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首页 > 成语故事 >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

日期:2022-11-04 00:00:00

动物成语故事1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

  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动物成语故事2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动物成语故事3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1)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1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2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3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4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动物的幼儿成语故事5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2)

——动物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动物的成语故事1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动物的成语故事2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动物的成语故事3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3)

——动物成语故事通用五篇

  动物成语故事 1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

  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

  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着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动物成语故事 2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动物成语故事 3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动物成语故事 4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很会弹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一天,公明仪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头牛。他想:大家都赞扬他的琴技,不如我给牛也弹一曲吧!给牛弹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头吃草不理他。他又弹奏了一曲欢快的曲子,牛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他。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结果牛还是不理会他。公明仪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说:“不是你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啊!”

  2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3、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赶进木桩做的羊圈。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马上听从邻居的劝告堵上了窟窿。

  动物成语故事 5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用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一样,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4)

——以卵击石成语故事3篇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意思: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注音】yǐ luǎn jī shí

  【出处】经桀作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绕沸。 《荀子·议兵》

  【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以卵投石、不自量力

  【押韵词】出言吐词、尺枉寻直、瞎马临池、分毫不值、夸大其词、气壮理直、争长黄池、含糊其辞、洗手奉职、一钱不值、......

  【年代】*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子,他到齐国去的路上碰到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他脸色不好,不宜前去。墨翟根本不相信他的这一套,说算命先生是迷信,迷信是战胜不了真理的,拿迷信来否定真理就好比以卵击石,对真理毫无损伤

  【示例】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成语例句】

  ◎ 武汉是军事重地,敌人大军云集,虽然此时蒋、冯、阎大战正在酝酿,但红一师若去攻打武汉,实是以卵击石。

  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他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肤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 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

  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以卵击石的意思: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5)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3篇

  【成语】:兔死狐悲

  【拼音】:tù sǐ hú bēi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成语故事】: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四娘子)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1 兔死狐悲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猎人,兔子和狐狸互相结盟,发誓一定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兔子和狐狸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时候,没想到身边竟然有一群猎人正对它们两个虎视眈眈,猎人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侥幸逃脱。猎人离开后,狐狸就跑到兔子的身边开始哭泣。

  有一个人路过,看见狐狸正对着兔子大哭,感觉很奇怪,就走上前问狐狸为什么要哭。

  狐狸啜泣道:“我和兔子我们两个都是森林中微小的动物,都是猎人喜欢猎杀的对象,我们曾经约定一定要共同对抗我们的敌人猎人,生死与共。现在我的同盟兔子不幸被猎人杀死了,兔子今天死去,也就预示着他日我的死去。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你说你的好朋友死去了,你能不伤心难过吗?”

  路人听后叹了叹气说:“你为你的同盟,你的好朋友哀悼和哭泣是有道理的。”

  2 兔死狐悲的材料

  【注音】tù sǐ hú bēi

  【出处】元·马钰《苏幕遮·看送孝》:“有微言;深可说。兔死狐悲;伤类声凄切。”

  【解释】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近义词】物伤其类、狐死兔泣

  【反义词】幸灾乐祸

  【年代】古代

  【例句】此时望着冯去疾的尸首,他心里非常痛楚,而且有一种~的感觉。

  3 兔死狐悲的点评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童话故事的各种改编以及社会常识的普及,知道兔子和狐狸不可能是真正的好朋友,狡猾的狐狸会吃掉可爱的兔子,所以我都不相信兔死狐悲是真的,一定是假心假意做样子,别有用心。

  4 兔死狐悲的延伸

  兔死狐悲”和“物伤其类”都有为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意思。但“兔死狐悲”所指的“同类”较为确定,其涵盖的范围较“物伤其类”要小。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会感到悲哀,不是为兔子是为自己。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如果飞鸟都被射杀了,好弓就会被封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之后,就会把用以追捕的猎狗煮来吃。

  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他们为了对付有共同的敌人——山里的猎人,结成联盟并且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一群山里的猎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兔子和狐狸正要逃跑的时候,有个猎人一箭射到了兔子身上,狐狸拼命逃跑,侥幸逃过了一劫。

  猎人们走后,狐狸回到了原地,它非常悲伤,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长者正好经过,看见狐狸正在哭泣,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狐狸,你为什么不停地哭泣啊?”

  狐狸非常悲哀地说:“你有所不知,我和免子同样弱小的动物,都是猎人捕猎的对手象,本来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可是现在我的同伴被猎人射死了,它今天的死亡,预示着我也活不了多久,我真正的朋友死了,我哪能不伤心呢?”

  长者听了狐狸的话,叹着气说:“你为同伴的死而伤心,是因为你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啊!”

  兔子死了,同伴狐狸感到悲伤,并为自己的未来而担忧,我们因同伴的离去感到悲伤实属正常,但不应因此而过度忧伤,我们应该做的是勇敢面对现实。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6)

——出类拔萃成语故事3篇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

  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

  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

  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

  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

  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

  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

  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

  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

  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

  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

  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

  ’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

  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

  ’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后辅佐了汤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

  仲王死后,太甲即位,太甲昏庸无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为王。

  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个小国诸侯,他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叔齐,孤竹君命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

  武王伐商,伯夷、叔齐坚决反对。

  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

  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后饿死。

  兄弟二人重情于同胞情谊、冷淡功名富贵的情操享誉后世,深为后人称道。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询问孟子:“能不能将伊尹、伯夷与孔子相提并论,同称为天下圣人呢?”孟子回答得非常干脆,他说:“当然不能,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惟一的圣人,谁也没资格与孔子相比。

  ”公孙丑又问:“那么这三位贤人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

  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恶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汤王的社稷不致倾覆。

  这件事,孔子会作,伯夷也会这么干。

  伯夷不愿违背父亲的意志,放弃了诸侯的封爵,甘愿忍受贫寒,孔子与伊尹会采取与他相同的办法。

  这三位贤人如果当了国君,他们都有能力统一天下,使天下诸侯按着规定的礼节来朝见;如果让他去做一件违反道理的事,他们都会拒绝,如若让他们去杀无辜的人,哪怕会因此获得天下,他们也同样会拒绝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之处。

  ”公孙丑追问道:“既然他们都不做坏事,那还有不同的地方吗?”孟子继续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别就太大了。

  你应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学生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宰予说:‘我的老师比尧舜高明得多。

  ’子贡说:‘我的老师能够从一国的礼制来判断它的政治情况;听到一国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

  我老师的治国思想是千秋万代的君主所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谁违背了我老师的治国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国家。

  ’伊尹和伯夷都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贤人,他们没有功垂百代的治国思想,跟孔子相比,他们相差太远了,事实上孔子比他们优秀得多,他们根本就没法跟孔子相比。

  ”公孙丑觉得老师孟子评论得很对。

  【注音】chū lèi bá cuì

  【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

  【结构】联合式

  【相*词】鹤立鸡群、超群绝伦

  【反义词】滥竽充数、碌碌无能

  【同韵词】食玉炊桂、洒扫应对进退、功名富贵、匹夫无罪、磨昬抉聩、施而不费、迎神赛会、汗流浃背、于心有愧、圆凿方枘、......

  【年代】古代

  【谜语】谷子地里长棵高粱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7)

——害群之马成语故事 (菁华3篇)

  【注音】hài qún zhī mǎ

  【出处】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庄子·徐无鬼》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结构】偏正式

  【相*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相反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砖加瓦、雍容尔雅、熟羊胛、富商大贾、强不犯弱,众不暴寡、片鳞碎甲、虚舟飘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黄帝轩辕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讨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个牧马的孩子,黄帝向他问路,孩子告诉大隗的住处。黄帝问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说:“治理天下就和放马一样,只要那去其害马就可以了。”黄帝顿悟其中道理

  【示例】赶走害群之马的走狗!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成语造举】

  ◎ ,限期上班,拒不上班者,将予严肃处理;对斗殴闹事的“害群之马”

  ◎ 将这样的害群之马及时地从政法队伍中清除出去,并依法予以惩处,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改善执法状况的当务之急。

  ◎ 但是,应聘的编辑和记者中也有害群之马,他们沦为记者中的另类,成为假新闻的主要制造者。

  ◎ 与艺术家相处千万不能过于认真,以我们惯常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处世之道苛求他们,十有八九会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傻瓜,不检点,神经病。

  ◎ 我们这样的法,除*阶级和少数害群之马外,对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只有感到方便而不会感到是束手束脚的,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

  ◎ ,反过来去勾引男性犯罪,甚至成为玩弄男性,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

  ◎ 这两段话里用了"魑魅魍魉"、"牛鬼蛇神"、"分庭抗礼"、"取而代之"、"招兵买马"等成语,就不只是讲得极其形象,而且是极其深刻的揭露了右派分子的蓄谋已久企图使资本主义复辟,让社会主义*的**,并表现了我们对于这一小撮害群之马极端蔑视的阶级感情,这比用一般的语词就更具有表现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成语拼音] hài qún zhī mǎ

  [成语解释] 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典故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故事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次,黄帝要去具茨山,却在襄城迷了路。这时,他遇到了一位放马的`男孩,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什么地方吗?”男孩回答说:“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院的住处吗?”男孩也回答说知道。黄帝听后心里很高兴,说:“小孩,你真了不起,既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院住的地方。那我再问你,你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男孩回答说:“治理天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前几年,我在外游历,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对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现在身体好多了,打算去更多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罢了。”黄帝觉得男孩很聪明,便再次要男孩回答究竟如何治理天下。男孩只得说:“治理天下的人,其实与放马的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要将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黄帝很满意男孩的回答,称他为“天师”,并恭恭敬敬地对他拜了几拜,然后才离开。

  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一次,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方才退去。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8)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 (菁华3篇)

  迎刃而解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

  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柳营试马

  西汉时期,由于诸侯权势强大,中央*不能有用把持诸侯,晁错的削藩政策正式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发兵救梁。周亚夫柳营试马,切断叛军后路,断绝其粮草供给,使叛军不战自溃,周亚夫发兵乘胜追击。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最后击败秦军


动物成语故事 (菁华3篇)(扩展9)

——成语故事:兔死狗烹 (菁华3篇)

  【拼音】tù sǐ gǒu pēng

  【典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用法】作谓语、定语;讽刺用语

  【结构】连动式

  【相*词】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相反词】感恩戴德、始终不渝

  【押韵词】恩甚怨生、超度众生、夏虫不可言冰、弊绝风清、朝令夕更、无足重轻、怜我怜卿、破衲疏羹、北郭先生、铢两相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的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去做官,辅佐被吴王夫差打败的勾践,他们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强大,最后灭了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就到齐国隐姓埋名经商,他写信劝文种离开说:“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后被勾践所杀。

  【成语举例】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成语故事】

  眼看庄稼里的兔子越来越少,老农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杀狗,煮了吃!

  老农当初养狗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扑捉田里的兔子,既能吃免费兔肉,又能使庄家免遭兔群骚扰。后来兔子的数量越来越少,最后竟没了兔影。

  一天,老农磨刀霍霍,准备大餐一顿。这时,那条猎狗走了过来。“主人,是不是要杀我?你可不能杀我呀!”

  老农放下手中的尖刀,反问道:“为何不能?”

  “杀了我,你会后悔的。”只见猎狗神色凝重。

  老农不悦,娓娓而道:“自古便有‘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如今没了兔子,我还养你做啥?你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何况杀了你,也是一种解脱。”

  “主人,我跟你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你不能说杀就杀!”

  “笑话!”说罢,老农一刀刺进猎狗的胸膛。

  不知怎地,自从猎狗死后没多久,庄稼里总有兔影出没,而且越来越多。它们东跑西窜,疯狂地啃着绿油油的大白菜。老农赶走了这一只,另一只又冒了出来。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的望着自家田地被毁于一旦。

  只见老农捶胸顿足,一声长叹,“这一切都怪我!真是作孽,作孽啊。”

  【造句】

  1、你要小心别跟错人了,免得到时候兔死狗烹。

  2、江山不是我一个人打下来的,有功者共享,哪能做出兔死狗烹的事?

  3、第三部分:法官权威与郁闷的国王。国王通过法官的努力消除了法律困境,“兔死狗烹”的时机到来。

  4、自古以来,能有几个功臣能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

  5、这些人都是助他开创事业的,如今兔死狗烹,一个个被他开除。

  6、兔死狗烹,鸟尽杯藏,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古来场尔。

  7、张良在汉高祖得天下后,主动求去,逃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

  8、有些歹徒黑吃黑,用兔死狗烹的方式来对付自己的兄弟。

  【成语】:兔死狗烹

  【拼音】:tù sǐ gǒu pēng

  【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成语故事】:

  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相关内容
相关词条
热门标签
全站热门
当前热门
标签索引

精美图文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首页


文案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2022017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