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故事 >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30 00:00:00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1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2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人们对此感到吃惊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的出生时间和任意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其实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大家一定要开心学数学!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3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 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是 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

  *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 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 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结果出来了,不过令 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 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 (菁华5篇)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1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的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2

  狐狸卖蛋

  西瓜卖不成了。瘸腿狐狸改行卖鸡蛋了。瘸腿狐狸守着好多箱鸡蛋,大声吆喝:“买鸡蛋呀!新鲜鸡蛋!多买便宜啦!” 突然,传来低低的哭泣声。瘸腿狐狸循声望去,见到一只大公鸡扶着一只哭泣的母鸡朝这边走来。

  狐狸赶紧打招呼:“二位买点新鲜鸡蛋吧!”

  母鸡听说“新鲜鸡蛋”几个字,突然放声大哭。母鸡这么一哭,把瘸腿狐狸弄糊涂了。

  狐狸满脸不高兴。他说:“今天我第一天卖鸡蛋,你就在我摊前又哭又闹,真晦气!”

  大公鸡赶紧解释说:“我妻子前几天产了一窝蛋,不留神,被小偷偷走了,她非常伤心。”

  听说“偷”字,狐狸一怔。他急忙解释说:“人家常说狐狸偷鸡,可没人说狐狸偷蛋的,这蛋是我买来的,可不是偷你们 的!”

  瘸腿狐狸眼珠一转,立刻换了一副面孔。他笑嘻嘻地对母鸡说:“你不要哭嘛!你不是丢了鸡蛋吗,我这儿有的是鸡蛋,

  你买几个回去孵,保证你子孙满堂。”

  听了狐狸这么一说,母鸡立即破涕为笑,当即买了10个鸡蛋欢天喜地的回窝孵蛋。

  母鸡刚走,狐狸“噗哧”一声笑了。他奸笑着说:“我这些鸡蛋都是从母鸡场买来的,这母鸡场一只公鸡都没有,这鸡蛋 根本就孵不出小鸡!”

  母鸡回去孵蛋,一连孵了许多天,鸡蛋连一点动静也没有。又过几天,鸡蛋开始出臭味了,母鸡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公 鸡和母鸡一起找狐狸算帐!

  狐狸死不承认,可是公鸡和母鸡就是不答应。狐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狐狸说:“这样吧!我愿意把这1000个鸡蛋都给你,作 为赔偿。只是有个条件。”

  公鸡问:“什么条件?”

  狐狸说:“这1000个鸡蛋,你们要分5次拿走。每次拿走的鸡蛋数都是一个由8组成的数。8多吉利,8就是发嘛!发财呀!”

  公鸡和母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会算。突然,“叭嗒”一响,从树上扔下一个小纸团,一只猴子在树上一闪就没了。 公鸡拾起纸团一看,立即高叫一声,对狐狸说:“你先给我8个鸡蛋。”狐狸照办;“你再给我88个鸡蛋。”狐狸照办;“你再给我888个鸡蛋,几次啦?”

  狐狸说:“3次啦!”

  母鸡过来说:“剩下两次,该我啦!你给我8个鸡蛋,再给我8个鸡蛋。”

  狐狸眼睛都红了,他作了个加法:8+88+888+8+8=1000。狐狸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上。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3

  猪妈妈带着6只猪宝宝过河。到达对岸后,猪妈妈让小猪站成一排,开始点数,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猪宝宝都安全。

  猪妈妈想:“六只宝宝再加上我,一共就是七只,一只都不能少。”“一只,二只,三只?”它从头数到尾,不对,怎么只有六只?于是,又从尾数到头,啊,还是六只。它不相信地来来*数了几次,可总是少一只。

  “奇怪?刚才还没有过河时,明明是大家都在的,怎么现在却少了一只,不会是被水冲走了吧?”猪妈妈很着急,“这可怎么办才好啊?”小猪们看妈妈那么着急,于是,也数了起来。但数来数去都是六只。它们也开始紧张。

  此时,小兔走过,见到这情景,大笑起来。猪妈妈生气地说:“你笑什么?我们都快急死了,你却在笑!”小兔说:“你们明明是七只嘛,可你们只用眼睛看别人,却不看自己,所以数来数去只有六只!”

  我们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觉得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却常常忽略自己。当你想责备别人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就真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没有吗?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4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下面有一个两人做的游戏:轮流报数,报出的数不能超过8(也不能是0),把两面三刀个人报出的数连加起来,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才能一定获胜?

  分析:因为每人每次至少报1,最多报8,所以当某人报数之后,另一人必能找到一个数,使此数与某所报的数之和为9。依照规则,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于是可推知,谁报数后和为79(=88-9),谁就获胜。88=9×9+7,依次类推,谁报数后使和为16,谁就获胜。进一步,谁先报7,谁就获胜。于是得出先报者的取胜对策为:先报7,以后若对方报K(1≤K≤8),你就报(9-K)。这样,当你报第10个数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5

  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一课时,作业中出现这样一题:已知圆柱侧面积40*方厘米,直径10厘米,求圆柱体积。同学们忙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先求底面周长3.14×10=31.4(厘米),再求40÷31.4≈1.27,想计算出高,可又除不尽,接着还要算底面积3.14×﹙10÷2﹚2=78.5﹙*方厘米﹚,最后用底面积×高=圆柱体积。

  看着他们忙乎的样子,我得意地说:“拿出你们的圆柱学具摆一摆,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数,学生很惊讶,于是又忙开了。在我的指导下,把已*均分成16等分的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转化后的长方体。

  把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朝下放,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这个长方体的高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所以圆柱体积=圆柱侧面积一半×圆柱半径。即(40÷2)×(10÷2)=100(立方厘米)。本来计算挺复杂的一题,经过大家这样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便迎刃而解了。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学生从学*中得到无限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虽说现在是多媒体的教学时代,但是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特点,适当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数学趣味小故事 (菁华3篇)

数学趣味小故事1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数学趣味小故事2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数学趣味小故事3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如果我把我的团*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有关趣味数学小故事 (菁华3篇)

有关趣味数学小故事1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算方便极了,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于是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有关趣味数学小故事2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有关趣味数学小故事3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余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6篇

  数学家的遗嘱

  *数学家花拉子密的遗嘱,当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胎小孩。“如果我亲爱的妻子帮我生个儿子,我的儿子将继承三分之

  二的遗产,我的妻子将得三分之一;如果是生女的,我的妻子将继承三分之二 的遗产,我的女儿将得三分之一。”

  而不幸的是,在孩子出生前,这位数学家就去世了。之后,发生的事更困扰大家,他的妻子帮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而问题就发生在他的遗嘱内容。如何遵照数学家的遗嘱,将遗产分给他的妻子、儿子、女儿呢?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找刘先生,并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一个旅游团到香港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来住你们酒店。

  刘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一个大团。

  刘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是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为一个导游,于江看出了刘先生的心思,他慢条斯理地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酒店了。

  你请说吧。刘先生自信地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均分成四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组*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组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该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说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不错,就是八十五人。请说说您的算法。

  人数最少的情况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在您这儿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个题目,刘先生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一间5人房;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一间5人的,一共11间。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了住宿手续。

  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刘先生的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小马虎数鸡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燕子考青蛙

  今天,我看一个故事,叫《燕子考青蛙》。故事是这样:一天,燕子对青蛙说:“咱们比一比谁的数学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题:上个星期一我吃了一只害虫,星期二吃了3只害虫,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两只害虫,问一星期共吃多少只害虫?燕子说:”1+3=44+5=99+7=1616+9=2525+11=3636+13=47,你一共吃了49只害虫。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圈比前一个圈多两只,它们的顺序是1、3、5、7、9、11、13,加起来是49,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St.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

  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趣味语文小故事 (菁华6篇)

  明代巡按御史*雍到江西巡视。一天,他在南昌察看死囚牢房时,下起了大雪。他边走边想,触景生情,吟出一上联:

  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吟罢,久不能对。这时他见一囚犯在流泪,便上前询问原因。囚犯说:“大人说的冰,雪、霜,三者交加,实为死囚处境,听后顿觉伤心。”

  韩巡按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于是问道:“莫非你有冤情?”

  囚犯拱手说出下联,一语双关: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原来,这个人因上告府官贪赃而被诬为谋反,判了死刑。韩巡按问明原因后为他*了反,并严惩了贪官。

  历代的诗话、笔记中,载有许多诗人琢字炼句的轶闻佳话。据《唐诗纪事》等记载,唐朝有位名叫齐已的诗僧,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提出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因为“一枝开”与“早梅”的诗意更加贴切。齐已深以为然,立即下拜,尊奉郑谷为“一字师”。

  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刺,有两句诗常常被人们赞扬: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后来他听说山东有一位老人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看法,便专程去拜访。老人见诗人登门,便直率地说:“前一句用‘闻’后一句用‘听’,都是用的耳朵,不是太单调了吗?”萨都刺觉得老人的意见很中肯,便请教说:“依你看,怎么改好呢?”老人说:“唐朝人有‘林下老憎来看雨’的句子,把‘看’借来代替‘闻’字不好吗?”萨都刺非常叹服,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自己的“一字师”。

  一场足球赛的战报写道:“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的了冠军。”

  第一个人看后说,这场足球赛山东队赢了。公报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的了冠军。”另一个人说,不对。战报上明明写的是:“这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的结果,山东队战败了,北京队获的了冠军。”

  马克·吐温的妙答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一次宴会上,与一位女士对坐,出于礼貌,说了一声:“你真漂亮!”

  那位女士不领情,却说:“可惜我无法同样地赞美您!”马克·吐温说:“那没关系,你可以像我一样说一句谎话。”

  言辞委婉、*和,反其义而用之,那位女士低下了头。

  智慧的反驳,比激烈的否认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吴钱”与“吞钱”

  昨晚,爸爸书一副对联贴到我的书房里,说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釜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我很喜欢,不过其中“吞吴”两个字更让我产生了兴趣。你看,“吞”与“吴”构字的偏旁都相同,只是位置对调了一下,真有意思。

  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爸爸时,爸爸主动提出要给我讲个故事。

  他说古代有个叫吴钱的人,被派往河南郏县当县令。这个吴钱没啥文化,官是捐来的。他不认识“郏”字,但又觉得面熟,“郏”不就是“陕”吗?他认为“够”字可写成“夠”,“郏”也就可以写成“陕”,那么郏县就是陕县了。于是他带领随员直奔陕县。到达之后,见无人迎接,他便勃然大怒。陕县县令听说来了新县令,虽然觉得莫名其妙,但还是连连赔不是。他接过吴钱手中的公文,阅后不禁哑然失笑,继而反唇相讥道:“郏县若是陕县,那部员不就成了陪员?杏眼不就成了呆眼?吴钱也就是吞钱!”

  这个故事不仅好笑,它还告诉我们:汉语中的有些字虽构字部件相同,但位置不同,因而音义相去甚远,如果不注意区分就会闹出笑话。

  东汉书法家崔援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遇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援自知因一时鲁莽惹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以后凡是把一些格言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用以自勉的,就叫做“座右铭”。

  趣味语文小故事100字集锦:“孺子牛”的由来

  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所说的孺子,是指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

  齐景公特别宠爱他的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到地上,嘴衔绳子,装作牛,让荼当牛骑。荼正玩得高兴,不小心从“牛”背上跃了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折断了。

  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他幼儿的宠爱。鲁迅《自嘲》诗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用这个典故,注入了全新的内容,表示了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关于数学趣味小故事 (菁华5篇)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幸运,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的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狐狸卖蛋

  西瓜卖不成了。瘸腿狐狸改行卖鸡蛋了。瘸腿狐狸守着好多箱鸡蛋,大声吆喝:“买鸡蛋呀!新鲜鸡蛋!多买便宜啦!” 突然,传来低低的哭泣声。瘸腿狐狸循声望去,见到一只大公鸡扶着一只哭泣的母鸡朝这边走来。

  狐狸赶紧打招呼:“二位买点新鲜鸡蛋吧!”

  母鸡听说“新鲜鸡蛋”几个字,突然放声大哭。母鸡这么一哭,把瘸腿狐狸弄糊涂了。

  狐狸满脸不高兴。他说:“今天我第一天卖鸡蛋,你就在我摊前又哭又闹,真晦气!”

  大公鸡赶紧解释说:“我妻子前几天产了一窝蛋,不留神,被小偷偷走了,她非常伤心。”

  听说“偷”字,狐狸一怔。他急忙解释说:“人家常说狐狸偷鸡,可没人说狐狸偷蛋的,这蛋是我买来的,可不是偷你们 的!”

  瘸腿狐狸眼珠一转,立刻换了一副面孔。他笑嘻嘻地对母鸡说:“你不要哭嘛!你不是丢了鸡蛋吗,我这儿有的是鸡蛋,

  你买几个回去孵,保证你子孙满堂。”

  听了狐狸这么一说,母鸡立即破涕为笑,当即买了10个鸡蛋欢天喜地的回窝孵蛋。

  母鸡刚走,狐狸“噗哧”一声笑了。他奸笑着说:“我这些鸡蛋都是从母鸡场买来的,这母鸡场一只公鸡都没有,这鸡蛋 根本就孵不出小鸡!”

  母鸡回去孵蛋,一连孵了许多天,鸡蛋连一点动静也没有。又过几天,鸡蛋开始出臭味了,母鸡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公 鸡和母鸡一起找狐狸算帐!

  狐狸死不承认,可是公鸡和母鸡就是不答应。狐狸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狐狸说:“这样吧!我愿意把这1000个鸡蛋都给你,作 为赔偿。只是有个条件。”

  公鸡问:“什么条件?”

  狐狸说:“这1000个鸡蛋,你们要分5次拿走。每次拿走的鸡蛋数都是一个由8组成的数。8多吉利,8就是发嘛!发财呀!”

  公鸡和母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会算。突然,“叭嗒”一响,从树上扔下一个小纸团,一只猴子在树上一闪就没了。 公鸡拾起纸团一看,立即高叫一声,对狐狸说:“你先给我8个鸡蛋。”狐狸照办;“你再给我88个鸡蛋。”狐狸照办;“你再给我888个鸡蛋,几次啦?”

  狐狸说:“3次啦!”

  母鸡过来说:“剩下两次,该我啦!你给我8个鸡蛋,再给我8个鸡蛋。”

  狐狸眼睛都红了,他作了个加法:8+88+888+8+8=1000。狐狸大叫一声,昏倒在地上。

  猪妈妈带着6只猪宝宝过河。到达对岸后,猪妈妈让小猪站成一排,开始点数,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猪宝宝都安全。

  猪妈妈想:“六只宝宝再加上我,一共就是七只,一只都不能少。”“一只,二只,三只?”它从头数到尾,不对,怎么只有六只?于是,又从尾数到头,啊,还是六只。它不相信地来来*数了几次,可总是少一只。

  “奇怪?刚才还没有过河时,明明是大家都在的,怎么现在却少了一只,不会是被水冲走了吧?”猪妈妈很着急,“这可怎么办才好啊?”小猪们看妈妈那么着急,于是,也数了起来。但数来数去都是六只。它们也开始紧张。

  此时,小兔走过,见到这情景,大笑起来。猪妈妈生气地说:“你笑什么?我们都快急死了,你却在笑!”小兔说:“你们明明是七只嘛,可你们只用眼睛看别人,却不看自己,所以数来数去只有六只!”

  我们也常常做这样的事,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错误,觉得人家这个不好,那个不行,却常常忽略自己。当你想责备别人时,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就真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没有吗?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下面有一个两人做的游戏:轮流报数,报出的数不能超过8(也不能是0),把两面三刀个人报出的数连加起来,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才能一定获胜?

  分析:因为每人每次至少报1,最多报8,所以当某人报数之后,另一人必能找到一个数,使此数与某所报的数之和为9。依照规则,谁报数后使和为88,谁就获胜,于是可推知,谁报数后和为79(=88-9),谁就获胜。88=9×9+7,依次类推,谁报数后使和为16,谁就获胜。进一步,谁先报7,谁就获胜。于是得出先报者的取胜对策为:先报7,以后若对方报K(1≤K≤8),你就报(9-K)。这样,当你报第10个数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

  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一课时,作业中出现这样一题:已知圆柱侧面积40*方厘米,直径10厘米,求圆柱体积。同学们忙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先求底面周长3.14×10=31.4(厘米),再求40÷31.4≈1.27,想计算出高,可又除不尽,接着还要算底面积3.14×﹙10÷2﹚2=78.5﹙*方厘米﹚,最后用底面积×高=圆柱体积。

  看着他们忙乎的样子,我得意地说:“拿出你们的圆柱学具摆一摆,很快就能口算出得数,学生很惊讶,于是又忙开了。在我的指导下,把已*均分成16等分的圆柱拼成了一个*似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转化后的长方体。

  把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朝下放,现在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侧面积的一半),这个长方体的高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半径)。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所以圆柱体积=圆柱侧面积一半×圆柱半径。即(40÷2)×(10÷2)=100(立方厘米)。本来计算挺复杂的一题,经过大家这样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便迎刃而解了。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是学生从学*中得到无限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虽说现在是多媒体的教学时代,但是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特点,适当选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展。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数学趣味小故事 (菁华5篇)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火柴游戏

  一个最普通的火柴游戏就是两人一起玩,先置若干支火柴于桌上,两人轮流取,每次所取的数目可先作一些限制,规定取走最后一根 火柴者获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规则一:若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最少一根,最多 三根,则如何玩才可致胜? 例如:桌面上有n=15根火柴,甲﹑乙 为了要取得最后一根,甲必须最后留下零根火柴给乙,故在最后一步之前的轮取中,甲不能 留下1根或2根或3根,否则乙就可以全部取走而获胜。如果留下4根,则乙不能全取,则不管乙取几根(1或2或3),甲必能取得所有剩下的 火柴而赢了游戏。同理,若桌上留有8根火柴让乙去取,则无论乙如何取,甲都可使这一次轮取后留下4根火柴,最后也一定是甲获胜。由上 之分析可知,甲只要使得桌面上的火柴数为4﹑8﹑12﹑16...等让乙去取,则甲必稳操胜券。因此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5,则甲应取3 根。(∵15-3=12)若原先桌面上的火柴数为18呢?则甲应先取2根(∵18-2=16)。

  规则二: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为1至4根,则又如何致胜? 原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须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 规则:有n支火柴,每次可取1至k支,则甲每次取后所留的火柴数目必须为 k+1 之倍数。

  规则三:限制每次所取的火柴数目不是连续的数,而是一些 分析:1﹑3﹑7均为奇数,由于目标为0,而0为偶数,所以先取甲,须 使桌上的火柴数为偶数,因为乙在偶数的火柴数中,不可能再取去1﹑3﹑7根火柴后获得0,但假使如此也不能保证甲必赢,因为甲对于火 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柴数的奇或偶,也是无法依照己意来控制的。因为〔偶-奇=奇,奇-奇=偶〕,所以每次取后,桌上 的火柴数奇偶相反。若开始时是奇数,如17,甲先取,则不论甲取多少(1或3或7),剩下的便是偶数,乙随后又把偶数变成奇数,甲又把

  奇数回覆到偶数,最后甲是注定为赢家;反之,若开始时为偶数,则甲注定会输。

  规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开局是奇数,先取者必胜;反之,若开局为偶数,则先取者会输。

  规则四:限制每次所 分析:如前规则二,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留5的倍数的火柴给乙去取,则甲必胜。此外,若甲留给乙取的 火 柴数为5之倍数加2时,甲也倍数加2时,甲也可赢得游戏,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控制每轮所取的火柴数为5(若乙取1,甲则取4;若乙取4,

  则甲取1),最后剩下2根,那时乙只能取1,甲便可取得最后一根而获胜。

  规则:若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数为5之倍数或5的倍数加2。 6、韩信点兵 甲先取,则甲每次取时所留火柴 韩信点 兵又称为*剩余定理,相传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3人一列余1人、5人一列余2人、7人一列余4人、13人 一列余6人……。刘邦茫然而不知其数。 *有一本数学古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 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书「孙子算经」也有类似的问题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 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 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作者及确实着作年代均不可考,不过根据考证,着作年代不会在晋朝之后,以这个考证来说上面这种问题的解法,*人 发现得比西方早,所以这个问题的推广及其解法,被称为*剩余定理。*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在*代抽象代数 学中占有一*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游趣事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奶就必须回答对一道数学题。”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满水,再喝1/3,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St.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1到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

  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小1字被大风卷上了天。他在空中翻了无数个跟头,头昏眼花,完全推动了知觉,摇摇晃晃从空中直往下落,危险!眼看小1字要摔下地了,说时迟,那时快,远处忽然飘来一朵白云,轻轻托住了小1字。

  小1字躺在白云的怀抱里,慢慢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向下看:“这是什么地方?”

  白云边往下落,边轻声地说:“这是一座美丽的数字城。”

  “啊,数字城,真漂亮!”

  放眼一看,只见:

  “1”字大厦笔直的、高高插入云霄,那是数字城的大楼;

  “2”字宫殿像一只小鸭子浮在水面上;

  “3”字商场仿佛是只招风的大耳朵,倾听着最美妙的音乐;

  “4”字大楼一幢接一幢,好似五彩缤纷的旗帜迎风招展;

  “5”字写字楼住的都是商人,设计师把它巧妙地设计成“秤钩”形状;

  住着体育裁判的“6”字体育馆被设计成“哨子”的样子;

  那像把“镰刀”的建筑“7”是为搬进城市的家书伯伯们盖的;

  “8”字楼建筑得像个宝葫芦,是为最有学问的老师和科学家们设计的;

  那高高大大像个捉飞蛾大网兜的是“9”字建筑,是有名的五大饭店……

  啊!数字城这么迷人,小1字简直看呆了。

  这时,从“1”字大厦里走出来许多“1”字,他们排成长队,手拉手,唱着数字歌……

  1字像个小棒头,2像小鸭水中游;

  3像一只大耳朵,4像小旗迎风飘;

  5字像个小秤钩,6字像只小口哨;

  7像镰刀握在手,8字像个宝葫芦;

  9像一只小网兜,数字城里学问多。

  小1字听着听着,突然,猛的一下子站立起来。

  不好!白云一不留神,让小1字笔直地掉下来了。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8)

——励志团队激励小故事 (菁华3篇)

  有一只山羊,在森林里与那些跟它一样弱小的动物们生活在一起。*时 它们都集体外出,走路都格外小心,就连吃草的时候也还得随时东张西望,提心吊胆地警惕着猛兽的侵袭。山羊觉得自己活得太委屈了,自己要是能像虎豹那样威风该多好。

  一次,山羊独自走到森林边上,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张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猎人丢下的。开始,山羊还有些害怕,不敢上前去捡这张虎皮。几经犹豫后,山羊壮了壮胆,拾起了虎皮,它觉得挺有趣的。突然它灵机一动:要是我穿上这身虎皮,不也会很威风吗?谁会发现我是一只假虎呢?于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里走着。

  当山羊走到自己的住地的时候,那些和自己一样弱小的动物突然看到“老虎”来了,都吓得跑的跑、躲的躲,四处逃窜。山羊见此情景,心里觉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现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山羊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向一片草地走去。

  山羊停在草地上,原来那些伙伴都不认识它了,一个个离它远远的。于是,披着虎皮的山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吃起草来。

  正当山羊香喷喷嚼着青草的时候,突然一只豺狼朝它走来。披着虎皮的山羊猛地吓得浑身颤抖起来,连那只已停下脚步迟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来这是一只假虎吗?

  显然还不是。只是羊自己清楚自己 的底细,它一辈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见到这些猛兽就会胆战心惊,以至于它此刻根本就忘了自己还披着老虎皮。

  所以说,徒有虚假外表而无真正本领的人,是经不住实际检验的,一旦让他们面对考验,空虚的内心很快便使他们败下阵来。

  有一户有钱的人家,生了个儿子,从小没读什么书,骨子里粗俗不堪,却偏偏爱装成个文人雅士。

  一次,这人要到衙门去递状子,以便追回人家欠他的债务。他心想,如果县官看自己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肯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打赢官司就会容易多了。于是他对县官谎称自己是秀才。

  县官见他跪在地上,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久,心中疑云顿生。县宫想:这个人獐头鼠目,形象猥琐,言语也粗俗得很,哪里像个秀才呢?接着又转念一想:人家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也不能妄下判断。对了,我来考他一考吧,看他是否货真价实。

  主意打定,县官便开口问他说:“既然你是秀才,那你且先说说 ‘桓公杀子纠’这一章应该怎么讲?”

  这个人哪里知道县官是在考他《论语》里的句子呢,一听这话,大惊失色,浑身吓得直抖,心想:完了,出了人命案子了,老爷怎么偏偏问我呢?难道是怀疑我跟这桩命案有什么牵连吗?于是他磕头如捣蒜,连声大叫道:“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小人确实不知道其中的实情啊,老爷明察!”

  县官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低声自语道:“果然是个冒牌货,竟敢骗到我的头上来了!”接着就命令手下的衙役把这人按倒在地,重打20大板,直打得他皮开肉绽,哭爹叫娘。

  这人一瘸一拐地出了衙门,对他的.仆人说:“这位县官太不讲理了,硬说我阿公打死了翁小九,把我打了20大板。”仆人问明是怎么回事后,就对他说:“这是书上的话呀,你姑且答应他,说你略知一二不就应付过去了吗?”

  这人一听,赶紧拼命摇头说:“哎呀呀,你可别再害我了,我连叫不知情都还被他打了20大板,如果说知道,那岂不是要抓我去偿命吗?”

  所以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像这样假充内行,到处招摇撞骗的人,一遇到动真格的场合,没有不露馅出丑的。

  有一个很自私的人,自私到连一粒米都舍不得给予他人,于是人们都叫他吝啬鬼。

  一天,佛祖经过他住的地方,得知此事,便决定登门点化他。

  佛祖耐心地给他讲了”舍便是得“的道理。在聆听了佛祖的教诲后。他也似有所悟。这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于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饭来到门前,可在给予的那一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自己的手。

  试了几次,都无济干事。他只好沮丧地回到佛祖面前,“我本想给他,可我就是松不开自己的手。”

  佛祖略加思索,从怀里拿出一粒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你把右手想成是别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现在你把这粒种子放在你的右手中。”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一想到把东西给别人,他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笑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吗,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如此一想,便轻松地把那粒种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刹那间,他右手中的那粒种子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开成了一朵美丽的花。

  面对那朵美丽的花,那个自私的人忽然有所憬悟:原来给予很简单,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是很令人幸福的事情。

  原来奉献如此美妙,就是在心里种下美德的种子,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9)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实用10份

  今天,天气很晴朗。

  妹妹问道:“咱们干点什么呢?”我说:“咱们可以把糖果拿出来,然后分开。

  我们说干就干,拿出20块糖,妹妹说:“咱们一人一个。”我说:“不用,因为10×2=20,所以我们每人10个。”

  我们把糖果分开了,装进了不同的盒子里。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捞上来的?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这个国家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这个国家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97%。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人们对此感到吃惊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的出生时间和任意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97%。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武的儿子。

  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均分成了两份,给了老大一块。

  嘴谗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

  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快饼*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

  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

  小朋友,你们觉得谁最多呢?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在古代印度,一位高僧十分精通棋术,国王正好也喜欢下棋。有一天,国王把这位高僧召到宫里,要与他对奕。国王对他说:“听说你棋术十分高超,所以把你请来与我下棋。你不要因为我是国王就不敢赢我,你要拿出真本事来。如果你赢了我,我可以答应你提出的任何条件。”高僧说:“既然陛下恩准,我就斗胆与陛下下上几盘。不过如果我赢了你,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国王说:“刚才我说了,你可以提任何条件,我将满足你的要求。”高僧说:“我的要求很简单,这棋盘上不是有64个格吗?我赢你一盘,你在第一个格给我一粒米,赢两盘,第二个格里给我两粒米,赢三盘,给我四粒米,四盘给我八粒米,……每一盘都比前一盘多一倍,直到这第六十四格。”国王一听哈哈大笑,说:“这还不容易,我国库里有的是米,这点米连九牛一毛也没有。”高崐僧说:“陛下可不要反悔。”国王说:“一言为定。”于是两人就下起棋来,结果高僧赢了30盘,你猜国王应该给高僧多少米?”

  通过上面对高僧下棋的.学*,希望同学们也能很好的学会下棋,从上面的学*,我们知道下棋也是很有学问的东西。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泰勒斯(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来到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就问他是否能测量金字塔高度.泰勒斯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秦勒斯来到金字塔前,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今天,天很火热。

  妈妈说:“你们一个人写一篇数学故事吧?”我说:“好!”妹妹也说:“好!”妈妈又说:“你们一人看一集电视,看谁写得好。”

  我看的是《巴啦啦小魔仙》,妹妹也是。

  每集10分钟、600秒。

  妈妈说:“2集多长时间?”我说:“10+10=20分钟,1200秒。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菁华3篇)(扩展10)

——数学趣味小故事合集5篇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1、数学优秀小故事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找刘先生,并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一个旅游团到香港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来住你们酒店。”

  刘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一个大团。”

  刘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是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为一个导游,于江看出了刘先生的心思,他慢条斯理地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酒店了。”

  “你请说吧。”刘先生自信地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均分成四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组*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组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该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说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不错,就是八十五人。请说说您的算法。”

  “人数最少的情况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在您这儿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个题目,刘先生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一间5人房;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一间5人的,一共11间。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刘先生的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2、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3、***数字的由来

  小明是个喜欢提问的孩子。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0—9既然叫‘***数字’,那肯定是***人发明的了,对吗妈妈?”

  妈妈摇摇头说:“***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这些数字传入***,***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就*惯了称这种数字为‘***数字’。”

  小明听了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妈妈笑了。

  4、儿歌比赛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5、﹤、﹥和﹦的本领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

  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我们不欢迎你们!”

  ﹦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6、小熊开店

  小熊不喜欢学*,只想做生意,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学,它们商量好,要教训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

  它们来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小熊回答。

  小猴又说:“如果我从两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对吗?”

  小熊点点头。

  “那我全买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对不对?”

  “正是,正是。”小熊讲。

  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钱,和小兔高兴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结帐,怎么算都是亏本的。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况说了,笑着说:“都是你学*不好,我们才来教训你一下”,并把少给的钱补给了小熊。

  小熊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每天上课都很认真。它们三个成了好朋友。

  7、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8、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9、聪明的小男孩

  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了,他将用小恩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大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怀疑说:“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知道吗?”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