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教案 >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9 00:00:00

孟子二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举:举用,选拔。

  ②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动心:使心惊动。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作:作为,奋起。

  ⑩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拂:通“弼”,辅佐。

  15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二章教案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重点。而让学生能真正走*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的难点。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1、说自己“*治天下,舍我其谁”,骂别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话难道象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学者之口吗?这人偏偏正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请同学回忆初中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孟子的理解。

  2、教师将需落实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并进一步向同学介绍“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让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对待论敌难免偏激的一面。学生当能回忆其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对孟子的了解多半仅限于“亚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标签式概括。少数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一些独到的认识。通过学生回忆,教师补充,还原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孟子其人其文的兴趣,有助于减轻对文言课文的畏难情绪,提起精神投入学*。

  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点

  落实重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圈划课下重要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

  2、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串译课文,分别概括《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中心论点。

  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同学思考“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并明确“舍生取义”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论”的体现,而“浩然之气”一文的观点也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倡充分发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体现。

  1、通过课堂圈划落实字词解释。争取当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与、乡、无、闵、辩;常见虚词:为、恶、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2、学生容易将《鱼我所欲也》的论点误认为是“舍生取义”,通过串译课文明确论点应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3、从文中抓住原句明确“气”“是集义所生者”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长。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就是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不通过反复朗读不能深解其味。针对文言篇目的学*,尤其针对高三年级的应考现实,教师仍需提醒学生对文言现象及时归纳、不懈积累。串译课文后的论点概括是否精当是对该文言课文内容是否落实的一种整体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相关的思想主张。

  (这一环节是落实基本知识层面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确定课时长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语言:

  1、请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欣赏的`语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诵出来。让其他同学先猜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认为这些语句值得朗读,再由同学自己评价说明一下。

  2、引用历代文论家对孟子语言的

  评述,比如“孟子长于譬喻”,引导学生注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寓言人物的语气。总结孟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点拨:结合孔子与孟子的身世与性格,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在已学课文《论语》七则中划出相关原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来之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讨论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与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学生过去对孟子的认识一般较为表浅化、标签化,到了高三阶段,教师当就学生思想水*的提高做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进行细读只是第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会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同类论题、正反论点进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一二独到的观点、较为完整的思路,这是第三步。

  (这一环节着眼于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1、整理归纳本文出现的语言现象,做在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选择其一自行配乐朗诵并录制,同学间互相欣赏交流。

  3、选择阅读以下书目中感兴趣的一到两篇作品并写读后感(每篇300字以上)。

  (1)《道德文章》鲍鹏山

  (2)《王者师与大丈夫》鲍鹏山

  (3)《*哲学简史·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4)《赫逊河畔谈*历史·孔孟》黄仁宇

  (5)《国学概论·先秦诸子》钱穆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选择优秀作业供同学交流学`*。常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每节课后都要强调,如有必要,教师可将语法要点提炼给学生。以录音的形式落实对每个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互相欣赏交流提起学生的兴致,认真对待这项口头作业。拓展阅读及读后感的撰写有助于打开学生视野并借文字表达促进思考的深入与严谨。

  思路点拨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完成练*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孟子二章教案3

  教学目的: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亚圣

  天时地利人和

  排比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6、拓展延伸:请学生说出与本文主题相*的名言?再列举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个人治国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孟子》两章教案3篇

《孟子》两章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黑板边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听老师朗读课文。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是萋、晞、跻、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3、分析比兴手法,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五、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六、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孟子》两章教案2

  教学目的: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一、学*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再次齐读课文,感觉课文的气势。分析为什么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文辞铺张扬厉,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8、联系历史和生活,通过列举实例,理解作者的观点。如三国,抗日战争,运动会等等。

  9、学生力争当堂背诵课文。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 亚圣

  天时 地利 人和

  排比 对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教师范读第二篇课文,学生正音。

  2、简介课文开头引用的典故。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4、分组讨论全文大意。教师讲解重点语句:苦其心志,动心忍性。困于心。

  5、完成课后练*二,明确两文结构的不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结构形式“总起——分承——阐述——结论”,体现了作者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路,使文章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作者论述的逻辑思路,外化为一种“层进式”结构。

  6、拓展延伸:请学生说出与本文主题相*的名言?再列举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事例。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7、熟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作业:翻译,背诵。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个人 治国

《孟子》两章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 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学*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

  ⑴ 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 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检查题及学*要点板书)

  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

  检查预*,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而我们就不行了,我

  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情况。(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课件)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等。

  4、看课件,讨论完成以下作业:

  ⑴ 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 亲戚畔之( )

  ② 曾益其所不能( )

  ③ 困于心衡于利( )

  ④ 发家拂士( )

  ⑵ 结合语境解释加线的词:

  ① 三里之城( )城( )非不高也

  ② 七里之( )郭多助之( )至委而去之( )

  ③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斯是( )陋室

  ④ 舜发( )于畎亩之中发( )于声

  ⑤ 行拂( )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 )士

  ⑥ 管夷吾举于士( )法家拂士( )

  ⑦ 环而( )攻之而( )不胜发于声,而( )后喻

  ⑧ 国恒亡( )亡( )羊补牢今亡( )亦死

  ⑶ 填空:

  ① 孟子,名 ,是继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他在政治上主张行“ ”,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千百年来都很受人民的欢迎。

  ② 《孟子》是记录孟子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三、小结

  学生在预*中的得失(据实而论),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分小组去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学生边译文边思考:

  1、两篇文章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2、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二节

  教学内容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生活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他的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其雄辩的气势。

  三、理解文意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理解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学生理解困难时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 “夫环而攻之”。

  ⑶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3、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4、师生互动: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以小城得守为例来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以高城被弃为例来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皆属“地利”,而“人和”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目的是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实质后本应就此结束,但作者却又做了“亲戚所畔”和“天下顺之”的进一步推论,请问,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强调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齐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的表达作用及孟子语言的雄辩性)

  7、探究讨论: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证严密。)

  五、引导学生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当今*是如何运用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构建当今和谐社会的。(*为民办了哪些实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第三节

  教学内容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⑴ 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

  ⑵ 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⑶ 这篇文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论证结构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⑴ 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

  ⑵ 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

  ⑶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开篇立论,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最后作者在结论中用对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却不同,它却是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

  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

  三、深入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

  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

  (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

  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

  (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

  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

  (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

  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

  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

  (据实解决。)

  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情况及本节课学*要点

  (学生学*情况总结椐实而论。)

  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

  五、指导理解记诵

  六、拓展练*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⑴ 三里之城( )

  ⑵ 池非不深也( )

  ⑶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⑷ 委而去之( )

  ⑸ 亲戚畔之( )

  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⑺ 入则无发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 )

  2、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完成。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

  孟子二章教案 1

  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

  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

  学生交流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孟子二章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

  2.根据预*导学,自主释疑。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

  三、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四、赏析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孟子二章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对本文出现的生字词,掌握其音、形、义;有节奏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

  (2)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理解孟子思想主张和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德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崛起成才。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学*本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教学媒体:

  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请学生借阅本文出现的“逆境造就人才”名人书籍,了解他们相关的故事并口述名人故事。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句子的节奏,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将学生分成八人一组,试疏通文意,合作探究,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每组出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使动用法。

  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摆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练。内部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孟子二章教案 4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二章教案 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优秀少先队员二星章申请书3篇

尊敬的少先队组织:

  我叫xxx,我是xx学校xx班的一名小学生。

  自从入学以来,我时时刻刻以一个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学*,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养成了良好的学*和生活*惯。

  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戴着红领巾向**敬礼,我是多么地羡慕,多么期盼能早日戴上红领巾,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

  我申请加入*少年先锋队,我会以此为动力,

尊敬的少先队组织:

  我自愿加入*少年先锋队,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目标。

  自上小学以来,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我知道了个人要服从集体。我学会了与同学和睦相处,我获得了许多新奇的知识。在XX班这个集体里,我快乐的学*,健康的生活。我爱我的老师,同学和班级。

  我自愿加入*少年先锋队,我会努力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我希望学校大队部能够批准我的申请,我会更多地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尊敬的少年先锋队组织:

  我是一年级四班的xx,我志愿加入*少年先锋队。我知道少先队是**领导的,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每当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羡慕和向往。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是我的梦想。我戴上红领巾,将更加努力好好学*,天天向上,为红领巾增添荣誉。

  敬请批准!

  此致

敬礼!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二星章少先队员事迹材料 (菁华5篇)

  侯璎朔是迁安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现为学校大队委。在这几年的学*生活中,她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团结向上,是同学们学*的好榜样。她时刻以少先队员的队章约束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一、成绩优秀,多次获得荣誉

  自入学以来,她能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在学*上勤学善思,具有独立钻研的精神,年年成绩优秀。几年来,多次获得表彰,2001———2002年度、2002——2003年度、2003———2004年度、2004——2005年度、2005——2006年度均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年全市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小学组二等奖。经过老师的精心辅导,2005年全国青少年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获小学组三等奖。

  二、同学学*的榜样,老师的得力助手,父母的好帮手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侯璎朔是一名“小大人”,老师和同学们对她非常信任。几年来,她勤勤恳恳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每天检查同学作业、佩带红领巾、纪律、卫生等情况,对老师交代的任务总是认真完成,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她是班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从不迟到、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从不买零食,不乱扔东西,不随地吐痰,在劳动中总是率先垂范。如果发现同学违反了规定,她会上前指正,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她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和他们讲“同学之间要团结”、“相识是一种缘分”、“几年过去之后,我们见面会很亲热”&&。她的解说常常使同学们心悦诚服。她组织能力极强,还扮演着“小编辑”的角色,班上的黑板报、手抄报都是她和同学们自行设计编写的。2005——2006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队干部”。

  她不仅在学校表现突出,在家里也是父母的好帮手。她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父母做些家务,如:做卫生、做饭、洗简单的衣物&&,为辛苦一天下班的父母减轻家务负担。

  三、想象丰富、爱好广泛

  侯璎朔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她想象人们将来生活在移动房间里,周围的环境会和人们一起移动;想象电视会从不同的方位看到不同的电视频道;想象洗衣机会自动晾晒衣服,也正是因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她的科学幻想画在2002年获学校一等奖、2004年获三等奖;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也多次获奖。

  她爱好广泛,从两周半开始学*书法、儿童画、国画、电子琴、古筝等。并且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硬笔书法分别在2001年度、2005年度获得校二等奖;2005年学校艺术节、国画比赛获三等奖;她的毛笔字写的也很漂亮,每年的春节她会自己写对联贴在家门口,还要写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她画画很有一套,简单勾勒几笔就可以出来一幅很不错的儿童画,在她看来画画是那么地轻松简单。但是,当受表扬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画看了又看,提出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怎么样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现状的“小大人”。

  古筝的学*从简单的指法到双手配合弹奏、摇指,每个阶段都要认真学*、刻苦练*。考级前夕,她会认真仔细地听盘里的演奏,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找差距,2005年年底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四级古筝证书。

  打乒乓球也是她的爱好,家属院里只有一台乒乓球架子,每逢休息日她都要下楼和好朋友们比较一番,在切磋球技时她会一本正经地和人家说:我们教练说什么样的发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要善于观察对方&&,旁边观战的人们对她格外感兴趣,都说她非常有意思。

  四、热爱集体,乐于助人

  她学*认真,成绩优秀,但是从不满足,她说:如果我们班的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和我一样,那才好呢!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了差生,就没有掉队的了。因为她有着这样的想法,因此常常帮助学*比较吃力的同学,在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时,总是很耐心地讲解,有些问题讲了又讲,有的同学还是听不懂的话,她就反复推敲,改变讲法,从另一角度去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因为有了她的帮助,班里的几名差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她总是从班级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得非常全面。对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会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如何预防再次发生,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地提高,研究的结果会如实向老师汇报,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献计献策。

  乐于助人是侯璎朔的又一大特点。如果遇到同学学*用品短缺了,她总是第一个帮助解决;下雨天,她见同路的同学没有伞,就主动上前打招呼,送他们一程;住在公寓里的同学有什么不方便的,她总是为他们考虑,周五放学回家他们要赶车,她就留下来替他们值日,他们手里没有应急的钱,她会和爸爸妈妈说清楚,帮他们一下;如果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遇见小朋友因为有狗不敢前行的`时候,她会上前牵着他们的手走过;如果有小朋友缠着送他的爸爸妈妈不让走的时候,她会上前为爸爸妈妈们解围。

  五、积极进取,逐步成长

  在几年的学*生活里,她事事在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她的口头禅是:重在参与!在任何事情面前她的一贯作风是不退缩。在*日的学*中,她博览课外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在日常的磨练中她变得成熟、懂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长大。

  侯璎朔同学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是同学们学*的榜样,符合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相信她在今后的日子里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优秀!

  侯璎朔是迁安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现为学校大队委。在这几年的学*生活中,她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团结向上,是同学们学*的好榜样。她时刻以少先队员的队章约束自己,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一、成绩优秀,多次获得荣誉

  自入学以来,她能够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在学*上勤学善思,具有独立钻研的精神,年年成绩优秀。几年来,多次获得表彰,2001———2002年度、2002——2003年度、2003———2004年度、2004——2005年度、2005——2006年度均被评为“三好学生”。2005年全市小学生作文竞赛获小学组二等奖。经过老师的精心辅导,2005年全国青少年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获小学组三等奖。

  二、同学学*的榜样,老师的得力助手,父母的好帮手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侯璎朔是一名“小大人”,老师和同学们对她非常信任。几年来,她勤勤恳恳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每天检查同学作业、佩带红领巾、纪律、卫生等情况,对老师交代的任务总是认真完成,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她是班干部,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从不迟到、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从不买零食,不乱扔东西,不随地吐痰,在劳动中总是率先垂范。如果发现同学违反了规定,她会上前指正,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果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她会像个小老师一样和他们讲“同学之间要团结”、“相识是一种缘分”、“几年过去之后,我们见面会很亲热”&&。她的解说常常使同学们心悦诚服。她组织能力极强,还扮演着“小编辑”的角色,班上的黑板报、手抄报都是她和同学们自行设计编写的。2005——2006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队干部”。

  她不仅在学校表现突出,在家里也是父母的好帮手。她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父母做些家务,如:做卫生、做饭、洗简单的衣物&&,为辛苦一天下班的父母减轻家务负担。

  三、想象丰富、爱好广泛

  侯璎朔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她想象人们将来生活在移动房间里,周围的环境会和人们一起移动;想象电视会从不同的方位看到不同的电视频道;想象洗衣机会自动晾晒衣服,也正是因为有丰富的想象力,她的科学幻想画在2002年获学校一等奖、2004年获三等奖;科学小制作、小发明也多次获奖。

  她爱好广泛,从两周半开始学*书法、儿童画、国画、电子琴、古筝等。并且有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硬笔书法分别在2001年度、2005年度获得校二等奖;2005年学校艺术节、国画比赛获三等奖;她的毛笔字写的也很漂亮,每年的春节她会自己写对联贴在家门口,还要写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她画画很有一套,简单勾勒几笔就可以出来一幅很不错的儿童画,在她看来画画是那么地轻松简单。但是,当受表扬的时候,她总是把自己的画看了又看,提出不满意的地方,“如果怎么样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现状的“小大人”。

  古筝的学*从简单的指法到双手配合弹奏、摇指,每个阶段都要认真学*、刻苦练*。考级前夕,她会认真仔细地听盘里的演奏,把自己演奏的录下来找差距,2005年年底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中华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四级古筝证书。

  打乒乓球也是她的爱好,家属院里只有一台乒乓球架子,每逢休息日她都要下楼和好朋友们比较一番,在切磋球技时她会一本正经地和人家说:我们教练说什么样的发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要善于观察对方&&,旁边观战的人们对她格外感兴趣,都说她非常有意思。

  四、热爱集体,乐于助人

  她学*认真,成绩优秀,但是从不满足,她说:如果我们班的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和我一样,那才好呢!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了差生,就没有掉队的了。因为她有着这样的想法,因此常常帮助学*比较吃力的同学,在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时,总是很耐心地讲解,有些问题讲了又讲,有的同学还是听不懂的话,她就反复推敲,改变讲法,从另一角度去讲解,直到他们听懂为止。因为有了她的帮助,班里的几名差生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

  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她总是从班级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得非常全面。对在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会和班干部一起研究如何预防再次发生,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地提高,研究的结果会如实向老师汇报,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献计献策。

  乐于助人是侯璎朔的又一大特点。如果遇到同学学*用品短缺了,她总是第一个帮助解决;下雨天,她见同路的同学没有伞,就主动上前打招呼,送他们一程;住在公寓里的同学有什么不方便的,她总是为他们考虑,周五放学回家他们要赶车,她就留下来替他们值日,他们手里没有应急的钱,她会和爸爸妈妈说清楚,帮他们一下;如果上学或放学的路上遇见小朋友因为有狗不敢前行的时候,她会上前牵着他们的手走过;如果有小朋友缠着送他的爸爸妈妈不让走的时候,她会上前为爸爸妈妈们解围。

  五、积极进取,逐步成长

  在几年的学*生活里,她事事在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她的口头禅是:重在参与!在任何事情面前她的一贯作风是不退缩。在*日的学*中,她博览课外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在日常的磨练中她变得成熟、懂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长大。

  侯璎朔同学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是同学们学*的榜样,符合一名优秀少先队员的标准。相信她在今后的日子里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优秀!

  刘xx,女,现年10岁,威海高区黄家沟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校少先队大队长,班级班长。她品学兼优、乐于助人、钟爱群众、积极向上。她小小年纪,却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领悟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一、积极进取,品学兼优

  在领悟上,她刻苦发奋,对待领悟一丝不茍,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领悟成绩都在班级或年纪名列前茅。从入学到此刻她作业工整、能及时完成,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她还钟爱演讲、读书,曾在学校举办的比赛中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她从不骄傲,反而更加刻苦、认真。

  在学校里,她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好伙伴。她是班里的班长,对工作个性认真,每一天早上收作业,检查作业都做的十分好。如果发现谁的作业不认真或格式不对,立刻重写,毫不留情,为此,全班的作业都写的比较好。如果同学们在领悟上有什么困难,她都是满腔热情地去帮忙,有的同学病了没上学,耽误了功课,她会主动帮忙补课,直到赶上为止。她劳动积极肯干,脏活、累活她总是枪在先,从不惜力。对待班级的劳动任务,她都能够提前出色的完成,只要哪天她值日,她总顾不得吃早饭,就急急忙忙奔到学校做值日,等其她同学到校后,教室早就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对于学校组织的大型劳动,她不但自我肯干,还表现出极强的组织潜质和号召力。

  她是班级的领悟带头人。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发言,课后能够及时复*巩固,并且能够提前预*下一篇课文。*时在领悟中遇到困难,能够主动找其她同学讨论,力求解决问题。每次考试都名列前面,在她的这种领悟风气的带动下,全班构成了良好的领悟*惯。同学们都以她为榜样,争做好学生。

  她还是同学的好伙伴。同学生病了,她总是补上拉下的课程,辅导好作业;她主动要求和班上成绩最差的同学同桌,给予帮忙。之后同学们谁有了困难,都去找她,最后都能得到帮忙。走出校园,她同样把自我的爱心献给需要帮忙的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在家里经常帮忙父亲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择菜洗菜、洗袜子等,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她礼貌礼貌,与人为善,深得邻里喜爱。

  二、勇担重任,勤于创新

  作为学校的大队长,她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而且是大队部的小当家。她积极献计献策,勇于创新,将大队部的工作开展的红红火火。她向辅导员老师提出许多大队活动构想,并详细策划组织,在老师的帮忙下,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她和其她队员商量,组织开展‘‘讲礼貌,树新风’活动,使得校园处处洋溢着礼貌新风;在‘‘新世纪我能行’’才艺展示比赛,‘‘学雷锋树新风’’的倡议活动中,她都是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事前精心设计,全面准备,积极号召全校队员参与,每次都搞的轰轰烈烈,取得圆满成功。尤其是在‘‘做环保小卫士,为建立礼貌城市做贡献’’活动中,她发动全体队员行动起来,使得学校和周边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改观。作为少先队纪律监督委员,每周一到周末,无论刮风下雨,她都坚持提前到校,最后离开,认真履行自我的职责。对待班级的活动,她同样一丝不茍,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故事会等班级活动每次都搞的红红火火,成了老师有力的好帮手。

  三、全面发展,多才多艺

  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从**下讲话的演讲者到各种比赛的获奖者,从橱窗里篇篇*作的作者到各科考试的全优,她在休息日还有参加一些课外的业余爱好的特长班。她成了同学们最佩服,最感动的榜样。2009年在学校“庆国庆”诗文诵读大赛中获优秀奖。

  她的优秀不仅仅仅表此刻她的领悟上,这个愉悦的阳光少年更以她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出色的领导才干引领着学校的少先队员们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一切有益活动。在她的带动下,正发奋的建立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她组织队员成立了“环保小队”带领她们每一天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捡到处乱飞的塑料袋,然后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为清洁校园,同时为“建立礼貌城市活动”做出了她们的贡献。

  刘xx同学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开朗、自信、乐于助人,优异成绩,工作突出,综合素质高,这些都是刘xx同学一步一步积累下来的。她优秀的品质不愧于一名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好少先队员!

  xx,女,10岁,就读于河口区河安小学四年级六班。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兴趣广泛的女孩,特别擅长写文章、画画、学英语、弹钢琴,喜欢做各种科学小实验。

  文章多次在报刊上发表。xx擅长写作,并积极向报社投稿。她的文章曾多次在全国期刊和各种报纸上发表,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奖。文章先后发表在《当代小学生》《故事作文》《黄河口晚刊》等各种刊物上。因中稿率较高,被全国期刊天天爱学*编辑部选为特约小编辑,被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选为特约小记者。

  积极向社会奉献爱心。依靠自己的能力,用自己发表文章获得的稿费和压岁钱,去救助日照白血病女孩国家美和两个山区贫困儿童传龙、浩浩。国家美去世后,她的姐姐郭江燕按照妹妹生前遗愿,专程从日照赶到河口看望xx,更加坚决了孩子帮助他人的信念。xx决心以后会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贫困儿童。东营日报社《黄河口晚刊》对此进行了采访,并先后三次专题报道。

  创新出版《雏鹰》报刊。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毅力,从二年级开始,创新出版了一份《雏鹰》班刊,每月一期,自己既是记者,又是编辑,并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投稿,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用自己发表文章挣得稿费再给投稿的同学发奖品,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写作热情,活跃了班级气氛。

  学*成绩优异并获得多个奖项。从一年级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背诗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学*成绩稳定优秀,名列前茅。曾获东营市首届少儿作文大赛小学组优秀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小学组三等奖、第xx届“扬帆杯”英语风采大赛小组赛第一名,决赛二等奖、*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银奖、《故事作文》20xx年绘画大赛中作品“鸡妈妈和鸡宝宝”获得最具想象力奖、河安小学“英语风采”大赛获“最佳风采奖”等。并于20xx年12月,在山东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海选中被选中,春节期间参加了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春节晚会的录制。

  xx同学是潭岗小学六(2)中队的学生,是学校少先大队学*委员、中队长、执勤队员、广播员和班长。

  他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热爱集体,关心同学、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在课堂上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课下认真地完成作业。他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帮手,也是同学们学*的好榜样。他时刻把“少先队员”这个光荣的称号牢记心中,时刻以队章作为自己的准则,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大队委员”、“三好学生奋刻苦,善于思考,勇于进取,从不轻言放弃,善于独立思考,从不盲目相信权威,将雷锋的“钉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经历艰苦的磨砺时,不失奋斗的勇气;享受荣誉的赞美时,不沾沾自喜,在同学的心中树立了威信。由于父母的文化水*不高,工作又忙,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自觉的好*惯,从不需要父母操心。有人曾问梵高认为自己画的哪一幅画最好,梵高说自己正在画的那一幅。xx遇到难题时也正是这样,认真对待眼前的事,不解决那道题,他是决不会罢休的,因此许多同学也特别敬佩他。此外,不耻下问也是他的好*惯之一。他常把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放在心上,遇到难题时,他会诚恳地请教成绩比他差的同学,正是这种好*惯,使他每次期末考试的成绩都在班级和年级里名列前茅。

  除学*认真外,他的爱好与兴趣也很广泛,他爱打篮球、听音乐,每个周末总会抽时间阅读课外书、报刊和做练*题,还会以练字这种活动来陶冶性情,这使他成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别看他的样子普通,语言能力好着呢!幽默着呢!他讲的笑话,常令同学们捧腹大笑,在辩论会上,善于用有力的证据加上础础逼人的语言令对方哑口无言,这也说明他的知识面是并不仅限于课本的,而是全面式发展的。


孟子二章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菁华3篇)

  庄暴见孟子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全文翻译: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庄暴见孟子对照翻译: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庄暴见孟子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全文翻译: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庄暴见孟子对照翻译: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原文阅读: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箫、笛的声音,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您的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们落到这样坏的地步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东奔西跑,妻子儿女离散。’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您)不肯和百姓同欢乐啊。假使君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君王钟、鼓、箫、笛的声音,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如现在君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美,都兴高采烈地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有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缘故,(只是因为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啊!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