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这样的句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由此细节也可见作者的人生的追求。

  六、觅苏轼知音。

  过渡: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在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参考语句分析。

  小组讨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明确: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人生的感慨: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

  4、漫步的悠闲: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作者品过人生百味,抒发无尽的人生慨叹,最终淡然处之。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以此指导学生如何使描写形象生动。写法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时的联想与想像;4、作者的主观感受等。

  参考示例:

  皎洁的月光如水般倾泄而下,洒满了整个庭院,铺了一地银白。微风徐来,翠竹舞动,柏枝摇曳,又恰似那水中的藻荇。好一个静美的月夜,怎不叫人痴迷留恋?又怎能让人忍心入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有目标,才有动力。

  1、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句,熟读成诵。

  2、在读的过程中赏析文章,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抓重点,突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 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讲方法,提效率。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过程:

  (一)文学积累引入:古人有这样一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大家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是谁吗?(苏轼)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苏轼?(指生介绍,并把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北宋( )家,( )家。他是(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ǎo ( ) xìng ( ) suì( )

  (三)、指导生朗读课文。

  (1)指生检查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找出读错的字音。)

  (2)教师范读。(听准读音,注意停顿和断句。)

  (3)学生自由读。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4)展示读。 (5)齐读。

  (四)、再读课文,自主学*,合作探究。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

  3、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翻译课文。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写一写,记一记。

  (五)、研读课文,提难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六)、拓展迁移

  1、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2、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七)、课堂检测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

  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事: 夜游-——记叙

  苏轼 景: 空明——描写

  情:赏月的欣喜(自得)

  被贬的悲凉(自嘲)

  “闲”——豁达乐观

  人生的感慨(自解)

  自遣的豁达(自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1)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材分析:

  在*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它们的表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皆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本文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

  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

  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它呢?

  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

  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刚才要求,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棒,对于本文的`你们是否有深入学*的欲望呢?接下来我们疏通文意,请同学参看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有疑难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师: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字词?

  生5:“相与”是什么意思?

  生6:“庭下积水空明”怎么翻译?

  师:那位同学知道并予以解答?

  生7:“相与”是共同、一起。

  生8: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澄澈透明。

  师:解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充分了解。

  师:译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课文。

  三、赏析佳句品译妙处

师: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月夜小景的美文,那么文章中的哪个句子是描写月夜美景的呢?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如果喜欢请说明理由。首先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左邻右舍听,然后说给全班同学听。

  生2: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作者采用了两个比喻来写月光,写出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

  生3:这个句子写出了月色之明,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生4:这个句子采用了侧面描写,全文无一字写月,却不无一字不是在写月。

  生5:这个句子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有一种动静相承之美。

  师:在同学们的品评中,我仿佛看到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正穿过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它以动静相承的诗意之美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淡雅而具有风韵的透明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岂不让人达到物我两忘、天地相容的境界,岂不让人感到欣喜和愉悦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次齐读课文。

  四、感悟情怀,体会深意

  师:如此的美文,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共同讨论这几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生1:“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表现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生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现了他的宽慰之情。

  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现了他的被贬的悲凉。

  生5.这句话的“闲人”表现了他失意的落寞。

  生6.“闲人”表现了他悠闲赏月的欣喜。

  生7.“闲人”还表现了他自我排遣的达观。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苏轼20岁即中进士名震朝野,才华横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外租了50亩土地耕种借以养家糊口,生活非常窘困。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梦想落空了,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理想破灭了,他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冷却在了黄州的田垄中,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失意的落寞呢?难得的是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不被赏识之际,甘心“偎红依翠”,忍把浮名换作了“浅酌低唱”而是以一种达观的心来面对人生的苦难,以一颗从容的心态欣赏到这样的月白风清之景,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苏轼,再次齐读课文!同学们,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是否想把它永远记在心里呢?那么就请同学们参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重点:

  目标2

  学*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学*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千年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人对苏轼有着*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一、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 预*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 板书设计

  5.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 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 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 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 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 的人,因为 (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生”

  六、 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 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5.难点: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

  二、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三、跟随课件朗读课文,纠正

  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7、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8、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9、作业。

  课件展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

  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作者的感情,通过了解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

  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提问:苏轼在这个夜晚看到了哪些景象呢?

  月色与竹柏影

  (四)、了解背景,体会“闲”情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请同学翻译这几句的意思。

  提问:老师仍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学生思考

  明确: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怎么是个闲人了?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要仔细体会这里的“闲”情。

  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这里的感情,读出苏轼的豪情与乐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培养豁达的心境

  这样的“闲”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呢?苏轼在文中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闲吗?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反映他的思乡之情,那么苏轼呢?他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六)、总结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通 贬谪的悲凉

  达 赏月的欣喜 闲情

  乐 漫步的悠闲

  观 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

  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

  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

  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

  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

  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

  “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xx,表达了诗人xx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不得志的郁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学科 语文 总课时数 1课时

  单元章节名称 第四单元江山多娇 年级册次 八年级上册 版本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又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需要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准确的把握文意,并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细心的揣摩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及重要句子含义。

  2、学*借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个性,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 学*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教学模式 读通----读懂----读透-------读疑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多媒体

  2、学生做好有关咏月的诗句摘抄。

  3、将《读后感》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诗情画意

  (播放《月光曲》)

  1、同学们,你们在聆听这首乐曲的同时,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2、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月分外青睐,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出示一幅幅月色图,让学生说出符合其意境的咏月诗句。)

  3、其中,要说写月最多,和月最投缘的,当属—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描写月夜美景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聆听

  思考

  发言

  音乐、图画、诗句,诗情画意的开始,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既注意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重到知识的积累,并且激发了学生学*本文的兴趣。

  二、一读为快

  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放朗读录音。

  3、学生范读。

  4、学生齐读 听朗读时注意正音及朗读的节奏、感情。

  扫清字词障碍。

  读通读顺

  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篇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作者,知人论世。

  3、走*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

  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

  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诵《三峡》,古人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才华横溢,名震寰宇,在文学艺术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运多舛,频遭贬谪,坎坷一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 ) 竹柏( ) 寝( )

  2、揭示标题:理解文章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关于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 )起行、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横( )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8、文章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如果要改写成记叙文的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具体,使内容更为生动?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 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 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

  (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篇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作者,知人论世。

  3、走*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最*,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作文 (菁华6篇)

  黄州的夜晚远不如京城那般热闹,即使我住的屋子并无前庭后院,能传进耳中的,也不过几声微风拂叶。有了几分困意,我解开外袍,侧卧下准备就寝。此刻,风声也已停息,仅剩我一人的呼吸声,分外清晰。正欲阖眼,忽然瞥见帘缝间,分明透着几缕清白色的月光。我忽然来了兴致,将帘子拉起,丝毫没了遮挡的莹白光芒大肆钻进屋舍,攀上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鲜少有如此明亮的月了。我乘兴起身,系上外袍,意欲去承天寺寻老友张怀民,与我共赏这景。

  巧的是,怀民也没有就寝。想来,我们同是被贬黄州,整日清闲无事,又同是钟情赏景之人,如此静谧的景色,不恰好是为我俩准备的吗?果不其然,院子中只有我们二人。脚步贴地的“啪嗒”作响,衣摆拂地的“沙沙”和鸣,却是更衬得这夜幽寂静谧。月光如刚引得我从榻上起来一样,莹白如雪,落在前方的地上,倒似积水返照,看不真切了。忽然,飘飘悠悠的几道影子交映在水光中,如藻、荇交错,顿时便觉出这“水”之清莹来。定晴望了望,许是竹柏的影子吧。

  *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了月光,斑驳洒落在我俩身上,周身笼于阴翳之中。气氛陷入沉默,我知道我们又不免感怀慨叹了!我们曾赴京赶考,意气风发;也曾辗转多日,忙于政务。于歌舞升*的繁华地带,我们清心安逸;于官府累牍公文,冗杂事务中,我们鞠躬竭力;面对官场的阿谀奉承,争名夺利,我们仍守心中自在空明。那时总厌倦感叹,再很难欣赏到空明清净的景致了。如今,见到了往昔我最想看到的幽静景色,却油然生出悲慨来。我们正值壮年,却落得这般有职无权的地步,没法实现治国的抱负,唯有寄情山水,实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

  已经行过竹影之外,视线再次变得清亮开阔。身边的怀民也舒展了紧锁的眉头,拂了拂胡须,我俩心照不宣地笑起来。明朝,于这黄州驰马赏景,专于眼下杯酒盏茶的清欢,不也很闲适吗?

  夜,很安静。

  我坐在床边,像往常一样脱却衣衫,准备睡下。

  这时,我突然发现,月光正从门外流入房间,把地面镀成银白的一片。我的睡意顿时散去。

  今晚的.月色,真美!

  我那孤独的心境被此刻的月光照亮了。看,今晚,我不是一人,寂寥如我,还有明月不负我,盛情相邀。

  多么美的月亮啊!要是有位朋友与我共赏,该有多么快乐!

  这么希望着,我便想起了怀民兄!

  怀民兄就住在附*的承天寺里,我快步向那里走去。在此时此刻的良辰美景当中,想必怀民兄也未曾入睡,见我来了,怀民兄也是异常欣喜。我俩便一同在寺院中欣赏那如画的月色。

  明亮的月亮散发着皎洁而柔和的光。月光下的庭院格外的清静,如一汪清水,澄净透明。我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我是站在地上还是立于水中?我低下头,那清水中似乎还生长着轻盈的水草,随着水的流动而轻轻地摇拽;还有簇拥着的水藻,与荇菜交错分布着,充满了情趣。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仿佛又步入了梦境,但一切却显的既真实而又清晰。我又抬头望望四周,才明白,原来这些不过只是松柏与竹枝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

  沐浴在月光里的一切,仿佛都被月光清晰过似的,纤尘不染,变得格外的干净。

  再看看月亮,还是那样高悬于空,遥远而宁静,令人深深沉醉。

  想来,这样美丽的景色也许并不罕见。夜夜有月色,处处有竹柏,只是像我们二人这样闲适的恐怕是不多吧!

  月色,如诗。我和怀民兄似乎融化于这如诗的月色之中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初冬的风儿在吹拂,冷冷的,瑟瑟的。

  忙了一天的我,感觉有些困倦,解衣准备睡觉。

  刚好,月光从窗户里悄悄地透进来,洒满了我的整个房间。望去,像一面镜子高悬于深邃的夜空。

  不禁,想起了四年前的今晚,那晚月亮和今天的一样明亮。但不管怎么明亮,都无法照亮那些小人强加与我的罪行,也无法洗刷我的清白。

  一晃四年过去了,我已远离了朝堂。还好我在此地遇到了一位知音——张怀民。此刻,我睡意全无,便想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月光。到了承天寺,碰巧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小道两旁,竹林相夹,我听到风里竹叶飒飒作响的声音——轻轻的,好像在为我们的友谊作曲。走出了小路,便到了宽敞的前院,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看着地上,好似出现了一泓清泉,又清又亮,望不到底,给这原本凄凉的夜,增加了几丝清凉。仔细看那“泉水”,里面还有水藻,在放松地自由摆动。

  这时,一片竹叶,随着风儿落了下来,飘到了我的面前,才打破了我的遐想,原来那在水底招摇的水藻并非真正的水藻,而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我和怀民继续走着,说着那些得失,论起那些喜悲。那些曾以为天大的沉重,不过似鸿毛一般。在这个充满月光的夜晚,我们相视一笑,心中释然:曾经的辉煌与失意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只有今夜还在继续,不必在这么美好的夜晚想那些曾经的不快。

  不由得反思自己:哪里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以前的我为什么就从来没注意过呢?

  大概是因为有些风景,只有在某种心境下才能真正看清吧。

  如此看来,我倒是要感谢命运遣我来此了,也感谢月光不吝赐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开衣服刚想躺下睡觉,却看到皎洁的月光从窗棂上照进来。突然间似乎想到什么,我穿好衣服系上鞋带,向承天寺走去。一路上,思忖着,*来的日子过得无聊,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刚才想到了以前同我一样遭遇的张怀民。我走进承天寺,看到怀民的房间还亮着灯,怀民亦未寝,一番寒暄后,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漫步、谈心。

  我们在院子里走着,仰望天空,闪烁的星星亮在夜空,月亮耀眼无比。我不禁感叹:怀民兄,今晚的月光多么皎洁,又不禁让我想到了从前。我心中浮现了淡淡的惆怅。怀民也端详着月亮,想到家中年迈的老母,亦不知她现在过得好不好。我倾听着,似乎也无可奈何,说道:家中有妻儿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着家乡,如今被贬至此,我只能与你放谈心中思乡思亲之情。怀民点头默许。我们坐在庭院中,月光像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我不禁感叹:哪一个晚上没有皎洁的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

  谈到这儿,我们更是对时局民生畅谈一番,怀民叹息:我们为国尽忠,却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贬至此,渴望报效朝廷却是有心无力!当年在政坛上我揣度再三,选择了中立,结果却被贬。如此,我怎能不忧愁,满腔热血和才能无用武之地,千般愁绪,万种惆怅又怎能安然入睡?清闲的我们惟有与月光、竹柏同乐,岂不快哉!

  今天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被贬官之后,经历了如此多的日日夜夜,有的是无事的清闲与惆怅。当年在政坛上我斟酌利弊,选择了中立。虽是中立但也可以说是自成一派,却落得两边不讨好。在狂风疾卷的政治舞台上,我就像一片黄叶随风而去,消失在顶尖的政坛中。我怎能不哀愁,满腹的诗书才华无用武之地,成了废纸一堆,大贤成了大闲,无奈只能奉以一声苦笑。阵阵哀思卷起千般愁绪,又怎能安然入睡?

  不觉已是夜深,倦意似潮水般袭来。方才解衣欲睡,却瞅见月光穿过门洒入屋中,难得好月,既无心安寝,不如趁此良辰美景,好好赏析一番。我走出门外,空荡荡的,也是又有谁有如此多的时间来顾及月光呢?无人交谈取乐又如何赏月?罢,走些路去看看张怀民吧。果然同是天涯沦落人。我无心睡觉,他又如何能睡呢?交谈后,我俩走出房门,在庭院中散步,闲谈着*时不能说也不敢说的当朝政事。庭院的地上月光像水一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我不禁感叹:哪一个晚上没有皎洁的月光?哪一个晚上没有竹子松柏?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

  夜,很凉。

  月光很皎洁,照在了床头他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上,也将坐在床边的人那深思的面庞映的很清楚。

  已是深夜,是所有人都该睡觉的时候,这个人是谁是谁?为什么会在现在这个时间还清醒着?

  他紧锁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带着一丝惆怅的微笑,站了起来。不慌不忙的穿好了长衫、鞋袜,信步走出了房间。

  没过多久,他便走到了承天寺。在门口,他轻轻叩了叩门扉,出来迎接的正是他想要寻找的人张怀民。

  此夜知己,唯有怀民啊!二人相顾一笑,走进了庭院。

  今晚的一切显得都是那么的安详。他们并肩散步在庭中,月的寒光洒在院内的一切角落。低头一看,潺潺流水中,仿佛还有许多青色水草随水摇曳。而定睛一看,原是柏叶和竹叶的影子,而我与怀民的影子也翩然在水中。夜色令人神往。

  他与好友在院中坐下,相顾感叹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唯有你我二人能赏到这优美的景色了。

  他便是大名鼎鼎、人见人爱的大学士苏东坡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6)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案的预*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五、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背诵读。

  承天寺庭院之中真的有这样一汪水塘吗?没有。你从哪一个关键词得出的结论?那么这里主要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比喻

  将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藻荇,突出怎样的特点?空明交横

  此外还采用了怎样的写法呢?从描写的角度来看采用的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从景物的状态来看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怎样的特点?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

  苏轼《水调歌头》中也曾有非常经典的描写月光的句子,你还记得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小结:《水调歌头》句,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仅此还不够,又以“藻荇”衬托水的真切,烘托月光。动静结合,如此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清美的月光写到了极致。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7)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菁华5篇)

  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案的预*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

  “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林语堂先生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猜一猜他是谁?

  对,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识其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题目中提到的“承天寺”。

  1、解题——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作者简介。

  下面我们共同来回顾苏轼的相关资料。比比看谁掌握的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来评价:“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法国《世界报》这样评价他,“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这样一位俯仰无愧于天地,领略无限江山风月的风流人物是在怎样的境遇下写下这篇文章的?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背景。

  三、品苏轼小品。

  1、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生字、读准音

  (2)看断句、品节奏播放《高山流水》,品味古典意境。

  3、看注释、通文意

  4、测一测,你记住了吗?

  5、试一试,你能行。翻译下列句子:

  6、全文译文:

  四、与苏轼对话。

  1、第一段阅读过程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产生了哪些困惑?

  资料链接一: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资料链接二: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苏轼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他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资料链接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8)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体会,明确学*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目标与全体学*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他的那份豁达乐观如皎洁的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那么当我们面对生活的风雨时该如何呢?请同学们齐读寄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面对风雨坎坷,让我们改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这样,也许我们就会找回人生的坐标,用纯净的笔去书写我们大写的人生!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学生经过一年的学*,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

  十月十二日夜

  夜游的原因

  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

  夜游的对象

  贬官之人张怀民

  夜游的地点

  黄州承天寺

  夜游的内容

  庭院赏月

  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要求:

  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

  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

  2)联系背景。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感同身受。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如:写月景句

  2、交流展示小组学*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

  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

  资料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

  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

  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

  六、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⒈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⒉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事: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景: 庭中月色 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情: 闲人 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门)

  (4)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竹柏影也:原来是

  (8)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篇(扩展9)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汇总5篇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寝()荇()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导学】

  1.苏轼,字 ,号 ,北宋著名的 ,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 ,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给下列字注音。

  遂( ) 寝 ( ) 藻( ) 荇( )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4.积累古人写“月”的诗句。

  【自主合作探究】

  5.本文“记”的要素是:

  ⑴时间:

  ⑵地点:

  ⑶人物:

  ⑷事件: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8.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9.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反馈检测】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1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1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2分)

  14.本文的构思角度是()。(2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3分)

  1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4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