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四(3)、四(6)两个班共94人的数学教学。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数学学*的重要性,能按正确学*方法学数学,*时能遵守课堂常规,认真完成作业;少数学生学**惯、学*态度不太好,课堂上不能专心致志,注意力会分散、思想开小差,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也不能保持最基本的纪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发言不积极。

  所以,学生良好学*行为*惯的培养和有效开展课堂讨论和提高学*效果将是本学期要工作努力的方向。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基本掌握,少数学生粗心大意,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学*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少数学生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惯培养,如学前的自*、课后的复*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其次,这学期整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移、旋转和轴对称、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算律、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确定位置、整理和复*等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学*观念,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本教材既注意体现教育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的数学教育内涵,使我们的实验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用计算器计算和运算律。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学*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移、旋转和轴对称、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和确定位置三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解决问题方面:一方面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进一步学*反思评价,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亿有多大”和“●数字与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调查了解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多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难点】: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发现并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律;初步认识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常见*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开展类比、猜想、归纳、验证等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在探索自然数的一些特征,学*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面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和表达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活新教材,深入开发例题资源,充分挖掘问题资源,合理利用*题资源。

  2、紧密结合现实环境,努力创设现实情境,认真组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3、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愿意并学会合作。

  4、优化教学策略,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5、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积极性。

  6、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尊重学生,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建立探索性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兴趣。

  9、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10、利用小组讨论的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

  9999×3=

  9999×4=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

  1、用计算器计算,练*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练*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不等同于重复”,练*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效果,提高了学*的效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惯。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练*一第7页第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本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后反思: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例2、例3)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概括出读写的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以有的知识,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

  教具准备卡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引入

  1、看卡片,读数,说组成

  3564、407、1000、570、603、7216、10000、3003、5400、4009、5800、6040、5708、40009

  读数的方法是什么?

  3、计数器上显示数,学生写出来。

  五千零四八千九百六千三百四十三、八千零六十八,九千零一

  写数的方法是什么?

  4、这节课我们赖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例2读出下面各数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读作:_______

  学生自己试读,讨论怎么读?

  问:1)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2)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数位上出现0有该怎么读?

  师归纳:个级的数表示的是多少“个”,万级的数表示多少“万”

  4)问: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师总结归纳:先度完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5)完成做一做

  2、例3

  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六千八百五十万:

  三千零八十万: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

  四万零九十

  学生试着写数

  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先写哪一级,什么时候写0?

  完成做一做写数

  问:怎么写亿以内的数?

  师归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的2、3读出数

  2、练*一的第7题写数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练*一5、6、9个人修改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经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明概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法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教案

  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练*课型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练*,巩固亿以内数的读写数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读写数。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数感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亿以内读数和写数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正确读写数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1、你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练*卡。

  2、内容: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读出下面数

  4872530100031680000

  8600009012000605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七十万一百万七千

  七万零九十一千零五十万零三十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②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④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能迅速、快捷、避免错误。

  (5)请你对自己评价一下,是否是一个好老师。

  三、巩固练*: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P94题,P108题,P1111题。

  2、通过这组练*请你为自己打分。来读

  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读一个0;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2页第12题;第14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五、作业:第12页的13题

  转盘练*读、写数。个人修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0.2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4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0.050.005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40.63.134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教学难点: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 左中格 左下格

  右中格 右上格 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统计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4、讨论交流:

  5、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2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教案

  课题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三、巩固新知

  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师归纳并板书:

  条形粗细要均匀;甲、乙两个停车场辆数的图案要不同;写好数量;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含义;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三角板、小组讨论表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的你们已经了解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都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发现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请孩子们看大屏幕:出示一幅生活中图片(有明显的太阳光,建筑物的线条很明显),学生认真观察。

  师:这图是从生活中拍摄的,很美吧。我们今天探究的数学知识就藏在这些图里面,画面上藏着许多的线,大家找找看,用手比划一下你找的线。(生比划)

  师:你比划的是哪些线?(请2-3名学生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复*线段

  出示有线段图,从图中抽象出线段。

  教师:刚才有孩子找到了这些线,这种线的名字叫什么?线段。

  教师:孩子们认真看看,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有的线段长,有的短等等。

  2.学*射线

  教师:还有的孩子找到了这些线(出示太阳光图,除去颜色抽象到射线)这种线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

  板书射线,认识射线的特征

  3.学*直线

  教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的线段和射线,还有一些曲线。可是还有一种在我们生活中找不到的线,却在我们数学王国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位神秘的朋友呢?

  出示直线,动画延伸。

  在自己本子上画一条直线。

  4.线段、直线、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现在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他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接下来就需要大家一起认真观察,讨论找一找他们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活动之前请大家听清楚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把报告单上的填完。

  填好后小组团结探索找出三种线的区别和联系。

  报告单:

  关于角,你已知道了什么?(找角、试画角等)书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再来深入探究角的秘密吧!

  3、看书36页自学。

  (1)自学,可以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

  (2)小组探讨,确定交流内容。

  4、集体交流。(视学生交流情况,老师及时引导)

  (1)学生概括得出角的概念。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出示没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你也来画几个角。

  画角(先自由画,再一生实物投影演示)说说你是这么画的?(定点,引出两条射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P36做一做

  2 练*四1、2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

  做一做。练*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 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xx÷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25÷38 ( )76÷27

  ( )96÷82 ( )0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111页第4题、第114页练*二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绘制统计图。

  2.进一步学*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对条形统计图进行信息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复*关于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复*回顾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了用哪一种统计图进行统计?(条形统计图)

  2.我们一般怎样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教师小结:(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

  (2)在水*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数量的多少。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注数量。

  3.画条形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教师强调:(1)同一条线上所画的间隔必须保持一致,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2)一个长度单位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我们怎样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1页第4题。

  (1)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在教材上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第(1)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教师指名汇报,并要求说说做题的方法,集体交流并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2.完成教材练*二十一第114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组内交流并订正。

  (2)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板演第(2)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师生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大家对条形统计图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学反思】:

  本节复*课主要是复*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注意事项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发展了思维的灵敏性,培养了学*的信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小主人。在课堂上,我始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的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的形式归于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

  ●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

  ●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似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2000000 3500000 10200000 86000000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 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个 =500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275610000。

  说明:因为得出的是*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板书:13890001390000

  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1390000=139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264008 1328543 1209000

  先由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

  如:1264008126万 1328543133万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似数,练*使用四舍五入求*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

  课文练*二的第3~8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

  教学准备:

  量角器 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硬的纸板)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对于三角形你有哪些认识与了解。

  生: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面图形叫三角形。

  师:介绍内角、内角和

  三角形中每两条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生:三个。

  师:这三个角的和,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你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我通过直角三角板知道的

  生2:我通过长方形中四个角都是直角,是360度,三角形是长方形的一半,所以是180度

  生3:我预*了,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度)

  师:是不是向他们说的一样,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

  二、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师:你打算怎样验证呢?

  生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看看是不是180度

  生2:把三角形撕下来

  师:怎么撕?象这样撕吗?(作乱撕状),能说的详细些具体些吗?

  生2:(补充),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看能不能拼成一个*角

  生3:把三个角顺次画下来也可以

  生4:拼一拼的方法

  师:好!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师:CAI多媒体课件展示操作要求:

  合作探究:

  1、每四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两个三角形,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

  2、看那个小组验证的方法新、方法多

  师:在巡视,并进行个别操作指导

  三、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孩子们探索的方法可能有三个:

  生1:一是用量角器量各个角,然后再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用这种方法求的结果可能是180度也可能比180度小一些,也可能比180度大一些。

  生2:二是用转化法,把三角形中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生3:三是折一折,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在一起成为一个*角,由此得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四、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师:孩子们,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和到底是多少度呢?

  生:180度。

  五、拓展应用

  1、基础练*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六、课堂小结

  谈一谈自己的学*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4、认识*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方千米,1*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

  1*方千米=100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方米50000*方米=()公顷3*方千米=()公顷90000公顷=()*方千米

  四、出示达标题

  五、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方千米。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一课时

  课题:

  *行四边形分类、*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

  *行四边形分类、关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课文第7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叫做*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行的四边形。

  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懂得的计算规律是.......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课时

  一、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读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中的*题P1-5。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四)教学准备:师准备计数器。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2、3页的内容,比比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通过预*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3.学生自学。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先读万级,再读个级。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5.课堂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6.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后回忆:略

  二、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一的第6、9、11、12题。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教案《四年级数学上教案》。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播放新闻。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2.出示自学学*目标: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来学*亿以内数的写法。

  3.出示自学指导:看书上第6页的内容,分组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4.师生共同学*

  (1)读新闻:据统计,20xx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5.课堂练*

  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6.巩固练*

  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六)课后回忆:略

  三、第三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复*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四)教学关键

  由学生自主复*巩固。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

  (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2.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

  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⑥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请小老师判断第二题。

  ①观察第一、二小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亿以内数的读法与万以内数的读法相同,只是多加一个级称)

  ②观察第三、四小题你觉得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亿以内数每级末尾的零不读,数中间的零只读一个)

  ③谁能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进行总结?

  (3)请小老师判断第三题。

  ①想一想怎样写出亿以内数?

  ②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吗?(零占位的问题)

  (4)就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也就是怎样

  (六)课后回忆: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

  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调商。学生在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强化学生的学*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一、班级情况。

  四(3)班有45名学生,该班的学生整体来看思维活跃,优生面广,但是有几个同学的思维*惯很差,家长包办代替较多,养成不爱动脑的*惯。新转来1名同学,从第一周的情况来看,上课好动,要搞小动作。

  四(4)班有49名学生。该班的学生相对比较朴实,比较听老师的话,但整体思维不活跃,有个别的学生基础较差,比较调皮。从整体来看,中等生和差生较多,优生较少。

  两个班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孩子们在经过三年的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学**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惯也逐渐养成。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在不断的进步,本期还要继续做好中等生的转化工作。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三单元《乘法》第5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空间图形:第二单元线与角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6单元方向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第8单元统计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5、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8、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9、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10、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1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1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13、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4、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5、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6、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7、通过具体的情境,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8、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三)统计与概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

  3、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四、教学重点

  1、大数的读写。

  2、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4、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5、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6、学会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7、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到统计图中的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或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教学难点

  1、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3、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4、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5、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六、主要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册教学中本人要注重: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加强估算,加强学生学**惯的培养,鼓励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发展学生思维。

  4、在课堂上利用积极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时效性。

  5、后进生辅导做法、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

  6、同时注意中等生的提优工作;针对优生在课堂吃不饱的现象,鼓励每天思考两道奥数题,为竞赛做好准备。

  7、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虚心向同组及全校的教师学*,听课20节,上组内研究课1节。

  七、教学进度表

  (略)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52人,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分析,考90分以上者有6人。不及格的人有13个。每个孩子各有各的特点,班干部们比较负责,能很好的吧班级带好。但由于由部分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做小动作。需特别注意这几个学生。

  2、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八章,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 *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数。第六单元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八单元总复*。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本单元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整数,是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板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整数乘法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本单元主要特点是在学*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它着重给出了*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它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首次出现,教学时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应注意它与*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小学低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单元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一过程。同时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测等活动,初步体会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2. 会笔算三位数的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 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他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 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 了解不同形状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 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 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措施

  1.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4.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5.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6.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7.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8.立足“数学家摇篮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不变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行线与垂线的认识,*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2、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90度)、*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3、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统计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

  走进大自然、数据告诉我。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8名学生,其中男生23人,女生35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调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惯、审题*惯、检查*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转变角色,便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肯钻研、善思考、勤动手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考察。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能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任务,学*积极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从学**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惯和学*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二)、(三))。

  在学生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与角(线的认识、*移与*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

  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

  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统计(栽蒜苗一、二、三)。

  通过本单元的学*,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起。

  6、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本学期教学目标和任务:

  (一)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理解*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教学重点:大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数位中含有0的读写。

  (二)第二单元:线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通过探索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通过学具的操作活动,理解*角、周角,能区别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数的角与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认识*面上的*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行线和垂线,会用量角器画角。

  教学难点:直线、射线概念的理解。

  (三)第三单元: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四)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四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并用十分之几来表示。

  2、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拉*数学与学生的距离,租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用分数表示低级单位的数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数。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验:

  学生已经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货币单位的进率,这位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想想做做中,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还注意结合长度和钱币等十进单位的量,让学生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一些数量,目的是为认识小数作准备。

  教学准备:

  直尺、水彩笔、米尺。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举例梳理(预设5分钟)

  小小组交流预*作业,集体交流预*作业中的困难。

  二、分层练* 内化提升(预设20 分钟)

  1.基本题

  完成P69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独立练*。

  (2)说说涂了几个小方块,为什么这样涂?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7题。

  (1)看线段填分数。

  (2)让学生明白吧1*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是十分之一,几份就是十分之几。

  2.专项题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8题。

  (1)出示米尺,说一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

  提问: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7分米呢?(2)借助直尺,说说1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学生交流想法。

  追问:3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7厘米是几分之几分米?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9题。

  (1)同桌交流:1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元?5角呢?8角呢?

  (2)体会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

  完成P70想想做做第10题。

  学生独立练*,集体校对,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整合题

  游戏:完成P70想想做做第11题。

  和同桌玩10次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把胜负情况记录在表格里。让学生说说:胜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负的次数呢?

  三、当堂检测 评价反思(预设15分钟)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必做题:《补充*题》57页1~5题。

  选做题:1、三(1)班男生25人,女生27人。(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12根小棒,每次分别拿出它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每次各拿出多少根?

  2.家庭作业

  必做题:一课一练》52页1~5题。

  选做题:《一课一练》52页智力冲浪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⒉判断计算的对错。(CAI)

  ⒊导入课题: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⑴指出数学课本封面、手帕的周长和面积。(实物、CAI)

  ⑵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⒉讨论研究,教学例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⑴出示例题及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尝试计算。(CAI)

  ⑵抽生汇报,相机板书

  区别 周长 面积

  ①概 念:四条边的总长 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②计算方法:(长+宽)2 长宽

  (4+3)2=14(厘米) 43=12(*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方厘米。

  ③计量单位: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⒊教学例2: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CAI)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全班齐练,引导学生区别两个44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反馈调查

  ⒈P101做一做第2题。

  ⒉填表:口答(CAI)

  ⒊判断(CAI)

  四、总结谈话

  五、发展提高(CAI)

  一、教材分析

  “商不变的规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本小节内容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探求新知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内容“商不变的规律”是在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多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因而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这部分知识,发现和探索出商不变的规律,难度不是很大,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引导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入手,探索怎样利用商不变的规律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4页至7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有关除法;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明星照,想不想看看是谁?(点击课件)哇!王老师!大家看想我吗?如果拍照时,老师的眼睛变小了,嘴巴不变,嘴巴还变大了,那么拍出的照片还像我吗?不过,这张照片太小了,我想拍一张大一点的请同学们帮老师选择一家价格便宜的照相馆:

  A照相馆:“30元可以照6张!”

  B照相馆:“60元可以照12张!”

  c照相馆:“90元可以照18张!”

  D照相馆:“10元可以照2张!”

  照相馆:“15元可以照3张!”

  二、探索规律

  1、让学生自主看信息列出四个算式,指名板演四个算式。

  ①30÷6=5

  ②60÷12=(30×2)÷(6×2)=5

  ③90÷18=(30×3)÷(6×3)=5

  ④10÷2=(30÷3)÷(6÷3)=5

  2、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这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总结 (菁华5篇)

  一学期又结束了。回顾半年来的学校生活尤其是本学期的教学生活情况,我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惭愧。欣慰的是我生活在一个团结的充满人情味的教师群体氛围中,尊敬的总结、热情的教师和活泼可爱的学生让我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温暖,惭愧的是由于自己工作能力有限,在一学年中科学也没取得什么特别显著的成绩,思来想去,我就从以下三方面做该学期总结: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积极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我认真学*教师职业道德。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的学*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加快形成自己的上课风格。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课上得深动而有趣,才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显现出独特的上课风格。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现在四年级下学期,打好基础为即将步入第二学段作好铺垫,本人虽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很多工作不敢懈怠,唯恐有负家长和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我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制作课件,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教案进行认真的修改,课后布置的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地结合学*目标,更有的放失的进行教学。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营造自主、合作、探究、民主*等的学*氛围等。再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学会做人、做事,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在课余时,努力自学,勇攀高峰。

  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强化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我除在学校积极学*理论知识外,同时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只有在*时不断的学*中慢慢积累知识,才能使之更加灵活的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学*心态和比较科学的学*方法。我想我会继续延着这条路走下去的,做一个真正的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当然在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将更加努力,查漏补缺,积极学*新的理论和探讨教学教研。争取有更大的进步,为我校明天的辉煌而努力拼搏、奋斗。

  时间过的很快,一学期就这么匆匆而过,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任教四(1)班数学,学生人数为25人。学生思维活跃度相对较弱,根据中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书写规范化的*惯、检查验算的*惯,要结合知识的复*整理,逐步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的*惯。

  二、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我在教学中也力求保持和发扬这一传统,并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对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2)努力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的关系。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和教师精讲例题学生大量演练*题的所谓“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转变角色,便数学知识的传授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肯钻研、善思考、勤动手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数学活动中,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和实*作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奴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直观感知和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概念,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计量单位、计算法则和基本数量关系。对计算的要求适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计算速度存在的差异,不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计算速度;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算法,不用单一的思维理解算理。如本册应用题教学要重视常见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训练,教学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五)改进教学评估方法。教学评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过程的考察。

  在评估结果的处理上,注意多种方式的结合,是评估的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尽量做到试题类型多样化,难度适当,不出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着重观察计算的正确性,计算中的思考活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对空间关系的认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更多的重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而不是首先关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评价体现激励的作用,承认学生学*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本学期我所担任的是四年级的数学学科,学生在学*程度上,学*态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两极分化有些严重,相对而言,优等生人数要好于差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出现低分的同学比较集中,所以在本学期内,差生我侧重于补差,优生我侧重于培优。

  对于差等生的培养,我首先会从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做起,在这个班里有两三个同学,基础很差,家长又不重视,原来我总是对他们特殊照顾,有些作业他们可以不作,但是从最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发现有些任务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当然这得需要老师不断的指导和监督,所以这学期将提高对他们的要求,同时更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注意他们,关心他们。

  通过和差等生的接触,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这个班的学生,在智力上和其他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们所缺乏的是让自己学*的动力,以及让自己逐步提高的耐心,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老师课下和他们的接触、交流,以及对他们思想的熏陶。

  对于优等生的培养,则是让他们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扩展他们的课外阅读面,比如适当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如各种名著,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也常给他们多一些练*,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题型。而且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的方法,对于发现的错误要及时更正,总结,让他们明白学*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总之,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包括班级中间的部分,在本学期工作中,我都将一如既往的关注他们每一个人,设法提高他们对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力争以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课堂之外,则尽自己的可能让他们保持着这种兴趣,而且我永远记着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所以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也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能力,当然这种夸是需要技术的,这就更加要求我在本学期工作中多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将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教育下,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在进步。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四(二)班46人,四(四)班43人。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自觉性高。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但是有部分学生做题时读题不认真,不能正确抓住题意,需要努力养成良好的做题*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和*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年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

  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学*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均分配。我*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莫过于方法的学*。搞好了学*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惯的培养。

  4、作为我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一转眼,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结束,这个学期担任四年级(3)班数学等学科教育教学工作。下面就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小结。

  一、教学常规工作。

  这一学期担任四年级(3)班数学等科教学工作。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请假,没课时也尽量早到学校写教案、批改作业。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学生们也应该了解了我的性格及上课方法,这一学期下来,上课纪律比较良好,只有黄磊磊同学不能完成作业与练*。

  教学中,学生虽然是分层次的学生,但是有10多人是另外进来的,因此在教学简单的内容时,也得照顾他们,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这样就使得已经明白了的学生觉得浪费时间,这部分学生感觉是重复教学,就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上课就会开小差,因此教学过程中有时感到教学课时不够用,可能是自己教学水*差的缘故吧!也有可能是自己做得不够到位。

  第一、二次月考,成绩不太理想,我自己研究了每一个学生的试卷,找出错误严重的题目,特别是大分题目,进行了深思,并在瓦校长组织的年级组会议上进行了小结,虚心接受年级组老师的建议,瓦校长给我班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并查看了试卷,并对我做出了建议,感谢瓦校的关心与指导。经过年级组会议及几个同科老师们*时在一起的交流;我们几位老师积极上公开课,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期末冲刺阶段,我们找了前几年的期末试卷并设计了答题卡,并从网上找了一些试卷,对学生们进行复*巩固,四年级几个班大部分学生在后面的月考及期末统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存在的不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

  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宽2米

  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

  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结果是0.06*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第一个小数的位数与第二个小数位数加起来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根据上面的规律,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第2题。

  四、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街心广场:30×20=600(*方米)

  花坛:3×2=6(*方米)

  地板砖:0.3×0.2=0.06(*方米)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最新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 6×8= 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 5×0.01= 3.2+2.3= 10-5.5=

  2.5×10= 32.6÷10= 3.25×0= 4.8+1=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 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 . 8 5

  × 2 .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 0 . 7 8

  × 0.8 × 0 .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 0.9×0.1= 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 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 数 乘 法

  0.85+2.4=

  2.6×0.8=2.08(元) 0.85×2.4 = 2.04(元)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0 .8 5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 2.4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0. 2 4 0

  答:需要2.08元。 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北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移

  *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行的。

  二、*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第2题:本题*移后线段之间的`*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行线,与同学交流。

  三、画*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行线。

  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打基础。

  二、综合练*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热情。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方千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方米、*方分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方米、公顷和*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室,思考讨论:公顷和*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方米)

  30000*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方公里的土地。*方公里也就是*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方米也就是1*方千米。想象一下1*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

  1. 2公顷=( )*方米

  50000*方米=( )公顷

  2*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方千米

  2.(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关键:

  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估算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概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xx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2.出示具体看台数据,进行估算。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巩固练*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2-4题。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