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日期:2022-10-03 00:00:00

古代成语故事1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耶酥对门徒们说:“我告诉你们,不要为吃什么担忧,也不要为穿什么忧虑。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服。”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和《耶稣传》)

古代成语故事2

  像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比喻没有思想、无所作为的人。

  汉代有个学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岁求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箱,不怕山高路远,四处拜师。

  他每每说起,人如果不学*,那末怎么能够成功呢?

  *日,他常常依倚在树林下,用茅草编缀成小屋,削荆条为笔,割树取汁当墨,刻苦学*。到夜晚,他就以星月为光苦读,如果光线太暗,就绑一小捆儿麻蒿点着来给自己照明。每逢读到书上有特别契合自己思想的内容,就随手写到衣服上,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得。他的弟子们对他勤学的故事很喜欢了解,轮流拿干净衣服换他那些有题写内容的衣服。

  任末还坚持一条,不是圣人的经典不读。

  在任末临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弟子们说:“只要人爱好学*,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树仍会长存人间;不学*没追求的人,虽然活着,也只能说是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罢了。”

古代成语故事3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队伍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队伍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让队伍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让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古代成语故事4

  痴心妄想

  有个城里人非常贫穷,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一天到晚做着发财的梦。

  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偶然在草堆里拾到一个鸡蛋,这下他简直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奔回去,还没进门就大叫:“我有家产了,我有家产了!”妻子忙问:“家产在什么地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拾来的鸡蛋给妻子看,说:“喏,这个就是。只不过必须等到十年之后,家产才能有呢。”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说:“我拿这个鸡蛋去找邻居,借他家正在抱窝的母鸡孵它。等小鸡孵出来,我从中挑个母鸡。小鸡长大后可以下蛋,一个月又可以孵出15只鸡。两年之内,鸡生蛋,蛋生鸡,这样可以得到300只鸡,300只鸡能够换来10金。我用这10金可以买来5头母牛,母牛又生母牛,3年以后可以得到25头母牛。母牛生下的小母牛,又可以再生母牛,再过3年又可以得到150头牛,这样,又可以换得300金了。我拿着这300金去放高利dai,3年之中又可以得500金。这500金中,用三分之二买田产房屋,用三分之一买僮仆、小妾,我便可以与你一起快乐自在地度过晚年了,这不是很快活的事吗?”妻子开始还好,听到末几句话,不由勃然大怒:“什么,你还敢买小妾!”一下子气不打一处来,趁着丈夫不注意,扑过去一下把鸡蛋打碎了,说:“那就不要留下这个祸根!”丈夫一看鸡蛋和梦想一起被打碎了,气极了,取过鞭子狠狠地抽打妻子。打完了还不解气,又到衙门去告状,说:“这个恶妇,偌大的家业败得一文不剩,我请求杀了她。”官老爷奇怪地问:“你的家业在哪里呢?现在又败成了什么样子?”这个人便从拾到一个鸡蛋说起,一直说到要买小妾,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官老爷。官老爷想了想,就命令衙役把他妻子抓了起来,呵斥她说:“这么大的一个家业,被你这个恶妇一拳就毁尽了,不杀了你不足以抵罪!”接着就下令架起油锅,将油烧得滚开。那妻子见了吓得面无人色,号啕大哭起来:“官老爷啊,你可得做主啊,我是冤枉的啊!”“说,你还有什么冤枉!”“我丈夫说的一切都是还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为什么要烹我呢?”官老爷说:“你丈夫说买妾,也是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你为什么要嫉妒呢?”妻子说:“道理是这样,但是铲除祸根要早啊!”官老爷听了笑了笑,放她走了。

  本来就只是痴心妄想罢了,一个煞有介事的将虚妄当作现实,一个还以此为依据大发脾气,丈夫和妻子真是又愚蠢又可笑。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实,不能学这对夫妻把虚幻的东西作为根基。

古代成语故事5

  百步穿杨的成语典故

  【成语】: 百步穿杨

  【拼音】: bǎi bù chuān yáng

  【解释】: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成语故事】:

  《战国策·西周策》: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他的箭术非常高明,即使离开柳树一百步射它的叶子,也百发百中,在旁的人看见了皆齐声喝采。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1)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古代成语故事1

  【成语】: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古代成语故事2

  *古代寓言故事(一):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古代寓言故事(二):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古代寓言故事(三):庖丁解牛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古代寓言故事(四):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到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楚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个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

  楚王转过头来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呀!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古代寓言故事(五):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

  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寓言故事(六):利令智昏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古代寓言故事(七):杯弓蛇影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古代寓言故事(八):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古代成语故事3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古代成语故事4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古代成语故事5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来自于《水浒传》中的林冲。林冲原本忠厚正直,最后却毅然走上梁山,反抗宋朝的道路。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2)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古代成语故事1

  【成语】: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故事】: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古代成语故事2

  *古代寓言故事(一):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古代寓言故事(二):宋人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古代寓言故事(三):庖丁解牛

  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到的时候,肩倚的时候,脚踩的时候,膝顶的时候,那声音十分和谐,就跟美妙的音乐一样,合于尧时的《经首》旋律;那动作也很有节奏,就像优美的《桑林》舞蹈。

  梁惠王看得出了神,称赞说:"哈,好啊!你的技术是怎么达到这样高超的地步的呢?"

  庖丁放下刀对梁惠王说:"我喜欢探求的是道,比一般的技术又进了一步。我开始解剖牛的时候,看到的无非是一头整牛,不知道牛身体的内部结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三年以后,我眼前出现的是牛的骨缝空隙,就不再是一头整牛。到了今天,我宰牛就全凭感觉了,不需要再用眼睛看来看去,就能知道刀应该怎么运作。牛的肌体组织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我进刀的地方都是肌肉和筋骨的缝隙,从不碰牛的骨头,更不消说碰大骨头了。技术高明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割。一般的厨师,一个月就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砍。而我宰牛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又经有几千头,然而刀口锋利得仍然像刚在磨石上磨过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牛的肌体组织结构之间有空隙,而刀口与这些空隙比起来,薄得好像一点厚度也没有。用没有厚度的刀在有空隙的肌体组织间运行,当然绰绰有余罗!所以十九年过去,我的刀还跟新的一样。虽然我的技术已达到了这种程度,但我在解剖牛的时候,还是丝毫不敢马虎,总是小心翼翼,心神专注,进刀时不匆忙,用力时不过猛,牛体迎刃而解,牛肉就像一摊泥土一样从骨架上滑落到地上。这时,我才松下一口气来,提刀站立,顾视一下四周,心满意足地把刀揩拭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听了,高兴地说:"好极了,听了你的这一*话,我从中悟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

  *古代寓言故事(四):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到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楚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个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

  楚王转过头来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呀!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古代寓言故事(五):买椟还珠

  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用珍贵的木兰木给宝珠做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

  上面缀系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有个郑国人看见这个盒子非常漂亮,就把盒子买下来,而把珠宝还给了楚国人。

  寓意: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寓言故事(六):利令智昏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

  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古代寓言故事(七):杯弓蛇影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古代寓言故事(八):望洋兴叹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古代成语故事3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古代成语故事4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古代成语故事5

  逼上梁山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来自于《水浒传》中的林冲。林冲原本忠厚正直,最后却毅然走上梁山,反抗宋朝的道路。

  豹子头林冲,是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冲带着妻子去岳庙进香。途中遇见花和尚鲁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浑铁禅杖。众人齐声叫好,林冲也被吸引过去观看。鲁智深与林冲两个好汉一见如故,结义为兄弟。正在这时,侍女锦儿慌忙报信说,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拦截。林冲急忙向鲁智深告辞,去岳庙追赶歹徒。林冲抓住歹徒举拳要打时,发现此人原来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一伙一看那女子是林教头的妻子,害怕打起来不是对手,便假惺惺地劝解:“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将高衙内拥走。这时,鲁智深也急忙赶到,听明情况便要去追打高衙内,被林冲劝阻。林冲忍下了这口恶气。

  高衙内逃走以后仍不死心,还想霸占林妻。他与高太尉一起设计,以看刀为由将林冲骗进高府,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白虎堂,将他下狱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开杀害林冲,便将林冲发配沧州(今属河北省)充军,买通差人,阴谋在路经野猪林时将他杀害。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大闹野猪林,高俅的阴谋未能得逞。

  到沧州后,林冲被分配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贼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沧州,放火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处死。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听到高俅的心腹们得意地谈论暗害自己的计谋,他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将仇人一个个杀掉。以后,林冲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3)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1

  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古代成语故事2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强大的秦国常常欺负赵国。在代表赵国出使秦国中,蔺相如智勇双全,把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在渑池大会上又保全了赵国的荣誉,被拜为上卿,地位跃居大将军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为赵国立了多少汗马功劳,才有今天。蔺相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见到蔺相如,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为避免和廉颇见面,蔺相如就称病不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门,远远的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过来,赶快退到小巷子里,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蔺相如的门客们觉得蔺相如胆小怕事,请求离去。蔺相如劝阻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些。”蔺相如说:“对呀!秦王我都不怕,我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文臣武将团结一心。如果我们两人不和,秦国就有机可乘了。”廉颇知道了,赤着膀子,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里请罪,他说:“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如此容忍我,请您处罚我吧。”

  “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成语故事3

叶公好龙

  春秋时,有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他家的屋梁上、柱子上和门窗上都雕刻着龙的图案,墙上也绘着龙。传说天上的真龙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专程到叶公家里来,把头从窗口伸进屋子里,把尾巴横在客堂上。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古代成语故事4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代成语故事5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于是,吴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宫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这些宫女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为队长。队伍站好后,孙武就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左转、向右转吗?宫女们回答:知道。随后孙武搬出杀 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说明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行的命令。宫女们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听到命令后不但没有执行,反而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道: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于是,他又将刚才的一番话详尽地向她们解释了一番。然后,他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行进的命令。宫女们仍然只是笑而不执行命令。孙武便命令行刑士兵将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

  吴王忙派人前去讲情。可是,孙武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将两个队长斩首了。宫女们严肃起来,所有动作都能按照号令认真去做了。

  后来,人们用三令五申来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诫。申,申明。

古代成语故事6

  别有天地

  李白,字太白,自号背莲居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先世因罪迁居西域,出生在碎叶(今独联体境内),在绵州(今四川绵阳)的青莲乡长大。

  李白年轻的时候,爱好剑术,轻财仗义,善于作诗。25岁那年,他身佩宝剑,辞别亲人,离开故乡,出外远游。几年间,漫游了现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的许多地方。他才能出众,抱负远大,渴望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黑暗的官 场里,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十多年没有结果。

  四十一岁那一年,李白受到唐玄宗召见,他的才能在京中轰动一时。但当时的唐玄宗是个一心追求享乐的“太*天子”,国家政务操纵在*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手中。唐玄宗只希望李白做一个歌功 颂德的御用文人。但李白性情孤傲,在皇帝和权贵面前没有丝毫媚态,因而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诽谤,逐渐不受唐玄宗信任。

  当李白看清唐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之后,他担心会因小人的诽谤而遭祸害,就自动要求离开朝廷。在长安的三年生活中,他认清了现实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 败,写出了许多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诗篇。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又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他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想法,希望摆脱丑恶的现实追求美好生活。《山中问答》就是他写的一首追求美好境界的诗,诗意是这样的:有人问我为什么栖宿在碧山,我微笑着没有回答,心中自在悠闲。且看那桃花随着流水自由自在地飘向远方,这里另有一种境界,不同于黑暗、污浊的人间。

古代成语故事7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队伍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队伍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古代成语故事8

  鹤归华表

  .在苍凉古迈的关东大地,山峦无尽,岭岱莽莽。在这连绵的山岭中,有*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的千山。千山,古称为千朵莲花山,又名千华山,也叫积翠山。千山第一高峰是仙人台,海拔708.3米,它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

  据晋陶潜《搜神后记》中记载,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经过多年的苦修,丁令威得道成仙。千年后,他化成一只仙鹤飞回到辽东,落在城门前的华表柱上。有一少年,见此,就拉起弓弦想射他。丁令威就飞到空中,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并说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说完后,他冲天飞去。

  后世常用“鹤归华表”感叹人世的变迁。

古代成语故事9

 不翼而飞

  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

  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齐大非耦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无出其右

  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朝的时候,还有许多异姓的诸侯王。有一次,刘邦带兵前往代地镇压陈稀的反叛。

  途经赵国,赵王张敖深恐刘邦怪罪于他,便下令做了许多美味佳肴,亲自端着盘子,送给刘邦吃。

  谁知刘邦故意大摆皇帝的威风,**两腿,大模大样地坐着。不但不回礼,而且开口就骂张敖招待不周。赵国的宰相赵午等见刘邦如此寻衅,羞辱赵王,气愤异常。回宫后,他们竭力劝说赵王反叛刘邦,赵王执意不允,并把手指咬出血来,要大臣们不要再提。

  大臣们见赵王不答应,便决定瞒着赵王去暗杀刘邦。谁知事情 泄露,刘邦大怒,下令逮捕赵王及其*臣。

  赵午等都自杀了,只有赵王和大臣贯高被捉去,并要把他俩押解到都城长安。许多忠于赵王的旧臣都想护送赵王去长安。刘邦知道了,立即下令,如有人胆敢跟随就灭他三族。

  田叔、孟舒等十几个臣子就剃掉头发,身穿红色衣服,用铁圈柬 住头颈,伪装成赵王家奴,一起去了长安。

  到了长安,刘邦亲自审讯贯高,要他说出赵王谋反经过。贯高把赵王如何不肯谋反,还阻止臣子们谋反的经过详细他说了一遍。刘 邦这才相信赵王确实没有谋反,但仍借口说赵王没有教育好臣子, 把他降做宜*侯。

  赵王向刘邦谢恩,并请刘邦宽恕随他而宋的田叔、孟舒等大臣。刘邦一听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便召见了他们。通过谈话,刘邦对他们的才学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品德高尚有了真正的了解,他感慨地说:“哨:现在汉朝的臣子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们的。”

  心里一高兴,有意重用他们。于是有的做了郡的长官,有的做了诸侯的相国,田叔被委以重任,做了汉中守。

古代成语故事10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古代成语故事11

  春秋后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伙杀死了齐庄公,立庄公的异母弟杵臼为国君,史称齐景公。崔杼和庆封功分右相和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他们在庄公遇害后逃到国外去。卢蒲癸在出逃前恳切地嘱托弟弟卢蒲敝:“你要千方百计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时候使我回国,为庄公报仇。”

  卢蒲敝不忘哥哥的嘱托,后来当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虽然是左相,但朝政大权全被右相崔杼揽住,庆封只是名义上的相国而已。于是他帮庆封施出一条计谋,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杀身亡。此后,齐国的朝政大权全落入了庆封手里。后来,庆封迷恋上了卢蒲敝的妻子,不再关心朝政大事,便让儿子庆舍来掌管。

  卢蒲敝在逼死崔杼的过程中立了大功,自然成了大红人。他根据哥哥卢蒲癸的嘱托,设法让哥哥回到齐国,当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本来是卫士,勇力过人,庆舍很欣赏他,不久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在受到庆舍宠信后,他又设法让同时逃到国外去的卫士王何回到齐国,与自己一起当庆舍的侍卫。从此,两人私下联络了一些不满庆氏父子的人,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发现丈夫的行为很神秘,便问他究竟在干什么,能否与自己一起商量商量。卢蒲癸心想,我在干杀灭你们庆氏的事,怎么能与你商量呢?但经不起她一再询问,便对她说:“如果我告诉了你,恐怕自己难逃一死。这样的话,就会坏了大事。”庆姜听完后,说:“相公的事也就是我的事。你告诉了我,我能出力就与你一起策划,不能出力也决不泄露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卢蒲癸把准备杀灭庆氏的事告诉了庆姜。庆姜表示要大义灭亲,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并严守秘密。预定举事的日子,选在庆封外出打猎的那天,庆姜又说服父亲庆舍随同齐景公去太庙举行祭礼。就在这时候,卢蒲癸突然将长戈刺进了庆舍的胸膛。庆舍死后,卢蒲癸率兵杀灭了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带着随从的士兵回城,因城坚无法攻克,逃奔鲁国,后被杀。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道:“庆氏和你们卢氏都是姜姓的后裔,你怎么会和同宗的庆氏联姻,娶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因为我与他是同宗而避开,把女儿嫁给我,我又为什么要去避开呢?就像有人常常截取《诗经》中某首诗的某一章节,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只取我所需要的,管它什么同宗不同宗!”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求解驿站】表示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讲话时,只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不问原意,不顾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基本内容。

  【活学活用】~的批评是真正的无知。

  【妙语点拨】春秋时期,通行赋诗,从诗里断章取义,以诗言志。孔子为学生解诗时也常常根据教学需要断章取义。卢蒲癸效法孔子,不避讳同宗联姻,娶庆姜为妻,以求自己所需。二人做法本无可非议。但对于学知识、做学问则需力戒浮躁,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作风,做到“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方能长进。

  【*义】断章截句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断织教子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列女传》

  【求解驿站】多用来形容学*、做事应坚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活学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语点拨】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她用织布来比喻学*,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而改变“废学”积*。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延伸阅读】孟子有一天看见邻居“嚓嚓”地磨刀,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妈妈,隔壁干什么呢?”“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呀?”孟母当时在忙,笑着随口说:“杀猪给你吃猪肉啊。”说完就后悔了,这不等于在教儿子撒谎嘛。孟母心想:要培养儿子诚实的品质,我这个做母亲的首先就得讲诚信啊。第二天,孟母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古代历史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战国策·楚策四》

  【求解驿站】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

  【活学活用】他在那件事情上吃过大亏,老是担心再次发生类似的事,真是~。

  【妙语点拨】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是更羸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再者,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闻射箭之声,害怕再次被射中,拼命飞高而致使伤口断裂,掉落于地。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克服大雁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学会忘记过去,面向未来,不要让曾经的挫折、失败等不利因素成为以后前进的绊脚石。

  【*义】伤弓之鸟、谈虎色变、心有余悸

  【反义】初生牛犊

古代成语故事12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发动战争后,许多英雄和王侯都开始与秦国作战。其中,以刘邦和项羽为首的两支队伍最有影响力。陈胜、吴广死后,六国的一些贵族掠夺了他们各自的领地。【今译】秦国的将军张翰、李游趁此机会攻打起义军,把他们一个个击溃。此时,项羽的叔父项良召开会议,让大家选择楚王,统一和领导反秦势力。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楚怀王13岁的孙子。秦二年(公元208年),他成为楚王,也被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和刘邦在内的各个阶层的反秦军将领表面上都服从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跟你们大家约定好了。谁先攻秦都咸阳,谁就做王。后来,刘邦挺进咸阳。项羽不愿意按照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联盟。当他向楚王请示时,楚王说:“根据先前的约定,谁先做谁的国王。”项羽一听到枪响,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他干脆下令杀死楚王。

  不久,刘邦起兵攻打项羽。在那个时候,一个老人叫东锣(一个老人负责教育和管理在县或市)对刘邦说项羽必须找到一个名称和给刘邦一个主意,他可以做一些与伊蒂的死亡。刘邦一听说这件事有道理,就极力为义帝哀悼,派人去告诉诸侯说:“义帝是大家所立的。现在项羽已经带领人们谋杀了正义的皇帝。很危险的。我想和你一起去杀正义的皇帝。”

  在上面的故事中,“叛国”这个成语指的是严重违反封建道德的行为。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暴君对造反者的指责。

古代成语故事13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古代成语故事14

  【年代】古代

  【例句】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毫无差别。

  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点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一定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而要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哟,我们要做个表里如一的人。

古代成语故事15

  春秋时候,晋献公借口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消灭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国罢了。”晋献公于是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他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就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就像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样啊!”虞国国君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国国君抓住,灭了虞国。

  后来人们就总结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4)

——古代成语故事10篇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

  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国君的众子之中,以伯夷、叔齐二人最为贤明,名气也最大。

  孤竹君身染重病,临死前命令叔齐继位为君。国君逝世后,叔齐认为自己并非长子,应该让伯夷执掌江山。伯夷却认为父亲已有遗命立叔齐为主,万难更改。二人互相谦让,谁都不肯接受君位,最后各自逃走。他们走后,众人立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当了国君。

  伯夷和叔齐知道周文王非常尊重老人,就去投奔周文王。可是,二人到了周地,周文王已经逝世。周武王用车载着周文王的牌位,打着“拯救万民”的旗号,要去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觉得不管商纣王怎样不好,总是天子,不管周武王如何贤明,总是臣子,以臣伐君,以下犯上,实在是背叛的行为。况且文王刚刚逝世,周武王一不安葬,二不守墓,反而发动战争,真是连忠孝二字都置于脑后了。他们将周武王的车马死死拦住,出言劝阻。

  武王手下的将军们见两个不懂政治的人跑来横加指责,个个义愤填膺,要将他们二人杀死。多亏军师姜太公出来保护,才留下他二人的性命。

  后来,周武王真的把商朝灭掉,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气坏了,认为周武王采取残暴手段来对付商纣王的残暴,他们再也不愿待在周的领地里,而是跑到城南的首阳山内生活。他们连周朝的粮食也不肯吃,而是在山里挖一种叫薇的野菜来填肚皮。但光吃野菜怎么行呢,结果他们在山里活活饿死了,殉了他们的理想。

  他们饿死以前,还作了一首歌来对周武王进行讥讽:

  我们登上西山,

  去采野菜薇啊!

  你们用暴力去取代暴力,

  至今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啊!

  古代的圣贤都消失了,

  我们到哪里去安身啊?

  哎呀,哎呀!

  我们的生命将要完结了。

  ◎成语释义

  用暴力代替暴力,以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以:用。易:交换,取代。

  ◎故事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出处译文

  你们用暴力去取代暴力,至今还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啊!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唐宪宗元和初年,30岁的诗人贾岛抱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气,来到长安参加科举,然而时运不济,屡试不中,考到60岁了也没考上,被人称为“举场十恶”。到后来,贾岛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田野里去摘野菜充饥。

  唐代诗人孟郊一生贫困潦倒。41岁入长安赶考落榜,心情非常沮丧,说自己的心被刀割伤了。43岁再考又落榜了,晚上睡不着觉,要起来感叹多次,连梦都不能作完整。46岁时才考上,高兴的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由于不善交际,四年后才得了个县尉的小官,64岁时贫病而死。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说命运要磨练磨练文章写得好的人。

  “文章憎命”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自《天末怀李白》)

  从前有个人,他以替人家把衣服染上色为生。这个人谢顶谢得早,头发已经全都掉光了,一颗秃头铮亮铮亮的。

  有一天,这个人带着儿子一起,拿上已经染好的衣服,来到河边,开始洗衣服。辛苦劳动了一上午,衣服总算洗完了,父子俩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时值盛夏,又到了中午,天气酷热难当,知了也一个劲地叫唤着。染衣人干了很久的活,觉得手也酸了,脚也麻了,身子乏了,腰也疼痛起来,再加上暑热,他大汗淋漓,汗珠顺着他的眉毛、鼻尖、胡子往下滴,身上的衣服也早就湿透了。于是,他就*在河边找了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枕着用来装衣服的袋子躺在树阴下,果然凉爽多了,十分舒服惬意。时间不长,就听到染衣人的鼾声了。

  夏天正是蚊子肆虐的时候,染衣人睡得正香,一只蚊子飞了过来,叮在他的秃头上面,津津有味地吸他的血。他的儿子很爱自己的父亲,是个孝顺的年轻人。这会儿,他看到蚊子叮在父亲头上,不禁非常生气。他用手指着蚊子狠狠骂道:“你这个坏蛋,竟然敢吸我父亲的血!你等着,我一定要好好教训你!”

  他先准备用手去拍打蚊子,又转念一想:手拍实在太轻,不能这么便宜了蚊子!这样寻思着,他走过去把洗衣服用的大木棒拿来,照准父亲头上的蚊子,抡起棒子,狠命地一棒打了过去。结果蚊子马上飞走了,没有被打中,他父亲却被当场打死了。打蚊子用巴掌就已足够了,而且十分有效,大木棒不但没用反而还帮倒忙。

  寓意: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应该考虑它的功能是否与问题相适应,面对同一个问题,方法绝不是越强硬越好。一旦用力过猛,还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在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像是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因为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了,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那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是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后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痴心妄想

  有个城里人非常贫穷,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的生活。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一天到晚做着发财的梦。

  一天,他出去的时候偶然在草堆里拾到一个鸡蛋,这下他简直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奔回去,还没进门就大叫:“我有家产了,我有家产了!”妻子忙问:“家产在什么地方?”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拾来的鸡蛋给妻子看,说:“喏,这个就是。只不过必须等到十年之后,家产才能有呢。”于是,他便和妻子商量说:“我拿这个鸡蛋去找邻居,借他家正在抱窝的母鸡孵它。等小鸡孵出来,我从中挑个母鸡。小鸡长大后可以下蛋,一个月又可以孵出15只鸡。两年之内,鸡生蛋,蛋生鸡,这样可以得到300只鸡,300只鸡能够换来10金。我用这10金可以买来5头母牛,母牛又生母牛,3年以后可以得到25头母牛。母牛生下的小母牛,又可以再生母牛,再过3年又可以得到150头牛,这样,又可以换得300金了。我拿着这300金去放高利dai,3年之中又可以得500金。这500金中,用三分之二买田产房屋,用三分之一买僮仆、小妾,我便可以与你一起快乐自在地度过晚年了,这不是很快活的事吗?”妻子开始还好,听到末几句话,不由勃然大怒:“什么,你还敢买小妾!”一下子气不打一处来,趁着丈夫不注意,扑过去一下把鸡蛋打碎了,说:“那就不要留下这个祸根!”丈夫一看鸡蛋和梦想一起被打碎了,气极了,取过鞭子狠狠地抽打妻子。打完了还不解气,又到衙门去告状,说:“这个恶妇,偌大的家业败得一文不剩,我请求杀了她。”官老爷奇怪地问:“你的家业在哪里呢?现在又败成了什么样子?”这个人便从拾到一个鸡蛋说起,一直说到要买小妾,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官老爷。官老爷想了想,就命令衙役把他妻子抓了起来,呵斥她说:“这么大的一个家业,被你这个恶妇一拳就毁尽了,不杀了你不足以抵罪!”接着就下令架起油锅,将油烧得滚开。那妻子见了吓得面无人色,号啕大哭起来:“官老爷啊,你可得做主啊,我是冤枉的啊!”“说,你还有什么冤枉!”“我丈夫说的一切都是还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为什么要烹我呢?”官老爷说:“你丈夫说买妾,也是没有成为事实的事,你为什么要嫉妒呢?”妻子说:“道理是这样,但是铲除祸根要早啊!”官老爷听了笑了笑,放她走了。

  本来就只是痴心妄想罢了,一个煞有介事的将虚妄当作现实,一个还以此为依据大发脾气,丈夫和妻子真是又愚蠢又可笑。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实,不能学这对夫妻把虚幻的东西作为根基。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形容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形容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形容知己或知音,也形容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形容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11.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小升初语文成语故事汇总,考试必考考点!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形容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形容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形容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形容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形容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形容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形容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形容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形容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形容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形容知己或知音。也形容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形容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5)

——古代诚信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尾生之信

  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尾生一生特别信守诺言,只要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一天他与一个心爱的女子相约在梁下相见,该女子没有按期来。突然天降暴雨,水漫到他的腰间,他还是痴心等待,信守他的诺言,结果水把他淹死了。

  抱柱之信

  《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6)

——古代讲诚信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移木建信

  商鞅立木建信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曾子烹彘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跟着她。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烧肉。”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杀掉猪。妻子制止他说:“(之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教导,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古代成语故事 (菁华5篇)(扩展7)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二十篇)

  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要人物:诸葛亮)

  故事:周瑜yú非常嫉jí恨诸葛亮,总想找个理由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让诸葛亮造10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痛快地答应了,说:“我3天之内就送10万枝箭过来。”周瑜很吃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快船,600名士兵,把每条船用布蒙上,两边堆满一捆捆kǔn kǔn的.干草。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怀疑,不知诸葛亮又在玩什么花样。到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派人将鲁肃请来,说:“请您和我一同去取箭。”然后,把20条快船用长绳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当时,长江上雾云很大,对面看不见人。鲁肃心里不明白,问诸葛亮怎么回事。诸葛亮只是笑,并不回答。

  不久,船靠*曹操的水寨zhài诸葛亮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nà hǎn。曹操听了报告,说:“雾天作战,恐怕有埋伏。先让水陆军的弓箭手向他们射箭,雾散后再进军。”于是,箭像雨点一样射向那20条船。箭头准确地落在草捆上,排得密密麻麻。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命令船头掉过来,再由西向东排开,于是,另一面又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雾也快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开船,并一起大喊:“谢谢丞相的箭!”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500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xiè完后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了周瑜,把诸葛亮借箭的事说了一遍。周瑜叹气说:“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一次他过生日,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然后带着几分醉意坐在他家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下睡着了。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在殿试中,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非常喜欢他,就亲笔点名让他做了状元。不久,皇帝又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了淳于尊,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公主对淳于尊非常的体贴,还很孝顺父母,后来还给他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后来,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在那里,受到百姓爱戴,皇帝奖赏,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大槐安国。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由于淳于棼队对兵法一窍不通,最终他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回到京城后,皇帝非常的生气,加上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画龙点睛

  传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相信,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喻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爱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逑掠�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澹�龙�灏危�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搴牛�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āo tiè),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喜欢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á zì),*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ì xǐ),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鸱(chī)吻,*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ú)牢,*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ān ní),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在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巅,其状似身着道袍的仙人,他一手举起,像是为游客指引进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颇负盛名,不仅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为有一段对世人颇有启发作用的故事。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两岁能文、四岁会武的神童,因为后来科场失意,擂台负伤了,改行经商后又把老本蚀光,在走投无路时就奔赴黄山来寻师访仙。哪知跑遍了千峰万壑,连一个药农、樵夫的踪影也没见到。干粮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烂了就披树皮、树叶。渐渐地变得骨瘦如柴,那一天终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是过了多久,来了一位身背蔑篓,脚着山袜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过来,问明情况后,老人哈哈一笑说:“你怎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个力气活干干,免得把一条命丢在这荒山野岭白白喂了豺狼虎豹。”说完还送些野果给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话是对的,就千恩万谢地辞别了老人。

  没走多远,猛一下醒悟过来:“我跑遍全山连个人影也没见过,那老汉分明就是仙人。”他回头就追,追上老人后就双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给指引一条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说:“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实不相瞒,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这才看破红尘.隐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见老汉风度不凡,气宇若仙,决心拜老人为师,苦苦哀求不止。谁知等他抬头再看时,这老人却变成了一块高大魁伟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头前百拜千叩,忽然石头人肚里发出声音:“踏遍黄山没见仙,只怪名利藏心间,劝君改走勤奋路,包你余生赛神仙.”

  神童最后还是听信了仙人的话,后半生不但成家立业,而且日子过得很火红。难怪清人曹来复以诗记之:“世事多乖错,投足皆模糊。请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处指迷途。”在人胜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桥仰视,仙人指路石的形状又变成了喜鹊,旁有一棵青松,状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称“喜鹊登梅”。

  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他的一*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公元 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阳、樊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徐晃使曹军反败为胜,因而威名大震。曹操为了嘉奖徐晃,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劳徐晃令》,让人带给徐晃。信中说:“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意思是说:我带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军事将领,却还没有遇到像你这样远距离不停顿地快速前进,直冲入敌人重围而打胜仗的人。

  徐晃胜利后回到曹操驻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宴会。

  后来,人们就用“长驱直入”来形容进军十分顺利迅猛,不可阻挡。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有一个山里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作为陷阱来捉羊,果然有一只羊上当,掉进了陷阱里。

  他十分高兴地把羊带回家,打算把羊杀了,煮熟后美美地吃一顿,可是他又不愿意承担杀害生灵的恶名。

  怎么办呢?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这个人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坑,是用来圈捉来的动物的。

  他在坑里放满了钉子,再在坑上横搁一根细竹棍子。

  然后,他装着和羊商量的样子对羊说:“我曾在马戏团看过羊走钢丝,我想再看看,如果你能为我表演一次,从这根竹棍上爬过去,我一定放了你!”

  可怜的羊看了看坑里立着的长长的钉子,心想:如果自己爬在细竹棍上,稍不留心就会掉进坑里被钉子扎死,这明明是山里人故意设圈套要谋杀自己。

  但可怜的羊依然存一线求生的希望:只要自己万分小心,说不定还真能爬过去死里逃生哩。

  于是,羊答应从深坑上爬过去。

  羊鼓起了*生所有的勇气,集中了有生以来的全部精力,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从细竹棍的这一端爬过去。

  羊咬紧牙关,一步步地爬,没想到,羊竟然真的爬过去了。

  当它爬到坑的那一边时,它几乎都要晕过去了,趴在地上再也动弹不得。

  这个山里人万没想到这羊竟有这等幸运,它竟能从九死一生中解脱出来。

  然而,他不甘心,还想要吃羊肉。

  于是他改口对羊说:“不错,真有本事,非常精彩!请你再表演一次,我还想再欣赏一遍。

  这次爬过来,说什么我都放了你!请来吧!”

  羊终于看清了这个山里人的丑恶嘴脸,十分愤怒地说:“你要想吃我,就明说好了,何必还这么煞费苦心呢!”

  现在有一些伪君子带着冠冕堂皇、仁义道德的假面具,我们要善于揭穿他们的阴谋,看清他们的本质,以免上当受骗。

  16、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车胤囊萤夜读)

  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

  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yú)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刻舟求剑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事实上,现在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它怎么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篇: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杀妻求将成语故事--战国

  吴起原本就是卫国的一个市井无赖,经常挥刀舞剑,横行乡里。为此,他常常被母亲责骂。有一天,在母亲骂他的时候,他猛咬自己的手臂,咬出鲜红的血来,还对母亲发誓说:“我从现在开始,就不再呆在母亲身边了。如果这辈子不能当上大官,我就绝不再踏入卫城半步,也绝对不再见您。”母亲哭着留他,吴起却转身就出了卫城的大门,连头都没有回。

  吴起就这样离开了卫城。

  他来到鲁国,在孔子的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他白天研究夜里背诵,非常非常的努力。这时候,有一个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人叫田居,他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于是经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学问,吴起雄姿英发,高谈阔论,田居很喜欢,于是把自己的的女人嫁给了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了一年,曾参听人说他家中还有老母,于是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什么一直不去看望母亲?你这样能够安心吗?”吴起说:“我有誓词在先,不当大官,这辈子不入卫城。”曾参说:“在别人的面前可以发誓,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发誓有什么用?”于是心里就非常讨厌他。

  没过多久,卫国有人来信说吴起的母亲死掉了。吴起仰天干嚎了三声,然后立即擦干眼泪继续读书。曾参大怒:“你母死不葬,就是忘本之人;水没有源头就会枯竭,木头没有根就会折断。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以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从起在开始,你就不是我曾参的弟子了!”命令人把他赶出学校,从此不再相见。

  吴起从此就放弃儒学,开始学*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他就跑到鲁国去求官。鲁相公信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这样,吴起很快就当上了大官,手里有了钱,还买了很多漂亮的奴婢,开始享受起来。

  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说:“您要想打退齐兵,非派吴起为将军不可。”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心里面却充满了疑虑。经公仪休再三催促,穆公才说:“我虽然知道吴起有能力打胜仗,但是他的妻子却是齐国**的女儿。俗话说真爱莫如夫妻,你能保证他不会存在观望心理吗?这才是我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啊!”

  公仪休无话可说。他回到相府时,吴起早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吴起急急的问道:“齐国已经打进来了,主公现在得到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如果请我为将,我一定会让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已经为你向主公说了很多次了,可以主公因为你的妻子是齐国人的缘故,所以一直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定。”

  吴起说:“原来如此。要想释主公的疑惑,这太容易了。”

  他回到家里,立刻就对妻子田氏说:“男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好妻子?”田氏说:“男主外女主内,才能让一个家象家的样子。找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成一个象样的家业。”吴起又问:“如果你的丈夫当上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可以名垂青史,这样的家业就会很大很大,你会期望这样的结果吗?”田氏说:“那是当然。”吴起说:“我现在有一件事想求你,你要帮我!”田氏说:“我是一个小妇人,怎么可能帮助你成就功名?”吴起说:“现在齐国正在攻打鲁国,鲁侯想让我当将军,却因为我娶了你做妻子而怀疑我。所以,我只能用你的头来打消鲁侯的疑心,这样我的功名就到手了?”

  田氏大惊,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刚刚准备开口说话,已经被吴起拔剑一挥,把脑袋割了下来。当即就提着去见了穆公,说:“臣有报国的志向,而您却因为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天我把妻子的脑袋割下来给您,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的。”

  鲁侯脸色发青,惨然不乐,他对公仪休说:“吴起杀妻求将,心不可测啊!”公仪休回答说:“吴起不喜欢他的妻子是因为他喜欢的是功名利禄,如果您不用他,他必然会反过去帮助齐国了。”

  鲁侯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听从公仪休的话,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兵二万抗齐。不久,吴起就杀得齐军尸横遍野而回。鲁侯大喜过望,封他为上卿。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吴起心毒如此,最终确如曾参所言,不得善终,死于利箭穿心。

  杀妻求将,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喻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含贬义。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喻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形容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形容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形容知己或知音,也形容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形容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11.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小升初语文成语故事汇总,考试必考考点!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形容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形容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形容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形容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形容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形容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形容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形容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1、韦编三绝(孔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形容读书勤奋。

  22、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形容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刘安)

  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释义: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形容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形容知己或知音。也形容乐曲高妙。

  26、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7、风声鹤唳(苻坚)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8、泰山北斗(韩愈)

  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释义:形容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形容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30、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形容阴谋已败露。

  31、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形容尊师。

  32、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33、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形容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释义: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35、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形容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阵(许褚)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释义:光着膀子上阵。形容亲身上场,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37、马革裹尸(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38、黄袍加身(赵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形容发动**获得成功。

  39、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