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同时,高句丽屡遭隋军剽掠攻击,自己又主动毁坏稼禾,实行坚壁清野,虽顶住了隋军进攻未致亡国,但三年不种稼穑,野无青草,举国饥荒,亦举动困弊,难以招架。
  2. 李勣见此情形,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唐军乘势而进,高句丽方大败亏输,幸沟深垒高,方守住营寨。
  3. 隋文帝大怒,遣精兵数万前往征讨,只可惜道路难行,粮秣运送艰难,再加上高句丽人依仗地利不停地袭扰粮道,数万大军无功而返。
  4. 高句丽在北方多有骚扰不时冒犯,此乃疥癣之疾尔,不足为虑。
  5. 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
  6. 待大唐军撤兵後,便勾结高句丽的残余分子反叛大唐,于是自(现在的朝鲜)大同江以南的那些被大唐收回的、历史上曾几千年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又得而复失了。
  7. 高句丽军民面对强敌不屈服敢于保家卫国,利用天时地利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战术,善战善谋及表现出的民族自尊心可歌可泣,其以弱抗强坚持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事迹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8. 高句丽愿和辽东结百年之好,永不背弃。
  9. 是勋没有办法,只好接过笔墨和竹片——他喵的可该怎样用最简捷的文字来表述清楚这马镫呢?想了一会儿,干脆只是简单写道:高句丽所制以便骑乘。
  10. 时值五月,本应是公孙度二次东征的时候,却因辽东、高句丽两家结姻通好,歃血为盟而告终。
  11. 本文认为粟末靺鞨被高句丽打败以后,主体部分降隋进入中原,后随安史乱军南下居于华北地区,多融入汉族之中。
  12. 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
  13. 炀帝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元气大伤,终于在六百一十八年被唐朝取代.
  14. 新罗击退了唐军并“解放”了高句丽都城平壤.
  15. 桓仁县境内由高句丽王城所建贵族陵寝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16. 汉武帝时置玄菟郡,属县有高句丽,因族名县,其地约当古盐难水(今浑江)及小辽河流域(今苏子河一带)。
  17. 辽东一地户口数万,公孙度治理之下民殷国富,又与高句丽、扶余、三韩等族交好。
  18. 在太宗临死之前,曾经立遗诏罢止二伐高句丽,这充分说明他心中完全清楚此次征辽很勉强,风险很大,胜算不足。zaojv。com
  19. 很简单,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高句丽的历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对文物的爱惜和保护无疑如同盲人说象。
  20. 疾驰中的高句丽的骑兵纷纷马失前蹄,轻则重伤,重则坠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