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雨霖铃》教案3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4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

《雨霖铃》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教案2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2.学*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播放音乐

  赵薇的《离别》

  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

  六.学生齐声朗读

  七.分析词

  (一)整体感知

  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

  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

  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上片: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离别后的情景

  (三)拓展

  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

  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八.艺术特色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铺叙

  虚实结合

  1. 什么是虚,什么是实?

  三种说法:(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2.分析本词的虚实结合

  上片的别时为实,下片的别后为虚

  3.虚实结合的好处————设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间,有回味余地

  九.当堂背诵

《雨霖铃》教案3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雨霖铃》教案4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雨霖铃》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味意境

  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

  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通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通过点拨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示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今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写的情人离别情景——《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 )(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 )(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1.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积极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角色,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希望你们抓住机会,积极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积极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写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1.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方法非常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提供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助。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今天学*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雨霖铃》教学反思3篇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一、朗读环节: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3.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希望在我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改观我目前的不足。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这一方向之后,我开始精心的准备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语言、选择适合的朗诵配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词人柳永想通过《雨霖铃》传递给我们的意境。但是,在进一步分析课文之后,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学生如果对诗词本身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没有载体的。因此,我改变了方向,将问题设计作为创设情境的重点,或许能获得相对好一些的收效。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究文本,主动思考,从而揣摩出诗词的味道。

  于是,我开始在教案中加入问题设计的环节。针对不同的诗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执手相看’的动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暮霭沉沉’的设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寒蝉凄切’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诗人会想到什么?”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不好,大家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积极回答,思考问题的热情程度也不高,课堂氛围呆板压抑。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原因,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不感兴趣吗?我翻看了一些学生的教材,发现他们的教材上记了大量的笔记,这证明学生们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课堂上没有进入充分思考的状态,只是简单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想法。导致了学过以后对于诗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问题的设计上。我发现,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性、区分性。很多问题的设计是雷同的,让学生感觉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就无话可说了。此外,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表面上出现了学生不与老师互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我所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将原来的问题改成“词的上片没有写‘情’却处处含情,是如何表现的?”、“‘念去去’一句出现在婉约词中是不是显得不协调?”、“‘经年’二字有怎样的味道?”、“‘虚设‘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经过这样的改动,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课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他们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们虽然在思考,但是却不能够的得出较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问题设计的太难了,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过对老教师的咨询,我体会出,这次的问题出在环节设计上,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科学的问题设计,更需要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悟。

  这学期,我所教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共有八首词的学*内容。古诗词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诗词赏析是学生,尤其是我们的学生学*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上完《雨霖铃》后,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反思自己在本课教学中的所得所失。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堂主要分成三大块:首先是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作者介绍;其次,是作品的品读和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作者抒情方式的分析,尤其注重意境创设和语言的体悟;最后,是选曲吟唱,相和而歌的环节,引导学生填词歌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富有趣味的尝试。教学环节的一些得失总结如下:

  一、朗读环节:以朗读为突破口,能较好的品味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读一直是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方法,读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就以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教师示范、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也让学生感受到朗读在语文学*中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了诗歌朗读的指导。

  二、诗词鉴赏环节。我在课堂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些关于离别的诗歌,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等等,这些诗歌都是以前学过的,重新朗读,既是一种很好的复*,又为本课的已经创设作铺垫。在语言赏析中,我也注意到引用一些诗歌来使丰富这堂课浓浓的诗歌意境之中。我感觉这种无形中的渗透远比直白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1、在教会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时,我比较注重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主要让学生从“抓意象、领会意境,到把握感情”这一思路来进行学*。如《雨霖铃》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品味意象所构造的意境“凄切悲凉”的特点,再找找词中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这样下来,学生就基本把握了全词的要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现了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融情于景”等。

  2、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我会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可以通过对其中的重点语句的讲解、赏析,拓展学生想和联想的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从而更好的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联系词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古代文人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往往有着相似之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分析鉴赏方法,在了解词人的思想倾向的基础上把握全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尚有一些我还没有兼顾到的问题,比如:

  1.诗词的讲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接触文本,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既要训练诵读,又要训练鉴赏表达,感觉时间很紧张,不够舒展自如。

  2.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只做客观的引领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所讲授的文本之中,因为只有和文本产生了情感共鸣,才能把真实的情感注入进课堂中,真正地和文本和课堂融为一体,才能引领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的弊病,一定要加以改善。

  3.在引导学生感悟词人表达情感的教学中,稍显生硬。学生拥有感情、拥有感知感情的能力以及拥有发现美、表达审美体验甚而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达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我奢望能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变成灵动的语言。

  4.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应给予更充分的时间,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示,使他们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对于《雨霖铃》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最后反思的四点都是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我只能说,追寻没有止境,吾辈尚需努力。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雨霖铃》教案6篇

  预*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阑玉砌(qì) 骤雨(jù) 暮霭 (ǎi) 樯橹(qiáng)

  B. 乍暖还寒 (hái) 槛菊(jiàn) 凝噎 (yī) 都门(dū)

  C. 良辰美景(chén) 舞榭 (xiè) 彩笺 (jiān) 不谙(ān)

  D. 寒蝉凄切(qī) 将息 (jiàng) 豆蔻 (kòu) 苍陌(mò)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婉约 沦陷 愤激 凄切 帐蓬

  B. 颓废 良晨 樯橹 迢迢 韵脚

  C. 暮蔼 鹊桥 苍陌 仓皇 豆蔻

  D. 飘零 烽火 不虞 芍药 贬谪

  3.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答案

  1. C

  2. D

  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课内探究学案

  一 学*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教师设疑,学生探究。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提示:上片:意象 细节 手法 炼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3【雨霖铃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 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为有我之境。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好的房子)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木兰辞》即属此类。

  二、阅读实践

  (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 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1. 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 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课外拓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题答案】

  一、1. D 2. D

  二、(一)1. A 2. B

  (二)1. C 2. C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雨霖铃课前预*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一、导入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 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 通过讨论,具体分析。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雨霖铃》说课稿 (菁华5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 指导诵读。

  3、 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 、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 解题

  1、 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 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 “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 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 实

  景 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 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 结

  景物 轻柔纤细

  语言 清丽委婉

  情感 低婉缠绵

  融 合

  九、拓展练*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 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 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情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美好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

  5 背诵。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 (菁华3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

  1、选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再请学生试读

  4、教师稍做提点,再聆听录音,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五、整体感知

  1、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3、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六、鉴赏词的意境

  1、找出词眼:伤离别

  离别:事伤:情

  2、根据上下片内容,分别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幅画面,并取一小标题。

  明确: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

  上片:长亭别离: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下片: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重要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七、揣摩重点语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词情感基调。

  例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三种景物既可说是眼前所见,也可说用比喻形容词人那无法排遣的离愁别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用比喻修辞,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离愁,情景交融,这正如贺铸在《青玉案》中“度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细致出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态。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并且这幅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更加强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传统意义:

  关于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关于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别”——李白《忆秦娥》

  “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柳枝》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王之涣《送别》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

  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旅舟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八、布置作业:背诵七首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柳永《雨霖铃》 (菁华3篇)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

  “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教学目的】

  通过学*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词的风格特色。

  【教学过程】

  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

  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略)

  二、《雨霖铃》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李佳梁同学来主持这篇课文教学。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主持这篇课文的学*。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今天学*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显示: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估进士。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主: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显示:

  雨霖铃宋·柳永

  主:下面要学*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并显示《雨霖铃》全文〕

  主: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像到那种抽泣哽咽之声。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用,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凄凉相统一,增强了艺术效果。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

  主: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哪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边读边背。)

  主:好,时间到。让我们先从第一小组开始,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解决《雨霖铃》的背诵。

  (隐去投影幕上的全文显示,四个小组顺次背诵。)

  主: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了、背了这首词。《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字面上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显示词作全文〕

  生一: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主: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师: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

  生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主:都门帐饮意思是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诗人和他的爱人彼此的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赶快出发。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你,两人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传出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的。

  生三: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主: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这我没有听说过。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四:我记得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师: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这很好。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

  主: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该词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生五: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生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有异曲同工之妙。生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代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主: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人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睁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在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作者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下面让我们再将《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家再次朗读课文。)

  主: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更多了一份体会。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

  (下课的铃声响了。)

  师: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他为我们还准备了许多精彩的东西,我们明天继续享受。另外请大家课外完成《雨霖铃》的背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公开课到此结束。第二天的课上李佳梁同学请一位很善于朗读的同学很有感情地诵读《雨霖铃》,体味词作的意境。请同学们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种词风格的不同。还安排了两位同学根据自己对词作的理解,分别画出两首词的意境图,让大家进一步体会词意、词风。)

  【教师后记】

  也许老师们看了这篇教学实录,会产生疑问,整堂课都是学生为主,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应该说,一堂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横截面,但即使是一个横截面,老师的作用也依然体现在三个环节:课前:学生主持人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和老师共同探讨许多问题,有关课文内容的,有关课文教法的,老师给予细心的指点。课中:学生主持人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会请教老师,老师觉得重要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启发点拨学生。课后:老师对学生主持人工作给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学会主持集体学*。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大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减少了,顺应了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的变化,初步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句注释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之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城市之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之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之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之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之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之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之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之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白话译文

  秋后之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之心绪,正在依依不舍之时候,船上之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之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伤心之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之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之晨风和黎明之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之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之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赏析

  由于得到艺人们之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之基础上,创制了大量之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之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之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之特点,写委婉凄侧之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雨霖铃》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雨霖铃》优秀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教学重点)

  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遭遇不幸的感慨。(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

  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

  ①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 晚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暮霭 楚天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

  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

  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写,想象,借景抒情)

  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

  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

  (二)下阕:

  ①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是虚写。

  ②学生逐句品读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写哀情的写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句的美。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明与上文的呼应关系,写法:呼应,虚写,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听录音小声读。学生然后大声齐读。

  (三)师生共同归结小结:

  这首词,句句、层层写的都是离情别绪,但手法多样,章法谨严,毫无拖沓、重复之处。就手法来说,有时借景抒情,有时叙事寓情,有时直抒胸臆。即使同是写景,但有的景与情合,以哀景写哀;有的景与情违,以乐景写哀,却都把抒情主人公的别情曲曲传出,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就章法来说,全词委婉铺叙,既有实写,又有虚拟,既有时间的顺序,又有适当的剪裁,前后呼应,层层深入,构思完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

  柳永曾长期过着羁旅生活,和歌女乐工们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在他抒写爱情的作品中,有一些是有**倾向的,消极颓废的色彩较浓,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还是很健康的,虽比较伤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实的感情。

  (四)小组交流讨论:

  你认为写得最好、感受最深的是哪句, 并且说出好在哪里。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1,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

  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都是婉约词。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

  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2,学生齐读课文。

  四、课后作业:

  1 、背诵《雨霖铃》。

  2、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写成诗。

  附:教学流程图:

  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三,迁移,评析《雨霖铃》的特色美。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按照教学目标,通过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雨霖铃》的音乐美、语言美、特色美。

  在诵读指导上,我指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能抒情,注意拖音、词句中短暂的停顿,从重音、节奏、语速、感情方面读《雨霖铃》,指导得较细致,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这首词婉约哀怨的情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安排两分钟。

  在对《雨霖铃》语言美的理解方面,我运用了讲解、问答、联想、讨论探究、朗读等方法,学生扣住了字、词、句,能品尝到词中饱含的离愁别恨,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雨霖铃》细腻含蓄、婉丽多姿、缠绵哀怨的风格。

  延伸: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的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2、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二 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词牌

  1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的.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词集有《乐章集》。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 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 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 地点:长亭 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 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名句欣赏: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要点:“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自古以来多情的人为离别而伤心,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下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要和恋人痛苦分别,所以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要点:

  ①选取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象征离别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为一幅凄清的画面,最能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让人倍感孤单,产生共鸣。

  “杨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惯。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晓风”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晓风意味着离别。清秋的晓风是凉的,和人凄凉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残月” 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②特定情境

  画面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昨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尚历历在目,而自己却在“千里烟波”之外,离爱人越来越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交流互动:

  生活中我们也遇到过别离,结合学*本词的感受谈谈你对别离的看法。

  五:写作方法:

  融情入景的写法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寒蝉” “长亭” “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

  虚实相济

  词的上阙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总结: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全词情景交融,词韵谐婉,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不愧为宋代词坛上的一件精品。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