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比的应用教案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比的应用教案1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比的应用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变换研究对象)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画图很重要,要养成*惯)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使用正交分解时,通常选加速度方向为一坐标轴方向,当然也有例外)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要选定正方向)

  对解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三、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可采用整体法求解该整体产生的加速度.

  2、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则一般不可采用整体法.(若学生情况允许,可再提高观点讲)

  3、若遇到求解连接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则必须采用隔离法.

  以上各问题均通过典型例题落实.

  探究活动

  题目:根据自己的学*情况,编一份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练*题.

  题量:4-6道.

  要求:给出题目详细解答,并注明选题意图及该题易错之处.

  评价: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54页例2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 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

  3、练*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 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例题3

  (1) 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 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3) 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阅读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1)

——比的应用教案9篇

比的应用教案1

  学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3+5=8

  1203/8=45(个)1205/8=75(个)

  2+3=5

  2502/5=1002503/5=150或250-100=150

  4+5=9

  364/9=16365/9=20或36-16=20

  1+5000=5001

  0.51/5001=0.55001=2500.5(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的灵活度,以及练*的形式。

比的应用教案2

  学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3+5=8

  1203/8=45(个)1205/8=75(个)

  2+3=5

  2502/5=1002503/5=150或250-100=150

  4+5=9

  364/9=16365/9=20或36-16=20

  1+5000=5001

  0.51/5001=0.55001=2500.5(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的灵活度,以及练*的形式。

比的应用教案3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创设情境

  复*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师:说得太棒了,也就是将伤亡的人数进行了分配。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例2题就是把6850按照25:112来进行分配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死亡1250人,受伤5600人这两个数字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方面*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为伊拉克*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师:各位官员,你们马上召开会议讨论一下吧,如果有了结果,请将你们的分配方案写到黑板上,比一比,看看哪组的工作效率高?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师:下面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记者招待会,各位小记者,你们认为这个分配方案合理吗?对于黑板上的算式,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这几位官员给你们解释一下?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你认为这道例题属于哪种类型的应用题?为什么?遇到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我们该怎么做?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够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学*来自己解决问题,看来呀还是团结起来力量大,你看你们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研究出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应用今天所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

  四、巩固内化,解决生活中问题

  1、据*统计的数字,截止到4月21日,*大陆共报告非典型肺炎20xx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人数的比为1201:708:92,请你求出在这次疫情中,已经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

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买福利彩票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福利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买福利彩票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2、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160万元按照1:3的比将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和自己留作教育基金,请问小李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生:小李应该分200万元,怎么你说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为160万元,你算错了吧?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师:同学们,看来呀,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我们经常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数学本领一定会越来越高,老师留一个作业,

  作业: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教育局拨给南关小学20xx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 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例题3

  (1) 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 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3) 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比的应用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成性练*,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建议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优化为宗旨,采用计算机模拟动态演示、学生实验讨论、教师讲解的方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软件紧扣教学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充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楞次定律的--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附表:

  动作

  原磁场 方向

  (向上、向下)

  原磁通量 变化情况

  (增大、减小)

  感应电流方向

  (俯视:顺、逆时针)

  感应电流磁场 方向

  (向上、向下)

  与 方向的关系 (相同、相反)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极向下插入

  极不动

  极向上抽出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性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性.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 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独立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部分:

  ⑴ 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 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 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 极,这个 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 书后练*

  (七)、板书设计: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内容: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就是楞次定律.

  应用: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确定原磁场方向;

  2判断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3根据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4根据安培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比的应用教案6

  一、案例背景

  (一)分析

  1.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按照学校安排每学期十六课时的要求,初二学生下半学期只能在第四册几何画板与photoshop软件中选择其一,我选用的是第十二单元“用photoshop处理图像”。

  2.学情分析

  这届初二学生是从初一带上来的,这是第四个学期,学生学*能力差距较大,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上一节课学生利用“填充”“描边”“自由变换”已经完成了“停”指示牌的制作。这节课用不同的知识完成相同的`作品,从中让学生了解同一图形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区别从中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方法。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三)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重难点:

  1.各种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问题预测:

  1.由于本节课是photoshop的第三节课,对于基本工具的运用要看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熟悉度,更专业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时间去练*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学生在运用工具绘画时应该需要的时间较长。

  2.学生对图层的概念会很陌生,shift和ctrl组合键的运用不会很好。

  3.图像格式,学生会很难理解。

  对策:

  1.本节课示例图不需要太多的工具运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环节。

  2.图层的介绍,可以用现实的纸张拼合为例帮助其理解;组合键的运用只能是强化练*。

  3.图像格式,只需要让学生在容量上有个对比概念就可以。

  (四)课前准备

  用填充、描边与图层不同的两种方法制作“停”指示牌的效果图。

  (五)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了解图层。

  2.自主学*:完成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学*。

  3.示范教学:学生摸仿制作本节课的关键制作过程。

  4.扩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完善作品。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实录

  师:一直强调photoshop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专业在哪儿?上节课的填充、描边,还是我们用过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确非常强大,它的图层、路径以及通道功能,在创作图像和处理图像时,让其它软件鞭长莫及。什么是图层?简单的说:就是把几张图纸混合在一起,第一张可以是蓝天,第二张可以绿草,第三张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张可以百花争艳……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一张完美的图画,分开它们也是独立的一张美图,并可以任意修改。(下发课件包括示范效果图)

  师:根据下发的ppt,你能学会新建图层、删除图层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吗?

  生:(约五分钟)学生示范新建、删除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

  注:隐藏图层时练*把示范效果图的汽车图层隐藏并显示。

  删除图层时练*把两个填充的圆形删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历史记录。

  师:现在我们用图层,来制作可以随时修改的“停”指示牌。这个图形并不陌生,上节课做过了,用什么工具做的还记得吗?

  生:填充、描边、自由变换。

  师:根据ppt中的制作顺序,我们一起来制作。看看哪种方法更简单?

比的应用教案7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方米?

  口答:100÷2=50(*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方米)

  怎么分?(*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方米)

  20×3=60(*方米) 20×2=40(*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方米)

  100×=40(*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十三的第1~4题。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活动二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创设情境

  复*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 ):( ),男生占( )份,女生占( )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 )和( )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 ):( ),其中( )量占( )份,( )量占( )份,( )量占两之和的( )/ ( ),( )量占两量之和的( )/( )。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生:因为这道题实际上是把6850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死亡的人,另一部分是受伤的人,所以可以用1250+5600,看是否得6850。

  师:说得太棒了,也就是将伤亡的人数进行了分配。同学们,老师告诉大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就叫做按比例分配,例2题就是把6850按照25:112来进行分配的,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死亡1250人,受伤5600人这两个数字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谈感想

  师:面对着大量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的伊拉克*民,面对着大量无辜的伊拉克*民的尸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伊拉克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大家看例3.

  例3:*方面*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为伊拉克*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师:各位官员,你们马上召开会议讨论一下吧,如果有了结果,请将你们的分配方案写到黑板上,比一比,看看哪组的工作效率高?

  生板演他们组的做法:

  师:下面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记者招待会,各位小记者,你们认为这个分配方案合理吗?对于黑板上的算式,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这几位官员给你们解释一下?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适时的举行一场辩论会,从而使学生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师:你认为这道例题属于哪种类型的应用题?为什么?遇到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我们该怎么做?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够开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学*来自己解决问题,看来呀还是团结起来力量大,你看你们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就研究出了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应用今天所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不好?

  四、巩固内化,解决生活中问题

  1、据*统计的数字,截止到4月21日,*大陆共报告非典型肺炎20xx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人数的比为1201:708:92,请你求出在这次疫情中,已经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师:请大家拿出课堂练*本,将这道题做在本上,如果有谁做完了,请前五名同学和我击掌

祝贺。

  师:请第一个做完的同学找个人读答案。

  师:看来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预防,大家尽可以放心地学*和工作。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买福利彩票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福利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买福利彩票情况调查表

  中奖金额

  500万

  投注人

  小李

  小王

  小张

  投注款(元)

  200

  140

  160

  应得奖金

  1、请你们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该分得多少钱?

  2、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160万元按照1:3的比将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和自己留作教育基金,请问小李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1问,生算完后,将答案点击到括号内。

  师读第2个问题时生议论,师问:”怎么有问题吗?”

  生:小李应该分200万元,怎么你说小李将实际得到的全部奖金为160万元,你算错了吧?

  师:我再看看,没有。

  生:那两个人少给他了吧!

  师:也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因为中奖后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所以小李实际得到了160万元,大家一定要记住,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接着算吧。

  师:请做完的同学报告你的名次。

  算完后出示一个大募捐箱。

  师:同学们,看来呀,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我们经常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数学本领一定会越来越高,老师留一个作业,

  作业:在普九达标活动中,教育局拨给南关小学20xx本图书,学校决定把这批图书按照人数的多少分发给各班用于置办图书角,每班应该分多少本书呢?,请你展开调查,并且将你的分配方案写成书面材料交给李校长。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2)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9篇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此我在备课时“先备课标再备教材最后备学生”。课标中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节内容还要看前几册教材甚至是下册教材这样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从教五年来,我一直担任传感器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传感器应用课程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后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单片机等课程的前导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中各种非电量信息的获取、转换和显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传感器应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能力以及进行简单的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调试的能力。

  1 课程特点和学情特点

  传感器应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传感器将各种非电量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物现象等,因此,本课程的内容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课程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独立性强,系统性和连续性差;实践性较强,从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到完成调试,学生必须亲手实践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方法和技能。而我们作为高职院校文理兼收专业的学情也有其特点: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团队协作意识差;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实操型的课程兴趣浓厚。

  2 课程改革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侧重传感器和测量电路基本原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多是填鸭式的讲授结合验证性实验,教学手段仅采用传统的板书+课件,教学组织单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接触的多是各种传感器的名称和测量原理,看不到实物,对传感器缺乏感性认识, 学*积极性不高,导致一学期下来学生都不知道传感器到底是样子。

  在学院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传感器应用课程也进行了课程改革,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一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为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采用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了“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针对本门课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资源,充分体现了 “理实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三是教材建设。本课程组老师切实到周边企业调研,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最终采用模块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编排方式编写了教材。模块化主要以被测量物理量来划分,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以一个具体传感器应用装置的制作为载体,有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明确了学生的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最终达到并具备应用传感器的能力。另外本教材还引入了新型传感器,例如智能传感器、机器人传感器和仿生传感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学生继续学*。四是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一改以往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学*过程的评价,将整门课程考核分为两大部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细又分为以下几项:考勤占总评成绩的24%,小测、提问、讨论、作业等占36%;最后期末考核占总评成绩的40%,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时松散、期末突击”的问题,营造了全程都比较紧张的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通过传感器应用课程改革,形成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在*几年的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还停留在高中填鸭式学*的学**惯上,不能很快适应“边做边学”的学*方式;个别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使得课程小组不能完成学*任务;年轻教师多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一直接受的是“知识文化”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高职“技术文化”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不自主的就将知识讲的理论化、系统化,违背了高职教育中对显性知识要采取“必需、够用”的原则;实训室的设备较陈旧、元器件损坏较多,导致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受到影响,不能很好的开展“理实一体”的教学。

  考虑到以上因素,在以后传感器应用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课前聊天、课上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包括他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交际能力等。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对学生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组,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完成学*任务。三是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能独立处理工艺技术中的“疑难杂症”,能手脑并用,有较高心智,能消化先进技术,改进落后技术,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教师的技能必须过硬,但是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动手”、“技术”又是他们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强对年轻教师业务水*的提升。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要及时更新实训室的实验设备、丰富实验器材,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充足的硬件资源。

  4 结语

  目前,我院的传感器应用课程改革已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文化水*和整体素质,需要继续推行课改的成果。只有不断地分析学生的特点、探究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活动展开。

  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动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主观意识。

  设计“猜想——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组织学生操作、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

  我的设想是:首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通过2个练*题,使学生既复*旧知又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其次、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我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使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再通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我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指明了方向。第三、精心设计练*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安排,既让学生得到基本练*,而且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让学生在练*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良好的师生约定和鼓励性评价都给学生的学*起到推动作用。

  美中不足:

  1、设计了四种解题思路,没预设到学生还多想了一种解题方法,导致超时2分钟,以后备课中应设计更多方法解决问题。

  2、能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仍然少。

  3、对于鼓励性语言和评价还要再多样些。

  总之,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虽然任教多年,但需要学*的地方还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不断进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积极参与,很快问题越辩越明。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原来由老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等、和谐。有一点值得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把知识点明朗化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重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加深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本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运用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就可解决。所以,在理解题意后,就让学生自己解答。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能迅速掌握“归一法”,能理解和熟练运用,对于分数方法在理解上迟缓,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鼓励和引导他们交流对于分数方法的理解,讨论解答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学*数学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展示交流、点拨时既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又要让他们不偏离轨迹,教师就要发挥指明灯的作用,侧重于分数方法。以着重让他们说清楚每个分数表示的含义,如:水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稀释液的几分之几。已知稀释液的质量也就是已知单位“1”,利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可得到相对应的量,就是未知量。在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为家庭解决勾兑农药的问题,可以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因为自己学以致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产生创造美的情感,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后续练*发现,“比的应用”中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尤其重要,理解了比与所转化的分数之间的根据和转化的分数的意义,就能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实际运用这种方法。但不仅仅限于把已知比转化成分数,还要训练学生能根据已知的比推理出跟多的比,进而得到更多的用分数表示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解答应用题非常有利,能很快找到相关的数量和他们的关系,得到有用的直接数据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有难度的题目,效果更是明显。

  我们知道复*课难上,因为复*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的积极性,达不到复*的效果。

  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自己总结规律,对*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内容进行复*,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了“*均分”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比例分配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这种特征,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是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借助了多媒体,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进行巩固推进。课后,我细细回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对整个课堂做了反思:

  1、首先课堂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

  2、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不太活跃。

  3、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显得有些苍白。

  4、在让学生做一做得过程中,讲得不详细不是很清楚。

  5、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淡,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

  6、在这个课堂中,还是没有做到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是课堂结束后自我的反思,但是我在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下通过他们的建议也更进一步的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感谢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和意见。他们所说的每一项对于我都是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画线段图的地方以及两种方法的解释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我下次的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上能收到更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更上一层楼。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3)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积极性,增强了学*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均分配,把橘子*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4)

——数学“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一、收获

  1、合理定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的讨论、求函数的极值和最值,在高考中多以中档题出现,而导数的综合应用(解答题的第2、第3个问)往往难度极大,是压轴题,并非大多数学生能力所及。定位在获得中档难度的8分左右,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有效的抓住了第一个得分点:利用导数求曲线的切线方程,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斜率,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2、问题设置得当,较好突破难点。根据教学的经验和学生惯性出错的问题,我有意的设置了两个求曲线切线的问题:

  1、求曲线y=f(x)在点(a,f(a))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y=f(x)过点(a,f(a))的曲线方程。一字之差的两个问题的出现目的是强调切点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惯:有切点直接求斜率k=f1(a),没切点就假设切点p(x0.y0),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教学,较好的突破本节的难点内容,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惯性错误。

  3、注重板书,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化教学日益发展的同时,许多教师开始淡化黑板板书。我依然感觉到黑板板书的重要性。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本节对两个例题进行排列板书,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和理解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差别。对激活学生的思维起到较好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易懂。

  4、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课堂活跃,教与学配合得当。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整一节课老师讲的还是过多,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不够关注学生个体,问答多是全体同学齐答。难于发现学生中极个性的思维和方法。

  3、不善于扑捉课堂教学过程的亮点。比如,王祖青同学在做练*回答老师问题时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老师也只*淡带过。

  4、语调*淡,语言缺乏幽默,难于调动课堂气氛。

  5、板书字体过小,照顾不及后排同学。

  《比的应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均分,不公*。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在尝试应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有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中不仅有趣味,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在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效果。为下节课的练*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一道,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让学生学*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的发展性学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打下基矗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在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新模式,其基本操作流程为:

  下面以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为例,对这一操作流程予以阐释。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应用题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中的应用题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得许多学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学生不但对应用题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教材的编写是面向各地学生的,但不一定适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应用题的学*的兴趣,增强学*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呈现材料,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设计:六(l)班今天要上体育达标训练课,要求分两组进行投掷垒球训练,即男生、女生各一组,老师准备了20个垒球,你认为怎样分较合理?学生提出两种意见:一是*均分即男、女生分到同样多的垒球;二是按人数多少分,即人多分到的垒球多,人少分到的垒球少。通过讨论、争议取得共识:按人数分较合理。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男、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学*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这一环节的学*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

  1.一独立尝试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促进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其成绩,帮助他们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救世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学生研究信息。思考:已有的信息是否理解?能否解决男生、女生各分到多少个垒球,求这一问题还需要了解什么信息?(教师在学生思考后提供六(l)班男生30人、女生20人的信息)接着各自独立思考,提出解题设想。有的学生应用份总关系来思考解题方法(30:20=3:2,即是男生3份,女生2份,共5份。男生分到:2053,女生分到:(2052);有的学生运用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来思考(男生分到:30:20=3:2,20;女生分到:20);有的学生运用正比例关系来解(男生分到:设男生分到X个,=,X=12;女生分到:20-12=8个)。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此错误或不合理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探究过程。如当学生没有化简30:20,直接列式时教师可以问:观察一下,30:20是最简整数比吗?可以怎样?从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

  未来社会已辑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

  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通过讨论还能披露谬误,及时纠正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偏差。这样学生既知道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策略(可以根据份总关系来思考;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可以根据正比例关系来思考),也进一步掌I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不仅丰富自己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的广泛迁移。

  三、反馈点评,归纳总结

  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使教师以及学生相互间了解他们真实1的思维活动,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同时,因为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由于受到知识经验欠缺等限制,总会出现一些错误,但我们应知道,其中一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们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我们必须坚信:学生学*数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必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

  同时,研究信息、主动探究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为使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更趋向稳定和加强,使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刻,因此,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教师应诊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每一个成功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并尽可能及时地让学生表达出来,及时地总结、归纳,使这些数学思想及解题策略及时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去。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

  如:在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后,设计这样的*题蔬菜专业户王大伯有一块地,面积是2400*方米,要种一些蔬菜,请你帮忙出出主意,种哪些蔬菜?按什么样的比例来分配?并算出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

  这样的应用题,由于问题情景是开放的,条件是开放的,解题策略也是开放的,对学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应用味。

  我们认为,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实施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自由选择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等时代特征,有利于把学*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种以教学理论支撑的概括化的教学原型,以利于教师在运用模式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时,达到对课堂教学结构驾驭自如,并能对模式变型,或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进人无模式境界,使学生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比的应用教案6篇(扩展5)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精选二十篇)

  比的应用是在学*了比的意义后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深入体会比的意义

  准备题的第一题是根据两个数量的比(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说说你能想到哪些分率?(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目的在于看到比就想到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2.给学生充分操作的空间

  每个小组都利用小棒来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分法,有的'小组按部就班一直按3根、2根分;有的小组按3根、2根分了后,及时做了调整,按6根、4根分;有的小组大胆地按30根、20根分,不够了又再做调整。不同的分法都代表了学生对比的理解和数感,也为进一步寻求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积累了经验。

  3.分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说出在分的过程中的发现和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分都是按3:2分,这正是理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发现了6:4、30:20、15:10、9:6的结果都是3:2,这不仅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学*正比例积累了经验;有的学生联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均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4.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无论是是例题,练*题、还是拓展题,每道题的每种方法都要求讲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解法的异同,哪种解法更具有普遍性。练*题1和例题比较,只是两个数量的比变成了三个数量的比,解题的方法是相同的。练*题2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部分量,难度增加。已知果汁质量,求水的质量,最需要的分率是水是果汁的几倍或果汁是水的几分之几,这两个分率都可以由果汁与水的比是3:7得到。还可以先求出果汁和水的总质量,再求水的质量。练*题3和例题比较,已知量由单位:1“变成了两个部分量的差,最需要的分率是两个数量所占分率的差,由男女生人数的比3:5,可以得到男生占总人数的,女生占总人数的,女生比男生多占总人数的

  5.在比较中归纳比的应用的解题题方法

  从上述练*题中,可以明白:看到几个数量的比,就要把比转化成分数。更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率,把比的应用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来解决。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例题的讲解中应画出相应的线段图,这样数量关系更加一目了然,中下生也会更好理解。

  2.拓展题与例题的跳跃过大,有部分学生会有认知上的困难。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

  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 困惑。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密切相关。教材用配制稀释液例题,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重组了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分配,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因此我创设了分练*本的情境。当然学生的回答比较多,我适时点拨:*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来分。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体现了学生是学*主体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舍弃了教材中原有的例题,大量地从生活中就地取材,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增加了研究这样一个知识点,辅之以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以理解、内化。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不足:课堂结构不紧凑,导致练*中的部分题没做完。解决的策略:教师的语言要再简练,环节设计要再推敲,通过预*要了解学情。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的思维,发现*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我们刚复*完基因工程,主要复*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和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节奏要放慢。本节课是基因工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所以务必要落实好这节课的知识点。这节课中,由于课堂内容多,所以上课的讲课速度稍快,有些学生跟不上思路,特别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有些知识是需要记的,有些学生只知道记而忽视了听课,上课前要做好提醒,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做笔记的`时间。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查找和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进行学*探究,效果较好。下节课应重新启发学生复*有关知识,并且在复*应用的时候还需要用一些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比的应用》是属于数与代数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此我在备课时“先备课标再备教材最后备学生”。课标中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节内容还要看前几册教材甚至是下册教材这样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础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中,学*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比的应用》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下就是我针对着课上做的教学反思:

  一、唤起与生成

  在唤起与生成环节,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复*比的意义,多让学生说说两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出妈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出示例2,学生对比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把握,所以对出示的例题不会感觉到陌生,同时还可以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好奇和求知欲。

  二、探究与解决

  在本环节中我本着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可以适时点评,达到方法的总结,真正实现了学*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比的应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均分,不公*。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在尝试应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有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中不仅有趣味,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在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效果。为下节课的练*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一道,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比的应用》这一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前面学生已经学*了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掌握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来学*比的应用。通过本课学*,掌握用比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也为后面学*比例和比例尺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男女生人数比,来复*比的知识,一堆橘子,分给人数相等的两个班,怎么分?这样的课前热身。这种贴*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合作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在进行新课学*时,学生先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一筐苹果分给人数不同的.两个班,怎么分?突破了本课重点。不能按班级数*均分,不公*。这是学生就会思考,哪怎样分就公*呢?根据需要,发现根据两个班的人数比分,较为公*。接着增加一个已知条件,有150个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方法。在整个合作学*、展示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各自的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观认为“数学学*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生活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问题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材料。在尝试应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相关的生活情境:开联欢会买水果、开元旦晚会布置教室、开晚会的主人——六三班全班同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这三个练*有有基础,也有扩充。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中不仅有趣味,也感不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看清,明白比的应用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为了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真实的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我在设计了当堂检测环节。通过三道题,当堂反馈学生的学*效果。为下节课的练*课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明白比的应用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生活也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一道,60元的零花钱,你怎么分配呢?有学*用品,爱心储蓄、其它等三部分。既达到了巩固、应用比的目地,同时还进行了爱的教育。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的量相对少了一些.像这样的按比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积极参与,很快问题越辩越明。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原来由老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等、和谐。有一点值得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把知识点明朗化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重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加深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例的应用是同学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回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局部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懂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同学断定成什么比例,根据什么断定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渗透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同学自身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入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惯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同学考虑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同学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同学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懂得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同学完全自学,但最后注重了启发同学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考虑到让情境更切*学生的生活,我舍去教科书第72页得例三,直接利用上一节课学生小组比赛获得的红花来进行比多比少的例题教学。

  本节课利用上学期学*的“同样多“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然后再汇报总结。把第二组的`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8朵,跟第一组同样多;另一部分是4朵,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学生利用学具和直观的图片很容易知道答案,但是让学生列式的话就还有一部分孩子还不懂得列式。于是就请一些孩子来说:12朵减去和第一组一样多的8朵就等于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出来的红花数量。然后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独立解决之后再同桌讨论,全班汇总。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的不是很成功,因为有些孩子已经会的听起来就觉得很烦躁、精神不够集中,而有些孩子就老是听不明白。也许是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恰当!我希望自己备课的时候多预设一些情景,想想假如出现这个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会说那些话?

  一年级的学生现在还不会涉及到如何去概括自己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想在练*时给学生养成及时作出口头总结的*惯,让他们有一个完整解题理念。相信不断总结思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加油宝贝!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实际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内容,如果按照“按比例分配”,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类型,那学生是非常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解法的,并能很快利用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解”或者说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形成与发展的就不是很清楚了。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那就只培养了一班只会考试的学生。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台。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

  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困惑。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

  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欧姆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对初接触电学的初二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串、并联电路计算时,以往教学反馈学生学*困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2)*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3)解题时思路混乱,看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针对以上问题,我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能力实际,精心再设计,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特别改编传统题目为开放性题目,增加知识的覆盖面,更重要的是把问题向纵向、横向延伸,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知道学到了什么,认识知识架构,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1)学生在"横看竖看的画圈"中眼脑协调,解题的思路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思维清晰,有条理,答案正确、全面,解题格式美观,书写规范。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一: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欧姆定律内容的.延续,所以在上新课时,我通过复*欧姆定律的内容达到巩固旧知识和引入新课题的双重目的,接着,从打开探究之门、进行探究实验、交流与讨论三个环节来组织本课的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主体内容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算出未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再通过"仿一仿"测出小灯泡的电阻,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与论证,得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对于钨丝来说,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在测小电灯的电阻实验时,由于思维定视,对所测的实验数据表示怀疑,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些小组的同学更改数据,使三次计算出的电阻阻值相对贴*,保持不变。针对这种现象,要求学生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做好实验的记录,通过观察小电灯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温度,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感受用物理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

  反思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对上一节的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进行了回顾,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经历,然后重新给出上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

  一:教学的亮点:

  1、是学生预*到位,上课前基本将课程预*了一遍,上课时回答问题积极

  2、是*题讲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讲台板书,演讲,全班同学分析他做题的优点和缺点,再>总结电学计算题的解题步骤,规范书写,纠正了学生中的很多问题

  3、是选题定位准确,针对性强,从公式变形到单位换算,无一遗漏,每一道例题后面都配有相应的同步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少而精,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

  二:教学经验和建议: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有欠缺,比如八班,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懒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行为*惯相差很多大,有些同学预*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讲什么,就能独立完成整张试卷,但是有些同学却完全没有预*,课堂上推不动,反反复复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朽,影响上课的进程,今后在预*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拉后进学生一把。

  2: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对计算题书写的规范十分不讲究,不*惯带单位,不*惯写公式,甚至不会用规定的英文字母表示相应的物理量,同一问题中出现两个以上同类物理量时,不*惯带角标区分,这些都是学生们完成急速呐题的障碍,也是考试中主要的丢分点。教学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

  3:建议从这一章起,对学生进行电学计算题解题程序化教育,即,总体上强调一招一式解物理,招就是画图,式就是物理公式,"先出招"――画图,在图上标明已知量,电流路径,待求量,相当于题目含意图标画,物理意图,情景,一目了然,"后出式"――也就是物理规律表达式,与题目相关的方程式,或者方程组。最后由式得数,计算出最后的结果。对具体的解答过程的书写,则强调已知,求,解,答四步齐全,解题过程则要求公式,数字,结果,单位,一个都不能少。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是不*惯的。写得很糟糕的,但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规范,不至于轻易丢分。

  反思三: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作为学校选拔骨干教师的一个程序,昨天上午在教研室抽签定课题,今天上我用初二年级某个班上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课。

  本节教材中包含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定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运用定律推理解释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大小等要点。而我选择其中一部分用了一节课进行教学。理由是:欧姆定律是初中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定律,运用定律解题并进行数理推导也是初中生第一次面临的问题。养成好的定律学**惯和解题*惯,对今后的物理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用一个课时来进行运用欧姆定律解题的学*和训练。

  整节课以欧姆定律应用为线索,在内容设计分为几个层次:直接运用定律求电流――运用变形公式求电压、电阻――在同一电阻上通过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来求变化后的电流或电压――在不同导体上求电压或电流。逐步灵活地运用欧姆定律解题,并领悟解题中各量在电路中的对应关系。本节以运动欧姆定律规范解题为主要目标,在过程设计上有教师示范、问题分解、学生演练、师生共同评价。一步步纠正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把学生引导到熟练运用定律规范解题的路子上来。因为目的是运用定律规范解题,所以在题目的拟定上我一律选择简单的数据,降低计算的难度,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在学生展示和老师巡视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了学*的目标。

  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

  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

  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

  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

  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

  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

  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

  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

  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

  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