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理想国读后感10篇

日期:2022-04-03 01:28:59

理想国读后感1

  在《理想国》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卷,即关于节制贫富善德。《理想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对话的形式阐述观点,提问作答,其中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将一个*的国家展现出来。在第四卷中,对话主体是阿得曼托斯和苏格拉底,通过智者间的交流,我看到了文章中蕴含的能量:

  一、在文章中始终强调正义的重要性。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唯有正义,可以让每个人的需要最真实地体现出来,才能构建最稳定的社会秩序,正义永远最具有魅力,也是自有人类社会来,人们一直追求和渴望缔造的美好社会标准。以正义之尺,量你我心声。

  二、作者关于“贫富”的看法是:富则奢侈、懒散和要求变革,贫则粗野、低劣,也要求变革。

  其指出解决贫富差距给国家造成问题的方法是: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即社会各角色之间应当做到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不让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纷扰。贫富差距向来是一个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难消灭,难弱化,现阶段的*亦饱受其扰,故借理想国之言,望社会贫富差距减小,以期一个公正国家的长期存在和稳定发展。

  三、在本章节中,作者关于教育培养的观点值得一提。

  原文中提到:只要当政者注意一件大家常说的所谓大事就行了。其中这里的“大事”就是指教育和培养。作者认为原因在于“如果人们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成为事理通达的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明白,处理所有这些事情还有我此刻没有谈及的别的一些事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良好的培养和教育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的进步”以及“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结合我们这一门课的内容,我的感想是:柏拉图在书中借对话方式所描绘的公正的理想国,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乌托邦式的国家。即使是这样,他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大的方面来说,由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一国之本,一国之领导人应当重视教育,建设好教育事业,才能为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实现一国强盛之可能。从小的方面来看,良好的教育能完善一个人所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一方面可以传播生活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良好的*惯和品质,并融入个体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中,不可分割,成为个体的一部分,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人的进步,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所谓理想,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理想国》以直白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正义与公*、美德与智慧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中的重要力量。虽然已经过千年的沉淀,这本书仍在用它最具感染力的言语诉说着一个美好国家的样貌和形态。无论在千年以前,亦或是今时今日,我们每个公民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着,奋斗着,朝向心中的理想国进发。而对于现阶段的*来说,也应当停一停快速向前的脚步,听一听所有人的心声,公*之称是否依旧*衡,是否依旧在丈量着我们前进的每一步,我们的国家是否充满正义之声,是否被美德围绕,为礼仪之邦?我想,理想国的力量永远在指引着我们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理想国读后感2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

  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著,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3

  经典的影响,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他提出了一个命题,他给出了一个假设,他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他,就是柏拉图!最早接触到柏拉图应该是在高中的政治和历史课本了。那个时候对他的思想接触涉及甚浅,对他关于国家政体及相关的政治探讨从未涉及过。再次了解到柏拉图是在《理想国》中,它通篇饱含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构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关于社会分工,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公民分为三等:赋有最高理性的哲学家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生产者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他从个人、城邦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城邦应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但我们很清楚,历史向来都不是由帝王创造的,是由历史中的劳动人民群众缔结的,把生产者置于最低等级,很容易忽视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这种想法在如今体现出不合时宜的特点,或许夸张地抬高了哲学家的地位和品质,但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应该具有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正义,他认为城邦的正义就是“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这是因为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柏拉图强调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的天性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对于城邦来说,即为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其实在如今社会中,这个“正义”也得到了印证:只有保证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化,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由此促进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正义从来都不是假大空的,它体现在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匠心精神”。

  关于教育,《理想国》告诉我们,“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的择偶观念和育儿观念,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理想国》中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所以说,柏拉图对儿童早期优质教育的重视。但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要用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这让我们思索,现在的应试教育是否带给孩子过多的强迫,扼杀了大多孩童的天性。同时,他也规定了一个连贯受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生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教育——包括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进行了论述,反映教育应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这种观念与*古代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谋而合。另外,关于教育柏拉图也体现了男女*等的思想,他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也应当接受教育,不得不说在两千多年前,这种观念十分难得。但令人质疑的是,在理想国里,受教育者只能接受对国家有益的教育。这难免使教育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思想统治。教育不应该与政治扯上关系,而受教育者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与理解在诸多有益无益的学科和知识里选择自己所要的。

  “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这是柏拉图毕生的追求;个人是城邦的缩影,城邦是个人的放大,其要求公民内部高度统一与和谐,所以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的政治化,也是为城邦的净化服务的。在理想国中,所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最高的善,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而我们所知的古希腊正处于社会分裂混乱、统治者无知无能和人的品性的堕落的状态,柏拉图所设想的改造公民改变城邦的方案,注定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施行。但其哲学的智慧和政治的精华,予后人以瞻前贤。

理想国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在咪咕阅读上看了《理想国》。首先,这本书给出了以下示例:狗看到不认识的人时会变得很讨厌,即使这个人过去没有虐待过它;相反,当它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即使他从来没有好好对待过它,它也会欢迎他。由此可见,爱学问和爱智慧是一回事,于是他们就开始讨论教育问题。

  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知道,这是任何事业的开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对任何年轻和温柔的人来说。”一般来说,这是每个事物最容易塑造的时候,他们会考虑你所付出的一切,成为你想看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最强烈。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尽最大努力让他们听到最美丽、最高尚的故事,以培养他们的美德。在教育方面,本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体育教育针对幼儿,音乐和诗歌教育针对心灵”。在我看来,精神和道德的教育确实比体育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我们*学生来说,必须提高道德素质。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看到老人跌倒不扶,浪费粮食和水资源,在文物上雕琢。最重要的原因是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提高。总之,我很赞成修身养性,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讲述最高尚的故事。

  我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是我们应该遵守法律,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众所周知,在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如今,*也在积极推进法制建设。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运转良好,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只能选择用法律来规范,因为这些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例如,我们有言论自由,但这不是绝对的自由。再比如,涉嫌散布谣言的*,因其言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而被**逮捕。

  看完了《理想国》,我很受鼓舞,苏格拉底几千年前的观点至今仍然适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人文精神,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整个国家和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理想国读后感5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 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 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 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 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 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 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 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对国家教育体系的设计

  (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详细规划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 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 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 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 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 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 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二)初等教育的规划

  等儿童过了 6 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 种高级的文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个人达到内外的调和一致,因为“我注 意到那些专稿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 度软弱。”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而体育则是服务于人的激情 部分,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 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 状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指出文艺教育是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一 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阶 段,柏拉图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儿童设置了专门的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和体操学校, 用以培养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美德,教会儿童辨别美,喜爱美, 并最终认识世上最美的东西——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6

  今天终于把柏拉图的《理想国》读完了。读《理想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读的过程中几次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硬着头皮把它啃了下来。然而,虽说是啃完了,但又确实说不出有什么体会或收获来。

  于是,想象如果十几年前遇到这本书,情况应该不一样吧。那时的我,读《圣经》,读*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读共五册的《毛选》,甚至还搜罗背诵希特勒的语录。当时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钥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生应当奉献给“人类最庄严的事业”。十几岁时的我,曾经完全依据自己的思考而产生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生活,儿童公有是可以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想法。如今看来,倒是于柏拉图不谋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想必会有如获至宝之感,进而奉为圭臬吧。

  然而,现在的我依然是曾读过《1984》、《动物庄园》、《*》,以及看其他该看或不该看的书的我了,已经是经过大学理性训练的我了,已经是不会相信为着某个美好理想,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够将天堂带入人间而不是使人间堕入地狱的我了。

  希望建设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而牺牲当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设人间天堂的,没有不造就人间地狱的。

  没有彼岸的乌托邦世界,并且不应幻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个所谓的人间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热情,这是这十多年的读书学*给我带来的改变与财富。带着强大偏见读《理想国》的过程,正是幸福地体验这种美好财富的过程。

理想国读后感7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独截者。。。。。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8

  今年的上课老师让读柏拉图《理想国》,对于这样的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名著,似乎在我们这天的人看来是不怎样样的,因为在我们这天的理解中我们看到书中的一些对话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实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视角,我们忽视了我们就应关注的东西,我们只是明白在我们这天看来这样的东西或许是不怎样样的,在我的老师组织的课堂的讨论上边,很多人都在从这样的理解上误解柏拉图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我的理解中或许在我们阅读的首先就应更加的关注柏拉图的写作才背景和他自我的很多的背景,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们务必在理解著作的首先明白了作者的自我的背景,或许我们的了解会更加的宽容一点,我们或许在我们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来应对自我的阅读的困难。

  我们明白,柏拉图的《理想国》写作于古希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的背景让我们明白柏拉图的思想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当然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他的思想不能够启迪我们这天的人们,相反的是,柏拉图的著作启发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开发他们自我的思想的领地,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古希腊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学”的意思,这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是一个名字,在某一种程度上也是说的一个资料,在之后人们的翻译的过程中西方人将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时是翻译为了这天的英文“The Republic”拉丁文词根,所以英文的翻译自然就是“The Republic”,我们的国人在翻译英文的时候翻译为了"共和国","国家篇"或者是我们这天在理解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关于自我的制度的建设的一种期盼,你是否理解这样的目的,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或者理解那样的文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无法回避的想到我们自我的环境和我们自我的制度是否能够适合于我们自我的生存,于是我们翻译的理想国也就在这样的了解中定了下来,其实在我自我的理解中柏拉图的是一个十分的现实的政治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理想的环境中想象的东西,但是我们曲解了柏拉图的理解,从题目的翻译上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所以我们更多的是

  相信理想国是空想的,却不明白那是一个经过当时现实的思考而做出的一个高于我们的实际的制度建制的一个政治的东西。

  关于柏拉图,苏各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一个出生在雅典的贵族的后裔,在当时雅典和斯巴达交战的时候出生,那个时候雅典的民主的代表人物伯里克利已经去世,其实当时的人从荷马世界降落到了民主的世界中,同时,人们开始思考一些东西,在柏拉图成长后,那个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战争的结果验证了斯巴达人在圣庙中乞求的预言,雅典战败了,于是,外受到斯巴达人的压迫,内受到自我的统治者的压迫,人民的生活能够想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柏拉图开始在进行了自我的考察结束后开始建立自我的理论体系,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就展此刻我们自我的面前。

  关于正义的一种理解,或者是一种另类的想法。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需要从我在上一次的笔记中说的,我们要明白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就应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状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那么在哲学王的统治下或许是这个样貌的,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分的清楚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难免要走向偏激,或者说我们那样的理解是一个狭窄的理解,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所以,严格的区分的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在这天这样的时代中正确的理解柏拉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同样的原因我们在分清了这样的正义的划分后,我们就要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我分内的事情”在我的理解中或许和古罗马的乌尔比安说的法律的追求:使人各得其所。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必须意味着必须是一个级别的划分,或许还有一个秩序的要求,这一点是我在课堂的讨论中从同学的言论中得到的启发,在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说到的法律的理解的时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秩序的理解,秩序在法律的要求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柏拉图要建立自我的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思考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所以,柏拉图的关于人就应各做个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的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我属于自我的禀赋,所以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就应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这是柏拉图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倒出个人的正义,但是在我自我的理解中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的,在我们这天的时代,关于正义的描述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些,在我们这天讨论的更多的或许是个人的正义了,所以对于这样的问题对于这天的时代是个艰难,所以在那里不做更多的论述。

理想国读后感9

  尽管我未曾去过成都这个城市,但是最*所读的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让我走入成都这个城市的某处跳动的脉搏。尽管未能亲临其处,但是通过读书也仿佛置身于一曲最为优雅动人的草木圆舞曲。作为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比较另类的一种表达手法。里面没有太多人为因素的干扰;里面没有太多都市喧嚣的嘈杂;里面没有太多令人心烦意乱的杂物,里面唯有一片清新的红花绿叶将你我紧紧拥抱。对作者而言,他便是以一个当局者的身份静观着这些成都的生灵。生活在如此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大都市,映入他眼帘的不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城市风貌。相反的,那些无声的,却又有形有色有味的草木是他最为魂牵梦绕的精灵。

  感知着这些的植物们,他其实更渴望着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能够深入地去了解它们。个人以为其中的一句这是现世恐惧的美丽,还是历史忧伤的回眸既押韵,又有深意地揭示着全书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解读这个属于草木的理想国,欣赏这段专属于草木的圆舞曲,品味一个属于成都物侯的'记录,感悟人生的某种境界和层面。本书的整体设计其实很是耐人寻味。深绿色的封面,浅绿色的页面,结合入诸多作者想要表达和介绍的植物花朵图片。就是在那么一瞬间,正本书的意境变得那么得有点纯,有点味,有点美,有点舒畅------透过这些花花草草,我们跟随着作者共同领略着那些看似随意记载却又有着话里有话的弦外之音。

  全书的内容通过不同花木进行着相关的介绍和分解。尽管讲述的只是一些静态的植物们,但是它们却在作者的心意之下展现着最为美丽的一面。有图,有味,有历史,有诗句,有作者的感情。所有的一切在如此和谐的意境之下作者用他的文在表他的情。欣赏着阿来和这些草木的故事,我也不知不觉地感染于草木所营建的美的意境。原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有着多种多样的角度可以去渗透。成都武侯记的形式便是透过草木的理想国引导读者进入自然的包围之中。草木圆舞曲演出中,我们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下以往的束缚,重新回归到一个和*宁静的环境之内。我们来自于自然,却因为世俗的约束而奔波忙碌。可是一旦当我们某时的驻足而再次回首之时,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那片来自于草木的和谐天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顿悟,这更是一堂人生的哲理课程。

理想国读后感10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

  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就如王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

  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1)

——《理想国》读后感10篇

《理想国》读后感1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理想国》读后感2

  20xx年的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西方政治思想。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美好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3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读后感4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读后感5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

《理想国》读后感6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7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理想国》读后感8

  我大概是把《理想国》当故事看,然后发现这是一个舞台剧。故事里有大量的对话,神情和动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这本书的学者们,竟然可以根据各种细节推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傍晚,苏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这个女神是专管阴间事物的女神,并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侨民,他们拦住苏格拉底不给他离开,要求展开辩论,《理想国》的内容也由此展开。

  辩论的内容跨度很大,从何为正义到善,到哲人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论”。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后的人,看见真实的世界后,返回洞穴,应该如何做?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争论这个比喻的含义,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样。

  西方哲学界把柏拉图这样的哲学理论归为“朴素哲学”,就是世俗的,物质的,缺乏反思的哲学论述。所以,如果看过现代哲学书的人,如康德的,应该是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由于兴趣,看了一段时间康德的书,然后发现,现代的哲学语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数学公式,要求精确,减少歧义。因此,若是把《理想国》当成普通小说看,其可读性可以说是非常高。

  《理想国》开篇就来一个什么是正义,充满各种诡辩,看得我有点累。但是,看到讨论欲望与节制的篇章,却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为我也很喜欢节制的生活方式,不过度受物质的牵绊。柏拉图的理想国,隐藏了很多斯巴达的影子。公民是国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更完善。他认为,只有一个好的国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为一种优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贫穷与富有,都过着朴素的生活。

  我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各种制度都有其优势与缺点,国家应根据国情进行选择,所谓“好制度”,也是相对更加适合而已。越读哲学,对于许多现象更是越不肯定。读后感·我们的观念、行动、认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们不是单纯的物自体。

  现代哲学出现了一个语言哲学分支,讨论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欧陆哲学家来说,语言哲学是逻辑、历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对于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我非常有兴趣,学过其他语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种语言的主谓宾很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会导致我们的思维不一样。

  这本书距离现在20xx多年,读后我发现在我的成长教育中,学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团结友爱”....但从不讨论何为正义,何为善,何为欲望。从来不思考,很多事情就变得理所当然。

  只看表象多好,为什么要去思考本质,这太难了,但世之奇伟诡怪常在险远,也正是事物本质的难以知晓,让人类难以放弃对本质的追求。

《理想国》读后感9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等主义,集合最多*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10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民主人人*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2)

——《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说是读后感并不准确,因为许多文字是读的当下记录而来,现在来整理成文而已。与这本书的邂逅说来可笑,开始只是为了追求“高大上”,打着“读书人”的幌子,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专门到了市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书名吸引人,书作者是鼻祖级人物。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人民三个阶级组成。柏拉图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也是该书的核心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做“靠谱”的实行家,做行动上的巨人。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有**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找到自己坚强的核心——正义与美德,用哲学的思想来管理民众。

  读《理想国》无疑打破了我对哲学家浅薄的认识——以为只会立书著作,玩文字游戏;以为其文字读来定是诘屈聱牙;以为研究哲学只是极小部分人热衷的事业。令人讶异的是,本以为哲学,何况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辉煌巨著一定玄之又玄,艰深难读,或许使普通读者有如坠云端不知所踪之感,更甚者头昏脑胀,挫败感顿生,不可卒读。事实不尽然。我所拜读的是郭斌等人的译本,据说是青年读者较为喜爱的版本,不仅译出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译出了原书的神韵,加之原著采用一问一答的辩论形式,不急不躁,循循善诱,节奏紧凑,引人入胜。柏拉图的辩论被称为诡辩,曾言“你不可能在辩论中战胜我”。柏拉图与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往返论证,将欲立人,先求立己,后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论毒害青年,被判死刑,苏格拉底从容答辩,竟以身殉。柏拉图目击心伤,终其魂梦以之,不能忘怀。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共著对话二十五篇。该书读起来,文字温暖,情感饱满,并且令人感动。我想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光芒,给世人带来的感动和信念。

  柏拉图第一卷开卷不久即开始讨论究竟正义是什么。他与形形色色的人展开辩论,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他认为个人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在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而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这大概就是柏拉图要表达的正义。但我想当时正义的定义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而哲学正是一门充满哲辩的一门科学,同样与时俱进。

  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社会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是正义?正因为南京地铁有那个正义的女生,偷拍者才未得逞。因为这个社会充满正义,酒店女生最终未被拖走。重要的不是辩论,是你所持有的观点是否正确。智者统治国家,武士保卫国家,*民负责生产。仅此而已。  《理想国》一书,震古烁今,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书中不仅讨论到正义,还讨论到优生优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教育问题等等问题,柏拉图的学问可称为综合性的。

  读书,见仁见智,存乎其人。毁之誉之,各求所安。关键在于细读,慎思明辨之后,却有心得,百家争鸣可也。否则断章起义,游谈无根,那就了无意思了。附该书末卷末段文字: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诸事顺遂。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了。好读书,读好书。这本书,我想推荐给您。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3)

——《理想国》读后感10篇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20xx年的暑假期间,我读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柏拉图的遗世著作,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哲学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作。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等多领域问题,很多学者比喻说这是一部一辈子都可以研读的书。书中每个章节都充斥着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同时表达了他理想的政治王国。每个人读《理想国》都有自己的感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初读本书,对文中正义、城邦建设及政治体制等概念和论述印象深刻。

  《理想国》开篇以正义争辩入题,借助其他人的悖论引出柏拉图自己的看法。何谓“正义”?每个人对正义都有自己的看法。有坚持各自的分工,坚守岗位是正义;也有说智慧勇敢是正义;有说全面的善意的城邦就是正义。而柏拉图一一予以反驳,不断地疑问,引出了相悖的论点。其实这也暗藏了辩证法和归谬论。这种炉火纯青的辩论手法在整个理想国中贯穿。

  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而是层层深入之后找到自己的论据,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在《理想国》中,正义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是一个城邦的问题。城邦跟个人的灵魂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理性的,个人分工明确,妇女儿童共产,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哲学王。哲学王以哲学治城邦,让整个城邦能在哲学探究中成就正义。

  而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可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众所周知,柏拉图式一个落魄贵族。

  而最能体现其对贵族生活的向往的,就在于他提出的哲学王的理论。其实,一个拥有哲学思想的王者,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渴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治理这个城邦,治理自己理想中的城邦。

  《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政治学著作,柏拉图详细论述了正义,城邦,政体等主要政治主题,并描绘了一张理想的政治国王画像,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又有了阶级国家的味道,对西方政治具有巨大影响。

  我通过研读该著作,初步了解了柏拉图思想,日后将继续研读柏拉图相关著作,深入学*西方政治思想。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美好国度。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体会其中的真谛的时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有一定认知的时候,再来看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我大概是把《理想国》当故事看,然后发现这是一个舞台剧。故事里有大量的对话,神情和动作倒都不多。但是研究这本书的学者们,竟然可以根据各种细节推测到,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季的傍晚,苏格拉底看完女神祭祀(这个女神是专管阴间事物的女神,并且是外邦神),在港口遇到一群侨民,他们拦住苏格拉底不给他离开,要求展开辩论,《理想国》的内容也由此展开。

  辩论的内容跨度很大,从何为正义到善,到哲人为王。其中,就有最著名的“洞穴理论”。一群人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看到的都是影子,而走出洞穴后的人,看见真实的世界后,返回洞穴,应该如何做?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争论这个比喻的含义,每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不一样。

  西方哲学界把柏拉图这样的哲学理论归为“朴素哲学”,就是世俗的,物质的,缺乏反思的哲学论述。所以,如果看过现代哲学书的人,如康德的,应该是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由于兴趣,看了一段时间康德的书,然后发现,现代的哲学语言要求非常高,如同数学公式,要求精确,减少歧义。因此,若是把《理想国》当成普通小说看,其可读性可以说是非常高。

  《理想国》开篇就来一个什么是正义,充满各种诡辩,看得我有点累。但是,看到讨论欲望与节制的篇章,却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因为我也很喜欢节制的生活方式,不过度受物质的牵绊。柏拉图的理想国,隐藏了很多斯巴达的影子。公民是国家的公民,一切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更完善。他认为,只有一个好的国家,公民才能生活好。有趣的是,公有制被作为一种优良制度,公民不存在贫穷与富有,都过着朴素的生活。

  我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正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各种制度都有其优势与缺点,国家应根据国情进行选择,所谓“好制度”,也是相对更加适合而已。越读哲学,对于许多现象更是越不肯定。读后感·我们的观念、行动、认知、情感似乎都是身不由己,我们不是单纯的物自体。

  现代哲学出现了一个语言哲学分支,讨论意义的本质、语言用法、语言认知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对欧陆哲学家来说,语言哲学是逻辑、历史甚至政治的一部分。对于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我非常有兴趣,学过其他语言的人都能明白,每种语言的主谓宾很不一样,而这种差异,也会导致我们的思维不一样。

  这本书距离现在20xx多年,读后我发现在我的成长教育中,学校教育我的思想品德都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团结友爱”....但从不讨论何为正义,何为善,何为欲望。从来不思考,很多事情就变得理所当然。

  只看表象多好,为什么要去思考本质,这太难了,但世之奇伟诡怪常在险远,也正是事物本质的难以知晓,让人类难以放弃对本质的追求。

  记得在上西方哲学史的课时,讲到柏拉图时老师的幻灯片上有怀特海的这么一句话: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解。由这句话可见柏拉图在西哲学乃到整个人类的精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而柏拉图最著名的著作,或者说他的代表作,则是人尽皆知的《理想国》。所以当我捧起这本代代人推崇备至的伟大著作时,不期望能一下子读懂它,只希望能够从这本凝结着柏拉图和希腊智慧的结晶的书中,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启示和认识罢了。

  《理想国》一书乃柏拉图壮年时期的力作,也可以说是其巅峰之作。柏拉图的著作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体的形式以示读者,此书也不例外。自知仅读一遍是无法体会其精髓,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有不解之处便匆匆带过,只期能稍知其意而已。译者在引言中的介绍已经能令我大体了解到本书的博大精深,谈到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由于我的无知和欲速则不达,实在无法领略到本书的真意,因此仅在此回忆下本书的主体内容和所带给我的一点帮助和启发。

  译者在介绍中谈到本书讨论到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婚姻自由问题,*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过这是学者在多次研究此书所总结归纳出来的结论,而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学术功底和走马观花似的阅读方式,实在无法得出如此繁多和细致的结论。只能就此简易回忆下本书的大概内容了。

  第一卷在苏格拉底和几个书中的人物开始对话之后,很快便引入本书所探讨的一大主线——关于正义的定义。色拉叙马霍斯首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要苏格拉底不要光提问题,而是要直接对正义下定义。而他对正义的定义则是: 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是当时*的利益。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定义予驳斥。

  第二卷到第四卷开始以从城邦来看正义比从一个人来看更加容易,由此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接着在第三讲到城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护卫者以及如何来培养的问题。接着谈到全体公民应当按天赋各就各业,城邦的正义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城邦的三种人各自做自己的事就是正义的。再由城邦的正义引到人的灵魂里有三种品质:理智、激情、欲望。

  第五卷苏格拉底又谈到关于婚姻的问题,提出一个观点: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结合,而最坏的要尽少结合,以使品种保持最高的质量。

  接着一系列的论述谈到什么样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哲学家,并且提出哲学家是最完善的护卫者,也就是哲学家是最好的国王这个著名的论点。

  第七卷接着谈到囚犯看阴影的比喻,讲到了灵魂要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在第八卷中总结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具备的条件。并且谈到了四种不好的政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

  五种政制所对应的五种人。

  理想的政制——善者,正义者。

  斯巴达政制——好胜争强,领略荣名。

  寡头政制——爱财,寸利必得,省俭。

  民主政制——快乐间的*等,生活没有秩序,没有节制,*等主义,集合最多*性于一身的多样的人。

  僭主政制——被恶所充满,醒着时能够干出睡梦中的那种事的人。

  第九卷谈到人的基本类型:哲学家或爱智者、爱胜者、爱利者。

  三种人的快乐对比:哲学家能体验另两种快乐和学*事物本质的快乐。灵魂中用以学*的部分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快乐和痛苦之间的中间状态,痛苦时想要*静为快乐,快乐时停止为痛苦。这是快乐和痛苦的影像,是一种欺骗。通过身体传到心灵的那些所谓最大的快乐,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脱离痛苦。

  第十卷谈到理念的模仿。画家,造床匠和神谁是真正的模仿者。事物都有三种技术,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模仿者的技术。

  以上就是在看书时所记的一些主要的观点,自己看都有点对不起柏拉图这伟大的著作。本书的主线主要是围绕正义这一主线展开,对理想的国度的一系列规划,以及对应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正义。在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启发,不过现在想总结却不知从何说起了。柏拉图对正义的一系列阐述使我认识到在人生中应当使严格的要求自己,控制自己不该有的欲望,让理性来引导自己,远离一切的恶,进入那真正的善。并且要一生追求真理,追求知识,追求智慧,不断的充实自我,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而柏拉图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在通过阅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以前所认为的哲学家为王的观念是很片面的。柏拉图对于哲学家的定义是非常之严格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哲学家都能够成为一个理想国的国王,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才能够成为理想国的国王。

  书中关于婚姻及生育的问题在我看我是不合乎人类的伦理的,如子女公有等提法根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关于优生优育的问题也是如此,将那些素质不好的后代弃之更是有悖于众生皆*等的法则。

  书中对政制的描述也让我对以前民主政制的一昧推崇的看法得到改变,发现民主政制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而是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过份的自由和宽容,民主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柏拉图对快乐的论述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我们原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快乐与痛苦其实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单纯,而常常是快乐与痛苦的假象。有时候快乐只是痛苦的停止,而有时痛苦也恰恰是快乐的停止。这让我们在生活中,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以更宽广的心态,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一切。

  而柏当图的理念论也带给我很多看见。让我更懂得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当然柏当图的理念论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仅一点点的接触是不足以完全的认识它,但也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终于很勉强的将这本书看完,虽然过程挺辛苦挺纠结,但是收获颇丰。有人说,二十岁读柏拉图和四十岁柏拉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相信以后的岁月时,还需要不但的从柏拉图的书里来寻求智慧,因为柏拉图的智慧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葩,是哲学这个皇冠上的明珠。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4)

——《理想国》读后感 (菁华5篇)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

  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说:“柏拉图就是哲学,哲学就是柏拉图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它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理想国》)。”或许,爱默生的这句话多少存在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想国》在我们人类历史上的分量确实举足轻重,正如一句话所说,“柏拉图因《理想国》而名垂千古,《理想国》因其思想而震古烁今。”

  书中,柏拉图将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认为,理想国中统领者必须是哲学家,而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因而,“正义”这一概念便在整部书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正义一直以来在人类哲学史上也同样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例如,20世纪美国乃至西方思想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罗尔斯,便也撰写过《正义论》一书,以阐述罗尔斯有关正义的相关思想精髓。因而,我选择在论文中分析,《理想国》中有关“正义”的这一部分。

  书中从讨论正义开始,先后辩驳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的和最坏的折衷”等意见,提出了“正义是心灵的德行”、“正义者是快乐的”等知识。但这些并未使众人达到完全认同。之后,格劳孔等人央求苏格拉底穷根究底,弄清楚正义和不正义二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二者真正的利益又是什么。于是柏拉图撇开单纯地从个人身上寻找正义的方法,而期望能从国家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找到正义,从而“由大见小”。

  而我所要主要分析的便是,柏拉图以辩论的形式引出贯穿全书的“正义“这一主题的这一部分。即,“正义之辩”。总的来讲,这一部分柏拉图借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人的谈话,自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到人生的问题,逐步引出全文的主题“正义“。

  文首,苏格拉底向我们引出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似乎看起来与全文没什么关系,但却恰恰是柏拉图的巧妙设计。他通过科法洛斯老人对人生的看法,引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并非是读者单纯的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全文的一开篇,便引导着读者自主思考,或者讲是与作者共同思考。之后,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开始讨论有关金钱的问题。他们最终得出一致看法,即有钱不一定幸福。这一道理,现今的我们也很清楚。常有人强调金钱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金钱并非万能的,许多东西购买不来。但其实往往有时现实中的许多人慢慢的淡忘了这一真理。

  苏格拉底与科法洛斯老人从老年生活谈到人生,财富,似乎只是礼节性的谈话,但却包含许多深层含义。行文至此,苏格拉底却将话题转移到了全文的主线——“正义”上。这种轻松而又委婉的转移,恰恰显出作者柏拉图的高明之处。智者的智慧往往是彰显在每一个细节之处的。初次阅读《理想国》时,我对全书卓尔不群的对话体形式,感到惊诧。但现在我想,这种写作格式,或许是柏拉图的又一高明之处。不得不说,对话使我们有种亲身经历的感觉,对于理解作者的观点,或许这种方式也更为生动简便。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教育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教育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5)

——《理想国》优秀读后感实用十份

  先哲有言:“真理愈辩愈明”。

  我怀着畏惧的心理捧着《理想国》,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涩的文字,终于把《理想国》读完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xxxx专职的色彩。

  书的开篇是论“财产与老有所福”。这一节概述了柏拉图对财产的态度,特别的阐述了老人与财产的关系。正如最后那句话:“钱财固然能给人带来许多好处,但对于一个有理智的人来说,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国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却充满了邪恶,邪恶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宁的,因为人老了就会反思自己一生所为,并对上天堂和下地狱产生想法,于是生前做了坏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宁,“人老了,应该多一份宁静与自由感。”因为一切欲望都消退了。柏拉图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对所有人而言,我们不要仅会把一生用来忙忙碌碌的追求钱财,而更要会构建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对于老人而言,你应当处理好你和金钱的关系。

  理想国与理想政治,在这一章节中他具体的论述了理想国家的模式,从寻求正义出发,来阐述了幸福国家的模型。马克思的国家观也颇*似于柏拉图,但时代不同,这种国家观产生于城邦之间分散的时代,而今我们的国家过于膨大、强盛,对于个人的压制太多,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怎样在当下寻找强大的国家下的**人性,这就使得本章节对中国的现实具有了深刻的意义。

  国家力量与法律、教育问题,进一步的阐述了理想国家的幸福观,这种国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为极少数人打造幸福,正如书中写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为我们称帮的人的幸福观,否则他们就不是什么守卫者了?”我们应该劝导其他职业的人以国为荣,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有序且和谐的发展,并且整个国家各行业的人都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观与国家幸福融为一体。

  “安邦定国”开篇就是一句:“对于一个欲求安定的国家而言,能有什么比团结更为善,比分裂更为恶呢?柏拉图认为:国家要存在和发展,必然欲求稳定,而稳定必须团结并结束核打击分裂。中国向来是:“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调,我们首先求得了稳定,所以我们才可以发展的很好,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总之,一个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有稳定才有存在和发展。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尙,我提這本书一茖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祂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茖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侑仅仅落在关于茖人正义的讨论尙,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茖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祂天性的职务”,或“每茖人都作为一茖人干祂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茖没侑阶级没侑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祂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侑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侑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侑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侑专攻,一茖人的生命是侑限的,不可能穷尽所侑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侑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祂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XX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祂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祂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尙比较稳定,经济尙比较发达,文化尙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祂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侑是哲学家,祂才能真正意识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假л调侑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

  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尙,杨士进谈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尙却根本尙做不。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茖国度能侑几茖真正意义尙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那又侑几茖又侑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來,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茖问题。再者,即使真的侑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茖哲学王出來,老百姓会买帐吗?祂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实际尙就侑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茖人一茖国家又不可能没侑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茖人大至一茖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茖国家只侑怀揣這种梦想尙路,才侑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侑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茖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侑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教育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 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 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 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 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 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 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 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教育——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教育” 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

  (一)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详细规划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 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 教育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 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 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 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 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二)初等教育的规划,等儿童过了 6 岁,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 种高级的文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个人达到内外的调和一致,因为“我注 意到那些专稿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 度软弱。”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而体育则是服务于人的激情 部分,把这两种教育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 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 状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指出文艺教育是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一 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初等教育阶 段,柏拉图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儿童设置了专门的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和体操学校, 用以培养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美德,教会儿童辨别美,喜爱美, 并最终认识世上最美的东西——智慧。

  经典的影响,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他提出了一个命题,他给出了一个假设,他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他,就是柏拉图,它通篇饱含哲学见解和政治思想,构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关于社会分工,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公民分为三等:赋有最高理性的哲学家是神用金子做成的,他们是理想国的立法者和监护者;赋有意志的本性,勇敢善战的军人是神用银子做成的,他们是国家的卫士;只有情欲的本性的生产者是神用铜和铁做成的,他们安分守己,节制情欲,忍受劳苦,他们处于最下层,为统治者及其辅助者服务。他从个人、城邦两个角度出发,认为城邦应该由哲学家领导着军人统治着生产者。但我们很清楚,历史向来都不是由帝王创造的,是由历史中的劳动人民群众缔结的,把生产者置于最低等级,很容易忽视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这种想法在如今体现出不合时宜的特点,或许夸张地抬高了哲学家的地位,但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应该具有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正义,他认为城邦的正义就是“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这是因为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柏拉图强调社会分工:每个人根据上天赋予的天性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对于城邦来说,即为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其实在如今社会中,这个“正义”也得到了印证:只有保证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化,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由此促进整个国家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正义从来都不是假大空的,它体现在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匠心精神”。当然在这个谈及社会分工方面我的理解会非常的肤浅,因为我主要思考和发展方向并不是在社会形态上。我的目标还是教育。

  关于教育,《理想国》告诉我们,“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儿女应该出生在父母年轻力壮的时候”。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的择偶观念和育儿观念,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理想国》中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所以说,柏拉图对儿童早期优质教育的重视。但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要用游戏的方法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这与我学*的合纵应用式教育的观念不谋而合,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应试教育是否带给孩子过多的强迫,扼杀了大多孩童的天性。同时,他也规定了一个连贯受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生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教育——包括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的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进行了论述,反映教育应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另外,柏拉图他也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也应当接受教育,不得不说在两千多年前,这种观念十分难得。但令人质疑的是,在理想国里,受教育者只能接受对国家有益的教育。这难免使教育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思想统治。教育不应该与政治扯上关系,而受教育者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与理解在诸多有益无益的学科和知识里选择自己所要的。

  讲道理,这本书看的我脑壳痛,我只能简单的去提取其中的理念,他一直在说通过明确的教育去规划每个人成年以后的社会岗位,通过社会岗位的稳定维持秩序建立一个理想国。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他所描述的理想国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安安份份的待在自己的位置,极度稳定却没有活力。我想了一下这不是儒家追求的家天下最稳定的模式吗。封建的最巅峰清朝都无法做到,未来更难做到,毕竟民智已开,没人愿意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面。所以说这本书就只有一个启发作用,完完全全的形而上学。看完这本书就可以将目光投向务实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

  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

  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在理想国里一直有个叫色拉叙的人是对不正义推崇的。可能我为了简述结论,所以写的只有那么简要。关于色这个的想法,bella当时的说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说色这个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色拉叙提出的是不正义的人总是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苏格拉底反驳,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实不会是真正的获得利益,同理统治者亦是。然后色拉叙提出,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遵守约定的正义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约定的利益正义者。

  这段其实也是我很喜欢的,正义的人获得利益总是从不正义之人寻求,而不正义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寻求利益。可以说,正义之人需胜过异类,而不正义之人需要胜过世界。因此,不正义之人需要的聪明和好,却比正义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聪明又好得人,并不是总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医生并不会要求自己在厨艺超过厨师,如果能和医生。而只有蠢人,才会想超越聪明人和蠢人,因为不自知。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正义反而是有益的。

  虽然不正义的城邦会一开始靠不正义来征服,但是最后却需要的是正义来**。同理盗贼团虽然会不正义的方式抢夺,但是他们在分配财务的时候却是最正义的.,否则也无法**。因此不正义,与个人会使人结下仇怨,与团体,会彼此为敌。

  苏格拉底是真心诚意的认为正义是比不正义本身要好的,然而一个格劳的人想反驳苏格拉底,色拉叙已经失败。他问苏格拉底是否承认,有一种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乐本身,我们要的就是快乐的欢愉。而第二种善,是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种善,那就是赚钱之类。虽然赚钱中会获得痛苦,比如有劳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带来的利益。

  于是格认为,正义是没有人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追求正义中获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获得正义本身,是尽量回避的。格对合同契约其实有其他的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会遇到不正义之事后想要规避,遇到正义的甜头后想要继续,因此人们才想要签订合约,才需要守法。正义并不是最好,当然不是最坏,正义是折中的,。因为它本身不为善,而只是防止做恶,但其实这个条约本身是对不作恶的人的束缚,因为真正会作恶的人不会和任何人签订条约。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罢了。如果没有条约,任何人都会做不正义之事,为了从正义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断重复不正义的必要,最后苏格拉底觉得没有必要争执个人的正义,转而争执城邦的正义,想以大见小。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从正义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权分治思想。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着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读完《理想国》一书,我深切体会到柏拉图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的非凡之处。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小时候从师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青年时期功成名就,和苏格拉底及亚里士多德一道成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我读这本书虽不觉得难懂,却也须认真仔细咬文嚼字方懂其中的道理。向来哲学书不好读懂,可略懂一些却已是受益匪浅,此次我是深得这番道理了吧。柏拉图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让我佩服不已。

  该书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与其中。这种构思,不但现实出哲学家的胆略,更现实出思辨的智慧。辩题围绕论财产与老有所福、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论定国安邦、论正义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哲学诡辩、论国民教育、论妇女的天赋以及哲学家的德行等一系列展开。涉及的问题众多,如国家**问题、独裁问题、正义与非正义问题、善与恶问题、民主问题、法律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妇女参政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权等诸多问题。其中,关于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辩论我印象尤为深刻。

  苏格拉底在辩论中首先提出了国家的起源,“国家的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够自给自足的,但人总是有很多欲求”,“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了”。苏格拉底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为理想国的提出与设想作了铺垫。而当缔造出一个国家,“我们似乎就要为扩展我们的疆土而费心思了。

  因为原先那理想的国家的财富已经不够用了”,“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耕地和牧场,我们就会想到邻国去占有,邻国的人自然也会盘算着我们的耕地和牧场。因为他们的欲望同样也超出了人们远离生活必须的范围”,“于是战争就发生了”。这里,苏格拉底只用几句话就把人类为何而发动战争解释得清清楚楚,无非是人类的贪欲和国家的不理想。苏格拉底又认为,守卫城邦者需是“不屈不饶,意志坚强,所向无敌”,可具有这么好的天赋乃至勃发的精神的人,却有可能彼此间发生内乱,抑或跟其他的公民发生野蛮举动。可见,理想国的建立是艰难的,但苏却认为是必要的。

  可就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来说,建立理想国未必还太过不现实。虽然我对理想国能否建立抱质疑态度,但苏格拉底围绕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精彩辩论仍让我惊叹,这可是两千多年前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智者内心的呐喊啊!随着理想国与理想政治的提出,柏拉图在书中引出了他的恩师关于正义与非正义这个话题的态度。

  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这种完全的舍己为集体的精神虽然在现今不可完全赞同,可还是让人佩服的。。想想当下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自身利益而真正地为人民服务?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许许多多值得今人借鉴和学*的观念和价值观,我仅从自身感受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整理。要真正吸收柏拉图的思想精髓,我知道这样粗略阅读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哲学家的思想还将由我们继续传承,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芒!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6)

——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优选【10】篇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面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加入了不同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同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己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多余的需要,就要有多余的土地、资源和多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同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得自己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所以,城邦还需要自己的军队。苏格拉底称之为护国者或者辅助者(护国者其实包括了统治者和辅助者,所以城邦的军队其实就是辅助者)。同样,什么样的人应该是辅助者?这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是从人的天性出发来回答的。辅助者因为要上战场保卫城邦,因此他们最重要的德性应该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够通过教育来培养,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教育:音乐和体育。音乐教育人的心灵,使得心灵从小就喜欢美,长大以后就能够主动靠*美好的德性;体育表面看来是教育人的身体,使得人强健。

  其实最终目的也是教育人的灵魂,培养灵魂中的激情,最终产生勇敢的德性。正是为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图才提出他著名的“驱逐诗人”的理论。因为古代的诗歌,主要是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图认为从荷马到悲喜剧诗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适合进行美德的培养的,因为它们把神和英雄讲得很坏。柏拉图主张“删诗”,其实是删除那些不利于教育的诗,保留那些有利于培养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诗歌。总之,通过教育来培养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对于“应该害怕什么不应该害怕什么的坚定信念”,然后挑选出最勇敢的人组成辅助者的队伍,这样才能够保卫城邦的安全。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柏拉图,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曾经以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其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地了解它的精髓,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攀爬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青年时从师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他逃回了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卡德米的体育馆附*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之中,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是世界哲学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份瑰宝。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书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

  看这本书,我们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让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我们产生一种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的感觉。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一地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会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由理念论和回忆说构成的认识论,并将它为《理想国》的哲学基础。

  《理想国》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问题。书的开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这也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将其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然而文章并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更加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柏拉图提出了“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并讨论了哲学王与城邦的关系和哲学王的形成。他认为,政治家只有是哲学王,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地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地安居乐业。在一个正义的城邦里,哲学王应该成为统治者,因为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因为哲学王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而雅,爱好和亲*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我想,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了这些品质,的确纵是玛摩斯也无法挑剔了。但是,一个国度能产生几个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王,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拥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家以匡世救国呢?尽管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柏拉图还是坚信其现实性。

  要想成为一名哲学王是要具备天性的,勇敢、大度、聪敏、强记是这种天赋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如果一个人具备了所假定的哲学王的天赋,并且得到了合适的教导,必定会成长而达到完全的至善,然而,这些配的上哲学的人会受到环境的败坏,因而离弃了哲学,“使她孤独凄凉”。所以,“剩下来配得上研究哲学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们或是出身高贵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处于流放之中,因而没受到腐蚀,依然在真正地从事哲学;或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生于一个狭小的城邦,他不屑于关注这个小国的事务;少数人或许由于天赋优秀,脱离了他所正当藐视的其他技艺,改学了哲学;还有一些人,也许是我们的朋友塞亚格斯的缺陷束缚了他们,须知就塞亚格斯而言,背离哲学的所有其他条件都是具备的,但是他病弱的身体使他脱离了政治,没能背离哲学。”

  柏拉图的人生志趣是培养学生,因此,他在《理想国》中也提到很多教育问题,这对后世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

  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因为在现实的条件下,哲学家是很难产生的,柏拉图也把自己成为哲学家的原因归结为神的作用。而作为真正的哲学家,在不合意的城邦里面,他是不能从事政治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既从事政治又保持灵魂的和谐,而丧失了灵魂的和谐便背离了善的理念,也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所以,柏拉图的现实选择是培养学生,这展示出了可知世界的终极形态,也就可以达到在全书最后一句话所指望的“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我想,如果不是生活在古希腊那样盛行辩论的国家,又怎能产生如此英才呢?古希腊人讨论哲学问题,追昔抚今,而现代的一些人整日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叹息。读《理想国》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读书,要学*书中的学问,更要从学*书中品味人生。

  《理想国》这本书应该是常读常新的,当经过时间的积淀,见过更多美好和丑恶的事物,心情变得苍凉起来时,相信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更加深刻,更能读出其中独特的韵味和精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为自己更美好的将来谋划,为祖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终生。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常的学*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机会,多学*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最*摆渡了柏拉图的名作《理想国》。可能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与现今大不相同,书中又大量运用*乎诡秘的言辞来描述一些虚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乱琐碎的片段从脑海中闪过,零零总总拼凑后,也就这些印象。

  有人说《理想国》通篇就是柏拉图自言自语一些完全属于想象的记录。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免有些过激,但从他那种神奇的说法中,还是让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国》谈及了道德、教化、**、民主、独裁、共产、文艺、宗教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权等等问题。思想大师怀海特这样评价: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可见其涉面之广、言论之深,叫人称奇。假如说亚里士多德创建了学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便是学问的综合,一切分支的源头。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柏拉图对于正义的大量比划。《理想国》开篇就提到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探讨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赐予友人,把恶赐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他用此为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先入为主地打下了一个基础,有种充溢魅力的强势。接着他从其次卷起,起先探讨城邦的正义。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英勇、才智和节制。每个人必需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这样他又构建了一座充溢正义的城邦。最终他觉得,正义的人是欢乐的,不正义的人是苦痛的。

  然而纵观全书,他仍旧没有对正义下那么一个定义。什么是正义?读完了书,却被他勾起的思索套牢。或许,因为他觉得没有对正义的最终定义,正义是要依据详细环境,状况而定的。或许,他就是想让读者们不断思索这一问题,众人的力气总是最强大的,答案应当会比他一个人的更为全面正确。或许,他只是想保持人们对于正义这样的重要却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索精神。或许

  理想国是一*名贵的谎言。 这正如疯子的自说自话,不能较真,却也不全为假。理想国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畴,或者干脆说,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据。也许到这儿,我们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说自话,自给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图力图透过苏格拉底之口证明:不能因为无法找到一个与言辞中那种善邦一模一样的城邦,就认为我们所说的东西(理想国)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为约束自身的理念,简单望见仁善的本质,犹如心底到处潜藏着慈爱,虽时常杳渺飘忽不行寻迹,但也无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寻常的作为才能勾画出灵魂之灯的绚丽光辉。正如理想国的结尾:让我们恒久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才智。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在我们死后得到酬劳的时候。我们也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刚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多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始终为后人称道。

  最*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7)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优选【10】份

在理想国里一直有个叫色拉叙的人是对不正义推崇的。可能我为了简述结论,所以写的只有那么简要。关于色这个的想法,bella当时的说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说色这个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实还挺有意思的。

色拉叙提出的是不正义的人总是会获得较多的利益。苏格拉底反驳,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么其实不会是真正的获得利益,同理统治者亦是。然后色拉叙提出,比如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遵守约定的正义之人所得到的利益并不如不遵守约定的利益正义者。

这段其实也是我很喜欢的,正义的人获得利益总是从不正义之人寻求,而不正义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寻求利益。可以说,正义之人需胜过异类,而不正义之人需要胜过世界。因此,不正义之人需要的聪明和好,却比正义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聪明又好得人,并不是总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医生并不会要求自己在厨艺超过厨师,如果能和医生。而只有蠢人,才会想超越聪明人和蠢人,因为不自知。那么这样的结论就是,正义反而是有益的。

虽然不正义的城邦会一开始靠不正义来征服,但是最后却需要的是正义来维护。同理盗贼团虽然会不正义的方式抢夺,但是他们在分配财务的时候却是最正义的,否则也无法维护。因此不正义,与个人会使人结下仇怨,与团体,会彼此为敌。

苏格拉底是真心诚意的认为正义是比不正义本身要好的,然而一个格劳的人想反驳苏格拉底,色拉叙已经失败。他问苏格拉底是否承认,有一种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后果。比如快乐本身,我们要的就是快乐的欢愉。而第二种善,是为了本身和后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种善,那就是赚钱之类。虽然赚钱中会获得痛苦,比如有劳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赚钱本身,而是为了报酬带来的利益。

于是格认为,正义是没有人想要的,他们想要的是追求正义中获得的名和利,可是并不是想要获得正义本身,是尽量回避的。格对合同契约其实有其他的看法,他认为自古以来人们会遇到不正义之事后想要规避,遇到正义的甜头后想要继续,因此人们才想要签订合约,才需要守法。正义并不是最好,当然不是最坏,正义是折中的,。因为它本身不为善,而只是防止做恶,但其实这个条约本身是对不作恶的人的束缚,因为真正会作恶的人不会和任何人签订条约。做正义的事情的人只是因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罢了。如果没有条约,任何人都会做不正义之事,为了从正义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后格一直不断重复不正义的必要,最后苏格拉底觉得没有必要争执个人的正义,转而争执城邦的正义,想以大见小。我每次读的时候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从正义可以了解到最初的三权分治思想。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2

最*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3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4

理越辩越明,踮起脚尖便更靠*阳光。——题记

假期中,我第一次阅读了柏拉图的经典作品《理想国》,虽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触很深。这一本书是柏拉图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经济思考以及执政见解,让后人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节制。书中最主要的是对于正义和智慧的辩论,关于“理想国”这样一个完美的城邦,柏拉图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首先,何为正义?与柏拉图辩论的三人分别给出了“正义即是欠债还钱”“正义是给每个人付出努力相同的报答”“正义就是善给予友人,恶给予敌人”这三个答案。相比之下,柏图认为正义是一种特质,而不是某一种行为体现的。如,头脑的作用本是控制身体的行动,那么瘫痪便是头脑失去了这种特质;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让人行为正义,那么邪恶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质。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图便开始探讨一个城邦的“正义”。在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维度上讲,正义的界定要复杂许多。城邦的正义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节制来体现,但这相对来说绝对的正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柏拉图给出了一个更为基本的定义,那么就是人们各司其职,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领域。因为正义的人内心的灵魂和思想本不该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样不该如此。对于柏拉图来说,品质的协调,人民的和谐状态便是正义的体现。每个人踮起脚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义阳光。

谈到节制,柏拉图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张节制的生活,节制的看待自己的欲望。在谈及“理想国”这个完美城邦时,他多次提及节制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节制呢?节制,指的便是“统治自己的快乐和欲望”,不让贪求快感成为人生的主要成分。节制可以让人的灵魂获得一种统治的力量和正确的秩序,柏拉图的幸福论的整体框架也是基于如此。让灵魂中较好的部分控制较恶的部分;让理性支配感性便是节制。

“渴望认知并靠拢完美的理念或形式”这是柏拉图所一直主张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尽可能看向阳光的条件。如理越辩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克制和保持距离永远不失一个好的选择。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5

这本书的好处,从拿到手里的那一刻就能够体会到,一个字——轻。虽然全书370余页,看上去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却不见重量,这主要是得益于制书的纸张。很适合把它放在书包里随身携带,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翻,颇为随意。

本书是英汉对照。背页上有这样一段话“《理想国》这本著作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之广大,久远,仅次于《圣经》……它的资料涵盖了柏拉图理想中的国家所应当研究的一切,它对于西方人的影响,可与孔孟之道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拟”,如果凭此句仍不足以吸引你的视线,别着急,还有。本书由英国学者理查兹英将原著翻译成为“基本英语译本”,有注释称“基本英语是英国学者C·K·奥格登与I·A·理查兹英等人于1930年推出的,以850个英语基本词汇为基础的一种英文用法”。再翻开《代序》,更有哲学家A。N。怀德海一句评论“两千年来的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此刻来看,850个词汇的基本英语、英汉对照、仅次于《圣经》、等同于孔孟、伟大的哲学鼻祖……这样多的特征集于一身,对于喜欢英语,热爱哲学的人来说,难道这些仍不能构成你阅读此书的理由吗当然,我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而借阅此书。

这本书并不是足本,“篇幅比其他英文译本缩短了将*一半,而完全保留了原作的主要论点”,想来相对而言更易于理解,很适合哲学的初学者。但即使这样,如果不懂脑筋,一味地机械阅读仍然会有晦涩之感。

本书为对话体,体现着辩论的精神。在理性光环的照耀下,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变得善良。因为我们不看中权势,不看中地位,不看中金钱,我们以理性以智慧在解决问题,所以至少看起来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突然想到,印象里似乎很多对话语录的著作,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比如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如《论语》……貌似西方人喜欢从来言去语中得出真理,而中国人则更喜欢从先贤那里继承。但实际上,柏拉图的《理想国》虽为对话体,但主要的4个人物,两个聪明过人却爱极了听先贤陈述真理从旁随声附和,像极了狂热粉丝,最终有一个跳出来掷地有声地反驳,结果还是个疯疯癫癫容易冲动的诡辩家,最终一个就不用介绍了,真理代言人伟大的苏格拉底。所以,虽为辩论,却可是瘾。

书中的论点涉及正义、国家、教育、哲学、哲学与诗歌之争等诸多的话题,其中有很多我都以往想到过,却不曾得出结论的,所以看书中人物的详细剖析,仔细想来,多数入情入理,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仍有一些需保留意见,不敢苟同。还有一些由于本人资质愚顿,不得领会。

总之,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6

读完《理想国》第一卷,我感觉到心中有许多疑惑。也许是第一次读这种对话体的书的缘故,脑子里总会带着很多原来的读书*惯,希望读到某个截点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总结一下作者意图表达的观点,然而这种意图总是落空。因为至少在这一卷,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观点的任何直接陈述和论证,有的只是两个人在对话。然而,即便我们追寻着这本书的主角——先贤苏格拉底所说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很难找到任何实质的观点,只有一些看似是苏格拉底所支持的观点。关于正义,苏格拉底到底是认为它是有用还是无用?苏格拉底真的认为“心怀正义的人显然是某种窃贼”吗?还是说,他认为“正义的人根本不能伤人?”

就在对于问题的疑惑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真相:苏格拉底只是在提问,从来没有提过任何自己观点。是的,整个对话的开始,就源于苏格拉底对于克法洛斯的一个质疑:偿还从他人那里拿回的东西到底算不算正义的定义?

对于克法洛斯的这个定义,我们读者初次读到时,恐怕不能发现有什么问题,甚至会十分认同。但我们为何在跟随着苏格拉底的问题进行思索之后,会忽然发现这个定义事实上是极度荒谬的呢?我认为,其实是因为我们从未严密仔细的思考过“正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偿命是正义么?如果这个**者是为了防卫他人侵犯呢?如果这个**者**行为本身是执法行为呢?即便不属于前面两种情况,偿命能救活死者么?让一个母亲的眼泪汇入另一个母亲眼中就算正义么?

先把正义放一边,思考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笔的定义是什么?是用来写字的物体?石头也可以在树上写字,手指咬破也可以写字,这些也是笔么?船的定义又是什么?在水上漂浮的载人工具?那竹筏算不算船?可以容纳一个人并浮在水面大盆子算不算船?气垫船这种*似于飞行状态,算不算漂浮?它有是不是船呢?

事实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中许多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在认识它的时候我们依赖的只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结论。就如同,珀勒马科斯对西蒙尼德的结论的引用。可事实上,他最后发现他自己都不了解西蒙尼德真正想说的是什么,自己从未检验或思考西蒙尼德的结论,却已经在使用它了。坦白讲,这种状态是愚昧的,并且我们很多人都如珀勒马科斯一样,在遇见苏格拉底之前从没发现自己的愚昧。

如果我们想摆脱愚昧,就必须先正视自己的愚昧,并发现自己的愚昧,即知道自己的无知。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7

最初认识柏拉图,是在初中历史课上。真正接触柏拉图著作,是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理想国一书,说实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小白来说,读起来很是觉得生涩拗口,当时越看越觉头疼,于是只草草看了开头几章。

后来,我刷到这样一篇文章:读书一般可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很多人都只愿意待在舒适区和伸长区,不愿意去挑战恐惧区,读完此文,我深受触动,决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书。

在这篇文章的驱使下,我又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刚开始时依旧是难熬,整本书是按对白来写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谁是谁,谁说了什么观点。只模模糊糊感觉好像一直在说什么是正义,我看着哲学家们把正义的定义从欠债还债就是正义到正义就是给每个人适如其份的报答再到正义即强者的利益。我仿佛就看到哲学家们在我面前激烈辩论。

慢慢的,我投入进去。

翻开下一页,第二章出现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惊,第一章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学家们依旧在讨论正义。

不同的是,柏拉图从中引伸了城邦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则,将城邦定义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做好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任何人都要服从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应当让位给城邦正义。

从柏拉图关于正义的定义可以看出,他所谓的城邦是不是公*民主人人*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个人都有相应的级别职务,具有等级区分,由此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因此他所谓的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俗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每一章都写得十分精彩,但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妇女儿童的问题,不得不说,柏拉图尽管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腊还是有其局限性的。而这本书的局限性就在于其对待妇女儿童的问题上。

柏拉图式非常看重儿童的公*和教育的。他提出妇女儿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资源。但是这样完全将妇女儿童当成了一种附属品的态度,局限了其对妇女作用的正确估算。他不将妇女当成一种完全的客体,而是当成一种贵族政治的统治需要,这也表现出他对贵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图对贵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哲学王理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城邦之中,应由拥有知识的哲学家担当统治者,并称之为“哲学王”。

《理想国》这本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尽管我在看完这本书后也不太懂何为正义,但其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对!一定不放弃。我想:读完此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哲学的理解,更是学到了哲学家们认真执着的精神。也希望这样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动力永远存在于我心中。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8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理想国读后感600字 9


理想国读后感10篇(扩展8)

——《理想国》读后感500字合集5篇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

  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坏人……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

  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对话引出:理想国是由卫国者、士兵、普通公民组成的;三类人各司其职,为了城邦的利益而努力。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加通俗:每个人的价值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

  这真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但是,或许是这句话太过宏大,或许是我的思想境界不够,也或许是在这个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难从自己的职业中找到满足,我总是感到自己无法像柏拉图说的那样,一直怀有这样高尚的信念,不动摇地度过自己的人生;也总是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意义。

  柏拉图说,为城邦正义而活;霍布斯说,为金钱享乐而活;释迦牟尼说,为普度众生而活;曹雪芹说,为人间真情而活……城邦正义,普度众生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操作坚持,我无法把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城邦、和正义联系在一起,我也不知道什么可以让社会和人类变得更好;而金钱享乐只能给我们生存上的满足,在生存之后又是无尽的困惑;真情看似是一个切实的可操作的意义,实质上却是他人身上的对自我的投射,是一种转移了的顾影自怜。这些答案都无法让人满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了很多意义,长大后我们驳倒了这些意义,却也驳倒了自己,最后陷入无限的困惑之中。路漫漫兮,无处求索。

  正义,我们应该怎么做?柏拉图在讨论正义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多年后的桑德尔也在研究关于正义的问题。据说,桑德尔教授在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说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对正义充满疑惑。这就更让柏拉图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来,《理想国》里,关于正义的问题已经一劳永逸的解决。

  从什么是正义的讨论,到如何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让所有公民各司其责的生活在理想的国度中,柏拉图差不多给了世人一份理想国建设指南,在这份指南里,他几乎讨论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细节,从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领导人的培养,从妇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简而言之,后世的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能在他这里找到源头,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把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贯穿于整个关于正义的讨论中。

  完美吗?很完美。柏拉图对自己的这套理论自信吗?不见得。因为所有的讨论完成后,他不得不讲一个灵魂转世的故事,威逼利诱,劝人做正义的事。

  那么,什么是正义的行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显然不会完全同意柏拉图的答案。这个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复思考的大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该怎么做,就更是见仁见智了。

  好在,人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只用谋生就够了。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王权,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种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

  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

  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