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1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7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具]

  每生印一张例1的方格纸/学生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情激思。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小结:今天我们也要学*爱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顿,巧妙地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陌生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列表法、还原法;五年级:列举法、还原法;六年级:替换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2个*面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吗?生:没有

  师: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面图形)

  2.引导交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什么可能相等?生:面积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谁来说说看。

  生:可能说“数方格/折剪拼移转”(如学生讲到数方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方格补好)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手头的图形,同桌协商选用哪种方法,然后分好工,每人完成一个*面图形的操作,然后放在一起验证一下。(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验证下来,发现,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确实相等的同学学举手!

  你们组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指名回答。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生可能回答上半圆*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师表扬。

  师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师:这样旋转和*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确实————相等!为什么?

  生: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2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不变?(面积)都把他变成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

  有没有用“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更好的比较两者的面积,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什么策略呢?是的,是把两个未学过的图形(复杂繁琐的)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的)两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比较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解决问题又一个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4.出示练一练。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组图形:出示p72练一练。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题关键:*移前后周长不变)

  集体交流校对方法,并演示。

  5.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师: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图形学*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同学们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

  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2)我们除了在图形变化中运用转化,在计算中也同样适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若学生不能说出算理的转化过程,师先出示1.25*7.8=?1/7除以2/9是多少,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转化的重要性

  然后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师:(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

  (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如果再添一个分数+1/32呢?

  (3)小结:“转化”中一种常见、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以后的学*、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使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转化策略用得好?

  2、请大家在书上完成练*十四的1,2,3,然后集体校对,进行星级评定(合计5道,五星级评评定)。

  第1题: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题:(演示直接校对)追问:怎么想到转化的方法的?

  第3题:(重点讲评八卦图)

  已知该八卦图的半径是五厘米,求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

  生回答出示: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

  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小结:当然,有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练*十四第3题(1)

  2、练*十四第4题:有三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S三角形——S*行四边形

  S圆形——S长方形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楼船上又装了多少士兵呢?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东吴又准备用船和马车同时向军营输送粮草,已知每条运粮船比每辆马车能多运15袋粮食,2条运粮船和5辆马车水陆并进,刚好能把100袋粮食一次运到军营,每条运粮船和每辆马车各运了多少袋粮食?

  这个问题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4

  设计说明

  学*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34÷7=27÷9=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得数用什么作单位?

  然后汇报。

  预设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的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会议日程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时爱读书吗?

  介绍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提问:乌鸦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提问:曹冲用了什么办法在不伤害象的基础上称出了象的重量?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揭题:在学*生活中,策略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今天我们一起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体验列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2.出示例题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出: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相关的条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

  5.同桌交流,初次比较。

  以“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评价同学们的成果,引导形成下面的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6.利用上表分析数量关系: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7.请学生回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8.小军用42元买练*本,他买了多少本?先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9.合并比较。

  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

  (7)本→42元

  启发:细心观察,有何发现?

  10.小结。

  三、实际应用,巩固策略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书-卜填表,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算式。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析数量关系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策略

  给出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并列表整理,再解答检验。

  条件如下:问题如下:

  拖把每把15元黑板擦5个15元(1)15把扫把用去多少元?

  足球每个、56元扫把6把42元(2)25盒粉笔用去多少元?

  篮球每个48元粉笔4盒16元(3)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4)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8个排球,每个排球多少元?

  五、总结回顾,反思策略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体验列表的价值。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1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7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具]

  每生印一张例1的方格纸/学生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情激思。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小结:今天我们也要学*爱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顿,巧妙地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陌生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列表法、还原法;五年级:列举法、还原法;六年级:替换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2个*面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吗?生:没有

  师: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面图形)

  2.引导交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什么可能相等?生:面积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谁来说说看。

  生:可能说“数方格/折剪拼移转”(如学生讲到数方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方格补好)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手头的图形,同桌协商选用哪种方法,然后分好工,每人完成一个*面图形的操作,然后放在一起验证一下。(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验证下来,发现,这两个*面图形的面积确实相等的同学学举手!

  你们组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指名回答。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生可能回答上半圆*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师表扬。

  师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师:这样旋转和*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确实————相等!为什么?

  生: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2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不变?(面积)都把他变成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

  有没有用“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更好的比较两者的面积,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什么策略呢?是的,是把两个未学过的图形(复杂繁琐的)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的)两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比较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解决问题又一个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4.出示练一练。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组图形:出示p72练一练。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题关键:*移前后周长不变)

  集体交流校对方法,并演示。

  5.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师: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图形学*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同学们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

  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2)我们除了在图形变化中运用转化,在计算中也同样适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若学生不能说出算理的转化过程,师先出示1.25*7.8=?1/7除以2/9是多少,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转化的重要性

  然后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师:(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

  (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如果再添一个分数+1/32呢?

  (3)小结:“转化”中一种常见、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以后的学*、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使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转化策略用得好?

  2、请大家在书上完成练*十四的1,2,3,然后集体校对,进行星级评定(合计5道,五星级评评定)。

  第1题: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题:(演示直接校对)追问:怎么想到转化的方法的?

  第3题:(重点讲评八卦图)

  已知该八卦图的半径是五厘米,求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

  生回答出示: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

  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小结:当然,有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练*十四第3题(1)

  2、练*十四第4题:有三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S三角形——S*行四边形

  S圆形——S长方形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楼船上又装了多少士兵呢?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东吴又准备用船和马车同时向军营输送粮草,已知每条运粮船比每辆马车能多运15袋粮食,2条运粮船和5辆马车水陆并进,刚好能把100袋粮食一次运到军营,每条运粮船和每辆马车各运了多少袋粮食?

  这个问题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4

  设计说明

  学*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本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内容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目标。因此本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理解题意、找出关键条件、确定解题策略、检验解答结果几个步骤,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和探究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题策略。

  在教学例5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尤其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再通过表述让学生理解“进一法”的道理;最后结合教材67页“做一做”中的2题,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还是“去尾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口算卡片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说得数)

  25÷8=34÷7=27÷9=19÷3=

  2.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口算,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以便引出新知识。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5。

  1.理解基本数量关系。

  (1)(出示课件)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例题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有效的数学信息呢?(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最多”和“至少”分别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理解“最多”和“至少”的含义)

  (4)学生思考并列出算式,集体交流。(教师板书算式)

  (5)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竖式中的22、4、5、2各表示什么?得数用什么作单位?

  然后汇报。

  预设生1:22表示一共有22人,4表示每4人坐一条船,5表示可以坐5条船,2表示还多出2人。

  生2:5表示船的条数,单位是“条”,2表示多出2人,单位是“人”。

  (6)教师小结: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和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

  2.探究解题方法。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集体反馈,说明理由。

  预设生1:我认为需要租5条船,因为商是5,表示5条船。

  生2:我认为安排5条船不够,多出的2人坐不下。

  生3:我认为应该租6条船,5条船能坐20人,多出2人,应该再租1条船,所以一共要租6条船。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上结果,并最终确定答案。

  (4)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有剩余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计算。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的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会议日程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时爱读书吗?

  介绍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提问:乌鸦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提问:曹冲用了什么办法在不伤害象的基础上称出了象的重量?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揭题:在学*生活中,策略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今天我们一起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体验列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2.出示例题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出: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相关的条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

  5.同桌交流,初次比较。

  以“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评价同学们的成果,引导形成下面的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6.利用上表分析数量关系: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7.请学生回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8.小军用42元买练*本,他买了多少本?先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9.合并比较。

  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

  (7)本→42元

  启发:细心观察,有何发现?

  10.小结。

  三、实际应用,巩固策略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书-卜填表,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算式。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析数量关系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策略

  给出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并列表整理,再解答检验。

  条件如下:问题如下:

  拖把每把15元黑板擦5个15元(1)15把扫把用去多少元?

  足球每个、56元扫把6把42元(2)25盒粉笔用去多少元?

  篮球每个48元粉笔4盒16元(3)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4)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8个排球,每个排球多少元?

  五、总结回顾,反思策略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进一步体验列表的价值。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拓展运用

  1、反馈练*: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成果。

  2、拓展练*: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 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新课

  1. 把复*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 学*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 学*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

  1. 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 练*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 能谈谈学*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5表示?(2组共有几个小圈)

  60÷10表示?(每小圈有几人)

  (2)分析:先求两大组共有多少个小圈?引导学生明确:已知*均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算分成多少个小圈,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先求:一共分了多少个小圈?5×2=10(个)

  再求:*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60÷10=6(人)

  (4)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综合算式:60÷(5×2)=6(人)

  (5)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三:60÷5÷2(若没有同学用这种方法就不讲)

  (1)你是怎么想的?

  60÷5表示什么?(2小圈为一组,每组有12人)

  12÷2表示什么?(每小圈有6人)

  (2)你真聪明,会想到用这种方法。

  3、讨论比较:说一说这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第一种解法先把60人分成两个大圈,每个大圈再分5个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而第二种解法是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两个大圈一共有10小圈,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的是乘法;所以:第一种解法是用连除,第二种解法是先乘再除;虽然列式不相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求的是“每小圈有多少人?”。都要两步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

  4、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能用多种方法解答,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选取相应的信息、选用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不管用什么方法算,我们都应该弄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像今天所学的这类问题,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用连除,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

  5、指导看书,梳理知识

  (1)独立阅读教材P100例2,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每一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质疑提出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6、现在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3层教学楼,每层8个教室,一共安装了168台风扇。

  ①*均每层安装风扇多少台?3×8

  ②*均每个教室安装风扇多少台?168÷3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68÷3÷8

  2、(课件出示:P100做一做:)看,这是我们在活动中为家长、同学们准备的杯子,你能帮忙解决吗?

  教学目标:

  1.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想)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唱新年快乐歌)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在看木偶戏)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走了6人。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对于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提出后很快就解答。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对说出(3)(4)两题的学生给予表扬。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地交流,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了解情况。

  (3)汇报:并说想法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3)22+13-6=29(人)(4)22-6+13=29(人)

  让学生明确(1)、(3)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2)、(4)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是同一种方法。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

  问题的方法。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我们肚子有点饿了。走,老师带你们到面包房买面包去。

  (出示面包房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剩多少个?)

  谁能把这个问题说完整?

  (原来面包房里有54个面包,先卖了22个,又卖了8个,现在还剩多少个?)

  提问:谁会列式解答。

  提问:你会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吗?

  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有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选择方法,把想的过程说出来。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谈话:游园活动快要结束了,你们看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练*一的第2题)[他们在收集拉罐筒。]他们真是环保小卫士。

  提问:你会把这幅图的图意说完整吗?

  让学生自己解答,再说想法。

  2.谈话:我们走出了游园活动点,看,我们被一张统计表给吸引住了,这个表没有填完,你会填吗?

  做练*一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想法。

  3.谈话: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

  同桌交流,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归纳。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谈话: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本课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意义。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解决问题的名言优选【5】篇

  1、我们应该坚信,思想和内容不是通过无意识的多愁善感获得的,而是通过思考获得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2、一分钟的`思考抵得上一小时的闲聊。托马斯・胡德

  3、所谓企业管理就是要解决一系列密切相关的问题,必须系统地加以解决,否则会造成损失。

  4、大自然是科学问题最好、最客观的老师。多库恰耶夫

  5、沉思是劳动,思考是行动。

  6、我们所有的痛苦中最大的痛苦是玩耍,原因是玩耍是我们思考的最大障碍,是我们无意识死亡的原因。

  7、善于思考的人很快就会改变主意。不能思考的人会头晕。kluchevsky

  8、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财富,对于弱者是深渊。自满、自负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支柱。

  9、有很多方式可以享受智慧,各种各样的方式,我指的是有智慧和受过教育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思考。

  10、一旦大问题解决了,就会出现派系之争。

  11、有些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无论是国外的东西框架,还是地球的框架,我们必须大力打破它们,大胆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12、也许生活的智慧在于问为什么。

  13、为了正确地理解真理,我们必须首先对真理提出质疑并与之辩论。

  14、谁不去想,到最后除了感觉他将一无所有。

  15、我喜欢在生活和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感受、思考和工作。

  16、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人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他们应该把服务社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17、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想法,但是你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思考,把你的想法铸造在你的模子里。

  18、失败是一种教育。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19、今天和明天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趁你还新鲜,赶快学吧。

  20、没有决心训练自己思考的人,将失去人生最大的乐趣。

  21、真诚关爱弱势群体,有效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22、恐怕你不常想它。没有多少人一年思考两到三次。我以每周思考一两次而出名。

  23、大学是有意识地致力于求知的机构,是努力解决问题的机构,是用批判的眼光评价人的成就的机构,是把人教育到真正高水*的机构。

  24、虚伪者喜欢隐藏在最高尚的思想中。它从不试图逃避思考,因为思考使它很容易获得好名声。埃德蒙伯克

  25、武力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你必须承认,对于某些人和某些事,文明不起作用。

  26、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讲和决策就能解决的问题。它们只能靠铁和血来解决。

  27、如果中国50%的人口是同性恋,人口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28、书籍的真正目的是引导头脑独立思考。

  29、金钱帮助穷人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它帮助富人创造他们的问题。

  30、管理者的首要素质是思路清晰。命令混乱和行动迟缓是管理者缺乏果断思维的表现。罗杰・福尔克

  31、思想要走在群众的前面,希望落在群众的后面。

  32、许多人玩得要死。许多人吃喝至死,也没有人想到死。

  1、虚伪喜欢躲藏在最高尚的思考之中。它从来企图脱离思考,因为思考能使它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高尚的美名。――埃德蒙・伯克

  2、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李四光

  3、武力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你不得不承认,对于有些人有些事,靠文明是行不通的,只能回归原始。――许嵩

  4、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车尔尼雪夫斯基

  5、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佚名

  6、作曲需要的是符合逻辑的思考,以及乍然闪现的灵感。――久石让

  7、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8、(磁悬浮)大手笔,一百个亿,解决了三十公里的交通难问题。――周立波

  9、如果你要获得成功,就应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顾问,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护者。――爱默生

  10、智力享受的方法很多,而且各种各样,我是指明智而有教养的人,对这样的`人来说生活就是思考。――西塞罗

  11、精神的高雅在于思考那些善良和优美的事物。――拉罗什富科

  12、一个人完全系于他终日所思。――爱默生

  13、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求,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去教育人。――弗莱克斯

  14、自动自发:主动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余世维

  15、只要还能思考,恐惧就不能完全控制一个人。――中柴静

  16、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7、一个人,才会停下来思考。――何洁

  18、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19、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歌德

  20、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21、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周培源

  22、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英国

  23、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佚名

  24、一旦你年过五十,你会充满信心。你开始根据经验说话而不是凭思考想出一些东西来。――宫崎骏

  25、恐怕你们不常想吧。在一年中想两三次的人已经不多。我每星期总想一两次,所以名闻天下。――爱萧伯纳

  26、“思考”应当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富兰克林

  27、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办事。――歌德

  28、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29、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30、我最讨厌文过饰非的学者,你以为把事情压着,问题就解决了吗?――郎咸*

  31、钱可以帮穷人解决问题,却帮富人制造问题。――于丹

  32、我喜欢这样――在生活与文化深深的肌理里感受、思考和工作。――冯骥才

  33、我们所有最大悲哀就是嬉戏,原因是嬉戏最能妨碍我们的思考,而且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死亡。――巴斯卡

  34、怀疑为知识之钥匙。――英国

  35、一个聪明人,永远会发问。――印度

  36、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

  37、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

  38、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德・莱维特

  39、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莫利

  40、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佚名

  41、真心真意关心弱势群体,切实解决群众疾苦,化解社会矛盾。――胡绩伟

  42、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43、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去实践,去观察。――鲍波尔

  44、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佚名

  45、军队所以必要,是因为只有强有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使命,而在现代斗争,强力的组织就是军事组织。――列宁

  46、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佚名

  47、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48、过分冷静的思考、缺乏感情的冲动,也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瓦西列夫

  49、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50、迷茫不会一直存在,更不会永远消失在生活里,迷茫时不妨深深思考一下――赵薇

  51、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亚里士多德

  52、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布莱克

  53、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爱因斯坦

  54、善于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变,不会思考的人晕头转向。――克柳切夫斯基

  55、中国要是有50%的人都是同性恋,人口问题就解决了。――罗永浩

  56、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并同它辩论。――诺瓦利斯

  57、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58、对于努力解决人间纠纷的男子,有一个细腻、聪明、幽密、温柔的女性在他的身旁,帮助他了解他所不大明白的女性思想,实在是一支最大的助力。――莫罗阿

  59、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佚名

  60、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61、大问题解决了,小派别就会产生。――白哲特

  62、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雨果

  63、注意他人成功的结果,并经常思考他人成功得原因。――陈安之

  64、思考的意思是:亲*自己。――乌纳穆诺

  65、应该坚信,思想和内容不是通过没头没脑的感伤,而是通过思考而得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66、稳坐权力宝座的人很快就会学会思考安全问题,而不是图发展这一治国的最大的课题。――詹・拉・洛威尔

  67、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宋叔和

  68、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佚名

  69、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的过程。提出问题即矛盾的所在。――佚名

  70、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道库恰耶夫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 解决问题》教案(精选5篇)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创设情境。

  教师讲一个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随时发现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和明显的缺陷,适时鼓励和纠正,引导全体学生深人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一寻找原因一联想启发一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三、擂台比赛,交流评议

  1.组织生活中的小发明擂台赛。

  2.教师引导观众和擂主互动,评议每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宣布比赛结果。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题:小红要写12个大字,已经写完了7个,还要写几个大字?

  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计算还要写几个大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本节课学*新知做好准备。

  ⊙解决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20页例5。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问题是什么?

  生:问题是还有几人没来。

  2.选择有用的信息。

  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条件?

  摆一摆: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制成纸条,让学生把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摆放在一起,不用的已知条件放在一旁。

  读一读:让学生将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读一读。

  师小结:“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在解决问题时没有用,是多余的条件。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把用文字表述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吗?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提问:求还有几人没来,怎样列式呢?

  生:16-9=7(人)。

  提问:谁能说说算式中的16、9、7分别表示什么?

  生:16表示踢球的总人数,9表示已经来的人数,7表示没来的人数。

  4.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策略,强化记忆。

  (1)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检验方法。

  提问:“还有7人没来”,解答正确吗?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预设

  生1: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解答正确。

  生2:7+9=16(人)。

  小结: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来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提问: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共分为几步?

  (生总结)

  提问:是不是我们找到的信息在解决问题时都要用到呢?(不是)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

  ①通过看图和文字信息,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②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

  ③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学*目标: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用线形示意图和柱状示意图分析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学*难点:

  分析与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线形示意图和柱状示意图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一:

  一个书包进价为60元,打八折销售后仍获利20元,这个书包原定价为_______元

  二、合作质疑,探索新知

  问题二:一件夹克衫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

  问题三:商店对某种商品调价,按原价的8折出售,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10%,此商品的进价为1600元,商品的.原价是多少?

  三、自主归纳,形成方法

  如何利用线形示意图和柱状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巩固练*:

  1、某商品的进价为80元,销售价为100元,则该商品的利润为元,利润率为;

  2.小明的父亲到银行存入20000元人民币,存期一年,年利率为1,98%,到期应交纳所获得利息的20%的利息税,那么小明的父亲存款到期交利息税后共得款

  3.一种商品的买入单价为1500元,如果出售一件商品要获得利润是卖出单价的15%,那么这种商品的卖出单价应定多少元?(精确到1元)

  4.商店对某种商品调价,按原价的8折出售,此时商品的利润率是10%,此商品的进价为1600元,商品的原价是多少?

  四、反思设计,分组活动

  某人把若干元按三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为5%,到期支取时扣除所得税实得利息为720元(银行存款所得税的税率为20%,所得税金额=所得利息×20%),求存入银行的本金是多少?

  五、发展能力,拓展延伸

  购买一台售价为10225元的家用电器,分两期付款,且每期付款相等,第一期款在购买时付清,经一年后付第二期款,这样就付清了全部售价和第一期付款后欠款部分的利息,如果年利率是4.5%,那么每期付款是多少元?

  六、课堂小结,感悟收获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你觉得怎样如何利用线形示意图和柱状示意图分析问题?

  【课后作业】

  1.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20%标价,然后打九折出售,售价为270元.这种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

  2.某种家具的标价为132元,按9折出售,可获利10%(相对于进货价).求这种家具的进货价.

  3.一件夹克杉先按成本提高40%标价,再以八折(标价的70%)出售,结果获利38元,这件夹克杉的成本是多少元?

  4.店主老王采购了一批灯管,每根13元,在运输过程中不小心损坏了12根,出售灯管的单价是15元,售完后共获利润1020元,问一共购进多少根灯管?

  5.某商店有两种不同的mp3都卖了168元,以成本价计算,其中一个赢利20%,另一个亏本20%,则这次出售中商店是赚了,还是赔了?

  6.服装销售中只要高出进价20%就可以盈利,但老板们常以50%~100%标价,假如你准备买一件标价200元的服装,可以在什么范围内还价?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练*中的分数问题也是在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呈现图形直观,填写应联想的分数,降低了转化的坡度。学生只要在教材提供的条件下通过推理实现转化。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加强百分数的应用,教材还在例2之后列举了小麦的出粉率、产品的合格率、职工的出勤率等几个工农业生产和统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数的例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通过练*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学*本节知识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

  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补充(点评)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3/102/91―1/44/51/54/54/3

  5/8+3/47/124/77/8+1/41/5+1/3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

  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补充(点评)

  (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

  教学设计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

  补充(点评)、

  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100%发芽率=───────100%

  产品总数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实用5份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有谁带了钢笔吗?

  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

  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

  (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

  怎么啦?(学生说说)

  是啊!

  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

  为什么?(老师:成交!)

  用铅笔换钢笔依据

  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价格相当)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

  (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

  紧接板书:价格相当

  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交换的前提和依据。

  板书:依据

  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二、温故知新:

  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

  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

  (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

  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

  (鼓励性评价:真聪明)

  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

  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重量相同)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

  板书:添上----替换两字

  三、协作创新

  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

  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

  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楼船上又装了多少士兵呢?

  题目看不清楚的话,可以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纸,上面也有。

  生一起读题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道题目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题目下面的要求,来亲身体验一下替换。

  同桌合作:

  1用什么替换什么?(把题目中替换的双方圈一圈)

  2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在题目关键句的下面画一画)

  3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分别把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写一写,也可以用图画或者线段图表示)

  小组交流:

  知道怎么替换了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在替换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替换有什么好处啊?

  请你在四人小组里面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想的都和你一样?

  1替换有什么好处?

  2你替换的方法和其他同学完全一样吗?

  结合课件画面讲解,板书

  一艘楼船--替换--5艘走舸(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数量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课件展示:

  替换前

  (10走舸与1楼船横排,出示数量关系:10艘走舸和1艘楼船上一共装了105名士兵)

  替换后

  (15走舸,出示数量关系:15艘走舸一共装了105名士兵)让学生计算。并讲一讲过程(数量关系)。

  (注重: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还有其他的替换方法吗?(课件要可以在两种方法间自由切换)

  两种方法都讲解完后,让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四、巩固立新: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东吴又准备用船和马车同时向军营输送粮草,已知每条运粮船比每辆马车能多运15袋粮食,2条运粮船和5辆马车水陆并进,刚好能把100袋粮食一次运到军营,每条运粮船和每辆马车各运了多少袋粮食?

  这个问题还能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吗?

  请学生说说如何替换?

  板书:一条运粮船----------替换----------(一辆马车+15袋)

  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实物投影展示替换方法。(最好选文字和图画各一份)

  数学是需要简洁和凝练的,看赵老师怎么来做。。。

  强调计算的时候是个倒推的过程,是先减还是先除,不能忘记什么?

  课件演示思考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替换前后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列算式解答。

  请学生说说替换的好处。

  五、博古通今:

  学校阅览室为了让大家能阅读三国的故事,进了3套《四大名著》和8本《三国演义》,一共花费了410.4元。每本《三国演义》比每套《四大名著》便宜31.2元。分别求《三国演义》和《四大名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

  让一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力求作出示意图)。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把四大名著换成三国演义

  并让学生体会把三国演义换成四大名著虽然也可以计算,但是比较繁琐。

  六、自编自演:

  大家家里都买过名著没有?小红她也想买些书来阅读,所以她就把*时的零花钱都放到储蓄罐里储存起来。

  请大家开动脑筋,根据5角硬币1元硬币储蓄罐三个词语,抽象出一道可以用替换策略解决的应用题。(可适当加上数据条件)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准备以后经常使用这个策略吗?说说原因。对于这个策略,你有什么要提醒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呢?经验也可以。

  【课标要求】

  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程序实例引入,理解程序是什么;

  (2)了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VB编程环境。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程序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升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2)进一步深化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活,从而养成健康、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惯。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大多数是与常用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有关。对于计算机编程知识相对比较陌生,对自己编程来解决问题,既感觉新奇,又担心程序设计的技术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认识计算机编程,但他们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等能力,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在修改程序的基础上,在VB中执行一段简单的计算机程序,感受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程序设计的兴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学*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的延续,与第三章内容紧密相联。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有所了解,是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内容的衔接部分。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本节共分3个课时完成,本课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编辑执行一段简单实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体验程序的编制环境、方式和作用,了解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计算机程序工作的基本机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讲授新知→交流评价→课堂总结→实践拓展”这一条主线索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计算机房。

  【教学过程】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的例题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活动,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通过学*,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会议日程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同学们*时爱读书吗?

  介绍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提问:乌鸦用什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喝水的问题?

  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提问:曹冲用了什么办法在不伤害象的基础上称出了象的重量?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揭题:在学*生活中,策略就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今天我们一起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体验列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2.出示例题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指出:可以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相关的条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4.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

  5.同桌交流,初次比较。

  以“简明准确地表示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标准,评价同学们的成果,引导形成下面的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6.利用上表分析数量关系: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

  7.请学生回忆自己的思考过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8.小军用42元买练*本,他买了多少本?先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9.合并比较。

  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30)元

  (7)本→42元

  启发:细心观察,有何发现?

  10.小结。

  三、实际应用,巩固策略

  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书-卜填表,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算式。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析数量关系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策略

  给出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并列表整理,再解答检验。

  条件如下:问题如下:

  拖把每把15元黑板擦5个15元(1)15把扫把用去多少元?

  足球每个、56元扫把6把42元(2)25盒粉笔用去多少元?

  篮球每个48元粉笔4盒16元(3)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