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书笔记 >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时,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给幼儿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这跟中小学学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两样呢?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真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得都不像。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简直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画完以后,她又让家长再画一幅,这次是由李老师来口述,家长自己画,画的是长袜子皮皮。家长们画好以后,李老师让家长自己看看自己画的画,几乎每个家长画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对着自己,两腿张开等的特征。家长们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李老师说:“你们画的第二幅画,是不是受了我教给你们的第一幅画的影响?”家长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发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是先教给孩子怎样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当老师先教给孩子们东西,再让他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应该多角度,对方面地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放飞什么都行。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有启发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2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专家,但她却是一个个性十足,及具影响力的施教者。

  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凡中的天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3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时,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给幼儿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这跟中小学学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两样呢?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真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得都不像。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简直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画完以后,她又让家长再画一幅,这次是由李老师来口述,家长自己画,画的是长袜子皮皮。家长们画好以后,李老师让家长自己看看自己画的画,几乎每个家长画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对着自己,两腿张开等的特征。家长们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李老师说:“你们画的第二幅画,是不是受了我教给你们的第一幅画的影响?”家长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发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是先教给孩子怎样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当老师先教给孩子们东西,再让他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应该多角度,对方面地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放飞什么都行。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有启发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4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

  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只能从物质世界寻找补偿,而这时家长的限制就会将情绪逼到死胡同。不让玩就偏向玩,不让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让看手机就总想看手机。在许多家庭里,好像这个现象无解,进入了死循环。

  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就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灵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书中提到的“在现实当中,**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当孩子再吵闹着要零食时,在排除孩子饿了这种情况后,想想是不是好长时间没和他玩了,是不是对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发现置若罔闻了,是不是没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无人诉说了。是不是该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伴随着孩子的降临,焦虑就从此不曾停止过。小宝宝的时候要焦虑吃奶吐不吐、睡觉总是睡不沉、长不长体重,会不会生病。慢慢的孩子长大了,焦虑也渐渐地变成了怎么还不说话,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么不爱看书,怎么画画都是乱七八糟的涂鸦。总之,她怎么总会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是不是也会像很多妈妈一样,无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给她设定的路线前行,却不知不觉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没有说,即使我没有做,就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次皱眉,就让孩子缩回了探索的手,变得不敢尝试、不敢犯错。

  我开始找各种育儿书籍,当我发现了李跃儿的书时,真是如获至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幼儿园那些事儿》,一口气读了三四本,也开始接触胡萍、尹建莉等儿童教育学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长轨迹的,有共性、有个性。孩子心智发展参差不齐,有的语言发展早些快些,有的大运动发展的快,有的精细活动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点就是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爱。而这个爱是孩子需要的爱,不是家长认为应该给予的爱。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学*要有乐趣,思维要有创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长孩子两岁多就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的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5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资料,让孩子学*,学*,再学*,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1)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3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1

  书是一个世界。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于上帝,更接*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2

  书是一个世界。 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 “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于上帝,更接*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3

  书是一个世界。 李跃儿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将看似*白的故事,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思想的灯塔,一本书的精彩与否,我想,就在于是否*直的文字能激发一个引人深思的过程。贯彻于整个书中,我所思考的,是一个看似无为却而为的爱的世界。

  在《用灵魂去感受孩子的灵魂》章节中,对于教师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爱》作者提及到“**想成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怀着一颗无怨无悔真诚朴实的心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后去正确地帮助孩子。”我们常常说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师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与孩子*视,由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了解事物,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跃儿老师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教育范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给予孩子看似“*常”的教育,一点一滴,都在孩子们的心里,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随着读书的逐步加深, “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时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的出错。出错的过程即同时也是孩子一个探索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发现能力就是从出错开始。教师应正确的对待这种“出错”,出错既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发展,同时也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铺垫。鼓励孩子大胆出错不单单只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也应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些给了我重要的启示,我必须将书中这些好的、先进的、重要的理念转达给家长,促进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把孩子脸上的笑容找回来》蒙昧制造不良后果中,提及到“赏识教育”,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教师所给予孩子的鼓励性语言应该掌握一个度的概念。赏识必须成为孩子继续往下走的道路坐标,其内容要有具体所致,避免笼统的夸奖,帮助孩子发现做得好的地方,或将孩子没有信心的地方提出进行恰当的赏识。让孩子在赏识和明确自己不足的区间内,找到赞赏所朝的方向,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从本我和自我的状态中,找到方向点,使其得到广泛化的运用。

  大卫、梭罗断言: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医生与精神病学家早就认识到溺爱与缺爱都将对身心疾病产生重大影响。李圣珍老师说: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艺术家哲学家殉道者,他与别人相比,更接*于上帝,更接*于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么呢?教育自古以来肩负着两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的高尚灵魂和智慧的脑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光要把酿造高尚灵魂的“道理”与生成智慧脑袋的“知识”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样的道理与只是有个“实体化”的过程。实体化就是落实,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知道”的层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里灵魂里,成为他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爱和教师的真正含义。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2)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1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时,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给幼儿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这跟中小学学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两样呢?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真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得都不像。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简直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画完以后,她又让家长再画一幅,这次是由李老师来口述,家长自己画,画的是长袜子皮皮。家长们画好以后,李老师让家长自己看看自己画的画,几乎每个家长画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对着自己,两腿张开等的特征。家长们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李老师说:“你们画的第二幅画,是不是受了我教给你们的第一幅画的影响?”家长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发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是先教给孩子怎样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当老师先教给孩子们东西,再让他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应该多角度,对方面地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放飞什么都行。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有启发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2

  假期里,受朋友的推荐,读了一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我感触颇深的不仅是书中的内容,本书作者李跃也从不同层面讲述了自己的转型。

  李跃的糊涂,傻气,可爱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同与年龄阶层的人性本面,更诠释了教育与爱育的本质区别,以*等自由的心态来享受欣赏孩子用生命巨章缔造的童话乐土。而在这其中孩子是幸福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著名作家卢勤的著作,卢勤专著中提倡的赏识教育,从解读孩子内心,关注孩子外在的健康成长,到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树立主人翁的责任与意识,倡导了一种教育的新型理念,而在这种漫长的教育与实践中走的也并不顺畅,大到家长,老师,小到青少年,在经历了太多失败教育后,理解了教育不是支配,居高临下的威严施教者,而是如何将教育升华成爱,来激励促进自身的成长,我想李跃与卢勤在教育方面应该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李跃的书中,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经典。例如《鸡毛掸子》一文,就给我很多的启发。

  最*,我班刚转学来的小朋友,生性活泼好动,总喜欢招惹小朋友,一次,我让小朋友去排队喝水,小家伙一把就把排在他前面的巩翰林推倒了,其他的小伙伴赶忙扶起巩翰林并要求他道歉,小家伙却噘起嘴一脸不悦道:"我没错。"一边拿起水杯向指责他的小朋友泼去。站在旁边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伸手打了他的屁股两下,没想到小家伙一脸不服气委屈的大哭起来,大叫道:"你们人多欺负人少,我再也不上幼儿园了。"

  小家伙的一句话立刻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形中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于是我把两个小家伙叫到了一起,给他们讲道理,听孩子解释,并让他们当着大家的面握手言和,一个短短的小插曲让我明白了,在严格管教孩子以后,一定要用温暖真诚的心接纳他们,让他们知道严厉是更深沉的爱。其实在李跃的书中会有很多的故事及相关事例值得我们深思,而恰恰是生活中想当然的小事,让我们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儿童的幼小心灵,埋没了孩子的潜力,而教育就想当然的成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隔阂,教师走不过去,孩子不愿走进来,使两者成为对立面。

  曾有人这样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个性,现在的教育不象教育。我要说的是这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向标,我们这一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观念,他们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个体,作为施教者怎么样才能很好的保护好孩子个性的一面,又要剔除孩子不尽完善的一面,我想在李跃的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李跃不是圣人,算不上是教育的专家,但她却是一个个性十足,及具影响力的施教者。

  她对自己不偏不倚,教育败笔,优秀案例都在书中一一展示,与其说这是李跃的财富,不如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或缺的教育宝藏,而我相信,每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但每个人却都有一样别人或缺的?是什么?它在哪?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凡中的天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3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正确理解孩子的一些行为。由于不理解而带给孩子许多痛苦,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被解决就会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将来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难,影响他们的发展。”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家长和老师之中,通常,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维,以**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们认为作为父母,比孩子更有经验,更有正确思考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阶段慢慢成长起来的,却早已忘记了当时的自己是用何种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会误解了孩子的本意,错误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实*的一个月中,我也遇到了这样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画画画得很不错,颜色也涂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都会批评孩子:“哎呀,你看你这画得是什么啊?老师画的是皇冠啊,你怎么画成蝴蝶结啦?为什么不好好学啊,要跟老师画得一样啊……”第一次的时候我没怎么注意,可是多几次之后,我发现那孩子便不愿意再听妈妈说话了,每次妈妈发表意见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撅着嘴,一副快要哭出来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样子。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家长以后不要这么说她了,孩子很努力,画得也很好,本来幼儿画画就不是为了要让她画得跟老师的一样,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愉快的度过这个过程。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注意启发孩子,让孩子能够尽情地发挥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这些,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谓的画画的基本技巧,不过是家长急于看到成效而超过了孩子本身所能负载的东西而已。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赏李老师在对幼儿培训时的方法。她会向孩子们讲述一个故事,是关于长袜子皮皮的,然后她会用语言描述长袜子皮皮的长相,再让孩子们在纸上画。当孩子遇到不会画的地方时,便会求助老师,这时老师再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单独辅导,我想,这也是一种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据幼儿不同的需要去教给幼儿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不是*给每一个幼儿同样的东西,这跟中小学学的学生上课有什么两样呢?但是家长却闹意见了,说把孩子送过来真么久了却没看到孩子学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画出来的画也看不懂,画得都不像。李老师想的这个解决方法简直太令人佩服了,她发给每个家长一张白纸,然后让家长跟着她一起画了一个小女孩,画完以后,她又让家长再画一幅,这次是由李老师来口述,家长自己画,画的是长袜子皮皮。家长们画好以后,李老师让家长自己看看自己画的画,几乎每个家长画出来的画都是一样的,都是正面对着自己,两腿张开等的特征。家长们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李老师说:“你们画的第二幅画,是不是受了我教给你们的第一幅画的影响?”家长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发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如果老师在给孩子上课的时候是先教给孩子怎样画,然后再让孩子画,那么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变小了,这是一种思维侵略,当老师先教给孩子们东西,再让他们想的时候,思维就会被教的东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应该多角度,对方面地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大胆的想象,大胆的表达,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台,让他们可以放飞想象,放飞思维,放飞什么都行。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希望家长们也能够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能够与老师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丰富有启发的环境。不仅是对孩子现在,对于其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4

  “人的幸福不幸福,并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过着多么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他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

  “家长如果不懂教育又没有时间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干涉孩子,给孩子发展的自由。”

  “你内心的慈爱要是一条河,别人拿走一缸甚至十缸,你会感觉不到给了别人,所以也不会计较别人回报你什么。”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

  “对于**来说,最要命的是,每个人都紧紧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

  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李跃儿经典著作。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这本书就是教育者学*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家长和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李跃儿从一个画家,到一个美术教育家,再到儿童教育家,现在更是创办了自己的幼儿园和小学,以独特教育思想支撑的“巴学园”,给无数茫然失措的家长带来了希望。一些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的人们追随者、探索着、发展着她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严苛和教条,也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开放和自由,她给在*社会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一条全新的发展尝试,更是给千千万万为教育发愁的家长们一条走向幸福的路径。

  给你一个每个家庭都会发生的场景,孩子要吃零食,使尽各种招数,哭闹、打滚、甚至摔东西。家长就是一句话:不行。越不行,孩子哭闹越厉害,家长越觉得不能纵容,矛盾越来越大,冲突不断升级。可是,仔细想想,孩子真的是那么想吃零食吗?他需要的是物质,还是物质背后的东西?

  李跃儿教育实践的总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孩子这么强烈的欲望实际是在家长不断的限制中激发出来的。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中尤其突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只能从物质世界寻找补偿,而这时家长的限制就会将情绪逼到死胡同。不让玩就偏向玩,不让吃零食就更想吃零食,不让看手机就总想看手机。在许多家庭里,好像这个现象无解,进入了死循环。

  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我想应该就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心灵的陪伴中找答案。就如书中提到的“在现实当中,**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当孩子再吵闹着要零食时,在排除孩子饿了这种情况后,想想是不是好长时间没和他玩了,是不是对孩子很想和你分享的新发现置若罔闻了,是不是没有注意到孩子受了小委屈无人诉说了。是不是该和孩子交交心了。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伴随着孩子的降临,焦虑就从此不曾停止过。小宝宝的时候要焦虑吃奶吐不吐、睡觉总是睡不沉、长不长体重,会不会生病。慢慢的孩子长大了,焦虑也渐渐地变成了怎么还不说话,怎么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怎么不爱看书,怎么画画都是乱七八糟的涂鸦。总之,她怎么总会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是不是也会像很多妈妈一样,无形的逼迫孩子向着我给她设定的路线前行,却不知不觉的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即使我没有说,即使我没有做,就是一个简单的眼神、一次皱眉,就让孩子缩回了探索的手,变得不敢尝试、不敢犯错。

  我开始找各种育儿书籍,当我发现了李跃儿的书时,真是如获至宝,《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幸福还给孩子》、《幼儿园那些事儿》,一口气读了三四本,也开始接触胡萍、尹建莉等儿童教育学者的著作。慢慢的我知道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成长轨迹的,有共性、有个性。孩子心智发展参差不齐,有的语言发展早些快些,有的大运动发展的快,有的精细活动更好,但所有孩子共同的一点就是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爱。而这个爱是孩子需要的爱,不是家长认为应该给予的爱。

  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学*要有乐趣,思维要有创造性,精神上愉悦、心理上健康。但有些家长孩子两岁多就逼着孩子认字、计算,以为这样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样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爱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家长要放下自己的虚荣心,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或许他能飞的更高。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5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李跃儿是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令人窒息,要么沦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得“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后的种种苦恼。

  我看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一章,当我看完几篇以后,给我的感悟很深,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例如:当一位老师上课的题目是“我的幸福”。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家人当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再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话音未落,孩子们呢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这么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10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挑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们在小学已经减负,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业余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长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无限制地报兴趣班,无限制地为孩子购买复*资料,让孩子学*,学*,再学*,这样孩子们当然感觉不到幸福。

  李跃儿老师归纳的三类做好一个好妈妈: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当我看到这样的案例:一位母亲给10岁的儿子洗脚,儿子把脚盆打翻了,母亲大发雷霆骂了一番。一个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脚,有很好的*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烦意乱的结果。这样妈妈在孩子眼中,几分钟前是慈母,给儿子洗脚。而几分钟后就变成了凶神,爱与恨的转瞬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么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了!我们大人们往往是站在**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最后,我只想说,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教育往往是居高临下的,而爱育则是*等自由的。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朋友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还给孩子吧!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3)

——《幸福的鸭子》读书笔记 (菁华5篇)

  暑假里,在姐姐的推荐下,我读了杨红樱的《幸福的鸭子》这本书后,让小小的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的大概的内容就是:在一个暑假里,笑猫和马小跳的好朋友张达、唐飞、毛超等几个小伙伴一起结伴来到了住在乡下的张达外婆家,并遇到了巨人阿空。马小跳他们决定与巨人阿空一起摘桃子。摘完桃子后,马小跳他们认识了一个叫麻花儿的鸭子,这个鸭子很特别,它的声音很奇怪,就像打饱嗝一样,说话声音干干的。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这个鸭子都是开开心心的,好像永远没有烦恼,永远都感觉生活是美好和幸福的。就这样,马小跳这几个小伙伴和这个幸福的鸭子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我读完了这本《幸福的鸭子》,觉得自己的收获非常大。让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半途而废,每一件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去完成。在遇到挫折时,不要退缩要勇敢面对,失败乃成功之母。当然,还应该感谢在我身边每一个默默为我付出的老师,家人和朋友。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正如“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大家才能够一起获得成功。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像幸福的鸭子那样,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去做让自己觉得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暑假里我读了《幸福的鸭子》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笑猫和马小跳、唐飞、毛超、张达一齐去张达的外婆家去玩而发生的种种事情。其中,笑猫认识了一只女鸭子,叫麻花儿,她是一只充满幸福感的鸭子。那还有一只因缺钙而后腿瘫痪的腊肠狗拖拖,它很自卑。但是,麻花儿的幸福感改变了拖拖,让拖拖走出了自卑。笑猫与麻花儿之间也发生了许多搞笑的事情。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如果我们像女鸭子麻花儿那样充满了幸福感该多好哇。如果人人都有幸福感,那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坏人;如果人人都有幸福感,那这个世界上的人就会乐于助人;如果人人都有幸福感,那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悲伤和痛苦,这个世界上就会充满快乐,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充满了幸福感的原因。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幸福快乐的麻花儿。我期望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幸福都在慢慢长大!

  这本书的名字总会有一些想问的问题:鸭子会有幸福吗?幸福会降临到鸭子身上吗?

  带着这些疑问才能读懂书中的内容。

  整本书主要写的是:马小跳、毛超,唐飞和张达一起去张达的爷爷奶奶家,在张达爷爷奶奶家,又见了巨人阿空和腊肠狗拖拖,又认识了一只容易幸福的鸭子麻花儿,它的幸福好像没有边际。笑猫在张达的爷爷奶奶家曾被麻花儿救活两条命,让笑猫知道了活着的最后意义:找到虎皮猫。后来杜真子的妈妈见了四个调皮蛋在桃林写的日记,不想让他们写的作文比杜真子好,于是便把杜真子也能到桃林写篇好文章。没想到乌龟也来了,以前一天也摘不完的桃子,一上午就摘完了。于是这里发生了很多事。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是很简单,把一件小小的事化成幸福也是很简单的。只要你有快乐就有幸福,这就是道理。

  咦?鸭子会幸福吗?看到书名后,我的脑袋里就充满了问号。所以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

  看完了书,我脑袋里的问号全变成了感叹号!这本书的女主角:麻花儿,是一只天天都很快乐幸福的鸭子。她每天都没有烦恼,是因为麻花儿觉得很满足。和麻花儿住在一起的狗拖拖说过,麻花儿是因为幸福才美丽的。的确,麻花儿长得不好看,唱歌不好听,可就是因为麻花儿幸福,她才显得美丽。麻花儿眼中的一切都很幸福,而且她还有一双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我觉得麻花儿心中幸福的感觉好像永远也没有边际。

  我觉得,每个人都很幸福,每个人都拥有生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一生有很长时间,可以好好的去享受这段很长的时间。可有的人就不这么想了,他们认为,人一出生,就离死亡不远了,生命只有不过一百年,时间过的很快,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这种想法恰恰是不对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突然感到我时时刻刻都很幸福。

  书,我的好朋友。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之时,我想到了我的“好朋友”——书。这其中让我最为着迷的便是那个有着人性,善良,有智慧的笑猫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惯懒床的我,今天却按时起床了——当然是为了看笑猫了。轻轻翻开第一页,便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了……

  这次笑猫来到了张达的奶奶家。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外表丑陋,而却热情,善良,乐观的鸭子——麻花儿。她十分享受她现在的生活,因为她能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把如意的不如意的都往好处想。而这,也是让笑猫喜欢上她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刻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都会去抱怨生活,甚至颓废。可是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十全十美。既然这样我们为何不把心放宽,不刻意去追求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好好享受现在拥有的生活,所有的不幸,在风雨过后都会见彩虹。

  以前,我总会抱怨父母给的不够好,不够多,不顾父母感受,经济条件,肆无忌惮地消费。但自从遇到了麻花儿,我觉得我之前的想法简直愚蠢至极。是啊,我没有的东西很多,可是我拥有的东西也很多。知足者常乐嘛。慢慢的,我看开了。

  有些东西无法改变,那我们就要迎刃而上,乐观地面对。所有的东西在乐观面前都将不堪一击。书,我的良师益友。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4)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 (菁华5篇)

  最初接触到“巴学园”这个词,是在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每次合书时我都要闭眼享受般地做深呼吸,品味着书的墨香,仿佛自己也在巴学园经历过一场童话般的童年,温馨而愉悦。同时回味着书里一个个难忘又好笑的镜头……日后小豆豆的成功及此书的畅销告诉了全世界的学生、家长与老师:越是孩子,就越拥有人类最珍贵、最必要的东西。教育孩子,应该要深爱他们,相信他们,融入他们,呵护他们以及给予他们自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擦亮他们的童真与善心。而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吗?当时我最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也能进入“巴学园”去学*生活,但我知道,这也许是我的梦想。然而,没想到在*的北京,李跃儿老师真的就办了这个“巴学园”。毋庸置疑,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是否也在同时扼杀着孩子们的童真?

  李跃儿说,“*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教师也可以分成这3类呢?虽然,教师上岗前都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但扪心自问,你真的懂得教育学、心理学吗?我有点惴惴不安了。李跃儿说:给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碍孩子的成长,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我们老师和家长常常打着“为了你好”的幌子,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当我们将孩子喜欢的漫画书撕得粉碎的时候;当我们将兴致盎然地玩着电脑的孩子从电脑前拉开的时候;当我们以“补课、提高”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们一个个双休日的时候;当我们以一个个借口限制孩子出去与同学交往的时候......我们充当了一个多么残忍的角色啊!

  之所以如此,我觉得,教师和家长都太功利了。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教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获得成功感,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老师家长想像复印机那样复印孩子的未来呢?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也很无奈:老师家长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双方的关系有的甚至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些地区甚至有弑父、弑母的悲剧发生。可是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孩子吗?异化的教育,异化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是*等的,不尊重孩子等于不尊重自己,试想一个孩子不再用童贞、纯洁的语言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在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我们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等地蹲下来问孩子真的需要嘛?这样合适吗?我们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我们一双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样的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动而出的幸福感吗? 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亲切地问他,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关爱。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空灵,那么的纯净,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保护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拥有幸福的每一堂课,拥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又从何谈起呢?虽然,巴学园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李跃儿老师那样俯下身子,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关爱,我想,无论哪所学校的孩子都能拥有和生活在巴学园一样的幸福感。

  《窗边的小豆豆》我读过好多遍,却爱不释手。它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写的.。她也是本书的主人公。

  这本书写了作者在上小学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老师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在巴学园有很多新奇的事情。如: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它们是学园的午餐。小林校长是想让孩子们养成不挑食的好*惯,山的味道是陆地上的东西,海的味道是水里的东西。学校的运动会更是奇特,它用走路的阶梯当接力赛的跑道。有钻鲤鱼比赛,鲤鱼是用很长的布做成的,还有找妈妈比赛,这个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胆量……除了比赛的项目奇怪,而且发的奖品也十分独特——全是蔬菜。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上课是选自己喜欢的课来上,而且上午完成了老师布置的科目,那下午就可以出去九品佛散步,学校还组织露营、野炊、装妖怪试同学胆量等很多活动。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相信只要是孩子都会喜欢,我多想如果在*每所学校都像巴学园一样,那该多好呀!我们这些孩子就可以在快乐的玩耍中轻松的学*,也不会再有同学因为学*压力大,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做出让家人伤心的事。如果在巴学园,我也可以参加运动会,甚至有奖品——蔬菜拿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要是有个像小林宗作那样的校长,我们就没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别,个个都是一样的,个个都是最棒的,我们就会有信心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愿望。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小豆豆执着,善良的个性。我希望长大后办一所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我将要像小林校长一样用一颗童心去爱,去鼓励每个孩子。

  李跃儿这个人一开始我并不熟悉,认识她来自于她的这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里面生活、真挚的言语所吸引,她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不讲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她用一条条*凡的字句,领导你不由自主得去领悟、去思考,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深入,完全地沉浸其中……

  在李老师的'书中有对孩子至高的爱,就算一个**犯、恶魔,她也未置一句恶语。在她的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纯净的种子,种子如何发芽、如何成长来源于浇灌者。所以,孩子犯得一切错误都是父母无知、不重视而造成的。首先应受到教育的应该是父母,只有父母拥有了健康、科学的教育观,幼儿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记忆犹新:孩子是通过自己生活的经历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当他发现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爱他时,讲来他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欢迎被接纳的。当他发现他的父母不爱他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会轻易爱他,也不会接纳他。

  我很认同这段话,在现今这个高速发咋还能的社会,我们更多关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学历、高素质,各种技能的比赛、书面的文章……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育者被评定能不能胜任幼儿教育这一职业时,是不是要再次评定他是否怀有一颗有爱的心?幼儿工作之琐碎、繁复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与教育两者间,我们更趋向于保育。刚刚脱离父母的孩子有着独自面对社会的恐惧,用蹒跚的小腿走向远方,离开他们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这种环境下,我想再强大的技能知识都是无力的,如果这时的教育者没有一颗爱的心,面对孩子的哭闹,他烦了。面对孩子的调皮,他恼了。面对孩子的彷徨与无知,他厌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们心中都有爱,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许多幼儿园教育者虐伤孩子的事件了呢?

  李老师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自从走进李跃儿老师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有那种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强烈愿望。但每读完一篇,却又不得不停下阅读的步伐,因为有太多的感促和联想,让我去深刻反思和剖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特别是李老师在“巴学园”中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的那些章节,更让我对美术课中“创造能力不能教,只能培养”有了全新的认识;还有就是在如何看待和说服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学到了有效的方法。

  “创造能力每个人天生俱有,我们做的只不过让这种能力展露出来罢了。”当我们意识李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就不会在美术课上一味地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老师的示范去绘画,也不会一味地去指责学生“怎么画得这么难看?”、“你画的怎么一点也不像呀”?作为美术教师,需要的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台,“这个*台上可以让孩子们放飞想象,放飞思维”;在这个*台上,老师要“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读到这,我不禁想起我给学生上的那节美术欣赏课:《国内外著名建筑》。课中,我把巴黎的凯旋门、悉尼的歌剧院、英国的国会大厦、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一张张优美的图片、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把这些尚未有条件走出国门的同学们带到了世界各国的著名建筑中,仿佛是环球了一周世界,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增长了不少知识。他们知道了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条件,影响着当代建筑物的风格,所以才有了帝国风格建筑、希腊复兴建筑、歌特式建筑等不朽之作。之后,我让同学们围绕“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他们不断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在埃菲尔铁塔建成114年后的今天,它早已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却仍旧那么吸引人?为什么比萨斜塔不会倒塌?悉尼歌剧院的构造特点能使歌唱水*更加出色吗?……我不敢说,孩子们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大收获,但我敢肯定,他们不仅知道了:除了我们*的长城、故宫,在其他国家里也有更多气势浑厚、庄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还为他们树立了将来要为祖国的建筑史增添光辉一页的信心和决心。我想,这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所在,这是更为重要的。正如李跃儿老师说的:“教育不止是教,不止是传授,更多的是用前人的知识技能的结晶作为刺激,提供给我们的孩子,使每个不同的孩子接受刺激后产生认知的实践过程,最后由孩子产生自己的结晶,再将这个结晶与前人的洁净进行比较,从而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

  在“创造是孩子身体里的种子”这一章节里,让我更加佩服李老师的是说服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不能急于求成的策略与智慧。

  当家长们质疑李跃儿老师的的教学质量时,李老师让家长们跟着她画小女孩,他们都画得很认真,一点点地擦、一点点地改;之后他们再跟着李老师的口述画《长袜子皮皮》的时候,家长们画的“皮皮”和第一次画的小姑娘很像,而且所有的家长画的都差不多。这会儿轮到李老师质疑家长们了:这是什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多人画的全部一样?家长们这才醒悟:我们的思维被侵略了,被李老师所教的东西控制了,第二幅画受到了教给他们画的第一幅画的影响,使我们没有了个人的空间,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所以李老师告诉家长:“我们的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感受、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机会使他们产生知识与技术的需求。不会画脸,我就告诉他需要的脸的画法;不会画辫子,我就告诉他画辫子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没有负担,只有乐趣。……如果他们的思维被我控制了,就像孙悟空落到了如来佛的掌心似的,怎么跳也跳不出来。”——其实,这正是长期以来美术教学的瓶颈,也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学*美术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呀!

  为了使家长们能用深远的眼光看待创造,让创造的观念渗透到家长的灵魂中,李老师又以“国王觉得刚出生的女儿太丑”这个浅显但寓意深刻的故事,让家长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迫不及待、急于求成。就像有个哲人说:你要想十天见效,就去种花;你想要十年见效,就去种树;你想要种植一种思想,起码需要一百年时间。现在,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灵魂,是不是需要长一点的时间呢?

  愿我们的老师、家长们给孩子们一个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放飞孩子的想象,放飞孩子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创造的种子发芽、长茎、开花、结果,这才真正的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作者李跃儿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每一个在她笔下的受传统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让人勾勒出来,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当方法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可怜或可悲的命运沉重的另人窒息,要么沦为**犯,要么精神不正常、要么自闭、要么自虐,他们本是像花朵一样的孩子,本来应该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怜的孩子,为了成为爸爸妈妈心中想要的“人才”,不仅搭上了自己本应快乐的童年,还要承受心灵扭曲而**后的种种苦恼。

  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我从始至终都遵循着“让孩子开心快乐的`过每一天”的原则。如今的社会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上了小学开始比成绩,比才艺。这样势必会让孩子在原本的应该玩的年纪去做一些他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在幼儿园的三年,这些成绩,这些才艺园里这群可爱的孩子们。还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5)

——《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笔记 (菁华5篇)

  一个人,十年光阴;一座城,瞬息万变。如果做不到让你深省思考,那些努力让你会心一笑。奋斗小青年刘同十年逆袭人生,给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也并不是只有一个模板,看着这个社会小青年的十年青春路,我突然觉得这是普通人的奋斗史,没有那么高不可及,一样走过了迷茫的青春,一样有的酸甜苦辣,虽然这本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华丽的辞藻,但是就是这么一年一年,一个人的生活,实在贴切。渐渐的觉得,看一本书,其实是在书里寻找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他人的笔尖传达。150万字北漂纪录,跨度十年自我对话,十年成长见证者温暖共鸣,感动分享。笑看那些不知所谓的过去,一样黑暗迷茫撞破头的青春,几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以及努力呈现出的本真。

  *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在冲动时打开,迷茫于故事情节中,却依旧期待一个完美的结局。青春是一条河,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许途中会迷失方向,也许沿途会有风浪。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心若在,梦就在”,我的青春可以一样绚烂。

  《谁的青春不迷茫》一书用日记形式的,记录一个北漂的从04年到12年的迷茫,孤独、自信与奋斗。他就是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历任《娱乐现场》等多档王牌娱乐节目总监的刘同。看着别人的真实记录,着实羡慕,说来也奇怪,我不喜欢看名著,不喜欢看小说,但对他人的`成长记录我却着实着迷,因为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和人格魅力,我被他们深深地吸引着。书中描写到了亲情、友情和工作,其中用了很大一部分在描写友情,想来也是,一个大学毕业离开家外出闯荡的少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朋友(同事)吧,这也正说明了这本书真的是他这十年来的真是写照,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书中描写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已经断了联系,想当初如果没有这些文字的记录,这段感情在记忆中或许就是空白的,那人生又如何才能丰富多彩呢!想想自己不也是么,高中时玩的要好的朋友,更别说工作以后了。就像书中写到的:所有少年相约的承诺在未知命运前都只是当下的安慰,你总有一天会明白:有些人,有些事,一时错过,就是一世。

  然看着他们的故事,有很多东西我并没有很大的感触,或许只有当自己亲身体验过之后,那种共鸣感会逐渐增强刘同在书中讲到自己的梦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有些故事也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也曾过同样的心情。只是读他二十到二十五岁的人生对话,我深有共鸣;但对刘同三十岁的阅历故事我读起来却有晦涩之感了,正如书中一句经典的话——“活在自己的年龄里”,那才是快乐的。

  在20岁到30岁这十年的过程中,每个人的道路不同却又有种种相似。我们期盼未来,我们试着挣脱过去,“当下使劲的样子”,我们会狼狈,会潇洒,会不知所措,也会自信满满。刘同告诉我们:“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啊,谁的青春不迷茫,成长不易,青春不难。“宁肯做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有人说过“刘同无关完美”,但他用努力与汗水让自己更加完美,像功夫小子,无天资却有野心,跌一跤爬起来继续挥拳,每打输一架,回家舔着伤口日日勤练,择日返回再战一回。因为年轻,所以不怕。不怕转机,不怕突然,不怕失败,不怕迷茫。也许前路依然望不透方向。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而感到无望。时间里有悲伤,现实里有残酷,生活里有无奈,这是上天赋予青春沉重却珍贵礼物。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既然“非走不可”又何必退缩?

  “经过这些年,你会发现,每一次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我们不是变得现实,而是更能接收现实,我们都一样,正处于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奋斗当下的过程。会狼狈,却更有潇洒,但更多的是不怕,不怕动荡,不怕转机,不怕突然,不怕变化。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还好,我们还在路上”。看了这段话很有感触,现在的我们正处于这个拼搏的阶段,也是人生中最迷茫的阶段。这时候的你充满激情,充满能量,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常言初生牛犊不怕虎,但还是太年轻,经常会在拼搏过程中碰壁,而且会让你很尴尬,很迷茫但我们不需要去逃避,人生总是会有风风雨雨,每一次的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想想再大的参天大树也是从小树苗长起,成长过程中不也要经历狂风暴雨,往往是经历了这些苦难,才能成长的更加坚挺。

  那么这样就迷失了自我,活的很累。其实你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再说又不是什么大明星,大人物,没那么多观众的,不要活的那么累,做好自己,让别人说去吧。生活需要计划,需要安排,工作亦是如此,最简单的便签条、备忘录也好,因为在你工作生活当中,难免会有一些杂事,琐事,会让你焦头烂额,忙都忙不过来,甚至是经常会有一些突发事件,所以计划和安排对于我们是很有必要的,就是今天知道明天要做什么,明天知道下周要做什么,今年知道十年后自己要做什么。或许这样你的生活和工作就会有条不紊,或者你就不会在感觉生活迷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我在想,是否要想成功,我们是不是有些共同要有的亘古不变的真理呢?比如积极的心态,勇敢自信,还有坚持。在成长的岁月里,有哪些东西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呢?万变不离其中,所有的事只要我们尽我们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好了,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我们就没有后悔。生活中的我们有很多的迷茫,有诸多的不顺,但是这并不能阻碍我们继续往前走的步伐,每一种阻碍都是对我们的一种历练,我们敢于面对,我们才能成长。这些天读了这本书想了许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独特,是多么的独一无二。以前总是在否定自己,总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怀疑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和想法,说到底就是彻底的不自信,但看着他们的成长,我知道了我这样做我这样想都是可以的,只是一直给自己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我相信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合理的成分,即使犯错了又怎样,别人不认同又怎样,人都是在错误中正确,在挫败中成长的。回忆过往,慢慢地淡然了过去的一切,别人的嘲笑,别人的不理解,都释然了。渴望以后,我能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心里所想的,说自己该说的。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朝而就的,是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所以不要只做仰望的人,赶快行动吧!

  收拾行囊,背上你的正能量大步向前!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总是在摸索中成长,在跌打中茁壮。用心走好每一天,坚实出信仰的力量,青春的路上依然会有多彩的音符流淌。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还好,我们还在路上。

  用三天的时间,不眠不休、有哭有笑的看完一本随笔类的书,这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尚属首次,第一次看书时情绪无常,常常还沉浸在前一段的笑料时,转眼间就会在第二段落泪;第一次以这么快的速度看完随笔类的书,之前只认为悬疑类的小说才有这样的魔力。不过,很开心,这么多个第一次都给了你——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请原谅我,没有独具慧眼,在你没有参与《职来职往》之前认识你的文字。也请原谅我,当第一次在《职来职往》的舞台上看到你时,甚至嫌弃你高分贝“聒噪”的声音,现在才知道,那是你一直努力想说好但依然带有湖南郴州口音的普通话。更要请你原谅我,在明明已经很欣赏你,有事没事就看你主持的《坦白讲》和某个雨夜翻看了你所有的微博后,依然没有主动购买《谁的青春不迷茫》,甚至认为,这也许只是一个三十岁大男孩的无病**。

  也不知道被你哪句话感动,几天前购买了电子版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从此,电子书不离手。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曾在朋友圈给大家推荐,真诚,是你贯穿整个作品的态度,值得牺牲休息时间来欣赏。是的,我用了三天的时间,跟着你的文字忧伤、冲动、感怀、淡然…

  你说,记录,是一件拯救生命的决定。是的,我正在学着用镜头、用文字,记录心境和旅程,和大家分享,把不那么青春的岁月过成一本青春纪念册。

  你还说,能鼓励你的人也只有自己。任何事情,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感情还是工作,否则,唯一的结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你用多个篇章写到了友情。你给朋友的定义是帮你弥补缺失生命缺失记忆的亲人。恣意青春年华,我们挥霍的不仅有青春,还有与青春划上关联号的友情。现在30+的我们,似乎更懂得了友情背后的含义。有时候,它是你一半我一半的食物,也可以是一本我一直渴求的书,也是一路走来相互的扶持与打气。更多的时候,它是读懂我的一个眼神。下午,我在给你推荐刘同这本书的时候,你分明看到我眼中马上要夺眶而出的眼泪,你懂我,因为我说,看刘同的文字,就像在跟自己对话,就像自己在鼓励自己。

  你用自己十年的青春印记,告诉我们,青春不是一个年纪,而是一种状态,你觉得孤独就对了,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了,利用这次寒假,我在家里又把它重新看了一遍,令我感到感慨的是这次读出了和第一次不太一样的感觉。可能这也正是读书比较有趣和微妙的地方:同一本书,不一样的人读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同一本书,同样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读,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年初次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两个关键词所吸引:“青春”、“迷茫”。处于青春年华的我本以为这将是一本让自己看后不再迷茫的书,而当我阅读完整本书后发现自己更加怅然了。

  这一次重新阅读,我从他的自序中找到了共鸣,也得到了一些安慰,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在这样考虑,他在书中写到:“二十岁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出去通宵电脑游戏时,你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情人滩上,你也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你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想着并不是我一个人拥有这样的担心,猛然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过来的,自己也不例外。

  想着自己的理想,然而身处于大学中却有些迷失了目标,开始否定自己的一些努力,然而从刘同的这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特别对,至少我觉得它是适用于我的:我每时每刻都在告诫自己要乐观一点,多和这个社会接触,多与人打交道。但其实人生的许多路都是要独自去走的,选择很多,机会很多,怎样去选择,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书中语录:当周围都黑暗时,你可以尽力给自己点一盏灯。那盏灯也许不那么亮,甚至不能照亮你未来三步之内的路,但只要你支撑下去,努力亮着,起码能让周围的人在黑暗中一直看见你。对于自己选择的路,要相信与尊重自己的选择。坚持了,总会有结果。

  其实,在我的生命中,我最最最害怕的并不是一无所有,没有身份地位,没有名誉声望,没有金钱财富等。我害怕的是自己到了一半的路上就走不下去了,最最最害怕的是当自己真的一无所有时,丧失了积极乐观、绝地反起的勇气和冲动,那样的我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由于篇幅限制,最后,我用一段书中语录结束我的读书心得:当周围都黑暗时,你可以尽力给自己点一盏灯。那盏灯也许不那么亮,甚至不能照亮你未来三步之内的路,但只要你支撑下去,努力亮着,起码能让周围的人在黑暗中一直看见你。对于自己选择的路,要相信与尊重自己的选择。坚持了,总会有结果。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自己身无分文同时内心迷茫地徘徊于学校书店的某一个角落,好像置身于那样一个看起来无比神圣的地方就能找回当初那个无知且努力的自己。

  徘徊之间被《谁的青春不迷茫》书名吸引了,翻看封面“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这不正符合我现在的情况吗?自己是以优秀的分数考入高中的重点班,可由于过于放松不够努力,成绩一落千丈。巨大的落差让自己无所适从,只是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

  就这样,我买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

  书的内容是刘同从大学时代到进入职场,从北漂到职场达人期间十年的自我对话。在父母亲的反对下,他报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绞尽脑汁,努力写作,投稿。只想有一天告诉父亲,你的儿子并不差劲。想要证明自己没错,想让父母觉得骄傲,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理由支撑着他坚持不懈努力着。试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开始,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考的分数名次也都是给他们看的。直到后来,我们发现周围的朋友们也在不停的努力着,不为别人,为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成绩,或许是真的没有成绩,但总之,我们缺乏与自己的沟通,所谓心灵的自问自答。作者刘同在进入大学时,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他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适时的自我对话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趁我们还年轻,趁一切还来得及。生命太渺小,幸福却太触手可及,但是没有谁能够去好好珍惜。年轻时没来得及向自己骗过的人道歉,没来得及向暗恋的姑娘表白,没来得及……,一切都是遗憾,病入膏肓,想的恐惧远远大于做的恐惧。犯错和失败是年轻的资本,但我们要在这短暂的青春里尽量减少犯错,减少失败。趁一切还来得及,看上了就追,相中了就买,喜欢就立刻做。因为心甘情愿,所以理所当然。宁肯作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同时,在这短暂的青春里,我们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蹉跎,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多多与家人团聚沟通,好好相处。

  关于命运。冯唐说:“姑娘站在那,我在这,姑娘迟迟不过来,这就是命。我收拾好自己,带着玫瑰和电脑走过去,这就是认命。”刘同说:“喜欢上一个作家,这就是命。发现他的书不能打折还坚持买就是认命。如果找到其它的方式来优惠自己,这就是和命运作斗争。”所谓认命,不过是看清现实,不再固执,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于这红尘之中。无疑,我也是靠理想生活着的人类。现如今,反鸡汤盛行,所谓的鸡汤脱离了治愈系。一些人不再相信鸡汤,可我们终究是要面对生活,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顾城说:“一个人,必须有太阳。”能鼓励你的人,只有自己。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光和热。

  友谊就像尿裤子,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但唯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尿裤子带来的暖意。听起来好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歌词写的那样“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人生短暂,知己难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志趣相投的事情。我就有这样的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刘同在郑州的签售会。相反,刘同也告诉我,冷漠和淡薄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击。你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那就尽量不让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失望。

  看这本书时,莫名被一首小诗所感动。“或者是明天,或者是梦里。我重新念起我最爱的诗。我独自一人,感动了所有的风和日丽。”——宫傲《或者明天》。说是矫情也好,说是做作也罢,就是莫名的喜欢。

  每次写一些东西,总是会背离原来的中心。好比这个读书笔记,一开始,我是想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突出这本书在我生命最合适的时间出现于某方面拯救了我的人生。现在看来,这是一篇完完全全的散杂文。人生也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每一个小小的人,都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最美丽的邂逅,是遇见一个个有故事的人,从他们那里看见未知的世界,还有,发现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我很幸运。遇见了写故事的刘同,从他那里看到了未知的世界,发现了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学会了好好去成长。很多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只是为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匆匆就走。感谢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教会我们的那些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遇之人,皆有取舍。希望下次我们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你说你很好,我说我也是。

  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我们都一样。向着光亮那方,变得不一样,学着坚强。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一幕,自己身无分文同时内心迷茫地徘徊于学校书店的某一个角落,好像置身于那样一个看起来无比神圣的地方就能找回当初那个无知且努力的自己。

  徘徊之间被《谁的青春不迷茫》书名吸引了,翻看封面“一个奋斗小青年的逆袭人生”,这不正符合我现在的情况吗?自己是以优秀的分数考入高中的重点班,可由于过于放松不够努力,成绩一落千丈。巨大的落差让自己无所适从,只是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颓废下去。

  就这样,我买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课外书。

  书的内容是刘同从大学时代到进入职场,从北漂到职场达人期间十年的自我对话。在父母亲的反对下,他报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每天绞尽脑汁,努力写作,投稿。只想有一天告诉父亲,你的儿子并不差劲。想要证明自己没错,想让父母觉得骄傲,就是这简简单单的理由支撑着他坚持不懈努力着。试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开始,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为父母而学*,考的分数名次也都是给他们看的。直到后来,我们发现周围的朋友们也在不停的努力着,不为别人,为自己。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累,坚持不下去,或许是因为暂时看不到成绩,或许是真的没有成绩,但总之,我们缺乏与自己的沟通,所谓心灵的自问自答。作者刘同在进入大学时,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他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学的,四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每一张相似的脸庞,心里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适时的自我对话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趁我们还年轻,趁一切还来得及。生命太渺小,幸福却太触手可及,但是没有谁能够去好好珍惜。年轻时没来得及向自己骗过的人道歉,没来得及向暗恋的姑娘表白,没来得及……,一切都是遗憾,病入膏肓,想的恐惧远远大于做的恐惧。犯错和失败是年轻的资本,但我们要在这短暂的青春里尽量减少犯错,减少失败。趁一切还来得及,看上了就追,相中了就买,喜欢就立刻做。因为心甘情愿,所以理所当然。宁肯作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同时,在这短暂的青春里,我们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岁月蹉跎,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多多与家人团聚沟通,好好相处。

  关于命运。冯唐说:“姑娘站在那,我在这,姑娘迟迟不过来,这就是命。我收拾好自己,带着玫瑰和电脑走过去,这就是认命。”刘同说:“喜欢上一个作家,这就是命。发现他的书不能打折还坚持买就是认命。如果找到其它的方式来优惠自己,这就是和命运作斗争。”所谓认命,不过是看清现实,不再固执,但我们不能就此屈服于这红尘之中。无疑,我也是靠理想生活着的人类。现如今,反鸡汤盛行,所谓的鸡汤脱离了治愈系。一些人不再相信鸡汤,可我们终究是要面对生活,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顾城说:“一个人,必须有太阳。”能鼓励你的人,只有自己。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的光和热。

  友谊就像尿裤子,任何人都能看出来,但唯有你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尿裤子带来的暖意。听起来好笑,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就像歌词写的那样“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人生短暂,知己难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做志趣相投的事情。我就有这样的一位朋友,我们一起去了刘同在郑州的签售会。相反,刘同也告诉我,冷漠和淡薄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击。你不可能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那就尽量不让喜欢自己的人对自己失望。

  看这本书时,莫名被一首小诗所感动。“或者是明天,或者是梦里。我重新念起我最爱的诗。我独自一人,感动了所有的风和日丽。”——宫傲《或者明天》。说是矫情也好,说是做作也罢,就是莫名的喜欢。

  每次写一些东西,总是会背离原来的中心。我是想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突出这本书在我生命最合适的时间出现于某方面拯救了我的人生。现在看来,这是一篇完完全全的散杂文。人生也是如此,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好好生活。

  每一个小小的人,都是一个世界。世界上最美丽的邂逅,是遇见一个个有故事的人,从他们那里看见未知的世界,还有,发现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我很幸运。遇见了写故事的刘同,从他那里看到了未知的世界,发现了自己内心未曾见过的力量之光,学会了好好去成长。很多人闯进你的生命里,只是为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匆匆就走。感谢我们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教会我们的那些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遇之人,皆有取舍。希望下次我们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相遇,你说你很好,我说我也是。

  谁的青春不迷茫,因为我们都一样。向着光亮那方,变得不一样,学着坚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6)

——《真实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幸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幸福。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定义,还有我们是否知道怎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就用一种通俗而不失科学严谨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之前说实话是有些抵触的,以为它会像其他让人反感的自助心理学书籍那样教给我们“要宽容别人的错误”、“要积极地看问题”、“要注重心灵的修养”简单、枯燥的教条。读完却发觉不是,《真实的'幸福》并不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而是生活实践中的幸福体验。塞利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和物质结合,提出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内容不少而且有许多心理测试题,我就简单把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来写: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一、幸福的定义

  关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他认为,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在他后来写的另一本书《持续的幸福》中,他又重新对幸福做了更新。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的世界。

  二、幸福的公式

  如果说幸福可以衡量的话,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个幸福公式,就是H=S+C+V。

  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1)先说H,H代表持久度。

  为什么要强调幸福的持久度?暂时的幸福很容易通过巧克力、喜剧片、奉承话、一束鲜花而获得,但这种短暂的幸福过去之后,就会迎来空虚。困难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这是无法通过增加暂时幸福获得的,一个人拥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会感到真实的幸福。

  (2)S代表幸福的范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我们天生就有一个幸福的范围,而且是不可改变的。这个天生的范围就像恒温仪,即使有高兴的事情让我们的情绪高涨,它也会尽忠职守地把我们的幸福感拉回到*常的设定。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不幸的事发生,这个恒温仪也会把你从低潮中拉出来,让你回到原来设定的地方。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层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机”原理。当好事情接连发生后,你会很快适应,然后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比如你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职位越爬越高,你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这样循环下去,你永远也幸福不起来。一项跨国调查显示,富裕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比较高。但一旦人均国民收入超过8000美元后,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人们生活的满意度。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名,只比普通美国人幸福一点点而已。因为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所以S代表幸福的范围,先天的乐观或悲观个性和对好事情的适应,会限制我们的幸福感的上限,每个人的幸福范围不同,但它是不能改变的。

  (3)C是我们的生活环境。

  关于环境这个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确可以提升幸福感,坏的一面是,这种改进很昂贵而且不切实际。研究结果显示,在生活环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比如:生活在富裕社会而不是贫穷社会;结婚而非离婚;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社交丰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而下面这些因素则与提升幸福感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比如:赚更多的钱、保持健康、尽量去接受教育、改变你的种族或搬家到气候温暖的地方。

  我们应该已经注意到了,生活环境这一项中,与提升幸福感有关系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变,有些不方便改变。即使你可以改变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对你可能也没有很大帮助,因为它们全部加起来也只占幸福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讨论那些我们比较有控制权的变量,就是V。

  (4)V指的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

  把握住可控制的变量,可以促进我们产生实质性的改变,让我们能够生活在自己幸福范围的最高点。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例如,我们可以对过去很满意,很骄傲,但是现在却很不好,而且对未来很悲观。同样,你现在也可能拥有很多幸福,但对过去充满了怨恨,对未来也感到无望。当我们学会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都调整到积极状态时,你的幸福程度就会大幅上升,而且持久。不过,这些改变都需要真正的努力才能实现。

  三、获得幸福的方法

  (1)用设计情绪练*提升幸福感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以及怎样使用两种情绪。(这也是这本书里我觉得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了)

  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研究表明,遗传偏向于消极情绪,那些能感受到最强烈消极情绪的祖先,一定是争斗中的最佳幸存者。

  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积极情绪在进化过程中也有它的目的:它扩展了我们智力的、身体的和社会的资源,增加我们在威胁和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储备。

  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就像“这里有危险”的警报系统,而积极情绪像一盏“这里有成长”的霓虹灯,它使你在社交上、知识的吸收上和身体健康上更成功,获得更多的收益。

  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和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个人所得税、决定要开除谁、处理失恋、面对审计、校对编辑、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竞赛中做决策。如果你在下雨天,坐在安静无声的房间内做上面这些事时,不安的、悲伤的情绪对你不但没有妨碍,反而可能使你的决策更敏锐。

  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例如,设计销售方案、想办法增加生活乐趣、考虑一项新事业、决定是否该和某人结婚、从事竞争性不强的运动、进行创意写作等就需要积极情绪的配合了。你应该找一个会提升你积极情绪的地方来做这些事,比如,你可以找一个阳光普照、空气清新的户外或是咖啡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有时还可以听着悦耳的音乐等。

  了解了两种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培养你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基本元素。积极情绪可以使你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脱离消极的思考方式。如果你建立起了积极情绪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变多了,你在友谊、爱情、身体健康、工作表现上都会加分很多,你就会觉得更幸福。所以作者强调,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要乐观,相信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2)突出优势练*提升幸福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优势包括哪些?作者说,像好奇心、洞察力、判断力、创造力、热爱学*、勇气毅力、仁慈与爱、领导力、幽默、谦虚谨慎等等,这些品质如果发挥得当,都会成为优势,也会成为你获得幸福感的武器。书中有关于优势的测试题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建议可以做一做。

  其中作者教给我们一个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的好办法,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优势得到展现,这不但会使你更喜欢你的工作,还会将枯燥的工作变得有生气。当你真心愿意去做这件事时,实现工作向职业再向事业的转变,它就能为我们带来很大的满足,我们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真实的幸福在于能够愉悦、满意、专注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要学会从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并感受幸福,终极幸福的真谛是在应用突出品格优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幸福是可以学*的,还会到永远。

  幸福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白岩松说过,“幸福可以无限靠*,却永远无法抵达。”这话印象一直很深,也曾深深思考。喜欢哲学心理学的人,总是喜欢追着形而上的问题不放。对幸福这两个字的理解,忽而觉得深刻忽而觉得肤浅。所以当看到《真实的幸福》这本书时,就有了想看的欲望。

  网购图书只能看看封面的简介,作者是美国人马丁.塞利格曼,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这本书被称为“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读的心理学经典”,广告做的好也很重要,因为这句话,付款。

  每一本新书到我手里,我喜欢先浏览一下目录。“为什么要幸福”“幸福的心理学”“幸福的误区”“怎样才能永远幸福”“赛式幸福法则123”“拉*幸福的六种美德”“获得幸福的24个优势”“在职场中寻找幸福”“结了婚的人最幸福”“别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终极幸福的真谛”。这些题目无一不打动我,真的都想看看,是否有实际用处。

  我看书,喜欢挑最喜欢的题目先看,总是没有顺序,没有章法,这本书,每一个题目都想看,只好打开第一页。

  作者第一章的题目是为什么要幸福?因为有幸福感的人最长寿,健康的长寿又是每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这是他从180位修女的自传中得出的结论。因为修女的生活很规律,大家的环境因素一样,别的影响健康的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度。

  书中告诉我们,做好事会产生幸福感,这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当你用你的能力和优势去应对一项挑战并圆满完成时,你会有幸福感。

  很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和没有幸福感的人比,死亡率降低一半,积极情绪还会使人不容易衰老。梅奥医学中心研究显示,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活得长很多。幸福感会延长寿命并促进健康。

  作者说,我们一直以为不幸福的人会比较同情别人的痛苦,因为他们自己感受过。实验的结果却是幸福的大人和小孩更有同情心。当我们幸福时,我们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我们会更喜欢别人,甚至愿意与陌生人分享我们的好运。当我们心情低落时,我们不相信别人,并且集中注意力来保卫自己的需求。

  有时我们说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去爱别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对自己都特别狠心,对别人肯定会更狠。自己幸福了,才容易给别人。这也是施比受有福的道理,有了才能施。

  作者说积极情绪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因素,他教我们要把积极情绪带入生活中,这样才会增加幸福感,有幸福感的人情绪也会更加积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作者给了一个公式。H=S+C+V

  H是你的幸福的持久度,S是你的幸福的范围,C是你的生活环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暂时的幸福可以通过巧克力,喜剧片,背部按摩,奉承话,一束花,一件新衣服获得。幸福的持久度却无法通过增加暂时的幸福得来。

  幸福的测验分数一半是你的基因决定的,也就说,有的人天生缺少幸福感,无论拥有什么。这个天生的幸福的范围就像一个恒温仪。每个人都有一个积极或消极情绪范围,这个范围是决定我们整体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另一个使你不能提升幸福层次的因素,是人对好的事情都很快适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再心存感激。只有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有幸福感,有了一点幸福感还继续追逐,所以幸福都很短暂,循环下去就是永远幸福不起来。

  人们会以为鸿运当头的人比普通人幸福,实际是普通百姓比达官贵人更有幸福感。

  生活的环境包括很多,作者认为:

  金钱,金钱对幸福的影响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大,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感。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婚姻,婚姻和金钱不同,婚姻跟幸福的关系非常强。处于不幸婚姻中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比未婚的或离异的更低。作者研究非常幸福的人时,发现最幸福的10%的人几乎都有亲密的生活伴侣。

  年龄,1967年心理学调查资料显示,年轻人比较幸福,现在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满意程度微上升,不愉快的情绪并没有改变。

  为了更幸福,作者说应该做下面的事。结婚。(有亲密的关系,但可能不是因果关系)。避免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

  就幸福和生活的满意度而言,你最不需要去做的事就是赚更多的钱。他说,钱和幸福只有一点或几乎没有关系,如果你生活无缺,有闲钱买这本书的话,钱对你的幸福就没有任何效应,物质欲望越高的人越不幸福。

  虽然幸福感有一半是基因决定的,幸运的是一半的掌控权在自己手中,我想让自己有幸福感,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

  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真实的幸福来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忘记自我的存在。

  真实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官刺激和享受。来源于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时,带来的狂喜,它是一种忘我的,完全投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仿佛在那一刻时间静止了一样。

  心理学的作用就是把人放对位置,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哪几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你听了一个笑话你觉得很开心,你的世界杯彩票中了很开心。这是简单的快乐。

  第二种是投入的生活。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我们上文谈到的心流。

  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你觉得自己做得是正确的事情,你看到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产生正面的影响。

  那么学*能力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呢?它对于上面3类的情感体验,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7)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读书笔记 (菁华5篇)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看这本书时很多次有感动到极致的感觉,就像看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是虚构的,但这本*录的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原本感觉缺乏感觉的生活,又萌生了一丝希望。

  或许擦亮眼睛,仔细找,感动还是能找到的,特别是我们还有天使一般的孩子做引领。则像一股细细的沙,慢慢流进心里,一点一点填补了石头的缝隙,同时带来一份柔润,抹*石头的棱棱角角。

  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读这本书: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在书中马老师给出了答案。马老师的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我的理解是: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此外,在读这本书时,有一些精彩片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片段一:长着棉花糖腿的人

  “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我的收获: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原本走的路就会不一样,正因为这样的不同才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然而,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帮助,才会渐渐地了解这个世界的。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让一个有困难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一个孩子,不仅仅是指,对着孩子微笑,问他我可以帮助你吗,实际上,帮助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这是需记住的事情。我们不仅仅要蹲下身来看孩子,更要蹲下心来看孩子。

  片段二:点燃心灵的蜡烛

  “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我的收获:孩子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所以,就如马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片段三:“难相处”背后的秘密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我的收获:面对这类孩子,我们需要的还不只是接纳这个孩子,更需要深入地了解在他的生活中,**用什么方式在和他交流,还有他的生活环境、饮食、作息规律等都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和具有规律的生活节奏,还需要帮助他的人给他提供可以学*的情景。让他看到大人是如何对待一条金鱼,如何收拾打翻在地的鱼缸,如何与人一起做一个事情,如何表达自己……当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会从中学*到怎样真正地去照顾一条鱼,会学会用抹布擦拭桌面上的水渍,会学会协助同伴做一个事情,会学会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书里没有深奥难懂的语言,没有惊人的创见,没有苦心的劝导,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一种发现优点的眼神,一种可以温暖孩子心灵的光,引领幼儿成长。透过马老师的眼睛,我更好地看到了孩子们的世界:一个宁静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的世界,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觉得应该像她学*,用心去体会孩子,真心将自己的生活和孩子们融汇在一起。

  读这本书,我就像在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温馨爱与亲切。看着故事里的孩子们游戏、学*、捣乱,看着看着我就会被这些小家伙感染,跟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学*,一起思考,一起感悟,一起成长。

  幼儿园老师,绝对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个“能带孩子的人”。同其他工作一样,幼儿教育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工作经验,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魅力,创造才华。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仅仅有“爱心”就足够的。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要成为一名我自己心中的理想幼儿园教师。

  假期被旅游和加班塞满,竟然没有时间读书。临*开学有人送给我一本星星班马丽娟老师刚出的《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里面写的是巴学园的生活,于是回家如饥似渴地读,读后颇受触动。

  “有心而无痕“是看过书后对对巴学园里老师引导方式最深的体验,书中不仅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的状态,更呈现了巴园老师们在引导和帮助孩子时的思考,而这些思考体现在行动上,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不时地散发着智慧的光。老师们看似不动声色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实包涵了许多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帮助。

  亲子班与马老师有过接触,感觉她总是一潭春水不语不惊,动作是轻轻柔柔淡淡的,没见过她大声地表扬哪个孩子,当然也没有呵斥过哪个,对孩子的帮助也似乎是点到即止,她像是隐身在班里一群孩子中,一眼扫去,似乎注意不到她的存在,她只在需要时才浮现点拨两下。

  上她的亲子班时自己甚至在想她似乎什么也没做,她是不是在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孩子?而看到书里她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和思考、对每个孩子神情、语言、心理那样细微的观察描写,才明白,看似*常地一举一动,原来老师其实是很多的思考。

  书中有几个故事,比如其中一个故事,她看到孩子画出那么多“死“法,触目惊心,表情却是*静地,像跟孩子谈件*常事,只有这样孩子才放心地让老师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有解决孩子们的冲突,有个关于孩子们抢凳子的故事,孩子们互相说对方错了,而其实这件事没有办法判定对错的,各自有理由和立场,老师说:“孩子们,这件事是老师们错了,是我们没有准备足够地位置”会把两个孩子同时带到另一处去,不让他们觉得的是哪一方做错了。老师们在用他们的心细微地照顾着孩子们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故意打扰别人,吵闹,老师总会不动声色地请他去“做一件事情”而安静下来,或请他去旁边“准备一下”,“准备一下”这个不含褒贬的词,却总能在巴园很有份量,让孩子尽快*静下来调整状态。

  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书中关于规则的部分。选择巴园之前,我看中的主要是这里老师的爱心、孩子的自由快乐,进入巴园后,最令我感动的却是这里规则的力量,这确是深入人心的一种力量,不是通过处罚、斥责而实现的,而是通过精心思考,智慧的实施而实现的,温和坚定,既不剥夺自由,又不妥协规则,培养孩子有理有据,不无原则地一味谦让,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善于分享和合作。

  想起前几天小默班上马学红老师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小默把小姨给的一块小豆腐干带到园里,那天我也没有制止。

  在吃早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吃掉。其实巴园并不主张把家里的玩具和食物带来,因为这些属于“我的”东西,会给孩子们学*分享带来困难,老师也不宜支配。而老师没有对孩子说不,而是说:“你可以吃,但我们要和大家来分享”于是,精心地把那么小的一块豆腐干切成了22小块,大家一起分享。

  虽很小的事情但涉及到了规则也不姑息,用很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诠释了规则——“拿到班里的就是要来分享的”。

  还有一次两个孩子坐在园里小池塘边上脱了鞋踢水,老师说:“奥,我觉得你们这样做会打扰到小鱼的”,没有一个“不”字,孩子们就乖乖地回来了。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老师们就是在用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智慧地传递着规则的力量。

  作为巴园的家长,我已亲身地感受到了孩子沉浸其中的快乐,看到孩子入园后在规则内化上的巨大进步,并真心为孩子在这样的园里成长,在这些用心的老师的帮助下感到幸运、幸福,而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老师们是怎样引导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师,也有助于我们把巴园的教育方式延伸到家庭里。

  或许因为我们是这所园里的家长,对这本书里的生活更感亲切,而在文字上,客观地说这本书在个别的地方还不太流畅,有些方式或许园里人一看就懂,外面人却要琢磨一下,但这丝毫不会掩饰马老师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深深的爱意和良苦用心。真的非常感谢能看到这本书。

  我们天天都在讲“要给孩子幸福”,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给了孩子幸福?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

  马老师给出了答案:幸福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他能撅着屁股在沙坑里玩一上午;能滚着一个破旧的轮胎在院子里撒欢似的跑上几圈;能七扭八扭地缝一个布包包;能将豆沙酱包在面团里放进烤箱;能拿个大瓢给菜地浇水,给羊洗澡……

  这段话说的非常好。

  给孩子当下的幸福,就应该让孩子享受他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任何事情,而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所以,当你看见孩子不顾刚穿上的新衣服,专注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时,请你不要阻止他;当孩子不顾弄脏双手玩泥巴时,请你不要指责他;当孩子天马行空地给你描绘他的理想时,请你不要嘲笑他……

  因为,这就是孩子眼中的“幸福”。

  也许和我们所理解的“幸福”是有偏差的。但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所需要的“幸福”,而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幸福”。

  有一次,带一恒出去玩的时候,地上有个已经坏了的羽毛球,一恒高兴地捡起来,并要求和我一起玩。恒爸以“羽毛球太脏”为理由,强烈要求一恒扔掉那个羽毛球。一恒很听话,立刻扔掉了那个羽毛球,但是他不停地回头看,并小声地央求我:“你能不能告诉爸爸,我想要那个球。”

  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仅是恒爸做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

  孩子的快乐很简单,或许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一支已经破旧的钢笔,一个别人弃之不要小汽车……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蹲下身,用孩子的眼光,和孩子一起感受这些幸福和快乐。

  也因此,教育一恒的过程中,只要一恒所做的不触犯法律,不违背道德,并且有利于他的健康和成长,他想怎么样都可以。当他不好好走楼梯,非要让我拉着他的手,一步三个台阶往下迈,并说“我飞起来”了时,我说了“可以”;当他想去看看真正的小猪、小羊时,我说了“可以”,并带他去看;当他想玩地上很脏的雨水时,我说了“可以”,并鼓励他去玩……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8)

——幸福的种子读书笔记 (菁华3篇)

  自从投身幼教,无端地爱上了童话,故事,图画书。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喜欢在静静的夜里捧一本图画书,躲进暄软的被子里,让童话的温暖浸入我的梦乡。

  一次偶然的机缘,我有幸读到了它——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就像一个痴迷的粉丝突然获得了偶像的签名,当这本书递到我手里,我的心竟然突突地跳起来,那种感觉,如获至宝。

  素净温馨的书皮,精致而细腻的装帧,书页未曾打开,就似乎感受到了书的温暖。

  《幸福的种子》没有辜负我的心跳。翻开书,我不但找到了幸福的种子,也找到了播种幸福种子的方法。那颗种子就是,阅读。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动人的语句,没有磅礴的气势,没有荡气回肠的情愫,一本书就这样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捧着书,有如一位多年的挚友坐在你面前,捧着一盏温热的清茶,娓娓道出他心中对书的感悟,而这些感悟,可谓字字珠玑。

  教孩子学会阅读,便是给孩子的一生播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通览全书,我们几乎可以在书中找到我们需要的所有关于亲子共读的问题:图画书对孩子的意义,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图画书,怎样选择图画书,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些系统而详尽的知识让我*时遇到的一些困惑在这里迎刃而解。

  “图画书不是有用和有益的东西,要有趣才行”。读到这句话时,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撞击我的心灵,我想,那种力量叫做反思。

  事实上,作为教育者,我们谁都明白授人以渔与授人以鱼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发展需要我们等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做的远远没有说得那么洒脱,不是吗?

  当我们学一首儿歌时,我们的目标往往是“背过”“会念”;

  当我们在讲一个故事时,我们的目标又往往是“知道故事中的主要意思”“看图能把故事讲下来”“懂得这个道理”;

  尽管我们的教案上都有情绪方面的目标,然而我们往往并没有情绪放在第一位。

  是的,这样的教学依然存在于我们身边。

  我并不讳言,就在几天前,我还眉飞色舞地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个好听的故事,要认真听哦!听完老师会提问的,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就在几天前,我还在为孩子们听故事时的“全神贯注”而沾沾自喜,全然没有顾及到孩子们紧绷的神经。

  是啊,带着“任务”听故事,不全神贯注哪行?

  可是,这样的全神贯注中,能有多少孩子体会到故事带来的快乐,有多少孩子陶醉其中,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地被故事所感染?恐怕答案并不乐观。

  在语言教学中,有时让孩子体会到“纯粹”的阅读的乐趣,恐怕比“有针对性”的课程来得更加有效。其实何止语言课呢?在我们在教学中,有太多的功利成份我们应当摒弃了。比如音乐,比如美术……

  摒弃了功利的想法,现在让我们坐下来和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吧!什么样的图画书是好书呢?松居直说:真实。读过雅布什的图画书,留给我最深刻印象的也是这两个字,真实。“狗有狗样,熊有熊样”,这是许多人对他图画书的最高评价。

  “狗有狗样,熊有熊样”,这也值得称道?

  初看,不可思议,细品,的确如此。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认识生活,学会生活。那么,就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情境,而不是扭曲的环境。

  当我们手里拿着色卡告诉孩子:“这是红色”,“这是绿色”的时候,请看一看窗外。如果现在刚好是春天,刚好有花有草,那么快扔掉色卡,带孩子们到户外去吧!那儿,才有真正的红色和绿色;

  当我们指着挂图告诉孩子们:这是大树,这是小草的时候,请看看窗外。如果我们的幼儿园里能找到一棵真正的树,请把课堂搬到这里,因为那儿才有真正的树;

  如果条件允许,请不要把所有的动物弄成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别让孩子以为,只有穿着红肚兜,黑皮鞋的才是小熊;

  因为,孩子需要真实的教育!

  瑶瑶马上就六周岁了,“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却是我第一次读,第一次去思考怎么样和孩子共读。

  想起瑶三岁刚入园的那两天,中午不睡觉总是哭着找妈妈,唐老师陪着她。很幸运她们找到了《巴巴爸爸的诞生》《巴巴爸爸找巴巴妈妈》图画书(之前在家我给她讲过),于是唐老师就给她讲。也许听故事的时候真的可以融入,瑶开始安静下来。一中午这两本书瑶不厌其烦的听着,老师稍微停一下,瑶就会说“多讲几遍”,两本书大概讲了十几遍,情绪稳定了下来。感谢所有的常青藤老师对孩子的关爱!

  一、识字与读书

  松居直先生写到“读书不等于识字。如果识字就能读书,那么只要是中文,再艰涩、再专业的书,我们应该都能从头读到尾。问题是,读完整本书并不表示看懂了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才算是读书。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瑶最先接触的汉字是巧虎早教系列配套玩具“巧虎汉字王国挑战机”。当时拿识字卡片给她看过几次,再问她,居然能很正确的把字念出来。刚觉得有点小惊喜,随后却发现在纸上写出来的字她却很陌生。才发现其实她一直在读图,看到上面小图中人的嘴角有几粒米,人的眼睛是朵花,哦,就知道妈妈问她的时候回答读“米”和“花”。

  也试过给瑶讲故事的时候,拿手指读。瑶有点排斥,其实连我自己都不太喜欢,总觉得自己读的时候感情少了好多,很难再融入其中,于是放弃。松居直先生说“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放弃心中其他想法,只要孩子读书感觉到乐趣,那就是最好的。

  二、读书与想象力

  看完这节愈发感受到想象力的重要。之前觉得孩子上课无心听讲或中途分心,原因只有一个“注意力不集中”,却从未想过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直到看到松居直先生的分析“那些中途分心的孩子可能一开始很专心地听故事,脑海中也浮现出了一寸法师的模样,甚至还描绘了其他细节,但是可能当老师讲到一寸法师到达“京城”时,孩子在理解上产生了障碍。因为孩子不了解什么是“京城”,没有办法想象京城的样子,于是一寸法师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故事无法进行下去,就好像电影演到一半,胶卷突然出现问题了,影像断断续续,无法连接,一点儿也不精彩,所以孩子自然把注意力转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想象力是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得来,体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图画书正好能提供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使孩子想象力更加丰富。瑶瑶前段时间迷上了《看里面》揭秘系列图书,揭秘海洋、揭秘名宫殿,揭秘地下等等,每次讲完或自己看完都会有一些惊喜和感叹。遗憾的是我总觉的晚上时间太短,瑶入睡前还要再看一个动画片再加好多为什么,所以看书的时间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瑶喜欢画画,家里没有电视,所以她自己在家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坐桌边画画,还喜欢当老师教我画。图画书是她画画题材的重要来源,把喜欢的画面记在脑中,再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锻炼孩子想象力应该也大有益处吧。

  看了部分《幸福的种子》,虽然没有都看完,但是对于里面的有些话还是相当有感慨,回想起女儿小时候根本不爱看书,把书当作用来撕的玩具到现在喜欢看书,各种书籍都涉猎甚广,有些书可以一看再看,不禁觉得自己很是庆幸,每次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不算太远时就能及时迷途知返,虚心总结,最后做到快乐阅读,快乐学*,还培养了亲密的母子关系,并同儿子一同进步,一同成长。

  “图画书对于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做到很难。曾经买来的书都是关于怎么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这方面那方面的能力的,励志的,成长教育的。这些书到现在大部分都还很新,因为大人孩子其实都不爱看,出于大人的功利性却不得不看,但由于短期不出效果的,这就需要坚定的信仰,还需要一种*乎苦行僧修行的坚韧–这样断断续续,松一阵紧一阵,发现这种看书实在是很痛苦的事情,小小的孩子有一次竟然说,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当小孩是最糟糕的,因为当爸爸妈妈,还可以训小孩。当时,这些话,如当头一棒。回想我的童年,充满着快乐的记忆,而我,又想给我女儿什么样的童年?学*,不应该是件快乐的游戏吗?“识字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享受。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大人更要多花心思,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读书”想想那些爱看书的孩子,一定是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了。而女儿不爱看书,也是因为我让他读书的目的不单纯吧。反省之后,静下心来,换种方式,找一些他爱看的书,每天晚上睡觉前半个小时都是母子俩搂在一起,坐在床上看书讲故事的时间。那个时候,女儿有问不完的问题,有的故事要求你一讲再讲,一看再看。不知不觉中,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她的各种词汇生字量都大增,好像是由一个量变到了质变的过程,然后自然而然变得爱看书了。而这段睡前时光,也成了我最幸福的时刻:时光安静,内心充实,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在我的身边。

  想起自己小时候如何沉迷于小人书,连环画,她爸爸就去旧书摊给他收集了很多连环画。有些经典之作,如《杨家将》,《岳家将》等,果然孩子爱不释手,而我们也经常和她抢着看,重温了一把当年的乐趣。注视着孩子的脸庞,体会着这本书能带给孩子多少快乐,然后抑制住教育孩子的冲动,设法让孩子融入书中,获得真正的喜悦,并在与孩子看同一本书的过程中,与孩子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内心,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让一家人在同一条路上携手并进,真的是很快乐的时光。

  可惜的是,大人总过于小视这种快乐,总是忙忙碌碌还认为自己是为一家人的幸福在忙碌。于是等他自己爱上看书后,我陪他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的事情要做啊,你能不能自己去看书?”逐渐变成了我经常说的话。是的,我经常要加班,是为了给家里挣钱;我还要买菜做饭,是为了让家人吃好;偶尔得闲,我还需要有自己的一小会儿时间与空间与朋友煲煲电话粥,看看自己的书,不想被打搅。还美其名曰为“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其实这一切,哪里比得上跟她一起分享他的世界的重要?给他做一顿好吃的,哪里比得上与她一起看一本好书给他带来的快乐多?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我认为,给孩子买她爱看的书,就可以了。看到孩子津津有味的在那里看书,一点儿不来打搅你,觉得真好。

  那么发现了,就得纠正。但是我知道,如果我心急或者不安,只会影响孩子读书时的情绪,我强迫给她看我认为有用的书,或者通过说教灌输好好学*的思想,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不是很有用了,说不定还物极必反,激发他的逆反心理。“父母一个劲的催促孩子读书,不但毫无意义,而且有害。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父母的面子。孩子身边应该布满有趣的书,而不是父母认为对孩子有用的书”。这个时候,我没有粗暴的剥夺她看她爱看的书的权利,《红猫蓝兔七侠传》,《舒克和贝塔》,她依旧可以看,但我会与她一起看,还进行适当的讨论,但有意识地减少这类书的阅读,而且根据他好奇心强,好问问题的特点,逐渐引导他去看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书,从而进一步促进她的思考,并且体会阅读的快乐。

  有了这些体会,去买书的时候,就有了简单可行的法子,那就是她挑一些书,我挑一些书,然后我把她挑的书过滤一遍,她把我挑的书过滤一遍,最后留下的是我们都认为好看的书。当然这个最后结果,是一个和谐的商量出来的结果。回家后,买来的书,我们必然一起看,并兴致勃勃地交流。我想用这种方式,传递我们之间的爱和理解,让幸福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那么纵然他现在有点淘气,有些顽皮,有时也犯错,但终究会长成良木。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读书笔记 (菁华5篇)(扩展9)

——《你在为谁工作》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你在为谁读书》这本书它主要讲的是一个原本学*成绩差的学生杨略,使他感觉校园是监狱,生活仿佛那样*静。可这时,他收到了一位叫倪甫清的人的信,他看后有很大的启发,为此他猜测那人是谁,就当他收了十封信后,真相大白,原来倪甫清就是他的父亲,而现在他已成了老师的得意门生,学*成绩也上升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你在为谁读书”,这一句话恐怕只能在家长训斥小孩这样的局域中被发现。其实,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每一个人都在无时不刻地学*,在上课,自然的,“你在为谁读书”从理论上说是应该被每一个人都当成镜子来自我对照的。

  你也许得这样问自己:“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有点傻兮兮的――这只限于那些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人们。我问我自己,就是这样问,从以前来说的话,我是为了提高自己成绩,‘应付’父母而做的决定。但是,现在我想想,提高成绩,意味着长大有份好工作;有份好工作,意味着赚钱;赚钱,意味着提高自己的生活水*,综观上述几条“我为他人读书之证词”,意味着我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将来有美好而幸福的生活而作的铺垫。读书,对我们来说是一份哭苦差事,但是这样“先苦后甜”,总会比“先甜后苦”这样在20年学*生涯后过着“衣食无着,家徒四壁”的苦津津、干巴巴的日子而好上几百倍吧!

  就象文中“倪甫清的信”一样,它化身为了我们向往将来美好生活的动力,是一股极其强烈的动力,它充斥着我们战胜眼前的困苦,挑战目前的挫折,爱上学*,激励着我们这些“对苦难‘怨天尤人’”的学子们。因为在茫茫未知的命运之路上,我们完全不知晓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读书,或者说是不知道为谁在读书,茫然地过着“浑浑噩噩”的学*生活,那么,将来一定也是度着浑浑噩噩、天天作着深谋远虑的打算的压抑生活。

  但是,我在为谁读书,这个标题,也着实地给自己一次反省自己,一对一地对比自己、纠正自己的机会。即使你会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费用反正是父母来花费,将来也不会找不到饭碗,那么,既然你一意孤行,我也不好说什么了。但那些认识到“我在为谁读书”的学生们,将来一定比上你的好几倍,多余的废话我就打住吧。

  好了,读后感的笔墨就停在此处了吧,所以,如果再向自己问一句“你在为谁读书”,你一定已经想好了答案吧!

  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的态度,将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两次校本培训,培训的内容都出自《你在为谁工作》一书。这两次培训,使我感触颇多,于是我决定好好的读一读这本书。随意翻开这本书看了一下,我立刻被这本书所吸引,感觉得到得太晚。这本书句句是真言,为我们年青人指引了一条光明大道。说句实在话,工作前几年,我的确是在为了每个月的工资在工作,从来就没有把工作认真对待,老是认为自己有潜能,不应该呆在小学工作。工作也没有全心得投入,很多的时候都是应付式的完成工作,保证完成任务就基本满足了,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在虚度光阴混日子。

  上个学期,孙晗校长来到了我校,给我校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年青的教师快速成长指引了一条光明大道。跟随孙校长的日子是快乐的,因工作而快乐,将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自己也不断不再为自己是一个小学男教师而感到自卑。我很清楚的记得孙校长讲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时间占了生命中的一大部分,如果工作上感觉不舒服,心情不愉快,那么他将在不愉快中渡过生命中的一大部分,他的生活肯定也会因为工作的原因过得不愉快。所以,孙校长一直倡导快乐的工作观。上个学期我人生成长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管是业务方面,还是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处事各个方面,孙校长都给了我莫大的指导和支持。

  本学期,裴校长接过了孙校长手中的接力棒,将新校园的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着。裴校长同样是一名年轻有为的校长,他也注重年青教师的快速成长,我校的年青教师在裴校长的带领下正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和自发的工作,我在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又有不少的教育心得。自己是个男教师,也是网管,可是还要从事班主任工作,工作很繁忙,我也逐步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班主任的工作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在不断的努力,使我的班级朝着一个健康、积极、团结、协作的班级发展。现在的社会是人才辈出的社会,要在这样激烈的社会中要很好的生存下去,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只有努力的工作,刻苦的学*,就我个人而言,在积极主动完成所有工作事项外,处处为学校利益着想,时时想着学校,有一颗爱校的心。在工作闲暇之余,多学*,学*新教育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学*如何做人,学*如何进行管理,不断的充电,才是我现在急需做好的一些事情。*心而论,现在的我们教师待遇每年在不断的提高,教师这个职业也不断提升了地位,不为别的,就为了自己的饭碗,你是否也应该好好工作呢?你在为谁工作呢?我们其实都是在为自己工作,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自己的事业,我们要将自己的全部的身心和精力投入到其中。小学男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可能确实不多,可是从培养和锻炼自己能力这方面来看,这项工作确实能够提高一个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能不能够把将一个班级管理好就看你。

  书中提出了每位员工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答。它有助于员工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庸走向杰出。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已工作”这一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01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

  但职场中,却总有这样一些人――“我只拿这点钱,凭什么去做那么多工作?”“我只要对得起这份薪水就行了,多一点我都不干。”“工作嘛,又不是为自己干,说得过去就行了。”

  职场中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作为员工,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有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葛洛夫曾说过:“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别只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员工,应该学会努力适应,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一样。职业生涯除了自己之外,全天下没有人可以掌控,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业。”

  一个不清楚自己为谁工作的员工,不可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即便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不错的能力,他也只会一次次丧失升职加薪晋级的机会,离成功越来越远,甚至最终还会被职场所淘汰。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对待工作不会有很高的要求,觉得工作做多做少、效率高低对自己的意义不大:“为别人打工,何必紧追紧赶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干快干慢都挣那么点儿钱!”这类职场人一旦发现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通常不找自己的问题,相反会抱怨企业、抱怨工作、抱怨领导,而且,怨气越大,越不甘心付出太多的努力去工作,从而陷入“得过且过”的恶性循环之中。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他干一点工作就像自己的钱包被别人掏了一样不划算。做一件事就计算一分薪酬,相同时间内多做些事情,每件事情的*均报酬降低了,自己不是赔本了?在这种“小九九”的影响下,他们做事只管拖着走,拖过了一天又一天,拖过一年又一年,最后拖过了自己的最佳成长期,拖过了自己对工作技能的快速掌握期,拖过了自己施展才华的关键期,最终沦为效率低下、工作*庸的人。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在他们眼里,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工作是沉重的任务,工作是乏味的坚持,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没有丝毫激情的.工作,自己不快乐,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效率自然也上不去。

  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只想自己合适,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很少能够得到领导、同事的尊重和赞赏,自己与企业、同事的关系仅仅是“挣钱吃饭”那么简单,尽管每月都能拿到薪水,但是看涨就难了,这样无形之中会丧失很多机会和收益,最终失去老板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给自己的职业前景设了“一堵墙”。没有美好的愿景,哪来追求的动力?

  02公司是员工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

  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

  实感、表达自我的机会、个人使命感以及一种活着的理由。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都不能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事业,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公司成就员工,而不是员工成就公司。

  我们中大部分人是无法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在现代社会的运行体系下,大家都需要依托于企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你是老板或是员工。如何摆正自己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想不明白这一点容易走很多弯路。

  有一个很形象的寓言:

  一只到处游荡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

  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甚至还享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籍,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闲逛,兴起之时甚至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

  然后,野猫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撕成了两半。

  这个寓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员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公司。

  尤其是那些知名公司的员工乃至经理人,他们的名声、社会地位以及荣耀其实都归功于他们背后的“佛塔”,公司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公司是员工学*的*台、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它为员工的发展铺*了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感激公司给我们提供*台,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公司发展得越好,员工的收益就越大。

  03既然选择了工作,就要坚持到底。

  你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对待工作?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关于做什么事和得到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意义的问题。

  无论为谁打工,要为自己学东西,无论在国企给国家打工,还是我在外企给外国人打工,还是在民企打工,看似在为公司打工,成就的却是自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客观上可能给公司创造了价值。

  有一个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干了不到一年就想辞职。问他:“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呢?”

  他说:“公司虽然名气挺大,但是实际工资却不高,‘驴粪蛋子表面光’,而且老板整天一副爱干不干的样子,对我也不太重视,这样下去能有什么前途呢?”

  原来是这样。

  你的抱怨也有道理。一个人在刚刚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工资一般都不会很高,你的薪水和公司对你的重视程度都是随着你的业绩提升而逐步增加的。找一个公司的意义不在于每个月多挣几千块钱,而在于你能够在这个*台上可以不断学*和发展。

  你在公司工作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要辞职,你把贸易公司的业务弄清楚了吗?这个行业你了解了吗?

  他回答说:“没有。”

  既然这样,除非你打算以后不再从事贸易行业,否则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一年就等于白费了,你什么都没学到就辞职等于在浪费资源。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深入钻研一下业务。你把这个行业摸透了再辞职也不迟啊!

  他听了上述建议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改往日自以为是的姿态,踏踏实实地工作起来。

  时隔数月,我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碰到了他。

  问他:“那份贸易公司的工作辞了没有?”

  他回答说:“开什么玩笑?自从上次听了你的劝告之后,我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的神奇的改变。这段时间工作得很卖力,也很辛苦,不过总算有了些起色,最*刚刚升职为部门经理。当我没有努力的时候,我在浪费公司的薪水,我还觉得公司不好,而今天,我拼命的工作,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台这么好,可以给我想要的一切。原来,我们一直是在为自己工作!”

  04你在应付工作吗?

  有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员工与公司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认为自己是在为公司或老板工作,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能敷衍就敷衍,老板在的时候就干点儿,老板不在的时候就松懈。

  只有抱着“为自己工作”的心态,承认并接受“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才能心*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物质报酬,赢得社会的尊重,实现自身的价值,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一件事交给交给你就应付一下,很容易应付,应付完了之后不觉得是在浪费生命吗?一件事你可以把它做到60分,你可以做的很轻松做完了,你每天重复每天干三个小时活就完了,然后你天天上班没事,然后你回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但你怎么进步呢?

  实际上,在公司这个*台上学的本事都是员工自己的,对工作敷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如果你不努力,对公司来说,只是浪费了一份薪水;而对你来说,混日子实际上是混自己,老板损失一小点年薪事小,你损失青春年华,你荒废的是自己的人生!在浪费生命!

  作为员工,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而工作,为使自己的将来是成功的、幸福的,现在就应该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而工作,你的人生将变的更加美好。

  当你开始推卸责任,当你开始丧失工作激情,当你开始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请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智慧的问题:“你在为谁工作?”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请尽快醒悟吧。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庸走向卓越。

  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当我们开始推诿责任,当我们丧失工作激情,当我们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 “你在为谁工作?”

  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所带来的*期回报可能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戴尔公司总裁 迈克尔・戴尔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