我的脸上。“呀!”我叫起来,不过很快清理掉了。我重新吸了口气,再次踏进了田里。

  这次,我轻轻地,两只脚都踩进去了。我缓缓地移动,可是不巧的是被里面的石头卡住了。这可怎么办?我把身体往前倾,脸离污泥只有八、九厘米,一会儿像做俯卧撑那样,整个身子往上跳,一会儿又像毛毛虫一样,慢慢往上爬。“呼!终于出……”呀,脚是出来了,可我整个人却因为重心不稳而直直地摔进了泥里,更可恨的是——我脸朝下呀!结果我摔了个“狗啃泥”。“哇——”,我爬起来,大哭了起来。身上穿的白体恤变成了黑体恤,我变成了大花猫,眼泪顺着小泥脸滚下来,黑乎乎的脸上出现了两道印子。“哈哈哈!”周围的大人笑得合不拢嘴。我不光没有插到秧,还把身下这一大片秧苗给压扁了。“哈哈,今天我要抱回家一只小花猫喽!”外婆正站在不远处乐呵呵地说。

  嘻嘻,但我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外婆为了安慰我、补偿我,特地给我烧了一顿红烧肉。啊呀,真好吃!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还是觉得十分好笑呢。

  原来,我去外婆家,都是看外婆他们怎么插田,从来没有自己试过,正好,这次去外婆家,爸爸就要我下地插田。

  五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山上,蜜蜂飞来飞去,大树遮天避日,花儿绽放笑容,草儿随处可见,地里的菜长得可好了,绿油油,嫩生生的辣椒苗、豆子秧一个劲的往上窜……,小孩儿在田埂上你追我赶,好不快乐!

  我欢快地跟着外婆来到了山下的稻田里。外公、外婆和姨姨都下田去了,我站在田埂面,想下,可又不敢下。想下嘛,就是完成爸爸的使命,不想下嘛,就是心惊胆战,害怕下面有什么虫子,什么蚂蝗啊,这些的。“姨姨,我想下去,可以吗?”“别下、别下,这里面有虫子的。”我想:姨姨都不准我下,我还下去干什么呢?不下算了!于是,我便没有下去。

  日子很快就过去了,五天内,我没有下去插田,爸爸来电话我怎么办呢?肯定会骂我的,我想着。“铃、铃、铃”真的来电话了,说曹操,曹操到啊。我只有接了,“喂,爸爸,有什么事吗?”“维维,你下去插田了吗?”我吓了一跳,被我猜中了呀!“我没有,姨姨不准我下去。”“但你总要写这个作文呀,你在一边看不出什么的,必须自己下去才能体会得到。”

  “哦,再见!”于是,我便挂了。正好,姨姨他们又要去插田呢,我再三请求,姨姨终于答应了,我们一同去了田里。 我把裤子扎上去,袖子也扎好,脱了鞋子,姨姨便抱了我下去,走下去,脚就很难抬上来再走,要是用力过猛,泥水就会溅到身上,有时还会摔倒,在田里走路,可真难呐!走下去,我感觉田里的水一点也不冷,还有点热呢!我学着姨姨的样,拿起秧就插,“秧插的距离要宽一点,上下左右都要够得着,要不然,它怎么生长啊。”姨姨对我说,我弯下腰,上下对齐了,再插下去,姨姨从左边一下子就插过来了,我辛辛苦苦插的,都被姨姨扯了,说:“我说了要对齐,现在,你插的,得拔了。”姨姨似乎在训我。“哼,我不干这行!”于是,我又到外公那边去扯秧,扯出来了吧,它又连土拔起,害得我洗泥就洗了几分钟,突然,我在秧边上看到了一个昆虫,它像蜘蛛的身子,它的上面是红色的,下面就是蓝色的,我还以为它会咬人,我看见它,就不扯那根秧,扯其他的秧去了,这边上,差不多都有这类昆虫,“哎,干这行也不行!”我直起腰子,“哎呦!疼死了。”我才弯腰十几分钟,腰就疼了,那外公外婆他们不是更起不来了吗,他们都那么大把年纪了,还干这活儿,所以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找最轻的活儿。”于是,我便除起草来,除草也要受惊,那种昆虫随处可见,吓死人了。我一会儿搞这个,一会儿搞那个,都觉得累。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终于,外婆带着我回家了。

  我从插田一事中,懂得了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呀,我们得好好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辛勤劳动!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了播种的季节,星期天我在家里帮爸爸插秧,虽然辛苦,但是我体会到了许多!

  早晨,我们到秧田里拔秧苗,那些秧苗都是很柔软的,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被拔断,所以妈妈告诉我在拔秧苗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把秧苗拔断了,因为一棵小小的秧苗将来就是一棵长满谷子的禾苗,因此我在拔秧苗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我们把拔好的秧苗用稻苗捆好,我们拔了好久,终于拔完了,于是妈妈将我们拔好的秧苗挑到了要插秧的田里,来到那里,我看见爸爸早已把田耕好了,就等我们的秧苗来插了。

  我和妈妈将拔好的秧苗一个个均匀的扔到了田上,然后我们将插秧要用到的绳子插好,于是就开始插秧了。妈妈说,我不会插秧就先沿着那根绳子插过去,这样插的秧苗就比较整齐,于是我左手拿着秧苗,右手拿着要插的秧苗,慢慢的一棵棵沿着绳子插了过去,过了好久我才把那根绳子插完,累的我腰酸背痛,就这样我们在田里工作了一上午,我们才把拔好的秧苗插完。最后我们慢慢的回家了。

  通过这次插秧,我体会到了作为农民的辛苦,那不仅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是精神上的痛苦,因为要在田里工作一天,那要顽强的毅力!

  每年的农历三四月,清明刚过,当柳条还在料峭春风中摇摆不定的时候,已然到了我们培育秧苗的时候了。由于我们当地旱季比较长,水资源稀缺,我们一到培育秧苗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去守水,过去也有经常因为争水而打架的事。我小时候也常常和爷爷去守水,爷爷胆子很大,我总是不住的往后看。爷爷对我说,晚上走夜路的时候不能往后看,往后看会看到鬼的。从那以后我就不敢往后看了。有时往往为了给秧苗田灌满水,我们一整晚都不能睡。我们将水引进自己的秧田后,我和爷爷就坐在秧田边静静的等待着秧田里的水灌满,这时爷爷拿出他的旱烟袋,吧唧吧唧的抽着他的“精神食粮。”而我则靠在水沟边粗壮的柳树上,抬头数天上的星星,每次数到一半就忘了,只得重新开始,一颗,两颗,三颗……我到现在也还没有数清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等秧苗田的水稻长了有绣花针大小的时候,村里人就开始准备往田里运一些猪粪或者羊粪。他们很少用化学肥料,他们觉得用了化肥的水稻味道会变。我出来读书后吃过无数的米饭,但是都没有家乡的好吃,家里的米饭总是带着一丝独特的香味。插秧的田是在冬天的时候就已经用锄头翻过来的,二三十厘米见方的土块被长长的锄头翻转过来,晒了一个冬天,害虫都晒死了。到了哪家驼粪这一天,整个村的人都会过来帮忙,他们不仅自己来,还每个人都会牵着一匹骡子过来,骡子是农村最好的帮手,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的。骡子鞍上一边放一个竹篮,就将从猪圈或者羊圈里还冒着热气的粪驼到梯田里,隔两三丈就放两篮。几天下来,整个村里大大小小的梯田都被粪。粪弄完了以后,整个村子都飘荡着一股浓郁的粪香。

  几阵春风刮过,一场急促的春雨洒向大地,梯田里大块大块的土块变得酥软,断流的溪水重新焕发生命的欢腾。农民们将养在家里一个冬天的水牛从圈里牵出来,让它们在春雨洗过的太阳底下伸展筋骨,整装待发。人们将浑浊的水渠截断,让滚滚的春水肆无忌惮的流入梯田,干渴的稻田贪婪的吮吸着。农民将自己的裤脚挽得很高,肩上扛着明晃晃的锄头,牛已经驾上了生锈的犁铧,它坚实的臂膀将让生锈的铁棃重新焕发新的光芒。随着主人的一声喝令,慵懒的老牛挎着坚定的步伐在泥水里前行,经过来回不断的踩踏,犁铧,梯田里的泥和水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男人们负责犁田和垒田埂,在当地,女人是不能垒田埂的,因为当地人认为女人去垒田埂,那么以后田埂就会垮掉。女人们会在垒好的稻田埂上种上黄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等水稻收割的时候,这些作物也就成熟了。经过两三天的忙碌,家里一两亩田终于弄好了,原来凹凸不*的梯田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水田,甚是壮观。之前被骡子驼来的粪,和水和泥混在了一起,等着自己价值的实现。

  终于到了插秧的时候,插秧是女人们的事,男人们只负责将田整理出来。这也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候,当女人们在秧田里插秧的时候,我们小孩子就在他们屁股后面摸黄鳝,捉蝌蚪,他们是不让我们去弄秧苗的,他们对粮食充满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插秧是最快乐的时候,他们将拔起的秧苗用往年的谷草捆成直径二十公分大小的秧苗团。然后用竹篮将这些秧苗团背到*整好的水稻田里,在很远的地方就扔过去,当秧団砸到底的时候就会激起长长的波纹,到并不会漫到田外面去。插秧是一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插秧的,如果你插秧插的不好的话,那么别人就会当面说你,因为插秧的好坏也影响了以后的收成,所以大家议论也就无可厚非了。对于很小的梯田来说插秧就很方便,两个人一人从一边开始插,到中间合拢就好了,而对于一些很宽的田则需要拉线,顺着拉的直线插,这样插的秧又直又好看,又可以保证秧苗的疏密程度。就这样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整个村所有的梯田都种上了水稻,荒寂的梯田变成了一张一张鼓满希望的绿色的小船,这些小小的禾苗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迎着风儿成长。


《插秧》教学设计3篇(扩展7)

——第一次插秧作文 (菁华3篇)

  5月26日的上午,在胡营中学担任班主任的妈妈和几位老师去帮她班的孤儿学生曾红云姐姐插秧,我嚷着要去,妈妈拗不过我,带上我出发了。

  到了水田边,在田里插秧的红云姐姐见了我们既惊喜又激动。妈妈让我到岸上搬运秧苗,就和老师们挽起了裤腿下了田,忙活了起来。我见老师们热火朝天,也要下田体验,妈妈笑着说:“你小小年纪,体验一下劳动也好。”于是,我便像扑腾着翅膀的小鸟急不可待地脱下鞋袜下田了。

  第一次走在没过膝盖的泥水里,凉凉的.,软软的,像踩着软绵绵的沙发,只是脚下的泥滑滑的,我走得摇摇晃晃的,差点摔倒,裤腿上很快溅上了小泥花,红云姐姐忙过来扶我。我和妈妈并在一起插,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拿秧,右手拿起一根秧苗往田里栽。妈妈见我栽得弯弯曲曲,像调皮的孩子扭着腰肢,有的秧苗漂到了水面上,告诉我秧插到田里横竖要成线。我看了妈妈的示范动作,插下去的秧苗稳稳地立在了田里。

  太阳火辣辣地烤在身上,渐渐的,我头上滴落下了都大的汗珠,我上了岸,看着妈妈和老师们不知疲倦地竞赛着,我仿佛又来了劲,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秧田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歌声驱散了妈妈和老师们辛劳的脸庞。不知不觉,这块水田被我们穿上了“绿衣裳”,我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件杰作一样。

  第一次插秧的感觉很有趣,更有意义,今天不仅让我看到了香喷喷的饭是怎么种出来的,体验到了一粒粮食一滴汗,更让我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碧水绿苗笑漫田,正是插秧季节时。我们随着大家的欢笑声走向农田,开心极了!沿着乡间的小路,我似乎闻到了田野的味道。

  到达目的地后,我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看着农夫牵着的牛在田里大小便时,许多同学都不敢进去了!牛大便都拉到田里了,还怎么进去啊?还要赤着脚?我可不想踩上去啊!我从未见过这么脏的泥田。 正当我们打退堂鼓的时候,杨爸爸第一个走向泥田,和农民伯伯们给我们示范插秧,鼓励我们说:“第一个下来的同学有五个大拇指,看看谁最勇敢!” 听了叔叔的鼓励,我勇敢地迈出了一步。感觉踩下去松松软软的,还觉得泥土在我脚上冒泡泡。后来,泥土实在是太粘了,好像我的小脚都陷进泥土里,拔不出来了。我一步一步艰难地向走,学着叔叔的样子,用手把秧苗小心翼翼地插到田里。心里在想:小秧苗,你要听话呀,不要倒下去!我一只手轻轻地把秧苗往水里插,保持每棵秧苗的距离一样,还要对齐。我的双脚好像不听我的使唤,刚插好几棵,想把小脚往后排挪,怎么拔都拔不出来,一定是我的力气太小了!插秧真的好累啊,农民伯伯真是太辛苦了! 接着我们参观了机器插秧,这机器速度好快,不一会儿一排排整齐的秧苗便展现在我们眼前!明显机器比人工快多了。听说机器一小时能插三亩,人工一天只能插一亩,这差距太大了,机器真是好神奇!

  这是我第一次插秧,插秧真是太不容易了!今天我真正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农民伯伯很辛苦,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每次吃到碗里可口的米饭时,我总会想起广阔的田野中,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子,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色,可在欣赏着美景,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谁又会想到,这是农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呢?

  为了让我们了解农民们的艰辛,今年“双抢”季节,老师带领我们前往她的老家体验生活。到了村里,我们戴上帽子,与2位姨妈一起赶往田间。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把秧苗,教了我们插秧的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秧苗,把秧苗插入泥土中,然后轻轻把手抽出来。听老师说完,我们卷起裤脚开始下田了。

  当我们踩下田时,第一反应就是感觉非常脏,有一位小伙伴轻轻说了一声:“好像大便呀。”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们开始插秧了。我先用3个手指夹住秧苗,小心翼翼地把它插入泥中。先前我以为只要把秧苗根部的那一块小泥巴**泥中就可以了,但是当我把手抽出来时,秧苗却倒下了。老师看到了,就对我说:“你这样插可不对哦,要再插深一些。”于是,老师亲自走下田来,把我插的秧苗稍稍往下压了一点,秧苗就稳稳地站好了。

  我取出第二株秧苗,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插入田中,可是老师还是说我插得不对。原来是我插的两株秧苗距离太*了,这样会影响它们吸取养分和影响它们的生长。于是,我把其中一株拔了出来,按照间隔约20厘米的距离插下。眼看我快要落后了,于是,我便加快速度,不一会,我就插完了一把秧。当我准备去拿第二把秧苗时,突然感觉腰酸酸的,在烈日的照射下,尽管我有帽子,但早已是满头大汗,心想:原来种田是这么辛苦啊!

  不知不觉中,1个小时过去了,我和小伙伴们都把各自的秧苗插完了,我们觉得自己都变成了小农民。走出田里,看着“成果”,我们的心里美滋滋的.,真希望它们快长出金灿灿的稻谷!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