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2. 儒家的克己复礼、王道仁政、存心养性、居敬穷理,道家的小国寡民、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心斋坐忘,莫不如此。
  3. 爱因斯坦探究宇宙的奥秘,穷理尽性,终于发现了相对论。
  4. 他词穷理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 怀袖只晓得他这是词穷理尽,便搬出官府来压人。
  6.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7.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8. 其实,万物皆有理,只有格物穷理,并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9. “‘格物’可以理解为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是指要做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糊涂。
  10. 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格物致知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
  11. 在实学这一点上,西学本与汉儒实事求是、宋儒即物穷理相通。
  12. 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
  13. 这样,程朱所讲的“即物穷理”,亦无非是“明心见性”,“冥心求理”的一种“内观返视”而已。
  14. 中华民族具有经世致用的优秀思想传统,倡行即物穷理、实事求是、致力创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务求实效。
  15.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两个命题与从事物中抽象出规律(原则)的思想是相近的,即“实事求是”和“即物穷理”。
  16. 朱熹就通过解释发展二程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穷理”。
  17. 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袁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