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励志的成语故事1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好的人、事、物,才能学*到好的*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惯。

励志的成语故事2

  相敬如宾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事情办完了,回来时路过一个叫冀的地方。他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地,天气十分好,晴朗无云。田里有一个农民正在锄草。

  碰巧,那农民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说明这个青年是个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帮助国君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

  于是,胥臣走下车,与那年轻人交谈,询问他的身世。

  ◎成语释义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

  ◎出处译文

  臼季(胥臣)出使,路过冀地的时候,看见一个叫冀缺的人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他与妻子相互尊敬,像对待客人一样。

励志的成语故事3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励志的成语故事4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蜗(即隅),莫之敢樱。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追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个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搏,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励志的成语故事5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励志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励志成语故事1

  东晋名将刘琨和祖逖是好朋友。他们年轻时看到朝廷腐败,深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于是互相勉励,立志要为保卫国家做出贡献。每天鸡叫头遍时,祖逖就叫醒刘琨,一同起床舞剑,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祖逖率军北上,收复了大片国土。

  [注释]闻:听到。

  [提示]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时奋发努力。

励志成语故事2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发奋读书。

  之后,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最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来源】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寓意】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励志成语故事3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同学,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励志成语故事4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励志成语故事5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面十分明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励志成语故事6篇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发奋读书。

  之后,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最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来源】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寓意】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为国家出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们白天一起在衙门里供职,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当时,西晋皇族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趁机起兵作乱,*受到严重威胁。祖逖和刘琨对此都很为焦虑。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把刘琨踢醒,说:“你听到鸡叫声了吗?”刘琨侧耳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叫。不过,半夜的鸡叫声是恶声啊!”祖逖一边起身,一边反对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快起床锻炼的叫声。”刘琨闻言,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拔出剑来对舞,直到曙光初露。后来,二人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到读书人家里借书来读。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读书,欧阳修最终成为一代名家。

  【曹冲称象】

  三国时候,魏王曹操有个小儿子,名字叫作曹冲。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深得曹操的宠爱。曹冲做事爱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才只有五六岁的年纪,就可以想出办法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天,吴王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心下很是好奇,就问送大象来的人说:“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有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有多重。早就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智慧超群,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

  曹操顿时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的一道难题,他可绝对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大家都绞尽了脑汁,苦苦思索。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秆,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有人说要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曹操斥责说怎么可能把吴国送的礼物毁坏成这样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没人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在大伙儿都一筹莫展之际,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道:“父王别着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处作个记号,再将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的记号为止,这时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听了大喜,众人也对曹冲的聪慧赞叹不已。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于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幼小的曹冲就有这样惊人的智慧,怎不叫人称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开诚布公: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是*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牵头,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北传媒学院联合摄制的少儿古装古装剧《*成语故事》,将这块中华瑰宝以荧幕艺术形式呈现了出来,并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剧以少儿演绎的形式和新颖独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诠释了成语蕴意的博大精深,通过广泛参与及现场互动既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晋侯,他只知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把晋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即便如此,他还不知收敛,还要劳民伤财的建一座九层高台,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幸亏大臣苟息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游戏成功地劝谏了晋候撤销了建九层高台的决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魏军的主将庞涓和孙膑以前是师兄弟,孙膑非常了解此人。此次战役中,孙膑因势利导,利用庞涓的好胜心理,最终灭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由“六卿”主持朝政,其中赵襄子赵毋恤的势力最大。这引起了“六卿”之一智伯的不满,公元前453年,他联合韩、魏二卿攻打赵毋恤,结果失败。智伯被赵毋恤处死,其手下也纷纷投降。只有豫让逃了出来。逃走了的豫让不时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情,发誓一定要杀了赵毋恤,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成功报仇,豫让不惜呑炭毁容。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杀掉赵毋恤,而他也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就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生得美丽,有两位公子都想要向她提亲。她相中了其中一位贫穷公子的相貌,又相中另一位慷慨公子的富裕。于是便有了贪心,想同时下嫁两位公子,奢望能在一位公子家吃饭,而在另一位公子家居住。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同时嫁两个丈夫。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兼得双重利益。

  晋灵公是位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大臣屠岸贾为投其所好,经常与他一起胡闹,搞得晋国上下怨声载道。大臣赵盾数次劝谏,非但无用,反倒遭了屠岸贾的毒手,差点丢了性命。赵盾的弟弟赵穿气不过,寻机杀了晋灵公。可史官董狐认为赵穿杀国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凶手应是赵盾。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提供历史本质的真相给后人。董狐之笔又称董狐直笔,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后来人们把不夸大优点、不隐瞒缺点,能对人对事做出公正评价的,都称为董狐之笔。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里,收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官因噎废食的小故事。因噎废食,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不去吃饭,不能怕喝水呛着,就不去喝水,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劝谏于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后来庄辛就用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民间小故事间接地向楚襄王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了错误不知道去改正,甚至还不相信错误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在当时被称为“琴仙”。可是却苦于无人能懂得欣赏他的乐曲。一次,俞伯牙在郊外长亭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艺大加称赞。俞伯牙偶遇知己,分外激动。并与钟子期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明年的今日还要在此相会。可来年,钟子期却因病去世,未能赴约。俞伯牙痛心疾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后,认为从此便无人再懂他的曲子,于是摔了古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晋献公这个人野心非常大,想当天下的霸主,经常攻打比晋国弱小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地盘,他又打起了虢国的主意。可是要打虢国,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便命人带着礼物前去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同意了。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改变主意。但虞国国君并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不久后就遭到晋国军队的攻伐。虞国的国君因为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失去了国家。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为了报答当年燕国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带着地图和匕首赴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成功,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最终被秦国消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集权制,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措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拉开序幕。秦始皇为了利于管理朝政,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暴施。“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它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并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却说是马,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弄得孙阳和妻子哭笑不得。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国大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秦国兴兵来进攻就派蔺相如到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蔺相如就威胁要把宝玉摔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假惺惺地指着地图画圈耍鬼把戏。蔺相如回到了公馆里,叫人把那块宝玉藏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送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西施。它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也非常善良,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时更美丽。同村有位长得很丑的女子叫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们更加厌恶,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并带去许多礼物。晋*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随行的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晋*公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以前晋文公接待诸侯的宾客休戚与共,而现在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并交了礼物,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公,*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卫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常与州呈一起为非作歹。州吁作恶日甚。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石碏割破手指,写下x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陈国大夫子针,见x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石碏接姬晋就位,派羊肩到陈杀亲子石厚。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解释给朋友说,那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那是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酒杯的地方,朋友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期,中原小霸郑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各国客商云集。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可是却总是无人问津。后来,他得到别人的提点,给这些珍珠做了一些好看的包装盒。一个酷爱包装的郑国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这些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他的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春秋时期,在上地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他学问很高,但性格却迂腐得很,为人又过于心善,经常好心办坏事。一次,牛缺在野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又由于善心发作,企图用自己宽容和道理去感化对方,最终丢了性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大将白起率领大军与赵国军队大战于长*,坑杀赵军四十万人。随后,白起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惶恐。廉颇老将军向赵王建议,因为攻难守易,所以此时应死守邯郸城。然后,由*原君去魏国求救。最终,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军打败了秦军,邯郸之围被解。由于赵国连遭败战,军队士气大跌。*原君建议,以打几场胜仗来扭转局势。冯忌反对,以攻难守易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原君。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战国后期,七国并立,这七国之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强秦时常侵凌他国,弄得大国警惕,小国自危。一日,秦使来到楚国,暗示楚国归顺于秦,不然后果自负。之后,楚王为此心神不宁,尽管后厨下足功夫,楚王仍是食不甘味。不久,楚王得到苏秦的帮助和开解,楚王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食不甘味的意思是说,心神不安操劳过度导致吃饭都没有味道。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阳处父,喜欢高谈论阔。有一天阳处父奉命出使魏国,回来路过宁邑的一个小客店。客店的男主人赢宝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一直不甘于现状,日夜盼着能有位贵人带他离开这里,去做番大事。这次在自家的客店里遇到了阳处父,喜出望外。于是便求阳处父带他走。阳处父答应了。可是,赢宝在跟随阳处父的路上,发现阳处父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于是,便返回了家中。并决心也改掉自己当初华而不实的缺点,好好生活。

  楼缓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赵国,却出任秦国的国相。后来因为赵国的李兑和公子成从中作梗,使楼缓被免去了官职,又回到了赵国。这时的楼缓已经对赵国怀恨在心,几次三番想要加害赵国。一次,居心叵测的楼缓借赵王派其出使魏国的机会,欲去劝说魏王,联合秦国,一起来打赵国。途中在中牟造反,投降了魏国。可赵惠文王却非常相信楼缓临走时所说的话,不愿意相信楼缓叛逃的事,每天都在等待着楼缓回国的消息。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他非常好客,光门下收养的食客,就有三千人之多。他把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当有食客来投靠孟尝君时,他都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日,一名名叫冯谖的求见,愿做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又自称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觉得他很谦虚,便收下了他。并一步步的把他从下等食客提到上等食客的位置。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办一件难办的事,冯谖虽然办的没有让孟尝君满意,但却在之后的一件事上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深得孟尝君的赏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宫廷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尤其是在王位继承人的事情上,往往勾心斗角充满了血雨腥风。晋国的晋襄公去世后,夫子阳处父和上卿赵盾就为立新君的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杀战。最终,还是依照先君的遗愿,立了年幼的世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言犹在耳指说的话还在耳边,记忆犹新。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日,宋国因与楚国作战,宋国战事不利,情势危急,来晋国求救。晋文公看在当年自己流亡时宋国曾相助于他,答应助宋。但后又顾虑当年楚国也对他不薄,不想做忘恩负义的事,所以有些为难。于是,在与楚作战时,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楚王之恩。

  赵惠文王去世。次年,年幼的孝成王继位,惠文王的妻子赵太后执掌朝政。秦国欲趁赵国政局未稳之际,出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占领了三个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去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倒也答应相救,但是要留年幼的长安君在齐国做人质才行。赵太后不舍幼子,大怒。其盛气凌人之势让大臣们束手无策。最后,在大臣触龙的巧妙劝说下,终于同意了。长安君到达齐国充当人质以后,齐王立刻派兵援赵。在齐赵联军的两路夹击、英勇作战下,秦军大败仓皇而逃,赵国终于得以安全。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1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人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 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出处: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籍《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原义说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文言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有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想一想:

  1.蜀后主叫什么名字?

  2.谁率兵灭了蜀国?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三国志·蜀志·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求解驿站】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蜀,指三国时蜀国。

  【活学活用】你到了美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妙语点拨】刘禅身为一国之主,沦为亡国奴后,在敌国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假装想念故国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居然到了如此地步!我们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料想九泉之下的刘备,倘若知晓自己的儿子是这样一番模样,必被气得捶足顿胸!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放任自己,而要志存高远,并不懈地为之奋斗。

  【*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

  【反义】叶落归根、饮水思源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在放到蜀国的音乐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快乐,并不想蜀国。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后,刘禅的*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乐不思蜀的材料

  【注音】lè bù sī shǔ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年代】古代

  【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简介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乐不思蜀的点评

  “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做人不能忘本。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大多时候是自于内心的感悟,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是*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牵头,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北传媒学院联合摄制的少儿古装古装剧《*成语故事》,将这块中华瑰宝以荧幕艺术形式呈现了出来,并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剧以少儿演绎的形式和新颖独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诠释了成语蕴意的博大精深,通过广泛参与及现场互动既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晋侯,他只知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把晋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即便如此,他还不知收敛,还要劳民伤财的建一座九层高台,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幸亏大臣苟息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游戏成功地劝谏了晋候撤销了建九层高台的决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魏军的主将庞涓和孙膑以前是师兄弟,孙膑非常了解此人。此次战役中,孙膑因势利导,利用庞涓的好胜心理,最终灭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由“六卿”主持朝政,其中赵襄子赵毋恤的势力最大。这引起了“六卿”之一智伯的不满,公元前453年,他联合韩、魏二卿攻打赵毋恤,结果失败。智伯被赵毋恤处死,其手下也纷纷投降。只有豫让逃了出来。逃走了的豫让不时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情,发誓一定要杀了赵毋恤,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成功报仇,豫让不惜呑炭毁容。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杀掉赵毋恤,而他也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就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生得美丽,有两位公子都想要向她提亲。她相中了其中一位贫穷公子的相貌,又相中另一位慷慨公子的富裕。于是便有了贪心,想同时下嫁两位公子,奢望能在一位公子家吃饭,而在另一位公子家居住。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同时嫁两个丈夫。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兼得双重利益。

  晋灵公是位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大臣屠岸贾为投其所好,经常与他一起胡闹,搞得晋国上下怨声载道。大臣赵盾数次劝谏,非但无用,反倒遭了屠岸贾的毒手,差点丢了性命。赵盾的弟弟赵穿气不过,寻机杀了晋灵公。可史官董狐认为赵穿杀国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凶手应是赵盾。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提供历史本质的真相给后人。董狐之笔又称董狐直笔,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后来人们把不夸大优点、不隐瞒缺点,能对人对事做出公正评价的,都称为董狐之笔。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里,收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官因噎废食的小故事。因噎废食,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不去吃饭,不能怕喝水呛着,就不去喝水,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劝谏于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后来庄辛就用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民间小故事间接地向楚襄王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了错误不知道去改正,甚至还不相信错误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在当时被称为“琴仙”。可是却苦于无人能懂得欣赏他的乐曲。一次,俞伯牙在郊外长亭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艺大加称赞。俞伯牙偶遇知己,分外激动。并与钟子期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明年的今日还要在此相会。可来年,钟子期却因病去世,未能赴约。俞伯牙痛心疾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后,认为从此便无人再懂他的曲子,于是摔了古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晋献公这个人野心非常大,想当天下的霸主,经常攻打比晋国弱小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地盘,他又打起了虢国的主意。可是要打虢国,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便命人带着礼物前去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同意了。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改变主意。但虞国国君并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不久后就遭到晋国军队的攻伐。虞国的国君因为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失去了国家。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为了报答当年燕国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带着地图和匕首赴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成功,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最终被秦国消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集权制,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措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拉开序幕。秦始皇为了利于管理朝政,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暴施。“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它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并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却说是马,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弄得孙阳和妻子哭笑不得。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国大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秦国兴兵来进攻就派蔺相如到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蔺相如就威胁要把宝玉摔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假惺惺地指着地图画圈耍鬼把戏。蔺相如回到了公馆里,叫人把那块宝玉藏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送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西施。它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也非常善良,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时更美丽。同村有位长得很丑的女子叫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们更加厌恶,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并带去许多礼物。晋*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随行的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晋*公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以前晋文公接待诸侯的宾客休戚与共,而现在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并交了礼物,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公,*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卫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常与州呈一起为非作歹。州吁作恶日甚。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石碏割破手指,写下x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陈国大夫子针,见x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石碏接姬晋就位,派羊肩到陈杀亲子石厚。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解释给朋友说,那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那是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酒杯的地方,朋友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期,中原小霸郑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各国客商云集。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可是却总是无人问津。后来,他得到别人的提点,给这些珍珠做了一些好看的包装盒。一个酷爱包装的郑国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这些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他的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春秋时期,在上地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他学问很高,但性格却迂腐得很,为人又过于心善,经常好心办坏事。一次,牛缺在野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又由于善心发作,企图用自己宽容和道理去感化对方,最终丢了性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大将白起率领大军与赵国军队大战于长*,坑杀赵军四十万人。随后,白起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惶恐。廉颇老将军向赵王建议,因为攻难守易,所以此时应死守邯郸城。然后,由*原君去魏国求救。最终,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军打败了秦军,邯郸之围被解。由于赵国连遭败战,军队士气大跌。*原君建议,以打几场胜仗来扭转局势。冯忌反对,以攻难守易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原君。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战国后期,七国并立,这七国之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强秦时常侵凌他国,弄得大国警惕,小国自危。一日,秦使来到楚国,暗示楚国归顺于秦,不然后果自负。之后,楚王为此心神不宁,尽管后厨下足功夫,楚王仍是食不甘味。不久,楚王得到苏秦的帮助和开解,楚王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食不甘味的意思是说,心神不安操劳过度导致吃饭都没有味道。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阳处父,喜欢高谈论阔。有一天阳处父奉命出使魏国,回来路过宁邑的一个小客店。客店的男主人赢宝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一直不甘于现状,日夜盼着能有位贵人带他离开这里,去做番大事。这次在自家的客店里遇到了阳处父,喜出望外。于是便求阳处父带他走。阳处父答应了。可是,赢宝在跟随阳处父的路上,发现阳处父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于是,便返回了家中。并决心也改掉自己当初华而不实的缺点,好好生活。

  楼缓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赵国,却出任秦国的国相。后来因为赵国的李兑和公子成从中作梗,使楼缓被免去了官职,又回到了赵国。这时的楼缓已经对赵国怀恨在心,几次三番想要加害赵国。一次,居心叵测的楼缓借赵王派其出使魏国的机会,欲去劝说魏王,联合秦国,一起来打赵国。途中在中牟造反,投降了魏国。可赵惠文王却非常相信楼缓临走时所说的话,不愿意相信楼缓叛逃的事,每天都在等待着楼缓回国的消息。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他非常好客,光门下收养的食客,就有三千人之多。他把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当有食客来投靠孟尝君时,他都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日,一名名叫冯谖的求见,愿做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又自称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觉得他很谦虚,便收下了他。并一步步的把他从下等食客提到上等食客的位置。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办一件难办的事,冯谖虽然办的没有让孟尝君满意,但却在之后的一件事上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深得孟尝君的赏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宫廷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尤其是在王位继承人的事情上,往往勾心斗角充满了血雨腥风。晋国的晋襄公去世后,夫子阳处父和上卿赵盾就为立新君的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杀战。最终,还是依照先君的遗愿,立了年幼的世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言犹在耳指说的话还在耳边,记忆犹新。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日,宋国因与楚国作战,宋国战事不利,情势危急,来晋国求救。晋文公看在当年自己流亡时宋国曾相助于他,答应助宋。但后又顾虑当年楚国也对他不薄,不想做忘恩负义的事,所以有些为难。于是,在与楚作战时,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楚王之恩。

  赵惠文王去世。次年,年幼的孝成王继位,惠文王的妻子赵太后执掌朝政。秦国欲趁赵国政局未稳之际,出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占领了三个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去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倒也答应相救,但是要留年幼的长安君在齐国做人质才行。赵太后不舍幼子,大怒。其盛气凌人之势让大臣们束手无策。最后,在大臣触龙的巧妙劝说下,终于同意了。长安君到达齐国充当人质以后,齐王立刻派兵援赵。在齐赵联军的两路夹击、英勇作战下,秦军大败仓皇而逃,赵国终于得以安全。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1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人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年代】古代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四字励志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

  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处译文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的房间。

  *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故事出处

  《荀子·大略》:“*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怕从后门进来的女子受冻,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02、狭路相逢的成语故事解释:

  【意思】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出自】:汉·乐府诗《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励志成语故事】:古时营丘读书人喜欢无事生非,爱与人胡乱争辩,把无理说成有理。他来到艾子家,问艾子为什么大车与骆驼的脖子上都挂个铃。艾子告诉他为了防止夜里他们狭路相逢,无法避让。营丘人又列举很多古怪的例子,艾子则讽刺他。

  04、无中生有的成语故事解释:

  【意思】道家认为自然界的物质来自视而不见的空间;把本来不存在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出自】: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王弼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於无也。《老子》、《点绛唇》套曲:道本无言行妙理,夺天地髓,就中只许自家知。无中生有人还会,玉炉内常把阴阳来配,要进火功,莫得迟。

  【励志成语故事】:岳飞坚决反对与金国议和,并多次于朝堂和奏折中抨击秦桧,与秦桧结怨,秦桧在皇帝面前诬陷岳飞,说他要谋反,无中生有。皇帝昏庸无能,一十三道金牌召回正在抗击金兵的岳飞。秦桧又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皇上又听信了谗言,便杀了岳飞!

  《约瑟夫有件旧外套》是一个绘本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约瑟夫有件旧外套,已经很破旧了,于是他把外套改成了夹克;夹克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背心;背心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围巾;围巾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领带;领带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手帕;手帕很破旧了,他就改成了一颗扣子。后来&&扣子不见了。这一下,约瑟夫什么都没有了。于是,他坐下来,把这个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是无中生有的故事。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

  ◎故事出处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奇货可居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1 奇货可居的故事

  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

  “他是……”

  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异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哈哈哈哈!”

  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

  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 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

  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

  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着赵国的金玉宝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

  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她又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回。华阳夫人大喜,当即,她便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并收留在身边。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第一步。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中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享厚禄。可你这*、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日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

  吕不韦之计,正中杨泉君心意。当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

  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

  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精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他想:“异人回国,日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他想得很远,也想得很苦。

  这样,他便想到了赵姬。赵姬,是一位身姿艳丽,善歌善舞的美女。吕不韦很喜欢她,他俩早暗中同居,赵姬已怀孕两月有余。

  吕不韦想:“应该把赵姬献给异人。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长大继位。到那时,秦国的天下便是我吕氏的天下。那样,我吕不韦做的这生意,其利可就无穷了。”

  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设下华宴。在宴会上,他又让赵姬出面勾引异人,最终,让异人与赵姬结成了夫妻,达到了他的目的。

  异人得到了赵姬,如鱼得水爱恋非常。过了月余,赵姬便对异人言明她已有身孕。异人不知其来历,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欢喜。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秦始皇。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国君为王;安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王。异人一当上秦王,便请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号文信侯,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再后来,异人逝世,立政为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做“奇货”的生意,吕不韦得到了大利后,又想得大名。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厚。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2 奇货可居的材料

  【注音】qí huò kě jū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待价而沽 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年代】古代

  【例句】你不要以为自己有了点资本,~,小心栽跟头。

  3 奇货可居的点评

  吕不韦出身在一个小商家庭,他继承家产后就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发展家族事业,成为富甲天下的巨商。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以后无论做任何事,只要站在为别人创造价值的角度赚取适当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了!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传》。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原来是往来于各国经营商业的。当他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县西南)的时候,知道秦昭襄王的孙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被拘留在丛台这个地方,正缺乏必要的费用,已经如一个穷人一样。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说,这是一件最好的货物,可以弄到手里,将来要赚大钱。

  于是,吕不韦拿出金钱来结交监守异人的赵国大夫公孙乾,由公孙乾介绍认识了异人,并且偷偷对异人说:准备拿出一千金到秦国去,劝说秦国的太子和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想办法把他从赵国救回秦国去。异人很高兴。

  不久,由于吕不韦的四处活动,异人逃回到秦国,华阳夫人认他做嗣子;太子安国君也很高兴,叫他改名为楚。

  后来,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继位为王,史称孝文王,立子楚做太子。孝文王除丧后的第三天,大摆酒*,宴请群臣,不料宴后回宫,忽然死了。人们都怀疑是吕不韦害死的。子楚继位,称庄襄王,奉华阳夫人为太后,立赵姬为王后,赵政为太子,并任吕不韦为垂相,封为文信侯,真是获到了千万倍的利益。

  后来人们就用“奇货可居”来泛指垄断某种东西,向别人讨价还价。也指某事物将来很有前途。

  【拼音】:qí huò kě jū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奇:少有的东西;货:货物,某种东西;居:存储。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近义词】:囤积居奇

  【反义词】:宝货难售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正音】奇,不能读作“jī”。

  【成语辨形】奇货可居:货,不能写作“贷”。

  【成语故事】

  奇货原来的意思是指珍稀的货物,可居就是囤积。所以呀,奇货可居原本意思就是遇到珍稀的货物,就买回来囤上。等机会来了,好卖大价钱。

  吕不韦是战国时候的人。他家祖祖辈辈经商,买卖的都是珠宝这样的名贵货品。到了吕不韦这代,已经积累成了名气极大的巨商。

  有一年,吕不韦到赵国去卖珠宝,他在赵国的首都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少年穿得很朴素,但是举止谈吐非常高雅,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吕不韦悄悄一打听,这少年原来是秦国太子的儿子,秦王的孙子,名叫异人。因为秦国和赵国签订了盟约,异人被送到赵国做了人质。

  赵国和秦国经常打仗,关系搞得很不好,所以,赵王对异人也很不好。可怜的异人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困难。

  吕不韦打听明白了异人的情况后,心里激动起来。他看着异人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地叨咕着:“奇货可居,奇货可居呀。”

  原来,吕不韦常年在各个诸侯国做生意,对各国的情况都很熟。他心里盘算着:如果做珠宝生意,也就赚百八十倍的钱,如果把异人这样的秦国王孙当奇货囤上,一旦成功,那时候赚的可就千千万万倍都不止啦!

  吕不韦回到住处,准备好了很多金子珠宝和各色礼物。第二天,他就拿着礼物和金子找到了异人的住处。

  吕不韦先用金子买通了看守异人的士兵,然后,他就自报家门地和异人交上了朋友。

  吕不韦就将大笔的金子和各色礼物源源不断的送给异人。他天天去陪异人聊天,喝酒,逛街,买东西。还买来美女送给异人。


励志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8)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

有关励志的成语故事

  羽毛未丰

  战国时期,苏秦到秦国去,想劝说秦国征伐六国,称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说道:“现在的秦国,就好比一只羽毛还未长全的小鸟,如果硬要展翅高飞,必定会遇到灾祸。先生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我国,对我进行开导,我表示感谢。可是,关于争霸称帝的事,还是以后再说吧。”

  苏秦不愿意就此离去,于是给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说明争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反感。这时,苏秦的资财也耗费光了,只得垂头丧气地回家去了。

  ◎成语释义

  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充足。丰:丰满。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出处译文

  秦王说:“我听说,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是不能够展翅高飞的。”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毕恭毕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无度,对人民实施**。有人投其所好,献给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对褒姒非常宠爱,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将烽火台的烽火点燃。附*的诸侯见到烽火燃起,以为有敌军攻打京城,于是慌忙带领军队前来勤王救驾。可是等众诸侯赶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设计欺骗,只好扫兴地离开。

  褒姒见到众诸侯的狼狈样子,突然抚掌大笑起来。幽王见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兴起来,从此对褒姒更加宠爱。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将申后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又将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贬为庶人,将褒姒的儿子伯服立为当朝太子。

  宜臼毫无过错,竟然被废,心中非常愁苦,于是就写了《小弁》一诗,宣泄心中的块垒。诗中写道: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

  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我尊重父亲,

  依恋母亲。

  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周幽王无故废后、废太子,终于给他带来了祸患。申后的父亲申侯对幽王怀恨在心,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于乱军之中。

  ◎成语释义

  形容态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礼貌的样子。

  ◎故事出处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处译文

  人们看到屋边的桑树梓树,一定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我尊重父亲,依恋母亲。世间之人哪个不是父母的骨肉,哪个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好日子过呢?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锲而不舍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地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就不难办到了。

  “这里重要的是,绝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如果连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舍:放弃。

  ◎故事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处译文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关励志的四字成语故事:坐怀不乱

  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着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柳下惠的房间。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故事出处

  《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柳下惠怕从后门进来的女子受冻,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行为。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励志读书的成语故事: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列女传》

  【求解驿站】多用来形容学*、做事应坚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活学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语点拨】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她用织布来比喻学*,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延伸阅读】孟子有一天看见邻居“嚓嚓”地磨刀,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呀?”孟母当时在忙,笑着随口说:“杀猪给你吃猪肉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等于在教儿子撒谎嘛。孟母心想:要培养儿子诚实的品质,我这个做母亲的首先就得讲诚信啊。第二天,孟母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欲盖弥彰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