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重点:

  背诵此诗。

  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

  (一)课前预*与展示

  1、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2、解题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课上合作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四)当堂检测

  1、诗中以静写动,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2、诗中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3、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精神宁静愉悦的诗句:

  4、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有摆脱尘世烦恼,向往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五)布置作业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4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学*重点:

  背诵此诗。

  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此诗的意境: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我们可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水。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背诵这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3

  (一)课前预*与展示

  1、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

  2、解题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朝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结合书下注释翻译《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课上合作探究

  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四)当堂检测

  1、诗中以静写动,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的诗句是:

  2、诗中充满哲理的诗句是:

  3、诗中通过描写景物反衬诗人精神宁静愉悦的诗句:

  4、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有摆脱尘世烦恼,向往无忧无虑自由生活的诗句是:

  (五)布置作业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4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二、教学重点: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作者常建,导入新课。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

  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而自然,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诗现存57首。数量虽不多,而"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四库全书总目》)。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在盛唐诗派中曾有王、孟、储、常之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之作,欧阳修特别欣赏其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想仿效它而久不可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圈点评注。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凡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好和希望脱离尘世的心愿。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学*维的《过香积寺》。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 “古木”、“深山”、 “危石”、“青松”、 “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磐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3、这首诗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都是以禅院作为写诗的对象,在写法和立意上有何异同?

  (四)课后练*:

  1、熟读两诗,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2、试着将《题破山寺后禅院》改写成现代诗或现代文。

  材料: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王维

  早闻香积寺盛名,却不知在此山中;入山数里,登上了高入云天的山峰。这儿古木参天,根本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何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寺钟。俯听危石的流泉,轻轻地抽泣哽咽;山高林密不透日影,松荫寒气犹浓。日已将暮,我伫立在空寂的清潭边,有如禅定身心安然,一切邪念皆空。

  淮海中学提供

  《题破山寺后禅院》阅读练*及答案

  (一)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歌,完成第8题。(6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1)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2分)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B.潮**阔,风正一帆悬。

  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

  (3) 请概括说说本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2分)

  答: ▲

  答案:

  8.(1)C。(2分)(2)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描摹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2分)(3)①由上而下,②由远到*,③情景交融,④由整体到局部等。答对两点即得2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3篇

  我在教《夜宿山寺》这课时,让学生先初读,在读,三读课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看到这情况思考一下后就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方式,并且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触教师的机智应在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与学*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指导。我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于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方法的“生成”啊。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正真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学,也是实践新课标最基础的阵地和途径。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内容,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新课标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我在教《夜宿山寺》这课时,让学生先初读,在读,三读课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看到这情况思考一下后就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方式,并且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触教师的机智应在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与学*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指导。我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于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方法的“生成”啊。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正真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学,也是实践新课标最基础的阵地和途径。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内容,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新课标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我在教《夜宿山寺》这课时,让学生先初读,在读,三读课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看到这情况思考一下后就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方式,并且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触教师的机智应在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与学*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指导。我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单来自于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方法的“生成”啊。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正真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学,也是实践新课标最基础的阵地和途径。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内容,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新课标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课题,读准*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课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_____,地点是______。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课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c.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1、学*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c.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1、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1、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目标

  1、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的壮观雄伟,感受语言的优美。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理解“宿”“山寺”“危楼”“星辰”等字词的意思。

  活动准备

  《夜宿山寺》电子大书、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电子大书)师: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片,你们看见了什么?(高山、寺庙、云雾、星星)

  ——师:在唐朝,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李白,他去了图片上的这个地方,之后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了些什么。

  二、古诗学*。

  1、播放动画视频,请幼儿欣赏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逐字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夜晚住在高山上的寺庙里的体会。“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住”;“山寺”就是“高山上的寺庙”)

  ——师:诗人晚上住在山寺里,一定和睡在家里的感觉不一样,我们来听一听,看看他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在古时候人们把高楼称作危楼,星星叫做星辰。诗人说,这高楼有一百尺那么高,我把手一升就可以摘到星星了。

  ——师: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那么高的高楼上,诗人又说,他不敢高声讲话,怕声音一大,就惊动了天上的仙人。为什么呀?诗人站在一百尺的高楼上,离天空很*。

  三、接龙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句一句地轮读。

  ——请幼儿分组轮读。

  ——教师读每一句的前两个字,请幼儿接龙。

  活动应变

  教师可以为古诗配上动作,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活动延伸

  教师准备其他李白的古诗,请幼儿欣赏。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幼儿用书,让幼儿阅读欣赏。

  环境创设

  将古诗的挂图贴在主题墙上。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为幼儿介绍诗仙李白的故事,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回幼儿园一起分享。

  随机教育

  活动过渡环节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教学目标:

  1、学*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1)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

  (2)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最高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最高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展示、评议

  (6)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一、导入

  背古诗比赛:你们会背哪些古诗?

  今天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刚才背的有哪些是李白写的?

  二、理解诗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理解每一个词,再把意思连起来。相机学*生字:宿寺

  三、理解诗意。

  照着理解诗题的方法,理解诗意。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问同桌,问老师。

  自己练说。

  同桌互说。

  指名说。你懂了一句就说一句,全部懂了可以全部说。

  学生:你认为他解释得怎么样?

  相机强调:危高百尺星辰恐

  百尺:桃花潭水深千尺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

  相机学*生字:危百尺惊。重点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组词。记忆。

  如果要你把这首诗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景物?

  四、品读诗句

  看课件品读。

  第一句:读出楼的高。

  你登过高楼或高山吗?什么感觉?

  回忆:铁塔高,铁塔尖。尖尖铁塔入云天。

  第二句:读得轻柔。

  为什么诗人写“恐惊天上人”而不是“地上人”?

  五、背诵古诗。

  表演背诵。

  六、拓展学*。

  《登鹳鹊楼》

  七、学写生字。

  百尺:注意把字写好,占格位置。

  摘:注意右边不要写错了。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案的预*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

  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

  (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词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象和作者的思惟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环境,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惟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联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课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的思想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这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的文言文,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积累文言字词,学*写景手法。

  3、感悟: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读出文章的韵味。

  2、积累文言字词,学*写景手法。

  教学难点:探究关键字词,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走*苏轼。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这篇文章就是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

  “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二)再读课文,读出宁静的氛围

  第一:语速缓一点;

  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

  1、文言积累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重点词汇报积累:

  户:单扇门木兰当户织。——《乐府诗集·木兰诗》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盖:大概是盖以诱敌——《狼》

  但:只是但当涉猎————《孙权劝学》

  2、品读析文

  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为什么要夜游?和谁一起游?夜游时看到了什么?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

  通过以上的问题,需要落实:

  (1)夜游的原因:月色优美

  (2)和谁一起游:张怀民

  补充张怀民的简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夜游时所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品析景物描写的妙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空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盖”的妙处。(疑惑—恍然大悟—欣喜)

  四、合作探究,分析情感

  作者的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全班讨论“闲人”的韵味。

  2、同学各抒己见,老师予以点拨。

  闲人:勾连“闲敲棋子落灯花”“人闲桂花落”“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感受到两人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闲人:勾连两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闲置),清闲无比(空闲),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苏轼所任职的黄州团练副使无职无权,只是一个虚名。

  虽是“闲人”,为何会有一个“但”字?表转折,表明两人超拔不群,迥异流俗之意。

  请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何夜无月……”。重点“闲人”,“但”。

  五、拓展延伸,温故知新

  1、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探究作者复杂的心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2、“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享你接触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词文章。

  3、走进苏东坡,背诵全篇。

  六、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閒——闲

  志同道合悲凉心境闲情雅致

  七、教学反思得与失:

  黄枝秀

  【教学目标】

  结合文本内容及写作背景,总结出“闲”字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目标。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次熟悉文本。

  师:在文章中最后一句引出了“闲人”,我们先看“闲”字本身,在小篆文中“闲”是一个会意字

  三、请同学们再读文章,在文本中划下苏轼这位“闲人”在月夜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要求:一定要在文本中找原话。时间1分钟)

  生:看到“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做的“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师:所以在此处的闲人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请大家看补充的两个背景,并思考相关的两个问题: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

  师: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以“闲”自嘲。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生为口忙”。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

  生:……

  师:“自笑”“欣然”可以看出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五、小结:

  “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

  六、板书设计

  闲人:即清闲的人。

  ①赏月的欣喜

  ②漫步的悠闲

  ③贬谪的悲凉

  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菁选

《夜宿山寺》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宿山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宿山寺》写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夜晚投宿在山寺中的观感。此诗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读后令人赞叹,不愧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全诗四句。首句点明中心,“百尺”一词极言其高,夸张地突出了寺院里高楼之“高”。以下三句是形象的描写。第二句具体写出了寺院楼房的高势:仿佛住在楼上的人一伸手就可以摘取星星似的;三、四句写得就更为奇妙、逼真,诗人好像已经住到了天上和仙人比邻相守一般:我不敢高声谈笑,恐怕打扰了天上的仙人。寥寥二十字,诗人通过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把一个“高”字写绝了,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山本身就高,楼凭借山势更显其高,从而表达了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时,在理解字词、弄懂诗意的基础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深入体会诗的形象美、情感美。我主要按照“四步走”的教学法进行:

  1、播放录音,创设情境。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听配乐诗朗诵,耳脑并用,根据诗文、旋律想象画面。学生很快进入诗境之中,头脑里便会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来。

  2、结合情境,描绘诗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入诗的情境里,老师可借助幻灯或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描绘诗的意境。学生根据诗意积极发言,描绘出一幅意境高奇的画面:高山深处,寺院高楼直插云霄,站在楼上手可摘星,语惊仙人。

  3、展开想象,加深体会。教学中,我根据诗文设计一些问题,如:诗人怎么想到把“楼”与“天”联系起来?举手真能摘取天上的`星星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深入体会诗境、领悟诗情。

  4、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待学生理解诗意后,我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文。朗读时,要把握住诗的节奏,读出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仙人的那种细微谨慎的语调。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领会诗人向往清高仙逸生活的情趣。

  《夜宿山寺》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写下的诗歌,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并能熟读成诵;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感受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以及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本节课的不足:

  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

  把握教材特点 合理运用教材

  《李时珍》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李时珍》是一篇旧课文,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该如何赋予旧教材新的教法,我引导学生逐段进行学*,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在解决了一般问题之后,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再读书。在学生读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激趣导入、复*旧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回忆温*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既巩固了上一节课的生字词,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求欲望,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基础。

  接着第二环节中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细读中悟情。在这一大环节中我是用分层次、由易道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的。

  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学*阅读的方法,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又能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设计的“我会填”意在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阅读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大胆想象完善的药物书会是什么样的,并进行比较填一填,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接着以半扶半放地形式设计的,这样环环相扣,让学生尽情的自

  学、研讨学,然后老师采取扶一扶的'方法,让学生慢慢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掌握学法。

  语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学,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学*,最后想让学生自己尝试尝试,放手进行自学训练,融会贯通前面的指导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虽然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首先是老师本人未能进入课堂授课状态中去,导致课堂中紧张乱了阵脚,引导学生阅读不到位,学生个性化阅读太少,缺少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自发的独特的感受。因此,文章的人性化、思想性基本要靠教师灌输,因而,“三个维度”不是整合在一起。各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体悟未能达到效果,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另外在备学生时没有很好把握学生的能力,阅读训练中急于求成,设计问题较难,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学*的难点。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在课堂上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课文,缺少丰富多彩的课文实践。引导读不充分,导致课堂生硬无趣味;还有总觉得内容多了,前松后紧最后由于时间少而匆匆下课,如果这堂课设计时内容再少一些,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再充分些或许会有好的收效。书本上有一幅插图,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文资源,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教《夜宿山寺》这课时,让学生先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再请学生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

  看到这情况思考一下后就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方式,并且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教学生成。由此我深深感触教师的机智应在于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与学*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指导。

  我相信学生对这个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新课程标准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它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

  这些方法不单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方法的“生成”啊。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宗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学,也是实践新课标最基础的阵地和途径。

  从这节课教学可以得出,新课标下的预设首先要求构建一个“学*主题”,应该思考怎样合理组合学*内容,使内容与目标相一致;应该思考运用哪些学*策略,使效益与方法相一致;更应该思考学生对学*内容所持有的体验和情感。

  在预设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到了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心里背着新课标,手中还是拿着那张旧船票。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地课堂上的生成教学,即真正意义上以学定教。

  《夜宿山寺》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本首诗歌的教学目标:

  1、学*6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育自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四个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认识生字,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在想象画面时,先组织学生朗读诗句,然后小组合作为每句诗配上一个动作或手势,既有助于背诵积累,有能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互相合作学*,降低了学*的难度,提高了学*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环节中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反复地练*巩固,而是迅速地进入了下一环节,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表现了李时珍为修好《本草纲目》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中心,我反复地研究教材,发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段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

  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课文一共有十三个自然段,文章主要说明李时珍“不辞劳苦、认真严谨、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给万民造福。所以我把教材分为两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1-7自然段,紧扣“苦”字,“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住得苦、吃得苦,但李时珍却“以苦为乐”,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呢?——万民造福!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通过李时珍如何记录药材并亲尝鸡肠草,感悟他科学严谨、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他能为科学事业不怕危险也是因为他立志为民造福!所以我以“为民造福”为中心线索,引领着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和“为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两大版块进行教学。这样把我就把文章进行了有机地整合,既提取了文章的精髓,节省了时间,又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朗读体会李时珍所说的苦,再引导他们到课文中去找找描写“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节,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种教学,打乱了原来的课文顺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余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二、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教学时,文中的四处内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师徒为编写《本草纲目》吃尽了千辛万苦:

  1、师徒俩长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败景象;3、月下谈话的内容;4、李时珍亲自尝草药。在学*这几部分时,我让学生自己读,大胆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加深感悟。例如在体会寺庙的破败时学生抓住“破败、残垣断壁、到处是灰尘”等词语体会出这是一座破败、荒凉、危险、从来没有人住的古寺;在总结李时珍师徒俩住得苦、吃得苦时,学生抓住“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深入体会:是啊,他们饿了就随便啃点身上的干粮,渴了就饮点泉水,只能维持生活的最低需求;白天天一亮就去考察,直到晚上才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有的还不如这样破败的寺庙,这就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两个词语就是对李时珍师徒俩生活最好的写照;通过李时珍的'表情“笑”和他说的话“为万民造福、吃苦也值”等词语体会他“以苦为乐、造福万民”的高贵品质;

  三、设置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要想深入体会人物的品格,需要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物的品格。如在体会李时珍“不辞劳苦、以苦为乐”的精神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还吃了哪些苦呢?”学生充满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夏日炎炎下、李时珍又犯病时、在悬崖峭壁上李时珍依然坚持察访采集药材。”而他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万民得福,顿时一个吃尽千辛万苦却毫不退缩的高大的李时珍形象印在了脑海里。

  成功之处:

  诗歌教学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大胆的想象以及诗人对山、楼之高的感叹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诗歌的朗诵上,在揭示课题理解课题意思后,让学生自由读诗歌,然后通过指名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分小组读等方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诗歌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试着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再逐步理解诗歌词语意思,让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一定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有点操之过急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而是过于迅速地将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去改进。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夸张手法的运用时,做的.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恐惊天上人“时,学生质疑:天上没有神仙,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我直接告诉学生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是显然,孩子们对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并不是很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我去思考。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的教学中放慢速度放低要求,以孩童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地备自己,重视课堂的生成,打开陈旧的模式,放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大语文化。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了《夜宿山寺》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收获颇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芮老师和白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环节,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芮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课前诵李白诗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营造学*氛围。接着出示“宿”字的义项引导学生解题,由图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孩子们明白了宿的意思,在由甲骨文引导到汉字,不仅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学*积极性,更使孩子们记忆牢固。

  第二节白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目标明确,对学生各方面*惯的培养到位,尤其是生字教学中识字方法的归类,还有教学夸张修辞方法时的练*,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师较独到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力。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看似*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

  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机会,学*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要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肥市金葡萄小学 孔德虎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0)份

  清晨,我漫步在一条小道上,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远处,一座古寺在竹林中若隐若现。我很是惊讶,心想:这里居然有一所古寺,以前来散步时为何没有发现?我快步向前,寺院渐渐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敲了敲门,没有人应答。我便推门走进这寺院中。朝阳射下来的点点光芒,映照着肃穆的高林,让人感到十分的庄重。

  猛然,在寺院的竹林深处,我发现了一条小路。阳光透过竹叶在路上留下斑斑点点,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路上的斑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望着小路远处,却是一眼望不到头,花木掩映着的经房更显得分外幽静。

  我缓缓地走在小路上,观赏者那被誉为四君子的——竹子。听着风吹过竹叶发出的轻响,呼吸着竹林中的新鲜空气,欣赏着古寺在阳光下的身姿。忽然,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我停下脚步,细听这只鸟儿的歌声,忘记了自己。清潭照影,在我的心里顿时一片空灵。

  鸟儿的歌声停止了,像一位歌唱家一样,向我点了几下头,拍着翅膀飞走了。一瞬间,大自然似乎也变得寂静起来,没有一点声音,我抬头向天空望去,只听见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延伸……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2

  倚着那清晨微弱的光束,我走进一个建立在山上的古朴、典雅、历时比较久的庙宇。走着一块块的青石板,仿佛触摸到亘古不变的历史,看到了曾经得山景。抚摸着一颗颗高大翠绿的野竹,一个个参天而起,笔直的一道绿

  绿的鲜艳、绿的明亮、绿的刺眼,太阳冉冉升起,照射在大地上,但那第一缕光照在了竹林上,是那竹子更加美丽耀眼,又婉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阳光下歌舞。

  那曲折、蜿蜒的里间小路,仿佛没有了尽头,只能说哪一头是一个寂静、安详、修身养性的地方。僧人们休息的房间隐藏在花丛中,使禅房格外清香、诱人,在远远的地方都能闻到那芳香的气味,就能感觉到那美丽的禅房。

  那美丽的山水仿佛与鸟的性格相通,引来了一大群的鸟来栖息、光顾,鸟儿也在这如画的`山水般繁衍,也让下一代感受到美丽的景致是什么概念。潭水映出我的影子,使我那暴躁的脾气得以净化、安宁,也是我超脱了尘世的烦恼。

  慢慢的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既安静、又可怕,只有寺庙中那种声在徐徐回荡在山谷中。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一、导入

  齐背《无题》,检查背诵情况。

  二、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开元十五年进士。天宝中,官盱眙尉。后隐居。常建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不和名场通声气,交游中无达官贵人。文字唱酬,除王昌龄外也无知名之士。他是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五、研读诗歌

  1、《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潭影。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鸣、钟磬的声响,也只是以动衬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

  3、这些景物给读者以怎样的感受?

  明确: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明确:写出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又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空”该如何理解?

  明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悦”与“空”都是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

  6、尾联“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貌似有矛盾,因为既然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寂无声了,又何来的钟磬之音呢?

  明确:钟磬之音反衬得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得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

  六、主旨归纳

  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凡脱俗的神秘境界。

  七、成语积累

  从诗中衍生了两个成语:

  ① 万籁俱寂:籁: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俱:都;全。

  ② 曲径通幽;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复*学过的前三首诗。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别云间》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追捕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对破国亡身的悲痛和誓死不屈的抗清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水调歌头》这首词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

  《醉花阴》这是一篇相思之作,通过对闺中环境和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孤独寂寞之感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无比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思路结构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由外入内的游寺的路线贯穿全诗。首联从“入古寺”“见高林”写起,点明游寺的时间,烘托幽深的气氛,颔联写踏竹径,到进禅房,抓住山寺独特的景物,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颈联点明全诗主旨,种种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潭影空人心”层层铺垫;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烘托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个幽静、高远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首联:直言获罪被贬原因。“朝奏”与“夕贬”相呼应,表明意外获罪之迷。“路八千”由贬谪之远,说明获罪之重。颔联:表明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及不顾惜衰朽残年的勇气,言词之中充满着对因忠而得祸的怨愤之情。颈联: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国事,情悲且壮,进一步抒发非罪远谪的不*。尾联:对远道而来的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情调凄楚、心绪沉痛,蕴含着诗人难以言喻的'愤激情怀。

  《别云间》全诗缘事抒情。叙事上,由远及*,渐次推进;感情上,由悲而烈,逐层加深。首联:写自己抗清的经历和现在的遭遇。颔联:作者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清军入侵中原的强烈义愤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颈联:表明诗人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坚定的抗清斗志和对抗清事业的必胜信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按问“天”一一问“月”一一问“人生”的思路,层层递进。

  词前小序,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达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醉花阴》这首词上片开头写节日的无聊与闲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词基调。后二句写佳节重阳的夜晚。一句“凉初透”,给人以凄清寂寞之感。下片写独自对酒赏菊以及内心的愁绪。开头二句似乎写得闲雅洒脱,良辰美景自得其乐,但因酒前花下少了一个人,于是有了下面的凄凉意境。“莫道”是突兀而来,三个句子三个层次,不消魂承上逆转,引出下句“西风”,使重阳佳节带上萧索的凄凉;最后推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是重阳“愁”的归结。“瘦”是全词词眼,主题所在。全词以“愁”字起,以“瘦”字止,寄相思之情,抒离别之苦。

  三、参考译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鸟自由地欢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让人心地空灵。万物的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尔传来钟磐的余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谏阻迎佛骨的上疏早晨刚呈送到皇宫,傍晚就传来获罪的消息而被贬潮州。既然决心为圣明的君主兴利除弊,又怎么能够顾惜自己的衰朽残年。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贤任孙从远方来,念你孝心一片,就劳你到那瘴疠之地收拾我的骸骨了。

  《别云间》

  抗清斗争已经整整三年了,今日不幸落入敌人的手中。想起河山沦陷,双眼热泪不断,天地辽阔,可何处能诉说心中的悲愤!毁家纾难生死早已不放在心上,只放心不下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待到魂魄归来故土的那一天,重举抗清的大旗与敌人决一死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醉花阴》

  漫长的白天难以挨过,铜香炉里的香料逐渐燃尽。重阳佳节又到了,碧纱橱中夜半时,玉枕冰凉透骨。傍晚在东篱下饮酒赏菊,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仍无法排解心中的愁苦,西风吹卷竹帘,赏花人比菊花还显得单薄清瘦。

  四、诗词简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五律是诗人仕途失意后,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悦”,用如动词,使……欢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清晨,我漫步到虞山的北边。

  走到山角下,抬头望去,只见刚升起的旭日将金色的`光辉洒向寺院,射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我沿着石阶走入寺院。忽然,竹林后出现了一条蜿蜒幽深的小路,一阵风吹来,竹子微微晃动,竹叶翩翩起舞。沿着小路,来到了一个花木掩映着的禅房。草木繁茂,清香扑鼻,香气馥郁,幽静迷人,这些词,似乎都是专门形容它的。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翠竹幽林沐浴在金光四溢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鸟儿忽然婉转的啼叫起来,在青山绿叶的光彩中欢声歌唱,歌声时而快时而缓,时而好似涓涓溪流,时而好似滚滚波涛。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清潭照影,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让人涤除尘念,心境空灵。一瞬间,世上一切的声音在都变得沉寂了,大自然似乎也变得宁静起来,没有一点声音,只听见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延伸,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抬头向天空望去,只见那钟磬之音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这景色使我如痴如醉,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自学指导】

  1.熟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3.正确理解诗人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正音正字】

  籁lài 磬qìng

  【朗读课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课文简析】

  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感受,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景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本诗题咏佛寺禅院,却抒发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悔的情怀。

  开头两句,写诗人清晨登山入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显露对佛宇的礼赞之情。

  三四句,写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的唱经禅房。这样幽静美好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景,而在与能够唤起身经其景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

  五六句,写他举目眺望寺后的青山绿水。只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此时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佛门怡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山光”两句,造语警拔,寓意深长,旨在发人深思。诗人着力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

  七八句,写似乎大自然和人世间所有其它声音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这是律诗,但笔调似古体,格律变通:首联流水对,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

  这首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首诗表现了常建诗歌的特点: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易中入其胜景,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辞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思维训练】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破山寺后禅院的幽深景象?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诗中哪些句子描写山和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突出了古寺什么特点?

  突出古寺肃静、幽深、脱俗、纯净的特点。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之情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

  5.《题破山寺后禅院》具有盛唐山水诗的什么情调?

  悠闲适意的情调。

  6.找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韵脚。

  林、深、心、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和作品。

  3.预*《无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丛中,香气馥郁,宋欧阳修曾感慨地称赞道:"我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故仿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之美学在*古典园林上有广泛运用。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颈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一、主题思想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合集十篇

  教材解析: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采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诗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诗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辰、恐”6个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2、通过图文对照,想想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

  3、介绍中国语言文字及学*后的希望,有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拜访名人导入:小朋友好,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去拜访一位古代的名人。他是谁?让我们一起来敲敲门,来,一起来,咚,咚,咚!,门开了,是谁?(李白)对了。(出示李白头像)

  2、认识诗人李白。

  老师:李白是什么人?我们知道他哪些作品?(《静夜思》、《古朗月行》——)

  过渡:小朋友,李白是一个性格非常豪放的人,这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课件出示一座山)在这座高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寺庙。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夜宿山寺》。(板书:夜宿山寺)

  二、解诗题。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请看古诗

  三、指导朗读

  (1)结合课件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推荐读,要求度的正确,流利。

  四、相互交流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百尺摘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4)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五、明诗意。

  老师:请小朋友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

  2、个别读、集体评、再读、再评,教师纠正个别*舌音和翘舌音。

  过渡:大家齐读好不好?(教师重提小熊猫的要求后,学生读。)

  3现在,请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跟随着诗仙李白一块到山上去游览一翻吧!(课件出示:山、星、诗)

  过渡:李白沿着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这座高山。在夜色中,他还登上了山顶的寺庙的这座高楼,站在这么高的楼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4、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觉得李白这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座楼实在是太(高)了。那他是怎样描写楼高的呢?

  5、学生读出第一个诗句:危楼高百尺

  教师:从这行诗里你知道了什么?

  6、学生回答,并说出“高百尺”的含义。

  教师:哦,我明白了,太好了。小朋友,当你一眼看到了一座这么高的楼,你的感觉会怎样?

  7、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行诗?

  8、学生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真高呀,还有谁读?高不高?还有想读的吗?有点矮了。还请——读得怎样?

  9、分组读、自由读。

  10、个别读,再评。

  过渡:这么多的小女孩,你面前有一座这么高的楼,让我们一起来说:“危楼高百尺”真是太高了。这时候,李白还想到什么?

  11、学生回答“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

  教师: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12、学生回答。

  教师:咱们也来摘摘。伸出手来,使劲摘,有没有?没有。但是,站在这楼上,仿佛伸出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这座楼真是高呀。小朋友,现在,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摘星星,你的心里肯定是非常非常的(高兴)。谁来读一读。

  13、学生读“手可摘星辰”,教师正音。(个别再读,再评。要求读得高兴。)

  教师:启发读得高兴。(想想看,那么高的楼,伸出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呀,心里多高兴呀。这次高兴了。)

  14、学生自由读。

  过渡:这位同学读得很可爱,请你读。然后齐读。

  过渡:李白又想到什么?

  15、学生回答“不敢高声语”,说意思。

  教师:李白还想到什么?

  16、学生回答“恐惊天上人”,说意思。

  过渡:小朋友,刚才在楼上呀,我们都快跟神仙成了邻居了,你们说这楼高不高呀?真是好极了。想想,夜已经很深很深,天上的神仙都睡着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读才不把他们吵醒呢?

  17、学生回答:小声读。

  六、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回顾小结:在《夜宿山寺》这首诗中,李白通过眼中所见,借助大胆想象,把一座高百尺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这些奇妙的想法让这首诗变得情趣盎然。

  2、借助板书,背诵古诗。

  全课总结:

  小朋友,李白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以在课后可多去看一看,读一读,下一回,咱们要开一个诗歌朗诵会,到时候,相信大家的表现会更出色。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情感。

  3、通尝试用多种形式(如写、唱、画、舞等)再现古诗情境。

  【教学重难点】

  1、学*、积累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教学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发探究兴趣,入题想象。

  1、回忆一下,你们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哪些诗?能试着背一两首吗?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投宿在山上寺院内所写的诗,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全诗,明确探究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齐读,初步感知全诗。

  2、教师提出探究目标(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3、生探究字词诗意,交流学法。

  (三)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投影片(课文插图),找出寺院。提问:假如你站在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

  2、讨论:你从诗中哪儿可以看出楼很高?作者又是怎样讲夜静的?

  3、请用一句话说出诗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停顿与节奏。

  2、自由朗读,指名读。

  3、参照插图试背古诗。

  4、采用多种形式练*背诵,体情入境。

  A、以《夜宿山寺》为题,小组合作,写一首诗,再表情朗读。

  B、还可以用“画”“唱”等方法来表现诗歌情境。

  5、表情背诵,总结巩固。

  (五)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六)完成课后练*(三选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

  诗人李白的《夜宿山寺》是一首语言生动、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我在导入部分用回顾旧知的谈话方式激起学生的学*兴趣,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再引导他们大胆想象,初步感知古诗的情境。在设计学*字词、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别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交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热情。在体会诗意部分,我让学生采用写画唱等多形式再现诗歌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课堂气氛由此特别热烈。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想象,教师再积极引导,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第17课——(引读课题)

  2、复*词语,并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意思。(出示课件一)

  3、这篇课文,大家一致认为文中最能打动我们的是这样一句话:出示齐读:(出示课件二)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李时珍师徒编写《本草纲目》很辛苦。

  4、过渡:让我们回忆一下,李时珍师徒俩到底吃了哪些苦呢?(板书:走得苦、住得苦、吃得苦)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李时珍和徒弟所承受的那一番“苦”,感受李时珍的高尚品格。

  二、品味苦

  (一)走得苦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课文1—7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李时珍为修订《本草纲目》在各方面吃了许多苦?课前你

  们用直线画出来了吗?谁来说说体现他们走得苦的语句?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三)

  2、你是从哪里体会出走得苦的?(走了好几个月了——时间长;安徽、河南、湖北等地——路程长,几千里路)点拨:全靠两条腿走呀!不走行吗?(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

  3、白天,他们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走的都是虎狼出没的——山林。几个月来,几千里路,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让我们把这种行路奔波的辛苦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住得苦课件四

  1、白天要行路,夜晚要住宿,因为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他们住的是一座——(指着黑板说:古寺)那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呢?找到体现他们“住得苦”的语句了吗?

  课件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指读)

  2、当你跟随李时珍走进去,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这古寺怎样?追问: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教师相机评价)到处是灰尘——很脏;积了厚厚的一层;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可能还有蛇虫鼠蚁;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很久都没人来过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非常危险;

  3、同学们,古寺墙壁有的已经倒塌,地上满是残砖剩瓦,上面爬满青苔,神像上蒙着厚厚的蛛网,透露着一种荒凉、阴森的气息。这种景象就叫“破败”。(课件点击)把我们感受到的送进语言文字,一起读出这种环境的恶劣。(课件五))

  4、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可李时珍面对这样荒凉破败甚至危险的古寺没有一丝犹豫。

  出示齐读: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5、过渡: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住在在这样破败的古寺里,这就是文中所说的“晓行夜宿”。(板书)他不仅走得苦、住得苦,还吃得苦,文中体现他们“吃得苦”的句子是哪一句?

  (三)吃得苦课件六

  出示: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1、你从哪里体会到“吃得苦”?你能否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2、“啃干粮”为什么能说明吃得苦?“啃”是什么意思?(咬、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李时珍啃的是什么?干粮怎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咬?(干粮:预先做好的食物,如:炒米、炒面、馒头、烙饼等。装在袋子里,时间长了,又干、又硬。)

  3、你体会得真到位,辛苦一天,师徒二人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可口的饭菜,只有啃那冰冷、干硬的,难以下咽的干粮,渴得嗓子冒烟才喝几口山泉水。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饥餐渴饮”(板书),他们生活是多么的苦啊!除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想一想,还有哪些词可以描述他们吃的苦的呢?(风餐露宿栉风沐雨

  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风尘仆仆

  东奔西走)

  4、这样的生活,是一天、两天吗?是一个月、两个月吗?(长年累月)李时珍从35岁开始重新修订《本草纲目》,到现在快50岁了,真的是长年累月啊!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词,边读还要边想象,就能读出词中蕴含的画面,体会到他们承受的那一番辛苦!出示一起读

  长年累月的——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翻山越岭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5、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李时珍离我们越来越*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出现了——课件七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李时珍一边挥汗如雨一边寻访药材,有时喉咙里干得冒烟,晒得又黑又瘦??在北风凛冽的寒冬,李时珍顶风冒雪,手冻得开裂流血,有的时候在野外找不到干草生火取暖,可能那一夜又冷又饿??

  6、听着同学们真情的描述,老师不免要问,是什么力量和信念支撑着李时珍能吃这么多苦呢?

  因此,面对这一切,李时珍对徒弟说———————课件八

  (出示齐读):“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7、他是怎样说这句话的,表情如何?(笑着说)明明这么苦,而且比家里苦多了。可他还笑着说,说明李时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不怕吃苦

  乐观以苦为乐)这种精神真令人——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他的不怕吃苦,而且以苦为乐。(齐读)

  8、记录苦(课件九)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纸砚,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课件十

  三、体会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课件:“鸡肠草??庞宪??生嚼无涎??”,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同学们,李时珍为了获取准确的资料,亲自品尝药材,不能有半点马虎,(板书:尝)从这里你又觉得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认真严谨)你能把这种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读出来吗?谁来试试?(读得很流利,如果声音再洪亮些会更棒。)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的药材不仅味苦,而且还有毒,李时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草药,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他究竟为了什么?从师徒俩的对话中就能找到答案。

  老师想和大家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咱们换换身份,我当徒弟,同学们当师傅,怎么样?我起个头,李世珍笑着问徒弟,开始。课文中那些语句还写了他们长年累月的奔波?(生读一段)当时有飞机可乘吗?有马车可坐吗?靠的就是两条腿走路,这一走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这种行走苦不苦?(板书:走)可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板书:万民得福)你能把他这种为民造福的精神读出来吗?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1)教师引读:听,寺外,生读: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师:抬头望望,圆盘似地月亮,生读:慢慢移到了中天。

  (2)这是课文结尾一段,为什么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风啸鹰叫和圆圆的月亮呢?这是个有难度的问题?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见解?还记得课前我们的谈话吗?说错了不可怕,重要的是你能勇敢地站起来。

  (3)师小结:风啸鹰叫说明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艰苦生活。皓月当空说明也已经很深了,可他们仍在研究草药。这样写更加衬托了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伟大形象,这种写法可以尝试着在作文中运用。

  (4)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编写成的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谁来读一读这段资料。(你读得真流利,真棒!)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把《本草纲目》编写成功了,李时珍用他一人的苦换来了万民的福,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老家湖北建立了李世珍纪念馆,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怀念这位科学的巨人。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教学目标]

  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2、培养幼儿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及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语言美。活动准备:幼儿用书、配乐朗读视频活动过程:一、导入

  1、唱歌曲《小星星》。

  2、提问:星星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呀它在哪里呀它们高不高你们够不够得到星星呀为什么抓不到

  3、小朋友们想不想来和老师比一下高矮呀黑板高一点还是凳子高一点小朋友们知不知道天上的什么很高

  4、出示图片,小朋友们看一看图上什么东西又高又大这是一座寺庙,这座寺庙又高又大,今天我们就要学*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时写的,所以诗名字叫做《夜宿山寺》。(教读题目)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好不好(放朗读)

  2、出示图片:图上有什么呀寺庙在什么上面啊山已经很高了,寺庙还在山的'上面,寺庙高不高啊所以诗人说“危楼高百尺”

  3、表演“危楼高百尺”。这句是是什么意思呢(山上的楼有百尺高)4、老是要读第二句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有问题要问哦“手可摘星辰”。小朋友们想一想描述图上会有什么呀(星星)还有什么呀?(人)这个人在干什么呀星星离他这么*他摘得到星星吗教读。

  5、小朋友们想不想摘星星啊你们怎么摘星星呢(表演教读)这句诗又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图片:这幅图上有什么呀图上有几个人啊他们在干什么么图上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再大声有说有笑,另一个小和尚给他比了这个动作(嘘),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呀(让他不要大声说话―不敢高声语)敢不敢大声说话呀7、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表演表演不敢大声说话是怎么样啊(表演)

  8、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呀天上出现星星是什么时候呀晚上大家都要干什么呀住在天上的人呢所以我们敢不敢大声说话呀

  9、谁来学一学非常害怕是什么样子的天上的人是睡在哪里的天在哪里呀(表演朗读)

  10、今天,我们学*了一首什么古诗啊老师来给大家读一次好不好(表演)11、教学生表演。12、多种方式读古诗。13、唱古诗。

  教学目标:

  1、学*4个生字3个认读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夜宿山寺》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意思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重点:

  1、学*4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字。

  2、了解诗的内容能说出从哪看出山寺很高。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一首《静夜思》你们还会背么 指导读生字“诗”。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出示李白的图片。介绍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山河的诗句他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故此人们称他诗仙。

  2、揭示课题。

  (1)这一天李白来到一座大山前这是一座高高的山云雾缭绕山上有一座寺庙。李白要去山上的寺庙山实在太高了爬了一天才到山顶于是他就住在寺庙里用一首诗歌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

  (2)读准字音读准题意 《夜宿山寺》中“宿”就是住的意思。‘寺’就是庙宇和尚住的地方。‘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呢”晚上住宿在山中的寺庙里。

  二、读通古诗认识生字。

  1、过渡他登上了楼台的最高层看到皓月当空、群星璀璨写下了怎样优美、浪漫的诗句呢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词语、读古诗在读中学*生字。 读准下列字音寺、宿、摘、恐。 认读生字时字形相*的可以放在一起识字如“寺”和“诗”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字音字形。

  三、理解字词、了解诗意。

  (过渡:朗读这首诗你对这座山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1、这首诗描写的是山寺的高大请你小声读读古诗你从哪句话看出山寺很高教师指出“危楼”指高楼“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星辰”是星的总称

  (1)想像一下,作者站在这么高的楼上是什么感受呢?

  (2)结合实际说一说你站在最高的地方是什么感受?李白所在的楼高高的可能都想想不到的高那你读出这样的感觉和语气。

  (3)这山寺高的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辰,一起连起来再读读。 真是太高了,让我们在读读这句。

  (4)你要是上了这么高的楼,会是什么感受?——那你再读读。

  (5)李白怎么想的(恐惊天上人 )

  “天上人”指的是谁呢?

  为什么诗人不敢大声说话 ?

  是啊,李白想:神仙在干什么呢?我是一个普通人,可别吓着神仙,该怎么读?

  (6)四句连起来读一读。

  2、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3、 还可以这样读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学生自由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学做小诗人诵读。)

  四、背诵古诗。

  (1)填诗背诵《夜宿山寺》。

  ( )( )高百尺 ,

  手可( )( )( ) 。

  ( )( )高声语 ,

  ( )( )天上人。

  (2)指名背诵。

  五、指导书写生字。

  辰 寺 诗 尺

  1、指导书写“诗、寺”两个生字。

  (1)笔顺跟随看清笔顺、间架结构。

  交流书写生字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寺”由两的熟字“土”和“寸”组成。“土”要扁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两个“横”起笔低收笔高都向右上方倾斜第2个“横”贯穿左右是这个字的3个横中最长的笔画决定整个字的宽窄。“寸”的“竖钩”在竖中线的右边。 “尺、辰”两个生字字形相似学生比较他们的共同点都有舒展的捺和撇。

  (2)描红。

  注意起笔、收笔、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

  (4)独立写一个

  (5)展示、评议

  (6)再独立写一个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各3个。

  2、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长听。

  3、选做搜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恐、危、辰、惊、敢”7个生字,正确书写“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夜宿山寺》。

  (1)读课题,读准*舌音和翘舌音。

  (2)解题意。

  a.从课题中你能看出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_____,地点是______。理解“宿”的意思。

  B、说说课题的意思。(晚上“我”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c.请大家心里想着题目的意思再读一遍课题。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师: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宿、寺、恐、危、辰、惊、敢”。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危楼”。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危楼高百尺”。

  (2)出示“星辰”。读好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过图片理解“辰”就是太阳、月亮、星星的总称。——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手可摘星辰”。

  (3)出示“不敢”。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不敢高声语。”

  (4)出示“恐、惊”。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诗句“恐惊天上人。”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出诗的节奏。

  (1)师: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配音范读)

  (2)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一点掌声吧!告诉你们一个读好古诗的窍门:读得时候要注意停顿。老师刚才就是在这些地方注意了停顿,而且读得声断气连,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3)现在大家试着再来齐读一遍古诗。

  三、图文结合,展开想象,初知大意

  1、学*第一、二句

  (真是聪明的小朋友,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你们读得这么好,诗中有一个字急切的想来和大家打招呼。出示“危”的小篆)

  (1)字理识字“危”

  (猜猜它是哪个字?它是“危”的小篆体,上面是一个人,中间是山崖。本义指人站在山崖上心里很害怕,说明这个山崖怎么样?所以“危”就是高的意思)

  (2)指导书写

  a.观察。

  b.范写。

  c.学生练写。

  d.展评。

  2.我们已经知道了危就是高的意思。现在请同桌合作交流,看看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楼的高。

  (1)高百尺:“高百尺”是不是说这座楼真的有一百尺高呢?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首诗学过没有,是谁写的?你能从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吗?

  (2)摘星辰 如果你站在这么高的楼上,看着满天一闪一闪的星星*在眼前,你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辰,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形象的表现出了楼之高。多么奇特的想法啊!

  (3)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带着动作读一读这两句诗。

  2、学*第三四句

  站在这么美妙的地方,李白本应该高声吟诵一番,可他却……

  (1)出示第三四句。学*生字“恐、惊”。谁能用“恐”和“惊”各组一个词语。这也是“恐”和“惊”在这首诗中的意思。让我们齐声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朗读指导。

  (3)生齐读这两句诗

  四、诵读积累

  1、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2、师:大家找得可真准啊!可是调皮的星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3、师:现在星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你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五、拓展

  “诗仙”李白很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诗。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他的诗,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出示古诗《秋浦歌》

  1、找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

  2、在拼音的帮助下生齐读。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古诗《夜宿山寺》,今天回去请小朋友们把这首诗背会,并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录像。(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看老师怎么写“宿”和“寺”字。(齐读课题)

  3、你在哪儿见过“宿”这个字?“寺”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乱糟糟的,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想想你听懂了什么?(师范读)

  2、自己读一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我们交换角色,你们读前两个字,老师读后面三个字。

  6、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请个别孩子读。

  三、品读古诗:

  1、自己读,看看能读懂多少。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书上的插图认真思考,还可以求助同桌同学,实在不懂的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2、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忙的吗?(危楼 高百尺 星辰 高声 恐 惊 天上人)

  3、(出示课件2“危楼”)齐读,并用“危”组词。问:(看图)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很渺小。)(*地而起的大楼看起来已经很高了,何况这是一座建在山上的楼,就更高了。)板书:楼高

  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一行诗还有哪儿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真的有一百尺吗?这是李白在夸楼高。李白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欢用夸张的方法。比如他在赞美庐山瀑布时,曾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示课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在他的眼中庐山瀑布有三千尺高,可以想见他性格中的大气和豪爽。)

  如果你是李白,看到寺庙的这座高楼这么高,你会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练读、指读。)师: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危”字,为什么这么读?(危高)

  这首诗第一个字就是“危”字,和后面的“高”字巧妙结合,看来这座楼真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

  4、还有哪行诗句让你感觉到这座楼很高?(手可摘星辰)

  “摘”这个字我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摘抄、采摘、摘葡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强调右半边的“古”字)

  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感情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

  (播放视频)现在我们和李白一起登上了这座山上的一座高楼上,抬头看,你看到了什么?(繁星点点,一轮明月……)星星离我们那么*,*在咫尺,似乎我们一伸手可以摘到星星。多美的夜空呀!多么高耸入云的高楼呀!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吧!

  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齐读、指读)

  5、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惊的写法,组词)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站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一点。)

  6、山中宁静的夜色,让人的心也如此沉静,让我们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

  三、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五、 背诵古诗:

  1、(看课件图1)背诵这首古诗。

  2、回家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谁想背给爸爸听,老师来当爸爸。想想怎么说?(师生表演)重点抓住“危楼”和“一百尺”巩固诗意。

  3、如果我是妈妈,让你说说这幅图,你会说吗?(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他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六、拓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夜宿山寺》这首诗。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学会这首诗的?(反复诵读、背诵,结合插图想象,求助老师和同学,预*查字典了解字词意思……)这些都是学*古诗的方法。

  (出示课件《独坐敬亭山》)指导孩子用所学的方法大致了解诗意。

  同学们,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两首李白写的其他古诗记在本上,并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来学*。

  七、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八、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夜静 星朗、

  山高 楼危

  一、教材分析:

  《夜宿山寺》是部编新人教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18课《古诗二首》中第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山寺楼高,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山寺楼高。”

  二、教学目标:

  1、会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认“宿”“寺”“危”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3、读诗句,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三、教学重点: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会认“宿” “寺”“危”等6个生字,会写“危” “敢”“惊”3个生字。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由杨老师给大家上语文课,在正式开启今天的课程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让音乐开启我们美好的学*之旅。(师播放宝宝巴士唱《夜宿山寺》音乐。)

  (设计意图:音乐性是古典诗词的内在审美特征。由于学界分学科研究的原因,大多老师教学上忽略了诗词的音乐性,也消弱了古典诗词的'美育功能。我设计这样的激趣导入,是从重视诗歌音乐性,通过构建音乐化诗歌课堂,变革传统诗词教学模式,是应时应景的美育举措)

  师:听完了歌曲,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1、学生会回答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18课的古诗《夜宿山寺》,这时我会表扬这个孩子预*做的充分,是个爱主动学*,擅于发现的孩子。2、学生沉默,说不出来,或者说的和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没关系,我要擅于引导,比如: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3页,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夜宿山寺》,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课题《夜宿山寺》(教师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识字写字

  师:同学们都会读课题了,但是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个别学生会说出“夜”和“山寺”的意思,教师给予肯定后,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连在一起理解说。

  师:大家再看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积累古诗词)

  师:在课题当中,有两个字宝宝是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是哪两个呢?

  生:“宿” “寺”

  师:对!你知道怎样快速记住这两个字吗?

  预设:生会回答用“加一加”的方法或者“换一换”的方法。教师可让学生给字组词,再放入语境中说话运用。

  师:“宿”是一个多音字,你们知道它的另外读音吗?

  板书宿的多个读音,组词,学生做笔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诗的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生读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