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

日期:2022-09-28 00:00:00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1

  得到这本书,首先,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生命状态,都会遇到不幸,感到变迁,或者经历困惑,寻求,理解,我们对生命负有重要的责任。

  在这期间,班上组织的艺术活动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音乐活动幸福的猪弟弟,歌曲的曲调由王心凌的月光改编非常美丽。主要内容是猪弟弟问父亲什么是幸福父亲说:你的笑容和健康是幸福的猪弟弟问母亲幸福是什么母亲说:有父亲的家人是幸福的!活动结束了,我问孩子们什么是幸福妈妈带我去玩是幸福幸福是幸福…是啊,对幸福的定义,每个人都大不相同,对孩子们来说幸福是最大的幸福。

  喜欢思考,喜欢思考,喜欢幻想的自己(这和外表大不相同),总是想着什么,喜欢回顾过去,从小到大,总是觉得以前很好,偶尔喜欢幻想,憧憬着美丽的未来,那么现在呢?

  书中说:所有时间的东西,过去永远不会回来。就像你昨天过去了一样,它永远变成了昨天,之后我们也不能回到昨天补充什么。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是特殊时刻,每个瞬间都是唯一的。

  书中的另一句话也让自己记忆犹新。我们总是在茫然中寻找关于未来的幸福。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谁能保证,脱离现在的位置,谁能保证幸福今天不笑的人,明天一定会笑享受我们现在的所有安乐、幸福,不要梦想明天不可能的富贵生活,享受我们今天简洁舒适的衣服,不要期待明年不可期待的锦华狐毛。踏实地度过每一刻,比不切实际的计划和展望更适合我们的生活。

  燕子走了,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请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不回来。朱自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后来学到的孔老妇人的文章中,好像有死者就像斯夫一样,不惜昼夜的回答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如果我们不珍惜和把握现在,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会后悔。

  屠格涅夫说:幸福不是明天,也不是昨天,不怀念过去,也不憧憬未来,只有现在。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想象,真正的幸福是现在。没有必要让未来幸福,幸福就足够了。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2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3

  读《给孩子现在的幸福》有感觉。

  过去什么也没发生过,现在发生了。未来不会发生什么,现在发生。

  这是我从《给孩子现在的幸福》这本书中感受到的幼儿教师的真正意义。现在是佛教用语,根据佛教的说明,现在是佛经中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1秒有60个刹车,1秒有3600个现在,把时间切成小的单位,现在是永恒的。

  给孩子现在的幸福作者是幼儿教育机构李跃儿芭比学园的老教师马丽娟老师,给孩子现在的幸福描写芭比学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幸福生活。给孩子现在的幸福中的点滴渗透着作者的爱和责任,向幼儿园里不为家长所知的婴儿性格的对象表现出来。

  看到给孩子现在的幸福这个主题,突然觉得有禅的味道。认真阅读书籍后,作者马丽娟老师怀着宗教般的信仰,经过哲学般的深刻思考,感受到了10年的幼儿教育感觉,通过和*的娟秀文字,传达出来,深思熟虑。读完整本书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解释或教育的语言,更像是在读日记、马老师的工作日记、清晰的写作、华丽的辞藻和特殊的修辞。每次记述工作,都有一颗小心在讨论。读这本书的时候,马老师好像在我身边和我分享了她的生活,她的心得。书中没有无聊的理论说教,有生动独特的小故事,和读《365夜的故事》一样,慢慢融入书中,向往小农庄的生活。这个看起来像观察笔记的文字,绝对有价值的金砂,字里的行间总是闪闪发光。就像我和马老师在一起一样,是和孩子早晚交往的人。那些说话、熟悉的困惑,有启发性的思考,瞬间爆发头脑,有的经验和书上的文字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满脑子都流动着收获。

  这可能与自己的职业有关。作为毕业班的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其他成长,更不用说心灵的交流了。小农庄在我眼中就像教育期间的世外桃源一样,小农庄的老师和助理更加重视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心灵的成长,帮助孩子们点燃心中的蜡烛,让孩子们。

  生活在小社会,与他人合作,学*爱,等待,学*克服困难,学*情绪释放,学*幸福的生活。

  读了《给孩子现在的幸福》,马老师总觉得春水*静,动作温柔,没有看到她大声赞扬哪个孩子,当然没有斥责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很快就停止了,她隐藏在班里的孩子们中,一眼就扫除了上她亲子班的时候,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她在关注班里的每个孩子吗?看到书中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的表情、语言、心理等细致的观察描写,才明白*时一举一动,其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这本书展示了孩子的世界,正确地说是爱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眼中的孩子的世界。通过这位老师的眼光,我看到孩子的世界是一个*静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因为这位老师她的心里有安静,也有坚定的力量。她用她的心体验孩子,她把她的生活和孩子们融为一体。

  有时候,大人们希望孩子们按照自己的预想方向发展,给孩子们安排这个计划的哪个计划,孩子们一定不会老老实实地执行。那时发生了矛盾。大人们说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作为孩子,当然希望成为监护人的好孩子。但是,大人让孩子做的是他讨厌的事情。怎么办,孩子自然陷入困境,感到压力,结果大人生气,孩子也很懊悔。教育孩子生气也是教育,快乐也是教育,为什么不选择快乐的方法呢?教育学家主张我们要用材料教,不要限制孩子的天分发展。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自己的天空,体验现在的幸福,在幸福中学*和成长呢?

  十年的经验,一本书不能复盖。而且,经验上的东西大部分不能只用文字体验。这本书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幼儿教育人员的专业性。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能……这是专业性强的工作,不仅仅是爱。看这本书的时候,感动了好几次,就像看了特别好的电影一样。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使我对原本感觉不足的生活,又产生了希望。擦亮眼睛,仔细寻找,感动地找到,特别是天使般的孩子可能会领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4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本书我读到了80页,在读这80页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我都想弃之不读了。弃之不读的原因是因为,书中很多句子不通顺,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用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的事情,作者却罗里啰嗦地说了半天;甚至有一些连个主题也没有,只是单纯地像记流水账一样将孩子们的事情记录了下来……

  一天晚上,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那个故事:有一位画家,曾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不足的地方画上圆圈,结果他看到他的画上画满了圆圈。他非常灰心,不愿意再画了。后来,有人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让别人看看你画成功的地方呢,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画放在大街上,让过路的人指出他画中成功的地方。结果他的画上仍然画满了圆圈。任何一本书,都是“雅者见其雅,俗者见其俗”,只要你愿意用欣赏的眼光看,就一定会有可取之处。

  再读这本书时,我不再那么挑剔,我试着用欣赏的眼光去读,也终于发现了,这本书中有一些教育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丽娟老师处理某些事情的方式也是值得学*的。魏书生说过: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你每天就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你就每天生活在地狱里。这句话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你生活在天堂还是地狱,其实全取决于你看待学生的眼光。对待孩子何尝不如此?对待孩子,要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任性、无理取闹,他只是用任性和无理取闹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某种情绪,我们应该善待并处理好孩子的这种情绪。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你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举动,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可爱的。而且,如果你能欣赏自己的孩子,你也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可爱。反之,孩子就会在你挑剔的目光中,愈来愈迷茫,他率性的行为就会渐行渐远……我喜欢一恒,特别是他生气时撅着小嘴的模样,甚至是不听话、无理取闹的时候。

  这些,在我眼里,都是可爱的。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小时候的样子。一恒身上也有缺点,性格上也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给予他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他性格中的小缺陷也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褪色。我会继续欣赏他,欣赏他做的每一件事……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这段话说的非常好。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5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是孩子学前教育的重要引导人,在孩子幼儿阶段也是陪伴他们朝夕相处的人,看着他们一天一天的长大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有多少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什么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呢?

  马力娟老师《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就深深的值得我去学*,此书重点的一个词就是“当下”,是的,不管之前如何,也不管以后怎样,我们生活在当下,就要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也是本书的目的所在。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

  于是总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但孩子将来的幸福谁都无法预知,难道为了将来的幸福就得牺牲当下的幸福吗?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或许能让孩子的将来更幸福。

  我也希望我所教的孩子在我所教的当下都能感受到幸福。看完书后,我最深的体验是:他们的老师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他们很少说“不”,他们看似不动声色的动作、言语,却是包含了许多对孩子们的尊重、理解和爱。

  细细想来,也的确如此。想想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们,玩个橡皮泥,因为害怕他们把桌子弄脏,我不许他们这样,不许他们那样;摆个雪花片,因为害怕他们太吵,又不许他们这样,不许他们那样;上楼玩个轮胎,因为害怕收尾时太费时费力,又不许他们这样,不许他们那样……好像有很多个时候都是在说着“不”。一个个“不”字,不知道磨灭掉他们当下多少小小的幸福。

  以后,我也应该像马老师所言,多多运用言语的智慧。玩个橡皮泥,说再多个“不”,他们也还是会把桌子弄脏,不要怕脏,脏了可以教他们整理干净。我们可以随便捏两下,捏个歪歪丑丑的小人,让孩子们知道,原来捏出个东西是这样的简单,进而兴致勃勃又自信的开始自己的创作。

  期间,橡皮泥可能会散落一些,掉的桌子上地上哪里都是,我们可以言语引导:捏出个扫把,打扫一下,捏出个筷子,把垃圾夹走,捏出个垃圾桶,用来放垃圾,捏出个吸尘器,吸一吸地……制作东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制作的心情和乐趣。

  户外场地,最是孩子们能撒欢的地方。我班孩子最喜欢玩轮胎。他们推着轮胎先是各自玩着,然后小群体聚成了一堆,轮胎也依次摆开,他们坐在轮胎的洞洞里说说笑笑,一脸的幸福。慢慢的,聚过来的人越来越多,推过来的轮胎也越来越多,有些有力气的男孩子把轮胎摞高,有些女孩子把轮胎依次摆开,一会儿,轮胎长长的被摆成了个圆。

  有些孩子在圆里说说笑笑,有些孩子在圆上蹦蹦跳跳,摆出来的轮胎高高低低,圆圆的像一个城堡,城堡里的王子公主们忙着为城堡造门,装扮,大汗淋漓却一脸欢笑。

  很多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天气太热,他们把轮胎都拉出来摆成这样,收尾的时候不免要多说好些话,多花好些时间,然后,看见他们乱摆轮胎的瞬间,就会制止,会说“不”,在说“不”的时候,他们当下那种“想要摆的”幸福也就给说散了。收尾再长,也不过就多几分钟,带孩子们出来就是玩的,就是找快乐,不能因为害怕麻烦,而让孩子们当下玩的快乐大打折扣啊。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更要有想象的机会,需要有比较柔和的色彩感染,更需要有被保护和照顾的感觉,所以在小农庄幼儿园里到处充满了自然的人和物,这里有春天到来时开的鲜艳的桃花,这里有做着针线活的老师,还有神奇的大木狗在汪汪地叫,更有像妈妈更像朋友一样的老师。

  如果妈妈们能给孩子们手工做件衣服的话,孩子们不知道多崇拜自己的妈妈,尽管现在我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大家静下心来给孩子缝制一件小衣服,但这种一针一线看似人耕牛犁的生活正是孩子们小时候所需要的生活,正是因为这,马老师才亲自给孩子缝制衣服,也教孩子们七扭八扭地缝制一个小布包包,然后将收罗来的自己眼中的`宝贝装进去。

  这样温馨的场面,相信只有自己家里的老奶奶才会有,相信那时的孩子一定是幸福无比的!在出现问题时,老师先承认问题,进而告知孩子不拒绝问题,也不要害怕是自己制造了问题,马老师告诉孩子们有了问题时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会让大家都满意的,不要总让自己受委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了保护了孩子脆弱的内心,又释放了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使得孩子们愿意站出来用积极的方式来解除困难,而不是把困难隐藏起来。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

  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

  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读完此书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儿学前教学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带孩子们,“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随时随地给与孩子当下的幸福,是他们一贯遵守的原则。

  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不应该生活在我们安排,照顾之下,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发现给孩子一个当下的幸福,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扩展阅读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扩展1)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1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2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的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二: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3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4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

  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

  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

  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

  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5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说,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也就是说,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

  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扩展2)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9篇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我们拥有自己完整的身体,并有绝对的控制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完整地集中在当下。所以当我们笑时,笑得那样开心;当我们哭时,哭得那样伤心。我们的喜怒哀乐会感染每一个人。孩童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完整而完美的艺术品,没有瑕疵。我们的身体和内心不会累积任何的负面能量。

  我们的身体渐渐成长,我们的内心渐渐丰满。正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这种不完整感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当中无穷无尽地寻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而我们无法意识到思维已将我们奴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存在感的意识,恢复对于思维这个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复自我对身体与内心完全的支配。这样,当我们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里,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这时,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而当我们需要思维为我们服务时,我们的意识就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在这里恢复了它工具属性的本质。这样,当我们遇到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真爱没有对立面。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你真正拥有自我时,散发出来的*和、宁静与喜悦。

  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完整。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即内心的*和、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

  而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回归到我们本真的最初,则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对待过去、现在、未来。坛子里有不少评论贴了,我也来写写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读书后个人体验是时间感觉变慢,人变得沉稳,不再那么焦燥。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将来。过去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悔恨的地方,当你能了解最重要的是如果度过当下这一秒的时候,你就不会再为了后悔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而耗费情感。未来则是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害怕的地方,当知道当下这一秒最重要之后,我也不应再为未来的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安,还是好好度过当下时刻吧。

  只要能够让心灵处于*和、沉静的状态,完成一件紧急的工作,与看娱乐节目、发呆、做其他无意义的事情并无区别。当下这一秒要做什么,不要跟随理性、不要跟随情绪,要跟随你的心灵。如果今天必须提交一份重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投入的工作,即使想通过娱乐来逃避行动的话,心灵也会通过焦虑情绪告诉你,你并未正确度过当下。所以要跟随心灵,剩下的就很简单了,观察到你真正需要的,对我而言通过情绪就能知道,我是否在做当下应该做的事情。

  以前也研究过GTD,最后的发现对我来说,问题不在于任务如何分类,而在于如何推动自己去做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是值得在当下做的事情,而不是用紧急、重要四个象限来机械的决定要做之事。可以大段时间的浪费生命,如果这同样能让我的心灵处于*静,什么也不做,什么成果也没有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这是以前从未想过的,所以《当下的力量》对我是更有帮助的.一本书。

  《六祖坛经》中有一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个和尚问一个得道高僧说如何开悟,高僧回答吃饭、念经、睡觉。和尚说这些我也做啊,高僧则回复:我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念经的时候念经,该睡觉的时候睡觉。用《当下的力量》来解释,就是高僧所作的在每一刻都是心灵中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因而能够心无旁缪的行动。而我则在工作的时候想着玩,玩的时候想着工作,为过去而悔恨,为未来而焦虑,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这些焦虑不安非但没有任何用处,还消耗了大量身体能量。

  当代人喜欢抱怨,抱怨好工作岗位都被占了,没钱的抱怨房价太高,抱怨没有社会医疗保险不足,抱怨CPI涨的太厉害;有钱的抱怨社会腐败,抱怨有了钱却没有安全感要移民;移民的抱怨在国外没有归属感,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这些抱怨真的是想通话语来改变不*等不合理吗?我看未必,绝大多数人只是一种情感宣泄。世界上真的有能不让人不抱怨的地方吗?我想确实有,就是在人的心灵深处。跟着心灵指引,过好当下这一秒,绝大多数的抱怨都会消失,变成新生产的东西,或是对路边小草的欣赏。即使仍然有抱怨,这时的抱怨也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抱怨不参杂太多的情绪,人们能在抱怨之后*静的投入下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当下的力量》非常好的一本书,但中文版的翻译加入了译者自己的想法,比如生造出来的“临在”一词,再比如“臣服”,感觉要下跪磕头似的很不舒服,再比如某章的标题“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让人容易误解为“想想怎么逃避当下”。所以又买了英文版,果然发现原版中这些让人别扭的地方都表达的很清楚。

  初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不时的想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每个人都无法感受到他人的感受”等我自己觉得别人也觉得稀奇古怪的问题,由于找不到能解惑开悟的书,有时候我变得很烦躁。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些问题,也不知道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我有什么用,朦胧中觉得这些问题肯定是和哲学有关,但在“不读与学*无关的”应试思维下,我便以写诗来使自己暂时摆脱这些纠结的问题。那时候的诗颇有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新东方精神,总是以积极乐观收尾。

  到了高中,我开始对哲学感兴趣,相信肯定能从哲学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初读了季羡林的散文,周国*《人生哲思录》,蒙田的随笔等,要么通俗没感觉,要么深邃难懂,政治书上也只是模糊的一带而过,我渐渐觉得我的答案不在哲学中。

  痛苦源于自我: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它不满于当下,不停地去外界寻找认同感,通过追求物质世界来获得满足。千万不要去寻找身份认同感,这会让你无法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

  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

  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你能意识到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了吗?你是否在反问你是否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了。

  首先,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受苦的根源是来自于我们大脑的思维(见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三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的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地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多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停止不住的大脑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对事情的诠释,C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的时候,都会去找A的碴,尤其是与创造A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以及与A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在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都来自与大脑的思维(第三章)。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受苦的元凶。他称真实的自我为本体或存在(being)。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我称之为“真我”,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离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见是: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_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我们的小我,我们愈感到空虚和孤离。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being)。

  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body)(见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常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是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这就是痛苦之身被唤醒的结果。

  好了,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常常给我们找麻烦。现在又来了一个痛苦之身,时不时的跳出来搅局。难怪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源自于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时间只是一种幻象,越说越玄了!其实,只要这样想,就不难明白了。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只要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不是吗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了,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产生压力、焦虑、恐慌。

  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作者称之为“临在”(presence)(第五章)。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的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面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观注我们的内在身体(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觉得到它吗有没有感觉到气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书中有很详尽的冥想方法,教你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连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

  曾经,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问:“你曾经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有时,人们不停地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不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而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内在。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真正拥有着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

  哲学家笛卡尔在写下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自认为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存在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超越而且还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形体之内。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但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是的,让你的思维处于静止并试着超越你的思维,思维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来说并不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人们80%-90%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还是无用的,而且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然而我们却对思维上瘾,因为我们认同思维,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得自我的感觉。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停止思维活动,我们将不复存在。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这是它所擅长的,但是这些不具有创造性。所有真正的艺术家,不管他们是否知道,都是在无思维的、内在宁静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即使最伟大的科学家都声称他们的创造性突破来自于无思维状态。对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调查令人吃惊,调查结果显示,“在那个短暂的、决定性的创造本身的过程中,思维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的简单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身体或生命的奇迹不是通过思维来创造和得以维持的。很明显,有一种比思维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

  禅宗大师用顿悟来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你需要临在意识。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倾听过,真正地倾听,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倾听过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声?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的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你需要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当你体验到了这些临在时刻,你可能不会意识到你是短暂地处于无思维的状态。这是因为这种状态与思维之间的间隔太窄。在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之前,你的顿悟可能只会持续几秒钟,但是它确实发生过了;否则,你就不会体验到这种美好。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只有完全处于临在状态里,那种美或神圣才会产生。

  然而,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人们只认同生理和心理的形式(form),而无意识于本质的存在。又由于每一个形式(form)都是变动不定的。他们就活在恐惧里。这种恐惧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对其他人类很深的误解,也扭曲了他们对世界的知见。

  宇宙如果发生震动,而导致世界末日的话,隐含生命仍会如如不动,不受丝毫的影响。《奇迹课程》里犀利地揭露了这个真理:“凡真实的必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必无法存在。神的*安自在其中。”

  如果你有意识地与隐含生命维持着连系,你就会珍重、会爱、会衷心地尊重外显世界,和生存于其中,以超越形式的至一生命而展现于世的每一个众生。你也会知道每一个形相终将化灭。究竟来说,世间的一切不再那么重要了。诚如耶稣说的,你已经“征服了世界。”,或者像佛陀说的“到达了彼岸。”

  有朋友推荐,这几天读了《*》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据说被译成3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200多万册有埃克哈特。托力所著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真的受益匪浅。

  开篇埃克哈特说:“你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是要使宇宙的神圣得以实现,你看,你是多么重要!

  快乐是一种宽容,一种涵养,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精神的外在表现。解读快乐,就是在解读一种生活的态度。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与快乐一起出发!

  这是一本很静的书,书中谈到了关于自我,关于生命,关于痛苦,关于专注,关于实现的可能,读读想想。蛮开心蛮实用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完善自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他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提高一个层次,发现小我,战胜自我,当下的力量,“做”比“想”更加重要。他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自由,快乐,开心,面对生活我们多了份自强和信心,*和和安静,它是一本心灵的鸡汤,给你送来清新的一幕,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

  阅读此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发现之旅,在作者这位心灵导师的引领下,你会发现我们一直处在大脑的和思维的控制之中,不能放开自我,生活在焦虑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不能很好地从过去走出来,怀念不切实际的事情,担心未来的危险前程等等,只有活在当下,我们的生活才充满快乐,以前也看过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那本书,只是自己很多方面没有理解,今天读了这本书,才是我恍然大悟,克里希那穆提也是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的境界,他们两个的理论和见解是一致的。

  “活在当下”——三年前正是我毕业为了工作四处碰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听我的一位信佛的老师跟我说起过:人无需为了过去的事情而懊恼,也不必为了将来的日子而焦躁,而只需把你的目光投向当下,做好你今天能做的事情。当时虽似懂非懂却也很受启发,真的要感谢那位老师当初对我的启蒙与关照。最*,是因为在看李*推荐给我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本书时,看到了它很多都是引自这本书上的内容,而且我对一些探索自我、心灵成长方面也感兴趣就买本来,只是我的这本是张德芬译的《修炼当下的力量》,比较薄一些,内容上更多地是注重练*如何摒弃过去和未来的幻象,而融入当下。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灵修行书籍,初读起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而且跟我以前读过的心理读物不太一样,它没有堆砌很多知识和理论,不是一本用我们的思维去思考理解的书,而是一本要用心去感受的书。我才意识自我成长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而这本书开篇却说思想、情绪组成的“小我”正是困住心灵成长的囚笼,应超越思想,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另外还有终结时间的幻象,接纳自己,停止思考臣服于当下等等,这经典的论述使我顿悟。心灵成长中的打开自己的感官是很重要的入门课,而我却一直是个喜欢思考却不善于感受的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的思想所困住,生活中许多思考都是些无用功耗费心力,使我们处在一种无为的焦虑状态而寸步不前,这也正是我*时行动力不够的原因。现在当我面对工作压力和一些事情烦躁不安有点焦虑的时候,我就学会了问自己这几句: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智或我的小我正在制造什么样的想法?我是否安在于当下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在未来或过去?心不够静的时候就翻几页来看看,确实能帮助我停止思考,尽快地行动起来。

  另外前些天听了伍汉文关于湘雅精神的讲座,还有参加了支部本来准备排演的张孝骞话剧,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一辈湘雅人的种种辛酸过去,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那种严谨务实克己向上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这年轻一代都是没吃过什么苦的一代,虽满怀着理想和抱负,却心浮气躁总想着一步登天,缺乏一种信仰而过于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总想着将来的功名、成就与幸福,却把现在贬低从不把现在的该做的事情做好,总的来说是有些心浮气躁而不够务实。我想,安于当下也就是一种务实精神的体现,只有抛开对将来的种种虚渺幻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衡和安宁,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自己。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有许多东西不太懂,而且更多的是没有能够将它灵活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消化的东西。也许是我们还太过*凡,生活中总有些牵绊和困惑放不下,但我想这些困惑与迷茫正是我们每个人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我相信当我们的心灵飞升到乌云之上时,那时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最*读了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这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但如果踏下心来真正用心体会其中的文字,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扩展3)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6篇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尽管什么都不懂,但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我们拥有自己完整的身体,并有绝对的控制力,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完整地集中在当下。所以当我们笑时,笑得那样开心;当我们哭时,哭得那样伤心。我们的喜怒哀乐会感染每一个人。孩童的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完整而完美的艺术品,没有瑕疵。我们的身体和内心不会累积任何的负面能量。

  我们的身体渐渐成长,我们的内心渐渐丰满。正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这种不完整感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当中无穷无尽地寻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而我们无法意识到思维已将我们奴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存在感的意识,恢复对于思维这个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复自我对身体与内心完全的支配。这样,当我们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里,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这时,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而当我们需要思维为我们服务时,我们的意识就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在这里恢复了它工具属性的本质。这样,当我们遇到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真爱没有对立面。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你真正拥有自我时,散发出来的*和、宁静与喜悦。

  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完整。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即内心的*和、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

  而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回归到我们本真的最初,则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_当下的力量。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_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可以憧憬和期待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可以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_一切者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

  当下_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_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当下_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从今天起,当一个幸福的人

  最*几天也不知道咋了,总是处于一种和事佬的境界,今天这位朋友要离婚,咱们谈谈心理学,明天那位朋友家里出现了问题,再找我去谈谈心理学。其实对于心理学来说,我真的只是一个门外汉,我仅仅是因为喜欢而参加了教管中心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并成为了主修老师。的确是聆听了部分专家的讲座,但真正懂了多少,我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所以每每抱着笔记本给人家说了若干小时以后,总是变得很困扰,或许当事人早已烟消云散,但我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感慨着人性的变化。

  有幸成为翟老师组织的“成长小组”成员,是我的意外之喜,想想我连一个心理咨询三级证书都没有,翟老师能吸纳我,接受我,带着我经历心理历程的成长,实在是幸甚之极。小组承诺的第一条就是“活在当下,关注当下的感觉”。陆老师提议大家回去看《当下的力量》,北京的汤丰林院长也向我们推荐过这本书。张德芬称这是一本改变你一生命运的书。

  什么是当下?“当下”在何处?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力图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和世界。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受苦或受情绪所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从出生到孩童期,我们是淳朴、自然的,思维和真我也是一致的,我们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用掩饰什么,也不用担忧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观察社会和接受教育,我们的思维便逐渐控制和屏蔽了我们自然意义上的真实意识,使我们的自我感觉,不再取决于自我的真正感受,而是取决于外在。思维在外在的世界里无止境地寻找如财产、工作、地位、名望以及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等自我认同。当我们获得这些外在时,我们便会觉得很幸福,失去了我们就会觉得很痛苦。然而外在世界本质上是无常的,所以当我们从外界当中寻找自我认同时,我们注定会随时陷入恐惧与痛苦当中。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的存在意识和对身体以及内心的完全支配。当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于是我们需要了解一种能够摆脱思维控制,且让生活更美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当下,活在当下。由于思维控制对外在的认同和关注,我们的生命大多消耗在不是想过去就是在想未来的过程中,而很少享受和关注当下。就像我的朋友们一样,之所以痛苦难过,也不过是受因为夫妻之间一点点的不愉快,而无限的放大,在幸福的时候不会出现的往日的委屈一股脑的用上心头,于是便想象着世界对自己是相当的不公,自己的付出换来了无尽的辛酸,以后我还会受到什么不公*的待遇?而事实上是当下是当下,过去是过去,将来还需要两个人共同的付出,闷着头,一根筋的时候,总是不能使自己的心态*静地放在当下。

  “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现在付出全部的注意力。”不活在当下,我们就无法赢取生活的乐趣。如何获得当下的力量呢?我们必须学会当事情来的时候抓住,当事情走时放手。我们的身体是唯一时刻生活在当下的物体,能够与自己的身体“联结”就是通往当下的最好途径之一。我们该做的不是看着远在天边的东西,而是做好手上的事。同时还要懂得放弃,只有懂得放弃的人才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实现当下的力量,还需要接受当下时刻,实事求是地对待当下,摒弃我们思维对当下时刻的逃避和抗拒,让内心真正从思维认同中**出来,不受外在干扰,将注意力集中于感受、解决和做好当下的事情,体会充分把握自我的生命过程,享受真实、简单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书,一本能有所收获的书。我已推荐给我的朋友们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舒服的姿势,不急着去实践,只希望能接纳、吸收、消化、改变,不急不躁的慢慢享受当下的阅读幸福。抛开过去和未来,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替别人做决定,活在当下生活就会充满更多的阳光。

  偶然的机会,看见同事在学校班车上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一书,她极力向我推荐此书并将该书的英文版全文,作者的《与神的对话》音频等素材一幷拷贝给我。我整整用了几周时间把英文版内容看完,接着又下载了中文版仔细品读,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可谓是心灵的鸡汤和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幷不时地向学生们推荐此书,毫不吝啬地奉上中英版素材及音频等素材,偶尔会与学生们探讨读书心得,颇有收获,现与大家交流分享我的体会,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当下的力量》就是以托利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告诉人们当下(即现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该书前半部分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理相类似,只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人们也一样,只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只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到曾经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正如今年的澳网,李娜苦战3盘,艰难淘汰大威。李娜所显示的是她的淡定,关键时刻不急、不躁,最后一举将大威拿下进入澳网四强。接着谈到,无欲则刚,现在的我们应该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该书在后半部分,托利告诉我们:首先,学会专注当下,对曾经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对曾经和未来要明白几点:一要总结曾经的经验,二要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现在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回有所收获。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有良好心态。

  作者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到要关注当下,关注此时此望,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只是意识的一小部分,没有思维不会影响到意识,没有意识思维将不复存在,所以别担心,当你关注当下时,你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满足感,不会有不安,不会有烦恼,你的每时每刻都是充满了喜悦与安全感的。

  要做你思维的见证者,你不等于你的大脑,你的痛苦情绪,都是你大脑的思维制造出来的,而实际上,你的意识根本没有创造这些思维(痛苦),是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制造出来的,它利用了时间,而如果你去观察这些思维,做为一个见证者,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不做任何批判,不加以分析,只是静静的看着思维在变化,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会吞噬你的思维(痛苦),慢慢的思维(痛苦)将会消失。如果你的身体里面有两个人,那是两种思维,你要去观察他们,当他们制造出来一种情绪时,你不要认同他,你越认同他,那你就会被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思维控制。

  如果我们被思维所奴役,我们的自我感就是源于外在。我们从那些与我们的自我感丝毫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你的社会角色、财产、外表、成功与失败、信仰等(包括爱情)——寻找我们的自我感觉。而当我们沉浸在爱情当中,彼此深深地需要与依赖,就像是药物一样让对方上瘾。当我们拥有这种药物时,我们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当对方要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嫉妒,企图通过要胁、责备或指控来操纵一切,这源自于我们对失去的恐惧。如果对方真的离开了我们,这可能会导致我们最为强烈的敌意或最为深刻的痛苦和绝望。这时,爱又在哪里?爱会在瞬间就转向它的对立面吗?当初的那些是爱,还是上了瘾的控制和依赖呢?

  正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我,这种不完整感使我们在外在的世界当中无穷无尽地寻找而又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而我们无法意识到思维已将我们奴役。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恢复自我存在感的意识,恢复对于思维这个工具的主人身份,恢复自我对身体与内心完全的支配。这样,当我们意识回归的时候,我们便回到了一个身心合一的状态里,就像孩子一样,透明、喜悦、宁静。这时,我们拥有了最完整的自我。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无常,我们的内心都是完整的。而当我们需要思维为我们服务时,我们的意识就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思维在这里恢复了它工具属性的本质。这样,当我们遇到一段爱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真爱没有对立面。它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你真正拥有自我时,散发出来的*和、宁静与喜悦。

  每当此时,我们便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内心的完整。每个人所选的路不同,但殊途同归,幸福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当我们学会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即内心的*和、宁静与喜悦时,整个世界都将变得光彩!

  而回归到爱的世界里,回归到我们本真的最初,则需要利用当下的力量。思维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利用了时间,利用你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与未来还未发生的事情证明思维的存在,制造了痛苦,如果你关注当下,接受现在,你将会感受到爱,和*,喜悦!

  当然,大家往往不明白的是,你的痛苦来自你的情绪,你的情绪来自你的思维,你的思维来自你的意识,意识才是你自己,你意识的本体是充满宁静、爱、和*、喜悦的,它没有任何痛苦存在。所以当你身体内有两个自己时,只要任何一个能感受到痛苦,那它们还是你的思维,而不是真实的你自己,思维只是你意识的一小部分,他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不要被自己的工具利用并控制,而应该用意识去控制思维,让你自己想用他的时候他就出现,而你不需要他时,他就去安安静静的去睡觉。

  “活在当下”——三年前正是我毕业为了工作四处碰壁迷失方向的时候,就听我的一位信佛的老师跟我说起过:人无需为了过去的事情而懊恼,也不必为了将来的日子而焦躁,而只需把你的目光投向当下,做好你今天能做的事情。当时虽似懂非懂却也很受启发,真的要感谢那位老师当初对我的启蒙与关照。最*,是因为在看李*推荐给我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那本书时,看到了它很多都是引自这本书上的内容,而且我对一些探索自我、心灵成长方面也感兴趣就买本来,只是我的这本是张德芬译的《修炼当下的力量》,比较薄一些,内容上更多地是注重练*如何摒弃过去和未来的幻象,而融入当下。

  这本书作为一本心灵修行书籍,初读起来确实有点晦涩难懂,而且跟我以前读过的心理读物不太一样,它没有堆砌很多知识和理论,不是一本用我们的思维去思考理解的书,而是一本要用心去感受的书。我才意识自我成长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思想,而这本书开篇却说思想、情绪组成的“小我”正是困住心灵成长的囚笼,应超越思想,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另外还有终结时间的幻象,接纳自己,停止思考臣服于当下等等,这经典的论述使我顿悟。心灵成长中的打开自己的感官是很重要的入门课,而我却一直是个喜欢思考却不善于感受的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的思想所困住,生活中许多思考都是些无用功耗费心力,使我们处在一种无为的焦虑状态而寸步不前,这也正是我*时行动力不够的原因。现在当我面对工作压力和一些事情烦躁不安有点焦虑的时候,我就学会了问自己这几句:我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智或我的小我正在制造什么样的想法?我是否安在于当下而不是把自己投射在未来或过去?心不够静的时候就翻几页来看看,确实能帮助我停止思考,尽快地行动起来。

  另外前些天听了伍汉文关于湘雅精神的讲座,还有参加了支部本来准备排演的张孝骞话剧,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一辈湘雅人的种种辛酸过去,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那种严谨务实克己向上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这年轻一代都是没吃过什么苦的一代,虽满怀着理想和抱负,却心浮气躁总想着一步登天,缺乏一种信仰而过于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总想着将来的功名、成就与幸福,却把现在贬低从不把现在的该做的事情做好,总的来说是有些心浮气躁而不够务实。我想,安于当下也就是一种务实精神的体现,只有抛开对将来的种种虚渺幻象,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衡和安宁,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自己。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我来说还有许多东西不太懂,而且更多的是没有能够将它灵活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有很多值得我去消化的东西。也许是我们还太过*凡,生活中总有些牵绊和困惑放不下,但我想这些困惑与迷茫正是我们每个人不断自我成长的动力,我相信当我们的心灵飞升到乌云之上时,那时的天空永远是碧蓝的!

  活在当下,当然意味着不要执着于过去或者寄希望于未来。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是因为我们坚持时间是存在的。坚持我们活在过去和未来。

  其实我们执着的时间概念,只是我们的心理时间。你认为,除了当下一刻,你的过去存在吗?你的未来存在吗?谈谈我的体会,我很多时候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忆过去的事,请注意,是“不由自主”,是一种被动状态地回顾,无意义的回望,回忆起痛苦的事,让我当下很难受;回忆起喜悦的事情,让我当下产生虚幻的幸福感。然后,有时我又为明天担忧,书卖不好了怎么办阿?嫁不出去被亲戚鄙视怎么办阿?(哈哈哈,鄙视我吧。)甚至,我们常常神经质地担心明天的飞机或火车会不会失事。这是典型的“活在并不存在的明日”。(你以为明天一定存在吗?汶川地震的罹难者前一天也以为明天存在。)当然,艾克哈利也并非一票否决记忆的价值。他认为,记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调用(主动),但是不要沉湎于记忆(被动)。

  ok,我们用过去的记忆来巩固自己虚幻的身份认同,然后又借明日的目标来妄想拯救自己,恰恰忘了能行动的只有当下这一刻。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不要说我们即将变得怎样,而要当下就变得怎样,觉悟只在当下,无所谓“慢慢觉悟”。你不可能明天突然变得不暴力,你只能当下就不暴力;你不可能明天突然变得很成功,你只能当下就进入成功者状态。这也可以解释《秘密》一书里所提的吸引力原则。吸引力原则并非说你去幻象明天会怎样,明天就会变成那样,而是,你当下就认为自己已经在路上。全身心地认可自己那个梦想,这种对自己对宇宙的信任会为你吸引来你需要的资源。

  是的,从时间的睡梦中觉醒,进入当下时刻。当下的力量才能让你智慧地行动起来,一切问题,在行动开始后便消融(做和发生实事上是同一个过程)。答案浮现,也便无所谓问题了。剩下的只有“按着答案去执行,然后让结果自然出现”罢了。(自助,尔后天助之)但是有创造性的答案浮现的前提是,你是否停止思维,创造空白让意识降临!

  那么,只有结束时间的幻象,不要在纠葛于过去的身份,也不要幻想从未来得到救赎,你才能喜悦、轻松地执行当下的事情。不要过多地去担忧结果,关注事情本身就行。如果足够专注,真正的问题和答案就会浮现。你就会有很好的策略了。(书中说,很多人之所有没有创造力,不是因为不会思考,而是思考太多。)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6篇(扩展4)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的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二: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

  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

  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

  是的,我说了“可以”,这是我和一恒在一起说的最多的两个字。

  “可以”代表允许,不要拒绝孩子这些小小的要求,因为这些很小的要求会让孩子感觉快乐和幸福。如果拒绝了,就等于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

  下一次,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征求你的建议时,希望你会说“可以”,你的“可以”会让孩子感觉幸福和快乐。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

  马老师说,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也就是说,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

  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