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相关
  1. 在唐代的中国,和尚是普通民众崇拜的偶像,僧侣之间追求佛法的的修为,追求品德学识的修养,他们不以貌取人,注重以德服人,基于这种氛围许多得道高僧应运而生,比如,玄奘便是众所周知的唐僧。
  2.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3. 此时唐玄奘已是站了起来,身穿锦襴袈裟,手握九锡禅杖,遥指长安城!话音刚落,悟空便操纵着筋斗云将师徒五人带到了东城门下护城河边。
  4. 由于玄奘精通梵文,深得佛经奥旨,广博各宗各派,因而译笔精湛,准确深刻,通顺流畅,言辞明达。
  5. 也难怪住持为难,当年他金口玉牙钦点的“转世玄奘”。
  6. 玄奘认为此经在国内虽已有译本,但容量不全,误漏甚多,如果选译,难免阉割原文,有失本旨。
  7.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原本遵照玄奘遗嘱,葬于浐河之滨的白鹿原上,寺内建有玄奘墓塔及高足弟子窥基、圆测墓塔,各有塔铭。
  8. “我再问一个,还是刚才那个法明答不出那个,如何是空?”,“破!”玄奘想也不想就说。“是么?”,“不是!”,“不是还答!”天杨瞪眼道。“找打!”,“不是还问!”玄奘也叫起来。“欠揍!”。今何在
  9. 后来玄奘高徒窥基法师圆寂后,灵骨塔也安置在兴教寺,位于玄奘大师塔右边。
  10. 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
  11. 中国的高僧法显、玄奘,尼泊尔的尺尊公主、阿尼哥等成为两国人民流传至今的历史佳话。
  12. 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13. 玄奘到天竺取经,千里迢迢,不是一般人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的。
  14. 公元629年,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法师为了求取佛教真经,不顾路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率领他的三个徒弟毅然徒步前往佛教圣地天竺国。
  15. “中国印度同为四大文明古国,唐玄奘大师奉使西天取经,是为沟通两国文化之壮举,名高天下,功在千秋。
  16. 为了家,他躬擐甲胄,迎战万千天兵天将,从不退缩;而如今,脱下衣铠,面对万千妖众,他,又是为了什么?玄奘!也许是因为他。
  17. 本寺高僧玄奘法师前些日子蒙当今天子御召,受赐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并教化生寺排次庠黎班首,择定吉日良时,开演经法。
  18. 血如雨下,肉翻飞,条条块块的东西四处激荡,饶是玄奘有摩尼宝珠护身,还是闻到了那一股剧烈的腥臭之气。
  19. 回程中又想起张骞和玄奘,他们都未曾滞留,衣带当风,双目前视,用疲惫的脚,为凝寂的土地踩一条透气的甬道。
  20. 14、《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