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读后感 >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

日期:

  中国教师读后感 1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透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齐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齐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齐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齐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齐参与,一齐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读后感 2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中国教师读后感 3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中国教师读后感 4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我的伟大。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

  “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常、*淡、*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格受理想独立独性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是坚受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个性?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都处在这样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学科是体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没有别人看起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我的学科是一个被社会和被家庭所忽视的科目,可是我认为我的科目责任也无比重大,因为我肩负着学生的健康,肩负着学生的体魄,没有强大的体魄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热情奔放的个体,而不是一具病恹恹的躯壳。面对这份压力面对这份责任,同样感觉自己是神圣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是有什么样的徒弟”这是我们的古话,确实很有道理的,同样优秀的教师培养着优秀的人类。而我们的身边教师都很聪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无比的爱心和公正正直的为人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优秀人所具有的条件,我们有这样的优秀教师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来呢?中国的人才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做着为人类默默输送人才的贡献,我们是伟大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批判这本书的观点,我想的我应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确性、目标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确的,促进更快发展。

  我的家庭也是个教师的家庭,在我们家可以开办一座学校,因为我们家有中学所有科目的老师。我们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几代都是教师,我们都在思考着、学着、想着、作着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教师,而且我们都做的很好,我们也有毛病,我们有时性子太急噪,有时太烦恼,有时骂学生,甚至有时打学生,可是我们是恨铁不成钢!谁家的孩子不挨打爱骂呢?当然我们都在尽力的培养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在努力的自己学着教着。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最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师和母亲等同,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啊!母亲生育和抚养了我们,教师教育了我们,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人类都是一家的,我们一起在为明天奋斗并且美好快乐的生存着,幸福着。

  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敢说的也只是说那是部分的群体。而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队伍都是很优秀的

  中国教师读后感 5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潜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气氛,进而影响学*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推荐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齐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务必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资料有关的书籍能帮忙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就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用心性就应会十分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用心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就应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教师读后感 6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读后感 7

  自从2003年创刊以来,是它伴随着我的成长;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它让我如鱼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初为人师,是它让我坚定了当一名小学教师的信心;应对新课程改革,是它帮忙我解决了一个个困惑它就是我的最爱——《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的理念是:零距离接*教师,它是教师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一份引导教师,帮忙教师,为教师服务的报纸。它资料丰富,栏目纷呈,篇幅大小不一且各具特色,既有让我赏心悦目的短小精焊的小说,又有情意浓浓的诗词,更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创新课堂”等。阅读它,我能欣赏到优美精湛的语句以及巧妙的用词,让我犹如品一杯绿茶,回味无穷;拿起它,我能了解一些教育名校和专家的现状分析,为我指点迷津,让我终生受益;想起它,我不禁心中充满激情,拓展思路,碰撞出创造的火花;的确,我的人生因为有它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俗话说得好,阅读书报,受益无穷。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数学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班务工作如何开展?应对那六十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也时常感到困惑,是《中国教师报》帮忙了我,阅读《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进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在孩子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完美回忆,让师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爱,因走进学生心灵而美丽。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们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理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我们才能真正走*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我们才能走*学生五彩缤纷的世界,捕捉到藏在学生心底且影响其整个人生的梦想与追求,这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动力,是师爱的根。

  爱,是一份尊重。

  尊重学生,我们教师务必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有仅要“蹲下来”和孩子寻求*等的对话,还须留一份纯真,学会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爱的胸怀。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爱,才会变得宽容,才能自然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等对话,才有沟通,才有合作的过程;教师才能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可能有学生主体意识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尊重学生,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爱,是一种艺术。

  毋庸置疑,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过程都充盈着爱,“名师人生”的足迹印证了一个事实,伟大的师爱确有神奇的魅力。但是,爱并不神秘,爱,实实在在地在于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关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短短的评语这寄寓着教师积极传递的关爱,常常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师爱无言,师爱无价

  《中国教师报》让我懂得了许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才会获得事业成功的乐趣;爱让我们一天天进步,教学水*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更有热情了,班级管理中不再是那么措手不及;有爱相伴的日子,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健康地成长,看到了祖国的期望

  你说,《中国教师报》,叫我怎能不爱它?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与《中国教师报》同行!

  中国教师读后感 8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问题,如: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缺乏教研的意识、经验的不足等。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要良好的示范。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我,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创设。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吗?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走进课堂,通过老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但是情境教学在幼儿园也是能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因此,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激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牵引幼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能够使学*的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听、说、读、演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幼儿的学*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增加学*的愉悦感

  总所周知,幼儿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重复练*。简单的重复练*会使幼儿感到疲惫和乏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情境教学能够创设许多重复的表演来唤醒幼儿的兴趣。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会自由的与同伴交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如:表演情境、图画情境、语言渲染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情境等手段。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凡与神奇。这些优秀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不断进步!

  中国教师读后感 9

  “书能香我无需花,诗能醉人何须酒?”上学时,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遨游书海,魂飞天际,在柳絮飘飞的夕阳里等待传书的鸿雁,在朦胧的灯光下抒写缠绵的诗句,那美好的一切,随着脚踏三尺讲台,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负担每每压迫着我,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今年在我们的教学校长于校长的推荐下,读了《中国教师报》。没想到,捧在手中,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

  在报纸上我认识了河北省涿州实验中学的校长,王国辉。他积聚“幸福因子”办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家园,不要有太多的复杂、喧嚣,名利的东西裹进其中,从做幸福的人开始,一切返璞归真。他很爱学生,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陪在学生的身边。他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 )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他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在报纸上,我还认识了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黄埔区学科带头人,李学文。她提倡“有本有序的诗意语文”。认为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生命素养,应该循序渐进,这是“教学有本” 的意义。课程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她坚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力求达到“教学有序”的境界。主张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合理有序的推荐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在学*《窃读记》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作者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以及初一将要学*的林海音的作品《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这样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应该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杯清茗,一份报纸,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感谢《中国教师报》给我带来了教育的智慧,教学的启迪,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更快地成长。

  中国教师读后感 10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带给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带给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最后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带给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潜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阅读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1)

——中国教师读后感 菁选

中国教师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教师读后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教师读后感 1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透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

  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齐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齐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齐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齐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齐参与,一齐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读后感 2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全国上下的教育理论、实践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新课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课程,人们便将传统课程作为假想敌,将它批评得体无完肤。同时,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了同角色转变,如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转变为研究者、促进者。然而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吗?他们在向新课程所期待的角色转变时产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是教育环境?还是教育制度?还是教师自身?没有人做过很好的研究,我们一味在要求教师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

  历经几十年的教学,每个老师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驾轻就熟的教学技艺,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千千万万个社会英才。显然,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时间,曾有人提出新课程中,教师不应是红烛,春蚕,将教师等同于工程师,而忽视了其中透射出本质精神------“勤奋”、“奉献”、“无私”和“爱”。因此,我想,在对我们的老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是否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当下,我们的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否则,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时间,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作为承载中国教育命运的教师,在中国教育的种种遗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感受,翻开了《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

  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

  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状态。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有一颗人文之心,关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那么教育研究会因为没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

  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

  作者细细地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的人的'声音,倾听他们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虽然有些声音很细小,稍不留意就会被别的声音掩盖掉,但作者听到了,听到了虽然细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声音。作者在倾听的同时也在叙说 。作者叙说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许多事情,叙说着自己对日常的、细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层思考,叙说着自己对教育的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情怀!没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训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与率真表达的思想。这种叙说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满怀真情但不乏理性,从容言理但并不冷漠;这种叙述是在与读者*等地对话,不是以权威者的态势去教训人、规范人,而是以亲切自然的言语打动人的心灵,唤起人的思考,让人自己去获得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并由感悟而行动。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她注视着她所热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将引发更多的有心人来关注教育世界里的人和事,我们的教育世界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体罚、变相体罚等,说是教师的无奈也好,说是教育制度的约束也好,总是客观存在,我们暂不去追究这是谁的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不要说评价制度不改,教育管理体制不改,我们的老师寸步难行,我们要关心教师自身在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终不提传统教师角色的概念,也不夸大新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引起教师自省,也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使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期待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与行动。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它的思想会引领我走向更加光辉的明天。

中国教师读后感 3

  “书能香我无需花,诗能醉人何须酒?”上学时,成天泡在图书馆里,遨游书海,魂飞天际,在柳絮飘飞的夕阳里等待传书的鸿雁,在朦胧的灯光下抒写缠绵的诗句,那美好的一切,随着脚踏三尺讲台,将一去不复返了。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负担每每压迫着我,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今年在我们的教学校长于校长的推荐下,读了《中国教师报》。没想到,捧在手中,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

  在报纸上我认识了河北省涿州实验中学的校长,王国辉。他积聚“幸福因子”办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家园,不要有太多的复杂、喧嚣,名利的东西裹进其中,从做幸福的人开始,一切返璞归真。他很爱学生,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陪在学生的身边。他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 )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热情。

  他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

  在报纸上,我还认识了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黄埔区学科带头人,李学文。她提倡“有本有序的诗意语文”。认为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生命素养,应该循序渐进,这是“教学有本” 的意义。课程设计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她坚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力求达到“教学有序”的境界。主张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合理有序的推荐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在学*《窃读记》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作者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以及初一将要学*的林海音的作品《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这样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应该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杯清茗,一份报纸,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感谢《中国教师报》给我带来了教育的智慧,教学的启迪,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更快地成长。

中国教师读后感 4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潜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气氛,进而影响学*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推荐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齐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务必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资料有关的书籍能帮忙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就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用心性就应会十分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用心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就应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教师读后感 5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就是这么一段话,让我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进行反思,从而想深入此书中得到答案,我想这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识和亲身体验的一个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太多的问题,如: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缺乏教研的意识、经验的不足等。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迹”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这本书不像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枯燥烦闷,书中所陈列的一位位极为出色的教育者前辈的经验,让我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中有所领悟。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正确的引领,需要良好的示范。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我,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她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和情境相互关联着。在我们的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交流,更是缺少不了情境的创设。全国特级教师李吉林,不也提出了情境教学这一观点吗?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这是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走进课堂,通过老师调动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堂中的各种意境。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幼儿,但是情境教学在幼儿园也是能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创设让幼儿感兴趣的情境。因此,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激发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工作上,并且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另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被迫的执行,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完成。”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大大激发孩子的学*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氛围,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牵引幼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这些情境能够使学*的气氛达到高潮。情境教学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听、说、读、演的机会。因此,它能提高幼儿的学*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增加学*的愉悦感

  总所周知,幼儿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重复练*。简单的重复练*会使幼儿感到疲惫和乏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相同得教学内容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情境教学能够创设许多重复的表演来唤醒幼儿的兴趣。课堂上的情景教学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心里特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才会自由的与同伴交流。

  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方法,如:表演情境、图画情境、语言渲染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多媒体情境等手段。

  以上是我在阅读此书中的一些感受,《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深深震撼了我,它就象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与激情;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感知到名师的*凡与神奇。这些优秀教师,以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和教学实践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始了新的审视。这些名师的事迹必将激励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指引我把教育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不断学*,不断进步!

中国教师读后感 6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书里面的一句话。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是这本书里给我最深刻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因为我知道灵魂是神圣而高尚的,没有灵魂的人类就是尸壳,只有尸壳的人类将是没法想象的可怕!老师的职业是这样的重要且高尚。因为今天这个灵魂的塑造者是我,让我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感觉到自我的伟大。为了这个伟大的我,我们都在想我们还缺什么?

  “一个优秀的塑造者,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优秀的塑造者才能塑造优秀的人类。”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对社会而言,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先做一个优秀的人。“万物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

  做人难,做优秀的人更难,做优秀的教师更更难!

  “一位优秀的教师,在工作中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 一日,*常、*淡、*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限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在熔化、组合、萌芽、生长。”这是一个教师的优秀的标准,而做为人的优秀有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有对人类的爱心,固守自己的做人的准则,这也是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人首先要具备的品质。这些都是书上的观点,我都赞同这些说法。我想做这样的优秀人优秀教师,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想做这样的优秀教师,可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前途等,使的我们改变了策略、改变了方式、改变了手法,于是我们产生了矛盾,我们改变了方式也改变方法。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格受理想独立独性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销蚀?是坚受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个性?我们身边的很多教师都处在这样的思考和矛盾中。我的学科是体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或者说没有别人看起来的社会压力,也就是说我的学科是一个被社会和被家庭所忽视的科目,可是我认为我的科目责任也无比重大,因为我肩负着学生的健康,肩负着学生的体魄,没有强大的体魄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的意义。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他塑造的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热情奔放的个体,而不是一具病恹恹的躯壳。面对这份压力面对这份责任,同样感觉自己是神圣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是有什么样的徒弟”这是我们的古话,确实很有道理的,同样优秀的教师培养着优秀的人类。而我们的身边教师都很聪明很有活力,都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都具有无比的爱心和公正正直的`为人准则,这些都是我们优秀人所具有的条件,我们有这样的优秀教师怎么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来呢?中国的人才在世界上占很大比重的,他们都是我们的教师培养出来的,我们在做着为人类默默输送人才的贡献,我们是伟大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批判这本书的观点,我想的我应该知道自己所作的事情的正确性、目标性以及效率性。吸取正确的,促进更快发展。

  我的家庭也是个教师的家庭,在我们家可以开办一座学校,因为我们家有中学所有科目的老师。我们有很多同事的的家庭都是几代都是教师,我们都在思考着、学着、想着、作着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教师,而且我们都做的很好,我们也有毛病,我们有时性子太急噪,有时太烦恼,有时骂学生,甚至有时打学生,可是我们是恨铁不成钢!谁家的孩子不挨打爱骂呢?当然我们都在尽力的培养着我们的孩子,我们都在努力的自己学着教着。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最上的爱,一个转身就能忘记;而惟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把教师和母亲等同,是多么的伟大和自豪啊!母亲生育和抚养了我们,教师教育了我们,我们是一家人,我们人类都是一家的,我们一起在为明天奋斗并且美好快乐的生存着,幸福着。

  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敢说的也只是说那是部分的群体。而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队伍都是很优秀的。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2)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本10份

  《中国教师》读后感 1

  读着《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这本书,我的思绪万千;合上《奠基中国——教师的爱与责任》这本书,我的心潮起伏,书中栩栩如生的殷雪梅老师奋力救学生的那一幕,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她的英勇事迹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静。

  整篇文章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淡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是很不*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李新孝老师扎根“天上队小学”32年不动摇;在祖国西部的大山里乡村老师王政明二十年来一直拿着每月40元的工资,他教过的学的学生一拨一拨地长大了,他也渐渐地变老了,可是工资依然如旧,乡村老师李建新已经十多年没有给两个孩子添上一件衣服……等等事例,这些老师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的爱,像清风,似细雨;像朝露,似晚霞,看似空远,实则恒在,每个人无不孕育其中。老师的爱,是母爱的升华,是亲情的继续,是社会期待的`化身,如果没有了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世界将是无法想象的,师爱是最凝重的爱、最崇高的爱。用什么语言能定义殷雪梅老师的生命价值呢?用什么金钱能衡量李新孝老师的奉献?用哪些礼物能回报王政明、李建新老师的付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果不是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祖国的爱,还有什么可以让他们抱守终生?

  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具备四种身份即:“严父”、“慈母”、“同志”、“朋友”。无数优秀教师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就要以爱学生作基石,如果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相互的爱,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大文豪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朋友们,让我们学学书中的这些教师吧!多献出一点爱,去打开学生的心扉,那么阳光将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教师》读后感 2

  说来羞愧:生活在小地方,信息闭塞再加之性格内向“一心只教书,两耳不闻事”,所以直到前天看到学校贴“征文比赛通知”才知贵报刊的存在。看都没看过怎么写读后感呢?听同事说“可以到网上找到中国教师报的电子书”,于是学着上网。

  看得第一篇文章《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顿感震撼!

  老师有很多害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学生。但最害怕的`还是教不好学生!

  大千世界,人如沧海一粟,有时自感一个小学教师是那么的卑微!但看到“中国教师报”能采用此文,如此大胆地公开老师们的痛处。可见贵报刊敢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能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也让教师们深感慰藉!《行走在乡村教育道路上》一文就动情的叙述了作为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如何需要这样的精神安慰和指引。

  类似《数学教师黄老》这样的文章用生动的事例传授了“教学智慧与方法”。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只会照着教案,一遍遍地讲道理,讲方法,一次次地让学生练*。教学成绩不好时也难意识到“机械练*的低效性”,反而怨学生不够认真不够努力。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说,他们的课却有趣有效的多。

  你看黄老的数学课便有许多的特别:讲余弦时,他会双臂伸展,优美地上下舞动,在教室绕一圈,然后让学生猜表演的是什么。学生说是大雁、雄鹰……黄老说:对!可是在数学王国里这代表着余弦。他讲区间和补间时,会在黑板上画上一幅绿色的长方形,又擦去一小角,然后模仿赵忠祥的声音说:这本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可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它已经不是完整的大草原,成了需要补间的大草原……看到一位学生趴在桌上打瞌睡。黄老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拍一下那位学生的肩膀。学生一下子惊醒,正要忐忑不安地等待惩罚,就听黄老说:请你去做第3题,因为这题非你莫属。学生一听非他莫属,顿时来了劲,到黑板前刷刷刷地答好了题。黄老写下一个大大的100分,然后说:我替这位同学解释一下刚才为何打瞌睡……教室里便爆发出友好的笑声。—如此上课学生会不喜欢吗?成绩会不好吗?

  课堂象“魔术”那样吸引学生可以说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地,可是其中的“技巧与奥妙”从何而来?一般教师在身边是很难学到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工作量大,去听经验教师的课少:即使去听了,也未必能刚好听到你想学*的精华:况且同行就是竞争对手,一般教师们都不喜欢别人去听他的课,更别说传授“技巧与奥妙”了。而专业的报刊杂志就成了最好的学*引领。

  之前也看过一些报刊杂志,象《江西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可能是我的研究水*不够吧,总觉太过深奥。而“中国教师报”却让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正如贵报刊的主旨: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抒发教师人文情怀;刊出优秀课堂设计,探讨教法改革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是啊,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国教师报》的人文情怀打动了我、吸引了象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因为尊敬的报刊工作者们用心灵和才智奉献着真诚的爱,才会有《中国教师报》的一片蓝的天!使得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也有“露脸”的机会,从而网络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有着大量的“缄默性教育教学知识”:首先他们已经对教材了如指掌,有时间来考虑比“如何讲明白”更高一层的“如何讲生动”的问题。其次他们有了丰富的经验储备,能够很快地对学生的需要有所回应和即兴发挥,一句话,他们有了给学生“点穴”的本领。因为“共同成长,共同分享”让教师们爱不释手!

  “中国教师报”理解、帮助、引领老师。我毫不犹豫地在“教师论坛注了册”,做好了长期学*的打算。希望《中国教师报》能拂去我的烦恼,吹起飘逸的思绪,让我徜徉在求识的海洋!

  《中国教师》读后感 3

  说来羞愧:生活在小地方,信息闭塞再加之性格内向“一心只教书,两耳不闻事”,所以直到前天看到学校贴“征文比赛通知”才知贵报刊的存在。看都没看过怎么写读后感呢?听同事说“可以到网上找到中国教师报的电子书”,于是学着上网。

  看得第一篇文章《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顿感震撼!

  老师有很多害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学生。但最害怕的还是教不好学生!

  大千世界,人如沧海一粟,有时自感一个小学教师是那么的卑微!但看到“中国教师报”能采用此文,如此大胆地公开老师们的痛处。可见贵报刊敢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能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也让教师们深感慰藉!《行走在乡村教育道路上》一文就动情的叙述了作为农村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是如何需要这样的精神安慰和指引。

  类似《数学教师黄老》这样的文章用生动的事例传授了“教学智慧与方法”。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只会照着教案,一遍遍地讲道理,讲方法,一次次地让学生练*。教学成绩不好时也难意识到“机械练*的低效性”,反而怨学生不够认真不够努力。而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来说,他们的课却有趣有效的多。

  你看黄老的数学课便有许多的特别:讲余弦时,他会双臂伸展,优美地上下舞动,在教室绕一圈,然后让学生猜表演的是什么。学生说是大雁、雄鹰……黄老说:对!可是在数学王国里这代表着余弦。他讲区间和补间时,会在黑板上画上一幅绿色的长方形,又擦去一小角,然后模仿赵忠祥的声音说:这本是一片绿草如茵的大草原,可是由于过度的放牧,它已经不是完整的大草原,成了需要补间的大草原……看到一位学生趴在桌上打瞌睡。黄老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拍一下那位学生的.肩膀。学生一下子惊醒,正要忐忑不安地等待惩罚,就听黄老说:请你去做第3题,因为这题非你莫属。学生一听非他莫属,顿时来了劲,到黑板前刷刷刷地答好了题。黄老写下一个大大的100分,然后说:我替这位同学解释一下刚才为何打瞌睡……教室里便爆发出友好的笑声。—如此上课学生会不喜欢吗?成绩会不好吗?

  课堂象“魔术”那样吸引学生可以说是每位教师梦寐以求地,可是其中的“技巧与奥妙”从何而来?一般教师在身边是很难学到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工作量大,去听经验教师的课少:即使去听了,也未必能刚好听到你想学*的精华:况且同行就是竞争对手,一般教师们都不喜欢别人去听他的课,更别说传授“技巧与奥妙”了。而专业的报刊杂志就成了最好的学*引领。

  之前也看过一些报刊杂志,象《江西教育》、《小学教学研究》。可能是我的研究水*不够吧,总觉太过深奥。而“中国教师报”却让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正如贵报刊的主旨: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抒发教师人文情怀;刊出优秀课堂设计,探讨教法改革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是啊,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国教师报》的人文情怀打动了我、吸引了象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因为尊敬的报刊工作者们用心灵和才智奉献着真诚的爱,才会有《中国教师报》的一片蓝的天!使得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也有“露脸”的机会,从而网络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有着大量的“缄默性教育教学知识”:首先他们已经对教材了如指掌,有时间来考虑比“如何讲明白”更高一层的“如何讲生动”的问题。其次他们有了丰富的经验储备,能够很快地对学生的需要有所回应和即兴发挥,一句话,他们有了给学生“点穴”的本领。因为“共同成长,共同分享”让教师们爱不释手!

  “中国教师报”理解、帮助、引领老师。我毫不犹豫地在“教师论坛注了册”,做好了长期学*的打算。希望《中国教师报》能拂去我的烦恼,吹起飘逸的思绪,让我徜徉在求识的海洋!

  《中国教师》读后感 4

  自古至今,教师是最受尊敬之职业,也是最受值得尊敬之职业。教师是智者,是人之师者,是传授知识、承袭文明、启迪品行之师,是孩子们一言一行、甚至一生之导师。

  今天如何做老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是今天每一位师者必须首先思考并获得正确认知和亲身体验的问题。否则,教师就不能称之为教师,更不能称为优秀的教师。这是赵国忠老师所主编的《中国教师的奇迹》序言中所写的一小段话。

  我通过阅读《中国教师的奇迹》这本书,我知道了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王金战;有“中国的雷夫”常丽华;有创造“诗教”奇迹的苏静;有课堂不唱“独角戏”的新型教师王春易;有打动教育部长的小学教师桂贤娣;有创造完美教室的俞玉萍;有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韩兴娥;有吹响作**命号角的管建刚等等。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就是极为经典的范例。

  我们走进了八位创造中国教育奇迹的老师的人生:“奇迹再现”让我们深入名师的真实世界,零距离地认识它们,反观自我;“奇迹画面”让我们见微知著,通过细节品读名师成功,启迪自我超越的途径;“奇迹其人”让我们更立体地发现名师,理解名实,进而调整状态,为自我成长助力;“奇迹感悟”让事实说话,让奇迹教师为中国教师领跑,为中国教育领航。

  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充分认识自我,在认识中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我,在发展中创造自我,在创造中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超越中创造出教师的奇迹。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读后感 5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负担每每压迫着我,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但是每当心静的时候,一切都沉静下来,我就会捧起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凭着她那贴*一线教师生活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我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曾记得那一次次的忘我读报,仿佛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幕幕教学情景,让我一次次的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我庆幸拥有这样的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十分贴*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我校的教师都很喜欢它。

  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几个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

  学校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嘛。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必须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时也很喜欢休闲运动,每一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一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师报》陪伴我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你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你那如阳光般的温暖仍在温暖着我一颗年轻灼热的心,你那甘露般的雨露仍在滋润着我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拿什么来形容你呢?我的《中国教师报》,你像一座大海的航灯,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照亮我前进的方向;你像是我的慈父,教诲我的同时又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你更像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总是给我最新的知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和我是如此的亲*;你是我的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因为在那里述说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你都不会让我的期盼失望,闻着你散发的清香总是能够让我激情满怀。有你,总是能够让我信心十足,让我在这最*凡而又最光辉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你的陪伴,我必须会更出色!必须能够走得更远更稳健!

  《中国教师》读后感 6

  《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初次接触后再到走*并爱上她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光阴不长但却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深深地知道这份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和他们心灵互通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中国教师报》让我明白,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爱孩子是心灵撞击出的爱的火花;是初春时细雨对幼苗哺育的无私;是花苞吐蕊漫人间的芬芳……

  还记得初睹《中国教师报》芳颜是在一个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刚走上教师的岗位没多久,在一次例行的会议前,我随手拿起了放在报架上的一叠报纸悠闲地翻阅起来。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摆动中,我的心渐渐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细腻,文风朴素悠长,没有过分的夸夸其谈,曼妙的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实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余饭后,我便会走进空荡的会议室里,和她进行心灵的交流。于是在安静的氛围里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风格:《教师教育》、《新课程。课堂》、《班级在线》、《杏坛春晓》……从这里我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世界。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不仅了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还读到了许多震撼心灵的文章。如在《老师,我可以唱歌了吗?》一文中,从简单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师的“机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一个智障的孩子,一颗无法约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泪了,在过多追求分数和课堂纪律的今天,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性迸发出的光辉;而在《晓风轻拂,时光淡淡——读<张晓风的国学讲坛>》里,让我知道在被各种低级无聊毫无内涵的所谓流行充斥的现在,更应该拂去尘嚣静下心来去品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啊!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我们总是心安理得认为会永远属于我们,从不曾想过走进它、品读它、理解它、升华它。殊不知在自以为拥有中错过了欣赏许多人类的辉煌。身为教师的我们都已经离经典的国学越来越远了,还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伦、李宇春的孩子们去记起孔子、孟子们的声音吗?当曾经优美的《高山流水》、《阳春三月》被如今的《双节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时,我们是该高兴时代的进步还是担心文化的流逝?《中国教师报》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后的任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中国教师报》陪我度过了日落星升、花开叶落的岁月。是她让我在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是她引领着我在浩瀚的天宇中尽情地翱翔;是她陪伴我度过寒冷的雪季;是她教会我如何拥有一颗与学生灵犀的心……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温暖的家!

  《中国教师》读后感 7

  九百多万,这是目前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人数,这是个庞大的数字。但是很少有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快乐。总觉得作为中国教师缺点什么。缺什么呢?看了黄燕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心情陡然沉重了许多。

  翻开目录看见赫然几个大字:

  第一部分 缺乏爱

  第二部分 缺乏服务意识

  第三部分 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

  第四部分 缺乏理想与激情

  第五部分 缺乏创造

  第六部分 缺乏健康与关怀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师称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是我们在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早已没有了那种光辉感、自豪感,我们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紧张。

  作为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我看到我的同事们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辛勤劳作着。他们很多人在教育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们跟进的脚步慢了一些。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教育都有自己见解。尤其是在这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他们步履显得蹒跚了,因为他们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素质教育如何推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不是不要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靠什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要摒弃的吗?……还有一些让中国教师头痛不已的问题是学生普遍厌学现象和社会一直在滋生的读书无用论。

  谁说我们的教师缺少爱?我们爱每个孩子。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出来的时候,那些学困生始终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能爱得起来吗?我们的教师并没有嫌弃他们,经常抽空给他们补课,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就是在文化课的学*上差些。可是我们的'教育评价却是按照学生的学*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导致教师对学困生产生厌弃情绪,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吗?

  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终极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育就是为孩子服务,为家长服务的。这一点教师们都有共识。现在教师最大的忧患是教育的无奈。我们的教师都知道社会对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给教师的权利太少。一则“班主任有教育学生的权利”的新闻在教育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只要是教师都对学生有教育的权利,怎么只有班主任有这个“特权”呢?难道教育学生还要谁来批准吗?面对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现的“异类”,教师除了无奈还有一丝担忧“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能担当重任吗?”

  有人指责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是教师的惰性造成的。其实你可曾看见我们的教师是在怎样条件下上课的?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仅此而已。创新需要动手、动脑。可是一个六七十人的班级,你能让多少学生有动手、动嘴的机会?

  当我们在一味追求教师的改变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变,能够改变?是否所有的教师都需要改变?是否需要改变教师的所有,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教师形象?因此,我们在对教师提出种种要求之前,我们更应该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师到底缺少什么?需要改变什么?

  冷静地看完《中国教师缺什么》,我心底满是辛酸。我觉得,现如今教师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所说“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质,憔悴也不是教师的本色。……教学不应是师生共难,教学应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检查与考核,管理应是*等和谐的交流与对话。那种只顾给教师下指标、压任务,只想把教师的自由空间挤占、挤占再挤占的做法,其结果只能赚取教师的‘今天’,预支教师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力丧失,使教学的灵气泯灭。”

  《中国教师》读后感 8

  最*,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等关系。吴放老师的一个比喻打的好,他说:我们不是总要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想想看,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流无阻,关键就是要保证它各部分都在同一个水*面上,这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等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条件,“水”就会窝在低洼的地方,弄不好还会造成“洪水灾害”呢!不错,我们是老师,其实家长也是老师,我们在对家长表达你的教育意见的时候,不妨也耐心听听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有时候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教师对家长要报喜也报忧。正像吴放老师说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家长”。其实,如果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或者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我们的老师马上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告诉家长,或者孩子的什么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们会非常乐意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信息,那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也就简单了,相反,经常告状,家长就会怕看到信息,配合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真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它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

  《中国教师》读后感 9

  好老师就是一本书,站在学生面前,将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幸福、崇高。老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通俗来讲就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该如何育人呢?我认为,在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时候,老师也要先做到。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有的时候会发现,某些学生就是某些的老师的缩影,你会看到,如果一个老师是以某种要求对待学生,那么他班级中的班干就是那样要求学生的。所以,老师要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应只满足于现状,要有更高的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有创造、有执行力的人。

  做一名思考者。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思考的人,那么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是固定的。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么你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就跟别人不一样。从我自身来讲,本身信息技术这门课就很特殊,它接触的是最前沿的技术。我们要思考怎样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不曾涉及的知识;思考如何以最佳的方式达到目标;思考在一些研究上,如何做到持续的推进,找寻创造点。

  做一名创造者。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所做的,都要经过思考,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是简单有效的。学生在完成某个任务时,他们用到的方法可能就是一步一步往下做,而我们要教授给他们的就是,如何让这个任务富有效率的完成。同一个任务,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去改变,去创造新的做法。我们要有创造力,做出杰出的表现。

  做一名执行者。任何事,只有做,才有结果。如果只是停留在计划和想的层面,永远也实现不了突破。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我们往往都有一种惰性,常常会拖延事情,到了必须干的时候,才会将它完成。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将事情办好呢。

  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学生的楷模。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心。

  《中国教师》读后感 10

  最*,老师们纷纷在博客里发表暑假里的读书心得,看着老师们的日志,暑假里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脑中重现。吴放老师文笔流畅,言语朴实,所用的书信形式更是让人觉得亲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读来让人感觉是那么的真,那么的*。

  书中的第37封信——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我产生了共鸣。信中说:我们做老师的大概没有谁不与家长打交道的,也没有谁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曾遇到过让人“头疼”,甚至睡不着觉的问题的。做幼儿园管理这么些年了,在这方面真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快,尤其在我们这个地区,外来打工人员快速增长,因此来园就读的外来民工子女也不大断增加,而且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省市,家长们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素质,家长工作非常难做,一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另外,在我们本地区往往是六一现象严重,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较放任的,家长们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受什么委屈,所有,一旦老师对他们不够热情,他们就会误会老师。记得前两年,在一天的放学后,我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说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不好,看不到老师的笑脸,对他们家长也爱理不理,而我们的老师则觉得这个家长无理取闹,误会就变得越来越深。可以说吴放老师的经历,与我们老师碰到的是何等相似,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像吴放老师一样,在与家长的解释中,尊重家长、能从家长的心理出发,关注到家长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家长接受你,配合你。

  读了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长。比如,孩子刚来小班,家长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候,他们会利用各种事件偷偷来观察孩子和老师,假如他总是看见老师板着脸,对孩子的态度不够温柔或者亲切的话,产生误会是理所当然的了。那么作为老师,你就必须与家长作好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有时候老师是需要严肃的,老师的严肃并不能代表老师就不喜欢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长说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让家长有一些心理准备,沟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等关系。吴放老师的一个比喻打的好,他说:我们不是总要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想想看,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流无阻,关键就是要保证它各部分都在同一个水*面上,这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等关系。没有这个基本条件,“水”就会窝在低洼的地方,弄不好还会造成“洪水灾害”呢!不错,我们是老师,其实家长也是老师,我们在对家长表达你的教育意见的时候,不妨也耐心听听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意见,有时候或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

  教师对家长要报喜也报忧。正像吴放老师说的,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了问题,我们的老师很快就会想到要“找家长”。其实,如果孩子有了点滴的进步或者取得了一点小成绩,我们的老师马上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告诉家长,或者孩子的什么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长们会非常乐意接到老师的电话或者信息,那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也就简单了,相反,经常告状,家长就会怕看到信息,配合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和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真值得我们细细研读,它适时地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那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想到,又时时令我们困惑的问题,经吴放深入浅出的解剖和分析,变成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3)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0)份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1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

  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

  反思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

  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2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成了我贴心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智慧,他是我专业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时时在促我成长,助我进步!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这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个性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齐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期望,这与我校一向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向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此刻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潜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潜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气氛,进而影响学*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推荐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齐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务必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资料有关的书籍能帮忙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就应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用心性就应会十分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用心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蟋蟀的住宅》后,就就应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到达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3

  教师的压力无处不在,职称的压力,教学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子女教育的压力……哎!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我突然觉得毫无幸福感。每天课代表的记录本上总有几个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名字,而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真让人头疼。为此,我也采取了好多方法,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只能起一时的作用,不久又会“一如既往”。我感到很失望、很郁闷,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

  有一天,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着一份空间,等待着来时用爱去填满。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些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我给与他们的只有“训斥、惩罚”,从没有给予他们“表扬、关爱”,他们心里一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不爱我”,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我忽然很自责,感觉自己很对不起他们。我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一改往日作风,微笑着亲切地说:“你们几个说实话,讨厌我吗?”他们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继续笑着说:“说吧,我不生气,保证不批评你们。”一个学生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们好。”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老师向你们保证以后再也不对你们大吼大叫了,更不会惩罚你们了。但是你们几个每天会有一份特殊的作业,也就是你们有能力完成的作业。”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并肯定的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们保证一定按时完成作业。”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内心总是那么单纯、善良,作为老师是不是也要像他们那样“单纯、善良”,多走入孩子的内心,多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少些冷漠,多些热情;少些教训,多些*等真诚的谈心。困惑的时候帮助他们,成功的时候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不断前进。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4

  第一次走*《中国教师报》,你那丰富的板块,精美的设计,贴*教育一线的教学案例,高屋建瓴的专业文章……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字里行间中得到了你赋予我心灵的浇灌。在你这里,我细细品味同行们那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刹那间也让我涌出真切地感悟。原来当一门普通的教师也可以这么快乐,这么精彩,就在这不经意间仿佛也唤醒了我那掩藏在心底里的那份萌动和激-情。让我明白教师不光是“教书育人”,更要有一颗赋予责任、承载宽容的心……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颗童心更加爱护我们的孩子。负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任的幼儿教师,应该像天使一样把母爱和园丁的心融为一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如果把幼儿比喻成花朵,幼儿班就好似一个小花园,在这小花园中会有娇贵的玫瑰、淡雅的兰花、华贵的牡丹、无畏的腊梅……而作为园丁的我们除了要精心呵护它们,还要适时地给花儿们施肥、剪枝、除草,不断地因“花”施教,才能享受“百花齐放”的收获。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神,她无所不能。因此,一个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将成为孩子们眼中爱的传递方式。是你,让我更加懂得教育的艺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用关注和欣赏来处理好每个细节。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份责任去宽容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纯洁美好,想着这最初的一笔将由我用心来描绘,我顿时就会感到肩负着的使命是多么神圣。宽容是什么?是你告诉我,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就象法国19世纪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们的孩子年幼,难免会做些有别于常规的事,而我们的宽容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尤其在常规要求与孩子愿望发生冲突时,更要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宽容之心与宽容之举。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找到了一位知心朋友。你,倾力地报道与教师、教育有关的人和事,邀请广大一线教师来评说、讨论自己关心的话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你“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和“零距离贴*教师”的理念。是你,让我在每次阅读后,总是意犹味荆相信有了你的陪伴,能拂去我的烦恼,吹起飘逸的思绪,让我徜徉在求识的海洋中。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5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带给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带给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带给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潜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6

  第一次走*《中国教师报》,你那丰富的板块,精美的设计,贴*教育一线的教学案例,高屋建瓴的专业文章……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字里行间中得到了你赋予我心灵的浇灌。在你这里,我细细品味同行们那看似*凡而又不*凡的故事,刹那间也让我涌出真切地感悟。原来当一门普通的教师也可以这么快乐,这么精彩,就在这不经意间仿佛也唤醒了我那掩藏在心底里的那份萌动和激情。让我明白教师不光是“教书育人”,更要有一颗赋予责任、承载宽容的心……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颗童心更加爱护我们的孩子。负有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重任的幼儿教师,应该像天使一样把母爱和园丁的心融为一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如果把幼儿比喻成花朵,幼儿班就好似一个小花园,在这小花园中会有娇贵的玫瑰、淡雅的兰花、华贵的牡丹、无畏的腊梅……而作为园丁的'我们除了要精心呵护它们,还要适时地给花儿们施肥、剪枝、除草,不断地因“花”施教,才能享受“百花齐放”的收获。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孩子的眼中,老师就是神,她无所不能。因此,一个的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将成为孩子们眼中爱的传递方式。是你,让我更加懂得教育的艺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用关注和欣赏来处理好每个细节。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带着一份责任去宽容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纯洁美好,想着这最初的一笔将由我用心来描绘,我顿时就会感到肩负着的使命是多么神圣。宽容是什么?是你告诉我,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就象法国19世纪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我们的孩子年幼,难免会做些有别于常规的事,而我们的宽容既要保护他的自尊,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尤其在常规要求与孩子愿望发生冲突时,更要对孩子要有更多的宽容之心与宽容之举。

  是你――《中国教师报》让我找到了一位知心朋友。你,倾力地报道与教师、教育有关的人和事,邀请广大一线教师来评说、讨论自己关心的话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你“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宗旨和“零距离贴*教师”的理念。是你,让我在每次阅读后,总是意犹味荆相信有了你的陪伴,能拂去我的烦恼,吹起飘逸的思绪,让我徜徉在求识的海洋中。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7

  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讶,心中不禁暗自惊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

  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充满幸福的教学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

  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犹如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8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

  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

  反思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

  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9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

  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

  反思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提供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

  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10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资料,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中国教师报》给我们带给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进我们自身教学水*的提高;《中国教师报》给我们这群最广大社会专门群体却是最容易被人淡漠的群体带给了表达思想、总结经验、倾吐对教育的.思与学的情感园地,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带给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让我拂去心灵的灰尘,端正了一个教师的心态,点亮心灯,不为名利所累,让我做一个面带笑容的老师,时刻有一颗健康向上的心;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职责,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潜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4)

——感动中国的读后感范文十份

  今天,我们的班会课是《感动中国》20xx年度颁奖典礼,主持人是央视1套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他们依次介绍了每个人的故事,获奖人数共10人。其中有位名叫黄旭华的87岁老爷爷,听了他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他曾用了30多年研制核潜艇,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他对核潜艇事业无比热爱,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做核潜艇潜海试验,在经过无数次试验之后,终于研制成功,这项工作不但十分枯燥,而且非常危险、难度大。耗费了他一生的精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晚会嘉宾阎肃老师曾这样评价他:“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时代道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正是对黄旭华爷爷一生的写照。

  看完10位获奖人物的事迹之后,我无比感动,心情久久不能*静,我不禁试问自己:“我又何以面对人生?”看完这期节目对我启迪很深,我以后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有责任心,长大以后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一个小天使,把爱洒向人间,温暖人的心灵;感动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包含在里面;感动是一个催泪弹,让多少让痛哭流涕......感动就在那一瞬间,让多少英雄落泪,浪子回头,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感动中国》,那里边的人物让我受益匪浅。最令我感动的是《听,花开的声音——邰丽华》。我每读一遍,心就碎一次。

  提起邰丽华,大家都很熟悉吧!她是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千手观音》领舞者。她那优美的动作征服了每一个人。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她背后的坎坷。在她出生的时候,是个秀美脱俗的小天使。但命运偏偏戏弄人。在邰丽华二岁的时候,邰丽华永远告别了声音。但邰丽华很坚强。在她七岁的日记里写了一句话:我要学张海迪姐姐,虽然没有了健全的身体,但要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我震撼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写出了这样有道理的话。再想一想,一个聋哑人什么都听不见,她要比别人付出多少倍的汗水啊!她的坚持不懈令我感动。同时我也深感惭愧。我们现在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冲父母发火。成天拿父母当出气筒,真是不应该啊!花开无声,却美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乘风破浪,展开双翅坦然面对困难!

今天下午唐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你有没有被感动呢?听了我讲之后,我想你一定也会被感动的。

我被孟佩杰所深深地感动了。孟佩杰在八岁的时候,她的养母就瘫在床上了,孟佩杰就担当起养家的重任,她烧饭时,因为不够高,要站在小椅子上烧,她不知摔倒了几次,不知有多少伤痕,她的养母看了非常心疼。孟佩杰说:“人要向前看,只有向前看才永远不会跌倒。”这名话让我铭记在心,在她每次出去时,她都会帮她养母把裤子换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她被大学录取时,她背着她的养母在学校附*租了一套房子,在贫困面前,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是个孝女当家,听了孟佩杰的故事,你是不是被感动了呢?

吴菊萍,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很熟吧,她为了接住从十楼掉下来的孩子,手骨折了,但她说:“那个孩子也是她生命中的一部份”。她挺身而出,不怕危险,接住生命,她就是最美妈妈------吴菊萍。

听了这些故事,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我一定会铭记在心,向她们学*的。

  柏拉图曾说过:“年轻人成长时首次听到的故事应该是美德的典范。没有哪种训练能比这更高贵了。”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品德是其人生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源,不仅能够促进他的人生发展,而且有利于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静下心来,让我们细细品味这一篇篇至善至美的品德故事。无须苦心思索,我们就能感受到美德直击心灵深处的那份感动。不过,《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仅仅是学*人生美德的一个开始,佘下的路程还很长很长……

  《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从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诸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孝顺、敬业、感恩、公正、廉洁、勤俭等出发,精选了许多真挚感人、行文优美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因而更加贴*生活,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从中得到切实、有益的启迪。同时,还为每个故事设置了一条引言,对故事的内涵加以提炼,并给青少年朋友们以有益的引导。此外,《感动一生书系: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选配了大量轻盈优美、风格独特的图片,使您在阅读时就如同在品尝一道色香味美的文化大餐。

  快乐的暑假开始了,我便有许多时间看书,今天我就读了一本名叫《感动中国学生的100个品德故事》,其中的一篇令我难以忘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贫穷的少年为了攒够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但一天下来,他非常累却没有挣够吃饭的钱。于是,他决定向一户人家要点吃的。他敲开了一户人家的美,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少女,这让少年很不好意思。少女看少年很饿,便拿出一杯牛奶和三个面包片来招待他,让这位少年很感动。本来他打算退学,但是这位少女的举动又让他重新鼓起了信心和生活的勇气。数年后这位少女长大了,却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院束手无策,最后她被送到了大城市的医院治疗。当年的那个贫穷少年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医生——霍华德·凯利,他也参与了治疗行动中。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这是给予自己自信和生活勇气的少女,从此,他就对这位特殊病人给予特殊的照顾,偷偷的把手术费和其他费用的钱都付了。等女病人的病好了之后,她压根就不敢看药费通知单,因为她知道,这会让她倾家荡产。不过,她还是鼓起勇气看了单子,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和三片面包就足够了。——霍华德·凯利医生。”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仁爱是一种美德,有一种无穷的魅力,是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你给了别人一片生活的阳光,你就会收获一次希望,因为她(他)就会藏到这一片阳光的背后。这个世界是很公*的。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xx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xx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xx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

“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

“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

“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xx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今天下午,老师放了专题片《感动中国》,看完片子我被深深的打动了。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丛飞”。他是一位歌手,也是一位好爸爸,当他自己还没当父亲的时候,他就用父亲的眼神看着那么多孩子,孩子的眼神让他心动让他行动。丛飞是*凡的,更是伟大的。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想得仍然是他的“孩子”,他托人将学费转交给了失学儿童,当时的那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泪如雨下。

  让我感动的还有“魏青刚”。他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工,甚至还被别人戏称为“打工的”。可是,他却朴实,朴实得像一块石头。可能*时,我们不知道他,确实,他小得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没人发现他,但就是那一瞬间,他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在给魏青刚的颁奖词上这样写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原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我们之中有几个能像魏青刚这样舍己为人的人,甚至可以说没有。魏青刚是*凡的,但他的举动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记得在节目最后,主持人问他:“得了这个奖,你最希望什么?”他说了一句很朴实的话:“希望大家能给我找得活干!”在场的观众都笑了,可是,我却觉得没什么可笑的,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己想说的话,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魏青刚叔叔,我佩服你!

  看了这次专题片,我从邰丽华身上知道了做人要坚强,从洪战辉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友善。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5)

——中国教育名著读后感合集10篇

  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

  话说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许多英雄好汉都被逼上了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锦旗,扶困济贫,从此走上了反抗道路。可后来因为宋江的一个“光宗耀祖,大好前程”的封建思想,使得梁山好汉们成为官府的傀儡,在黑暗的官场中,一个个中奸计而枉死。梁山就这么悲剧性的覆灭了。

  世人无不唏嘘。但,其中可歌可泣之事又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分。古往今来,行走江湖不外乎一个“义”字。这短短的三笔,却承载了多少儿女情长,肝脑涂地的故事!

  记得宋江被宣判死刑送往刑场时,埋伏在人群中的梁山将士们众志成城、倾巢出击,与官府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殊死搏斗之后,最终救出了宋江。他们的豪气冲天,桀骜不驯,为了兄弟甘愿赴汤蹈火,深深地颠覆了我们心中对“义”的认知。何谓真正的“义”?此时此刻,梁山好汉们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向后人诠释着﹕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即“义”;民心所向,即“义”;善与正,即“义”!

  在朝廷眼中,身为“强盗”的梁山好汉们,路见不*,帮助陌生的老汉救她的女儿于水火之中;面对贫困百姓的求助,他们仗义疏财;为了解救兄弟,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他们勇往直前;即使是要在牢笼中度过一生,又或是在断头台上结束生命,他们也敢作敢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义”字,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了“义”字。此时此刻,“舍生取义”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代表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正义,代表了那至高无上的精神!

  即使在最后,他们悲惨地死去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成与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他们那至死不渝的忠,他们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那份高尚忘我的义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将永远回荡在人间,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些长眠于地底之下的梁山英魂们啊,你们虽然死了,但你们的魂却深深地活在了我们的心中。就算你们再沉睡一万年,也仍会被后人永世传颂。因为,你们是永垂不朽——“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小学生必读的一本好书,也是爷爷曾经读过的著作。是由我国的罗贯中写的,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天下大乱,魏、蜀、吴国从兴起到衰败的过程,最后三国归晋,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写到了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的吕布,武功高强,简直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书中我最欣赏的片段就是关于吕布的'一个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身怀绝技,与吕布大战,吕布先收兵,却以一敌三,而且在三人围攻前吕布已经斩获了多员将领,表面上吕布先收兵是失败了,实际上却是赢了,有句话叫虽败犹荣,用在这里形容吕布应该很合适。

  除了吕布,还有聪明机智的诸葛亮军师。他用聪明才智巧夺了一万支箭,果然是精通兵法、做事谨慎的军师!

  《三国演义》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的那一段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如同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耳边是车马的嘶吼和将军、士卒的呐喊。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道理:做人要忠义、诚实果敢,做事要稳妥多思考。

  在读书节期间,我认真品读了许多名著。如《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等。尤其是《三国演义》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欣赏刘备的宽厚仁慈,佩服关羽的勇猛无敌,更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记得徐庶曾说过:“诸葛亮乃卧龙,凤雏是庞统。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也。”果然如此。

  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的巧计战役都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在品读这些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草船借箭》。

  周瑜要攻江东,但水战需要箭,利箭是水战的必须品。周瑜与孔明商讨此事,要孔明十日内造十万利箭,但孔明说只需要三日,并立下军令状。

  三日内造十万利箭,算一算*均一日要花费铁器、竹子、羽毛不在少数,一天内也未必能筹集完备。就算全城之人一起造箭,可能也不会完成任务吧。孔明只凭着自己的学术来分析、判断的。虽说不是神灵,但他夜观星相,神机妙算也能肯定事实。我们要向他学*,天文地理全精通,对于知识要不耻下问,好学才会成才。学*诸葛亮的聪明勇敢的精神。

  孔明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自喜,想方设法阻止造箭时间,以便处死孔明,但孔明并不急,两天过了,孔明借江雾,去曹营。曹操心恐有诈,便下令万箭齐发。待雾散,足有十余万利箭。曹操大怒。

  孔明自有妙计,轻而易举的将十万枝利箭弄到手中。不费一兵一卒便骗了曹操。我很佩服孔明,因为他足智多谋,有智有勇。在学*上我们要下苦功,成为一位与诸葛亮一样的风云人物。好好学*便是此事的基础,多读书,多学*。成为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伟人!

  在此后的日子中,我又赏析了很多名著,从中受益匪浅!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感人至深的名著——《城南旧事》,它是女作家林海音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城南旧事》,是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不舍情怀。

  《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里的故事,描写的是小主人公小英在北京的童年生活,有着最质朴的***。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朴素的气息,感人肺腑。别人说秀贞是个疯子,小英却把她当成好朋友;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至认真听他讲故事。在她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她会用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她爱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小英伤心难过。小英用她童真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城南故事》带给我太多的感受。小英天真可爱,她本应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却要像大人们那样思考。当我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时,心里特别的忧伤,小英父亲的去世了,12岁的孩子从此没有了父爱,12岁的`她撑起了一个家,不仅要哄四个妹妹两个弟弟,还要照顾妈妈,她快乐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担子。

  我们小时候没有遇到过的事,小英遇到了;我们小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事,小英经历了。回头想想我自己的童年生活,不用操心家务,快乐玩耍。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好好生活,为童年的生活画上美丽的画卷。

  《城南旧事》这本书就像一个五味瓶,里面装着酸甜苦辣咸,让你品到生活的味道!

  周末闲来无事翻着看了看弟弟刚买的《西游记》,儿时在电视上看到的西游记当中的画面一幕一幕的从脑海中闪过。《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它是一部描写旅游、探险和神话的长篇小说。《西游记》一共一百回,叙述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整个过程。

  说起西游记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是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会七十二变,有重一万三千八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且本领高强、武艺超群,更是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是许多人小时候最崇拜的偶像,我也不例外。小的时候对西游记可以说是百看不厌,认为孙悟空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认为孙悟空一个人就可以摆*所有的妖魔鬼怪,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只是跑龙套的而已。但是最*当我再读西游记时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师徒四人少了谁都不行。

  唐僧这个人心慈手软,胆小懦弱,他虽然没有什么高强的`本领,但是他却有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监督着孙悟空,使孙悟空不敢乱来,不然的话孙悟空不知要杀死多少人。例如在六个强盗想抢贫穷老伯的钱和粮食,结果被孙悟空打死。唐僧训斥孙悟空时,孙悟空却说是六贼不经打。这个故事虽然也表现出了孙悟空嫉恶如仇的性格,但是也表现出了孙悟空把他人生命当儿戏的思想。如果后来没有唐僧的紧箍咒,孙悟空都不一定会去西天取经。

  猪八戒憨厚淳朴,有时候会贪馋偷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喜剧角色。沙和尚则永远是一副吃苦耐劳,一副老黄牛的样子。虽然他们两个没有像孙悟空那样高强的本领,但是他们俩的作用也不容小看。在唐僧被妖怪抓走时,孙悟空去救唐僧时因为妖怪们摆的一个阵而心神大乱,最后无奈逃走。后来幸亏猪八戒想出一个办法救出师父。

  我认为他们能够修得正果最主要的原因是团结。每一次遇到危险时,他们都勇敢的去面对,没有一个选择退缩、逃跑,而是选择勇往直前,选择去面对。他们就像一块铁墙,怎么打都打不穿。因为这是一面由团结凝聚成的墙。

  我认为在现实工作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我们要团结一心,发挥我们整个班组的力量将工作完美的完成,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朱者赤,*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和妈妈一道去市场买菜,“这老豆腐多少钱一斤?”人声鼎沸里,我突兀的普通话却分外清晰。大婶疑惑的目光羞得我满面通红,直至妈妈过来圆场,熟稔的发音融进笑语盈盈的眼眸。

  我的心莫名地一阵刺痛。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像是从遥远地方飘来的一段绝响,王开岭书中的文字跃入脑海: “消逝”二字,最让人心惊。那些曾经拥有的记忆,在无数似曾相识的场面里,张开疯狂的大口,吞噬折磨着我本就脆弱的神经。

  正如此刻,恍惚回到旧时的光景。

  儿时淘气,总爱与小伙伴去林子里捉迷藏,每至黄昏,便会传来母亲呼唤的声音,纯朴的乡音*和、温柔……亲昵的乳名仿佛掺杂了湿润的泥土香。这时总会有浅浅暖流回荡,应一声,顺从地牵起母亲的手,有日薄西山,倦鸟归林的淡淡温馨。一路上,我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学着方言,尽管不够娴熟,但彼此的应和汇成了一曲婉转的`歌谣。

  而如今……我苦笑,怕是正合了书名,就叫作“每一种方言都在消逝”。就像作者笔下,蒙着细雨的黄昏,传来母亲催促吃饭的声响,调皮的孩子急急应一声,穿过百转千回的巷口,惊起酣睡的野猫,这时空气里传来悠悠的饭菜香,大喊一声,扑进妈妈怀里……夜深了,黑魆魆的宁谧,只有几盏萤火,仍在不知疲倦地流淌寂寂的光。

  这些消逝的事物,是多么美丽。“美丽”?我微怔,许是作者描绘得太过动人,自己竟少了分物是人非的惆怅,多了些为美丽文字而动容的好心情。

  现在想来,我们怀念感怀消逝的风景,都是美得足以成诗的,就像千百年前《诗经》里的年代,那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日子,我们都不曾经历,却仍为这样一份美好,由衷喜悦。

  所有事物都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惟有文字不会。好的文字,正如这卷《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只会被无数人传阅,然后以其特有的清新与冷峻打动一代代人。

  作者用笔记录消逝。那么,品味着这些消逝,或者,我们仍可以做些什么吧?

  正如此刻,我鼓起勇气,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起蹩脚的方言,买菜的大婶虽不解,仍是很认真地听着,妈妈在一旁欣慰地笑。

  我们在努力,拒绝消逝。

  “那一刹,我知道自己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者如是说。

  那一刹,我努力寻找,那消逝的乡音……

  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我知道幸福中国是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接力棒上,刻写了这明了的文字: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困难家庭住上新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教师读后感范文十份(扩展6)

——《乡土中国》读后感500字范文十份

  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农村的一本著作,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内容只就农村而言。虽然如此,但中国上千年来的压迫封建思想并非短短几十年就能从我们的血液中消失的。即使在今日的城市,也依旧有着乡土的特性。因而从农村着手描述,更能反应出原汁原味的中国。

  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我们中国乡土社会表现的熟人社会特征,在差序格局下的亲疏关系,在儒家社教的文化传导下,活生生的向世人展示出中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这种乡土独有的气息蕴含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乡村独有的气息。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正是这种“土气”。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和乡土中国情绪,恐怕是难抒发出来的。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从《乡土中国》到《再论文字下乡》,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这里所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指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极其成因的分析。《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它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在乡土这个熟人社会中,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这即是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状况。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与现代社会追求法制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礼,相反的是它需要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因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不流动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内在的服从,它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中国”这四个字,对我来说缺乏一些诱惑力。

  初遇之退缩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经典著作,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文化生活的经典之作。

  记得刚买回这本书时,我想要迫切读完它。但只看了书中一段,书中专业性很强的文字使我退缩回来,这本书也就沉睡在了我的抽屉之中。

  细品之了解

  在本单元的学*中,我不得不又重新拿起这本书。

  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之下,我开始慢慢咀嚼品味书中的文字,体悟费孝通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并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特点。

  在阅读、画思维导图、听同学和老师的讲解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了解到“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差序格局”“血缘”“地缘”等新名词。

  回顾之感悟

  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性学*,我接触到了之前从未接触到的学术著作,尝试了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东西。我能够更清醒地面对中国这片古老而亟待新生的土地。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老师同学的探索,我战胜了书中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同时又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

  《乡土中国》是一部经典之作,我通过阅读它得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一定会散发出它独特的光芒!

  乡土中国下的身份认同,乡土中国下个体身份的认同带有浓厚的乡土中国的特点。土地带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某一片土地上出生、死去,世代定居的常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且纠缠不清,个体间界限如水面波纹般模糊。

  举目皆亲朋,孩童在熟人的目光下成长,价值追求也在别人的审视中实现或推翻,但乡土中国下自我身份及意义却并非完全需要等待他人来定义。这就是与西方罪感文化以及日本耻感文化全然不同的中国“礼”文化的产生有关——人既不是背负着原罪无法摆脱现状,也不是在隐私与公共状态下性格的矛盾转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治国修身的“礼”将内与外结合,也肯定主观能动性对价值的创造和对自我的超越。

  “礼”是公共规则,遵守“礼”才有合式、得体的行为,才能在客观上得到“熟人”社会的认可;但“君子”守礼,不只是在外人面前,还在自己面前,以道德的、体面的姿态获得尊严;另一方面,守“礼”即守秩序,服从社会秩序所直接带来的便是地位的提升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下理想的实现。因此,在“礼治”下的乡土社会中,身份的认同受到由内而外多方面的影响。

  早就听说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拜读,*期抓紧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里面融入了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探索方法,通过对比现代经济下西方的团体格局和乡土经济下中国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社会的缘起等,更深层次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受益匪浅。里面有很多喜欢的语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几段话:

  1.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会关系的理解: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而西方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3.最欣赏的恋爱观: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时常看到历史的书籍里会讲到很多家族的长者坐在一起召开长老会议,并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代理村里的事物。

  在乡村里,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众多的事物都会和家族发*关系,都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着。如果事情小,夫妻二人就可以解决,但若事情大了,全族的人都会干涩进来。在家族里,最有威望的就是族长,他代表家族的形象与利益。而当家族与家族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时就需要长老的协调,长老一般不止一个,他们总是由各个家族的长者组成。长老处理各种纠纷既不是依靠权利,也不是凭借大家的协商同意而产生的效力。他们主要依靠仁礼道德来管教人们!他们依靠传统的约束!所以他们总是很重视教化的实施。但这就不得不产生一个问题,传统的东西也有过时的时候。这时应该怎么办呢?反对吧。长老领导下的礼制社会是不允许反对的!于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新生的年轻人既然没有能力去反对传统的东西,但他们可以选择是积极地执行还是消极的对抗。这也就产生了书中所说的“名实的分离”。

  这所有的一切是在西方社会所不能看到的。西方拥有议会的传统,他们更多的是同意的权利,只要同意形成的机构不能满足大多数同意者的意愿,机构就有被反对推翻的可能。他们的行事原则主要依靠法律的约束,他们要求执法者依法而治。

  在我理解,差序格局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亲疏不同的关系网络。这个格局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同的就是格局与格局之间都有交融性。在差序格局里,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就有些像一片雨点落在湖水里激起的圈圈波纹一样,波纹不断向外推延,同时又互相交错,构成整片湖的联系。而在西方社会中的团体格局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团体构成。所以,我们今天大学里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社团组织大概就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吧。

  另外,据费先生所说,在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人们总会存在着私的念头,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并且除了为了个人那一块,我们都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公”去牺牲其他的利益。似乎都是“大公无私”的,但实际上我们总会披着“公”的外衣去实现最终的`私欲。

  其实,当我在看关于这一些内容时,我总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西方社会似乎也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差序格局,只是他们的关系网更多的是依靠朋友来推延出去的,而不像我们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或者可以说是这种靠关系的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中国社会,只是中国社会因为传统的影响更为的突出罢了。至于文中说的中国人很自私,各人自扫门前雪或者是损公利私,其实这在哪儿都有这个坏毛病,只是说西方因为有团体的传统要好一点,还有就是西方的社会制度更趋于完善,能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

  在*期的语文学*中,我进行了《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懂得了如何构造思维导图,更对中国的乡土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乡村社会学”的讲义整理修订而成,它代表着中国的乡土社会,同时也是中国乡土生活的真实写照。

  《乡土中国》是田野调查研究的产物,是一个实地研究者借文字来描摹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文稿。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文字,都流露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感,也抒发了对理想中国乡土社会的热切盼望。换言之,中国社会学有今天之繁盛,是费孝通教授及其同事们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成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对乡村社会学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乡土社会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地剖析与解答,深入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与内在联系,将一个淳朴的中国社会展现于人们眼前。我们细细品味,不难读出费孝通老先生勇于为科学献身、不断付诸实践的高贵品质,这是他毕生的学术追求,将永远激励我们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去。

  “经验是实践的源泉”。费孝通先生虽然不是文学家,但是从他富于变化的语言中同样可以体会到中国社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切实感受到乡土社会真正的存在价值,而这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永恒魅力之所在。

  当今时代,社会正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在不断得到书写。有谁可以否认,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所构筑的中国意识能够离开“乡土”这两个字去获得一种额外的理解呢?这又恰是《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另一价值所在。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不仅是费孝通老先生所固守的原则,更是每个乡土中国人的心声!

  忆乡土,忆中国,忆文明之魂!让我们共同展望乡土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早就听说费孝通老师的这本书,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拜读,*期抓紧时间终于看完了。一本关于社会学的著作,在里面融入了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探索方法,通过对比现代经济下西方的团体格局和乡土经济下中国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国情境下的关系社会的缘起等,更深层次解释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受益匪浅。里面有很多喜欢的语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几段话:

  1、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会关系的理解: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而西方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

  3、最欣赏的恋爱观: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本书在序言中提到了,这里所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从全书整体来看,乡土中国并不是指中国乡土或者中国农村,而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结构,国民性格极其成因的分析。《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它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如: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在乡土这个熟人社会中,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这即是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引起的文字在乡土中的不适应状况。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与现代社会追求法制不同,乡土社会是礼治的,它并非需要靠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这种礼,相反的是它需要靠传统来维持礼这种规范。因为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而乡土社会时间和空间不流动的特性恰好满足了这一前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内在的服从,它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