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导游词 >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

日期:

  陕西昭陵导游词 1

  昭陵陵园方圆的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徵、李靖、李勋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仍米,才能到达墓门。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1992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鹅吻,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

  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刀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瑚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

  陕西昭陵导游词 2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初唐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xx两银子。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陕西昭陵导游词 3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陕西昭陵导游词 4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建成了昭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位于昭陵陵园中心的.李��(徐懋功)墓前,在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西距县城15公里,北距陵山11公里,是一座遗址型博物馆。馆内藏有文物8000余件,现有陈列室四座,即昭陵文物精品展陈列室,唐墓壁画陈列室,碑石陈列室两座(昭陵碑林),四座陈列室共集中展示昭陵陵园*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组)。

  在昭陵文物精华展厅里,陈列着昭陵祭坛遗址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昭陵独有的彩绘釉陶和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唐墓壁画陈列室展出诸多出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壁画,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活动的视觉再现。昭陵碑林始建于1974年,共收集昭陵六骏碑、唐太宗像碑、昭陵图碑等60余通,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陕西昭陵导游词 5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1)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陕西导游词1

  勉县的定军山,拜谒一位“中华智多星”,他就是诸葛亮。

  三国时期,魏蜀相争。汉中成为曹操进攻刘备、魏灭蜀并吴的军事目标,也是刘备北伐曹魏的军事基地。诸葛亮在汉中度过了他一生为呕心沥血的岁月。为辅佐刘备灭曹复汉,他在汉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终归葬于汉中勉县定军山下。

  武侯墓修于公元234年,它的特点之一是墓区内有两座墓穴,均称是真的。位于寝殿之后的武侯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35年。位于半山腰的墓,高6米左右,墓碑立于1799年。目前,孰真孰假,尚无定论。

  武侯墓的第二个特点是墓后种有世上少有的结子桂花树,人称“护墓双桂”。

  武侯墓的第三个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定军山,是蜀国北大门汉中的门户,号称“陕南十二连山一颗珠”。诸葛亮遗嘱葬于此处,防止北方的强敌。正所谓“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下面我把诸葛亮的生*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年,天下军阀割据,诸葛亮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囊阳),被称为“卧龙先生”。刘备为了统一汉室天下,三顾茅庐,已成千古佳话。年方27岁的诸葛亮宏图在胸,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格局,以及足以和刘备抗衡的曹操、孙权的势力,一*话便刘备茅塞顿开。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刘备临终的一句叮嘱,一份寄托,便有了诸葛亮一句经典话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六出祁山的超负荷运转,他的生命也随着他的誓言随风而去了!

  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武侯墓。

  大家会问,为什么叫“武侯墓”?是因为诸葛亮辅佐刘备创建了蜀国,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溢封“忠武侯”,所以,人们就称他的坟冢为“武侯墓”。

  现在的武侯墓区,总占地面积片万*方米,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进入陵园大门,便可以看到山门内侧的两幅壁画,分别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临终托付遗言”时的场景,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

  经过拜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殿。大殿前的匾额上书“功盖三分”四个大字。请大家跟我走进这座雄伟宽敞、庄严肃穆的大殿。

  殿内正中神拿上端坐的便是集忠诚和智慧于一体的诸葛武侯,他左手持《六稻》书卷,右手按膝,羽扇纶巾,气定神闲,伊然一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神态。两书童侍立左右,一持宝剑,一棒印缓,拿下关兴、张苞各持令箭、钢鞭卫护两侧。威武雄壮、生动逼真的塑像,再现了当年的场景。武侯坐像后,还绘有屏风式壁画四幅,内容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例如:定军山下老黄忠刀劈夏侯渊;诸葛亮三气周喻等。这些短小精悍的画面,突现了当年历史岁月里为精彩的瞬间。

  大殿后这一形如“覆斗”的坟冢,就是诸葛武侯的长眠之所,家高5-6米,方圆60米,今人在四周砌八卦花墙,刻有很多的三国故事,以纪念这段历史。墓向头西脚东,暗示着“永怀西蜀,不忘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凤愿,这也是孔明遗表中提出的,由费祎,呈奏后主:“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后主从之;择吉日,亲自送灵枢至定军山安葬。

  墓家选在定军山下,除了北伐曹魏八年之久而不忘统一大业外,更有喻意的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吸引着诸葛亮的又一根据。他一生研练着周易八卦,死后为自己算一清静之所也是情理之中。当您登上定军山,领略诸葛墓冢,只见九条山冈如巨龙腾伏,从四周翻滚而来汇聚于武侯墓,犹如垒起的屏障降服在周围,故有“九龙捧圣”之美誉。凡来拜谒者,无不兴叹于此。

  在庙院之内,引人注目的是那古朴、通天的古柏,柏树向来是“寿与天齐”的通灵、吉祥之物,而在诸葛坟冢一周分散着当时种植的翠柏54株,象征着孔明的在生之年。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护墓双桂”。高30米以上,直径1米以上,枝千四伸,犹如车盖般遮护着墓冢。北京林学院专家曾用碳十四测定,这些古柏、汉桂树龄均在1700年以上,当为东汉时期所植无疑了,这一棵裸树木也成了武侯安息于此的见证。

  每到清明或仲秋之际,人们来到武侯墓,都会静静地感悟到这里的寸草寸木宁溢祥和的氛围!

  武侯墓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下一站我们将去武侯伺参观。在这段时间内,我先把与武侯词相关的背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

  ***位于汉中勉县城西3公里处,川陕公路以南,汉江以北,始建于公元263年,比成都的***还早50年,是全国早,也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因而有“天下武侯词”之称。诸葛亮死后,朝廷上下都纷纷恳求为他修建祠庙。但是因为刘备的宗庙建在成都,多有不便,于是公元263年在勉县武侯墓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祠庙。明代,因为原来的***已过于破烂,于是人们在当年武侯相府之地,即现址重修了***。

  ***占地50余亩,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7个院落,现存有大殿、拜殿、木楼、木牌坊、琴楼、钟鼓楼、截门、祟圣词、琴亭等古建筑叫座、80余间,匾联幻余副,石碑知多块,多为明、清建筑。它们融书法、文学、绘画、古建、雕刻、园林于一体,格调高雅,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诸葛亮为蜀汉求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逝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词"。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大门。迎面的这个建筑叫乐楼。乐楼是历代人们在每年八月庙会期间祭祖诸葛亮演戏的舞台,楼台口檐柱上部各有斜柱一根支撑檐擦,上有浮雕戏剧人物。从服饰上来看,当为羌族文化遗物,这些浮雕为研究汉水流域羌人活动提供了可靠依据。

  位于乐楼广场东、西两侧的是东、西辕门,它修建在当年出人蜀地的必经之道上,千百年来文武百官路经此处必须下轿下马,以表示对诸葛亮的崇敬。

  请大家看这座高大的牌楼,牌楼的正面写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另一面则撰有:天下流。意思是诸葛亮一生充满传奇、充满忠诚,他是天下流的忠诚之士,流的智慧之星。看完牌楼,我们便进入第二院落。

  这座楼叫琴楼。相传它是诸葛亮设“空城计”谋略之地(历史上“空城计”发生在勉县老城之西的地方)。琴楼的两侧,为钟鼓楼。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这里的钟鼓楼方位不同于传统的钟鼓楼建筑的方位,即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我们这里的钟楼位于西面,而鼓楼位于东面,意为诸葛亮不忘北伐,统一汉室,故而西钟东鼓。

  穿过琴楼,我们将进入主体院。

  这个门叫戟门。它是历代排列兵器之所,两侧悬挂著名法家于右任先生的题联:“此处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说明了孔明在蜀汉**中的重要地位。

  戟门前方的殿堂叫拜殿。拜殿内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唐、明、清各代碑石林立,窟联众多,竖有碑石70余块,代名人如李白、苏轼、王安石、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有诗文刻石。杜甫留诗日:“武侯词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请大家看这几个“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风”,是于右任先生感慨诸葛亮的际遇而书写的。是啊!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诸葛亮是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

  正如岑参诗日:“遗庙空肃然;英灵贯千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殿就是祭祖诸葛亮的大殿,请大家随我进人。正中的神拿中,是诸葛亮的塑像。但见他端坐其中,神情自若,右手扶古琴,左手持兵书,给人以超凡入圣的感觉。其塑像旁边为侍立的琴童,神拿下两侧分别为侍卫关兴和张苞,大殿上悬挂书有“忠贯云霄”四字的愿额,是嘉庆皇帝亲题,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一生。

  大殿后为祟圣祠,又称寝宫,古代宗庙分为两部分,前面的叫庙,后面的叫寝,一般称其为“前庙后寝”或“前堂后寝”。寝宫东南边是琴台,世传诸葛亮在世时曾在此抚琴。登上此台,放眼南瞰,汉水东流,沃野千里,使人心旷神怡。琴台边有一裸皂角树,有趣的是,一般皂角树都长刺,可它不长,当地人附会说,因为长在武侯伺,由于孔明一生仁慈爱民,所以连皂角树都不长刺,连草木都有情呀!

  ***内还有一株奇花树----“旱莲”,旱莲是汉中市的市花。此树为稀有的木本植物,己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所植。每年阳春三月,***内的古旱莲花满枝兴,花朵红、白相间,花蕊略呈粉红色,酷似莲花,故称为“旱莲”。旱莲树是植物中的“大熊猫”,属木兰科,又名“应春树”。武侯词内的这株旱莲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一一株。1979年文物普查时,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的树龄为400多年,相当于明代万历年间,与祠内的墓志相吻合。

  旱莲的奇异之处是先花后叶。它每年5月开始长花蕾,经过夏、秋、冬三个季节,第二年3月开花,先花后叶,花期很短,仅十多天。花苞刚开放时呈红色,艳如桃花。花越开颜色越淡,宛如粉莲,花团锦簇,丽冠群芳,颇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姿。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奇才大志、名闻于世的象征。人们把旱莲花蕾的生长比作生命孕育的艰难过程,把开花季节比作生命诞生时的可爱。传说能看到早莲花的人,当年一定好运。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智慧与忠诚的代表,他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敬仰,所以历来文人、显贵经过此地,都要亲临***,来拜谒诸葛孔明。因此,千百年来,武侯墓和武侯词香火不断。现在,武侯墓和***已成为汉中吸引中外游客的著名旅游胜地。

陕西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流星旅行社的导游,我有幸能够陪大家一齐去参观,我感到异常高兴,期望能和大家一齐度过这一段完美时光。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今日我要带你们去参观这一大奇迹。

  我们现处的是1号坑,也是3个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坑内大约有8000个俑。它东西长230米,北南宽62米,总面积为14260*方米。你看,那一排排一列列的兵马俑多整齐呀!看这气势,真像秦始皇当年统领大军,南北征战呀!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顶战冠,身披铠甲。那威风凛凛的样貌,一看就明白刚打完一场胜仗。

  武士俑一般高1.8米,体格强健,手握兵刀,全副武装。

  那么骑兵呢?别急,骑士俑更威风,因为它骑了匹马呢!……。

  好了,今日的浏览到此结束,祝你们今日好,明天好,此刻好,年年好,来点掌声好不好?

陕西导游词3

  陕西汗青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竣工开放,是它的建成符号着中国博物馆奇迹迈入了新的成长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构筑群,主次有条不紊,坎坷犬牙交织,气魄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处所特色和期间精力于一体。

  馆区占地65000*方米。构筑面积55600*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方米,展厅面积11000*方米。馆藏文物多达370000余件,上起远昔人类初始阶段行使的简朴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糊口中的种种器物,时刻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只数目多、种类全,并且品位高、代价广,个中的商周青铜器尽善尽美,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世界,唐墓壁画全球无双。可谓琳琅满目、佳构群集。

  陕西汗青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方米,展出文物佳构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辽阔,照明装备机动多用。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根基陈列、专题展览、姑且展览和已开发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门。馆内设有当代化文物库房、文物掩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说话同声传译成果的陈诉厅。

  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庞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成品),衬以奔驰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明确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迂腐文明。

  陕西古代文明以汗青历程为线索,选取各期间的典范文物举办组合陈列,来展现陕西地域古代社会文明成长状况。该陈列展出头积5051*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门(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第一单位《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第二单位《凤鸣**》,西周王都的富厚遗迹,第三单位《东方帝国》,秦帝国以戎马俑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馆:第四单位《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范汉代文物,第五单位《斗嘴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释教东渐富厚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馆:第六单位《盛唐情景》,中国古代壮盛时期隋唐期间典范遗存,第七单位《辞别帝都》,展示唐往后作为西北地区中心的陕西。根基陈列精选的20xx余件贵重文物包罗:反应古代先民糊口景象和艺术追求的富厚多姿的彩陶器皿,反应西周王都鼓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应秦扫**同一全国的青铜剑、戎马俑等,以及表现秦汉构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释教东渐的宗教文物,尚有反应盛唐繁荣情况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子、图表、照片等帮助展品,体系揭示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时代陕西地域的久长古代汗青和文化。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域建都的,以是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应了陕西地域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成长的最高程度。

  唐墓壁画馆保藏了*20座唐墓的壁画,总藏量约1000*方米。我国历代墓葬壁画,岂论是出土数目照旧艺术代价,首推唐墓,首要齐集在唐都长安周围。因为墓室壁画采纳从墓室中将厚度为0。5cm—1cm的画面揭取下来加以生涯的异地生涯情势,为妥善掩护这批壁画真迹,在陕西汗青博物馆建馆同时建筑了一座当代化的壁画观摩库,对壁画举办保藏、保管,同时便于研究和对外开放。唐墓壁画真品展每周部门时刻对外开放。可抚玩国宝级和一级品壁画十余幅,个中首要有章怀太子墓出土的马球图、打猎出行图、客使图、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阙楼图、仪仗图、宫女图等。

陕西导游词4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大明宫的残桓断壁,被夕阳洒落斑驳的影子。风吹得夕阳仿佛在流动,流动中隐隐约约闪现出几个摇曳的身影。时光的河流中,我始终处在下游,在渡口,抬起头遥望在上游的唐朝。我不可能游向上游,也不可能回到过去,我的的确确是在这片废墟前的,但我却隐约可见牡丹花吹响季节的夜曲,飞过的鸿雁在演奏历史的哀鸣。我闭上眼想感受时光河流中的上游。

  啊!我听到了!被记载在史书上的画面,被人一直所向往的画面,随着牡丹花的开放与枯萎,随着季节的歌声,一遍一遍反复展现。这却更让我觉得,时间之外,还有时间,生活之外,还有生活。

  曾让人以为消逝的唐朝,躲进了时间的深处,却又随着白云的歌声,在人心中留下淡淡的痕迹,就像夜间的露珠,在花朵上留下淡淡的湿润,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在时间之外了。如果说没有时光的落差,或许我真的可以,站在大明宫前,倾听着夕阳,偶尔从他的包裹中,散落出唐朝的声音,古老与现代,宫殿与废墟,是千年历史的见证,是古人畅想的未来,是今人怀念的过去,是千年之前与千年之后的人们共同缅怀时光流逝的忧伤。

陕西导游词5

  这个峡名叫白龙峡,全长3。5公里,峡谷起伏,水绕山环,泛起层层浪花,犹如一条奔走的白龙。

  马刨泉到了。传说秦汉时期农民起义军王弘、孟禧经过这里,人困马乏,饥渴难挡。危急时刻,战马刨出一股泉水,解救了大军,因此取名“马刨泉”。泉水下流成潭,得名“饮马潭”;潭边石上有几处呈凹状,形似马蹄踏下的蹄印,故称马片蹄石。马刨泉流量约0。13立方米/秒以上。暴雨过后,受压力影响,马刨泉呈喷射状,涌出1米多高。泉水含有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当地人称为“神泉”,大家不妨品尝一下。

  这根藤攀附在这个巨大的岩壁上,已有上千年,当地人称千年古藤。每年春天,古藤的枝叶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芳香扑鼻。

  这两棵树分别生长在两个巨石上,其中一棵还是重点保护树种——金钱槭,树根使坚硬的岩石裂开了,充分体现了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回过头,看对岸那石崖的中心悬着一块形似金瓜的顽石,它的四周有许多仕女,构成一幅“仕女献瓜”图。这金瓜欲坠不坠,临空不空,堪称一奇。

陕西导游词6

  华清池建于唐华清宫故址之上,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东距西安30公里,是饮誉中外的游览胜地。华清池是唐代华清宫内的温泉浴池,这里以温泉和风景秀丽著称。相传周幽王曾在此建骊宫,秦始皇以石筑室,名“神女汤泉”,汉武帝时扩建骊宫,到了唐代进行大规模扩建,特别是唐玄宗天宝年间修建的宫殿楼阁更为豪华,将温泉发展为池,并将池置于宫室之中,该名为“华清宫”,因宫建在温泉上,故名为“华清池”。

  华清池唐代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20xx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华清池现有4个泉眼,每小时总流量112吨,水温43 度,内含多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沐浴对理疗皮肤很有帮助,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东区悬挂有郭沫若题写的“华清池”金字匾额。区内有荷花阁、飞霞阁、五间厅和三间厅、一虹挑两亭。其中温泉石壁上的《温泉颂碑》是我国碑石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中区是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区内有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星辰汤、文物陈列室、皇帝级的药浴池。据说,杨贵妃能长期赢得“三千宠爱在一身”,唐玄宗六七十岁仍风流倜傥,都与在华清宫长期药浴大有关系。西区内有九龙湖、飞霞殿,还有《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大型壁画。该画由90块汉白玉组成,长9.15米,高3.6米,逼真描述了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温泉宫第一次召见杨玉环的场面。

  华清池是一处具有六干年历史,驰名中外的游览胜地,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紧依京畿的地理优势,旖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使历代在西安建都的帝王都特别钟情于这一风水宝地。

  经*年来考古发掘,在唐华清宫保护范围内发现了唐梨园遗址,清理出“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池)等五处皇家汤池遗址及大量建筑材料。同时在唐、汉文化层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泥质陶片,为研究华清池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是中国抗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遗址在华清池风景区,内有五间厅和兵谏亭等。

  骊山温泉、千古涌流,不赢不虚,水温恒至43度,内含多种矿物质,宜于沐浴疗疾。华清池现有各类浴池一百多间,可供数百人同时沐浴。

  芙蓉园:

  华清宫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之地,从唐明皇即位后的第二年(720xx年)起到天宝十四年(755年)40年内,先后游幸华清宫39次之多。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贵妃奉诏温泉宫,天宝四载至天宝十四载的数十年间,也经常与明皇一起来此消暑避寒,他们二人在这里行同辇,止同室,寝专房“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爱情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芙蓉园爱情文化区就是以他们的爱情为主题,依托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华清宫里所发生的爱情故事,汇集表现爱情文化的景观小品、绿色植被等主题元素,是深挖华清池爱情历史文化内涵,并以一组景观形式来集中表现的一个全新文化创意园区,必将成为华清池继舞剧长恨歌之后又一个让历史从书本中成功走出来的典范之作。

陕西导游词7

  周日,我们在中国水利博物馆举办了“专家带你走进水的世界”的小记者活动。

  我们最喜欢的水晶老师给我们发了一份关于水的报纸,馆长在大厅里热情招待我们。他在大厅的大屏幕上向我们讲解并展示了关于水的知识和一些大坝水利工程的照片。他们还时不时地问我们问题,孩子们回答得很热情。

  然后老师带我们进了水利博物馆。当我们第一次进入时,迎接我们的是墙上雕刻的壁画。进入第一个展厅,我们看到了各种关于水利知识的古代工具。穿过一个小峡谷后,进入第二个展厅——一个黑暗的山洞,里面有大禹治水的雕像和人工高科技合成膜,非常像真实的河流。片段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三遍过门,没进。

  然后进入第三、第四展厅,讲水利、旱涝的故事。

  最后老师用电梯带我们到了十一楼,参观了塔顶。我迫不及待想出去透透气,

  塔顶的空气真好。站在玻璃做的地上很开心。看到围栏也是玻璃做的真好看。从塔顶往下看,景色很美,远处钱塘江和湖泊尽收眼底。附*的高层建筑都变得这么小了。偶尔有三两只白鸽掠过湖面,湖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美不胜收。3322个湖泊中的岛屿被树木遮蔽。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不情愿地离开了塔顶。

  我们带着额外的奖品回到一楼。

  这是一个小记者的活动,让我知道我们应该珍惜水源。世界上经常有干旱和洪水,这要求我们积极应对。我们应该节约每一滴水,不做任何对水土有害的事情。

陕西导游词8

  这个地方叫白马关。白马洞居白马关半山腰危崖之上。洞楣刻有“白马关”三个字。内有天然石供台,上塑白马泥像,马背坐一白马将军。马浑身洁白如玉,盘蹄而卧,膘肥体健,活灵活现。白马将军披挂白色皑甲,手持利器,环目圆睁,威风凛凛。传说,当年炎帝神农氏,一天上天台山采药,突遇狂风暴雨,困在山中,眼看就要被洪水吞噬,这时,天空一声炸响,黑云裂开一道缝隙,一匹白马,沿着电光飞驰而来,驮上炎帝跑到一个遮风挡雨的山洞里。后来,这匹白马天天驮着炎带上山采药,为民治病。后人为了纪念这匹白马的功德,遂将这洞建为“白马祠”。在白马关周围,还有杨家滩、磊石山等景点。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天台山的主峰莲花顶。这里有一块大50余亩的*坦开阔地,建有山门,宽7米,高5米,气势雄伟,古色古香。门额书“天台山”,两边有对联,右书:“天台莲花震万方”,左书:“声威气势雄千里”。门前有5级石台阶;两尊石狮蹲卧两旁。此门为现在重建。据志**载,这里原建有上殿5间,东侧有3间姑皇爷庙,中间是八角亭子,北面为7间王爷楼,两边有钟楼、鼓楼,中为过道,北面台阶下方建有3间佛爷庙。从现在所遗留的许多柱石看,这里当年庙宇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陕西导游词9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0xx年的20xx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据史**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20xx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8*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陕西导游词10

  1974年3约,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方米。

  一号坑*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极高。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陕西导游词11

  船帮会馆位于丹凤县的龙驹寨镇,北靠风冠山,南依丹江。为了让大家对船帮会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我先把龙驹寨的历史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龙驹寨坐落在北面的鸡冠山和丹江河道之间,古称龙龟寨。又传说刘邦伐秦,其坐骑产驹此寨,遂有“龙驹寨”之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驹寨一地即是由西北通往东南之交通要冲,也是军事要地,自古有“陕东南第二门户”之称。

  龙驹寨原有寨城,**后才因街道的拓宽而被拆除。据记载,1935年,当地**还重修过此城。在西门和东门的门楼上还各题“陕南屏障”和“三秦要津”四字。

  人们常用“丹凤眼,山阳脸,洛南的屁股赛蒲扇”来形容商洛各地姑娘的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丹风县是个盆地,山清水秀,姑娘们的眼睛长得都像大家眼前看到的凤冠山,很是妩媚,尤以大文学家贾*凹的故乡——棣花姑娘为漂亮,那里的姑娘,或雍容丰满,或素净苗条,一个个都粉不溜溜的。我们这里的姑娘不但美丽善良,而且热情好客。不有那么一句话吗?“到了龙驹寨,喝酒不吃菜”。今天中午,我们就请大家品尝一下我们龙驹寨的美酒和佳肴,到时候,大家就会一睹我们丹凤姑娘那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我们这个地方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自古又有“水旱码头”的美誉。明清之际,龙驹寨为“北通秦晋,南连吴楚”的交通要冲,寨城外丹江码头樯帆林立,寨城内楼行栉比,所收厘金两度居“全陕之冠”。在其鼎盛时期,曾经出现过十大会馆并存的空前景象。清人王时叙《咏龙驹寨》一诗,特别点出了龙驹寨作为水旱码头的特点:“寨号龙驹殖货财,长街十里市门开。江边舴艋来又去,峪里轮蹄去还来。”

  山好水好,自然会吸引文人墨客到此一游。李白、杜牧、白居易、王禹偁、徐霞客等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来过这里,并留下许多赞美之词。王禹偁就曾赞美这里是:“玉膏分地脉,银汉落人寰。”

  鉴于上述原因,龙驹寨有了一个响亮的称谓,即“盘龙卧虎逐鹿地,骚士墨客雅集乡”。

  这座外形奇特的门楼就是船帮会馆的标志。它是一个六柱五楼,富丽堂皇的石砌牌楼。面额之上嵌有九龙石匾,雕有“明王宫”三个大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不是船帮会馆几个字呢?答案就在两侧的门联之中。请大家看:上联是“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下联为“继夏禹称王福庇九江”,横批为“安澜普庆”,可见这位“明王”是管*息风浪的。但他不是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夏禹壬,因为下联写得很明白,“继夏禹称王”,就是说“明王”是在夏禹之后称王的。上联的“后元夷受封”,大概就是说这位“明王”是在元代受封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吧!原来,“明王”是船帮们信奉的神灵。由于“明王”可以*息风浪,所以,船帮会馆又称为“*浪宫”。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我们头顶上就是著名的花戏楼。据统计,全国称“花戏楼”者,仅有两处,一处在曹操故乡安徽毫州,另一处就是我们这里。

  这座花戏楼是龙驹古寨十大会馆之首,整个建筑犹如仙阁琼台,东西峙壁,刀切剑削高数丈,条条青龙雄踞墙顶,作破浪欲飞之势。楼身重重飞檐,宛似苍鹰展翅,喜鹊抖尾。全部装饰图案,多以彩瓷镶嵌,阳光之下,耀眼夺目。特别惹眼的是柱梁之上镂空木雕,玲珑剔透,巧夺天工。高山河谷、点点江帆、亭台楼阁、车马仪仗、鸟兽虫鱼、树木花草,无所不包。其中尤令人称道的是那些人物雕刻,有大舜耕田、夏禹治水、文王访贤。无论是农夫耕田、村妇喂猪、樵子负薪、行旅赶车,还是映雪夜读、赤壁月游,或者两军厮杀,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显示出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艺术造诣。后人把它叫做“花庙”或“花戏楼”,当之无愧。

  请大家看,在戏台正面斗拱的中央,有题额大书“秦镜楼”三个金字。《西京杂俎》中说:“秦始皇有方镜,照人灼见心胆,凡宫女有邪心者,以镜照之,莫不胆悸心动。”花戏楼之所以书以“秦镜”,意在告诫人们历史是一面千古不朽的镜子,看戏如同照“秦镜”,可收“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之效。

  这座让我们深爱和珍惜的戏楼,在其修建的过程之中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传清末有一年,六月六庙会,船帮因风雨阻隔,逾期末到,遭到其他帮会的羞辱,自此,代表着500多名船工和搬运工人的船帮,为争得名誉,商定每运一件货物,从中提取两个铜钱,以便为建馆筹资。后经日积月累,终于在1815年建起了这座规模宏大的会馆,并在众多会馆中鹤立鸡群,独占鳌头。会馆原还有大殿三间,拜殿五间,厢房各三间,乐楼一座。拜殿、厢房毁于***统治时期,**后仅存留大殿及戏楼,20世纪50年代被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主管部门拨款修葺,增建厢房20多间,现为县文管会、博物馆所在地。

  朋友们,下面我们就去玩一个心跳的活动丹江漂流。为了让大家对丹江漂流有一个基本了解,我先把丹江的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丹江相传因产丹鱼而得名,它发源于秦岭南麓,经商州、丹凤,在商南县江家店乡的月亮湾进大河南境内,并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443公里,总流域面积16812*方公里,为汉江长支流。

  丹江在丹风境内,西自棣花的条子沟口,东至竹林关雷家洞,总长约94公里,流经商镇、龙驹寨镇及竹林关,总流域面积1134.46朽*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7.2%。干流**支流密布,纵横交错,构成典型的网状水系,县境内较大的支流有老君河、银花河和武关河。丹江在县境内的干流中,刘家涧至竹林关一段,名“日月峡”,长约4.8公里,为变质岩陡峭峡谷,坡度多在30度至70度,谷底狭窄,为丹江梯级水力开发的重要河段,水量丰富,其水力资源为历代重视。春秋、唐代为水运贡道,唐代曾多次整修河道,被学人称为“商山运河”,为唐代输往关中的物资补给线之一。

  丹江风光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代杜牧作丹水诗,其中有“沉淀蓝光彻,喧盘粉浪开”的佳句;宋代王禹偁的丹水诗以“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之句,勾画出当时丹水的澎湃英姿。

  丹江漂流的历史很长。唐代李白曾荡舟丹江上游之仙娥溪,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泛舟丹水之后,将其过程祥细记大了《徐霞客游记》中的《游太华山日记》。

  富而思文,富而思乐。为促进随着改革大潮而兴起的旅游热,商洛外事旅游办公室及丹凤县旅游公司因地制宜,于1991年开发了丹江漂流旅游观光新项目。

  项目安排龙驹寨船帮会馆戏楼下的码头为丹江漂流的起本点,这里也是徐霞客登舟远行之处,漂流路线共7.5公里,需1个多小时,要经过狼窝子滩、铁床子滩,过镇江之石、白龙山下、驼峰之侧,经乌龟饮水、金鸡关(鸡冠山金鸡喝水处)诸景点……到达终点日月滩,沿途可观赏摩崖石刻上的书体文字。如果终点下延,还可到达竹林关、梳洗楼(在商南县境)、荆紫关(在河南省淅川县境)、白浪街(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等地点,感受徐霞客当年漂流场景。

  游客所乘航具,有竹筏、铁筏、皮筏多种,每筏可坐4~9人,由训练有素的年轻船工撑篙,在“高山流水”、“小小竹排”、“丹水情”等古今乐曲声中起航。登筏漂流,如踏云驾雾,可尽情领略沿途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细细品尝野山野味以回归自然,野情野趣以捕捉新感觉,放情傲啸“云驻云飞随尔便,潮起潮落奈我何”的豪迈气概。

  “一路缘溪花复水”、“森森清江下急流”。丹江漂流一定会使您“明日欲别不忍去”。

陕西导游词12

  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各位到陕西来旅游!

  首先导游我要三个感谢:

  第一、感谢大家在众多的旅游线路中选择来陕西旅游。在此我谨代表陕西省省委省**,陕西省妇联,陕西省儿童基金会,三千多万三秦父老欢迎各位来陕西旅游观光!祝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吃得好,睡的香,花的开心,玩的尽兴!谢谢!

  其次、感谢大家在众多的陕西旅行社中选择我们旅行社。

  第三、感谢缘分。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能和各位相聚相识相会相知在这小小的车厢,咱们定有那五百年的缘,八百年的份。冲着这一缘分,请允许我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就是大家此次陕西之行的地陪导游,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小**,也可以叫我*导。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姚明靠的是腿,冯巩靠的是嘴,咱导游靠的就是身材像魔鬼。远看*导,火树银花,一表人才;*看*导,貌似色狼但是心地善良。大家放心,就是再苦再累,*导我也要以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诚心给大家带来一次开心的旅程。谢谢!

  咱们车上有来过陕西的,也有第一次来的,我想送给大家三个字,那就是“不一样”,首先是不一样的旅行社,不一样的旅游车,不一样的导游,不一样的景点,不一样的服务,不一样的感觉和不一样的收获。

  天空咔嚓一声巨响,司机同志闪亮登场!朋友们,现在大家看到的坐在前面正在专心开车的这位,就是我们的驾驶员师傅,姓*,地地道道的陕西人,对陕西的交通状况了如指掌。为*师傅即将给我们带来安全舒适的交通服务,大家给他一些鼓励的掌声吧!谢谢

  最后,衷心的希望在座的各位,紧密的团结在以*导为核心的导游周围,坚持科学旅游观,构建和谐团队,为使我们此次陕西之行圆满成功而努力奋斗!谢谢!

陕西导游词13

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参观游览骊山风景区。现在,我们从骊山的东大门(史称昭阳门)入园,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骊山胜迹图,先了解一下骊山的概况。骊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302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从地质角度来讲,骊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经运动时期呈整体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断块。在陕西境内,骊山险峻不及华山,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闻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今天人们*惯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主要分布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表现的分别是女娲补天、长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了解了骊山大概情况后,请大家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仔细体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韵味。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创始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称为“单子会”,并逐渐成为一种附*居民的欢乐节,庙会期间,寺前庙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里也是骊山又一个最佳观景点,从这儿远眺,重山叠障,苍翠欲滴,不觉使人神清气爽。

陕西导游词14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代化的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是“4A”级旅游景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方米,建筑面积55,600*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方米,展厅面积11000*方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

  王朝曾在陕西西安附*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瑰丽殿堂”。

陕西导游词15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2)

——沈阳昭陵导游词优选【10】份

  沈阳昭陵导游词 1

游客朋友们:

  你们好!

  我是导游员李菲,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也是这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也是风景最好的一座。昭陵建于16xx年,建成于16xx年,后历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而形成现在的规模,现占地45万*方米,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是从方城到宝顶,今天我们就按这个顺序进行参观。

  现在映入大学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6座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是帝王的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的悼念与尊重。

  现在我们走在神桥上,神桥建在一条人工开凿的“玉带河”上,大家请看,眼前这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石雕艺术精品。它是在18XX年也就是嘉庆6年增建的,用辽阳出产的青石雕凿而成,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它有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引起人们的仪注,告诉人们进入祭祀状态。

  穿过石牌坊,大家随我上台阶,眼前这座门就是正红门,也叫山门,是陵寝的总门户。它有三个门洞,东边的是君门,也就是祭陵时皇帝走的门,西边是臣门,中间是神门,是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此门*时不开,在当时只有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入这个神门吧!眼前这条笔直的道路就是神道,它与神门一样,是清太宗和孝端文皇后“神灵”出入陵墓的道路,除了抬祭品的官兵,相传任何人行走都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砍碲”的规定。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这就是华表。在华表上方蹲坐一只石兽,似犬非犬,披鳞挂甲,此兽叫“吼”。

  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相传这种怪兽骨瘦嶙峋,但是非常凶猛,因生性好望,老龙王派它守陵。“吼”在柱顶上坐的方向不同,有的面南,有的面北,据说面南的叫“望君出”,意在提醒皇帝不要忘记祖先的.功德,前来祭祀;面北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长时间沉湎于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顺着神道两侧看,共有6对石兽,这12只石兽都各有其独特的意义,第一对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放在第一对是权力的象征;第二对是独角兽獬豸,第三对是麒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第四对是两匹马,一只叫大白,一只叫小白,有歌颂功德之意,第五对是两只骆驼,传说皇太极为它所救,最后一对是大象,代表江山社稷,福源辽阔,四*八稳之意。

  以上这六对石象生象征着皇陵风水望不断。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亭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10万余斤,碑文XX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是对清太宗皇太极一生文德武功的颂扬和概括。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

  走过碑楼,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北陵的主体建筑方城。这座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大家可以看到,门上有一动物咬一大铁环,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名叫“椒图”,因其凶狠,懒惰,老龙王派它守门。进入隆恩门有一大殿这是隆恩殿,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殿里供奉着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牌位,祭品,大家低头看到四周所铺的地砖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分,所以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粒金光耀眼的金沙。

  经过隆恩殿,我们来到了月牙城。苏东坡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代表“团圆”,缺代表“月牙”,月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牙城,象征“人缺”,以示对皇帝的哀悼之情。眼前中间突起的圆形丘冢就是宝顶,在它下面的地宫里埋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及和孝端文皇后,据说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被称为“法眼”,皇帝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昭陵的整体建筑到此就参观完毕了,这座错落有致,充满神郁的陵墓建筑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象征着皇权的威严,神权的威力,同时也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今天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大家!

  沈阳昭陵导游词 2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大家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现在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关于地宫的传说,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地宫的说法:“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这些传说,至今沈阳老者仍有耳熟能详者。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

  沈阳昭陵导游词 3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

  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沈阳昭陵导游词 4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沈阳由于坐落在浑河(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是中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非比寻常的人文景观。它是多民族共同开发的历史名城,至今已有7200年的文明历史、2300年建城史的塞外名城。是清朝的发祥地,所谓“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在中国*代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宫两陵”更是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朝的建立)

  那么,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大清王朝是怎样建立的呢?大家知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世事沧桑,朝代更迭。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明军涣散,再加上当时整个中国发生严重的旱灾,良田颗粒无收。然而,在这严重的饥荒之年,苛捐杂税有增无减。

  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建立了“大顺”**,但由于没有重视建筑巩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入关的清军摘取了胜利果实。

  就这样,清朝在起义军的推波助澜下,取代了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明朝,座殿紫禁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皇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此,拉开了清朝统治中国296年(1616-1911),比明朝整整多了20年的漫长序幕。

  (陵主人概况)

  清朝共有12位皇帝,10位葬在关内的河北,2位葬在关外的辽宁。管内除末代皇帝溥仪葬在华龙陵园外,其余九个皇帝,5位葬在清东陵,4位葬在清西陵。关外的2位皇帝即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今年我们参观的就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墓。皇太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皇太极的生*。皇太极姓爱新觉罗氏,满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死于崇德八年(16xx年),终年52岁,后金第二代君主,大清创建者之一,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1626年太祖去世,他被推举继汗位,年号天聪。1636年去汗称帝,改国号大清,年号崇德,更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陈满族。

  皇太极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一生勤于政事,勇于战阵,在位17年,完善八旗制度,与蒙古建立巩固联盟,多次给明军以沉重打击,著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成为我国军事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术的典范。最终统一了东北全境,缔造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为之取代明朝登上中原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和重大历史贡献的君主。

  陵墓是历史的见证。是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场所,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向认为,陵墓关系到帝运之盛衰,国祚之长短。因此,在历代封建帝王的心目中,陵寝显示和象征着皇权。所以,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惜动用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用最好的材料和最高的技术来进行建造。

  (三京、三陵介绍)

  清初关外有“三京”、“三陵”。“三京”九时兴京――现辽宁新宾;东京――现辽阳;盛京――现在的沈阳。“三陵”就是新宾的永陵,即祖陵,埋葬着肇、兴、景、显四祖;沈阳东郊的福陵,也称东陵,埋葬着清朝第一代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昭陵位于沈城北部,又称北陵,这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盛京三陵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共同构成了清代皇家陵园。

  在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每一个皇帝都有一群后妃。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他们葬在昭陵宝顶西侧的二百米处的贵妃圆寝,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由于年久失修,只有遗迹可寻。这种陪葬制度体现了封建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忠君思想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昭陵建筑概括)

  昭陵位于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占地330万*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643),历时八年,于顺治八年(651年)初步完工。昭陵的主要建筑是顺治、康熙年间建造的。随着对汉文化的逐渐认同,乾隆和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到嘉庆六年(1801年)全部竣工。

  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修建时间跨度较大,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它是从*地而起的,坐北朝南。主要建筑部分布在*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各建筑采取对称形势分布。它既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族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它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陵墓,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过去的昭陵范围)

  过去的昭陵陵区四周设有三排木桩做为保护标志。这些木桩分为红、白、青三种颜色。每根木桩高9尺,直径6.7寸。其中,红柱在风水红墙之外一里的地方,周围共有128根;白桩在红桩之外,两者相距10大到20丈不等,白桩共有90根;青桩在白桩之外约十华里,共有40根。

  青桩的范围是东起二台子,西至小韩屯,北起三台子,南至保安寺。按这个范围粗略计算,东西南北各不少于十五华里。在此范围内全属昭陵法定保护范围。清朝《大清律》明确规定:“红桩以内寸草为重,白桩以内禁止樵采,青桩以内禁止烧造”。而且对进入陵区者以情节轻重又有细则处罚规定。可见界桩是大清法律的象征,大有令人望桩生畏之感。如今,这些界桩随着清朝的消亡早已荡然无存。

  沈阳昭陵导游词 5

  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官员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昭陵祭祀盛典概况)

  为了让大家了解清代皇陵中举行最重要的典礼——祭礼,我先介绍一下昭陵祭礼的概况。祭礼是昭陵最重大,最繁琐的礼制活动。在清代,除展谒礼和清明敷土礼之外,所有重大祭礼典礼均在隆恩殿内举行。所以说隆思殿是祭礼的重要场所。

  所谓“祭礼”,其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

  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学****俗,在历代王朝祭礼基础上,经过改革并融进了满族的特点,形成与历代不同的祭礼制。清朝皇帝对祭礼的重视程度与前朝帝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给的,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受祖宗在天之灵的制约。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对祖先的陵墓、祖宗遗迹、遗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乡都十分崇敬,特别是对盛京感情更为深厚。因为盛京是大清开国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开始就曾经策划东巡祭祖,因为顺治皇帝六岁时,也就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在盛京故宫大政殿即位后,于第二年八月,迁都北京,就离开了他生长的地方。在他长大**后,十分眷恋故土,多次提出回盛京祭祖,敬瞻祖宗开国旧迹。有一次甚至已准备好,不久即可祭祖。然而终因国势不宁未能如愿。从此失去机遇,抱憾终生。康熙皇帝比其父亲来说,要幸运的多。康熙十年,当他还是一位“少年天子”的时候,率先回到他梦寐中的`盛京,亲祭祖陵。从此开辟清代一项“东巡”定制。康熙皇帝本人曾四次东巡盛京,其中一次由雍亲王恭代;乾隆皇帝亦步亦趋,也效法祖父四次东巡;嘉庆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中,巡幸盛京两次;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正处清朝国势日下,列强侵犯频频,但仍行~次东巡盛典,并从此为这项盛典画上了句号。

  清帝东巡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祀祖宗山陵,其祭扫场面最盛大,礼制最隆重。皇帝亲祭昭陵一般分为二天举行,第一大举行“展谒礼”,晚上住在留都宫殿,也就是盛京故宫。第二天举行大飨礼。两种祭礼不同。

  展谒礼是皇帝穿素服,直接到宝项前面的石祭台前向山陵奠酒和哀哭,与民间到祖坟哭拜的意思相似。大飨礼是皇帝穿朝服在谒陵的第二天举行,地点在隆恩殿。

  清代皇陵祭礼名目繁多,从规模上分,有大祭小祭;从节气上分有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还有帝后的忌辰祭。这样,每年要举行七次大祭。皇陵祭礼,繁文得节,名目之多,等级森严,兴师动众,糜费惊人。

  (隆恩殿)

  为了让大家了解隆恩殿,我刚才介绍了昭陵祭祀概况,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昔日清朝四位皇帝曾10次亲临昭陵举行隆重祭扫大典的隆思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改建后的规模。

  沈阳昭陵导游词 6

  碑石原产于北京附*的顺天府。大家可能要问,这么重的碑是怎么运过来的呢?在当时为了不破坏陵地的“风水”,陵地的一草一本也不能乱动,建陵所需要的材料全部要从外地采运制造。石料如此巨大,道路又如此遥远,又不能用牲畜拉,只能靠人力拉,原因是用牲畜拉是对皇祖陵寝的亵读。石料在起运前先要用清麻层层包缠,边缠边涂水胶,以防在运输中受震动而断裂。然后把石料装在特制的木车上,俗称“旱船”。运输要选在严冬滴水成冰的季节,沿途每隔几里要打一口水井,把道路浇成一条冰道。这样历尽艰辛,才能将巨大的石料运至盛京。据统计,仅采运建陵的石料一项费用就耗白银达l60万两。

  大家心中肯定会产生疑问,在没有现代化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将碑立到龟背上呢?这里还有一个“神人点化”立碑的故事。当工匠们柬手无策时,有一须发皆白的老人走来,工匠忙求教有何良策时,老人笑答:“我已是土埋到脖子的入了,还能有什么妙策”?匠人思量再三,恍然大悟,于是就用土一点一点把石碑培起来,最后终于把石碑安放到石座上。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使用“堆上立碑法”是可能的,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的聪明才智。

  大碑楼是皇陵最神圣的地方,它附*的神道禁卫甚严,不许随意往来,据说有“人过杀头,马过削蹄”的刑法。

  在碑楼北面东西两侧,各有两座三间青砖瓦房,这都是当年祭祖用房。东侧的两座叫仪仗房和果房,是皇帝谒陵时存放旗、伞等祭祀所用的仪仗之物和上祭时烹茶煮奶及上茶官员休息的地方。西侧两座叫茶膳房和涤器房,是上祭时做饭和上膳官员休息的地方,还有上祭时准备土杂果品鲜货及上果官员休息的地方。

  (隆恩门)

  大家请看,前面就是隆恩门和方城了。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早在我国秦汉、唐宋时期,皇陵围墙里方形,每面各开一个门,封土居于。到了明代,朱元璋对以前陵制做了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把陵院由方形改为长方形,前方后圆,三进院落,封土后于最后一个院落,只留南面一个大门。这个门,明陵称为恩门,清陵称隆恩门,俗称宫门。大家请看,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没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围有出廊。据说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年间,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进入方城)

  请大家随我经过隆恩门进入陵寝第二个院落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部分。方城是过去盛京城的缅影。据考证,秦始皇陵的内埠和外郭,就是按秦都咸阳的规制建造的。如此看来,皇陵中的方城是都城的象征,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故宫是严格按照“前朝后寝”格局设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前三大殿)是皇帝升朝理政、举行重大典礼活动的地方,前三殿所在的地方为“前朝”部分。乾清门以北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十二宫是皇帝及后妃们生活起居之所,这部分叫“后寝”。其实这种格局在家门大户之家也有所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

  沈阳昭陵导游词 7

  清昭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在北陵公园内,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清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与清福陵和永陵合称为“关外三陵”,也是清初关外“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伟、的一座。昭陵不依山傍水,直接建在*地上。

  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万*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中部,从正红门到隆恩门;后部,从隆恩门到宝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神桥、牌楼、正红门、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两侧呈对称布局,建有辅助建筑。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清昭陵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建筑独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是汉、满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1927年,当时的奉天省**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即北陵公园。建国以来,经过不断维修增建,广植花木,北陵公园已成为沈阳市最大的公园。背景资料——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为金(后金)主。并于天聪十年(1636年)改国号为清,称皇帝。皇太极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不仅仿照明制设立“六部”官衙,而且组织人力翻译汉文典籍,他与其父努尔哈赤一样,对满族初期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沈阳昭陵导游词 8

  好,下面我们看明楼内。楼内立有一块用汉白玉制成的墓碑,碑高约6米,碑额浮雕二龙戏珠,碑身用汉、满、蒙文镌刻着“太宗文皇帝之陵”的字样,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石表面原用朱沙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或“谥号牌”,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所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升入太庙奉妃的排列名号,此法以太祖列中,以下各辈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什么是昭穆呢?据《辞源》介绍:“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和坟地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由此,太祖的“左昭”为“太宗”,所以“太宗”便成为皇太极的“庙号”。“谥号”为何意?对了,那位先生答出来了。谥号就是对皇太极一生功德以高度概括的言辞。人死了,才有谥号,一个人得什么谥号,生前是不知道的。《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另外谥号要由嗣皇帝“尊上”,第三代、四代皇帝继位后再加谥词。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一般都在二十字以上。皇太极谥号全称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共二十五个字。可是,一般称呼起来,只是取后面三个字。所以皇太极的谥号简称为“文皇帝”。“文”字在谥法上含有“经天纬地”、“修德来远”、“慈惠爱民”等含义。圣号碑与神功圣德碑一样也是由嗣皇帝来写。然而,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此碑立于康熙三年(1664年),所以它不是由顺治,而是出自于康熙皇帝手笔。虽然神功圣德碑碑文可以让文臣撰写和书丹,而此碑当是康熙皇帝亲书。

  明楼建于康熙四年,是昭陵的最高建筑,可以俯视昭陵全景,可是“树大遭风”,历史上呈几次受雷火袭击,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建,最严重的一次是1936年伪满时期,整个明楼几乎被雷火烧毁。大家请看碑,纹饰己不全了,碑身出现裂痕,只好用三道铁箍加固。现在大家见到的明楼是1939年重修的。

  (宝城和宝顶)

  大家现在站的对面就是宝城、宝顶和月牙城。宝城也叫“团城”,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

  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关于地宫的传说,三十年代出版的《北陵志略》就搜集到一段有关地宫的说法:“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等等。这些传说,至今沈阳老者仍有耳熟能详者。其实,不过是道听途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从康熙帝的景陵起不再火化,将棺椁葬入地宫。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

  沈阳昭陵导游词 9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1592一16xx年)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陵在沈阳市旧城之北,通常也称北陵。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继努尔哈赤之后我国古代另—位卓越的满族政治家和军事家。

  后金天命十—年(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和八子皇太极共同治理国事,即是“四大贝勒执政”。贝勒为满语,是满族贵族的称号,相当于亲王。

  次年,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废除了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的制度。他将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收归自己直接统率,一手控制了军政大权,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

  为了缓和新占领区满汉民族的矛盾,他采取把汉族农民编为民户,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等新政策。他还通过考试,授儒生官职等办法,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为以后进攻明朝,夺取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即位后就积极部署对明朝的进攻,并用反间计除了明朝抗清将领袁祟焕。他多次派兵入关,使明朝疲于应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军大举围攻明朝辽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军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明朝在关外的土地丧失殆尽。不久皇太极去世。1644年,清军长驱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临在北京即位。

  昭陵总面积450万*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xx年),至顺治八年(16xx年)基本建成,与福陵为同期工程,两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于*地,占地面积为十六万*方米,主要建筑都分布在*面布局的中轴线上,两侧建筑采取对称形式分布,它不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筑长处,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入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布局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也就是三进院落式的*面布局。

  三进院落的布局是明清陵寝制度的特点之一。这种布局形式是陵寝由南向北依次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组成;第三个院落由宝城和明楼组成。昭陵采用的也是这三进院落的布局形式

  昭陵建筑完整,独具特色,对于研究清初历史和建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3月,***公布昭陵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昭陵导游词 10

各位女士、先生:

  你们好!

  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

  谢谢大家合作。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3)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实用五份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1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2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旧剑�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方米,陈列面积2000*方米,绿化面积15000*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3

  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勃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虞世南和薛棱,号称“初唐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例如,猪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xx两银子。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儿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桶。这种彩绘釉陶桶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桶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桶,着翻领袍的女站桶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桶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桶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4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方米,陈列面积2000*方米,绿化面积15000*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陕西昭陵的导游词 5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峻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唆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烃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磷,蔚为壮观。九峻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公元铀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陪葬最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蜒(音响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蜒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蜒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儿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4)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的重要工具。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陕西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著名的皇家园林——华清池。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历史悠久。华清池作为历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和游览胜地,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相传周幽王曾在这里建造骊宫;秦始皇时砌石起宇,改名为“骊山汤”;盛唐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加宫殿大加扩建,起名为“冬宫”。每年冬天十月李隆基带杨玉环来华清宫避寒,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到都城长安。目前,华清宫占地面积130亩,仅相当于唐代的核心部分。按它的区域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区:东边是沐浴区,西边的风景名胜区,南边是文物保护区。

  大家现在所处的就是华清宫的风景名胜区。眼前的湖叫做“九龙湖”,为什么叫它九龙湖呢?大家看远处的长堤下有八条小龙,再往上看,还有一条老龙,关于这九条龙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大禹治水时期,关中发生了大旱,玉帝便派八条小龙为人间普降甘露。当旱情刚刚缓解后,众小龙贪玩,导致旱情再度加剧。玉帝一怒之下将八条小龙压在长堤之下,长堤两边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将老龙压在龙吟榭下,让他监视着八条小龙终日口吐清泉,为民灌田。我们都知道“骊山晚照”是关中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下,晚霞亭上的琉璃瓦在落日的余晖下闪闪发光,异常美丽。由于九龙湖的面积比较小,所以皇帝不可能在上面划船,因此他修建了一个石船停靠在岸边,叫做“石龙舫”,在上面举行歌舞表演和宴饮活动。

  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华清宫里整整呆了13个冬天,他们居住的地方就是我们身后这座非常雄伟的仿唐建筑飞霜殿。为什么叫飞霜殿呢?因为每年冬天的时候,雪花漫天飞舞,银装素裹,唯有飞霜殿前落的是白霜,这是因为殿前的九龙湖整日热气腾腾,气温较高;又因为天子的寝室里有御寒设施,使室内的温度较高,不积雪,只化为白霜。现在飞霜殿里唐代的遗物已荡然无存,已经改为接待外国元首和重要领导的接待室了。

  看完飞霜殿后,请大家转过身来看我们对面这座苍翠的山。这座山的名字叫“骊山”。骊山的得名有两个原因:第一,从远处看这座山像一匹青黑色的骏马。古代的黑马称为“骊”,因此它取名叫“骊山”;第二个原因是,当时在这座山脚下是骊戎国的所在地,所以它得名“骊山”。骊山主要由三个峰组成:第一峰,也就是最高峰,它是烽火台的所在地。在那里,曾发生过“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第二座峰,也就是骊山索道通往的地方,那是骊山老母殿所在地。骊山老母就是捏黄土造人,炼五彩石补苍天的神话人物——女娲。人们为了纪念她,专门修了老母殿,把她工蜂在里面;第三峰,是朝元阁遗址,也就是老君殿。当年就是在老君殿中出土了珍贵的道教雕塑老子像。唐代的时候道教非常兴盛,原因是道教的始祖是老子,俗姓李,唐代的皇帝都姓李,他们认为老子是他们的远祖,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因此在第三峰修建了老子庙,便于供奉和祭祀。

  “悠悠弯汤六千年,周秦汉唐多骊宫,李堂天宝称鼎盛,五代宋元紧替更。”御汤遗址是于1982年在温泉水源北侧施工的时候而发觉的一处大型遗址。占地面积1800*方米,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仿唐建筑是为了保护御汤池遗址专门修建的。它的主要设计者是梁思成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主施单位是西安市第三建筑公司。它的建筑工期只用了116天,因此也是建筑速度史上的一个典型。

  现在我们就去看一下当年杨贵妃沐浴的海棠汤。大家看它的样子就像是一多盛开的海棠花,所以得名“海棠汤”。它是李隆基送给杨玉环的爱情信物,也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绘的“春寒赐予华清宫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好地方。贵妃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深1.2米,小巧别致。池身用24块青石砌筑,精雕细刻。池底正中有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原形进水孔,大家仔细观察进水孔的周围残留与直径0.3毫米的圆砌凿线,它是安装莲花喷头的位置。池的边缘是弯曲弧形,池面恰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池正中的莲花喷头恰海棠花蕊。可以想象得出,当时池中的水花四溅,飞珠走鱼,蒸汽袅袅,人仿佛置身于半云半雾之中,确有飘飘欲仙之快。大家从海棠汤的断墙遗址可以看出,唐代的海棠池是砖和土垒起来的,并不是用柱子支撑起来的大殿,而且规模也不是很大。

  我们现在要去看的另一个汤池要比这个大的多,这就是供应唐玄宗基李隆基沐浴的汤池——莲花汤。这个汤池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皇帝而专门为他修建的。这个池子是由38块青石砌成,两层台式,东西长10.2米,容水量达100立方米,是海棠汤的六倍。这个汤池当时雕刻好后非常的漂亮和豪华,它是用北京运来的汉白玉雕刻而成,主要是一些花鸟虫鱼的形象。池子修好后,皇帝急于下池沐浴,当脚刚刚伸入池中,由于水波的荡漾,池中的动物就像活了一般,张开大嘴要把皇帝吞掉。唐玄宗李隆基一怒之下,下令工匠把它们全部打磨掉了,只留了两个圆形的并蒂莲花。为什么要留这两朵并蒂莲花呢?因为据说杂器七敲节时,有就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骊山半山腰的长生殿内山盟海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所以只留了两朵并蒂莲花,以表示李隆基对杨玉环爱情的忠贞。莲花汤中的水为骊山温泉水,岁为骊山温泉却不冒热气。我们现在就去看一下温泉水源。

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xxx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道教源头”---老君山参观。在参观期间有两个小小的要求:

  第一,请不要吸烟,因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级防火单位;

  第二,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不要离开登山盘道和休息台,因为老君山地势险峻,并有野兽出没,以免发生危险。谢谢合作。

  第一项:

  老君山的得名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岳华山之阳,地处秦岭东南段北端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在该地有一历史非常久远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溶柱林立,姿态万千,错落有致,特别是与道教传说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炼丹炉、圣君卧榻、天门、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相传太上老君从周国赶往秦国途中,在河南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太上老君对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深感关切,发誓要修得正果,他便来到洛南老君山潜心修炼。时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驾相迎,也到此处与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统。后太上老君到达秦都西安,又降至终南山楼观台讲道,至此,道教传统才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故民间人士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庙、玉皇殿以志纪念,老君庙、玉皇殿那历尽苍桑、饱经风霜的铮铮风骨,浩立于峭崖绝壁之巅,俨然向世界宣告中华道教在这里诞生。遍布山间的秦砖汉瓦、古迹遗存,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虔诚的神灵崇拜,民国八年,这里的乡民又勒石树碑,记载着这一史迹,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岭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华道教第一山”。

  第二项:

  道教文化艺术碑林道教文化艺术碑林是老君山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人文景观,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线,辅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诗词、散文、观感、题词,全面、系统地再现道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道教文化在老君山发扬光大的不朽历程。如果那位来宾有兴趣,我们可以给您免费提供一块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闫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观感诗。

  第三项:

  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上老君的学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经》,是道教始祖和中国的哲学之父。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类哲学的源头。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终结传统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诞生的。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因此,当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我们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务领域注册了“老君山”商标,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河。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上老君灵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态旅游,让我们攀附在中国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得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太上老君像 据史料记载: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在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有的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这一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在这里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为“中国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标志性建筑,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塑像高约5米,底周宽约3米,居于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巅,背靠玉皇岭,西临禹坪川,居高临下,威仪凛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华贵,步态轻盈,手握禅杖,俯瞰众生,令人肃然起敬。再现了道教教义中的“重现世,恤民生,察民情,疗民疾”的思想,直观的表现出道教创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蕴义。太上老君像体验点:感受道教文化历史渊源。老君山是一块神奇的地方,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修炼成仙,功成名就之后,玉皇大帝亲驾相迎。

  第四项:

  天然氧吧老君山空气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16万个负氧离子,如同天然氧吧。在老君山一天吸入的负氧离子,相当于在大城市里待一年。 神奇的负离子来自森林的树木、枝叶尖端放电,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电效应。水分子的裂解也可产生大量负离子,神奇的负离子来自晨露雾气、雨水降落的过程中。 老君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交汇区,生长着3200多种植物,这里的植物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是秦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天然划分中国大陆南北气候的地理功能。 老君山山高谷深、重峦叠嶂的地貌,清晨,云雾缭绕;日间,清风徐徐,鸟语花香,素有"天然氧吧"美誉,走进这片原生林,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您讲述一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油松林是攀登老君山的一条必经之路,这里绿荫闭天,油松盘根错节,栉比鳞次,山风吹来,松波阵阵,松涛汹涌,好似一片绿色海洋;若是您在林中小憩,清新凉爽的空气,不知名的鸟语,还有遍地的野花,定会让久居繁华都市的你忘乎所以。节假日邀三五朋友,畅游此地,不失为一件很惬意的事。这里是四季游玩的好去处。早春,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炎夏,浓荫蔽日,山风清凉。金秋,红叶似火,野果飘香。深冬,雪峰皑皑、银装素裹。这里是著名的“天然氧吧”,其实,老君山处处都是“天然氧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9%以上,其密度之高,保护之完整,堪称“秦巴之粹”。油松林体验点:鸟语花香,这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给您最大享受。整个林间空气清新,异常清净,沉美无比。

  第五项:

  龙藤沟老君山上漫山遍野、纵横交错如灵蛇上山的龙藤及五颜六色、形状怪异的山花,据书上介绍,龙藤又名牛马藤、过山龙等,属热带生长植物,能在老君山景区生长属一大怪事。它落地生根,根又生藤,如行蛇走蟒般无止境在森林间、岩石上乱窜,形成了一个 “龙蛇世界”。每到春暖花开时,满山的龙藤便挂满五颜六色、形态怪异的花,沁人心脾,构成了景区一大独特景观。 龙藤沟体验点: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山林苍翠在浓荫蔽日的山林中拾级而上,呼吸着富氧离子的纯净的空气,了解着这千年历史的道教名山,放眼四望,莽莽山林尽收眼底,使您产生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六项:

  回心崖回心崖山势险峻,山崖峭立,山道崎岖,前历老君梨沟之艰,后临青龙背之险,意志不坚者多在此休息后下山,故称回心崖。据说,人们如果被红尘干扰得不知如何才生活下去时,来到了这里,就可以悟出一切尘缘。也有人说,有人想来老君山归隐,来到这里,突然觉得红尘可恋,又改变主意回头。民国时期,也常有人独坐这里,或忧虑,或心灰意冷,但往往有老年的道人,会在其身边加以指点,或者,有素不相识的香客投以关注的一目,他顷刻间就会茅塞顿开,回心转意。据说到过回心崖的人,人生要豁达很多。回心崖体验点:在回心崖前,举目仰视,万丈石壁,横立眼前,使人望而生畏,考验旅游者的意志。

  第七项:

  青龙背青龙背位于老君仙洞前,是一突兀状山脊,两旁数丈深渊,高不可测,相传青龙背前的山洞中有条青龙,故而得名。青龙背上树木茂密,降低了突兀山状的惊险程度,有又钢制护栏防护,是登山爱好者最理想的攀缘之处。青龙背体验点:青龙背上悬壁峭立,恰似一青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每当大雾袭来时,云雾升腾,青龙背如遨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浓雾散去,睛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峡谷,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辩。

  第八项:

  老君洞老君洞中现有天然溶柱形成的“圣君卧榻、系牛柏、炼丹炉、塔林、高山飞瀑、天门、青牛、豆腐坊”等道教信物,塑有太上老君像、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牌位供香客朝拜,千百年来一直为道教信众朝圣之所。天然溶柱鬼斧神工般雕成的大自然奇观,与天然、原始的自然地貌融为一体,成为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君洞体验点:清晨的阳光,直射到洞口那根溶柱上,象是参天松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洞口布满各种岩溶地貌的钟乳石,让人目不暇接。

  第九项:

  观日台观日台位于老君山五峰之首——紫气东来峰,与老君仙洞之间,是回心崖的顶部,俯瞰山下,阡陌纵横;远眺群山连绵,起伏跌荡,满目苍郁。清晨,一轮白日喷薄而出,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是老君山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观日台体验点:天边的一缕红线,渐渐变宽变亮,继而成为了一条橙红色的云霞,一瞬间,一轮红日已跃出了云海,四周霞光万道,美不胜收。只见日吐万丝,霞光普照,山岭、松林无不染上金黄的色彩,大地同时七色交织,五彩缤纷。

  第十项:

  老君犁沟相传太上老君为解游人香客登山之艰难,扶犁犁出一条深沟,通往老君洞,是老君山景区新*开发出的又一条循环通道。与回心崖后的青牛洞互为照应,使老君山倍添神秘。老君犁沟体验点:无限风光在险峰,老君犁沟传奇故事增添了许多动人的色彩。每当晴天一碧,万里无云,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构成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山水画。第十一项:瀑布崖瀑布崖位于老君山景区中心位置,是陕南地区旅游层次最高的人工瀑布群。瀑布崖三面环山,一面背水,仰观瀑布白炼从天而降,令人心旷神诒。冬季河面冰封,白雪皑皑,徜徉河畔,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感。现在又新修一座人行铁桥,特意引导游客到此观赏,是老君山风光第一景。瀑布崖体验点:飞瀑如注,倾喷而下,似滚雪涌潮,让人留恋往返。水深流静,以幽感人,以静悦宾,水剔透如玉,绿如翡翠。冬季时瀑布已成冰瀑,全部结冰,发出幽蓝柔光,寒冷之余,神秘无比。

  华山,《水经注》里说:“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花山”,因古代“花”、“华”通用,加上当地人的口音,故称为华山。华山与华夏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据清朝学者章太炎考证,“华夏”、“中华”都是因华山得名。早在《尚书》中就有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记载有黄帝、尧、舜都曾到过华山巡游。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首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阳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凭藉大自然风云变化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神有色的勾画出来,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大家赶上队伍,华山向以险要而闻名于天下,其之陡险位居五岳之首。常言道:“自古华山一条路”。一路行过,必经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上天梯、苍龙岭等绝险要道。

  大家看这个,这个就是华山松。华山松,雄球花黄色,基部围有数枚卵状匙形鳞片……树干可割取树脂;树皮可提取栲胶;针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

  希望大家能度过愉快的一天!下次我再和大家一起旅游!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它最早发现的时间是1974年。说来也奇怪,它的发现者竟然是一位正在掘井的农民。它的发现,即刻引起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地采取了保护措施和开发工作。

  兵马俑一共分为3个坑:一号坑,二号坑与三号坑。大家瞧!这是一号坑,坑里严谨有序的。阵容,反映了秦始皇时代军队的强大。二号坑和三号坑内,有些陶俑因接触空气而脱落颜色,有些还会因此破碎,考古学家不得不再用黄土覆盖上,所以二、三号坑里的陶俑比一号坑中的陶俑相对少一些。

  在秦朝,陶俑都是一块块烧制成的,还有大部分埋在地下没有挖掘。可想而知,这多麻烦、多辛苦啊!坑内每一个陶俑都跟真人一样,形态各异,表情丰富,形象逼真。可见当时的劳动人民多么的聪明、伟大!

  秦始皇陵兵马俑庞大雄伟的气势,不愧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甫阁颂》也在寺内。

  《甫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者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阁颂》

  《甫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灵崖寺景观

  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甫阝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公分,宽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过《甫阁颂》,当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甫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当他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的右崖上。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公分,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埙重刻”七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甫阁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混乱,有的妄断为申如埙重刻。

  因《甫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因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甫阝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山函]《石墨镌华》,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甫阝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不详。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

  江神庙的民俗博物馆位于略阳县城环城西路,主要负责江神庙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以及全县民间艺术和民族*俗和研究与开发等。

  博物馆所在的江神庙,有名“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占地*2千*方米,是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古羌族戏院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江神庙是古代船帮聚会和祭祀的会馆,按照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依地势高差而建。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细部装饰注重木雕板绘,外观华丽。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价值。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5)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优选【10】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P�镣宰啪薇�,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5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明成祖朱棣)

  十三陵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动工兴建,到永乐十一年(公元l413)玄宫告成。长陵位于天寿山丰峰南面,它是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洪武三年(130)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就藩北*。建文元年(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20)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元永乐。其较突出的历史功绩有: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4项是朱棣开创奠基的,他们是北京故宫,北京天坛,北京明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群。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四日病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首先被葬入长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长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宏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的最好的一座陵。

  (长陵布局:长陵祾恩殿)

  长陵陵园*面布局为“前方后圆”形制。“前方”,是三进深院落:第一深进院落大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宫门式建筑,门内明朝时东建有神厨,西建有神库,神厨前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朝中期,碑亭尚存;第二进深院落大门为祾恩门,单檐歇山顶。门内即祾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祾”是“祭而受福”,“恩”是“罔极之恩”的意思。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王陵中唯一保存完整的祾恩殿。殿内有60根金丝楠木柱,当中4根柱的直径在l米以上,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楠木大殿,十分珍贵;第三进深院落大门为棂星门,门内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后圆”即指永乐帝的陵墓,它由宝城,宝山,方城,明楼组成。宝城状如圆形城堡,宝城围起来的土山]宝山,宝山下为玄宫。宝城正前方建方城,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明楼。明楼是每座陵墓的标志,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的最高建筑。原碑刻着朱棣原来的庙号“太宗”,后来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改太宗为成祖,但没能换石碑,只是用木雕镶在成祖的石碑上。明楼内立“圣号碑”碑首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7个字。

  长陵陵园还辖有东,西井。东井在德陵馒头山的南面,西井在定陵西北。“井”内葬有被赐死的殉葬宫妃。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区怀长路上,处在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长陵目前对公众开放。

  明长陵位于北京市昌*县境内,距北京故宫五十公里。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四面环山,绿树丛丛。南面又有龙虎两山左右对峙,势如门户。当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东而去,好似天然的护陵河。南北贯通的高速路似一条巨龙连接着长陵至故宫。

  明长陵为十三陵之首,永乐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乐皇帝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寿宫”。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明长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乐帝后的场所,建筑在汉白玉雕刻成的三层台基上,金砖铺地。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径,十几米高的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承托着二千三百*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此外陈列着明陵地宫出土文物数百件,播放1956年发掘地宫的实况录像,帮助游人解开地宫之谜。

  明长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秕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权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而且永乐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为的皇帝,所以长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景区——祾恩门

  《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方米。其*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5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定陵,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宫的陵,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孝端和孝靖的合葬陵,位于天寿山的大峪山前,建成于公元1590年。

  朱翊钧年号万历,意思是要做一万年的皇帝,虽然没有实现,但也创下了明朝皇帝的一项记录,即在位年数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10岁继位,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建地宫。整个工程历时六年,耗银八百多万两。他在位48年,几乎不理朝政,终日沉缅于后宫,他好饮酒,经常酒醉**,死后葬在了定陵。

  万历皇帝有两个皇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孝靖皇后死时只是一个贵妃,按明朝规定,皇贵妃死后不能入地宫,于是葬在了其它地方。皇太子继位后,追封孝靖为皇太后。孝端皇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有将孝靖皇后迁葬到地宫。所以地宫中葬有一帝二后。定陵的地下宫殿于1957年被打开,出土文物3000余件,举世轰动。

  目前,定陵已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前来参观。

  整个陵园原来由陵门、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及明楼前的左右配殿组成。历经*400年的苍桑,原来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已毁,仅存基座。由于定陵的明楼为石质,不怕火烧、故至今保存完好。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陵恩门及陵恩殿遗址。各位,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即为定陵陵恩殿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大殿的柱础。陵恩殿是用于祭祀的大殿,原来大殿内供有皇帝和皇后的牌位。定陵的陵恩门及陵恩殿在清兵入关时曾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拢络**,重新修缮十三陵,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据说乾隆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方法,把十三陵原来的粗大木料等运往清西陵及清东陵,用小型木料重修十三陵,所以要缩小规制,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的说法。

  前面东西两个配殿内是十三陵出土文物展,第一陈列室主要展出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文物,包括谥宝、谥册、金冠、玉带、金银器皿、丝织品等。第二陈列室主要展出自两位皇后的棺椁中出土的文物,随葬品,包括凤冠、头饰、宝石及其它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现在各位可以免费参观,请不要在展室内拍照,摄像,谢谢大家的合作,咱们十分钟后在明楼前集合。

  (在明楼下)

  各位请看,这就是定陵的明楼,明楼是一个陵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个陵的最高建筑,为什么定陵的明楼能保存如此完好呢?刚才我们已经说了,这座明楼看起来斗、拱、梁、枋俱全,再加上油漆彩绘象是木结构的,但实际上完全是石制的,故不怕火烧,不怕日晒雨淋,所以保存相当完好。明楼的两侧连接环绕着周长800米的围墙,它叫宝城,在宝城的正中的高大土丘被称为宝顶,在宝顶下方即是地宫了。现在,请各位随我上宝城,我给大家讲一讲定陵发掘的经过。各位朋友,请到这里来,大家肯定很关心当年发掘定陵地宫的情况,这得从1955年说起。当时北京市委的几位领导及我国著名的学者吴晗、郭沫若、沈雁冰等人联合上书***,建议发掘明陵,以研究明史。经***的批示后,成立了发掘委员会,发掘队长是年仅29岁的赵其昌。发掘工作于1956年5月正式开始。

  各位请看!发掘队首先从宝城西侧了一条探沟。很遗憾,一无所获。后来又挖了一条更长,更宽的探沟,当挖到7.5米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字样。发掘队按小石碑提供的线索,在正对明楼的中轴线上又挖了第三条探沟。于1957年5月在隧道的尽头发现了金刚墙。拆开金刚墙进入与地宫的过渡的隧道券,当然大家兴奋极了,一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有了回报。突然,人们一片沉寂,怎么了?原来呀,在大家面前赫然出现两扇巨大的坚闭的汉白玉石门。每扇石门高有三米三,宽有一米八,有四吨重,门上有青铜门梁,用人力无法推开。更糟的是,人们发现在石门的背后还有一块长条小石碑似的“顶门杠”,死死地顶在门后,怎么办?危难之处总会有人显身手。忽然,有人说:“让我来试试!”大家回头一看,哟!一个小伙子从人群中走出来。信不信由你,他只用了一根木条及一些铁丝,不到5分钟便打开了大门,真神了!就这样,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被打开了,那么到底那位年轻人是怎么打开地宫大门的,地宫内有什么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揭开地宫秘密。

  北京十三陵的导游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区北部天寿山下,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开始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在方圆80*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共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此外还有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丛葬宫女等。营建时间前后达200余年,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墓葬群。

  明成祖朱棣选定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政治方面。北京是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所以自从他登基起,就计划者迁都北京,故而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其次,战略方面。明朝初年,蒙古等的残余势力逃到漠北,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若身处南京,未免有些鞭长莫及,难以达到控制北方局势的目的。所以,朱棣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是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这对明朝疆域的巩固也的确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的决策影响可谓深远。

  永乐五年(公元l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水先生等人前往北京一带开始选择万年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都不满意。后来在江西术士廖均卿的推荐下,选中了昌*这块风水吉壤。整个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如拱似屏,南面龙山,虎山分列左右,构成天然门户。陵区大宫门正好建在两山之间,门里是一片开阔的盆地。整个陵区以长陵位关键,以大宫门一一长陵一线为中轴线。北面以天寿山为镇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虎峪,正和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再加陵区内温榆河从西北蜿蜒流向东南,形成陵区的抱水,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

  自永乐七年(公元l409年)正式在此建长陵,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明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了二百多年,从没间断。十三陵以时间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除以上十三位皇帝外,陵内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及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坟园寝和1座太监墓。由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是长陵一一永乐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因此长陵的中轴线也就是自然成为整个陵区的中轴线。

  (今日十三陵)

  1992年,在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的评定中,专家学者对十三陵的判定语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世界遗产名录》对它的评价如下: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的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了400余年的世界观和权力观。”

  (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嘉靖十九年(公元l540年),是陵区的标志。石牌坊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其高14米,宽28.86米,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的图案。

  (大红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俗称大红门”。门向南,分三洞,是陵区的总门户。它位于虎山,龙山之间一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门口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面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当时奉旨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皆由步行进入陵区,否则以大不敬论罪。《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且山岭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长陵神功圣德碑)

  沿中轴线向北距大宫门0.6千米,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正方形,四面劈门,高约三丈,建于宣德十年(1435年)。亭内是明成祖永乐帝朱棣的神功胜德碑。碑身正面刻的是明成祖长子一一仁宗朱高炽撰写德神功胜德碑文,碑文有3000多字。碑的背面刻有的是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高宗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记述了长陵,水陵,定陵,思陵几座陵墓的残破状况。碑东侧刻有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碑西侧刻有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仁宗论述明亡国的教训得失。长陵的神功胜德碑是十三陵唯一刻有碑文的陵碑,其他各陵碑都均没有刻字。

  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四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

  大宫门后的大道叫神道,又称陵道。神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7.3公里,向北直达长陵陵门。在碑亭北侧,各有一列石雕群,统称石像生。在陵墓前设置石像生的仪制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

  (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其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有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狮子,獬豸(xiezhi),骆驼,麒麟,马,象,各四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石狮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陵前置狮子为镇物,用以驱区避邪;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能辨曲直”,有触不直者”的能力,在此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骆驼为沙漠之舟,象征运输。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象征祥瑞,且帝王生前仪仗也多用大象。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圣德,天下太*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石马多被置于陵墓前,原因是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石人6对,文臣,武臣,勋臣各四人,分别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将军和有功之臣。这些石声像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

  (棂星门)

  石声像的北端是一座玲珑别致的棂星门。古人认为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故用棂星命名的门成为一种象征,比作天宫之门。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间,门上中间各饰有火焰珠宝,因此又俗称火焰牌坊”,也叫龙风门。

  北京昌*县境内,有一处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闻名的十三陵。在周围40公里的范围内,埋葬着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从葬宫女等。

  (一)概况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工部及术士风鉴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区寻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台、屠家营等处,朱棣均不满意。后来江西术士廖均卿说,昌*北有吉壤,可做万年寿域,名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一个**原。朱棣视察后很满意,决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黄土山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竣工,即长陵。明代历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陆续在此建陵。明制规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谒陵耗费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几度遭到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兵入关。明末清太祖崛起于东北,威胁明朝安全。有人说清兵之所以强盛与他的祖坟风水有关。他们(金人)的祖坟在房山,如捣毁,清兵即灭。天启皇帝于天启二年(1622)派人毁房山金陵,并建关帝庙镇之。清兵入关后,采取同样的报复手段,破坏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为了拢络**,曾下令修缮明陵。民国时期,1914年左右,当地豪绅争夺产权,明陵又遭破坏。

  1、陵墓区范围

  墓区原有一道40公里长的围墙。红色围墙自南边的大宫门起,依山而筑,设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子口、雁子口、德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个关口,各口驻兵把守。现在红墙已无,但从地名上看还能了解到当年的墓区范围。

  2、陵墓中轴线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十六条生龙,造型生动。

  (2)大宫门

  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门内有数千军士守护,任何人不得闯入。当时规定"谋毁山陵者,以谋大逆论,不分首从,俱凌迟处死"。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往边疆充军。

  (3)碑楼

  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驮巨碑,即长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该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韵》,详细地记录了长、永、定、思几座陵墓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九年(1804)清仁宗论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

  (5)棂星门

  棂星门俗称龙凤门,在此处有"天门"之意,门三道之间有短垣相隔。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当地人又称其为火焰牌坊。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二)埋葬帝后简表

  陵名埋葬年号庙号在位年代年数享年附葬皇后

  长陵朱棣永乐成祖1403~14242265徐氏

  献陵朱高炽洪熙仁宗1425148张氏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6)

——陕西景点导游词实用五份

  哈喽!欢迎大家来到西安,我是你们的小导游刘琳,我和大家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下面我们就前往清华池吧!

  朋友们,我们正在走廊,请大家往前看,那就是黄河母亲,她一身雪白,还抱着不到一岁的孩子,用乳汁哺育这他,这黄河母亲大概有两米多高。我们联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妈妈肯定也这么爱你吧!

  黄河母亲大家已经看过了,我们就去对面那座山吧!它叫作鸟山,必须坐缆车去。请大家做好准备,缆车要出发了!请大家往下看,这就是清华池,很美丽吧!

  好了!大家该下缆车了,我们已经到达鸟山了。请大家往里面走,看!那是八哥!多么可爱呀!大家自己看吧!可不要掉队哦!好了!大家应该看完了,我们下山吧!

  看!那是青春泉!听说只要用哪里的泉水洗脸,脸上永远不会有皱纹哦!青春泉的左面是皇上和他的妃子洗澡地方,只要往里面头一两个硬币,就会来年有好运!

  好了!今天的清华池一日游结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请大家不要忘记今天哦!

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道教源头”——老君山参观。在参观期间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请不要吸烟,因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级防火单位;第二,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不要离开登山盘道和休息台,因为老君山地势险峻,并有野兽出没,以免发生危险。谢谢合作。

  第一项: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岳华山之阳,地处秦岭东南段北端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在该地有一历史非常久远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溶柱林立,姿态万千,错落有致,特别是与道教传说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炼丹炉、圣君卧榻、天门、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相传太上老君从周国赶往秦国途中,在河南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太上老君对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深感关切,发誓要修得正果,他便来到洛南老君山潜心修炼。时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驾相迎,也到此处与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统。后太上老君到达秦都西安,又降至终南山楼观台讲道,至此,道教传统才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故民间人士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庙、玉皇殿以志纪念,老君庙、玉皇殿那历尽苍桑、饱经风霜的铮铮风骨,浩立于峭崖绝壁之巅,俨然向世界宣告中华道教在这里诞生。遍布山间的秦砖汉瓦、古迹遗存,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虔诚的神灵崇拜,民国八年,这里的乡民又勒石树碑,记载着这一史迹,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岭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华道教第一山”。

  第二项:道教文化艺术碑林

  道教文化艺术碑林是老君山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人文景观,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线,辅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诗词、散文、观感、题词,全面、系统地再现道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道教文化在老君山发扬光大的不朽历程。如果那位来宾有兴趣,我们可以给您免费提供一块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闫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观感诗。

  第三项: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上老君的学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经》,是道教始祖和中国的哲学之父。

  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类哲学的源头。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终结传统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诞生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当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我们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务领域注册了“老君山”商标,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上老君灵光照耀下的老君山生态旅游,东北地区,让我们攀附在中国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得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太上老君像 据史料记载:太上老君生卒年月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在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有的亦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为了纪念太上老君这一历史传奇人物,我们在这里建造“太上老君塑像”作为“中国道教之源 - 老君山”的标志性建筑,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有一个完美的结合。塑像高约5米,底周宽约3米,居于老君殿(在建)前的小山之巅,背靠玉皇岭,西临禹坪川,居高临下,威仪凛然,是我市最具特色雕塑代表之作。塑像主人雍容华贵,步态轻盈,手握禅杖,俯瞰众生,令人肃然起敬。再现了道教教义中的“重现世,恤民生,察民情,疗民疾”的思想,直观的表现出道教创始地特有的“洞天福地”的深刻蕴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大雁塔景区和曲江旅游区,首先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公元5***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之地,建造佛寺,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隋代无漏寺,并改名为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占地342亩,有房间1897间,可容纳僧徒3000余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称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玄奘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公元627年,28岁的他独自一人前往印度学*佛学,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长达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带回了657卷佛经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国人的隆重欢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师便被请到慈恩寺担任住持,继续翻译佛经,并在此宣讲识宗教义,使慈恩寺成为了识宗的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规模仅为唐时的七分之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慈恩寺的门口,因为我国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山门也称三门,东为无相门,西为无作们,中为空门,象征着佛教的入门三解脱,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钟鼓二楼东西对峙,东边的钟楼内悬挂有一口明代的大铁钟,重约三万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钟四个字;西面的鼓楼内有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僧人们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晨钟暮鼓,交相辉映。寺院的钟声每天敲108下,象征着破除人的108中烦恼,及“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就是说,听到寺院的钟声,就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得道成佛了。

  钟鼓楼的北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的是三身佛,中为法神佛毗卢遮那佛,西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东为应身佛。三身佛的两侧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两边有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他们分别象征着真理和智慧。东西两侧还列坐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过去是法堂,法堂是为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堂内墙壁上贴有三张拓片,中间的是玄奘负笈图,两侧是玄奘的两位弟子,圆测与窥基,圆测是新罗国王孙,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侄子,两位名门之后均拜玄奘为师,可见玄奘法师当时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亲自设计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与佛像。初的塔为5层,砖表土心,不可攀,后来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将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层,后经战乱毁坏,到五代时又重新修建,改为七层。现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这次修缮后的状貌,为楼阁式砖塔,高64.7米,共七层,塔内建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都建有砖拱门,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两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二碑均为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的得名,一说是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另一说是出自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说是摩揭陀国有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寺僧可食三净肉,有一天中午,一位僧人看见天空中有群雁飞过,于是便开玩笑的说:“众僧今日还没有肉吃午饭,如果菩萨有灵的话,因该知道啊!”话音刚落,只见领头的大雁突然折身飞回,在这个僧人的脚下坠地而亡,众僧大惊,随即明白了这是佛陀化身前来教育他们,于是便将此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在吃肉。雁塔之名相必便是来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跟雁塔题名有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雁塔题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在考取进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留在雁塔的墙壁上,日后若是升为卿相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后,就曾作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少年”,表现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大雁塔的北面是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组仿唐建筑群,于200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便觉堂和东院堂三部分组成,光明堂内以壁画的形式讲述了玄奘从出生到去西域求法的事迹;讲述的则是玄奘取经回国后,翻译佛经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大便觉堂内,供奉了玄奘的顶骨舍利和他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和凭吊,墙壁上的汉白玉壁画,讲述的是《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故事,具有很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大雁塔在历史上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们就去参观曲江旅游区的其它几个著名景点。

  首先我们去打雁塔北广场参观,这是一个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题广场,于2003年建成,由喷泉水景区,大唐盛世浮雕景区,大唐东西步行街,唐诗园林区等组成,内有亚洲的音乐喷泉,现已成为了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们去参观大唐芙蓉园,它是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于2005年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内有紫云楼、凤鸣九天歌剧院、陆羽茶社、仕女馆等等许多的仿唐建筑群,拥有全球的水幕电影,是我国个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与风貌的主题公园,被誉为“盛唐主题天下园”。

  现在我们去参观曲江海洋馆,它是西部的海洋馆,占地90亩,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主要由海豚表演馆、海洋科普馆、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观园等部分组成。

  在曲江旅游区,我们还可以参观到传说中薛*贵与王宝川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寒窑以及以*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了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西安城墙。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游览的西安城墙,它是世世代代陕西人的骄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征。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古城西安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黄,叫我小黄或伟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很高兴,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今天我先带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今天我就带领你们游览这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历史文物。

  看!这就是将军佣,它身体魁梧,头戴鹤冠,身上披着铠甲,手里还握着宝剑,看它若有所思的样子,好象在考虑如何打退匈奴大军呢!

  瞧!这个兵马俑是陶马,它的大小跟真马差不多,个个形体键壮,肌肉丰满,看它跃跃欲试的样子,好象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档案,先的景点不知这一关额,还有先古城墙,华清池等等,这些景点我都会带你们去的,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后有一个好的状态再继续我们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们明天见。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7)

——陕西天台山导游词(5)份

  唐代以后,国清寺屡有兴废,现在的建筑为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是用青铜铸成的,重达13吨;其左右两旁分坐着的十八罗汉,是用楠木雕成,外贴真金。佛像后面的"慈航普渡"壁画,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在国清寺外,有一行遗迹和寒拾亭、丰干桥。一行禅师是唐代高僧,佛教**的传法大师和佛经的翻译家,并在天文学和历学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寒拾亭是后人为纪念唐代两位诗僧寒山和拾得而建造的。丰干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是为纪念诗僧丰干而命名的。

  天台山主峰华顶,海拔1138米,是看日出的好地方。石梁是天台山的一个重要的游览点,在国清寺东北方。这里,两山门立,山腰间一块巨石横空,衔接两山,因这巨石颇似屋梁,故称石梁,长约2丈,最狭处不过五六寸,最宽处约1.5尺,梁下有一飞瀑直泻深谷。如从石梁上通过,十分惊险。 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鉴真和沿东渡日本时,曾朝拜国清寺,并拜国清寺住持为师,赴日时带去国清寺的大量经典。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大师来国清寺取经,回国后选择了与天台山风光相似的比睿山兴建一座仿拟国清寺的`延历寺,大兴天台宗教义。从此称该山为日本"天台山",该寺为日本"国清寺",日本天台宗称天台国清寺为"祖庭"。最澄大师还把天台山的荼叶引种到日本。最澄以后,日本许多佛学大师也相继来天台山求法。

  天台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早在南北朝时代就名闻国内外。历代不少著名诗人写下了很多赞美天台山景色的诗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即有详细描叙天台山风景,赞美天台山景色的篇章"游天台山日记"。天台山还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坐落在天台山麓的规模宏大的国清寺,被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而天台山的胜迹,也主要集中于国清寺附*,称为"国清风景区"。国清寺是一座拥有19600*方米面积,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它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其中包括四殿(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成为我国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国清寺的文物室珍藏着两千多件文物,其中有的很珍贵。

  另外,邛崃还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邛窑遗址和南宋石塔,被专家誉为无价之宝;西汉胜迹文君井、精美绝伦的石笋山唐代摩崖造像、全国第二高砖塔回澜塔,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邛崃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方,在火井镇境内。在二千多年的秦汉时期,邛崃人民就在钻井盐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公元前61年,在距邛崃市30公里处的火井乡凿了第一批天然气井,这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钻凿的天然气井。据《史记》载,在公元前三世纪,当时担任蜀郡太守的水利专家李冰就曾在今天的四川邛崃一带凿井汲卤,并利用开采盐井过程中取得的天然气煮卤熬盐。到了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四川的盐井已遍及临邛、成都、南充等地十多个县,利用天然气做饭熬盐随着也普及到上述地区。在欧洲,英国是最早开采和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但那是公元1668年的事,比我国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大家看这两块巨石像不像金剑劈石的姿态。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剑劈石”,也有人叫它“试剑石”。但见两块巨百对峙而立,如刀劈一般;两石中间,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传说当年九天玄女在烧香台教会了黄帝用兵布阵之法,又授予他一把长剑。黄帝举剑朝一块巨石劈去,只听一声巨响,火花四溅,这块巨石便被劈成两半。数千年来,巨石岿然耸立,风雨不动。现成为游人抚摸攀援的一大景观。在此周围,还有玄女洞、玄女梳妆台等景观,它们都流传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叫伯阳山。伯阳山是天台山风景区的第二大景观,亦为第一大险山。石崖突兀,巍峨挺拔,它是以老子(李耳)之字“伯阳”而命名。传说当年老子在华山潜心修炼,混元老祖感其心诚,便为他指点迷津。混元老祖说:华山虽好,但在此修炼者多,极不清静,你可到宝鸡天台山去修行,那儿山高景深,很是幽静。老子听了师傅的话,便打点行装,骑着青牛,西奔而来。到了宝鸡天台山后,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选定了此山居住。因有玄关挡道,老子便催动青牛,以角拱石,穿石为洞。洞高2.5米,宽2米,山风穿洞而过。从此,留下“风透玄关”的自然美景和“老子骑牛过玄关”的动人故事。在伯阳山,还传说伏羲氏、鸿钧老祖、孙膑、葛洪等在此留居过。现在这里有一天然、人工合成的山洞,内供老子坐像一尊。在此山道,还有支锅石、老鹰石、回心石、八卦石等景点,它们都流传有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千百年来,很多人把这个故事奉为“佳话”。为了爱情,富家千金卓文君居然能够素面朝天地当一个小酒馆的女掌柜,而大才子司马相如则放下架子当起了“小开”(堂倌),负责清洗酒具。

  司马相如真的是为了爱情吗?如果是为了爱情,他们已经结合,本可以就此长相厮守。虽然是通过私奔这种方式,相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这次回临邛,是为了钱,是冲着卓王孙的财产来的。

  开酒馆的开酒馆,做财主的做财主,这同财产有什么关系呢?司马相如开酒馆的目的,就是要向卓王孙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岳父大人啊,您是对的,文君确实不该嫁给我这样一个穷书生。可是,现在已经成为既成事实,不可更改了,她现在正跟着我受苦哩!只能靠开小酒馆为生了。下一步怎么办?您老看着办,您总要给自己留点面子吧!”。

  本来,家财万贯的卓王孙之女居然当垆卖酒,这就是一种“沦落”,作为父亲,面子上肯定不好看。司马相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让文君“抛头露面”,迫使卓王孙就范。否则,天下能开酒馆的地方多的是,何必一定要开在临邛呢?后来,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司马相如的设想实现了。卓王孙承认了他和卓文君的关系,也周济他们了。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8)

——明显陵导游词通用五篇

  大家好!下面将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并做讲解,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去领略这个全人类共同财富的神韵和它背后的神奇故事。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余年,动用了国库40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显陵,是中国最早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皇陵,而大家熟悉的明孝陵、十三陵都是在显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四年后作为明清皇陵的扩充项目列入的,这主要是因为显陵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完整地保留和体现了封建礼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影响到清代帝陵形制,他是明代帝陵最杰出的代表,它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独特之处:其中一陵两冢,为历代帝陵绝无仅有!中国没有,全世界也没有第二座!金瓶型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圆形内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绝对没有的。其次,显陵的建筑是利用中国风水理论“陵墓多与山水相称”的原则,将山水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布局。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更重要的是,显陵的修筑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之争”的产物。

  显陵有这样多的奇特之处都符合联合国有关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连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都感到惊叹,说显陵真是一个“神奇的明显陵”。我不知道,大家游览完显陵后会有什么感想!会有什么的评价!好,各位,现在你们已经踏上明朝皇家陵地,请保持肃静,由我把大家带回到明朝……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块石碑叫“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为嘉靖年间宰相严嵩手写,在我国封建社会,帝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在此下马,这块碑在当时具有法律作用,违者将受到严惩,同时,它是显陵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各位贵宾,我们面前的这座单檐山式建筑,叫新红门,穿过这座门我们就正式进入陵区了。显陵工程浩大,前后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占地面积183.13公顷,相当于300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个显陵由内外两道城墙环护,大家看,连接这新红门的城墙叫外罗城,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3600多米,红墙黄瓦,蜿蜒于山峦起伏中,雄伟壮观,大家所看到的这样大的外罗城当时在建陵的之后,各地官员从全国各地,各州、府、县上至东北。下至云贵,从一砖、一瓦、一石都向这里进献。每一块砖、一块瓦都有完整标明拉来自何处,可见工程之浩大。从空中俯瞰,外罗城为“金瓶”形状,“金瓶”在风水术在中认为不仅能饶气护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其寓意神圣吉祥。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显陵外罗城是明代帝陵之首创!其后的明清陵寝均沿袭了这一做法。

  穿过新红门大家会发现依中国古建筑之规制,所有主要建筑均在中轴线为中心在两边展开,而新红门却偏离了中轴线,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带者这个疑问随我继续游览。

  在我们的左手边大家看到的这个水塘叫外明塘,因处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这个堂是厅堂的堂)故名。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指陵区开阔的空地,要宽阔忌狭窄,宜山长发展之计。外明塘上接陵区九曲河出水,下通沧浪湖入水,它破墙而出,使外罗城有90米的缺口,说起这个缺口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典故呢:据说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耗资巨大,然国库银两短缺,拿不出如此多的款项,当朝的奸相严嵩便出计让各地知府出资筑陵,此计一出,全国各地迫于皇威相继筹措不等银两,唯云南和贵州两府因地处边远穷困地区,未能及时筹措到足够的款项,导致延误大工,后被嘉靖皇帝贬官严办,当时的设计师就决定在这一空缺段修一口明塘与两边的外罗城相连。而这一空缺段也就留下了缺―云南,少―贵州的说法。至今钟祥人仍将独缺什么说成缺―云南少―贵州。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处,中国仅30处,属文化遗产的仅21处,湖北仅2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32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余年,动用了国库40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各位贵宾,这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叫方城明楼,上挂“显陵”两个大字,它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是专为供奉“圣号碑”而修建的。其实显陵原叫“献陵”,因当年兴王朱佑元四后溢号为“献”,其忘坟即称为“献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息大礼仪之争后,为他的父亲钦定陵号为“显陵”,“显陵显者,光也书泰,誓之词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意思是他父亲德配天地,圣功显赫,应让普天之下都知道,并象日月一样永寸万年。由此可见朱厚璁为推尊私亲,实施“嘉靖新政”而费尽了心思。明楼木体结构于明末毁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火,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明楼是1990年修复的。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小院落,俗称哑巴院,这里四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止点。这个小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入地宫的。我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实行厚葬,正所谓“厚葬以明孝”,死后还把大量珍奇异宝葬入地宫,因此帝王们最担心的就是陵寝被盗。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宫被盗,这地宫入口的保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这里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这个院子是由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当然这只是传说,还有待专家的考证。

  好,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显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那就是一陵两冢!何为一陵两冢?就是一座陵园内有两座墓冢。那么为什么其他陵墓无此现象而独显陵有呢?这还要从墓主前后身份变化说起:明正德14年也就是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当时他只是一个潘王,依封建礼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规制建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前墓冢,既是当年兴献王朱佑元死后的坟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为“献皇帝”,并一度想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与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而未迁,嘉靖17年( 1539年) 12月,嘉靖皇帝的母亲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为了给母亲寻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2月南巡承天府(即钟祥市),在拜谒了其父新献帝的陵墓后,他认为这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其母亲的灵柩由京城送至钟祥显陵与父亲合葬。但经检查发现,显停放父棺椁的地宫已经进水,且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供放其父母的灵柩。这样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单冢潘王坟经嘉靖帝在位几十年的不断扩建,变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前后双冢帝王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墓冢叫宝城,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哑铃。前宝城是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献王灵柩的地方(现供奉大量的随葬品),而后宝城为正圆形,直径110米,下面的地宫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椁。

  我们现在停留的这个地方叫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想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19年。在我过古代有个传统*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于是,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其父亲朱佑元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可以说,瑶台在显陵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500年了,期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1643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地民风纯朴,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显陵地宫开启时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显陵宝城的修筑凝聚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请大家注意看在环形的宝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龙头。龙头自颈部至龙嘴是相通的,所有龙头都是面朝宝城外侧。这就是显陵独特的排水系统。每逢下雨时,积聚的雨水通过龙头嘴的管道排出宝城外,以便环道干爽和减少坟冢的积水量。我们今天家里用的水龙头其叫法即源于此。除排水这一实用性外,威武凶悍的龙头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同时,建造者们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卫亡灵。

  各位贵宾,请随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楼。

  请大家看这块碑,它高5米,宽1.2米,碑身字体“大明恭睿献皇帝之陵”为嘉靖皇帝亲笔书写。这块碑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整个显陵的名片,对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最终获得通过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个碑文的两边均遭到毁坏,唯有这块碑文完好,也无断裂,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显陵的恢宏与神奇吧!请大家放目远望,自新红门至陵寝的这条弯曲的龙鳞神道,恰似一条旱龙,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鲜活。新红门与旧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不正式显示出了龙尾摆动的生气吗?再看九曲河,穿插于旱龙左右尤如一条水龙蜿蜒潜行,与旱龙在内明塘外交汇,形成二龙戏珠之妙。而内明糖则依风水理论“龙气见风则散,遇水则止”。具有藏风聚气、界止龙气流失,象征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陆二龙的设计,使整个显陵倍具生机与活力!

  请大家在看整个陵区的大环境:依据古代风水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都被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以陵区后部的松林山为祖山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建筑,九曲河弯延其间,前面的天子岗为屏山,构成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完美风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显陵不愧为古代建筑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然杰作!显陵的修建,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和营造工艺水*,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各位贵宾,在你们参观完显陵后,是否也会像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那样发出同样的赞叹呢?当然,依显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历史之丰富,是在这短短时间内无法全部了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学浅,知识有限,很多地方讲解尚有欠缺。为此,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掌握更多有关显陵的知识,届时,欢迎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献上更加精彩的解说。

  谢谢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各位贵宾,这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叫方城明楼,上挂“显陵”两个大字,它是整个陵寝的标志性建筑,是专为供奉“圣号碑”而修建的。其实显陵原叫“献陵”,因当年兴王朱佑元四后溢号为“献”,其忘坟即称为“献陵”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璁以武力*息大礼仪之争后,为他的父亲钦定陵号为“显陵”,“显陵显者,光也书泰,誓之词曰:唯我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意思是他父亲德配天地,圣功显赫,应让普天之下都知道,并象日月一样永寸万年。由此可见朱厚璁为推尊私亲,实施“嘉靖新政”而费尽了心思。明楼木体结构于明末毁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火,仅存残垣断壁,现在的明楼是1990年修复的。

  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小院落,俗称哑巴院,这里四全陵神道的起点,也是终止点。这个小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玄机:这座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的神道下面是进入地宫的斜坡墓道,昔日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个斜坡慢慢送入地宫的。我国历代封建帝王都实行厚葬,正所谓“厚葬以明孝”,死后还把大量珍奇异宝葬入地宫,因此帝王们最担心的就是陵寝被盗。能不能有效防止地宫被盗,这地宫入口的保密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小院工程所用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上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这里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因这个院子是由哑巴修的,所以叫哑巴院。当然这只是传说,还有待专家的考证。

  好,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显陵最具有特色,也是中外陵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那就是一陵两冢!何为一陵两冢?就是一座陵园内有两座墓冢。那么为什么其他陵墓无此现象而独显陵有呢?这还要从墓主前后身份变化说起:明正德14年也就是1519年,墓主朱佑元因病去世,当时他只是一个潘王,依封建礼制,他的陵墓即按潘王的规制建造,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前墓冢,既是当年兴献王朱佑元死后的坟墓。

  1521年朱厚璁登基成了嘉靖皇帝之后,追封其父也就是朱佑元为“献皇帝”,并一度想将其父的陵寝迁往北京,与其他已故明皇帝葬在一起,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因而未迁,嘉靖17年( 1539年) 12月,嘉靖皇帝的母亲章圣皇太后在北京病故。为了给母亲寻找“吉壤”,嘉靖帝于次年2月南巡承天府(即钟祥市),在拜谒了其父新献帝的陵墓后,他认为这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将其母亲的灵柩由京城送至钟祥显陵与父亲合葬。但经检查发现,显停放父棺椁的地宫已经进水,且较小。于是嘉靖便命工部在其父原有的墓冢后面重新修建一座新地宫以供放其父母的灵柩。这样就形成了由最初的单冢潘王坟经嘉靖帝在位几十年的不断扩建,变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前后双冢帝王陵。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巨大的墓冢叫宝城,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巨大的哑铃。前宝城是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就是最早停放新献王灵柩的地方(现供奉大量的随葬品),而后宝城为正圆形,直径110米,下面的地宫中即停放嘉靖帝父母的棺椁。

  我们现在停留的这个地方叫瑶台,它将前后两座宝城连接在一起。瑶台在神话传说中是神仙聚会的地方。而前后宝城以瑶台想连接寓意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两座宝城修建的时间相隔19年。在我过古代有个传统*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于是,新地宫建成后,在旧地宫与新地宫之间修建了一条通道,并筑成瑶台。当年嘉靖皇帝的父亲与母亲合葬时,其父亲朱佑元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的通道运到了新地宫。可以说,瑶台在显陵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显陵自修建至今已*500年了,期间经历数次劫难。其中最大上的一次即明代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1643年冬,李自成大军攻陷承天府(即钟祥),拆毁朱家的家庙,并欲挖掘显陵地宫。据说正准备开挖前地宫时,恰遇雷电交加。有迷信思想的李自成心有疑惧,未敢动土,便放火烧毁陵内所有木制结构的建筑作罢。如今科学探测证明显陵地宫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地民风纯朴,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显陵地宫开启时定能引起全世界的注目。

  显陵宝城的修筑凝聚当时先进的科学思想,请大家注意看在环形的宝城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龙头。龙头自颈部至龙嘴是相通的,所有龙头都是面朝宝城外侧。这就是显陵独特的排水系统。每逢下雨时,积聚的雨水通过龙头嘴的管道排出宝城外,以便环道干爽和减少坟冢的积水量。我们今天家里用的水龙头其叫法即源于此。除排水这一实用性外,威武凶悍的龙头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同时,建造者们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卫亡灵。

  各位贵宾,请随我一起登上方城明楼。

  请大家看这块碑,它高5米,宽1.2米,碑身字体“大明恭睿献皇帝之陵”为嘉靖皇帝亲笔书写。这块碑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整个显陵的名片,对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最终获得通过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家看整个碑文的两边均遭到毁坏,唯有这块碑文完好,也无断裂,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显陵的恢宏与神奇吧!请大家放目远望,自新红门至陵寝的这条弯曲的龙鳞神道,恰似一条旱龙,龙尾三摆,龙颈三曲,煞是鲜活。新红门与旧红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不正式显示出了龙尾摆动的生气吗?再看九曲河,穿插于旱龙左右尤如一条水龙蜿蜒潜行,与旱龙在内明塘外交汇,形成二龙戏珠之妙。而内明糖则依风水理论“龙气见风则散,遇水则止”。具有藏风聚气、界止龙气流失,象征明代山水永固之意。此水陆二龙的设计,使整个显陵倍具生机与活力!

  请大家在看整个陵区的大环境:依据古代风水学“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都被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以陵区后部的松林山为祖山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建筑,九曲河弯延其间,前面的天子岗为屏山,构成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完美风水格局,形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显陵不愧为古代建筑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然杰作!显陵的修建,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明代中后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和营造工艺水*,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各位贵宾,在你们参观完显陵后,是否也会像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让·路易先生那样发出同样的赞叹呢?当然,依显陵之博大,孕藏的文化历史之丰富,是在这短短时间内无法全部了解清楚的,加之我才疏学浅,知识有限,很多地方讲解尚有欠缺。为此,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掌握更多有关显陵的知识,届时,欢迎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再次来显陵参观游览,我也将为大家献上更加精彩的解说。

  谢谢大家!祝各位旅途愉快!

  在进入陵区游览前,我先就明显陵向大家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与皇后蒋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519年,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底,显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被录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世界遗产目前全世界共有500多处,中国仅30处,属文化遗产的仅21处,湖北仅2处,即武当山和显陵,全国32个省市大部分一处都没有。

  我刚才讲显陵是明朝恭睿献皇帝朱佑元陵墓,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是想骂我了,明朝那里有过叫朱佑元的皇帝了?那我要说了,你知道的没错,我讲得也没错,不仅明朝没有,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因为中国历史上在编的皇帝的确没有这个人,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死后被追认皇帝的人,这也是显陵的奇特之处。尽管朱佑元生前没有当过皇帝,而在他死后被他儿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璁不仅追认为皇帝,而且还为他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陵。为了让显陵的规模超过中国历代皇陵,嘉靖皇帝在位40余年,动用了国库40余年的`库银,几万名劳力建设了40多年,才建成今天的规模。它也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长的皇陵,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皇陵之一。


陕西昭陵导游词范本五份(扩展9)

——陕西***导游词合集5篇

  ***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匾额对联。

  ***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成都***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0xx年刘备入葬于惠陵。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之始。)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唐宋时期,***就已成为著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这天看到的***,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尽管官方一向把那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惯的称那里为***。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面示意图上看到,***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就应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惯将三者统称为***。***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之后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

  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