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学设计 >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似数?

  3、出示练*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六第6、7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似值。在取*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按“四舍五入法”取*似值,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2)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取*似值的不同情况,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取*似值的方法。

  教学关键:取*似值的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

  教学设计:

  一、复*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0.75÷0.3+3.23.6÷0.4-1.2×5

  4.8÷1.2+0.5×50.4×(3.2-0.8)÷1.2

  二、学*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似值

  1、创设情境:小强妈妈前几天买来了一桶香油,重2.5千克(出示实物),因这桶过大,小强妈妈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请你们帮她想一想该怎么办?(分装在小瓶里)

  这个主意好!瞧,(出示小瓶子)我找来了一些小瓶子,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千克香油,那小强妈妈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

  出示例12(1)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引发学生思考:需要准备6.25个瓶子吗?瓶子数可以是小数吗?

  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上瓶子?

  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进去吗?

  (3)师:从这一道题中,我们知道,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进一法”来求*似数,也就是无论这题中的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2、出示例12(2)。

  (1)独立审题,分析条件与问题,然后列式解答。

  (2)提问:礼盒的数量必须是整数,那这一道题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是多少个呢?25米够吗?

  (3)师:在这一道题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采用“去尾法”求*似数,也说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3、引导学生比较(1)和(2)两题在取商的*似值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不采用“四舍五入法”。不同点:(1)是向整数部分进一;而(2)只取整数部分,小数部分舍去。)

  4、小结:“四舍五入”法取*似值只适用于一般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来取商的*似值。

  三、深化方法、巩固应用

  1、出示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思路,说一说用哪种方法去取*似值,为什么?(买东西时,钱不够,就不能再买一本了,用“去尾法”可以买回5本词典)即100÷18.5≈5(本)

  2、练*六第8题。

  (1)读一读。

  (2)问:从题中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每本相册多少钱?

  ②还有多少钱去买钢笔?

  ③相册和钢笔比谁贵?

  ④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支钢笔?

  (4)按上面的顺应进行讲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5)如果求孙老师还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6)列式解答。

  (7)反问:为什么这里用“去尾法”求*似数?

  3、出示练*六第9题。

  (1)读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讨论:题中可以发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隐藏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要求需要多少方糖,必须知道什么?

  (3)列式解答。

  4、练*六第10题。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外请你们各自搜索一些生活中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似值的例子。

  五、作业设计

  1、幸福小学有378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进一法)

  2、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在有同样的纸2800页,可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笔记本?(去尾法)

  3、练*六第6、7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教学例4,练*十三的第2、6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商和余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正确写出相应的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表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做个游戏好不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第十六个图形是什么样的?第35个呢?第98个呢?

  教师:咱们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厉害,猜得非常准确,其实这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就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问题,自主学*。

  (1)显示例4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同学们的体育活动当中也会出现有余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大家请看!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有32个同学

  生2:老师要求每6人一组

  生3: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师: 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开始吧。

  (2)自主学*,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小帮手们动作可真快!请两位小帮手给大伙儿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自己的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写出单位,这时提问:

  师: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呢?余数2呢?那单位各是什么呢?(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

  教师:你们知道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吗?余数2呢?

  生:商表示可以分5组,余数表示还多2人。)

  (3)出示练*十三的第2题。

  师:下面这道有关跳强绳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19-8=11(米) 11÷2=5(根)……1(米)

  答:可以做5根短跳绳,还剩1米。

  三、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当你的练*本用完后,你一般会怎么处理它呢?

  生1:把它扔了。

  生2:卖给废品回收站。师:你可真会节约再利用资源。

  教师:这些纸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播放课件。

  看完后出示:

  据调查统计,在一所有一千名小学生的学校里,一个月可回收废纸约2万张。按1000张纸重约1千克计算,卖给废品回收站可得人民币20元。如果同学们*时收集牛奶盒、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可利用资源,可换得人民币35元。今年我省不少地区遭受到了洪灾,我们可以拿这些钱为灾区小朋友做些什么呢?

  生1:把这些钱捐给他们。

  生2:用这些钱购买学*用品送给他们。

  教师:同学们可真有爱心!

  出示课件。

  教师:这里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教师:第二个问题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各小组可以先讨论,再写下各位购买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将自己认为最好的购买方案进行整理,填写在表格内。开始吧!

  学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巡视,学生讨论完填写好表格后,老师提问。

  教师:谁愿意来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的方案好吗?好在哪里?你认为不足之处在哪?你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废物再利用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效益,*时的学*生活中大家可得注意回收,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节约能源,让我们来争当环保节能的小公民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师: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利用废物回收,换来了一些班费,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请看!

  出示第6题的情景图。

  先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让学生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字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师:从图中同学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丛林探险活动每辆小车坐6人。

  生:我们班有44人。

  生:激流勇进游戏每条船坐5人。

  师:小男孩小女孩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如果全班都玩“丛林探险”,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

  生2:如果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呢?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自个儿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列出算式,说明理由。

  (1)坐车问题:44÷6=7(辆)……2(人)

  答:最多可以坐满7辆车,还剩余2人。

  提问:剩余这2人怎么安排呢?

  生:再坐一辆车。

  (2) 租船问题:44÷5=8(条)……4(人)

  教师:你对这种租船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教师:你可真会发现问题。

  教师:剩下的4个人不去了吗?怎么办呢?

  师:应该租几条船呢?为什么?

  教师:你为什么要把8加1呢?

  8+1=9(条)

  答:应该租9条船。

  教师:你考虑得可真周到!

  教师:同学们在外游玩的时候可得注意安全哦!

  五、结束课题。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今天受?对自己和他人有何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问:用摆小棒的方法来研究的上来汇报一下,有多少种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感觉怎样?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进一步探究

  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周长是多少?如果宽是1米,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2米,长是多少米?……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订阅的方法可以分几类?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这三种订阅的杂志可不可以用其它什么来表示?为什么?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引导:如果只订1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订1本杂志要分几列?订2本杂志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应分几列?3本呢?你是怎样想的?最后怎么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3+3+1=7种。

  师说明:无论你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三种杂志,列举之前都要将它们分类。这样会有什么好处呢?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

  做练一练: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

  做练*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问:你们喜欢草原吗?那里的风景优美,牛羊又肥又壮,可是牧民叔叔准备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的羊圈,你能为牧民叔叔设计一下吗?

  二、探究策略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之间关系的含义。

  2、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量关系解答一些实际的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4、向学生渗透节约的好*惯,以及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数学关系解答应用题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春天到了,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出去春游?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来西递玩,准备带一些食品。为了便于方便,每人购买其中一种食品几件,你能为我们同学算一算购物的帐吗?(媒体出示一些常见食品的价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一)、组织活动,初步领悟

  1、每个小组的每位同学购买一种食品,预算各需多少钱。

  2、展示部分小组的学*成果,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自己的如何计算出来的。

  3、齐老师出外最怕渴,因此我想多买几瓶水,请同学的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媒体出示)

  ⑴每瓶矿泉水2元,买5瓶矿泉水要用多少元?

  ⑵买5瓶矿泉水用了10元钱,每瓶矿泉水多少元?

  ⑶每瓶矿泉水2元,10元钱可以买多少瓶矿泉水?

  4、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⑴每一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数量?要求的又是什么数量?

  ⑵每道题你能否运用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5、交流展示学生的学*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6、引导学生进一步比较以上各题中的数量关系,从中引出:只要知道总价、单价、数量中的任意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二)、类推延伸,形成认知

  1、老师准备进行的春游活动,在路线安排上还有些问题,因为老师处在黄山区,离同学们很远,如何安排好行程,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行不行?

  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从黄山区到达黟县需要2小时,两地之间有多少千米?

  ⑵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几小时到达?

  ⑶从黄山区到黟县有80千米,2小时到达,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及时组织评议。

  3、议一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每一题中的数量关系,小组内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4、展示学生的学*成果,并及时组织评议。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归纳小结,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不论是单价、数量、总价之间,还是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数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

  三、层次练*,拓展运用

  1、反馈练*:

  填写教材P103的第4题,并及时展示评议学*成果。

  2、拓展练*:

  ⑴一种收音机每台售价80元,现在有480元钱, ?

  ⑵一列火车每小时行90千米, ,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3、延伸练*:

  你能把以上第1题改编成求总价或求单价的应用题吗?第2题能改编成求时间或求速度的应用题吗?

  四、总结质疑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目标】

  1. 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 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

  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新课

  1. 把复*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2. 学*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

  (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

  (2)学生独立解答, 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 学*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

  4. 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

  (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

  (4)全班反馈交流。

  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

  (5)根据以上的学*,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

  1. 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 练*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1. 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呢?

  2. 能谈谈学*后的收获或者是感受吗?“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P100例2、做一做及练*二十三P103第10题、P105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准备:课件、练*纸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记得吗?考考你:

  1、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条件:

  ①、同学们植树,分成了3组。

  ②、每组都有12人。

  ③、一共植树144棵。

  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

  ②、*均每组植树多少棵?

  2、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我们学校从每班挑选部分同学参加集体舞表演。(出示P100例2情景图:)看!这是他们新编的造型:

  (1)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集体舞新造型,把同学们分成2大组,每组有5个小圈,每个小圈有6人,学校共挑选了多少人参加这次集体舞表演?

  3、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只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不了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有关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板书: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现在,老师将这题变一变。看!你发现哪儿不一样了吗?(后面一个条件和问题交换了)现在要你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1)学生齐读题目。谁来说说:从题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2)要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

  (3)那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根据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做完后互相说说,互相说一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叫解法不同的同学板演)

  (4)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评价、鼓励正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2、反馈(理解算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方法一:60÷2=30(人)

  30÷5=6(人)

  (1)哪些同学跟他一样?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每大组几人,再算每小圈几人)

  60÷2表示什么?(每个组有几人?)

  30÷5表示什么?(每个小圈有几人)

  (2)、先算:*均每个组有多少人?60÷2=30(人)

  再算:*均每个小圈有多少人?30÷5=6(人)

  (3)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意义一样,谁再来说一说?

  综合算式:60÷2÷5=6(人)

  (4)请学生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方法二:5×2=10(个)

  60÷10=6(人)

  (1)这样列式的同学请举手,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这节课是整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

  成功的地方:首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的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现问题,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效果良好。

  其次:本节课在教学时,注重学*方法的优化,让学生说,并呈现出不同的说的方式,比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和同学一起说等,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每几个一份,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遇到问题感到无从入手,这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慢慢消化吸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

  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通过复*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本节课存在如下问题:

  1、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时,应注重摆的过程,如在摆学具的方法时:第一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摆3个盒子,因为是分成3份,求每个盒子里是多少;而第二道题应强调有15只蚕宝宝,先取出5个放到一个盒子里(马上追问:为什么要拿出5只蚕宝宝。生:因为每个盒子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盒子。

  2、应在学生展示完自己的方法后,放下所有的学具,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题的意思,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3、应对学生“放手”!如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处理,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时,若出现问题教师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他们,关键处纠错,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4、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本节课因为学生已经具备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熟练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学*了表内除法(一)中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教学本节课相对简单,学生较易理解。

  首先,明确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为温故互查、探求新知、巩固练*、拓展练*、课堂总结几大部分。其次,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区分两类问题上(包含和*均分),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次,设计*题时注意层次性,有梯度进行训练。最后,要强调孩子的学**惯等细节问题。

  在组织教学时,围绕购物的事情,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还有以下几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总结部分,教师在最后总结时过于宽泛,重点不够突出,应该重点强调本课有关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包含和*均分),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

  2、教师语言,在本节课中教师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各个环节的过渡语用得不是很好。

  3、小组合作学*有待提高。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春,我校开展了“三生”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六一班的吕梅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了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课。本节课主要是教学利用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等基本知识来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依据“三生”课堂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我制订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学*重难点是利用正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节课的精彩,我认为就源于生成。

  一、教材的整合奠定生成

  在课本中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按照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的。但是根据我班学生的生活学*实际,我选择了把用比例解决问题放在比例的应用最前面学*。事实证明,教材的整合是正确的,它奠定了本节课生成的精彩。

  当我用课件出示例5后,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8吨水是数量,水费12.8元是总价,单价一定,水费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水费和数量成正比例。这和我当初的预设是不一样的,我的预设是学生会说出用算术方法解决。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用比例知识可以解决,我想就是源于刚学*过正反比例的意义。此时,我很庆幸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样的生成是有益的。

  二、知识的迁移塑造生成

  知识的迁移就是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的影响。就是因为这种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学*过程中塑造出多种生成。

  当我让学生汇报例5的解法时,肖俊飞同学的.回答是X :8 = 19.2 : 12.8 。我立即惊讶于学生的聪明,这是根据前几节课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模仿着列的,这个比例也是对的,虽然没有按照这节课的正比例关系式来列,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来进行,但是我很高兴有了这样的生成,那么围绕这个生成,后面的学*就轻松多了。

  教学完本节课后,我认为教学中也有不足: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这个比值相等应该是学生最应该详谈的地方,我认为在课堂上体现不很明显。

  其次,最后的巩固练*,有点过于简单,层次不清楚,形式单一。

  就我个人的备课情况来说,过多的考虑了教师如何教,较少的分析学生,对学生的学*情况预设简单,有种想牵着学生走的思想,课堂教学不够开放。

  假如让我重教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改进:

  首先复*铺垫的时候增添一些求每份是多少的和求几份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题目,这样做后,我相信当我问学生:怎样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学生会很轻松的用算术方法解决。

  再者,再次教学时,我会放手更多一些,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散到这些问题中,学生在讨论汇报中学*新知。

  最后的练*,我也想增加一道题目中数据单位不同的用比例解决的问题。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还想增加一道“比例连连看”的游戏题,以增强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不管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动态变化,即生成,所以,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创造一种宽容氛围,用心呵护生成,才能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变得精彩。

  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首先进行复*,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等式吗?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

  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当堂验收绝大多数学生全部正确,学困生都掌握得不错。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对学生基础了解太少,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这是我备课时没想到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者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还是放不开,总是对学生不放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错。比如:在教学例6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所以导致后面完不成教学任务拖堂。

  (3)用比例解答应用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如果难度稍有提高,正确率就难说了。学生一般都不喜欢用比例方法,而喜欢用算术方法解答,很难接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把学生从传统的算术方法中释放出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惯是难以改变,一种新的思维的注入是需要时间去改变的,所以对于用比例来解决问题必须在以后的课堂中经常提到,去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判断的基础上学*的。例5是有关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我采取引导、谈话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熟悉情景,旧知迁移。

  简单的练*唤起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创设贴*生活的情景,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与正比例知识点间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意识。独立思考,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

  2、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用问题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正比例角度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3、精心练*,学以致用。

  在题型练*上,我精心设计,有变式练*、巩固练*、拓展练*,“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和速度一定的行程问题,最后行程问题中未知发生变化,成为稍复杂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练*,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很多:

  1、教学内容较有难度,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掌握理解本节课内容,关注后进生过多,巩固练*没能全部完成。

  2、当学生回答出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相等时,如果板书李奶奶家的水费/用水的吨数=王大妈家的水费/用水吨数,对后进生的学*会更有帮助。

  用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包装书本的情景后,直接提出要求:列方程解决问题,以避免发散思维造成时间分散,使得教学重点部分留给学生的数学活动时间不足。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3个小问题:情境中有哪三个量?哪个量不变?包数和每包本数成什么比例?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实用10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复*旧知

  1.口算:

  3×4= 3.1×3= 2.8×4= 0.2×12=

  40÷5= 7.2÷8= 5.6÷0.8= 1.2÷0.4=

  二、探究新知

  (一)学*例1

  1. 情境图: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 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3)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似值: 即2.5÷0.4≈6(个)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 所以需要7个瓶子。)

  4.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 *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5.练*:出示书本练*九第8题。

  (二)学*例10(2)

  1.出示例10(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 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 (个)

  3.让学生尝试分析: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4.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似值的方法 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5.练*:书本练*九第7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三)小结: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练*:(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2) 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②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③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分“去尾法”和“进一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九第2、5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进一法根据实际情况去尾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往所学*相比,列式、计算没有新的知识点,只是在对计算结果的处理时有了“出新”之处,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5吨水,水费是10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20元。

  我们已经学*了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三、探究新知。

  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照这样计算,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元?

  自学指导一:

  1、理解题意,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2、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你能列出等式吗?

  4、解比例,检验,作答。

  小结: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检验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例6: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自学指导二: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并说出理由。

  2、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设要捆x包。你能列出等式吗?

  3解比例,检验,作答。

  检验2:学校小商店有两种圆珠笔。小明带的钱刚好可以买4枝单价是1.5元的,如果他想都买单价是2元的,可以买多少枝?

  交流总结:解答用正、反比例解的应用题的步骤: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四、巩固延伸: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3、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九第3、7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判断题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注上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

  5、检验、作答。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惯。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提供:“冰雪天地”图:**票:24元 儿童票:半价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关于门票的信息?

  2、如何购门票,这样合理吗?

  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

  1、需要花多少钱?

  2、策略讨论,分析原因。

  三、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概念,变式提升

  1、如果有老师和同学去游玩,需要花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五、练*延伸,体验成功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操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这是第八册数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一中的第5题~9题的教学内容。四则计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什么为主?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学生的学*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时的练*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甚至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因此我不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而把它作为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2、练*一2、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惯,通过看、说、读、想、算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说,老师板贴:看、说、读、想、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2、课件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

  师:看,这是面包房,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指导学生再观察画面,你从图中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从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54—22=32,32—8=24(个)

  方法三、8+22=30(个)或22+8=30(个)54—30=24(个)(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

  5、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三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1)54-8-22=24(个)或54-22-8=24(个)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小括号”: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算它里面的算式。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

  8、指导学生读:54-(8+22)读作:54减8与22的和

  9、小结。(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后明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并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三、巩固练*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的第2题。

  (1)指导观察并说一说: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组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一读,说一说关键词。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用喜欢的方法计算,能用小括号就更好啦)

  94—34—29=31(个)或94—(34+29)=31(个)

  2、教科书第7页练*一的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第一次跑走了6只,第二次跑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面有几只?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喜欢的方法计算,最好能用上小括号,并汇报。

  58—6—7=45(只)或58—(6+7)=45(只)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24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用上小括号)

  (1)学生读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要求运用小括号进行计算)

  (3)学生汇报。87—24—26=37(台)或87—(24+26)=37(台)

  4、完成练*一第5题。先指导观察,明确条件和问题,指导读一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思考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数,并学会运用小括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59—60页 例5、例6。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体验由算术解法向比例解法的思维转化过程。

  3、形成解题多样化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区别用何种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下面,请看复*题。

  (出示题目)

  1、a×b=c(a、b、c均不等于0)

  当a一定时,b和c成什么比例?

  当b一定时,a和c成什么比例?

  当c一定时,a和b成什么比例?

  2、速度×()=路程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 )×数量=总价

  总本数÷( )=每包本数

  每袋重量×( )=总重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用解决问题。

  二、 新授

  1、出示例5

  ① 学生第一反映怎么解。小结,这是用的我们以前学的归一的办法。

  ② 教师引导由加油站汽车加油付款比较,找出单价不变,建立关系式。

  水费:吨数=单价

  ③ 学生述说,教师板演用正比例解法的书写过程。

  ④ 出示书上第二问,学生回答列式。

  巩固练*: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需要用多少小时?

  (3)、师徒合作加工600个零件,8天加工了1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零件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

  小结:首先找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接着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并检验。

  2、出示例6(学生自己解答)

  ① 抓住不变的东西----总的本数判断成反比例关系

  ② 建立关系式:每包本数×包数=总数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除法解决问题教案实用五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的.体验,感知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学会解答一步计算的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难点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把12个苹果*均分给3个学生,那每个学生能分到几个苹果?有12个苹果,每个同学能分到4个,则可以分到几个学生?由学生列式,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二、讲授新知

  出示同学玩游戏的图片

  1、提出问题请学生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境,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教案《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1)有15个同学做游戏,*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2)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你能有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5÷3=5(人)15÷5=3(组)并要求回答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②、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5。)③、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④、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⑤、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⑥、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3、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份是5;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三、巩固练*

  1.我们做了30个风筝,*均每人做几个?(图中画出有5个同学在做风筝)

  2.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如果现在又多了6棵白菜,那又可以装几筐呢?四、拓展练*一星难度:有30颗糖果,*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几颗?二星难度:补充问题并解答有20人做游戏,分成4组,————?三星难度:有16人做游戏,————,可以分成几组?又来了8人,又可以分成几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新知

  导游姐姐出的题目一点也难不倒我们,是不是?我们都非常高兴,一路上说说笑笑,旅游车很快就来到了游乐场,这时,我们发现有所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去春游了,他们玩了一些什么项目呢?猜猜他们先玩了什么,再玩了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呢?你们能帮这些小弟弟、小妹妹解决吗?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如下:

  463

  =243从左到右

  =8(辆)

  (说明横线和箭头是告诉大家先算46的积得24,然后再除以3。强调乘除混合运算也象加减混合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板书顺序。)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2、通过挑战,红、黄两队个个都成为小当家了。导游姐姐说: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项目又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同学们一定很渴了吧?那导游姐姐现在就带你们去分水喝,好吗?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练*二十三第11~13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两步计算的除法和减法、除法和乘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分组讨论等学*过程,感受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能灵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预*作业:

  1.自学书第103到105页第10到16题。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2.描述情境:

  小明3分钟打字210个,小华每分钟打字65个。小明每分钟比小华多打多少个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今天我们继续学*用用两步计算的除法(乘法加法)解决问题。有时也涉及到减法、乘法。大家要灵活运用。(板书课题)

  二、预*反馈、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练*二十三第11题。

  (1)自己读懂题目,独立解决问题。

  (2)组织交流,订正。(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3)你知道还有什么鸟或小动物能捕捉害虫吗?

  (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生态*衡的教育。)

  2.练*二十三第12题。

  (1)读懂题意,怎样判断“买哪一种便宜?”

  (2)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订正。

  (4)本题通过计算单价,用比较的方法可以确定哪一种便宜。

  不需要两步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学会灵活处理。

  3.练*二十三第13题。

  (1)读懂题意,要解决什么问题?独立解答。

  (2)所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想一想:他们为什么选择租四人船呢?(合理、合算)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买哪一种便宜?

  (1)读懂题意,甲种香皂买三送一要16元,就是4块要16元。

  (2)分析:买哪一种便宜?只要先算出甲种香皂的单价就可以了。

  (3)甲种香皂每块的价钱是16÷4=4元,乙种香皂买一块要4・60元,

  因为4元<4・60元,所以买甲种香皂便宜。

  2.小红每天早上上学,中午回家,下午上学,晚上回家。两天之内一共走了2880米。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多少米?(考察学生收集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的能力。)

  (1)学生独立读懂题意。

  (2)分析:小红一天走几趟?(4趟)

  (3)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先解决一天走多少米?

  2880÷2=1440米,再解决一趟走多少米?1440÷4=380米。

  (4)小红走一趟的路程就是她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80米。

  四、反思,拓展升华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快乐吗?

  2、希对实际问题灵活处理,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3、想一想:周围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两步计算就解决的。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52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55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认识他们吗?请你说出它们的名字。如果按这样的顺序继续排下去,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会是谁?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用找规律的方法知道了紧挨着懒羊羊后面的应是灰太狼,那第39个会是谁呢?

  师: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揭示课题)。

  二、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

  1、出示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将问题补充完整。全班连起来读一遍,请你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2)学生独立解答。(用练*本完成)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提问:竖式中“45”、“6”、“5”、“42”各表示什么?

  (4)师:现在我们把数学信息“6人一组”改成“*均分成6组”,

  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生:三一班有45人跳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5)对比:

  三一班有45人跳绳,每6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45÷6=7(组)3(人)

  三一班有45人跳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人,还多几人?

  45÷6=7(人)3(人)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