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中。教学中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意了学*方法的指导,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分。成功的地方是:

  1.字词的教学。

  三年级是学生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时期,字词教学仍然是本年级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我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课上既有集中检查识字情况,又有在学文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词语的意思。在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听同学的朗读,发现读音中的错误,相互纠正,读准字音。在全面检查生词的时候,教师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如读了“脊背”一词,教师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脊背,学生自然地了解了词义。

  2.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强调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与人交流阅读感受以及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我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认真默读第四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老师再以此段作为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感悟,体会到白鲸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如果不马上营救会有生命危险。学生关心白鲸的命运,为它担心着急。在学文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在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

  3.重视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为此,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从能读到会读,再到有感情地读,读出了层次,体现了学生的学*过程。像开始检查读书时学生只是能读通,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白鲸遇到的危险时,学生将自己当作遇险的白鲸,体会当时的情景,这时的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有感而发,读出了真实的感情。在读到人们想尽办法,白鲸终于得救时,《蓝色的多瑙河》音乐响起,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让人感动。

  4.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课标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章、语句会有不同的理解,课堂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比如,在读抢救白鲸的经过时让学生谈各自受感动的地方,有个学生对“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马上向附*的村庄报了信”一句很受感动。通常我们会认为学生应该抓住“马上”一词,体会猎人非常急切,一刻也不耽误,要尽快抢救白鲸。可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到作为猎人,他们不去捕杀白鲸,而是想办法抢救白鲸使他们非常感动。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见解是独特的。语文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体验是多元的,因为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教材更加丰满起来。

  但是,上了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些地方落实得很不够深入: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全都认识我》。

  2、在学*歌曲《全都认识我》中感受三拍子音乐。

  3、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1、引导学生能用亲切、自豪的声音演唱《全都认识我》

  2、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具

  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家乡》,感受歌唱家对家乡的热爱。

  2、揭示课题

  有一位小朋友,他说自己的家乡也很美,想请我们班同学去他的家乡看看,想去吗?让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吧!

  出示并指导学生用亲切的声音演唱。

  32326︱1026︱1—21︱6——

  请你快出来哎啰喂哎啰喂

  [设计意图]:从自己的家乡切入本课的学*,以他们亲身体验点燃他们爱家乡的感情。

  说说演唱形式是复*人声的分类

  二、寓教于乐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2)分组分句学唱曲调。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分组后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四句的学生组。

  (3)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标●。表扬唱得好的小组。

  (4)分组交换学唱乐句,直至全班学生都能唱全曲。

  4、学唱歌曲:

  (1)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2)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3)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设计意图]: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艺术,通过分组合作,不仅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画●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韵律。

  三、创造表现

  1、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独唱奖。

  2、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设计意图]:歌曲的感情处理和歌曲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给学生的再度创作一个自由的空间。

  四、完美结果

  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把音乐课上的学*延伸到课外,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

  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这节课,听了沈老师和许老师的指导点评,认识到这节课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我先是通过让学生分别用M、LU、LA模唱来熟悉旋律,然后加入歌词进行学唱。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歌的旋律不是很难,我可以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直接唱旋律,再加入歌词时,学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歌词和旋律对不起来的情况。

  2、四分休止符所在小节的演唱是这首歌的难点,虽然我在教学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学唱时加以指出,但方法单一,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个地方可以在学生能够用拍手的方法准确拍出休止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遇到四分休止符不发出声音来,甚至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让学生理解休止的作用,即表现家乡的那么多事物都认识小歌手,小歌手是那么自豪、天真和可爱。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句子,学生提出来以后,我只是机械性的让他们来唱一遍,再来唱一遍。几遍下来后我以为他们会唱了,其实效果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向学生指出句子当中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也就没有把难点突破。

  4、三拍子强弱规律的教学应该结合歌曲演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把强拍的歌词唱得响,弱拍的歌词唱得轻。

  每次上完课,经过师父们的细心指导,能使自己豁然开朗。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过场,结合学生实际,把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3

  音乐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感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新课标的更好实施,我们音乐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乱”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做呢?

  案例背景: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小学第六册音乐课本中第二课歌曲,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新一代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表达了孩子们在春夏秋冬中时刻想念、关心着老师,衷心地爱戴、祝愿着老师。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来抒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

  这么优秀的一首歌,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按理说学生会很投入地进行学唱,并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如此轻松。

  案例实况:

  1、用竖笛的吹奏来问好,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进行即兴创编。然后学生和老师进行合奏(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学生吹前半句,老师接后半句),最后四个组进行轮奏练*。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对这个步骤很感兴趣。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太兴奋状态,一直不听指挥,胡乱吹奏。

  2、用游戏“传信”来进行节奏的训练。

  (1)、XX X︱XX X︱XX XXX︱X –‖

  (2)、XX X︱X X︱XX XXX︱X –‖

  (3)、X XX︱XX X︱XX XXX︱X –‖

  (4)、X . X ︱X X︱XX XX︱X –‖

  方法:分四组进行比赛,请一组里最好的同学先拍出节奏,再传给后面的同学,节奏打在手心上。

  目的:通过游戏进行节奏训练,并为歌曲的节奏掌握打基础在游戏进行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专心去感受节奏,所以没能准确拍击节奏,而课堂纪律看上去也较乱。

  3、由于几个同学的“乱”使我想把今天要教的歌曲早早带给他们,好让他们自己去反省。我就一边组织学生安静,一边把他们引入“老师”这个主题,让他们自由说说老师的劳动,及对老师的印象。这时大家都静下来了,似乎都意识到了什么,但那两个调皮的孩子还是满脸的笑,手脚还没有停下来。老师播放了音乐,学生都跟着唱了起来,那两个孩子还在笑。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他们还在笑。看着那两个孩子,听着那首深情的歌曲,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想到我的努力,我的付出,我的无奈,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这样设计的:首先用竖笛的接对来吸引学生,并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然后用两个音乐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和视唱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并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最后学唱歌曲,用情来感染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由于我有过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课的失败的教训,因此,我在上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由于那几个调皮学生的捣蛋,这一课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说孩子的不专心有老师的因素,但当老师努力了,付出了,却还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专心时,作为老师该怎么做?是先管理学生纪律,还是先用眼睛暗示,先进行教学,不影响全体学生?连那么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都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那音乐教育的价值还能怎么体现呢?现在的孩子连语文、数学课都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常常不做,做为音乐老师该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呢?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4

  《小小羊儿要回家》这首歌曲的我的教学目标是能用亲切地柔声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体验到家是个让人感到安全、温暖、幸福的地方,增进对母子亲情的珍惜与对家的热爱;乐句之间换气要求演唱,柔和声音表现意境。认识全音符并准确演唱。经过这节公开课以及其他综合其他老师的意见,我总结以下几点不足:

  1、即时评价不够准确贴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给予一个恰当,丰富的评价,只是用你说的真好这样的句子带过。没有说出你好在哪里的依据。

  2、歌曲处理方式单一。在学*歌曲过程中,没有采用多元的方法,比较单一;歌曲内容比较冗长,处理不太细腻,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

  3、提问方式过于直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对于问题的抛出,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明白你要他回答的点。

  4、丰富学*内容,可以加入律动,加入乐器。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5

  课型: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同时初步认识下滑音和波音记号。

  2、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曲,通过歌曲的学*,引导学生对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格进行深思,并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人。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这首儿童寓言歌曲的情绪。

  2、处理歌曲中的修饰符号,并有感情的表演唱。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2、歌曲中音程跳跃大,要求同学用听唱法完成歌曲。

  四、教学准备:

  电教*台、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图片:花喜鹊和小乌鸦),他们之间有一个寓言故事。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

  旁白:在某一农村里,一位农民伯伯正在为秋天的收成而烦恼着。他在农场里走来走去,嘴里不断地说着:“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呢?”这时候一只花喜鹊飞来了,它说:“农民伯伯,你可不用忧愁,现在的麦苗都已经长得够好了!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等着秋天的丰收吧!”农民伯伯听了后开心地笑着说:“哈哈,是吗?是吗?”就在这时,小乌鸦也飞过来了,他看了看麦苗说:“虽然现在的麦苗看上去是很好的,但是农民伯伯你一定要在麦田上加上保护膜,要不台风来了就损失惨重!”农民伯伯有点怀疑的态度,说:“你说的话可信吗?”

  师:同学们,究竟花喜鹊和小乌鸦谁能正真帮到农民解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花喜鹊和小乌鸦》,答案就在歌曲里面了!

  二、寓教于乐:

  ①完整聆听,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听一遍录音,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速度?(学生讨论、回答)(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②看大歌谱,聆听第二遍录音。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现在我们听第二遍,看看大家有没有听出什么新的发现?找一找有没有咱们以前没见过的标记。(学生举手回答)

  听完第二遍后,

  师:大家都找得非常仔细,那么为什么这个作曲家要把这两个标记写上去呢?它们到底会让歌曲发生什么变化?大家请听教师作一个示范!

  师:就是有了它们两个特别的朋友,歌曲马上变得活泼、幽默、风趣。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名字。(下滑音,波音)

  师:它们名字分别叫下滑音和波音,都是用来修饰它所在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唱这句。(师引导学生一同唱有下滑音和波音的这个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形象。)

  ③听教师范唱一遍,把教师换气的地方用笔标上换气记号。

  2、教师教唱

  ①教师分句教唱。

  ②学生练唱歌曲。(师生接龙唱、生生接龙唱)

  ③师生再次演唱,学生唱好下滑音和波音,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出来。

  三、创造表现:

  师:这首歌曲里面两个主人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现在我们分男女同学进行比赛,“花喜鹊”由女同学演唱,“小乌鸦”则由男同学演唱。

  比赛完之后,教师点评。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最能表现花喜鹊和小乌鸦性格的句子。

  四、完美结课

  刚开始故事再续

  师:但是突然一阵闪电从天边划下,狂风开始向这边袭来。如果你是那位农民伯伯的话,当初能接纳小乌鸦的意见,那么现在的麦田会怎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那么通过这首歌曲,你们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呢?

  师:其实在很多农村里,乌鸦被叫做“不详之鸟”,因为人们都觉得他满身乌黑,而且嘴大且直,所以人们都讨厌他,相比之下人们比较喜爱喜鹊。喜鹊被人们称为报喜鸟。但是他们的性格就和他们的样子一样吗?并不是的,乌鸦从来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仗义执言、一是一、二是二,勇于报忧,相反喜鹊却是自以为是,满嘴谎言。那么你们喜欢谁呢?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寓言故事的'道理吗?(做人要踏踏实实,而不应该华而不实。)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都通过自己的想法把这个道理总结出来了,让我们带上感情再唱一遍歌曲。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教学中可以看得出现在的学生虽然年纪小,可思维敏捷,有独到的见解,无论讲任何内容都要事先多方位备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善于动脑思考,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听讲的“满足一族”了。过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而现在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学生互相问答的“双边活动”了。所以老师必须要有更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被学生问“倒”。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中。教学中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意了学*方法的指导,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本分。成功的地方是:

  1.字词的教学。

  三年级是学生由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时期,字词教学仍然是本年级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我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课上既有集中检查识字情况,又有在学文的过程中理解品味词语的意思。在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听同学的朗读,发现读音中的错误,相互纠正,读准字音。在全面检查生词的时候,教师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如读了“脊背”一词,教师让学生指一指哪里是脊背,学生自然地了解了词义。

  2.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强调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与人交流阅读感受以及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课堂上我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认真默读第四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老师再以此段作为训练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感悟,体会到白鲸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如果不马上营救会有生命危险。学生关心白鲸的命运,为它担心着急。在学文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在欣赏、品味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

  3.重视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味,读出情。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为此,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从能读到会读,再到有感情地读,读出了层次,体现了学生的学*过程。像开始检查读书时学生只是能读通,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白鲸遇到的危险时,学生将自己当作遇险的白鲸,体会当时的情景,这时的朗读水到渠成,学生有感而发,读出了真实的感情。在读到人们想尽办法,白鲸终于得救时,《蓝色的多瑙河》音乐响起,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让人感动。

  4.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课标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文章、语句会有不同的理解,课堂上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比如,在读抢救白鲸的经过时让学生谈各自受感动的地方,有个学生对“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马上向附*的村庄报了信”一句很受感动。通常我们会认为学生应该抓住“马上”一词,体会猎人非常急切,一刻也不耽误,要尽快抢救白鲸。可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会到作为猎人,他们不去捕杀白鲸,而是想办法抢救白鲸使他们非常感动。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见解是独特的。语文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体验是多元的,因为我们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教材更加丰满起来。

  但是,上了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些地方落实得很不够深入: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能用亲切、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全都认识我》。

  2、在学*歌曲《全都认识我》中感受三拍子音乐。

  3、通过本课的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1、引导学生能用亲切、自豪的声音演唱《全都认识我》

  2、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具

  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家乡》,感受歌唱家对家乡的热爱。

  2、揭示课题

  有一位小朋友,他说自己的家乡也很美,想请我们班同学去他的家乡看看,想去吗?让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吧!

  出示并指导学生用亲切的声音演唱。

  32326︱1026︱1—21︱6——

  请你快出来哎啰喂哎啰喂

  [设计意图]:从自己的家乡切入本课的学*,以他们亲身体验点燃他们爱家乡的感情。

  说说演唱形式是复*人声的分类

  二、寓教于乐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2)分组分句学唱曲调。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分组后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二、四句的学生组。

  (3)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标●。表扬唱得好的小组。

  (4)分组交换学唱乐句,直至全班学生都能唱全曲。

  4、学唱歌曲:

  (1)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2)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3)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设计意图]: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艺术,通过分组合作,不仅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画●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进一步体验歌曲的韵律。

  三、创造表现

  1、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独唱奖。

  2、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设计意图]:歌曲的感情处理和歌曲的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给学生的再度创作一个自由的空间。

  四、完美结果

  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把音乐课上的学*延伸到课外,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

  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这节课,听了沈老师和许老师的指导点评,认识到这节课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我先是通过让学生分别用M、LU、LA模唱来熟悉旋律,然后加入歌词进行学唱。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首歌的旋律不是很难,我可以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直接唱旋律,再加入歌词时,学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歌词和旋律对不起来的情况。

  2、四分休止符所在小节的演唱是这首歌的难点,虽然我在教学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生学唱时加以指出,但方法单一,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这个地方可以在学生能够用拍手的方法准确拍出休止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遇到四分休止符不发出声音来,甚至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让学生理解休止的作用,即表现家乡的那么多事物都认识小歌手,小歌手是那么自豪、天真和可爱。

  3、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句子,学生提出来以后,我只是机械性的让他们来唱一遍,再来唱一遍。几遍下来后我以为他们会唱了,其实效果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向学生指出句子当中到底难在什么地方,也就没有把难点突破。

  4、三拍子强弱规律的教学应该结合歌曲演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把强拍的歌词唱得响,弱拍的歌词唱得轻。

  每次上完课,经过师父们的细心指导,能使自己豁然开朗。所以,在以后的备课上课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过场,结合学生实际,把每一个环节落到实处。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3

  音乐新课程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感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新课标的更好实施,我们音乐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孩子们“乱”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做呢?

  案例背景: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小学第六册音乐课本中第二课歌曲,歌曲歌颂了老师为培养新一代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表达了孩子们在春夏秋冬中时刻想念、关心着老师,衷心地爱戴、祝愿着老师。学生通过歌曲的学唱来抒发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

  这么优秀的一首歌,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按理说学生会很投入地进行学唱,并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如此轻松。

  案例实况:

  1、用竖笛的吹奏来问好,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进行即兴创编。然后学生和老师进行合奏(老师吹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学生吹前半句,老师接后半句),最后四个组进行轮奏练*。大多数学生情绪高涨,对这个步骤很感兴趣。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太兴奋状态,一直不听指挥,胡乱吹奏。

  2、用游戏“传信”来进行节奏的训练。

  (1)、XX X︱XX X︱XX XXX︱X –‖

  (2)、XX X︱X X︱XX XXX︱X –‖

  (3)、X XX︱XX X︱XX XXX︱X –‖

  (4)、X . X ︱X X︱XX XX︱X –‖

  方法:分四组进行比赛,请一组里最好的同学先拍出节奏,再传给后面的同学,节奏打在手心上。

  目的:通过游戏进行节奏训练,并为歌曲的节奏掌握打基础在游戏进行中,很多同学由于没有专心去感受节奏,所以没能准确拍击节奏,而课堂纪律看上去也较乱。

  3、由于几个同学的“乱”使我想把今天要教的歌曲早早带给他们,好让他们自己去反省。我就一边组织学生安静,一边把他们引入“老师”这个主题,让他们自由说说老师的劳动,及对老师的印象。这时大家都静下来了,似乎都意识到了什么,但那两个调皮的孩子还是满脸的笑,手脚还没有停下来。老师播放了音乐,学生都跟着唱了起来,那两个孩子还在笑。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他们还在笑。看着那两个孩子,听着那首深情的歌曲,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想到我的努力,我的付出,我的无奈,我那不争气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案例反思:

  这堂课是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这样设计的:首先用竖笛的接对来吸引学生,并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然后用两个音乐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和视唱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并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最后学唱歌曲,用情来感染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师生进行情感交流。

  由于我有过课前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课的失败的教训,因此,我在上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由于那几个调皮学生的捣蛋,这一课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说孩子的不专心有老师的因素,但当老师努力了,付出了,却还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专心时,作为老师该怎么做?是先管理学生纪律,还是先用眼睛暗示,先进行教学,不影响全体学生?连那么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都不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那音乐教育的价值还能怎么体现呢?现在的孩子连语文、数学课都不能专心听讲,作业常常不做,做为音乐老师该如何来正确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呢?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4

  《小小羊儿要回家》这首歌曲的我的教学目标是能用亲切地柔声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体验到家是个让人感到安全、温暖、幸福的地方,增进对母子亲情的珍惜与对家的热爱;乐句之间换气要求演唱,柔和声音表现意境。认识全音符并准确演唱。经过这节公开课以及其他综合其他老师的意见,我总结以下几点不足:

  1、即时评价不够准确贴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给予一个恰当,丰富的评价,只是用你说的真好这样的句子带过。没有说出你好在哪里的依据。

  2、歌曲处理方式单一。在学*歌曲过程中,没有采用多元的方法,比较单一;歌曲内容比较冗长,处理不太细腻,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

  3、提问方式过于直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对于问题的抛出,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明白你要他回答的点。

  4、丰富学*内容,可以加入律动,加入乐器。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5

  课型: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同时初步认识下滑音和波音记号。

  2、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曲,通过歌曲的学*,引导学生对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格进行深思,并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人。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这首儿童寓言歌曲的情绪。

  2、处理歌曲中的修饰符号,并有感情的表演唱。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2、歌曲中音程跳跃大,要求同学用听唱法完成歌曲。

  四、教学准备:

  电教*台、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出示图片:花喜鹊和小乌鸦),他们之间有一个寓言故事。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

  旁白:在某一农村里,一位农民伯伯正在为秋天的收成而烦恼着。他在农场里走来走去,嘴里不断地说着:“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呢?”这时候一只花喜鹊飞来了,它说:“农民伯伯,你可不用忧愁,现在的麦苗都已经长得够好了!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等着秋天的丰收吧!”农民伯伯听了后开心地笑着说:“哈哈,是吗?是吗?”就在这时,小乌鸦也飞过来了,他看了看麦苗说:“虽然现在的麦苗看上去是很好的,但是农民伯伯你一定要在麦田上加上保护膜,要不台风来了就损失惨重!”农民伯伯有点怀疑的态度,说:“你说的话可信吗?”

  师:同学们,究竟花喜鹊和小乌鸦谁能正真帮到农民解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花喜鹊和小乌鸦》,答案就在歌曲里面了!

  二、寓教于乐:

  ①完整聆听,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师:听一遍录音,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速度?(学生讨论、回答)(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②看大歌谱,聆听第二遍录音。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现在我们听第二遍,看看大家有没有听出什么新的发现?找一找有没有咱们以前没见过的标记。(学生举手回答)

  听完第二遍后,

  师:大家都找得非常仔细,那么为什么这个作曲家要把这两个标记写上去呢?它们到底会让歌曲发生什么变化?大家请听教师作一个示范!

  师:就是有了它们两个特别的朋友,歌曲马上变得活泼、幽默、风趣。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名字。(下滑音,波音)

  师:它们名字分别叫下滑音和波音,都是用来修饰它所在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唱这句。(师引导学生一同唱有下滑音和波音的这个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形象。)

  ③听教师范唱一遍,把教师换气的地方用笔标上换气记号。

  2、教师教唱

  ①教师分句教唱。

  ②学生练唱歌曲。(师生接龙唱、生生接龙唱)

  ③师生再次演唱,学生唱好下滑音和波音,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出来。

  三、创造表现:

  师:这首歌曲里面两个主人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现在我们分男女同学进行比赛,“花喜鹊”由女同学演唱,“小乌鸦”则由男同学演唱。

  比赛完之后,教师点评。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最能表现花喜鹊和小乌鸦性格的句子。

  四、完美结课

  刚开始故事再续

  师:但是突然一阵闪电从天边划下,狂风开始向这边袭来。如果你是那位农民伯伯的话,当初能接纳小乌鸦的意见,那么现在的麦田会怎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那么通过这首歌曲,你们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呢?

  师:其实在很多农村里,乌鸦被叫做“不详之鸟”,因为人们都觉得他满身乌黑,而且嘴大且直,所以人们都讨厌他,相比之下人们比较喜爱喜鹊。喜鹊被人们称为报喜鸟。但是他们的性格就和他们的样子一样吗?并不是的,乌鸦从来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仗义执言、一是一、二是二,勇于报忧,相反喜鹊却是自以为是,满嘴谎言。那么你们喜欢谁呢?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寓言故事的'道理吗?(做人要踏踏实实,而不应该华而不实。)

  师:同学们都非常聪明,都通过自己的想法把这个道理总结出来了,让我们带上感情再唱一遍歌曲。

  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教学中可以看得出现在的学生虽然年纪小,可思维敏捷,有独到的见解,无论讲任何内容都要事先多方位备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他们善于动脑思考,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只知道听讲的“满足一族”了。过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而现在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学生互相问答的“双边活动”了。所以老师必须要有更充分的准备,才不至于被学生问“倒”。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过程。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三、注重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学*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及时检测。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方分米和1*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

  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以学*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中,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中都能在原有水*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学*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其指挥图式。

  (4)、学*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视唱部分:

  (1)、视唱在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和*传统五声调式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五度旋律音程的练*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不讲名称)。

  (4)、在教师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和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5)、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3、练耳部分: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教材分析:

  三年级时期的学*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的知识又为今后三年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为今后的五线谱学*做好了伏笔。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主要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4、加强实践与创造。

  5、加强综合与渗透。

  6、把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本册教材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一、学情分析:

  三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能够更主动的学*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的表现力、创造力都有所提高,但对于音准方面掌握的不太好,还需要我们慢慢地加大这方面的训练、渗透。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是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贯穿欲始终。而课题的题目和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先,从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歌曲、欣赏作品,使学生学会必学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并且做到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学*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内容:

  上册总共有十二课内容,分别是第一课老师你好,听赏歌曲《老师你好》,学唱歌曲《老师最理解我》;第二课折纸船,听赏歌曲《小背篓》、《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小螺号》,学唱歌曲《折纸船》,音乐活动;第三课山野童趣,学唱歌曲《采山》、《捉泥鳅》,听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吹竖笛;第四课音乐家聂耳,学唱《卖报歌》,音乐表演,音乐家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听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第五课在祖国怀抱里,学唱《在祖国怀抱里》,听赏与跟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听赏《我为祖国守大桥》,音乐活动《音符之家》;第六课新疆好,听赏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学唱歌曲《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第七课火红的队旗,学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听赏与跟唱《红星歌》,识谱活动《唱唱跳跳》;第八课小猫钓鱼,学唱《小猫钓鱼》;第九课欢乐的山寨,学唱《乃哟乃》,学唱学跳《摆手舞》,听赏歌曲《苗岭的早晨》;第十课多年以前,学唱《多年以前》,听赏与跟唱《哩哩哩》,游艺活动;第十一课小放牛,学唱和表演《对十》,听赏《小放牛》,音乐游戏《谁家的门铃在响》;第十二课夜,学唱《月圆曲》,听赏《摇篮曲》,综合活动《班级音乐会》。

  下册总共有十二课内容,分别是第一课祖国妈妈,学唱《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听赏《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唱一唱《钓鱼》,吹竖笛《牧童谣》;第二课春来了,学唱《春来了》,听赏《杜鹃圆舞曲》,唱一唱《两只老虎》;第三课愉快的劳动,学唱《剪羊毛》、《我爱我的小镰刀》,听赏《铁匠波尔卡》,音乐活动《你唱我唱大家唱》;第四课两只小山羊,听赏及表演《两只小山羊》;第五课小骑手,学唱《我是草原小骑手》,听赏《赛马》,吹竖笛《其多列》;第六课母子情,学唱《游子吟》,听赏与跟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活动《献给妈妈的爱》、《唱唱跳跳拍拍》;第七课友爱之花,学唱《小伞花》,听赏与跟唱《爱星满天》,唱一唱《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活动《音符之家》;第八课快乐的节日,学唱《快乐的节日》,音乐表演《我们大家跳起来》;第九课小骆驼,学唱《小骆驼》,音乐活动《走走唱唱》,听赏《嘎达梅林》、《打起手鼓唱起歌》、《甜甜的山歌》;第十课梦之船,学唱《梦之船》,听赏《梦幻曲》,音乐活动《花儿朵朵开》;第十一课音乐家冼星海,音乐家故事《冼星海和风》,听赏《下山虎》,学唱《只怕不抵抗》、《酸枣刺》;第十二课喜洋洋,学唱《如今家乡山连山》,听赏《喜洋洋》,音乐活动《音乐万花筒》。

  五、教学重、难点:

  1、学会每一单元的歌曲。

  2、让学生学会表现美的能力。

  3、分别从不同的文化,对世界不同的民族的了解。

  4、激发学生对用心灵美去爱世界。

  5、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6、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快乐与幸福。

  7、通过对中外艺术家生*的故事,了解音乐家的品质和代表作品

  六、教学方法和措施: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利用各种打击乐编创音乐活动。

  3、及时评价学生。

  七、教学进度:(略)

  八.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把学校课题“问题引领”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4、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5、利用“海娃拾贝”激励机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音乐艺术的美。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他们大都活泼可爱,并且喜爱音乐,特别是唱歌与表演,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自然的发声方法,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独立、自信、有表情的进行律动和即兴动作。学生在识谱与欣赏方面是弱项,但我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将会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除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册教材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各单元内容贴*儿童生活,为他们熟悉和理解。教材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有兴趣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乐曲,大多贴*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学*,乐于学*。

  三、全册教学要求:

  1、学唱歌曲。背唱4-6首。学*用正确的口型唱歌,注意咬字,吐字。

  2、学*用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断音的唱法。学*用强弱,快慢的手段表现歌曲情感。

  3、培养独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4、欣赏优秀的歌曲,简介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欣赏优秀器乐曲,简介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欣赏优秀民歌、民间歌舞。

  5、初步了解速度、力度、节拍、音色、音区等在音乐中的表现的作用。

  6、学*并感受音的高低、音阶排列的顺序。感受并认识2/4、3/4、4/4及其强弱规律。学*连线、换气、延长、反复、顿音、力度、速度等常用记号。进行节奏和旋律短句的练*。

  7、随着音乐进行有表情的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学做音乐游戏,学*歌表演、集体舞等,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措施:

  1、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感受、共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形成“学*——实践——反思”良性循环的路子。

  3、教学研究,特别是适合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4、加强自身的基本功的训练,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五、全册教学进度:

  课题内容课时数

  第一课春天四课时

  第二课可爱的动物四课时

  第三课童趣四课时

  第四课音乐会四课时

  第五课牧童之歌四课时

  第六课爱祖国四课时

  第七课老师的歌四课时

  第八课爱和*四课时

  第九课家乡美四课时

  第十课拥军四课时

  复*游戏宫四课时

  一、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

  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歌曲的情感。

  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

  学*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

  (1)、认识变音记号:升记号、还原记号,知道其作用。

  (2)、学*一个升号的调,熟悉g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3)、理解3/8、6/8拍号的含义。懂得六拍子的强弱规律,学*其指挥图式。

  (4)、学*三连音,切分音;认识速度标记;认识保持音记号。

  2、视唱部分:

  (1)、视唱在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和*传统五声调式音阶。

  (2)、练唱有增四、减五度旋律音程的练*曲。

  (3)、分二声部练唱大小六度和声音程(不讲名称)。

  (4)、在教师帮助下:视唱在c调号和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视唱有临时升记号的单声部歌曲;视唱4~8小节二声部歌曲。

  (5)、划拍视唱二、三、四拍歌曲。

  3、练耳部分: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的2~4小节单旋律。

  (2)、听记2~4小节节奏。

  (3)、听记和声音程中的两个音。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教材分析:

  三年级时期的学*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学期,学生将巩固并自己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而且,学期学*的知识又为今后三年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教材在乐理方面又加深了难度,如一个升号的调,升记号和还原记号等,为今后的五线谱学*做好了伏笔。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主要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2、以审美为中心。

  3、以(音乐)文化为主线。

  4、加强实践与创造。

  5、加强综合与渗透。

  6、把激发学生学*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本册教材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了。

  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我会注重作好以前和今后知识的衔接工作。我会采取多种方式策略,帮助学生自己熟练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并要注意避免学生厌烦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学*,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边玩边学。

  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一、教材使用:

  今年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三年级有2个班,从抽测成绩来看,一班比二班的成绩好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学生检查的力度不够,存在与个别学生的身上,需要背唱的歌曲还不熟练。二是对学生的表演方面要求的过低,对学生放的太厉害,应该有的放矢,抓住主流,这样学生的成绩才能提上去。

  二、本班级学优生、学困生档案:

  学优生:宋晓钰何霖杜倩倩王春洁

  简要分析: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浓厚,课堂听课认真,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的牢固,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困生:宋惠云宋为鑫钱金龙郑伟

  简要分析:学生没有良好的学**惯,课堂上听课不认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准确的掌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四、本学期教学工作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唱13首歌曲,要欣赏15首乐曲,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参与的音乐活动有2个课时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认识音名和唱名,并能准确的演唱。

  3、引导学生认识3/4、4/4拍号的含义,强弱规律以及指挥图式。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演唱活动。

  2、能自信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

  3、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对探索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掌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谈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抓住关键词反复诵读。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英子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这部分内容贯穿整节课,多次出示、诵读。

  当读到第一次掌声里,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时,我随即导:这怎么能忘记呢?几年后,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出示信的内容读)

  当学生感受了第二次掌声后,我又这样导:难怪英子在几年后的来信中说……(出示信的内容读)

  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久久地沉浸在爱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从中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愉悦、兴奋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画面,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

  掌声,一个多么*凡的词语,但它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掌声好比指挥塔,指引你前进。有人说恩赐能令人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么掌声就是精神上的鼓励,激励着一些忧郁的人。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1、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2、把课堂的掌声与文本的掌声相结合

  在教学时,我由谈话导入开始直至上课结束,掌声多次响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如何及时把掌声献给别人。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在处理这篇课文上,我把重点放在利用课文的文字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真心实意地激励和赞美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浓浓的“爱意”,课堂上有了这“爱意”,师生间就会尊重与理解,课堂就会变得轻松起来。在《掌声》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在上课时,没有进行情感灌输,而是让学生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中,在师生*等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让本组单元“爱的奉献”这一情感专题,如涓涓细流,融入孩子幼小的心中。

  在上课时没有支离破碎地分析,没有喋喋不休地串讲,更没有“独具匠心”地指导,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嗯,这真是个读书的好方法!”“你真会学*,会从课文中找到词语和有关句子来理解。”“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会思考,会读书的同学吧!”“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来,老师和你握握手,谢谢你的精彩发言。”“夸奖的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

  《掌声》一课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整堂课,没有提出什么琐碎的问题,有的只是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朗读。在阅读的对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对话形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它,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各自与文本对话,感悟文本。如“默读-思考”。

  阅读教学就要像这样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创设潜心会文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学生潜心会文后对文本都有各自的感悟,此时,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生生、师生*等对话的*台,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如“小组读-讨论。”学生在交流感悟中彼此接纳,相互分享,在交流感悟中,学生也形成了自我的超越,形成了对“掌声”的独特理解。人人需要掌声,懂得把掌声献给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掌声”永远地走进了孩子伪心中。

  浓浓情感成为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魁力。

  这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通过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小英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受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

  其次,我通过让学生补充句子,通过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的对比,感受掌声的意义,让学生的情感上升了一个高度。

  本节课,我不光引导学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点词“犹豫”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犹豫的表现,再深入理解犹豫的心理状态。又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边体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钟阅读的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那么在突破难点时,我是这样去抓的: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没有活力,一直处于老师一问,学生一答中进行,没有学生发挥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通过朗读品读感悟到小英的前后变化,在朗读指导上、品读上做得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也不够机智。

  《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第一课时重点指导两次掌声,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这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在感悟掌声的内涵教学中,通过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掌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面积,主要包括面积的有关概念、面积的涵义;涉及的面积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对面积有了初步的体验,而且学*了基本图形的周长,但是对面积并没有转化到知识的层次上;另外,通过以前的学*,学生已经体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握一种新的概念,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和自我探索的能力,也体会了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了自己的数学空间观念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涵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一定不要只偏重面积的计算和单位换算而忽略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发展。

  2、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空间观念必须以学生自身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更多机会。

  3、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性。

  估测是数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提供的多种估测方法,在交流中体会估测的多样性,在学*中发展应用估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 重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更是如此。本单元的教学中面积公式的应用是一个重点,为了防止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机械记忆,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发展、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学*体验过程。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三、注重学生参与到“做”数学的过程中。

  数学学*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做到了及时检测。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方分米和1*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长方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感性认识及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求规则图形面积的第一课时,所以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获得新知学*的过程;

  2、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下手:

  一、复*面积单位中引入如何测量面积。

  让学生对面积的测量有一个动手试验的机会,体验面积是如何测量的,从中体验到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地去摆,再一个一个数,在现实生活中不方便,也不灵活,进而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比如知道长或宽等,能否利用一个什么计算公式,就能知道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学生从测量长方形卡片面积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中,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猜想,再想办法验证。

  二、动手操作中验证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

  以学*小组为单位,对长方形的长和宽与面积的关系进行观察、归纳、验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让其知其所以然。

  三、精心设计练*,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计在练*中,让学生在练*中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中熟悉、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考虑到本班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所以我在设计练*时,层次难度逐渐上升,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练*中都能在原有水*上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作为年轻教师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经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看到孩子们不为所动,不能走到预设的路子上,不免心急,于是导致有些时候还是‘引’得太多,不能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显得对学生有束手束脚的感觉。

  回味着课堂上孩子们的合作探究,琢磨着这节课不顺畅的原因在哪里,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课其实就是真实的课,值得回味的课,值得反思的课,引领我更好发展的课堂教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运用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多层次、多领域地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欲望,培养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审美教育目标。

  经过反思,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闪光点:

  1.在整个学*活动过程中,我始终与学生处于*等的地位,一起讨论,听取、采纳同学的建议,共同参与表演活动,当学生出现紧张情绪时能及时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师生间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关系,给学生增添了浓厚的学*兴趣,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2.能够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用各种形式表演歌曲,展现他们的音乐特长。

  3.本课的问题设计比较简明直接、通俗易懂,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也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解决。

  4.语言简洁、幽默,教态自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对教材的分析虽然很透彻,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只考虑到了学生在接受知识程度上与我校学生的差异,但没有顾及学生学*、行为*惯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到前面表演敲锣打鼓时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出他原有的水*,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

  2.在表演这一环节上,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还不够,部分学生不敢放开胸怀,表达自己,表达音乐。

  3.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可以更丰富、更准确一些,如对切分节奏、连线等音乐知识的手势提示,还有待商榷。

  总体上说,本节课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感受歌曲《圆圆和弯弯》表现的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能够用歌声、自编动作,表现人们喜*收的欢乐情绪;通过歌篇上字的大小、颜色等变化的暗示,唱准了歌中的切分节奏、一字多音、波音记号、跳音记号等,学生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身体动作等为歌曲伴奏;整体的教学效果较好。

  从这节课中我深深领悟到:要在音乐教育中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必须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在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进而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环节一:本堂课中采用了学生喜欢的猜谜活动作为导入,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一首关于谜语的歌曲,触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

  环节二:因为歌曲《摇船调》中一共问了四个问题,我先范唱了歌曲中的第一段歌词,先让学生自己在画面中找出答案,接着学生聆听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和自己的答案做一下比较。为了让学生记住歌词,我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我来问,学生按节奏进行回答,很快就掌握住了歌曲中的难点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反复跳越记号,为了让学生掌握它的用法,我采取的方法是利用身边上体育课立定跳远的踏板进行模拟讲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反复跳越记号的用法。

  环节三:通过欣赏《摇船调》动画,运用律动让学生体会“摇船”的动作,感受其音乐形象,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船歌的特点。通过介绍美丽的台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的表现歌曲。

  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简单,在学唱歌曲环节中对于演唱技巧上与表达音乐上应更好,更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再次进入三小的新学期,“新”这个加在教师前面属于我们的形容词,在这个学期或许将渐渐离我们远去,学校也把我们定格为了青年教师,所以,这个学期在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上星期我接到了区教育局的‘约课”活动,心里既高兴又紧张。学校领导能把这次宝贵的机会提供给我这样的一个新老师,真是不胜感激。另一方面,我又很是紧张,上学期教育局的领导孙悦老师听过一次我的课,那么经过了一学期的历练,这个学期就要有所突破,因此,自己非常重视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年轻人有压力是好的,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根据听课要求,我选择了很适合学生演唱和表演的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这首歌曲也很符合三年级六班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在研读教参后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认真学*观看一些优质课视频后,确立了适合三年级六班的教学方法。又和师傅和王月老师一起讨论,制作了本课的教具。感谢二位老师的指导和支持。

  讲课结束后,孙悦老师,佟主任和王月老师,都对我这堂课提出了实用性的意见与建议。综合各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对于本堂课我做出以下几点反思,给自己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1、本课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们都融入到“春天的音乐会”这个场景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感受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2、播放《嘀哩嘀哩》时,让学生做他们喜欢的动作,不能抑制住孩子们的天性。

  3、发声练*时教师可以再强调的生动具体一些。可以把“呼唤春天”的`环节用在发声练*里面。

  4、在教师范唱期间不能让学生拍手,拍错节奏的学生既影响老师又影响其他同学。

  5、学唱歌曲,处理歌曲情绪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体验,如:教师演唱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一句,让学生分辨出哪一种情绪,力度适合。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

  6、教育是被发现的,顿音记号处的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记号,这样学生的印象更深,记住的更牢固。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小节和别的小节不一样?等

  7、本节课学生动起来的还不够,要全班集体参与表演。可以分角色分小组进行表演。这样学生们都能参与进来,感受一节课的快乐。打击乐器伴奏也要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们集体配合。

  8、本节课最后一遍演唱全曲没有意义,应再换一组学生进行打击乐器伴奏表演。

  经历了这次听课和细致的评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成长了不少。我要每天反省自己:昨日的时光是否虚度,昨日的梦想是否依然,舞动的青春是否还在飞扬?

  《哦,十分钟》歌曲旋律欢快、活泼,语言形象生动。通过对儿童课间十分钟的描写,表现紧张的学*后他们自由、快乐的心情。

  我设计的主旨是让学生在动中感受歌曲、学*歌曲、表现歌曲;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在课堂导入的部分,我以兴趣入手,谈一些课间活动,播放同学们课间活动的图片,符合了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他们是多么地喜欢课间十分钟。然后通过听范唱来抒发一下对这“十分钟”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带来的愉悦情绪,为歌曲的初步学*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之后让学生再听一遍歌曲录音,然后要求学生边听歌曲边划拍,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这样,就让学生熟悉了歌曲的节奏,使下面学*歌曲降低了难度。我觉得本堂课难点解决的不是很理想,这首歌曲在音准方面学生们掌握的还算是不错的,但是在节奏方面演唱得还不是很准确。特别是“ 0 4 3 ”的空拍处,学生很难找到切分音的感觉,尽管我让学生把这个空拍处加入躲一下脚,有的学生又所好转,但仍然未能使所有学生找到切分音的感觉。看来,学生的节奏感方面的训练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由于这首歌曲的曲谱简单,而且学生此时已对歌曲旋律比较熟悉,所以我觉得是进行歌曲进行简单的再创编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为了降低难度,我先示范给学生们听,然后再遇到学生多动脑,多想点子,让他们自己进行再度合作创编,在乐趣中学会知识。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引导学生兴趣学*,培养学生主动学*,建立了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表演、演唱时让学生自己去做,并适时地加以指导,力求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学*中成长。

  三年级的学生对歌曲(乐曲)的理解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对歌曲(乐曲)进行比较贴切的分析,可见学生的音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了,这和二年级时的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所以音乐教学,或者说学生音乐方面的各种能力都是要从一开始慢慢培养的,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

  *两年来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狭隘,容易跟着别人走,自己的创新意识不够强,有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不是很强,畏畏缩缩不敢在同学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表演能力方面,当然这其中也有老师的责任,比如说没有更好地考虑到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同学;没有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表现自己才能的*台等等。

  建议学校或老师多搞一些文艺方面的活动,比如班级的歌手比赛,小小舞蹈家的比赛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