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最苦与最乐教案1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宣传民权*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

  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论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辅论的第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避”。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个层次照应第1自然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了(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且不单单谈快乐也谈到了痛苦。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用了一个自然段呢?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于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无需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无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当然,此部分用笔墨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的状态却难以描述。、

  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一般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说本文第一、二两个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八、写作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梁启超是*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本文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九、重点语句分析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分析: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分析: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分析: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十、课后*题解答

  (一)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课文中的设问还有:“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过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2.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特点与作用提示:句式对称,整齐,使句子表达十分流畅。

  (四)略。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上一篇:《最苦与最乐》教案6

  下一篇:小小说两篇《界碑》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2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学于广州万木学堂。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论》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宣传民权*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六、文章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结构分析

  全文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主论,第2自然段是辅论。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是第一层。第二层论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辅论的第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1自然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避”。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个层次照应第1自然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了(未尽)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而且不单单谈快乐也谈到了痛苦。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用了一个自然段呢?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于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中就无需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如“真诚与虚伪”、“勇敢与怯懦”。而本文却是倒着的:“最苦与最乐”。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无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当然,此部分用笔墨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的状态却难以描述。、

  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一般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果说本文第一、二两个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分也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尽责任”,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八、写作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文章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

  梁启超是*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本文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就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后面有反问句“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有肯定句和否定句,有主动句和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1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方法中的选言证法,第2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证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可见其语言之轻灵之气。

  排比是形成文章语言流畅之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而且也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

  九、重点语句分析

  1.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分析:这是个句式灵活的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样使句子的表述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这里用了三个“凡”来表示这些情况的普遍与广泛,同时也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加以仔细的分类,可见作者对这个大问题的谈论多么审慎。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分析: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3.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的了。

  分析: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十、课后*题解答

  (一)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未尽责任),因为未尽责任会受良心的责备,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是: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课文中的设问还有:“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

  (三)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过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2.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特点与作用提示:句式对称,整齐,使句子表达十分流畅。

  (四)略。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③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上一篇:《最苦与最乐》教案6

  下一篇:小小说两篇《界碑》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3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 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 激趣解题

  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2.师生交流讨论。

  (三)、 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 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2.学生根据抽到的问题,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3.设计的问题是: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内容,布置作业。

最苦与最乐教案4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⒈ 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 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 “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 学*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 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 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 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

  二、交流预*,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 走*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 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 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愤和不*。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 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 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⒉ 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 (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结论)

  ⒋ 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 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 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

  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⑶ 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少年*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 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 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 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⑶ 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 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⑴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 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 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

  举例:桃园三结义 一诺千金

  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 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最苦与最乐教案5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最苦与最乐>。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板书:未尽――责

  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

  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

最苦与最乐教案6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5.参看书下注释,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名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题。

  最苦与最乐(1~3)人生最苦的事事未办钱未还恩未报礼未赔背负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未尽的责任(4)人生最乐的事处处尽责任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时时快乐责任尽完了(5~6)人*于负责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越大不应逃避责任负责任是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扩展阅读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扩展1)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1

  知识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宣传民权*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2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⒈ 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 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 “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 学*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 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 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 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

  二、交流预*,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 走*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 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 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愤和不*。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 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 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⒉ 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 (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结论)

  ⒋ 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 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 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

  学生答案: 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

  ⑶ 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少年*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 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 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 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的论证方法。

  ⑶ 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 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⑴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 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 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

  举例:桃园三结义 一诺千金

  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 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最苦与最乐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学*课文,整体把握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

  六、巩固练*(课件出示)

  文章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七、思维拓展: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八、结束语

  九、作业: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4

  教学目标:

  1.解作者生*,初步积累议论文相关知识,掌握文中“悲天悯人、任重道远”等词语意思。

  2.初读文章,理清课文论证思路,学*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明确目标

  三、预*检测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2.生字注音

  恩惠(huì)如释重负(shì)契约(qì)揽(lǎn)

  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凡属(fán)

  3.文体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作者对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不运用修辞和疑问句。

  (2)论据:作者用以证明观点的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自主学*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痛苦;XXXXXXX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XXXXXXXXXXX,

  而不能XXXXXXXXXX。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五、合作探究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2.本文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含义?

  六、拓展练*

  1.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整理本文中的经典语句。2.用“读读写写”中的四字词语写一段话。

  *凉十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15课《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最苦与最乐教案5

  【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自主预*

  1.走*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3.理解词义。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品读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论点

  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五、课外拓展依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我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遗憾呢?我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若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苦与最乐教案6

  1.走*作者

  梁启超,我国*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 00余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

  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

  (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

  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

  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

  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5.结构图解

  6.学法点津

  如何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议论文的必考题型之一。

  【典型例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技法点睛】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则在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过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的。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最苦与最乐>。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

  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Ⅱ巴?

  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1、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

  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说:他还是骨干教师呢!这样一种良心的不安可能就背负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要是今天的课同学老师都满意,我想我也会快乐好长时间。所谓读出自己的影子,就是把自己放到文中,和作者感情共鸣,和作者思想碰撞,就是边读书边想文中所说的有没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准某一处细细品味,看是否能读出自己的影子,待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动后交流。)

  生1:“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这句话很形象。上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没有完成,就总是担心老师找我、罚我,害怕老师当众批评我,可谓是战战兢兢!

  师:你是应尽的责任没尽到,所以苦了。

  生2:读“答应人做一件事……”这段话,我深有感触。上学期放假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约定出去好好轻松一下。可结果父母以不安全为由怎么也不让我出来,于是我失约了。我觉得很没面子,都怕见到这几个同学了。

  师:守诚信是一种责任。

  生3:我对这句话不太赞同,“人生没有苦痛,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更加重的了”。我想要是一个人得了重病,生不如死又无法治愈,那应该比这更痛苦吧!

  生4:我不赞成,生老病死的痛苦乃人生难免的事,想穿了也就无所谓了。但是没尽责任的痛苦是人为造成的,是心理的苦,无法排解。身体的苦只是身体疼痛罢了,那种良心的煎熬才是真苦。

  师:这说明心里的苦大于身体的苦。

  生5:“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我昨天晚上为了一个数学题熬夜至十二点钟了,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苦思冥想做完了以后,产生了一种成就感,特别快乐!

  生6:“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我觉得我们学*就是尽责任。一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又考得好,这就是我们学生最大的快乐了。像班上的赵俊年同学,我想他一定很快乐!

  师:你说了不算,我们听听他自己怎样说。

  (生笑。)

  生7:我有时也不快乐,就是作业没有做完的时候。不过有一件事曾使我感到最快乐: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坐在窗边,发现玻璃破了,寒风直往教室里灌,我想可能是我在上学期放假的时候忘记了关窗,所以玻璃被风吹破应是我的责任。随后,老师重新排了座位,我没有坐在窗边,但是看到坐在窗边的同学忍受着寒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块玻璃补上了,看到同学们不再寒冷,我心里真的感到很快乐。

  (掌声。)

  师:赵俊年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同学,值得我们学*。

  苦乐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中作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乐的时候也不能忘形,否则就会乐极生悲!三、写法探究析特点

  师:通过交流,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起说说,最苦的事是——

  生(众):未尽责任。

  师:最乐的事是——生(众):尽了责任。

  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大

  的话题说得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呢?请大家再挖掘一下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看能不能从写作上分

  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生活动。)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发现。

  生1:文章开头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像与读者促膝谈心,读起来很亲切。

  师:这是设问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有一种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现过吗?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这是用了反问,起到强调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文中还多处引用了古语、俗语,使文章很有说服力。例如“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师: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

  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论证,论述了君子终生都在尽责任。

  师:这里面还有其他论证方法吗?

  生5:还有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的课题就能感受到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6:对比论证。

  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讲透彻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大家还能从语言上作些发现吗?

  生7:语言非常形象。例如文章第二段开头,把那种未尽责任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写我们自己一样。

  师:那你把这段读读看,要读出这种形象感来。

  (生读。)

  生8:文章还有很多口语化的语言,例如“翻过来看”、“罢了”、“到底”等词,把非常严肃的话题变得很亲切,让读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准确,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没说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绝对化。

  四、你说我说明责任

  师: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代文学的新局面。他被誉为**代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可以说经受着苦难,也享受着快乐!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

  生1:责任是一笔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生2: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师:有首歌写道:“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来……既然来当兵,来……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抢,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是啊,正是这种责任才保证了社会的*安,才构建了社会的和谐。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学生语文中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议论文单元也是比较少的。因此,本单元对于学生学*议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学会在具体的阅读中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依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学*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教育目标,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设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我设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集思广益的学法。教学本文,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先说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中的*战士,“非典”肆虐时期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今年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中的*战士)。让学生明白,人必须负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如此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接着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

  第二步,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严肃深刻的论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易把握。教师声情并荗、慷慨激昂的朗读,对学生的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第三步,师生对话,理清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默读课文后填写答案。根据答案再次探讨,理清文章结构。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先学*1、2自然段。

  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掌握。

  a、作者运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

  b、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d、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举例,请找出相关事例。

  接着学*第二部份。

  问题提出:

  a、什么事最快乐呢?

  b、作者作者了哪些古语、俗语来论证观点?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从中获得答案。

  再学*最后一部份。

  通过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并想想这一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小结: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第一课时,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论点。通过这一课时的学*让学生明确了论点、论据,把握本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构成部份。

  接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读文本,触心灵。

  教师启发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要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来。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步,探写法,析特色。

  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能不能找出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通过再次的品读课文,交流探讨,明确语言特色。

  第三步,你说我说明责任。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责任”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发挥教材的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步,名言积累担责任。

  学生交流关于“责任”的名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最后,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最苦与最乐教案7

  一、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 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 激趣解题

  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2.师生交流讨论。

  (三) 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 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 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2.学生根据抽到的问题,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3.设计的问题是: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内容,布置作业。

最苦与最乐教案8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 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⒈ 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 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 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 “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 学*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 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 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 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 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

  二、交流预*,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 走*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 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⒊ 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

  感到悲愤和不*。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 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⒈ 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⒉ 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 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 (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结论)

  ⒋ 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 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 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

  学生答案: 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

  ⑶ 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自《少年*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 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 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 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

  的论证方法。

  ⑶ 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 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⑴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 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 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二)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 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 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

  举例:桃园三结义 一诺千金

  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 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最大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最大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最苦与最乐教案9

  1.走*作者

  梁启超,我国*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 00余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

  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

  (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

  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

  为什么文章的第一部分只谈痛苦就用了两个自然段,而第二部分痛苦和快乐都谈了却只用一个自然段?

  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5.结构图解

  6.学法点津

  如何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议论文的必考题型之一。

  【典型例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技法点睛】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则在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过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的。

  《最苦与最乐》教学实录

  一、课题释疑理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最苦与最乐>。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

  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

  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

  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Ⅱ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

  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

  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板书:未尽——责

  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

  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

  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师:这与课题有关系吗?

  生16:这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深化,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通过大家对文题的审读,我们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不算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课文还得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读出自己的影子来。怎么读出自己的影子来呢?比如老师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这句话,就想到我今天上这节课,这么多老师来听课,给了我压力,我就有了一种责任。要是我推掉这节课,身体可能会轻松些,但是我就会担心其他老师们会怎样评价我,也许就有人

  说:他还是骨干教师呢!这样一种良心的不安可能就背负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要是今天的课同学老师都满意,我想我也会快乐好长时间。所谓读出自己的影子,就是把自己放到文中,和作者感情共鸣,和作者思想碰撞,就是边读书边想文中所说的有没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准某一处细细品味,看是否能读出自己的影子,待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动后交流。)

  生1:“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这句话很形象。上周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没有完成,就总是担心老师找我、罚我,害怕老师当众批评我,可谓是战战兢兢!

  师:你是应尽的责任没尽到,所以苦了。

  生2:读“答应人做一件事……”这段话,我深有感触。上学期放假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约定出去好好轻松一下。可结果父母以不安全为由怎么也不让我出来,于是我失约了。我觉得很没面子,都怕见到这几个同学了。

  师:守诚信是一种责任。

  生3:我对这句话不太赞同,“人生没有苦痛,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更加重的了”。我想要是一个人得了重病,生不如死又无法治愈,那应该比这更痛苦吧!

  生4:我不赞成,生老病死的痛苦乃人生难免的事,想穿了也就无所谓了。但是没尽责任的痛苦是人为造成的,是心理的苦,无法排解。身体的苦只是身体疼痛罢了,那种良心的煎熬才是真苦。

  师:这说明心里的苦大于身体的苦。

  生5:“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我昨天晚上为了一个数学题熬夜至十二点钟了,几次都想放弃了,但是苦思冥想做完了以后,产生了一种成就感,特别快乐!生6:“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我觉得我们学*就是尽责任。一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又考得好,这就是我们学生最大的快乐了。像班上的赵俊年同学,我想他一定很快乐!

  师:你说了不算,我们听听他自己怎样说。

  (生笑。)

  生7:我有时也不快乐,就是作业没有做完的时候。不过有一件事曾使我感到最快乐:今年春季开学的时候,我坐在窗边,发现玻璃破了,寒风直往教室里灌,我想可能是我在上学期放假的时候忘记了关窗,所以玻璃被风吹破应是我的责任。随后,老师重新排了座位,我没有坐在窗边,但是看到坐在窗边的同学忍受着寒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二天,我把这块玻璃补上了,看到同学们不再寒冷,我心里真的感到很快乐。

  (掌声。)

  师:赵俊年是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同学,值得我们学*。

  苦乐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苦尽甘来,先苦后甜,苦中作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然乐的时候也不能忘形,否则就会乐极生悲!三、写法探究析特点

  师:通过交流,我想大家应该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起说说,最苦的事是——

  生(众):未尽责任。师:最乐的事是——生(众):尽了责任。师: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大

  的话题说得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呢?请大家再挖掘一下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看能不能从写作上分

  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生活动。)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发现。生1:文章开头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就像与读者促膝谈心,读起来很亲切。

  师:这是设问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有一种句式容易和它混淆,文中出现过吗?

  生2:在最后一段里面有:“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这是用了反问,起到强调作用,意思就是不能躲。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文中还多处引用了古语、俗语,使文章很有说服力。例如“如释重负”、“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就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师:引用古语、俗语、名人语录来讲道理,就叫作道理论证;用到的这些词语、句子就叫作道理论据。生4:第四段也用到了道理论证,论述了君子终生都在尽责任。师:这里面还有其他论证方法吗?生5:还有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的例子。

  师:其实我们从文章的课题就能感受到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6:对比论证。

  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讲透彻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大家还能从语言上作些发现吗?

  生7:语言非常形象。例如文章第二段开头,把那种未尽责任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就好像是写我们自己一样。

  师:那你把这段读读看,要读出这种形象感来。

  (生读。)

  生8:文章还有很多口语化的语言,例如“翻过来看”、“罢了”、“到底”等词,把非常严肃的话题变得很亲切,让读者容易接受。

  生9:文章的语言也非常准确,例如“大抵天下事”,作者就没

  说所有天下事,避免了绝对化。四、你说我说明责任

  师:梁启超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代文学的新局面。他被誉为**代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五十七年的人生历程中,承担着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可以说经受着苦难,也享受着快乐!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

  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责任并不是抽象的,它其实体现在点滴的生活细节中。同学们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了吗?生1:责任是一笔不苟地完成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责任是每节课上回应着老师的指导积极地思考,责任还是每一次考试考出满意的分数。

  生2:责任是早晨离开家时给父母一个*安的承诺,责任是每天回到家里给父母一个感激的微笑,责任还是懂得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师:有首歌写道:“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来……既然来当兵,来……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抢,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谁来保卫她!'是啊,正是这种责任才保证了社会的*安,才构建了社会的和谐。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在尽责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苦与最乐》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学生语文中接触到的第一个议论文单元,在整套教材中,议论文单元也是比较少的。因此,本单元对于学生学*议论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三要素,学会在具体的阅读中掌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依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学*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人文教育目标,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设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我设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法

  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集思广益的学法。教学本文,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先说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中的*战士,“非典”肆虐时期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今年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中的*战士)。让学生明白,人必须负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如此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接着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

  第二步,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严肃深刻的论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易把握。教师声情并荗、慷慨激昂的朗读,对学生的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第三步,师生对话,理清结构。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默读课文后填写答案。根据答案再次探讨,理清文章结构。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先学*1、2自然段。

  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掌握。

  a、作者运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

  b、接着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d、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举例,请找出相关事例。

  接着学*第二部份。

  问题提出:

  a、什么事最快乐呢?

  b、作者作者了哪些古语、俗语来论证观点?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从中获得答案。

  再学*最后一部份。

  通过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并想想这一些话要说明什么。

  b、为什么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小结:通过这些分析,我们明白了作者的观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第一课时,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论点。通过这一课时的学*让学生明确了论点、论据,把握本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构成部份。

  接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读文本,触心灵。

  教师启发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要走进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自己的影子来。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步,探写法,析特色。

  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能不能找出句子加以体会?

  学生通过再次的品读课文,交流探讨,明确语言特色。

  第三步,你说我说明责任。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感受“责任”的意义,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发挥教材的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步,名言积累担责任。

  学生交流关于“责任”的名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最后,播放歌曲《说句心里话》,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扩展2)

——《最苦与最乐》阅读答案6篇

  最苦与最乐

  【同步达纲练*】

  一、为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 音: 义:

  2.恩惠 音: 义:

  3.悲天悯人 音: 义:

  4.卸却 音: 义:

  5.如释重负 音: 义: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

  1.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对错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

  一、1.qì 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合同、文书、字据。

  2.huì 好处,给人财物

  3.mǐn 同情

  4.xiè 解除

  5.shì 放开、放下

  二、1.不得志。

  2.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三、1.对 2.错 3.对 4.对

  四、

  (一)1.知足 安分 达观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

  5.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问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选段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4、略。

  5、略。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分别用10个字以内回答)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人人必须尽责任。

  2.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4.对比论证如:“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运用对比,将正面与反面相互对照,充分论证了尽责任才得快乐,人人都应尽责任的观点。

  (意对即可)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选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D

  2、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4、“略”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份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之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活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避也没处逃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个契约,便是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过的便是苦痛的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话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怜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苦中得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由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职责,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如何能躲?不过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从上文找出与文末画线句的内涵最相符的一句话。

  答:

  2.第4段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想要说明什么?

  答:

  3.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答:

  5.读罢本文之后,谈谈你对“责任”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扩展3)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人生当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

  3、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4、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研读课文

  (一)谈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三)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中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2、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六、拓展延伸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心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列夫托尔斯泰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尽到什么责任。

  材料: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铭记责任,因为“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八、课堂作业

  1、摘抄本文中你觉得富有哲理的语句,并铭记于心。

  2、收集有关勇担责任的小故事,与同桌分享。

  3、试着谈谈自己对生活的苦与乐的认识,写一篇小短文。

  一、总体构思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

  1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①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据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②分析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说说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吧!板书课题《最苦与最乐》。

  二、展示自我

  1、走*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等。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6篇(扩展4)

——最苦与最乐作文(精选10篇)

  任何事情都有苦与乐,读书也一样,作为一名小学生,最能体会到读书的苦与乐,归纳成一句话:读书尽是苦甘来。苦‘令我讨厌。每天天刚亮,学生们就从暖烘烘的被窝里钻出来,眼睛还朦胧胧的,匆匆赶到学校。做早操,读早读,规规矩矩的上好每一堂课,放学后,领着如山般高的作业,回家埋头苦读,还常常熬到深夜,连吃饭睡觉都得规划好时间。如果遇到难解之题,或考试成绩很差之时~那就惨了。所以,读书可谓苦也。

  “乐”也给了我快乐。有一天中午,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突然想到,我不是有”--《笑猫日记》么?我真是太聪明了,我一骨碌的.跳下床,来到书柜前,结果不小心把涮毛笔的木杯撞翻了。我害怕极了,生怕妈妈听见这声音,知道我还没睡,对我“再三地教育”,但是为了看书,顾不得这些了。幸好妈妈没听见,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柜,拿出我的药,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读书可谓乐也。

  书啊书啊,我爱死你了!离开了你我是真的吃不香睡不着。读书就是这样,有苦也有乐,而往往是先吃苦后享乐的,但吃苦享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苦与乐后的那份心情,它促使我们更加勤奋,使我们的一生迈上更高的台阶。

  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且不说什么责任,什么家国情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苦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却没有做到。

  粗心大意是我们做事的通病,总会因为少做一点活,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受影响。就拿这次考试来说吧,数学考了116,做题时没有想到有两个答案,就因此扣了一分。更大的原因是在于*时的积累,寒假的时候,读《骆驼祥子》,我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是草草应付了事,考试也因此扣了一分。虽然这一分不重要,但是自己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没有做到,这难道不痛苦吗?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公布作业情况。前天的作业仍有人没有做好。老师很生气,点名批评了几个同学。我翻开作业本,老师在我前天的作业上写了三个字“还有呢?”原来是因为我只写了古文而没有写古诗,我连忙提笔补上漏写的,老师在上面念着不合格作业的名单。我一边补一边听着,我十分的心虚,既怕老师说我,令我羞愧难当;又怕老师不说我,使我不敢抬头。最终还是没有念我的名字,老师放下名单,说,还有的就不一一点名了,我更心虚了。没有念我的名字,是给我留面子。可是这本是我该做的啊,我却没做到。如果有人生最苦的事,那便是自己该做的事没有做到罢。

  那么,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该做的事做到了,算是一大乐事。做出一道特别难的数学题,写一篇满意的作文,提问问题答对了,家庭作业做完了,都令人快乐。遇到过一道数学题,算了很久都卡在一个点上,解开就万事大吉了,我的思绪似乎打了个结,而此刻就需要解开这个结“对了!”我突然灵光乍现,思绪逐渐清晰。解开了!当我充满自信地写下答案时,脸上也浮现出笑容。虽然解题的过程是苦的,但解出答案时便是苦中得乐,所以这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啊!

  既然做事这么苦,不做不就没有苦了吗?这样想就错了,苦来自于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事,做的过程是更苦的,但是苦尽甘来。不做可能没有苦,但也不会有乐啊!

  问我感觉什么事最苦呢?考试不顺心吗?不是。被老师责问吗?不是。被打吗?被冤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受着一种良心的煎熬。

  人若能达观,虽考不好,不苦。若能知错就改,被老师责问不苦;被打,被冤,乃是重要的人生经历。血的教训,智者可以从中不断完善自我,也不算什么苦。人们犯了一件错事,可该来的惩罚却迟迟未到,内心备受良心谴责,便像避大凶一般,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唯恐遭到审判,那种滋味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喘不过气。

  昨天作业留了几道空题,准备写完后回过头写,可写完后却抛之脑后。早上交作业时,发现把它晾在一旁忘了,可老师一步步逼*,只能硬着头皮交了上去。于是我一早上都在煎熬中度过。上课时,一个个同学被责问,可我却迟迟没被点名,那种良心的责问是无法形容,被责问后,反而不悲,却感觉全身上下轻松无比,不再被良心责问。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受良心煎熬过后的知错能改,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考试失败后,我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老师责问后,我又独自重写;与人打骂时,我反省自身,完善自己。人生的乐事,就在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当你某一天回过头来,便会看见自己的收获,当然有人会说:“我把煎熬抛在一旁不就行了吗?”抛开并不能体会到那种苦尽甘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古以来就是祸福相依,我们要在失败中领悟。

  最苦与最乐是分不开的,苦中作乐,乐极生悲,不正是如此吗?

  每个人看待最苦与最乐的方式都不一样,文章中梁启超的观点我是同意的,负责任时痛苦、尽完责任时快乐,这是必然的。而对我来说,最能让我快乐的莫过于付出努力,收获成果这个过程。

  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和回报在大多数时候是成正比的。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这个目标做出相应的努力,就算中间的过程很艰难,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来完成目标,但到了收获的时候那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换来的成就会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些在台下默默付出的人为的就是在台上获得成就的那一刻,因为那一刻所带来的快乐值得他们付出那么多。

  反过来说,什么是最苦的呢?对我来说最苦的事并不是努力了而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因为不管结果怎样,你至少付出了汗水,尽到了全力,单单是这个过程就能让你感到充实。所以要我说最苦的事要数连付出努力的机会也没有。失去了方向,就如人失去了梦想,跟海上行驶的船只一样,没有明确的目标,迟早会迷失。成天无所事事的人,生活也没啥乐趣,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失去了精彩的一面,连活下去的动力不就也没有了吗?

  不过退一步说,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是不好,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工作,压力积攒得多了,就需要适当地放松一下,肩头上的担子太重的话迟早会把自己压垮。同样的道理,人一直无所事事也不行,还是该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就像在一盘没味道的菜里加点调味料一样,该努力的时候就全心全力地去投入。生活就是该这样才能体现出它吸引人的一面,讲究一个劳逸结合,感觉累了就给自己放个假,感觉无聊了就找件事情,尽自己的全力去把它做好,得到的回报一定会让你满足。这两者间奇妙的关系让你活得更充实,也是人生多姿多彩的源头。

  拿我自己来说,作为一个学生,学*带来的压力我能够承受得住,时不时有些作业特别累,做的时候也够辛苦,这时候就致力于去把它做好,能拿一个好成绩对我来说就算是回报了。双休日和假期能让我适当的放松自己,也能说是做到劳逸结合了吧。

  总的来说,最快乐的莫过于付出并得到回报,最痛苦的要数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了,但只有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达到一种*衡,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人生中最苦的是累吗?不。最苦的是老吗?死吗?不,不是,最苦是一天中该学的你没有学,该写得的你没有写罢了。

  在学校时,有些人不按时到校,而最苦莫过于你在睡觉老师在讲课,布置的作业你没有写,上课跟老师争吵,一天中应学的你没有学到,而是在玩。一天中没有认真学*,就连同学也会指责。

  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没有写,心里很害怕见到老师;纵然你躲过了老师,但你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吗?就连在睡梦中都会有老师的身影。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害怕呀,因为自已要写得作业未写呀!不独是对于这件事,就是对家人,对朋友,对老师,乃至对自己,应做的事一定要去完成。

  翻过来看,什么是最快乐呢?学的学到了,写的也认真,自然是“如释重负”,感觉心上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到这种时候,真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完成的'愉悦,从苦中学,从学中乐,虽然在学时很累,但是翻过来想想,处处学*,便处处快乐。

  学*虽苦,但当你体验到学*带给你的愉悦感时,你便知道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学无止境,学*没有尽头,只有你努力学*,才会体验到学*的乐,而一味地沉迷于快乐中会让你无法自拔,只有认真再认真!

  有人说:“苦是从学*而来,我若不学,岂不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而是去努力地学*,到了该学的年纪,你自然躲不过,学*的越多,收获的也越多,那快乐自然在其中。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失败吗?不是,被打倒吗?不是。职场失败,情场失意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面对着还有很长的人生路却不去奋斗。

  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失败并不苦,跌倒了摔疼了,但只要想爬,终会有爬起来的一天,所以也不算苦;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乃人生常有的事。在人生的走廊中,这些都很普通,因为再大的风浪也有过去的时候。独是活在这世上的一天,就应该奋斗一天,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拼搏一天。目标是自己定下的,更是自己许诺过的,没有人逼你,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饶是逃过了今天,但在明天,心里不会有愧吗?

  今天定下的目标没有完成,明日就更不会完成,饶是像《明日歌》里说的那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整日里漫不经心的,身上没有一股拼劲儿,享福于一时,后悔一辈子,做功不同,人生的抛物线也就不同,“奋斗”两个字不仅仅停止在头上的丝布里,更是脚踏实地去行动。小草因为在土里的奋斗而得以冒出芽儿一览大美春色;雏鹰因不畏艰险,努力拼搏,而获得翱翔天际的权利。这种精神不独是对于自己个人的理想,对于朋友,对于老师,对于家庭,对于社会,我们都应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努力争取更美好的明天。奋斗固然很苦,这种苦痛比不得生老病死,是可以达观排解得开的。这种苦很长久,并不是立时三刻可以见效的,开花容易,结果难;奋斗本身就不容易,但只要去努力,上帝就一定不会辜负你。

  翻过来讲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了,倒并不一定必须小有所成,哪怕只是背下一小段课文,跑步提高了几秒,这些事虽小,却都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人到这个时候双手是轻松的,心情是愉快的,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真不是可以用言语可以形容的,奋斗的目标越大,奋斗的时间越长,达到目标时,越是感到海阔天空,心安理得,不会再有负重感,以及压迫感。

  然则里克土说过:人的一生只是一刹那,所以我们要珍惜它,在这世上莫虚度了年华。很多人就不理解,认为两种观念有所冲突,觉得有了当及时行乐,不久人之老矣。其实在我看来,两件事情并不冲突,其实越是名人志士,他们身上的压力也就越大,而他们的奋斗目标也就越大,可他们想享乐的心思未必比我们少,而我认为这正是他们可贵的一点,苦中得真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奋斗的过程很不容易,最后的乐也未必有多少,那为何不另寻他乐,非要给自己找麻烦呢?实则不然,苦当然是苦,乐却也未必有多少,但回头细想,千百年来这么多人在奋斗,存在必有合理性,奋斗的乐不是触手可得,它需要你付出努力,因为珍贵才珍惜。

  问我感觉什么事最苦呢?考试不顺心吗?不是。被老师责问吗?不是。被打吗?被冤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受着一种良心的煎熬。

  人若能达观,虽考不好,不苦。若能知错就改,被老师责问不苦;被打,被冤,乃是重要的人生经历。血的教训,智者可以从中不断完善自我,也不算什么苦。人们犯了一件错事,可该来的惩罚却迟迟未到,内心备受良心谴责,便像避大凶一般,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唯恐遭到审判,那种滋味犹如一块巨石压在心头,喘不过气。

  昨天作业留了几道空题,准备写完后回过头写,可写完后却抛之脑后。早上交作业时,发现把它晾在一旁忘了,可老师一步步逼*,只能硬着头皮交了上去。于是我一早上都在煎熬中度过。上课时,一个个同学被责问,可我却迟迟没被点名,那种良心的责问是无法形容,被责问后,反而不悲,却感觉全身上下轻松无比,不再被良心责问。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受良心煎熬过后的知错能改,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考试失败后,我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老师责问后,我又独自重写;与人打骂时,我反省自身,完善自己。人生的'乐事,就在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当你某一天回过头来,便会看见自己的收获,当然有人会说:“我把煎熬抛在一旁不就行了吗?”抛开并不能体会到那种苦尽甘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自古以来就是祸福相依,我们要在失败中领悟。

  最苦与最乐是分不开的,苦中作乐,乐极生悲,不正是如此吗?

  找到自己痛苦与快乐的根源,就相当于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一半。我们生而为人,一定有着复杂多样的情感。什么让你感到最苦,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最乐呢?

  活着的每一个人,永远不知道未来有多少风浪,多少坎坷;也永远没有什么可以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走出雾境。所有的一切,唯有自己一人孤身承受。于是在这时,很多悲剧发生了。有人因承受不住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选择了极端。我不知道是该同情他们,还是遗憾地说他们不懂得珍惜。的的确确,活着,真的太难,太辛苦了。相比这些,死,也许是最容易的事情。

  世间的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的。既有最苦,也定有苦尽甘来的最乐。难道最快乐的,是与“活着”所对立的“死亡”吗?不,你错了,最乐的`,也一定是活着。

  任何事情都是苦乐交织的。只有体会过痛苦,才能感到由衷的快乐。譬如学*,一位老师送给我这样一段话,令我感触颇深。

  学*的时候,你累,你苦;但是在坚持吃苦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感到快乐。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也应当快乐,因为我们还有生命。而在世的每一天,都是有快乐发生的。活着,是最幸运的;安稳地活着;是最快乐的。我们理应珍惜每一天。

  我们都应该去体会“苦中真乐”,去享受苦乐交织的过程。活着,是一切最大的保障。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快乐。当然,你必须先吃苦。

  找到自己痛苦与快乐的根源,就相当于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一半。我们生而为人,一定有着复杂多样的情感。什么让你感到最苦,又是什么让你感到最乐呢?

  活着的每一个人,永远不知道未来有多少风浪,多少坎坷;也永远没有什么可以给你指点迷津,让你走出雾境。所有的一切,唯有自己一人孤身承受。于是在这时,很多悲剧发生了。有人因承受不住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选择了极端。我不知道是该同情他们,还是遗憾地说他们不懂得珍惜。的的确确,活着,真的太难,太辛苦了。相比这些,死,也许是最容易的事情。

  世间的万物都是对立存在的。既有最苦,也定有苦尽甘来的最乐。难道最快乐的,是与“活着”所对立的“死亡”吗?不,你错了,最乐的,也一定是活着。

  任何事情都是苦乐交织的。只有体会过痛苦,才能感到由衷的快乐。譬如学*,一位老师送给我这样一段话,令我感触颇深——

  学*的时候,你累,你苦;但是在坚持吃苦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感到快乐。哪怕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也应当快乐,因为我们还有生命。而在世的每一天,都是有快乐发生的。活着,是最幸运的;安稳地活着;是最快乐的。我们理应珍惜每一天。

  我们都应该去体会“苦中真乐”,去享受苦乐交织的过程。活着,是一切最大的保障。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快乐。当然,你必须先吃苦。

  人们希望世界上每一件事都有一个快乐的过程和结局,没有痛苦,没有凄凉,可这一切只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每一件事都会有苦有乐,就像厨房里的五味瓶,不可能永远是甜。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