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日期:2022-10-30 00:00:00

成语故事1

  成语名称:剪须和药

  成语拼音:jiǎn xū hu yào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须:胡须;和:混和,拌。剪掉胡须拌药。比喻上级体恤下属。

  成语来源:《新唐书·李勣传》:“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愈入谢,顿首流血。”

  成语造句:

  剪须和药的成语故事

  唐朝初年,李勣忠心效力朝廷,皇帝认为他是一个可托付大事的人。一次李勣生了重病,医生说要用胡须作药引。皇帝立即自剪胡须给他当药引和药,不久李勣病愈入朝拜谢,磕头磕到流血。皇帝说:“这没什么,我是在为江山社稷考虑。”

  剪字开头的成语

  剪须和药

  包含有剪字的成语

  剪须和药

成语故事2

  *开天:

  话说最早的天地本是合在一起的,宇宙本是一团混沌。在这片混沌中沉睡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他的身边放着一把样子古怪的斧头。直到有一天*忽然醒来,但是觉得自己所在的空间是那么的压抑,于是拿起身旁的斧头对着周围的空间一气乱挥,也不知道挥了多久,反正是把天和地给明确的划分出来了。

  但是天与地分开没多久就又开始慢慢合拢,*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支撑着天与地,就这样支撑了很久很久,天与地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住了,但是伟大的*却因疲劳过度,累死了。他死后身体开始变化,骨骼变成了山脉和丘陵,肉身变成了*原和盆地,血和汗水变成了江海,毛发变成了森林,草原和沼泽。他的元神到了天与地的中心处,却因疲倦睡去。

成语故事3

  唐寅是明代名噪一时的大书画家,祖籍江苏吴县,字伯虎,倜傥狂放、不拘小节。关于他的.轶闻趣事非常多,下面我们就讲一个他与张灵、祝枝山三个人的小故事。

  张灵,字梦晋,是唐寅的邻居,人物画很出名。祝枝山,名允明,是明代的大书法家,两人是唐寅最要好的朋友。当时,这三个人的书画,哪一个都得价值千金。一天,三位好友结伴到酒楼买醉,觥筹交错,开怀畅饮,十分尽兴。但最后结帐时三人都傻了眼,原来谁都没带钱。这一顿吃了三十两银子,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祝枝山想出个办法,拿出一把一面写了自己的诗的扇子,让唐伯虎在另一面画上烂熳怒放的桃花。然后对老板说:“真是对不起,我们没带银子,不知这把扇子能不能抵这顿酒钱?“老板怎会不肯,满脸堆笑地答应了。这时有一位客人,认得这三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忙上前作揖道:“三位,如果张先生能在这扇子上再画个人物,我愿用更高的价钱买下这把扇子。”张灵当时已经半醉,听了这话,夺过扇子,刷刷几笔,在桃花旁勾出一个半身美人。这把扇子同时有唐寅、祝枝山、张灵三人的字画,其价值简直难以想象。于是那位客人恭身施礼,接过扇子问:“不知三位要价几何?”旁人以为这还不得要几千两,谁知唐伯虎却说:“刚才这事,使我们原来很尽兴的一顿酒饭扫了兴,阁下能否请我们一顿,再让我们尽一次兴?”那位客人真是喜出望外,忙吩咐酒家把最好的菜、最好的酒端上来请三位书画家随意吃喝。结果这三个人又大吃大喝起来,最后都醉得东倒西歪了才离开酒楼。

  那位客人可是得意地不得了,只用了几十两银子,就得到了价值千金的名家联名之作。

成语故事4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面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成语故事5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故事1

  成语是*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牵头,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北传媒学院联合摄制的少儿古装古装剧《*成语故事》,将这块中华瑰宝以荧幕艺术形式呈现了出来,并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剧以少儿演绎的形式和新颖独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诠释了成语蕴意的博大精深,通过广泛参与及现场互动既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晋侯,他只知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把晋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即便如此,他还不知收敛,还要劳民伤财的建一座九层高台,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幸亏大臣苟息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游戏成功地劝谏了晋候撤销了建九层高台的决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魏军的主将庞涓和孙膑以前是师兄弟,孙膑非常了解此人。此次战役中,孙膑因势利导,利用庞涓的好胜心理,最终灭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由“六卿”主持朝政,其中赵襄子赵毋恤的势力最大。这引起了“六卿”之一智伯的不满,公元前453年,他联合韩、魏二卿攻打赵毋恤,结果失败。智伯被赵毋恤处死,其手下也纷纷投降。只有豫让逃了出来。逃走了的豫让不时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情,发誓一定要杀了赵毋恤,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成功报仇,豫让不惜呑炭毁容。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杀掉赵毋恤,而他也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就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生得美丽,有两位公子都想要向她提亲。她相中了其中一位贫穷公子的相貌,又相中另一位慷慨公子的富裕。于是便有了贪心,想同时下嫁两位公子,奢望能在一位公子家吃饭,而在另一位公子家居住。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同时嫁两个丈夫。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兼得双重利益。

  晋灵公是位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大臣屠岸贾为投其所好,经常与他一起胡闹,搞得晋国上下怨声载道。大臣赵盾数次劝谏,非但无用,反倒遭了屠岸贾的毒手,差点丢了性命。赵盾的弟弟赵穿气不过,寻机杀了晋灵公。可史官董狐认为赵穿杀国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凶手应是赵盾。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提供历史本质的真相给后人。董狐之笔又称董狐直笔,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后来人们把不夸大优点、不隐瞒缺点,能对人对事做出公正评价的,都称为董狐之笔。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里,收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官因噎废食的小故事。因噎废食,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不去吃饭,不能怕喝水呛着,就不去喝水,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劝谏于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后来庄辛就用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民间小故事间接地向楚襄王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了错误不知道去改正,甚至还不相信错误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在当时被称为“琴仙”。可是却苦于无人能懂得欣赏他的乐曲。一次,俞伯牙在郊外长亭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艺大加称赞。俞伯牙偶遇知己,分外激动。并与钟子期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明年的今日还要在此相会。可来年,钟子期却因病去世,未能赴约。俞伯牙痛心疾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后,认为从此便无人再懂他的曲子,于是摔了古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晋献公这个人野心非常大,想当天下的霸主,经常攻打比晋国弱小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地盘,他又打起了虢国的主意。可是要打虢国,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便命人带着礼物前去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同意了。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改变主意。但虞国国君并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不久后就遭到晋国军队的攻伐。虞国的国君因为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失去了国家。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为了报答当年燕国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带着地图和匕首赴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成功,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最终被秦国消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集权制,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措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拉开序幕。秦始皇为了利于管理朝政,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暴施。“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它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并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却说是马,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弄得孙阳和妻子哭笑不得。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国大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秦国兴兵来进攻就派蔺相如到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蔺相如就威胁要把宝玉摔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假惺惺地指着地图画圈耍鬼把戏。蔺相如回到了公馆里,叫人把那块宝玉藏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送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西施。它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也非常善良,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时更美丽。同村有位长得很丑的女子叫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们更加厌恶,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并带去许多礼物。晋*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随行的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晋*公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以前晋文公接待诸侯的宾客休戚与共,而现在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并交了礼物,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公,*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卫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常与州呈一起为非作歹。州吁作恶日甚。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石碏割破手指,写下x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陈国大夫子针,见x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石碏接姬晋就位,派羊肩到陈杀亲子石厚。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解释给朋友说,那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那是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酒杯的地方,朋友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期,中原小霸郑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各国客商云集。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可是却总是无人问津。后来,他得到别人的提点,给这些珍珠做了一些好看的包装盒。一个酷爱包装的郑国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这些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他的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春秋时期,在上地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他学问很高,但性格却迂腐得很,为人又过于心善,经常好心办坏事。一次,牛缺在野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又由于善心发作,企图用自己宽容和道理去感化对方,最终丢了性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大将白起率领大军与赵国军队大战于长*,坑杀赵军四十万人。随后,白起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惶恐。廉颇老将军向赵王建议,因为攻难守易,所以此时应死守邯郸城。然后,由*原君去魏国求救。最终,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军打败了秦军,邯郸之围被解。由于赵国连遭败战,军队士气大跌。*原君建议,以打几场胜仗来扭转局势。冯忌反对,以攻难守易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原君。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战国后期,七国并立,这七国之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强秦时常侵凌他国,弄得大国警惕,小国自危。一日,秦使来到楚国,暗示楚国归顺于秦,不然后果自负。之后,楚王为此心神不宁,尽管后厨下足功夫,楚王仍是食不甘味。不久,楚王得到苏秦的帮助和开解,楚王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食不甘味的意思是说,心神不安操劳过度导致吃饭都没有味道。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阳处父,喜欢高谈论阔。有一天阳处父奉命出使魏国,回来路过宁邑的一个小客店。客店的男主人赢宝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一直不甘于现状,日夜盼着能有位贵人带他离开这里,去做番大事。这次在自家的客店里遇到了阳处父,喜出望外。于是便求阳处父带他走。阳处父答应了。可是,赢宝在跟随阳处父的路上,发现阳处父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于是,便返回了家中。并决心也改掉自己当初华而不实的缺点,好好生活。

  楼缓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赵国,却出任秦国的国相。后来因为赵国的李兑和公子成从中作梗,使楼缓被免去了官职,又回到了赵国。这时的楼缓已经对赵国怀恨在心,几次三番想要加害赵国。一次,居心叵测的楼缓借赵王派其出使魏国的机会,欲去劝说魏王,联合秦国,一起来打赵国。途中在中牟造反,投降了魏国。可赵惠文王却非常相信楼缓临走时所说的话,不愿意相信楼缓叛逃的事,每天都在等待着楼缓回国的消息。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他非常好客,光门下收养的食客,就有三千人之多。他把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当有食客来投靠孟尝君时,他都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日,一名名叫冯谖的求见,愿做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又自称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觉得他很谦虚,便收下了他。并一步步的把他从下等食客提到上等食客的位置。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办一件难办的事,冯谖虽然办的没有让孟尝君满意,但却在之后的一件事上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深得孟尝君的赏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宫廷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尤其是在王位继承人的事情上,往往勾心斗角充满了血雨腥风。晋国的晋襄公去世后,夫子阳处父和上卿赵盾就为立新君的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杀战。最终,还是依照先君的遗愿,立了年幼的世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言犹在耳指说的话还在耳边,记忆犹新。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日,宋国因与楚国作战,宋国战事不利,情势危急,来晋国求救。晋文公看在当年自己流亡时宋国曾相助于他,答应助宋。但后又顾虑当年楚国也对他不薄,不想做忘恩负义的事,所以有些为难。于是,在与楚作战时,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楚王之恩。

  赵惠文王去世。次年,年幼的孝成王继位,惠文王的妻子赵太后执掌朝政。秦国欲趁赵国政局未稳之际,出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占领了三个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去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倒也答应相救,但是要留年幼的长安君在齐国做人质才行。赵太后不舍幼子,大怒。其盛气凌人之势让大臣们束手无策。最后,在大臣触龙的巧妙劝说下,终于同意了。长安君到达齐国充当人质以后,齐王立刻派兵援赵。在齐赵联军的两路夹击、英勇作战下,秦军大败仓皇而逃,赵国终于得以安全。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成语故事2

  1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人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年代】古代

  【例句】这篇作文虽然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点评

  故事里的吴汉心态特别好,我们也要向他学*,这样对生活和学*都是有好处的。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容易用错,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错了噢~

  3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解释】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近义词】捕风捉影、无稽之谈、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点评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不要对别人的隐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打扰的一面,拒绝道听途说从自身做起。

  4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班门弄斧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 班门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说,敢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大胆、机智、灵敏,有一定学问的人。社会的进步是因为有这些具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无知到有知,在从有知到追赶,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们泛泛无半点学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班门弄斧”。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有“班门弄斧”之精神。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有所进步。“弄斧”不是专利权,“鲁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会为你喝彩!

  5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己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防微杜渐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反义词】养痈遗患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防微杜渐点评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6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讳疾忌医

  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断定这是假死,还能救活。他先给病人扎了针,然后灌下药,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过来了。全城的人都十分惊讶,称他是神医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的名声从此传布列国,他的真名反被人们忘却。

  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自己的国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鹊见到布告,忙回国,晋见桓公。他款步入厅,来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都想赚钱,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见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十分惋惜,喟然长叹,摇头而去。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撤身而出。桓公见扁鹊这次来得蹊跷,派人去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说罢,扁鹊整理行装,星夜向秦国逃去。

  过了五天,讳疾忌医的桓公浑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是已经晚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处】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激浊扬清

  【年代】古代

  【例句】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讳疾忌医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3

  避实就虚

  这个典故源于《孙子.虚实篇》。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的《虚实》篇中,他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我实,从而达到在战斗中以实击虚、夺取胜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战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动一样,因为水是避开高处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应该避开敌方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理形态变化而流动,那么用兵打仗就应该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办法。因此说用兵打仗没有一定的规律,流水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夺取胜利的办法,可称其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说,日子有长有短,月亮有缺有圆,打仗用兵也是这样。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谈论问题空洞无物,回避要害。

*成语故事4

  冰消瓦解

  这个典故出自《隋书.杨素传》。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敌人。

*成语故事5

  宾至如归

  这个典故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襄公逝世致哀,没有接见。子产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都拉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得报,赶到宾馆问子产:"因为我们的国君要接受诸侯和属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宾馆,把围墙筑得很厚,大门也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为了让宾客休息好。但是现在你把它们拆毁了,让我们如何来接待宾客呢?你拆墙的目的是什么呢?"子产回答说"由于我们郑国领土面积太少,又处在大国之间,随时都要供给大国索要的贡品。这回我们国君亲自带着财宝来访问贵国,然而却得不到贵国国君的接见。因为不知道被接见的时间,带来的财宝不敢随意地献上,又害怕这些东西日晒夜露。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住的宫室很简陋,又没有可观望的*台,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又美观又高级,诸侯来到这里,有如同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但是现在贵国国君住的宫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宾馆却像奴隶住的陋室,大门矮得连车子都进不去,四周还建起了围墙。我们不拆除围墙,那财宝放在哪里呢?献不上这些宝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过吗?请问,贵国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假若能早点接受我们的财礼,我们把围墙修好了再回去。"士文伯把子产的这些话向执政大臣赵文子作了汇报,赵文子说:"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们羞辱了德行,用住过奴隶的房屋去接待他们,这真是罪过。"于是叫士文伯主动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晋*公尽快接见了郑简公,欢迎宴会也搞得很隆重,并且回赠了丰厚的礼品,然后礼貌送他们回国。不长时间,晋国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档的宾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宾客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成语故事1

  成语是*独有的语言资源,它全面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核心价值观。由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牵头,北京成语故事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河北传媒学院联合摄制的少儿古装古装剧《*成语故事》,将这块中华瑰宝以荧幕艺术形式呈现了出来,并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剧以少儿演绎的形式和新颖独特的风格,通过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诠释了成语蕴意的博大精深,通过广泛参与及现场互动既让孩子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成语发生的时代背景,又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了解了成语的丰富内涵。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晋侯,他只知道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把晋国上下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艰难。即便如此,他还不知收敛,还要劳民伤财的建一座九层高台,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幸亏大臣苟息巧妙的运用了一个游戏成功地劝谏了晋候撤销了建九层高台的决定。

  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魏军的主将庞涓和孙膑以前是师兄弟,孙膑非常了解此人。此次战役中,孙膑因势利导,利用庞涓的好胜心理,最终灭了魏军,取得了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由“六卿”主持朝政,其中赵襄子赵毋恤的势力最大。这引起了“六卿”之一智伯的不满,公元前453年,他联合韩、魏二卿攻打赵毋恤,结果失败。智伯被赵毋恤处死,其手下也纷纷投降。只有豫让逃了出来。逃走了的豫让不时想起智伯生前对自己的种种恩情,发誓一定要杀了赵毋恤,为智伯报仇。为了能成功报仇,豫让不惜呑炭毁容。最终仍是没有成功杀掉赵毋恤,而他也为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士为知己者死,指的就是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而献出生命。

  齐国有户人家有个女儿,生得美丽,有两位公子都想要向她提亲。她相中了其中一位贫穷公子的相貌,又相中另一位慷慨公子的富裕。于是便有了贪心,想同时下嫁两位公子,奢望能在一位公子家吃饭,而在另一位公子家居住。一个女子怎么可能同时嫁两个丈夫。后来人们就用东食西宿来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想要兼得双重利益。

  晋灵公是位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大臣屠岸贾为投其所好,经常与他一起胡闹,搞得晋国上下怨声载道。大臣赵盾数次劝谏,非但无用,反倒遭了屠岸贾的毒手,差点丢了性命。赵盾的弟弟赵穿气不过,寻机杀了晋灵公。可史官董狐认为赵穿杀国君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凶手应是赵盾。他认为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提供历史本质的真相给后人。董狐之笔又称董狐直笔,是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后来人们把不夸大优点、不隐瞒缺点,能对人对事做出公正评价的,都称为董狐之笔。

  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纂的《吕氏春秋》里,收录了这样一个地方官因噎废食的小故事。因噎废食,其实是用夸张手法给我们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吃饭噎着,就不去吃饭,不能怕喝水呛着,就不去喝水,这样做的结果,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劝谏于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后来庄辛就用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民间小故事间接地向楚襄王讲述了一个道理:有了错误不知道去改正,甚至还不相信错误的存在,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遭到巨大的损失。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及时改正错误,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在当时被称为“琴仙”。可是却苦于无人能懂得欣赏他的乐曲。一次,俞伯牙在郊外长亭弹琴,遇到了樵夫钟子期,钟子期对俞伯牙的琴艺大加称赞。俞伯牙偶遇知己,分外激动。并与钟子期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明年的今日还要在此相会。可来年,钟子期却因病去世,未能赴约。俞伯牙痛心疾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后,认为从此便无人再懂他的曲子,于是摔了古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筝曲《高山流水》,就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晋献公这个人野心非常大,想当天下的霸主,经常攻打比晋国弱小的国家。为了扩大自己地盘,他又打起了虢国的主意。可是要打虢国,必须要经过虞国。于是,晋献公便命人带着礼物前去虞国借路。虞国国君同意了。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听说后,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改变主意。但虞国国君并不听劝告。从而导致不久后就遭到晋国军队的攻伐。虞国的国君因为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结果失去了国家。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攻灭了韩、赵两国,又向燕国进军。荆轲为了报答当年燕国太子丹的救命之恩,于是答应带着地图和匕首赴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杀秦王嬴政没有成功,被秦王杀死,燕国也最终被秦国消灭。“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就完全显露出来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集权制,实施了一系列残暴的措施,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拉开序幕。秦始皇为了利于管理朝政,实施了焚书坑儒这一暴施。“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它激化了社会矛盾,从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并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却说是马,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弄得孙阳和妻子哭笑不得。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国大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怕秦国兴兵来进攻就派蔺相如到秦国。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蔺相如就威胁要把宝玉摔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假惺惺地指着地图画圈耍鬼把戏。蔺相如回到了公馆里,叫人把那块宝玉藏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送赵国去了。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

  传说在春秋时期的江南地区,有一个漂亮的女子名叫西施。它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也非常善良,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有一次,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说她这样比*时更美丽。同村有位长得很丑的女子叫东施,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皱着眉头,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装腔作势的怪样子,让人们更加厌恶,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并带去许多礼物。晋*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随行的人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晋*公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子产回答说以前晋文公接待诸侯的宾客休戚与共,而现在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并交了礼物,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公,*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卫庄公的第三个儿子州吁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常与州呈一起为非作歹。州吁作恶日甚。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石碏割破手指,写下x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陈国大夫子针,见x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石碏接姬晋就位,派羊肩到陈杀亲子石厚。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解释给朋友说,那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那是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酒杯的地方,朋友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春秋时期,中原小霸郑国,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各国客商云集。有一个楚国人在郑国卖珍珠,可是却总是无人问津。后来,他得到别人的提点,给这些珍珠做了一些好看的包装盒。一个酷爱包装的郑国人看到以后,非常喜欢这些盒子,于是花重金买下了他的盒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春秋时期,在上地住着一个知识渊博的儒者,名叫牛缺,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儒。他学问很高,但性格却迂腐得很,为人又过于心善,经常好心办坏事。一次,牛缺在野外遇到了一群强盗,又由于善心发作,企图用自己宽容和道理去感化对方,最终丢了性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所向披靡,大将白起率领大军与赵国军队大战于长*,坑杀赵军四十万人。随后,白起率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上下一片惶恐。廉颇老将军向赵王建议,因为攻难守易,所以此时应死守邯郸城。然后,由*原君去魏国求救。最终,在魏国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军打败了秦军,邯郸之围被解。由于赵国连遭败战,军队士气大跌。*原君建议,以打几场胜仗来扭转局势。冯忌反对,以攻难守易的道理最终说服了*原君。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战国后期,七国并立,这七国之中,以秦国实力最强。强秦时常侵凌他国,弄得大国警惕,小国自危。一日,秦使来到楚国,暗示楚国归顺于秦,不然后果自负。之后,楚王为此心神不宁,尽管后厨下足功夫,楚王仍是食不甘味。不久,楚王得到苏秦的帮助和开解,楚王心里的大石头才终于放下了。食不甘味的意思是说,心神不安操劳过度导致吃饭都没有味道。

  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阳处父,喜欢高谈论阔。有一天阳处父奉命出使魏国,回来路过宁邑的一个小客店。客店的男主人赢宝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一直不甘于现状,日夜盼着能有位贵人带他离开这里,去做番大事。这次在自家的客店里遇到了阳处父,喜出望外。于是便求阳处父带他走。阳处父答应了。可是,赢宝在跟随阳处父的路上,发现阳处父是个华而不实的人。于是,便返回了家中。并决心也改掉自己当初华而不实的缺点,好好生活。

  楼缓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生于赵国,却出任秦国的国相。后来因为赵国的李兑和公子成从中作梗,使楼缓被免去了官职,又回到了赵国。这时的楼缓已经对赵国怀恨在心,几次三番想要加害赵国。一次,居心叵测的楼缓借赵王派其出使魏国的机会,欲去劝说魏王,联合秦国,一起来打赵国。途中在中牟造反,投降了魏国。可赵惠文王却非常相信楼缓临走时所说的话,不愿意相信楼缓叛逃的事,每天都在等待着楼缓回国的消息。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齐国的宰相,著名的春秋四公子之一。他非常好客,光门下收养的食客,就有三千人之多。他把门客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当有食客来投靠孟尝君时,他都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日,一名名叫冯谖的求见,愿做孟尝君的门客。可是又自称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觉得他很谦虚,便收下了他。并一步步的把他从下等食客提到上等食客的位置。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去办一件难办的事,冯谖虽然办的没有让孟尝君满意,但却在之后的一件事上帮了孟尝君的大忙。深得孟尝君的赏识。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宫廷中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尤其是在王位继承人的事情上,往往勾心斗角充满了血雨腥风。晋国的晋襄公去世后,夫子阳处父和上卿赵盾就为立新君的事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暗杀战。最终,还是依照先君的遗愿,立了年幼的世子夷皋为君。史称晋灵公。言犹在耳指说的话还在耳边,记忆犹新。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了晋国的国君,后人称之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日,宋国因与楚国作战,宋国战事不利,情势危急,来晋国求救。晋文公看在当年自己流亡时宋国曾相助于他,答应助宋。但后又顾虑当年楚国也对他不薄,不想做忘恩负义的事,所以有些为难。于是,在与楚作战时,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此来报答楚王之恩。

  赵惠文王去世。次年,年幼的孝成王继位,惠文王的妻子赵太后执掌朝政。秦国欲趁赵国政局未稳之际,出兵攻打赵国,一下子就占领了三个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大臣们经过商议,决定去齐国求援。齐国国君倒也答应相救,但是要留年幼的长安君在齐国做人质才行。赵太后不舍幼子,大怒。其盛气凌人之势让大臣们束手无策。最后,在大臣触龙的巧妙劝说下,终于同意了。长安君到达齐国充当人质以后,齐王立刻派兵援赵。在齐赵联军的两路夹击、英勇作战下,秦军大败仓皇而逃,赵国终于得以安全。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发生一场战争,赵军大败。次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迫赵国投降。赵国无奈只好向魏国求助。谁知魏国因惧怕秦国,只派兵,不上阵。正在这时,魏国的将军新垣衍入赵见*原君,建议赵国向秦国称王,以为以此便能使秦军退兵。*原君大怒,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后,齐国人鲁仲连知道了此事,便去见了新垣衍,并向其陈明了利害关系,新垣衍当即表示接受,愿意回国说服魏王出兵相救于赵。赵国得救后,赵王为奖励鲁仲连,要赐给他封地和财物。而鲁仲连却说自己如此只是为了帮助别人排难解纷,不愿收取报酬。说完即告辞了。

*成语故事2

  1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人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

  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唇亡齿寒点评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2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

  吴汉是刘秀的一个部下,*常不太喜欢说话,个性也是直来直往。

  刚开始,刘秀没有很注意他,后来听到一些将军常常称赞吴汉,才开始注意吴汉,还拜他做大将军。从此以后,吴汉帮刘秀打了许多次胜仗,立下不少功劳。

  吴汉不但勇敢,对刘秀也十分忠心。每次出外做战,总是紧紧跟着刘秀,而且只要刘秀没睡,他也就恭敬的站在一旁,不肯先睡。

  偶尔输了,每个人都提不起劲来,吴汉总是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应该振作起来,准备继续作战。

  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

  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差强人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ā qiáng rén yì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尚能令人满意

  【近义词】白璧微瑕

  【反义词】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年代】古代

  【例句】这篇作文虽然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差强人意点评

  故事里的吴汉心态特别好,我们也要向他学*,这样对生活和学*都是有好处的。差强人意这个成语很容易用错,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à)了。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错了噢~

  3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道听途说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dào tīng tú shuō

  【出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解释】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近义词】捕风捉影、无稽之谈、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道听途说点评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不要对别人的隐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打扰的一面,拒绝道听途说从自身做起。

  4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木匠漫不经心地走到一个大红门的房子前,举起自己手里的斧子,说:“我这把斧子,别看它不起眼,可不管是什么木料,只要到了我的手里,用我的斧头这么一弄,就会做出漂亮无比的东西来。”

  旁边的人听了,觉得他太夸口,就指着身后的大红门说:“小师傅,那你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年轻的木匠傲慢地说:“不是我吹牛,告诉你们,我曾经当过鲁班的学生,难道还做不出这样一扇简单的大门来,简直是笑话。”

  众人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这就是鲁班先生的家,这扇就是他亲手做的,你真的能做出比这扇还好的门吗?”

  那位年轻的木匠不好意思地跑掉了。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日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表示能力不如人 。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年代】古代

  【例句】我不是文艺行家,可不敢在您这位老“艺术家”面前~,谈论文艺。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班门弄斧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学会谦虚,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学越多,就知道越多,就不会有班门弄斧的行为。 班门弄斧的新解:退一步说,敢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的人,应该也是一个大胆、机智、灵敏,有一定学问的人。社会的进步是因为有这些具有“班门弄斧”精神的人前仆后继,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从无知到有知,在从有知到追赶,直到超越前人。如果我们泛泛无半点学识,也就谈不上什么“班门弄斧”。作为学生,我们就更应该有“班门弄斧”之精神。因为只有在尝试与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知,有所进步。“弄斧”不是专利权,“鲁班”也并非唯一。只要你舞得精彩,舞之有道,大家就会为你喝彩!

  5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己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防微杜渐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fáng wēi dù jiàn

  【出处】《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近义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反义词】养痈遗患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到~。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防微杜渐点评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6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讳疾忌医

  春秋时,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断定这是假死,还能救活。他先给病人扎了针,然后灌下药,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过来了。全城的人都十分惊讶,称他是神医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的名声从此传布列国,他的真名反被人们忘却。

  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自己的国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

  扁鹊见到布告,忙回国,晋见桓公。他款步入厅,来到桓公面前站了片刻,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若不及时医治,恐怕要严重起来。桓公一听,便有些不快,摇头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 扁鹊走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做医生的,都想赚钱,只会给没病的人看病,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提着药篮去见桓公。桓公正坐在御园中玩赏。扁鹊来到桓公面前,看着他的脸色,忧郁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若不抓紧医治,将会更加严重。]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心情沉重地说:[主公有病,病在肠胃,再不医治,将更加严重!]桓公听后,勃然作色。扁鹊十分惋惜,喟然长叹,摇头而去。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来见桓公,一见桓公,二话不说,急撤身而出。桓公见扁鹊这次来得蹊跷,派人去问,扁鹊痛心地说:[病在皮肤,可用药水热敷,病到血脉,可用针灸治疗,病入肠胃,可用汤药;现在病入骨髓,没有办法了。]说罢,扁鹊整理行装,星夜向秦国逃去。

  过了五天,讳疾忌医的桓公浑身疼痛,果然病倒了。忙派人去找扁鹊,但是已经晚了,桓公就这样死去了。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huì jí jì yī

  【出处】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不认错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激浊扬清

  【年代】古代

  【例句】对错误采取~的态度很不明智。

  孩子最爱读的*成语故事:讳疾忌医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成语故事3

  避实就虚

  这个典故源于《孙子.虚实篇》。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的《虚实》篇中,他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我实,从而达到在战斗中以实击虚、夺取胜利的目的。他指出:作战的方式、方法,就好像水的流动一样,因为水是避开高处往低流,所以打仗用兵应该避开敌方实处而击其虚处。水适应地理形态变化而流动,那么用兵打仗就应该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办法。因此说用兵打仗没有一定的规律,流水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地形。如果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夺取胜利的办法,可称其为用兵如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说,日子有长有短,月亮有缺有圆,打仗用兵也是这样。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谈论问题空洞无物,回避要害。

*成语故事4

  冰消瓦解

  这个典故出自《隋书.杨素传》。杨素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一位*臣,他在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被隋文帝杨坚封为越国公。杨素为人心狠手辣,治军严谨。在他的部队中,只要军令一下,官兵们稍有违抗就遭杀头之祸,而英勇杀敌立功的,能够及时得到封赏进官。所以他打仗取胜的时候很多。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方设法拉拢他为自己的私人势力。公元604年,杨广阴谋杀父篡位,称炀帝。当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宗室大臣纷纷遣责杨广这种卑鄙的有失天伦之道的行为。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发兵对抗。杨素得知消息后,在杨广的指令下,亲自率军追击,虽然杨谅人多势众,杨素兵少将弱,但他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等战术,很快以少胜多,攻到并州城下,迫使杨谅兵败投降。战报传到京都之后,隋炀帝很高兴,亲自写了诏书,向杨素全军表示慰问。诏书中称赞杨素战术谋划得当,出其不意,英勇善战,所到之处,"雾廓云除,冰消瓦解。"杨素班师回京后,不久被进封为楚国公。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某种事物完全消失或崩溃。

  诈伪装的办法去消灭敌人。

*成语故事5

  宾至如归

  这个典故载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代,郑国大夫子产随郑简公出访晋国。晋*公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襄公逝世致哀,没有接见。子产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都拉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得报,赶到宾馆问子产:"因为我们的国君要接受诸侯和属管的朝拜,所以修建了宾馆,把围墙筑得很厚,大门也造得非常高,其目的是为了让宾客休息好。但是现在你把它们拆毁了,让我们如何来接待宾客呢?你拆墙的目的是什么呢?"子产回答说"由于我们郑国领土面积太少,又处在大国之间,随时都要供给大国索要的贡品。这回我们国君亲自带着财宝来访问贵国,然而却得不到贵国国君的接见。因为不知道被接见的时间,带来的财宝不敢随意地献上,又害怕这些东西日晒夜露。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住的宫室很简陋,又没有可观望的*台,而把接待诸侯的宾馆建造得又美观又高级,诸侯来到这里,有如同回到自己家里的感觉。但是现在贵国国君住的宫室非常考究,而招待客人住的宾馆却像奴隶住的陋室,大门矮得连车子都进不去,四周还建起了围墙。我们不拆除围墙,那财宝放在哪里呢?献不上这些宝物,不是更加重自己的罪过吗?请问,贵国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假若能早点接受我们的财礼,我们把围墙修好了再回去。"士文伯把子产的这些话向执政大臣赵文子作了汇报,赵文子说:"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们羞辱了德行,用住过奴隶的房屋去接待他们,这真是罪过。"于是叫士文伯主动去向客人表示歉意,又安排晋*公尽快接见了郑简公,欢迎宴会也搞得很隆重,并且回赠了丰厚的礼品,然后礼貌送他们回国。不长时间,晋国又重新建造了漂亮高档的宾馆。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宾客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历史成语故事 (菁华5篇)

  以管窥天以管窥天:克服狭隘,把“心窗”打开

  【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一饭千金 一饭千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导致祸患的降临,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其中隐藏着的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条无可辩驳的客观规律

  所以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更不能开脱和原谅,绝对不能有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哦!

  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傲慢地侮辱他,赵咨十分巧妙地回敬曹丕,使曹丕十分佩服他的才能,问他东吴像他这样的人才多不多,他回答说可以车载斗量。

  【典故】遣都尉赵咨使魏。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裴松之注引《吴书》

  【释义】载:装载。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用法】作谓语、定语;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近义词】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屈指可数

  【示例】举人、进士、我和表兄两家车载斗量,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子产放生

  子产放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历史成语故事 (菁华5篇)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解释: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解释: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释: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解释: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解释: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解释: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解释: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解释: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解释: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解释: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解释: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解释: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解释: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解释: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直言不讳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画蛇添足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指鹿为马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上就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积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距离现在20xx多年前,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名字叫做匡衡。他小时候很聪明,但是因为家里穷,没钱去上学堂。

  后来,父亲让他跟一个亲戚去学认字,慢慢的匡衡就认识了许多字,自己都可以看书了。但是小小年纪的匡衡买不起书。那个年代,书是非常非常贵重的东西,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的。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去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他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慢慢的长大了,也能够帮家里干活了,他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吃完饭休息的时候,才有时间看一会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花几天才能够读完。

  匡衡心里很着急,他想:白天要在庄稼地里干活,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这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邻居家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于是他赶忙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每天都读到邻居家熄灯为止。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匡衡少年时期勤奋读书的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偃旗息鼓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集团中,赵云是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凭着大智大勇,为刘备的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自从跟随刘备,千难万险,忠心不改。在蜀营中,赵云除了领军破敌,履行将军职责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赵云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他单骑救阿斗;刘备东吴成亲,他行诸葛锦囊之计,竭力护主等等。

  有一次,蜀魏两国交战,蜀将黄忠杀死魏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于是把米仓移到汉水旁边的北山脚下,并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向阳*关大举进攻。黄忠决定带兵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他和赵云约定了返回时间,结果过期未归。赵石就带兵前去接应,正好与曹操的队狭路相逢,赵云同魏军厮杀起来,最后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成功营救回黄忠。


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耶酥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吃什么担忧,也不要为穿什么忧虑。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和《耶稣传》)

  像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比喻没有思想、无所作为的人。

  汉代有个学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岁求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箱,不怕山高路远,四处拜师。

  他每每说起,人如果不学*,那末怎么能够成功呢?

  *日,他常常依倚在树林下,用茅草编缀成小屋,削荆条为笔,割树取汁当墨,刻苦学*。到夜晚,他就以星月为光苦读,如果光线太暗,就绑一小捆儿麻蒿点着来给自己照明。每逢读到书上有特别契合自己思想的内容,就随手写到衣服上,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得。他的弟子们对他勤学的故事很喜欢了解,轮流拿干净衣服换他那些有题写内容的衣服。

  任末还坚持一条,不是圣人的经典不读。

  在任末临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弟子们说:“只要人爱好学*,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树仍会长存人间;不学*没追求的人,虽然活着,也只能说是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罢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队伍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队伍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让队伍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让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痴心妄想

  有个城里人非常贫穷,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一天到晚做着发财的梦。

  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偶然在草堆里拾到一个鸡蛋,这下他简直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奔回去,还没进门就大叫:“我有家产了,我有家产了!”妻子忙问:“家产在什么地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拾来的鸡蛋给妻子看,说:“喏,这个就是。只不过必须等到十年之后,家产才能有呢。”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说:“我拿这个鸡蛋去找邻居,借他家正在抱窝的母鸡孵它。等小鸡孵出来,我从中挑个母鸡。小鸡长大后可以下蛋,一个月又可以孵出15只鸡。两年之内,鸡生蛋,蛋生鸡,这样可以得到300只鸡,300只鸡能够换来10金。我用这10金可以买来5头母牛,母牛又生母牛,3年以后可以得到25头母牛。母牛生下的小母牛,又可以再生母牛,再过3年又可以得到150头牛,这样,又可以换得300金了。我拿着这300金去放高利dai,3年之中又可以得500金。这500金中,用三分之二买田产房屋,用三分之一买僮仆、小妾,我便可以与你一起快乐自在地度过晚年了,这不是很快活的事吗?”妻子开始还好,听到末几句话,不由勃然大怒:“什么,你还敢买小妾!”一下子气不打一处来,趁着丈夫不注意,扑过去一下把鸡蛋打碎了,说:“那就不要留下这个祸根!”丈夫一看鸡蛋和梦想一起被打碎了,气极了,取过鞭子狠狠地抽打妻子。打完了还不解气,又到衙门去告状,说:“这个恶妇,偌大的家业败得一文不剩,我请求杀了她。”官老爷奇怪地问:“你的家业在哪里呢?现在又败成了什么样子?”这个人便从拾到一个鸡蛋说起,一直说到要买小妾,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官老爷。官老爷想了想,就命令衙役把他妻子抓了起来,呵斥她说:“这么大的一个家业,被你这个恶妇一拳就毁尽了,不杀了你不足以抵罪!”接着就下令架起油锅,将油烧得滚开。那妻子见了吓得面无人色,号啕大哭起来:“官老爷啊,你可得做主啊,我是冤枉的啊!”“说,你还有什么冤枉!”“我丈夫说的一切都是还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为什么要烹我呢?”官老爷说:“你丈夫说买妾,也是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你为什么要嫉妒呢?”妻子说:“道理是这样,但是铲除祸根要早啊!”官老爷听了笑了笑,放她走了。

  本来就只是痴心妄想罢了,一个煞有介事的将虚妄当作现实,一个还以此为依据大发脾气,丈夫和妻子真是又愚蠢又可笑。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实,不能学这对夫妻把虚幻的东西作为根基。

  百步穿杨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