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

日期:2022-08-02 23:15:1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 元、角、分与小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贵。。。。。。。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小数的加、减法。学*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该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的。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和涂色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流程:

  一、 周长和面积对比中感受面积的含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元和一角硬币,请同学们沿着硬币的轮廓画一圈,想想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呢?(圆形)请同学们来画画吧!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着硬币的轮廓的边缘来画)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在这里感觉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学生缺少参与其中的热情,我这个设计还要思考,要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去画,在教师的引领下,产生积极的数学思考。

  2、 学生动手画

  3、 如果我们画的两个圆是两只小蚂蚁的运动场,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这个情境我没有在课的一开始设置。)

  A:大圆的周长长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多;小圆的周长短一些小蚂蚁跑的路程少些。

  B:一个圆(面积)大些,一个圆(面积)小些

  …………

  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为学生上学期学*周长的时候,描过树叶的周长,所以学生说周长的可能性多一些,关于面积能提到我就顺势让学生涂面积,不提到,我就让学生帮助小蚂蚁铺草坪涂颜色。

  4、 下面我们用彩笔涂上绿色,帮助小蚂蚁把运动场铺上草坪。

  A:涂完后,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说说涂的感受吗?

  B:哪个涂得快些,哪个涂得慢些?为什么?

  A、B两个问题我到底怎么提好呢,还要结合课堂的生成,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问题A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广泛一些。问题 B过于直白。

  (大圆面大涂得慢,小圆面小涂得快些。这里学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说出面积这个词语。)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就象刚才的两个圆形这样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6、我们来摸摸课桌的表面,说说你的感觉,这个桌面的大小叫做课桌的面积。

  看看,说说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总结:桌面、课本封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积(板课题:面积)。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吗?

  问题:这里我的初备是和一笑老师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这里我没想好怎么揭示这个概念,呈现这样两种形式,还想听听网友的意见。

  8、揭示概念:

  教师板书:物体表面的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导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形式,这个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曾经的教学和前几天房间里的一个老师的困惑xxxxx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区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对概念的引入从周长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学生在涂*面图形和摸实物的过程中自主建构了面积的概念。

  这里面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的很多。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画和涂的对比中去感受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一笑的教学设计我看了。她是从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导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赏一笑老师的二次设计中,给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这个部分,充分体现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我的设计虽然是从*面图形引入,但是这个*面图形也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图形,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较面积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说说教室里一组物体的面,并比较一下他们面积的大小。

  2、有些图形我们一目了然就能比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图形我们就不能。出示书上39页比一比

  (1)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让学生先进行直观估测,和后面的验证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出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让学生把学具袋里的学具都可以尝试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这里面的交流重在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

  D、小组展示验证,全班汇报,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

  (3)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准确。

  三、巩固练*

  (1)第一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1页的1、2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

  (2)第二个层次的练*我安排了40页的画一画。这里我改了一下呈现顺序。感觉这个题目更有难度一些,接着做41页的3题。3题中的第二个图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想办法,把两个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这个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题就不成问题了。

  (3)第三层次的练*41页的4题。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面积的含义,同时拓宽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全课的结束,我向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问题。(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提出,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么大,我们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课桌的面积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内容及课本第18页 “练一练”题。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 “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 “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均分,哪种不是*均分?

  3、师∶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均分”,一种不是“*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了上节课的求*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旅游团住宿问题,经历小组合作,一起设计、交流、讨论住宿方案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

  3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都去过哪里呢?

  (鼓励学生把自己与家长旅游时的经历说一说。)

  师:同学们,在旅游过程中,你注意过你们是怎样住的房间吗?(学生讲述情况)

  师:“同学们,河北国际旅行社今天带我们出去,让我们看一看去哪儿玩,好吗?”(出示图片、学生猜)。

  (在交流谈论的基础上,引出书中的住宿问题。)

  “河北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叔叔在去北京旅游过程中,也遇到了住宿问题,咱们一起看看吧。”

  (出示情景图)

  2、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些什么?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提出小组制定一个住宿方案的要求。

  师:你们能帮导游设计几个住宿方案吗?小组合作完成。

  二交流与内化

  1、小组合作设计住宿方案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2、全班交流

  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交流住宿的方案,给各组充分表达方案的时间,并注意把不同的方案记录下来。

  住宿的方案多种多样,只要孩子能说出理由,合理就可以了

  3、在充分交流住宿方案的基础上讨论评价哪种方案最好。

  4、拓展思考:“实际生活中有家庭一起出门旅游时,是可以一起住在一起的。”(男、女可以同住)。

  利用课下时间,考虑以上问题,看还有哪几种分配方案。

  三、课堂练*

  第一题,师生共同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小朋友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解决方案。(出示情景图)

  第二题,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各自的方案。第(2)小题思路比较开放,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和交流个性化算法的空间。(出示情景图)

  四、课外作业

  1、某校三、一班举办联欢会准备买30千克苹果,请大家设计一个购买方案。

  购买方案

  每千克5元

  3千克7元

  5千克10元

  2、一个80人的旅游团去保定白洋淀游玩,请你设计一个租船方案。

  租船方案

  8人快艇240元

  4人渔船100元

  30人观赏船450元

  学生很喜欢旅游,而且父母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有过亲身经历,以其作为教材素材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给学生创造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水*上,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组学*中学会合作与交流。

  通过交流回顾,展示自己的自主学*成果,分享学*他人的学*成果,体验想法的多样化,获取个性化的想法。

  住宿的方案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会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实施,让学生在理解这些方案的基础上经历、选取最好方案的过程,从而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真的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

  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我们去过北京、天津、青岛……)

  1、和家长一起出去,全家住在一起。

  2、全家随团一起旅游,但分开住。

  3、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男、女同学分开住。

  在学生只涉及到个人家庭旅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想想随旅游团时的住宿情况。

  孩子们不知道从何入手适当的进行讲解。提示学生,在男女住宿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男女分住)

  方案1:男:

  160×2+150+120

  =590(元)

  女:

  160×3+120+150

  =750(元)

  方案2:男:

  160×3+120=600

  (元)

  女:

  160×4+120=760

  (元)

  方案3:男:

  150×4+120=720

  (元)

  女:

  150×5+120=870

  (元)

  方案4:男:

  120×7=840(元)

  女:

  120×9=1080(元)

  一题:方案1:调换一篇短一点的文章。

  方案2:删掉一些字

  620÷4=105(个)

  二题:第(2)小题:

  方案1:

  90×8=720(元)

  方案2:

  90×7=630(元)

  (两种方案都符合题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了上节课的求*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一块学*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1)师:课前我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

  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

  提问:估算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

  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

  (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

  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

  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头猪重100千克,10头猪重1吨;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

  2.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3.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

  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 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姚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姚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移和旋转。比如在数学移图时,姚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三、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整堂课中,姚老师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自动门、电梯、风扇、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在画移图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的实践中,感受*移和旋转的奇妙,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做数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5分钟口算练*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内容及课本第18页 “练一练”题。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 “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 “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写小数,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读、写小数,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猜价格游戏。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表彰新三好星和古诗阅读之星,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奖品,你能猜一猜这些奖品的价格吗?

  2、出示文具标价牌

  书包45元文具盒18元圆珠笔3。50元

  铅笔0。8元橡皮1。52元日记本5元

  (1)、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标价,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2)、反馈交流,引出小数

  A左边的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右边这组数有一个什么特点?

  B像右边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其中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数王国去认识小数。小数是怎么来的呢?

  二、认识小数

  1、设疑:对于小数,你了解多少?

  2、根据学生的回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试读小数

  A根据已有经验试读

  B方法小结。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通常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试写小数。

  A请写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数

  B方法小结,强调小数点的位置。别看小数点小小的,圆圆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它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中间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数点的家了。C再写出上面的其它小数。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数

  A: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小数?(生自由说)

  B:小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大家*时真是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小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老师也找到了一些小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C: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数,指名读,齐读。

  3、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1)引入: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自己学会了读、写小数!那,这些商品又表示几元几角呢?

  (2)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表格。

  (3)反馈汇报,理解意义。

  A课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义:你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个数表示什么意思呢?(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个数表示(几分)。

  (4)举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课件出示例1插图: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自学例1要求:

  A、自由阅读,读懂例题1的一、二部分。

  B、独立思考:130厘米=()米。

  C、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馈交流演示评价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测量自己的身高,现在你能用刚才学的知识,把它换为用米作单位吗?

  三、实践应用、拓展练*

  第一关:猜谜语,我能行。

  师说动物名称,学生猜测后阅读相关资料。

  第二关:我会填。

  1、做一做中的练*。

  2、6厘米=()分米

  7元2分=()元

  0。6元=()角

  7。6米=()米()分米

  第三关:配钥匙

  第四关:我创意,我做主

  用0、1、2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看谁写得多!

  四、总结延伸

  1、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如果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满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数为自己组的表现评分吗?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学*目标: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

  列竖式计算

  386+241=684-189=48.2+10.4=19.8-16.2=

  二、自主学*新知

  1.妈妈想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要花多少钱?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图的条件提出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本p8的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

  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先要把()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

  三、自我检测

  1.基础达标

  直接写得数

  2.4+1.7=3.8+2.9=5.6-4.2=

  11.6+5.5=9-5.1=10.9-8.2=

  7.7+3.4=7.4+1.6=7.4-2.1=

  2.巩固提高题

  数学门诊

  7.814.5

  +5.4-1.3

  ________________

  12.21.5

  一副乒乓球拍25.5元,一个羽毛球拍18.4元,一个篮球62.3元,一个排球54.6元。

  a)李老师想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一共要用多少元?

  b)李老师用10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钱够吗?

  三、拓展训练

  作文书:12.5元

  计算机:24.3元

  台灯:43.7元

  王叔叔想买其中的任意两种物品,他至少要带多少元?台灯比计算机贵多少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学*目标

  1、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复*年月日相关的知识,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3、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增强时间观念。

  导学案

  自主预*整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

  1、我们认识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学了24时计时法,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归纳:

  年12个月 *年365天 闰年366天

  月大月:( )( )( )( )( )( )( )31天

  小月:( )( )( )( ) 30天

  二月:*年( )天 闰年( )天

  日1日=( )时

  时1时=( )分

  分1分=( )秒

  3、做一做P114页第6题,说说怎样想的?

  (1)、3年=( )个月 24个月=( )年

  (2)、 7月有( )天 15时是下午( )时

  (3)、 展览馆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从8:30到16:30,一天共开放( )小时。

  交流合作

  1、说一说时间单位的知识。

  2、议一议有关时间知识的要点。

  3、你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吗?介绍一下你的学*经验。

  4、你会计算起止时间和经过的时间吗?怎么算?

  展示提升小组抢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你会用什么方法记忆?

  2、什么是*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反馈测评1、完成课本练*二十五第6 题:

  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先求上午在校时间:

  (2)再求下午在校时间:

  (3)最后算出全天在校时间:

  2、出示钟面:

  (1)现在是几时几分?

  (2)17:00开往长沙的火车现在开始检票了,还有多少分钟开车?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如果你耽误了时间,会怎样?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复*了哪些知识?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握时间,时时处处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合理利用时间安排我们的学*和生活。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经验和要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因此,本设计在学*新知之前鼓励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一是投石问路,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能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资源;三是创设一个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情境,在不经意间为引发学生的疑惑作铺垫。

  2、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设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从新课的引入到课后的练*,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设计通过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掌握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20xx年、20xx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预设

  生1:一年有12个月。

  生2:有的年份有365天,有的年份有366天。

  2、说一说记忆中美好的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生自由汇报)

  3、观察教材76页主题图,说一说年历上标注了哪些特别的日子。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都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年、月、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年、月、日)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熟悉的素材作为引子,以特别的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内容就在身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感受数学学*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对时间单位的理解,为下面的新知教学作铺垫。

  ⊙亲自实践,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观察20xx年、20xx年的年历。(课件出示)

  思考: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一年中哪几个月份有31天?哪几个月份有30天?

  (3)2月有多少天?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一年有12个月。

  (2)一年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

  (3)20xx年的2月有28天,20xx年的2月有29天。

  3、小结: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和其他的月份都不相同,所以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设计意图:通过认真观察20xx年和20xx年的年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总结大月、小月的天数及2月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4、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1)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

  ①伸出左手,手背面向自己,握住拳头。从右边第一个凸起处开始数起,第一个凸起处是一月,凹下的地方是二月,接着以此类推数到七月,转回来,从数一月的地方接着数八月,一直数到十二月。凸起的地方就为大月,有31天;凹下的地方,除了2月,其他都是小月,有30天。

  ②请大家边看边实践。

  (课件重复演示,学生实践)

  (2)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说明:腊,这里指腊月,一般指农历十二月,在这里代表公历十二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水*。用歌诀帮助记忆,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活”起来。

  5、知识拓展:一年中,为什么有7个大月,4个小月?

  师:每年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这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播放录音:大月、小月的由来)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人为规定的)

  设计意图:大月、小月的特殊安排使学生心中有一个大大的“?”。回溯历史,既解疑释惑,又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数学学*渗透着浓浓的数学文化。以英文August(八月)与国王的名字(奥古斯都)印证八月的演变,令学生折服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材、学情分析】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面图形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表面进行比较,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面图形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积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很难想象。为了进行直观教学,将*面图形从物体的表面“请”下来,通过物体表面的面积很顺利地迁移到*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对*面图形的面积有了清楚的认识。】

  2、比较*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用观察法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合作,是新课程对当代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通过集体的智慧,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反馈,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不同图形的面积的比较理解,体会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1、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均每次运多少箱?

  (2)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3、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均一次运多少箱?这题如何考虑?

  240÷3=。

  4、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能让学生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2.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并能抽象和概括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和例2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激趣引入

  教师:老师想说的第1个数是7,第2个数是14,第3个数是21。(板书:7,14,21)你们知道我想说的第4个数是多少?

  学生:28。

  教师:我想说的第5个数是多少?

  学生:35。

  教师:你们是怎样猜到老师的想法的?

  学生:老师,你报的数有规律,分别是7的1倍、2倍、3倍,我想后面的数一定是7的4倍、5倍

  教师:看来,只要找到规律,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发现规律吧。

  初步感受到找规律的重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

  教师:你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两个小朋友在讨论装篮球的问题,小男孩说每8个篮球装一筐,小女孩问男孩16个,24个,32个,40个篮球分别装几筐。

  教师:要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

  学生1:列除法算式计算。

  学生2:把条件和问题列成一张表会更清楚一些。

  (2)填表发现规律。

  ①教师:老师完全同意你们的`想法。书上也给我们列出了表格,我们先来完成书上第76页的表格吧。

  ②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教师提问:观察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表中第2行的数不变。

  学生2:第1行和第3行的数分别一个比一个大。

  ③教师:从你们刚才的发现中,你猜测到了什么?

  学生: 这3行数的变化肯定有规律。

  ④教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我们以第1列3个数量为标准, 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⑤学生以第1列为标准,举例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看来,当每筐装的个数不变时,篮球的总个数和

  装的筐数这两个量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根据表格列除法算式,看看你又有

  什么新发现?

  (3)列式总结规律。

  ①教师:谁来列出筐数的除法算式?

  板书:88=1(筐)

  168=2(筐)

  248=3(筐)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观察以上除法算式,看看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④引导概括规律: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商就扩大几倍。

  象的认识过程,深切感受到探索规律的必要性。]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表格,观察算式,找到了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

  除数与商之间的变化规律,真能干!下面看看你能找到这些数的排列规律吗?

  (1)出示例2,学生按箭头指示的方向观察。

  (2)教师: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把你的观察结果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3)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第1个数720,7202=360,360即为第2个数。

  第2个数360,3603=120,120即为第3个数。

  第3个数120,1204=30,30即为第4个数。

  除数依次增加1。

  三、综合训练,深化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评讲。

  ①说说排列的规律。

  ②回答:后面两个数是怎样填的?

  2.课堂活动第2题

  (1)独立找规律画图。

  (2)说明方块的排列规律,展示画的图。

  3.练*十四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得数。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了规律,还运用了规律,同学们真棒!希望同学

  们在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事物,发现规律,做有心人。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2)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0篇)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座位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体验学*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把电影院的2个问题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由学生最*看过什么电影,在哪个电影院看的,电影院每排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引出电影院座位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哪个同学说一说你最*看过什么电影?是在哪个电影院看的?

  请几个同学介绍。

  师:谁仔细观察过,你去的电影院每排大约有多少个座位?有多少排?

  生发言,教师对注意观察电影院座位的学生给予表扬。

  师:-同学真不错,到电影院不光是看电影,还特别注意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个电影院的座位问题。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

  2.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让学生读题,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从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说电影院原来的座位情况和问题。

  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1),师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师: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教师板书:36×30=

  师:36×30,这个算式你们都会计算,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吧!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个座位。

  36×10=360(个)

  360×3=1080(个)

  (2)把30看成3个十,36乘3个十等于108个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个)

  (3)用竖式计算。

  第(2)种方法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交流,并接着列出竖式的简便算法。

  如果出现,教师就结合学生的算法介绍简便算法。

  3.介绍竖式计算的简便算法。

  师: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个十,这样写竖式。

  边说边板书

  师:计算时,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个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个0。

  边说边完成板书

  师: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简便算法,说简单点就是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0。你们觉得这样写怎么样?

  生:这样写很简便。

  师:刚才我们一起求出了原来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现在这个电影院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时看电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现在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位?

  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

  4.教师谈话,并说明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小黑板出示问题(2),让学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谁来说一说现在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情况?

  生:这个电影院现在每排有40个座位,还是有30排。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列式?

  生:40×30。

  师:口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结果120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个十,4个十乘30等于120个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两个0,就是1200。

  教师重点指导口算方法。

  5.教师介绍竖式计算,边说边写出竖式。

  师:整十数乘整十数,可以直接利用口诀计算。先把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两个0。用竖式可以这样算。

  教师介绍竖式的简便算法。

  三、尝试练*

  1.教师在黑板上写。

  出试一试中的6道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电影院的座位问题,而且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黑板上的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自主计算,请两个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竖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议一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三道题的乘数和积回答问题。

  师:观察这几道题中乘数和积,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回答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多是四位数。因为99是的两位数,99×99=9801,所以两位数乘两位,积最多是四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三位数。因为10是最小的两位数,10×10=100,100是个三位数。所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小是三位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启发或参与交流。

  四、课堂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师生一起估计积是几位数。要给学生充分地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又知道积最多是几位数,最少是几位数。下面看练一练第1题,我们一起估计一下积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说法。

  如

  26×40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积最多是三位数,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2乘4等于8,不进位;

  积最多是四位数。把26看成25,40看成4个十,25乘4个十等于100个十,就是1000,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74×36,也可以有两种算法。

  因为十位上的两个数7乘3等于21,要进位,所以积一定是四位数;

  因为70×30=2100,所以,70×36的积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数。

  (2)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检验估算的结果。

  使学生了解判断积是几位数的一般方法:先看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超过或等于10,积一定是四位数。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看看估计的结果对不对。

  学生计算后,再总结估计积是几位数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的两个数相乘进位,积一定是四位数。

  2.练一练第2题,口算比赛。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棒,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口算竞赛,看谁是咱们班的“口算能手”!

  3.练一练第3题,先读题明确图意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解答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师:下面让我们运用新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请看练一练第3题。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计算,然后交流。

  4.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再计算。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2页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一共卖了多少钱?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每箱保温壶有12个,一共卖出了5箱,每个保温壶需45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3.分析与解答。

  (1)每箱卖了多少钱?

  45×12=540(元)

  (2)一共卖了多少钱?

  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

  列式为:12×5=60(个)

  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

  列式为:60×4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

  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

  列式为:45×12=540(元)

  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

  列式为:540×5=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

  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知道数量和单价,如何求总价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小结:知道数量和单价,求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思考的`?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整数连乘应用题,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列式解答,在解答过程中,要弄清数量关系,注意题目要求,同时也要拓展思路,用多种方法列式解答。

  【课后作业】

  教材第54页“练*十二”第2~5题。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内容:

  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5分钟口算练*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1)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2) 562÷4,请你在练*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3)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4)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1)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2)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3)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1)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2)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逛商店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逛商店。我们先到食品店去逛一逛。在逛的同时别忘了记一记你所看到的食品的价格。(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记住了哪些食品的价格?

  (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以此来复*小数的读法。)

  2、接下来我们到文具店去逛一逛。咦!这儿有三个文具店。这三个文具店分别叫“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 “豆豆文具店”,我们挨个进去瞧瞧。(课件3出示三幅图)

  (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对三家文具店的商品的价钱进行介绍。)

  二、探究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1)师:新学期到了,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买一个铅笔盒,请同学们帮他拿拿主意,他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些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看法。

  (3)问: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师完成板书:4.9元<5.1元)

  2、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了不起。

  3、我们的好友笑笑也还准备到这三家店里买些学*用品,你猜猜她可能会买什么?应该到哪家去买?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提出问题。

  (可能会买尺子,彩笔,书包,橡皮)

  ①“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师板书:8.2元<8.5元)

  ②“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便宜?”

  板书:

  2.63元2.36元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4、小结:

  先观察这几组小数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元),整数部分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元)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角),以此类推。

  三、新知应用

  1、(第4页的第1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他们俩清点了自己的钱包,发现都还剩有很多钱。这是淘气剩下的,这是笑笑剩下的。(课件出示图片)

  说一说他们各自剩有几元钱?谁剩的钱多?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4页的第2题)智慧老人看见同学们表现这么棒,也想来考考大家。

  (1)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并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2)班内反馈时请学生分别说出答案和自己判断的过程,让其他学生进行判断,并补充不同的判断方法。重点处理3.50元和3.5元的大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个数是相等的。

  3、(练一练第2题)淘气和笑笑买完文具,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有三个新开的百货商店。(课件出示第2题图)

  (1)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然后读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并用几元几角几分进行口头表达。

  (2)解决“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

  (3)如果要买牙刷,到哪个商店买便宜?如果买牙膏呢?

  四、总结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又增添了许多智慧。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多到几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要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这就叫“货比三家知好坏,价问三处知贵贱。”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八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

  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山上有4只小猴子,玩得可开心了,可是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向猴妈妈要水果吃。可是猴妈妈只有一个桃子,想一想:把这个桃分给四只猴子,怎样分才公*呢?

  猴妈妈把这个桃*均分成了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1/4。(电脑出示一个1/4)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把一个西瓜*均分成4份,每个小猴子得到一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那这一份呢?这一份,还有这一份呢?(对,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1/4。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

  二、教学例题

  1、教师:桃子吃完了,可小猴们还觉得不解渴,这时猴妈妈又端来一盘桃。

  把一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读题,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你能帮猴妈妈分一分吗?(生分)

  指明交流,展示分法。

  提问:这盘桃*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在哪里?是几个?

  指出:通常把4个桃子看成一个整体。(画O)问:要怎样分?(*均分)

  师:我们用虚线表示*均分。

  出示:把四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这盘桃的()

  提问:这里的分母分4表示什么?(总分数)分子1呢?

  2、8个桃。

  如果这盘有8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独立分一分,并且涂色。投影展示。说说怎么想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1份是这盘桃的()。(齐读)

  问: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1呢?

  3、12个桃。

  如果这盘有12个桃子呢,*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4、更多的桃。

  猴妈妈拿来了更多的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齐读)

  5、比较。

  讨论:这4次分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一个整体*均分)

  6、出示: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问:刚才怎么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怎么变成了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7、小结:今天学*的分数和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巩固应用

  刚才的学*,同学们表现都非常好,小猴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闯观游戏,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想想做做1。

  生独立填,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对后两个,师:你能看着这两个图,提一个问题吗?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说一说:刚才我们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举例:你是一个小组的几分之一,是全班的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不一样?

  2、想想做做2。

  生自己填写12个的四分之一、12个的三分之一、15个的5分之一、15个的三分之一

  比较:想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

  出示16个,问:其中的一份还能用三分之一表示吗?

  3、想想做做3。

  你觉得先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画虚线表示*均分,再涂色)

  出示:把()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成()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个。

  4、游戏:一堆小棒12根,你能表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

  5、线段图。

  出示: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取一份。

  (2)取2份。

  (3)瘦身。

  四、自我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圆片 涂色笔 练*卡片 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圆饼)如果把这个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么分?

  2、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105页(1)的两个图)哪种是*均分,哪种不是*均分?

  3、师∶把一个圆*均分成2份,谁来指指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二、探究思考,构建新知。

  1、师∶现在拿出你的圆片来*均分成3份,涂其中的1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生答,出示课件105页的图。)

  2、师:昨天的知识掌握不错,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自己试着涂一涂,写一写!

  3、(大部分学生涂完后)投影展示学生的结果,并找几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涂。

  (课件出示105页的图)

  4、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一个圆*均分成4份,分别涂其中的1份、2份和3份,你能用分数表示出来吗?看看谁最聪明。(学生自己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投影展示结果,出示课件105页(3)的三个图。)

  5、(课件出示)“议一议”:里面有几个?里面有几个?

  在中,4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

  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入手,强化学生对 “*均分”的理解。

  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猜想,让学生从

  中猜想出2份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既培养其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放手让学生写分数,说名称和意义,深刻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意义,也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可能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均分”,一种不是“*均分”。

  生可能会指出涂色部分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教师可用模型进行演示,认识1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涂2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呢?如果一些学生有困难,可以降低难度,问:“想想怎样表示呢?

  (1)小组中交流。(2)全班交流。

  7、师:像、、、、、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边说边板书)

  在中,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是分数线。(边说边板书)

  8、(课件出示)106页“试一试”。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1、涂色游戏。

  在卡片上任意涂色,并用适当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独立涂色,展示交流。

  2、

  (1) 说分数,提问题。(课件出示“练一练”)

  (2) 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你能从教室里找出用分数来表示的吗?

  3、资料:“知识窗”——分数发展史。

  四、总结质疑。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涂色游戏改变了给定一个分数按要求涂色的练*形式,可以涂几分之一,又可以涂几分之几,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知识窗”与谈收获、体会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可能会写出如:、 这样的数来,有可能是对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不明白。师先肯定学生写的,再重点说说你知道分子、分母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果涂色够不够呢?鼓励生再写出类似本课所学的分数。如还有困难,可让其用圆片动手剪一剪,画一画。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体会*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xx

  教学过程:

  xx

  师生活动:

  一、复*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了上节课的求*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页例1,做一做,练*十第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五、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仪,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旧知

  谈话导入:同学们,会口算吗?来试试!看来大家做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已经很熟练了。

  10X3=12X10=22X4=31X20=

  (设计意图: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套书有14本,买12套)问题是什么?(一共买了多少本?)怎样列示呢?(14×12)为什么要用乘法解决呢?(因为求的是12个14是多少。)师解释:我们把一套书看作一个14,用点子图表示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两套书就是2个14,12套书就是12个14,所以用乘法)那这个算式你估计等于多少呢?怎样估的呢?(120,140,因为可以把12看作10,也可以把14看作10)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4×12。

  小组合作:请大家借助点子图分一分,你想分成几套和几套来算?分好后再转换成以前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和算的。(设计意图: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感受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三)、汇报展示,弄清算理

  1.学生会展示各种分法。师:孩子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分法都成功的算出了14×12的得数是168。其实在这些分法当中,有一种分法不仅计算简便,还能写成竖式的形式呢?想知道是哪种吗?那就是把12套书分成10套和2套。板书:10套书就是10×14=140,2套书就是2×14=28,12套书就是140+28=16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设计意图:在算法多样化时进行优化,理清内在的算理。)

  2.师:要笔算14×12,就要先写出竖式,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说起乘法笔算,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边说边遮十位上的1)那14×2怎样算?(2×4=8,写在个位,2×1=1,写在十位。)结果就是28。28其实求的就是?(2套书,14×2=28)那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用十位上的1×14)也就是10套书的本书,还有12套书的本书。那你们能尝试着去把竖式补充完整吗?(设计意图: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感受外显的算法)

  3.一人上台写竖式,讲解自己是为什么要那样写。师:这里的0可以不写吗?如果有0的话这个数是多少,如果没有0的话,又是多少,相加的话得数有变化吗?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可以不写呢?(因为我们知道算的过程就是先分后合,所以也可以不用写了)(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竖式的格式要求,弄清为什么可以省略0和加号)

  4.那具体的算法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其实这里用到了四句口诀。你知道是哪四句吗?(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14,从个位乘起,二四得八,一二得二,28表示28个一,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14,从个位乘起,一四得四,一一得一,14表示14个十,再用28加140等于168)(设计意图:外显的算法,具体落实到乘的顺序,口诀的运用,积的书写位置)

  5.请大家再次观察这个竖式,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如果用个位上的2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个位,如果用十位上的1去乘14,积的末尾就要对准十位)(设计意图:再次强调易错点,让学生理清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23334311

  ×32×31×12×22

  2、啄木鸟治病(练*十第3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笔算乘法

  14

  ×12

  ————

  28……14×2的积

  14……1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168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一位数,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注重算理的渗透,在算理的基础上再来强调外显的算法。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对这一知识的教学千万不能急,不能光看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正确与否,还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算理。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法则,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经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计算步骤和方法的全过程。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又*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

  4千克

  (等于4个砝码),

  1千克

  (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

  1千克

  (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

  4千克

  (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才能保持*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

  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也*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片。

  1、展示。

  指名到前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名片,引导其他同学参与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非常热烈,那你想不想拿上来给大家看看?你先来吧,(一生上来介绍自己的名片),我们仔细看(老师示意其他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认真看),你从他的名片上了解到什么内容?(生说)你看得非常仔细,而且还在用心的记,很好。你是属牛(鼠)的,我也记住了,

  请回。谁再来介绍?还有谁想来?

  2、提问。

  师:小朋友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介绍,你想不想了解我们全班的一些情况?想了解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①我想知道属牛的有多少人,属鼠的'有多少人?

  师:哦,你想了解属相问题。板书:属相。

  ②我想知道爱好什么的多?板书:爱好

  3、统计。

  师:那怎么能知道?学生可能会说:统计一下

  师:这个方法不错,那我们就分组做一下统一下吧。请打开信封,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三个表格,第一个是属相统计表,请统计出你们小组属牛的有多少张,属鼠的有多少张。第二个是爱好统计表,爱好唱歌的有多少张,……如果还有其他爱好,可在后面的空格里填写。第三张是性别统计表,男生、女生各有多少张?(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介绍三个表格的使用)

  属相统计表爱好统计表性别统计表

  听明白了吗?下面开始统计吧,看哪个小组统计得又快又对。

  (教师向学生介绍完统计表后在黑板上贴出三张大的表格,设计成折叠式,只出示左半部分)

  师:都统计完了吗,各小组汇报一

  下吧。各小组汇报统计的数据,教师记录在表格中。

  二、摸名片(一)——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1、激疑。

  师:刚才大家统计得不错,下面呢,我们就来玩这些名片。想玩吗?想玩得好吗?那你可得听好了,看好了。来,先把你的名片翻过来,都放到桌子中央,合到一块儿,(教师慢慢说,一定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错,小朋友都跟着做了。看老师,我从这些名片中随便摸一张,想知道是属什么的?(生猜测着说)你告诉大家。(教师向一生出示结果),继续看,把这张放回去,重新打乱了,再摸一次,又是属什么的呢?你说说。如果这样重复摸很多次,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究竟结果会怎样?想不想摸摸试试?那你会像老师刚才这样摸吗?好,听清老师要求,每人摸一次,小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出结果,开始吧。

  2、游戏。

  (教师出示黑板上属相表格的右半部分,然后巡回参与小组的活动)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并做出标记。一般事先安排一、二、四组属同一种类型,如都是牛多鼠少,而三组则正好相反。当三组汇报完后,师可问:怎么你们小组摸到的鼠多?(和前二个小组不一样)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他们小组属鼠的多,别的小组属牛的多。

  师:哦,原来是因为数量多少的问题,咱们一块儿看看是这样吗?一组……二组,哦,果然是这样,你们说的还真有道理,(教师指着表格中的数据和学生一块儿分析,并做标记)来,该四组说说你们的结果)如果4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正常,师可问:你从这4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②验证偶然现象,可能四组出现了张数少的摸到的次数反而多这种偶然现象。(因为4组教师安排的两种属相数量相差小)也可能在别的小组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师:你们对这个实验结果有没有什么想法?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意见,哦,感觉不大对,不要紧,咱们再来重新做一次实验,这次咱们每人摸二次,谁到黑板上来做记录,其他同学仔细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通过这次摸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再一次说明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发现问题。

  师:再仔细比较一下这4个小组实验的这些数据,你能不能再发现点儿什么?学生可能会发现张数相差多的,摸到的次数相差也多,也就是摸到的可能性相差大,反之可能性相差小。

  学生可能会说:某数和某数相差那么大,或我们组属牛(鼠)的一张也没摸到,因为属牛的张数太少了,只有一张……

  师:你是说你们组摸到属牛的和属鼠的次数相差很大,有相差小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相差大的,也有相差小的,这说明什么?

  ④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师:如果把全班同学的名片合到一块儿来摸,摸到属什么的可能性大呢?合计一下,看看结果怎样?(先合计张数,让学生预测后,再合计次数)

  上面的汇报教师要把握好这几个层次。

  a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大。

  b引导学生对偶然现象再次验证,体会到摸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同时体会到数量多的,摸到的可能性就是大(也可能在这里没出现这种偶然现象)

  c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发现数量相差大的,可能性相差小。d引导学生进行合计,再次说明问题。

  4、各小组预测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大。

  师:属相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们还统计过爱好情况,你能猜猜摸到爱好什么的可能性,什么最小,为什么?(学生预测,教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做标记)

  5、预测摸到自己名片的可能性有多大。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关注有没有摸到自己的名片,那你认为在你们小组里你的名片被摸到的可能性大不大?为什么?如果放到全班里面来摸呢?

  三、摸名片(二)——体会数量差不多的,可能性也差不多。

  1、预测。

  师:爱好的问题我们也研究过了,下面我们来研究男女生问题,你能猜一下你们小组摸到男生和女生的可能性各会怎样呢?(学生预测,教师标记)

  2、验证。

  师:的方法还是摸摸试试,这次每人摸2次,小组长还是要做好记录,你知道这次为什么要摸二次呢?(如果前面没有重复做第二次实验,这里就不必提这个问题了)(教师出示性别统计表的右半部分)。

  3、汇报。

  ①各小组汇报结果,并同预测的比较,教师记录(学能会稍有差别,引导学生预测只要相差不大,就算结果正常)

  ②如出现偶然反常现象,要组织学生再做验证。

  师:有的小组实验结果和预测的相差挺大的,不要紧,我们再来做一次,这个小组每人摸3次,谁上来记录,其他同学看好了。这下结果怎样?(一般结果会是次数差不多,或比原来缩小差距)

  师:通过这次实验,你又有什么体会?如果继续摸下去,摸100次、1000次呢?

  ③老师在家里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教师边说边向学生出示一枚硬币)抛硬币的实验,我连续抛了很多次,将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做了统计,结果是这样的,大家看——

  (投影出示)

  你从中发现什么?(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越接*,越能证

  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

  四、应用——设计摸奖方案。

  师:小朋友们,摸名片好玩吗?摸奖好不好玩?还有比摸奖更好玩的呢,那就是你设计一个摸奖方案,让别人来摸,摸什么你说了算,那多有意思。想不想试试?

  (投影出示)某商场玩具部要设计一个促销摸奖方案

  ①凡购物满50元,即可参加摸奖一次。

  ②兑奖规则。

  红色珠子—一等奖遥控汽车黄色珠子—二等奖芭比娃娃蓝色珠子—三等奖智力拼图。

  白色珠子—谢谢光临。

  ③用红黄蓝白各色珠子共100个进行摸奖,各种颜色珠子各应多少个呢?红色珠子()个,黄色珠子()个,蓝色珠子()个,白色珠子()个,小伙伴共同商量一下吧。

  汇报评优(可能各有各的优点)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通过摸名片活动是在研究什么问题呀?(板书课题:可能性)你能关于可能性说一句话吗?(如: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等等)在今天的课堂上你除了掌握了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什么体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2.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能在掌握的计算方法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来计算,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二、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笔算

  87×66×4567×79987×3254×6

  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题中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这些地砖铺5间会议室够不够,要思考哪些问题?思考一下,要求地砖够不够,这是用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在现有的地砖和要用的地砖这两个数量中,哪个数量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考虑铺地砖时的损耗问题,但是为了减少解题难度,我们在这里把地砖的损耗省略不计。下面需要同学们考虑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计算,是选择口算呢?还是选择笔算或估算?说一说你的理由。

  你准备怎样估算?

  用估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地砖数量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每间会议室在铺地砖时需要680千克水泥,这5间会议室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水泥?

  这次你选择了什么计算方法?

  这次同学们选择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你们认为谁选得对?

  请两个同学分别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口算或笔算的。

  通过前面的学*,你知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学练*五第6题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个条件与哪个条件是有联系的,

  (2)学生独立解答,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的,并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3)提出新的问题:这辆车如果刚好满员,一共可以运送多少旅客?

  (5)指导学生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五第8题第1问

  2.和学生一起讨论第8题第2问

  (四)课堂小结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的练*二十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和验算。

  三、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表格图。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基础

  练*

  应用

  训练

  1、口算。

  84÷778÷6

  56÷260÷4

  51÷399÷9

  240÷8700÷5

  2、学生在书上计算。

  在里填上>、<或=。

  学生先算出小得数,再比较大小。

  3、出示表格图。

  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要怎么算,再在书上填空。

  4、聪明题:()÷6=204......3

  ()÷4=1600......3

  小组讨论,()里要填什么数,再在书上填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生活在丰富多彩、游戏多种多样,跷跷板就是其中之一,你们玩过吗?好玩吗?(自由回答)

  师:想一想,玩跷跷板的两个人在体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两人体重不能相差太多。

  师:三四班的甲同学体重50千克、乙、丙分别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画图表示。

  师:如何使跷跷板*衡?

  生画图表示。

  2. 介绍天*

  师:天*的工作原理同跷跷板一样,下面请看大屏幕(flash画面伴有声音: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天*。在实验室里能见到我,当我*衡时,表示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二、动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的熊妈妈生病了,小猴和小兔准备买东西去看望他。他们来到水果摊前,小猴对小兔说:“西瓜又大又甜,我们就买它吧。”于是他俩把西瓜放到天*上称了称,发现一个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动。”小兔试了试:“我也不行。”正在他们俩不知怎么办时,售货员叔叔说:“西瓜和苹果都是1千克2元钱,你们可以把西瓜换成苹果,这样就一人一半了。”“对呀!叔叔的主意好。”他俩高兴地说:“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假如每个苹果同样重,1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小朋友,你能帮我们算一算吗?”

  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②师: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从第一个图中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2个图中看出4个苹果1千克,问题是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同样重?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学生讲思路。

  师:熊妈妈见到两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兴,病也好了一大半,决定邀请小猴和小兔去动物园逛逛,他们看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①P109做一做。

  (flash画面伴有声音:森林王国动物园的跷跷板*衡游戏开始了。“我小猪先坐上去,谁来和我玩呀?”“小猪等等我,我们和你玩,呵,跷跷板*衡了。”“你们玩的这么开心,我也来凑凑热闹吧!”“老牛,我们四头小猪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啊!”同学们,两头牛和几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跷跷板*衡呢?)

  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师:2头牛等于几只羊?应怎样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讨论。

  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②看大屏幕(练*二十四4题)

  (flash画面伴有声音:“小鸡,你比我轻,我不想和你玩。”“臭鸭子,你才比我轻呢!我还不想和你玩呢。”在一旁的鹅听到后,赶紧跑来劝架:“别吵了,我和你们一起玩吧!”孩子们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一只鸡和一只鸭谁重一些?)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讲解。

  三、拓展内化 解决问题

  师:参观完动物园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况了?

  看大屏幕(练*二十四.3)

  (flash画面伴有声音:“灰兔哥哥,今天我们真是大丰收,我采了大萝卜,你采了这么多胡萝卜和白菜,我想用9个大萝卜换3棵白菜,行吗?”“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个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吧。”等量代换游戏开始了,你们知道6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吗?)

  师: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换几个胡萝卜?

  学生可用学具摆一摆。

  课件展示:

  9个大萝卜=3棵白菜→3个大萝卜=1棵白菜

  6个胡萝卜=2个大萝卜→3个胡萝卜=1个大萝卜

  6棵白菜=?胡萝卜→1棵白菜=?胡萝卜

  (54) ← (9)

  四、布置作业(练*二十四.5)

  教学目标

  1痹谑导、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闭莆涨Э擞攵值慕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迸嘌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鼻胙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苯淌ψ急柑逯爻印1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 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板书: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比鲜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 000千克重不重?

  (4)1 000千克就是1吨。1吨重不重?

  板书:1吨=1 000千克。

  2彼阋凰悖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毕胍幌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 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 000 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2 000 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 000千克是1吨,2 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 000千克,4吨是4 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 00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①看图,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③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怎样思考的?

  学生2: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 000 kg,5 000-2 000=3 000(kg)。

  总结: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克、千克、吨的认识(四)

  教学目标

  1蹦芨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庇τ每擞肭Э恕⑶Э擞攵值慕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庇τ玫ノ换凰愕闹识解决实际问题。

  4碧寤崾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克千克吨gkg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彼狄凰担嚎擞肭Э恕⑶Э擞攵种间的进率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 000。

  板书:克1 000千克1 000吨

  2碧钜惶睿ń炭剖榈6页:第7题)

  4 000 g=()kg 9 kg=()g

  ()g=7 kg 6吨=()kg

  8 000 kg=()吨 ()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 000 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痹凇鹄锾钌>、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有5 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3)出示图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总结: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 000千克1 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学*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

  1、(教材P93练*1)

  解:

  2、(教材P93练*2)

  3、(教材P93练*3)

  证明:

  4、(教材P95*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题24.1第10、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公正来分一分。(*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分,再*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的,使学生在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3、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菁华5篇)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2、师:同学们,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呢?(问题明显,齐答)结论:(6+4)×2=20(厘米)最简单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周长是(2+1)x2=6(厘米)。学生要明白: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的周长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1、出示第1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情景图,指导学生观察,收集信息: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呢?你找到了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2)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4吨,第一次来了6辆汽车,第二次来了8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两步连乘应用题,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现在谈谈你的收获,好吗?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过程中连续进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小明家离小华家有23米远,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小明家到小华距离的4倍,娜娜家到小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列式计算(列竖式)

  说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小华从家跑步到体育场用了4分钟,大生从家骑自行车到体育场也用肋分钟。

  小华每分钟跑152米,大生每分钟行248米。(出示主题图)

  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列式

  你会计算吗?动笔算一算

  指明说一说计算过程

  师: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指2—3名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试一试

  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三、练一练

  1、用竖式计算

  131×7612×83×4934×541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2、算一算,看看积各是几位数

  ⑴261×38×123

  ⑵621×38×312

  你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P73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4、去年放养896尾鱼苗,今年放养的鱼苗数是去年的2倍,今年放养多少尾?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提了什么问题/

  怎样求呢?

  学生说出方法并说出计算过程?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你觉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方分米

  读作: *方米

  公顷

  *方千米

  板书设计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 7*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课题练*课课时五 (30)

  1.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2、 19 + 49 57 - 27 1 - 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方厘米,*方分米、*方米、公顷、*方千米等。

  *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人今年任教三年级数学,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惯,学*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

  4、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教学方法,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范本十份

  复*目标:

  1、通过复*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1、师谈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2、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面积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方千米公顷*方米*方分米*方厘米

  10010000100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呢?

  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学校的操场我国的领土 毛巾橡皮擦练*本邮票面手绢面教室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方千米=500公顷

  (2)一棵大树高16*方米。

  (3)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4)用9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3、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1、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2、师总结。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具准备:扣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规律。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三:探索规律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

  四、: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与同伴合作,经历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过程。与同伴合作

  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铺地面问题。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

  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在交流、归纳各种之后,让学生队进行讨论。

  三、: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P39-4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的事物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通过观察、数格子、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篇(扩展7)

——三年级数学下册估算教案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安,对同学进行*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

  1.专项练*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