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1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2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的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二: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3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4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

  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

  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

  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

  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5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说,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也就是说,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

  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1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2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的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二: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3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4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

  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

  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

  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

  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5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说,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也就是说,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

  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水孩子》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最*我正在读《水孩子》这本书,它是英国的'作家查理斯·金斯莱写的。故事引人入胜,我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

  文中讲述了在英国北部的一个大镇子里,住着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他叫汤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变成了一个水孩子。在仙女的谆谆教导下,历经了各种奇遇和各种考验,

  最终成为了一个善良、可爱的孩子。

  汤姆一出场,是一个脏兮兮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的坏毛病,比如不讲卫生、缺乏教养、自私自利、爱说谎话等等。在前往约翰爵士府邸的路上,仙女给了他一个启示,那就是:“那些希望干净的人,他们就会干净;那些希望肮脏的人,他们就会肮脏。”汤姆做了错事,受到“惩恶”夫人的惩罚;他悔过自新,又得到了“福善”夫人的奖赏。在两位夫人的帮助下,汤姆由一个有缺点的孩子变成了正直勇敢的男子汉。因为一个人美好的天性,是不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的。

  汤姆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的教育了我。我要像他一样,克服困难走向坚强。因为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我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了劳动的意义,了解到了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道理,有些事情哪怕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但是只要有意义,就应该去帮助别人。同时,也让自己知道了做人要有好的品质。要对真理、正义、善良、真诚、勇敢等好的品行的追求。

  人的一生总要经过磨练,才能真正成功。有句诗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水孩子就是从一个顽劣的淘气孩子,经过磨练,才长成了真正的男子汉。

  小男孩汤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汤姆从小就被师傅训练成了清扫烟囱的童工,成为师傅赚钱的机器。因为这样,他身上集中了所有没教养的孩子的缺点:顽劣、懒惰、爱撒谎、不讲卫生、逃避责任。后来,汤姆被人追赶,在河里洗澡时变成了水孩子——一切遭遇不幸的孩子都能变成水孩子。水孩子汤姆在*静的水世界觉得寂寞,就出发去了奇妙的海底世界。

  汤姆在仙女的教导下,不畏艰险,走遍千山万水,坚强地克服种种困难,这一段经历真让我捏一把汗呢,真担心他会被这种种艰险所吓到,但他的胆识和勇敢战胜了一切,跨过了一道道艰险的鸿沟,战胜了一次次的磨难。从心底佩服他,如果换做是我,我想我还是需要从他身上汲取很多的勇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如愿完成了仙女交给他的使命,同时还解救了暴力的师傅格林姆。在这过程中,汤姆从一个顽劣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我手不释卷。

  小时候,我也像汤姆一样淘气,不懂事,看见别人有吃的,自己没有,就向爸爸要钱去买。丝毫不懂得父母的血汗钱来得多么不容易,爸妈为了能让我过上好日子,自己省吃俭用家中但凡有点好吃的,妈妈总是留着给我解馋,但是那时的我竟然还老是要和别得小孩比,也不懂得父母的艰辛,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现在,长大懂事了,我知道了任何事情要往前看,做什么事都要为未来做打算。

  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那一天起,便不断地犯错误,只有在不断地犯错过程中,不断的碰钉子的之后,我们才能逐渐懂得事情。水孩子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正真的困难,那些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力量,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不断汲取生活赋予我们的力量,相信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水孩子》是一部英国*代童话,书中讲述了从小失去双亲的小男孩汤姆,在跟着师傅格兰姆斯去哈特荷佛府中扫烟囱时,一个偶然的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四英寸长,“死不了”的两栖孩子——水孩子。在仙女的教导下,他去了世外奇境,做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历经了各种奇怪事和重重考验,最终成为一个善良、可爱的水孩子的故事。

  仙女给汤姆的那句教导,我印象深刻:“你得一个人去,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嗅,自己睡的床自己来铺,自己玩火烧自己的指头……”意思是说,汤姆现在应该自立,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汤姆听后才决定出发去世外奇境,寻找并尽量帮助自己的师傅格兰姆斯。

  汤姆得到的教导是: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男子汉的话,就必须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鼻子闻,自己睡自己做的床。

  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却养成了许多不良*惯,特别是缺乏和困难抗争到底的精神,如果我们能和汤姆一样,那么,还会有什么困难难倒我们呢?现在不管是我们的生活条件,还是学*条件,与汤姆比起来,不知要优越多少倍,我们能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与学*呢?我们要学*汤姆那种顽强不屈、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学*汤姆那种不怕困难、用于和困难抗争的勇气。

  让我们向汤姆这个勇敢、坚强的孩子学*吧!

  跟汤姆比,我觉得很羞愧。我是淘气小男孩,有时候也会不听话,妈妈有时候批评了我,我却心不在焉,事后,我不查找自己缺点,更不虚心接受批评,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把妈妈批评教育放在心上,懒洋洋地做着自己真正应该做事情。

  读了《水孩子》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只要怀着一颗想要改正错误心,就一定能改正自己以前错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人。

  今天,我读了《水孩子》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汤姆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一向受师傅格林姆虐待,一天,他同师傅去哈索沃庄扫烟囱,路上遇到了一个假扮穷苦妇女的仙女,但他们并不知道。在园里打扫烟囱的时候,汤姆失足掉到庄园主的女儿艾莉的房间里,艾莉受到惊吓,尖叫起来。大家以为来了盗贼,一起追赶汤姆。在仙女的暗中保护下,汤姆逃到一位老太太的村舍里,善良的老太太款待了汤姆。在仙女的指导下,他来到了河边,脱去了身上的污垢,变成了水孩子。仙女让也变成水孩子的艾莉做汤姆的老师,教他读书,让他变成好孩子。仙女让汤姆出去找到格林姆,把他变成一个好人,汤姆真的做到了。

  看完这本书,我想:作者一定想让我们变的爱清洁,做好事,勇敢正直,健康成长,成为多才多艺,心胸开阔的人。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建议大家都来看一看。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幸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有我们是否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就用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是有些抵触的,以为它会像其他让人反感的自助心理学书籍那样教给我们“要宽容别人的错误”、“要积极地看问题”、“要注重心灵的修养”简单、枯燥的教条。读完却发觉不是,《真实的'幸福》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生活实践中的幸福体验。塞利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提出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内容不少而且有许多心理测试题,我就简单把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义

  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他认为,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在他后来写的另一本书《持续的幸福》中,他又重新对幸福做了更新。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的世界。

  二、幸福的公式

  如果说幸福可以衡量的话,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幸福公式,就是H=S+C+V。

  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1)先说H,H代表持久度。

  为什么要强调幸福的持久度?暂时的幸福很容易通过巧克力、喜剧片、奉承话、一束鲜花而获得,但这种短暂的幸福过去之后,就会迎来空虚。困难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这是无法通过增加暂时幸福获得的,一个人拥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会感到真实的幸福。

  (2)S代表幸福的范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而且是不可改变的。这个天生的范围就像恒温仪,即使有高兴的事情让我们的情绪高涨,它也会尽忠职守地把我们的幸福感拉回到*常的设定。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不幸的事发生,这个恒温仪也会把你从低潮中拉出来,让你回到原来设定的地方。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层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机”原理。当好事情接连发生后,你会很快适应,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比如你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职位越爬越高,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样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一项跨国调查显示,富裕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但一旦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后,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人们生活的满意度。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名,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已。因为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所以S代表幸福的范围,先天的乐观或悲观个性和对好事情的适应,会限制我们的幸福感的上限,每个人的幸福范围不同,但它是不能改变的。

  (3)C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关于环境这个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确可以提升幸福感,坏的一面是,这种改进很昂贵而且不切实际。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活环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比如:生活在富裕社会而不是贫穷社会;结婚而非离婚;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社交丰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而下面这些因素则与提升幸福感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比如:赚更多的钱、保持健康、尽量去接受教育、改变你的种族或搬家到气候温暖的地方。

  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了,生活环境这一项中,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变,有些不方便改变。即使你可以改变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对你可能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它们全部加起来也只占幸福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那些我们比较有控制权的变量,就是V。

  (4)V指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

  把握住可控制的变量,可以促进我们产生实质性的改变,让我们能够生活在自己幸福范围的最高点。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例如,我们可以对过去很满意,很骄傲,但是现在却很不好,而且对未来很悲观。同样,你现在也可能拥有很多幸福,但对过去充满了怨恨,对未来也感到无望。当我们学会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都调整到积极状态时,你的幸福程度就会大幅上升,而且持久。不过,这些改变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获得幸福的方法

  (1)用设计情绪练*提升幸福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以及怎样使用两种情绪。(这也是这本书里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了)

  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研究表明,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和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

  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就像“这里有危险”的警报系统,而积极情绪像一盏“这里有成长”的霓虹灯,它使你在社交上、知识的吸收上和身体健康上更成功,获得更多的收益。

  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和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个人所得税、决定要开除谁、处理失恋、面对审计、校对编辑、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做决策。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安静无声的房间内做上面这些事时,不安的、悲伤的情绪对你不但没有妨碍,反而可能使你的决策更敏锐。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设计销售方案、想办法增加生活乐趣、考虑一项新事业、决定是否该和某人结婚、从事竞争性不强的运动、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你应该找一个会提升你积极情绪的地方来做这些事,比如,你可以找一个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的户外或是咖啡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有时还可以听着悦耳的音乐等。

  了解了两种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培养你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基本元素。积极情绪可以使你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脱离消极的思考方式。如果你建立起了积极情绪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变多了,你在友谊、爱情、身体健康、工作表现上都会加分很多,你就会觉得更幸福。所以作者强调,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要乐观,相信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2)突出优势练*提升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优势包括哪些?作者说,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热爱学*、勇气毅力、仁慈与爱、领导力、幽默、谦虚谨慎等等,这些品质如果发挥得当,都会成为优势,也会成为你获得幸福感的武器。书中有关于优势的测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建议可以做一做。

  其中作者教给我们一个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的好办法,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优势得到展现,这不但会使你更喜欢你的工作,还会将枯燥的工作变得有生气。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时,实现工作向职业再向事业的转变,它就能为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真实的幸福在于能够愉悦、满意、专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要学会从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并感受幸福,终极幸福的真谛是在应用突出品格优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幸福是可以学*的,还会到永远。

  幸福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白岩松说过,“幸福可以无限靠*,却永远无法抵达。”这话印象一直很深,也曾深深思考。喜欢哲学心理学的人,总是喜欢追着形而上的问题不放。对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忽而觉得深刻忽而觉得肤浅。所以当看到《真实的幸福》这本书时,就有了想看的欲望。

  网购图书只能看看封面的简介,作者是美国人马丁.塞利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这本书被称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心理学经典”,广告做的好也很重要,因为这句话,付款。

  每一本新书到我手里,我喜欢先浏览一下目录。“为什么要幸福”“幸福的心理学”“幸福的误区”“怎样才能永远幸福”“赛式幸福法则123”“拉*幸福的六种美德”“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结了婚的人最幸福”“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终极幸福的真谛”。这些题目无一不打动我,真的都想看看,是否有实际用处。

  我看书,喜欢挑最喜欢的题目先看,总是没有顺序,没有章法,这本书,每一个题目都想看,只好打开第一页。

  作者第一章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幸福?因为有幸福感的人最长寿,健康的长寿又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他从180位修女的自传中得出的结论。因为修女的生活很规律,大家的环境因素一样,别的影响健康的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度。

  书中告诉我们,做好事会产生幸福感,这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当你用你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你会有幸福感。

  很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和没有幸福感的人比,死亡率降低一半,积极情绪还会使人不容易衰老。梅奥医学中心研究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很多。幸福感会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

  作者说,我们一直以为不幸福的人会比较同情别人的痛苦,因为他们自己感受过。实验的结果却是幸福的大人和小孩更有同情心。当我们幸福时,我们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们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我们的好运。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我们不相信别人,并且集中注意力来保卫自己的需求。

  有时我们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对自己都特别狠心,对别人肯定会更狠。自己幸福了,才容易给别人。这也是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有了才能施。

  作者说积极情绪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他教我们要把积极情绪带入生活中,这样才会增加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情绪也会更加积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给了一个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暂时的幸福可以通过巧克力,喜剧片,背部按摩,奉承话,一束花,一件新衣服获得。幸福的持久度却无法通过增加暂时的幸福得来。

  幸福的测验分数一半是你的基因决定的,也就说,有的人天生缺少幸福感,无论拥有什么。这个天生的幸福的范围就像一个恒温仪。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或消极情绪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幸福层次的因素,是人对好的事情都很快适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只有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有幸福感,有了一点幸福感还继续追逐,所以幸福都很短暂,循环下去就是永远幸福不起来。

  人们会以为鸿运当头的人比普通人幸福,实际是普通百姓比达官贵人更有幸福感。

  生活的环境包括很多,作者认为:

  金钱,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感。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婚姻,婚姻和金钱不同,婚姻跟幸福的关系非常强。处于不幸婚姻中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比未婚的或离异的更低。作者研究非常幸福的人时,发现最幸福的10%的人几乎都有亲密的生活伴侣。

  年龄,1967年心理学调查资料显示,年轻人比较幸福,现在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满意程度微上升,不愉快的情绪并没有改变。

  为了更幸福,作者说应该做下面的事。结婚。(有亲密的关系,但可能不是因果关系)。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

  就幸福和生活的满意度而言,你最不需要去做的事就是赚更多的钱。他说,钱和幸福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如果你生活无缺,有闲钱买这本书的话,钱对你的幸福就没有任何效应,物质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虽然幸福感有一半是基因决定的,幸运的是一半的掌控权在自己手中,我想让自己有幸福感,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真实的幸福来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忘记自我的存在。

  真实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官刺激和享受。来源于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时,带来的狂喜,它是一种忘我的,完全投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仿佛在那一刻时间静止了一样。

  心理学的作用就是把人放对位置,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哪几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你听了一个笑话你觉得很开心,你的世界杯彩票中了很开心。这是简单的快乐。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蒙台梭利创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可算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里程碑。蒙氏教育以孩子为中心,批评**自以为是做法,呼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能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认为**一切阻碍孩子发展的行为都是犯罪,孩子的权利应有法律的保护。蒙氏教育早期智力开发,她认为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能够决定孩子的一生。因此强调**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通过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塑造自己的独立个性。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中的《发现孩子》部分,虽然阅读了两遍,但是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思想的真谛,下面我就浅谈我学*后获得的一点点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主要内容

  (一)尊重孩子

  1、让孩子自由的做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的附属品,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然而,家长往往站在**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比小孩好,于是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方式去思考、观察、行动和创造。学校也以**的思想方式为孩子制定一系列自认为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制度,往往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使孩子成为最无辜的受害者。

  一个在受**约束和限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身心需求在很多方面都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发展。在**的束缚和限制之下,孩子失去了表现自己的权利,也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此外还不得不去适应处处压制他们的生活环境。而这一切在**看来是孩子在社会上生活首先应该学会的。然而,对于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言,这是绝对不公*的。因此,**应该尊重孩子自由选择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让孩子在这方面的到充分的自由。

  2、尊重孩子的生命,爱护孩子

  孩子的生命和心灵都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悉心的呵护。刚刚降临至这个世界的孩子,他们是十分的无助和脆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适应这个世界。自孩子从母体出来的那个时刻开始,孩子就脱离了母体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进入一个非常陌生的、充满了危险的世界。对于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的婴幼儿而言,这样的环境令他们非常的恐慌,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就需要**的帮助,尽心的呵护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生存的条件。此外,还要为他们提供清洁的环境。

  3、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

  孩子在0—6岁的早期教育史非常重要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对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孩子们就有可能很好地适应这个世界,并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适合道德环境包括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这个环境能够使得孩子收到最小的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的愿望是简单而*凡的,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双手改善自己的生活,能够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上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能够模仿**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将自己“塑造**”。这也是他们的天性和使命。**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二)如何培养孩子

  1、帮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

  孩子要想很好的成长,离不开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然而,要想让孩子能够注意一件事情,并专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首先就是要令孩子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会乐在其中,孩子才能致力于一件事。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兴趣的大小决定,当看到能引起他们浓厚兴趣的事物时,他们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事物上。因此,我们要使孩子集中注意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还要是大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一个能够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的人才能算得上“有意志力的人”。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就要使孩子在冲突与抑制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之间相互制衡,从而养成良好的*惯,继而引导我们做正确的事情。

  要想得到锻炼,必然离不开实践。只有让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建立联系,让孩子彼此相互适应,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更好的克服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增强自身的意志力。

  3、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开发的重点,智力的`发展是以想象力为基础的。因此,**还要创造适当的机会,激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让孩子自己主宰自己

  每个人只有在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如果一个人总是受他人的支配,那么他就缺少主动权,缺少迎接暴风雨的准备。因此,**要帮助孩子学会主宰自己,包括主宰自己的生命、智力、意志力等等。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好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诚实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总是以父母为榜样,父母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因此,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今家长总是喜欢纠正孩子的错误,然而,他们多数往往都是以口头教育,而不是以行动来证明,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孩子的人格发展误入歧途,他们会刻意地压抑自己、伪装自己来适应**的不当行为,成为在日后生成各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此外,家长言行的不一致行,也将导致家长失信于孩子,降低家长的权威性,使得孩子也会常常言行不一致,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面前要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2、不抑制孩子的内心

  我们说过,孩子有着属于自己的权利。当孩子受到阻碍或者束缚时,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让孩子的精神自由、不受到压抑,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与生俱来的不足,就限制孩子,着这往往令孩子步入歧途。因此,**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

  3、尊重并重视孩子的精神气质

  孩子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孩子的精神健康,这必须给予极度的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惯,懂礼貌、不哭不闹、温文尔雅……。。

  为此,首先,**要尊重孩子所有合情合理的活动并了解其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孩子的意图,我们才能知道孩子真正想要什么,而不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再次,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我们必须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从而使孩子避免养成依赖的*惯,让孩子学会自立,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后,家长必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之道,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这是因为孩子的感情要比我们想象的细腻、敏感得多。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很敏感,如果我们稍微有些差错孩子立马就能感知,从而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二、我的心得

  1、学会尊重孩子。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总是强调一孩子为中心,认为孩子也是一个有一时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不是不顾孩子的需求,将**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一点是值得我学*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我从事的是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的对象都是患有各种障碍的儿童,我不能因为他们异于常人就不尊重他们内心的需要。正因为他们处于弱势的地位,才更需要我们的尊重与理解,从而开设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与进步。

  2、创造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权利,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最大程度的发展。

  3、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而不是以**的角度来看待孩子,并要求孩子。蒙台梭利的这一观点和这种教育理念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的教育能够以孩子为中心,那么,*就会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了。

x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也让我从听说蒙台梭教育利到初步了解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一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行线以下。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息。

  在*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对同伴合作这一要求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和同伴合作的事情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向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相信孩子,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合作的方法和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最后以书上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这本书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