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心理学读后感9篇

日期:2022-09-16 00:00:00

心理学读后感1

  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现实生活,实在的很,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再加上翻译通俗易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可以说它是一本好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这了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我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心理学读后感2

  高尔基先生曾经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让我们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我们在写作文的方法上运用的更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会做人的基本道德,学会做人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从小就要开始培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多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让我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可以开阅我们人类的视野;可以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幼儿的心理,觉得幼儿的心理也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用**的要求去要求他们,不能将他们看成**一样,他们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与周围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的生活和游戏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主要围绕幼儿四个大方面讲的,这四个大方面又精细的分成了十二个小方面,都是讲幼儿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样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幼儿,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跟幼儿交流,相助。

  《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讲述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的说有: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游戏也是幼儿最需要的活动,因而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最高。

  可以这样说,幼儿是有自我力量的积极活动者。从这一心理观念出发,我们就必然会树立一种儿童观,即尊重幼儿,理解和认识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活动。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兴趣能调动幼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积极性比较高,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反之,则注意力不集中,活动不能持久。能力对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都有一定的影响。太难的和太简单的活动都不能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必须组织在幼儿能力范围之内的活动。性格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反应快、易冲动的幼儿较喜欢进行多变的活动。安静、行动迟缓的幼儿则较为有耐心,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做较为细致的工作。性格开朗的幼儿受指责后很快就会忘掉,活动积极性仍然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幼儿受到批评后,活动的积极性很长时间不能恢复。总之,幼儿自身的各种心理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学*《幼儿心理学》这本书,对我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趣而且独特的。例如,让幼儿判断下列问题:有两个孩子,一个帮助妈妈洗碗打破了十个碗;一个偷吃东西打破了一个碗,问这两个孩子哪个不好?幼儿的回答是,前面那个孩子不好,因为他打破的碗多。为什么幼儿会认为帮助妈妈洗碗时打破十个碗的孩子不好,而偷吃东西打破一个碗的孩子还好些?类似这样的许多情况和问题,通过学*幼儿心理学,都可以有所了解。二是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进入儿童的世界,你就会觉得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许多特殊的东西。儿童与**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属于他们自己的。3-4岁的孩子与5-6岁的孩子心理活动也不一样,当然他们也同小学生不一样。幼儿心理学会让我们明白,幼儿有许多可爱的特点。我们不能用**的要求去要求幼儿,不能将他们当作小大人。学*幼儿心理学之后,你就能够知道如何看待幼儿,能够正确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三是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育工作是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例如3岁左右的幼儿还不太会和别人一起玩,常常可以看见他们在一起玩沙土,各玩各的,彼此没有什么联系。根据这种特点,对3岁左右的孩子的合作性的活动,不能要求过高,而应着重于引导和培养。幼儿教育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学*幼儿心理学,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能够使我们真正从每个幼儿的特点出发,与幼儿进行积极而有效的交往,引导他们良好的发展。四是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环境。幼儿的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而幼儿的心理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理解与认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环境的意义十分重要。通过学*幼儿心理学,我们会重视并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其很好发展的环境

心理学读后感3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心理学读后感4

  面对着一个不乏特殊个体存在的特殊群体,除了深夜袭来的迷茫和无助外,更多的时候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迫切地想寻找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目光无意间扫过这本《受益一生的心理学启示》时,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此书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联系实际,尤其是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注入了生动全新的揭示,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初尝*淡,如一杯白开水,细细品来,却感触颇深。即使像我这样一个不懂心理学的人,也可以借助书中的故事和试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继而寻求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式。

  书中有一个“破窗理论”很有意思——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联想到我们的班级管理,或许就是因为第一扇窗户被打碎后没有及时修补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局面吧——读书时间若第一个随便说话的人没有被及时制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继而便会有更多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若第一个随便往地上扔垃圾的同学没有及时受到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接下来,地面上就会有更多的垃圾,班级的环境就会脏乱不堪;若第一个在队伍里说笑打闹的人是班干部,那后果可就更严重了。看来只有在严惩“破窗”者的同时,号召“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才能防微杜渐,维护集体秩序及行为准则的严肃性,以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其实我们也可以将“破窗理论”换种思路用在班级管理上——表扬第一个弯腰捡起垃圾的孩子,赞扬第一篇写出真情实感的*作,鼓励第一次展示自我的登台,激励第一个大胆创新的设想……老师对孩子们充满积极的期待,孩子们则会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继而以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破窗”逐渐得到修复,孩子们也会逐渐走向成功。

  书中还蕴藏着很多智慧与启示,迷茫时读读,可以答疑解惑,闲暇时读读,可以心理美容,《受益一生的心理学启示》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哟。

心理学读后感5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完美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务必理解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我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美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此刻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十分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此刻,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必须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能够参加各类社团,能够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情绪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齐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齐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我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我在经过一天的学*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情绪。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仅只是简单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我: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期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我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取适合自我的用心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潜力,提高自身的认知潜力。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我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忙。所以,认真学*心理学十分重要。

心理学读后感6

  我是不是一位有创造力的人?我能否发现身边有创造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质?或者有什么样的思维表现?《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样阐述:创造力的人要有聚合思维,更要有发散思维。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都是通过想象跃入一个与当下不同的世界。艺术与科学的完整特点是:超越我们目前所认识的真实,去创造新的真实。就如爱因斯坦所言“艺术与科学是逃离人类所设想出的现实的两种形式”发散性思维通常被认为是偏离主流的思维,因此富于创造力的人会觉得孤独,不被理解。因此就更促使创造力的释放,创造出新的世界。

  天时地利显然很重要,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天时地利交汇点,即使他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到老子《道德经》有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我们饱览群书,博闻强识,会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但要真正产生大的作用,就必须忘记那些,把博闻强识转化成自己的思想。也如《倚天屠龙》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拳一样。

  该书还指出富有创造力的人10对明显对立的性格“一个体通常体力充沛,但也会经常沉默不语、静止不动;二人很聪明,但也很天真;三性格是娱乐与守纪律,负责与不负责的结合;四个体可以在想象、幻想与牢固的现实感之间转换;五兼容了内向与外向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六个体非常谦虚,同时又很骄傲;七而富有创造力的男孩更敏感、更少侵略性,女孩更坚强、更有影响力;八通常被认为反叛的、独立的;九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但他们同样会非常客观对待工作;十坦率与敏感使他们既感到痛苦的煎熬,又享受巨大的喜悦”。也正如卡尔·荣格(瑞士)我们的每一个突出性格都包含着一个被压制的阴影面,而大多数人拒绝承认这一点。然而那些正是我们通常的所作所为,因此我们不断与自己斗争,试图突破扭曲真实自我的个人形象。也许这挣扎、斗争就是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吧。

心理学读后感7

  一本优秀的书籍总是可以带给我启发,让我学到很多!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我第一次接触博弈论,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来说,这虽然有些困难但是我对它非常感兴趣。什么是博弈呢?根据我的理解和书上的解释,我认为博弈就是一种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胜算的一种方法。

  读完了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囚徒困境”。两个罪犯究竟该如何选择呢?也许,他们对彼此十分信任,谁也不会说出对方的罪行,那么对于这个团体来说,这是最有益的,可是人们往往不会这么去想。大多数的人,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会选择出卖对方。

  在这本书中,这确实是对你最有益的。但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并不是因为想到了书中的方法,而是出于一种心理——我不相信他(她)会不告发我,我才不能让你得意,于是,问这个问题的警察达到了他最初的目标。我很佩服能想出这个方法的人,他对人的心理很了解,能成功帮助到大多数警察或是其他的需要用这个问题达到某种目的的人。

  在书中呢,还提到了一个数字小游戏——,两个人依次按顺序从1——20数数,一次能说1个或者2个数字,谁先数到20谁就胜利,以前有一节数学课,我们就玩儿过这个游戏,但是我们当时并没有仔细思考,再来一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游戏。这道题的方法是逆向归纳法,有些时候,一道题目,一件事情可以反过来思考哦。

  尽管接触博弈论的时间不长,但我却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它的作用之大,用途广,让我深有体会。我相信,在我们以后踏入社会后,它一定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帮助。

心理学读后感8

  自尊就是感到自己的人生过的有价值、有意义,而价值和意义则来源于每个人与众不同的文化世界观。这节读书会刚好读到了物质世界观与文化世界观。在课后练*中有这样一道题,假如未来生命时光中,你还剩余100份精力,你会怎样分配?其中列举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观中的部分:谋生、享受财富;抽象的文化世界观中的部分:亲人、审美、服务社会民众、求知和政治理想。让我最想说、最有感触的是文化世界观中“服务社会民众”这一部分。最*河南郑州的水灾尤为使人忧心,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河南同胞。据有关报道:其中一些老牌企业,如,鸿星尔克每年都是负收益,还是拿出五千万捐给灾区、汇源果汁濒临破产,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凑出一百万捐给灾区,还有总部位于河南的蜜雪冰城也捐出巨资,当然不止这些企业,也不止这些人,还有很多网络博主也捐出各种物资来帮助河南同胞度过这次灾情。还有很多消防救灾人员,就算脚被水泡的浮肿发白,也没想过放弃,有很多消防员和我们一样大,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也尽自己所能去参与救援。所以我也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我找到了微信的捐助*台,捐助了300元,虽然很少,至少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既然出生在这个和*、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馈于社会。投身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心理学读后感9

  虽然上学时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必须学*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阅读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1)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9篇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1

  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拖延心理学》,作者是简·博克、莱诺拉·袁,她们两人是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从1979年开始就为学生中的拖延者创设了第一个团体治疗课程,曾经出现在《奥普拉》和《20/20》等电视节目中,同时也是《*》、《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人物》和《当代心理学》等出版物的专访对象。当然这些名头我也不知道真假,也没要为了一本书去查证,我喜欢书中的前言所介绍到的一段推荐语:《拖延心理学》是个金蛋,可是人家出版界为孵化这本书花了25年。有没有人想过,畅销书出版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听起来有点像《圣经》,恰好,《圣经》就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书。

  沉迷于最后一刻完成的刺激中

  在字典中,动词拖延(procrastinate)的定义是“推迟,延后,延缓,延长”,由两个拉丁词所合成:pro的意思是“往后”,而crastinus的意思是“属于明天”,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往后挪到明天”,也就含有“以后再做”的意思。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是周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一周读一本书,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其实我前天就把书读完,但总因为别的诱因没有静下来写,因为我内心里总认为还有时间,我就是那个有拖延症的人,但我也发现我不是唯一的人。关于一周读一本书,我有小组群,我们组里每人都是一样的目标,一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读后感,但是每周下来总要周日当天大家才陆陆续续提交分享,并且踩点分享的现象时常有。究竟读一本书,并完成相应读后感,是否真的需要一周的时间呢?其实不是的,我前几周,有读过章节页数更多的,试过能在5天内就完成,我是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如在等人的时候,在午休前、睡觉前、甚至是跟朋友喝茶过程中的一些空档,把书本按50页或100页为一个任务段的方式去读。

  无论是这个读书也好,还是其他一些有期限的事情,书中那一句“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让我看到了自己;我们似乎都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完成,因为在最后一刻完成的成就感巨大,它充满紧张与刺激,似乎在考验你的能力与天赋,我错愕这种对于拖延的常规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拖延只有带来烦恼与不安,未曾想过它还带来这种侥幸的喜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拖延,并放任拖延,以至于对拖延上瘾。

  完美主义者的焦虑由来

  关于有拖延症的人里,书中讲到了很多成因,其中的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有拖延症,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因为我认为这一类人往往对于拖延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他们有规划有进度,有要求有目标,是拖延症患者需要去学*的人;但,不是这样的。追求完美的人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因为对于每一件事上都力求尽善,这样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在众多事情上的时间进度逐步拉距,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不安,更甚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事有分大小轻重,有些事情需要完美,有些事是为了让更重要的事完美;我不是在鼓捣不必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认真对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但是当在某一个更为终极的目标前,需要有所调整,甚至有所取舍去促使重要的终极目标完成。如果你每一件事都因为一个头发丝大小的点而纠结,那么本来惧怕这类人的拖延症也就找到了突破口,并不断放大,最终击败你,让完美的你也染上拖延。

  追逐夕阳

  这周里,有一天下班,我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了硕大的夕阳,一个巨大的蛋黄,泛着不刺眼的柔光;可是,无奈高层洋楼群的遮挡,始终无法看得清楚全貌,于是我在下班高峰期里流窜,往江面的桥上开去,不过等我到桥上开过时,四周观望,夕阳已走,傍晚的夜空只留下一片晚霞。其实,我本来是可以看到夕阳的,但当时的我觉得晚一点下班也没关系,工作就慢悠悠地做,跟同事聊天,不曾知道我下班后要追逐夕阳。

  此时的我想起这周读的这本书,拖延症的书里还有讲到一类人,害怕失败的人,他们也有拖延症,拖延是他们的盾牌,如果一直不面对,似乎就不会失败。可是不曾想过拖延可能会失去另外想要的美好,如果我早一点下班,不磨磨蹭蹭,我是否会见到夕阳呢?

  你是哪一类型的拖延症?不管哪一种,都希望你克服它。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

  这本《拖延心理学》,大约是五年前,网上某篇文章中介绍说这是香港某大学推荐学生阅读的几百本书之一。书名当时就很吸引我,因为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疑似拖延症。偶然,又在网上看到了其电子版,就下载了下来,但是只是在硬盘的某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直拖延到去年年底,我买了这本书,然后它又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拖延到今年下半年,我才拖拖拉拉地读这本书,三周前读完,又拖延到现在,决定写点这本书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是不是读了这本书对我也没什么疗效?

  之前曾对时间管理的知识很感兴趣,当然也是为了针对拖延问题,看了诸如网上流行的所谓华为内部时间管理的培训课程等等,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读了这本书,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引用书的原文——“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其实写这本书的读后感非常难。首先这本书并不好读,可能跟语言有关,毕竟是译著,既要考虑语言方面,又要考虑专业方面,而且案例都是国外的,会有种疏远感;另外这本书并不像小说或其他文史类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我还是第一次读。但是书里分析拖延心理的状态、成因等,让人觉得说是在说我自己,“于我心有戚戚焉”。所以,下面的所谓读后感,其实就是摘抄加想哪儿说哪儿。

  书中序言引用另一位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拖延症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对于注意力分散这方面,我直接引用文中内容:

  “事实上,网络越来越成了人们不愿意做事的罪魁祸首,这种趋势正在不断地蔓延。如今,信息已经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过多的信息让我们无所适从。太多的信息,太多的决定,太多的选择——信息的泛滥让我们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沼之中。”

  这段引文有没有感同身受?

  文中总结了拖延的“心路历程”,叫“拖延怪圈”:

  1)开始新的任务前,信心满满,“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2)早点开始的时机错过,“我得马上开始”;

  3)时间又过去了,“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4)安慰自己,“还有时间”;

  5)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内心绝望,“我这个人有毛病”;

  6)临*结束,“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

  7)不论任务最终是做了还是没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拖延者往往都是完美主义者。文中介绍了心理学上的“完美主义”的分类——适应型和适应不良型。前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后者是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一种矛盾。这种分类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新颖的,果然心理学上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这种完美主义应该就是与前面说的拖延症成因之“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相对应的。完美主义都往往要求很高,而又正好是适应不良型完美主义者,就容易出现拖延了。

  在第9章《你是怎样变成一个拖延者的》中,有一节标题“家庭态度:拖延的成因”,介绍了家庭态度对人心理成长的影响,在接下来的一节讲述了五种家庭倾向和与之相伴随的内心恐惧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施压、怀疑、控制、依附、疏远。

  书中第四部分,用长达五章的内容来阐述征服拖延之战。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些空泛,但还是简单整理在这里。我相信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可能更擅长针对具体的拖延症制定具体的措施,而把这些具体措施抽象化之后,就变得很空空泛了。

  征服拖延之战之前,先进行盘点,盘点自己身上的拖延问题。盘点自己存在的拖延现象,分析这些拖延带来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后果,盘点自己为拖延找的借口。

  对付拖延的有力武器是明确的目标与可行性的计划。作战方法有学会怎么判断时间、学会“接受”和“拒绝”、利用你的身体减轻拖延(运动,锻练身体)。

  书的最后部分是拖延技巧汇编,总结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要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好像跟1有重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地(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起一下子做完事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把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这个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励。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集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面对拖延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3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

  (百度百科)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

  推迟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

  "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

  "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它出现(墨菲定理)。

  导致拖延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恐惧失败,最离谱的是恐惧成功。

  拖延让我们躲开负面的感觉,它是很好的防御盾牌,但也会阻碍我们开始新的尝试(新的工作,新的语言,一种乐器)。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停滞在过去,有时候我们的思维游离在未来,我们玩着时空的把戏,躲避着本应应对的压力。

  虽然,拖延的行为看起来是个行为素养问题,但是,它的根源要复杂得多,“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刻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PiersSteel认为拖延最可能的四个成因是:对成功信心不足,厌恶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或者从反面来说,对失败的恐惧,都有可能让我们在某个方面裹足不前。

  一方面,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内心总是在犹豫。

  我是不是就应列一个提纲,是不是就应准备好一些素材呢?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从在学校的时候写论文开始,到了公司开始写各种文档、PPT等,我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困扰,内心想着要把文章写好,想着要准备充分的素材,要写得生动搞笑,但每每都是无从下笔。

  通常都是这样,应对着电脑里面的空白文档,先快速敲下几个关键字,然后想到一些题材,之后开始上网、翻书去寻找,找着找着,最后都忘记了自己本来是要做什么的。

  等到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的文档里面仍然只有几个关键字。

  此刻,回想这个过程,在上网、翻书查找题材的`时候,在挖空心思想要一个好的题目的时候,我到底在做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让资料更充实,让题材更搞笑,让题目更加吸引人,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拖延,在拖延进入文章的写作。

  或者,我是想要提前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但最后往往是草草了账。

  尤其是在做一些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时,我们更容易拖延。

  比如,数学作业、作文、手工课的作品。

  拖延让我们延迟应对失败的恐惧,从而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当最后期限降临,我们不得不应对时,我们会采取草草应付的手段,渴望早早摆脱那些令人厌恶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作业本身,而是作业带给我们对挫败感,以及由此造成的烦恼和恐惧。

  如同,开头所说,拖延只是一些深层次心理、生理问题的表现。

  而对失败的恐惧也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失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会破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可能是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做这件事情,一切的发奋只是白费时刻。

  如果,你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学*数学或者音乐的天赋,而学校中学*的经历给你带来的只有伴随着让人寒心的分数,痛苦的回忆,那么毕业之后我们会庆幸自己最后摆脱了那些东西。

  当有人声称自己很享受其中乐趣时,我们的反应就是“他有这天赋,而我没有”,或者,“哪有什么乐趣”! 有时候,"拖延"是我们宣示独立,争取控制权,甚至报复的工具。

  当更有权势的人物(上司,家长,更强势的朋友、配偶)要求你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表面上应承,内心却充满抱怨。

  或者,你认为这种小事微不足道,让你去做根本就是杀鸡用牛刀,或者你认为自己落入下风,内心的感受没有得到强势人物的照顾,或者你早就不满对方的某些表现,因此一旦你找到这个机会,你就会透过拖延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或者报复对方。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

  你,我,他可能都是拖延者,作为拖延者,其实大家并不孤单,因为拖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大家翻开这本《拖延心理学》,你讲开启一次全新的拖延症认知与改善之旅。作者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解读拖延的心理根源,比如恐惧失败,恐惧成功,争夺控制权,恐惧亲疏等。然后,作者又围绕这些心理根源,告诉你一些实用的技巧,并鼓励你去行动。

  但是,它不是一本改变拖延的十大法宝的鸡汤书,因为,两位心理学家认为,这本书的目标并不是消除拖延,而是陪伴你面对椭圆的挑战,学会接受,学会行动,然后穿越拖延的心理。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专业的书籍,书中不时会出现的专业词汇,让你有时需要咬咬牙才能继续看下去。幸好,它也是一本关于“坚持、希望和爱”的书籍。所以,我们要读下去,坚持读下去。

  如果你是个拖延症者,这本书绝对适合你。如果你不是,那你一定要按计划读完这本书,因为,读完后,你会试着开始改变,并看到了全新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本《拖延心理学》吧!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5

  “你总结写完了吗?”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是,事情并没有所担心的那样糟糕,甚至发现自己乐在其中,所有我所受的折磨看起来根本是不必要的。终于马上要做完了,胜利在望,但是之前的一拖再拖导致现在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能浪费了,我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我究竟是否能够完成。最后,无论我最终是放弃了还是完成了任务,这种折磨使我精疲力竭,但毕竟已经过去了。于是我下定决心,下一次我一定早一点开始,控制自己严格按照计划做事。然而到下一个任务出现时,我又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个怪圈。

  那如何跳出这个怪圈呢?作者在书中根据不同根源,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每个读者都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此外,作者汇编了一些处理技巧,我觉得自己可以实践一下。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不是“我要停止拖延”,而是“我要在6月1日之前做完雅思题”;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不是“我绝不再拖延”,而是“我会每天花一个小时学*英语”;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4、现实地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实际上会花掉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件事情;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你真的是能够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将你的时间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是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将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直以来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记住,即便是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12、将拖延看成是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虽然有时候一些事情拖一下反而能得到最佳结果,但这并不能成为阻止我戒掉拖延症的理由。万事开头难,拖延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惯,要想马上改掉很难。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逼自己开个头,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坚持下去让不拖延成为新的*惯。只要开始,就有改变的希望,期待自己的变化。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要逼自己开个头,集中注意力,循序渐进,坚持下去让不拖延成为新的*惯。只要开始,就有改变的希望,期待自己的变化。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6

  在阅读了《终结拖延症》之前,我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我预计的要长。

  最能减少拖延负罪感的,莫过于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所以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的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的太厉害了,以至过度放松走向了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于自己的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很好的进行了一次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惯,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它时间做。*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惯具有固化的特点,所以针对拖延,保持觉察很重要,但从我自己的经验,过于敏感的觉察,会引起内心的抵制。所以这种觉察,要注意方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我以前回家总是躺到沙发上看报纸,结果就是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也做不了。这中间也会时时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但如果回家后就坐到桌边看报,那么基本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干其它事情。

  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也获益最多。由于阅读的兴趣,我有意无意间赞同“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态度,所以对于不舒服的状态,第一反应就是要避开,对于不能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想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适合我――由于骑手缺*,我就象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东西的学*,依赖自己理解力不错,入门都比较容易,但到达某个*台阶段,要下一点死功夫时,我就会停步不前,以至于我良好的开端从来都是失败的前奏曲。最后对学*形成抵触,对任何学*计划都开始拖延。此类拖延汇聚到一起,形成自己在专业上“望人兴叹”局面。我以前把这个单纯归结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书中的“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对我真是当头棒喝。我总想用一种轻而易举的姿态完成学*,不肯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欠缺。目前我针对锻炼情绪肌肉,想到的就是五分钟和计划完成及时鼓励的办法。

  其实我想,克服拖延或许就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不放大自身的困境,不沉溺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离开自身,我们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算写出来了,虽然比预计的长,但动笔时倒是确信自己能在截止期前完成的,而且也做到了。嗯,对自己感到满意。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7

  我们都有的拖延症:早在7月4日,所里推荐好书的时候,早早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自己推荐的书。然而7月即将过去,结果定下的东西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就像《拖延心理学》里面形形色色的“患者”一样,拖着不干某件事情,虽然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应该去做,但是就是不想立即去做。

  当初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就是觉得现代人(特别是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点拖延的坏*惯,所以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推荐这本书。两位心理学家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他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注入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书中很好的阐述了一下作者对拖延的认知: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动——也就是说,虽然明知道拖下去会变糟糕,可还是心甘情愿地拖拖拉拉。现实生活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月初的绩效计划了去做某件事情,但是月中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总感觉还有时间;这个是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我去做就很容易完成;但是直到考核的那天才手忙脚乱,我为什么不早点时间去做呢?我如果早点去做可以这样的?我如果早点去做可能会比这个做的更好?就是因为“拖延”两字击中了我的要害,所以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找找自己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启迪。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后两种吧。很多时候都是知道要做某事,应该姚总爱什么时候做完,应该怎么做,但是就是懒想晚点再去做,明天我有时间我明天再做,现在我需要休息下换个时间再做吧,这个故事马上就完结了我看完就去做。以上统统都是想拖延着的借口而已,这些想法都是不现实的,有些可能你自己都不知情,但是他却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所以,意识到这些想法的虚假性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分析了拖延的根源,书中还给出了行动建议。

  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拖延*惯自己觉得越严重,对自己更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确定了3天内做完的事情,那么自己做计划可以提前一点2天做完,提前给自己压力或者焦虑,2天时间到了没有完成应该反思:我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样的后果我不想承担,那么我要早点去完成它。循环反复,不知不觉中让自己*惯这种模式。当然目标也要可行性,明显需要3天的事情硬逼自己要2天完成那是自讨苦吃。目标需要把握两点,一不要持续太久,二时间不要太紧凑。太久很容易让人疲惫和没有成就感,太紧凑不具有可操作性。

  学会判断时间。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大概、估计。最好的方法,单独花一段时间记录自己每天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分析哪些时间可以利用,哪些时间无法缩短或者很重要。同时,不要试图去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状态做某一件事情,因为这样完美的事情很少发生。

  通过身体减轻拖延。很多时候做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状态再开始,可是大部分时候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状态。或许这不单纯是精神的问题,而且与身体有关。如果需要做,但是因为畏惧,不想做,那么先做一些周边的事情,把自己和环境融合起来,然后再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重复的做一件事。养成好*惯。一个人总是把一件事情做的很好,当遇到下一个问题时,大脑自动向好的方向去引导。因此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可以通过重复形成*惯的。一旦形成*惯,这些好的*惯就总把自己引导向一个好的方向。找到针对自己拖延问题的好*惯,让自己建立起本能的*惯,逐渐打开脑中对原有拖延*惯的连接,进而改变拖延。

  《拖延心理学》给克服拖延描述了一个克服拖延的征服之战,想克服拖延,最好多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当然,拖延的坏*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将它一下子改变。日常生活中应多给自己心理暗示,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8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拖延的*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我必须赶在十二点之前完成,是我今天很忙吗,不是,因为我总在赶在最后时刻来做完。于是我的生活慢慢变成了“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为我总是在等待最后的压力来帮我完成一件事。

  《拖延心理学》这本书详细的分析了拖延是什么,拖延的各种原因,分析了拖延者的思维方式,应对拖延的方式。这本书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很强。

  拖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对于拖延症者思维的剖析,我们都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但是书中的看法很新颖,“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是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好,但又害怕失败,所以一直迈不出第一步;我们这一天一直在记挂着一件事没有完成,但是我们却玩手机到半夜等等;身体不舒服,总想着明天去医院,结果明天复明天拖成了重症;抽烟者咳嗽严重,天天想着明天戒烟并开始锻炼身体,但最后因为拖延后果严重;计划着今年读十本书,但年终发现,新书一页都没有翻开。

  《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的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这些问题都能克服。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留意你的借口,不要*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9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如何加快我的节奏,节约我的时间。我的理解是:

  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存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目标)。

  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积成大目标。

  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个任务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下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要通过一次一次的15分钟才能做完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困难是,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下不管)。你真的是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必要去做吗?我会给这件事找一个合适的人去做,这样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了。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是不做只是要合理安排时间!

  留意你的借口,不要*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在做15分钟的一个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拖延,也可以行动,即使自己的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行动的。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你可以从学*、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你不必等到完美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2)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篇

  从大学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一种知识,就像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作者指出,早期的关于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是考察外界环境中的事件和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心理测量曲线通常是S型曲线,表示从无觉察到部分觉察到完全觉察的过渡。

  因为刺激不能在任何强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觉察到,所以绝对阀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不同感觉通道的阀限可以通过变化刺激强度的相同程序来测量。

  环境中通常是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的,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提供了同时评价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这种测量程序是侦察测试思想的延伸。

  通过对感觉过程和反应偏差的区分,实验者可以确定和区分感觉刺激的作用和个体做出最后反应的标准水*。SDT提供的决策模型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日常的决策涉及每一次击中和正确否定的不同奖励,以及对每一个漏报和虚报的惩罚。

  感觉生理学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称为换能。因为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大脑的不同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感觉,因此大脑能够区分不同的感觉。信号传入感觉系统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并上传到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

  心理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观察者对这些事件的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韦伯定律为我们揭示了物理刺激变化和观察者知觉之间的关系。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研究者提出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区域信息的典型传递过程。

  本小节间接的告诉了我们感觉过程的重要性,感觉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所有的感觉信息也都会转化成大脑不同皮层区域的感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者同样对观察者能够觉察到差异时刺激强度的增加和减少程度关系感兴趣。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最*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来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最*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愉悦,乐观,欣赏等;也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惫醒来,都告诉自己,今晚必须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手机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亲人,朋友,陌生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作者提出:理解和描述人格有两个基本的假设,一是个人的特点决定他们的行为 ;二是这些特点可以被评估和测量。由此,人格测验可以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

  MMPI用于临床诊断并治疗,MMPI的编制采用了实证途径,不同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直觉和理论途径。每个项目都已经证实了存在不同组之间的区分效度和同组间的同质效度。MMPI-2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了言语和内容的更新,根据新的数据制定了常模,同时,为了实际应用,MMPI-2还增加了15个内容量表。它的好处在于施测经济和轻松、可用于心理病理诊断。

  对研究者来说,MMPI的诱人之处在于这么多年施测MMPI收集到的数据,因为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在一种标准化的程序下测量同样项目来获得的,从而可以进行各种量表的比较。

  不同的评估工具为我们理解个体的人格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临床工作者在进行人格评估时,更多地是结合使用不同测验。在一些情形下,使用客观测验,甚至是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可以对特定结果作精确的预测;而在另外一些情形下,临床专家和经验的直觉补充了客观常模。

  研究者发展了一个容易理解的系统来对罗夏墨迹测验的反应计分。主题统觉测验为成就需要的测量提供了有效工具。

  本章主要讲述了人格有多种不同,我们从多中不同的视角了解了人格的多样化。

  生活中,我们有可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会碰到莫名其妙讨厌我们的人,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偏见产生呢?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偏见。文中指出,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如果一个人在面对证明他是错误的证据面前,还不愿意对自己的信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偏见的人。

  一般来说,人们会对那些不属于他们同一“群体”的人,人们很容易表现出偏见。表现出较高偏见的人在做出谁是属于哪一类人的判断时更细心。那些在一致性趋向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赞成这样的观点,如“当我遇到某人时,我倾向于注意我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他们不赞成像“我能通过一个人的性别来了解他的许多特点”的这种观点。这样看来,一些人似乎有一种能去克服内团体和外团体偏见倾向的本能。

  人们倾向于忽视与他们以前观点相矛盾的信息,偏见很容易产生却很难消除。研究表明,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消除全部的.偏见,然而他们确实在一些小的方面提供了消除偏见不良影响的方案,这需要时间但很有效。研究表明,社会分类将陌生人变成了一个有着内聚力的小组,使得人们对自己组内成员比对组外成员有更积极的态度。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3)

——《心理学》读后感6篇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心理学非常重要。

  要学*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都极具参考价值。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学*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我阅读的作品名叫《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这是一本在非典期间,从众与独立是行为的表现与结果,个人在自己没有信心、缺乏知识或不占优势的领域内,往往更容易从众;在自己有信心、有知识或者占有优势的领域内,更容易表现出独立性。总之,从众与独立都是一个正常的人发展成熟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人类面前的路却永远是未知,我们的心灵也不时的萦绕在无知、无奈与恐惧之是,迷信的想法与行为也正是产生于人尖的无知和无奈之中。这时,信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信念,人类将无以生存。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人们所面对有事情都是多方面的,人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命运,只要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向好的一方面想,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的美好、幸福。

  要不是抱着有始有终的原则后半部分几乎看不下去。其实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毕竟普及的前提在于门槛低。所以这本看似讲心理学的书,更多的像是某个论坛上的猎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对来说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强调同性恋的基因型、一些边缘**错向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无攻击性,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用宽容的心接受和了解。这是好的地方。然而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矫揉造作的文风和东拼西凑的案例。简直了!我不是对心理学有非常多理论研究的人(不然也不会看这书了),但是*时从各种渠道中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以一种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现在作者的描述中时,分分钟想砸手机。

  具体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适,就不要看下去了,后面的更无力吐槽。不过,出于对此类作品的兴趣,还是给个两星,感兴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议推荐,可以找到更好的。

  *航天员,将再次谱写新的英雄篇章。这将是历史性的第一步。从二零零三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完成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短短五年间,中华民族迈出了她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开始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极新探索。名著读后感

  中华民族是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民族。固然,在现代航天事业中,我们成了厥后者,但不甘落后的*航天人用一连串的跨越式步伐,缩短了与世界航天大国的差距。随着*行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出舱行走的国家,我们已经可以揣测下一步神舟飞行的交会对接实验和不远的将来将出现的具有一定使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

  这本书很棒,篇幅不长内容丰富!它需要反复阅读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一观察和实践!如果这辈子能和哈里.巴尔肯这样的老师沟通和谈话,更或者是学*应该是多么幸运的事!一直喜欢心理学,但没有机会学*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很是遗憾!我觉得心理学像一种特异功能,神奇而且具有一直无形的力量很是强大!

  可以帮助好多人,更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如果自己心里不舒服了、困惑了我该怎样去解决去面对呢?——拿来镜子不停的看自己,左看看右看看没看出微表情呀?只看见一张有些长肉肉的大苦脸,然后告诉自己,对自己重要的人或事执拗是一种伤害……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4)

——销售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6篇)

  *日读完这本书,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作者列举了很多典型的销售故事和经典案例来告诉我们销售过程中的一些法门所在。读完此书后,就如作者所说的:“有助于从事销售工作的人们提高销售技巧,提升销售业绩,同时在你所扮演的角色转换为买家的时候,也能更好地辨识出别人在对你使着什么样的心理战术。”以下给大家分享一下较有体会的几点:

  1、价格中的相对论法则

  在销售过程中,为了让买家做出卖家所希望做出的选择,那么在备选的几个价格选项中提供一组明显具备相对劣势的价格选项,从而使卖家希望被选中的那一项成为明智之选,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购买者的消费决定。就如我们奥乐V的线上*台,店铺针对产品都设置不同的价格,其中加强型20克价格在*销时78元,而50克的158元还送同款20克,结果70%—80%的顾客朋友会选择购买50克产品而不是20克。

  2、免费策略

  免费策略激起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从而让更多的受众群体参与其中,即便是不会立刻产生购买行为,但是至少能够让这些潜在客户认知品牌,熟悉产品和服务的特征,这些都将成为其未来在进行该类产品消费时的决策参照。这让我立刻想到我们奥乐V产品的免费试用推广,在这样的免费试用过程中,我们作为销售的一方很容易就能采集到潜在消费群体与消费相关的诸多商业信息,而这些消费信息对整个销售而言有着很大的情报价值,能够对改进产品服务、制定整体销售策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未知引发兴趣

  从本质上讲,人的本性是满足的,好奇心就是人们希望了解未知事物的一种不满足心态。客观的需要与现实的可能,促使好奇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固有心理本能。将好奇心理放到销售推广活动当中去看待,客户解开疑惑的过程,也正是对商品的认知过程。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人们的这一心理特征,那么往往能够借助“好奇”而一举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如写推广文章里夺人眼球的标题党,都是利用好奇心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4、销售中的心理共鸣

  兴趣、爱好、经历、情绪、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都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共鸣。所以在销售过程中不要急于兜售商品,而且销售向前推进的线索最好不要建立在商品之上,因为这样的销售方式容易让客户产生一种毫无温情的感觉。聪明的销售人员一般会先从细节观察以及沟通交流中了解客户的心理状况及兴趣点所在,然后找出能够引起心理共鸣的方面来作为销售的切入点。销售不单是你买我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的沟通联络过程,在销售过程中,如果能找到与客户交流的心理线索,并且按照其情绪倾向,以彼此共同的体会或兴趣点作为开端,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5、做一个好的听众

  听客户说,并且引导客户说,才是销售中最好的沟通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让客户多说的效果呢?适时的提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提问时最好选择那些与客户相关的,能够引起客户兴趣的,或者是客户引以为豪的话题作为切入点。因为人们通常只对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给予足够的关注。认真倾听客户的表达,才能拉*与客户的距离,才能得到更多客户的信息,同时,倾听也能给销售过程留出更大的操作弹性。

  6、学会应对客户抱怨

  客户的抱怨可以归结于以下五个主要的方面:

  一是客户对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感到不满意,认为销售人员的介绍或者先前的广告过分夸大了商品的`价值功能,客户产生了被欺骗的感觉。对于这类型的客户抱怨,销售人员需要做的是让客户对品质放心。这时候采用以事实展示品质,或者以成功案例来证实品质的方式,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客户对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礼遇。这类客户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消费的满足感。对于这类型客户,销售人员只需要根据其透露出的性格特点,把客户的面子给足,一般来说,不仅销售活动能够顺利达成,往往还能得到客户的夸赞与感激。

  三是客户对先前做出的选择产生了反悔的意愿,这类客户可能会无中生有地找出一些毛病来借题发挥。对于这种类型的客户抱怨,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一些,因为抱怨的症结并不在于产品或者服务本身,而在于客户自己的反复。对于这类客户,销售人员需要引导其重新肯定自我的判断。只要给他们一个合理的理由,其摇摆反复的心理特征会让这一次也不例外。

  第四类客户通常属于极为精明的买家,他们在抱怨的时候,往往在心里已经对商品进行了理性和综合的评估了,有时甚至已经计算好了接受的底价与上限。他们的抱怨就不仅只是抱怨那么简单了,他们通过抱怨商品或者服务的瑕疵,希望能够获取进一步的优惠,这时候,他们的抱怨事实上是在暗示销售人员进一步降价或提供一些额外的售后服务。

  第五类客户抱怨通常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类客户抱怨的真正上目的是希望借抱怨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让销售人员明白他对于产品服务的了解与在意程度,让销售者在售后等环节上不敢怠慢。

  作为一个销售人员,一定要做好时刻接受抱怨的思想准备,才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应对客户提出的种种问题,真正读懂客户抱怨的意图。在读懂客户抱怨的基础上,一定要积极并且及时地做出回应,因为敷衍和拖延并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客户的每一次抱怨都可以作为销售人员的一次磨炼机会。只有在工作中经历过更多,才能以一份*静的心态去圆满应对。

  7、掌握语言表达的艺术

  第一,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你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客户着想,充分了解他的观点比一味地为自己的观点而与对方争辩要明智得多。

  第二,说话时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表达方式,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您说的相当正确,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但是现在的情况有点特殊性……”这样表达方式是一种先肯定对方的异议,再说出不同观点的语言技巧,这种谈话方式,能够使客户在较为愉悦的心情下,听完你后面的不同意见陈述,避免从一开始就在心里产生对立情绪。

  第三,采用有一定弹性的语言。在销售中切忌说“满口话”,因为商业过程是一个复杂微妙的心理博弈过程,说话时如果不留有余地,往往容易授人以柄,使自己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类似于“绝对、完全、肯定、百分百”这一类的词语都是要慎重出口的,因为这类词语容易引起听者埋藏在心底的竞争与争辩意识。

  销售人员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总结和掌握一些必不可少的谈话技巧,在不同的场合采用不同的技巧,只有如此才能揣摩并且迎合客户的心理状态,使语言艺术成为促进销售的有力支撑点。

  总结:销售工作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有多个看待的视角。了解人们的心理特点将有效指导和促进销售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销售技能,积累经验,不仅仅是为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更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前有看过销售方面的心理学,但是都是一些网络上摘抄的,感觉没有什么新意。后来看了博恩·崔西写的《销售中的心理学》,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我们日常的销售程序,我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处处留心皆客户”,每天我们看报纸,上网,外出见客户坐在公交车上看户外广告,坐电梯看电梯广告;晚上回家看电视都是找资料的好机会。

  只要你留心,随处都可以发现客户,许多人可能就问,那不是很浪费时间吗?我想强调一点是:看报纸是让你看广告,如果你什么新闻事件都看,那你看一份报纸最少需要15分钟,当然浪费时间了。

  上网也是一样,直奔财经,教育,地产,汽车主题网站。

  在这里我强调一点:外出见客户,许多同事在车上喜欢睡觉、看报纸,这是一大忌。坐在车上应该坐两件事情,一是用你的大脑模拟见客户的情形,二是用你的眼睛观察车外有什么大的广告牌,有用的赶快用手机记上。

  另外还可以给一些老客户发信息,打电话等,以维护老客户。晚上看电视除了看新闻之外,另外就是看广东台的广告。

  二、电话邀约客户,把握打电话前5秒是最关键的。语言要简洁有力,邀约客户的话术不能太生硬,既要体现自己专业的一面,又要有灵活性,让客户要有一种“欲拒不能”的感受!

  三、面谈要成功,必须强化自己以下几种能力:

  1、打破坚冰的能力。能在短短1到3分钟内能让迅速关注你,提起对你的兴趣。

  2、培养自己提问、倾听的能力。多提问,少说话永远是销售面谈中的第一法则。提问是用来控制客户的,问题提的恰到好处,就能引起客户很大的兴趣。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听客户说话的“言外之意”。

  3、总结能力。销售人员的语言必须要简练,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四、心态上大家要注意:

  1、所有的拒绝都是销售中很自然的现象,而不是针对你或者某个人的

  2、客户购买产品,看重的是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产品的“特点”,而我们大部分销售人员忽视了这点,总是针对产品的特点大肆渲染。

  3、永远要以“老师,朋友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姿态来为客户服务,客户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买东西,却喜欢别人帮助他买东西。

  4、客户关注产品的“弊端”是关注产品给他的产品带来“好处”的2、5倍。因为客户一旦买了就不能后悔了,不再拥有第二次决定权。

  我们要刺激客户的痛处,让他知道不买回失去什么?

  五、三个不要

  1、不要试图通过电话给客户销售产品(在电话里报价等);

  2、不要试图通过发电子邮件给客户销售产品

  3、不要试图站着给客户销售产品,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且也从来没有客户站着签合同的。

  六、促使自己销售翻倍的措施:

  1、为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目标,每天反复提示自己

  2、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让已经和自己合作过的客户把产品的“优点”说出来,把这些“优点”说给自己要面见的客户。

  3、约见更多的客户

  4、同等条件下:服装整洁的比不整洁的销售数量多,头发短的比头发长的销售数量多,简而言之,就是让自己更专业。

  读书是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作为销售,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学会的用于实践,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价值,不然的话也是空谈。理论结合实践,这样的话,你的销售心理学才会把握的更好,业绩才会更突出。

  之前有看过销售方面的心理学,但是都是一些网络上摘抄的,感觉没有什么新意。后来看了博恩·崔西写的《销售中的心理学》,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我们日常的销售程序,我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处处留心皆客户”,每天我们看报纸,上网,外出见客户坐在公交车上看户外广告,坐电梯看电梯广告;晚上回家看电视都是找资料的好机会。

  只要你留心,随处都可以发现客户,许多人可能就问,那不是很浪费时间吗?我想强调一点是:看报纸是让你看广告,如果你什么新闻事件都看,那你看一份报纸最少需要15分钟,当然浪费时间了。

  上网也是一样,直奔财经,教育,地产,汽车主题网站。

  在这里我强调一点:外出见客户,许多同事在车上喜欢睡觉、看报纸,这是一大忌。坐在车上应该坐两件事情,一是用你的大脑模拟见客户的情形,二是用你的眼睛观察车外有什么大的广告牌,有用的赶快用手机记上。

  另外还可以给一些老客户发信息,打电话等,以维护老客户。晚上看电视除了看新闻之外,另外就是看广东台的广告。

  二、电话邀约客户,把握打电话前5秒是最关键的。

  语言要简洁有力,邀约客户的话术不能太生硬,既要体现自己专业的一面,又要有灵活性,让客户要有一种“欲拒不能”的感受!

  三、面谈要成功,必须强化自己以下几种能力:

  1、打破坚冰的能力。能在短短1到3分钟内能让迅速关注你,提起对你的兴趣。

  2、培养自己提问、倾听的能力。多提问,少说话永远是销售面谈中的第一法则。提问是用来控制客户的,问题提的恰到好处,就能引起客户很大的兴趣。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听客户说话的“言外之意”。

  3、总结能力。销售人员的语言必须要简练,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四、心态上大家要注意:

  1、所有的拒绝都是销售中很自然的现象,而不是针对你或者某个人的

  2、客户购买产品,看重的是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产品的“特点”,而我们大部分销售人员忽视了这点,总是针对产品的特点大肆渲染。

  3、永远要以“老师,朋友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姿态来为客户服务,客户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买东西,却喜欢别人帮助他买东西。

  4、客户关注产品的“弊端”是关注产品给他的产品带来“好处”的2、5倍。因为客户一旦买了就不能后悔了,不再拥有第二次决定权。

  我们要刺激客户的痛处,让他知道不买回失去什么?

  五、三个不要

  1、不要试图通过电话给客户销售产品(在电话里报价等);

  2、不要试图通过发电子邮件给客户销售产品

  3、不要试图站着给客户销售产品,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且也从来没有客户站着签合同的。

  六、促使自己销售翻倍的措施:

  1、为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目标,每天反复提示自己

  2、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让已经和自己合作过的客户把产品的“优点”说出来,把这些“优点”说给自己要面见的客户。

  3、约见更多的客户

  4、同等条件下:服装整洁的比不整洁的销售数量多,头发短的比头发长的销售数量多,简而言之,就是让自己更专业。

  读书是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作为销售,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学会的用于实践,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价值,不然的话也是空谈。理论结合实践,这样的话,你的销售心理学才会把握的更好,业绩才会更突出。

  第一章主要讲心理修*术,销售不是打嘴仗,而是拼心理!用嘴不如用心,这是销售的一个铁律,口吐莲花的本领固然重要,但是心理的修*更胜一筹,因为再大的困难也敌不过强大的内心。

  在我*时的销售活动中,少不了受到客户的批评,遇到难缠的客户,说的口沫横飞也免不了被客户拒绝,因为客户是上帝,他可以大吵大闹不讲理,可是我们销售员即使满肚子委屈也不能意气用事。心态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要么你驾驭心态,要么心态驾驭你。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因为没有付出努力,而是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没友历练好自己的心态。

  联系自身的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历练强大内心

  1.遇到客户批评

  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想想为什么挨批,客户的话有哪些可取之处,把客户的批评当做进步的阶梯,修炼一个能够能够承受各种非难的强大内心。

  2.怕拒绝心理

  把被拒绝当做家常便饭,在脑海里把被拒绝合理化,让自己慢慢接受被拒绝是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内心强大不再为"被拒绝"烦恼,然后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委屈学着转移注意力,在这时分析下客户拒绝自己的原因,以及接下来应该运用怎样得方式对待这位客户或者下一位客人。这样不仅能减少"被拒绝"的痛苦,而不是陷入低潮影响后续工作。

  3.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销售行业竞争激烈,每天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为此学会调节自己的内心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才能不被沉重得压力压垮,销售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化的做法会把事情搞砸,为此我们要全面观察问题,从多个角度,多种观点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避免偏激,另外情绪状态不好闷着不说会把一个人折磨坏,因此工作结束后可以找朋友或知心人倾诉下或者到外面轻松下,让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的状态面对明天。

  4.常怀一颗取经的心

  对销售员来说,常怀一颗取经心,虚心好学将竞争对手当做老师和偶像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超越技巧,善于取经才能愈加卓越,一个人从*凡到卓越需要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还有坚定不移的毅力只有一步步往上攀登,才会最终抵达高峰,反之没有取经心,就不能从竞争对手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发现不足,而是沉溺于对外在环境的抱怨,看不见别人的进步,最后落后于人而被淘汰,就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5.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让自己强大起来首先要建立自我,同时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不要给客人压力,让大家来接纳你,喜欢你。重视赚钱的能力但不能忽视做人的能力,凡是成功得人,都善于把自己的姿态放低给别人面子,尊重别人,只有学会了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6.不要在最后一刻倒下

  销售是最考验人的耐性,尤其面对客人的拒绝,或者陷入销售低潮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屡败屡战,那么很难坚持到最后。具备苦中作乐的精神,奋斗的过程固然充满艰辛和挑战,但是它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当销售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时就会享受到发自内心的成就感?突破销售的瓶颈,往往在于最后一刻的坚持。坚韧的人是迎接胜利的英雄!

  第一章主要讲心理修*术,销售不是打嘴仗,而是拼心理!用嘴不如用心,这是销售的一个铁律,口吐莲花的本领固然重要,但是心理的修*更胜一筹,因为再大的困难也敌不过强大的内心。

  在我*时的销售活动中,少不了受到客户的批评,遇到难缠的客户,说的口沫横飞也免不了被客户拒绝,因为客户是上帝,他可以大吵大闹不讲理,可是我们销售员即使满肚子委屈也不能意气用事。心态是影响人生的重要因素。要么你驾驭心态,要么心态驾驭你。绝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因为没有付出努力,而是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没友历练好自己的心态。

  联系自身的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历练强大内心。

  1遇到客户批评

  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认真想想为什么挨批,客户的话有哪些可取之处,把客户的批评当做进步的阶梯,修炼一个能够能够承受各种非难的强大内心。

  2怕拒绝心理

  把被拒绝当做家常便饭,在脑海里把被拒绝合理化,让自己慢慢接受被拒绝是合理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内心强大不再为"被拒绝"烦恼,然后不再专注于自己的委屈学着转移注意力,在这时分析下客户拒绝自己的原因,以及接下来应该运用怎样得方式对待这位客户或者下一位客人。这样不仅能减少"被拒绝"的痛苦,而不是陷入低潮影响后续工作。

  3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销售行业竞争激烈,每天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为此学会调节自己的内心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才能不被沉重得压力压垮,销售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化的做法会把事情搞砸,为此我们要全面观察问题,从多个角度,多种观点审视身边的人和事,避免偏激,另外情绪状态不好闷着不说会把一个人折磨坏,因此工作结束后可以找朋友或知心人倾诉下或者到外面轻松下,让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的状态面对明天。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5)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

  这个月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翻开书,我就被序言中的一段话吸引: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披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里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通常,幸福的人大多热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播种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可以拥有幸福,在生活当中充满活力,培养出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那读了这本书之后,播种幸福是教师存在的价值,让我感触特别大。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幸福不单单只有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品德、理想、激情和乐观的心态。所有能让孩子感觉幸福的体验,都能体现我们的价值,所以很惭愧的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而吝啬于自己的微笑。所以,在接下的教学时光,我希望能成为一个传播幸福的人,让我的学生因为老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教师的人生是有榜样效应的,某种意义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明和谐。

  后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对于所有的教师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

  1、积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如果老师能有规律地进行锻炼,就会使自己精力充沛,心情开朗,同时抗压能力也会提升)

  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

  3、保持稳定的友谊

  4、经常与好友聚会

  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教育培养人是促进一个人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社会规范,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逐步走向通情达理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比价复杂的心理成熟过程。一个人较成熟,让他人觉得是通情达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懂事"

  教师困惑:古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的确自古以管教孩子是麻烦的事,尤其是由于他们不懂事,甚至比较顽劣,教育管教就遇到了麻烦。也暗示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必定会遇到这些和那些的麻烦。

  案例生活中:现实生活中,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不懂事的孩子,他的不懂事体现在:1、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虽然成绩还可以,但是*惯比较差,他经常会做一些比较异常额行动吸引注意。

  2、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合作意识,在团队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行为特殊。经常无理取闹、不讲道理。

  应对策略:

  1、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性观。

  2、为孩子设立一种较高的但可以达到的标准,在孩子实现这种过程中提供支持

  3、采用以一种稳定的权威性教养方式

  4、在孩子低能力领域提供技能训练

  总结:面对"不懂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有烦躁心理,这类学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那类问题学生。现在看了书中的应对策略,不管怎么样,心中就踏实了一些,不会那么茫然无措。

  最后,还是那句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给了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上面的例子正是由于小学生往往将老师对事物的认识看成是唯一的真理,也*惯于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十分完美的。因此,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到了下午地面上就有了纸屑,而且三番五次的教训他们要保持整洁,看到垃圾要主动捡起来,但就是不管用,后来我就什么也不说,看到垃圾我微笑着主动捡起来扔到垃圾桶,持续一个星期,留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慢慢地发现我班的卫生变好了,再也不要我说教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中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老师艰辛,孩子就学会珍惜;老师尽责,孩子就明白做人要担当;老师冷静,孩子就学会观察;老师认真,孩子就学会方法;老师宽容,孩子就不会计较;老师开怀,孩子眼里快乐的事就多了;老师仁爱,孩子的心一定是宽广,善良,充满阳光的。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在现实中生活中,很多老师都是特别认真负责的,他们希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健康成长,可是使了很大的劲儿,效果却并不理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老师的努力是违背心理规律的。在教学中的我,我每天都在认真而仔细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仔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包办一切,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像个陀螺似的转着,敢怒不敢言。殊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扼杀了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自由学*机会与能力;殊不知这种满堂灌,给孩子们造成了心理上极大的负担。

  鱼汤虽好,但不宜过多,知识虽好,却需自我消化;殊不知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回想我们*时的点滴教育,当孩子犯下错误时,可能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用老师的权威来压孩子,殊不知人天生就有抗拒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远离你的教育,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例如当孩子出现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后,如果一味地沉入自己人效应,那将不利于孩子问题的改正。

  总之,我们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果断的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故事“,在一个个”故事“中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惯和品质。

  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给我的教育方式一次新的洗礼,我们应该基于儿童的心理视角,以儿童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儿童的积极人格为目标,为孩子的未来指引一条走向幸福的大道,从而自己也能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其中的`第五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儿童教育新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做孩子积极的榜样。

  儿童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人。

  二、留给孩子教育“空白”。

  教育需要讲究“空白”艺术,适当的空白,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让孩子们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正如书中所说,让孩子的心理在学*与生活中获得免疫力吧。让孩子远离“时间贫困”和“空间贫困“。拉*师生间的精神距离,指引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读了此书后,我们感悟到要做孩子的“自己人效应“,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心声,主动与学生交流,讲道理,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惩罚,跳出”自己人效应“。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做好自己的典范,留给孩子空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寻求细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些,因为这样,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学*生活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因为他们快乐,我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非常“不懂事”的学生,他们有的会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把老师的叮嘱当成耳旁风;有的会在同学交往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显露出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特点;还有的竟敢与老师顶撞,毫无尊师重道之言。这些学生令老师非常头疼,费了很大的劲儿,收效却甚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中讲到,“不懂事往往是没有能够将社会规范和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交往和沟通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人的成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了许多不同体验的过程。那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遵守社会规则,有的就很困难呢?“不懂事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坏了,或者与现实社会过度隔离造成的.。”联想一下曾遇到的“不懂事”的学生,的确大多属于这两种情况。

  记得有一个叫小江的学生,经常和同学闹矛盾,每次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从来都不让步,从不认为自己是错的。个人的自理能力很差,不会擦桌子,不会系鞋带,衣服总是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得知,他上小学之前跟奶奶一起过,奶奶非常宠他,事事以他为中心,所以才养成他不知道考虑别人感受的不良*惯。对于这类学生,他其实本质上并不坏,只是缺少自我控制的训练,在家庭教育中,从没有明确生活中的原则,所以要在生活小事中训练他的规则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原则问题上决不让步,必要时严格执行,强化认识,让社会规范入脑入心。

  还有一类学生与之相反,不是被宠溺过度,而是被隔离过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过于严格,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周围环境产生畏惧、恐惧或者敌意的心理。他们很敏感,一个微笑有可能被理解为挖苦嘲笑,一个动作可以被误解为攻击,他们自我防御机制非常不成熟,常常以攻击性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环境。记得有个学生叫小可,家教很严,在家写完作业,就是随便玩玩,但不允许去别人家玩,也不能带朋友来自己家,如果出去玩,就会招来家长的辱骂。有一次上课时,有位同学冲他笑了笑,课下他就把那位同学打了,问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被人嘲笑了。还有一位同学,和同学发生争执,拉都拉不住,嘴里还振振有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抽,皮肉发馊。”对于这类学生,不要指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变。首先要从家庭开始改变,创设一个安全有爱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孩子有了安全感,便会卸下很多防备。在学校里,要进行规范化要求,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总结经验,改变之前的错误做法。

  对于“不懂事”的学生,有时真得很上火,也很无奈,但终须要面对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不能贴标签,以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方法去获得积极的体验,理解学生独特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方法,才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积极的自我这一章,围绕着“我”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探寻自我的过程,在学*完这堂课之后,我翻阅着书本,在寻找这堂课的真谛,这堂课想让我们知道什么,绝对不仅仅只是让我们了解,让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它还有更深刻的东西,于是我给自己四天的时间,在下一堂课到来之前,我要探寻到这节课,它真正想要说的。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他的本意是观察反馈人类自身,由于对自身的盲目性,有一些问题并不好由自己得到答案,所以这四天我尝试着去观察他人,希望找到可以符合这堂课,能够让我更加深刻理解这堂课的事物,结果兜兜转转了四天最终的答案还是到了我自己身上。在星期四的时候,我尝试了一款游戏,是一个搭建房子的游戏,我在实际画出的建筑设计图在游戏里面很难得到确实的效果,说白了就是很丑,和我设想的截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预想,可是结果却天差地别。在玩游戏时我一直不喜欢看游戏攻略,这让我有一种挫败,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想不出来?但是那一天我四下孤立,举目看去,全是游戏中白茫茫雪山的场景,我退了出去,我接受不了预想进行不下去的事实,一直辗转反侧到了*十点,我打开了百度,查找了游戏攻略。

  很可惜,他并没有给我实际的解决方法,不死心的我再一次进了游戏,这一次我进游戏的画面变了,不再是以往我看到的`雪山,而是站在了雪山上看我所建的那个房子,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角度,那个角度看他和我的设计图是一样的,他在那个角度特别漂亮,完全不是之前进入游戏看到的那副破败的样子。我下了雪山,走到了我在游戏中的家面前,我围绕她转了一圈,没有雪山的那个角度,他还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丑的,而是美的。

  是一场奇特的经历,总让我感觉这个房子就是我自己。高考之前的成绩让我很自豪,直到高考,我一直接受不了高考失败的原因,说是自尊也好,什么客观原因也好,我无法与自己达成和解,我对探寻自我是有排斥的,但是那天晚上我站在雪山上看到那个我以为很丑很破败的地方,他在外面一圈阳光的映衬下,与我现实中所处的黑暗不同,那是人工与自然能达到的最优和解。成长总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些一直冥思苦想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积极的自我这堂课到底要教给我们什么?

  她想告诉我们要与自我和解,接受失败的,接受后悔的,接受理想的,接受美好的,知道自尊,深思主义,不要全盘否认你的美,不要过分肯定你的美,所有预想中的自我都是我们的选择,好的坏的,都是我们踏出去的,确定好你的自我认知,当学会与自我和解的时候,所有的消极,拉扯你坠入山崖的力量也会消失。积极的自我,是你要懂你自己,你要掌控你自己。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6)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菁华5篇)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xx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

  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

  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

  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

  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_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记得青春年少时,不是与同学三五成群,用扑克牌算运气,就是让别人看看手相,了解自己的运程,那种对未来结局的渴知,伴随自己成长,直至如今工作、婚姻已成定局,自我认知能力加强,才慢慢不再去看运程。无意间看到《怪诞心理学2》封面标题所言,一切超自然现象均可被心理学解释的宣传语,内心蠢蠢欲动,立即跟随理查德.怀斯曼教授的目光,探索八个超能力,本书由成为你的预言家拉开帷幕,灵魂出窍,大脑骗人就这么简单等等,最后落笔于感知动物的心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互动的旅程中探索超自然现象的秘密。

  书中开篇讲到D先生邀请怀斯曼教授观察他如何做通灵阅读,D先生起先对43岁女招待丽莎,一无所知,他通过看手相、算塔罗牌,对丽莎通灵阅读十几分钟。当她离开实验室时,怀斯曼教授采访了丽莎,她说D先生,果然与众不同,对她的性格、最*的困难,及她哥哥的职业都描述的相当准确,她给D先生通灵阅读打了满分。

  通灵阅读真的这么神奇?在互不相识,有限的时间内,通灵师就能对志愿者的情况描述准确?带着一个个疑问,慢慢阅读,才发现灵异世界的真实谎言,超自然现象并不存在。

  读着此书,我突然想起,被敬一丹、李亚鹏、马云等社会名人推崇的道长李一,现任中缙云山绍龙观住持,号称身怀"驾驭220伏电"的绝技,在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中使用道家胎息法,创造水下闭气生存2小时22分钟的记录,被人们捧为神仙。可惜假的永远是假的,李一走红时间不长,在网友的质疑声中,从神仙的宝座跌落凡间,虚构弟子三万也露出马脚,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这个五彩世界,要有一双慧眼,去伪存真,随时揭开事实真相......

  周末翻阅图书,书架上失手掉下一本新书,定睛一看,原来是去年底买回但一直未看的《怪诞心理学》,今天不是我选它,是它提醒我,索性放下别的事情,把它啃掉吧!我把看书当成拼图或者十字绣,拿起来就看完它,并不一定会立刻火花四射,但讯息已经储存起来,有一天在现实中经验类同时,会自动感应对接。

  《怪诞心理学》单看书名就很吸引人,“怪诞”二字无疑是最大卖点,加上个性的封面设计和宣传文字,在2009年底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打榜书。心理学这个学科对大众来说感觉很深奥和神秘,你如果说跟别人谈历史、文学,一般人很好理解;你若说跟别人探讨一下心理学,别人多数会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可是心理学的.范畴却比历史和文学距离人们更*,心理学无时不在:早上起来纠结是喝杯果汁还是喝杯牛奶,当为买哪件衣服而犹豫,当你去安慰你的一个好朋友,离家出门走出一段又回去检查门是否锁好,当你见到领导就很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可以说,只要醒着的时候,无时无刻没有离开心理学,就算睡觉做梦时,也与心理学有关系,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就是分析梦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

  一天多时间看完,第一个感触就是“一点都不怪诞”,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大众心理知识读本而已,至于“怪诞”一说估计也是吸引眼球和提升人气的广告行为罢了。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值得了解和思考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那么看看这本书,一定有好处。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

  这本书一共涵盖六个部分,分别是时间心理学、撒谎与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无论哪一个部分,都是在说明心理的作用对人和事件的影响之重,有时甚至会发展成为决定性因素。

  我来对每个部分简单概述一下,以方便大家了解:

  时间心理学——

  人的生日有时会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你会通过心理暗示使自己的生日靠*别人给这个日子的定义,如人们对星座分析的迷信,会加速你的性格向星座分析手册上的性格靠拢,因为你认为那就是你的性格。本来星座分析并无科学依据。不信!则对你不会有影响!信!你将因为心理暗示自动自愿的成为它的俘虏!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撒谎是心理的需求,有时是有危害的,有时又是有益的。试问,你每天所看到的普通天盖的的广告中隐藏了多少的谎言和心理暗示。了解谎言,你才能够辨认谎言,辨认出谎言才能不被谎言蒙蔽。

  灵异心理学——

  很多灵异现象是由于心理暗示造成的,超低音波也是无法目视却实质存在的,它可以干扰人的正常感官,产生幻觉或错觉。人自身的神经系统过分紧张而感觉到灵异,人为因素很大。其实在《克服恐惧》一书中有一句话很好解释这个问题:当你敢于勇敢的直面恐惧的那一瞬间,恐惧会瞬间溃败;反之,当你退却时,你会在瞬间被恐惧淹没和吞噬。

  决策心理学——

  人们通常观点会对符合大众标准的优秀者更有利,甚至几公分身高决定了总统的当选,美国排名前100的富豪基本上都是高个。高大、英俊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更高,这就是决策心理的暗示作用。当然这是常规,如果有别的引导和干扰措施,也可以制造相反的结果。心理暗示对于促进销售方面相当有效。

  幽默心理学——

  因为人群的各种特质不同决定了对幽默的见解不同,全世界无法找到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好笑的笑话。但科学研究表明,幽默感使人增加快乐指数,更容易成功、顺利,并增长寿命。没有数据能表明喜剧演员或滑稽剧演员更短命,相反他们快乐指数也很高。

  自私心理学——

  自私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会造成社会道德的沉沦,但分析这样的心理,采取何种的措施可以有效阻断自私心理,为世界创造更多的爱心,这是自私心理学的使命。了解心理的极端反面,是为了有一个参照点,远离并引导向正面。

  《怪诞心理学》浅显易懂,让人感觉心理学并不遥远和玄虚,可以很好的指引大众心理向阳光、健康方面靠*,从而也积累起来对心理分析的一些基础认识。有兴趣就看一看吧,多读书总不是坏事情!

  我一直对心理学怀揣敬意。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却颇有研究。

  有人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心理疾病。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那么一些障碍的,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其实挺内向的,可是面对生活的时候又不由得作出积极开朗的态度,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他就是在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也算是小小的心理疾病吧。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只有相对健康和相对不健康一样。举个简单的列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的身体是完全健康的,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永远不生病,心理亦然。人生来都是不完美的,从而造就了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所知道的心理学,他们对生物还有统计学科的要求颇高,因为研究的是人类的心理,就必须对人类的生存系统有所了解,并且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给出让人信服的数据答案。

  这是我的小小猜测,人们对生活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恐惧,在*日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总是有恐惧感的存在。一方面,人们想要更加的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人们想要了解别人,于是,心理学便诞生了,从而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啦。


心理学读后感9篇(扩展7)

——心理学读后感范文20份

  梦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旁观者越多时,越是不愿出手相救?在竞选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为自己拉票为什么能有效果……

  读完这本书,让我弄懂了很多之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规律。梦是什么?梦,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当心理可能存在某种不安和恐惧时,我们常会做坠落的梦;当人生得意、事业成功、爱情顺利时,常会做飞翔的梦;当发生不安或陷入纷争时,大多会做被追赶的梦。而有时,当我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并没有尿急,却在梦中拼命寻找厕所。做这种梦的,很多都是有话不敢说,把它埋藏在心里。想说却说不出口的紧张感,在梦中就转化成了寻找厕所的行为。梦很多时候都能给作梦者以某方面的信息,以前不懂这些规律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梦很不可思议,有时做了噩梦,还整天担心会发生什么事呢,而如果过几天发生了一件不幸的小事后,便总是把它联系到这个噩梦上。之后再做噩梦就又会开始担心了。而明白了梦的规律之后,做噩梦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了。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座椅?因为大家都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靠边坐能少接触一个人,也就更能够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当初去学校的一课复*时,看到课室里有很多空位,但是都不会有人去坐,为什么呢?那是因为那些先到的同学,都是隔着一个空位坐的,这样就能让他人无法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范围,而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所以大家也不愿意去坐那些空着的座位,因为坐进去后,左右两边都是人,让他人进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间,而自己也进入了他人的私人空间,惹人讨厌。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旁观者越多时,越是不愿出手相救?因为大家都有依赖性,都以为别人会出手相救,大家都在围观,我们心里都在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可是大家都这么想,就不会有人出手相救了。如果你在居民区遭人打劫或殴打,如果喊“救命”没用,不如喊“救火”。因为救命的时候,也许大家都在依赖别人去救,而救火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大家不努力出来救会造成大家的损失的。

  在竞选领导人的时候,候选人为自己拉票为什么能有效果?因为很多人都更愿意站在胜利者的一方。也就是说,他们选择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而是更有胜算的。谁有胜算,我就投谁。班里在进行优秀团员投票,想必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呵呵!

  多读一点心理学,对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社会是很有帮助的,有时间还会再找些有用的心理学书来看,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教师的成长,立足点就在于积极心理;第二部分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应对的策略。整体风格偏理论化,其中也包括不少案例和指导措施。但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还没带班的缘故,感觉应对措施不是特别能明白。

  摘抄:

  1.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气、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2.人的情绪情感体验总是优先于大脑皮层的智力活动,当学生认为自己在做无意义、无价值的工作之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会产生负面评价,从而对其未来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3.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持续地努力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4.适度的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惯,是大脑发育的基础,有良好体育锻炼*惯的人,大脑会发育得更好。

  5.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快乐。

  6.慧眼识人逐渐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师要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秀品德,并且在互动工程中进行培养、强化。

  7.每个学生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一样。

  8.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做的是播种幸福。让每一个教师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

  9.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生活对全社会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当教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和谐。

  后记: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我朋友圈的老师们有七分之一做了微商,每天都不停地发发发;看到更多的老师充满怨气地生活,我也很惊惶;看到有的老师变成了朋友圈只剩下学生局限在小圈子里,我也很无措。

  我觉得不应该这样,然后又陷入焦虑中。受一位诗人的影响,也受尼采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我更*惯用消极地一面去看待这个世界。(大概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懂得太少,想得太多,最后变成了这样)

  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就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毕竟,人生都是由自己掌控的。

  从大学开始学*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初识心理学,我懂的并不多,看了一些书后我才有略微的见解。先从最基本的基础常识谈谈吧。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的过程和有效学*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得的学*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跛足策略,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将失败原因外化的行动和选择。概念很拗口,通俗的说,人们一般人不太能够接受“失败”的事实,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故意设下一些障碍,如果还是成功了,那么表示自己的能力果然很好;万一失败了,就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所设下的障碍,避免直接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

  这种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考试前几天,注意听学生之间的对话,就会发现他们会相互问:“你这场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一位同学说:“不怎么样,看运气吧,都没怎么看书。”考完试后再到处找人诉苦:“这一次考得好难,自己都不会写。”

  这种心理现象,其实跟心理学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是相一致,力求成功者为了获取成就,通过活动提高自尊心和满足感,往往会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他们的目的都是获取成功的同时保证自己的自尊心。

  使用“跛足策略”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使得自己感到更快乐。却忽略了这种策略所带来的危害:人际交往障碍和自我催眠效应。

  我遇到一个很喜欢使用这种策略的同学,考试前同学们问她:“你复*得怎么样?”她总是说没睡好,身体不好、不想复*之类的`,但实际上,她每次考试成绩都是不错的。反复多次以后,大都数同学都觉得她能力很强,但为人很假。而有一些同学听了她的话之后,也会为自己提前设置一些障碍,如我这段时间没精神,没吃好,没睡好等,结果是把自己给催眠了,有借口可找了,就真不学了。

  跛足策略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替自己主要的工作表现做掩护,它本身没什么不好,只是一种心理的防卫机制,保护自己的自尊不至于受伤太多。但是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虽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若是一直逃避失败,成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普遍的跛足策略的使用,与成就动机和归因方式有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教育。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建立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我的成长。

  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其实一个人的健康不单是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才是健康的。

  话说一回,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具有层出不穷的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走。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衡,甚至轻生。还有中国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差不多现在每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管教都过分严厉,又过分要求孩子所做的事情,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满意而不断施加给压力给自己,当做不好时,产生不少心理不*衡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

  但不知为什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见不得光的事,睇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而导致不少人自杀。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我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心理压力,如人济关系——学业压力——事业竞争——家庭问题等压抑在内心不向任何人讲,正如所说:“不在沉默中消失,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讲给心理医生或讲给朋友与亲人听,让大家来帮自己解决就会减轻心理的压力。

  我有上面的想法,都是睇了《现代心理学》所有感受,说不好听的是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关注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要总把不开心放心来压抑自己,在我认为压力就像一块大石重重压在我身上,如果不把它分开来背负,只会越来越重,甚至把自己压死,如果这块大石与亲人——朋友一起来扛就轻好多。

  上面讲到压力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因此,人的健康不只是4肢发达,吃的,喝的,睡的,行的,还有心理上的健康。

  利用业余时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余佳鹏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在学*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还有一点很让我感触: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 5 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销售中的心理学》这本书里面的东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能作为参考,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自身情况去改变自己的缺点,书里面的东西不一定全是对的,也不一定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展示开来,要不然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差异了。

  我们要学会做与众不同的自己,模仿加改变才能有创新,才是你自己的东西,书不仅仅是让我们学到了知识,主要的是对于我们心灵的启发。特别是在看销售之类的书籍时,估计很多人看完过后都认为是“疯子”写的,世界上怎么可能有像书里写的这样的人,“疯子”,肯定是疯子。我以前不理解,经过一段社会经历过后,我能感觉到社会上真的需要这样的“疯子”,他们往往走在富贵的最前端,我以前公司的销售总经理他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业绩每年都在公司排第一,他没有什么文化,估计初中还没有毕业,他做事很少安套路做,很多时候不安游戏规则办事,也是个很幽默的人,他的性格非常适应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在上海有房有车。同行中很多人会死在前辈的后面,某位很优秀的销售员去一家大企业谈业务,谈了几次没有谈成功,回来说了挑剔之类的很多理由,其他销售员肯定想都不敢再想去这家谈业务了。无形中从心灵深处把他打败了,太按照潮流做事了。我们做任何事应该永远只相信自己,别人和你说的,有的是在伪装自己,好让他的形象不至于在你的心目中遭到破坏,我们只能作为参考,别人永远不能影响我们,我们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关键。我们要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不能因为别人而把它送出去,我们不期待别人使自己快乐,相反能将快乐和幸福带来给别人。

  我们现在还很年轻,钱只是我们最后的目标,更多的是要提升自己,等到我们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钱,No problem!

  尽管我来到公司将*半个月了,但是我没有感觉到一种团结合作的氛围,特别是销售这一块,大家很少有机会在一起交流经验,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我希望我们能像一首歌里面写的: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大声欢笑让你我肩并肩,何处不能欢乐无限,抛开烦恼,勇敢的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台中间,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有你在我身边,让生活更新鲜,每一刻都精采万分!

  我们都有梦,所以才会努力,烦恼才会愈来愈多,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已经慢慢长大了。

  这是一本教科书似的管理学类"集大成"的著作,基本将管理学的重点理论和演化过程都阐述了一遍,其实整体还不错,就是不太适合我看。一信息量太大,每几十页就总结了一位管理学大师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观点,还穿插了一些卓越领导者的实践和看法,每句都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是干货,但信息量太大读起也比较费脑,有点累;二起点太高不适合我,我还是乖乖地看"法"和"术"这类更贴合我现在实际的书吧,这种"道"的我还没到这个层次~

  由于本书每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我也很难单独仅抽某几句话摘录,这次的读书笔记就记录一下本书的脉络吧。

  第一,"领导力自哪里——提升领导力的七种理论工具"本对领导力理论百年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别是伟人理论、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功能领导理论和关系理论。理论的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不断的完善和与时俱进。

  第二,"当今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从管理创新到全球化的人才争夺"主要阐述创新、人才管理、社交媒体、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战。凭心论,觉得这里放这个节好像有点奇怪,可能是我还没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员工激励——带团队,就是要激励人心"工作场景下的"激励"被乔治·米勒(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定义为"心理驱动力——决定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力"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留住人才,就帮他实现更高阶的内在需求;麦格雷戈的X-理论——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感和职业发展空间,比薪资更能激励员工;积极心理学——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这版块里,印象最深的是激励因素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则是员工工作不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资,通常被归类为保健因素。所以扣罚性的措施不是给予人动力,反而是提高不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担心不扣不动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为,因为其没有提供让对方动的激励因素,所以"负向激励"很大程度是个伪命题。

  第四,"高情商领导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团队能量"情感是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要控制并积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还必须能够接受、传达、回应下属的'感受,这才是高情商的体现。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情感对于个人关系的强大影响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领导力提升术——挖掘和提升核心领导技能的四个方法"本主要是对几种用于评估领导者个性和行为的工具(如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进行讨论,用于比较领导者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领导力发展计划的出发点。

  第六,"心理契约——发现员工未说出的期望"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不成的观点与期望,因人而异,还带点时代烙印。心理契约的核心要点是双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约这个观点对我说还是挺新且有触动的,领导力不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互动。

  第七,"战略领导力——为组织确立前进的方向"这一部分有点大,看标题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难而已。

  第八,"极致领导力——危机时刻,领导者该如何做"这一部分其实是快速翻阅过去的,已经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未领导者要掌握的五个方法"五个方法分别是:投入型领导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让员工尽情释放潜能;综合心理学方法——培养领导者魅力和风度;服务型领导力——将员工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心稳固;真诚型领导力——坚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赢;伦理型领导力——以身正人,用品质折服员工。

  本书的结论写得非常好,摘录如下:

  成为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先决条:你必须了解你的员工,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期望,以及为了完成愿景,他们的需求。施展领导力的前提是在于认清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过去,初级员工会自发地尊重领导者,而如今,身居领导者之位的当权者们必须赢得下属的尊重,随着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些专制的指令和内部管控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代商业的核心主题是客户至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公司通过服务人员之手直接或间接地将服务传递给客户,所以事实上,管理者应当将提升客户服务的重心放在提升员工敬业程度上。

  最后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师兄的圈做结语: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然后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就是突然发现了这段把所想的成并升华说出的句子,顺手记录一下而已。)

  终于翻完这本书,可以开新一本了。

  一、认同的观点

  人和人本来可以当朋友,但是有的人心里设防,就难以相处。世间,有的人喜欢**之美,有些人专门喜欢破坏别人的好事。假如有人对我们设了心防,我们谦虚、礼让,或是赞美、馈赠,都可以化解之。真诚相待,因为唯有真心才能赢得友谊。

  二、与自身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经常结下不必要的仇恨,有因为误会而生的,有因为吃亏而生的,也有因为语言伤害而生的。其实,人间不应该有仇恨,就是有一些吃亏上当,也应该不要计较,而予以原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一定要*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

  三、反思重构

  想要化解危机,先要建立忧患意识。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凡事小心谨慎,自求多福。例如,把房屋建得坚固一点,比较不怕龙卷风;或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有邻居可以守望相助。依此类推,凡是会造成危机的人、事、物、地、时,都要事先防范,才能化解危机。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于对人宽于对已是一种有悖于公*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于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

  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现实生活,实在的很,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再加上翻译通俗易懂,毫无生搬硬套之感,可以说它是一本好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

  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这了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我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给读者呈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命运并非天注定,心理可以改变生活,我们要相信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相信可以让生活变得不同。虽然很多事情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但我们仍然相信有一些是可以被改变的……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容易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我们应该永远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现在”。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后悔和遗憾。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给予希望和向往。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天”,立足于“今天”,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养成一种良好的*惯,一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应该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人生数十年光景,转瞬即将过去,身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没有感知,再没有思想,世间万物都与你无关,等待人的不是冰凉的地狱,而是无极度的虚无。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德行美好的圣人,位高名重的权贵,功勋盖世的英雄,无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结局,临终时嘱子托孤,多有不舍之意。

  我们,不是时间的追赶着,而是时间的指挥着。命运掌握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们一定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心理学的大笔挥毫必定能绽放光彩!

  之前有看过销售方面的心理学,但是都是一些网络上摘抄的,感觉没有什么新意。后来看了博恩·崔西写的《销售中的心理学》,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我们日常的销售程序,我谈以下几点感受:

  一、“处处留心皆客户”,每天我们看报纸,上网,外出见客户坐在公交车上看户外广告,坐电梯看电梯广告;晚上回家看电视都是找资料的好机会。

  只要你留心,随处都可以发现客户,许多人可能就问,那不是很浪费时间吗?我想强调一点是:看报纸是让你看广告,如果你什么新闻事件都看,那你看一份报纸最少需要15分钟,当然浪费时间了。

  上网也是一样,直奔财经,教育,地产,汽车主题网站。

  在这里我强调一点:外出见客户,许多同事在车上喜欢睡觉、看报纸,这是一大忌。坐在车上应该坐两件事情,一是用你的大脑模拟见客户的情形,二是用你的眼睛观察车外有什么大的广告牌,有用的赶快用手机记上。

  另外还可以给一些老客户发信息,打电话等,以维护老客户。晚上看电视除了看新闻之外,另外就是看广东台的广告。

  二、电话邀约客户,把握打电话前5秒是最关键的。语言要简洁有力,邀约客户的话术不能太生硬,既要体现自己专业的一面,又要有灵活性,让客户要有一种“欲拒不能”的感受!

  三、面谈要成功,必须强化自己以下几种能力:

  1、打破坚冰的能力。能在短短1到3分钟内能让迅速关注你,提起对你的兴趣。

  2、培养自己提问、倾听的能力。多提问,少说话永远是销售面谈中的第一法则。提问是用来控制客户的,问题提的恰到好处,就能引起客户很大的兴趣。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听客户说话的“言外之意”。

  3、总结能力。销售人员的语言必须要简练,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四、心态上大家要注意:

  1、所有的拒绝都是销售中很自然的现象,而不是针对你或者某个人的

  2、客户购买产品,看重的是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产品的“特点”,而我们大部分销售人员忽视了这点,总是针对产品的特点大肆渲染。

  3、永远要以“老师,朋友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姿态来为客户服务,客户不喜欢别人强迫自己买东西,却喜欢别人帮助他买东西。

  4、客户关注产品的“弊端”是关注产品给他的产品带来“好处”的2、5倍。因为客户一旦买了就不能后悔了,不再拥有第二次决定权。

  我们要刺激客户的痛处,让他知道不买回失去什么?

  五、三个不要

  1、不要试图通过电话给客户销售产品(在电话里报价等);

  2、不要试图通过发电子邮件给客户销售产品

  3、不要试图站着给客户销售产品,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而且也从来没有客户站着签合同的。

  六、促使自己销售翻倍的`措施:

  1、为自己树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目标,每天反复提示自己

  2、采用电话回访的形式让已经和自己合作过的客户把产品的“优点”说出来,把这些“优点”说给自己要面见的客户。

  3、约见更多的客户

  4、同等条件下:服装整洁的比不整洁的销售数量多,头发短的比头发长的销售数量多,简而言之,就是让自己更专业。

  读书是让自己知道的更多,作为销售,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学会的用于实践,这样才会有更大的价值,不然的话也是空谈。理论结合实践,这样的话,你的销售心理学才会把握的更好,业绩才会更突出。

  “朝三暮四”的典故源出《庄子·齐物论》,是说某人在给猴子喂橡子时,对猴子说以后准备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听后很生气。见猴子生气,他便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结果猴子听后很满意。养猴人固然有狡猾可恶的一面,但他善于揣摸猴子的心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利用首因效应成功地让猴子转怒为喜,确实值得称道、值得学*。

  学*“朝三暮四”,就是要学*心理学、懂点心理学。销售行业有一句名言,叫“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之所以有此说法,就是因为销售本身就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如果想成功地卖出产品,必须读懂客户内心、了解客户需求。不懂心理学,就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对于保险销售业而言,这点尤甚。

  首先,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保险作为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消费。通常人们在确定是不是要买、为什么要买、怎么买、什么时候买、在哪里买商品时,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人的爱好、兴趣、需要、动机、个性特征、价值取向及情感意志等个人因素,也包括家人、邻居、同事、朋友以及自己的经济地位等社会因素,还包括社会潮流、商品特点、宣传包装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而决定人们的购买行为。因此,要想成功销售保险商品,就必须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贴*人们消费心理的策略。

  其次,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需要把握人们的保险心理。所谓保险心理,即每个准客户个体对保险的各种反映,它包括对保险的认知心理、情感趋向、决策心理等。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心理、社会环境不同,保险心理也不相同。例如,接受同样的保险宣传后,有的人可能很快对保险产生认同进而产生购买的动机,但有的人却可能对保险产生排斥心理。尽管人们的保险心理不尽相同,但是有规律可循、有共性可依。如果能把握住人们对保险反映的规律,即保险心理活动规律,对于有效地宣传、转变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诱发购买保险的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成为一名优秀的保险销售人员还需要把握销售心理。保险销售的过程,实质上是销售人员和准客户的心理互动过程,是一场心理博弈战。在这场战斗中,销售人员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读懂准客户内心、了解准客户需求,用创造性的方法、技巧,解决准客户的购买心理问题,诱发人们的保险购买需求,产生购买动机,做出购买决策。灵活应用销售心理知识,无异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取得成功,使得销售行为的效率最大化。

  总之,只要有人与人的活动就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只要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会产生心理学。保险销售作为与人打交道的活动,必然离不开心理学。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意识到心理学对保险销售的重要意义,开始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和学*,有的保险公司甚至把心理学的学*培训当成对优秀人员的奖励。长此以往,相信保险销售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因为,多学点心理学,就能在保险销售中多些成功。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放松心态,焦虑其实很普通。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想谁都有过焦虑吧,焦虑是一种很微妙的情绪。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焦虑的情绪。

  我们想要的越来越多,当欲望不能被满足时,焦虑也就产生了。这本焦虑心理学,内容真的很通俗易懂,在介绍了焦虑产生的根源,分类,以及面对生活当中各种焦虑所需要的应对方法。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